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
此礼忏法,包含了三个部份:一、忏悔罪业。二、善根回向。三、累积资粮(福智二资粮)。 第一部分:忏悔罪业。(“南无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到“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
(古时称癌为痔)佛教典籍,按照相关仪轨至诚诵读此经可以治疗身体各器官的各类炎症、疼痛、肿瘤、癌症等恶疾,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持诵期间若能戒酒肉邪淫妄语五辛,布施放生更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
非佛作心。不厌娑婆而造十恶。非心作佛。不欣极乐而行十善者。凡夫也。佛外有心。知苦集而观察三界如牢。心外有佛。慕灭道而不信他方刹土者。二乘也。是佛作心。度众生而不住涅槃。是心作佛。修万行而不住生死者。
一、受持,按经书所示方法如法修行。 二、念读,按经书所示,每天安排时间,至诚一心,口念,心读,耳听。 三、诵念,按经书所示,全卷背诵,每天安排时间至诚一心,心念,口诵,耳听。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餔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
诵此经,破十恶、五逆、九十五种邪道。若欲供养十方诸佛、报十方诸佛恩,当诵观世音般若百遍、千遍,无间昼夜。长诵此经,无愿不果。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四十二章经》是佛陀对其弟子的言语行止做出规范的经典之作,经中指出出家人应如何立身行持及如何战胜修持过程中的障道因缘,最终走上菩提之路。但是做为一个现代的在家人,也不防抽空读一读《四十二章经》,它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下面本文从一个现代在家人的立场来略解其要义:
三部华严一百八十卷,唐朝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华严,东晋佛陀跋陀罗翻译的六十华严,和唐朝般若三藏翻译的四十华严。
在禅宗庞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宝坛经》被视为是一部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力量;宋明两代理学家的语录,也深受此《坛经》影响。
《维摩诘经》的主要思想是以“不二法门”为中心,来讨论此不可思议之法门。由此不可思议之不二法门,来显现真如法性、诸法之实相。说明了真如法性、诸法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四句绝百非。
《圆通章》出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明憨山大师云:“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
一、释题 凡讲经,先释题。题者,所以标一经的概要,以显示其和他经的分别。 本经经题共六字,分三段讲:首讲‘佛说’,次释‘无量寿’,再次解‘经’字。前二系别题,后一为通题。
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
金刚经十大威力依《金刚般若经旨赞》开示:此经有『十威力』,犹如金刚,故得此名。何等为十? (一) 【最胜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盘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