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經淺說(廣參法師)

助印经书 一、前言

佛說善生經,是以倡導人生正行為宗旨的,尤其重視改善一切眾生的關糸。本經在五乘佛法中,是屬于人乘法,也是根本佛法,因為人為苦本,升沉由人,欲滅苦本,首要發揚人生正行,從凈化自己的身心中,消極一般苦厄的來因,培養一切幸福的樂果。

善生經,是佛陀為一個在家青年男子,名叫善生,所說的法。善生雖是這位居士的名字,同時也是指本經所說的內容均是善生的法義,開示人生正行,消滅惡法,使善法生長,用以美化人生,所以善生不僅是居士的名字,同時也是攝持經中一切善法的總稱。

如果人們能依本經如實去修持,當可消除現生的苦厄,增長人生的福樂,建立幸福美滿的人生。人生正行的圓滿,即是生天的善因,此生壽終,即能得生天上,所以本經不僅是人生的人乘法,同時也兼有生天的天乘法。

本經是在東晉時,從罽賓國來華的一位僧伽提婆法師翻譯成中文的,佛典中的六十卷之中阿含經與五十一卷之增一阿含經,即為其所譯,本經即是出自于中阿含經大品中。本經譯者華言眾天,生來抱負不凡,所譯經典計有百萬言之多,對中國佛教貢獻甚大。

二、說法因緣

善生的父親,生平有宗教信仰,一向都以禮拜禱告六方眾生,作消災祈福的行持,所以在他臨終的時候,也希望他的兒子成為善良的人,所以遺命善生,希望善生在他死后,也能向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此六方眾生作恭敬禮拜。善生毫無猶豫地接受了他父親的遺命。

善生是個尊重孝道的青年,在他父親逝世后,就遵照父親的遺命,在早晨起床后,沐浴更衣,穿上新的蔴制的衣服,手上拿著新生的拘舍葉,到蝦蟆林的水邊,極其恭敬地向六方禮拜。

這時世尊正住在王舍城外的竹園精舍,清晨拿著衣缽,也準備到王舍城行乞,正當世尊在走向王舍城的時候,看到善生正在那里禮拜六方。

世尊就問善生,是信仰什么宗教,受誰的教化而禮拜六方。善生回答說是受父親的遺命,并不知禮事六方的來歷與功用何用。

善生的禮拜六方,只是一種孝行的表現,并不知這樣的禮拜,會有什么效果,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佛陀深深地感到善生的純樸與天真,立即為他開示善生法門,只要能分辨六方,誰是該禮敬,誰是不該禮敬的,把禮敬的對象,分別地弄明白之后,才有意義,否則只是盲禮瞎敬而已。

本經就是在這種因緣之下,佛陀為善生居士,開示了善生的法門。

三、泛說善不善法

佛陀向善生開示,要禮拜六方,不但要能善知分別六方,而且要能于一切地方,離去身心的惡行,不作不善業垢,才會有功德,如此在現世就會受到世人的敬仰與尊重,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臨命終時,可以生到天上,享受天福的美果。

佛陀立即為善生開示,什么是四種惡業?什么是不善業垢?如何才能離去?這也是善生居士想知道的。

1.說四業穢:

從世間一般眾生來觀察,存在于世間眾生,有四種造作的業,是不善的惡業。第一種就是殺生,殺害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上天有好生之德,眾生有愛生惡死之情,人類為了利己損人,而殺生害命,破壞眾生生存的秩序,形成怨氣,危害人間和平安寧,所以罪惡甚大。

第二種業是業穢是不與取。不與取,就是不與而取,是偷盜的意思。將別人的財物,用劫奪、侵占、偷盜的方法,強占為己有,這是極不人道的行為,雖然不是直接殺害眾生,但已經間接危害到眾生生存的權利,所以是惡業。

第三種業穢是邪淫。邪淫,是指非夫婦,超人倫男女之間茍且的行為。世間眾生有非禮越法的邪淫行為,不僅破壞倫常,造成家庭糾紛,亦且形成人類社會的紛爭,危害到人類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寧。

第四種業穢是妄言。妄言,是指不誠實的話,包括了哄、騙、嚇、詐、花言巧語,挑撥離間,兩舌惡口等皆是。由于妄言,能使眾生邪正難分,黑白顛倒,能使眾生離心失和,危害眾生身心生命,導致人類社會秩序的混亂,所以是惡業。

這四種業穢,是眾生中常見的事實,這四種惡業,能使眾生受苦,是有智慧的人,應該拋棄的。

2.說四罪福:

上面所說的四種業穢,是眾生表現在外在的身體與語言的行為,但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呢?這是因為他的內心有四種煩惱心情,所以才有殺盜淫妄的業行,佛陀為了讓善生,更一步的了解身心與罪福的形成,所以又開示了四罪四福的業行。

第一行欲:

行欲,就是貪欲的活動,這是最重要的造罪心理,行欲便成多罪,可導致殺盜等惡行。貪欲的活動,范圍極廣,內而身心,外而世界,都可成為愛著的對象。

第二行恚:

恚,即是瞋恚,伴隨著欲望,守衛著貪欲,因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心理活動。瞋恚,不但能破壞他人的一切作為,而且能毀壞自家身命。

第三行怖:

怖即恐怖,在欲望無法達成的時候,做出令人恐怖的行為,來達成目的,以各種恐怖手段,使眾生苦惱不堪。

第四行癡:

對于一切事理認識不清,就是愚癡。這是最根本的造罪心理。人類的一切惡行,都由癡心的活動而造成的。如無癡心,眾生間的欲、恚、怖心之表現,皆在理智控制下,受到約束,不致偏激地造成一切罪惡。

以上四種內在的心行,是眾生一切罪惡的根源。如果能夠把這四種心行去除,那就成為人間的善人,可以得到多福。不行欲,則少欲知足,身心泰然,消除人我之爭,增進社會和諧安寧。不行恚,則可長養人類的善法功德。不行怖,則身心安寧,和樂安祥。不行癡,則智慧增長,對事理能明白認知。人類能造福,也是由這四種心理因素所造成的。

3.說六非道:

以上佛陀開示了人類道德生活的根本善行,接著為善生提出了,建立人生經濟生活的正行,俾與根本道德生活相輔而行,人類如果不把經濟生活處理得很好,道德的善行是很難建立起來的。

①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

以種種遊戲的方法,如賭博、競賽、猜迷、抽獎等方式,作求財物的方法,這是不正當的方法。如果以這種方式去求財,會得到很多災害與患難。像這種喜好戲博的人,賭輸了,心生煩惱,會怨恨他人,有時心有不甘,有恥辱的感覺,造成心情煩燥不寧,睡眠都得不到安寧。像這樣輸去財物時,怨家會幸災樂禍,而親眷則耽憂不安,對眾人失去信用,造成內心的痛苦。

②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

作息沒有規律,或者顛倒晝夜,非時行的求財,也不是正道。非時行求財,會有六種災患。因作息沒有規律,生活秩序亂了,有傷身心。非時出入,耗費增多,不能保有財物。非時之行,妻子多嫌惡,影響家庭之和樂。早出晚歸,令人懷疑有不軌之圖。而且非時之行,能遭遇意外,破財損身,疲勞致病。非時之行,常被人視為不務正業。

③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

以請人飲酒作樂,從中圖利,這不是正當的求財之道,所以會有六種災患。不論是自飲,請人飲,陪人飲,都要耗費現有的財物。酒含毒性,會傷身體。酒能亂性,容易起紛爭。酒后失言,容易洩漏機密。飲酒放逸,人不稱譽,也不愛護。酒令人昏,滅慧生癡。

④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

為了財物,而去結交壞朋友,這不是正道,所以會有六種災患。親近沒有正知正行的人,等于親近賊一樣,是會受害的,是要被欺騙愚弄的。惡知識的言行,就是像醉漢一樣,是放蕩,為所欲為,不受禮法的控制。與惡知識在一起,學會嬉戲,擺脫不開,永遠受其害。

⑤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

常常喜愛娼妓歌舞,以之作為求財之道,所以會帶來六種災患。喜歡到歌廳聽歌,耗時耗財。喜歡跳舞,不務正業。喜好音樂弄鈴,喜拍兩手,喜大聚會,會損財損志。

⑥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

懶惰不耐勞苦的作為,去求財物,如何能如愿以償呢?所以會有六種災患。懶惰的人,早晨貪睡,晚上早睡覺,早晚不工作,天氣太冷太熱不工作,肚子太飽、太餓都不工作,像這樣不耐辛勤,以這種方式去求財,當然不是正道。

佛陀為凈化世間,改善人生,廣說非求財之道,以正常的經濟生活,鞏固人生道德的基礎。

4.說四非親:

佛陀為使善生知道師友在生活與行為中,有其密切的關糸,所以詳述世間師友的善惡,以作親近時選擇之依憑。

①知事非親似如親

知事,即是善知人事,深知世故,以之謀取利益,使人不覺而受損害。以小惠施人,博取信任,而從中奪取大利,就是以少取多。或者偽裝誠惶誠恐,與人相親,使人誤為可信可敬畏,而從中取利。或者習人所習,順人所好,于同好中,討人便宜。

②面前愛言非親似如親

在人的面前說些人們愛聽的話,像溫存、體貼、愛護、慰問、贊美等話語。在人之面前說好話,在背后又說人之壞話。世間這類人,比比皆是。

③言語非親似如親

有些人愛說言不由衷的話,口是心非,言語不真誠,如見人過,不肯直說,見人善行,反作譏譭。

④惡趣伴非親似如親

惡知識與人為伴,專教人學習戲博,放逸玩樂,教人飲酒作樂,教人遊蕩,不分晝夜。與惡知識為友,自然會同流合污,造作惡業。

以上這四種人,都是不可親近的。

5.說四善親

那么,什么樣的人,是可以親近的呢?

要能與人同甘共苦,能為人捨身,能仗義疏財,解人危急,不作損人利己的行為,且為救人,妻兒亦能捨之。能有寬容的雅量,能互相諒解錯失,能接納忠言,像這樣的人,是善人,是可親近的人。

第二種人,是有同情心,見有危急,能仗義相助,能引導人做善事,能制止作惡的行為,能表揚別人的善行,能代人消除仇恨。這樣的人是好人,是可親近的人。

第三種人,處處求有益于他人,見他人得利,心生歡喜,自己不貪利,所以無利可得,亦不憂惱。這也是善親之人。

第四種人,常以善法益人,凡人求助,無不盡力以赴。時時存心利益他人,關心他人生活之安危,財物之有無,友人財物用盡,即以財物濟助。見到友人放逸不務正事,就忠直勸諫,使其改邪歸正。像這樣的人,是善人,是好人,是可親近之人。

明白了善親與非善親的分別,就知道如何去親近良師益友了。

四、正明六方四攝

善生居士的禮敬六方,只是秉承父教,并不了解禮敬之意義,所以佛陀特別為其廣說六方善法。

佛陀說東方喻如父母,禮敬東方時,要觀照子女奉敬供養父母之道。子女受恩于父母者最多,長大后,當為父母增益財物,負起家庭的責任,為父母分勞,分擔工作。父母所需的資身之物,如衣食住行,要盡力供奉。而且要服從父母的意志,如有私人財物,亦應奉給父母。

為人父母者,時時愛護子女,子女之所需供給不缺,為子女辦妥嫁娶,這些都是父母的辛勞。為人子女若能慈孝父母,當可增益幸福。

南方喻如師長。人生在世,不但有賴父母的生養,也需師長的教導,弟子對待師長,要恭敬順從,師長有命,弟子當義不容辭地承受辦理。無論在任何地方,見到師長,要速起相迎,弟子的所作所為,應遵從師長的教導,師長有困難,應贈送財物相助。

弟子親近師長,是為學習技能,用作立身處世,所以教授弟子應把握時間,從速教導,而且盡其所知所能地傳授弟子,而且要教導做人處世、交友之道。

西方喻如妻子。丈夫應時時憐念妻子的辛勤,禮待妻子,相敬如賓,信任妻子處理家務,這樣必能增進夫妻恩愛之情。

妻子要愛敬丈夫,為丈夫治理衣食,時時體念丈夫的辛勞,細心管理家務,對丈夫的內親外戚,都應禮敬不慢,誠實對待。而且應供養沙門梵志,為家庭納福。

北方喻主仆。主人對待仆人,要讓他做能力范圍以內的事,要讓他吃得飽、穿得暖,給予適當的休息機會。

仆人做事要按時,專心工作,忠于主人,主人有急難,不可遠離不相顧。

下方喻親友。親友間的交往,應當愛敬,不輕慢,誠實無偽,有危難時,應該互相照顧。

上方喻施主與沙門梵志。施主應知在沙門行乞時,門前不設禁制,見到沙門,應歡迎贊美,恭敬招待沙門,布施的飲食,要凈美豐饒,護持如法修持的沙門。

沙門受到施主的禮敬,當為施主說法,教導禁戒,教其博聞,增長慧解,要教人布施修福,開示教義,令施主修學智慧,建立人生之正行。

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要與六方人事,發生直接關糸,所以是人人所當學的人生正行,能依此六方禮敬法,如實觀照,則可成就人生的善德,增長人生之福樂。

除了六方禮敬法外,廣大的人群,亦應有和諧的關糸。所以佛陀又為善生開示四攝善法。就是要常行惠施,以財物、善法、無畏,惠施人群。要說溫柔關心的話語,以增進人群的和樂。不要專為自己打算,不作損人利己的事。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尊重他人的利益,才能消除人我之爭。

五、結語

太虛大師說:「學佛需從做人做起」,本經所談的法義,完全是做人的道理,舉凡待人處世,與人交往,拜師擇友,與人共事的方法,皆有相當明晰的說明,所以本經可當作吾人立身行世的指針。

如果人人都能按照本經所揭示的要點,確實去做去行,那么一定可以改善人群的關糸,建設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樣的社會,也一定是個和諧安樂的社會。

善生經淺說(廣參法師)相關文章

僧伽吒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山中,共摩訶比丘僧二萬二千人俱。其名曰:慧命阿若憍陳如、慧命摩訶謨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訶迦葉、慧命羅睺羅、慧命婆俱羅、慧命跋陀斯那、慧命賢德、慧命歡喜德、慧命網指、慧命須浮帝、慧命難陀斯那,如是等二萬二千人俱。共菩提薩埵、摩訶薩埵六萬二千人俱。

佛說善生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時到著衣持缽,入城乞食。   時羅閱祇城內有長者子,名曰善生,清旦出城,詣園游觀。初沐浴訖,舉身皆濕,向諸方禮。東西南北,上下諸方,皆悉周遍。

觀無量壽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于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佛經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