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諸經要集

助印经书
  又大悲經雲。佛告阿難。過去之世有大商主。為采寶故。將諸商人入於大海。彼所乘船眾寶悉滿。至海中間其船卒壞。時彼商人心懷怖畏。極生憂惱。其中或有得船板者。或有浮者。有命終者。我於爾時。作商主在彼大海中。用以浮囊安隱而度。時有五人呼商主言。大士商主唯願惠。施我等無畏。說是語已。爾時商主即告之言。諸丈夫勿生怖畏。我令汝等從此大海安隱得度。阿難。彼時商主身帶利劍而作是念。大海之法不居死屍。如其我今自舍身命。此諸商人必能得度大海之難。作是念已即喚商人。置已身上令善捉持。彼諸商人有騎背者。有抱肩者。有捉髀者。爾時商主。為欲施彼無怖畏故。大悲修心起大勇猛。即以利劍斷已命根。迎取命終。於時大海漂其死屍置之岸上。時五商人便得度海。安隱受樂。平吉無難還閻浮提。阿難。彼時商主豈異人乎。我身是也。五商人者今五比丘是也。是五比丘。昔於大海而得度脫。今復於此生死大海。而得度脫。安置無畏涅槃彼岸。

  又大智度論雲。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樹。多諸禽獸。野火來燒三邊俱起。唯有一邊而躡一水。眾獸窮逼逃命無地。佛言我於爾時。為大身多力鹿。以前腳跨一岸。以後腳踏一岸。令眾獸蹈背上而度。皮肉盡壞。以慈悲力忍之至死。最後一兔來。氣力已竭自強努力。忍令得過。過已脊折墮水而死。如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諸弟子是。最後一兔者今須跋陀是。佛世世樂行精進。今猶不息。

  又賢愚經雲。佛過去久遠世時。時世饑儉。如來因地慈救眾生。作大魚身長五百由旬。國人須其肉者。無問人畜皆來取啖。取已還生。經於十二年施其肉血。又受生經雲。昔者菩薩。曾為鱉王。生長大海化諸同類。子民群眾。皆修仁德。王自奉行慈悲救護。愍於眾生如母愛子。其海深長邊際難限。而悉周至靡不更歷。於時鱉王。出於海外在邊臥息。積有日月其背堅燥。猶如陸地。賈人遠來因止其上。破薪然火炊煮飯食。系其牛馬。車乘載石皆著其上。鱉王欲起入水。畏墮不仁。適欲強忍痛不可勝。便設權計。入淺水處除滅火毒。不危眾賈。賈眾恐怖。謂湖卒漲悲哀呼嗟。歸命諸天唯見救濟。鱉王心益愍之。因報賈人曰。慎莫恐怖吾被火焚。故舍入水欲令痛息。今當相安。終不相危。眾賈聞之。知有活望。俱時發聲言。南無佛。鱉興大慈還負眾賈。移在岸邊。眾人得脫靡不歡喜。遙稱鱉王而嘆其德。尊為橋梁多所過度。行為大舟超越三界。設得佛道。當復救脫生死之厄。鱉王報曰。善哉善哉。當如汝言。各自別去。佛言時鱉王者。我身是也。五百賈人者。今五百弟子舍利弗等是也。

  又正法念經雲。若有眾生。見犯法者應受死苦。以財贖命令其得脫。不求恩報。命終生常歡喜天。從天退還得受人身。不遭王難。若有眾生持戒。見大火起焚燒眾生以水滅。火。救諸眾生。命終生行道天。受種種樂。

  又如度狗子經說。昔有一國。谷米踴貴人民饑餓。時有沙門入城分衛。周遍門室無所以獲。次至長者大豪貴門。得粗惡飯。適欲出城。門中逢一射獵屠兒。抱一狗子持歸欲殺。見沙門歡喜前為作禮。沙門咒願老壽長生。沙門知有狗子疑欲殺之故。問其人。今何所齎。答曰空行無所獲持。沙門又問。吾已見之。何為藏匿。殺生之罪甚為不善。願持我食貿此狗子。令命得濟卿福無量。其人答曰。不能相與。我故行求傢門共食。卿此少飯何所足乎。沙門殷勤曉喻語之。其人抵突不肯隨言。沙門又言。設不肯者。可以示我。其人即出以示沙門。沙門舉飯以飼狗子。以手摩抆咒願淚出。卿罪所致得是犬身。不得自在見殺食啖。使爾世世罪滅福生。離狗子身得生為人。所在遇法三寶自然。狗子得食善心生焉。踴躍歡喜知自歸依。人將還傢屠殺共食。狗子命過即生豪。貴大長者傢。適生墮地便有慈心。時彼沙門分衛次。到長者門裡分衛。時長者子見彼沙門。憶識本緣。便前稽首禮沙門足。請前供養百味飲食。前白父母言。今我欲逐此大和尚。奉受經戒。為作弟子。父母愛重不肯聽之。我今一門有汝一子。當以續後傢門之主。何因便欲棄傢而去。小兒啼泣不肯飲食。不欲聽我便自就死。父母見然。便聽令去。隨師學道。除去須發被三法衣。諷誦佛經深解其義。便得三昧立不退轉。開化一切發大道意。佛世難值經道難聞。能與相值無不蒙度。畜生尚有得道。豈況於人寧不獲果。縱復缺犯還生慚愧。白凈已來黑垢自滅。

  又雜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鳥。名曰羅婆。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舍離父母境界而遊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囚不得自在。鷹語羅婆。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羅婆答言。我於田耕壟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傢父母境界。鷹於羅婆起憍慢言。放汝令去。還耕壟中。能得脫不。於是羅婆得脫鷹爪。還到耕壟大塊之下。安住止處。然復於塊上欲與鷹鬥。鷹則大怒。彼是小鳥敢與我鬥。嗔恚極盛峻飛直博。於是羅婆入於塊下。鷹鳥飛勢臆沖堅塊。碎身即死。時羅婆鳥深伏塊下。仰說偈言。

  鷹鳥用力來  羅婆依自塊

  乘嗔猛盛力  致禍碎其身

  我具足通達  依於自境界

  伏怨心隨善  自觀欣其力

  縱汝有兇愚  百千龍象力

  不如我智慧  十六分之一

  觀我智勝殊  摧滅於蒼鷹

  頌曰。

  含識皆畏死  有命懼險危

  如魚困池涸  難逢流水希

  親疏皆父母  何得不悲時

  但慈救厄苦  福報自然隨

  興福部第十五(此有六緣)

  ·述意緣

  ·修福緣

  ·應法緣

  ·嚫施緣

  ·洗僧緣

  ·雜福緣

  述意緣第一

  昔優填初刻栴檀。波斯始鑄金質。皆現寫真容。工圖妙相。故能流光動瑞避席。施虔爰至。發爪兩塔。衣影二臺。皆是如來在世。已見成軌。自收跡河邊。阇維林外。八王請分。還國起塔。及瓶炭二所。於是十剎興焉。其生處得道。說法涅槃。發髻頂骨。四牙雙跡。缽杖唾[口*壼]。泥洹僧等。皆樹塔勒銘。標碣神異。爾後百有餘年。阿育王。遣使浮海。壞撤諸塔。分取舍利。還值風潮。頗有遺落。故今海族之中。時或遇者是。後八萬四千。因之而起。育王諸女。亦次發凈心。並鐫石鎔金。圖寫神狀。至能浮江泛海。影化東川。雖復靈跡潛通。而未彰視聽。及蔡愔秦景自西域還至。始傳畫疊釋迦。於是涼臺壽陵。並圖其相。自茲厥後。形像塔廟。與時競列。洎於梁代。遺光奧盛。但法身無像。因感故形。感見有參差。故形應有殊別。若乃心路蒼茫。則真儀隔化。情志慊切。則木石開心。故劉殷至孝誠感。釜底為之生銘。丁蘭溫清竭誠。木母以之變色。魯陽回戈而日轉。杞婦下淚而城崩。斯皆隱惻。入其性情。故使征祥昭乎耳目。是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豈曰虛哉。是以祭神如神在。則神道交矣。敬像如敬佛。則法身應矣。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譬猶鳥備二翼。倏舉萬尋。車足兩輪。一馳千裡。豈不勤哉。豈不勖哉。

  修福緣第二

  如佛說福田經雲。佛告天帝。復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為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凈。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牢堅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道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梵天福。

  爾時坐中有一比丘。名曰聽聰。聞法欣悅。即白佛言。我自惟念先世之時。生波羅奈國。為長者子。於大道邊起立精舍。床臥漿糧供給眾僧。行路頓乏亦得止息。緣此功德。命終生天為天帝釋。下生世間為轉輪王。各三十六返。典領天人九十一劫。足下生毛躡空而遊。食福自然。今值世尊顧臨眾生。蠲我愚濁。安以靜慧。生死栽枯。號曰真人。功報成諦其為然矣。

  復有一比丘。名曰波拘盧。即白佛言。憶念我昔。生拘那竭國為長者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大會說法。我往聽法。聞法歡喜。將一藥果名呵梨勒。奉上眾僧。緣此果報命終生天。下生世間恒處尊貴。與眾超絕。九十一劫未曾疾病。餘福值佛逮得應真。

  復有一比丘。名曰須陀耶。即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維耶離國。為小民傢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我時持酪入市欲賣。值眾僧大會講法。過而立聽聞法歡喜。即舉瓶酪佈施眾僧。僧得咒願益懷欣躍。緣此福德命終生天上。下生世間恒處尊貴。九十一劫。末後餘愆。下生世間。母妊數月得病命終。埋母塚中月滿乃生。塚中七年飲死母乳。用自濟活。微福值佛逮得真諦。

  復有一比丘。名曰阿難。即白世尊曰。憶念我昔。生羅閱隻國為庶民子。身生惡瘡治之不差。有親友道人。來語我言。當浴眾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瘡。亦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歡喜。徑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眾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瘡。尋蒙除愈。緣是功德。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塵垢。九十一劫。常得凈福。僧德廣遠。今復值佛心垢消除。逮得應真。爾時坐中。有一比丘尼。名曰奈女。即白佛言。我念宿命。生波羅奈國為貧女人。時世有佛。名曰迦葉。時與大眾圍繞說法。我時在坐聞經歡喜。意欲佈施。顧無所有。自惟貧賤心用悲感。詣他園囿乞求果菰。當以施佛。乞得一奈大而香好。擎一杅水並奈一枚。奉迦葉佛及諸眾僧。佛知至意。咒願受之。分佈水奈一切周普。緣此福祚。命終生天得為天後。下生世間不由胞胎。九十一劫生奈華中。端正鮮潔。常識宿命。今值世尊開示道眼。

  爾時天帝即從座起。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自惟念先世之時。生拘留大國為長者子。青衣抱行入城遊觀。偶值眾僧街巷分衛。時見人民施者甚多。即自念言。願得財寶佈施眾僧。不亦快乎。即解珠瓔佈施眾僧。同心咒願歡喜而去。從是因緣。壽終生天得為天帝。九十一劫永離八難。

  佛告天帝及諸大眾。聽我自說宿命所行。昔我前世。於波羅奈國。近大道邊安設圊廁。國中人眾。得輕安者莫不感義。緣此功德世世清凈。累劫行道穢染不污。金色晃昱塵垢不著。食自消化無便利之患。

  佛告天帝。九十六種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種僧中佛僧最正。所以者何。由如來從阿僧祇劫。發願誠諦殞命積德。誓為眾生。六度四等眾善普備。得慧成滿。三界天尊無能及者。其有眾生。發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珍寶施矣。三十七品。十二部經。分別罪福言皆至誠。開三乘教皆得奉行。聞者歡喜樂作沙門。信佛行法。志尚清高。舍世貪諍。導世間福。天人路通眾僧之由矣。是為最尊無上之道。

  又增一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梵福。雲何為四。若有信人。未曾起偷婆處(塔是)於中能起偷婆者。是初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補治故寺者。是謂第二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和合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天之福。若佛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第四受梵天之福。爾時有異比丘。白世尊言。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世尊告曰。閻浮裡地。眾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轉從四天上。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求其福。此是其量也。

  應法緣第三

  若欲修造。理須如法。造作雖少。得福無量。若不依法。縱多無益。故佛在金棺敬福經雲。經像主莫論道。雇經像之匠。莫雲客作。造佛佈施。二人獲福。不可度量。欲說其福。窮劫不盡。受吾約敕。是佛真子。如是精誠。造少福多。問工匠之法。作經像得物。合取直不。佛言。不得取價直。如賣父母取財者。逆過三千。真是天魔。急離吾佛法。非我眷屬。飲酒食肉五辛之徒。不依聖教。雖造經像數如塵沙。其福甚少。蓋不足言。劫燒之時。不入海龍王宮。勞而少功。不敬之罪。死入地獄。主匠無益。諸天不祐。不如不造直心禮拜。得福無量。如向所列。造多福少。若像師造像。不具相者。五百萬世中。諸根不具。第一盡心為上。妙果先升。

  又罪福決疑經雲。僧尼白衣等。或自舍財。及勸化得物。擬佛受用。經營人將此物。造作鳥獸形像。安佛槃上者。計損滿五錢直。犯逆罪究竟不還。一劫墮阿鼻地獄。贖香油燈供養者無犯。佛不求利。無人堪消。初獻佛時。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獻佛竟行與僧食不犯。若不爾者。食佛物故。千億歲墮阿鼻地獄。檀越不受前教。亦招前報。若生人間。九百萬歲墮下賤生。何以故。佛物無人能評價故(述曰。此謂施主決定入佛受用。所以須贖。若如今時齋上每出佛槃飲食。情通彼此不局。執者食訖。還入施主不勞收贖。如七月十五日。獻佛及僧。無佛僧可受用。即須贖食以物食依經獻佛及僧自恣。佛僧福田道高資益冥道。七世亡親現存眷屬。得離災難清升樂處。所以俗人田薄不能資導故不通俗也。數見白衣獻佛訖將為自食。故別疏記)。

  又觀佛三昧經雲。時優填王戀慕世尊。鑄金為像。聞佛當下寶階。象載金像來迎世尊。爾時金像從象上下。猶如生佛。足步虛空。足下雨華。亦放光明來迎世尊。合掌。叉手為佛作禮。爾時世尊。亦復長跪合掌向像。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長跪向像。爾時世尊而語像言。汝於來世大作佛事。我滅度後我諸弟子。以付囑汝。空中化佛異口同音。咸作是言。若有眾生。於佛滅。後造立形像。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凈三昧。

  又外國記雲。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見佛。刻牛頭栴檀作如來像。置佛座處。佛後還入精舍。像出迎佛。佛言還坐。吾般涅槃後。可為四部眾作諸法式。像即還坐。此像是眾像之始。佛移住兩邊小精舍。與像異處相去二十步。隻桓精舍本有七層。諸國競興供養不絕。臺內長明燈。鼠銜燈炷燒諸幡蓋。遂及精舍七重都盡。諸國王人民。皆大悲惱。謂檀像已燒。卻後四五日。開東邊小精舍戶。忽見本像移向彼房。眾大歡喜。共治精舍。得作兩重移像本處。又優填王作佛像形經雲。昔佛在世時。拔耆國王。名曰優填來。至佛所頭面頂禮。合掌白佛言。世尊。若佛滅後。其有眾生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告王曰。若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身體常作紫磨金色。眼目清潔面貌端正。身體手足奇絕妙好。常為眾人之所愛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長者賢善傢子。所生之處豪尊富貴。財產珍寶不可稱數。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之所愛重。若作帝王。王中特尊。為諸國王之所歸仰。乃至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飛升天上無所不至。若生天上。天中最勝。乃至得作六欲天王。於六天中尊貴第一。若生梵天。作大梵王端正無比。勝諸梵天。常為諸梵之所尊敬。後皆得生無量壽國。作大菩薩最尊第一。過無數劫。當得成佛入泥洹道。若當有人作佛形像。獲福如是。

  又法華經偈雲。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又造立形像福報經雲。佛至拘羅惟國。時國主名優填王。年始十四。聞佛當來。即敕傍臣左右。皆悉迎佛。到以頭面禮佛。長跪叉手白佛言。天上人中無能及佛者。光明巍巍乃能如是。恐佛去已後恐不復見。今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得何福報。願佛哀愍為我說之。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王諦聽吾說  福地灰上土

  福德無過者  作佛形像報

  恒生大富傢  尊貴無極珍

  眷屬常恭敬  作佛形像報

  常得天眼報  無比紺青色

  作佛形像報  父母見歡喜

  端正威德重  愛樂終無厭

  作佛形像報  金色身焰光

  猶妙師子像  眾生見歡喜

  作佛形像報  閻浮提大姓

  剎利婆羅門  福人於中生

  作佛形像報  不生邊地國

  不盲不醜陋  六情常完具

  作佛形像報  臨終識宿命

  見佛在其前  不覺死苦時

  作佛形像報  作大名聞王

  金輪飛行帝  典主四天下

  作佛形像報  作釋天名因

  神足典第二  三十三天奉

  作佛形像報  此過出欲界

  作妙梵天王  迦夷眾梵恭

  作佛形像報  受福正如是

  若能刻畫作  天地尚可稱

  此福不可量  是故供養佛

  華香香汁塗  供養大士者

  得漏盡無為

  嚫施緣第四

  如輪轉五道經雲。佛言凡作功德隨身之行。燒香燃燈。得福甚多。燒香作福及以轉經。不得請人而不嚫願。如倩人食豈得自飽。燒香潔凈。然燈續明。燒香齋會。讀經噠嚫。以為常法。佈施得福諸天接將。萬惡皆卻眾魔降伏懈怠之人不能精進。一朝疾病又不吉利。便欲燒香方始作福。諸天未降。諸魔在前。競來嬈觸。作諸變怪。以是之故。常當精進。罪福隨人如影隨形。種殖福田。如尼俱類樹。本種一核稍稍漸大。收子無限。佛言阿難。施一得萬倍。言不虛也。佛說偈言。

  賢者好佈施  天神自扶將

  施一得萬倍  安樂壽命長

  今日施善人  其福不可量

  皆當得佛道  度脫諸十方

  洗僧緣第五

  如譬喻經雲。佛以臘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師。六師不如。投水而死。仍廣說法度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請僧洗浴以除身穢。仍除常緣也(今臘月八日洗僧唯出此經文)又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雲。佛告天下人民。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去傢學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得佛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般泥洹。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為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今是佛生日故。諸天下人民共念佛功德。浴佛形像如佛在時。以示天下人佛言我為菩薩時。三十六反為天王帝釋。三十六反作金輪王。三十六反。作飛行皇帝。今日諸賢誰有好心。念釋迦佛恩德者。以香華浴佛形像。求第一福者。諸天鬼神所證明知。四月八日浴佛法。時當取三種香。一都梁香二藿香。三艾納香。合三種草香挼而漬之。此則青色水。若香少者。可以紺黛秦皮權代之。又用鬱金香。手挼漬之於水中。挼之以。作赤水。以水清凈用灌像訖以白練白綿拭之。斷後自占更灌。名曰清凈。其福第一也。

  又溫室經雲。佛告隻域長者。澡浴之法。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何謂七物。一者然火。二者凈水。三者澡豆。四者酥膏。五者淳灰。六者楊枝。七者內衣。此是澡浴之法。何謂除七病。一者四大安隱。二者除風。三者除濕痹。四者除寒冰。五者除熱氣。六者除垢穢。七者身體輕便。眼目清明。是為除七病。得七福者。一者四大無病所生常安。二者所生清凈面首端正。三者身體常香衣服凈潔。四者肌體濡澤威光德大。五者多饒人從拂拭塵垢。六者口齒香好所說肅用。七者所生之處自然衣服。

  又十誦律雲。洗浴得五利。一除塵垢。二治身皮膚令一色。三破寒熱。四下風氣調。五少病痛。舍利弗。夏盛熱時。有一客作人。園中汲水灌樹。見舍利弗發小信心。喚舍利弗。脫衣樹下以水洗浴。身得清涼。作人後命終。即生忉利天上。有大威力。為功雖少以遇良田獲報甚多。即下詣舍利弗所。散華供養。舍利弗因其信心。為說法要得須陀洹果。

  又賢愚經雲。爾時首陀會天。下閻浮提世尊所。請佛及僧洗浴供養。世尊默然許可。即設飲食。並辦洗具。溫室暖水調適。酥油浣草皆悉備有於是世尊及諸比丘。納受其供。其洗浴已。並厚飲食其食甘美世所希有。食竟澡漱各還本座。是時阿難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形體殊妙威相奇特。光明顯赫如大寶山。佛告阿難。乃往過去。毗婆屍佛時。此天彼世為貧傢子。恒行傭作以供身口。聞佛說洗僧之德。情中欣然。便勤作務。得少錢谷用設洗具。並設飲食。請佛眾僧。而以盡奉。由此福行。壽終之後生首陀會天。有此光相。七佛已來。乃至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洗佛及僧。佛授記曰。於未來世兩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號曰凈身。十號具足。

  又雜譬喻經雲。昔佛弟難陀。乃往昔維衛佛時人。一洗眾僧之福。功德自追生在釋種。身佩五六之相。神容晃昱金色。乘前之福與佛同世。研精道場便得六通。古人施一猶有弘報。況今檀越能多行者。普等之行必逮尊號。加增歡喜廣度一切。

  又福田經雲。有比丘名阿難。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羅閱隻國為庶民子。身生惡瘡治之不差。有親友道人。來語我言。當浴眾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瘡。便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歡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眾僧。以汁洗瘡。尋蒙除愈。從此因緣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塵垢。九十一劫常得凈福。慶祐廣遠。今復值佛。心垢消滅逮得應真。

  又十誦律雲。外國浴室形圓。猶如圓倉。開戶通煙。下作伏瀆。出水內施。三擎閣齊。人所及處。以瓨盛水滿三重閣。火氣上升。上閣水熱。中閣水暖。下閣水冷。隨宜自取用。無別作湯。故雲凈水耳。

  又增一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雲何為五。一除風。二病得差。三除去塵垢。四身體輕便。五得肥白。若有四部之眾。欲求此五功德者。當求造浴室。

  又僧祇律雲。若欲浴時。使園民等掃灑令凈。辦其薪炭。溫暖得所。乃打揵椎應知入浴。各以腰帶系衣作識。安衣架上。入時不得掉兩臂而入。一手遮前而入。若欲與師揩者。當先白已無罪。不得一時舉兩手。當先令揩一臂。一手覆前竟。次揩一臂。一手及餘內外已。閉戶而坐。令身污出。籌量用水不得多用。若池水洗自恣無罪。不聽露地裸。形而浴。若水齊腰腋得用無罪。若坐水中至臍亦得。出已取己衣著。正理而去。

  雜福緣第六

  如薩婆多論雲。若作僧房及以塔像。曠路作井。及作橋梁船。此人功德一切時生。常資施主除三因緣。一前事毀壞。二此人若死。三若起惡邪。無此三因緣者。福德常生。

  又增一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施不得其福。雲何為五。一以刀施人。二以毒施人。三以野牛施人。四以淫女施人。五以造作神祠。是謂有此五施。不得其福。復有五施人天得福。雲何為五。一造作園觀。二造作林樹。三造作橋梁。四造作大船。五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是謂有此五事。令得其福。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園觀施清涼  及作好橋梁

  河津度人民  並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  恒當受其福

  戒定以成就  此人必生天

  又僧祇律。有諸天子以偈問佛。

  何等人趣善  何等人生天

  何等人晝夜  長養善功德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曠路作好井  種殖園果施

  樹林施清涼  橋船度人民

  佈施修凈戒  智慧舍慳貪

  功德日夜增  常生天人中

  又正法念經雲。若有眾生。施人美水。或覆井泉。恐諸毒蛇墮於井中。行人飲之而致苦惱。命終生三箜篌天。受五欲樂。從此命終。若得人身王所愛重。若見病困咽喉出聲。餘命未盡。施其漿飲。或施其財以贖彼命。命終生深水天。如帝釋快樂。從天命終隨業流轉。不墮三塗。得受人身。從生至生不遭病苦。無有惱亂。若有眾生持戒。見比丘僧。以扇佈施。令得清涼讀誦經法。命終生風行天。香氣來吹悅樂無比。若有眾生。於河津濟造立橋船。以善心渡持戒人。兼渡餘人。不作眾惡。命終生鬘持天。受五欲樂。命盡人中為王典藏。

  又譬喻經雲。昔有母子三人。常作三事。一作大船置於河中以渡百姓。二於都市造立好井以供萬民。三於四門各作圊廁給人便利。修是功德。命終之後皆生天上。受福自然。下生人中富貴長壽。所生之處不經三塗。設此微福。尚獲果報巍巍無量。何況有人廣修功德。造立塔寺。分檀佈施。作諸福業。百千萬倍。復勝於此不可計量。故成實論。引經偈雲。

  若種樹園林  造井橋梁等

  是人所為福  晝夜常增長

  又華手經雲。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法。終不退轉無上菩提。何等為四。一者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治。若塊若泥乃至一磚。二者若於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塔造像。為作念佛善福之緣。塔中畫作若轉法輪。及出傢相。乃至雙樹入涅槃相。三者若見有比丘僧二部諍訟。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說乃至一偈。令法不絕。為護法故。敬養法師。專心護法不惜身命。菩薩若成是四法者。世世當作轉輪聖王。得大身力如那羅延。舍四天下而行出傢。能得隨意修四梵行。命終生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求佛道當作是學。

  又放牛經。出增一阿含別品同譯。佛告諸比丘。有十一法。放牛兒不知放牛便宜。不曉養牛。何等為十一。一者放牛兒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知摩刷。四者不知護瘡。五者不知作煙。六者不知擇道行。七者不知處牛。八者不知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不知構牛不遺殘。十一者不知分別養可用不可用。如是十一事。放牛兒不曉養護其牛者。牛終不滋息。日日有減。此喻比丘。亦有十一種損益。不可具述。佛於是頌曰。

  放牛兒審諦  牛主有福德

  六頭牛六年  成六十不減

  放牛兒聰明  知分別諸相

  如此放牛兒  先世佛所譽

  頌曰。

  直影端形  虛巖應響  福滋善運

  果由因上  委質圓音  輸誠閟獎

  惠之陰德  冥資功賞

  諸經要集卷第八

  諸經要集卷第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擇交部第十六(此有五緣)

  思慎部第十七  ·述意緣

  ·善友緣

  ·惡友緣

  ·債負緣

  ·懲過緣

  述意緣第一

  夫理之所窮。唯善與惡。顧此二途。倏然易辯。幽則有罪福苦樂。顯則有賢愚榮辱。愛榮憎辱。趣樂背苦。含識所必同也。今愛榮而不知慕賢。求福而不知避禍。譬猶播植秕稗。而欲歲取精糧。驅駕駑蹇。而望騰超夐絕。不亦惑哉。如鳥獸蟲卉之智。猶知因風假露托迅附高。以成其事。奚況於人。而無托友以就其善乎。故所托善友。則存名而成德。所親闇蔽。則身悴而名惡也。故玄軌之宗。出於高范。切磋之意。事存我友。又如摶牛之虻。飛極百步。若附鸞尾。則一翥萬裡。此豈非其翼工之所托迅也。亦同凡夫溺喪極趣。不越人天。若憑大聖之威。則高升十地。同生凈域也。

  善友緣第二

  如涅槃經雲。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佛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又雲。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雲何名為如法而說。如法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乃至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佈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修行。信戒佈施。多聞智慧。復以是義名善知識。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而求於樂。見他有過不說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時。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善男子。若有親近善知識者。本未有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又雲。善友當觀。是人貪欲嗔恚。愚癡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則應為說不凈觀法。嗔恚多者。為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聞已修行。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暖法。從得暖法。乃至漸得羅漢辟支佛果菩薩大乘佛果等。依此而生。更無疑滯。自利利他不加水乳。是名真善知識。法師之位。若不具此非善知識。加水之法不可依承。故佛性論引經偈雲。

  無知無善識  惡友損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轉成毒

  是故要須真實利益眾生。先自調伏然後教人。無寡聞失無退行失。無散亂失。無輕慢失。無顛倒失。無貪求失。無嗔恚失。無邪行失。無著我失。無小行失。具此十法名善知識。故莊嚴論偈雲。

  多聞及見諦  巧說亦精愍

  不退此丈夫  菩薩勝依止

  又佛本行經雲。爾時世尊又共長老難陀。至於一賣香底。見彼底上有諸香裡。見已即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難陀。汝來取此底上諸香裡物。難陀爾時即依佛教。於彼邸上取諸香裡。佛告難陀。汝於漏克一移之頃。捉持香裡。然後放地。爾時長老難陀。聞佛如此語已。手執此香。於一克間還放地上。爾時佛告長老難陀。汝今當自嗅於手看。爾時難陀聞佛語已。即嗅自手。佛語難陀。汝嗅此手作何等氣。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氣微妙無量。佛告難陀。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善知識。恒常共居隨順染習。相親近故。必定當得廣大名聞。爾時世尊因此事故。而說偈言。

  若有手執沉水香  及以藿香麝香等

  須臾執持香自染  親附善知識復然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人親近惡知識  現世不得好名聞

  必以惡友相親近  當來亦墮阿鼻獄

  若人親近善知識  隨順彼等所業行

  雖不現證世間利  未來當得盡苦因

  又四分律。親友意者。要具七法方成親友。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貧賤不輕。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親善友應親附之。又大莊嚴論佛說偈言。

  無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  涅槃第一樂

  又迦羅越六向拜經雲。善知識者有四輩。一外如怨傢內有厚意。二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三病瘦縣官為共征。訟憂解之。四見人貧賤心不棄捐。當念欲富之。善知識者。復有四輩。一為吏所捕。將歸藏匿於後解決之。二有病瘦消損。將歸養視之。三知識死亡官殮視之。四知識已死復念其傢。

  惡友緣第三

  如屍迦羅越六向拜經雲。惡知識者有四輩。一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人惡。三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外如親厚內興怨謀。惡知識復有四輩。一小侵之便大怒。二有倩使之便不肯行。三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見人死亡棄之不視。

  又涅槃經雲。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怖懼。於惡知識生怖畏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下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凈臭身。惡知識者。能壞凈身及以凈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惡。為惡友殺。必至三惡。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又增一阿含經。世尊說偈雲。

  莫親惡知識  亦莫愚從事

  當近善知識  人中最勝者

  人中無有惡  習近惡知識

  後必種惡根  永在暗中行

  又中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怨傢法。而作怨傢。第一不欲令怨傢有好色。雖好沐浴名香塗身。然為色故。嗔恚覆心而作怨傢。第二不欲令怨傢安隱睡眠。雖臥床枕覆以錦綺。然故憂苦不舍嗔恚覆心而作怨傢。第三不欲令怨傢而得大利。雖應得利。而不得利。應不得利。而得其利。彼此二法更互相違。嗔恚覆心而作怨傢。第四不欲令怨傢有朋友。若有親朋舍離避去。因嗔覆心而作怨傢。第五不欲令怨傢有稱譽。彼惡名醜聲周聞諸方。因嗔覆心而作怨傢。第六不欲令怨傢極大財富。彼土富人儻失財物。因嗔覆心而作怨傢。第七不欲令怨傢。身壞命終往至善處。彼身口意惡。行已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而作怨傢。又阿含經雲。遠惡近善。有四法。當急去避之。去百由旬。一由旬四十裡。百由旬四千裡。四法者。一惡友。二惡眾。三或多語戲笑。四或嗔或鬥。

  又善生經雲。受戒者。五處不應行。謂屠兒。淫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等。有五種業不應作。謂賣毒藥。釀皮。摴蒱。圍棋陸博。歌舞倡伎。又寶雲經雲。持戒之人。不聽向破戒傢乞食。

  又金剛仙論雲。出傢人。不許向屠兒。酒肆。淫女。惡象。惡狗等傢乞食。亦不得數往親近之。

  又大方廣總持經雲佛言。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若有愚人。實非菩薩假稱菩薩。謗真菩薩及所行法。復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若彼此和合。則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違諍。則正法不行。此謗法之人極大罪業。墮三惡道難可出離。若有愚人。於佛所說而不信受。雖復讀誦千部大乘。為人解說獲得四禪。以謗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惱。況彼愚人實無所知而自貢高。乃至誹謗一四。句偈。當知是業傢墮地獄。永不見佛。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

  又賢愚經雲。昔佛在世時。有微妙比丘尼。得阿羅漢果。與諸尼眾。自說往昔所造善惡業行果報。告尼眾曰。乃往過去有一長者。其傢巨富唯無子息。更取小婦。夫甚愛念。後生一男夫婦敬重觀之無厭。大婦心妒。私自念言。此兒若大當攝傢業。我唐勤苦聚積何益。不如殺之。即取鐵針刺兒[(聰-耳)*頁]上。後遂命終。小婦疑是大婦殺。即便語言。汝殺我子。大婦爾時。謂無罪福反報之殃。即與咒誓。若殺汝子。使我世世夫為蛇螫。所生兒子水漂狼啖。自食子肉。身現生埋。父母居傢失火而死。作是誓已。後時命終。緣殺兒故。墮於地獄受無量苦。地獄罪畢得生人中。為梵志女年漸長大。適娶夫傢產生一子。後復懷妊月滿欲產。夫婦相將向父母舍。至於中路腹痛遂產。夜宿樹下。夫時別臥。前所咒誓今悉受之。時有毒蛇螫殺其夫。婦見夫死即便悶絕。後乃得蘇。至曉天明。便取大兒著於肩上。小者抱之涕泣進路。路有一河深而且廣。即留大兒著於此岸。先抱小者度著彼岸。還迎大兒。兒見母來入水趣母。水即漂亡。母尋追之力不能救。須臾之間。俄爾沒死。還趣小兒。狼來啖訖。但見流血狼藉在地。母時迷絕。良久乃蘇。遂前進路。逢一梵志。是父親友。即向梵志具陳辛苦。梵志憐愍相對啼哭。尋問傢中平安以不。梵志答言。父母眷屬大小。近日失火一時死盡。聞之懊惱。死而復蘇。梵志將歸供給如女。後復適娶。妊身欲產。夫外飲酒日暮乃還。婦暗閉門在內獨坐。須臾婦產。夫在門外喚。婦產未竟。無人往開。夫破門入。捉婦熟打。婦陳產意。夫嗔怒故。尋取兒殺以蘇煮之。逼婦令食。婦食子後心中酸結。自惟薄福乃值斯人。便棄逃走到波羅柰。至一園中樹下坐息。有長者子。其婦新死。日來塚上追戀啼哭。見此女人樹下獨坐。即便問之。遂為夫婦經於數日夫忽壽終。時彼國法。若其生時夫婦相愛。夫死之時合婦生埋。時有群賊來開其塚。賊帥見婦面首端正。即納為婦。經於數旬。夫破他傢為主所殺賊伴將屍來付其婦。復共生埋。經於三日狐狼開塚因而得出。自克責言。宿有何罪。旬日之間遭斯禍厄。死而復蘇。今何所歸得全餘命。聞釋迦佛在隻桓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傢。由於過去施辟支佛食發願力故。今得值佛。出傢修道得阿羅漢。達知先世殺生之業。所作咒誓墮於地獄。現在辛酸受斯惡報。無相代者。微妙自說。昔大婦者今我身是。雖得羅漢。恒熱鐵針從頂上入足下而出。晝夜患此。無復堪忍。殃禍如是。終無朽敗。又入大乘論。堅意菩薩說偈雲。

  誹謗大乘法  決定趣惡道

  焚燒甚苦痛  業報罪信爾

  若從地獄出  後受餘惡報

  諸根常缺陋  永不聞法音

  設使得聞者  復生於謗法

  以謗法因緣  還墮於地獄

  債負緣第四

  如法句喻經雲。昔佛在世時。有賈客。名弗迦沙王。入羅閱城分衛。於城門中有新產牸牛。被所抵殺。牛主怖懼。賣牛轉與他人。其牽牛欲飲水。牛從後復抵殺其主。其主傢人嗔恚。取牛殺之。於市賣肉。有田舍人。買取牛頭貫擔持歸。去舍裡餘坐樹下息。以牛頭掛樹枝。須臾繩斷牛頭落下。正墮人上。牛角刺人即時命終。一日之中凡殺三人。瓶沙王聞之。怪其如此。即與群臣往詣佛所。具問其意。佛告王曰。往昔有賈客三人。到他國內興生。寄住孤獨老母舍。應與雇舍直。見老母孤獨。欺不欲與。伺老母不在。默去不與。母歸不見客。即問比居。皆雲已去。老母嗔恚。尋後逐及疲頓索直。三客逆罵。我前已與雲何復索。同聲共抵不肯與直。老母單弱不能奈何。懊惱罵咒。我今窮厄何忍欺抵。願我後世所生之處。若當相值要當殺汝。正使得道。終不相置。佛語瓶沙王。爾時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賈客者弗迦沙等三人。為牛所抵殺者是也。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行

  疾怨滋生  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又出曜經雲。昔罽賓國中。有兄弟二人。其兄出傢得阿羅漢。弟在傢中治修居業。時兄數來教誨。勸弟佈施持戒。修善作福。現有名譽死生善處。而弟報曰。兄今出傢不慮官私。不念妻子田業財寶。我有此務。而兄數誨。不用兄教。後病命終。生在牛中為人所驅。馱鹽入城。兄從城中出遇見之。即為說法。時牛聞已悲哽不樂。牛主見已。語道人曰。汝何道說。而使我牛愁憂不樂。道人報曰。此牛前身本是我弟。昔日負君一錢鹽債。故墮牛中以償君力。牛主聞已。語道人曰。君弟昔日與我親友。是時牛主即語牛曰。吾今放汝不復役使。牛聞感激至心念佛。自投深澗即便命終。得生天上受極快樂。以是因緣。若人負債不可不償。

  又成實論雲。若人負債不償。墮牛羊獐鹿驢馬等中。償其宿債。

  又毗婆沙論雲。曾聞有一女人。為餓鬼所持。即以咒術而問鬼言。何以惱他女人。鬼答之言。此女人者是我怨傢。五百世中而常殺我。我亦五百世中斷其命根。若彼能舍舊怨之心。我亦能舍。爾時女人作是言。我今已舍怨心。鬼觀女人雖口言舍而心不放。即斷其命。

  又雜寶藏經雲。目連至恒河邊。見五百餓鬼群來趣水。有守水鬼。以鐵杖驅逐令不得近。於是諸鬼徑詣目連。禮目連足各問其罪。一鬼曰。我受此身常患熱渴。先聞恒河水清且涼。歡喜趣之沸熱壞身。試飲一口五藏燋爛。臭不可當。何因緣故。受如此罪。目連曰。汝先世時曾作相師。相人吉兇少實多虛。或毀或譽。自稱審諦以動人心。詐惑欺誑以求財利。迷惑眾生失如意事。

  復有一鬼言。我常為大狗利牙赤白來啖我肉。唯有骨在。風來吹起肉續復生。狗復來啖。此苦何因。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天祠主。常教眾生殺羊以血祠天。汝自食肉。是故今日以肉償之。

  復有一鬼言。我常身上有糞周遍塗渾。亦復啖之。是罪何因。目連答曰。汝前世時。作婆羅門惡邪不信。道人乞食取缽盛滿糞。以飯著上持與道人。道人持還。以手食飯糞污其手。是故今日受如此罪也。

  復有一鬼言。我腹極大如甕。咽喉手腳甚細如針。不得飲食。何因。此苦。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聚落主。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餘人奪其飲食。饑困眾生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趣溷欲啖食糞。有大群鬼捉杖驅我。不得近廁。口中爛臭。饑困無賴。何因如此。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佛圖主。有諸白衣。供養眾僧供辦食具。汝以粗供設客僧。細者自食。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身上遍滿生舌。斧來斫舌。斷復續生。如此不已。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道人。眾僧差作蜜漿石蜜。塊大難消以斧斫之。盜心啖一口。以是因緣故。還斫舌也。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七枚熱鐵丸。直入我口。入腹五藏燋爛。出復還入。何因故受此罪。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沙彌。行果菰子到自師所。敬其師故偏心多與。實長七枚。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有二熱鐵輪。在我兩腋下。轉身燋爛。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與眾僧作餅。盜心取二番挾兩腋底。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癭丸極大如甕。行時擔著肩上。住則坐上。進止患苦。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市令。常以輕秤小鬥與他。重秤大鬥自取。常自欲得大利於己。侵克餘人。

  復有一鬼言。我常兩肩有眼。胸有口鼻。常無有頭。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恒作魁膾弟子。若殺罪人時。汝常歡喜心。以繩著結挽之。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我常有熱鐵針入出我身。受苦無賴。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調馬師。或作調象師。象馬難制。汝以鐵針刺腳。又時牛遲亦以針刺。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身常有火出自燃懊惱。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國王夫人。更一夫人王甚幸愛。常生妒心伺欲危害。值王臥起去。時所愛夫人。眠猶未起著衣。即生惡心。正值作餅有熱麻油。即以灌其腹上。腹爛即死。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旋風回轉我身。不得自在隨意東西。心常惱悶。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作卜師。或時實語。或時妄語。迷惑人心不得隨意。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身常如塊肉。無有腳手眼耳鼻等。恒為蟲鳥所食。罪苦難堪。何因緣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與他藥墮他兒。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熱鐵籠。籠絡我身燋熱懊惱。何因受此。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以羅網掩捕魚鳥。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以物自蒙籠頭。亦常畏人來殺我。心常怖懼不可堪忍。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淫犯外色。常畏人見。或畏其夫捉縛打殺。或畏官法戮之都市。恐怖相續。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問言。我受此身。肩上常有銅瓶滿中洋銅。手捉一杓取自灌頭。舉體燋爛。如是受苦無數無量。有何罪咎。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出傢為道。僧典飲食。以一酥瓶私著餘處。有客道人來者不與之。去已出酥行與舊僧。此酥是招提僧物。一切有分。此人藏隱雖與不等。由是緣故受此罪也。譬喻經雲。昔外國有人。死魂自鞭其屍。傍人問曰。是人已死何以復鞭。報曰。此是我故身。為我作惡。見經戒不讀。偷盜欺詐。犯人婦女。不孝父母兄弟。惜身及財不肯佈施。今死令我墮惡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復言。是故來鞭之耳。

  又依無量壽經雲。憍梵波提。過去世曾作比丘。於他粟田邊擿一莖粟。觀其生熟數粒墮地。五百世作牛償之。故智度論雲。以其習氣後得人身。產出牛蹄呞食。佛愍之出傢。得阿羅漢果。

  懲過緣第五

  如維摩經雲。故以若幹苦切之語。乃可入律。書雲聞諫如流。斯言可錄。佷戾不信。惡馬難調。撫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聞論致序心曲。今欲緘其言。而整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經雲。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譬如金山窟。狐兔所不敢停。深淵澄海。蛙黽所不肯宿。故知潔其心而凈其意者。則三塗報息。四德常滿。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謂金河遺寄屬在伊人。玉門化廣信於斯矣。既策斯三業。則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謂生老病死也。故受胎經雲。眾生受胎之時備盡艱難。冥冥漠漠狀若浮塵。十月將滿母胎知苦。業風催促頭向產門。墮地鞕觸如在刀山。風激冷觸如似寒冰。當爾之時生為實苦。

  又涅槃經雲。譬如燈炷唯賴膏油。膏油既盡勢不久停。人亦如是。唯賴壯膏。壯膏既盡。衰老之炷何得久住。

  又出曜經佛說老苦偈雲。

  少時意盛壯  為老所見逼

  形衰極枯槁  氣竭憑杖行

  又佛說死苦偈雲。

  氣絕神逝  形骸蕭索  人物一統

  無生不終

  又涅槃經雲。夫死者。於險難處無有資糧。去處懸遠而無伴侶。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深邃幽暗無有燈明。入無門戶而有處所。雖無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脫。

  又無量壽經雲。獨生獨死。獨來獨去。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幽幽冥冥別離長久。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值。夫生則喜。親族歡聚。盡慈愛之心。死則朝亡暮殯。便有恐畏分離之狀。歌哭相送。往者不知。反室空堂寂滅無睹。存亡有無變化俄頃。故出曜經。佛重說死苦偈雲。

  命如果待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熟能致不死

  猶如死囚  將詣都市  動向死道

  人命如是  如河駃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又華嚴經。有十種慢業。應當避之。一於尊重福田。和尚阿阇梨。父母沙門。婆羅門所。而不尊重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二有諸法師得勝妙法。於大乘深法。知出生死道。得陀羅尼成就多聞。具智惠藏善能說法。而不信受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三聽受法時。若聞深法。應發離欲心歡喜無量。而不贊法師令眾歡喜。是為慢業。四起慢心自高陵彼。不省己實。不調自心。是為慢業。五起計我心。見有功德智慧者。不贊其美。見無德者反說其善。若聞贊他。於彼人所起嫉妒心。是為慢業。六若有法師。知是法是律是實是佛語。以憎嫉故。說言非法非律非實非佛語。欲壞他信心故。是為慢業。七自敷高座。我為法師不應執事。不應恭敬供養餘人。諸修梵行尊長有德。悉應恭敬供養於我。是為慢業。八遠離頻蹙惡眼視彼。常以和顏等觀眾生。言常柔軟無有粗獷。離恚恨心。而於彼法師求其過惡。是為慢業。九以我慢心。於多聞者不往恭敬。起聽聞法。留難亦不咨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作。何等不應作。何等業。長夜饒益一切眾生。作何等行不益眾生。作何等行從明入明。作何等行從冥入冥。如是人輩為我心漂沒。不能得見出要正道。是為慢業。十起慢心故。不值諸佛難得之法。消盡宿世所種善根。不應說而說。起呵責心更相譏論。住如是法。應入邪道。但菩提心劣故。而不永舍菩薩所行。雖不舍菩薩道。而於無量百千萬劫。尚不值佛。何況聞法。是為慢業。

  又出曜經偈雲。

  眾生為慢纏  染著於憍慢

  為見所迷惑  不免生死際

  故知凡夫為惡雖少。後世深苦獲無邊報。如毒在心。人意不同。白衣營生不知顧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尋此危命非朝則夕。俄頃之間兇變無常。徒修田宅愛戀妻兒。

  又法句喻經雲。佛在舍衛國。時城中有婆羅門。年向八十。財富無數。為人難化。不識道德不計無常。更作好舍。前庌後堂涼臺溫室。東西兩廂。廡數十梁。唯後堂前距陽未訖。時婆羅門。恒自經營指授眾事。佛以道眼見此老公。命不終日當就後世。不能自知。而方忪忪繕治。精神無福甚可憐愍。佛將阿難往到其門。慰問老公得無勞倦。今作此舍何所為安。公言前庌待客。後堂自處。東西二廂當安兒息。財物仆使。夏止涼臺。冬入溫室。佛語老公。久聞宿德思遲談講。佛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贈不審可不。願小廢事共坐論說不耶。老公答言。今正大遽不容坐語。後日更來。當共善敘。所雲要偈便可說之。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有子有財  愚唯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財  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預慮  莫知來變  愚曚愚蔽

  自謂我智  愚而稱智  是謂極愚

  婆羅門言。善說此偈。今實遑遽後來更論之。於是世尊傷之而去。老公於後自授屋椽。椽墮打頭破。即時命過。室傢啼哭驚動四鄰。佛去未遠便有此變。裡頭逢諸梵志數十人。問佛從何所來。佛言屬到此死老公舍。為公說法。不信佛語不知無常。今者忽然已就後世。具為諸梵志更說前偈義。聞之欣然即得道跡。於是世尊為說偈言。

  愚暗近智  如瓢酌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  開達近智  如舌嘗味

  雖須臾習  即解道要  愚人造行

  為身招禍  決心作惡  自致重殃

  為行不善  退見悔老  致涕流面

  報申宿習

  時諸梵志。重聞此偈益懷篤信。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又正法念經雲。若有眾生見他親友。互相破壞以懷怨結。能為和合。命終生欲愛天。隨心所念即得五欲自娛。若有眾生見人破亡為他抄掠。救令得脫。或於險處教人正道。或疑怖處令他安隱。命終生正行天。天女供養受五欲樂。若生人中。生於正見大長者傢。若有人能柔軟深心。離一切垢。涅槃解脫猶如在手。軟心之人心如白鑞。修行善業眾人所信。粗礦之人心如金剛。恒常不忘怨結之心。行不調伏。眾人所憎不愛不信。爾時孔雀菩薩。以佛經偈。而說頌曰。

  善人心柔軟  猶如成煉金

  斯人內外善  速得脫眾苦

  若人心器調  一切皆柔軟

  斯人生善種  猶如良福田

  又呵雕阿那含經雲。阿那含有八事。不欲令人知。何等為八。一不求不欲令人知。二信不欲令人知。三自羞不欲令人知。四自慚不欲令人知。五精進不欲令人知。六自觀不欲令人知。七得禪不欲令人知。八黠慧不欲令人知。所以不欲令人知者。不欲煩擾於人故。頌曰。

  瞻卜改蓬心  伊蘭變芳樹

  規輪時有缺  皓絲不常素

  三益竊所忻  四隙行當護

  勖哉深自勉  誡之誠可慕

  思慎部第十七(此有五緣)

  ·述意緣

  ·慎過緣

  ·慎禍緣

  ·慎境緣

  ·慎用緣

  述意緣第一

  夫思慎防過。無患之理。緘口息謗。離惡之原。誡始慎終。是君子之鹽梅。敬初護末。是養生之要趣。庶鑒罪福之沉浮。知吉兇之樂苦。譬目暗於自見。借鏡以觀形。發拙於自理。必假櫛以自通。故面之所以形。明鏡之力也。發之所以理。玄櫛之功也。行之所以芳。善言之益也。果之所以勝。善因之善也。是故身之將敗。必不納正諫之言。命之將終。必不可受之良藥也。

  慎過緣第二

  如大集經濟龍品雲。爾時眾中有一盲龍。名曰頗羅機梨奢。舉聲大哭作如是言。大聖世尊。願救濟我願救濟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惱。日夜常為種種諸蟲之所唼食。居熱水中無時暫樂。佛言梨奢。汝過去世。於佛法中曾為比丘。毀破禁戒。內懷欺詐外現善相。廣貪眷屬弟子眾多。名聲四遠莫不聞知。我和尚得阿羅漢果。以是因緣。多得供養獨受用之。見持戒人反惡加說。彼人懊惱。如是念言。世世生中。願我所在食汝身肉。如是惡業死生龍中。是汝前身。眾生願故食啖汝身。惡業因緣得此盲報。又過去無量劫中。在融赤銅地獄之中。常為諸蟲之所食啖。龍聞此語憂愁啼哭。作如是言。我等今者。皆悉至心咸共懺悔。願令此苦速得解脫。彼龍眾中二十六億諸餓龍等。念過去身皆悉雨淚。念過去身。於佛法中雖得出傢備造惡業。經無量身在三惡道。以餘報故。猶在龍中受極大苦。如青色龍我亦如是。爾時世尊語諸龍言。汝可持水洗如來足。令汝殃罪漸得除滅。時一切龍以手掬水。水皆成火。變作大石。滿於手中生大猛焰。棄已復生。如是至七。一切龍眾見如是已。驚怖懊惱啼泣雨淚。佛教立大誓願已。焰火皆滅。乃至八過。以手捧水洗如來足。至心懺悔。佛記諸龍。彌勒佛時。當得人身值佛出傢。精進持戒得羅漢果。時諸龍等得宿命心。自念過業。於佛法中。或為俗人親屬因緣。或復聽法來去雜緣。所有信心。舍施種種華果飲食。共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說雲。我常吃啖四方眾僧華果飲食。或有說言。我往寺舍佈施眾僧。或復禮拜。如是吃啖。或復說言。我從毗婆屍如來法中。曾作俗人。乃至有說。我釋迦牟尼佛法之中。曾作俗人。或以親舊問訊因緣。或復來去聽法因緣。往還寺舍。有信心人供養僧故。舍施華果種種飲食。比丘得已回施於我。我得便食。彼業因緣。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大猛火中或燒或煮。或飲洋銅或吞鐵丸。從地獄出墮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餓鬼中。如是種種備受辛苦。惡業未盡生此龍中。常受苦惱。佛告諸龍。此之惡業。與盜佛物等無差別。此五逆業其罪如半。汝等今當盡受三歸一心修善。以此緣故。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彼佛世罪得除滅。時諸龍等聞是語已。皆悉至心。盡其形壽各受三歸時彼眾中有盲龍女。口中膀爛滿諸雜蟲。狀如屎尿。乃至穢惡。猶若婦人根中不凈臊臭難看。種種啖食。膿血流出。一切身分。常為蚊虻諸惡毒蠅之所唼食。身體臭處不可見聞。爾時世尊以大悲心。見彼龍婦眼盲困苦如是。問言妹何緣故。得此惡身。於過去世曾為何業。龍婦答言。世尊。我今此身眾苦逼迫無暫時得停。設復欲言而不能說。我念過去。三十六億於百千年。生惡龍中受如是苦。乃至日夜剎那不停。為我往昔九十一劫。於毗婆屍佛。佛法之中作比丘尼。思念欲事過於醉人。雖復出傢不能如法。於伽藍內犯於法律。恒受三惡道受諸燒煮說此語已。願救濟我身。爾事世尊說實語已。即以少水瀉龍口中。火及蟲膿悉皆滅盡。龍口清涼。作如是言。大聖如來。我憶過去。迦葉佛時。曾作俗人在田犁地。有一比丘。來從我乞求五十錢。我時報言。聽待谷熟當與汝食。比丘復言。若當五十不可得者。願乞十文。我於爾時。嗔彼比丘而語之言。乃至十文亦不相與。時彼比丘心生懊惱。又於餘時。往寺舍中入樹林中。輒便盜取現在僧物十庵羅果。而私食之。彼業因緣地獄受苦。惡業未盡。生野澤中作餓龍身。常為種種諸蟲食啖。膿血流溢饑渴苦惱。又彼比丘。以嗔忿心惡業緣故。死便即作小毒龍身。生我腋下[口*束]於我血。熱氣觸身不可堪忍。是故我身熱膿血滿。龍白佛言。大悲世尊。唯願慈哀救濟於我。令我脫彼怨傢毒龍。爾時世尊以手抄水。發誠實語作如是言。我曾往昔於饑饉世。爾時願作大身眾生。長廣無量。以神通力。於虛空中唱如是言。彼野澤中有大身蟲。名曰不嗔。汝等可往取其身肉以為飲食。可得不饑。時彼世中人非人等。聞此聲已。一切悉往競取食之。說是真實諦信語時。彼龍腋下小龍即出。時此二龍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久近離此龍身解脫殃罪。佛告龍言。此業大重次五無間。何以故。若有四方常住僧物。或現前僧物。篤信檀越重心施物。或華果樹園。飲食資生。床褥敷具。疾病湯藥。一切所須。私自費用。或持出外。乞與知識親裡白衣。此罪重於阿鼻地獄所受果報。是故汝等可受三歸。歸三寶已。乃可得往於冷水中。如是三稱三受。身即安隱得入水中。爾時世尊即為諸龍。而說偈言。

  寧以利刀自割身  支節身分肌膚肉

  所有信心舍施物  俗人食者實為難

  寧吞大赤熱鐵丸  而使口中光焰出

  所有眾僧飲食具  不應於外私自用

  寧以大火若須彌  以手捉持而自食

  其有在傢諸俗人  不應輒食施僧食

  寧以利刀自屠膾  身體皮膜而自啖

  其有在傢諸俗人  不應受取僧雜食

  寧以自身投於彼  滿室大火猛焰中

  其有在傢俗人輩  不應坐臥僧床席

  寧以大熱炎鐵錐  拳手握持便燋爛

  其有在傢俗人等  不應私用於僧物

  寧以勝利好刀砧  而自臠切其身肉

  勿於出傢清凈人  發起一念嗔恚心

  寧以自手挑兩眼  捐棄投之擲於地

  其有習行善法者  不應懷忿嗔心視

  寧以熱鐵鍱其身  東西起動行坐臥

  不應嗔忿心妒嫉  而著眾僧凈施衣

  寧飲灰汁醎鹵水  熱沸爍口猶如火

  不應懷貪恚惡心  服食眾僧凈施藥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一萬四千諸龍眾。皆悉受三歸。所有過去現在業服。諸苦惱中而得解脫。深信三寶其心不退。復有八十億諸龍眾等。亦於三寶起歸敬心。

  又大集經雲。或作比丘。所得種種資生之具。皆是信心檀越所施。而是眾生或自食啖。或與他人。或共眾人。盜竊隱藏私處自用。如是業故墮三惡道。久受勤苦。復有眾生。貧窮下賤不得自在。是故出傢。望得富饒解脫安樂。既出傢已。懈怠懶墮不讀誦經。禪慧精勤舍而不習。樂知僧事。復有比丘。晝夜精勤樂修善法。讀誦經典。坐禪習慧不舍須臾。以是因緣。感諸四輩種種供養。時知事人。得利養已或自私食。或復盜與親舊俗人。以是等緣久處惡道。出已還入。如是愚瞑。不懼當來果報輕重。我今戒敕沙門弟子。念法住持。不得自稱我是沙門。真法行人。倚眾僧故。受他信施物。或餅或菜或果或華。但是眾僧所食之物。不得輒與一切俗人。亦不得雲此是我物。別眾而食。又亦不得以眾僧物貯積興生種種販賣雲有利益。招世譏嫌。又亦不得出貴收賤與世爭利。又亦不得為於飲食及僧因緣。使諸眾生墮三惡道。應須勸引安善法中令比丘眾真信三寶。攝諸眾生乃至父母。令得安隱置三解脫。

  又十輪經雲。若有四方僧物資生雜物等。持戒破戒如是人等。悉不與之。以是因緣。命終已後。皆墮阿鼻地獄。

  慎禍緣第三

  如舊雜譬喻經雲。昔有一國五谷熟成。人民安寧無有疾病。晝夜伎樂人無憂惱。王問群臣。我聞天下有禍何類。答曰臣亦不見。王便使一臣。至於鄰國求覓禍之神則化作一人。於市中賣之。狀類如豬。持鐵鎖系縛賣之。臣問此名何等。答曰禍母。臣曰賣不。答曰賣。問曰索幾錢。答曰千萬。問曰此食何等。答曰食針一升。既買得已。臣使傢傢發求覓針。如是人民兩兩三三。相逢求針。使諸郡縣處處擾亂。百姓所在之處患毒無聊。臣白王曰。雖得禍母致使民亂。男女失業。欲殺棄之。未審許不。王言大善。便於城外將殺。刺便不入。斫則不傷。割而不死。積薪燒之。身赤如火。便走出去。過裡燒裡。過市燒市。入城燒城。入國燒國。擾亂人民。饑餓困苦。坐由厭樂買禍所致苦也。此喻女色欲火所燒。男子貪毒至死不知苦也。

  慎境緣第四

  如正法念經。孔雀菩薩告諸天眾。若有比丘。畏於惡名則離諸過。所謂不入女人戲笑之處。不入酒肆。不近沽酒。不與共語。不近嗜酒人。亦不與語。不近賊人。不近先作大惡之人。不近好鬥之人。不近陰惡懷毒人。不近無恒數舍道人。不近博戲人。不近伎樂人。不近小兒。不近系縛女色人。不近輕躁人。不近不護口人。不近貪人。不近販賣欺誑人。不近巧偽市道世所惡賤人。不近掘河池人。不近黃門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調象人。不近魁膾人。不近調馬人。不近斷見人。不近無戒人。如是惡人不應親近。近如是人必與同行。是故比丘當畏惡名。不應與此不凈業人。同路行於一足之地。而說頌曰。

  若人近不善  則為不善人

  是故應離惡  莫行不善業

  隨近何等人  數數相親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當近於善人

  如是能得樂  善則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  近惡增尤甚

  功德及惡相  今如是略說

  若近於善人  則得善名稱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輕賤

  常應親善人  遠離於惡友

  以近善人故  能舍諸惡業

  又雜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從本已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悟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捐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又自愛經雲。佛言夫人處世。心懷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業。斯三出於心身口。唱成其惡以加眾生。眾生被毒即結怨恨。誓心欲報。或現世獲。或身終後魄靈升天即下報之。人中畜生鬼神太山。更相克賊。皆由宿命。非空生也。佛說偈言。

  心為法心  心尊心中  使心非愚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轢乎轍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

  又舊雜譬喻經雲。昔有鱉遭遇枯旱。湖澤幹竭。不自致有食之池。時有大鶴集住其邊。鱉從求哀。乞相濟度。鶴啄銜之飛過都邑。鱉不默聲。問此何等。如是不止。鶴便應之。口開鱉墮人得屠食。夫人愚頑不謹口舌。其譬如是又法句喻經雲。佛告婆羅門。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貧。何謂為四。一者年盛力壯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進不貪淫侄。三者有財珍寶常念佈施。四者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謂之有常。不計成敗。一旦離散。譬如老鶴守此空池。永無所得。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晝夜慢墮  老不止淫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賤  不修梵行  又不富貴

  老如白鶴  守伺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葉  污穢襤縷  命疾脫至

  不用後悔

  又雜寶藏經雲。佛言昔迦屍國王名為惡受。極作非法。苦惱百姓。殘賊無道四遠賈客。珍奇勝物皆稅奪取不酬其直。由是之故。國中寶物遂至大貴。諸人稱傳惡名流佈。爾時有鸚鵡王。在於林中。聞行路人說王之惡。即自思念。我雖是鳥尚知其非。今當詣彼為說善道。彼王若聞我語。必作是言。彼鳥之王猶有善言。奈何人王為彼譏責。儻能改修。尋即高飛至王園中。回翔下降在一樹上。值王夫人入園遊觀。於時鸚鵡。鼓翼嚶鳴而語之言。王今暴虐無道之甚。殘害萬民毒及鳥獸含識嗷嗷。人畜憤結。呼嗟之音周聞天下。夫人荷克與王無異。民之父母豈應如是。夫人聞已。嗔恚熾盛。此何小鳥罵我溢口。遣人伺捕。爾時鸚鵡不驚不畏。入捕者手。夫人得之即用與王。王語鸚鵡。何以罵我。鸚鵡答言。說王非法乃欲相益。不敢罵王。時王問言。有何非法。答言。王有七事非法。能危王身。問言。何等為七。答言。一者耽荒女色不敬真正。二者嗜酒醉亂不恤國事。三者貪著棋博不修禮敬。四者遊獵殺生都無慈心。五者好出惡言初不善語。六者賦役謫罰倍加常則。七者不以義理劫奪民財。有此七事能危王身。又有三事傾敗王國。王復問言。何謂三事。答言。一者親近邪佞諂惡之人。二者不附賢勝。不受善言。三者好伐他國不養人民。此三不除。傾敗之期非旦則夕。夫為王者率土歸仰。王當如橋濟度萬民。王當如秤親疏皆平。王當如足不違聖蹤。王者如日善照世間。王者如月與物清涼。王如父母恩育慈矜。王者如天覆蓋一切。王者如地載養萬物。王者如火。為諸萬民燒除惡患。王者如水潤澤四方。應如過去轉輪聖王。乃以十善道教化眾生。王聞其言。深自慚愧。鸚鵡之言至誠至款。我為人王所行無道。誠遵其教奉以為師受修正行。爾時國內。風教既行惡名消滅。夫人臣佐皆生忠敬。一切人民無不歡喜。爾時鸚鵡者。我身是也。爾時迦屍國王惡受者。今輔相是也。爾時夫人者。今輔相夫人是也。

  慎用緣第五

  又僧祇律雲。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屍。時有一婆羅門。於曠野中造立義井。為放牧行者。皆就井飲並及洗浴。時日向暮。有群野幹來趣井飲地殘水。有野幹主不飲地水。便內頭灌中飲水。飲已戴灌高舉。撲破瓦灌。灌口猶貫其項。諸野幹輩語野幹主。若濕樹葉可用者常當護之。況復此灌利益行人。雲何打破。野幹主言。我作是樂。但當快心。那知他事。時有行人語婆羅門。汝灌已破。復更著之猶如前法。為野幹所破乃至十四。諸野幹輩數數諫之。猶不受語。時婆羅門便自念言。是誰破灌。當往伺之。正是野幹。便作是念。我福德井而作留難。便作木灌堅固難破。令頭易入難出之者。亦著井邊。然捉杖屏處伺之。行人飲訖。野幹主如前入飲。飲訖撲地不能令破。時婆羅門捉杖打殺。空中有天說此偈言。

  知識慈心語  佷[仁-二+戾]不受諫

  守頑招此禍  自喪其身命

  是故癡野幹  遭斯木灌苦

  佛告諸比丘。爾時野幹主者。今提婆達多是。時群野幹者。今諸比丘諫提婆達多者是。當知於過去時。已曾不受知識軟語。自喪身命。今復不受諸比丘諫。當墮惡道長受苦痛。頌曰。

  思慎始終  務存正己  口無二言

  心無妄起  少欲知足  妄懷彼此

  戰戰兢兢  誡勖憂喜

  諸經要集卷第九

  諸經要集卷第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六度部第十八(六度即為六篇)

  佈施第一(施別七緣)

  ·述意緣

  ·慳偽緣

  ·財施緣

  ·法施緣

  ·擇施緣

  ·福田緣

  ·相對緣

  述意緣第一

  夫佈施之業。乃是眾行之源。既標六度之初。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食。散黃金而不吝。須達拏王。施白象而無惜。尚能濟其厄難。忘己形軀。故薩埵投身。以救饑羸之命。屍毗割股。以代鷹鸇之餐。豈況國城妻子。何足經懷。寶貨倉儲。寧容在意。俗書尚雲。解衣推食。摩頭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輕財重義。愛賢好士。且自財物無常。何關人事。苦心積聚。竟復何施。四怖交煎。五傢諍奪。何有智人。而當寶玩。比見凡愚。吝惜傢財。靡有舍心。而喪軀命。但為貪生。恒憂不活。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墻。眷屬乖離。親朋隔絕。良由慳因慳緣慳法慳業。乖菩薩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護之意。唯起損惱之情。如是之愆。寔由慳貪為本也。

  慳偽緣第二

  如菩薩處胎經。佛說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慳不佈施

  積財千萬億  稱言是我有

  臨欲壽終時  眼見惡鬼神

  刀風解其體  無復出入息

  貪識隨善惡  受報甚苦辛

  將至受罪處  變悔乞何及

  又薩遮尼揵子經偈雲。

  貪人多積聚  得不生厭足

  無明顛倒心  常念侵損他

  現在多怨憎  舍身墮惡道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知足

  惜財不佈施  藏舉恐人知

  舍身空手去  餓鬼中受苦

  饑渴寒熱等  憂悲常煎煮

  知者不積聚  為破慳貪故

  又分別業報經偈雲。

  修行大佈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力龍

  又菩薩本行經雲。若見乞者面目顰蹙。當知是人開餓鬼門。

  又大集經雲。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一不樂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觀過。四不念苦施心。復有四法。一為欲而施。二為嗔而施。三為癡而施。四為怖畏而施。復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現見施。四輕慢施。又優婆塞戒經雲。佛言。菩薩佈施遠離四惡。一破戒。二疑網。三邪見。四慳吝。復離五法。一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施時不說善惡。三施時不擇種姓。四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惡口罵。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見受者過。二施時心不平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贊嘆。五說無後乃與之。六施已惡口罵詈。七施已求還二倍。八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遇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凈施。

  若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佈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佈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又優婆塞戒經雲。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耶。極貧之人。誰當赤露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一針施人系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現貧窮無其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執役掃灑。亦得福報。故成實論雲。掃一閻浮僧地。不如掃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彌沙塞律雲。昔佛在世時。跋提城內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饒財珍富有大威力。隨意所欲周給人物。倉中有孔大如車軸。谷米自出。婦以八升米作飯。飼四部兵及四方來者。食故不盡。其兒以千兩金。與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隨意施猶不盡。兒婦以一裡香。塗四部兵並四方來乞者。隨意令足。香故不盡。奴以一犁田耕七壟出米滋多。其奴以八升谷。與四部兵人馬。食之不盡。傢內良賤共諍。各是我福力。琝荼詣佛請問。是誰力耶。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織師。織師有婦。又有一兒。兒又有婦。有一奴一婢。一時共食。有辟支佛來就舍乞食。各欲當分舍與。辟支佛言。各減少許。於汝不少在我得足。即共從之。辟支食已。於虛空中現諸神變方去。織師眷屬舍命。生四天王天。至於他化。展轉七反。餘福此生果報齊等。又凈業障經雲。若菩薩觀慳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毀戒不作二相。嗔恚忍辱。懈怠精進。亂心禪定。愚癡智慧不作二相。是則名為凈諸業障。

  財施緣第三

  如大寶積經雲。財施有五種。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隨時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又菩薩地持論雲。一切施者。略說有二種。一內物。二外物。菩薩舍身是名內施。若為食吐眾生食已吐施。是名內外施。除上所說是名外施。菩薩內地有二種。一隨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佈施。譬如有人為衣食故。系屬於人為他仆使。如是菩薩不為利養。但為無上菩提。為安樂眾生。為滿足檀波羅蜜。隨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佈施。二隨他所須。支節等一切施與。菩薩外施復有二種。一隨其所求。受用樂具歡喜施與。二奉事彼故。一切舍心一切施與。菩薩內外物非無差別。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於眾生樂而不安。不樂不安則不施與。若於眾生安而不樂。亦安亦樂是則盡施。

  又大集經雲。菩薩有四種施。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以紙筆墨與法師。令書寫經。二種種校飾莊嚴妙座。以施法師。三以諸所須供養之具。奉上法師。四無諂曲心贊嘆法師。

  又優婆塞戒經雲。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凈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

  若以凈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佈。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為惡。

  若為自身。造作衣服莊嚴之具種種器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意樹。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若復觀田倉中。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又大菩薩藏經雲。菩薩為得阿耨菩提故。行陀那波羅蜜多時。所修佈施。又得十種稱贊利益。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以上妙五欲施故。獲得清凈戒定慧聚。及以解脫解脫知見聚。無不具足。二者菩薩以上妙戲樂器施故。獲得清凈遊戲法樂。無不具足。三者菩薩以具足施故。感得圓滿法義具足。趣菩提座無不具足。四者菩薩以手施故。感得圓滿清凈法手。拯濟眾生無不具足。五者菩薩以耳鼻施故。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不具足。六者菩薩以支節施故。獲得清凈無染威嚴佛身。無不具足。七者菩薩以目施故。獲得觀視一切眾生清凈法眼。無有障礙無不具足。八者菩薩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攝持長養一切眾生貞實善權無不具足。九者菩薩以髓腦施故。獲得圓滿不可破壞等金剛身。無不具足。十者菩薩以頭施故。證得圓滿超過三界無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無不具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得菩提行如是施。攝受如是相貌。圓滿佛法。稱贊利益上妙功德。皆為滿足陀那波羅蜜多故。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行施不求妙色財  亦不願感天人趣

  我求無上勝菩提  施微便感無量福

  法施緣第四

  述曰。此明財法相對校量優劣。故智度論雲。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出三界報。財施不能斷漏。法施清升彼岸。財施但感人天報。法施通感三乘果。財施愚智俱閑。法施唯局智人。財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財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聰人。財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能增貪病。法施能除三毒。故大集經雲。施寶雖多。不如至心誦持一偈。法施最妙勝過飲食。

  又未曾有經雲。天帝問野幹曰。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願說之。野幹答曰。佈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財物。濟一世之乏增益系縛。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

  又大丈夫論雲。財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財施者除眾生身苦。法施者除眾生心苦。財施愛多者施與。財寶愚癡多者施與。其法財施者。為其作無盡錢財。法施者為得無盡智。財施者為得身樂。法施者為得心樂。財施者為眾生所愛。法施者為世間所敬。財施者為愚人所愛。法施者為智者所愛。財施者能與現樂。法施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如偈曰。

  佛智處虛空  大悲為密雲

  法施如甘雨  充滿陰界池

  四攝為方便  安樂解脫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又月燈三昧經雲。佛言。若有菩薩行於法施。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棄舍惡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凈佛國土。五趣詣道場。六舍所愛事。七降伏煩惱。八於諸眾生施福德分。九於諸眾生修習慈心。十見法得於喜樂。

  又菩薩地持論雲。菩薩知彼邪見求法智者。不授其法。不與經卷。若性貪財賣經卷者。亦不施與法。若得經卷隱藏不現。亦不施與法。若非彼人所知義者。亦不施與。若是彼所知義。於此經卷已自知義。則便持經隨所樂與。若未知義自須修學。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經。示語其處。若更書與。菩薩當自觀心。少有法慳者當持經與。為法施故。我寧以法施現世癡啞。為除煩惱猶尚應施。況作將來智慧方便。又優婆塞戒經雲。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嗔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壽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寶。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法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未來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離諸放逸。以是因緣。未來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除嗔癡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無礙辯。眾生聞法信心無礙。以是因緣。未來世中信心明瞭。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故知法施殊勝過於財施。問既知法施勝過財施。今時眾生。但學法施不行財施。未知得不。答為不解財施迷心而施。茍求色聲人天樂報。恐墜三塗不成出世。所以聖人殷勤嘆法。令其悟解三事體空。而行財施。速成菩提涅槃勝果。自餘戒忍六度萬行。皆藉智慧開導成勝。

  又智度論雲。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開導。前五便墮惡道。不成出世。若聞法施過於舍財。愚人不解。即便秘財。唯樂讀經。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舍施一錢。勝過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是以如來設教意存解行。若唯解無行。解則便虛。若唯行無解。行則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若唯解無行。如人有目無足不能遠涉。若唯行無解。如人有足無目不能見道。又唯解無行。譬同狂華不結子實。若唯行無解譬同子實不依華發。是故要須解行雙行方成佛果也。

  量施緣第五

  述曰。謂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觀前人。有益便施。無益不施。故優婆塞戒經雲。若見貧窮者先語言。汝能歸依三寶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齋戒。後則與施物。若言不能。復語言。能隨我語。念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無財。教餘有財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貪著財物不知無常。人物屬他戀著慳惜。菩薩見此無益之物。即令急施。廢修道業故。大莊嚴論雲。若物能令起惱則不應畜。縱令寶玩要必有離。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財寶亦如是。又所施之財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縱將佈施得福鮮少。如法之財得福弘多。如大寶積經雲。所不應施復有五事。一非理求財不以施人。物不凈故。二酒及毒藥不以施人。亂眾生故。三罝羅機網不以施人。惱眾生故。四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眾生故。五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凈心故。

  又地持論雲。菩薩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謂施出傢人餘殘飲食。便利涕唾膿血污食。不語不知。飯及麥飯。不如法和應棄者。謂不蔥食雜污。不肉食。不酒飲雜污。如是和合不如法者。不以施人及畜。

  又智度論雲。若人鞭打拷掠閉系法。得財而作佈施。生象馬牛中。雖受畜生形。負重鞭策羈靽乘騎。而得好屋好食。為人所重。以人供給。又如惡人。多懷嗔恚心曲不端。而行佈施。當墮龍中。得七寶宮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嗔心佈施。墮金翅鳥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寶珠以為瓔珞。種種所須皆得自恣。無不如意。變化萬端無事不辦。又如宰官之人。抂濫人民不順治法。而取財物以用佈施。墮鬼神中作鳩槃荼鬼。能種種變化五塵自娛。又如多嗔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佈施。墮地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又如有人剛憂強梁。而能佈施車馬代步。墮虛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風又如有人妒心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佈施故。生宮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若惱前人。強求人物而營福者。反招其罪。不如靜心修治內心得利轉勝。

  又地持論雲。若菩薩佈施令他受苦。若彼逼迫。若彼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隨所欲。為眾生故。寧自棄舍身命不隨彼欲。令致逼迫則不施與。非是菩薩行凈施時。菩薩外不施者。若有眾生。求女火刀酒媒行作戲等。一切非法。來求乞者菩薩不施。若施與者而多起惡。墮於惡道不到彼岸。若他來索我之身分。即須施與。不須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優婆塞經雲。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當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佈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求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證強役人物。營修福者反招苦報。何名出益。今時末世道俗訛替。競興齋講。強抑求財營修塔寺。依經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靜坐內修實行。出離中勝無過於此。若有凈心為人說法。前人敬誠求法舍施。即須為說令成福智。不得見有前判雷同總撥。妄生譏謗抑遏前福。又無性攝論釋雲。謂菩薩見彼有情。於其財位有重業障。故不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復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為。如有頌曰。

  如母乳嬰兒  一經月無倦

  嬰兒喉若閉  乳母欲何為

  寧使貧乏於財位  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被富貴亂諸根  令感當來諸苦器

  又增壹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時之施有五事益。雲何為五。一者施遠來人。二者施遠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儉時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與持戒精進人。然後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當念隨時施。若應時凈施者。還得應時果報。謂隨時所宜凈心而施。若寒時施溫室氈被薪火暖食等。若熱時施涼室輕衣水扇給物等。渴時與漿。饑時給食。風雨時供送。天和請僧。如是隨時應情令悅。未來獲福還受順報。

  福田緣第六

  如優婆塞戒經雲。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倍報。施外道離欲人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是說。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百倍者。得如願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復如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鐘已。不及施主。問若施聖人得福多者。雲何經說。智人行施不簡福田。答今釋此意義有多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別。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貧苦。敬是三寶。悲是田劣而心勝。敬是田勝而心劣。若取心勝施佛。則不如施貧。故像法決疑經雲。有諸眾生。見他聚集作諸福業。但求名聞。傾傢財物以用佈施。及見貧窮孤獨。呵罵驅出不濟一毫。如此眾生名為顛倒作善。癡狂修福名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憐愍。用財甚多獲福甚少。善男子。我於一時告諸大眾。若人於阿僧祇。身供養十方諸佛並諸菩薩及聲聞眾。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飲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乃至施與餓狗蟻子等。悲田最勝。

  又智度論雲。如舍利弗。以一缽飯上佛。佛即回施狗。而問舍利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

  若據敬法重人。職位修道。敬田即勝。故優婆塞戒經雲。若施畜生得百倍報。乃至須陀洹得無量報。羅漢辟支尚不如佛。況餘類也。若據平等而行施者無問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廣。故維摩經雲。分作二分。一分施佛難勝如來。一分與城中最下乞人。福田無二也。

  又賢愚經雲。佛姨母。摩訶波阇波提。佛已出傢。手自紡織。預作一端金色之疊。積心系想唯俟於佛。既得見佛喜發心髓。即持此疊奉上如來。佛告憍曇彌。汝持此壘往奉眾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傢心每思念。故手自紡織規心俟佛。唯願垂愍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專心欲用施我。然恩愛心福不弘廣。若施眾僧獲報彌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勸。

  又居士請僧福田經雲。別請五百羅漢。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無受別請法。若有別請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師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種。故不可以一概論也。

  相對緣第七

  述曰。此別有五種相對。第一田財相對有四。一田勝財劣。如童子施土與佛等。二財勝田劣。如將寶施貧人等。三田財俱勝。如將寶施佛等。四田財俱劣。如將草施畜等。

  第二輕重相對有四。一心重財輕。如貧女將一疊施大眾。得福弘多。二財重心輕。如王夫人心慢多將寶物施眾得福鮮少(下二可知)。

  第三空有相對。一空心不空境。如雖學空觀然惜財不施。還得貧報。二空境不空心。知財施得富恒多樂舍。得福增多(下二可知)。

  第四多少相對。如法句喻經雲。施有四事。何等為四。一者施多得福少者。如愚癡之人祭祠。飲酒歌舞損費錢寶。無有福慧。是為施多得福少。二施少得福多者。如能以慈心奉道德人。眾僧食已精進學誦。施此雖少其福彌大。是為施少得福多。三施少得福少者。如慳貪惡意施邪見外道兩俱愚癡。是故施少得福亦少。四施多得福亦多者。若有賢者。覺世無常。好心出財。起立塔寺精舍園果。供養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廚膳。斯福如五大河流。入於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斷。是為施多其報亦多。

  第五染凈相對。如智度論雲。佛法中有四種佈施。一施者清凈受者不凈。二施者不凈受者清凈。三施受俱凈。四施受俱不凈。且偏解一句。餘類可解。何等二俱清凈者。如佛自供養佛故。是為二俱清凈。如東方寶積佛功德力所生華。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薩。送此華來上散釋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是為二俱清凈(餘句可解)。

  又優婆塞戒經雲。佛言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拒。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耶。誰有一日不食三摶麨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乏人。誰有赤體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施人系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生。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咒願。王及貧窮人所得功德。等無差別。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施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法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無有差別。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自觀。餘一摶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乃至獲得阿羅漢果。猶不能遮斷饑渴等。若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雖富有天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佈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

  若施主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傢。得人天樂至無上果。能離一切煩惱結縛。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傢。遇善知識。多饒財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贊嘆。

  又大丈夫論雲。若慳心多者。雖復泥土重於金玉。若悲心多者。雖施金玉輕於草木。若慳心多者。喪失財寶心大憂惱。若行施者令受者喜悅。自亦喜悅。設有美食。若不施與而食啖者。不以為美。設有惡食。得行佈施然後食者。心中歡悅以為極美。若行施竟。有餘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樂如得涅槃。無信心者誰信是語。設有粗食。有饑者在前。尚不能施與。況餘勝物而能與人。若人於大水邊。尚不能以少水施與眾生。況餘好財。是人於世間糞土。易得於水。慳貪之人。聞乞糞土猶懷吝惜。況復財物。

  如有二人。一則大富。一則貧窮。有乞者來。如是二人俱懷苦惱。有財物者懼其求索。無財物者。我當雲何得少財物與之。如是二人。憂苦雖同果報各異。貧悲念者。生天人中受無量樂。富慳貪者。生餓鬼中受無量苦。若菩薩但有悲愍心已為具足。況與少物。菩薩悲心念施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苦墮淚。設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復眼見他苦惱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有悲心者。見貧苦眾生無財可與。悲苦嘆息無可為喻。救眾生者。見眾生受苦悲泣墮淚。以墮淚故知其心受。菩薩淚有三時。一見修功德人。以愛敬故為之墮淚。二見苦惱眾生。無功德者。以悲愍故為之墮淚。三修大施時悲喜踴躍墮淚。計菩薩墮淚已來。多四大海水。世間眾生。舍於親屬悲泣墮淚。不及菩薩。見貧苦眾生無財施時。悲泣墮淚。菩薩聞乞者聲為之墮淚。乞者見菩薩雨淚。雖不言與。當知必得。菩薩見乞者來時極生悲苦。乞者得財物時。心生歡喜得滅悲苦。菩薩聞乞言時。悲泣墮淚不能自止。乞者言足。爾時菩薩。修行施已眾生滿足。便入山林修行禪定。滅除三毒。財物倍多無乞可施。我今出傢斷諸結使。

  持戒篇第二(此別二緣)

  述意緣第一

  竊聞。戒是人師。道俗咸奉。心為業主。凡聖俱制。良由三寶所資。四生同潤。故經曰。正法住正法滅。意在茲乎。是以持戒為德。顯自大經。性善可崇。明乎大論。或復方之日月。譬若寶珠。義等塗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號曰牢船。生長善牙。又稱平地。是以菩薩稟受。微塵不缺。羅漢護持。纖芥無犯。寧當抱渴而死。不飲水蟲。乃可被系而終。無傷草葉。書雲。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代。言行忠信。戰戰兢兢。豈可放縱心馬。不加轡勒。馳騁情猴。都無制鎖。浮囊既毀。前路何期。德瓶已破。勝緣長絕。或復要聚惡人。朋結兇黨。更相扇動。備造愆瑕。無慚無愧。不羞不恥。日更增甚。轉復沉浮。似若葶藶艾蒿。枝葉皆苦。訶梨果樹。遍體尤甘。從明入闇。無復出期。劫數既遙。痛傷難忍。於是鑊湯奔沸。猛氣沖天。爐炭赫曦。爆聲裂地。鎔銅灌口。則腹爛肝銷。銅柱逼身。則骨肉俱盡。宛轉嗚呼。何可言念。如斯等苦。寔由毀戒也。

  勸持緣第二

  如大莊嚴論雲。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歿命得現果報。我昔聞。難提跋提城有優婆塞。兄弟二人並持五戒。其弟爾時。卒患脅痛氣將欲絕。時醫語之。食新殺狗肉並使服酒。所患必除。病者向言。其狗肉者。為可於市買索食之。飲酒之事願舍身命終。不犯戒而服於酒。其弟極困急。兄齎酒語弟。舍戒服酒以療其疾。弟白兄言。我雖病急。願舍我身命不犯戒而飲此酒。即說偈言。

  怪哉臨命終  破我戒瓔珞

  以戒莊嚴身  不用殯葬具

  人身既難得  遭值戒復難

  願舍百千命  不毀破禁戒

  無量百千劫  時乃值遇戒

  閻浮世間中  人身極難得

  雖復得人身  值正法倍難

  時復值法寶  愚者不知取

  善能分別者  此事亦復難

  戒寶入我手  雲何復欲奪

  乃是怨憎者  非我之所親

  兄聞是已。答其弟言。我以親故不為沮壞。弟白兄言。非為親愛乃是歿敗。即說偈言。

  我欲向勝處  毀戒令墮墜

  舍戒乃如是  雲何名親愛

  我勤習戒根  乃欲見劫奪

  所持五戒中  酒戒最為重

  今欲強毀我  不時名為親

  兄問弟言。雲何以酒為戒根本耶。弟即說偈。以答兄言。

  若於禁戒中  不盡心護持

  便為違大悲  草頭有酒滴

  尚不敢嘗觸  以是故我知

  酒是惡道因  在傢修多羅

  說酒之惡報  唯佛能分別

  誰有能測量  佛說身口意

  三業之惡行  唯酒為根本

  復墮惡行中  往者優婆塞

  以酒因緣故  遂毀餘四戒

  是名惡行數  酒為放逸報

  不飲閉惡道  能獲信樂心

  去慳能舍財  首羅聞佛說

  能獲無量益  我都無異意

  而欲毀犯者  略說而言之

  寧舍百千命  不毀犯佛教

  寧使身幹枯  終不飲此酒

  假使毀犯戒  壽命百千年

  不如護禁戒  即時身命滅

  決定能使差  我猶故不飲

  況今不定知  為差為不差

  作是決定心  心生大歡喜

  即獲見真諦  所患得消除

  又大莊嚴論雲。我昔曾聞。有諸比丘。與諸估客入海采寶。既至海中船舫破壞。爾時有一年少比丘。捉得一枚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將沒水中。於時上座恐怖惶懼。恐為水漂。語年少言。汝寧不憶佛所制戒。當敬上座。汝所得板應以與我。爾時年少即便思惟。如來世尊實有斯語。諸有利樂應先與上座。復作是念。我若以板用與上座。必沒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難極為深廣。我於今者命將不全。又我年少。初始出傢未得道果。以此為憂。我今舍身用濟上座。正是其時。作是念已。便說偈言。

  我為自全濟  為隨佛語勝

  無量功德聚  名稱遍十方

  軀命極鄙賤  雲何違聖教

  我今受佛戒  至死必堅持

  為順佛語故  奉板遺身命

  若不為難事  終不獲難果

  若舍佛所教  失於天人利

  及以大涅槃  無上第一樂

  既說偈已。即輸板與上座。既舍板已。於時海神感其精誠。即接年少比丘罝於岸上。海神合掌白比丘言。我今歸依堅持戒者。汝今遭是危難之事。能持佛戒。海神說偈報曰。

  汝真是比丘  實是苦行者

  號爾為沙門  汝實稱斯名

  我今當雲何  而不加擁護

  見諦能持戒  斯事不為難

  凡夫不毀禁  此乃名希有

  比丘處安隱  清凈自謹慎

  舍已所愛令  護持佛禁戒

  難為而能為  此最為希有

  又大莊嚴論雲。我昔曾聞。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傢立於門外。時彼珠師。為於國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往映彼珠。其色紅赤。彼穿珠師。即入其舍為比丘取食。時有一鵝。見珠赤色其狀似肉。即便吞之。珠師持食以施比丘。尋即覓珠不知所在。此珠價貴。珠師貧急。語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殺鵝取珠。當設何計得免斯患。即說偈言。

  我今護他命  身分受苦惱

  更無餘方便  唯以命代彼

  若言他持去  此言復不可

  設自得無過  不應作妄語

  我今舍身命  為此鵝命故

  故緣我護戒  因用成解脫

  爾時珠師。雖聞斯偈。語比丘言。若不見還汝徒受苦。終不相置。比丘即向四望無可恃怙。如鹿入圍。莫知所趣。比丘無救亦復如是。爾時比丘。即自斂身端正衣服。彼人語比丘言。汝今與我鬥耶。比丘答言。不共汝鬥。我自共諸使鬥。又說偈言。

  我舍身命時  墮地如幹薪

  當使人稱美  為鵝能舍身

  時珠師。即加打棒。以兩手並頭。並皆被縛。四向顧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應如是。又說偈言。

  舍此危脆身  以取解脫命

  我著糞掃衣  乞食以為業

  住止於樹下  以何因緣故

  乃當作偷賊  汝宜善觀察

  爾時珠師。語比丘言。何用多語。遂加系縛倍更撾打。以繩急絞。耳眼鼻口盡皆血出。時彼鵝者即來食血。珠師嗔忿打鵝即死。比丘問言。此鵝死活。珠師答言。鵝今死活何足故問。時彼比丘即向鵝所。見鵝既死涕泣不樂。即向鵝說偈言。

  我忍諸苦惱  望使此鵝活

  今我命未絕  鵝在我前死

  我望護汝命  受是極辛苦

  何意汝先死  我果報不成

  珠師問比丘言。鵝今於汝竟是何親。愁惱乃爾。比丘答言。不滿我願。所以不樂。珠師問言。欲作何願。比丘以偈答言。

  菩薩往昔時  舍身以貿鴿

  我亦作是意  舍命欲代鵝

  欲令此鵝命  久住常安樂

  由汝殺鵝故  心願不滿足

  爾時比丘。更具說已。珠師即開鵝腹而還得珠。既見珠已。便舉聲號哭。語比丘言。汝護鵝命不惜於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說偈言。

  汝藏功德事  如似灰覆火

  我以愚癡故  燒然數百身

  汝於佛標相  極為甚相稱

  我以愚癡故  不能善觀察

  為癡火所燒  願當暫留住

  少聽我懺悔  猶如腳跌者

  按地還得起  南無清凈行

  南無堅持戒  遭是極苦難

  能持禁戒者  為鵝身受苦

  不犯於禁戒  此事實難有

  又大莊嚴論雲。有諸比丘曠野中行。為賊劫掠剝脫衣裳。時此群賊。懼諸比丘往告聚落。盡欲殺害。賊中一人先曾出傢。語同伴言。今者何為盡欲殺害。比丘之法不得傷草。今者以草系諸比丘。彼畏傷故。終不能得四向馳告。賊即以草而系縛之。舍之而去。諸比丘等既被草縛。恐犯禁戒不得挽絕。身無衣服為日所炙。蚊虻蠅蚤之所唼嬈。從旦被縛至於日夕。轉到日沒晦冥大暗。夜行禽獸交橫馳走。甚可怖畏。有老比丘語諸年少。說偈誡言。

  若有智慧者  能堅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  稱意而獲得

  伊羅缽龍王  以其毀禁戒

  損傷樹葉故  命終墮龍中

  是諸比丘為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轉動。恐傷草命。唯當護戒至死不犯。即說偈言。

  我曾往昔來  造作眾惡業

  或得生人道  竊盜淫他妻

  王法受刑戮  計算不能數

  復受地獄苦  如是亦難計

  假使此日光  曝我身命幹

  我要持佛戒  終不中毀犯

  假使遇惡獸  攫裂我身手

  終不敢毀犯  釋師子禁戒

  我寧持戒死  不願犯戒生

  諸比丘等。聞老比丘說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動不搖。譬如大樹無風之時。枝葉不動。時彼國王遇出田獵。漸漸遊行。至諸比丘所系之處。王遙見之心生疑惑。謂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知是比丘。王聞是已深生疑怪。往比丘所即說偈言。

  青草用系手  猶如鸚鵡翅

  又如祠天羊  不動亦不搖

  雖知處危難  默住不傷草

  如林為火焚  犛牛為尾死

  說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問曰。

  身體極丁壯  無病似有力

  以何因緣故  草系不動搖

  汝等豈不知  身自有力耶

  為咒所迷惑  為是苦行耶

  為自厭患身  願速說其意

  於是比丘。即以偈答王曰。

  守諸禁戒故  不敢挽頓絕

  佛說諸草木  悉是鬼神村

  我等不敢違  是以不能絕

  如似咒場中  為蛇畫境界

  以神咒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畫界  我等不敢越

  得聖之橋津  諸利之首目

  誰有智慧者  欲壞戒德瓶

  爾時國王聞說偈已。心甚歡喜。即為比丘解草系縛。而說偈言。

  善哉能堅持  釋師子所說

  寧舍己身命  護法不毀犯

  我今亦歸命  如是顯大法

  歸依離熱惱  牟尼解脫尊

  堅持禁戒者  我今亦歸命

  忍辱篇第三(此別三緣)

  ·述意緣

  ·勸忍緣

  ·忍益緣

  述意緣第一

  蓋聞。忍之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形殘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無嗔。且慈悲之道。救拔為先。菩薩之懷。愍惻為用。常應遍遊地獄。代其受苦。廣度眾生。施心安樂。豈容微有觸惱大生嗔恨。乃至角眼相看。惡聲厲色。遂加杖木。結恨成怨。或父子兄弟。自相損害。朋友眷屬。反更侵傷。惡逆甚於鴟鴞。含毒逾於蜂蠆。所以歷劫怨仇。生生不絕也。

  勸忍緣第二

  如成實論雲。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行者常觀前人本末因緣。或於過去為我父母。養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報恩。何須起嗔。或為兄弟妻子眷屬。或是聖人。昔為善友。凡情不識。何須加毀。

  又攝論雲。由觀五義以除嗔恚。一觀一切眾生。無問於我者恩。二觀一切眾生但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三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雲何復欲加之以苦。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雲何於中欲生損害。由此五觀故能滅嗔。

  又報恩經雲。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而發於惡心。

  又成實論雲。行慈心者。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又四分律偈雲。

  忍辱第一道  佛說無為最

  出傢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又遺教經雲。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又經雲。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己身有惡則應發露。

  又書雲。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得言。

  又經雲。贊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書雲。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經雲。佈施不望彼報。若得人惠毫發已上。皆當咒願慚愧奉受。

  又書雲。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人有德於公子。願公子勿忘。

  又雲。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經雲。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

  又書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知內外之教其本均同。雖形有黑白。然立行無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內外。如經雲。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無明暗惑。猶若良醫隨疾授藥。是名內教又書雲。天道無親。唯仁是與。是名外教。又若出傢之人。能觀苦空無常無我。遠離生死。志求出世。是為依內。若乖斯行翻為外俗。在傢之人。若能厭舍俗情。欣慕高志。專崇三寶。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義禮智。貞和愛敬。能行斯行翻同為內。若違斯旨還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隨內教。便悟真理。心常會道。漸進勝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須自卑推德與他。如拭塵巾。攬垢向己。持凈與人。故經雲。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書雲。君子讓而得之為義。故常須進勝他人。恒須克責已躬也。

  忍益緣第三

  如大寶積經雲。忍辱有十事。一不觀於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種姓。三破除憍慢。四惡來不報。五觀無常想。六修於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於饑渴苦樂等事。九斷除嗔恚。十修習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於忍。又月燈三昧經雲。佛言。若有菩薩住於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火不能燒。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為非人所護。六得身相莊嚴。七閉諸惡道。八隨其所樂生於梵天。九晝夜常安。十其身不離喜樂。

  又私呵三昧經雲。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經雲。復有四種忍辱。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於求法時忍他惡罵。二於求法時不避饑渴寒熱風雨。三於求法時隨順和尚阿阇梨行。四於求法時能忍空無相無願。又比丘避女人惡名經偈雲。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言  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怖者  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眾生  不成出傢法

  仁者當堪耐  下中上惡聲

  執心堅住者  是則出傢法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  令汝得羅漢

  如汝自知已  諸天亦復知

  又五分律雲。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練若池水邊有二雁。與一龜共結親友。後時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議言。今此池水涸竭。親友必受大苦。議已語龜言。此池水涸竭。汝無濟理。可銜一木。我等各銜一頭。將汝著大水處。銜木之時慎不可語。即使銜之。經過聚落。諸小兒見皆言。雁銜龜去。雁銜龜去。龜即嗔言。何預汝事。即便失木墮地而死。爾時世尊。因此說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惡言  應毀反譽  應譽反毀

  自受其殃  終無復樂

  佛言。龜者調達是也。昔以嗔語致有死苦。今復嗔罵如來墮大地獄。

  又法句喻經雲。昔者羅雲。未得道時。心性粗獷言少誠信。佛敕羅雲。汝到賢提精舍中住。守口攝意。勤修經戒。羅雲奉教作禮而去。住九十日。慚愧自悔。晝夜不息。佛往見之。羅雲歡喜趣前禮佛。佛告羅雲曰。澡槃取水為吾洗足。羅雲受教。為佛洗足訖已。佛語羅雲。此水可用食飲以不。羅雲白言。不可復用。此水本凈。今以洗足受於塵垢。故不可用。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吾子國王之孫。舍世榮祿得為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守口。三毒垢穢充滿胸懷。亦如此水不可復用。縱棄槃水。槃亦不堪盛食。曾受不凈故。汝亦如是。口無誠信心性剛強。不念精進。曾受惡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撥槃自跳數返。汝惜之不。羅雲白佛。洗足之器雖惜不殷。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沙門。不攝身口。多所傷眾。身死神去輪轉三塗。賢聖不惜。亦如汝言。羅雲聞之。慚愧怖悸。感激自勵。克骨不忘。精進柔軟。懷忍如地。即得阿羅漢道(略用)。

  又羅雲忍辱經雲。爾時羅雲。向一不信婆羅門傢乞食。吝惜不與。羅雲被打頭破血出。復撮沙缽中。羅雲含忍心不加報。即持缽至河。洗頭缽已自說雲。

  我自行分衛。無事橫忓我。我痛斯須間。奈汝長苦何。猶利劍割臭屍。臭屍不知痛。非劍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飼彼癡溷豬。溷豬舍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訓世兇愚兇愚不思。豈不然乎。還已白佛。佛言。是己之衰。命終當入無擇地獄。獄鬼加痛毒無不至。經八萬四千歲。其壽乃終更受蟒身。毒還自害。復受蝮形。常食沙土。萬歲乃畢。以嗔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缽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畢為人。母懷之時當有重病。傢中日耗。兒生鈍頑都無手足。其親驚怪。皆曰。何妖來為不祥。即取捐之著四衢路。來往愕然。競以瓦石刀杖。擊頭陷腦。窮苦旬日乃死。死已魂靈即復更生。鈍頑如前。經五百世重罪乃畢。後生為人常患頭痛。所生之處不值佛世。常在三塗。

  又新婆沙論雲。曾聞過去此賢劫中有王。名羯利。時有仙人。號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時王除去男子。與內宮眷屬遊戲林間。經久疲眠。內宮諸女。為華果故遊諸林間。遙見仙人於自所止端身靜思。便馳趣之皆進其所。到已頂禮圍繞而坐。仙人即為說欲之過。諸姊生厭。王寤不見諸女。便作是念。將無有人誘奪去耶。即拔劍處處求覓。乃見諸女在仙人邊圍繞而坐。生大嗔恚。是何大鬼誘我諸女。即前問言。汝是誰耶。答言。我是仙人。復問。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見我嗔故。便言修忍。我今試之。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如是次第責問。乃至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得。王倍嗔忿語言。汝是未離欲人。雲何恣情觀我諸女。復言。我是修忍辱人。王言。可申一臂。試能忍不。爾時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劍斬之。如斷藕根墮於地上。王復責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人。時王復令申餘一臂。即復斬之。如前責問。仙人亦如前答。如是次斬兩足。復截兩耳。又割其鼻。一一問答。皆如前說。令仙人身七分墮地。作七瘡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厭。假使斷我一切身分。猶如芥子乃至微塵。我亦不生一念嗔忿。終無有二。復發是願。如汝今日。我實無辜而斷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瘡孔。我未來世。得阿耨菩提時。以大悲心不待汝請。最初令汝修七種道。斷七隨眠。當知爾時忍辱仙人者。今釋迦牟尼佛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壽憍陳那是。憍陳那見聖諦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憶念過去世事。憍陳那聞已。極懷恥愧合。掌恭敬。

  精進篇第四(此別三緣)

  ·述意緣

  ·怠惰緣

  ·策修緣

  述意緣第一

  夫忍行之情猶昧。審的之旨未顯。所以策惰。令心不懈。是故經曰。汝等比丘。當勤精進。十力慧日既已潛沒。汝等當為無明所覆。又言。闡提之人屍臥終日。當言成道。無有是處。釋論雲。在傢懈怠失於俗利。出傢懶惰喪於法寶。是以斯那勇猛。諸佛稱揚。迦葉精奇。如來述證。書雲。夙興夜寐。竭力致身。乃曰。忠臣方稱孝子。故知放逸懈怠之所不尚。精進劬勞無時不可。豈得恣其愚懷縱情憍蕩。致使善根種子不復開敷。道樹枝條彌加枯萃。況復命屬死。王名系幽府。奄歸長夜頓罷資糧。冥曹拷問將何酬答。當於此時悔情何及。是故今者。勸諸行人。聞身餘力預備資糧。常須檢校三業。勿令違於六時。每於晝夜。從旦至中。從中至暮。從暮至夜。從夜至曉。乃至一時一刻。一念一剎那。檢校三業。幾心行善。幾心行惡。幾心行孝。幾心行逆。幾心行厭離財色心。幾心行貪著財色心。幾心行人天善根業。幾心行三塗不善業。幾心厭離名聞著我心。幾心貪求名聞著我心。幾心欣修三乘出世心。幾心輕慢三乘深樂世間心。如是善惡日夜相違。行者常須檢校。勿令放逸墮於邪網。恒省三業。遞相誡勖心口相訓。心語口言。汝常說善莫說非法。口還語。心汝思正法莫思非法。心復語身。汝勤精進莫行懈怠。如是我心自制。我口自慎我身自禁。如是自策。足得高升。何勞他控。橫起怨憎。故經曰。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定生善道。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定生惡趣。又如快馬顧影馳走。不同駑畜加諸杖捶。若不自誡。要假他呵。反憎觸惱。益罪尤深也。

  懈惰緣第二

  如菩薩本行經雲。佛告阿難。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傢懈怠。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傢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眾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是時帝釋便說偈言。

  欲求最勝道  不惜其軀命

  棄身如糞土  解瞭無吾我

  雖用財寶施  此事不為難

  勇猛如是者  精進得佛疾

  又增一阿含經雲。若有人懈惰種不善行。於事有損。若能不懈惰。此最精妙。所以然者。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後成佛。是故當念精進。勿有懈怠。又譬喻經雲。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俱為沙門。兄持戒坐禪。一心求道而不佈施。弟佈施修福。而喜破戒。兄從釋迦出傢。得阿羅漢果。衣常不充食常不飽。弟生象中。為象多力能卻怨敵。國王所愛。金銀珍寶瓔珞。其身封數百戶邑。供給此象隨其所須。時兄比丘。值世大儉。遊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後得少粗食。劣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弟。便往詣象。手捉象耳而語之言。我昔與汝俱有罪也。象思比丘語。即識宿命已前因緣。愁憂不食。象子怖懼。便往白王。王問象子。先無人犯此象不。象子答曰。無他異人。唯一沙門。來至象邊須臾便去。王即遺人覓得沙門。問言至象邊何所道耶。沙門答曰。我語象雲。我與汝俱有罪耳。沙門白王具說如上。王意便悟。即放沙門。

  又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雲。佛告諸比丘。馬有弊惡八態。何等為八。一態者。解羈韁時便掣車欲走。二態者。車駕跳踉欲嚙其人。三態者。便舉前兩腳掣車而走。四態者。便蹋車軨。五態者。便人立持軛摩身抄車卻行。六態者。便傍行邪走。七態者。便掣車馳走。得值濁泥止住不行。八態者。懸兜喂之熟視不食。其主牽去欲駕之時。遽含噏噬。欲食不得。佛言。人亦有弊惡八態。何等為八。一態者。聞說佛經便走不欲樂聽。如馬解羈韁掣車。走時。二態者。聞說經意不解不知語所趣向。便嗔跳踉不欲樂聞。如馬駕車跳踉欲嚙人時。三態者。聞說經便逆不受。如馬舉前兩腳掣車走時。四態者。聞說經便罵。如馬蹋車軨時。五態者。聞說經便起去。如馬人立持軛摩身抄車卻行時。六態者。聞說經不肯聽。伭頭邪視耳語。如馬傍行邪走時。七態者。聞說經便欲窮難。問之不能相應答。便死抵妄語。如馬得濁泥便止不復行。八態者。聞說經不肯聽。反念淫侄多求不欲聽受。死入惡道時。乃遽欲學問行道。亦不能復得行道。如馬懸兜喂之熟視不肯食。其主牽去欲駕之。乃遽含噏噬。亦不得食。佛言。我說馬有八態惡。人亦有八惡態如是。比丘聞經歡喜作禮而去。

  策修緣第三

  如譬喻經雲。羅閱隻國沙門。坐自誓曰。我不得道終不起。欲睡眠。作錐長八寸刺兩髀。痛不得眠。一年得道。又薄俱羅經雲。薄俱羅稱言。我從出傢以來。八十年中。未曾偃臥脅一著床背有所倚。

  又遺教經雲。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鉆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又智度論雲。身精進為少。心精進為大。外精進為少。內精進為大。復次佛說。意業力大故。如仙人嗔時。能令大國磨滅。復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報一劫在阿鼻地獄。受意業力。得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亦在十方佛國。壽命無量。以是故。身口精進為少。意精進為大。如是諸經廣嘆精進。一心正念速得道果。未必要須多聞。又毗婆沙論雲。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馬。一乘鈍馬。雖乘鈍馬。以前發故先有所至。信解脫人。勤行精進先至涅槃。即是周利等也。

  又六度經雲。復有四種精進。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勤於多聞。二勤於總持。三勤於樂說。四勤於正行。

  又六度集經雲。佛告弟子。當勤精進聽聞諷誦。莫得懈怠陰蓋所覆。吾念過去。無數劫時。有佛名一切度王。是時眾中有兩比丘。一名精進辯。二名德樂止。共聽法。精進辯者。聞經歡喜。應時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樂止者。睡眠不覺獨無所得。時精進辯謂德樂止言。當勤精進。如何睡眠。時德樂止聞其教招。便即經行。復住睡眠不能自定。詣泉側坐。欲思惟定。復生睡眠。時辯以善權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飛趣其眼。如欲蜇之。時止驚覺而坐。畏此蜂王。須臾復睡。時蜂飛入腋下蜇其胸腹。止驚心悸不敢復睡。時泉水中有雜色華種種鮮潔。時蜜蜂王飛住華上。食甘露味。時止端坐視之。畏來不敢復睡。蜂王食味不出華中。須臾之頃。蜂王睡眠墮污泥中。身體沐浴已。復還飛住其華上。時止便向蜂說偈言。

  是食甘露者  其身得安隱

  不當復持歸  遍及其妻子

  如何墮泥中  自污其身體

  如是為黠慧  毀其甘露味

  又如此華者  不宜久住中

  日沒花還合  求出則不能

  當須日光明  爾乃復得出

  長夜之疲冥  如是甚勤苦

  時蜂王。向止說偈報言。

  佛者譬甘露  聽聞無厭足

  不當有懈怠  無益於一切

  五道生死海  譬如墮污泥

  愛欲所纏裹  無智為甚迷

  日出眾花開  譬佛之色身

  日入華還合  世尊般涅槃

  值見如來世  當勤精進受

  除去睡陰蓋  莫呼佛常在

  深法之要慧  不以色因緣

  其現有著者  當知為善權

  善權之所度  有益不唐舉

  而現此變化  亦以一切故

  時德樂止。聞其所說。即得不起法忍。逮得陀羅尼。佛告阿難。爾時精進辯者。今我身是。德樂止者。彌勒是也。我於爾時俱與彌勒共聽法故。彌勒睡眠獨無所得。我不行善權而救度者。彌勒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脫。

  又法句喻經雲。昔者外國有清信士。供養三寶初無厭極。時有沙門。與共親友逮得神通。生死已盡。時清信士。得困疾痛醫藥加治。不能得差。時婦在邊。悲哀辛苦。共為夫婦獨受斯痛。卿設無常我何所依。兒女孤單何所恃怙。夫聞悲戀應時即死。魂神還在婦鼻中化作一蟲。婦甚啼哭不能自止。時道人往與婦相見。知婿命過鼻中作蟲。故欲諫喻令捐愁憂。婦見道人來增益悲哀。奈何和尚。夫婿已死。時婦洟涕鼻蟲便墮地。婦即慚愧。欲以腳蹈。道人告曰。止止莫殺。是卿夫婿化作此蟲。婦白道人。我夫奉經持戒精進難及。何緣壽終墮此蟲中。道人答曰。因卿恩愛悲哀呼嗟。起恩愛心。因是壽終即墮蟲中。道人為蟲說經。應生天上在諸佛前。但坐恩愛墮此蟲中。亦可慚愧。蟲聞其言。心開意解更自克責。即時壽終。便得上生。是以省己為人。不得懈怠自損來報。

  禪定篇第五(此別二緣)

  述意緣第一

  夫神通勝業。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靜不發。故經雲。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緣。是三昧相。書亦有言。當使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不充屈於富貴。不隕獲於貧賤。棲神冥漠之內。遺形塵埃之表。故攝心一。處便是功德叢林。散意片時。即名煩惱羅剎。所以曇光釋子。降猛虎於膝前。螺髻仙人。宿巢禽於頂上。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又能觀察此身。從頭至足。三十六物。八萬戶蟲。不凈無常苦空非我。但眾生心性。譬若狝猴。戲跳攀緣歡娛奔逸。不能冥目束體端心勤意。剛強難化[怡-臺+龍]戾不調。習近五塵流轉三界。黏外道之黐。貫天魔之杖。於是永淪苦海。長墜險獄。皆由放散情慮擾亂心神。似風裡之燈。譬波中之月。搖漾輕動。浮遊泛濫。影既不現。照豈得明。所以眾惡賴此而興。福善由斯並廢。良由不修斷惑常起貪嗔。未服無知偏多樂受。遂令障定之惑重沓諍來。妨靜之緣交加競集。五蓋覆心禪門已閉。六塵在念亂想常馳。類狂象之無鉤。似戲猿之得樹。故須念念策心。新新集起。豈前念皆惡。遂克苦而靜塵。後念起善。便縱意而揚惡。所以論美四時。經嘆一慮。然後方能正想革絕凡懷。若違此理。聖亦不可。今萬境森羅不能自觸。要須因倚諸根。內想感發。何以知然。今有心感於內。事發於外。或緣於外起染於內心。故知內外相資。表裡遞用。君臣心識。不可備舍。故經雲。心王若正。則六臣不邪。識意昏沉。則其主不明。今悔六臣。當各慚愧。制馭六根。不令馳散也。

  定相緣第二

  如法句經心意品說雲。昔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靜意遊。曾無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水狗饑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啖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腳。藏於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脫。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安。於是化沙門。即說偈言。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又大寶積經雲。菩薩修定。復有十法。不與二乘共。何等為十。一修定無有吾我。具足如來諸禪定故。二修定不味不著。舍離染心。不求己樂。三修定具諸通業。為知眾生諸心行故。四修定為知眾心。度脫一切諸眾生故。五修定行於大悲。斷諸眾生煩惱結故。六修定諸禪三昧。善知入出過於三界故。七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諸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滅。勝於二乘諸禪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過諸世間到彼岸故。十修定能與正法。紹隆三寶使不斷絕故。如是定者。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又佛言。若有菩薩。樂於頭陀乞食。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摧我慢幢。二不求親愛。三不為名聞。四住在聖種。五不諂不誑。不現異相。又不慠慢。六不自高舉。七不毀他人。八斷除愛恚。九若入人傢。不為飲食而行法施。十有所說法。為人信受。

  又智度論雲。三昧有二種。一佛三昧。二菩薩三昧。是諸菩薩。但於菩薩三昧中得自在。非於佛三昧中得自在。又諸佛要集經中說雲。爾時文殊屍利。欲見佛集。不能得到。諸佛各還本處。文殊屍利到諸佛集處。有一女。近彼佛坐入於三昧。文殊屍利。入禮佛足已。白佛言。雲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屍利。汝覺此女人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屍利即彈指覺之。而不可覺。以大聲喚亦不可覺。捉手牽亦不可覺。又以神足動大千世界。猶亦不覺。文殊屍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覺。是時佛放大光明。從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薩名棄諸蓋。即從下方出來到佛所。頭面禮佛足。一面而立。佛告棄諸蓋菩薩。汝覺此女人。即時彈指。此女人從三昧起。文殊屍利白佛言。以何因緣。我動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棄諸蓋菩薩。一彈指便從三昧起。佛告文殊屍利。汝因此女人。初發菩提意。是女因棄諸蓋菩薩。初發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覺。汝於諸佛三昧中。功德未滿。是棄諸蓋菩薩。於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始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述曰。且略引一二經文。嘆修定法。自外具明坐禪。大小乘觀法儀式。備存十卷觀門內。學者別尋。非此明瞭。

  智慧篇第六(此別二緣)

  述意緣第一

  夫二種莊嚴。慧名最勝。三品次第。智曰無愚。故經言。五度無智似若愚盲。所以波若勝出世間。破除諸有。釋論又言。佛是眾生母。波若能生佛。是則智為一切眾生之祖母。故外書雲。睿哲欽明。乃稱放勛之德。仁義禮智。方曰宣尼之道。當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出世之因。無宜弗習。能排巨暗。譬滿月之照三途。巧遣眾毒。似摩柢之除萬惡。豈可任其恒沒守此長迷。取相交纏。我心縈結。常多有愛。恒富無明。未達因緣。不修對治。所以鬱鬱慢山殆高嵩華。滔滔愛水遂廣滄溟。或橫執斷常。偏論即離。神黃神白。我見我知。一腳恒翅。五邊長炙。食草學牛。啖糞如犬。或盛談下諦。寧識中道之宗或封執四違。豈悟大乘之旨。或謂冥初生覺。其外不知。世間定常唯此為貴。或復言非。有想是證涅槃。計自在天能成世界。愚戇昏瞢。庸昧頑疏。看指求月。守株求兔。薰蕕未辯。寧分菽麥。雖知歡笑。將[學-子+禺][學-子+禺]而不殊。徒識語言。與狌狌而不異。良由不識空理常處無明。凡是倒心。皆名邪見。五住煩惱未減一毫。百八使纏森然尚在。是故大士。為求八字。不惜軀命。恐在緣中逢苦即退。故自克心。以牢其志也。

  求法緣第二

  如華嚴經雲。菩薩為求法故。能施法者。作是言。若能投身七刃火坑。當與汝法。菩薩聞此歡喜無量。作是思惟。我為法故尚不惜身命。於阿鼻地獄諸惡趣中。受無量苦。況入人間微小火坑。而得聞法。

  又集一切功德三昧經雲。釋迦過去久遠。作五通仙人。名曰最勝。又依智度論雲。釋迦文佛。本為菩薩時。名曰樂法。時世無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進不懈。瞭不能得。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言。我有佛所說一偈。汝能以皮為紙。以骨為筆。以血為墨。書寫此偈。當以與汝。樂法即時自念。我世世喪身無數。不得是利即自剝皮暴之。令幹欲書其偈。魔便滅身。是時佛知其至心。即從下方踴出為說深法。即得無生法忍。

  又涅槃經雲。菩薩為法因緣[剜-夗+死]身為燈。疊纏皮肉。酥油灌之燒以為炷。菩薩爾時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於地獄苦。百千萬分猶未及一。汝於無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惱都無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輕苦。雲何而能於地獄中救苦眾生。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身不覺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爾時應自深知。我定當得阿耨菩提。菩薩爾時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為法因緣。能以頭目髓腦手足血肉。施於眾生。以釘釘身。投巖赴火。菩薩爾時雖受如是無量眾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當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當得阿耨菩提。

  又大集經雲。菩薩為於一字一句之義。能以十方世界珍寶。奉施法王。一偈因緣舍於身命。雖於無量恒河沙等劫修行佈施。不如一聞菩提之事心生歡喜。於正法所樂聞樂說。常為諸佛諸天所念。以念力故。世間所有經典書論。悉能通達。

  又大方便報恩經雲。菩薩常勤求善知識。為聞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三界煩惱。皆悉萎悴。菩薩至心求佛語時。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設踐熱鐵猛火之地。不以為患。菩薩為一偈故。尚不惜身命。況十二部經。為一偈故。尚不惜命。況餘財物聞法利益故。身得安樂。深生信心。直心正見。見說法者如見父母。心無憍慢。為眾生故。至心聽法不為利養。為眾生故。不為自利。為正法故。不畏王難饑渴寒熱。虎狼惡獸盜賊等事。先自調伏煩惱諸根。然後聽法。

  又華嚴經雲。菩薩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寶無貴惜者。於此物中不生難想。若得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世界滿中珍寶。得聞一偈。勝得轉輪聖王釋提桓因梵天王位處。菩薩作是念言。我受一句法故。設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上從梵天而自投下。何況小火。我尚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為求法故發如是心。如所聞法心常喜樂。悉能正觀。

  又增一阿含經雲。若不成就六法。則不能遠塵離垢得法眼凈。何等為六。一不樂聞法。二雖聞法不攝耳聽。三不為知解。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護。六不成就順忍。反此六種。則能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又未曾有經雲。昔毗摩國徙陀山。有一野幹。為師子所逐。墮一丘野井。已經三日開心分死。自說偈言。

  一切皆無常  恨不貽師子

  奈何死厄身  貪命無功死

  無功已可恨  復污人中水

  懺悔十方佛  願垂照我心

  前代諸惡業  現償皆令盡

  從是值明師  修行盡作佛

  帝釋聞之。與八萬諸天。到其井側曰。不聞聖教久處幽冥。向說非凡。願更宣法。野幹答曰。天帝無訓。不識時宜。法師在下自處其上。初不。修敬而問法要。帝釋於是以天衣接取。叩頭懺悔。憶念我昔曾見世人。先敷高座後請法師。諸天即各脫寶衣。積為高座。野幹升座曰。有二大因緣。一者說法開化天人。福無量故。二者為報施食恩。報無量故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德應大。雲何恩不及耶。答曰。生死各宜。有人貪生。有人樂死。有愚癡人。不知死後更生。違遠佛法。不值明師。貪生畏死死墮地獄。有智慧人。奉事三寶。遭遇明師。改惡修善。如斯之入惡生樂死。死生天上。天帝曰。如尊所誨。全命無功。志願聞施食施法。答曰。佈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者。濟一世之厄。增益生死。說法教化者。能令眾生出世間道。得三乘果。免三惡道。受人天樂。是故佛說。以法佈施功德無量。天帝曰。師今此形。為是業報。為是應化。答曰。是罪非應。天帝曰。我謂是聖。方聞罪報。未知其故。願聞因緣。答曰。昔生波羅柰國波頭摩城。為貧傢子。剎利之種。幼懷聰朗。特好學習。至年十二逐師於山。不失時節經五十年。九十六種經書。靡所不達。皆由和尚之恩。其功難報。由先學慧自識宿命。由受王位。奢淫著樂。報盡命終。生地獄畜生(自下雲雲略而不述)時帝釋與八萬諸天。從受十善。今還天宮。和尚何時舍此罪報得生天上。野幹曰。克後七日。當舍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欲生。彼天多有菩薩說法教化。七日命盡生兜率王宮。後識宿命。行十善道。又賢愚經雲。佛在波羅柰國。於林澤中。為諸天人四輩之類。顯說妙法。時虛空中有五百雁群聞佛音聲。深心愛樂。回翔欲下。獵師張羅。雁墮其中為獵師所殺。生忉利天。處父母膝上。若八歲兒。端嚴無比光若金山。便自念言。我何因生此。即識宿命愛法果報。即共持華下閻浮提。至世尊所。禮足白言。我蒙法音。生在妙天。願重開示。佛說四諦。得須陀洹果。即還天上(此略出嘆法功德。若廣明求法方軌。具在上第二卷敬法中也)。

  頌曰。

  川路舟航  彼岸津濟  欲超生死

  先資福慧  鏡徹三輪  珠清六蔽

  在馭成勒  為金則礪  抗跡流水

  齊鏕草系  五忍必階  四勤無替

  心波洞潔  情塵卷翳  業途既坦

  道場斯詣

  諸經要集卷第十

  諸經要集卷第十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業因部第十九(此有五緣)

  ·述意緣

  ·發業緣

  ·罪行緣

  ·福行緣

  ·雜業緣

  述意緣第一

  悲夫。迷徒障重。棄三車而弗禦。漂淪苦海。任燋爛而不疲。若螥蠅之樂臭屍。似飛蛾之投火聚。良由迷因謬果不識善惡。所以樂造苦因。隨緣起業。備歷艱辛。具受塗炭。迄今燒煮莫知休息。如來大悲不忍永棄。示其苦樂。令其欣厭也。

  發業緣第二

  問曰。雲何名業道義。答曰。身口七業。即自體相為名業道。餘三者意相應心。又即彼業能作道果。名為業道。問曰。若即業名道。皆能趣地獄等者。何故餘三非是業道。答曰。如彼七業。此三能作彼根本故。以相應故。不能如彼業。故不名業道如對法論雲。復次有四種諸業差別。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黑黑異熟業者。謂不善業。由染污故。不可愛異熟故。白白異熟業者。謂三界善業。不染污故。可愛異熟故。黑白黑白異熟業者。謂欲界雜業。善不善雜故。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於方便無間道中。諸無漏業。以方便道無間道是彼諸業對治故。非黑者。離煩惱垢故。白者。一向清凈故。無異熟者。生死相違故。能盡諸業者。由無漏業。為永拔得黑等三有漏業與異熟習氣故。又優婆塞戒經雲。若善男子。有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佛告善男子。一切模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

  又阿毗曇雜心業品偈雲。

  業能莊飾世  趣趣各處處

  是以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身口意集業  在於有有中

  彼業為諸行  嚴飾種種身

  身業當知二  謂作及無作

  口業亦如是  意業當知思

  又彌勒菩薩所問經論雲。此十不善業道。一切惡法。皆從貪嗔癡起。如依三毒起殺生者。若依貪心起者。或為皮肉錢財故。斷生命等。是名依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以嗔心殺害怨傢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癡心起者。或有人言。殺蛇蠍等。以生眾生苦惱故。雖殺無罪。或言。波羅斯等。言殺卻老父母及重病者。則無罪報。是名依癡起。如依三毒起偷盜者。若依貪心起者。或為自身。或為他身。或為飲食等。是名依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於嗔人邊。及嗔人所愛。偷盜彼物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癡心起者。如有婆羅門言。一切大地諸所有物。唯是我有。何以故。以彼國王先施我故。以我無力故。為餘姓奪我受用。是故我取即是自物。不名偷盜。是名依癡心起。

  如依三毒起邪淫者。若依貪心起者。或於眾生起貪染心。不如實修行等。是名依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依他守護資生。依嗔心故起。或淫怨傢妻妾。或淫怨傢所愛之人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癡心起者。或有人言。譬如碓臼。熟花熟果。飲食河水及道路等。女人行淫無罪。或如波羅斯等邪淫母等是名依癡起。如依三毒起妄語者(此三可解)如是兩舌惡口綺語(皆亦如是)依貪心起者。依貪結生。次第二心現前。如是名為依貪起。依嗔結生者。名為依嗔起。依癡結生者。名為依癡結起。如貪嗔與邪見。皆亦如是應知。

  問曰。於業道中何者是前眷屬。何者是後眷屬。答曰。若起殺生方便。如屠兒牧羊。或以物買將詣屠所。始下一刀。或二三刀。羊命未斷。所有惡業。名前眷屬。隨下何刀。斷其命根。即彼念時。所有作業及無作業。是等皆名根本業道。次後所作身行作業。是名殺生後眷屬業。乃至綺語皆亦如是。應知自餘貪嗔邪見業中。無前眷屬以初起心即時成就根本業道。

  又身口意。十不善業道。一切皆有前後眷屬。此義雲何。如人起心。欲斷此眾生命。因復更斷餘眾生命。如欲祭天殺害眾生。即奪他物。欲殺彼人復淫其妻。生如是心。還使彼妻自殺夫主。復以種種鬥亂言說。破彼親屬。無時非實。於彼物中生於貪心。即於彼人復生嗔心。為殺彼人故。生如是邪見。增長邪見以斷彼命。復欲殺其妻男女等。如是次第。具足十種不善業道。如是等業。名前眷屬。一切十不善業道。皆亦如是應知。

  又離善道非方便。修行善業道是方便。以遠離根本故。及遠離方便故。言方便者。如彼沙彌。欲受大戒。將詣戒場。禮眾僧足。即請和尚。受持三衣。始作一白。作第二白時。如是悉皆名前眷屬。從第三白至羯磨竟。所起作業及彼念起無作業。是等皆名根本業道。次說四依。乃至不舍所受善行。身口作業及無作業。如是等悉皆名後眷屬。

  述曰。上來雖引經論明業因多種。至時斷罪未明輕重。故別引優婆塞戒經。辨業不同。別有四例。一將物對意有四。二輕重不同有八。三上中下不同復八。四依薩婆多論。有心無心不同復八。臨時判罪並皆攝盡。故經第一雲。有物重意輕。有物輕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輕意輕。第一有物重意輕者。如無惡心殺於父母者是。第二物輕意重者。如以惡心殺於畜生者是。第三物重意重者。如以極惡心殺所生父母者是。第四物輕意輕者。如以輕心殺於畜生者是。

  第二如是惡業。復有八種輕重不同。何等為八。一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輕。二有根本重方便成已輕。三有成已重方便根本輕。四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輕。五有方便成已重根本輕。六有根本成已重方便輕。七有方便根本成已重。八有方便根本成已輕。物是一種。以心力故得輕重果。如十善業道。有其三事。一方便。二根本。三成已。若復有人。能勤禮拜供養父母師長和尚有德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軟。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時專著。是名根本。十善既爾。十惡亦然。

  第三是十業道。復有三種。謂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綺互作八準前可知)。

  第四依薩婆多論。方便根本成已。有心無心作(綺互作八準前可知)自下依三界六道。發業多少有異。第一就地獄明起不善。依毗曇論雲。有五業道。一惡口。二綺語。三貪。四嗔。五邪見。於中惡口綺語及嗔。彼受苦時。三種現行。惡罵獄卒故。惡口現行。即此惡口語不應時。違法非正。即落綺語。爾時忿怒。即是嗔恚。此三不善。地獄現行。若論貪業及與邪見。成就在心而不現行。以彼粗凡未斷煩惱。故貪邪見成就在心。彼處男女各恒受苦。無有男女共行邪事。是故無此貪心現行。以常受苦心識暗鈍。不能推求因果有無。是故亦無邪見現行。自餘殺盜妄語兩舌。彼處不行一向是無。問若地獄不有現行貪及邪見業道者。雲何說彼成就。此二若煩惱心法未斷已來。雖不現行。性恒成就。不同身口七支色業。是粗作法。發動方成。無造作處則不說成。故雜心論雲。地獄之中。無相殺故無殺業道。無受財故無盜業道。無執受女人故。無邪淫業道。異想說故名妄語。彼無異想故無妄語。常樂離故無兩舌。為苦所逼故有惡口。不時說故。故有綺語。貪及邪見。成就不行。第二第三。明鬼畜道中。十惡具有。而無身口七支惡律儀也。問今畜生中不知。言者。雖有音聲成口業不。答彼起嗔時。發聲則別。雖非言辯亦成口業。故成實論雲。畜生音聲是口業不。答雖無言說之別。從心起故。亦名為業。亦可言具十者。多是龍王。辯人意志故。具十業道。自餘癡鈍畜生。但可具身三意三六種。餘四不具。以口不解語故。若據劫初畜生解人語者。此亦可具十惡。

  第四就人中起罪行者。人中即有四天下。南閻東弗西耶此三方人。起惡多故皆具十惡。然東西則輕。南方最重。以有受惡律儀故。若就北單以論罪者。彼方唯有四不善業。一綺語。二貪。三嗔。四邪見。由有歌詠故有綺語。貪嗔邪見成而不行。問北方有行欲事。雲何言無邪淫業道。答彼方無夫妻共相配匹。雖有淫事無相陵奪。故。無邪淫。問既有行淫。即貪欲現行。雲何而言但成不行。答彼起淫貪。非俗能裁。雖數現行。聖說無罪。但此貪心所起之淫。尚非罪業。不牽苦報。何況內心能起之貪。如世夫妻。貪愛非制。問北方之人。既有歌詠等。此不應法。即是妄語。雲何不說有妄語業。答彼人淳直不行奸偽。無誑他心。故非妄語。彼定千歲故無殺命。彼方衣食地有粳米樹有寶衣。自然而出。無有守掌。故無偷盜。彼人和柔。故無兩舌惡口等業。故雜心論雲。鬱單有四不善業道。壽命定故無殺生。無愛財故無盜。無雜愛女人故無邪淫。無欺他故無妄語。常和合故無兩舌。以柔軟故無粗言。有歌嘆故有綺語。若論意業道。雖成就而不現行。

  第五就天起罪行者。此欲界六天。有殺盜等。於中雖有十不善業。而無身口七種惡律儀。故雜心論雲。欲界六天。有十業道。離不律儀。雖不害天。而害餘趣。如害修羅。亦有截手足斷而復還生。若斬首則死。展轉相奪。乃至十業道一切皆有。亦有薄福諸天。乏少資緣。更相攬竊。故有盜業。或有諸天。自薄所受淫他美天。故有邪淫。自餘七業。文顯可知。

  依十善分別者。如毗曇論說。於彼地獄趣中。唯有意地三善業道。然但成就而不現行。北方亦同。自餘一切皆具十善。文顯可知。

  若論色無色天。依阿毗曇則無不善。據理而言。亦有輕微三業不善。謂彼意地有邪慢等。身口業過。如初禪中。婆伽梵王。語諸梵眾。汝得住此。我能令汝盡老死邊。汝等不須詣瞿曇所。黑齒比丘往彼問言。初禪三昧。依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梵王答言。我是諸梵中尊者。黑齒比丘言。我不問梵王尊卑。但問。初禪三昧。依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彼不能答。即捉尊者。牽出眾外。語尊者言。我不能知初禪三昧。從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汝何忍在梵中損辱我也。此是諂詐不善煩惱。言佛不能令汝解脫。即是謗佛綺語惡口。上界唯有此諂詐。發動身口微不善業。然不於他人起粗違損。以生上者曾修得定。盡離欲界粗貪嗔等。故得彼報。還能修定。雖有煩惱。唯是癡心。以迷道故。起愛慢等。樂修善行法。望得勝他。此等煩惱為定所壞。故不損物。不相違害。若依毗曇。上界煩惱非是不善。說為無記。此細貪等能污凈心。雖是無記體是染污。不同報生色心苦樂及威儀等。白凈無記故。論說為穢污無記。是污穢故。潤業受生。若此煩惱不潤業者。業種則燋永不牽報。上界眾生不應更生。由能潤業故得更生。問上界煩惱。既能潤業潤生得報。何故非記。答上界煩惱雖復潤業。唯得總報受生而已。不由此惑正感樂果。亦不招苦。故是無記。不同下界不善煩惱感得總報及別報苦。

  若依成實論。上二界中所起邪見。皆名不善。如彼論說。人在色無色界謂是涅槃。臨命盡時。見欲色中陰即生邪見謂無涅槃。謗無上法。當知彼中有不善業。又論說。彼上界邪見是苦因緣。道理上界據其位判。眾生心細。所起惑微。多不成業。故名無記。若據通論。不妨於中有起粗邪。成不善者。毗曇所說義當前判。成實所論義當後通。又據望理。彼細煩惱。皆違理起。悉是不善。準依成實。不善惡業三界通起。唯有多少增微為異。

  述曰。向來就凡。明諸罪障依身口發業竟。若論聖人。如須陀洹等。出觀失念。容有起意輕微不善。生惡願等。具欲結者。貪嗔雖強。片似餘凡。唯可直起。貪欲嗔慢。不更思審。起邪見心。亦不起殺盜等心。如依毗曇。得有眷屬。加拳等事輕不善業。若依成論有意不善。設動身口不成業報。如滴水熱鏊。雖濕還幹。

  罪行緣第三

  述曰。此明聖者。就後福行。說有罪行者。但此罪行。妄見境染。執定我人。取著違順。便令自他皆成惡業。是以經雲。貪欲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見者。是人為貪欲。將入於地獄。是故心外雖無別境。稱彼迷情強見起染。如夢見境起諸貪嗔。稱彼夢者謂實不虛。理實無境唯情妄見。故智度論說。如夢中無善事而善。無嗔事而嗔。無怖事而怖。三界眾生亦復如是。無明眠故。不應嗔而嗔等。故知心外雖無別境。稱彼迷情妄見起染。心外雖無地獄等相。惡業成時妄見受苦。如正法念經雲。閻魔羅人非是眾生罪人見之謂是眾生。手中執持焰然鐵鉗。彼地獄人。惡業既盡。命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何以故。以彼非是眾生數故。如油炷盡則無有燈。業盡亦爾。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如閻浮提日光既現則無暗冥。惡業盡時。閻羅獄卒亦復如是。惡眼惡口。如眾生相可畏之色。皆悉磨滅。如破畫壁畫亦隨滅。惡業畫壁亦復如是。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可畏之色。以此文證。眾生惡業應受苦者。自然無中妄見地獄問曰。見地獄者。所見獄卒及虎狼等。可使妄見。彼地獄處。閻羅在中判諸罪人。則有此境。雲何言無。答曰。彼見獄主亦是妄見。直是罪人惡業熏心。令心變異無中妄見。實無地獄閻羅在中。故唯識論雲。如地獄中。無地獄主。而地獄眾生。依自然業。見地獄主與種種苦。而起心見。此是地獄處。此是夜時。此是晝時。我以惡業故。見狗見烏。或見山壓。以此文證。善惡熏心令心異見。實無地獄。是故心外雖無地獄。惡業成時強自妄見。問曰。此苦業報既非善事。寧不直爾說善令習。何須稱情說苦業耶。答曰。善惡因果。法須相對。若不說其貪等是過。何由得顯施等是善。若不宣說三塗是苦。無由得顯人天等樂。是故須說凡夫罪行。令人識知厭離歸善。若鈍根者。聞此苦業。生厭離時。即求世樂。因此轉心修諸福業。若利根者。聞此苦業。生厭離時。即求解脫。因此轉心能修道觀。便於惑中得起出世因。故經說言。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故知苦業厭離之本。起善之緣。是故須說。若不說此惡業罪行。眾生不識。常行不斷。雖稱情見說諸過惡。然實心外無別業苦。唯識無境心體恒凈。故經說言。雖說貪欲之過。而不見法有可貪者。雖說嗔恚之過。而不見法有可嗔者。雖說愚癡之過而知諸法不癡無礙。雖示眾生墮三惡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獄餓鬼畜生之相。以此文證知罪行因果唯心無外。凡愚不解。稱情方便。須說業苦向來兩門。就其實教說罪體真無別可破。以愚未解須定說罪。此是別明愚人迷真妄解故須定說罪行意也。

  福行緣第四

  述曰。此明福行者。對前罪行說此福行。先明凡夫修欲界善者。但使亂心修諸事福。而生下界。名欲界業。五道之中。皆悉得起。先就地獄述者。依毗曇說。地獄之人。亦有三善業。即是意地三善根。此唯成就非是現行。以是難處多不聞法思量趣道。故無現行。若論生得善根。地獄亦有。如仙譽國王。殺五百婆羅門。生地獄中。發生信心。生甘露國。故知現行。若依成論。亦說地獄有善現行。雖無力勵方便起善修獲聖道。然有生得善根起善。謂諸眾生無始已來。曾修世間信進念等。未起邪見謗無因果。此善不滅。生便得之。名為生得善。依此善根得起善心。若有宿業感緣強者。大聖現化令苦止息。為說道法。得修方便。第二畜生龍等。亦有修善。如涅槃經。佛說義時。無量鳥獸發菩提心。生於天上。若依毗曇。鬼畜十善非律儀攝。以其身口七善律儀。普於一切眾生處起。以鬼神不能受故。故薩婆多論。畜生以癡鈍故。不發律儀。若依成論。鬼神畜等亦有得戒。

  若就人中。北單越人。唯成意地。三善業道而不現行。不斷善故。至劫盡時人皆修禪。彼獨不能離欲非分。自餘三方皆有十善。有不具者。

  若就欲界六天以論。即無出傢別解脫戒。但有十善及在傢戒。故成論雲。如天帝釋多受八戒。龍等亦受。不局在人。若論色界諸天。以論依毗曇。生上失下。上界不起下界善業。以其界地因果斷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斷。此據有漏。在下成上。生上失下。便不修起。若依成論。上得成下。亦得寄起下界善業。如諸梵天。見佛禮拜。發言贊嘆。即是散善。此是寄起欲界善業。若依毗曇毗婆沙論等。梵天禮贊非欲界善。是其初禪威儀心起。據此所依無記非善。據外身口。是上色業。此明欲界亂善福業依身起處竟。

  第二明色界四禪定業。依身起處。若鬼畜中。值聖強緣能悟道者。亦得修起。以其無漏依禪起故。縱無根本深定正體。必有粗淺未來禪心。此未來禪是色界業。依此未來斷欲結時。此業則招初禪梵果。若就人天以論。修色界業。除北單越無修禪者。自餘三方及欲界天。皆得修起色界十善。謂得禪者。意地有三所。謂無貪無嗔正見。若論身口七善業者。謂依定心發得禪戒。禪戒則是身口七善。故得禪時有色十善。若就無色諸天以論。依毗曇。無色界天不得修起色界定業。生上舍下界地斷故。若依成論。凡生無色。亦得起下色界中業。此明色界禪定福業十善業道依身起處。若論無色四空定業依身起處。三界人天皆得修起。上來明諸福行依身起處竟。若論聖人起福。非關凡夫希故不述。

  雜業緣第五

  述曰。此行名聖說不定。所謂罪行。諸經或說名黑黑業及不善業。凡夫福行。諸經或說名黑白業及以善業。名雖種種行體無殊。行體雲何。如智論說。殺害等是不善業。佈施等是善業。此則是說罪福二行。言殺等者。等取十惡齊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業。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禪定者。望欲界亂善。名不動行。若望出世理觀智慧。此緣事住。則名福行。如說六度前五度中所有禪定。通亦名福。但諸罪福人行不同。或專修福。或唯造罪。或復有人。罪福俱行。專修福者。所謂凈心。為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謂無慈潤。動身口意皆為損他。罪福俱者。謂修福時內心不凈。或兼損物。此則是其欲界雜業。非純凈故。亦名不凈。若論罪行。粗顯可知。若論雜業。與凈福行有同有異。稍隱難知。謂諸修福據其外相。事中信樂所作皆同。若據內心。為自為他所求各別。精粗不等。以諸修福外同內異故。有純雜二業不同。若能調心慈悲愍物。隨所施為皆成大善。若不守念。視相修福。內粗外細。唯成雜業。稱彼愚情雖謂過世理實違道。亦非凈福。以修福時不觀生空。我倒常行遍通三性。所有作業與倒相應。是假取性。是故迷道。以不著心多求世報。又多求名。故非凈福。以此純雜世俗多迷。今略偏論令人識行。先論雜業後明凈福。但諸雜業自有粗細。粗者為惡兼損他人。細者自為唯求世報。先論粗雜。若就施論。或有非法取財施者。如盜他物以用佈施。此感來報還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優婆塞經雲。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劫他財持以佈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或有為施兼損他者。謂若施時不正念善。或生嗔恚。或起高慢。當墮惡道。雖得福報畜中別受。不感人天。故分別業報經偈雲。

  修行大佈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龍身

  能修大佈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業行生  大力金翅鳥

  若為修福求世報者。如舍財時自求來報。或恐身財無常故舍。或為名聞專求自益。此非慈悲為濟貧苦。猶如市易。非純凈業。是以經中名不凈施。如百論說。為報施者。是名不凈施。如市易故。報有二種。現報者。名稱敬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名不凈施。譬賈客遠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愍眾生。以自求利故。是業不凈。佈施求報亦復如是。以此證知。無實慈愍自求名稱。或為來報。縱雖廣施皆非凈業。業非凈故得報不精。故分別業報經雲。若為生天施。或復求名聞酬恩。及望報恐怖故行施。獲果不清凈。所受多粗澀。施行既爾。戒等諸善不凈同此。故百論雲。不凈持戒者自求樂報。若持戒求天上與天女娛樂。若人中富貴受五欲樂。為淫欲故。如覆相者。內欲他色。外作親善。是名不凈。此外細心不凈持戒。如阿難語難陀。說偈雲。

  如羝羊相觸  將前而更卻

  汝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開心專為益他。得福則多。又於施境有貧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須。若施令彼得益長善。所施有宜獲福則多。故賢愚經雲。佛贊五施得福無量。所謂施遠來者。遠去者。病瘦者。於饑餓時施於飲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現世獲福。此施有宜現獲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處。雖多割舍不得凈報。又隨喜他施者。若望諸極粗造不善者。是其細罪。亦得名善。若望離欲及專為他。此之雜業則是其罪。故智度論雲。粗人有粗罪。細人有細罪。故此雜業罪福俱行。望心非純。是不凈業。上來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凈雜業竟。若論凈業。翻前可知。故百論雲。凈施者。若人愛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經偈雲。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佈施

  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

  又大丈夫論偈雲。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為己施一切  得報如芥子

  救一厄難人  勝餘一切施

  眾星雖有光  不如一月明

  若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惡無性。是為迷事。取性常系三有故。智度論雲。譬如蠅無處不著。唯不著火焰。眾生愛著亦復如是。是善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想亦著。唯不著般若波羅蜜性空大火。以此證知。無善惡性常輪五道。即當無佛性眾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經論竟。

  又雜寶藏經雲。昔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有其一女。名曰善光。聰明端正。父母憐愍舉宮愛敬。父語女言。汝因我力舉宮愛敬。女答父言。我自有業。不因父王。王聞嗔忿而語之言。今當試汝有自業力。即遣左右。覓一最下貧窮乞人。以女付之。王語女言。汝自有業不假我者。從今可驗。女猶答言。我有業力。即共窮人相將出去。婦問夫言。有父母不。夫答婦言。我父母先此舍衛城中第一長者。父母居傢都已死盡。無所依怙。是以窮乞。婦復問言。汝今頗知故宅處不。答言知處。但宅毀壞遂有空地。夫婦相將往至故舍。周歷安行。隨其行處伏藏自出。即以珍寶雇人造宅。未盈一月宮宅悉成。宮人伎女奴婢仆使。不可稱計。王卒憶念。我女善光。雲何生活。有人答王。善光女郎。宮室錢財不減於王。王女即日遣其夫主。往請於王。王即受請。見其傢內宮宅莊嚴。嘆未曾有。王往問佛。此女先世作何福業。得生王傢。身有光明。佛答王言。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屍佛入涅槃後。有槃頭王以佛舍利起七寶塔。王大夫人。見即便以天冠拂飾。著像頂上。以天冠中如意寶珠。著塔棖頭。因發願言。使我將來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榮豪貴。莫墮三惡八難之處。昔夫人者今善光是。後於過去迦葉佛時。復以肴膳供養佛僧。而夫遮斷。婦即勸請。我今已請使得充足。夫還聽婦。爾時婦者今善光是。爾時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婦。恒常貧賤。以還聽故。要因其婦得大富貴。無其婦時後還貧賤。以是因緣。善惡之業逐身受報。未曾違失。

  又雜寶藏經雲。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時於眠中聞二內官共諍道理。一人說言。我依王活。一人答言。我自依業。不依王也。王聞可彼依王活者。而欲賞之。即遣直人。語夫人言。我今當使一人往者。重與財物。尋即遣。彼依王活者。持所飲酒送與夫人。此人出戶。鼻中血出不得前進。尋即倩彼依業者送。夫人見已。重賜錢財衣服瓔珞。來到王前。王見深怪。即便喚彼依王活者。而問之言。我使汝去。雲何不去。彼即向王具白情事。王聞嘆言。佛語真實。自作其業還自受報。不可奪也。由是觀善惡報應自業所引。非天非王之所能與。要須自作自得。起於正見。言業果報。近獲人天。遠招佛果。若違聖教具受前苦。頌曰。

  尋因途乃異  及舍趣猶並

  苦極思歸樂  樂極苦還生

  豈非罪福別  皆由封著情

  若斷有漏業  常見法身寧

  諸經要集卷第十一

  諸經要集卷第十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欲蓋部第二十(此有三緣)

  四生部第二十一  ·述意緣

  ·五欲緣

  ·五蓋緣

  述意緣第一

  竊尋經論。行者修道。皆雲五欲是障道本。若不學斷。無由證聖。欲知根本。略述三種。一自內五根。二外諸五塵。三所生五識。由此三故能生染欲。故涅槃經雲。善男子。譬如惡象心未調順。有人乘之不隨意去。遠離城邑至空曠處。不能善攝此五根者。亦復如是。將人遠離涅槃城邑。至於生死曠野之處。善男子。譬如佞臣教王作惡。五根佞臣亦復如是。常教眾生造無量惡。譬如惡子。不受師長父母教敕。則無惡不造。不調五根。亦復如是。不受師長善言教敕。無惡不造。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為地獄畜生餓鬼之所賊害。亦如怨盜害及善人。又遺教經雲。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也。夫論蓋者。是蔭覆義。謂覆障行者。令志性昏沉。定慧不明。隱沒善人。是修道正障。故名為蓋。故對法論雲。此蓋能令善品不得顯瞭。是蓋義。覆蔽其心。障諸善品。令不得轉。故名蓋義。前之五欲從外五塵而生。此之五蓋從內五根而發也。

  五欲緣第二(此別三緣)

  第一欲系苦者。夫論五欲者既有其根。便發五欲。系縛眾生不得解脫。故涅槃經雲。凡夫之人五欲所縛。令魔波旬自在將去。如彼獵師。擒捕獼猴擔負歸傢。善男子。譬如國王。安住己界身心安樂。若至他界則得眾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能自住於己境界。則得安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惱。自境界者。謂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五欲者。男女身上色聲香味觸等是也。即此五欲希須為義。貪著五塵名為欲也。並意識觸緣之境。名曰法塵。此之六塵非直名為魔所行處。復得惡賊之名。故涅槃經雲。如六大賊。能劫一切人民財寶。六塵惡賊亦復如是。能劫一切眾生善財。如大六賊。若入人舍。則能劫奪現傢所有。不擇好惡。令巨富者忽爾貧窮。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若入人根。則能劫奪一切善法。善法既盡貧窮孤露。作一闡提。是故菩薩。諦觀六塵如六大賊。

  第二欲障苦者。夫論欲過者。謂五欲弊魔。六塵惡賊。佛判邪惑。迷障佛性故。涅槃經雲。眾生五識。雖非一念。然是有漏。復是邪倒增長諸漏。為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以著色故則生貪心。生貪心故為色系縛。乃至為識之所系縛。以系縛故。則不得免於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又雲。若有菩薩自言戒凈。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然見男子隨逐女時。或見女人隨逐男時。便生貪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凈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凈戒具足。

  又智度論雲。菩薩觀種種不凈。於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電霹靂怨傢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慳妒嗔諂妖穢鬥諍貪嫉。不可親近。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淺智薄。唯欲是親。不觀富貴智德名聞。專行欲惡破人善根。桎梏枷鎖。閉系囹圄。雖曰難解。猶尚易開。女鎖系人。染著根深無可得脫。眾病最重。如佛偈言。

  寧以熱鐵  婉轉眼中  不以染心

  邪視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慚

  回面攝眼  美言妒嗔  行步妖穢

  以惑於人  淫羅彌網  人皆沒身

  坐臥行立  回盻巧媚  薄智愚人

  為之所醉  執劍向敵  是猶可勝

  女賊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猶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觸

  有智之人  所不應視  若欲觀之

  當如母姊  諦視觀之  不凈填積

  淫火不除  為之燒滅

  色過既爾。自餘香味觸等例皆如然。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永沉生死。不能出離者。寔由女色系縛難脫。盲無慧眼。見生死坑致之陷墜。今惟道俗不觀欲患。向之馳走。何日返之得免斯過。心恒被染不能暫舍。戒尚不存。焉有定慧佛性觀哉。故涅槃經偈雲。

  作惡不即悔  如乳即成酪

  猶灰覆火上  愚者輕蹈之

  第三呵欲苦者。如智度論雲。行者當呵五欲雲。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將墜大坑。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諍如烏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為之後世受無量苦。此之五欲得時須臾樂。失時為大苦。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其五欲者。名為色聲香味觸。此之五事禪傢正障。若欲修定皆應棄之(上來三門總觀五欲自下五門別呵五欲)。

  第一呵色欲過。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故身入敵國。獨在淫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色欲過失。

  第二呵聲欲過者。如聲相不停。暫聞即滅。愚癡之人。不解聲相無常變失。故於音聲中妄生好樂。於已過之聲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羅女於雪山池中浴。聞其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失諸功德。後墮惡道。有智之人觀聲生滅。前後不俱無相及者。作如是知則不染著。若斯人者。諸天音樂尚不能亂。何況人聲。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聲欲過失。故論雲。如五百仙人飛行時。聞緊陀羅女歌聲。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時墮地。如聲聞聞緊陀羅王屯侖摩彈琴歌聲。以諸法實相贊佛。是時須彌山及諸樹木皆動。大迦葉等諸大弟子。皆於坐上作舞。不能自安。天鬘菩薩問大迦葉。汝最大耆年。行於頭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自心。大迦葉答曰。我於人天諸欲。心不傾動。是菩薩無量功德報聲。復以智慧變化作聲。所不能忍。譬如八方風起。不能令須彌山動。若劫盡時。毗嵐風至。吹須彌山。令如腐草。如阿修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無人彈者。此亦無散心。亦無攝心。是福德報生故。隨意出聲。法身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分別。亦無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福智因緣故。

  第三呵香欲過者。人謂著香少罪。染愛於香開結使門。雖復百歲持戒能斷。一時壞之。如有阿羅漢。常入龍宮。食已以缽授與沙彌令洗缽中有殘飯數粒。沙彌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師繩床下。兩手捉繩床腳。其師至時。與繩床俱入龍宮。龍言。此未得道。何以將來。師言。不覺。沙彌得飲食。又見龍女身體端正香妙無比。心大染著。即作惡願。我當作福奪此龍處居其宮殿。龍言。後莫將此沙彌來。沙彌還已。一心佈施持戒專求所願。願早作龍。是時繞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龍。逕至師本入處大池邊。以袈裟覆頭而入。即死變為大龍。福德大故。即殺彼龍。舉池盡赤。未爾之前。諸師及僧呵之。沙彌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將諸眾僧。就池觀之。如是因緣由著香過。復有一比丘。在於林中蓮華池邊經行。聞蓮華香鼻受心著。池神語言。汝何以舍彼林下禪靜坐處。而偷我香。以著香故。諸結臥者皆起。時更有一人來入池中。多取其華。掘挽根莖狼藉而去。池神默無所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華。汝都無言。我但池岸邊行。便見呵罵雲我偷香。池神言。世間惡人。常在罪垢糞中。不凈沒頭。我不共語也。如汝是禪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疊鮮凈而有異物點污。眾人皆見。彼惡人者。譬如黑衣。以黑點黑人所不見。誰問之者。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香欲過失。

  第四呵味欲過者。當自覺悟。我但以貪著美味故。當受罪苦。洋銅灌口啖燒鐵丸。若不觀食。嗜心堅著墮不凈蟲中。如一沙彌心常愛酪。諸檀越餉僧酪時。沙彌每得殘分。心中愛著樂喜不離。命終之後生此殘酪瓶中。沙彌師得羅漢。僧分酪時。語言。徐徐莫傷此愛酪沙彌。諸人言。此是蟲。何以言愛酪沙彌。答言。此蟲本是我沙彌。但坐貪愛殘酪故。生此瓶中。師得酪分。蟲在中來。師言。愛酪人汝何以來。即以酪與之。復有一國王。名曰月分王。有太子愛著美味。王守園者日送好果。園中有一大樹。樹上有鳥養子。常飛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養其子。眾子諍之一果墮地。守園人晨朝見之。奇其非常。即送與王。王珍此果香色殊異。太子見之便索。王愛其子即以與之。太子食果。得其氣味。染心深著日日欲得。王即召園人。問其所由。守園人言。此果無種。從地得之。不知所由來也。太子啼泣不食。王催責園人。仰汝得之。園人至得果處。見有鳥巢。知鳥銜來。翳身樹上伺欲取之。鳥母來時。即奪得果將送。日日如是。鳥母怒之。於香山中取毒果。其香味色令似前者。園人奪得輸王。王與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爛壞而死。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呵味欲過失。

  第五呵觸欲過者。此觸是結使之因。是縛心之本。何以故。餘四情各當分。此則遍身染著。以其難舍常作重罪。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本生因緣。過去久遠世時。波羅柰國山中有一仙人。以仲秋之月。於澡槃中小便。見麚鹿合會。淫心即動。精流槃中。麚鹿飲之。即時有娠。月滿生子。形類如人。唯頭有一角。其足似鹿。鹿當產時。至仙人庵邊而產。見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仙人出時見此鹿子。自念本緣。知是己兒。取已養育。及其年大勤教學問。通十八種大經。又學坐禪。行四無量心。得五神通。一時上山。值大雨泥滑。其足不便。躄地破其軍持。又傷其足。便大嗔恚。以軍持盛水。咒令不雨。仙人福德。諸龍鬼神皆為不雨。不雨故。五谷五果盡皆不生。人民窮乏無復生路。波羅柰王憂愁懊惱。命諸大官集議雨事。明者議言。傳聞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上山躄地傷足。嗔咒此雨令十二年不墮。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國瞭矣。無復人民。王即開募。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屬我為民者。當分國半治。是國有淫女。名曰扇陀。端正巨富。來應王募。女問諸人。此是人非。眾人言。是仙人所生。淫女言。若是人者。我能壞之。作是語已。即取金槃盛好寶物。語王言。我當騎此仙人項來。淫女即時。求五百乘車。載五百美女。五百鹿車。載種種歡喜丸。皆以眾藥草和之。以彩畫令似雜果。及持種種大力美酒。色味如水。服樹皮衣行林樹間。以像仙人。於仙人庵邊。作草庵而住。一角仙人遂行見之。諸女皆出迎逆。好花妙香供養仙人。仙人大喜。諸女以美言敬辭。問訊仙人。將入房中坐好床褥。與好凈酒以為凈水。與歡喜丸以為果菰。食飲飽已。語諸女言。我從生已來。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諸女言。我一心行善。故天與我。願得此好水好果。仙人問諸女言。汝以何故。膚色肥盛。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飲此美水。故肥如此。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間住。答曰。我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軟觸之心動。便與諸女更互相洗。欲心轉生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天為大雨。七日七夜。令得歡樂飲食。七日以後酒食皆盡。繼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盡。今當共行。去此不遠有可得處。仙人言隨意。即便共出。去城不遠。女便在道中臥言。我極不能復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騎我項上。當擔汝。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觀我智能。王敕嚴駕出而觀之。問言。何由得爾。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無所復能。令住城中。好供養恭敬之。足吾所欲。拜為大臣。住城少日身轉羸瘦。念禪定心樂厭世欲。王問仙人。汝何不樂。身轉羸瘦。仙人答王。我雖得五欲。常自憶念林間閑靜諸仙遊處。不能去心。王自思惟。若能強違其志為苦。苦極則死。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當復何緣強奪其志。即發遣之。既還山中。精進不久還得五通。佛告諸比丘。其一角仙人者。即我身是也。其淫女者。今耶輸陀羅是。爾時以歡喜丸惑我。我未斷結為之所惑。今復欲以藥歡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細軟觸法。能動仙人。何況愚夫。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觸欲過失。如是能呵五欲。便除五蓋也。

  五蓋緣第三

  問曰。雲何名為五蓋。答曰一貪欲蓋。二嗔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第一貪欲蓋者。謂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妄念相續。求之不已。遂致生患。如智度論。術婆伽以思王女。欲心內發尚能燒身。延及天祠。況生欲毒熾。而不燒諸善法。心若著欲無由近道。故論偈雲。

  入道慚愧人  持缽攝眾生

  雲何縱欲塵  沉沒於五情

  已舍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多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患如是已  雲何能舍之

  得福禪定樂  則不為所欺

  第二嗔恚蓋者。嗔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傢。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刀斧。若修道時思惟。此人惱我及惱我親。贊嘆我怨。圖度過去未來。亦復如是。是為九惱處故生嗔。嗔念覆心。故名為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如智度論釋提婆以偈問佛雲。

  何物殺安隱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說偈答雲。

  殺嗔即安隱  殺嗔即無憂

  嗔為毒之根  嗔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當修慈悲。以忍除滅令心清凈。觀聲空假不應起嗔。故智度論雲。菩薩知諸法不生不滅。其性皆空。若人嗔恚罵詈。若打若殺。如夢如化。觀聲本無。唯是風聲。從緣而有。何須可嗔。故論雲。如欲語時。口中風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起。是名語。如偈言。

  風名優陀那  觸臍而上出

  是風七處觸  項及龂齒唇

  舌咽及以胸  是中語言生

  愚人不解此  惑著起嗔癡

  又優婆塞經雲。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生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雲何是罵。直是風聲。我雲何嗔。故智度論雲。菩薩觀眾生。雖復百千劫罵詈。不生嗔心。若百千劫稱贊。亦不歡喜。瞭知音聲生滅如夢如響。

  第三睡眠蓋者。謂內心昏憒。名之為眠。五情暗蔽。放恣支節。委臥垂熟。名之為睡。此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如此惡法。最為不善。何以故。餘蓋情覺可除。眠如死人無所覺觸。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智度論雲。菩薩教誡睡眠弟子。說偈雲。

  汝等勿抱死屍臥  種種不凈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身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臨陣白刃間  爾時雲何而可眠

  眠為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四掉悔蓋者。有三。一口掉者。謂好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世俗言語等。名為口掉。二身掉者。謂好喜騎乘。馳騁放逸。捔力相撲扼腕指掌等。名為身掉。三心掉者。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伎。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傢心。故智度論偈雲。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所言悔者。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猶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此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也。二者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毒箭入心。堅不可拔。如智度論偈雲。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第五疑蓋者。謂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如人入於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復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障定者。有三種疑。一疑自。二疑師。三疑法。一疑自者。而作是念。我等諸根暗鈍罪垢深重。其非人乎。作此自疑定慧不發。若欲學法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於皮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凈。亦應生於佛想。三疑法者。如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智度論偈雲。

  如人在岐道  疑惑無所取

  諸法實相中  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其有法  法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妙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問曰。不善法無量無邊。何故但舍五法。答曰。此五法中。名雖似狹義該三毒。亦通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第一貪欲蓋。即是貪毒。第二嗔恚蓋。即是嗔毒。第三睡眠蓋。疑蓋。即是癡毒。其掉悔一蓋。即是等分。攝合為四分煩惱。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是故若能除此五蓋。即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如於惡賊之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亦爾。除此五蓋其心清凈。譬如日月以五事覆。謂煙雲塵霧修羅手障。則不明瞭。心亦如是。合喻可知。頌曰。

  五欲昏神識  五蓋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  六賊亂心色

  欲浪逐情飄  愛網隨心織

  三毒障人空  四流漂不息

  至金雖改秋  斬籌方未極

  觀鴿既無窮  猿攀此焉伏

  自非絕欲蓋  何能遠升陟

  齊[車*犬]屆寶城  共睹能仁德

  四生部第二十一(此有六緣)

  ·述意緣

  ·會名緣

  ·相攝緣

  ·五生緣

  ·中陰緣

  ·受胎緣

  述意緣第一

  夫行善感樂。近趣人天。遠成佛果。作惡招苦。近獲三塗。遠乖聖道。愚人不信。智者能知。故有四生軀別。六趣形分。明暗異途。升沉殊路。業緣之理皎然。因果之報恒式也。

  會名緣第二

  如般若經雲。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濕生。四者化生。

  又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雲。有四種生。一腹生者。謂人及畜生(胎生者是)二寒熱和合生者。謂蟲蛾蚤虱(濕生者是)三化生者。謂天及地獄。四卵生者。謂飛鳥魚鱉。

  又正法念經雲。畜生無量。略說三處。一者水行。所謂魚等。二者陸行。所謂象等。三者空行。所謂鳥等。或以天眼見諸畜生。有四種生。何等為四。一者胎生。所謂象馬牛羊之類。二者卵生。所謂蛇蚖鵝鴨雞雉眾鳥。三者濕生。所謂蚤虱。蟣子之類。四者化生。如長面龍等。故經曰。生者新諸根起。死者諸受根滅。

  又善見論雲。一者色生。二者無色生。色生可壞。無色生不可壞。無色之生。依於色生。色心相依共成假者。名之為生。使前不感後。後不赴前。名之為死。

  又涅槃經雲。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殺生即墮惡道。依此生死。故有四生。依[聲-耳+卵]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曰濕。欻然而現曰化。眾生所攝。不過此四也。

  相攝緣第三

  如婆沙論說雲。此欲界之中。具攝六趣。色無色界。各攝六趣少分。所以別者。以欲界是亂地故。眾生雜惡起業不純。或善或惡。以不同故。隨業受報。有多差別。上之二界唯是定地。眾生沉靜。起業亦純。是故無有多趣差別。問曰。四生六趣相攝雲何。答曰。如毗曇中說。天及地獄。一向化生。鬼趣唯二。謂胎及化。人及畜生。各具四生。故此論問雲。為生攝於趣。為趣攝於生。即自答雲。

  生攝一切趣  非趣攝於生

  謂生中陰增  當知非趣攝

  故知生寬趣狹。以化生寬故。全攝二趣及三趣少分。地獄趣中一向化生。問曰。六欲諸天。既行欲同人。何故無有胎生。答曰。欲受雖同。行事不等。故樓炭正法念經等雲。四天忉利此二地居。行欲之時男女形交。同人無異。而無泄精與人不同。自上四天。一向全異。炎摩天行欲。意喜相抱。或但執手而為究竟。不至交合。兜率天中意嬉語笑即為究竟。不待相抱。化樂天中。共相瞻視即為究竟。不待語笑。他化天中。但聞語聲。或聞香氣。即為究竟。不待瞻視。故異於人。以天化生故。從母膝化起。鬼趣化生可知。胎生者少隱。如彼凈觀者說。謂昔王舍城中。有一女人。為鬼精著。身生五百鬼子。又俱舍論雲。有鬼告目連雲。我晝生五子。夜亦生五子。隨生而食啖。竟無有飽時。此為胎生鬼也。阿修羅趣。亦具胎化二生。以有匹配故有胎生。修羅劫初從天而出。即是化生。又依觀佛三昧經說。根本女修羅。元從大海泥卵濕潤中出。通彼胎化。亦具四生也。人具四生者。胎生現見可知。卵如涅槃經說。如毗舍佉母。生一肉卵。於中出其三十二卵。如鞞婆沙論雲。問雲何知人中有卵生。答曰。如佛所說。閻浮利地。多有商人。入海采寶。得二鶴。隨意所化失一一在。與共遊戲。寢臥一室。共彼合會。遂生二卵。卵漸濕熟。便生二童。後大出傢學道。得阿羅漢果。一名屍婆羅。二名優缽屍婆。問曰。雲何知人中有濕生。答曰。如經所說。有頂生王。尊者遮羅。尊者優婆遮羅。梨女及柰女等。即其事也。問曰。雲何知人中有化生。答曰。如劫初人是也。得聖法者。不復卵生濕生。問曰。何故不復卵生濕生耶。答曰。卵生濕生是畜生趣所攝也。畜具四生者。胎卵濕生。此三目睹可知。其化生者。依樓炭經雲。如四生金翅鳥。還食四生龍。化生食四。胎生食三(除化)卵生食二(除化及胎)濕生還食濕生一(除三可知)。

  又起世經雲。大海之北為諸龍王。及一切金翅鳥王。故生一大樹。名曰居吒奢摩離(隋言鹿聚)其樹根本周七由旬。入地二十由旬。身高一百由旬。枝葉遍覆五十由旬。樹東面有卵生龍及卵生金翅鳥。樹南面有胎生龍及胎生金翅鳥。樹西面有濕生龍及濕生金翅鳥。樹北面有化生龍及化生金翅鳥。此四處各有宮殿。縱廣六百由旬。七重垣墻。七寶莊嚴。妙香遠熏。諸鳥和鳴。又彼卵生金翅鳥王。若欲搏取卵生龍時。便即飛往居吒奢摩離大樹東枝之上。觀大海水已。乃更飛下。以兩翅扇大海。令水自開二百由旬。即於其中銜卵生龍。將出海外。隨意而食。卵生金翅鳥王。唯能取得卵生龍等。則不能取胎濕化生龍等。若胎生鳥。欲取卵生龍者。還向樹東海中取之。又胎生鳥。欲取胎生龍者。即向樹南海中取之。水開四百由旬。此胎生鳥王。唯能取卵胎二生龍。不能取濕化二生龍也。

  又濕生金翅鳥王。欲取卵生龍。還向樹東海中取食。又濕生鳥王。欲取胎生龍。即向樹南海中取食。水開四百由旬。又濕生鳥王。欲取濕生龍者。即向樹西海中取之。水開八百由旬。濕生鳥王。唯能取卵生胎生濕生龍等。不能取化生龍也。

  又化生金翅鳥王。欲取卵生龍。即向樹東海中取之。若欲取胎生龍者。即向樹南海中取之。若欲取濕生龍者。即向樹西海中取之。若欲取化生龍者。即向樹北海中取之。水開一千六百由旬。彼諸龍等。皆為此金翅鳥王之所食啖。

  又觀佛三昧經雲。佛言。閻浮提中及四天下有金翅鳥。名伽樓羅王。於諸鳥中快得自在。此鳥業報應食諸龍。於閻浮提日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第二日於弗婆提。第三日於瞿耶尼。第四日於鬱單越。各食如前。周而復始。經八千歲。此鳥爾時死相已現。諸龍吐毒無由得食。彼鳥饑逼。周慞求食瞭不能得。遊巡諸山永不得安。至金剛山。然後暫住。從金剛山直下至大水際。從大水際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至金剛山。如是七返然後命終。其命終已。以其毒故。令十寶山同時火起。爾時難陀龍王。懼燒此山。即大降雨澍如車軸。鳥肉散盡唯有心在。其心直下。如前七返。然後還住金剛山頂。難陀龍王。取此鳥心以為明珠。轉輪王得以為如意珠。

  又樓炭經雲。天下諸龍。以三熱見燒。阿耨達龍王。不以三熱見燒。一餘龍王熱沙雨身上。燒炙其痛。二餘龍王起淫相。向熱風來吹其身上燋。即失顏色。得此蛇身。便恐不喜。三餘龍王被金翅鳥食。悉皆恐怖。天下餘龍悉見毒熱。唯阿耨達龍王。獨不見熱。

  又善見律雲。佛言。龍有五事。不得離龍身。何者為五。一行淫時。若與龍共行淫。得復龍身。若與人共行淫。不得復龍身。二受生不離龍身。三脫皮時。四眠時。五死時。是為五事。不得離龍身。

  問四食相攝雲何。答如毗曇中說。總而言之。六趣之中皆具四食然有寬狹不同。如地獄中。得有段食者。如有鐵丸及洋銅汁。雖復增苦。以懷饑渴故名段食。又如輕系獄中。得具冷暖。二風更互觸身。亦名段食。唯上二界無有段食。以彼身輕妙故。論偈雲。

  四食在欲界  四生趣亦然

  三食上二界  段食彼則無

  問曰。未知六趣中何食增耶。答曰。如毗曇中說。於六趣中。謂鬼全趣及於卵生。並前三無色。皆思偏增。何以然者。以彼餓鬼趣中意行多故。卵生眾生在卵[聲-耳+卵]時。以思念母故。卵得不壞。前三無色。亦如意行思惟多故。是故皆悉思食增也。又此人趣及與六欲天中。皆段食偏增。何以然者。以此二處要假食持身命故。又彼地獄全趣。及與非想。皆識食偏增。何以然者。以地獄中識持名色故。非想地中以識持名故。又彼色界及與濕生。皆悉觸食偏增。何以然者。以色界中受修禪樂觸持身故。濕生之中以因濕觸持身活故。

  五生緣第四

  如地持論雲。菩薩生有五種。住一切行。安樂一切眾生。一息苦生。二隨類生。三勝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

  菩薩以願力故。於饑饉世受大魚等身。以肉救濟一切眾生。於疾病世為大醫王。救治眾病。於刀兵世為大力王。救息戰諍。以法化邪及諸惡行。如是無量皆悉往生。是名息苦生。菩薩以願自在力故。於種種眾生。天龍鬼神等遞相惱亂。及諸外道起諸邪見。悉生其中為其導首。引令入正廣為宣說。是名隨類生。菩薩以性受生。勝於世間壽色等報。是名勝生。菩薩從凈心住。乃至最上菩薩住於閻浮提。自在受生。一切受生處。於中奇特。是名增上生。

  最上菩薩住受生調伏業菩提眾具增上滿足。生剎利婆羅門傢。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是名最後生。三世菩薩皆此五種受生。餘無上因此疾得阿耨菩提。

  又瑜伽論雲。諸菩薩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一切菩薩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何等為五。一者除災生。二者隨類生。三者大勢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後生。菩薩於諸饑饉作大魚等。並給一切皆令飽滿。或有疫病。作大良醫息除疫疾。或有爭戰以大威力善巧息除。或有惡王非理治罰。以願力哀愍一切。或起邪見能除邪惡。是名略說除災橫生。或有菩薩。以大願力生趣異類。方便化導令彼行善。是名略說隨類受生。或有菩薩。稟性生時。所感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最為殊勝。所作事業自他兼利。是名略說大勢生。或有菩薩。住於十地。作十王報。最為殊勝。已得成滿。即由此業增上所感。是名略說隨增上生。或有菩薩。於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大貴國王傢。能現等覺廣作佛事。是名略說。最後生。若諸菩薩。於去來今清凈仁賢妙善生處。皆此五生所攝。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唯除凡地菩薩受生。何以故。此中意取有知菩薩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諸菩薩疾證菩提。

  中陰緣第五

  如新婆沙論雲。中有多名。或名中有。或名健達縛。或名求有。或名意成。問何名中有。答居死有後。在生有前。二有中間有自體起。問何故中有名健達縛。答以彼食香而存濟。此名唯屬欲界中有。問何故中有名求有耶。答於六處門求生有故。問何故中有復名意成。答從意生故。謂諸有情。或從意生。或從業生。或從異熟生(舊名果報)或從淫欲生。從意生者。謂劫初人。及諸中有。色無色界。並變化身。從業生者謂諸地獄。如契經說。地獄有情。業所系縛不能免離。由業而生。不由意樂。從異熟生者。謂諸飛鳥及鬼神等。由彼異熟勢輕健故。能飛行空。或壁障無礙。從淫欲生者。謂六欲天及諸人等。諸中有身。從意生者。故乘意行。故名為意成(舊名中陰)。

  次依婆沙論。問中有諸根具不具者。答一切中有皆具諸根。初受異熟必圓妙故。有說不具者。如印印物像現。如是中有趣本有故。如本有時。有根不具。此中初說於理為善。謂中有位。於六處門遍求生處。根必無缺。此說眼等非男女根。色界中有無彼根故。欲界中有。彼亦不定。當受卵胎二類生者。住中有位。有男女根。至卵胎中方有不具。若不爾者。應無受卵胎生義。問諸趣中有行相雲何。答地獄中有。頭下足上而趣地獄。故伽他言。

  顛墜於地獄  足上頭歸下

  由毀謗諸仙  樂寂修苦行

  此諸天中有。足下頭上。如人以箭仰射虛空。上升而行往於六趣。餘趣中有皆悉傍行。如鳥飛空行所至處。又如壁上畫作飛仙。舉身傍行求當生處。問中有行相。皆如是耶。答不必皆爾。且依人中命終者說。若地獄死還生地獄。不必頭下足上而行。若天中死還生天趣。不必足下頭上而行。若地獄死生於人趣。應首上升。若天中死生於人趣。應頭歸下。鬼及傍生二趣中有。隨所住處如應當知。

  次依論問。中有生時。為有衣不。論答。色界中有一切有衣。以色界中慚愧增故。慚愧即是法身衣服。如彼法身具勝衣服。生身亦爾。故彼中有常與衣俱。欲界中有多分無衣。以欲界中分無慚愧。唯除菩薩及白凈苾芻尼。所受中有。恒有上妙衣服。有餘師說菩薩中有亦無有衣。唯白凈尼等所受中有。常與衣俱。問何緣菩薩中有無衣。而白凈尼有衣。答白凈尼曾以衣服施四方僧。故彼中有常有衣服。問若爾菩薩於過去生。以妙衣服施四方僧。白凈尼等所施衣服。碎為微塵。猶未為比。如何菩薩中有無衣。而彼有衣服。答由彼願力異菩薩故。謂白凈尼以衣奉施四方僧已。便發願言。願我生生常著衣服。乃至中有亦不露形。由彼願力所引發故。所生之處常豐衣服。彼最後身。所受中有。常有衣服。入母胎位。乃至出時。衣不離體。如如彼身漸次增長。後出傢受具戒已。輒成五衣。勤修正行。不久便證阿羅漢果。乃至後涅槃時。即以此衣纏身火葬。菩薩過去三無數劫。所修種種殊勝善行。皆為回向無上菩提。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由斯行願。雖見相好而無有衣。願力有殊。不應為難。次依論問。在中有位資段食不。答色界中有不資段食。欲界中有必資段食。問欲界中有。段食雲何。有作是說。欲界中有。至有食處。便食彼食。至有水處。便飲彼水。由彼飲食以自存濟。此說非理。所以者何。中有極多難周濟故。謂契經說。如從袋等瀉粳米等。置食鑊中。數極稠密。五趣有情。所受中有。散在處處。數量過彼。若彼受用諸飲食者。一切世間所有飲食。唯供狗犬。一類中有尚不周濟。況餘中有而可充足。又中有身。既極微輕妙。受粗重食身應散壞。應作是說。中有食香。非食粗質。故無前過。謂有福者。歆饗清凈花果食等。輕妙香氣以自存活。若無福者。歆饗糞穢臭爛食等。輕細香氣以自存活。又彼所食香。氣極少。中有雖多而得周濟。

  次依論引世尊經中。作如是說。三事和合得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調適無病。是時及健達縛正現在前。此健達縛。爾時二心展轉現前。入母胎藏。此中三事和合者。一者父母交愛和合。二者母身是時調適。三者健達縛是時正現在前時。父母俱有染心和合者。謂父母俱起淫貪。而共合會。母身調適是時者。謂母起貪。身心悅豫。名身調適。持律者說。由母起貪。身心渾濁。如春夏水渾濁而流。不能自持。名身渾濁。母腹清凈無風熱痰。互增逼切。故名無病。由此九月或十月中。任持胎子令不損壞。言是時者。謂諸母邑有穢惡事。日月恒有血水流出。此若過多。由稀濕故不得成胎。此若太少。由幹稠故亦不成胎。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幹不濕。方得成胎。名為是時。是中有者入胎時故。謂母血水於最後時。餘有二滴。父精最後餘有一滴。展轉和合方得成胎。及健達縛正現在前者。謂即中有。此處現在前。非於餘處。非前非後。此健達縛。爾時二心展轉現前入母胎藏者。謂健達縛將入胎時。於父於母愛恚二心展轉現起。方得入胎。若男中有將入胎時。於母起愛。於父起恚。

  次依論問。中有何處入於母胎。有作是說。中有無礙。隨所樂處而便入胎。問若中有身無能障礙。如何依住此母胎中。答業力所拘。故依此住。有情業力。不可思議。無障礙物令有障礙。是故於此不應為難。應作是說。中有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由此理趣諸雙生者。後生為長。所以者何。先入胎者。必後出故。問菩薩中有。何處入胎。答從右脅入。正知入胎。於母母想。無淫愛故。復有說者。從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問輪王獨覺先中有位。何處入胎。答從右脅入。正知入胎。於母母想。無淫愛故。復有說者。從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有餘師說。菩薩福智極增上故。將入胎時。無顛倒想不起淫愛。輪王獨覺。雖有福慧非極增上。將入胎時。雖無倒想亦起淫愛。故入胎位。必從生門入也。

  次依論引施設論說。若彼父母。福業增上。子福業劣。不得入胎。若彼父母福業劣薄。子福業勝。不得入胎。要父母子三福業等。方得入胎。

  問若富貴丈夫與貧賤女合。或富貴女人與貧賤男合。如何中有亦得入胎。答富貴男子與貧賤女人合時。必於自身起下劣想。於彼女人生尊勝想。富貴女人與貧賤男子合時。必於自身生下劣想。於彼男子起尊勝想。貧賤男子與富貴女人合時。必於自身生尊勝想。於彼女人起下劣想。貧賤女人與富貴男子合時。必於自身起尊勝想。於彼男子生下劣想。子於父母。將入胎位。應知亦然。故入胎時皆有等義。

  次依論問。中有微細。一切墻壁山崖樹木皆不能礙。此彼中有為相礙耶。有作是說。此彼中有亦不相礙。以極微細相觸身時不覺知故。復有說者。此彼中有亦互相礙。以相遇時此彼展轉有語言故。問若爾寧說中有無礙。答於餘無礙。非謂中有。問此彼中有皆相礙耶。答自類相礙。非於餘類。謂地獄中有。但礙地獄中有。乃至天中有但礙天中有。有作是說。劣礙於勝。以粗重故。勝不礙劣。以細輕故。謂地獄中有礙五中有。傍生中有礙四中有。鬼界中有礙三中有。人中有礙二中有。天中有唯礙天中有。

  又正法念經雲。有十七種中陰有法。汝當系念行寂滅道。若天若人念此道者。終不畏於閻羅使者之所加害。何等十七中陰有耶。

  第一若人中死生於天上。則見樂相中陰。猶如白疊垂欲墮地。細軟白凈。見園林華池。聞諸歌舞戲笑。次聞諸香。一切愛樂。無量種物。和合細觸。即生天上。以善業故現得天樂。含笑怡悅顏色清凈。親族兄弟悲啼號泣。以善相故不聞不見。心亦不念。於臨終時初生樂處。天身相似。如印文成。見天勝處。即生愛境故受天身。是則名曰初生中陰有也。

  第二中陰有者若閻浮提人。命終生鬱單越。則見細軟赤疊可愛之色。即生貪心。以手捉持舉手攬之。如攬虛空。親族謂之兩手摸空。復有風吹。若此病人冬寒之時。暖風來吹除其寒苦。若暑熱時。涼風來吹除其鬱蒸。令心喜樂。以心緣故。不聞哀泣悲啼之聲。若其業動其心亦動。聞其悲聲。吹生異處。是故親族臨終悲哭甚為障礙。若不妨礙生鬱單越。中間次第有善相出。見青蓮花池。鵝鴨鴛鴦充滿池中。即走往趣入中遊戲。欲入母胎。從華池出行於陸地。見於父母欲染和合。因於不凈。以顛倒見。見其父身。乃是雄鵝。母為雌鵝。若男子生。自見其身作雄鵝身。若女人生。自見其身作雌鵝身。若男子生。於父生礙於母生愛。若女人生。於父生。愛於母生礙。是名生鬱單越第二中陰有也。

  第三中陰有者。若閻浮提中死。生瞿耶尼。則有相現。若臨終時。見有屋宅盡作黃色。猶如金色遍覆如雲。見虛空中有黃疊相。舉手攬之。親族兄弟說言病人兩手攬空。是人爾時善有將盡。見身如牛。見諸牛群。如夢所見。若男子受生。見其父母和合而行不凈。自見人身。多有宅舍。見其父相。猶如特牛。除去其父與母和合。若女人生。自見其身猶如乳牛。作如是念。何故特牛與彼和合。不與我對。如是念已。受女人身。是名生瞿耶尼第三中陰有也。

  第四中陰有者。若閻浮提人。命終生於弗婆提界。則有相現。見青疊相。一切皆青遍覆虛空。見其屋宅悉如虛空。恐青疊隱以手遮之。親族說言遮空命終。見中陰身。猶如馬形。自見其父。猶如[馬*父]馬。母如草馬。父母交會愛染和合。若男子生作如是念。我當與此草馬和合。若女人生。自見己身如草馬形。作如是念。如是[馬*父]馬。何故不與我合。作是念已即受女身。是名生弗婆提第四中陰有也。

  第五中陰有者。若鬱單越人臨命終時。見上行相。若大業心。自在生天。以手攬空。如夢中所見。好華上妙之香。第一妙色香氣在手。見華生貪。今見此樹。我當升之。作是念已即上大樹。乃是升於須彌。見天世界花果莊嚴。我當遊行。是名鬱單越人下品受生第五中陰有也。

  第六中陰有者。若鬱單越人以中業故。臨命終時欲生天上。則有相現。見蓮華池甚可愛樂。眾蜂莊嚴一切皆香。升此蓮華。須臾乘空而飛。猶如夢中生於天上。作如是念。我今當至勝蓮華池。是名鬱單越人中品受生第六中陰有也。

  第七中陰有者。鬱單越人。以業勝故。生三十三天善法堂等。臨命終時。見勝妙堂莊嚴殊妙。其人爾時即升勝堂。生此殿中以為天子。是名鬱單越人生於天上受上品生第七中陰有也。

  第八中陰有者。若鬱單越人。臨命終時則有相現。見於園林遊戲之處。香潔可愛。聞之悅樂。不多苦惱。其心不濁。以清凈心即升空殿。見諸天眾遊空而行。猶如夢中。三十三天勝妙可愛。一切五欲皆悉具足。從鬱單越死。生此天中。是名鬱單越人生此天處熏習遊戲及死時相第八中陰有也。

  第九中陰有者。若瞿耶尼人命終生天。有二種業。何等為二。一者餘業。二者生業。生於天上。其人臨命終時則有相現。以善業故。垂舍命時。氣不咽濁。脈不斷壞。諸根清凈。見大池水。其水調適洋洋而流。浮至彼岸。既至彼岸。見諸天女第一端正。種種莊嚴戲笑歌舞。其人見已欲心親近。前抱女人。即時生天受天快樂。如夢中陰即滅。是名第九中陰有也(瞿耶尼人生有三品上中下業同一光明等一中陰一切相似不同鬱單人三種受生差別相也)。

  第十中陰有者。若弗婆提人。臨命終時。見於死相。見於自業。或見他業。或見殿堂殊勝莊嚴。心生歡喜。欲近受生。於殿堂外見眾婇女。與諸丈夫歌頌娛樂。於中陰有。作如是念。欲得同戲。即入戲眾。猶如睡覺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中陰有也。

  第十一中陰有者。諸餓鬼等惡業既盡。受餘善業。本於餘道所作善業。猶如父母。欲生天中則有相現若餓鬼中死。欲生天上。於餓鬼中饑渴燒身。常貪欲食。常念漿水。欲命終時不復起念。本念皆滅。一切惡業皆悉不近。雖見飲食。唯以目視。如人夢中見食不飲。見天可愛即走往趣。至於彼處。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一中陰有也。

  第十二中陰有者。以愚癡故受畜生身。無量種類。受百千億生死之身。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輪轉世間不可窮盡。以餘善業畜生中死。生二天處。或生四天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於畜生惡道。苦報欲盡。將得脫身。則有相現。臨命終時。見光明現以餘善業癡心薄少。或見樂處即走往趣。如夢所見走往趣之。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二中陰有也。

  第十三中陰有者。地獄眾生。希有難得生於天上。餘善因緣。如業成熟。是地獄人以業盡故。將欲得脫。從此地獄臨命終時則有相現。命欲終時。若諸獄卒擲置鑊中。猶如水沫滅已不生。若以棒打。隨打即死不復更生。若置鐵函。置已即死。不復更生。若置灰河。入已消融。不復更生。若鐵棒打。隨打即死滅已不生。若諸鐵鳥食已不生。若諸惡獸啖已不生。是地獄人惡業既盡。命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如油炷盡則無燈發。地獄中陰有相不現。忽於虛空中見有第一歌舞戲笑。香風觸身受第一樂。欲近生有。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四天王天。是名第十三中陰有也。

  第十四中陰有者若人中死還生人中。則有相現。於臨終時見如是相見大石山。猶如影相。在其身上。爾時其人作如是念。此山或當墮我身上。是故動手欲遮此山。親裡見之。謂為觸於虛空。既見此已。又見此山。猶如白[疊*毛]。即升此[疊*毛]。乃見赤[疊*毛]。次第臨終復見光明。見其父母愛欲和合。而起顛倒。若男子生。自見其身與母交會。謂父妨礙。若女人生。自見其身與父交會。謂母妨礙。當於爾時。中陰即壞生陰次起。如印所印。印壞文成。是名人中命終還生人中。是名第十四中陰有也。

  第十五中陰有者。天中命終還生天上。則無苦惱。如餘天子。命終之時愛別離苦。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如此天子。不失己身莊嚴之具。亦無餘天坐其本處。坐於勝天。若四天處。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可愛勝相。是名第十五中陰有相續道也。

  第十六中陰有道相續者。若從上天還生下天。見眾蓮華園林流池。皆亦不如。既見此已。饑渴苦惱。渴仰欲得即往彼生。如是雖同生天二種中陰有二種相生。是名第十六中陰有相續道也。

  第十七中陰有相續道者。若弗婆提人。生瞿陀尼。有此等相。瞿陀尼人。生弗婆提。復有何相。如是二天下人。彼此互生。皆以一相。臨命終時見黑闇窟。於此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幡。或赤或白。其人見之。以手攬捉。現陰即滅。以手接幡。次第緣幡。入此窟中。受中陰身。近於生陰。見受生法。亦如前說。或見二牛。或見二馬。愛染交會。即生欲心。既生欲心即受生陰。是名第十七中陰有也。

  受胎緣第六

  如善見論雲。女人將欲受胎。月華水出時者。此是血名。欲懷胎時。於兒胞處生一血聚。七日自破。從此而出。若血出不斷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盡出者。以男精還復其處。然後成胎。故血盡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又女人有七事受胎。一相觸。二取衣。三下精。四手摩。五見色。六聞聲。七嗅香。問何謂相觸受胎。答有女人月水生時喜樂男子。若男子以身觸其身分。即生貪著而便懷胎。問何謂取衣受胎。答如優陀夷共婦出傢。欲愛不止。各相發問。欲精污衣。尼取舐之。復取內根。即便懷胎。問何謂下精受胎。答如鹿母吃道士精。欲心而飲。遂便懷胎。生鹿子道士。問何謂手摩受胎。答如睒子菩薩父母俱盲。帝釋逆知。下來其所為夫婦。既悉出傢為道。不合陰陽。以手摩臍下。即便懷胎而生睒子。問何謂見色受胎。答有一女人。月華水成。不得男子合。欲情極盛。唯視男子。如宮女人。亦復如是。即便懷胎。問何謂聞聲受胎。答如白鷺鳥。悉雌無雄。到春節時。陽氣始佈。雷鳴初發。雌鷺一心聞聲。便即懷胎。雞亦有聞雄雞聲亦得懷胎。問何謂嗅香受胎。答如[牛*秦]牛母。但嗅犢氣而亦懷子。

  又增一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處受胎。一母有欲。有父母共集一處。然外識未應來趣。便不受胎。若識來趣。父母不集則不成胎。二若復母人無欲。父欲意盛。母不大殷勤則非成胎。三若父母共集一處。母欲熾盛。父不大殷勤則非成胎。復有三種。一若父母共集一處。父有風病。母有冷病。則非成胎。二若母有風病。父有冷病。則非成胎。三若父身。水氣偏多。母無此患。則非成胎。復有三種。一若父母共集一處。父相有子。母相無子。則不成胎。二若母相有子。父相無子。則不成胎。三若父母俱相無子。則非成胎。復有三種。一若復有時。識神趣胎。父行不在。則非成胎。二若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母遠行不在。則不成胎。三父母俱集不行。此則受胎。復有三種。一若有時父母應來集一處。然父身遇重患。有時識神來趣。則非受胎。二若母身得重患。則非成胎。三若父母身俱得病。則非成胎。若父母無患。識神來趣。然父母俱相有兒。則成有胎。

  又瑜伽論雲。復次此胎藏八位差別。何等為八。謂羯羅藍位。遏部曇位。閉屍位。鍵南位。缽羅賒佉位。發毛爪位。根位。形位。若已結凝箭內稀。名羯羅藍。若表裡如酪未生肉位。名遏部曇。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名閉屍。若已堅厚稍堪摩觸。名為鍵南。即此肉摶增長支分相現。名缽羅賒佉。從此以後發毛爪現。即名此位。從此以後。眼等根生。名為根位。從此以後。彼所依處。分明顯現。名為形位。

  又於胎藏中。或由先業力故。或由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隨順風故。令此胎藏。或發或色或皮。及餘支分變異而生。發變異生者。謂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惡不善業。及由其母多習灰鹽等味。若飲若食。令此胎藏發毛希鮮。色變異生者。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習近煙熱現在緣故。令彼胎藏黑黯色生。又母習近極寒室等。令彼胎藏極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啖熱食。令彼胎藏極赤色生。皮變異生者。謂由宿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淫欲現在緣故。令彼胎藏或癬疥癩等惡皮而生。支分變異生者。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馳走跳躑威儀。及不避不平等現在緣故。令彼胎藏諸根支分缺減而生。又彼胎藏若當為女。於母右脅倚脊向腹而住。若當為男。於母左脅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極成滿時。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內風便發生大苦惱。又此胎藏業報所發生分風起。令頭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纏裹而趣產門。其正出時。胎衣遂裂。分之兩腋。出產門時。名正生位。生後漸次觸生分觸所。謂眼觸乃至意觸。

  頌曰。

  業理信多緒  生途非一門

  安危誠異轍  清濁豈同源

  墜質空遺貌  尋香有去魂

  幽衢下寮落  皓路上飛翻

  凝陰淒復緊  聲威聒已喧

  投身庇茅屋  懌慮入花園

  伉儷情多亂  貪嗔坐自昏

  遍知稱至覺  挑手獨為尊

  諸經要集卷第十二

  諸經要集卷第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受報部第二十二(此有九緣)

  ·述意緣

  ·報類緣

  ·現報緣

  ·生報緣

  ·後報緣

  ·定報緣

  ·不定緣

  ·善報緣

  ·惡報緣

  述意緣第一

  夫善惡之業用。寔三報之征祥。猶形影之相須。譬六趣之明驗。其三報者。以悅天後之耳目。翻九色之深恩。孤投禽王之全命。交受五兀之切酷。斯為現報也。群徒潛淪於幽壑。神陟輪飄而不改。身酸歷代之殃釁。不曉王子之喪目。斯生報也。外道縱禍於非想。迷法永惑於始終。為著翅之暴貍。飛沈受困而難計。斯為後報也。玄鑒三代溺喪之流。深蛇來變壞形之累。使悟四諦三明之室。令出三報五苦之闇也。

  報類緣第二

  如優婆塞戒經雲。佛言。善男子。眾生造業。有其四種。一者現報(今身作極善惡業即身受之是名現報)二者生報(今身造業次後身受是名生報)三者後報(今身造業次後未受更第二第三生已去受者是名後報)四者無報(猶無他等業是)此無報業。復有四種。一時定報不定(此於三時決定不改由業有可轉故報不定)二報定時不定(由業力定報不可改然時有可轉故時不定)三時報俱定(由業定故感時亦定)四時報俱不定(由業不決定故時報亦不定)眾生作業有具不具。若先念後作名作具足。若先不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復有作不具足者。謂作業已定。果報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謂作業已定當得報。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果報雖定時節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時報俱定。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見。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毀戒邪見。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時生悔。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時不悔。如惡既爾。善亦如是。

  現報緣第三

  如佛說行七行現報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種人。可所事可敬。是世間無上福田。雲何七種人。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喜。四者行舍。五者行空。六者行無相。七者行無願。其有眾生行此七法。於現法中獲其果報。阿難白佛言。何故不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乃說此七事乎。世尊告曰。行慈七人。其行與須陀洹乃至佛等。其事不同。雖供養須陀洹等。不現得報。然供養此人者。於現世得報。是故阿難。當勤勇猛成辦七法。

  又雜寶藏經雲。昔乾陀衛國。有一屠兒。將五百頭小牛。盡欲刑犍。時有內官以金錢贖牛。作群放去。以是因緣。現身即得男報具足。還到王傢。遣人通白。某甲在外。王言。是我傢人自恣而去。本曾通白。今何故爾。王時即喚問其所以。答王言曰。向見屠兒將五百頭小牛而欲刑治。臣即贖放。以是因緣。身體得具。故不敢入。王聞喜愕。深於佛法生信敬心。夫以華報所感如此。況其果報豈可量也。

  又新婆沙論雲。昔有屠販牛人。驅牛涉路。人多糧盡。饑渴熱乏。息而議曰。此等群牛終非己物。宜割取舌以濟饑虛。即時以鹽塗諸牛口。牛貪咸味。出舌舐之。即用利刀一時截取。以火煨炙而共食之。食已相與臨水澡漱。俱嚼楊枝。揩齒既瞭。擘以割舌。惡業力故。諸人舌根猶如爛果。一時俱落(此皆現報以業重故)。

  生報緣第四

  如涅槃經雲。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時。宗親圍繞號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雖有五情無所知覺。肢節戰動不能自轉。身體虛冷暖氣欲盡。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如日垂沒。山陵埠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復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滅。闇滅燈生。善男子。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亦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是故我說。中陰五陰。非肉眼天眼所見。是中陰中有三種食。一者思食。二者觸食。三者意食。中陰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因善業故。得善覺觀。因惡業故。得惡覺觀。父母交會和合之時。隨業因緣向受生處。於母生愛。於父生嗔。父精出時謂是己有。見已心悅而生歡喜。以是三種煩惱因緣。中陰陰壞生後五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生時諸根有具不具。具者見色則生於貪。生於貪故。則名為愛。狂故生貪。是名無明。貪愛無明二因緣故。所見境界皆悉顛倒。

  又修行道地經雲。人行不純。或善或惡。當至人道。父母合會。精不失時。子來應生。其母胎通無所拘礙。心懷歡喜而無邪念。則為柔軟堪任受子。其精不清不濁。中適不強。亦無腐敗。亦不赤黑。不為風寒眾毒雜錯。與小便別。應來生者。精神便起。設是男子。不與女人共俱合者。五欲與通。男子敬念欲向女人。父時精下。其神欣喜。謂是吾許。爾時即失中止五陰。便入胞胎。父母精合。既在胞胎。倍用歡躍。是為色陰。歡喜之時。為痛樂陰。念於精時。是為想陰。因本罪福緣得入胎。是為行陰。神處胎中。則為識陰。如是和合。名曰五陰。若在胎時即得二根。意根身根也。至七日住中而不增減。又至二七日其胎稍轉。譬如薄酪。至三七日似如生酪。至四七日精凝如熟酪。至五七日胎精遂變。猶如生酥。至六七日變如息肉。至七七日轉如段肉。至八七日其堅如壞。至九七日變為五胞。兩肘兩髀及頭頸從中出也。至十七日復有五胞。二手腕二腳腕。及生其頭。至十一七日。續生十四胞。五手指五足指及眼耳鼻口。此從中出。至十二七日。是諸胞相轉漸成就。至十三七日。則現腹相。至十四七日。則生肝肺心及其脾腎。至十五七日。則生大腸。至十六七日。則生小腸。至十七七日。則有胃處。至十八七日。生藏熟藏起此二處。至十九七日。則生髀。及[跳-兆+專]腸骨。手掌足趺。臂節筋連。至二十七日。生陰臍乳頤頸形相。至二十一七日。體骨各分。隨其所應。兩骨在頭。三十二骨著口七骨著頸。兩骨著髀。兩骨著肘。四骨著臂。十二骨著胸。十八骨著背。兩骨著臗。四骨著膝。四十骨著足。復有微骨。總有一百八。與體肉合。具十八骨。著在兩脅。二骨著肩。如是身骨凡有三百而相連結。其骨柔軟如初生瓠。至二十二七日。其骨稍堅如未熟瓠。至二十三七日。其骨轉堅。譬如胡桃。此三百骨各相連綴。足骨著足。膝骨著膝。如是[跳-兆+專]骨髀骨。臗骨脊骨。胸骨脅骨。肩骨項骨。頤骨臂腕手足諸骨等。各自轉相連著。如是聚骨。猶如幻化。隨風所由牽引舉動。至二十四七日。生一百筋連著其身。至二十五七日。生七千脈尚未具成。至二十六七日。諸脈悉徹具足成就。如蓮根孔。至二十七七日。有三百六十三筋皆成。至二十八七日。其肌始生。至二十九七日肌肉稍厚。至三十七日。才有皮像。至三十一七日。皮轉厚堅。至三十二七日。皮革轉成。至三十三七日。耳鼻唇指諸膝節成。至三十四七日。生九十九萬毛發孔。猶尚未成。至三十五七日。毛孔具成。至三十六七日。爪甲始成。至三十七七日。其母腹中。若幹風起。開兒目耳鼻口。或有風起。染其發毛。或端正或醜陋。又有風起。成體顏色。或白赤黑。有好有醜。皆由宿行。在此七日中。生風寒熱。大小便通至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隨其本行自然風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風可其身意。柔軟無假正其骨節。令其端正。莫不愛敬。本行惡者。則起臭風令身不安。不可心意。吹其骨節。令瘺邪曲。使不端正。又不能男。人所不喜。是為三十八七日。九月不滿四日。其兒身體骨節則成為人。其小兒體而有二分。一分從父。一分從母。身諸發毛。頰眼舌喉。心肝脾腎。腸血軟者從母生也。自餘爪齒骨節。髓腦筋脈堅者從父生也。其小兒在母腹中。處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若是男兒。背外而面向內在其左脅也。若是女子。背母而面向外處在右脅也。居苦痛臭處污露不凈。一切骨節縮不得伸。捐在革囊。腹網纏裹。藏血塗染。所處逼迮。依因屎尿處溺瑕穢。若斯其於九月。此餘四日。宿有善行。初日後日。發心念言。吾在園觀。亦在天上。其行惡者。謂在泥犁世間之獄至三日即中愁不樂。到四日時。母腹風起。或上或下。轉其兒身。而令倒懸頭向產門。其有福者。時心念言。我投浴池水中遊戲。如墮高床花香之處也。其無福者。自發念言。吾從山墮投於樹岸溝坑溷中。或如地獄羅網蕀上。曠野石間劍戟之中。愁憂不樂。善惡之報不同若此。其小兒生既墮地。外風所吹。人之手觸。暖水洗之。逼迫毒痛。猶如瘡病也。以是苦惱。恐畏死亡。便有癡惑。是故迷憒不識來去。生在地血惡露臭處。鬼魅來嬈。癇邪所中。死屍所觸。蠱道顛鬼。各伺犯之。如四交道墮肉段地。烏鴟雕狼各來諍之。諸邪妖鬼。欲得兒便。周匝圍繞。亦復如是。若宿行善德。邪不得其便。兒已長大。團哺養身。適得谷氣。其體即生八十種蟲。兩種在發根。一名舌蝭。二名重蝭。三種在頭。名曰堅固傷損毀害。一種在腦。兩種在腦表。一名蜇蛛。二名耗擾。三名憒亂。兩種在額。一名甲下。二名朽腐。兩種在眼。一名舌蝭。二名重蝭。兩種在耳。一名識味。二名現味莫。兩種在耳根。一名赤。二名復赤。兩種在鼻。一名肥。二名復肥。兩種在口。一名搖。二名動搖。兩種在齒中。一名惡弊。二名兇暴。三種在齒根。名曰喘息休止捽滅。一種在舌。名曰甘美。一種在舌根。名曰柔軟。一種在上斷。名曰往來。一種在咽。名為嗽喉。兩種在瞳子。一名生。二名不熟。兩種在肩。一名垂。二名復垂。一種在臂。名為住立。一種在手。名為周旋。兩種在胸。一名額坑。二名廣普。一種在心。名為班駁。一種在乳。名曰[豸*重]現。一種在臍。名為圍繞。兩種在脅。一名為月。二名月面。兩種在脊。一名月行。二名月貌。一種在背骨間。名為安豐。一種在皮裡。名為虎爪。兩種在肉。一名消膚。二名燒樹。四種在骨。一名為甚毒。二名習毒。三名細骨。四名雜毒五種在髓。一名殺害。二名無殺。三名破壞。四名雜骸。五名白骨。兩種在腸。一名螳螂。二螳螂嘴。兩種在細腸。一名兒子。二名腸子。一種在肝。名為銀喍。一種在生藏。名曰枝牧。一種在熟藏。名為太息。一種在谷道。名為重身。三種在糞中。一名筋。二名目結。三名目編發。兩種在尻。一名流下。二名重流。五種在胞。一名肉姓。二名惡族。三名臥寤。四名而寤。五名護計。一種在髀。名為撾枝。一種在膝。名為現傷。一種在[跳-兆+專]。名為鐵嘴。一種在足指。名為燒然。一稱在足心。名為食皮。是為八十種蟲。處在一身晝夜食體。

  其人身中因風起病。有百一種。寒熱共合。各有百一。凡合計之。四百四病。在人身中。如木生火還自燒然。病亦如是。如木因體興。反來危人。如身中蟲。擾動不安。三十六物。假名為人。以偽蓋之誑惑凡愚。妄起愛念共相親附。智者視虛安可近之。譬如陶器終有破壞。此身虛偽會有夭壽。貴賤同迷。至死不知。譬如大城四門失火位次燒之。乃到東門皆令灰燼。生老病死亦復如是。

  又瑜伽論雲。又於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已後。復經四日。方乃出生。此說極滿足者。或經九月。或復過此。若唯經八月。此名圓滿。若經七月六月。不名圓滿。或復缺減。故法華經偈雲。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又三昧經雲。說身內火界漸增。水界漸微。是故伽羅邏稠漸堅。乃至肉團。眾生由此薄福。從小至大皆受其苦。又禪秘要經雲。人身三分。臍為中原。頭為殿堂。額為天門。

  又處胎經雲。人受胎時。初七日有四大。二七日展轉風吹向脅。乃至三十八七日。風名花令向產門。

  又譬喻經雲。風[牚*支]水。水[牚*支]地。地[牚*支]火。強者為男。弱者為女。風水相[牚*支]為男。地水相[牚*支]為女。

  又解脫道論雲。人身地界。碎之為塵。一斛二升。

  又增一經雲。一人身中。骨有三百二十。毛孔有九萬九千。筋脈各有五百。身蟲有八十戶。

  又五道受生經雲。兒生三歲。凡飲一百八十斛乳。除其胎中食亦分之。東弗於逮人。飲一千八百斛乳。西拘耶尼人。飲一萬八百斛乳。北鬱單越人。七日成身。初生之日置百路道行人授指與[口*束]。所以不飲乳也(此之斛鬥是古小鬥三鬥當今一鬥舊人身形姝大不同今小兒恐怪乳多故別疏記)。

  後報緣第五

  如婆沙論雲。有一屠兒。七生已來常屠。不落三塗。然生人天往來。此由七生已前曾施辟支一食福力故。令七生不墮惡道。然此人七生已來。所作屠罪之業。過七生已次第受之。無有得脫。善惡俱爾(此是後報也)。

  又智度論雲。舍利弗雖復聰明。然非一切智。於佛智中譬如嬰兒。如阿婆檀那經中。佛在隻桓住。晡時經行。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住。佛經行過之。影覆鴿上。鴿身安隱怖畏即除。不復作聲。從舍利弗影到。鴿便作聲戰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無三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復恐怖。我影覆上。鴿便作聲戰栗如故。佛言。汝三毒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覆時恐怖不除。佛語舍利弗。汝觀此鴿宿世因緣。幾世作鴿。舍利弗。即時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從鴿中來。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已往不能復見。舍利弗從三昧起白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是已前不能復知。佛言。汝若不能盡知過去世。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脫。舍利弗即入三昧。觀見乃至八萬大劫。亦未免鴿身。過是已往不復能知。不審此鴿何時當脫。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祇眾生。然後入無餘涅槃。遺法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贊佛功德。於是初發心願。願值佛。後於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十地具。得作佛時。度無量眾生已而入涅槃。是時舍利弗。向佛懺悔白佛言。我於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緣。我知佛智慧如是者。為佛智慧故。寧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苦。不以為難。

  定報緣第六

  如佛說義足經雲。佛告梵志言。世有五事。不可得避。亦無脫者。何等為五。一當耗減法。二當亡棄法。三當病瘦法。四當老朽法。五當死去法。此之五法。欲使不耗減。是不可得。

  又佛說四不可得經雲。佛與比丘及諸菩薩。明旦持缽入舍衛城分衛。四輩皆從。諸天龍神。各齎花香伎樂。追從於上。時佛道眼。睹見兄弟同產四人。遠傢棄業。山處閑居。得五神通。皆號仙人。宿對來至自知壽盡。悉欲避終。各各思議。吾等神足。飛騰自恣。在所至到無所掛礙。今反當為非常所得便。危失身命。當造方便免斯患難。不可就也。於是一人則踴在空中。而自藏形。無常之對安知吾處。一人則入市中人鬧之處。廣大無量。在中避命。無常之對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一人則退入於大海。三百三十六萬裡。下不至底。上不至表。處於其中間。無常之對何所求耶。一人則計。竊至大山無人之處。擘山兩解。入中還合。無常之對安知吾處。於時四人各各避命。竟不得脫。藏在空中者。便自墮地。猶果熟落。其在山中者。於彼喪已。禽獸所啖。在大海中者。則時夭命。魚鱉所食。入市中者。在於眾人而自終沒。於是世尊。睹之如斯。謂此四人暗昧不達。欲舍宿對。三毒不除。不至三達無極之慧。古今以來誰脫此患。佛則頌曰。

  雖欲藏在空  善處大海中

  假使入諸山  而欲自翳形

  欲求不死地  未曾可獲定

  是故精進學  無身乃為寧

  佛告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獲致。何等為四。一曰。年幼顏色煒燁。發黑齒白。形貌光澤。氣力堅強。行步舉止。出入自遊。上車乘馬。眾人瞻戴。莫不愛敬。一旦忽耄。頭白齒落。面皺皮緩。體重拄杖。短氣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終不可得。

  二謂身體強健。骨髓實盛。行步無雙。飲食自恣。莊飾頭首。謂為無比。張弓捻矢。把執兵仗。有所危害。不省曲直。罵詈沖口。謂為豪強。自計吾我無有衰耗。疾病卒至。伏之著床。不能動搖。身痛如搒。耳鼻口目。不聞聲香美味細滑。坐起須人。污露自出。身臥其上。眾患難喻。假使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得。

  三謂欲求長壽在世無極。得於病死。命既甚短。懷萬歲慮。壽少憂多。不察非常。五欲自恣。放心逸意。殺盜淫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嫉邪見。不孝父母。不順師友。輕身尊長。反逆無道悕望豪富。謂可永存。譏謗聖道。以邪無雙。噓天獨步。慕於世榮。不識天地表裡所由。不別四大因緣合成。猶如幻師。不瞭古今所興之世。不受倡導。不知生所從來死之所歸。心存天地謂是吾許。非常對至如風吹雲。冀念長生。命忽然終。不得自在。欲使不爾終不可得也。

  四謂父母兄弟。室傢親族。朋友知識。恩愛榮樂。財物富貴。官爵俸祿。騎乘遊觀。妻妾子息。以自嬌恣。飲食快意。兒郎仆使。趨行綺視。顧影而步。輕蔑眾人。計己無雙。奴客庸馬。獸類畜生。出入自在。無有期度。不察前後。謂其眷屬從使之眾意可常得。宿對卒至如湯消雪。心乃懷懼請求濟患。安得如願。呼噏命斷魂神獨逝。父母兄弟。妻子親族。朋友知識。恩愛眷屬。皆自獨留。官爵財物。仆從各散。馳走如星。欲求不死終不可得也。佛告比丘。古今已來。天地成立。無免此苦四難之患。以斯四苦。佛興於世。

  不定緣第七

  如十住毗婆沙論雲。善知不定法者。諸法未生未可分別。如佛分別業經中說。佛告阿難。有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是人命終而墮地獄。有人身行惡業。口行惡業。意行惡業。是人命終而生天上。阿難白佛言。何故如是。佛言。是人先世罪福因緣已熟。今世罪福因緣未熟。或臨命終。正見邪見。善惡心起。垂終之心其力大故。又增一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出現於世。雲何為四。或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人先樂而後樂。雲何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一人。生卑賤傢衣食不充。然無邪見。以知昔日施德之報。感得富貴之傢。不作施德恒值貧賤無有衣食。便向懺悔改往所作。所有遺餘與人等分。若生人中。多財饒寶無所乏短。是謂此人先苦後樂。何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生豪族傢衣食充足。然彼人恒懷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後生地獄中。若得作人。在貧窮傢無有衣食。是謂此人先樂後苦。何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人先生貧賤傢衣食不充。然懷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後生地獄。若生人中。極為貧賤衣食不充。是謂先苦而後苦。何等人先樂而後樂。或有人先生富貴傢多財饒寶。敬重三尊恒行惠施。後生人天。恒受富貴多饒財寶。是謂此人先樂而後樂。

  爾時佛告比丘曰。或有眾生先苦後樂。或有先樂後苦。或有先苦後亦苦。或有先樂後亦樂。若人壽百歲正可十十耳。或百歲之中作諸功德。或百歲之中造諸惡業。彼於異時。或冬受樂夏受苦。或少時作福長時作罪。後生之時。少時受福長時受罪。若復少時作罪長時作福。後生之時。少時受罪長時受樂。或先長時作罪後復長作罪。彼人後生之時。先苦後亦苦。若復少時作福長復作福。彼於後生之時。先樂後亦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人出現於世。雲何為四。或有人身樂心不樂。或有人心樂身不樂。或有人身心俱樂。或有人身心俱不樂。何等人身樂心不樂。是作福凡夫人。於四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醫藥。無所乏短。但不免三惡道苦。是謂身樂心不樂。何等人心樂身不樂。所謂阿羅漢。不作功德。於四事供養之中。不能自辦。但免三惡道苦。是謂心樂身不樂。何等人身心俱不樂。所謂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養。復不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不樂。何等人身心俱樂。所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乏短。復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樂。

  善報緣第八

  如彌勒菩薩所問經論雲。問雲何佈施果。答曰。略說佈施。有一種果。所謂受用果。受用果復有二種果。所謂現在受用果。未來受用果。復有三種果。即此二種。復加般若。復有四種果。何謂四種。一有果而無用。二有用而無果。三有果亦有用。四無果亦無用。初有果而無用者。謂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輕心佈施。彼如是施。雖得無量種種果報。而不能受用。如舍衛天主。雖得無量種種珍寶。而不能受用。二有用而無果者。謂自不施。見他行施。起隨喜心。以是義故。雖得受用。而自無果。如天子物。一切沙門婆羅門等。雖得衣食及以受用。而自無果。又如轉輪聖王四兵。雖得衣食而不得果。三有果亦有用者。謂至心施。不輕心施。如樹提伽諸長者等是。四無果亦無用者。謂佈施已因即滅盡。或為出世聖道障故。猶如遠離煩惱聖人。復有五種果。謂得命色力樂辯等。因食得命是故施食。即是施命。以是因緣。後得長命。如是施色施力施樂施辯才等。皆亦如是。

  復有五種勝果。所謂施與父母病人法師菩薩。得勝果報。父母恩養。生長身命。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病人者。孤獨可愍。以是義故。起慈悲心。施病人者得勝果報。又說法者。能生法身。增長法身。永達善惡。平正非平正。顛倒非顛倒。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諸菩薩。悉能攝取。利益眾生。起慈悲心。以攝取三寶。不斷絕因。以是義故。施菩薩者得勝果報。以菩薩發心勇猛悲願力大。不同餘福。其心狹劣也。

  又增一阿含經雲。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四梵之福。雲何為四。一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處。於中能起。第二補治故寺。第三和合聖眾。第四若多薩阿竭。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四種受梵之福。比丘白世尊曰。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世尊告曰。閻浮裡地。其中眾生所有功德。正與一輪王功德等。閻浮地人。及一輪王之德。與瞿耶尼一人功德等。其閻浮裡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故不如彼弗於逮一人之福。其三方人福。不如鬱單曰一人之福。其四天下人福。不如四天王之福。乃至四天下人福。及六欲天福。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

  又中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能受持七種人者。得生帝釋處。即說偈言。

  供養於父母  及傢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  離粗言兩舌

  調伏慳吝心  常修真實語

  彼三十三天  見行此法者

  咸各作是言  當來生此天

  又雜寶藏經偈雲。

  福業如果熟  不以神祀得

  人乘持戒車  後得至天上

  定知如燈滅  得至於無為

  一切由行得  求天何所為

  惡報緣第九

  夫有形則影現。有聲則響應。未見形存而影亡。聲續而響乖。善惡相報。理路然矣。幸願深信。不猜來肖。輕重苦報。具依下述。如身行殺生。或剝切臠截。炮熬甜蠣。飛鷹走狗。射獵眾生者。則墮屠裂釿割地獄中。蒸煮燒炙眾生者。則墮鑊湯爐炭地獄中。以此殺生故。於地獄中。窮年極劫。具受劇苦。受苦既畢。復墮畜生。作諸牛馬豬羊。驢騾駱駝。雞狗魚鳥。車熬蛤蟍。為人所殺。螺蜆之類。不得壽終。還以身肉供充肴菹。在山禽獸。無量生死。若無微善永無免期。脫有片福劣復人身。或於胞胎墮落。出生喪亡。或十二十未有所知。從冥入冥。人所矜念。當知短命皆緣殺生也。

  又地持論雲。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如是十惡。一一皆備五種果報。一者殺生何故受地獄苦。以其殺生。苦眾生故。所以身壞命終。地獄眾苦皆來切己。二者殺生何故出為畜生。以殺生無有慈惻行。乖人倫故。地獄罪畢受畜生身。三者殺生何故復為餓鬼。以其殺生必緣慳心。貪著滋味。復為餓鬼。四者殺生何故生人而得短壽。以其殺生殘害物命。故得短壽。五者殺生何故兼得多病。以殺生違適。眾患競集。故得多病。當知殺生是大苦也。

  又雜寶藏經雲。時有一鬼。白目連言。我常兩肩有眼胸有口鼻。常無有頭。何因緣故。目連答言。汝前世時。恒作魁膾弟子。若殺人時。汝常有歡喜心。以繩著髻挽之。以是因緣故。受如此罪。此是惡行花報。地獄苦果。方在後也。復有一鬼。白目連言。我身常如塊肉。無有手腳眼耳鼻等。恒為蟲鳥所食。罪苦難堪。何因緣故爾。答言。汝前世時。常與他藥。墮他兒胎。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花報。地獄苦果。方在後身。又緣其殺生。貪害滋多。以滋多故。便無義讓而行劫盜。今身偷盜不與而取。死即當墮鐵窟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中。身常負重。驅蹴捶打。無有餘息。所食之味唯以水草。處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恒為仆隸。驅策走使不得自在。償債未畢。不得聞法。緣此受苦輪回無窮。當知此苦皆緣偷盜。今身隱蔽光明。不以光明供養三寶。反取三寶光明。以用自照。死即當墮黑耳黑繩黑暗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蟣虱中不耐光明。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形容黶黑。垢膩不凈。臭處穢惡。人所厭遠。雙眼盲瞎不睹天地。當知隱蔽光明。亦緣偷盜故。

  故地持經雲。劫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劫盜何故墮於地獄。以其劫盜剝奪偷竊人財。苦眾生故。身死即入寒冰地獄。備受諸苦。劫盜何故出為畜生。以其不行人道故。受畜生報。身常負重。以肉供人償其宿債。何故復墮餓鬼。緣以慳貪便行劫盜。是以畜生罪畢。復為餓鬼。何故為人貧窮。緣其劫奪使物空乏。所以貧窮。何故共財不得自在。緣其劫盜偷奪沒官。若有財錢。則為五傢所共。不得自在。當知劫盜二大苦也。

  又雜寶藏經說。時有一鬼。白目連言。大德我腹極大如甕。咽喉手足甚細如針。不得飲食。何因緣故受如此苦。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聚落主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餘人。奪其飲食。饑困眾生。由是因緣受如此罪。此是花報。地獄苦果。方在後也。

  復有一鬼。白目連言。常有二熱鐵輪。在我兩腋下。轉身體燋爛。何因緣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與眾僧作餅。盜取二番。挾兩腋底。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花報。後方受地獄苦果。

  又緣以盜故心不貞正。恣情淫佚。今身淫佚。現世兇危。常自驚恐。或為夫主邊人所知。臨時得殃。刀杖加形。首足分離。乃至失命。死入地獄。臥之鐵床。或抱銅柱。獄鬼然火。以燒其身。地獄罪畢。當受畜生。雞鴨鳥雀犬豕飛蛾。如是無量生死。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閨門淫亂。妻妾不貞。若有寵愛。為人所奪。常懷恐怖。多危少安。當知危苦皆緣邪淫生也。

  故地持論雲。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貞潔。二者得不隨意眷屬。邪淫何故墮於地獄。以其邪淫幹犯非分侵物為苦。所以命終受地獄苦。何故邪淫出為畜生。以其邪淫不順人理。所以出獄受畜生身。何故邪淫復為餓鬼。以其淫佚皆因慳愛。慳愛罪故。復為餓鬼。何故邪淫婦不貞潔緣犯他妻故。所得婦常不貞正。何故邪淫不得隨意眷屬。以其邪淫奪人所寵故。其眷屬不得隨意。所以復為人之所奪。當知邪淫三大苦也。

  如雜寶藏經說。昔有一鬼。白目連言。我以物自蒙籠頭。亦常畏人來殺我。心常怖懼。不可堪忍。何因緣故爾。答言汝前世時。淫犯外色。常畏人見。或畏其夫主捉縛打殺。或畏官法戮之都市。常懷恐怖。恐怖相續。故受如此罪。此是惡行花報。後方受地獄苦果。又緣其邪淫故。發言皆妄。今身若妄。苦惱眾生。死則當墮啼哭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餓鬼中。在此苦惱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多諸疾病。尪羸虛弱。頓乏楚痛。自嬰苦毒。人不愛念。當知此苦皆緣妄語生也。

  故地持論雲。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人所誑。何故妄語墮於地獄。緣其妄語不實。使人虛爾生苦。是以身死受地獄苦。何故妄語出為畜生。以其欺妄乖人誠信。所以出獄受畜生報。何故妄語復為餓鬼。緣其妄語皆因慳欺慳欺罪故。復為餓鬼。何故為人多被誹謗。以其妄語不誠實故。何故妄語為人所誑。以其妄語欺誘人故。當知妄語四大苦也。又緣其妄語。便致兩舌。今身言無慈愛。讒謗毀辱。惡口雜亂。死即當墮拔舌烊銅犁耕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即畢墮畜生中。啖食糞穢。如鵜鶘鳥。無有舌根。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舌根不具。口氣臭惡。喑啞謇澀。齒不齊白。滋歷疏少。脫有善言人不信用。當知讒亂皆緣兩舌生也。

  故地持論雲。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弊惡眷屬。二者得不和眷屬。何故兩舌墮於地獄。緣其兩舌離人親愛。愛離苦故。受地獄苦。何故兩舌出為畜生。緣其兩舌鬥亂事同野幹。受畜生身。何故兩舌復為餓鬼。以其兩舌亦緣慳嫉。慳嫉罪故。復為餓鬼。何故兩舌為人得弊惡眷屬。緣以兩舌。使人朋儔皆生惡故。何故兩舌得不和眷屬。緣以兩舌離人親好使不和合故。當知兩舌五大苦也。

  又緣其兩舌言輒粗惡。今身緣以惡口故。鬥亂殘害。更相侵伐。殺諸眾生。死即當墮刀兵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中。拔腳賣膀。輸肶喪脾。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四支不具。閹刖黥劓。形骸殘毀。鬼神不衛。人所輕棄。當知殘害眾生。皆緣惡口生也。

  故地持論雲。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音。二者所可言說。恒有諍訟。何故惡口墮於地獄。以其惡口皆欲害人。人聞為苦。所以命終受地獄苦。何故惡口出為畜生。以其惡口罵人以為畜生。所以出獄即為畜生。何故惡口復為餓鬼。緣其慳吝。幹觸惡罵。所以畜生苦畢復為餓鬼。何故惡口為人常聞惡音。以其發言粗鄙。所聞常惡。何故惡口所可言說。恒有諍訟。以其惡口違逆眾德聽有所說言。常致諍訟。當知惡口六大苦也。

  又緣其惡口言輒凈綺都無義益。無義益故。今身則生憍慢。死即當墮束縛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中。唯念水草。不識父母恩養。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生在邊地。不知忠孝仁義。不見三寶。若在中國。矬陋踒僂。人所陵蔑。當知憍慢。皆緣無義調戲不節生也。

  故地持論雲。無義語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所有言語人不信受。二者有所言說不能明瞭。何故無義語墮於地獄。語既非義。事成損彼。所以命終受地獄苦。何故無義語出為畜生。緣語無義。人倫理乖。所以出地獄受畜生身。何故無義語復為餓鬼。語無義故。慳惑所障。因慳惑故。復為餓鬼。何故無義語罪出生為人。有所言語人不信受。緣語無義非可承受。何故無義語。有所言說不能明瞭。語既無義。皆緣暗昧。暗昧報故不能明瞭。當知無義語七大苦也。

  又緣無義語故。不能謙讓。使貪欲無厭。今身慳貪不佈施。死即當墮沸屎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餓鬼中無有衣食。資仰於人所啖糞穢不與不得。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饑寒裸露。困乏常無。人既不與。求亦不得。縱有纖毫。輒遇剝奪。守苦無方。亡身喪命。當知不佈施。皆緣貪欲生也。

  故地持論雲。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欲。二者無有厭足。何故貪欲墮於地獄。緣其貪欲作動身口。而苦於物。所以身死受地獄苦。何故貪欲出為畜生。緣此貪欲動乖人倫。是故出獄即為畜生。何故貪欲復為餓鬼。緣此貪欲得必貪惜。貪惜罪故。復為餓鬼。何故貪欲而復多欲。緣此貪欲所欲彌多。何故貪欲無有厭足。緣此貪欲貪求無厭。當知貪欲八大苦也。

  又緣貪欲不適意故。則有憤怒而起嗔恚。今身若多嗔恚者。死即當墮泥犁地獄。於歷劫中具受眾苦。受苦既畢墮畜生中。作毒蛇蚖蝮虎豹豺狼。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復多嗔恚。面貌醜惡。人所憎惡。非唯不與親友。實亦眼不喜見。當知忿恚皆緣嗔惱生也。

  故地持論雲。嗔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一切求其長短。二者常為眾人之所惱害。何故嗔惱墮於地獄緣此嗔惱恚害苦物故。受地獄苦。何故嗔惱出為畜生。緣此嗔惱不能仁恕。所以出獄受畜生身。何故嗔惱復為餓鬼。緣此嗔惱從慳心起。慳心罪故。復為餓鬼。何故嗔惱。常為一切求其長短。緣此嗔惱不能含容故。為一切求其長短。何故嗔惱。常為眾人之所惱害。緣此嗔惱惱害於人。人亦惱害。當知嗔惱九大苦也。

  又緣其嗔惱而懷邪僻。不信正道。今身邪見。遮人聽法誦經。自不餐采。死即當墮聾癡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中。聞三寶四諦之聲。不知是善。殺害鞭打之聲。不知是惡。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生在人中。聾瞽不聞石壁不異。美言善響絕不覺知。當知阻礙聽法。皆緣邪見生也。

  故地持論雲。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傢。二者其心諂曲。何故邪見墮於地獄。緣以邪見唯向邪道。及以神俗謗佛法僧。不崇三寶。既不崇信。斷人正路致令遭苦。所以命終入阿鼻獄。何故邪見復為畜生。緣以邪見不識正理。所以出獄受畜生報。何故邪見復為餓鬼。緣此邪見慳心堅著。乖僻不舍。不舍慳著。復為餓鬼。何故邪見生邪見傢。緣此邪見僻習纏心。所以為人生邪見傢。何故邪見其心諂曲。緣此邪見不中正故。所以為人心常諂曲。當知邪見十大苦也。

  如是一一微細。眾惡罪業。無量無邊。皆入地獄。備受諸苦。非可算數而知。且略言耳。若能反惡為善。即是我師。

  又八師經雲。佛為梵志說八師之法。佛言一謂兇暴。殘害物命。或為怨傢所見刑戮。或為王法所見誅治。滅及門族。死入地獄。燒煮拷掠。萬毒皆更。求死不得。罪竟乃出。或為餓鬼。當為畜生。屠割剝裂。死輒更刃。魂神展轉。更相殘害。吾見殺者其罪如此。不敢復殺。是吾一師。佛於是說偈言。

  兇者心不仁  強弱相傷殘

  殺生當過生  結積累劫怨

  受罪短命死  驚怛遭暴患

  吾用畏是故  慈心伏魔官

  二謂盜竊。強劫人財。或為財主。刀杖加刑應時瓦解。或為王法收系著獄。拷掠搒笞五毒皆至。戮之都市。門族灰滅。死入地獄。以手捧火。烊銅灌口。求死不得。罪竟乃出。當為餓鬼。意欲飲水水化為膿。所飲食物。物化為炭。身常負重。眾惱自隨。或為畜生。死輒更刃。以肉供人償其宿債。吾見盜者其罪如此。不敢復盜。是吾二師。佛於是說偈言。

  盜者不與取  劫竊人財寶

  亡者無多少  忿恚愁毒惱

  死受六畜形  償其宿債負

  吾用畏是故  棄國施財寶

  三謂邪淫。犯人婦女。或為夫主邊人所知。臨時得殃。刀杖加形。首足分離。禍及門族。或為王法。收捕著獄。酷毒掠治。身自當辜。死入地獄。臥之鐵床。或抱銅拄。獄鬼然火以燒其身。地獄罪畢。當受畜生。若後為人。闔門淫亂。遠佛違法。不親賢眾。常懷恐怖。多危少安。吾見是故。不敢復淫。是吾三師。佛於是說偈言。

  淫為不凈行  迷惑失正道

  形消魂魄驚  傷命而早夭

  受罪頑癡荒  死復墮惡道

  故吾妻子施  建志樂山藪

  四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譖人無罪。謗毀三尊。舌致捶杖。亦致滅門。死入地獄。獄中鬼神拔出其舌。以牛犁之。烊銅灌口。求死不得。罪畢乃出。當為畜生。常食草蕀。若後為人。言不見信。口中恒臭。多被誹謗罵詈之聲。臥輒惡夢。有口不得食。佛經之至味。吾見是故。不敢惡口。是吾四師。佛於是說偈言。

  欺者有四過  讒佞傷賢良

  受身癡聾盲  謇吃口臭腥

  顛狂不能信  死墮拔舌囹

  吾修四凈口  自致八音聲

  五謂嗜酒。酒為毒氣。主成諸惡。王道毀仁澤滅。臣慢上忠敬朽。父禮亡母失慈。子兇虐孝道敗。夫失信婦奢淫。九族諍財產耗。亡國危身無不由之。酒之亂道三十有五。吾見是故。絕酒不飲。是吾五師。佛於是說偈言。

  醉者為不孝  怨禍從內生

  迷惑清高士  亂德敗淑貞

  故吾不飲酒  慈心濟群民

  凈慧度八難  自致覺道圓

  六謂年老。夫老之為苦。頭白齒落。目視冥冥。耳聽不聰。盛去衰至。皮緩面皺。百節疲痛。行步苦極。坐起呻吟。憂悲心惱。識神轉滅。便旋即忘。命日促盡。言之流涕。吾見無常災變如此。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六師。佛於是說偈言。

  吾念世無常  人生要當老

  盛去日衰羸  形枯而白首

  憂勞百病生  坐起愁痛惱

  吾用畏是故  棄國行求道

  七謂病瘦。肉盡骨立。百節皆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口燥唇焦。筋斷鼻坼。目不見色。耳不聞音。不凈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輒悲哀。今觀世人。年盛力壯。華色煒曄。福盡罪至。無常百變。吾睹此患。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七師。佛於是說偈言。

  念人衰老時  百病同時生

  水消而火起  刀風解其形

  骨體筋脈離  大命要當傾

  吾用畏是故  求道願不生

  八謂人死。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四大欲散魂神不安。風去息絕。火滅身冷。風先火次。魂靈去失。身體侹直。無所復知。旬日之間。肉壞血流。膀脹爛臭。無一可取。身中有蟲。還食其肉。筋脈爛盡。骨節能散。髑髏脾脛。各自異處。飛鳥走獸。競來食之。天龍鬼神。帝王人民。貧富貴賤無免此患。吾見斯變。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八師。佛於是說偈言。

  惟念老病死  三界之大患

  福盡而命終  棄之於黃泉

  身爛還歸土  魂魄隨因緣

  吾用畏是故  學道求泥洹

  梵志於是心即開解。遂得道跡。長跪受戒為清信士。不殺不盜。不淫不欺。奉孝不醉。歡喜為佛作禮而去。故書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大怒傷陰。大喜敗陽。麗色伐性之斧。美味腐身之毒。能悟此旨。斯為大師也。

  頌曰。

  心境相乘  業結牽纏  七識起發

  八識成因  三界受報  六趣遷延

  隨處起業  觸處拘連  五陰勞倦

  九惱邅迍  自非慈聖  何慧爽神

  含情普洽  機悟玄津  舒則利物

  卷則收恩

  諸經要集卷第十三

  諸經要集卷第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十惡部第二十三(此有十緣)

  ·殺生緣

  ·偷盜緣

  ·邪淫緣

  ·妄語緣

  ·惡口緣

  ·兩舌緣

  ·綺語緣

  ·慳貪緣

  ·嗔恚緣

  ·邪見緣

  殺生緣第一

  夫稟形六趣。莫不戀戀而貪生。受質二儀。並皆區區而畏死。雖復升沈萬品。愚智千端。至於避苦求安。此情何異。所以驚禽投案。猶請命於魏君。窮獸入廬。乃祈生於區氏。漢王去餌。遂感明珠之酬。楊寶施華。便致白環之報。乃至沙彌救蟻。現壽長生。流水濟魚。天降珍寶。如此之類。寧可具陳。豈容縱此無厭供斯有待。斷他氣命絕彼陰身。遂令抱苦就終銜悲向盡。大地雖廣無處逃藏。昊天既高靡從啟訴。是以經雲。一切畏刀杖。無不愛壽命。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但凡俗顛倒。邪見無明。或為吉兇公私祭祀瞻待賓客。營理庖廚。烹宰雜類之身。供擬眾人之膳。或復年移歲晚。事隙時閑。天慘慘以降霜。野炎炎而逼燒。於是駕追風之快馬。捧奔電之良鷹。劍則巨闕幹將。弓則烏號繁弱。遂傾諸藪薄。罄彼林叢。顛覆巢居。剖破窟宅。置羅亙野。[罩-卓+浮]網彌山。或前路微遮。左邀右截。埃塵漲日煙火沖天。遂使鳥失侶而驚飛。獸離群而奔透。雁聞弦而競落。猿抱樹而哀吟。莫不臨險谷而悲號。對高林而絕叫。於是箭非茍發。弓不虛彈。達腋洞胸。解頭陷腦。或復垂綸濁渚。散餌清潭。學釣鯉於河津。同射鮒於井谷。朱鱗已掛。無復待信之能。素質既懸。長罷躍舟之瑞。霏膾形軀。有拈盤而雨散。或復獫狁孔熾。宜申薄伐。邊境逆命。事資神武。雖復賢良帝主尚動幹戈。哲後明君。猶須征伐。所以升陑之役。乃著高名。牧野之師。方稱盛德。其中或有擁百萬而橫行。提五千而深進。碎曹公於赤壁。撲項帝於烏江。懸莽首於高臺。橫卓屍於都市。並皆英雄。一旦威武。當時如此之流。弗可為記。莫不積骨成山。流血漂杵。今者王師雷動。掃殄妖逆。揚兵擁節。候境覘邊。既預前驅。叨居後勁。雲旗之下。寧敢自安。霜刃之間。信哉多險。故刀下叩頭。槊下乞命。如斯之罪不可具陳。凡是眾生有相侵害。為怨為隙。負命負身。或作短壽之因。便招多病之果。願從今日。永斷相續。盡未來際。為菩提眷屬。不壞良緣法城等侶矣。

  又正法念經雲。何不殺。若稻谷黍麥生微細蟲。不搗不磨。知其有蟲。護此蟲命。不轉與人。復不殺生。若牛馬駝驢。擔負背脊。瘡中生蟲。若以漿水洗此瘡時。不以草藥斷此蟲命。以鳥毛羽洗拭取蟲。置餘臭爛敗肉之中。令其全命。兼護此驢牛。恐害其命。復護蟲命乃至蟻子。若晝若夜不行放逸。心不念殺。若見眾生欲食其蟲。以其所食而貿易之。令其得脫。

  又鼻柰耶律雲。昔佛在世時。舍衛國中有一婆羅門。常供養迦留陀夷羅漢比丘。婆羅門唯一子。長為取婦。時婆羅門。臨終敕子。吾死之後。汝看尊者迦留陀夷。如我今日莫使有乏。父母亡後。子奉父母教。還復供養迦留陀夷。如父在日等無有異。後於異時。婆羅門子。出行不在。囑婦供養。是日便有五百群賊。中有一賊面首端正。婦遙見之遣使喚來。便共私通。迦留陀夷數往其傢。婦恐沙門漏泄此事。後共此賊方便殺之。波斯匿王。聞於尊者迦留陀夷為賊所殺。王憶尊者嗔恚懊惱。即時便誅婆羅門傢。並殺左右十八餘傢。捕五百賊。斬截首足。擲著塹中。比丘見已而白佛言。迦留陀夷。本造何惡。為婆羅門婦所殺耶。佛告比丘。迦留陀夷乃往過去。作大天祀主。有五百人。牽其一羊截於四足。將詣天祀而共乞願。祀主得已即便殺之。由殺羊故。墮於地獄受無量苦。昔天祀主。今迦留陀夷是。雖得羅漢。餘殃不盡今得此報。爾時羊者。今婦是也。昔五百人截羊足者。今日為王截其手足五百賊是。佛告比丘。若人殺害。所受果報。終不朽敗。

  又賢愚經雲。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黎耆彌。有七頭兒皆以婚娶。最小兒婦字毗舍離。甚有賢智無事不知。時黎耆彌。以其傢業悉皆付之。由其賢智。波斯匿王敬禮為妹有時懷妊。月滿便生三十二卵。其一卵中出一男兒。顏貌端正勇健非凡。一人之力敵於千夫。長為納婦。皆是國中豪賢之女。時毗舍離。請佛及僧於舍供養。佛為說法。合傢悉得須陀洹果。唯最小兒。未得道跡。乘象出遊。逢輔相子乘車橋上。便捉擲著橋下塹中。傷破身體。來告其父。輔相語子。彼人力壯又是國親。難與諍勝。當思密報。即以七寶作馬鞭三十二枚。純剛作刀。著馬鞭中。人贈一枚。諸人愛之歡喜納受。恒捉在手。出入見王。國法見王。禮不帶刀。輔相見受。便白王讒。毗舍離兒。年盛力壯一人當千。今懷異計謀欲殺王。各作利刀置馬鞭中。事審明矣。王即索看果如所言。王意謂實皆悉殺之。殺竟便以三十二頭。盛著一函封閉印之。送與其妹。當日毗舍離。請佛及僧就舍供養。見王送函謂王助供。即欲開看。佛止不聽。待僧食竟。飯食訖已佛為說法無常苦等。時毗舍離。得阿那含果。佛去之後。開函見兒三十二頭。由斷欲愛不至懊惱。但作是言。痛哉悲矣。人生有死不得長久。驅馳五道何苦乃爾。三十二兒婦傢親族。聞此事理懊惱唱言。大王無道枉殺善人。共集兵馬欲往報仇。王時恐怖走向佛所。諸人引軍圍繞隻桓。阿難見王殺毗舍離三十二子。婦傢親族。欲為報仇。合掌問佛。有何因緣。三十二兒為王所殺。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三十二人。盜他一牛。共牽將到一老母舍。欲共殺之。老母歡喜為辦殺具。臨下刀時牛跪乞命。諸人意盛遂爾殺之。牛死誓言。汝今殺我。我將來世終不放汝。死已共食。老母食飽。歡喜之言。由來安客。未如今日。佛告阿難。爾時牛者。今波斯匿王是。盜牛人者。今毗舍離三十二子是。時老母者今毗舍離是。由殺牛故。五百世中。常為所殺。老母歡喜。五百世中常為作母。兒被殺時極懷懊惱。今值我故得阿那含果。婦傢親族。聞佛所說恚心便息。各作是言。此人自種今受其報。由殺一牛今尚如是。何況多也。波斯匿王是我之王。雲何懷怨而欲殺害。即投王前求哀懺悔。王亦釋然不問其罪。阿難白佛。復修何福豪貴勇健值佛得道。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一老母。合集眾香以油和之。欲往塗塔。路中逢值三十二人。因而勸之共往塗塔。塗竟發願。生生之處尊榮豪貴。恒為母子。值佛得道。從是以來五百世中。生恒尊貴常為母子。今值佛故各得道跡。

  正報頌曰。

  戲笑殺他命  悲號入地獄

  臭穢與洋銅  灌註連相續

  奔刀赴火焰  擘裂碎楚毒

  億載苦萬端  傷心不可錄

  習報頌曰。

  殺生入四趣  受苦三塗畢

  得生人道中  短命多憂疾

  疫病嬰艱苦  壽短常沉沒

  若有智情人  殺心寧放逸

  偷盜緣第二

  夫稟形六趣。莫不貪欲為原。受質二儀。並皆戀財為本。雖復人畜兩殊。然慳惜無二。故臨財茍得非謂哲人。見利忘義匪成君子。且錢財玉帛是外所依。幡花僧物。是內供養。理應省己貧窘隨喜他富。豈以自貧貪奪他財。所以調達取花遂便退落。憍梵損粟反受牛身。迦葉乞餅被俗譏呵。比丘嗅香池神雅責。是知偷盜之愆寧非大罪。所以朝餐無寄夜寢無衣。鳥棲鹿宿赤露攣卷。傍路安眠循廛求食。遂使母逐鷓鴣而南去。子隨胡馬而北歸。夫類日影而西奔。婦似川流而東逝。莫不望故鄉而腸斷。念生處而號啼。淚交駃而散血。心鬱怏而聚眉。如斯之苦。皆由前身不施劫盜中來。故經曰。欲知過去因。當看現在果。欲知未來果。但觀現在因。是故勸諸行者。常須誡勖勿起盜心。乃至遺落不貪。何況故偷他物也(此下有五種盜緣)。

  第一盜佛物者。如涅槃經雲。造立佛寺。用珠華鬘供養。不問輒取。若知不知皆得方便盜罪。又鼻柰耶論雲。若盜佛塔聲聞塔中幡花。皆望施主結重罪。為斷彼福故。又十誦律雲。若盜佛圖物精舍中供養具。若有守護主。計主犯重罪。如十誦偷佛舍利。薩婆多論。盜佛像。並為凈心供養。自念雲。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雖不語取供養。皆不犯罪(此謂施主情通者不犯局者犯重也)若依摩德勒伽論雲。為轉賣活命故。盜佛像舍利者。犯大重罪(其法物者準佛可知。故四分律下文雲。時有人盜他經卷。佛言。佛語無價。準紙墨計滿五錢。犯重罪。自外可知)第二盜僧物者。如五分律雲。貸僧物不還。計直犯重。又觀佛三昧經雲。盜僧鬘物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又寶梁經雲。寧啖身肉終不得用三寶物。又依方等經雲。花聚菩薩雲。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又大集經濟龍品雲。時有諸龍。得宿命心自念過業。涕泣雨淚。來至佛前各如是言。我憶往昔。於佛法中。或為俗人。親屬因緣。或復聽法因緣。所有信心。舍施種種花果飲食。共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說言。我曾[口*敷]啖四方眾僧花果飲食。或有說言。我往寺舍佈施眾僧或復禮拜。如是[口*敷]啖。乃至七佛已來。曾作俗人有信心人。為供養故。施諸花果種種飲食。比丘得已。回施於我。我得便食由彼業緣。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大猛火中或燒或煮。或飲洋銅。或吞鐵丸。從地獄出墮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餓鬼中。如是種種備受辛苦。佛告諸龍。此之惡業與盜佛物等無差別。比五逆業其罪如半。然此罪報難可得脫。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彼佛世罪得除滅。述曰。何故盜用僧物。其罪偏重耶。答曰。隨盜一物。即望十方凡聖。上至諸佛下及凡僧。隨境無邊還結無邊等罪。微塵尚可知數。此人罪報不可測量。所以者何。為其施主。本舍一毫一粒。擬供十方出傢凡聖。令其食用日夜修道。不欲供俗。是以鳴鐘一響。遐邇同餐。凡聖受用俱成道業。冥資施主得益無邊。惟斯福利功齊法界。招善既多獲罪寧少。今見愚迷眾生。不簡貴賤。不信三寶。茍貪福物將用資身。或食啖僧食。受用花果。或騎僧雜畜。將僧奴逐。或借貸僧物經久不還。見僧屢索反加凌毀。或倚官形勢伺求僧過。如是等損具列難盡。靜思此咎豈不痛心。今惜不與者。非是慳惜不惠。為慈愍白衣慮受來苦。若當與者。非直損俗。亦罪及知事。未來生處同受其殃。故佛本行經雲。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一惡能燒人善根。二從惡更生惡。三為聖人所呵。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惡道。既知不易。誠為大誡。後時取受。省己用之。

  第三盜互用物者。如寶印經雲。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無與佛法物作主。復無可咨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咨。若用僧物。修治佛塔者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勸俗人修治。若佛塔有物乃至一錢已上。以施主重心故舍。諸天及人。於此物中應生佛想塔想。乃至風吹爛壞。不得貨貿供養。以如來塔物無人作價也。又十誦律雲。佛聽僧坊佛圖畜使人及象馬牛羊等。各有所屬。不得互用。又僧祇律雲。供養佛物花多。聽轉賣買香燈。猶故多者轉賣無盡財中。又五百問事口決雲。佛幡多者。欲作餘佛事用者得。若施主不許者不得。又四分律雲。供養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又善見論雲。佛前獻佛飯食。侍佛比丘得食。若無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又罪福決疑經雲。初獻佛時。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獻佛竟行與僧食不犯。若不爾者。食佛物故。千億歲墮阿鼻地獄。檀越不受師教。亦招前報。若生人間。九百萬歲墮下賤處。何以故。佛物無人能評價故(若泛爾齋傢及在僧寺。二時常食。獻佛聖僧食。不局入佛僧者。不須收贖。唱餘食後一切得食。若情標施食定入佛僧。不通白衣者。應贖已取食也)或施主本擬作釋迦。改作彌陀。本作大品改充涅槃。本作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眾改入一眾。本擬十方回入現前。本擬大眾回入別人。本擬眾僧回入白衣。皆違反施主。計錢多少。滿五成重。減五得輕。故四分律雲。許此處乃與彼處。皆犯罪也(斷罪輕重者仍量前施意)準此之文。檢校佛像有餘彩色。不得作菩薩聖僧等形。以師徒位別故。不得互用。乃可作餘莊嚴具。還將供養佛不犯。若施主情通。一鋪佛像。任意莊嚴。種種道俗凡聖形像。諸雜供養。名花草木。山池鳥獸。不局佛像者。通作無罪。故五百問事雲。用佛彩色。作鳥獸形得罪。除在佛前為供養故不犯(數聞邊方道俗不閑戒律。雖有好心經營三寶。任己凡情。互用三寶物。乃至齋上聖錢。或將自入。或入常住僧。或作佛像。或畫壁上迦葉阿難等形。並不合用。得罪。具如上受請篇說。問曰。今時齋上有佛錢。未審此錢入何等用。答曰。若施主本心定入造像。還如前互用文。隻得造佛不得別用。若如今時齋傢。泛僧食後。通出佛僧錢。如施主不別摽局者。任將買香沽油。造幡營造佛堂。種種供佛。受用並得。但不得入經僧別人用。上來略述。並依經律文斷。不是人情。若不依法。反結無知不學之罪。自外不盡者。具如僧尼十卷律鈔廣說。故知檢校三寶。事重不輕。自非明解戒律。深信因果。謹慎用心。怖怕業道。常勤作意。不護人情。如是之人。始堪作網維知事。自外不合作也)又寶梁經雲。佛告迦葉。我聽二種比丘得營眾事。何等為二。一能凈持戒。二畏於後世。喻如金剛。復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識知業報。二有諸慚愧及以悔心。復有二種。何等為二。一阿羅漢。二能修八背舍者。如是二種比丘。我聽營事。自無瘡疣。能護他人。意以此事難故語迦葉。於佛法中。種種出傢。種種姓。種種心。種種解脫。種種斷結。或有阿蘭若。或有乞食。或有樂住山林。或有樂近聚落清凈持戒。或有能離四扼。或有勤修多聞。或有辯說諸法。或有善持戒律。或有善持毗尼儀式。或有遊諸城邑聚落為人說法。有如是等諸比丘僧營事比丘。善取如是諸人心想。故經雲。彼營事比丘。應當分別。常住僧物。不得與招提僧。招提僧物。不得與常住僧(此二種物不得互用)常住僧物。招提僧物。不應與佛物共雜(佛物亦不得與二物共雜)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須者。營事比丘。應集僧行籌索欲。僧和合者。應以常住僧物分與招提僧。若如來塔或有所須。若欲敗壞者。若常住僧。若招提僧物多者。營事比丘。應集僧行籌索欲。作如是言。是佛塔壞。今有所須。此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多。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若僧不惜所得施物。若常住僧物。招提僧物。我今持用修治佛塔。若僧不和合。營事比丘。應勸化在傢人。求索財物。修治佛塔。若佛物多者。不得分與常住招提僧。何以故。於此物中應生世尊想。佛所有物乃至一線。皆是施主信心施佛。是故諸天世人。於此物中生佛塔想。而況寶物。若於佛塔中。寧令風吹雨爛破盡。不應以此衣貿易寶物。何以故。如來塔物。無人能與作價者。又佛無所須故。如是營事人者。三寶之物。不應令雜。以自雜用。得大苦報。若受一劫若過一劫。以侵三寶物故。

  又寶梁經雲。佛言。營事比丘。若生嗔心。於持戒大德人所。以自在故。馳令役使。故墮地獄。若得為人作奴仆為主苦人所鞭打。又營事比丘。以自在故。更作重制過僧常限。謫罰比丘。非時令作。以此不善根故。墮於多釘小地獄中。生此中已。以百千釘。釘挓其身。其身熾然如大火聚。又營事比丘。於持戒有大德所。以重事怖之。以嗔心語故。生地獄中。其所得舌長五百由旬。以百千釘而釘其舌。一一釘中出大火焰。又營事比丘。數得僧物。慳惜藏舉。或非時與僧。或復難與。或因苦與。或少與或不與。或有與者。或不與者。以此不善根故。有穢惡餓鬼常食糞丸。此人命終當生其中。於百千歲常不得食或時食變為糞屎。或作膿血。是故迦葉營事比丘。寧自啖身肉。終不雜用三寶之物作衣缽飲食。

  第四盜凡物者如善見論雲。為他別人乃至三寶。守護財物。若謹慎掌護堅鎖藏戶。而賊從孔中屋中竊取。或逼迫取。非守物人能禁限者。但望本主結罪。皆不合征。若主掌懈慢。不勤守護為賊所偷者。掌物人償之。以望守護主結罪故。十誦律雲。遠處受他寄物。在道損破。若好心捉破者。不應償。惡心捉破者須償。若借他物。不問好心惡心。若破一切須償。又十誦律雲。賊偷物來。或好心施。或因他逐恐怖故施得取。以成物主故。但莫從賊乞。自與者得取。已染壞色著。有主識認者應還。又摩德勒伽論雲。若狂人自持物施。不知父母親眷者得取。若父母可知。不自手與者不得取。又十誦律雲。若取他虎殘肉者犯小罪。由不斷望故。若取師子殘者不犯。由斷望故。又薩婆多論雲。盜一切鳥獸殘者得小罪(今時儉世多有俗人毀他鼠窟取其貯栗胡桃雜果子等準此犯罪)四分律雲。若與想取。己有想取。糞掃想取。暫用想取。親友意想取等。皆不犯。其親友者。依律要具七法。始名親友。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貧賤不輕。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親善友。取而不犯也。

  又增一阿含經雲。佛告比丘。若人作賊。偷盜他物為主所執。縛送付王治其盜罪。王即遣人。閉著牢獄。或截手足。或刖耳鼻。或剝其皮。或抽其筋。或取倒懸。或時鋸解。或以火炙。或時湯煮。或以生革轉絡其頭。或復洋銅而灌其身。或以長橛而刺其臗。或使惡象而以蹈殺。或開其腹抽腹佇草。或時反縛。打惡聲鼓。將詣市所標下斬首。或復節節支解其形。或以刀破。或時箭射。如是種種苦切殺之。以此偷盜惡業因緣。命終之後生地獄中。猛火燒身融銅灌口。鑊湯爐炭刀山劍樹。煻灰糞屎磨磨碓搗。受如是等種種諸苦。酸楚毒害痛不能稱計。百千萬歲脫出無期。地獄罪畢。生畜生中。象馬牛羊駝驢犬等。經百千歲。以償他力。畜生罪畢生餓鬼中。饑渴苦惱不可具言。初不聞有漿水之名。經百千歲受如是苦。惡道罪畢出生人中。若生人中。得二種報。一者貧窮。衣不蓋形。食不充口。二者常為王賊火水及以惡賊劫奪。

  又正法念經雲。何名盜。若人思惟。欲令種種谷麥我獨成就。令世間人五谷不登。常作如是不善思惟。復於異時。眾生薄福。田苗不收。如是惡人。見世饑饉心生歡喜。如我所念。於市糶賣。曲心巧偽。量諸谷麥誑惑於人。究竟成業。若心思惟名為思業。若作誑時名為誑業。作誑業已名究竟業。

  第五盜遺物者。如正法念經雲。若見道邊遺落之物。若金若銀及餘財寶。取已唱令。此是誰物。若有人言。此是我物。當問其相。實者當還。若無人認。七日持行日日唱之。若無主認。以此寶物。付王大臣州郡令長。若王大臣州郡令長。見福德人不取此物。後當護持佛法眾僧。是名不盜。又僧祇律雲。若見遺衣物者。當唱令人認之。無主認者。懸著高顯處令人見。若言是我物。應問言。汝物何處失。答相應者與。若無識者應停。至三月已。若塔園中得者。即作塔用。僧園中得者四方僧用。若貴價物者。謂金銀瓔珞。不得露現唱令。得寶人應審諦數看有何相貌。然後舉之。來認時相應者與。對眾多人與問。不得屏處還。教受三歸。語言。佛不制戒者。汝眼看不得。若無人來認者。停至三年如前處。當界用之。若治塔得寶藏者。即作塔用。僧地亦然。故成實論雲。伏藏取用無罪。佛在世時。給孤長者。是聖人亦取此物。故知無罪。又自然得物不名劫盜。又僧祇律雲。入聚落中。有遺落物。不得取。與比丘者即是施主。聚落中風吹衣。不得作糞掃想取。若曠路無人處得取。又五分律雲。若舉衣經十二年不還者。集僧評價。作四方僧用。若彼後還。以僧物償。不受者善正報頌曰。

  劫盜供他用  泥犁獨自沈

  玃鳥金剛嘴  啄腦劈其心

  灌口以銅汁  碎身鐵棒砧

  怕懼周慞走  還投刀劍林

  習報頌曰。

  劫盜所獲果  地獄被銷融

  罪畢生人道  饑貧心自終

  共財被他制  何殊下賤中

  寄言懷操者  當須思困窮

  邪淫緣第三

  夫淫聲敗德。智者之所不行。欲相迷神。聖人之所皆離。是以周幽喪國。信褒姒之愆。晉獻亡傢。實麗姬之罪。獨角山上不悟騎頸之羞。期在廟堂。寧悟焚身之痛。皆為欲界眾生不修觀解。系地煩惱不能斷伏。且地水火風。誰為宰主。身受心法本性皆空。薄皮厚皮周旋不凈。生藏熟藏。穢惡難論。常欲牽人墮三惡道。是以菩薩大士。恒修觀行。臭處流溢遍身皆滿。六塵怨賊每相觸惱。五陰旃陀難可親近。凡夫顛倒縱此貪迷。妄見妖姿封著華態。皓齒丹唇長眉高髻。弄影逶迤增妍美艷。所以洛川解佩。能稅駕於陳王。漢曲弄珠。遂留情於交甫。巫山臺上。托雲雨以去來。舒姑水側。寄泉流而還往。遂使然香之氣。迥襲韓壽之衣。彈琴之曲。懸領相如之意。或因廌枕而成親。或藉掛冠而為密。豈知形如聚沫質似浮雲。內外俱空須臾散滅。舉身不凈遍體無常。方棄溝渠以充螻蟻。凡是眾生有此邪行。乖梵天道。障菩提業。為四趣因。感三塗果。是知三有之本寔由淫業。六趣之報特因愛染。以潤業偏重故。聖制不為也(此下有四種緣)。

  第一呵欲多苦者。如涅槃經偈雲。

  若常愁苦  愁遂增長  如人喜眠

  眠則滋多  貪淫嗜酒  亦復如是

  又正法念經偈雲。

  如火益幹薪  增長火熾然

  如是愛樂者  愛火轉增長

  薪火雖熾然  人皆能舍離

  愛火燒世間  纏綿不可舍

  又智度論偈雲。

  世人愚惑  貪著五欲  至死不舍

  為之後世  受無量苦  譬如愚人

  貪著好果  上樹食之  不肯時下

  人伐其樹  樹傾乃墮  身手毀壞

  痛苦而死  得時樂少  失時苦多

  如蜜塗刀  舐者貪甜  不知傷舌

  後受大苦

  又成實論偈雲。

  貪欲實苦  凡夫顛倒  妄生樂想

  智者見苦  見苦則斷  受欲無厭

  如飲堿水  轉增其渴  以增渴故

  何得有樂  譬如狗咬  血塗枯骨

  增涎唾合  想謂有美  貪欲亦爾

  於無味中  邪倒力故  謂為受味

  故知色欲  苦實樂虛  要無貪求

  方名真樂

  第二觀女不凈者。但惟諸女。外假容儀內懷臭穢。迷人著相不覺虛誑。唯大智者。能知可惡也。

  又禪秘要經雲。長老目連得羅漢道。本婦將從。盛服莊嚴欲壞目連。目連爾時為說偈言。

  汝身骨幹立  皮肉相纏裹

  不凈內充滿  無一是好物

  韋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宜  何足以自貴

  汝身如行廁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棄遠  如人舍廁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惡厭

  一切皆遠離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莊嚴  花香以瓔珞

  凡夫所貪愛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凈聚  集諸穢惡物

  如莊嚴廁舍  愚人以為好

  汝脅肋著脊  如椽依梁棟

  五藏在腹內  不凈如屎篋

  汝身如糞舍  愚夫所貪寶

  飾以珠瓔珞  外好如畫瓶

  若人欲染空  始終不可著

  汝欲來嬈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  我今已滅盡

  五欲已遠離  魔網已壞裂

  我心如虛空  一切無所著

  正使天欲來  不能染我心

  又增一阿含經雲。寧以火燒鐵錐而鑠於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又正法念經雲。女人之性心多嫉妒。以是因緣。女人死後多生餓鬼趣中。雖有美言心如毒害。強知虛詐。能惑世間。

  第三女人難親可厭者。如優填王經偈雲。

  女人最為惡  難與為因緣

  恩愛一縛著  牽人入罪門

  非直牽人  入於惡道  天中退落

  亦由女惑

  又正法念經偈雲。

  天中大系縛  無過於女色

  女人縛諸天  將至三惡道

  又智度論雲。菩薩觀欲種種不凈。於諸衰中女衰最重。火刀雷電。礔礰怨傢。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慳妒。嗔諂妖穢。鬥諍貪嫉。不可親近。故佛說偈雲。

  寧以赤鐵  宛轉眼中  不以散心

  邪視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慚

  回面攝眼  美言妒嗔  行步妖穢

  以惑於人  淫羅彌網  人皆投身

  坐臥行立  回眄巧媚  薄智愚人

  為之心碎  執劍向敵  是猶可勝

  女賊害人  是不可禁  毒蛇含毒

  猶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觸

  又增一經偈雲。

  莫與女交通  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  則離於八難

  又薩遮尼乾子經尼乾子說偈雲。

  自妻不生足  好淫他婦女

  是人無慚愧  受苦常無樂

  現在未來世  受苦及打縛

  舍身生地獄  受苦常無樂

  又雜譬喻經雲。佛在世時。有一婆羅門。生兩頭女。女皆端正。乃故懸金。九十日內。募索有能訶我女醜者。便當與金。竟無募者。將至佛所。佛便訶言。此女皆醜無有一好。阿難白佛言。此女實好而佛言惡。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視色。是為好眼。耳鼻口亦爾。身不著細滑。是為好身。手不盜他財。是為好手。今觀此女。眼視色。耳聽音。鼻嗅香。身喜細滑。手喜盜財。如此之者皆不好也。

  又佛般泥洹經雲。佛告奈女。好邪淫者。有五自妨。一名聲不好。二王法所疾。三懷異多疑。四死入地獄。五地獄罪竟受畜生形。皆罪所致。能自滅心不邪淫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稱譽。二不畏縣官。三身得安隱。四死生天上。五從意清凈得泥洹道。

  第四女人奸偽者。如舊雜譬喻經雲。昔有大姓傢子端正。以金作女像。語父母言。有女似此者兒乃當取。時他國有女。貌亦端正。亦作金色。金女白父母言。有男似此乃當嫁之。父母各聞便遠娉合。時國王。舉鏡自照。謂群臣曰。天下人顏。有如我不。諸臣答曰。臣聞彼國有男。端正無比。則遣使請之。使至。告之。王欲見賢者。則嚴車進去。已自念。王以我明達故來相呼。則還取書。而見婦與奴為奸。悵然懷憾。為之結氣。顏色衰醜。臣見如此。謂行道消瘦。馬廄安之。夜於廄中。見王正大夫人與馬廄下人私通。心乃自悟。王大夫人。尚當如此。何況我婦。意解心悅顏色如故。則與王相見。王曰。何因止外三日。答曰。臣來有忘還歸取之。而見婦與奴為奸。意忿顏色衰變。故住廄中三日。昨見正夫人來與養馬兒私通。夫人乃爾。何況餘人。意解顏色復故。王言。我婦尚爾。何況凡女。兩人俱舍。便入山中。剃發作沙門。思惟女人不可從事。精進不懈。俱得辟支佛道。

  又舊雜譬喻經雲。昔有婦人。生一女。端正無比。年始三歲。國王取視。呼道人相。後堪為夫人不。道人報王。此女有夫。王後得之。王言。我當牢藏。豈可後得。便呼鶴來。汝處在何。鶴白王言。我止大山。半腹有樹。人畜不歷。下有洄水。船所不行。王言。我以此女寄汝將養。便撮持去。日日從王。取飯與女。如是久後。上有一聚。卒為水[漂*寸]去。有一樹奇。逐水下流。有一男子。得抱持樹。墮洄水中不得去回。有蒱桃樹踴出。住倚山傍。男子尋之得上鶴樹。與女私通。女便藏之。鶴覺女身重。左右求得男子。舉撮棄之。如事白王。王曰。前道人善巧相人也。師曰。人有宿對非力所制。逢對則可。畜生亦爾。

  又舊雜譬喻經雲。昔有國王。護持女急。正夫人語太子曰。我為汝母生汝。不見國中。欲一回出。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則聽可。太子自為禦車。群臣於路奉迎設拜。夫人出手開帳。令人得見。太子見女人而如是。便詐腹痛而還。夫人言曰。我無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尚當如此。何況餘乎。夜便委國舍去。入山遊觀。時道邊有樹。下有泉水。太子上樹。逢見梵志獨行入水池浴。出已飯食。作術吐出一壺。壺中有女。與屏處室。梵志將臥。女人復吐一壺。壺中有男復與共臥。臥已吞壺。須臾之頃。梵志起已。復內婦著壺中。吞已杖持而去。太子歸國白王。請梵志及諸臣下。作三人食。持著一邊。梵志既至。言我獨自。太子曰。梵志。汝當出婦共食。梵志不得已出婦。太子語婦。汝當出夫共食。如是至三。不得已出男共食。食已便去。王問太子。汝何因知之。答曰。我母觀國。我為禦車。母開帳出手。令人見之。我念女人能多樂欲。便詐腹痛。還入山中見梵志。藏婦腹中。如是女人奸不可絕。願大王放赦宮中。自在行來。王敕後宮。其欲行者任從志也。師曰。天下不可信者。女人是也。

  又舊譬喻經雲。昔有四姓。藏婦不使人見。婦使青衣人作地突。與琢銀兒私通。夫後覺婦。婦言。我今生不邪行。卿莫妄語。夫言。吾不信汝。當將汝至神樹所立誓。婦言。甚佳。夫持齋七日。始入齋室。婦密語琢銀兒。汝詐作狂亂頭於市。逢人抱持牽引弄之。夫齋竟便將婦出。婦言。我不見市。卿將我過市。琢銀兒便來抱持詐狂臥地。婦便哮呼其夫。何為使人抱持我耶。夫言。此是狂人。何須記錄。夫婦俱到神所。叩頭言。我生來不作惡。但為狂人所抱。婦便得活。夫默然而慚。佛言。當知一切女人。奸詐如是。不可信也。

  又十誦律雲。佛在舍衛國。有一婆羅門生女。面貌端正顏色清凈。名曰妙光。相師占曰。是女後當與五百男共通。諸人聞已。女年十二無有求者。時婆羅門有鄰比估客。常入海采寶。是估客。於樓上遙見是女即生欲心。問餘人言。是誰女耶。答是某甲婆羅門女。有取者耶。答言無。有求者耶。答言未也。問何故無人求耶。答曰。此女有一過罪。相師占曰。是女後當與五百男子共通。所以無求者。時估客念言。除沙門釋子。無入我舍者。即往求取。女到未久。估客結伴欲入海中。喚守門者語言。我欲入海。莫聽男子強入我舍。除沙門釋子。此是無過。答言爾。去後沙門於舍乞食。是女見已語言。共我行欲。諸比丘不知白佛。佛言。此舍必有非梵行。汝不應往。此女後得病。於夜命終。其傢人以莊嚴具。合棄死處。時有五百群賊。於此處行。見死女即生欲心。便就行欲。是女先語沙門婆羅門。共我行欲。以此因緣故墮惡道。在彼國北方。生作淫龍。名毗摩達多。

  正報頌曰。

  邪淫入地獄  登彼刀葉林

  熱鐵釘其口  洋銅灌入心

  毒龍碎骨髓  金剛鼠食陰

  銅柱緣上下  鐵床臥隱深

第2部分諸經要集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藏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