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印光法師文鈔續編

助印经书
附錄化痰止咳丸方

附錄化痰止咳丸方

  制法  用荊芥 桔梗 紫菀 百部 白前 陳皮 桑白皮 甘草各一兩 均生研極細末 另加生蘿卜子二兩研 再用枇杷葉一兩煎湯 擠濾蘿卜子得汁 再加生蘿卜汁二兩 和蘿卜子汁為丸 加上百煉蜜二三兩更好 每丸重二錢五分

  服法  用開水化服 每次一丸 小兒減半 每日早起空肚 及晚間臨睡 各一次

  此方原出醫學心悟,驗方新編載之,漏去陳皮,甘草。且各經炒制,服之嫌燥。今加桑白皮,又用枇杷葉,蘿卜子,蘿卜汁,合為丸。各藥生研。從此用無不效,風寒痰熱皆宜。聶雲臺識。

  餘偶傷風咳嗽,在雲臺居士處,取得十餘丸,服數丸而愈。所餘,及向三樂社再取,轉送與人,均稱靈效。特附方於此,願閱者按方配制,方便利人,功德無量。德森再識。

普陀山三聖禪院八功德泉表異碑記

普陀山三聖禪院八功德泉表異碑記

  觀世音菩薩,於十方世界,隨類現身,尋聲救苦,而復以普陀為應化之地者,欲令一切四眾,投誠有處也。菩薩之慈悲靈感,固已人各悉知,即一石一水,無不顯示菩薩不思議跡。普陀石之奇者固多,唯磐陀石為第一。明理之人見此石,則菩薩之不思議神通威德,悉可不待詳說,而即皆悟解矣。近海之地,水皆咸苦,不可飲用。普陀一山,水皆甘美,縱海邊之地,絕無咸水,而八功德泉,實為第一。按山志,明萬歷間,僧大方,結茅於此。三十年,內監張隨,黨禮,奉敕督造藏殿。閑遊於此,飲水而甘,並聞旱澇不加增減,祈雨必取此水,遂捐資建三聖堂,而名其泉為八功德,蓋以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之水擬之也。八功德泉,由三聖堂而得名。三聖堂,由八功德水而發起。所謂時節因緣,固有不期然而然者。按佛經八功德水,一澄清,異此方混濁。二清泠,異寒熱。三甘美,異咸淡劣味。四輕軟,異沉重。五潤澤,異[氵*宿]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濁世眾生,業力深重,致此水無此功德力用,究與普通各水,功德多多,故特表彰,以顯菩薩不思議跡。以期在山住者,並來山巡禮者,於一石一水,均可由是深悟圓通常理。庶可以菩薩之心為心,以菩薩之事為事矣。

靈巖山篤修凈土道場啟建大殿記(民二十四年)

靈巖山篤修凈土道場啟建大殿記(民二十四年)

  華嚴妙典,理事圓融。理由事顯,事由理成。理事各臻其極,圓證毗盧法身。以故如來初成正覺,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如來自證法門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來自證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圓融,不生不滅,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佛以究竟證故,常享常,樂,我,凈之法樂。眾生以徹底迷故,恒受生死輪回之妄苦。譬如大圓寶鏡,經劫蒙塵,雖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發現而得受用。故借諸菩薩互相酬倡,為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各法門。又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期圓滿佛果。此如來以自證之因果,普示一切眾生,令其各各親證之一大軌范也。華嚴獨被大機,二乘,凡夫,莫由稟受。故於方等會上,特說凈土三經,俾彼若凡若聖,同事修持,以期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也。佛在摩竭提國,靈鷲山中,說阿彌陀佛最初因地,棄國出傢,發四十八願。又復久經長劫,依願修行。迨至福慧圓滿,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莊嚴,妙莫能名。十方諸佛咸贊嘆。十方菩薩,與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攝受。是為無量壽經。於摩竭提國王宮中,說凈業三福,十六妙觀。俾一切眾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眾生煩惱業海,從心想生之義,已著於言外。果能深明此義,誰肯枉受輪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為觀無量壽佛經。於舍衛國給孤獨園,說凈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勸聞者應求往生以發願。令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信,願,行三,為凈土法門之綱宗。具此三法,或畢生執持,已得一心。或臨終方聞,止稱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為阿彌陀經。此三,乃專說凈土之經。而阿彌陀經,言簡義豐,攝機尤普。以故禪,教,律諸宗,皆奉為日課焉。諸大乘經,帶說凈土者,多難勝數。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果能如子憶母,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凈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雖具足惑業之博地凡夫,但能信願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縱已證等覺之高位菩薩,猶須回向往生,方可圓滿佛果。是知凈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然此法門,兩土世尊之所建立。釋迦在娑婆,詳示凈土,遣其歸去。彌陀在極樂,待彼臨終,接其歸來。蓋欲眾生,即於現生出生死苦,證真常樂。其哀憐保護之心,窮劫難宣。有謂既為釋迦弟子,當念釋迦牟尼佛,求生此土之華藏世界。不知釋迦之教念阿彌陀佛者,為令博地凡夫,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超凡入聖也。此土之華藏世界,唯破無明證法身之大士能見。凡夫則隻見穢土,不見實報莊嚴,何可濫擬。況西方亦在華藏世界之內。而華嚴會上,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汝何人斯,敢與彼抗。溯自大教東來,遠公首開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暢佛之本懷,唯此法為最。自茲厥後,代有高人,續焰傳燈,光騰中外,迄至於今,宗風不墜。而天臺宗之智者大師,賢首宗之清涼國師,慈恩宗之窺基法師,禪宗之百丈禪師,律宗之大智律師,莫不釋經著論,普勸修持。其事跡具載於凈土聖賢錄。是知禪,教,律諸知識,悉隨華藏海會之班,一致進行,求生極樂。況末法根機淺薄者乎。靈巖創建凈土道場,其因緣具載前建念佛堂碑。今修大殿,特將凈土法門所以然表彰之,俾後之來哲,有所依歸。其建築所費,並捐款芳名,另碑記載,此不備述。

靈巖寺永作十方專修凈土道場及此次建築功德碑記(民二十一年)

靈巖寺永作十方專修凈土道場及此次建築功德碑記(民二十一年)

  得最勝之地,方可宏最勝之道。建非常之事,必須待非常之人。雖否極泰來,屬於天運。而革故鼎新,實賴人為。靈巖山,乃天造地設之聖道場地。吳王夫差,於此作館娃之宮,唯以淫樂為事,其污辱此山也,甚矣。故致築宮未久,隨即亡國殞命,實為相當之因果。使其立德施仁,以追乃祖太王,泰伯,仲雍之流風善政,當與文王之靈臺相埒。生膺景福,沒遺令名,又何至跪請活命而不得,竟以冪面自刎,而辱及祖先乎哉。是知無勝德而有勝地,反為禍本。願後之君子,咸以夫差為鑒,其為利益,何能名焉。晉司空陸玩居此山,因聞佛法,捨宅為寺,此靈巖道場之肇始也。至梁又增拓之,至唐又重興之,其間屢由智積菩薩畫像現形,啟人信仰,致靈巖道場,為吳地冠。而昔之淫樂宮闕,今成聖道場地,足見諸法隨緣,人傑則地靈也。晉唐間,住持無所考。自宋迄清,其住持均教海老龍,禪窟巨獅,德為人天師表,道續佛祖慧命。清初,弘儲師住此,大啟法筵,殿堂寮舍,煥然一新。聖祖,高宗南巡,駐蹕於此,法門之盛,耀古騰今。咸豐十年,遭兵燹,焚毀殆盡。同治中,僧念誠,蒙彭宮保玉麟公護持,以期逐漸興復。光緒十八年,僧遍玉鑄大鐘,尚未造樓。宣統三年,僧道明,因失衣,妄打可疑人,犯眾怒,逃去。寺既無主,所有什物,一無存者,田地亦復遺失不少。木瀆鄉紳嚴公良燦,啟請真達和尚住持。真師即令其徒明煦代理,先建鐘樓。至民十五年,鄂亂,戒塵法師,與學者南來,真師即以靈巖相委,永為十方專修凈業道場。概不講經,傳戒,傳法,收徒,應酬經懺。常年念佛,其章程與普通佛七同。田租隻收八九百圓。限住二十人,用度不足,真師津貼,亦不募緣。十七年,戒師特往普陀,求真師添建房屋,以五六千圓為準,真師許之。彼回山,即起單往雲南去,蓋避建築之煩也。因以院事,托慈舟法師。慈師色力單薄,不耐其苦,遂屢往漢口講經。去夏,又應鼓山之聘,不辭而去。近二三年,檀越多知靈巖道風,有欲薦先亡,祝親壽者,求為打七。人已住四十餘,堂不能容,兼矮小,夏天甚熱。今蓋五間高樓,下為念佛堂,寬廣敞亮。此外又添三十餘間,約用五萬餘圓。真師出二萬二千餘圓,餘系常住用度所餘,及檀越喜助。現已圓工,妙真當傢師,以兩次建築,真師出近三萬,此次亦為發起,此功德與改十方,均當立碑。請餘為敘其事,以紀功德而示後來,固不得以不文辭也。其最初所立規約五條。一,住持不論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凈土,戒行精嚴為準。隻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二,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三,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招外方來聽耳。四,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一切佛事。五,無論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五條有一違者,立即出院。明紫柏大師,一生興十餘處大叢林,不作方丈,不收徒弟,工成即去,置諸度外。妙峰大師,凡寺,塔,橋梁,道路之工程,他人不能辦者,請彼辦,經手即成,成即告退。當修造時,或令其徒代理,工成,絕不安己一人。其心之正大光明,數百年後聞之,令人欽佩不已。宜其王臣恭敬,龍天擁護,生有令名,沒證聖果也。今人多多謀奪他人道場,誰肯以己所有者讓人。真師慨然行之,雖其道遠遜於紫柏,妙峰,而心跡光明無私,殆相近之,殊為可欽。願作住持,及執事,與隨眾修持者,同秉大公無私專精辦道之心,庶不負佛說凈土橫超法門之恩,與歷代老祖宏法,及真師建立,妙師經理之一番厚愛辛勤也。

中國濟生會蘇州分會捐放生池園永為靈巖山寺下院功德碑記(民二十五年)

中國濟生會蘇州分會捐放生池園永為靈巖山寺下院功德碑記(民二十五年)

  大覺世尊,為三界大師,四生慈父,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故。於諸大乘經,嚴戒殺生食肉,以期一切眾生,同得長壽安樂之近報,同證解脫涅槃之遠果也。智者大師,宗佛慈意,於陳大建間,買臨海江滬溪梁六十餘所,亙三百餘裡,為放生池。請敕立碑,禁止漁捕,有偷捕者,動輒得禍。至唐貞觀中,猶然如是,此佛祖普度眾生之悲心也。乾為大父,坤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與(友也)也,此儒者民物一視之素志也。嚴禁傷胎破卵,必使鳥獸魚鱉咸若,(若,順也。咸若者,皆順遂其生也。)此聖王勝殘去殺之德政也。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民物之大苦曰殺。勝殘去殺,須由小而至大。仁民愛物,必自易而至難。倘不推本於涵養仁恕,必至捨小取大,捨易取難,日行殘殺,而妄冀仁民愛物,則徒成空談,決難實行其事矣。何以言之,小兒平民,皆能實行愛物之事,行之既久,滿腔仁慈,日後得位行政,便可大庇群黎。即隱居一鄉,亦可以身率物,移風易俗。如是,則仁民之道,自愛物培植而來者,方可周遍圓滿而無弊。不由愛物來者,於現生猶無所憾,於將來大有可虞。以既種殘害物類之因,難免循環報復之果。願仁民者,當慎思焉。放生一事,原為啟發現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殺吃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之則全吾心之純仁,大之則弭世界之殺劫。且勿以為不急之務,而漠然置之也。中國佛教濟生會蘇州分會,虎嘯橋放生池園,系民十三年甲子七月,上海濟生會會員陸君維鏞,來蘇敘談,始知蘇濟生分會同人,議設放生池園,極表贊成。謂適有蘇人沈君,以地一方,約六畝許,捐上海濟生會,今可移捐分會,以為放生池園地址。中有一塘,掘池尤為省力。嗣將地契寄來,至十四年九月,分會會員楊君達洤,介紹汪君吉庭,加入分會,首願捐資建築。復經同人等集資一萬餘圓,繼續經營,掘池蓋亭,佈置一切。雖不華美,而雅致不俗,可稱世外桃源。至十五年十二月,功始告竣。十七年五月,袁君孝谷,加購南面地基七分,藉以擴大,並畫圖呈縣備案。此數年中管理經費,悉由吳君穎芝等,先後維持。去夏,靈巖山寺監院妙真師,以蘇垣無有下院,以後來蘇,頗感不便。註意於虎嘯橋放生池園,祈光向曹君崧喬,詢問情況,並祈與該會諸同人商量。若肯施送,則放生事業,益可進行。又無須特派人員管理,彼此有益。所謂一點水墨,兩處成龍也。曹君去問,同人咸皆贊成,謂靈巖山不上十年,道風遍聞遐邇,居然為吳縣第一清修道場。若以放生池園為下院,則後來之發達,安知不與靈巖相埒耶。遂議訂五種條件,以期永不廢墜。一,中國佛教濟生會蘇州分會放生池園字樣。二,濟公祖師殿。三,悟根師牌位。四,池上吉亭一座。五,園墻外地主沈姓墳址。此五種,當永遠保存,不得取消。餘諸建築開拓,則隨靈巖寺僧料理。其緣起當勒碑存案,以垂永久。於是以從前所有契約圖畫,存案字據,統皆交出。可謂成就靈巖凈土道場,發展放生事業,最大功德。所願該會同人,與靈巖監院,大傢同心戮力,提倡衛生吃素,以成不放之大放。至誠念佛,以期往生而瞭生死。其弭殺劫而邀天眷,挽世道而正人心者,豈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也哉。

天臺山國清寺創開放生池碑記(民二十三年)

天臺山國清寺創開放生池碑記(民二十三年)

  大覺世尊,(至)而漠然置之也。(與前碑文全同,故略。)國清寺,為天臺首剎,可興和尚,極力恢復,又請靜權法師,為之輔助。欲廣佛祖之慈悲,以啟世人之善念,因以三門西之蔬圃,開放生池。西山溪水,流註於中,活水源源而來去,養魚最得其所宜。夏秋則清晨月夜,春冬則午後哺前,大眾來此,朗念佛號,繞池三匝,回向凈土。俾彼水族,同種出世善根,亦令大眾,同效佛祖悲願。欲發揮放生之義致利益,命光作記,以告來哲。竊謂放生,原為提倡戒殺吃素,人若畢生吃素,便成不放之大放矣。今將宋黃山谷居士,戒食肉詩錄之,以期大傢於食肉時,再三思之,必有不忍食,與不敢食之心,勃然而興。詩曰,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本是一種性,隻為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需。莫教閻君斷,自揣應何如。有味哉,斯詩也。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此仁民愛物,成始成終之大經大法,不須更為詳談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深義也。願見聞者,咸深思之。

天臺山國清寺創建養老養病助念三堂碑記(民二十三年)

天臺山國清寺創建養老養病助念三堂碑記(民二十三年)

  娑婆為極苦之邦,固屬客途旅舍。安養為極樂之域,原是本有傢鄉。但由眾生迷而未悟,遂以齷齪旅舍為傢鄉,而不知有祖父所建至極清凈安隱之住處也。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輪回於六道之中,沉溺於三途之內,從劫至劫,莫由得出。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間,隨機說法。俾諸眾生,返迷歸悟,就路還傢。由眾生根機不一,致如來所說各殊。然此諸法,皆仗自力,唯最上上根,即生可以瞭辦。若下焉者,或二生三生始瞭。其久經長劫不能瞭辦者,居其多數。如來普度眾生之心,鬱而未暢。於是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俾上聖下凡,同於現生,出此娑婆,登彼安養。聖則速成佛道,凡則漸證菩提。普度孤露無依之眾生,大暢如來出世之本懷。上之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下之五逆,十惡,極重罪人,皆為此法所攝之機。吾人上不能如文殊等,下未至於逆惡等,可不奮發大志,以期橫超三界乎。溯自大教東來,雖有禪,教,律,密,凈之門庭不同,而無一不以往生凈土為歸宿者。天臺山,為智者大師道場,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如來一代時教,又復註重於凈土一門。雖未見華嚴末後歸宗之文,其立法固暗與之合,足見佛祖原是一個鼻孔。國清寺為大師將入滅定基之寺,至今一千三百數十年,雖屢經滄桑,代有興替,而賴有高人為之住持,故致至今道風不墜。清乾隆初,寶琳珍公為之重興,殿堂寮舍,煥然一新。尚有三堂,力未暇及。一曰養老,以諸方名德,本寺耆舊,年老息心,專辦己事,不有專堂,何資凈業。二曰養病,十方僧侶,孤孑一身,既來依止,即是同胞,一有疾病,不能隨眾,移此將息,以期速愈。如或世壽將盡,則移之助念堂中。三曰助念,凡病重臨終之人,移歸此堂,常住即派人輪班助念。住持,班首,當為開導,令其通身放下,一心念佛。面前當供接引佛像,令其心念口念,耳聽目睹,除佛之外,一無所念。庶可正念昭彰,隨佛往生。此出傢修行,叢林宏法,至極緊要之一件大事。為住持執事者,當視人之老病死,為己之老病死,必使各得其所,決不肯含糊瞭事。則現在之道德日尊,往生之蓮品更勝矣。況古人建立叢林,原為老病而設。亦令濟濟僧倫,有所依止,莘莘學子,有所參承。人誰無老,人誰無病,人誰無死。若不特開一堂,則老者病者,身心難安。身心不安,則於念佛求生,適成障礙。此特立養老,養病二堂之所以也。然老病猶可將就,臨終斷難疏緩。若工夫未深,佛念未純,又加病苦沉重,不有知識開導,凈侶助念,便歸輪回之中,絕無瞭脫之望矣。即工夫已深,佛念已純之人,又得大眾助念之力,豈不更為速得見佛聞法,悟無生忍乎。是知助念一事,關系甚大。當此命光遷謝,升沉立判之時,既有開導助念之人,譬如怯夫避寇,擬乘郵船遠遁,得諸人之扶持,便可一躍而上,遂得安坐以達彼岸。若無開導助念之人,必受破壞正念之禍,勿道工夫未深者,不能瞭脫,即佛念已純者,亦難往生。譬如勇士破圍而出,擬乘舟逝,被眾人之攀挽,即時墜入深淵。或超凡入聖,或依舊輪回,在此呼吸之間,其得失之權,操之於住持者居多半,操之於執事者居少半。若住持執事,視他人之死,如己之父母師友死,必極力如法助念,成就往生。既得往生,久必圓成佛道。是成就一人往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也,其為功德,何能名焉。至民十七八年,以住持不得其人,遂致一敗塗地。十九年,本山耆老,及諸鄉紳,恭請前退居可興和尚,復為住持,以期恢復。興公又邀摯友靜權法師,為之輔助。於是特開學社,宏闡臺宗,興利除弊,百廢備舉。今又擬建此三堂,堂各五間,其地附近大廚,以期老病所需飲食茶水方便耳。每堂各安照應之人,各立規約。住持執事,時常巡視,不致照應之人,偷懶疏忽,其用心慎密,令人欽佩。命光作記,因嘉其為法為人之誠,遂忘其固陋,而書其大意。願國清以後之住持執事,及諸方現未之住持執事,各各深註意焉。

吳縣香山草庵香光蓮社創修西方三聖殿碑記(民二十三年)

吳縣香山草庵香光蓮社創修西方三聖殿碑記(民二十三年)

  大覺世尊,善治眾生身心等病,善使天下太平,人民安樂。心病者何,貪瞋癡是。既有此病,則心不得其正,而逐情違理之念,熾然而起。此念既起,必欲遂己所欲,則殺盜淫之劣心,直下現諸事實矣。所謂由惑造業,由業招苦,經塵點劫,無有瞭期。如來愍之,隨彼眾生之病,為之下藥。為彼說言,貪瞋癡心,非汝本心。汝之本心,圓明凈妙,如凈明鏡,瞭無一物。有物當前,無不徹照。物來不拒,物去不留。守我天真,不隨物轉。迷心逐境,是名愚夫。背塵合覺,便入聖流。人若知此,心病便愈。心病既愈,身病無根,縱有寒熱感觸,亦無危險。心既得其正,身隨之而正。以既無貪瞋癡之情念,何由而有殺盜淫之劣行乎。人各如是,則民胞物與,一視同仁,又何有爭地爭城,互相殘殺之事乎。以故古之聰明睿智之王臣,無不崇奉而護持者,以其能致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不識不知,致太平於無形跡中也。惜後之儒者,心量狹小,取佛經之妙義,助彼空談,斥佛說之實理,謂為虛構。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理,乃使賢者速登聖域,愚者勉為良民之大經大法。彼謂因果報應,實無其事。人死神滅,令誰受罪,及與托生。從茲善無以勸,惡無以懲,以馴致於廢經廢倫,廢孝免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者,皆此種學說之所釀成也。然世亂已極,人各憂懼,欲為挽救,不得不從事於如來大法。由是各處悉立凈業社,居士林,提倡因果,專修凈業。吳縣香山,草庵住持清禪大師,及地方諸居士,久已興起香光蓮社,今特創建西方三聖殿五楹,於草庵之東。庵住僧人,常年修習。社結緇素,定期舉行。備具凈典,隨人讀誦。每於月之十五,大傢齊集,念佛一日。隨便講演凈土法門之宗旨,俾修持者,徹瞭於心,不至口說求生西方,心仍憶想此界。致使垂成之功,虧於誤會,冀出生死,仍墮輪回也。又復詳示因果,備陳罪福。凡入社者,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守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志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必使儒宗由佛法而得以復興,佛化因儒士而得以廣佈。補前人陰奉陽違,自誤誤人之偏見,示後世居塵學道,己立立人之弘規。三人同行,必有我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庶可不辜負即心本具之佛性,及即生瞭脫之大法也。普願來者,紀念勿忘,則幸甚。

無錫西方殿緣起碑記(民二十二年)

無錫西方殿緣起碑記(民二十二年)

  凈土法門者,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也。為諸法之本源,舉凡聖而悉度。上,中,下三根普被,禪,教,律一道同歸。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允為九界眾生歸真之捷徑,大暢本師釋迦出世之本懷。溯自法流東震,遠公首開蓮社。從茲志慕西方高人,各承宗風,化被全國,兼及外域。雖千餘年來,不無隆替之跡,而眾生心中,常存歸向之誠。無錫縣,乃泰伯,仲雍潛隱之勝地。西方殿,為佛法,世法並修之道場。當遜清光緒二十九年,有高超則,秦學西,趙凈證,滕心凈,顧凈明五優婆夷者,行宗三太,志期九蓮。各出凈資五百,擬建念佛精舍於西門外,二十二七圖。超則令嗣震叔,助地六分五厘,益以社友協力籌募所得,遂建大殿,三門,客堂,凈室,共十餘間,歷三年始獲落成。凡佛像經典,莊嚴法器,悉略圓備。並詳訂規約,藉以傳持。若皈依三寶,篤修凈業之坤倫,均可隨喜修持,此無錫女蓮社之嚆矢也。初超則心厭生死,冀速瞭脫,蒙其叔凝風,道南兩先生,指示凈土法門,遂發心結社,同修凈業。始則立會於石獅庵內,繼乃興建此殿而自主其事。至宣統二年,將欲歸西,遍邀護法紳耆善信,令學西繼任其事。繼學西而主持迄今者,為顯中。顯中宿植慧根,好學精修,嘗依超則於此修持。近來領袖凈友,卓著令譽。殿中向來朝暮課誦,三時念佛,規矩嚴肅,修持精進,俾見聞者,咸生正信。由茲返迷歸悟,轉邪為正,於不知不覺中者,何可勝數。近來蓮社林立,佛聲載道,未始非此殿而為發起也。又於門前置地二分五厘,預為日後擴充地步。顯中以主持日久,老死見逼,意欲退隱,專修凈業,因以此殿緣起,托史聿光敘述,祈予為記。爰為略示凈土法門之廣大高深,此殿諸人之修持精進。故致善信欽仰護持,以成就此即俗修真,自利利他之勝妙道場。俾一切人,咸知此猶如火宅之世界外,原有最極清凈安樂之故鄉在。同辦信願行之歸傢資糧,以期親見大慈悲父母之阿彌陀佛,即得與佛同證無量光壽也。願各勉旃,願各勉旃。(三門者,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也。乃一門,而具此三解脫之義耳。)

南京三汊河創建法雲寺緣起碑記(民二十二年)

南京三汊河創建法雲寺緣起碑記(民二十二年)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者,欲令一切眾生,悉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各得成佛而已。以眾生根性,大小不一,致如來法門,權實不同。由茲如來普度眾生之心,不能大暢。故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俾若凡若聖,同於現生,出此苦域,生彼樂邦。上根則頓證法身,中下亦同登不退。令眾生同出生死,暢如來出世本懷。其為利益,莫能名焉。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也。法雲寺者,效法雲棲,所立之念佛放生道場也。其原由民國十年八月,光往揚州刻書,王幼農辦賑南京,赴約往訪。次日訪劉圓照,魏梅蓀亦來見,謂己頗信佛法,曾閱師文鈔,近亦念佛。但恨業習濃厚,不能吃素耳。光曰,此病易治,祈將光南潯放生池疏,熟讀,保汝即能吃素矣。彼於十月,即吃長素。痛念殺劫彌漫,皆由殺生食肉所感。因汲汲提倡念佛放生,冀民物各遂其生,同得往生西方也。次年,與幼農,龐性存,妙蓮,心凈等,商買方峻生三汊河地若幹畝,以實行其事。峻生,乃世德之裔,不勝歡喜,特作廉價,而祈其將彼祖先父母牌位,永供念佛堂,以期仗佛慈力,接引往生,用報親恩也。遂於臘月開工,掘池墊基,次年蓋蓮舍,及用屋十餘間。掘池九面,得以分類而放,免致魚賊害魚。其年又發起慈幼院,教養孤兒,俾讀書學藝,能自成立,不至流為餓莩與匪類也。因先辦慈幼,建寺遂作緩圖。由連年時局不靖,稽遲至今。鄧璞君,與梅蓀,同師馮夢華,而又同歸依光。祈馮與光,題四十八願冊,以募建築法雲之款。凡他人募者,亦歸此冊中,每願千圓,有四五萬圓,即可建造。題至五十餘願,已交二萬二千七百七十圓,以未開工,故不催出。十九年,璞君西逝,其冊二本,其子翰芬交出初本。次本遺失,其捐款人名,不得而知,兼有去世移徙者,故雖冊中有名,亦難盡收。數年來,慈幼院經費不給時,輒用此款之息,故致瞭無增益。去年,梅蓀西逝,幼農以光與彼,皆非世之久客,若不急圖,後來或致湮沒。遂規定辦法,令築地工,備材料,今春當來督造。適政府命彼為陜西省政府委員,兼陜西民政廳長,督造之任,通歸住持心凈矣。又以此事,由光發起,令撰碑記,以告來哲。當民十一年,買地之時,議定章程,為專修凈業道場。長年念佛,其每日功課,與普通打佛七同。概不講經,傳戒,傳法,收徒,應酬經懺。其住持無論臺,賢,濟,洞,若戒行精嚴,教理明白,深信凈土,志期利人者,皆可請任。若餘均優勝,唯於凈土,不甚註意,則決不可請。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傳賢,非師資相承之例。念佛堂中,每日或住持,或班首,說凈土,及戒律,開示一次,俾諸師發起增上勝心。有信士慕此間道風,祈打念佛七,以期延椿萱之壽算,超祖宗之靈魂,消己躬之罪愆,培子孫之福祉者,仍照常念佛,加三次回向而已。焰口亦決不放,以杜住應赴僧,伏破壞道場之機也。凡祈打七者,隻可來一二人,以行禮敬,即日便回。若廣集親友,及少年女眷,住此待圓滿方歸者,決不應許。此道場,乃特別法門,故不循成例而行。其章程,即於地買妥時訂之。而蘇州靈巖,於民十五年,真達和尚,即以己寺改作十方,已按此規先行矣。現以款項有限,加以時局艱難,不易募化,隻好縮小范圍,以免棘手。大殿,蓋五間高樓,上供新印之宋藏,並作閱經之所。下作大殿,念佛亦在此中。兩邊各蓋十餘間,以作客堂,庫房,廚房,關房。三門,即彌勒韋馱殿。范圍雖小,體裁略備。擬先安真心辦道僧十餘位,認真修持,以期國運昌隆,災禍消滅,雨暘時若,天下太平耳。所有打七,或薦亡,或延生,牌位供於佛龕之後,則長年之經聲佛號,資益於神識也大矣。此次建築,功德芳名,另碑刻之。倘有大功德主,所住人數,再為擴充。所願住此寺者,同發自利利他,同生西方之心,庶可不辜佛化,不負己靈,四恩總報,三有齊資矣。

四川樂山縣大佛陵雲寺創建藏經樓功德碑記(民二十四年)

四川樂山縣大佛陵雲寺創建藏經樓功德碑記(民二十四年)

  佛法僧三寶,乃無明長夜之燈燭,生死苦海之舟航。不但志期斷惑證真,瞭生脫死者,所當依怙。即明德親民,治國安邦者,亦必以顯示心性妙理,發明因果實事,以為轉人心而輔郅治之一大助緣也。故古之建大功,立大業,精忠貫日月,浩氣塞天地者,多由學佛得力而來。莫不致力於莊嚴佛像,流通佛經,護持行僧,冀一切人民,同由住持三寶,悟入一體三寶,以至親證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也。在昔陵雲寺處,水勢湍急,行舟每致撞破,為害甚大。唐初,海通禪師,見而愍之,欲為救護。遂於山上,鏨一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坐像,高三十六丈,所坐蓮華,不在數內。由師願力,感佛慈加,水改其道,靠山之處,湧一沙洲,而居人焉。師意以彌勒為當來世尊,慈無能勝。造此大像,不徒仗佛慈力,救護行舟。深冀見聞之人,納於八識田中,為現生發心修行,往生西方,將來回入娑婆,輔弼龍華之一大因緣。終師之世,尚未圓功,至德宗貞元間始成。適南康王韋皋,為西川節度使,作碑記。有曰,身高三百六十尺,頭圍若幹尺,目廣二丈,其餘相好,一一稱是,此吾國第一大佛也。然佛真法身,充滿法界,至於應化所現,則渺無一定。民國九年,常州莊思緘,朝普陀,以所攜米佛三尊見示。其像微妙莊嚴,世無倫匹。系天然生成之立像,其米下之糠蒂尚存。凡見聞者,悉感佛恩。至於佛經所說諦理,固不易於顯示,取其要者為論,則四聖,六凡,十法界因果,本於一心。心之本體,凡聖不二,生佛一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亙古亙今,不遷不變。體雖不變,用常隨緣。隨凈緣,以功德有淺深,則有證聲聞果,證緣覺果,證菩薩果,證佛果之不同。雖最小之聲聞,而已斷惑證真,瞭生脫死,常享法樂,不受後有矣。隨染緣,以惑業有輕重,則有生天道,生人道,生阿修羅道,生畜生道,生餓鬼道,生地獄道之各別。雖最上之天人,仍是具足惑業,生死輪回,常處三界,六道之中,瞭無出期焉。此十法界,由當人一心所造。其升沉苦樂,天淵懸殊,而其心之體性,常自如如,在凡不染,在聖不凈。故華嚴經雲,若人欲瞭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以故佛視一切眾生,皆是未成之佛。隨順彼之機宜,先為說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次為說四諦之聲聞乘,次為說十二因緣之緣覺乘,次為說六度萬行之菩薩乘,次為說福慧兩足,寂照雙融,三惑凈盡,二死永亡,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佛乘。又念眾生劣弱,非仗彌陀宏誓願力,決難現生瞭脫生死。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法門,俾彼具足惑業凡夫,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既往生已,則惑業已無,聖位已證,較彼唯仗自力者,其難易不可同年而語矣。然此法門,正被上根,兼攝中下。以故善財已證等覺,普賢菩薩,令其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以普勸華藏海眾諸菩薩,一致進行。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也。世有天姿稍聰明者,每鄙視凈土法門,不肯修持,不但自誤誤人,直是謗佛謗法。夫華藏海眾,乃已證法身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大士,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以期速證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佛果。此其人為何如人,此其事為何如事,我何人斯,敢與彼抗。至於一大藏教之文,分為經,律,論三,故名三藏。藏者,深固幽遠,取用不竭之謂。若於一字一句,得一入處,便可通一切法,達一切義。以故禪宗六祖,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便嗣祖位。蓮宗行人,常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即可現生生極樂國,預蓮池會。此經,律,論三,自天竺來者,唐開元釋教錄,已有五千四十八卷。自後續譯亦不少,亦有遺亡。現清藏自天地玄黃,至漆書壁經漆字,凡四百八十五函,乃四千八百五十卷。此方著述,凡釋經,宗經,各疏論,及傳記,語錄等,自書壁經,至兩疏見機止,凡二百三十九函,乃二千三百九十卷。統計共七千二百四十卷。此為清雍正十三年二月開工,至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圓工所刻者。上根利智,於此各經一字一句,神而明之,便可自利利他,己立立人。次則至誠懇切,受持讀誦,依教奉行。明因果,識罪福,以身率物,俾一切人相觀而善。則於法門,於社會,均有利益。若瞭無敬意,隻求多聞,或妄以臆見,論經深義。則雖是善因,定招惡果。願諸閱者,各力勉焉。陵雲住持果靜和尚,久欲恭請大藏,俾緇素之有大志者,咸得研閱。然經樓未建,請來無安置處。幸民十八年,榮巖法師,偕王旭東居士,來寺觀光。因言請經修樓之事,二公即各慨助五百圓。於是竭力經營,陶瓦庀材,於二十三年正月開工,至今年四月告竣。其樓七間,高五丈六尺,樓之兩旁,蓋平房各五間,以備閱經之人安宿。已往北平請經,於經未回之先,命光作創建經樓碑記。因將建寺之原由,與大藏之要義,並其函卷,撮略書之,俾後之來哲,咸委悉焉。伏願國基鞏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檀信蒙福,僧眾安和,兵革永息,雨暘時若。

大慈老人塔院重修記(民十九年)

大慈老人塔院重修記(民十九年)

  曠觀古今出格英賢,軼群碩彥,在傢則立大功,建大業,致君澤民,儀型後世,出傢則徹悟自心,深入經藏,導利人天,續佛慧命者,皆其祖妣父母之懿德所感。否則何由生此超群拔萃,翼被一切之賢子孫哉。人徒見玉林國師,道德高邁,悟證淵深。上感九重,下化四眾。佛心祖印,大法昭佈人寰。生榮死哀,懿范遺留後世。而不知皆由其祖,與其父母,敦倫盡分,利濟人物,篤信佛法,自行化他中來。按師俗姓楊,為延陵望族,代有顯人。父諱芳,年逾三十,尚無子。族人楊興,為土豪誣陷,將致之死。其祖命其父往庭昭雪,官遂釋楊興而笞土豪,土豪銜之。未幾,邑中摘奸,上直指。土豪夤緣,竄其祖名於籍,直指頗嚴酷,急逮。其叔與其父爭代,其父不許,乃自去。直指深惡代者,輒以非刑斃之。是日連斃數人,次及其父,乃大呼曰,吾代吾父者也。直指聞之,大感動,詳訊,知其誣而釋之。是年四月,即生師,乃明萬歷四十二年甲寅歲也。生時,其母繆氏,夢觀音抱一童授之而生。又其父母,常以自所受用,減刻之以買放物命。其父母之孝友仁慈,為何如也。次年,其父皈依蓮池大師,法名廣馥。為師亦求皈依,法名大潛。至師十二歲,其父將謝世,於蓮池像前,求高僧代為剃發說戒,過半月即逝。十九歲,禮磬山出傢。未二年,即得大徹,磬山頗器重之。預諭為其母剃發說戒,取法名為通光。師二十二歲,磬山示寂報恩,師心喪侍龕,兼攝院事。次年,緇素請繼席,百廢具舉,宗風大振。師二十九歲,遵磬山遺命,代磬山為其母剃發說戒,乃迎歸報恩,建草堂以終養,稱為大慈老人。專修凈業,兼事參究,遂得大悟。越十一年,師年四十歲,即清順治十年,大慈老人示寂,壽七十一。師於龕前,席地跏趺七日夜,不沾粒米。一侍者立師側七日夜,至足膝黃水長流,不暫去。報恩大眾,見師哀毀過禮,欲激令飲食,遂封鍋閉廚。師聞,即啜粥,令開鍋。師已出傢,尚如此哀毀,世間孝子,亦不過是。而令親悟道,瞭脫生死,世間孝子,其孰能之。師念父師母師之恩,思得一適宜地所,為之安葬,以報生育啟迪之深恩。於敔山得一地,遷其父棺葬之。至順治十五年,道風上聞,十二月,天使齎詔至,祈即晉京,師以將欲建塔葬母辭。詔書雲,待見師問道已,即送師還山葬母,決不久留。次年三月,至京見上,上待以師禮,封大覺普濟能仁國師。至四月辭闕南還,得虞山藏海寺後地,為大慈老人建塔,因開法藏海,命弟子德巖紹,為住持。是藏海法源,由大慈老人而啟,為法嗣者,宜所關心。當時建築,豐簡適宜。後以年久,復加兵荒,遂空存一塔,俱成荒丘。今退居戒公,遠體國師孝思,特為修葺,樹其坊表,圍以垣墻,墓碣亦加飾新,石路砌十餘丈,栽植樹木,以為蔭護。俾後之來者,知為得道高尼,玉林國師母師大慈老人之塔院。由此而起景仰心,各各敦倫盡分,利濟人物,篤信佛法,自行化他,以期生福德智慧之子。窮則獨善,而表率乎一鄉一邑。達則兼善,以利濟乎四海九州也,是為記。又光初出傢,見南北朝山禪和,聚談玉林國師事者,輒心鄙其人。謂此等僧人,不唯不知佛菩薩之心相,並不知世間聖賢之心相。徒以市井無賴之知見,妄造謠言,以誣蔑古德,罪當何極。後閱國師年譜,則彼等所說者,一句也無。而年譜所載者,彼等一句亦未聞見。以是知流俗所說,不足取信。所願明理之君子,勿以彼等所說為實事,而因之藐視古德,輕蔑佛法,則自可深植善根,大沐法澤矣。

五臺山碧山寺由廣濟茅篷接法成就永為十方常住碑記(民十八年)

五臺山碧山寺由廣濟茅篷接法成就永為十方常住碑記(民十八年)

  竊以具縛凡夫,以迷染為受生之本。法身大士,以悲智為應化之源。故我文殊師利菩薩,道證兩足,德超十地,久成正覺,安住寂光。由悲願宏深,故不動真際,現身塵剎,於此世界,示作菩薩,以大智力,輔弼釋迦。其應化之跡,在清涼山,華嚴經中,預為宣說,以故大法東來,隨即開山。自茲厥後,代有高人,宏揚法化,利益群萌,由漢迄今,相續不絕。至明成化間,有孤月凈澄禪師者,禪凈各臻其極,道聲因之大振。代王成煉,事以師禮,建寺於華嚴谷,以供奉焉。請敕賜額曰碧山普濟禪寺,法道大興,宗風丕振。清初,蘊證如壁禪師,住持此寺,久為王臣所尊敬,於康熙初,改寺額為護國焉。降及清季,哲人雲亡,頗形凋敝。於光緒三十二年,乘參,恒修二師,來山朝臺,見各臺頂,隻有石室,絕無僧居。凡朝臺者,渴不得飲,饑不得食,倦無歇處。遂發大心,於北臺頂,修一茅篷,名為廣濟,專為朝臺者,作一歇息飲食之所,隨力結緣,以利一切中外緇素。民國紀元之後,碧山寺僧,無可支持,田產典質殆盡。乘參,恒修,果定,入碧山寺籍,稱為東房。乘參更名昌乘,恒修更名昌恒,果定更名隆果,所謂接法成就也。由是盡力募化,維持道場,建設茅篷,接待十方僧眾,竭力供養。從是以來,春則打念佛七,夏則講經,秋冬則坐香打靜七,以盡己分,而祝國民。添修禪堂寮舍,擬恢復舊制,永續祖燈。七年,募資贖回東西兩院屋地。九年,贖回光明寺村莜麥租四十石,以供僧眾道糧。九,十兩年,乘參,恒修二師,相繼圓寂。嗣法門人果定,遵遺命,勉力維持。蒙諸大護法,諸山長老,贊襄之力,添修寮舍三十餘間。印補藏經,栽種樹木。修築水渠,由光明寺村,直灌碧山寺內。修河道石壩,以防沖湮而壞禾稼。南北諸山,諸大居士,以碧山寺既為十方常住,理應大傢贊成,呈文政府,出示立案,以期永久無替。公推馬冀平,汪大燮為代表。諦閑法師,並上海佛教維持會程雪樓等,函祈山西閻督辦維持。於是總參議長趙君戴文,委山西佛教會會長力宏和尚,同會員等,於十六年五月來山。邀本山僧正副會長,區長,商會會長,十大諸山,僧俗名流。公議碧山寺負債甚巨,後起無人,由東房廣濟茅篷,代還債洋一萬七千七百餘圓。碧山所有殿房田地,永遠成立十方常住。不許再收徒弟,以免喪祖德而辱佛門。於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當同大眾,還清隆福所欠外債洋一萬七千七百餘圓。隆福前所押出紅契約據,一並收回守存。山西省佛教會,代為呈請省政府,縣政府,備案出示,俾眾周知碧山寺永為十方常住,從茲專心辦道,修持凈業。將見獅子窟中,瞭無異獸,栴檀林裡,永絕伊蘭。勉繼孤月禪師之道,用慰文殊大士之心。則一切緇素贊襄成全之一番苦心,不為虛設矣。凡住此者,各宜勉旃。

靈巖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設放生會緣起碑記(民二十五年)

靈巖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設放生會緣起碑記(民二十五年)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民之大本曰善。生則植物動物並育,善則仁民愛物齊行。乾為大父,坤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若不令民物得所,將何以仰副天心。欲常祈天眷垂憐,當急以仁愛是務。能如是,則雨暘時若,谷麥豐登,人民安樂,天下太平矣。即以個人論,亦得業消智朗,障盡福崇,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蘇州虎嘯橋放生池園,原由蘇州濟生分會所創辦。於民國二十四年,送與靈巖山寺作下院。監院妙真師,以承此厚貺,尤須進行放生之事,以期當地仁人,及見聞者,咸體放生之意,因之戒殺護生,俾鳥獸魚鱉咸若。庶民胞物與之說,不成空談,而仁民愛物之風,日益發展矣。於是與前在濟生會諸居士,楊君達洤,袁君孝谷,曹君崧喬等,及此次發起人真達和尚,慧常居士,諸緇素,組織一放生會。凡入會者,各宜戒殺茹素,以身作則。而人之好善,孰不如我,相觀而善,其效甚大。如不能頓斷,亦當漸減,減至於極,則殺業永息。若一人一生不殺,則所活生命無算,況由一人以至十百千萬人,則成不放之普放常放乎。近來殺劫彌漫,匪兵一至,人民悉遭塗炭。彼此素不相識,或一見即殺,或拷打炮烙,逼索錢財。約現生論,實為橫罹其禍。然果必有因,因必招果。試思世人為口腹故,殺害生命,種種慘酷,誰能忍受。由習慣故,不但不生憐憫,而且反發歡樂,以致循環報復,成此劫運。諸佛菩薩,為救殺劫,現身異類,亦受人殺。既殺之後,見諸異相,方知佛現,因各戒殺。光於民二十年,為貴池劉公魯,跋豬齒臼佛記贊。文曰,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由迷背故,遂失其正。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食他之肉,資己之身。殺業既結,歷劫互戕,如來愍之,為作慈航。大啟慈訓,人猶不信,特示形儀,以期隨順。蛤蜊蚌殼,牛腰羊蹄,豬齒鱉腹,均有佛棲。有宋職氏,殺豬棄首,犬守四日,不敢下口。逐犬析骨,齒臼現佛,紺目螺發,儼然大覺。未殺之前,均謂是畜,已殺之後,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殊殺佛,即非佛現,亦未來佛。殺而食之,罪逾海嶽,急宜痛戒,庶可解脫。晁氏兄弟,為文為贊,義理淵深,文詞璀璨。天池書寫,諸公題跋,永用警策,啟牖後覺。既明此義,孰敢行殺。爭地爭城,遂息傾軋。貴池劉公,篤信佛法,保存徐書,題跋充洽。令嗣公魯,持以相示,敬書數語,藉表我志。願見聞者,吃素戒殺,定可現生,歸極樂剎。此跋文雖粗淺,頗可觀感,敬錄原文,以期息滅嗜殺食肉之癡心,發起戒殺茹素之善念。佛菩薩現身異類,弭世殺劫,散見群書,閱觀音本跡頌,物類現相,可知梗概。以佛視一切眾生皆是佛,故不忍互相殘殺,永沉惡道,乃為此種種驚人視聽之示現,可不深長思乎。

靈巖山寺啟建四眾普同塔碑記(民二十七年)

靈巖山寺啟建四眾普同塔碑記(民二十七年)

  人生世間,直同幻化,縱壽百年,亦彈指頃。其生也隨夙因而來,其死也隨現因而去。雖具常住不變,寂照圓融之佛性,由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業,輪回六道,豈不大可哀哉。如來愍之,於其生時,令修凈行,期其返迷歸悟,返妄歸真,以復本具之佛性。於其死後,焚化屍體,為示六塵無體,五蘊皆空,親證常住之妙心耳。西域葬法有四。一,水漂,投諸江河,以喂魚鱉也。二,火焚,火焚其屍,冀破我執也。三,土埋,穴土掩藏,俾無暴露也。吾國皆主土埋,然滄桑互變,地路屢更,掘墓暴骨,極為慘傷。四,施林,置之林間,俾鳥獸食也。今外蒙古,置之曠野,以飼鳥獸。自佛法東來,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達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識,唯恐耽著身軀,不得解脫。焚之,則知此不是我,而不復耽著。又為誦經念佛,期證法身。儒教重形跡,其神識之升降,絕不致意,而厚其棺槨,以冀常不變壞。現今全國開通火汽車路,掘出之無主骨骸,不勝其多,慘不忍視。智識高者,皆欲改革葬法。常州天寧寺,有四眾普同塔,系開一大穴,中作四隔,於上塔四面,各開洞戶。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各骨袋投諸穴中。去春,靈巖寺造此塔,仿其法而變通之,作普通,特別兩種。普通者,其塔下開四穴,上豎四塔,是何眾骨,由何眾塔背洞口,將骨袋投入。特別者,上建西方三聖佛龕,後作小龕,供入塔者牌位。下用水泥作地室,分東西兩序。每序四弄,每弄對面兩向,每向六格,每格若幹號,共計一千三百九十九號。龕室分為四部,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優婆塞,四優婆夷。化者之骨,裝瓷壇中,由佛龕下入室安置。若預先納費報名,訂安某格某號者,無論何時入塔,皆依所訂而安。否則先入者在前,次入者在後。上蓋五間大屋,正中三間佛龕,下即特別制塔。龕後東西四塔,即普通制塔。兩邊二間,為香燈,司水,及年老不能隨眾者所住。長年專一念佛,俾亡者常聞佛號,蓮品高升。存者痛念無常,急求往生。冥陽兩利,同沐契理契機之深恩。見聞發心,共修心作心是之妙道。庶博地凡夫,仗佛力而超凡入聖。既預海會,即此生而斷惑證真。實瞭生死之最勝因緣,亦壽終後之極善歸宿也。頌曰,凈土大法門,十方佛共贊。存亡勤修持,速得登覺岸。

周紫珊居士生西記

周紫珊居士生西記

  居士,諱毓英,號紫珊,江西吉安巨商周扶九先生之長孫。幼失怙恃,由祖母譚太夫人撫育成人。賦性聰慧,好學敏求。仁慈和藹,虛懷若谷。生長富貴之傢,毫無驕奢習氣。居官為政,全以忠實從事,慈愛為懷。即同寅親友,以至婢仆,或有違逆,從未現一怒相,出一粗言。總是和顏悅色,逆來順受。迨致仕歸隱,杜門養晦,偶閱內典,即知佛法為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之根本。福利社會,普度眾生,胥賴乎是。故即皈依觀宗諦閑老法師,承命法名曰智藏。從此長齋念佛,戒殺護生。寬厚待人,淡泊自奉。親友告貸,不厭頻繁。一切善舉,慷慨助成。濟人饑寒,率為常事。所行世善,悉以大菩提心為之回向,同作往生西方之增上勝緣。復觀人心險惡,時事日非,為善益力,欣厭愈深。遂於民國二十一年,歲次壬申,正值知命之年,四月初八,適逢釋迦文佛聖誕良辰,早七時,稍示微疾,覺腰背疼痛,令人微微輕拍,以求慶快。自己盤膝跏趺,向西端坐,專心稱念阿彌陀佛,聲音清亮,遂溘然長逝。拍背之人,以良久寂爾無聲,乃探其鼻息,方知已經捨此報身,往生西方矣。其時異香滿室,五日始散。如斯瑞相,可謂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其為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毫無疑義。噫,當此劫濁,苦不堪言,居士臨終,方示微疾,於指顧間,即便坐脫,大可以為受苦不堪者作一標榜。吳南浦居士,以事實見示,因取其要者記之。

常熟蓮華庵放生池碑記(民二十三年)

常熟蓮華庵放生池碑記(民二十三年)

  乾為大父,坤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此儒者民物一視之素志也。嚴禁傷胎破卵,必使鳥獸魚鱉咸若,此聖王勝殘去殺之德政也。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民物之大苦曰殺。勝殘去殺,須由小而至大。仁民愛物,必自易而至難。倘不推本於涵養仁恕,必至捨小取大,捨易取難。日行殘殺,而妄冀仁民愛物,則徒成空談,決難實行其事矣。何以言之。小兒平民,皆能實行愛物之事。行之既久,滿腔仁慈。日後得位行政,便可大庇群黎。即隱居一鄉,亦可以身率物,移風易俗。如是則仁民之道,自愛物培植而來者,方可周遍圓滿而無弊。不由愛物來者,於現生似無所憾,於將來大有可虞。以既種殘殺物類之因,難免循環報復之果。願仁民者,當慎思焉。放生一事,原為啟發現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殺茹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之則全吾心之純仁,大之則弭世界之殺劫。且勿以為不急之務,而漠然置之也。蓮華庵者,四周皆水,中湧一洲,築庵其上,供奉西方三聖。敦請戒德僧人為之住持。境地清幽,紅塵不到。修持嚴密,戒德遠聞。庵前河中,以柵隔斷,作放生池。自明以來,為時久遠。現有邑紳瞿良士,龐德超者,極欲整頓,兼欲發揮放生之義致與利益,祈餘為文以告來哲。竊謂放生原為提倡戒殺吃素,人若畢生吃素,則成不放之大放矣。今將黃山谷居士戒食肉詩錄之,以期大傢於食肉時,一再思之,必有不忍食與不敢食之心,勃然而興。詩曰,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本是一種性,隻為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需,莫教閻君斷,自揣應何如。有味哉,斯詩也。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此仁民愛物成始成終之大經大法,固不須更為詳談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深義也。願見聞者,咸深思之。

靈巖山寺重修彌勒樓閣功德碑記(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季夏)

靈巖山寺重修彌勒樓閣功德碑記(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季夏)

  彌勒者,當來下生娑婆世界之教主也。樓閣者,善財南參時,彌勒所住之屋宇也。重屋名樓,岑樓名閣。此之樓閣,勝妙無比,凡夫,二乘,權位菩薩,皆不能見。乃彌勒無量劫來,上求下化,勝妙功德所感之報境也。善財既參德生,有德二善知識已。又令往南方海岸國,大莊嚴園,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請教彌勒菩薩。彼菩薩必能為汝說究竟契理契機妙法,令汝得大利益。於是善財極力對治煩惱習氣,極力修持戒定慧道。至海岸毗盧遮那大樓閣前,五體投地,願見彌勒,說偈贊嘆。乃見彌勒從別處來。善財頂禮,彌勒為同來大眾,贊嘆善財,為真佛子,真法器。又為善財說菩提心種種功德,以培成佛之基。令入大樓閣中,周遍觀察,則能瞭知學菩薩行。學已,成就無量功德。善財白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彌勒彈指出聲,其門即開,令善財入,入已還閉。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地及宮殿,一切供具,皆以無量眾寶而共合成。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廣博嚴麗,皆同虛空,不相障礙,亦無雜亂。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處中,悉如是見。爾時善財普申禮敬,才始稽首,自見其身,遍在一切諸樓閣中,普禮一切諸佛法僧,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所謂或見彌勒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親何知識,所證何三昧。以至親證法身,於十方法界,經佛剎微塵數劫,現三乘六道等身,以行教化,一一圓見。並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以至成佛度生,及與涅槃,法住久近,亦各圓見。善財在樓閣中,上求下化,經佛剎微塵數劫,精勤修持種種妙行,而不疲倦,一心直趣無上菩提。時彌勒菩薩,即攝神力,入樓閣中,彈指作聲,告善財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薩知諸法智,因緣聚集所現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夢。是知此大樓閣,即法界藏。凡法界中所有諸微妙事,此樓閣中,無不圓見。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非彌勒神通道力,善財竭誠盡敬,何克臻此。近世諸方,無不以彌勒像,供於前殿。不稱彌勒殿,乃名天王殿,直是以彌勒為天王之寄客,甚失尊敬之義。靈巖修前殿,因與監院妙真大師,說其所以。又節錄華嚴經善財參彌勒章,以示彌勒德超十地,道證等覺,慈濟眾生,非佛莫知,因名其殿為彌勒樓閣。以期後之入者,皆同善財,或於現生,或於來世,各得親證樓閣中道,以慰彌勒時時示時人之大慈悲心。又諸方所供之彌勒像,乃唐季彌勒示現之佈袋和尚像。今既知是彌勒示現,固宜供微妙莊嚴之本像。以現處兜率天,故戴五佛冠為標識。略敘緣起,以告來哲,知我罪我,所不計也。修殿始終,檀信功德,另碑詳錄,此不備述。

附錄化痰止咳丸方

附錄化痰止咳丸方

  制法  用荊芥 桔梗 紫菀 百部 白前 陳皮 桑白皮 甘草各一兩 均生研極細末 另加生蘿卜子二兩研 再用枇杷葉一兩煎湯 擠濾蘿卜子得汁 再加生蘿卜汁二兩 和蘿卜子汁為丸 加上百煉蜜二三兩更好 每丸重二錢五分

  服法  用開水化服 每次一丸 小兒減半 每日早起空肚 及晚間臨睡 各一次

  此方原出醫學心悟,驗方新編載之,漏去陳皮,甘草。且各經炒制,服之嫌燥。今加桑白皮,又用枇杷葉,蘿卜子,蘿卜汁,合為丸。各藥生研。從此用無不效,風寒痰熱皆宜。聶雲臺識。

  餘偶傷風咳嗽,在雲臺居士處,取得十餘丸,服數丸而愈。所餘,及向三樂社再取,轉送與人,均稱靈效。特附方於此,願閱者按方配制,方便利人,功德無量。德森再識。

普陀山三聖禪院八功德泉表異碑記

普陀山三聖禪院八功德泉表異碑記

  觀世音菩薩,於十方世界,隨類現身,尋聲救苦,而復以普陀為應化之地者,欲令一切四眾,投誠有處也。菩薩之慈悲靈感,固已人各悉知,即一石一水,無不顯示菩薩不思議跡。普陀石之奇者固多,唯磐陀石為第一。明理之人見此石,則菩薩之不思議神通威德,悉可不待詳說,而即皆悟解矣。近海之地,水皆咸苦,不可飲用。普陀一山,水皆甘美,縱海邊之地,絕無咸水,而八功德泉,實為第一。按山志,明萬歷間,僧大方,結茅於此。三十年,內監張隨,黨禮,奉敕督造藏殿。閑遊於此,飲水而甘,並聞旱澇不加增減,祈雨必取此水,遂捐資建三聖堂,而名其泉為八功德,蓋以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之水擬之也。八功德泉,由三聖堂而得名。三聖堂,由八功德水而發起。所謂時節因緣,固有不期然而然者。按佛經八功德水,一澄清,異此方混濁。二清泠,異寒熱。三甘美,異咸淡劣味。四輕軟,異沉重。五潤澤,異[氵*宿]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濁世眾生,業力深重,致此水無此功德力用,究與普通各水,功德多多,故特表彰,以顯菩薩不思議跡。以期在山住者,並來山巡禮者,於一石一水,均可由是深悟圓通常理。庶可以菩薩之心為心,以菩薩之事為事矣。

卷下\頌贊

法寶贊

法寶贊

  法寶實難量,空有體用圓彰。一塵不立萬德昌,無住心生光。真俗互存互泯處,若何始能贊揚。證到得無所得方,堪稱法中王。

僧寶贊

僧寶贊

  僧寶不可思,本跡凡聖難知。文殊曾為七佛師,示作寒山癡。凡僧力修戒定慧,擔荷如來菩提。由此凡聖二洪儀,法道永傳持。

藥師佛像贊

藥師佛像贊

  十二大願德難量,稱名即得脫苦韁。待到業盡情空後,東西原是一覺場。

藥師佛偈

藥師佛偈

  藥師如來琉璃光,誓願宏深世莫量。顯令生善集福慶,密使滅惡消禍殃。拔苦必期二死盡,與樂直教萬德彰。法界聖凡同歸命,蒙恩速得證真常。

阿彌陀佛像贊

阿彌陀佛像贊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阿彌陀經塔贊

阿彌陀經塔贊

  寶塔巍巍聳太空,無邊法藏悉包融。極樂莊嚴全顯現,彌陀光壽總形容。六方諸佛常贊嘆,九界眾生盡朝宗。歸根結頂高深處,隻在洪名一句中。

西方三聖像贊

西方三聖像贊

  三聖各已證無心,無心遍應有心人。普引眾生歸極樂,身心瞭無起止痕。

多寶塔贊

多寶塔贊

  多寶如來,為滿宿願。顯實已竟塔湧現,顯本為洪范。普令聞見,悉得登彼岸。

觀世音菩薩像贊

觀世音菩薩像贊

  遍塵剎國悉現身,尤憐娑婆世界人。不到眾生皆成佛,莫息尋聲救苦心。

觀世音菩薩偈贊

觀世音菩薩偈贊

  觀音誓願妙難思,赴感應機不失時。救苦尋聲磁吸鐵,現身說法月印池。塵剎國中咸事濟,娑婆界內更垂慈。深恩窮劫莫能贊,冀愍群萌普護持。

  觀世音誓願深,度生悉出苦輪。興慈運悲遍剎塵,一一攝入普門。三十二應示現今,畢竟令證佛心。常念恭敬觀世音,災消吉慶臨。

觀音七回向偈

觀音七回向偈

  願此持誦勝功德,即蒙大士垂加被。消除自他宿現業,增長我人勝善根。永劫恒存大士心,遍界常行大士事。盡未來際作饒益,普令有情無禍害。

  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饉等,咸皆盡滅除,世界永升平。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安寧,法界諸含識,同證無上道。

慶祝觀音偈

慶祝觀音偈

  端坐普陀常入禪,眾生有叩遍垂憐。欲知感應玄妙義,請看一月印萬川。

改正俗傳觀音偈贊

改正俗傳觀音偈贊

  觀音菩薩德最優,正法明佛久證修。浩浩宏恩被沙界,巍巍金佛立冠頭。瓶中甘露滌沉垢,掌上祥光滅隱憂。遍塵剎感塵剎應,一月萬川印現周。

大勢至菩薩像贊

大勢至菩薩像贊

  如子憶母勤念佛,都攝六根耳聽著。若依大士此開示,因心各得契果覺。

大勢至菩薩偈贊

大勢至菩薩偈贊

  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修因遍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攝念佛人歸凈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大勢至利生深,專主念佛法門。如子憶母憶世尊,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覺兩相契,立刻返本還源。都攝六根妙難論,願遍界流存。

地藏菩薩像贊

地藏菩薩像贊

  猗歟大士,誓願宏深。愍念眾生,長劫沉淪。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常處地獄,冀解倒懸。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成佛無期。由此因緣,諸佛贊嘆。況彼六道,能不悲戀。虛空有盡,誓願無窮。欲報深恩,特印尊經。願見聞者,同生凈信。展轉流通,利益無盡。

地藏菩薩偈贊

地藏菩薩偈贊

  大士誓願不可測,運悲周遍塵剎國。眾生盡後誓方休,地獄空時願始息。受化多成無上道,自身猶示聲聞跡。隻緣生佛性唯一,欲令同獲究竟即。(天臺智者以六即釋佛。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地藏大慈悲,誓願永無瞭期。所化成佛數難思,猶秉聲聞儀。直待獄空生度盡,方肯示證菩提。懇祈冥顯施恩資,海會預蓮池。

彌勒菩薩偈贊

彌勒菩薩偈贊

  慈無能勝補處尊,常居兜率演圓音。現身塵剎有誰識,融心法界許彼親。袋中寶藏全傾出,笑顏等付者個人。願偕彌陀垂接引,好令三會證一真。

文殊師利菩薩偈贊

文殊師利菩薩偈贊

  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彰。(龍種上佛,乃文殊過去劫中成佛之名,出首楞嚴三昧經。龍種上尊王,另是一佛,須知。)

  文殊輔法王,智慧非佛莫量。圓頓教中振玄綱,妙義徹底彰。聞者直下亡情見,達本菩提道場。願如善財沐恩光,究竟證真常。

普賢菩薩偈贊

普賢菩薩偈贊

  菩薩慈悲不可陳,聖凡悉使證圓因。一心不住超諸位,十願導歸繼能仁。三乘咸令契果覺,群萌速得脫煩塵。恪遵大士清明誨,決定即生達本真。

  普賢行願深,勸發菩提大心。三賢十地諸聖倫,令見彌陀尊。十大願王若遵循,利益非佛莫陳。果覺因心相符泯,證清凈法身。

智積菩薩像贊

智積菩薩像贊

  久侍多寶佛,來禮釋迦尊。遍遊塵剎佛國土,偏憐娑婆世界人。畫像顯通,助闡梁朝之佛化。現僧醫病,大啟唐相之信心。殿踞塔陰,登者即入如來之秘藏。井開山頂,飲者咸通般若之玄津。趺坐欲起,示行向上一路。拄杖卓豎,直指不二法門。雖非靈巖傳心之嫡祖,實為苦海度生之嘉賓。

智積菩薩贊(民二十三年)

智積菩薩贊(民二十三年)

  緬維菩薩,悲智洪深。下方常侍多寶尊,示跡遍剎塵。畫像現身,靈巖道長存。

凈土宗祖堂贊(民二十七年)

凈土宗祖堂贊(民二十七年)

  凈土一宗,肇自普賢。震旦遠公續法源,中外廣流傳。遍令聖凡,現生證涅槃。

遠公大師像贊(民二十四年)

遠公大師像贊(民二十四年)

  緬維遠公,乘願再來。創立蓮宗,暢佛本懷。俾諸凡夫,憶念佛名。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已斷惑者,即證無生。證無生者,速圓佛乘。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感應道交,利益甚深。未見涅槃,即宣常住。未見行願,普導西去。其所立法,暗與經合。護法菩薩,表自大覺。羅什舉經,深加贊嘆。西僧景仰,心香輒獻。千餘年來,不聞圓音。幸有遺教,尚可遵循。伏願我公,又復示生。普引群倫,同登五清。印公遺文,模公道貌。庶幾來哲,是則是效。

蓮宗十二祖贊頌

  蓮宗十二祖贊頌

晉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

晉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

  以特別法,永為世范。意旨暗合於行願,中外流通遍。普令庸彥,大事即生辦。

  肇啟蓮宗福震旦,暢佛本懷垂方便。圓音一闡士歸廬,大法將弘神運殿。一切法門從此流,一切行門從此辦。致令各宗盡朝宗,萬川赴海依行願。

唐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

唐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提倡凈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

  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幹。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唐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

唐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

  羸形垢面,侍彌陀傍。法照神遊得觀光,佛示其名坊。往嗣門墻,心法永傳揚。

  般舟苦行世難堪,絕糧泥土作所餐。常將經要佛名號,遍書塗巷巖石間。念佛佛教特別法,來學以此令心安。天子聞名南向禮,故得道風四海傳。

唐四祖五臺竹林法照大師

唐四祖五臺竹林法照大師

  緬維四祖,懿德堪欽。樂邦得師佛指陳,文殊示宿因。普令群倫,即生達本真。

  衡州缽中見聖境,臺山一一悉親造。凈土得睹承遠師,竹林恭承文殊教。並州佛聲達宮闈,代宗遣使優旨詔。念佛之妙究如何,能令速成菩提道。

唐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

唐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

  忌談世諦,七歲不言。出言即便驚人天,廣結凈土緣。小兒為錢,各種九品蓮。

  七歲絕未發一言,發言即稱世尊號。一見善導西方文,方知凈土堪倚靠。錢誘小兒念彌陀,未久道路佛聲噪。念佛佛像從口出,有誰聞見不依教。

宋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宋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法華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揀利愚黠,萬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極樂剎。

  視諸眾生皆是佛,隻顧救生忘國憲。赴市心樂顏不變,蒙赦得遂出傢願。日課佛事百八件,法華一部佛十萬。若非大權示世間,法幢誰能如是建。

宋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

宋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

  道慕廬山,追蹤蓮社。刺血特將凈行寫,首輔歸座下。百廿大雅,願生效龍馬。(龍樹,馬鳴)。

  慕廬山風立凈社,爰因後世實行寡。百四一願隨事發,人各寢饋菩提者。首輔王旦既歸依,公卿百廿受陶冶。閻浮雖則贊皇猷,何若樂邦得佛嘏。(音假,福也)。

明八祖杭州雲棲袾宏大師

明八祖杭州雲棲袾宏大師

  初住雲棲,即滅虎患。旱請念佛雨慰盼,村民咸感嘆。庀材開辦,道場重興建。

  幼聞念佛意頗快,末誡門徒莫捏怪。行為世則言世法,註重凈土及規戒。砥柱狂瀾契理機,闡明佛心祛蜂蠆。普令具縛諸凡夫,仗佛慈力登蓮界。

清九祖北天目靈峰智旭大師

清九祖北天目靈峰智旭大師

  幼即信佛,隨母禮誦。入塾宗宋遂放縱,讀竹窗自訟。力弘大乘,冀同出陷阱。

  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惑業未斷猶壞器,經雨則化棄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苦口切勸學道者,生西方可繼大雄。

清十祖虞山普仁行策大師

清十祖虞山普仁行策大師

  闡揚凈土,懇切少儔。以深信願竭誠修,心佛兩相投。萬念俱休,決定出苦邱。

  憨山宿願尚未酬,故復示生作截流。呵斥修人天福者,直是闡提旃陀儔。佛我心性原不異,佛是已成我未修。欲得心佛兩無差,當向憶佛念佛求。

清十一祖杭州梵天實賢大師

清十一祖杭州梵天實賢大師

  四十八願,仰效彌陀。百八首詩勝楚歌,聞者厭娑婆。振起蹉跎,證波羅蜜多。

  深入經藏難親證,徹悟心源力弘凈。欲使世人知所以,作文作詩示佛令。發菩提心為前導,真信願行為後勁。若能具此殊勝法,即生超凡而入聖。

清十二祖紅螺資福際醒大師(即徹悟大師)

清十二祖紅螺資福際醒大師(即徹悟大師)

  遍通經史,冀為世導。一病方知不可靠,研窮各宗奧。均難證到,專主凈土教。

  示眾法語利益多,念佛伽陀悉包羅。全真成妄隻此心,全妄成真亦非他。不變隨緣宜隨凈,隨緣不變莫隨訛。人若依此義修持,光壽當同阿彌陀。

徹悟禪師像贊(民二十三年)

徹悟禪師像贊(民二十三年)

  儒門之俊傑,佛傢之魁雄,禪窟之巨獅,教海之神龍。研習慈賢而宏臺教,住持禪剎而扇蓮風。隻期契機契理,不計門庭異同。發明作佛是佛之義,揭破執理廢事之蒙。當此邪說橫流之惡世,微公則何所適從。

達磨祖師像贊

達磨祖師像贊

  特地西來傳佛心,東土原多大乘根。自從隻履西歸後,兒孫遍界振玄音。

濟公禪師像贊

濟公禪師像贊

  為啟眾生真正信,故顯種種大神通。不藉瘋顛掩眾目,何能常住振瞆聾。

南屏宗乘頌

南屏宗乘頌

  醉菩提,菩提醉,無智之人莫逐隊。若是錯認定盤星,萬劫泥犁常沉墜。願學者,善簡擇,順心逆跡最上策。倘無真正擇法眼,決定有損而無益。

貴池劉公魯豬齒臼佛記贊(民二十年)

貴池劉公魯豬齒臼佛記贊(民二十年)

  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由迷背故,遂失其正。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食他之肉,資己之身。殺業既結,歷劫互戕。如來愍之,為作慈航。大啟慈訓,人猶不信。特示形儀,以期隨順。蛤蜊蚌殼,牛腰羊蹄。豬齒鱉腹,均有佛棲。有宋職氏,殺豬棄首。犬守四日,不敢下口。逐犬析骨,齒臼現佛。紺目螺發,儼然大覺。未殺之前,均謂是畜。既殺之後,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殊殺佛。即非佛現,亦未來佛。殺而食之,罪逾海嶽。急宜痛戒,庶可解脫。晁氏兄弟,為文為贊。義理淵深,文詞璀璨。天池書寫,諸公題跋。永用警策,啟牖後覺。既明此義,孰敢行殺。爭地爭城,遂息傾軋。貴池劉公,篤信佛法。保存徐書,題跋充洽。令嗣公魯,持以相示。敬書數語,藉表我志。願見聞者,吃素戒殺。定可現生,歸極樂剎。

念誠大德像贊

念誠大德像贊

  念公大德,冀復靈巖。劫後隻身棲塔間,值彭公遊山。許查寺田,漸致成名藍。

上海慈幼院新屋落成頌

上海慈幼院新屋落成頌

  濟濟孤兒,頭角崢嶸。若不救濟,將無由生。既得教育,正器必成。或為工商,或讀或耕。為賢為善,嘉會其亨。恪守道義,雖賤亦榮。何況不少,出格俊英。是知慈幼,利益深宏。子輿之言,實具深思。惟願仁人,同懷慈悲。院屋雖成,常需不資。各為輸將,以助成之。幼人之幼,己幼必奇。賢善相繼,為世型儀。利人自利,因果如斯。勿或不信,佛語不欺。

凈土法門殊勝頌(唯其法門殊勝故,智宜女士得往生。)

凈土法門殊勝頌(唯其法門殊勝故,智宜女士得往生。)

  凈土法門,有教無類。凡聖智愚,等蒙攝受。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佛力自力,天淵懸隔。信願憶念,定生佛國。盡人信念,盡人往生。佛有誓願,現有儀型。智宜女士,念佛心切。念未數年,竟蒙佛接。願見聞者,各事修持。預蓮池會,何樂如之。

徐蔚如居士西歸頌

徐蔚如居士西歸頌

  猗歟徐君,宿具慧根。孝友仁慈,盡分敦倫。恪遵祖訓,篤信佛法。修念佛行,冀生凈剎。中年力任,刊刻藏典。續佛慧命,資密及顯。時局不靖,彌切欣厭。乘願西歸,大事克辦。蒙佛授記,即回娑婆。普引含識,同覲彌陀。

沙公雪舫懿德頌(民二十二年)

沙公雪舫懿德頌(民二十二年)

  懿哉沙叟,宿根甚深。孝友仁慈,一鄉同欽。年登八十,始修凈土。圓發三心,期生上品。心具心造,心作心是。行解雙融,理事一致。故得臨終,安然而逝。頂暖容光,用示實詣。

屈子建居士西歸頌(民二十年)

屈子建居士西歸頌(民二十年)

  佛心眾生心,本體原無二。由迷悟因緣,非異而成異。倘肯背塵勞,兼持佛聖號。一得生西方,覺岸當親到。懿哉子建翁,宿根深復深。世善傢托質,忠恕以居心。好義而輕財,親疏等周贍。更有出格處,專以佛為念。凈業已成熟,預知某時去。眷屬咸一心,念佛以相助。故得承佛力,往生極樂國。遺相愈光華,人各稱奇特。末世諸行人,欲出生死阱。唯念佛一法,現生可入聖。撮舉其大略,永貽諸後昆。冀悉追先德,覲彌陀世尊。

張冕堂居士懿行頌(民二十年)

張冕堂居士懿行頌(民二十年)

  猗歟冕堂公,乘願而示生。當此彌天劫,海陸遍虎鯨。人民遭吞噬,發心為肅清。因茲入軍界,以德訓眾兵。仁義為戰具,因果作幹城。凡所駐紮處,來蘇騰頌聲。除暴安良善,宏法度有情。魔外既摧伏,佛日得照明。厭武從文職,宓琴得常鳴。政簡多閑暇,念佛有定程。指爪畫三聖,精妙莫與京。凡有見聞者,心向極樂傾。作佛心是佛,觀經義深宏。世出世間事,一本於至誠。普願各界人,聞風俱興行。庶幾從此後,天下常太平。

周母徐老太太懿行頌(民二十年)

周母徐老太太懿行頌(民二十年)

  猗歟周母,宿有慧根。事親撫弟,譽著鄉村。來歸於周,相夫以仁。改革先業,慈德莫倫。持傢教子,經商善舉。凡所籌畫,悉合情理。心存利濟,財法並施。振恤開導,無微不至。一生所積,收據盈篋。儒符大同,釋契四攝。二妃三太,高風未泯。爰書大略,貽范後人。

張珊貞烈女頌

張珊貞烈女頌

  天地之正氣,人當大展施。男女雖有異,此理固無差。以同具佛性,即所謂秉彝。但得善擴充,作聖由此基。堪嗟近世人,欲以夏為夷。男女之范圍,盡力棄靡遺。戀愛稱高尚,貞節謂瑕疵。直欲舉世人,與禽獸齊馳。偉哉張珊貞,矢死志莫移。既不蒙母諒,以翦而自剺。雖是農傢女,足為閨閫儀。以身輔名教,可雲大丈夫。其人雖已逝,貞德無泯期。惜未知佛法,終難出凡籬。果能生信願,志心念阿彌。必蒙佛接引,往生七寶池。見佛聞妙法,漸進證菩提。盡未來際劫,常為天人師。

婺源程志鵬居士懿行頌(民二十二年)

婺源程志鵬居士懿行頌(民二十二年)

  生今之世,行古之道。為鄉邑之儀型,守濂洛之志操。深信佛法,不襲陰奉陽違之愆。願生蓮邦,卒獲感應道交之妙。噫,若斯人者,誠中流之砥柱,迷途之善導。爰書大略,為後來告。

齊庾南公暨金夫人百歲冥壽頌

齊庾南公暨金夫人百歲冥壽頌

  齊公孝友德超群,夫人更能助芳芬。勿謂平生作商賈,須知通身荷斯文。斯文誠可風一世,惜未聞法悟心源。幸有兒孫賢且孝,薦親期歸極樂天。極樂之樂樂無央,常時親侍古覺皇。忍證無生乘悲願,特來此界作慈航。慈航泛入苦海中,普令歸西而捨東。自利利他圓滿日,當於法界稱大雄。

普為現在印送及永遠流佈文鈔者回向頌(民十六年)

普為現在印送及永遠流佈文鈔者回向頌(民十六年)

  凈土法門,是法界藏。機理雙契,最為無上。等覺大聖,逆惡小凡。律教禪密,普遍包涵。十方諸佛,盡劫宣揚。妙義奇勛,尚難周詳。況我凡庸,偶有發揮。地塵海滴,微乎其微。自諒陋劣,非佛莫度。亦有同志,唯此是務。由是故有,種種蕪語。聊攄愚誠,豈宏凈土。因諸居士,為利初機。數次刊佈,冀有所依。有葉德廣,出資三千。擬作印費,期廣流傳。八月長圍,陜垣堪悲。圍解求救,盡數濟饑。凡有善士,隨意捐助。三五千部,尚可湊數。願出資人,及讀誦者。消除業障,增崇福祉。傢門清吉,身心安康。生入聖域,沒往西方。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證菩提。

附錄:白礬救命神效方(白礬,又名明礬,或名礬石。)

附錄:

白礬救命神效方(白礬,又名明礬,或名礬石。)

  凡誤食河豚,及其他一切毒物。或因事故逼迫,意欲輕生自盡,吞吃鴉片,砒霜,藤黃,一切能壞人臟腑,令人斃命各毒物,及服錯瞭毒藥等。均可用白礬一塊,打碎,用開水沖化,再對涼水幾碗,隻要礬水保存濃厚酸澀性味乃可。即令患者,服此礬水幾碗,不到一刻鐘,便可將所食毒物,漚吐凈盡,即得保全生命。縱使服毒時間過久,多灌礬水入肚,或亦仍可救治。即臟腑已壞,挽救不及,亦無所害。

  按白礬,性涼,味酸澀,解諸毒,故極對癥。霍亂癥,亦可以此救治。此由天津馮文符醫士,歷十餘年之經驗,百發百中,屢見神效。印單廣傳,以期普救,實仁人君子之用心。且白礬隨地可買,價又便宜。願閱者留心,方便救人,功德不可思議。即以此救人功德,回向西方,亦可作增上勝緣。

佛寶贊

佛寶贊

  佛寶贊無窮,塵劫前證大雄。常住寂光悲心隆,垂跡度群蒙。為說機理雙契法,震發九界瞆聾。靈山一會願常逢,受記振宗風。

法寶贊

法寶贊

  法寶實難量,空有體用圓彰。一塵不立萬德昌,無住心生光。真俗互存互泯處,若何始能贊揚。證到得無所得方,堪稱法中王。

僧寶贊

僧寶贊

  僧寶不可思,本跡凡聖難知。文殊曾為七佛師,示作寒山癡。凡僧力修戒定慧,擔荷如來菩提。由此凡聖二洪儀,法道永傳持。

藥師佛像贊

藥師佛像贊

  十二大願德難量,稱名即得脫苦韁。待到業盡情空後,東西原是一覺場。

藥師佛偈

藥師佛偈

  藥師如來琉璃光,誓願宏深世莫量。顯令生善集福慶,密使滅惡消禍殃。拔苦必期二死盡,與樂直教萬德彰。法界聖凡同歸命,蒙恩速得證真常。

阿彌陀佛像贊

阿彌陀佛像贊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阿彌陀經塔贊

阿彌陀經塔贊

  寶塔巍巍聳太空,無邊法藏悉包融。極樂莊嚴全顯現,彌陀光壽總形容。六方諸佛常贊嘆,九界眾生盡朝宗。歸根結頂高深處,隻在洪名一句中。

西方三聖像贊

西方三聖像贊

  三聖各已證無心,無心遍應有心人。普引眾生歸極樂,身心瞭無起止痕。

多寶塔贊

多寶塔贊

  多寶如來,為滿宿願。顯實已竟塔湧現,顯本為洪范。普令聞見,悉得登彼岸。

觀世音菩薩像贊

觀世音菩薩像贊

  遍塵剎國悉現身,尤憐娑婆世界人。不到眾生皆成佛,莫息尋聲救苦心。

觀世音菩薩偈贊

觀世音菩薩偈贊

  觀音誓願妙難思,赴感應機不失時。救苦尋聲磁吸鐵,現身說法月印池。塵剎國中咸事濟,娑婆界內更垂慈。深恩窮劫莫能贊,冀愍群萌普護持。

  觀世音誓願深,度生悉出苦輪。興慈運悲遍剎塵,一一攝入普門。三十二應示現今,畢竟令證佛心。常念恭敬觀世音,災消吉慶臨。

觀音七回向偈

觀音七回向偈

  願此持誦勝功德,即蒙大士垂加被。消除自他宿現業,增長我人勝善根。永劫恒存大士心,遍界常行大士事。盡未來際作饒益,普令有情無禍害。

  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饉等,咸皆盡滅除,世界永升平。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安寧,法界諸含識,同證無上道。

慶祝觀音偈

慶祝觀音偈

  端坐普陀常入禪,眾生有叩遍垂憐。欲知感應玄妙義,請看一月印萬川。

改正俗傳觀音偈贊

改正俗傳觀音偈贊

  觀音菩薩德最優,正法明佛久證修。浩浩宏恩被沙界,巍巍金佛立冠頭。瓶中甘露滌沉垢,掌上祥光滅隱憂。遍塵剎感塵剎應,一月萬川印現周。

大勢至菩薩像贊

大勢至菩薩像贊

  如子憶母勤念佛,都攝六根耳聽著。若依大士此開示,因心各得契果覺。

大勢至菩薩偈贊

大勢至菩薩偈贊

  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修因遍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攝念佛人歸凈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大勢至利生深,專主念佛法門。如子憶母憶世尊,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覺兩相契,立刻返本還源。都攝六根妙難論,願遍界流存。

地藏菩薩像贊

地藏菩薩像贊

  猗歟大士,誓願宏深。愍念眾生,長劫沉淪。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常處地獄,冀解倒懸。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成佛無期。由此因緣,諸佛贊嘆。況彼六道,能不悲戀。虛空有盡,誓願無窮。欲報深恩,特印尊經。願見聞者,同生凈信。展轉流通,利益無盡。

地藏菩薩偈贊

地藏菩薩偈贊

  大士誓願不可測,運悲周遍塵剎國。眾生盡後誓方休,地獄空時願始息。受化多成無上道,自身猶示聲聞跡。隻緣生佛性唯一,欲令同獲究竟即。(天臺智者以六即釋佛。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地藏大慈悲,誓願永無瞭期。所化成佛數難思,猶秉聲聞儀。直待獄空生度盡,方肯示證菩提。懇祈冥顯施恩資,海會預蓮池。

彌勒菩薩偈贊

彌勒菩薩偈贊

  慈無能勝補處尊,常居兜率演圓音。現身塵剎有誰識,融心法界許彼親。袋中寶藏全傾出,笑顏等付者個人。願偕彌陀垂接引,好令三會證一真。

文殊師利菩薩偈贊

文殊師利菩薩偈贊

  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彰。(龍種上佛,乃文殊過去劫中成佛之名,出首楞嚴三昧經。龍種上尊王,另是一佛,須知。)

  文殊輔法王,智慧非佛莫量。圓頓教中振玄綱,妙義徹底彰。聞者直下亡情見,達本菩提道場。願如善財沐恩光,究竟證真常。

普賢菩薩偈贊

普賢菩薩偈贊

  菩薩慈悲不可陳,聖凡悉使證圓因。一心不住超諸位,十願導歸繼能仁。三乘咸令契果覺,群萌速得脫煩塵。恪遵大士清明誨,決定即生達本真。

  普賢行願深,勸發菩提大心。三賢十地諸聖倫,令見彌陀尊。十大願王若遵循,利益非佛莫陳。果覺因心相符泯,證清凈法身。

智積菩薩像贊

智積菩薩像贊

  久侍多寶佛,來禮釋迦尊。遍遊塵剎佛國土,偏憐娑婆世界人。畫像顯通,助闡梁朝之佛化。現僧醫病,大啟唐相之信心。殿踞塔陰,登者即入如來之秘藏。井開山頂,飲者咸通般若之玄津。趺坐欲起,示行向上一路。拄杖卓豎,直指不二法門。雖非靈巖傳心之嫡祖,實為苦海度生之嘉賓。

智積菩薩贊(民二十三年)

智積菩薩贊(民二十三年)

  緬維菩薩,悲智洪深。下方常侍多寶尊,示跡遍剎塵。畫像現身,靈巖道長存。

凈土宗祖堂贊(民二十七年)

凈土宗祖堂贊(民二十七年)

  凈土一宗,肇自普賢。震旦遠公續法源,中外廣流傳。遍令聖凡,現生證涅槃。

遠公大師像贊(民二十四年)

遠公大師像贊(民二十四年)

  緬維遠公,乘願再來。創立蓮宗,暢佛本懷。俾諸凡夫,憶念佛名。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已斷惑者,即證無生。證無生者,速圓佛乘。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感應道交,利益甚深。未見涅槃,即宣常住。未見行願,普導西去。其所立法,暗與經合。護法菩薩,表自大覺。羅什舉經,深加贊嘆。西僧景仰,心香輒獻。千餘年來,不聞圓音。幸有遺教,尚可遵循。伏願我公,又復示生。普引群倫,同登五清。印公遺文,模公道貌。庶幾來哲,是則是效。

蓮宗十二祖贊頌

  蓮宗十二祖贊頌

晉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

晉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

  以特別法,永為世范。意旨暗合於行願,中外流通遍。普令庸彥,大事即生辦。

  肇啟蓮宗福震旦,暢佛本懷垂方便。圓音一闡士歸廬,大法將弘神運殿。一切法門從此流,一切行門從此辦。致令各宗盡朝宗,萬川赴海依行願。

唐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

唐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提倡凈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

  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幹。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唐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

唐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

  羸形垢面,侍彌陀傍。法照神遊得觀光,佛示其名坊。往嗣門墻,心法永傳揚。

  般舟苦行世難堪,絕糧泥土作所餐。常將經要佛名號,遍書塗巷巖石間。念佛佛教特別法,來學以此令心安。天子聞名南向禮,故得道風四海傳。

唐四祖五臺竹林法照大師

唐四祖五臺竹林法照大師

  緬維四祖,懿德堪欽。樂邦得師佛指陳,文殊示宿因。普令群倫,即生達本真。

  衡州缽中見聖境,臺山一一悉親造。凈土得睹承遠師,竹林恭承文殊教。並州佛聲達宮闈,代宗遣使優旨詔。念佛之妙究如何,能令速成菩提道。

唐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

唐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

  忌談世諦,七歲不言。出言即便驚人天,廣結凈土緣。小兒為錢,各種九品蓮。

  七歲絕未發一言,發言即稱世尊號。一見善導西方文,方知凈土堪倚靠。錢誘小兒念彌陀,未久道路佛聲噪。念佛佛像從口出,有誰聞見不依教。

宋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宋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法華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揀利愚黠,萬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極樂剎。

  視諸眾生皆是佛,隻顧救生忘國憲。赴市心樂顏不變,蒙赦得遂出傢願。日課佛事百八件,法華一部佛十萬。若非大權示世間,法幢誰能如是建。

宋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

宋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

  道慕廬山,追蹤蓮社。刺血特將凈行寫,首輔歸座下。百廿大雅,願生效龍馬。(龍樹,馬鳴)。

  慕廬山風立凈社,爰因後世實行寡。百四一願隨事發,人各寢饋菩提者。首輔王旦既歸依,公卿百廿受陶冶。閻浮雖則贊皇猷,何若樂邦得佛嘏。(音假,福也)。

明八祖杭州雲棲袾宏大師

明八祖杭州雲棲袾宏大師

  初住雲棲,即滅虎患。旱請念佛雨慰盼,村民咸感嘆。庀材開辦,道場重興建。

  幼聞念佛意頗快,末誡門徒莫捏怪。行為世則言世法,註重凈土及規戒。砥柱狂瀾契理機,闡明佛心祛蜂蠆。普令具縛諸凡夫,仗佛慈力登蓮界。

清九祖北天目靈峰智旭大師

清九祖北天目靈峰智旭大師

  幼即信佛,隨母禮誦。入塾宗宋遂放縱,讀竹窗自訟。力弘大乘,冀同出陷阱。

  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惑業未斷猶壞器,經雨則化棄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苦口切勸學道者,生西方可繼大雄。

清十祖虞山普仁行策大師

清十祖虞山普仁行策大師

  闡揚凈土,懇切少儔。以深信願竭誠修,心佛兩相投。萬念俱休,決定出苦邱。

  憨山宿願尚未酬,故復示生作截流。呵斥修人天福者,直是闡提旃陀儔。佛我心性原不異,佛是已成我未修。欲得心佛兩無差,當向憶佛念佛求。

清十一祖杭州梵天實賢大師

清十一祖杭州梵天實賢大師

  四十八願,仰效彌陀。百八首詩勝楚歌,聞者厭娑婆。振起蹉跎,證波羅蜜多。

  深入經藏難親證,徹悟心源力弘凈。欲使世人知所以,作文作詩示佛令。發菩提心為前導,真信願行為後勁。若能具此殊勝法,即生超凡而入聖。

清十二祖紅螺資福際醒大師(即徹悟大師)

清十二祖紅螺資福際醒大師(即徹悟大師)

  遍通經史,冀為世導。一病方知不可靠,研窮各宗奧。均難證到,專主凈土教。

  示眾法語利益多,念佛伽陀悉包羅。全真成妄隻此心,全妄成真亦非他。不變隨緣宜隨凈,隨緣不變莫隨訛。人若依此義修持,光壽當同阿彌陀。

徹悟禪師像贊(民二十三年)

徹悟禪師像贊(民二十三年)

  儒門之俊傑,佛傢之魁雄,禪窟之巨獅,教海之神龍。研習慈賢而宏臺教,住持禪剎而扇蓮風。隻期契機契理,不計門庭異同。發明作佛是佛之義,揭破執理廢事之蒙。當此邪說橫流之惡世,微公則何所適從。

達磨祖師像贊

達磨祖師像贊

  特地西來傳佛心,東土原多大乘根。自從隻履西歸後,兒孫遍界振玄音。

濟公禪師像贊

濟公禪師像贊

  為啟眾生真正信,故顯種種大神通。不藉瘋顛掩眾目,何能常住振瞆聾。

南屏宗乘頌

南屏宗乘頌

  醉菩提,菩提醉,無智之人莫逐隊。若是錯認定盤星,萬劫泥犁常沉墜。願學者,善簡擇,順心逆跡最上策。倘無真正擇法眼,決定有損而無益。

貴池劉公魯豬齒臼佛記贊(民二十年)

貴池劉公魯豬齒臼佛記贊(民二十年)

  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由迷背故,遂失其正。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食他之肉,資己之身。殺業既結,歷劫互戕。如來愍之,為作慈航。大啟慈訓,人猶不信。特示形儀,以期隨順。蛤蜊蚌殼,牛腰羊蹄。豬齒鱉腹,均有佛棲。有宋職氏,殺豬棄首。犬守四日,不敢下口。逐犬析骨,齒臼現佛。紺目螺發,儼然大覺。未殺之前,均謂是畜。既殺之後,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殊殺佛。即非佛現,亦未來佛。殺而食之,罪逾海嶽。急宜痛戒,庶可解脫。晁氏兄弟,為文為贊。義理淵深,文詞璀璨。天池書寫,諸公題跋。永用警策,啟牖後覺。既明此義,孰敢行殺。爭地爭城,遂息傾軋。貴池劉公,篤信佛法。保存徐書,題跋充洽。令嗣公魯,持以相示。敬書數語,藉表我志。願見聞者,吃素戒殺。定可現生,歸極樂剎。

念誠大德像贊

念誠大德像贊

  念公大德,冀復靈巖。劫後隻身棲塔間,值彭公遊山。許查寺田,漸致成名藍。

上海慈幼院新屋落成頌

上海慈幼院新屋落成頌

  濟濟孤兒,頭角崢嶸。若不救濟,將無由生。既得教育,正器必成。或為工商,或讀或耕。為賢為善,嘉會其亨。恪守道義,雖賤亦榮。何況不少,出格俊英。是知慈幼,利益深宏。子輿之言,實具深思。惟願仁人,同懷慈悲。院屋雖成,常需不資。各為輸將,以助成之。幼人之幼,己幼必奇。賢善相繼,為世型儀。利人自利,因果如斯。勿或不信,佛語不欺。

凈土法門殊勝頌(唯其法門殊勝故,智宜女士得往生。)

凈土法門殊勝頌(唯其法門殊勝故,智宜女士得往生。)

  凈土法門,有教無類。凡聖智愚,等蒙攝受。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佛力自力,天淵懸隔。信願憶念,定生佛國。盡人信念,盡人往生。佛有誓願,現有儀型。智宜女士,念佛心切。念未數年,竟蒙佛接。願見聞者,各事修持。預蓮池會,何樂如之。

徐蔚如居士西歸頌

徐蔚如居士西歸頌

  猗歟徐君,宿具慧根。孝友仁慈,盡分敦倫。恪遵祖訓,篤信佛法。修念佛行,冀生凈剎。中年力任,刊刻藏典。續佛慧命,資密及顯。時局不靖,彌切欣厭。乘願西歸,大事克辦。蒙佛授記,即回娑婆。普引含識,同覲彌陀。

沙公雪舫懿德頌(民二十二年)

沙公雪舫懿德頌(民二十二年)

  懿哉沙叟,宿根甚深。孝友仁慈,一鄉同欽。年登八十,始修凈土。圓發三心,期生上品。心具心造,心作心是。行解雙融,理事一致。故得臨終,安然而逝。頂暖容光,用示實詣。

屈子建居士西歸頌(民二十年)

屈子建居士西歸頌(民二十年)

  佛心眾生心,本體原無二。由迷悟因緣,非異而成異。倘肯背塵勞,兼持佛聖號。一得生西方,覺岸當親到。懿哉子建翁,宿根深復深。世善傢托質,忠恕以居心。好義而輕財,親疏等周贍。更有出格處,專以佛為念。凈業已成熟,預知某時去。眷屬咸一心,念佛以相助。故得承佛力,往生極樂國。遺相愈光華,人各稱奇特。末世諸行人,欲出生死阱。唯念佛一法,現生可入聖。撮舉其大略,永貽諸後昆。冀悉追先德,覲彌陀世尊。

張冕堂居士懿行頌(民二十年)

張冕堂居士懿行頌(民二十年)

  猗歟冕堂公,乘願而示生。當此彌天劫,海陸遍虎鯨。人民遭吞噬,發心為肅清。因茲入軍界,以德訓眾兵。仁義為戰具,因果作幹城。凡所駐紮處,來蘇騰頌聲。除暴安良善,宏法度有情。魔外既摧伏,佛日得照明。厭武從文職,宓琴得常鳴。政簡多閑暇,念佛有定程。指爪畫三聖,精妙莫與京。凡有見聞者,心向極樂傾。作佛心是佛,觀經義深宏。世出世間事,一本於至誠。普願各界人,聞風俱興行。庶幾從此後,天下常太平。

周母徐老太太懿行頌(民二十年)

周母徐老太太懿行頌(民二十年)

  猗歟周母,宿有慧根。事親撫弟,譽著鄉村。來歸於周,相夫以仁。改革先業,慈德莫倫。持傢教子,經商善舉。凡所籌畫,悉合情理。心存利濟,財法並施。振恤開導,無微不至。一生所積,收據盈篋。儒符大同,釋契四攝。二妃三太,高風未泯。爰書大略,貽范後人。

張珊貞烈女頌

張珊貞烈女頌

  天地之正氣,人當大展施。男女雖有異,此理固無差。以同具佛性,即所謂秉彝。但得善擴充,作聖由此基。堪嗟近世人,欲以夏為夷。男女之范圍,盡力棄靡遺。戀愛稱高尚,貞節謂瑕疵。直欲舉世人,與禽獸齊馳。偉哉張珊貞,矢死志莫移。既不蒙母諒,以翦而自剺。雖是農傢女,足為閨閫儀。以身輔名教,可雲大丈夫。其人雖已逝,貞德無泯期。惜未知佛法,終難出凡籬。果能生信願,志心念阿彌。必蒙佛接引,往生七寶池。見佛聞妙法,漸進證菩提。盡未來際劫,常為天人師。

婺源程志鵬居士懿行頌(民二十二年)

婺源程志鵬居士懿行頌(民二十二年)

  生今之世,行古之道。為鄉邑之儀型,守濂洛之志操。深信佛法,不襲陰奉陽違之愆。願生蓮邦,卒獲感應道交之妙。噫,若斯人者,誠中流之砥柱,迷途之善導。爰書大略,為後來告。

齊庾南公暨金夫人百歲冥壽頌

齊庾南公暨金夫人百歲冥壽頌

  齊公孝友德超群,夫人更能助芳芬。勿謂平生作商賈,須知通身荷斯文。斯文誠可風一世,惜未聞法悟心源。幸有兒孫賢且孝,薦親期歸極樂天。極樂之樂樂無央,常時親侍古覺皇。忍證無生乘悲願,特來此界作慈航。慈航泛入苦海中,普令歸西而捨東。自利利他圓滿日,當於法界稱大雄。

普為現在印送及永遠流佈文鈔者回向頌(民十六年)

普為現在印送及永遠流佈文鈔者回向頌(民十六年)

  凈土法門,是法界藏。機理雙契,最為無上。等覺大聖,逆惡小凡。律教禪密,普遍包涵。十方諸佛,盡劫宣揚。妙義奇勛,尚難周詳。況我凡庸,偶有發揮。地塵海滴,微乎其微。自諒陋劣,非佛莫度。亦有同志,唯此是務。由是故有,種種蕪語。聊攄愚誠,豈宏凈土。因諸居士,為利初機。數次刊佈,冀有所依。有葉德廣,出資三千。擬作印費,期廣流傳。八月長圍,陜垣堪悲。圍解求救,盡數濟饑。凡有善士,隨意捐助。三五千部,尚可湊數。願出資人,及讀誦者。消除業障,增崇福祉。傢門清吉,身心安康。生入聖域,沒往西方。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證菩提。

附錄:白礬救命神效方(白礬,又名明礬,或名礬石。)

附錄:

白礬救命神效方(白礬,又名明礬,或名礬石。)

  凡誤食河豚,及其他一切毒物。或因事故逼迫,意欲輕生自盡,吞吃鴉片,砒霜,藤黃,一切能壞人臟腑,令人斃命各毒物,及服錯瞭毒藥等。均可用白礬一塊,打碎,用開水沖化,再對涼水幾碗,隻要礬水保存濃厚酸澀性味乃可。即令患者,服此礬水幾碗,不到一刻鐘,便可將所食毒物,漚吐凈盡,即得保全生命。縱使服毒時間過久,多灌礬水入肚,或亦仍可救治。即臟腑已壞,挽救不及,亦無所害。

  按白礬,性涼,味酸澀,解諸毒,故極對癥。霍亂癥,亦可以此救治。此由天津馮文符醫士,歷十餘年之經驗,百發百中,屢見神效。印單廣傳,以期普救,實仁人君子之用心。且白礬隨地可買,價又便宜。願閱者留心,方便救人,功德不可思議。即以此救人功德,回向西方,亦可作增上勝緣。

卷下\雜著

凈土指要(民二十年)

凈土指要(民二十年)

  凈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不斷惑業,得出輪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國。末世眾生,根機陋劣,捨此法門,其何能淑。凡修凈業者,第一必須嚴持凈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願,非願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若不註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瞭生脫死。何以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瞭生死。信願既無,不能仗佛力瞭生死。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瞭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凈宗行者,所當切戒。至於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又須心念仁恕,氣象渾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莫論人非。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懺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縱有修持,皆屬魔業。如是之人,切勿親近,免致日久,與之俱化。直須守定宗旨,不隨經教及善知識語言所轉,捨此別修也。此之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吾輩末學,何可立異,以取自誤誤人之罪愆乎。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林文忠公行輿日課發隱(民二十三年)

林文忠公行輿日課發隱(民二十三年)

  詳觀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業,道濟當時,德被後世,浩氣塞天地,精忠貫日月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世儒不知道本,隻見已然之跡,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心。致其本隱而不顯,潛而不彰。以拘儒忌佛,故多主於潛修密證,不自暴露。若詳審其行跡,必有不可掩者。其子孫若非具正知見,必惟恐為俗儒所譏,亦不肯為之闡發耳。以此因緣,致潛德幽光,湮沒無聞者多多矣。舊唐書,凡佛法事跡,及士大夫與高僧往還之言論,俱擇要以載。歐陽修作新唐書,刪去二千餘條。五代史亦然。蓋惟恐天下後世,知佛法有益於身心性命,國傢政治,而學之也。其他史官,多是此種拘墟之士。故古大人之潛修而密證者,皆不得而知焉。林文忠公則徐,其學問,智識,志節,忠義,為前清一代所僅見。雖政事冗繁,而修持凈業,不稍間斷。以學佛,乃學問,志節,忠義之根本。此本既得,則泛應曲當,舉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輩之所由來也。一日文忠公曾孫翔,字璧予者,以公親書之彌陀,金剛,心經,大悲,往生各經咒之梵冊課本見示。其卷面題曰,凈土資糧。其匣面題曰,行輿日課。足知公潛修凈土法門,雖出入往還,猶不肯廢。為備行輿持誦,故其經本隻四寸多長,三寸多寬。其字恭楷,一筆不茍。足見其恭敬至誠,不敢稍涉疏忽也。其經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字。璧予以先人手澤,恐久而湮沒,作書冊本而石印之。以期散佈於各界人士,俾同知文忠公一生之修持,庶可當仁不讓,見賢思齊,因茲同冀超五濁而登九品焉。命光略敘原委。光幼即聞公之名而向往之,今知其修持如此之嚴密,誠所謂乘願再來,現宰官身而說法者。願見聞者,一致進行,同步後塵,則國傢幸甚,人民幸甚。

傢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民二十七年)

傢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民二十七年)

  世亂極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勞。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傢庭母教,乃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於此講求,治何可得乎。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尤宜永斷腥葷,日常念佛,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及至初開知識,即為彼說做人之道理。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輪回之轉變。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再令念佛,念觀世音,以期增福增壽,免災免難。不許說謊話,說是非,打人罵人。不許遭踐字紙,遭踐五谷,遭踐一切東西。不許亂吃食物。不許與同裡群兒聚戲。稍長,即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導。幼時如是,愈讀書愈賢善,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則任性驕慣,養成敗類,縱有天姿,亦不知讀書為學聖賢,則讀的書愈多愈壞。古今大奸大惡之人,皆是有好天姿大作用之人。隻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學聖賢,躬行實踐。止令學文字,為應世謀利祿之據,其智識之下劣,已到極底。以馴至於演出廢經廢倫,爭城爭地,互相殘殺之惡劇。此種禍亂,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自己縱無大惡,而壞亂世道人心之罪,當與彼子弟同受惡報於永劫矣。吾故曰,教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為尤要。以人之幼時,專賴母教。父不能常在傢內,母則常不離子。母若賢慧,則所行所言,皆足為法。見聞已熟,心中已有成規。再加以常常訓誨,則習已成性。如熔金鑄器,模型若好,器決不會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為緊要也。以賢母由賢女而來,若無賢女,何由而有賢母。無賢母,又何由而得賢子女哉。此種極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為之,所痛惜者,絕少提倡之人,俾為母者,唯知溺愛,為父者亦無善教。及至入塾讀書,為師者亦由幼時未聞此義,故亦絕不知讀書為學聖賢,不教生徒躬行實踐聖賢所說之道。但隻學其文字,以為謀利祿計。而不知學聖賢有莫大之利益,自己與子孫,生生世世,受用不盡。謀利祿,謀之善,不過現生得小富貴而已。謀之不善,現生身敗名裂,子夭孫絕者,比比皆是。人與天地共稱三才者,以有以先覺覺後覺,繼往聖,開來學之功能,故得此尊稱。若不以學聖賢為事,則是行肉走屍。唯知飲食男女之樂,則與禽獸何異。人之一字,尚是冒名,況與天地共稱三才乎。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隻有性德,無有克己復禮,閑邪存誠,及修戒定慧,斷貪瞋癡之修德耳。此之修德,最初由賢父母師長而啟發之,繼則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雖未能即到堯舜與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沒者,已天淵懸殊矣。書雲,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經雲,迷則佛即眾生,悟則眾生即佛。幸其為堯舜,作佛之機在我,有血性漢子,豈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錮蔽,永為沉淪苦海之下愚眾生乎。願世之為父母,為師長,為兒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則吾國幸甚,全球幸甚。

婺源翀田佛光分社發隱(民二十年)

婺源翀田佛光分社發隱(民二十年)

  佛光者,心光也。此之心光,生佛同具,平等一如,佛不加增,生不加減。以故世尊初成正覺,深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但以從未悟故,不免以智慧德相,作無明業識,迷心逐境,背覺合塵。猶如長夜趨走,不見正道,不是撞墻磕壁,便是墮坑落塹,輪回六道,瞭無出期。如來愍之,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順機宜,演說諸法。示一心之體相,說三世之因果,世出世法,無不周備。又欲普利三根,特開凈土一門,俾一切若聖若凡,同於現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之超凡入聖,瞭生脫死,得以親證生佛同具之心光,與無量光壽之性體。而又復垂慈接引於盡未來際,以期法界眾生,同沐佛光,同證心光,光光相映,成一常寂光世界而後已。此易園居士所立佛光社之本原也。至於社中所提倡者,並不另起爐灶,即在吾人倫常日用中,各各敦篤而實踐之。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一一恪盡己分。如是,則便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善人。又於周旋雲為,行住坐臥中,執持一句阿彌陀佛聖號。以佛之萬德洪名,熏己之無明業識,熏之久久,則即無明業識,成智慧德相。清涼國師雲,凡夫顓蒙念佛,念至其極,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者,此之謂也。況以深信切願感佛,佛以慈悲誓願攝受,故得感應道交,萬修萬去矣。如來之慈,法門之妙,無以復加,非有宿根,莫能得遇。易園居士,既深得其益,復以勸導邑人,同修此法。由是而業消智朗以往生者,並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者,何可勝數。以故翀田諸善士,聞風興起而踵行之,特立分社,以期就近居民,同沐佛光,同生極樂。足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多生多劫,深植善根也。須知佛法,本是心法,為一切世間諸法之本。若知佛法,則世間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悉得究竟圓滿。否則終在枝葉上排佈,而於根本,終未能得其實益。以之為身謀,不能出軀殼之外。以之為國謀,不能暢大同之風。上焉者尚且如是,下焉者又何待言。愚夫愚婦,果能依佛所說之凈土法門修持,生則盡誼盡分而為賢善,沒則高登九蓮而瞭生死。下焉者尚如是,況上焉者乎。願預社諸善信,及現未見聞者,同秉心光而揚佛光,則社會幸甚,天下幸甚。

婺源縣內成立佛光分社發隱(民二十二年)

婺源縣內成立佛光分社發隱(民二十二年)

  佛光者,心光也。此之心光,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隻因眾生從未悟故,不能得其受用,反承此心光之力,起惑造業,輪回六道,瞭無止息。故佛隨眾生之機,為其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因果法門,及湛寂圓融,常樂我凈等深妙理性。俾眾生依之而修,自有圓滿菩提之一日,而究竟親證此心光,得以普照法界也。因果一法,儒教亦極註重。故孔子贊周易,最初即曰,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末後則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夫積善積不善,因也。餘慶餘殃,則果矣。佛所說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乃發揮因果之究竟者。有謂因果為小乘,而不肯提倡者,是皆專事空談,不修實德者。如來成正覺,眾生墮惡道,皆不出因果之外,何得獨目之為小乘乎。其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所謂道,果何道也,非誠明合一之道乎。誠即明德,乃吾人即心本具不生不滅之妙性,乃性德也。由無克復之功夫,則不能顯現,故謂之為陰。明,即明明德之上一明字,乃朝乾夕惕,兢業修持之功夫,即修德也。修德之事顯著,故謂之為陽。修德功極,性德圓彰,誠明合一,即所謂明明德而止至善也。前此之工夫,為格,致,誠,正,修。後此之事業,為齊,治,平。然此誠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以迄於齊,治,平,非徒能如是也,固自有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在也。何為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即所謂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也。人雖至愚,決無好兇惡吉,幸災樂禍者。聞積善必有餘慶,積不善必有餘殃,賢者必益加勤修,不肖者亦必勉力為善。勉為既久,則業消而智朗,過無而德明,昔為不肖,今為大賢。是知誠明之道,於自修則已具足,於教人,非以因果相輔而行,亦不易盡人悉各依從也。合因果誠明二法,方為聖人繼天立極,垂型萬世之道,亦即自心本具之光,與普照法界之佛光也。不慧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欲挽劫運而救人心,不於此註意,猶緣木而求魚也。宋儒氣量褊小,竊取佛經要義,發揮儒先聖人心法。欲後之學者,不聞佛法,故陰奉陽違,而特加辟駁,謂佛所說之因果輪回,實無其事,乃藉此以騙誘愚夫婦奉彼之教耳。由辟佛故,雖聖人所說之因果,及史漢所說之生死輪回,各事跡,均不提及。唯以盡誼盡分,正心誠意,為治己治人治國之本。且謂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剉斫舂磨,將何所施。且神既飄散,誰復托生。如此說者,不但悖佛,亦大悖四書五經,及史漢所載托生變化諸事跡。特欲以此關閉後學,冀其永世不聞佛法,則己之所得,人莫能知,儒教亦可由此興盛。不知根本既傷,枝葉何茂。自茲以後,維持世道人心之法,止盡誼盡分,正心誠意而已。其督責人不能不盡誼盡分,正心誠意之善惡因果事理,完全廢之。世之大賢少而中下多,果以因果為虛無,以人死為永滅,遂塞中下人勉力為善之路,大開狂妄者肆無忌憚之端。及至歐風一至,勃然景從,又復變本加厲。竟至廢經廢倫,廢孝免恥,尚自矜誇,不知慚愧。使因果之理,不加破斥,誰肯倡此惡劇,以招永墮惡道之報乎。諸先生隻知以此衛儒,而未意及因此滅儒也。學說誤人,甚於洪水猛獸,可不懼哉。近來世風日下,有心人各各提倡學佛。婺源由江易園居士提倡以來,一方人士,群起而和,所有分社,已有數處。良以蒙佛慈光,因茲改惡修善者,消災愈病者,賊寇多不至,疫癘多不行,雨暘不時,念佛禱而即應者。其一方之人,服易園之說,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今則縣城亦立分社,於開始前,齊用修居士,祈不慧略述佛光或隱或顯之大致。故為陳其八九百年來之事跡,俾後哲有所鑒焉。至於所必致力而實行者,則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守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措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又復發菩提心,信願念佛,自行化他,同生西方,同證無量壽,無量光。俾各各心光,與常寂光之佛光,及杏壇泗水之心光,交輝互映,則國傢幸甚,法道幸甚。

人字發隱(民二十七年為一弟子說)

人字發隱(民二十七年為一弟子說)

  人為倮蟲之長,身不過數尺,壽不過數旬,竟與高厚悠久莫測之天地,並稱三才,其義何屬。須知才者,德能之稱。天以普覆萬物,生成化育為德能。地以普載萬物,含養滋培為德能。人以贊天地之化育,繼往聖,開來學為德能。設無人之德能,則天地之德能猶有所憾。由得人參贊繼開之德能,俾天地之德能,圓滿充足,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人與天地並稱三才者,此也。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惻隱,自利利他,故名為人。人者,忍也。忍勞忍苦,擔當柱地撐天之事,故名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俾無所歉缺,故名為人。[此八事,匹夫匹婦皆能為之。此乃參贊化育,繼往開來,撐柱天地之大事。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則成冒名之偽人,非與天地並名三才之真人矣。若能類推,則希聖希賢,學佛學祖,有餘裕矣。]人者,盡也。盡儒教倫常之道以敦倫,盡佛教心性之道以證心,故名為人。人之義,大矣哉。願一切同倫,各各擔荷人之四義,豈獨吾國之幸,實天下萬國之深幸也。或曰,汝作此說,汝能一一無憾否。答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悲我之一一有憾,冀一切同倫一一無憾,以免一一同倫,臨壽終時,猶有如我無窮之深悲也。君不見未曾有因緣經,野幹說法,天帝釋拜聽乎。使盡大地人皆為天帝釋,亦不至不許野幹開口,君何得固執人我相而責我乎。我知過矣,後不再說。

學醫發隱(民二十七年為弟子朱清泰說)

學醫發隱(民二十七年為弟子朱清泰說)

  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為前導。果能依法修持,則身病即可隨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業,二內傷,三外感。此三種病,唯宿業難治。倘能竭誠盡敬,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超度宿世所害之怨傢對頭,彼若離苦得樂,病者即可業消病愈。不但不復為祟,反感超度之恩,而陰為護佑。凡嬰此病,及醫此病者,均不可不知此義。二內傷,或用心過度,或於酒,色,財,氣,各有嗜好。若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兼用藥治,必易痊愈。倘不註意於根本,唯仗醫藥,亦難見效。縱效,亦不能永不復發。三外感,但能依前內傷所說之法而行,縱有外受風寒暑濕之患,亦極易治。若不註意於懲忿窒欲,閑邪存誠,即外感亦不易治。以根本受傷,徒治枝末,殊難得益。所以聖人致治於未亂,保身於未病,雖無治保之奇績,其為治保也大矣。餘素不知醫,頗欲世人咸皆無病,日持大悲咒,加持凈水。有久嬰痼疾,中西醫士均不能治者,令其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及念觀音。果真至誠,即可立刻回機,不久自愈。縱不即愈,決無加重之理。且能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又無所費。汝欲學醫,雖以針灸藥品為事,須以大菩提心,常以佛菩薩聖號,及大悲咒,普為自他持誦。以期彼此同獲現生身心安樂,臨終決生西方。則不負為佛弟子,隨分隨力,普利自他之道。若如世之庸醫,唯期得利,不以救人病苦為事。縱令財發巨萬,亦隻得其自身永墮惡道,子孫或成敗類,或竟滅絕。徒得自利利他之機,反成害人害自之果,可不哀哉,可不畏哉。感應篇雲,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獨世之大聰明人,多多皆是欲得福樂,反召禍殃。汝能不隨彼流,當可得大國手之名實,否則便是民賊而已。何取何捨,祈自擇焉。

示華權師病中法語(民二十一年)

示華權師病中法語(民二十一年)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隻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瞭,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回,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隻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瞭。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裡,囚在監牢裡,苦得瞭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凈安樂逍遙自在之傢鄉,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回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瞭。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裡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瞭生脫死,超凡入聖。永劫常受快樂,瞭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倘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回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示殷德增母子法語二則(民二十五年)

示殷德增母子法語二則(民二十五年)

  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蓋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之所不廢也。其在儒書,早垂明訓。易雲,積善餘慶,積不善餘殃。書雲,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豈非因果之謂耶。而春秋左氏傳所載,一切奇奇怪怪,善善惡惡,皆因果之實錄。使後之人誦其書,按其事,懍然於禍福之無常,報應之不爽。由有鬼神,戰兢惕厲,上智者固能奮志時敏,聿修厥德。下愚者,亦知所畏懼,不敢為惡。故因果者,實為維系人心之大防,足以輔助王化所不及。乃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亦古今國傢治亂興衰之關鍵也。今日世道陵夷,人心陷溺,所以至於此極者,皆由不明因果報應之理所致。因果之理不明,其近因雖受新學說之影響,而其遠因實由宋儒辟佛有以釀成之也。蓋自宋儒之說興,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曰,人死神亦飄散,雖有剉斫舂磨,將何所施。曰,君子有所為而為善,則其為善也必不真,何事談及因果。夫無所為而為善,隻可以語上智之人。中人以下,必資有所勸而後善。今曰無所為而為,是阻人向善之路也。聖人以神道設教,幽贊於神明。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今以鬼神為虛誕,是廢先王之教也。既死歸斷滅,無因果,無報應,則一切逆惡之行,凡可以得逞其志者,有何所憚而不為乎。亂天下而禍人類者,必自此始矣。彼程,朱隻知勉君子無所為而為善,獨不慮小人無所畏而為惡耶。天下君子少而小人多,則程,朱之言,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可不恫哉。然程,朱理學之說,多取諸佛經,乃欲以此自雄,以得於人者,反謂人不我若。遂掩耳盜鈴,陰奉而陽違,甚至不惜操戈以逐之,夫果何為而然也。曰,為門庭之見,及欲配饗文廟耳。彼徒以門庭之見,而貽天下後世以無窮之禍患,此亦程,朱所不及料,而有心人所為深痛之也。夫程,朱為有宋一代大儒,其維護人倫綱紀之功,何可湮沒。而其立言,乃不免違悖先聖,貽誤後世。吾人讀書尚古,可不深察乎哉。●(其二)今欲昌明因果之事理,及其實行之方法,必先從事於傢庭教育。而傢庭教育,又須以婦女為主體。蓋世有賢母,方有賢子。伊古賢母,從事胎教,鈞陶於稟質之初,化育於未生以前,而必期其習與性成也。如周之三太,(太薑,太任,太姒。)陰相其夫,胎教其子,皆女中之聖人,實開周傢王業之基。予嘗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傢操得一大半。又謂教女為齊傢治國之本者,即指克盡婦道,相夫教子而言也。乃今之女流,多不明此義,而妄欲參政攬權,思做大事,遂將傢庭培植根本之道,置之度外。此真聚萬國九州之鐵,也鑄不成此一個大錯,深可慨也。培植傢庭根本之道維何。即凡教子女,必在於孩提之時,先須使知因果報應之說,則一切悖惡行為,自有所畏而不敢為。講因果之書,莫善於感應篇及陰騭文。此二書,能為之常常講說,自有莫大之利益。蓋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而習焉,久則成性,及既長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於此。故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今天下所以大亂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養成之也。蓋既不能以胎教善其始,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後,根本一壞,遂泛濫而不可收拾。於是非孝無親之說,傢庭革命之談,乃昌言而不諱。馴至朋友則利交而貨賣,夫婦則獸合而禽離。廉恥道喪,天理絕滅,洪流滔天,未知所屆。即起孔子釋迦於今日,亦無法以救之,岌岌乎殆哉。然則將奈何。曰,挽救之道,唯有註重傢庭教育,冀各為子女講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已。既植善因,必獲善果,庶將來人心丕變,風俗漸淳,天下國傢,其有太平之望乎。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民二十一年)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民二十一年)

  問,弟子信佛之原因,以研究催眠術始。昔聞俗語雲,九修天子十修佛。以為十世方成,每恐半途而輟,則前功盡棄。早知當生成道,則早即念佛矣。年已二十有七,甚悔發心之晚也。(一)答,九修天子十修佛,乃不知佛法者之妄說。知佛之人,絕不說此。凈土法門,乃仗佛力瞭生死,皆須有真信切願,決定求於臨命終時,往生西方。若不仗佛力,欲瞭生死,千生萬劫不能瞭者多多矣。●問,相信凈心成佛,如催眠術之必須沉靜,然後方有不可思議之現象。(二)答,凈心念佛觀佛,則易與佛相應。果有真信切願,定可往生,則漸次進修,必至成佛。且勿謂現在凈心,即得成佛也。●問,相信借仗佛力,如催眠之自己催眠,則較被人催眠為難,故知自力不如他力。(三)答,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瞭生脫死。如跛夫自行,日難百裡。凈土法門,仗佛慈力,便可帶業往生。如跛夫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遍達四洲。何可以催眠之事以證。●問,口念佛,心想佛,其所想之佛,是否與觀經之第八觀同。(四)答,觀想,須從十三觀起手作。否則境細心粗,難以成就。或致用心不當,起於魔事。●問,如遇危急時,勢不能一時兼誦各咒,應以何者應用之。(五)

答,遇極危急之災難,但念觀世音聖號,為最省心力,最有感應。●問,如專誦佛號,其效力比咒如何。(六)答,佛號與咒,功德同等,唯在至誠,方有感格。若心中先有一輕視佛號之心,則便無利益。以不誠而又疑,致不得真利益也。●問,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然則與西方之凈土及佛,是否一而二,二而一。(七)答,有唯心凈土,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不凈,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凈心,感生西方之凈土。世多以唯心則無土,便是魔外知見。此種似是而非之邪見,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實益。尚自以為高明,而不知其為執理廢事,自誤誤人之邪見也。由自性彌陀故,必須念西方彌陀,以求往生,漸進而可以親證自性彌陀。倘單執自性彌陀,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真悟,尚未能即瞭生死。況說此話者,皆是一班擔板漢脫空漢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後之事。●問,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去皆何指。(八)答,生則決定生,約事說。去則實不去,約理說。不知事理之所以然,隻好老實照事相做。否則必成執理廢事之邪魔外道。●問,某命終時,忽曰,凈土即在庭隅。然則此地即為凈土乎。(九)答,此正是唯心凈土發現之義。彼唯心凈土,乃彼一人之境。其餘皆是唯心穢土,何得以彼所見為斷。●問,誦經,是否在令自己生歡喜厭離心,抑另有其他作用。(十)答,汝誦經,隻知求自己歡喜,可惜無邊妙義,被汝看得一文不值。●問,解第一義,指何。(十一)答,解第一義,即徹悟實相妙理,唯心自性也。●問,死後所存之性,與往生,及佛性,同異之點如何。(十二)答,一切眾生,生前死後之性,與往生之性,及佛之性,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言同者,以心性本體無二故。言不同者,以迷悟天淵懸殊故。由有此義,故令人斷惑證真,以期親證此本同之心性也。唯其體同,而在迷未證,故設種種法,令其反妄歸真,背塵合覺,以親證也。修法甚多,唯念佛求生西方,為最易下手,最易成就。●問,佛示修觀,正為後世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之眾生設教。若以催眠之發現天眼通之說證之,則現極樂國土,亦非難事,況尤為念佛求證之需要。何以勸人修觀者,言其難耶。(十三)答,催眠是術力,豈真有天眼通乎。真有天眼通者,豈肯為人催眠乎。汝今既學佛,當專志學佛。現極樂國,唯心凈而念一者能之。譬如磨鏡,磨之及極,自然發光。用術現,則心先不凈,念亦不一,譬如以白粉塗鏡,望其發光,不知封蔽更甚也。●問,修觀是否仗佛力。十三觀內雲,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其別與參禪之點為何,較參禪易否。(十四)答,參禪唯究自心,念佛兼仗佛力。二法至究竟圓成,則全同。當修持用功,則迥異。譬如登程,舟車各異,歸傢是同。●問,修觀者,想乎,觀乎,抑觀想全用乎,取遠取近。(十五)答,觀想二字,何可分之為二,攝心而想,即是觀。汝認作二,則便成知一十,而不知其即二五也。又觀想則何分遠近。●問,每觀至少,須若幹日。(十六)答,汝將謂此一觀作幾天,又作彼一觀乎。不知佛雖說有十六,而最初即當觀第十三,方為契理契機之修。●問,初即想像者,非躐等乎。(十七)答,既知前說,此可類推。●問,初觀是一心想日,抑須默持名號。(十八)答,觀與持名,原是一事。將謂作觀之時,便不能持名,不可持名乎。●問,坐則修觀,餘時持名,較專持一種,為優為劣。(十九)答,有沉潛純粹之心,則修觀亦好,持名亦好。否則持名較穩妥,以心志浮薄躁妄,作觀則多致魔事。●問,觀見極樂國土,乃真凈土乎,抑假現象乎。(二十)答,觀見之極樂,乃唯心所現。謂之為假,便是門外漢。●問,觀見極樂國土,及能聞法,是否為天眼通,天耳通。(二十一)答,此是觀力所致。若天眼,天耳,不作觀,亦可見聞。●問,有雲見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則往生時,心佛現前乎,抑彌陀佛來接耶。(二十二)答,臨終見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隻歸於自心,而謂無佛來迎之事。●問,至十三觀時,此時可得隨意往生乎,抑必俟命終,方可往生耶。(二十三)答,業報未盡,何能即生。古亦有其人,然非可責之於一切人也。●問,觀至見佛聞法時期後,每天再觀,仍須自初觀始乎。(二十四)答,作觀隻取得力者作,何必從頭至尾,日日重習。佛之說此十六種者,前則令人知極樂之莊嚴。後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觀既知,即觀佛一法中,即可圓觀諸觀耳。●問,十四觀以下,乃各品生者,既無境可現,令觀之意為何。(二十五)答,此義已見前說。●問,上之往生者,似乎不是修觀者之往生。不知修觀者之往生,也應如何著想。(二十六)答,往生者,品位萬別千差,經中隻以九品攝之,汝何由而知其上者,非作觀之往生乎。須知人根不同,即一法而高下懸殊,豈拘拘然於所修之法乎,蓋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文殊,普賢等,汝將謂用不著作觀乎。●問,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二十七)答,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

示周餘志蓮女居士法語(民二十年)

示周餘志蓮女居士法語(民二十年)

  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瞭。現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心裡頭除過念佛外,別無一件事掛牽,則臨終時,方可無掛無礙。若現在還是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則臨命終時,所有貪戀衣服,首飾,房屋,子孫之心,通通現前,如何能夠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完全成瞭福報瞭。汝現在尚無智慧,雖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決定求生西方。到瞭來生享福的時候,決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諸惡業。既造惡業,必定就要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苦瞭。此種大苦,皆是現世念佛,不知決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光憐憫汝,恐汝後來或成此種景況,故預為汝設法。汝若肯依我所說,就不會因福得禍。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瞭想。凡現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凡綢緞皮襖等貴重衣服,均分與孫媳等。首飾,臂釧,耳墜及金,銀,翡翠等,通通救濟災民,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若心中見識小,捨不得賑災,亦須分與女兒,孫媳,孫女等。自己身邊,決不可留此種令人起貪戀的東西。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亦須交代的幹幹凈凈。汝心裡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後作隻麼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隻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瞭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地畝,房屋,首飾,衣服,及女兒,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瞭。西方既不生,則下世決有癡福可享。因享福而造業,定規一氣不來,墮落三途。由惡業障蔽故,心識不明,縱有活佛來救汝,也救不得瞭,豈不可憐可憫乎哉。願汝信我所說,則實為莫大之幸。

示馮右書居士臨終法語

示馮右書居士臨終法語

  汝病既重,但當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此心若誠,必能滿願。至於所有罪業,不必以此為慮。以果能極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譬如大石,裝於船中,即可由海此岸,以至彼岸。須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此三不可思議,若無信願念佛之志誠心,則無由發現。有志誠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種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即得顯現。如乘大火輪,又遇順風,不離當念,即生西方。汝但深信我語,自然可滿汝願。今為汝取法名為慧脫,謂以智慧,信願念佛,即得往生西方,脫離生死也。

江蘇吳縣佛教會通告各寺院僧眾巽言(民二十三年)

江蘇吳縣佛教會通告各寺院僧眾巽言(民二十三年)

  大覺世尊,乘悲願以示生,本人心而立教。俾迷頭認影者,親見本來面目。懷寶受窘者,頓獲原有傢珍。故得三乘速證菩提,六凡同登覺岸。此道傳天上天下,教佈三千大千之所由來也。良由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生佛同具,凡聖一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佛由究竟悟證,故得福慧兩足,煩惑永亡,享真常之法樂,施隨機之大教。眾生由徹底迷背,以致煩惑永熾,輪回不休,如暗室之觸寶,反更受其損傷。世間諸教,咸屬權說。契理契機,唯獨佛教。以故自漢以來,教傳東土,歷朝欽敬,舉世尊崇。使無明因示果,俾世人敦倫盡分,以輔治道,識心達本,令學者斷惑證真,以入聖流者,何能延至而今,仍復不墜厥緒耶。況經三武之暴君,韓,歐之拘儒,以及程,朱陰奉陽違之辟駁,仍復振興於世者,以其有大力王臣為之衛護,大德高僧為之宏揚故也。清末,世風日下,國傢無暇提倡,僧眾類多懈於修持,以致無正知見者,各懷驅僧奪產之念。然以世亂日亟,有心人各群起而學佛,尚不致於受大困厄。我同袍當念為佛弟子,當宏佛化,教化眾生,為世津梁,報佛恩德。若自己尚不自勵,反資驅僧奪產者之根據,為在傢精修者所藐視,豈非自貽伊戚乎。人未有不願人恭維者,若不勉力修持,即是自討下作。佛法非天魔外道所能敗壞,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敗壞。譬如獅子身上蟲,自食獅子肉。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所貴者自勉耳。明末,蕅益大師,木瀆鐘氏子,天姿聰敏,少即隨母吃素禮誦。七歲讀書,以聖學自任,誓滅釋老,開葷酒,作論數十篇辟佛。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後遂極力研究,二十四歲出傢,徹悟自心,深入經藏。一生著述數十種,均為古今不多見者。現有四川鄧奠坤,乃法政學堂畢業生,狂悖特甚。民國初,專門毀壞佛教,無論神廟佛寺,悉率其徒黨拆毀。後忽知非,力行改悔,來普陀求皈依。住上海居士林八年,精進修持。前年滬戰,彼住林中,不驚不動。林前後左右,均成一片焦土,林中所落大小炸彈,無一開炸。足見人能改過遷善,佛菩薩即為嘉獎而保護之。吾人縱不如蕅益,亦豈不如奠坤乎。奠坤以罪大惡極之人,尚有如是感應,吾人何可因循度日,不加勉力,如登寶山,空手而歸乎。近來政府,每有明令,於中國佛教總會,令其誡飭僧伽,各守清規。須知僧為人天師范,政府教飭,已失僧體。若猶夢夢,則後來之驅僧奪產,恐難茍免。現本縣佛教會既已成立,大傢都要一致進行,維持佛教大局,不可隻期自瞭。若佛教會無法維持,則欲自瞭者,不能瞭矣。是以各須認真修持,以自尊重。現今在傢居士,各務精修,及與研究。忍以堂堂比丘,反出居士之下乎。有血性者,當為奮發。又當各出資斧,以助會務。會務與己,休戚相關,譬如兩手兩足,互相為用。一不相輔,便難生活。光以待死之粥飯庸僧,一生空過,尚慚愧懺悔之不暇,何敢於諸山各善知識前獻醜。因主席道恒和尚,以光年老,所說人當見聽,祈為宣示由致。雖自知無道德以服人,而一番為法門計慮之誠,諒必有所見許也。因將佛教歷來景況,及近時情形,略為敘述。凡我同袍,祈各奮發大心,以期上續佛祖慧命,下作眾生福田,俾佛法重興於危亡之秋,人民盡被夫法化之益,則幸何如之。

題王宗懿女士書彌陀經弁言(民二十四年)

題王宗懿女士書彌陀經弁言(民二十四年)

  世出世間諸法,無不以誠為本,諸修行人,更當致誠。誠則業障消除,善根增長。凡誦經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凈念,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豁然貫通。此是看經念佛最妙之法。汝能終身依此而行,其利益有不可名言焉者。宗懿志之。

法雲寺佛教慈幼院規約書後誡勖諸生(民二十一年)

法雲寺佛教慈幼院規約書後誡勖諸生(民二十一年)

  天下事,均以誠為根本。誠之所至,金石為開。其成績實效,均資於誠。慈幼院,自發起開辦以來,諸董事均秉濟貧恤孤之誠心,費盡精力,為之籌畫。俾貧苦孤兒,同得成就正器,成傢立業,用廣大同博愛之風,以挽交欺相爭之世道人心而後已。諸董事具此誠心,故感劉院長不以衰老為慮,親理院事,事無巨細,一一調理適宜。由是諸教員,同皆勵精教授。在院諸生,飽食暖衣,安住其中,務必發感激心,努力讀書學藝,必期於不負院長,教員,董事,及施資善士之一番至意。果具此心,則本立道生,其後之成傢立業,品高行優,為社會所欽仰,可預斷矣。然欲後來有成就,須從現在立志行事起。必須要忠厚勤慎,謙恭和順,心口如一,隱顯不二,常懷慚愧,毋自矜驕。朝暮至誠念佛,以期消除宿業,增長善根。事事以誠為本,念念常省自心,則汝諸生之成就,均不可量。何以故,以有本故。倘現在不發感激慚愧奮勇勤學之誠心,隻期瞭事混光陰,便成辜負院長諸君之婆心。以無誠故,縱不折福折壽,短命而死,亦是行肉走屍,世咸厭棄之人。汝等須知好歹,各各勉旃,則幸甚幸甚。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民二十四年)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民二十四年)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傢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傢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褻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褻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褻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傢受生,顯大門戶。後生子因名王曾,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謚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凡科甲聯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世敬惜書籍,及與字紙中來。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或置書於坐榻,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紙揩拭器物,猶以敬惜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垃圾裡,毛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出外婦女,率用報紙包鞋襪。種種褻瀆,不堪枚舉。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褻瀆天地間之至寶所致。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貽子孫以愚劣之報乎。吾師前文,已包括其大致。猶恐舉一而不悉反三,故又擇其人所易忽者重言之。以期有心世道之人,展轉勸化,同皆敬惜書字。則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聰明睿智,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陳先善述)

三餘德堂名說(民二十年)

三餘德堂名說(民二十年)

  寧子德晉,以己之三餘堂求開示,冀即世間法,貫通佛法,俾後世子孫,各守敦倫修心之道,以行自利利人之事雲。餘曰,三餘二字,不過誡其勤敏力學,勿曠時日,一刻千金,失則莫由再得耳。宜加一德字,則意義深長。餘者,如易積善餘慶,積不善餘殃,乃悠久不息,永傳不朽之謂。世間無一法能久常,唯立德立功立言者,方永傳後世而垂久常。然樹此德業,談何容易。今教汝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雖無彼建樹之本領,其利益當可大過彼上。所謂篤修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愛惜物命,廣行方便,利益一切。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決定求生極樂世界。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凡內而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外而鄉黨,鄰裡,親戚,朋友,皆以敦倫盡分,及念佛求生等相勸。俾彼等同於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及至臨終,高登極樂之邦。論事績,則彼勝於此者甚大。論利益,則此勝於彼者實深。良以一則專主世間法,一則兼主出世法。一則隻益色身,一則並益慧命。此世法兼出世法之三餘德也。及至往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由分證以至究竟圓證,方為究竟三餘德也。此之三德,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亙古亙今,不遷不變,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但以迷而未悟,不能得其受用耳。法身德,即吾人不生不滅之本性。般若德,即吾人離念常知之正智。解脫德,即吾人凈無瑕颣之凈行。此之三德,悉不相離,約義分三。實則一尚不立,何況有三。是名究竟三餘德。若非宿種善根,窮劫莫聞斯義。即世間倫常孝弟等法,以修佛法,即出世瞭生死法,以導引倫常孝弟等法。猶如山巔起塔,低地掘井,其得則同,其用功大有難易相殊之相焉。果能依之而修,則其利溥矣。

宗道名說(民十九年)

宗道名說(民十九年)

  未生兒,法名宗道,此名即作畢生之稱呼,不必更起乳名,冠名並字與號也。何以故,欲其顧名思義以自淑,復以表率一切也。宗者,本也,主也。道者,即吾人所同具之性,與所應盡應行之法也。性,即佛性,由迷而未悟,遂成眾生。今以此性為宗,則主得其權,舉凡貪瞋癡之妄念,自不至於相挾縱暴,以欺主而作禍也。所應盡應行之法者,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此八者,雖屬八人,實一人無不咸具。既有其職,當盡其分,則自無傢庭不睦,與兒女失教之虞。又須懲忿窒欲,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於鄉裡作一表率,咸可相觀而善矣。又須志誠念佛,求生西方,自行化他,同生凈土,親證本具佛性,宗道之名,方得其實也。願常以此教之。

普陀山普濟寺浚蓮華池募緣疏(民二十年代作)

普陀山普濟寺浚蓮華池募緣疏(民二十年代作)

  普陀名山,乃大士示跡之勝地。普濟禪寺,實國民祈福之道場。由是歷朝欽敬,舉世尊崇。佛殿經樓,傑出於雲霄之外。皇文禦碑,輝煌乎瀛渤之中。善信之沐恩報德者,不憚梯山航海之勞。中外之冀覺希真者,各申竭誠盡敬之悃。但以殿宇廣大,寺產淡薄。歲修之需用實繁,僧眾之道糧甚巨。向以專維持乎此,故置蓮池於不暇顧。中池尚滿池生蓮,然泥深水淺,亦非久長之計。西池已作菜園,已經復掘作池。東池最大,約有十畝,淤泥充滿,直成草灘。不慧承乏住持,愧無才德。竊思前人開此,豈直為美觀乎,蓋欲表示西方之景象,令暫來常住諸人,經行於蓮華池畔,神遊於極樂國中。果能凈念相繼,決定臨終往生。實為助道之勝緣,洵屬宏法之急務。擬將中東二池,通皆浚掘。東池之岸,用石砌墈,上立水泥欄桿,用示防護嘉致。則十畝方塘,一鑒洪開,得源頭之活水,現雲影與天光。使南參上士,東請高人,經行於四邊階道,契悟乎一念凈心,其所關系,豈淺鮮哉。然缽如懸磬,斧柯在人。懇祈諸大護法,同發成美之深心,各捐無盡之嘉寶,則即財施以成法施,事一舉而益兩得矣。其為功德,何能名焉。

贛州壽量寺重興緣起疏(民二十二年)

贛州壽量寺重興緣起疏(民二十二年)

  實際理地,歷塵劫而不變不遷。佛事門中,隨因緣而有興有敗。雖否極泰來,屬於天運。而革故鼎新,實賴人為。昔世尊將入涅槃,以法道付囑國王大臣,令其護持流通,蓋預鑒後世法弱魔強,非仗有權力之偉人,保綏禦侮,則人天眼目,如來慧命,或幾乎息矣。壽量寺者,贛州千五百年之古道場也。當蕭梁時,防禦使盧光禂,為僧道成所建。初名盧興延壽,尋改聖壽。至宋祥符間,真宗特敕賜今名。元,明,清來,代有興復。至清光緒間,忽罹回祿。民國四年,又遭洪水。致莊嚴佛剎,竟成丘墟。唯丈六鐵觀音像,巍然無恙。地方正紳,請光孝寺大春和尚,兼任住持。遂與住僧德森大師,竭力經營,建觀音殿。後大春去世,德森離贛。繼住僧無狀,致市政公署,視為廢地,擬改菜市場,開馬路。當地緇素,通知德森,因函請各界偉人,展轉懇求保護。幸蒙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及廣東陳總司令,與餘軍長,均電駐贛李師長旋空先生,設法保存。中國佛教會,亦一再函電祈李師長維護,兼遴選妥人,前往負責,規畫整理。李公遂令取消前議,且願護持,令速恢復。而當地士紳劉君汲甫等,力任斡旋,並願作後盾,助成興復。蓋法道之興,各有因緣,不因經此風潮,則此寺殆將湮沒矣。唯現今時值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彌陀大誓願力,往生西方,孰能現生斷盡煩惑,瞭脫生死。是故此次恢復,專修凈土法門,並附設居士林,流通處,俾當地人士,咸知出五濁,登九品之要道。與敦倫常,盡己分,知因果,慎修持之良謨。如是則蓮社啟而宗風丕振,禮教興而國運昌明。庶可副古人建剎命名之意,亦可慰諸公一番保護維持之熱心也。但以寺無恒產,僧無積儲。祈不慧代為疏引,用懇諸大護法,及各善信,發菩提心,行方便事,輸金輸粟,轉勸轉募。俾含空寶殿,指日成功。滿月金容,經劫常住。凈宗興行,人知出苦之道。因果彰顯,群趨希聖之途。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傢門清泰,人眷平安。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蘭桂芬芳,後裔納伊訓之百祥。唯冀同發隨喜,共登芳銜。

郃陽東鄉趙傢村觀音寺募修葺殿宇聖像疏(民二十四年)

郃陽東鄉趙傢村觀音寺募修葺殿宇聖像疏(民二十四年)

  觀音大士,誓願弘深,法界眾生,等蒙攝受。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良由大士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大士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遇迷昧自心者,為說法語巽言令開悟。遇遭諸險難者,為現橋梁人士令脫離。以大士久成佛道,悲願無盡,故致如皓月之印千江,猶陽春之育萬卉,有不期然而然者。由茲咸感佑護之洪恩,故處處各為立廟而供奉焉。邑東趙傢村觀音寺,原名觀音院,見明天啟二年,邑生員盧祥興碑記。後人於前增建佛殿,改為儒東寺,然此二字,於法道既未表深意,於見聞又難令種善根。況當此災禍頻遭之時,若不揭出觀音聖號,令人民稱名脫苦,不但辜負大士洪慈,亦深辜負當日立觀音院者之深心,以故改為觀音寺焉。寺之建築,三門一座,內供二金剛。佛殿一座,供釋迦,藥師,彌陀三佛,傍侍迦葉,阿難。佛殿後韋馱殿一座,兩邊配殿二座,東關帝,西伽藍。正中觀音殿一座,中供觀音,傍侍善財,龍女,兩邊十八羅漢。按此形勢,足知佛殿在後添修也。吾邑自乾嘉後,佛學絕響,外道亦無。近來饑饉薦臻,兵匪屢擾,人民苦極,思樂不得。各種外道,乘機而來,門庭雖各不同,總以煉精,氣,神,求成仙,為天帝之臣佐而已。初李仙濤商上海,聞法歸依。及歸,請若幹經書,以饋郃,澄,朝有學識之知交。於是方知凈土法門,為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仗佛慈力,即生便可瞭生脫死,較彼仗自力以瞭生死者,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也。今夏由甘回裡,於四月八日,詣觀音寺禮佛。見其殿宇凋敝,聖像殘剝,欲稍事修葺,以力不能勝為憾。至蘇祈光作疏,以呼將伯之助。光謂當此災禍頻興,人民困苦之時,恐無幾肯施舍者。且持予疏,令一切人看,即一文不出,亦可令彼種即生瞭脫之善根。況念大士恩,當必有隨分隨力以助者。所募之款,多則大修,少則小修。即一圓亦無,予疏亦不徒作,汝募仍有大功。何也,以由閱此疏,知觀音度眾生之洪恩,念佛瞭生死之大法。將見後之相繼而起者,多難勝數也。又何必執一時一處以為報恩宏法雲哉。

揚州江都揚善壩蓮修精舍募建大殿疏(民二十三年)

揚州江都揚善壩蓮修精舍募建大殿疏(民二十三年)

  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不斷惑業,得預一生補處。即於現世,定出六道輪回。以其為禪,教,律,密一切諸法之歸宿,三世諸佛圓滿菩提之要道故也。江都揚善壩,當明末時,覺根和尚,開一凈土道場,專修念佛三昧。嗣後屢有高人住持,以故法道久而不替。清咸同間,兵燹之後,寂山和尚,派人料理,近交其徒智定住持。恪守舊規,不涉外緣。去年洪水為災,殿堂寮舍,同付東流,大殿墻壁,一無所遺。當殿塌時,有三巨木,翼蔽佛龕,隨即漂去。佛龕被水沖壞,亦隨流去。水淹佛膝,八尺金身之西方三聖像,系香樟所雕,及與蓮座,經此撞擊,一毫無損。足見大水乃眾生惡業所感,而佛像值此極大之沖激,仍舊巍然。殆以普示一切眾生,令其歸命投誠,冀得往生西方,瞭生脫死,超凡入聖也。水退之後,智定先蓋一茅篷,俾佛像不被日曬雨淋,而修殿一事,徒嘆奈何。幸江都縣長楊君,財政局長葉君,公安局長陳君,建設局長李君,及江都紳耆,各見如此奇異,同為出資贊助,令其恢復古道場,為地方人祈福之所。由是智定求予疏其源委,以便懇祈十方檀越。(下略)

杭州南天竺演福寺募修大殿並各殿堂寮舍疏(民十八年)

杭州南天竺演福寺募修大殿並各殿堂寮舍疏(民十八年)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早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度生情殷,故復不離寂光,垂形九界,隨類逐形,尋聲救苦,種種方便,度脫眾生。所謂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由是在處皆立道場,而天竺最為顯著。以杭州素稱佛國,人民善根深厚,致菩薩異常靈感也。南天竺演福寺者,隋開皇十五年,陳仲寶所建,請真觀法師開山。法師錢塘世傢范氏子,幼出樊籠,智由天縱,深入經藏,徹悟自心。初謁天臺智者大師,大師待以同門之禮,可以想見其道德悟證之高深也。及住此寺,常講法華,法道之盛,少與相等。故時人語雲,天竺有真觀,當天下一半。自後滄桑迭變,興廢不一。至宋理宗淳祐八年,復得重興,賜額為崇恩演福禪寺。以至元朝,代有高人。而蒙潤法師,住持六年,大宏臺教,及與蓮宗。法師禮誦勤苦,世少等倫。初出傢時,禮伽藍神,像即崩倒,非有遠本,其能然乎。迨至明末,一經兵燹,遂成荒墟。附近之民,據為己業,已二百餘年矣。民國五年,虎跑法輪和尚,因觀志書,始知原由。欲保存古跡,志圖恢復,訪諸耆老,得其原基,以三千圓,贖回一十餘畝,隨即搭一茅篷,派人經理,以待機緣。至十二年,佛緣大師,始為接管。晨夕禮誦,冀有乘大願輪者,為之佈金,重興凈土橫超道場。(下略)

募建永年祈禱普利會疏(民十八年,代王一亭居士等作。後因明覺師旋逝,未行。)

募建永年祈禱普利會疏(民十八年,代王一亭居士等作。後因明覺師旋逝,未行。)

  竊以世界本清寧,由情見互異,而遂成棼亂。天心原慈善,因眾生惡感,而屢降災殃。是以近多年來,刀兵,水旱,饑饉,疾疫,頻頻降作,民不聊生。然既同生天地之間,可不以民胞物與為懷。是以敝同人,多年以來,凡各處種種災患,悉各盡其綿力,為之賑濟。此蓋愍其現在之苦荼,而為之設法者。又死者魂無所歸,久則成厲。若不設法超薦,則何慰此等孤魂於泉下。故必於每年,特建道場,以濟孤魂,而祝太平。此蓋預息將來災殃之急務也。向者祈禱,未定何處,隨意舉行,以施濟度。竊念觀音大士,誓願宏深,普陀名山,為應化地。明覺和尚,又為真實舉行公益之僧。茲擬委彼,在彼本庵,於三月清明之期,念觀音聖號七日,圓滿之日,特放施食。七月,則念地藏聖號七日,施食七堂。冬至,則念彌陀聖號七日,至圓滿日,施食一堂。每次均請四十八僧。以此功德,超度一切刀兵,水旱,饑饉,疾疫而死之孤魂。俾彼各得往生善道,庶不至為厲而作兇。從茲人民安樂,天心順適。雨暘因之時若,蟲蝗由是不生。則物阜民康,天下太平矣。又願軍民長官,各各福壽增崇,吉祥蒞止。備膺箕疇之五福,同納伊訓之百祥。以此福德,撫育吾民,大同之風,重見今日。凡我同倫,願各贊襄。

禮念觀世音菩薩求子疏(民二十九年庚辰季春作)

禮念觀世音菩薩求子疏(民二十九年庚辰季春作)

  伏以觀音大士,誓願洪深,法界有情,等蒙攝受。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良由大士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大士無念,以眾生之念為念。故得慈起無緣,悲運同體。如皓月之普印千江,若陽春之遍育萬卉。遍塵剎感,遍塵剎應,無求不遂,有願皆從也。弟子○○○同室人○○○痛世道之危岌,愍人心之陷溺,愈趨愈下,瞭無底止。仰冀大士賜我福德智慧之子,以期將來窮則獨善,以倡導於一鄉。達則兼善,挽狂瀾於既倒。特立三約,以為先容。一保身節欲,二敦倫積德,三胎幼善教。勉行此三,以期無負大士之洪慈也。又祈四海內外,一切同人,咸息惡心,咸發善念。咸生福德智慧之子,咸體普覆並載之仁。視鄰邦如手足,以天下為一傢。互相維持,不相侵暴。以期上慰乾父坤母之洪恩,下符與天地並稱三才之人名。轉大亂為大治,普天同慶。暢佛化於兩間,萬國咸寧。唯願菩薩,普施無畏,愍我愚誠,滿我所願。○○年○月○○日弟子○○百拜上呈。

  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此三要事,務期實行。再以至誠,禮念觀世音,求賜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能所求如願,不負聖恩矣。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者。若不節欲,則精氣薄弱,必難受孕。即或受孕,必難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決定孱弱。既無強健勇壯之身力,亦無聰敏記憶之心力,未老先衰,無所樹立。如是求子,縱菩薩滿人之願,人實深負菩薩之恩矣。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者。欲生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須敦倫盡分,孝親敬長,善待眷屬,愍恤仆使,此行之傢庭者。至於鄉黨親朋,俱宜和睦勸導。俾老者善教兒女,幼者善事親長。常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吃素念佛,願生西方,永出苦輪。普為同人,懇切演說,令培出世之勝因,咸作守道之良民。能如是者,一舉一動,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為模范。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樹立。菩薩固能滿人之願,人亦可慰菩薩之心矣。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者。古昔聖人,皆由賢父母之善教而成,況凡人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賢善。從受孕後,其形容必須端莊誠靜,其語言必須忠厚和平,其行事必須孝友恭順。行,住,坐,臥,常念觀音聖號。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攝耳而聽,聽則心歸於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出聲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潔凈處,並睡眠時,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若至臨產,不可默念。以臨產用力送子出,若閉口念,必受氣窒之病。產婦自念,傢屬皆為助念,決定不會難產,亦無產後各種危險。果能如此謹身,口,意,虔念觀音,俾胎兒稟此淳善正氣,則其生也,定非凡品。及兒初開知識,即與彼說因果報應,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須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甚於害己。作善必得善報,作惡必得惡報。及說做人,必須遵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方可不愧為人。否則形雖為人,心同禽獸矣。不許說謊,不許撒顛,不許拿人什物,不許打人罵人,不許遭踐蟲蟻,字紙,五谷,東西。舉動行為,必期於親於己有益,於人於物無損。又須令其常念觀音聖號,以期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幼時習慣,大必淳篤,不至矜己慢人,成狂妄之流類。如此善教,於祖宗則為大孝,於兒女則為大慈,於國傢社會則為大忠。餘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傢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庶不負稱為太太雲。願求子者,咸取法焉,則傢國幸甚。◎◎附記禁忌,免致禍害。凡求子者,必須夫婦訂約,斷欲半年,以培子之先天。待婦天癸盡後一交,必定受孕。天癸未盡,切不可交,交必停經,致成帶病,頗有危險。又須吉日良夜,天氣清明。大風大雨,雷電震閃,亟宜切戒。禮記月令,季春,先雷三日,遒人以木鐸巡於道路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兇災。古聖王痛念民生,特派官宣佈此令,又復著之於經,其天地父母之心乎。遒人,宣令之官。木鐸,即鈴,振鈴俾眾咸聽也。巡,行也。道路,城市街巷,及鄉村也。容止,謂房事。不備,謂五官四肢不全,或生怪物。兇災,謂其夫婦,或得惡疾,或致死亡。既受孕後,永斷房事,所生兒女,必定身心強健,福壽深長。孕後交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產難一次。孕久若交,或致墮胎,及與傷胎。茲因浙江永嘉張德田居士,愍念世道人心,愈趨愈下。於去秋,函祈光作禮念觀音求子疏,並說其保身,積德,善教等法,以期所生之子,皆為賢善,庶可漸臻太平。光屢以老辭,彼屢次懇求,情難再卻,為作簡疏,及與三要,以塞其責。

蓮宗正傳跋(民十八年)

蓮宗正傳跋(民十八年)

  法雨涓滴錄一書,於臨終助念,及洗沐,換衣,哭泣等,破壞正念之利害,頗有發明。周師導之母,幸得助念之力,故得正念昭彰,現諸瑞相而終。由是彼昆季石印數百冊,以送遠近有緣者。今又以母所遺資,印蓮宗正傳一萬冊,以結凈緣。冀其母未往生則即得往生,已往生則高增品位。因將此錄,附於其後,冀一切人,咸知助念,及破壞之利害。庶不至以愛親,及愛兄弟,妻子,眷屬者,背道而馳。以愛戀之心,行損害之事,尚自以為吾於亡者,能盡其職。但以凡夫知識陋劣,未聞佛法,所有損益,人孰得知。此書傳佈遐邇,庶一切正信念佛者之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生則深種善根,沒則神超凈土。此法乃唐善導和尚所發明,謂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願見聞,咸生正信,展轉勸導,功德無量。待己臨終,決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兩各相符故。

印送凈土五經跋(民二十六年)

印送凈土五經跋(民二十六年)

  梵網經雲,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華嚴經雲,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是知眾生心性,與佛原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隻為迷悟之分耳。奈眾生迷而不覺時,雖具有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廣大圓滿之佛性,全被塵勞埋沒,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業,毀謗三寶,自害害他。正如流泉潛隱地中,全不覺知,必須時節因緣為之啟發,方能逐漸開明。所以古今來許多有力偉人,幼時迷昧,專以毀謗佛法為能事。及閱歷漸深,遇境逢緣,翻然覺悟,從而皈依三寶,實力奉行者,亦不可勝數。足征佛法廣大,實即一切眾生本具之心法也。江西吉安吳南浦居士,本宿根深厚,自少經商滬濱,心存慈善。奈全不知佛法,反目信佛為迷信。其室人張氏,雖具信心,而又不識邪正,從而相勸,亦難啟發。民國二十年,被匪綁至匪窟,愁苦交迫,尋思無計,遂憶及張氏勸信佛法之語,因而望佛慈救,冀出匪窟。詎知佛法不可思議,佛慈如母憶子,感應道交,捷如桴鼓。忽來巡捕,為救旁人之票,誤走地方,即將伊救出,不費分文,安然脫險。乃知佛法有靈,略啟信心,遂往普陀等處進香禮佛。二十二年,與室人張氏,偕一子,乘汽車,行至途中曲處,忽一西人少女,從旁橫來,適與車撞,被車橫壓,仆跌車下。伊父子三人,嚇得魂不附體,汗流浹背,意謂此女已成三段。急念觀世音菩薩,以期佛慈加被解救。及停車下看,但見該西女,仰臥車下,恰在四輪當中,隨車拖走數十步。一時巡捕市民雲集,該女父亦尋至。將女援起,隻見其滿臉通紅,瞭無傷痕。旋經檢驗,毫無損傷,女即隨父而去。居士經此二險,大啟信心,二十三年,特來向光求授皈依,遂為取法名曰慧雲,張氏法名曰慧賢,繼而進受五戒。從此信心真切,精進修持,復在靈巖各處廣作功德。又數男名下,連得數女孫,艱於男孫。至二十四年,適居士六十壽期,長兒媳遂生一麟兒。各親友群相道賀,居士因已長齋奉佛,則自己壽誕,及孫兒彌月,皆用素筵,毫不動葷,以為戒殺吃素倡。今復以千圓印凈土五經,贈送結緣,請光述其信佛因緣而為之跋。普願未發信心者,見聞起信,已發信心者,因而增長。必期人人信佛,同生西方,同圓種智,以慰諸佛普度眾生之本懷焉。

成復初懺悔文跋(民二十五年)

成復初懺悔文跋(民二十五年)

  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人若知因果,自可格除人欲,遵循天理,以復其本具之良知。則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事,皆由此而擴充發現矣。佛法者,世出世間諸法之根本也。自後漢入中國,千八百餘年,由聖君賢相,通人達士之護持提倡,得以遍佈中外。其間雖二三暴君拘士,辟駁毀除,然皆仰面唾天,適足自污。宋之程,朱,閱佛大乘經典,親近禪宗知識,以期竊取其義以自雄。由未遍閱諸經,遍參各宗知識,遂竊取佛經全事即理,及宗門法法頭頭會歸自心之義,以釋儒經,竟成執理廢事之邪見。如曰,天,即理也,豈真有冕旒而王者哉。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剉斫舂磨,將何所施。又神已散矣,令誰托生。初由執理廢事,繼成斷滅頑空。於是大張己見,深辟佛法。謂佛所說,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理,乃為騙愚夫婦奉教之根據,實無其事。此後凡屬理學,皆偷看佛經,皆力辟佛法。不究道之根本,徒以門庭固執。從此治心,治身,治國,治世之法,但存皮毛,瞭無根本。歐化一至,靡然風從,竟成廢經廢倫,爭地爭城,慘不忍聞之現象,為自有生民以來之大亂。究其根原,皆由辟因果輪回之學說以釀成之。自程朱以後,學者凡天姿聰明,無不受此遺毒。舉皆自命衛道,而不知其畔道也大矣。致大多數人,畢世無由聞道。亦有始陷覆轍,後痛改悔,自愍愍他,自傷傷他,欲以己之迷執,作一切人之殷鑒,如甘肅秦安,成復初者,又復何限。按其子凈念書雲,傢嚴自十六七歲,即受程朱遺毒,以辟佛老為己任。惜所居偏僻,佛經殊難一見,又無宏法高僧,超格達士可親近,遂以程朱所說,為千古不易之定論。輒依其說以辟佛老,實絕不知佛老之所以。由其妄辟佛老,並將素所崇奉儒教真正宗旨,亦復迷昧。幸宿植善根,天鑒愚誠,俾其病困多年,以期自反。初則猶謂天道無知,繼則大悟己見悖謬。從茲痛改前非,力修凈行。效瞭凡之立命,法凈意之革心。雖得心地光明,仍舊目睛昏翳。(民十六年,右目起翳,不能睹物。至二十年,左目亦然。乃與其子,極力懺悔。其子刺血畫佛,以硃寫經。彼自作文發露,遂得目能見物。)方知不暴己過,終難消業,倘陳宿愆,尚堪利人。因茲作懺悔文,印送同人,以自己之迷悟,作來哲之法戒。祈光作跋,冀廣流通。因略表受病之原委,期有心世道人心者,同挽頹風,同敦儒行,同修凈業,同沐佛恩。同格人欲之幻物,同致本具之良知。庶可明明德以止至善,持佛號以生西方。罔念作狂,克念作聖,以身作則,普度群迷者,其在斯乎。

涵江三江口仙慶寺凈業社緣起(民二十年)

涵江三江口仙慶寺凈業社緣起(民二十年)

  念佛一法,乃佛法中之總持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語其淺,則婦孺均能修持。語其深,則聖哲莫能瞭解。而且於在傢善信,最為合機。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來稱為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故凡念佛之人,必須於傢庭倫常中,各盡其分。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者是也。又須懲忿窒欲,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修善去惡,尤須在起心動念處,認真省察,篤實擴充而克除之。戰兢惕厲,毋或怠忽,是為善人。善人念佛,方能得念佛之真實利益。如基址鞏固,萬丈高樓,自可隨意建造矣。現今世道人心,陷溺已極,總因不講盡誼盡分之道,福善禍淫之理。至於六道輪回之事,念佛往生之法,更無從得聞。以心不註重於道德仁義,因果報應,縱聞亦不生信。以是之故,釀成大劫,天災人禍,頻頻降作,殺機彌漫,民不聊生。其有具憂世之心,欲為挽救者,咸皆提倡佛學,而修念佛法門。以此法,實為佛法中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之法,如人習射,以地為的,發無不中。此法仗佛慈力,但肯依教修持,無一不成就者。是故各當皈依三寶,受持五戒,遵行十善,以凈身,口,意三業。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瞭生脫死,超凡入聖。如是之人,生為聖賢之徒,沒登極樂之國。展轉勸導,相觀而善,何難弭災息禍,修德膺福。敦本重倫,移風易俗,以迄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也。由是言之,念佛一法,豈非振興民力,輔弼政教,不據位而化民,不資刑而息惡之根本法輪乎。願具挽劫運之心者,同皆入社。有道遠者,及職務縈身,或青年婦女,不便來社者,均可在傢攝心凈念。特設凈業社者,不過為提倡演說之機關而已。日常念佛,固屬在傢中修持之事,不可不知。社址設仙慶寺,每月某日,同來念佛。念畢,請通文理者,講演念佛之章程利益,並居傢教育兒女之規矩利益。又備有淺近念佛修善各書,有欲看者,按本請看,並不多取分文。復以此資,請書備閱。大傢果能群起興行,則世道人心,自然淳善,天災人禍,無由降作矣。此實為國,為民,為社會,為傢庭之最上善策也。願見聞者,同興起焉。

海門汲浜鎮助念往生社緣起(民二十年)

海門汲浜鎮助念往生社緣起(民二十年)

  世間一材一藝,皆須大傢互相資助,方能有成。故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世間法尚如此,出世間法,何獨不然。須知信願念佛,求生凈土,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一切法門,不到業盡情空,不能瞭生脫死,以唯仗自力故難。念佛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即可超凡入聖,以專仗佛力故易。一得往生,其所得之益,比業盡情空者,高超多多。此之法門,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士農工商,在傢出傢,皆應修持。不唯不礙一切職業,而且能助一切職業得易成就。凡念佛之人,務必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堅決,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復以化他。俾內而傢庭眷屬,外而鄉黨親友,同修此法,同求往生。其為功德,何能名焉。以故成惠民,與諸居士,組織一助念往生社,於本鎮武聖廟。每月逢期,來此念佛。念畢,講說凈土法門之利益,與其修法,並臨終助念之辦法。凡入社者,均當依之而行。其有社友,或非社友,請往其傢助念者,當本大菩提心,開導病人,及與眷屬。俾各依佛法,勿任凡情。開示之後,大傢同秉一心以念,必期其亡者直下往生西方而後已。能成就他人往生,待至自己臨終,必大有成就自己往生者,切勿以不關己而忽之。至於同社念佛道友,平常當與傢中眷屬,說其臨終助念之利益。與預先洗澡,換衣,並對之哭泣之禍害。當請一本飭終津梁,令其詳知。迨至父母,或餘眷屬,臨欲命終,傢中眷屬,同為念佛,令彼心存正念,隨佛往生。並請社友,為其助念。此時一發千鈞,關系甚大。當將喪祭種種虛華之費,移於此時用之。當將哀毀盡孝之誠,移於為親念佛。須令眷屬,悉聽社友指導,切不可狃於習俗,以誤大事。孟子謂,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可以當大事。況臨終能以念佛相助,則正念昭彰,隨佛往生。成就親往生,即是成就親作佛。凡作佛者,必度無量無邊眾生。世間盡孝之事,尚有大於此乎。是宜竭盡吾誠,而極力助之也。倘或狃於習俗,不以成就正念為事。或預為洗澡,換衣,一經觸動,心已紛動,若或疼痛,必生瞋恚。若或哭泣,必生戀愛。紛動,則正念已失,莫由往生。瞋恚,則或致墮落毒蟲之類。戀愛,亦屬生死根本。人非病狂,誰忍以行孝之愚誠,壞親正念,令其失瞭生脫死,以至成佛之巨益,致墮三途惡道,及常劫輪回之極苦乎。此之行孝,與羅剎女愛人何異。羅剎女謂所吃之人曰,我愛汝,故吃汝。願一切孝子賢孫,及諸仁慈眷屬,同隨順佛度眾生之心,切勿與羅剎女之愛相同。則亡者存者,通皆得大利益矣。

企廬蓮社緣起(民二十四年)

企廬蓮社緣起(民二十四年)

  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本妙心,輪回生死。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眾生機,說種種法。雖大小偏圓不同,權實頓漸各異,要皆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究竟成佛而已。然眾生根有大小,迷有淺深,不能直下暢佛本懷。又為末世眾生,業障深厚,智慧淺薄,壽命短促,知識稀少,匪仗佛力,決難現生瞭脫。於是特開一總攝初中後法,普被上中下根之凈土法門。俾彼已證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斷煩惑者,亦出輪回。其為利益,超出一代時教之上。以一則專仗自力,一則兼仗佛力。譬如跛夫,盡日隻行數裡,若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洲。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也。溯自大教東來,遠公首開蓮社,當時高僧巨儒之預會者,凡百二十三人。自茲厥後,代有高人,續焰傳燈,遍佈中外。如來大法,有律,教,宗,密,凈五種,唯凈土一法,最易修持,最易成就,為律,教,宗,密之歸宿。故古今律,教,宗,密諸知識,皆務密修,尤多極力顯化者。此法真俗圓融,機理雙契。不但為學道者,立出輪回之妙門,實為治國者,坐致太平之要道。故往聖前賢,通人智士,咸皆修持,若群星之拱北,眾水之朝東焉。邇來人心不古,棄本逐末,歐風東漸,競尚唯新。爭地爭城,互相殘殺,天災人禍,頻頻降作,國運危岌,民不聊生。其有心世道人心者,見此現象,恐人道或幾乎息,群起而設法挽救之。於是各處咸立凈業社,居士林,提倡佛學。明三世之因果,示六道之輪回。表佛性之真常,贊凈土之超勝。令一切人,守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則必能懲忿窒欲,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為世間賢人善人。發菩提心,自行化他,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迨至臨終,佛及聖眾,親垂接引,令其往生,而為出世間上善人。此各處立社建林之大意也。蘇州,為古來佛教盛興之地,固多宿根深厚之人。縱外道援引,誤入歧途,不旋踵而復歸正道。曹崧喬居士,創辦隱貧會,以周濟貧民,乃色身上之慈惠。今又援陳依仁,周良濟二居士,開企廬蓮社,提倡念佛求生西方。俾迷背故鄉,瞭無資糧以歸者,皆得資糧具足,乃慧命上之計慮。而廬山之道,誰能繼跡,但能景仰而企望之,亦不愧為廬山之徒,故名為企廬蓮社焉。彼祈光作緣起,以發明其隱義,故為絡索一上。庶見者聞者,及諸社員,悉知即心本具之道,即俗修真之法,即念佛而護國,即潛修而輔世之意義矣。

福州佛學圖書館緣起(民二十七年)

福州佛學圖書館緣起(民二十七年)

  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方名為佛。乃煩惑凈盡,福慧具足,五蘊皆空,三德徹證,聖中之聖,天中之天之嘉號,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通名。其釋迦牟尼,乃娑婆教主之別號也。梵語釋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能仁,謂廣度眾生。寂默,謂徹證自性。學者,效也。即隨分隨力依教修行也。依教修行,何言其隨分隨力也。以佛隨眾生根性說法,以根性不一,佛隨彼之智識身分所宜而說。隨機施教,對癥發藥,必期於機教相契,令各得益。令在生死苦海沉溺之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以為恃怙。令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五戒。令修十善,於身三,口四,意三,皆止其惡而行其善。所謂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口不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之話,意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之念。愚癡,指不信因果,謂作善作惡,無有報應,人死神滅,無有後世等邪見。又復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朋友,則勸善規過。主仆,則法仁效忠。一一各令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為人乘法。依此而修,生生為人。人乘,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之根本。如地基築堅,高樓隨意可建也。天乘,於五戒十善外,加修各種禪定,以生六欲,四禪,四空等天。人乘,天乘,皆非瞭生死法。聲聞乘,依戒定慧,修四諦法,以瞭生死。緣覺乘,依戒定慧,觀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二門,以瞭生死。菩薩乘,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下化眾生,以期上成佛道。然此三乘法,皆屬仗自力之普通法。若最上上根人,當可現生瞭生死,即佛在世時,亦是百中之一。若現在,恐全世界亦無一二矣。然佛以大慈悲,預知後世眾生,無仗自力現生能瞭生死者,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特別法門。無論老幼男女,貴賤智愚,士農工商,政軍學界,在傢出傢,上聖下凡,皆令現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博地凡夫,帶業往生。既生西方,惑,業,苦三,悉皆消滅。喻如片雪,當於洪爐,未至而化。已瞭生死之二乘,及權位菩薩往生,則速證無生法忍。已證無生之法身大士往生,則速證佛果。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難。唯此一法,全仗阿彌陀佛慈悲誓願攝受之力,及與行人信願誠懇憶念之力,故得感應道交,即生瞭辦也。然既欲往生西方,當念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念報其恩,常加護惜,不敢殺食。見一切同倫,及諸鬼神,與鳥獸昆蟲,皆心念口言,令其念佛求生西方。果能三業清凈,敦倫盡分,以修持凈土法門為勸,則相觀而善,當有潛移密化,俗美風淳之望。世人未讀佛經,不知佛濟世度生之深謀遠慮,見韓,歐,程,朱等辟佛,便以崇正辟邪為己任,而人雲亦雲,肆口誣蔑。不知韓,歐絕未看過佛經。韓之原道,隻寂滅二字,是佛法中話,其餘皆老子莊子中話。後由大顛禪師啟迪,遂不謗佛。歐則唯韓是宗,其辟佛之根據,以王政衰,而仁義之道無人提倡,故佛得乘間而入。若使知前所述佛隨順機宜,濟世度生之道,當不至以佛為中國患,而欲逐之也。歐以是倡,學者以歐為宗師,悉以辟佛是則效。明教大師,欲救此弊,作輔教編,上仁宗皇帝。仁宗示韓魏公,韓持以示歐,歐驚曰,不意僧中有此人也,黎明當一見之。次日,韓陪明教往見,暢談終日,自茲不復辟佛。門下士受明教之教,多皆極力學佛矣。程,朱讀佛大乘經,親近禪宗善知識,會得經中全事即理,及宗門法法頭頭會歸自心之義,便以為大得。實未遍閱大小乘經,及親近各宗善知識。遂執理廢事,撥無因果,謂佛所說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乃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根據,實無其事。且謂人死,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剉斫舂磨,將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誰托生。由是惡者放心造業,善者亦難自勉。夫因果者,聖人治天下,如來度眾生之大權也。謂其實無,致後之學者,皆不敢說因果,唯以正心,誠意,為修,齊,治,平之本。而使善者不能不正心,誠意,惡者不敢不正心,誠意者,因果也。既不講因果,則治國,治傢,治身,治心之法,徒具虛文,不得實益。數百年來,尚能支持者,猶有古大人之流風善政,未全泯滅也。近來廢棄舊法,競尚唯新,爭城爭地,互相殘殺,弱肉強食,釀成大劫者,皆由全國儒者,皆不敢說因果,恐人以違背先賢攻擊。又或稍有樹立,當入文廟,人以佞佛而阻之,故視說因果為畏途。以致從古未有之大亂,大為發生。使傢庭,學校,社會皆講因果,斷不至亂至此極。在程,朱當日,恐佛教盛則儒教衰,故作此違理昧心之辟駁,以衛護儒教。其相爭相殺,多年不息之慘象,實未看到。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彼恐不辟佛,儒者皆悉學佛。不知儒者果皆學佛,儒教當更興盛。此義詳於林文忠公行輿日課發隱中,當另抄之。俾貴地儒者,大開眼界,有所依從。世亂已極,思治之士,咸皆提倡佛學,以冀人各明因果,識罪福,回心向善,挽回劫運,以安民生。羅鏗端等諸居士,擬立佛學圖書館,祈餘作緣起,以發明佛教濟世度生之旨趣,遂書此以塞其責。

募修蘇州報恩寺報恩塔緣起

募修蘇州報恩寺報恩塔緣起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是名正因,此屬性德,亦本覺也。雖有正因,若不聞佛法,則如寶在藏中,珠系衣裡,由不知故,枉受貧窮。既聞佛法,知佛是已成之佛,我及一切眾生,皆是未成之佛。從茲修戒定慧,斷貪瞋癡,返妄歸真,背塵合覺,是名緣因,此屬修德,亦始覺也。修德功深,性德體顯,方知從昔已來,承正因佛性之力,行種種背性之事,受種種幻妄之苦,猶如暗室觸寶,反受損傷。今已親見本有佛性,則昔本不失,今亦無得,全妄即真,全修即性,是名瞭因,乃性修雙融,始本合一也。凡佛所說一切大,小,權,實法門,無非令眾生親證乎此而已。然眾生根有利鈍,職有親疏,難以普益。故以建立塔廟,莊嚴法相,鳴鐘擊磬,揚拳豎拂,為助發入道之緣。而古人每於大聚落處,建大塔廟者,以期見者聞者,納佛種於八識田中,後來必至親證覺道,非徒為壯觀瞻也。蘇州報恩寺者,乃三國吳主孫權,為報母恩所建,原名通玄寺。至梁武帝中大通四年重修,僧正慧建十一級寶塔,備極莊嚴。隋文代陳,為吳令孫寬所廢。唐初,僧慧頵重建。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詔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開元為額,遂改名開元寺。中有金銅玄宗像,昭宗大順間,為淮西賊孫儒焚毀。後唐同光三年,吳越王錢鏐,另建開元寺於盤門內瑞光寺旁,以晉愍帝建興元年,由海浮來之二石佛,修無梁磚殿以供之。吳越王錢鏐,自唐僖宗時,征黃巢,平董昌,盡忠唐室。昭宗時封王,所轄吳越,法道大興。五代之世,唯吳越最為安靖,以數世信佛,絕無苛政所致。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盡獻所轄之地於宋。此八九十年,於佛於儒,均有莫大之關系焉。當五代周顯德間,錢王於故開元寺基,重建寺,移支硎山報恩寺額於此,為報恩寺之所由名也。至宋神宗元豐間,重修寺塔,蘇東坡捨銅龜以藏舍利。自後興衰,不一而足。明萬歷初,塔寺復毀,由僧性月任興復,適如金至,性月悉委任之。金廣談因果,顯大神力,致檀施雲集,閱九年而竣功。清康熙五年,一源法師,欲為重修。適太傅金文通公告老居傢,因勸倡修,遂得大逾前規。道光十六年,邑紳潘梅溪,獨捨巨資,俾得一新。光緒二十四年,敏曦老法師蒞蘇,邑紳以報恩寺塔頹敗,欲仗德望恢復,請為住持。法師許之,未及開工而寂。法徒詠荷公,極力擔當,令徒孫昭三公輔弼之。祖孫二人,竭力監督,功甫及半,而詠荷公歿,時在光緒三十一年。昭三公接住持,慘淡經營,至次年,俾九級浮圖,及各殿堂,悉皆完整。迄今又三十餘年,風雨摧殘,木朽瓦裂。今年五月中旬,塔巔第八層陵角,忽然崩墮。由上至下,層層受損,若不急修,則後難收拾矣。昭三公持志書來,並說現狀,擬即募修,祈不慧撰一緣起。懇祈十方宰官長者,善信人等,發菩提心,行方便事,捨不堅之資財,培無盡之福德。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桂蘭蔚茂,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

阜陽資福寺重建念佛堂開蓮社緣起(民二十六年)

阜陽資福寺重建念佛堂開蓮社緣起(民二十六年)

  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瞭生死,成佛道。然於修而未證之前,大有難易疾遲之別。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作人,天,凡,聖證真之捷徑者,無如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高登九蓮。當今之人,欲於現生瞭生死大事者,捨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須知凈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水銀墮地,顆顆皆圓。不獨於格物,致知,窮理,盡性,覺世,牖民,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農,工,商,欲發展其事業,老,幼,男,女,欲消滅其疾苦者,無不隨感而應,遂心滿願。今則人心陷溺,世亂已極。變亂是非,顛倒黑白,爭奪欺陵,極力演變。若不挽救,則人道或幾乎熄。於是各處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顯六道之輪回,示娑婆之濁惡,表極樂之嚴凈。以期斯世之人,克己復禮,生入聖賢之域。瞭生脫死,沒歸極樂之邦。阜陽資福寺,乃幾朝古剎,載之志乘。近以住持無弘法之資格,一班不知佛法者,競倡維新,破除迷信,急欲毀滅其寺。雖明哲之士,諭以正理,絕不肯聽。阜陽佛教會代表邢純齋,憤不顧身,奔走省垣,面見主席雪亞劉公,祈其出示保護。幸蒙劉公護法心切,愛民情殷,立即出示禁止,方得保存。地方人士,因思佛法理智高深,利益廣大。更念資福為潁地名勝,自古迄今,人民沐恩戴德者,多難勝數。不忍任其荒涼,於是重謀興復。現已建立念佛堂五楹,請秉初法師暫主其事。擬安戒德師僧若幹位,常年修持凈業。每月朔望,聚集在傢信士,念佛一日,以資提倡。午後念佛畢,不拘緇素,為之講演念佛大旨,與居塵學道,在野報國之法。以及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事。並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理。俾一切人,知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之所以然。則於一切時,一切處,皆為希聖學佛之事。此實不居位而護國,救民,不現形而移風,易俗之大方便法門。願若緇若素共勉之,則其利益大矣。

募印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說明(民十四年 辦法從略)

募印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說明(民十四年 辦法從略)

  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救苦情殷,不離寂光,垂形九界,於十方無量世界,隨類現身,度脫眾生。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雖則十方世界,無剎不現,而於娑婆世界,因緣甚深。雖則十法界身,無身不現,而世人皆以菩薩稱之。雖則應化之處,遍滿寰宇,而浙江普陀,最為顯著。印光受恩實巨,負恩甚深。初則出傢於陜西南五臺山,為觀音現身降伏毒龍之道場。繼則寄居南海普陀,為善財南參觀音之聖地。每念世人不知菩薩之深慈大悲,欲搜輯大藏,及與群書,凡菩薩本地之行願,及此方感應之事跡,述為頌文,加以詳註。俾世之同倫,同知觀音之大慈悲心,與夫隨類逐形,尋聲救苦之實理實事。庶可同持聖號,同消業障,同增福慧,生為身心清凈之人,歿入蓮池海眾之會。用此以正人心而挽劫運,以期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也。然此心雖發,但以學識淺陋,筆墨拙樸,未能即時舉行。適江西大文學許止凈居士來山見訪,一見即成莫逆,因以其事見托,彼即欣然允許。遂潛心撰述,時經二年,述成頌文二萬餘言。每句事跡,悉註於每段之後,俾閱者一目瞭然,共成三卷。又錄經中要義,名為經證一卷,附於頌文之後。又金剛經功德頌一卷,亦附於後。俾誦經念佛人,同知向方。以期即凡心以見佛心,克遂如來度生之願。現今天災人禍,相繼降作,世道人心,陷溺已極,特借此以作挽狂瀾,扶世道,同登聖域,共證菩提之向導。今即付排發刊,願有力善信,共出凈資,俾舉世同人,各沐觀音菩薩之慈恩,以迄同得親證本具佛性,圓滿無上覺道。區區之心,如是而已。(下略)

楹聯

  楹聯

  肇於宋初,蜀後主孟昶慶新春。自後僧俗,各以之贊頌功德,發揮道妙,攄心所蘊,藉諭同仁。雲棲法匯,曾載各聯,今踵芳規,以博一笑。印光識。

釋迦

釋迦

  下兜率而降神,住世八十其年,令九界眾生,徹見本來真面目。

  睹明星而悟道,談經三百餘會,俾大千佛子,復歸原有舊傢鄉。

  佛應西乾,度眾生以悟證菩提,故感天龍常擁護。

  法流東土,開文化而震發聾瞆,致令賢智盡歸宗。

  三惑盡而二死亡,一塵不立。

  五蘊空而六根凈,萬德圓彰。

  圓悟藏性,徹證自心,道通天地有形外。

  慈起無緣,悲運同體,恩遍聖凡含識中。

  冀有情共證真常,本寂滅心,說圓通法。

  期含識同登覺岸,依一實道,開方便門。

  華嚴頓演圓宗,獨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之弘誓。

  行願導歸極樂,全收九界,方堪大暢成道利物之本懷。

  華表圓因,顯如來成始成終之道。

  嚴彰實果,示眾生心作心是之門。

彌陀

彌陀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三乘。

  如來拯濟無方,廣度眾生須度我。

  吾輩竛竮沒寄,不念彌陀更念誰。

  依宏誓願,建折攝之法門,但肯一心持名,自爾潛符實相,俾四聖六凡同證真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贊。

  以大慈悲,立厭欣之勝行,若能初土托質,何難頓入寂光,導三乘五性齊登凈域,因茲千經俱闡,萬論均宣。

  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切莫從頭再眷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直須全體總親承。

  成就六八大願,居西方以作佛,舉華藏世界諸莊嚴,圓彰凈土。

  愍念九品含靈,向東域而垂慈,引娑婆國中眾男女,同往蓮邦。

  捨西歸捷徑,九界有情,上何以圓成覺道。

  離凈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五住二執,蒙光頓圓夫四德。

  三乘六道,克念定證於一真。

  佛願宏深,十方共贊。

  生心懇到,九界同歸。

  壽量無邊,豎窮三際。

  光明有象,橫遍十方。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樂邦有路,起信即生。

  唯期五濁頓空,任他香無人焚,地無人掃。

  倘得一真共證,自爾願令我滿,心令我安。

  濟度無方,憐伊體一。

  津梁罔測,憫彼迷深。

  誓願宏深,十方共贊。

  慈悲廣大,九界同歸。

彌勒

彌勒

  寶閣覆十虛,宛若空含萬象。

  分身遍塵剎,直同月印千江。

  坦腹笑容攝海眾,

  分身散影示時人。

  宴坐等人來,預攝龍華會裡有緣之輩。

  逢機以笑應,圓彰大肚皮中無所不容。

  樓閣門開,圓彰法界修因事。

  慈悲願普,預攝龍華證果人。





  徹證一真法界,三惑盡而二死亡,德超十地。

  普令九類聖凡,五蘊空而六度具,道繼大雄。

觀音

觀音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無機不被,萬裡無雲萬裡天。

  一塵不立,得真圓通,現隨類逐形之身,尋聲救苦。

  五蘊皆空,證大寂滅,依即心自性之道,說法度生。

  雲起慈門,憫彼迷情不易悟。

  波騰願海,憐伊佛性瞭無殊。

  慈悲心切,雖救苦以尋聲,常住楞嚴大定。

  與拔情殷,縱逗機而說法,圓彰寂滅真宗。

  照見五蘊皆空,說法度生,豎窮三際。

  證極一乘實相,尋聲救苦,橫遍十方。

  誓願宏深,處處現身說法。

  慈悲廣大,時時救苦尋聲。

  法法圓通,故名自在。

  頭頭合道,因號普門。

  慈起無緣,恩周庶類。

  悲興同體,道啟多門。

勢至

勢至

  本願不違,攝念佛人歸凈土。

  分身無量,居極樂國遍十方。

  都攝六根,獲大寂滅。

  單提一念,證真圓通。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乘圓通道,廣度眾生。

菩薩

菩薩

  證諸佛本妙覺心,從茲安住寂光,享真常之法樂。

  愍眾生迷如來藏,故復現身塵剎,作得度之因緣。

韋馱

韋馱

  菩薩化身,輔正摧邪宏聖教。

  童真入道,安邦護國度群迷。

普陀韋馱

普陀韋馱

  護法安僧,俾有情共入普門,滿觀音願。

  降魔制外,令含識齊登覺岸,遂善逝心。

普陀天王

普陀天王

  企慈雲普覆塵寰,以天王身,作如來使。

  期法雨均沾沙界,現大人相,鎮圓通場。

關帝

關帝

  浩氣沖天,仰效義天之覆庇。

  精忠貫日,常隨佛日以昭彰。

佛殿

佛殿

  冥顯咸加,恩逾父母。

  聖凡普利,德邁穹蒼。

  行滿果圓,導三乘以齊成覺道。

  悲深願重,拯四生而共屆蓮邦。

  教演偏圓,統九界而齊度。

  德全福慧,超十地以獨尊。

普陀仙人井觀音

普陀仙人井觀音

  悲願宏深,故從個裡湧甘露。

  慈恩浩蕩,致使寰區盡竭誠。

靈巖山智積殿

靈巖山智積殿

  證法華而來靈山,追隨多寶塔中佛。

  現色身以醫陸弟,愍念閻浮世上人。

靈巖智積

靈巖智積

  靈巖靈跡有永夫,足顯輪回曠遠。

  智積智謀啟陸相,用彰佛道淵深。

  聖德難思,特現像身說法要。

  悲心無既,永留本寺作帡幪。

藏經閣

藏經閣

  如來廣運慈悲,暢譚三藏甚深之妙典,普使眾生,開發菩提,銷熔惑業,蕩昏迷而復常寂照,攝果覺而總作因心,直同露滴滄溟,便是汪洋大海,甄陶化育,利益難名。我輩欣逢明誨,敢不卒年矻矻,依教修行,徹底窮源,飲茲一味,自此罄空後際,導怨親以共出畏途,用冀仰酬夫佛力。

  皇帝不忘付囑,頒佈五時秘密之真詮,悉令含識,聞熏般若,清凈根身,瞭掛礙兮獲本圓通,即凡情兮全彰聖智,無異塵投華嶽,頓成岌嶫高山,護念保綏,功勛罔測。吾儕幸遇指南,固當終日乾乾,竭誠持誦,登峰造極,觀彼太虛,由斯周遍十方,扶胞與以齊臻道岸,永期上報於君恩。

  法海汪洋,深探徹底之源,方可謂無辜佛化。

  義山峭峻,直上絕高之頂,始堪雲不負己靈。

  五時言教,非異非同,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有如海孕百川川赴海。

  三乘諦理,即多即一,由性現相,攝相歸性,直似空含萬象象依空。

法堂

法堂

  慧焰重重,爍破千年之暗室。

  法源混混,滋生五性之靈苗。

藏經閣佛殿

藏經閣佛殿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講堂(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佛教凈業社講堂落成,命撰楹聯,因標示宗旨。)

講堂(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佛教凈業社講堂落成,命撰楹聯,因標示宗旨。)

  法會宏開,教行並進,欲得千機普育,利鈍齊修,是故略資通途,偏崇特別,以華嚴圓滿菩提之妙因,唯在導歸凈土。

  講筵大啟,理事雙詮,擬求萬派朝宗,聖凡等益,由茲揀去自力,註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念佛堂

念佛堂

  何必問是誰,此道於今昭日月。

  但能常系念,佛心無處不慈悲。

  決志求生,效昔賢將錯就錯。

  一心憶念,至今日人雲亦雲。

  因戒生定,定慧圓明菩提本。

  由教入凈,凈禪貫徹覺道成。

  力修戒定慧空,則無我見。

  常念慈悲喜捨,方契佛心。

  瞭君大事唯修凈,

  暢佛本懷在往生。

  三業相應,往生有分。

  六根都攝,見佛無難。

  照見五蘊皆空,遠離顛倒夢想。

  都攝六根凈念,上合本妙覺心。

  五蘊皆空,六根俱寂。

  一塵不染,萬德圓彰。

三教堂

三教堂

  儒釋本同源,道並行而不悖。

  內外原一體,理交顯而彌彰。

永明塔院

永明塔院

  宗鏡圓照,萬善同歸,本教義而續慧命。

  法華一部,佛事百八,振大機以警愚頑。

智者坊

智者坊

  教判五時,化儀化法雙詮,靈鷲親承諸善逝。

  佛明六即,心作心是並闡,支那弘道無二人。

孔聖殿

孔聖殿

  繼往開來,道通天地有形外。

  祖堯述舜,恩遍飛潛異類中。

如意寮

如意寮

  萬德洪名常憶念,

  百般幻病自消除。

地藏壇

地藏壇

  洪願發時,生蒙度脫。

  尊經演處,罪自消亡。

法華壇

法華壇

  大事因緣,端歸實相。

  一乘源本,在報親恩。

三門

三門

  經承北闕,律闡南山,續慧命於將來,直使普天含識,頓明寂滅真心,豎窮三際。

  道繼西乾,宗傳東震,開佛知於當念,咸令法界有情,徹悟圓通妙性,橫遍十方。

  詣菩提場,趣寂滅殿。

  登圓通路,入解脫門。

菜園

菜園

  地壯菜根粗,因真果正。

  糞多茄子大,德厚福隆。

第3部分-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藏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