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雲棲法匯

助印经书
  答蘇州曹魯川邑令

  久不奉面命。歉歉。乃時時獲翻刻教。迪我孔多。慰謝慰謝。南企法雲。殊切瞻依。適敝郡斷凡悟上人祇趨壇下。為求法故。附此候安。不佞繆迂。近守東魯。遠宗西竺。乃於儒釋之書為蠹魚者四十年於茲矣。亦嘗奉教於諸達者。有所蓄積。冀正之於大善知識。茲因斷凡之來佈之也。夫釋尊有三藏十二部教。所謂於廣大海。張眾多網。又所謂大囷小囷也者。祇宜譚大以該小。詎可舉一而廢多。比吾黨中有倡為歷劫成聖。必漸無頓之說者。夫漸亦聖說。未嘗不是。而以漸廢頓左矣。尊者內秘頓圓。而外顯凈土法門。諸佛有然。無足疑者。豈近來聽眾。不無如法華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者。直欲以彌陀一聖而盡廢十五王子。以凈土一經而盡廢三藏十二部。則不佞之所不願聞者也。時雖末法。而斯人之機豈無巧鈍。有如釋尊為迦葉為憍陳如其說如此。為善財為龍女其說如彼。二十五聖各證圓通。文殊所稱又如彼。正所謂昨日定今日不定。又所謂說我是空且不是空。說我是有且不是有。此所以為善無常主。活潑潑地。如水上按壺盧然。非死殺法也。儻釘椿守窟。焉利人天。所願尊者為大眾衍凈教。遇利根指上乘。圓融通達。不滯方隅。俾鵬鷃並適。不亦盡美盡善乎哉。又佛華嚴乃無上一乘圓教。如來稱性之極談。非教非宗。而即宗即教。不空不有。而無垢無凈。是在法華猶較一籌。若餘乘似難與之潔長比短也者。尊者乃與彌陀經並稱。已似未妥。因此遂有著論騰之。架凈土於華嚴之上者。朱紫遞淆之謂何。鹿馬互指又何說也。此而無人言之。天下後世必有秦無人焉之嗤。亦願尊者為凈土根人說凈土。為華嚴根人說華嚴。毋相誚。亦毋相濫。乃為流通佛乘。乃為五教並陳。三根盡攝。奈之何必刻舟而求劍。且彈雀而走鷂也。若夫華嚴一經。有信解行證四法。善說此法者宜莫如方山。今其言具在。可覆也。爰有清涼。人號為華嚴菩薩。而實不會華嚴義旨。草草將全經裂為四分以隸四法。舍那妙義委之草莽矣。亦願尊者辨黑白。分涇渭。揭杲日於義天。嗟嗟。今之時緇素中高流日就雕謝。不佞之所仰重於尊者如泰嵩然。故不以贊而以規。知尊者無我。而不佞亦非為我。故諄諄言之。惟尊者亮之。

  久聞居士精意華嚴。極懷敬仰。茲接手教殷勤。直欲盡法界眾生而納之一乘性海。是普賢大願也。然不肖雖崇尚凈土。而實則崇尚華嚴不異於居士。夫華嚴具無量門。求生凈土。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就時之機。蓋繇此一門而入華嚴。非舉此一門而廢華嚴也。又來諭謂不肖以彌陀與華嚴並稱。因此遂有著論駕凈土於華嚴之上者。此論誰作乎。華嚴如天子。誰有駕諸侯王大臣百官於天子之上者乎。然不肖亦未嘗並稱也。疏鈔中特謂華嚴圓極。彌陀經得圓少分。是華嚴之眷屬流類。非並也。古稱華嚴之與餘經。喻如杲日麗天。奪眾星之耀。須彌橫海。落群峰之高。夫焉有並之者。此不待論也。又來諭謂宜隨機演教。為宜凈土人說凈土。為宜華嚴人說華嚴。此意甚妙。然中有二義。一者千機並育。乃如來出世事。非不肖所能。故曹溪專直指之禪。豈其不通餘教。遠公擅東林之社。亦非止接鈍根。至於雲門。法眼。曹洞。溈仰。臨濟。雖五宗同出一源。而亦授受稍別。門庭施設。理自應爾。無足怪者。況不肖凡品乎。若其妄效古人。昨日定今日不定。而漫無師承。變亂不一。名曰利人。實誤人矣。何以故。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平民自號國王。不可不慎也。二者說華嚴則該凈土。說凈土亦通華嚴。是以說華嚴者自說華嚴。說凈土者自說凈土。固並行而不相悖。今人但知華嚴廣於極樂。而不知彌陀即是遮那也。又來諭清涼不會華嚴義旨。而裂全經為四分以屬四法。夫信解行證雖貫徹全經。而經文從始至終亦有自然之次第。非清涼強為割截也。其貫徹也。所謂圓融。其次第也。所謂行佈。即行佈而圓融。四分何害。使無行佈。圓融何物。必去行佈而圓融。則不圓融矣。且信住行向地以至等妙。佛亦自裂全經為五十二段乎。何不將五十二段一句說盡。而為此多卷之文乎。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未嘗不同時。而亦未嘗不因自因果自果也。何必定執八十卷經束作一塊。都盧是個無孔鐵錘。而後謂之圓融乎。定執一塊。不許分開。即死殺法。即釘椿。即守窟。安在其為活潑潑也。方山之論自是千古雄談。而論有論體。疏有疏體。統明大義。則方山專美於前。極深探賾。窮微盡玄。則方山得清涼而始為大備。豈獨方山。即杜順而至賢首諸祖亦復得清涼而大備。豈獨華嚴諸祖。即三藏十二部百傢論疏亦復得清涼而大備。溫陵解華嚴以方山為主。清涼為助。已為失宜。而居士顧訾之。此不肖之所未解也。又龍樹於龍宮誦出華嚴。而願生極樂。普賢為華嚴長子。而願生極樂。文殊與普賢同佐遮那。號華嚴三聖。而願生極樂。咸有明據。皎如日星。居士將提唱華嚴以風四方。而與文殊普賢龍樹違背。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況方山列十種凈土。極樂雖曰是權。而華嚴權實融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故淫房殺地無非清凈道場。而況七寶莊嚴之極樂乎。婆須無厭皆是古佛作用。而況萬德具足之彌陀乎。居士遊戲於華嚴無礙門中。而礙凈土。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不肖與居士同為華藏莫逆良友。而居士不察區區之心。復欲拉居士為蓮胎骨肉弟兄。而望居士之不我外也。居士愛我。不贊而規。今妄有所規。亦猶居士之愛我也。病筆略申梗概。殊未盡意。惟鑒之諒之。

    又

  敝郡斷凡上人索書上謁。附致悃素。顧承來翰。規切究竟。殷殷亟也。荷荷謝謝。來翰雲。華嚴具無量門。求生凈土。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就時之機。繇此一門而入華嚴。非舉一門而廢華嚴。又謂華嚴圓極。無可駕於其上者。並為確論。第華嚴是法身佛說。一乘妙義迥異諸經。而人多與釋迦經一目之。故疏此經者。賢首爰肇其端。方山深契其旨。在清涼則擇焉而弗精。在溫陵則語焉而未詳。至有撰為綸貫者。抑末矣。溫陵雲。方山為正。清涼為助。此見最倬。而尊者以為失宜。似未知溫陵。亦未知方山者。諸不瞭義經論。及別行普賢行願品。與起信等論。皆稱說凈土。此豈無因。然華嚴經中未嘗及之。即方山所第十凈土更晰也。法華鱗差十六王子。內有彌陀。未嘗定為一尊。其贊持經功德。旁援安樂。實說女人因果。首楞嚴二十五聖證圓通。文殊無所軒輊。但雲方便有多門。又雲順逆皆方便。然繼以遲速不同倫。則於無軒輊中又未嘗無所指歸也者。故要極於普門。而不推詡夫勢至。更加貶剝曰無常。曰生滅。若夫釋尊。祇說大小彌陀。不啻足矣。胡為乎紛紛然三藏十二部為乎。賢首清涼諸師亟標小始終頓圓五教。僉以為允。而未嘗品及凈土。心宗傢流尤所蕩掃。大鑒之言且未及詮。更拈一二。如志公曰。智者知心是佛。愚人樂往西方。如齊己禪師曰。惟有徑路修行。依舊打之繞。但念阿彌陀佛。念得不濟事。又曰你諸人日夕在徑路中往來。因恁麼當面蹉過阿彌陀佛。又曰其或準前舍父逃去。流落他鄉。東撞西磕。苦哉阿彌陀佛。此之三言或以為苛。然豈無謂而彼言之。亦必有道矣。古德雲。一切眾生。自己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乘。又有雲。直下頓瞭此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學道人祇怕一念有。與道隔矣。又有雲。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何不向生死中定當。何處更擬佛擬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在。所以達者亟道祇劫辛苦修行。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又道一念緣起無生。超出三乘權學。況毋論三乘一乘。要之無我我所。今之往生凈土也者。我為能生。土為所生。自他歷然。生滅宛然。忻厭紛然。所未及悉。顧從來譚蓮乘者。必曰華開見佛悟無生。蓋必待往生而見彌陀。始從觀音若勢至。抑或彌陀誨以無生。此時方悟。豈其上品絕少。中下滋多。滯在祇劫。似為迂遲。矧欲修凈土。亦須先修有無等四四十六觀門。試問所觀者是何軌則。能觀者還有幾人。所以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何似反而求之。自有餘佛在也。彼寒山之勖豐幹。謂往五臺禮文殊不是我同流。此在通達佛道者。出詞吐氣自別。且也一切佛道以金剛般若為入門。以佛華嚴為究竟。金剛則曰實無少法可得。而佛華嚴所稱佛地二愚。一則曰微細所知愚。一則曰極微細所知愚。所以阿難自道不歷僧祇獲法身。識者猶且呵之。故或曰佛瘡。或曰佛魔。文殊瞥起佛見。未免貶向二鐵圍。嗟嗟。見河能飄香象。智主不受功德。道人心無住處。蹤跡不可尋。故不歷。權乘獨秉一乘。此則不佞之所為惓惓者也。彼諸佛諸祖為一分執著我識下劣眾生。以及小乘弟子惟依一意識。計以現在色心等為染凈依者。憫其四大既離。一靈無歸。如失水魚。躑躅就斃。故不得不將錯凈土而安置之。此亦化城之類也。傳有之。若能悟法性身。法性土。要歸於無物。是真佛土。若華嚴性海所現全身。如人身中有八萬四千毛孔。東藥師。西彌陀。各各在一毛孔中說法度生。人若渙毛孔。徹全身。未嘗不可。儻拋撮全身入一毛孔。不但海漚倒置。而蠅投窗紙其謂之何。昨不佞手疏所雲為宜凈土人說凈土。為宜華嚴人說華嚴。自謂不悖諸佛法門。亦是為尊者赤心片片。尊者乃欲攜我蓮胎。則昔人所雲若捉物入迷津。與夫棄金擔草之謂矣。更稽之古人有雲。若欲究竟此事。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若閨合中軟暖物舍不得。有恁麼用處。又有雲。諸經所稱無瞋恨行。此之瞋恨非凡情可比。恨者。恨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福相而不自覺。瞋者。瞋吾度脫之未至也。以故自覺覺他。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有世出世間上上智。舉以語人。得無違拒。庶幾能利益於人。溯昔三教聖人出興於世。無不為一大事。且觀時節因緣。偏者補之。弊者救之。微者顯之。要之以心性開示於人已耳。以今天下拘儒株守傳註。曠士溺意虛玄。餘之手木患而口彌陀者。自通道大都。迨窮村僻巷。居相望而肩相摩也。尊者又從而和之。非所謂順世情之教波隨而風偃者乎。是在不佞不能無疑。而來翰乃稱雖崇凈土。實尚華嚴。又雲繇此凈土一門而入華嚴。此如古德所雲。但為弘實。而眾生不信。須為實施權。以淺助深。又雲用與適時。口雖說權。內不違實。但使含生得權實諸益也者。則不佞誠契之。祇領之。且羨且慰矣。乃會下聽眾。自杭過蘇者。時時有之。罔弗津津九品。間與之言。少涉上乘。則駭心瞠目。或更笑之。此其過在弟子耶。在師耶。大丈夫氣宇沖天。而度生為急。若出世矣。開堂矣。敷座矣。不具大人作略。祇作閭巷老齋公齋婆舉止。忽被伶俐人問著。或明眼人拶著。擬向北鬥裡潛身耶。抑鐵圍山裡潛身耶。不見道若是大鵬金翅鳥。奮迅百千由旬。躡影神駒。馳驟四方八極。斷不取次啖啄。亦不隨便埋身。且總不依倚。佛法大事非同小可。願尊者重厝意焉。來翰又雲彌陀不異遮那。是也。第化境化儀各各差殊。蓋諸佛教義通宗因緣。既墮因緣。豈無大小。定有深淺。故謂諸佛為異。則千佛一佛不可謂異。謂諸佛為同。則遍照能仁二尊亦自不同。古人以為一切諸法同異重重。不可一向全同。不可一向全異。不可以全同作全異。不可以全異作全同。迷此同異二門。則智不自在。如雲擬向白雪蘆花處覓。則以溫州橘皮作火得乎。首山念有雲。夫為宗師。須具擇法眼始得。所以古來有拈古頌古。又有別古憋古。如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又雲至道最難。須要揀擇。所以華嚴第八地曰寂滅真境現前矣。猶雲應起無量差別智。又雲觀察分別諸法門。此非作而致其情也。我之鑒覺自性本自圓明。如大寶鏡。胡漢不分而分。如如意珠青黃不異而異。若是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人。何嘗離卻揀擇別求。明白這些道理。便是揀擇不揀擇。所謂善巧分別清凈智非耶。方山為論。清涼為疏。皆綜佛乘。共闡圓宗。雖論有論體。疏有疏體。然惟其義。不惟其文。文或殊而義則一耳。如以其義。則見地迥別。清涼演說諸經。真善知識。惟於華嚴。其句訓而字釋。豈無補於舍那。其挈領而引維。實弗逮夫棗柏。清涼棗柏之區別弗明。則盧舍那經之旨要終晦。所謂信解行證四法。裂全經而瓜豆之。此其大者。自餘更多。不佞謂之擇焉弗精非無以也。儻以為未然。請更質之於棗柏大士。

  辱惠書。累累及二千言。玄詞妙辯。汪濊層疊。誠羨之仰之。然竊以為愛我深而辭太費也。果欲揚禪宗抑凈土。不消多語。曷不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既一佛不立。何人更是阿彌陀。又曷不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既寸土皆無。何方更有極樂國。隻此兩語。來諭二千言攝無不盡矣。茲擬一一酬對。則恐犯鬥爭。不對。則大道所關。不可終嘿。敢略陳之。來諭謂清涼擇焉而未精。愚意不知清涼擇華嚴未精耶。抑亦居士擇清涼未精耶。又來諭謂不瞭義經乃談說凈土。而以行願品起信論當之。起信且止。行願以一品而攝八十卷之全經。自古及今。誰敢議其不瞭義者。居士獨尚華嚴而非行願。行願不瞭義。則華嚴亦不瞭義矣。又來諭謂法華記往生凈土為女人因果。則龍女成佛亦隻是女人因果耶。謂彌陀乃十六王子之一。則毗盧遮那亦止是二十重華藏之第十三耶。居士獨尊毗盧。奈何毗盧與彌陀等也。又來諭謂楞嚴取觀音遺勢至。復貶為無常生滅。則憍陳如悟客塵二字。可謂達無常契不生滅矣。何不入圓通之選。誠曰觀音登科。勢至下第。豈不聞龍門點額之喻。為齊東野人之語耶。又來諭謂齊己禪師將古人念佛偈逐句著語。其曰惟有徑路修行。則著雲依舊打之繞。其曰但念阿彌陀佛。則著雲念得不濟事。居士達禪宗。何不知此是宗師傢直下為人解黏去縛。乃作實法會而死在句下耶。果爾。古人有言。踏毗盧頂上行。則不但彌陀不濟事。毗盧亦不濟事耶。此等語言。語錄傳記中百千萬億。老朽四十年前。亦曾用以快其唇吻。雄其筆劄。後知慚愧。不敢復然。至於今猶赧赧也。又齊己謂求西方者。舍父逃逝。流落他鄉。東撞西磕。苦哉阿彌陀佛。往應之曰。即今卻是如子憶母。還歸本鄉。舍東得西。樂哉阿彌陀佛。且道此語與齊己所說相去多少。又來諭謂多劫修行。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居士已得無生法忍否。如得。則不應以我為能生。以土為所生。何則。即心是土。誰為能生。即土是心。誰為所生。不見能生所生而往生。故終日生。而未嘗生也。乃所以為真無生也。必不許生而後謂之無生。是斷滅空也。非無生之旨也。又來諭謂必待花開見佛方悟無生。則為迂遲。居士達禪宗。豈不知從迷得悟。如睡夢覺。如蓮華開。念佛人有現生見性者。是花開頃刻也。有生後見性者。是花開久遠也。機有利鈍。功有勤怠。故花開有遲速。安得概以為迂遲耶。又來諭謂遮那與彌陀不同。而喻華藏以全身。喻西方以毛孔。生西方者如撮全身入毛孔。為海漚倒置。夫大小之喻則然矣。第居士通華嚴宗。奈何止許小入大。不許大入小。且大小相入。特華嚴十玄門之一玄耳。舉華藏不可說不可說無盡世界而入極樂國一蓮華中。尚不盈華之一葉。葉之一芥子地。則何傷乎全身之入毛孔也。又來諭謂荒山僧但問以上乘便駭心瞠目。居士向謂宜華嚴者語以華嚴。宜凈土者語以凈土。今此鈍根輩正宜凈土。何為不與應病之藥而強聒之耶。又來諭謂老朽既出世開堂。不具大人作略。而作閭巷老齋公齋婆舉止。設被伶俐人問著。明眼人拶著。向北鬥裡潛身耶。鐵圍裡潛身耶。老朽曾不敢當出世之名。自應無有大人之略。姑置弗論。而以修凈土者鄙之齋公齋婆。則古人所謂非鄙愚夫愚婦。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豈獨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凡遠祖善導天臺永明清涼圭峰圓照真歇黃龍慈受中峰天如等諸菩薩諸善知識悉齋公齋婆耶。劉遺民白少傳柳柳州文潞公蘇長公楊無為陳瑩中等諸大君子。悉齋公齋婆耶。就令齋公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轉地。亦安可鄙耶。且齋公齋婆。庸呆下劣而謹守規模者是也。愚也。若夫聰明才辯。妄談般若。吃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禪者。魔也。愚貴安愚。吾誠自揣矣。寧為老齋公老齋婆。無為老魔民老魔女也。至於所稱伶俐人明眼人者。來問著拶著。則彼齋公齋婆不須高登北鬥遠覓鐵圍。隻就伶俐漢咽喉處安單。明眼者瞳人上敷座。何以故。且教伊暫閉口頭三昧。回光返照故。抑居士尚華嚴而力詆凈土。老朽業凈土而極贊華嚴。居士靜中試一思之。是果何為而然乎。又來諭謂勸己求生凈土。喻如棄金擔麻。是顛倒行事。大相屈辱也。但此喻尚未親切。今代作一喻。如農人投刺於大富長者之門。延之入彼田舍。聞者皆笑之。農人不知進退。更掃徑謀重請焉。笑之者曰。主人向者不汝責幸矣。欲為馮婦乎。農人曰。吾見諸富室。有為富而不仁者。有外富而中貧者。有未富而先驕者。有典庫於富人之門。而自以為富者。且金谷郿塢於今安在哉。而吾以田舍翁享太平之樂。故忘己之卑賤憐而為此。今知過矣。今知過矣。於是相與大笑散去。

  答四川黃慎軒太史

  八月一日。凈土弟子黃輝。稽首奉書蓮池和上大導師侍者。師殆遠公後身耶。抑凈土菩薩乘本願力示現攝化耶。輝向往久矣。西皈津梁幸爾同世。恨宿業滯鈍。不能仰接阿彌陀佛之願。比歲信力稍深。始知參學捷徑唯此一著。如來金口語語在耳。但恨冠紱為拘。未能頓棄。何繇暫到武林拈一瓣香耶。敝邑貴比丘來京。雲常侍法座。承體力康甚。朝夕唱導。曾無厭倦。甚慰縣縣。貴有師明海。即生身父。鑄有白衣大士一尊。雲欲奉還吾邑。輝謂之曰。雲棲凈境。即彌勒內院何必勝之。但發心向彼。使大眾頂禮。應時放無量寶光接引海公往生必矣。貴立忻然。因資之令速往瞭願。且貪得此便。一通積懷於吾師耳。弟子宦情冷甚。徒以蜀土絕無師友。京師知遊多勝己者。時時提發。日有減省。暫紆章紱。實同寄棲。前年妻死。已不復娶。有子一人。已舉一孫。留之傢中。令奉養傢大夫。今隻身泊此。浮傢泛宅。便同庵院。雖塵勞紛拏。不敢暫忘此一大事因緣。猶憶己醜秋。夢登一寶塔。同年友焦弱侯氏手持一卷見示。乃吾師戒殺放生文也。夢中乞之。遂以見贈。是日遂斷殺生。見生物即為贖放。或稍有餘力。即斥買生物放之。又重刻此文於敝邑以施諸人。即此一事。於吾師緣自不薄。但未得見師耳。同年陶周望氏亦與輝同發心者。聞近來愈加精進。雖參未即徹。乃其根器決可上品往生者。弟子猶爾。言之慚愧。願吾師俯垂接引。凡朝夕頂禮疏中。幸為附入黃輝名字。或稱幻如。則自定法名也。更冀於無量壽如來觀音勢至二大士前為弟子證此信心。以和上悲智祝願。慈光加被。永斷煩惱癡迷。作不退轉大心眾生。盡未來際為凈土眷屬。弟子不能耳聞。猶能以心聞之也。海公父子在敝邑亦自希有。師幸特為貴一加提撕。輝已語渠盡此報命毋出雲棲。但渠以海公所造一大藏法寶。本意送歸敝邑。欲瞭此而後可耳。欲寄薄俸充一蔬饌。而貴孤身不便。姑俟後信以往。杭人北來相續。願時惠法語。長養信苗。餘唯為佛為法為眾生自重。弟子輝稽首和南。

  正月一日。弟子黃輝頓首和南。遞中承示所著數種。並於友人處見菩薩戒義疏發隱。真如親奉教音也。弟子十二時中不敢不勉。座右書雲。心凈則佛土凈。不凈身口意三業。方寸悉是穢惡。何繇往生。未有離心而取土者也。參禪既未得徹。若不常常覺照。痛與一刀兩斷。何繇清凈三業耶。此日用工夫。不知淵匠以為何如耳。便中更教之。新刻思益經一部。奉覽。弟子甚欲受大戒而未能也。所謂識法者懼耳。吳本如說法候安好。良慰遠懷。伏惟為法為眾生自重。

  手書至。知為道真懇。日倍月增。喜慰喜慰。復見座右數語。尤為警切。願常如是用心。凈之又凈。凈極光通達。自性彌陀不求而自獲矣。何慮參之不徹也。寄來思益經領入。前寄金書彌陀經亦領入。草草不宣。

    又

  徐君向京師來。寄扇二柄。有尊作懷凈土詩各一章。領訖。頃者春元謝青蓮。言彌陀經專持名號以下數句。述尊意為問。有覆青蓮語。未知達否。此經藏本羅什初譯。玄奘次譯。並海東疏。俱無此數句。無可疑者。外新刻禪關竹窗共二冊附覽不盡。

    又

  正月廿五日。弟子黃輝頓首和南蓮池大和上老師侍者。前承惠寄近刻種種法施。則窺福慧二嚴精進無量。湯鍋失足。當是重報輕受。抑亦虛空棒喝耶。吾師於此所得不少矣。禪關策進一書。尤強人意。弟子每懷此念。豈知師已先之。領誦踴躍。不自勝任。陶周望同年真兄弟。今復作法門畏友。數年之別。一旦傾倒。遂得聞提獎餘論。歡喜可言。所不同者。渠密邇化城。得親寶所。受持菩薩大戒。而弟子匏系一官。莫能傅翼暫往耳。莊誦所著發隱。真智者大師功臣也。去聖時遙。眾生根淺。不復知木叉何物。佛入滅時。固敕弟子依戒而住。況末法澆訛。習業深厚。福淺乎蟬翼。而罪高乎須彌耶。竊意佛菩薩不舍眾生。示現對證之藥。於今日無如戒亟者。吾師乘願力來。以凈土普攝諸根。而策之以禪。防之以戒。可謂慈悲無量廣大悉備矣。弟子業於廿八年正月十五日受居士五戒。今復欲受持菩薩大戒。而去師苦遠。欲遙申稟承。不知可否。對經像前受戒雖有明文。而相好難求。恐非微劣所能趣致。吾師雖在千裡之外。而一念凈信。樂邦隻尺。用是特為控請。伏唯和上尊裁。如俯念翹誠。惠然垂憫。許其受持。願便中早賜肯語。俾馳疏上聞。約疏至之期。遙禮和上。敬當盡形供奉焉。如謂戒本無此明文。難輕聽許。弟子當痛懺宿障。今愆以俟時緣。雖不敢遂受。亦願依持務盡此心耳。今具俸銀十兩。備阿阇黎以下大眾一齋。伏冀大慈鑒納。弟子臨書無任皈依懇切之至。弟子輝稽首和南。

  阿彌陀經疏鈔。故居士程康伯業翻刻。與戒疏發隱同時工完。而康伯遂化。渠初刻時。弟子實慫臾之。欲其流通都下。今有欲齎版以南者。雲出康伯本意。不知康伯訣時。固謂此版當隨瑞像而住。蓋渠曾仿栴檀瑞像。募鑄肖甚。初意欲奉以南。今既留慈慧寺矣。即原鑄處也。板留此與否尚未定。儻不可留。此間當更圖刻之。亦自不難。發隱聞新有更定。當依定本也。弟子護法一念不敢不誠。前承師賜柱石法門之囑。故喋喋及此耳。往時專意凈土。期一相深入。去年春始提話頭。雖屢開解路。終是意識轉換。非直下瞭當也。然弟子亦殊不敢少自退屈。石簣聚首合並之益不少。但塵勞無窮。身名累綴。當繇前因雜亂業障深厚耶。雖知不揀靜鬧。隨處下手。終是工夫間斷。未能純一。正爾慚愧懺悔。所以持戒一念彌覺殷重耳。師何以開之使速出迷塗耶。此間行履。葛屺瞻居士當能言之。葛公信向良不易得。此還更領新益。可謂多生勝緣。弟子甚羨之。而不得從也。然所欲稟承者。豈在形貌口耳哉。去秋蜘蛛聞名立化。亦大奇事。業為建一小塔。作文志之。刻成。當付後信寄上。范子喬出京。曾為書一戒殺手卷。為從人竊貲。棄卷於武當龍湫中。竟以神龜引路。復得之。卷殊不濡。人以為異。子喬還杭。或有頂禮因緣。必能自說其詳。此皆吾師慈善力所加被也。敢忘大恩。但未知所報耳。諸唯為法為眾生自愛。正月廿五日。弟子黃輝再稽首和南。

  願遙受菩薩大戒。此意甚正。無不可者。即不得好相亦無害。難在好心耳。末世好相難得。有心取相而求必得。反有發魔事者。但辦好心。勿生疑二。隨何月望日為期可也。又雲塵勞雜亂。但隨緣且戰且守。居士善根深厚。當有大如意日在。毋憂也。

  與黃慎軒太史王墨池主政諸居士

  杭州右衛應襲楊君名志者。入京襲職。聊附寸楮。志故父貴州都閫楊國柱。其人身雖武弁。而行出乎士君子。清廉慈惠。時輩罕及。而忠義憤激。素所自期。故不肖與之交遊甚久。而敬之特深。向以討楊應龍戰沒。不肖痛傷無已。而報曰被虜。若非天殄醜夷。盡空其巢穴。則國柱存亡未決。而含冤負枉何日白也。今心跡已明。公論已定。恐猶有未知其詳者。不惜為一陳之。外山刻數種附上。不盡。

    附黃太史回書

  楊生持書至。奉教如面。忠臣孤自宜優錄。在事者已為別作一目矣。襄陽本數句。查奘譯及海東疏皆無之。始信師前所言非草草者。甚愧前雲雲之謬也。疏鈔刻已將完。從此流通。盡法界成青蓮華。豈不大滿意事耶。東朝且建。言去有詞。旦夕大典克就。便可抗疏歸養。但相去彌遠。不能相聞。唯有此心往來左右耳。老父久持十齋。近聞已斷葷兩月。儻遂長齋。皆餘教所感動也。沾佩何已。鄉人雲屠者市一豬。明將烹之。豕人跪乞命。淚下如雨。因走入倉底。鞭不可出。老父聞之。亟以錢贖焉。豬乃自出。隨小力還。人皆嘆詫。齋因如此。亦奇矣。傢書尚未至。然鄉人非妄語者。老父天性仁慈。得爾助發。亦不偶然。便郵中幸惠法語一二則。使輝得持歸為壽。世上何物可比耶。直還倦甚。楊生索書亟。草草怖悰。不盡千一。九月廿七日。弟子黃輝頓首和南。

  答桐城吳觀我太史廣瀹

  歲杪。從舍侄用先詢知人天藥樹。經霜彌茂。昏衢慧日。候乃再中。敬用合十。普為橫目嘆未曾有。病室中所徼和尚法施。入耳熏心。不啻九裡之潤。恨廣瀹皮下無血。不能從千裡外覿面承當耳。 皇明護法錄。仰見我師深心慈攝平等遍周。而楊宗伯所註三篇。又能標揭道岸以曉縫掖之盲。於末法中可謂救時針砭。廣瀹不揣愚陋。揚厲末簡。轉授梓人。使此土闡提稍為短氣。或亦大師法海之一滴也。茲因傢舅廣寓省覲函丈。籍用四牘敬上起居。別具放生凈貲。聊與大師證第八地無功用時作少隨喜。萬惟和尚納小兒之供。而寬後夫之誅。廣瀹不既瞻戀悲仰之至。

  新正十日大吐。幾至委頓。越數日又夜起一跌。至今循墻而走也。神疲力倦。頭眩目昏。日已銜山。殆將不久。乃蒙遠寄放生銀。收入謝謝。楊宗伯護法錄註。誠如來諭有大功於末法。而一跋撮三篇之旨趣。融貫會通。轉更深妙矣。又聞置田為放生之費。舊有十金擬作福事。偶值此良緣。謹附鏡吾奉上。

  復次鏡吾來道尊意。以所受戒或有缺失為懺。古有乘戒緩急四料揀。乘急戒緩。大勝戒急乘緩者。竊怪尊目不能覽閱。何得行文。非但識見之卓犖。而宏博典贍。高古淵邃。似手不停披於百傢之編者。非人所能及也。願回此過人一段靈照。照瞭自心。必有悟入。則今日大聰明轉成真智慧矣。何慮戒之缺失也。

    又

  廣瀹每從舍侄詢知福履亨嘉。法潤廣被。則為眾生合掌踴躍。嘆未曾有也。廣瀹未死赤心。不能用以鞭癖。更用芻狗。牽引葛藤。負罪良厚。和尚不加痛棒。過矜詡之。蓋慈母之育嬰兒。一聞誃訶。輒為撫掌。廣瀹豈敢貪於提獎。妄自以為有所得當耶。惟是慈翰尚有未盡之諾。則渴者之思甘露又不啻日以為歲矣。茲舍弟應寵頂謁法座。敬附寸牘以導巾瓶。且請究清凈明誨。庶幾未來生死長夜永奉智光。真曠劫中不思議事也。臨楮翹誠。五體投地。

  來諭更欲究竟未盡。前所著書廣大悉備。亦無不盡。所未盡者不在此書。而在一心。良繇懸河之辯。彌天之辭。無不自妙明真心流出爾。金剛鈔青龍亹亹數萬言。而得者乃在龍潭吹滅一燈之頃。故曰所未盡者在一心也。究竟此心。即罔弗究竟矣。或不相應。一心念佛。至要至要。

    又

  來書雲兢兢以未獲瞭明此一大事為憂。為甚憂。此人情所謂不足憂者也。即此是入道正因。願一心本參而已。又浮山冊中諸名公俱稱述。觀棋黑白語為上妙玄談。此語雖傳誦千古。而遠老深深處不在此。此等今日聰明人亦能為之。即九帶等亦不須穿鑿求會。但做遠老安樂工夫耳。有如是工夫。方有如是證悟。古德謂祇愁不成佛。不愁佛不解語。至哉言也。幸留意焉。

    又

  在傢戒有缺雜亦無足怪。當知戒緩乘急古有明論。惟願二六時中刻刻參究此事。斷盡諸緣。制心一處。必期打徹而已。

    又

  無業而病。病屬先業。現生償此。並多生之業償之矣。所謂重報輕受者也。應生歡喜而勿煩惱。世事以疾而廢。因廢世事。得修道業。又所謂因禍而得福者也。亦應生歡喜而勿煩惱。惟宜盡放萬緣。一心內照。

  答方伯本如吳公

  癸醜冬初離武林。猶謂入覲後尚可趨侍法筵也。不意濫叨蜀撫之命。彼時即具疏乞休。弗遂為蜀中猓夷叛亂。嚴旨督促。星馳赴任。拮據兵事一載。方得克敵。頃渠魁業已授首。而脅從寬其盡誅。地方已得寧息矣。此皆三寶加被之力也。俟卷甲休兵之後再疏告歸。得遂私願。當攜筇杖問訊蓮座之下也。邇來道履想益清吉。惟願常住在世。永作人天眼目耳。萬裡遙天。曷勝思慕。敬修寸楮怖臆。外具紫花佈一端。暑襪一雙。略將遠念。幸照入不盡。小兒大珹。囑筆頂禮。弟子求賜起法名示來。至懇。右啟蓮池大師法座。正月十一日弟子吳用先和南。

  數年恩澤。雙被緇素。蓋去後常見思矣。又令郎器宇豁達。自非凡品。更宜韞高明以沉潛。養剛大於慈忍。日後成就。有不可量者。

  答嘉興包心弦孝廉

  日奉吾師手札。以燒舟事而示之。悲智並行。真大法施也。敢不佩服。第念前輩如永明禪師。當其取錢買生時。寧知王法。及其臨刑談笑時。寧知世法。一切葛藤盡斬。乃得宗鏡高懸。至今在照攝之內。弟子生死二字頗似勘明。況於利衰毀譽。蓋眾生之夢酣矣。不竭力喚醒。寧肯回頭。即如放生一節。救得一命。亦祇完得一念慈悲。而漁人網利。不知業報。吾師謂其落地獄乎。不落地獄乎。與其惡趣拔之。何若人趣中以逼迫巧方便而拔之乎。焚舟一隻是真。乃小價管園人物。又朽敝不堪。故借此以嚇人耳目。不謂人遂相傳至入師靜聽中也。師謂有悲不可無智。弟子則以有智。有似愚之智。不智不能運悲。不愚不能成智。若大傢怕是非。隻管一己。畢竟度眾生心未切未大耳。吾師以為何如。

  讀來書。知有菩薩大心願大力量。可敬可羨。但所稱菩薩者。不拘常法。而唯貴在利生。然亦未嘗不審機宜酌時勢。故曰有悲有智。非一味果敢必行而無復顧忌之謂也。如孔子在世。非菩薩儒乎。而伊尹放君。柳下惠不羞污君。夫敬君而無慢也。擇君而後事也。常法也。尹惠不拘常法。可謂菩薩矣。然孔子當魯哀之闇。何不放之。而乃曰事君盡禮問陳之君。受女樂之君。何不事之。而乃飄然遠去。將孔子非菩薩耶。來書雲永明壽禪師以官錢放生。今居士能以楞嚴常住錢放生乎。又雲永明臨刑。談笑自若。夫生死亦大矣。談笑臨刑之事未可易言也。菩薩舍頭目髓腦如棄敝履。今有乞頭目髓腦於居士者。能任其割截斫刺而安樂自如一無所動於中乎。又雲人中治之。勝地獄中拔之。然眾生造地獄者。不特一漁耳。即鄉閭中子孫忤父母者。豪強欺壓小民者。奸徒種種為惡害人者。官司所未獲。刑憲所未施。居士能執而戮之以免其地獄乎。又雲有智有似愚之智。既曰似愚之智。則畢竟智矣。非愚也。寧無似愚而真愚者乎。今僧有拖百斤鐵索而募緣者。有木魚一向化銀五千而募緣者。皆可謂似愚之智乎。又雲燒舟者是管園人物。夫加以美名。歆動其心。安知不因而生事乎。徙木者酬金。商君所以興。亦所以敗也。告訐者錫爵。天後所以盛。亦所以衰也。何也。其漸不可長也。又雲漁舟朽敝。燒之蓋借以警眾。然則漁人之老疾者。亦可殺之而借以警眾乎。孔子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如高見。是知彰知剛。不知微與柔矣。孔子曰。臨事而懼。如高見。是北宮之無懼為主矣。孔子無可無不可。如高見。少正卯可誅。可誅者尚眾也。孔子何不一於可。並誅三傢乎。居士是真實心欲行菩薩道者。吾愛之重之。恐其太執。為是喋喋。幸高明詳察焉。

  答湖廣汪靜峰中丞

  可受以湘潭鄙人。作簿書俗吏。不識宿世何緣。頗知皈依三寶。然少年為金華令。往來嚴陵江上。密邇法筵。不知就問。比思就問。而山川已隔。今逐逐風塵老矣。生與至人同此世界。奈何不一望見門墻。靜夜思之。形影可慚。茲有社友元聞邢三敬發心來參請。謹附通姓名於執事。儻辱光明之下照。斯亦千裡之如面也。外具金剛篆刻一部。奉塵清覽。楞嚴依釋一部請教。遙望海雲五體投地。

  楞嚴依釋。有姑蘇袁居士曾寄。見其闡揚經旨。融貫暢快。今更遠頒。重睹奇珍。曷勝慶幸。又蒙篆刻並謝不宣。

  再白。宏以老疾沉困。閉戶緘言。而大居士妙釋遠來。有不容終嘿者。愚意此且未須付梓。蓋尊齡知命。而已具如是見解。稍遲遲必更有新得矣。夫子七十從心。趙州八旬行腳故也。狂瞽之言。伏希照諒。

  答紹興王墨池京兆

  五雲深處。道侶駢集已是此方極樂世界。恨鄙人業重墮落富貴場中。無緣時時從丈席聆提誨耳。此事雖不閑閑忙靜鬧。卻應酬過煩不知不覺當面蹉過。業居普賢示現地。尚未能行普賢行。總之命根難斷。大事未徹。種種修持都是業因。年已五十餘矣。日復一日。鈍置乃爾。不勝悲痛。大師何以策之。海內士友同志半就雕落。裡中潛修密詣止得一石簣兄。而今又逝矣。大師座下高足誰當首屬。法雨彌天。兒孫滿地。自不乏人。必欲具超師之智。擔荷此事。恐亦未必能多得也。奈何。近日四方居士中參禮師門。儻有可堪語此事者乎。乞指示以便訪參。弟子蠢劣無足數。日夕孜孜唯有究明本地一著。與覲禮善知識一段渴懷耳。願老師垂教。

  得書。知日夕提究此事。甚慰遠懷。近時頗有留心此事者。但空談者多。實造者少。為可嘆耳。古人亦多忙冗中得之者。根難測故。願加意不退為望。

  答江西郭青螺司馬

  仆始深信西方凈土。若此妙明。亦若此簡易。最後得師所著彌陀經疏鈔讀之。又知妙明處不落頑空。簡易中不入淺俗。遠師以來一人而已。仆近留鬼方。討夜郎。兵戈叢中佛力為多。竟無術脫去塵沙。歸鏡雲棲。敬遣一介上起居。薄將不腆以飯從者。即日三四小兒入留都。道錢塘。肅誠頂禮。幸有以教之。即所以教仆也。

  萬裡德音。忽被枯朽。感慶可言。賢公子儻臨荒塢。區區之心。欲勸以佛道人倫不礙交盡。無論形分緇素。祇貴瞭明心地而已。不審當尊意否也。

  答湖廣曾金簡儀部

  數年之中。得再瞻法座。獲承印可。不啻遊樂邦。親蒙導師授記。感如之何。昨不自揣。謬以楞伽楞嚴金剛三宗通請正大方。冀幸明眼宗師有以鉗錘我也。或得一言半句互相切劘。豈徒不肖之幸。實無量眾生之幸也。不肖白衣。豈宜妄與教典。六祖有言佛性本無南北獦獠之別。往見月川憨山每引宗語證經。有當不當。竊不以為然。自己亥坐少林四十餘日。偶聞鐘聲。忽有省入。始信一切世諦語言總與實相不相違背。何獨於佛語而二之。遂以權為實。以實為權。無不可者。若宗教屹然分為二途。於佛語中自分淺深。難以通矣。故宗教分則諍。通則無諍。不肖亦欲同歸無諍。大師其謂之何。別具二序。為高徒紹覺結緣冥冥之中。幸批示可否。尤感。

  昨春造詣門屏。冀領矩誨。適值尊足有恙。坐臥相對。已結勝緣。接談數語。不啻遊極樂聆法音也。感如之何。夜共高足慧文論經。豁我心目。足知門下龍象踵接肩摩未易縷指。別法席。出遊凈慈。適陶石梁春元以令徒紹覺所著因明論成唯識論二解命為之序。不辭淺陋。僭題篇端。更托石梁請正門下。乃可授梓。不知曾達此意否。如有未當。幸為改正是望。如生謬為楞嚴楞伽金剛三宗通。粗淺簡略。知為作傢所笑。然欲藉是種般若因。稍備凈土資糧固不自覺其醜。唯大師具眼。知我負墮處。懇乞指示。以便改圖。且願筆之首簡指迷來學。豈但有裨生一人已也。至禱至禱。茲寄上楞伽心經東遊草呈覽。外金剛中有未善已改刻。續托周丈寄上。餘不多及。

  周君寄至楞伽心學東遊三刻。臥疾沉困。兼復行促。才染指。已知有深味矣。荷虛懷使言。容更詳覽。儻有愚見。日後便中呈上。觀緣因明二序。發明二論旨趣言簡意盡。足名妙解。彼僧博覽強記。亦誠可佳。序文大為得體矣。

  答嘉興郡伯槐庭蔡公

  惟我大師。慈悲救人。一洗狂蕩。直歸安養。真阿彌陀化身也。弟子信心頗切。凈業難純。畢此一生以報師恩。如韓信背水陣。欲退不可得矣。乞賜常寂光中陰加護祐。切禱切禱。外刻經請正。千佛名經末卷原有顛倒。藏板亦有差錯。因緣會合。知在何日。

  遺澤覃佈。人切去思。忽接手書。不勝忻忭。承諭千佛名經與藏本及蘇州本略有小異。然佛名並無不同。餘小異不足辨。八旬衰朽。命若風燈。未知重得睹光儀否也。

  答昆山王孟夙居士廣鉞

  弟子王廣鉞百稽首大師法座下。弟子服官四載。未通一啟於法座。則以積疲之邑。當連災之後。終日以救荒為事。無米難炊。拮據良苦。且以為徒事尺牘候問。不如遵行大師之教。是以請粟發賑。煮粥以活饑民。不遺餘力。間有冤獄成案難翻者。弟子焚香告天。必為洗白。上官亦往往諒而從之。四年之內。俸入不能糊傢人之口。此弟子服官大略也。到任時原不攜帶妻子。曾攜一妾。昨歲因其悍而善遣之。覺此身輕快。得瞻禮大士。每日誦彌陀經一卷而出。偷閑閱楞嚴龐居士等錄。蓋弟子雖有志。多生習氣尚未除。是以時時提醒。惟恐退墮。常思掛冠。專心凈業。而婚嫁未畢。又恐靜坐時亦有未安。且捱日子過去。此生窮通。付之時命。悟道遲蚤。聽之機緣。乞大師一言教之。法體康勝。時從李長蘅王弱生處得之。欣慰欣慰。牧牛圖囑語。弟子已有。儻有近刻。乞惠賜以便捧誦。俸金二兩。奉上為大師制禪衣。幸鑒其誠而納之。臨啟不勝瞻仰之至。

  如是守官。如是愛民。如是申冤救苦。足稱宦途菩薩矣。中雲此生窮通。付之時命。悟道遲蚤聽之機緣。可謂確論。今雖世事未瞭。但得一時之暇。毋令放過。即便提撕本參。久久自有入處耳。

  答太倉王弱生駕部廣嶢

  前承老師指引提念佛是誰話。碌碌塵中不能著實奉行。但偶一舉起。旋覺有平日本子上看得。知識邊聽得。一種相似光景來擾。若盡數掃去。則又如銅山鐵壁茫然無下手處。不知此處有何方便得有入處。望老師慈憫。指示一言。以開迷雲。

  既當任有官。宜以王事為急務。道念未得十分相應。此自然之理。無足怪者。但在得暇便提撕耳。來雲目覽耳記悉盡掃去。又茫然無下手處。然萬緣雖盡剿絕。而話頭孤然獨存。安得無下手處耶。至真無下手處。卻正是下手處也。

    又

  來諭。詩及制義二俱佳妙。其語話諸篇。深究物理。切中事情。真冥途之寶炬。翳眼之金鎞也。又所問凈土事。蓋入道多門。不勸修凈土亦不妨。但在今時則大有說。古之不務凈土者。實用心於禪。禪成則凈土亦成也。今之不務凈土者。實不用心於禪。口談禪以自高。禪與凈土兩無成也。然凈土乃釋迦如來金口親勸。十方恒沙如來廣長舌之所共勸。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天臺清涼永明等無量大聖大賢之所共勸。惟達磨而下創立禪宗。不勸凈土。以正欲扶起單傳直指之道。更說凈土。則此道不顯。蓋門庭施設理應如是。又時節因緣亦應爾也。至於講師無有不勸者。良繇教中或專說凈土。或帶說凈土。經論語錄。彰彰如日月之在中天。講師所習者教。故演暢其義以普告世人。正其職分所當為。講師不勸凈土者。千百中止一二耳。吾鄉向有得法師。今有此師。及此師之門人而已。餘不多見也。又楞嚴經勢至品。念佛不入圓通。此一疑。不可不辯。有舊刻二段附覽。

    又

  來書雲。世累所羈。不能一洗凡俗。然世未足稱累也。世間法。如為子而事親以孝。為臣而事君以忠。乃至人倫庶物。一一與道非礙所貴者。任理隨緣。無心順應而已。科場近。且自一心舉業。登第之日。發大誓願。必不以富貴利達負其所學。期如古昔名臣。是謂濟世。必不以富貴利達迷失正念。務瞭明此一段大事因緣。是謂出世。如是。則士大夫皆可即宦遊而參禪。不離俗而入道者也。幸留心焉。

  雲棲大師遺稿卷一

嘉興大藏經 雲棲法匯(選錄)(第卷-第卷)

  雲棲大師遺稿卷二目錄書二答錢養淳州守廣沾(二首)答翁周野大參廣霦答江陰尹澹如中翰廣寤答嘉興包儀甫邑令大燏(二首)答嘉定婁子柔居士廣紱答常熟嚴天池郡守(二首)答袁滄孺治中廣 答福建陳價夫居士廣縉(二首)(附回書)答桐城孫鏡吾居士廣宇(三首)答虞德園銓部(二首)答會稽陶石簣太史(六首)答蘇州管東溟僉憲(二首)答江西王性海大行廣揄(二首)答江西謝青蓮孝廉廣珍(二首)答福建王嶠海司理廣宣答杭嚴道宇所何公答蘇州趙念莪邑令廣掖答陳敬亭方伯答金省吾中丞答宋化卿居士(二首)答福建許元真都閫廣靖答湖州董潯陽宗伯答蘇州鄭白生諸居士答安慶吳始光兵部答餘姚孫居士大珩(二首)答松江徐警庵郡守廣溈答滸墅關張主政答湖州茅孝若居士廣 答常熟瞿元初居士廣[仁-二+兗]答德清許廓如居士廣鉞答福建袁孝廉答湖廣劉守復居士廣曙(二首)答蘇州袁心遠居士廣綬答餘杭王中泉居士答梵邦廣竺答嘉興朱君升孝廉答紹興張居士答休寧吳伯陽居士廣侒答通州孫居士廣諒答徽州吳居士大潚答吳居士大澈答張杏苑居士廣經答徽州金居士廣暲答陜西張心虞邑令答金居士廣聚答檀林廣玄答吳居士廣鏡答餘姚韓清泰居士廣梵答湖州錢叔達居士廣潤答嘉興孫無高居士廣抑(五首)答餘姚蔣居士廣秩答張百戶廣湉答吳江盛如林居士廣霆答楚僧若無答徽州吳季立居士大洲答聞子與居士大晟與紹興王龍溪進士與蘇州劉羅陽居士與江陰馮筠居居士(二首)與江陰馮泰衢孝廉廣寂(四首)與常惺廣寂(二首)與嘉興朱西宗居士廣振(十一首)與嘉興朱元厚居士大升與蘇州鄭白生居士廣壽(二首)與王居士大琸與嘉興許太微昆仲與洪清遠給諫廣揞與聞檀庵居士大晙與秦明中居士與吳江秦任南居士廣俍(二首)與秦任南諸郎君(二首)與蘇州蔡坦如居士大玘與湖州錢孺願居士大琨與李景山總戎廣鑄與錢居士廣雲與徽州吳居士大瞻與陳春陽居士與湯鄰初郡丞與查虞皋大參與南城吳念慈居士廣翊與江西黃彭池司理與太倉王子顒孝廉智第與湖州顧居士廣佐與錢居士廣藝與謝居士廣 與淇居士大懋與智真侍者與甥許東湖與三文學論文

  雲棲大師遺稿卷二

  書二

  答錢養淳州守廣沾

  弟子錢廣沾頓首大師法座前。弟子愚蒙。習氣濃厚。清夜省念。愆過實多。如精修凈業。必藉簡緣。而人事牽連。割截不下。雖或闊略。後事成悔。反覺不安。意欲尋一靜室。拉一道人。盡拋俗事。專心念誦。而向平之願未畢。不惟兒女債纏。兼亦心緒縈掛。地僻心馳。遠亦何益。俟婚嫁可畢。必須五六年光景。河清難俟。人壽幾何。兩戰未降。何緣取勝。乞師指示。又為幼兒頑劣。塾師無功。今將自訓之。又多一累。若失此不教。或致無成。豈不悔之大者。是為難克耳。近閱經疏。雖略依文通解。然於心地不融。如視地未明。終疑措足。偶閱天臺觀心論疏。統說止觀。大綱既明。條目畢具。如飲河自足。不煩他求。上根可以圓觀。中下亦可兼修。真符楞嚴。而人尤易曉。似於下手最切。意圖允蹈。第如前俗緣所絆。未便自繇。著意行之。其事何若。乞師指示。又閱中峰三時系念法門。甚於知識開發。提醒有賴。恨無同志襄成。今放生會中止念往生小咒。鄭重聚集。殊無一毫著己。豈不可惜。此日即以此法行之。但湖舫不便。若就池中小庵。建立此會。甚大幸也。一會染神。千劫下種。然須擇戒行精潔。音吐清亮。文義通徹者一人為法師。可以起信慕。可以動聽竦。如以凡庸屍之。徒增笑柄。不可為也。如隻斂錢贖生。行之而善。或致人天小果。況法未必善乎。愚見如此。儻在可行。以老師命令行之。必有興起感發者。第會首供事節目。必當斟酌耳。舊例潦草。似少礙也。又見中峰廣錄勸人。拍盲坐斷。以悟為期。固知此老吃緊為人。然觀其制作風雅。又非癡坐者。豈先以定動。後以慧拔乎。愚以為。必先悟後修。行起解絕。始為允當。或有以禪得道。必其夙慧使然。如人於靜中。能憶往事。冗迫則不能也。若識田無此種子。而欲一坐成功。是賤農守一斥鹵。欲嘉谷自生自獲。雖勤何有哉。且善巧方便多在教中。用兵必看孫吳。作文必資經傳耳。所謂記得古詩千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吟。古禪未必盡通三藏。然亦有於公案尋求而得悟。悟不於公案。亦不外於公案。互相激發使之然也。不知是否。乞師指示。

  來諭道念傢緣。兩戰未降。今但於婚嫁等事。隨力隨分。一無強為。即與道念無礙。不兩戰也。若於觀心契合。便即下手。必待俗緣瞭。則無時可瞭。

    又

  但自堅持本參。不必急求解悟。譬如行路者。行之不已。自有到傢時耳。至於世務。亦勢不能強斷。但識破虛幻。隨緣順應。一味將就。則心自閑功自進矣。

  答翁周野大參廣霦

  別師十四月。在任十一月矣。梧州古以為遷人地。傳聞瘴癘。不若是甚也。惟是乍寒乍熱。陰霧時有。難於調攝。同來者更相警戒。幸保無恙。獠夷不驚。民風鄙陋。凡事寬平。刑罰置而不用。盡可全養慈悲之心。每念久習儒言。未明儒理。語曰。未知生。焉知死。今當何以知生。立身處傢。居官做事。非不公明平恕。克己愛人。恐隻是小小修持。答應世務而已。臘月三十夜用不著。惘惘沉淪。奈何哉。望老師慈悲指示。外具檀速二香供佛供師。伏惟涵納。九月十五日。翁汝進廣霦頓首。

  來諭生死。儒言知生。明生死也。佛言無生。出生死也。明而不出者有之矣。未有出而不明者也。經論所陳。出生死法。固有多門。約而言之。參禪念佛兩種法門而已。今各奉一書。請擇於斯二者。

  答江陰尹澹如中翰廣寤

  弟子自受戒來。如失路之夫。暗中摸索。忽得長明燈。光燭前途。令不顛隕。惟是塵勞未息。業障未除。不得直趨正覺。以不負吾師大慈耳。弟子於世味元澹。視一官如敝屣。隻是愛網纏縛。解脫無期。若真正上根人。便能不離當下而證真如。亦是發願未真。故浮遊生死岸頭。受此恐怖煩惱。吾師幸不吝針砭起我膏肓。無常迅速。念此五內酸裂。東望依依。佇有慈示。不宣。

  人在塵中。塵勞自所不免。既世味澹然。官況蕭然。加以正念瞭然。便是即塵勞為佛事矣。

  答嘉興包儀甫邑令大燏

  既受職。當以仁民為第一事。而庶務才畢。便接本參。則案牘邊無非道場也。

    又

  弟子才拙性迂。此土又夙號難治。朝夕冰兢。幸免淵墜。而福德涼薄。澇旱頻仍。下有必不堪竭之脂膏。上有必不容寬之賦額。撫字催科到此種種呈拙。惟是內不失己。外不負民。頗用自矢。吾師光明藏中或垂悲攝耳。前承手示。案牘之暇。即接本參。自是直截宗旨。所愧劣根。二六時中。常多逗漏。猶望師大慈冥被。使不至墮落坑塹也。

  內不失己。外不負民。隻此兩言。循吏之道竭盡無遺矣。帶事修禪。此平常人所難。況復宰職之冗劇者乎。然始覺其難。後證其易矣。臥疾沉困。不能及其餘。幸諒。

  答嘉定婁子柔居士廣紱

  八月八日。戒弟子婁堅廣紱。頓首和南本師和尚導師法座下。廣紱久切向往。幸於春暮。獲遂頂謁初心止欲受伊蒲戒而已。過蒙提獎。為說大戒。臨別又承法施種種。此生或不淪墜。敢忘師慈。嘗悼世緣障重。既苦終鮮。復艱胤嗣。慈母懸懸。未容擺脫。兩月前得舉一男。今當不計後來成長。遂絕房室。一意凈嚴。庶幾不負接引。但恨稟性素慈。而偏深嫉惡。亦知顛倒分別。掛礙匪輕。雖痛自刻責。而遇有不平。輒復背覺。慚悚如何。會友人入山。附訊起居。不覺此心已馳於五雲之麓矣。秋氣漸高。伏惟為法為眾生倍萬珍重。

  好善疾惡。人情也。惡而不疾。是同惡也。今謂疾惡一事。而分二心。恐己亦有是惡。而疾之。疾之者。以為戒也。可也。但見彼之惡而疾之。又疾之已甚。不可也。若立朝臨民則小異。司黜陟之柄。操賞罰之權。寧有任其惡而不黜不罰者乎。則一以直心行之。因物付物。終日疾惡而已不與也。更詳之。

  答常熟嚴天池郡守

  小兒嚴楞。鈍根漢也。沉溺世樂。殊無自超意。天幸近罹傢難。稍稍動心。澄因令之親近有道。尚灑以甘露。醒其塵勞乎。仍希留彼旬月。重沾法香。即師不與一言。已自聲如雷矣。舍親王季和。大賢也。有為而投師。是其不幸中至幸。以膚見觀。此兄似應以宰官身淑世者。不審法眼視之若何。諒迎機之訓。虛往實歸耳。

  令郎沉厚簡默。想因世緣之變。所謂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矣。王季和。為二兄及諸契友力挽而去。謹覆。

    又

  人生閑忙。亦有分定。必待極閑而後辦道。終無日矣。忙裡取閑。得一時空。便收拾散亂之心。攝歸正念。久之自然有得。

  答袁滄孺治中廣 

  居恒思念佛法門。乃徹上徹下工夫。不礙攝心常念。亦不礙讀誦研窮。弟子所深喜者。惟臺宗玄義止觀。其究竟亦隻是念佛。故智者大師以十六觀歸於三觀。厥旨甚深。其理甚妙。老師禪觀之餘。祈以法語數行。見示用功之要。如來世尊勤懇一生。隻要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老師用心與佛無二。如弟子庸暗。未識可入此道否。願以慈誓攝我。早令開悟。當生生世世為法眷弟子也。

  禪宗凈土殊途同歸。所謂參禪隻為明生死。念佛惟圖瞭生死。而要在一門深入。近時性敏者。喜談禪。徒取快於口吻。而守鈍念佛者。又浮念不復觀心。往往雙失之。高見蓋灼然不惑矣。今惟在守定而時時切念勿忘耳。

  答福建陳價夫居士廣縉

  縉向謂西生觀法至簡易行。及觀彌陀疏鈔。始悟百徑千門。元無異證。塵棼境奪。又復苦難。回思狗骨如山。吒波不遠。則又戄然發豎。眩目瞠心。蕩漾無依。主賓混戰。如弟子者。最可哀憐。拽鼻不回。頻愁落草。入廛未得。何日忘牛。伏願和尚慈悲。直撥病根。痛加鞭策。

  來諭入廛垂手。是得道以後事。誠遠矣。若古所謂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來。此正今日事。不可諉之難也。讀書作文時。仰事俯育時。作主作賓時。乃至登科入仕。上事君。下治民時。其入草拽回。時時所可致力者。其力行之。

    又

  諸作具見曠世逸才。今回心此個門中。非夙有深根。何以至是。當時時返照。此一片英華從何處流出。則不負平生矣。

    附陳居士回書

  參授以來。忽忽又經五載。顢頇漫浪。虛度歲時。伏讀慈誨雲。但看此一段英華從何處流出。隻此半偈。便足征心。反覆尋求。莫知厥緒。埋頭沒腦。淪溺可悲。尚冀慈恩。惓惓開導。

  答桐城孫鏡吾居士廣宇

  佛說普門品。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老師大悲。菩薩再來身也。乘大願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住中流。惟以濟度為事。使末法眾生一啟口而往生隨根器而攝入。師之功德。贊不可盡。邇者復疏鈔彌陀。又於方便中作最殊勝方便。隻此四字旋乾轉坤。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渴欲領教。無繇先容。茲惟鑄造四十八願佛相。欲迎奉他方凈土供養。商議靡定。近會三德師雲。雲棲二六時中常禮四十八願。若得此像供養最妙。翼即遍告宰官及四輩人等。莫不歡忻鼓舞同聲贊嘆曰。因果相對。三寶相稱。豈善知識之感招。抑弟子於老師有夙緣耶。不識老師肯容納否。專候法音。儻得不棄。弟子幸甚。此土眾生幸甚。

  末法談禪便厭聞凈土。居士究心祖意。而復棲神樂邦。可謂事理融通。見處圓徹矣。來諭聖像。舉眾歡喜。儻臨敝境。幸遣使預示。以便奉迎也。

    又

  眾生無始無終亦無盡。即世界眾生成佛如雨點。而眾生終不見減。諸佛終不見增。此是實說。無始無終無盡數字極妙。此是不可思議境界。稱理。則眾生即佛。佛即眾生。

    又

  三教一傢。不可謂不同。雖雲一傢。然一傢之中有祖孫父子。亦不可謂盡同。必欲約而同之。使無毫發之異。則壞世相。為害不淺矣。如一株樹然。有根有枝有葉。終不可以枝葉而認作根也。

  答虞德園銓部

  利馬竇回柬。灼然是京城一士夫代作。向實義畸人二書。其語雷堆艱澀。今柬條達明利。推敲藻繪。與前不類。知邪說入人。有深信而力為之羽翼者。然格之以理。實淺陋可笑。而文亦太長可厭。蓋信從此魔者。必非智人也。且韓歐之辯才。程朱之道學。無能摧佛。而況蠢爾麼魔乎。此麼魔不足辯。獨甘心羽翼之者。可嘆也。儻其說日熾。以至名公皆為所惑。廢朽當不惜病軀。不避口業。起而救之。今姑等之漁歌牧唱。蚊喧蛙叫而已。

    又

  承慰感感。但昔分雙筇畢命。今安行數載。住亦宜矣。臥而俟天年之盡。誠甘之。雖越人能生死人。非所敢望也。池成有期。功德無量。

  答會稽陶石簣太史

  既看萬法公案。歸何處。念是誰。更無二意。一透則雙透。幸專心焉。本寺碑文。虛左以待名筆久矣。儻允。則山門無盡光明也。何幸如之。面悉不一。

    又

  聞新春放生於戈山。諸上善人。雲集。勝西湖之會遠矣。前王雲來南都之役。其心蓋為佛法。本無他意。偶爾構難。而越地物論交作。王甚病之。居士人望。或能一言為解。則其謗漸平矣。庶雲來不退轉融光修造功德也。故為此懇。乞留心焉。幸甚幸甚。

    又

  心本不在內外中間。今聊借身中攝念則可。然不須定守臍下也。又參一句死話頭甚善。非死不活。恐時人未信耳。又念及法門。引古相慰。愧無能當。然在居士。則護法至切至懇之情為何如也。

    又

  令弟歸。已托道意。俄得專人再覆。必不勞見顧也。不肖亦無能為世諦之餞矣。山刻數種奉上。惟檢置是幸。禪關策進。皆古人實剝剝地把穩做工夫。與後賢作樣子。今願守定本參。以期正悟。中峰國師雲。一個死話頭。悟來方慶快。至哉言也。幸留意焉。

    又

  正著一僧來候。想途中蹉過矣。荒塢無物可充一贐之敬。反蒙多種佳貺。何可當也。天道多寒。千萬保重。先佛王臣之托政在居士耳。適匆匆封山刻。失竹窗隨筆一書。今補上二帙。此書雖一時漫作。無高論玄語。然皆切於身心性命之實。時一披閱以備藥籠中物。新刻才較。未能多致也。使回附謝。不盡欲言。

    又

  葛水鑒寄手書。知貴體入都康平。喜慰喜慰。參話頭是古人已試成法。儻一時未得發明。幸堅持寧耐。毋以欲速之心乘之。

  答蘇州管東溟僉憲

  浙僧歸自天池講席。道居士激發四眾。情懇語到。大率以真實修證為事。既而易講以禪。從者十一。去而不顧者十九。蓋山野常時竊嘆正法荒蕪。祖燈欲燼。不度德。不量力。輒以蚊負山。顛蹶不振。左右顧視。復寥寥然鮮外護者。安得承宿願。銳然起而維之。不負靈山之囑。如居士者乎。所欲言者。反正於積弊之後。必違俗而易生怨。願高明優容。徐而理之。則法門幸甚。

    又

  二曾生至。持尊翰並蠡測正附見示。略展卷一二紙。知問答必有窮玄極微之論。而疾適作。未及卒業。友人見者驚詫希有。持去未歸。二生還吳期促。且致謝懇。尚容再報不盡。

  答江西王性海大行廣揄

  王墨池寄來書。中間備陳時事不佳。宜可內秘。知愛我之至。亦復知我之深。蓋此意彼此同之也。久別。時切想念。而山中眾友無不依依瞻戀。何時得一至為慰。朱茂正近為魔嬈。而所雲魔者。非負販輩。乃衣冠中人。可嘆可嘆。獨幸一二當道憐而濟之。是世間善人未盡無也。則又為一快。

    又

  別久更無音問。僧來者或雲遷官京邸。或雲仍使四方。未見的實不敢致書。意念之深則筆劄不能盡也。茲以明宗應南劉公之請。想盤桓未歸。或得相遇。因一達積悃。區區真實不欺之心。必照諒無疑也。外山刻三冊侑緘不盡。

  答江西謝青蓮孝廉廣珍

  提話頭是宗門發悟最緊切工夫。修凈土人即以一聲佛號做個話頭。此妙法也。但心粗氣浮則未能相應。須是沉潛反照。至於力極勢窮。乃有 地一聲消息。

    又

  來諭從前知解一切放舍。惟嘿嘿體究話頭。甚善甚善。但恐話頭未徹。知解復生。須防之耳。

  答福建王嶠海司理廣宣

  聞大作佛事。化傢為庵。真不愧菩薩行門。有出傢所不能及者。而歉雲勸化世俗。於宗門毫無所得。今亦不須另求宗門。請依天如或問所言。但將一句阿彌陀佛做個話頭。若能專志不分。禪宗凈土一舉兩得矣。

  答杭嚴道宇所何公

  蒙委較正思益經已竟。又蒙諭天竺事。謹陳白如左。唯我公祖乘宿願力。現宰官身。以大慈悲心憫念末法僧徒少持戒行。捕其尤者而置之法。俾有罪者自新。無罪者加勉。是所以安僧。非所以病僧也。今茲發奸摘伏。萬口稱快。威行域中矣。而繼承尊諭。將申明佛制。以開導而漸摩之。是則雪霜之後。煦以陽和。殺伐既張。綏以文德。義之盡。仁之至。護法之功莫斯為甚矣。但宏衰病伶仃。偷生巖穴。兼之跛躄。步履須人。其何能勵精效勞。以副委任責成之至意乎。況今處士以橫議被逮。時僧以傲世取尤。以勢揆之。亦所當避。因別思所以稱臺旨者。憶昔唐文皇以遺教經普施天下州郡。今此經本山重梓。加以鄙見補註。愚意不若流通此經。概南北兩山城內外寺院庵堂。大者與十冊。中者與五冊。小者與一冊。人各受持。不得違犯。或能有裨於萬一也。

  答蘇州趙念莪邑令廣掖

  讀來書。見為民為道兩盡厥心。即此一念是菩薩願行。忻慰忻慰。世出世間理本無分。而事必微礙。若大悟之後。方乃打成一片。今但隨緣順世不忘覺照而已。臨民聽訟。已知大慈深渥。不必更問。祭享大典。種種宰割。力不能救。持咒念佛以為津濟。經所開許。無不可者。 聖諭註釋頗多。獨此演義至為精詳。真可近利一方。遠傳百世矣。

  答陳敬亭方伯

  長者以二十二日發書。龍田公來柬亦雲即日。而二十六日薄暮始至荒山。蓋持書人怠緩如此。山野頃有此心。而度不易舉。輒中止。昨聞命。終夕皇皇。不能成寐。復慮饑民數多。而舍粥處所不廣。及無給散方略。則推排蹴蹋。甚為不便。四五處猶少。須按十門作十處。十人主之。山野止可認一處。有道行無私心僧更得八九人共成之方好。乞尊裁。雨稍止即當入城。再請教示。草覆不宣。

  答金省吾中丞

  昨諭鷃巢圖。此古聖師禪定中不思議境界。與如來鵲巢頂上正相似。機忘識盡。心如木石者。然後臻此。豈不肖凡夫僧所能測哉。未達其境。不敢妄談也。

  答宋化卿居士

  醫錄中多用補中十全六味八味四方。今所服者十全大補加減也。丹溪以陰常不足。陽常有餘。而創為補陰丸。今率依之以治虛損。誤人性命多矣。故曰醫錄見識勝丹溪也。

    又

  昨晚復得書。知原差及雲居僧俱受責。此事但得辨明是誤。俾隸懼而官悔足矣。世間錯誤恒有。即陰府亦有誤追者。勿加反責可也。勞煩護法則至深且切矣。緯真事正在疑信。今聞已的。不勝傷感。連年說要受菩薩戒。而卒為空言。因循之害如此。可嘆可嘆。

  答福建許元真都閫廣靖

  聞在白雲洞如法凈住。甚喜甚慰。無論道成。即此已是人間極樂國矣。願一志清修。更勿起絲毫宦情也。光陰有限。即封侯萬裡。不如坐進此道耳。張明初剃發。信是解脫高風。但先須處分傢事。乃倉卒行事。以致幹謁公門。雖於大理無妨。而世論則不愜矣。此事且置。為今之計。已剃發者貴慎終如始。不剃發者貴即俗而真。各各一志精進。務在破惑證智。明悟自心。以瞭此大事而已。發之有無不必論也。

  答湖州董潯陽宗伯

  心本不生。緣合而生。心本不死。緣散而死。似有生死。原無去來。於斯會得。生順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當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假使諸緣未盡。壽命未終。倍應念佛。有大利益。古雲念佛法門此是金仙氏之長生也。

  答蘇州鄭白生諸居士

  諸篇甚佳。但人各執所見。未易以口舌爭也。爭之彌切。執之逾堅。於事何益。不若付之不問。將此心力做自己分上實落工夫為妙。

  答安慶吳始光兵部

  辱遠惠感感。賤足以正月十日湯厄。今雖全愈。而步履無力。止可於室中行耳。新刻竹窗禪關二書各奉二冊。竹窗非今時話談之類。中皆身心性命切要語。其禪關。則古人真實做工夫證驗因緣。諄諄然無非教人參究話頭以期正悟。幸詳覽焉。外又禪海山房放生文各一冊。墨刻經像七幅。以備施諸相識。又五臺木箸一雙。願舉手見文殊於清涼雲爾。病中草草。不盡。

  答餘姚孫居士大珩(今出傢號死心)

  若凈土起信。則看教宜專本經疏鈔而他經次之。其看疏鈔。莫作一氣讀畢。宜少看。而以多日畢之。蓋細細玩味。然後深信凈土為修行至要之門。古人謂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非虛言也。

    又

  既高聲嘿念金剛持皆無益而反損。今當於妄想紛飛時。隻輕輕舉佛一聲即住瞭。看他是誰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舉如是看。念若不起。隻看著。其舉業文字等俱歇下。歇下亦於舉業無妨。

  答松江徐警庵郡守廣溈

  諸證既三十餘。愚意自今不宜服藥太多。不宜服藥太雜。宜稍稍服平和美劑。而節飲食慎起居之外。當空其心。萬緣放下。勿思慮。勿憂愁。勿瞋惱。安靜以養之可也。

  答滸墅關張主政

  來諭愧不敢當。但一一以真誠見示。又何敢辭也。所需名曰廣原。戒則五戒中全持半持少分持隨力所及。曰廣原者。良以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從何生。願酬應之暇。案牘之餘。時一回光內照。探其原本。探之不已。久久必有所得。

  答湖州茅孝若居士廣 

  尊君之變。不肖自應竭其愚誠以佛事為吊慰。但衰病之身。兼以湯厄。伶仃艱危。幾殆獲免。頃作跛腳法師歌。誓禁步履。為杜門計。唯除湖社放生。時間一出耳。孝子至極之懷非不知之。實不得如命矣。然尊君苦無大過。殺生之舉亦非出其本意。請自節哀苦。無已。則有一焉。手書金剛經一卷。功德不可思議。不肖不至無害。至亦無益。不肖與孝若相知。貴相知心也。

  答常熟瞿元初居士廣阭

  若時迫。不及滿千善之數。當至心發願。願登科入仕。加倍加倍廣行諸善。決不為保護己官而聽一不合天理之囑托。決不為保護己官而行一不義之事。決不為保護己官而殃一無辜之民。決不為保護己官而明知冤枉不為申雪。決不為保護己官而歇瞭當為之大利益功德。能然者。即此是千善。即此是萬善。即此是萬萬善。

  答德清許廓如居士廣鉞

  來問攝心用觀坐立想像等。此俱隨人無定。但常觀無間。非塵緣未瞭者所能為。雖不能常觀。亦是工夫。毋用為慮。又塵緣中觀法難成。不如直以學業傢業得暇之時即便默默執持名號。隻貴字字分明。句句親切。心則自攝。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觀。

  答福建袁孝廉

  嬰兒曾不欠少圓明寂照之體。但迷而不發耳。何止嬰兒。凡人自幼而壯。自壯而老。自老而死。無不在迷。此圓明寂照之體有而不現。非無也。至於曹溪水。趙州茶。且不必以胸臆強解。隻顧本參以求正悟。何謂本參。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但參是誰念佛。所謂本參也。

  答湖廣劉守復居士廣曙

  得書。知閉關謝事。息心念道。甚慰甚慰。明春西湖之約。可謂八旬行腳今之趙州矣。雖然。儻貴體倦遊。則不須執也。惟在切切用心為要務耳。

    又

  凡夫放心。初學攝心。後乃得心。攝心非止一法。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古雲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行於順水。想起時。不須別作除滅。但舉阿彌陀佛四字盡力挨拶。便是攝心工夫。忽然悟去。名曰得心。昔一友人謂予曰。今人見六祖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便將神秀時時勤拂拭之句藐視如一莖草。不知時時拂拭正學者今日事也。予深善其說。昨聆高論。正與此合。因及之。

  答蘇州袁心遠居士廣綬

  畏死者。以未悟本來無生故也。本自無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無生未易卒悟。今唯當專誠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亂。必得開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臨終自知死去必生凈土。則如流落他鄉。得歸故裡。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歡喜無量。何畏之有。

  答餘杭王中泉居士

  讀來書。大驚大傷。嗟呀不能已。雲何善人而得如是報也。思之。想貴命中止應一子。此二郎君者。必有宿因。其來也。索債負者。非紹箕裘者也。故今生為之長養成人。為之教導成業。為之姻聘成其室傢。色色完備。所索已竟。則飄然而去。彼父子之情已枯竭無餘矣。此正不必苦苦追憶而悲思也。然理則明知。情猶計執。豈能豁爾頓脫。須時時得良友智人相伴。開慰解釋。及時時看內典。說世界空花。人生一夢。眷屬暫時相守。俄頃即散。以此破惑。令心放下。慎勿孤居寂寥。展轉哀悼。而損自身也。

  答梵邦廣竺

  望八之人。夕陽西去。光陰幾何。今一切休罷。其像贊等。若在不思議心中流出則可。儻舉筆運意而後成。則為累多矣。諒之。生死事大。餘不悉。

  答嘉興朱君升孝廉

  承念深感。老衰時在病中。或時稍安康耳。殘陽西去。終光景無多也。世間萬事皆屬前緣。如夢如幻。惟隨緣順受。勿以動心。即塵中解脫門也。

  答紹興張居士

  營靜室同修凈業。此世間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及行坐禮拜即已。亦不必候傢事俱瞭。日出事生。欲瞭固無瞭日也。隨即下手。已遲遲矣。生死海中。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宜盡心焉。

  答休寧吳伯陽居士(今出傢名廣侒)

  楞嚴分別真妄處。曾不談及觀想西方執持名號等事。何為全沒幹涉而無風起浪貶他是妄。若言妄者。坐禪亦妄。持戒亦妄。講經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槃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答通州孫居士廣諒

  來問出世真諦。夫世即出世。則不須求出。真非妄外。則何用覓真。此意未會。則莫若一心念佛。念極而悟。悟則無論。縱不大悟。而離此娑婆。生彼凈土。即是出世。消滅雜念。純一正念。即是真諦。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瞭當矣。

  答徽州吳居士大潚

  見做舉業。如何怪得功夫不成片。舉業之暇。即攝歸正念。舉業歇時。方可純一用心。不須兩念交馳。且做舉業。而置得失於度外。視之如夢幻泡影可也。

  答吳居士大澈

  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後。對境自如。作厭離想。即是解脫初門。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應時也。

  答張杏苑居士廣經

  所問雲門語不須究。他說教外別傳。隻看他說。須退步向自己腳跟下推尋。是個甚麼道理。其推尋今亦不難。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的是誰。便是腳跟下推尋也。久之。則正誰中所雲最後窮玄極微一段事不患其不得矣。

  答徽州金居士廣暲

  非必宿業為障。亦是宿習使然。宿習久在多生。道念始於今日。孤軍未勝勍敵。理自然也。久遠不退。事必辦矣。直論。則無問在傢出傢。悟心則已。就世間論。則在傢者一切事奉天理行去。而榮枯得失盡付前緣。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勿以動念。是名真行。

  答陜西張心虞邑令

  讀致曲一編。具見公學問直捷簡要。曰誠曰仁。全從心地下功。而又能即本體便為工夫。尤是履真踐實。非空事浮言者。主持道學何以尚焉。若所言儒釋之疑。茲以宋劉學士三教平心論並本朝沈待詔續原教論二書奉上。其論儒釋頗為明盡。幸一覽。又奉楞嚴經一部。此經恐洙泗濂洛所未及道。亦非老莊所可並論。願平心細心長遠心觀之。公雖克紹儒宗。而下詢葑菲。感公真誠。故不敢隱。

  答金居士廣聚

  來問曰末後緊關。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應。曰直提指斯事。緊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問也。然隻在近思而已。除此靈知炯炯外。皆緩耳淺耳末耳曲耳。誠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覷得破。管取大事瞭畢。又不可見如是說。便作思惟卜度。穿鑿求通。則反失之矣。但念念體究。真積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證悟。

  答檀林廣玄

  耆宿未見瞭瞭。不足恐怖。蓋彼心力實不曾用盡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強勇作。但依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味省緣。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後應之。自然工夫得力矣。

  答吳居士廣鏡

  武夷山中信是修道之所。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的是誰。便是腳跟下推尋也。又尊堂暮景不審有賢昆仲奉事否。如無其人。不可遠離膝下。然自奉親之外。萬事俱束高閣。則庭幃即泉石也。

  答餘姚韓清泰居士廣梵

  來問一門深入之旨。彼蓋為門庭各別者言。今念佛者即在念佛上參。依舊是一門。非二事也。若參究不便。則驀直念去亦得。復設一喻。如習舉業者。易與詩等二門也則誠不可兼。以無雙經入試故。隻易一經。或讀文或解理。可雲二門否。未聞解理之悖於讀文而不可兼也。

  答湖州錢叔達居士廣潤(後出傢號具蒙)

  令郎書返璧。雖逢厄難。頓絕諸緣。一心念道。則因禍而致福矣。易曰鼎顛趾利出否。此之謂也。

  答嘉興孫無高居士廣抑

  得書。知留心戒學。喜慰喜慰。世路中豈能全免戲論。久之自當漸化。所問綺語。則華飾而乏情實。及淫詞艷曲蕩人心慮者皆是。而經中所稱妄語。正指凡夫妄號聖人。餘皆小妄。名戒不精。不名破戒。法門無量。約之不出戒定慧三。當遵楞嚴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此三語者可終身行之也。

    又

  抱疾窮山。雖相念。無便通一音問。頃聞世緣已偶。甚慰。得書。又知在世緣中不忘信力。尤愜遠懷耳。蓋處世須是隨緣。不必斷盡世緣然後為道。但外順人情。中存智眼。久之自有所得。

    又

  蒙吊慎初。謝謝。凡稱系籍本山。而黷貨諸方。非緇門之良也。儻有之。願簡察焉。

    又

  久別正憶念。而守山以書至。始知就館周氏。新科又在邇矣。無暇力究此道。惟存之不忘志之不退可也。

    又

  日課就帖上略註。以今尚有舉業。其凈修。惟貴簡約直捷。未可繁多。如觀音文金剛經無暇誦持。則一味念佛亦自功德不少耳。

  答餘姚蔣居士廣秩

  亡者存日既具信根。臨終不失正念。天人招之。非夙善何以及此。況更為禮懺以助之乎。不必悲傷。當生慶悅矣。其誦經十萬之數。雖不補完。亦於亡者無過。為補之。則存亡兩利矣。

  答張百戶廣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隻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所謂真積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針煉鐵成鋼者定不誣也。入道多門。惟此一門最為捷徑。不可忽。不可忽。

  答吳江盛如林居士廣霆

  念佛喻醫藥。看教喻醫書。念佛要矣。教亦須明。今當二六時中。八九分念佛。一二分看教可也。

  答楚僧若無

  老病沉困。不能詳覽。種種議論。略涉一二。大都明切暢快。雖然。不若置之。且盡心盡力做真實工夫為是。

  答徽州吳季立居士大洲

  不必憂罪業深。不必疑根性鈍。經雲。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萬億劫生死重罪。何疑乎業深。又古聖雲。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何憂乎根鈍。見方友。即以此告之。

  答聞子與居士大晟

  禪教如目足相資。但以修禪為主。而明教輔之可也。

  與紹興王龍溪進士

  居士禹門早躍。破桃浪之千層。海藏今開。護竺墳之萬軸。說法則口施甘雨。咀玄則頷孕靈珠。蓋現頭角於吾宗久矣。茲欲借任公之釣釣居士。恐居士鼓鬣揚威。攪渾滄海去也。昔日虎溪一笑。聲震寰區。今到龍溪。重堪絕倒。然雖如是。有一溪。朝遊猛虎。暮隱獰龍。且道喚作甚麼溪始得。老維摩不吝辯才。示一轉語。

  與蘇州劉羅陽居士

  曩啟專以念佛求生凈土奉勸。然此道至玄至妙。亦復至簡至易。以簡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回終當大悟耳。願翁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與江陰馮筠居居士

  來諭良有理。蓋衙門清冷則不損慈悲。為民造福則無非佛法。不肖以此意勸令郎從親之令。渠辭以疾病不堪涉事。欲保養壽命以久久承歡於膝下。其言亦有理。又不敢苦迫也。更願高明裁之。

    又

  七十古希。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傢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儻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與江陰馮泰衢孝廉廣寂(今出傢號常惺)

  聞尊翁小有不安。此正宜奉侍左右。又出外靜修。亦不必期定年載。或以時省覲庭闈。無不可者。古人所謂杖策不妨時往來者是也。但得心中放下。則往來如不往來。若期定。則反成滯礙矣。疏鈔法喜二部俱領。流通至教。功德無量。天王補心丸。陰藥多而寒涼。若胃健人可服。胃弱者非所宜也附覆。

    又

  前有柬言不必執定遠離。想已達聽。經雲。內修菩薩行。外現聲聞身。今日內懷出世心。外現世間法可也。如此。則傢室心安。已得出入自在。不作意解脫。乃所以為解脫也。附新刻樂邦文類一冊。是非關一冊。

    又

  希古傳示手書。其事無不可者。然亦不須絕口不語。修行也要議論。彼此窮究耳。病答不盡。

    又

  聞道體輕安。道念堅固。但尊翁小有疾患。此老人之常。宜時時悅其意為要事耳。又如命奉剃刀一柄。此意亦甚佳。佛道人道兩全而不失。古之人有行之者。唐杜丞相之類是也。又近時頗尚參禪。雖可喜。亦大可虞。又有執禪非凈土者。唯願篤信。不為搖動。方有成功。

  與常惺廣寂

  來諭說戒事。一者衰病之身。非力所堪。二者向有古心故事。又勢所必不可。無已。止應佛前禮拜自受而已。若疑菩薩戒有自受之文。比丘戒無之。今解曰。平常不禁戒壇。壇開而故不往受。乃自受。則誠有過。今國有明禁。而佛前自受正理所宜然。不必疑也。此事斷斷不為。特此復。

    又

  方上傳來常惺不剃發或將罷道。予斥以為不然。彼自有故。我知之。一者令子方十二三歲。正教育緊要之時。二者一女未嫁耳。不可據其跡而生謗也。聞此急欲達知。苦無便人。今幸大望來。愚意令愛早早畢姻。令郎及師挈之來我山中。隔兩三個月。回傢省母一次。並自回一整傢業。庶幾世事既不廢。而謗言亦無繇興也。高明裁之。

  與嘉興朱西宗居士廣振

  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為幸。逆未足為不幸也。溺於意之所便。則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隻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

  入試不得作意奇古。亦不得作意平實。惟在據理發揮。理盡而止。據力馳騁。力盡而止。使好奇古者不能病我以為庸。尚平實者不能嫌我以為怪。讀之者快於口。覽之者悅於目。雖欲舍之。自不容舍。則萬選青錢。必勝之策也。幸留心焉。

    又

  別後懷想甚殷。得書為慰。第彌加修進。困心衡慮皆發悟之機也。勿縈勿滯。令胸次暢然。乃見學力。山中新刻甫成。未有開講之期。附復。

    又

  得書知自金陵歸。喜慰喜慰。但不知舊疾已全愈否。所雲謗事禍起。某學未充。德未修。急欲為法師。不肖好心曲成之。留之本山講經。欲使且講且習。兼修德行。彼薄視之。徑與同志者謀。自於彼處忽爾開講。擊梆募緣又揚言不肖親在彼講。不得已。往呵之。彼發惡心雲雲。聞者不平。群起而置之官。實非不肖意。方力為之救解。而彼黨及不知其詳者謠言百出。此謗之所繇來也。不肖因嘆平生百事九十九回忍辱。一事不忍。便成煩惱。亦以一時執著師當訓徒。不奈頑悖。思為緇門一整清規。而五濁惡世真不可為。如不肖者。可謂不度而無慚矣。可勝悼哉。聊為知己一白耳。諸俟面晤以悉。

    又

  得書悵然。不肖亦復助臂者全無。操戈者時有。艱危之勢想同之也。世間境界大略如是。宜歸之前緣。以理自遣。而倍加敬慎。不可便為遠離計。

    又

  尊公不以財產而以清高之節遺子孫。信是美事。但目前之急誰則當之。陳馮雲雲。此二事不知作何究竟也。人便附致薄儀五星。煩於尊公墓上奠一盂水。增一丸泥。以表清高之節雲爾。萬不可卻。卻則外我甚矣。

    又

  聞貴恙。甚念之憂之。夫抱此疾者。宜以保養身命為極大第一義。人間事皆將就應得去即休。必欲事事盡禮。勞傷則疾必發矣。宜萬緣放下。一心內視可也。

    又

  聞病。今開三法。一曰對治。病既生於勞鬱。當以逸治勞。以舒治鬱。逸非懶惰不簡之謂也。萬緣盡廢。如初生孩子。六識不行。是之謂逸。舒非散放無忌之謂也。知身世如幻夢。隨緣順受。不被境瞞。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並放下。是之謂舒。二曰調攝。調攝在節飲食慎藥餌。飲食不待論矣。藥餌不宜多服。知柏芩連等苦寒之劑。使金寒水冷。陰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氣先敗。食不下咽。或洞泄。危矣。宜與高明議之。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從身生。身從業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轉相因亦復如是。應孜孜密密日夕體究。究之不得。隻消提一句本參念佛話頭回光自看。識得此念下落則惑自破。惑破則展轉消滅亦復如是。隻此三事宜力行之。

    又

  須信萬事是宿緣。不但順逆窮通。乃至生死。都拋卻大海。莫起憂怖。收拾身心。返觀內照本參話頭。切記切記。

    又

  念佛非止明心。亦無病不治。儻有勸進道術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見。特預陳之。

    又

  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盡底書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無牽掛。一心正念。若平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便可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歷歷明明無間無斷。從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設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此為要緊語。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處。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貪生怕死而誤大事。

  與嘉興朱元厚居士大升

  七月相會。尊翁聲啞形脫。知病已篤。昨聞訃。哀悼不可言。可速於七七日內與作好功德。不必僧多。即一僧至心誦經亦得。

  與蘇州鄭白生居士廣壽

  聖初來。始知令兄之訃。諸善友得無有退心乎。夫尚山齋而夭。人將謂齋能夭人。人不可持齋矣。然則顏子仁而夭。亦將謂仁能夭人。人不可為仁乎。尚山七月半在荒山。九月而奄忽。人命無常如此。正當感嘆倍復精進耳。又肉食菜食。肥瘠或有之。壽夭不系也。傳語諸友。幸甚。

    又

  再答曹魯川書在聖初處。不知曾覽否。其中恐辭太峻。因魯川深達華嚴旨趣者。必樂聞讜論故也。

  與王居士大琸

  貴恙宜將身外事並此身四肢百骸盡情放下。使空無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權且歇下。待後處之。妄想熾不能制。當念佛數聲壓伏之。世間榮華富貴。亦不過片時間事。厄難苦惱。亦不過片時間事。倏忽便無。且萬般皆屬前緣。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盡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囑至囑。

  與嘉興許太微昆仲

  孝子於其親之亡也。雖與之俱亡。猶未盡其無窮之心。而古人毀不滅性。勉強於極哀之中而節其哀者何也。良繇我今此身即父母之身也。以此身修德立行。是吾親常存而不亡也。不愛其身。而過哀成疾。使吾親有知。則反貽其憂。是悲有餘而智不足矣。孝子當局。我愚傍觀。願勿棄葑菲而深思之。宅上一門孝友。人世所希。廢朽敬之愛之。故狂言至此。

  與洪清遠給諫廣揞

  大郎在山中。意欲相留消遣數日。恐二尊人懸念。又聞二郎病瘍。不獲終試。此所謂莫之為而為者也。兩郎君皆美器。幸勿為過去無益之嗟。惟期振將來必勝之策。

  與聞檀庵居士大晙

  古德贈人以言。此行入仕蒞政已在旦夕。護法一事試略陳之。蓋聞佛法外護付與王臣。但今之護法有矯枉過正處置失宜者。遂致緇侶樂於庵居。蒼生哭於原野。釋子榮其鞶帶。儒生褫其冠衿。豈不大可傷哉。惟我居士素仁者。今當以忠君愛民為處官之正務。次乃及於護法。護其理。不溺於其跡。護其正。不牽於其情。護其賢者。不護其不肖者。是之謂真護法也。尚留神焉。

  與秦明中居士

  法門無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門。無如念佛。讀作之暇。或心煩時。靜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雜念退休。心空境寂。妙當何如。願無易而忽之。

  與吳江秦任南居士廣俍

  所雲開幽暗解業縛。若會。則幽暗即是光明。業縛無非解脫。如不會。但時時攝心念佛。久久靜定。自能發慧。

    又

  修行亦不必煩勞。要緊在得自本心耳。然不可見恁麼說。便擬拱手現成。所謂攝念體究者不可忽也。攝念體究亦非二法。攝之不已。心將自明。正體究時。即是收攝。但肯信行。俱獲大益。

  與秦任南諸郎君

  昔人雲。德行本也。文藝末也。本端而末正。則德行又文藝之資也。三位俱素質醇良。但今時習俗澆漓。易以移人。有志之士。當砥柱中流。不為所奪。他時後日出而有為。必作光明俊偉人物。不墮常流耳。

    又

  貪瞋癡號三毒。而瞋之為毒尤甚。一僧以勤儉力積。二十年成千金之產。偶與鄰僧小事起爭涉訟。旬日之間。廢千金產都盡。二十年所畜蕩於旬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豈不誠然乎哉。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故曰忍辱波羅密。

  與蘇州蔡坦如居士大玘

  讀書當傢求子。皆人世間正事。但要不為所累。然三事非能累人。人自累耳。何也。讀書雖做舉業。至於得失。委之前緣。不生喜戚。則何累。當傢雖營生計。而隨緣隨分。過得即休。無求富心。無好勝心。則何累。求子。雖無後為大。而不娶者乃為不孝。帝王亦有無子而藩枝入承大統者。豈無娶妾之資乎。有無不以動心。則何累。又復當知此三事者。雖曰正事。亦實虛幻。如水中月。如夢中境。即於是中忙裡偷閑。時時省覺。回顧正念。一朝惑破。方始帖然矣。

  與湖州錢孺願居士大琨(時發願行三千善)

  古雲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又雲人定亦能勝天。還帶而位至三公。渡蟻而名題首選。但決志行善而已。

  與李景山總戎廣鑄

  昨西湖送生金不遇。今有一言相勸。令孫事千萬息滅哀苦。放下放下。何以故。此即前孫重來討債。今若哀苦。彼必重來。依舊不育。飄然而去。重增悲惱。若放下息苦。彼則絕望不來。當有真子真孫至矣。千萬息苦。放下放下。至囑至囑。但不退心。力行陰德。自獲善報。

  與錢居士廣雲

  被人世之流言事小。篤天倫之至愛事大。為手足之情戀戀。致功名之路遲遲。此聖賢心地也。百口難誣方寸真。一忍能消千種障。都君之忘懷蓋井。弘公之不問射牛。高出尋常萬萬矣。念之哉。

  與徽州吳居士大瞻

  積善之傢。必有餘慶。人懷善願。天必從之。必崇其福。必永其壽。必遂其名。必昌其後。但自勤修善功。不必問乎休咎。

  與陳春陽居士

  念佛涉於事相。此謬人臆說。不足信也。有凈土疑辯。曾送覽否。今再奉一本。又楞嚴勢至圓通章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豈得無繇發明乎。幸更一觀之。又昨論天臺禪門口訣。有答宋化卿為令親索口訣書錄上。此書實非天臺正旨。禪門大道。不可因口訣二字生奇特想。天臺自有正修行文。禪門自有真祖師意。何乃棄黃金而寶銅鐵。進士科不應而應三考也。聞放生舟中亦論及此。有勸我行持者。雖好心愛我。非我所願也。幸轉達之令親。

  與湯鄰初郡丞

  憶童稚交情。恍然如昨。而彼此白首矣。浮生夢幻。良可浩嘆。江右二曾君來謁之便。因致曠別之感。

  與查虞皋大參

  曾氏伯仲。奇士也。其構難亦奇。難作而出百死得一生。居然正其志也。為益奇。但不自覺其奇之過而傷於激。為時所惡。其心則可原可憫。使不終落落。後登仕籍。必當有所建明。不負昔日受知於門下也。昨日來山中。即擬晉謁。而以雨阻遲遲至今。不肖又病體不能與之俱。歉歉。外山刻二種附上。不盡。

  與南城吳念慈居士廣翊

  入道多門。直捷簡要無如念佛。念佛一門。上度最勝利根。下至極愚極鈍。蓋是徹上徹下之道。勿以俗見搖惑。古來尊宿教人看話頭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無字。或看萬法等。不一而足。今試比例。假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與念佛是誰極相似。若於是誰處倒斷。一歸何處。不著問人自豁然矣。古人謂念佛人欲參禪。不須別舉話頭。正此意也。念佛數聲。回光自看這念佛的是誰。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當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念極心空。感應道交。現前見佛。理必然矣。

  與江西黃彭池司理

  夫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空則業空。業空則身空。身且空。病安從生。願空其心。即大忤意事。亦付之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怡然坦然不以介意。但回光內照。不惟卻病。而道從此入矣。

  與太倉王子顒孝廉智第

  貴宅世修盛德。何為尊體構斯劇疾。得無宿業使之然乎。疾病之繇。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陳。良以外僧代懺。與內心自懺。功德懸殊。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所雲念者。不必啟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間。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顧念。經雲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功懸殊也。

  與湖州顧居士廣佐

  老人三事。一。佛言人命存於呼吸。為一切人言也。況八十者乎。傢事當處置皆悉處置。當囑付皆悉囑付。常令心無一事。二。除大事外。其餘瑣細諸事亦悉屏卻。三。除大小諸事外。又有過見未來浮遊亂想。滅之則復生。驅之則愈至。即當猛提正念與之鬥戰。暫時不勝。不可退心。久久行持。自然群魔殄盡。天下太平矣。以上雖分三項。總之皆屬妄想。如夢中事。如鏡中影。如水中月。盡空無實。迷惑世人。須以正智破惑。

  與錢居士廣藝

  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空則業空。業空則身空。身空則病空。萬緣放下。一心正念。一心正念者。但置一聲佛於清凈心中也。

  與洪居士大懋

  疏雲。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但觀一佛成。往生已上上品矣。但此一時且一意舉業。待奪錦標回。重整前願未晚耳。

  與謝居士廣 

  尊翁雖逝。人子之身即父母遺體也。以此遺體一心念佛。是報親恩大方便。亦即是自己超生死最上大方便也。

  與智真侍者

  特囑付李二道者伴你同回。如何先打發他。自卻擔閣。出傢當遠離恩愛。唯除父母時或一看而已。此外探親望眷訪友交朋皆所不宜。我今年邁。在世無多。汝雖年幼。而非長壽人。亦在世無多。不及時進一步。唐喪光陰。後悔無及矣。可細思之。速回。更不可再遊衍也。

  與甥許東湖

  近日服藥何如。昨想人世無常。光陰迅速。至親骨肉中至誠忠厚者東湖一人而已。宜省此意。悟人生夢幻。萬事虛假。窮通得失付之宿緣。開懷解憂。徜徉自得。付傢諸子。忙裡偷閑。慍中作樂。念佛消遣。以終天年。斯名智人。毋徒自苦。終何益也。

  與三文學論文

  三君佳作。大略俱是用意精深。而措語尚滯。未得語意圓融。使閱之者不費思量。一經眼便擊節嘆賞耳。得無擬時大過致然耶。愚以為不必故起心迎合時好。但貴潛心看書。使見地瞭瞭。而多讀以輔之。多作以熟之。一旦豁然貫通。則落筆時橫傾豎瀉。滾滾不窮。自然成章。無艱難勞苦之態。不擬時而自合於時矣。隋珠和璧。真寶自然。亦何患其不售也。

  雲棲大師遺稿卷二

嘉興大藏經 雲棲法匯(選錄)(第卷-第卷)

  雲棲大師遺稿卷三目錄答問答聞谷廣印(九條)答雪嶠圓信雪嶠呈偈著語答知希廣貫答僧海光答僧愛賢答常惺廣寂(二條)答周海門少參(五條)答杭嚴道弘臺王公答何武莪給諫(三條)答虞德園銓部答郡伯襲溪餘公答王忠銘宗伯答錢養淳州守廣沾(七條)答朱西宗居士(三條)答王大契居士答江廣 居士(十條)答吳廣穎居士(十一條)答朱白民居士答戴志潔居士答孫無高居士廣抑答沈愚公居士廣碩摘答答江山朱居士(二條)答王萬基居士廣眷(五條)答餘姚蔣居士(二條)答朱白民居士(三條)答龔廣淇居士(三條)答大鏡(三條)答薑居士(五條)答吳士瑾居士答吳廣穎居士答董廣曙居士答洪大慈居士(三條)雜答(未詳問人凡七條並未詳問語凡二十八條)開示普勸念佛(一 二)普勸念佛往生凈土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一載水陸儀文)普勸戒殺放生勸戒過為苦行顯異惑眾者示居士(戒瞋 慎酒 擇友 畏天)示講主(二條)訓沙彌示在傢二眾示病人(一 二)示耄年居士示臨終善女人示沈少宗伯(薦天 求子)示定庵上人示孫大珩示大同(一 二)示徐智憶示沈廣 示嚴大瞮示閩中李居士示閩縣林德潤等示楚僧真愚等示似空廣伸(五條)示王智第示明宇大曉示朱大[伉-〦+(茲-卄)]示吳大峻示於廣慧示王廣第示廣耆示秦佩玉示吳廣綬示四川彭君示智真侍者示僧大某示德彰大微示孫大智示建昌黃欽示福建林榮示無隅大方示薛廣閱示某居士示洞庭山(翁門石氏 許門石氏)二條示學者(二條)示侄孫大綬館中六章警策傷足自規(四條)自警(七條)老堂警策病堂警策生所警策(上三條載共住規約集)警眾(八條)出傢人不祥事(三十二條)示住持棄腐渣責詞示直院等(三條)十可嘆三可惜(附憨大師題)補遺凈土資糧全集序書經史海篇直音後答新安汪南明司馬書禦魔說放生圖說示閱藏要語示眾(二則)答或問老病謝客帖(二)答一切書問帖八十辭賀禮帖劉廣磐請代日祝貞母項偈答廣鐈書又(廣鐈為母墮胎求懺)跋嘉禾項長公石刻金剛經學大乘不輕二乘論雜問一章大師自責篇

  雲棲大師遺稿卷三

  答問

  答聞谷廣印

  問。古人已稟單傳直指。後修凈業而欲往生者。為是悟後隨願起行耶。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墮偷心歧路心。工夫那得成片耶。若已悟。則塵塵華藏。在在蓮邦。十方無不可者。何獨樂生西方耶。

  答。真信凈土。決志往生者。不論已悟未悟。其從事單傳直指而未悟者。雖日以參禪為務。不妨發願往生。以未能不受後有。畢竟有生處故。不是偷心歧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雲。汝將謂一悟便可上齊諸佛乎。故普賢為華嚴長子。雖塵塵華藏。在在蓮邦。而行願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樂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問。參禪貴一心不生。念佛貴凈念相繼。茲參究念佛一門。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時雖心佛分明。參時即二俱坐斷。斷故參功漸勝。念力漸微。則他時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禪非參。起念下疑。乃名曰參。楞嚴雲又以此心反覆研究等是也。念時參時俱屬有念。亦不相悖。

  問。即心即佛不外馳求之理。信得及。見得徹瞭。為便隨緣消業。勿造新殃。任運騰騰。以待夫識乾自得耶。為當更起疑情。窮參力究以求妙悟耶。

  答。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見得徹。千瞭百當。更無疑滯者。方可任運過時。如其不然。未可放參。

  問。參禪暫有諸念不生時。其話頭便提不起。亦亞不落。及應緣時。若管帶。又被古人斥呵。任之。不能相續。隻此動靜兩間。如何提究。疾得相應。

  答。暫時念止。非為究竟。話頭提不起仍要提起。水未窮。山未盡。不得舍舟楫而駐車馬也。

  問。永嘉雲。誰無念誰無生。雲居齊雲。不斷分別。不舍心相。此似悟後有念想也。又湧泉不許走作。仰山鬼神不知。及石霜一念萬年等。竟是悟後無想也。豈應緣有而離緣無耶。有無二義。願垂一決。

  答。大悟。則有念亦可。無念亦可。所謂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是也。

  問。永明雲。先以聞解信入。後以無思契同。一入信門。便登祖位。夫祖位甚深。聞解便可登乎。況雲門已透法身。洞上必令盡識。是證非解也。茲解位稱祖當必有深義耶。

  答。永明說先以聞解信入。卻又說後以無思契同。契同。則法身透矣。情識盡矣。是亦解亦證。紹祖位不亦宜乎。

  問。初祖示楞伽以印心。黃梅令讀金剛而見性。乃至俱胝準提。首山法華。似參禪不礙於持誦。而藥山不許看經。趙州不喜念佛。乃至高峰曰話頭綿密便是一卷不斷頭的經。又似禁絕誦持。而貴在單提。印從來以參話為主。兼持華嚴。及念佛為課。今欲止其課。一其參。惟存願力。未知得否。

  答。不礙持誦。不許持誦。古人因時制宜。隨機施教。乃各有見。不可相非。今欲止其課。一其參。何不可之有。

  問。但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語。古訓也。又切勿斷卻言語。燒得舍利多。不如答我一轉語。亦古訓也。今之學者不務實修。而務機鋒轉語。誠過矣。然自知未悟。時切提撕。隻因見地未明。恐是盲修瞎煉。故於師資道友間問答酬唱。此亦無傷乎。儻學地不通商量。必俟悟後吐語。則見地尚虧。從誰起行耶。況陶鎔理性。決擇是非。如三登九上。一句千山。俱悟前耶。

  答。不務實修實證。而以口頭三昧逞機鋒鬥勝負。此言語不可有也。真為生死。心地未明。而互相辯論。互相酬唱。此言語不可無也。三登九上。一句千山。不論未悟以前。即既悟以後。尚有最後重關。參求決擇之功未可便止。

  問。見自性者得自繇於生死。作得主者能轉業於臨終。彼諸祖得自繇者弗論。其草堂青承天印禪師等。那隔世便迷耶。豈悟有淺深。習有重輕乎。抑亦大悲增上。本高跡下。而人自不知乎。不然。學者奚取信於見性法門耶。

  答。草堂輩畢竟是見性尚未到大瞭當處。古人雲。識心見性當如南泉趙州。履實踐真當如雪峰玄沙。此諸大老寧有後身墮落者乎。誠如來問。當是悟有淺深。未可作本高跡下故為示現論。

  答雪嶠圓信(信時具陳行腳)

  曾為浪子偏憐客。一段苦心具見之矣。雖然。前之所得。拈向一邊。百尺竿頭。更須進步。

  雪嶠呈偈著語

  不解西方不學禪  低聲低聲。

  偶來塵世隻隨緣  解也學也。

  三間茅屋傍溪住  溪深路滑。

  兩扇竹窗關月眠  春色滿園關不住。

  碎盡衲衣那有結  爭似寸絲不掛。

  養長頭發欲成顛  成顛亦不惡。

  自從會得吾師意  胡餅裡討汁。

  白雪飄飄六月天  夏行冬令寒暑不正。

  見處則高矣美矣。更願少作詩偈。以頭陀行住雙髻山。續祖慧命。

  乞師垂語。令我可以除可以進。

  除者。除去有所得心。進者。進到不可到處。

  答知希廣貫

  問。宗傢有雲。即心即境。即境即心。如雲。即心即境。則心之所及。境必從之。乃世間盡有心然而境不然者。比如習舉業之人。誰不思登第。然或終身鉛槧。畢力竭心而不得一青紫。其即心即境之說何在也。如雲。即境即心。則一切眾生之心本無不同。乃其所見之境盡有不同者。比如泰山日觀峰。早見海中日出。其大如箕。其聲如雷。祇一日耳。雲何此境獨現彼方。如此。則境自彼方之境。與此方眾生之心毫無交涉。烏得謂即境即心也。

  答。心境不可以俗事為難。如境但以觀日言。則水一也。天見是琉璃。人見是水。鬼見是膿血。皆此類也。心但以登第言。則古人謂。貪財人時時想念在財。與我想出一錠金得麼。皆此類也。心跡之判明矣。如何是即心即境。請更參。莫問人。

  答僧海光

  問。我今不在東。不在西。不在南。不在北。不在上。不在下。一切無在。我今亦在東。亦在西。亦在南。亦在北。亦在上。亦在下。無不周遍。特來求付衣。求授具足戒。偈曰。菩提本有樹。明鏡亦是臺。本來有一物。原不惹塵埃。

  答。汝若一切無在。何人受衣。汝若周遍一切。衣居何地。汝若一切無在。則本自無體。安用戒為。汝若周遍一切。則本自無欠。何求具足。菩提有樹。明鏡有臺。本來有物。前三句翻破曹溪。原不惹塵埃。後一句依舊落他窠臼。何不道。本來有一物。任使惹塵埃。

  答僧愛賢

  問。作惡墮三塗。為善生人天。念佛生凈土。參禪悟自心。敢問四俱不為。未審此人落於何處。

  答。不作惡。不為善。不念佛。不參禪。不是無位真人。必作飄傢浪子。且問即今是那一種。

  答常惺廣寂

  能作夢幻泡影觀者。超出夢幻泡影人也。不作夢幻泡影觀者。正夢中人也。

    又

  若曰出夢之人。則吾豈敢。蓋正在夢中。但比之恣情鼾睡少異。乃竭力抖擻以求夢醒人耳。

  答周海門少參

  問。向上一則。往往宗師遇如是人。不令放過。如鳥窠大師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訓。而或有時拈吹佈毛。即此一吹。善耶。惡耶。與莫作奉行之旨。同耶。別耶。明眼者便自瞥地。不明者分為兩截。不知禪師於此如何剖破。望明白示我。莫謂非如是人難聞如是事也。

  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下佈毛滿地。何待拈吹。那更說同說別。直饒是同。早已成兩橛去也。鳥窠初不曾鈍置白公。偏厚侍者。然雖如是。於前言不會玄旨。隻麼止惡行善。亦不誤人。若向古人道如來不斷性惡。及兀兀不修善等處錯會。為禍不小。

  問。向古人兀兀不修善處錯會。為禍不小。即如向諸善奉行處亦有錯會者無。若錯會。為禍大小。請一開示。

  答。前錯會禍在三塗。後錯會禍在人天。

  問。三塗果是惡道。人天亦是小果。離此二處。畢竟向甚麼處安身立命。

  答。無可安立處是安身立命處。

  問。於前言不會玄旨。隻麼止惡行善。亦不誤人。若遇會旨人來。如何接授。

  答。不須改題目。隻在會行文。眾善是誰奉行。諸惡是誰不作。

  問。既識阿誰。何善何惡。如月在川。何分清濁。不作奉行。亦是亦錯。莫漫行文。認取題目。

  答。月雖皎潔。水清濁而影別昏明。心本昭靈。事善惡而跡分升墮。豈得以月體本無清濁。而故雲濁水為佳。心體本無善惡。而遂雲惡事不礙。既存空見。便悖圓宗。識渠善惡雙亡。正好止惡行善。定禁止惡行善。猶是識渠未真。即今蒞政。豈不發政施仁。革奸去弊。依舊落在止惡行善。步步行有。口口談空。此今日聰明人參禪之大病也。

  或曰。當今士夫率多喜高玄之談。厭平實之論。子何諄諄然不舍止惡行善之一語乎。予謂正惟喜處欲其厭。厭處欲其喜耳。近世揮塵談禪者率多其人。實證實悟者希得一二。予矯此弊。不得不然。實則古人垂一則語。徹上徹下。隻如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淺言之。則僅僅避惡名行善。三傢村裡守分良民亦如是。極言之。則纖惡凈盡。萬善周圓。天中天。聖中聖。如來世尊亦如是。若定執止惡行善為示鈍根。拈吹佈毛為示利根。則誤矣。

  答杭嚴道弘臺王公

  問。玄教三問主人翁(雲雲)。一時茫昧。未知所對。歸來默默體認。益增惶惑。試反之白晝。閑時頗能提醒。一遇事。便覺不得力。儻事冗。更覺不得力。試反之夢寐。白晝發一猛勇念。夢中便有照應處。白晝有一懶散念。夢中亦有照應處。總之意至而惺。意盡而弛。晝也。夢也。若合符然。此尚可發決定志。著力向上。至所雲非寤非夢主人翁何在。則弟子誠大惑不解矣。若謂此時無主人翁耶。一呼即寤。亮亦不遠。若謂此時有主人翁耶。主人翁畢竟何在。臘月三十日後。未審如夢中光景耶。抑如非寤非夢中光景耶。若如夢中光景。不過意想所結。亮非究竟處。若如非寤非夢中光景。則滅後全無靈通。平日之解悟修持何用。若謂滅後即往生別處。吾儒正心誠意工夫。存順沒寧。盡受用不盡。又何必西方聖人之教也。希大慈一一指教。

  答。來諭雪巖室中三問。其第三非夢非寤處。直得利根如高峰者。無言可對。無理可伸。念茲在茲。六年而後大徹。蓋此事不可拋棄。亦不可穿鑿。不可玩憩日時。亦不可急求速效。又不可自生意見。又不可求人解說。惟是置之懷抱。孜孜而參。密密而究。真積力久。一朝狹路相逢。磕著撞著。回避不及。霍然如大寐之得醒耳。又雲若滅後即往生別處。則吾儒正心誠意。存順沒寧。盡受用不盡。何必西方。此數語甚有見。當知高峰六年疑徹處。必有出於正心誠意之外者。昔人雲。始知周孔外。別自有英豪。定不虛也。明公既以此事體認反觀。日後必有大發明在。忻慰忻慰。

  答何武峨給諫

  問。本來受病處作何鏟除。目前下手處有何方法。

  答。知病是幻。不須鏟除。無下手處正好下手。

  問。法門有戒定慧。如何謂無下手。初學必求下手之方。斯可繇漸入頓。且居官者。刑殺在所不免。此皆佛傢所禁。今欲皈依三寶。宜棄職歸山否。

  答。下學上達。則攝心為入門之要。心凈而病自除矣。見機得殺。經有明文。帶職悟心。古多高士。

  問。帶職修行。除念佛外以何者為攝心之要。心有昏瞆散亂二種難除。再求明教。

  答。經雲。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略開為三。隨意行持。

  念佛門 念佛一門。止觀雙備。

  止觀門 以止止散。以觀觀昏。

  參禪門 以悟為則。而止觀亦具其中。

  答虞德園銓部

  淳熙呻吟間。忽憶得慧日禪師一則公案。敬問大師。昔慧日落發。不披袈裟。不受具戒。求禮神光和尚。光曰。我非汝師。汝禮西院去。師攜一小青竹杖入西院法堂。院曰。入涅槃堂去。師應諾。輪竹杖而入。時有五百許僧染時疾。師以杖次第點之。隨點而起。不知是病僧起。是慧日起。不知竹杖頭上帶得多少麻黃桂枝湯來。何不一點使他頓起。作甚次第。自傢無眼尋師。覓人指點。作麼生點得人。不受具戒。木頭無異。若竹杖在木頭根前起得病人。南山松稍壓動竹杖便是太醫院否。有的說慧日是再來人。故西院徑指他入涅槃堂起病。他與五百僧往日有緣。然則五百僧依西院而住。西院與他沒緣耶。西院竹杖此時又在那裡。假如今日大師受郡公之請。入城救疫。還攜得竹杖來否。千萬病人縱橫淫房酒肆前。一條竹杖還次第點得到否。況乎大師戒光已滿。師德已全。除竹杖外更有諸神通妙用否。仰願對眾舉揚。即將慧日一條竹杖輪入五蘊毒中。先把虞淳熙一點點起。然後盡虛空遍法界彈指聲中不妨次第點到。其中那得有病人在。或者別有一路施設。連竹杖子也病起來。門前嵬鬼成窩立。地上僵屍藉草橫。這個卻是輕安強健境界。大師亦須為淳熙道破始得。

  答。慧日自甘窮子。舍己從人。西院屈陷平民。將生就死。可惜五百僧隻解點著便行。曾無一二高臥不起。令慧日顯異惑眾。禍及兒孫。郡主深切民瘼。我山僧急趨時難。倉卒中失帶瞭竹杖子。不免奮空拳向居士癰腫上劈地一下。敢保沉痾潰散。毒血淋漓。萬脈流通。百骸舒暢。雖然如是。雲何一人能令眾起。不見道。陽回片葉。春滿千林。這事且止。隻如終日把竹杖子東指西揮。不如一直在木頭上朝持暮守。守來守去。忽然枯木重花。便是死人再活。說甚麼竹木。管取盡大地草木叢林悉皆成佛去也。何以故。青青物外虛空體。即是如今堅實心。

  答郡伯襲溪餘公

  問。金剛經盛言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功德勝如供養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今因是語而一涉於目。稍形於論。便自執為功德。然此經以無相無住為宗。專為破除一切功德相故。梁武諸人自謂功德無量。達磨直以無功德斷之矣。若謂一誦解間功德勝佛。似非經之本旨。意者經中之言所以欣動末世眾生耶。抑經之玄旨別有說耶。有謂金剛經發明心地。又謂看金剛經便明艮背四言。又謂本元真實。不剝不蝕。謂之金剛。是耶非耶。伏願剖悉示之。

  答。初疑持經功德如是最勝。乃至過於供養諸佛。不見經中道。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則此經是諸佛之母。功德豈不最勝。又疑以無相無住為宗。不應贊嘆功德。似乎住相。不知此功德乃無功德之功德。是之謂真功德也。又疑達磨呵武帝所作功德。然達磨所呵是福德。非功德也。福德功德有別。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等不計其數。有功德否。達磨雲實無功德。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則福德功德自判然矣。而復有持戒修福之語者何。良繇作福不住福相。即福便成功德。不得等之事福。故經中破除事福。不破除功德也。但知此功德亦不住著。則依舊不失無相無住宗旨耳。且所謂讀誦此經者。不是念得一卷兩卷句字。所謂解說此經者。不是講得一座兩座文義。便喚作受持也。若真受持。其功德惡可思議。此是如理實說。非是歆動世人。亦非故立玄旨。此金剛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去不來。不一不異。即是本元真實。即是本來心地。於此悟徹。無一不徹。豈獨艮背四言而已。夫艮其背。不獲其身。止是無我相。行其庭。不見其人。止是無人相。尚有眾生壽者。則知金剛該艮背四言。艮背得金剛半偈。而昔人謂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可謂失言矣。夫華嚴具無量法門。金剛般若雖至精至妙。猶是華嚴無量法門中一法門耳。華嚴如天子。金剛般若者。文武百職中之一職也。而艮卦未盡般若。乃欲勝乎華嚴。是猶小臣未與卿相之列。而謂超乎天子。其失可勝言哉。葛藤且止。隻今此經畢竟在甚麼處。

  答王忠銘宗伯

  問。喜怒哀樂未發為中。又雲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既曰隨時。豈專未發。

  答。隨時乃所為中也。何者。喜怒哀樂之未發。靜時中也。發而皆中節。動時中也。故曰隨時中也。使有定體。終無發時。則偏於枯寂。雲何名中。中也者。非動非靜。常動常靜。不可思議之極致也。分言之則曰中和。合言之則一中盡之矣。中庸一書不出此意。首雲天命之謂性。未發故屬天不屬人。其曰性者。性即中也。不妨隨時發為率性之道。修道之教。位天地育萬物等。末雲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其曰至者。至即中也。中庸其至矣乎是也。而不妨隨時發為三德五道九經經綸參贊等。此中三教至理無不貫徹。今欲即儒即釋。即俗即真。隻須向這裡具一隻眼。

  答錢養淳州守廣沾

  問。此心放逸來久。雖以念佛攝持。暫得還失。如何保任。

  答。久反之地非一戰所可收功。惟在堅勇不退。直待心地開明。自然一得永得。

  問。猿方著鎖。旋即昏沉。惺惺策發。隨復散亂。雲何降伏。

  答。寂寂治散亂。散去則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則生散亂。止觀雙持。昏散皆退。今隻須精明念佛。念無一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觀。一念佛而止觀備矣。

  問。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悉可參否。如涉事之時。當有方便能系念否。

  答。行住坐臥皆可用心。而坐時為勝。然始學者先須行多坐少。若貪坐。則昏不能退。無事有事皆可用心。而無事為勝。先於靜處做。後於動處煉。其涉事方便亦無別法。惟是此念精專耳。初雖難持。久則自然。

  問。古以觀心為目。經教為日。日光明。目益遠矚。又雲枯禪無慧。今一意念佛。可能發慧否。

  答。看教如讀醫書。心地用功如服藥。先明醫書自是正理。學道人貴在審辨邪正大小偏圓而已。今無暇遍覽。隻看楞嚴一經亦可。既專修凈土。其凈土經論諸書俱要一看。卻放下文字。一心念佛。至於所雲慧者。通曉經教。善演說。而空談諸口無得於心者。狂慧也。真參實悟。乃名正慧。明教以後。一心念佛。當發此慧。

  問。七處征心。心不在內外中間。二祖問安心。心不可得。雲安心竟。此非凡夫境界。今欲住對面念如何。

  答。莫管七處八處。亦莫管安與不安。亦莫管對面不對面。但隻一心念佛。古雲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問。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佛法誓在弘濟。不愛發膚。而治生情存什一。如何圓解。

  答。若一向舉揚向上。不但治生產業。即殺盜淫妄何曾與實相違背。今就世間論。什一是世間常理亦不礙道。彼欺罔取利者乃不可耳。

  問。學道在先須有悟繇。所謂頓悟漸修也。歷觀古今禪宿。固有以傍教說禪為葛藤者。亦有以討疏尋經為入海算沙者。然而五傢宗旨。禪祖語錄公案。人人究心雖雲不繇他悟豈非所稱緣因者耶。若既無良導。又鮮多聞。枯坐待悟。悟可得否。今年迫日索。遍閱為難。記性不如。覽即廢忘。是悟繇終不可得也。雲何能不墮落。此與第四問同。而積疑元隻在此。所以煩瀆。

  答。大意具四問中。又楞嚴勢至圓通章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則念佛豈無悟繇。其二十五聖中此不入圓通之選。自有辯在疏鈔諸刻中。勿疑也。

  答朱西宗居士

  問。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孔子言終食造次顛沛不違仁。此不違工夫雖一時不易到。然作之不止。乃成自然。況久久行持。忽地有個省處。則苦樂逆順。道在其中。所謂咳唾掉臂無不是祖師西來意。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問。觀佛廣大相好不能成就。

  答。古德謂眾生心雜。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今且持名。觀想姑置勿論。

  問。在傢戒學難精如何。

  答。在傢與出傢戒自分疏密。根本不逾。微細處稍有出入亦無害。昔人較量乘戒緩急。而以乘急戒緩者為勝。則知修行固以持戒為要。而見諦理。發明心地。又要中之至要者也。此所謂乘急也。

  答王大契居士

  問。弟子自看師戒殺文。遂持長齋。惟色心熾盛。不能滅除。乞師方便教誨。使觀欲樂一如殺生之慘。永拔欲障之罪。

  答。殺是苦事。故言慘易。欲是樂事。故言慘難。今為一喻。明明安毒藥於惡食中。是殺之慘也。暗暗安毒藥於美食中。是欲之慘也。智者自思之耳。

  答江廣 居士

  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內一心。此後復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後。心即少散。定不至大散。如顏子三月不違仁。難道三月後便是惡人。此等人心中縱有妄生。如紅爐點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問。宗鏡錄所雲任運。何異乎作止任滅之任。

  答。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是任運。決之東方則東流。決之西方則西流。是任病。

  問。五欲深知不可。又不能斷。何故。

  答。人有解有悟。此隻是解而未悟故。

  問。辟解義何以異。

  答。解如千裡馬之圖。辟則牽一千裡馬至矣。

  問。在傢人修行。恐終不及出傢者。

  答。雖是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然在傢人能於五欲中證得。如火中之蓮。後遇水則愈長。若水中生者。後遇火恐焦耳。

  問。在傢守戒。如何及得出傢人。

  答。戒亦隻是寶塔一層。

  問。初睡醒時。此中正念便不如前。

  答。古人雲。醒時十分作得主。夢裡一分作不得主。生時十分作得主。死時一分作不得主。

  問。人不信凈土。恐隻是本來福薄。

  答。此言甚是。

  問。華嚴經何以菩薩說者多。佛說者少。

  答。此是佛加被而說。如宰臣奉命於天子而宣敕。非宰臣所自專也。

  問。紫陽終是謗法。當有何報。

  答。各有其報。其為儒傢賢者。自有人天之福。然既排佛。則聞法為難。

  答吳廣穎居士

  問。持身處世之法。可以終身執守者。求挈領開示。

  答。隻消依論語一言。更出一步。觀世如夢觀身如幻可也。

  問。儒言知行。佛言悟修。無偏廢也。禪宗一派隻雲悟後便瞭生死何耶。

  答。悟有大小。言悟後更無修持者。得少為足之徒也。非狂即愚。

  問。善惡報應。各在當人之身。六道升沈不可誣矣。乃又有子孫代受其殃慶者何也。

  答。子孫受殃者。有惡業人。生極惡傢以受其殃。彼此正相當也。慶可例見矣。

  問。經稱禮拜之福。從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因微果大。人不能信。

  答。果核雖微。能發千枝萬葉。

  問。修行人執勞作務固其本分。設有色身尪弱者。袖手安坐。攝心念佛。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實能一心。不動則可。

  問。念佛貴乎念念相續固矣。然有時不整威儀。反似瀆慢。假如脫巾褻服時。裸臥澡浴時。乃至大小便利時。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問。菩薩戒總綱一句乞揭示。

  答。發廣大心為總綱。

  問。設有二人焉。一人肉食而不廢念佛。一人蔬食而絕不念佛。二者孰優。

  答。二者病隻一般。念佛者稍勝。勝彼不知有佛故。

  問。又有二人焉。一人不曾受戒而不犯。一人曾受戒而犯。罪孰重輕。

  答。與前二人同。以雖犯。勝彼不知有戒故。

  問。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簡之分。經文隻雲執持名號。似止四字。今叢林盡從六字。畢竟何者為是。大師自用何法。

  答。四字自念。六字隨眾。

  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吾師明誨也。夫作福時。心在福事。即不在佛號矣。拈一放一。可謂一心不亂乎。

  答。明鏡本空。物來則現。於鏡空何礙。人但事未至而將迎。事已過而留滯。乃為病耳。

  答朱白民居士

  問。參禪念佛可用融通否。

  答。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

  答戴志潔居士

  問。所說絕念。實謂妄念。正念無生。豈有可絕。妄絕之後。智境兩忘。圓妙光景不可思議。六馬可調。正念難持。盤水可捧。妄心難遏。即持之已失其初。況遏之又不能久。兼以夢想顛倒。目觸空花。伏望慈悲。撥我迷雲。獲睹天日。假我慈航。獲登彼岸。超度眾生。無上功德。

  答。既已智境兩忘。何須更說持遏。持之不可。遏之不可。何不一心念佛。自然不持而持。不遏而遏。當念認得念人。然後智境兩忘。獲無生忍。始有趨向分。即此是慈航。即此是彼岸。即此是無上功德。

  答孫無高居士廣抑

  問。近日持戒頗嚴。雖小德未盡瑩。而大德已無犯。此外更有一二語可為終身之銘者乎。

  答。昔子貢問一言終身。夫子以恕答之。今日戒之一言。銘以終身。罄無不盡。所以者何。良以攝心即是戒故。若向心地法門中會得。便一切具足。尚何論戒之持與不持。如其不然。須一一依教奉行。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定慧者。佛之全果也。即定而慧。則寂而常照。即慧而定。則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而資始於戒。戒之時大矣哉。戒有多種。優婆塞五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乃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而約其大綱。則五戒為根本。儒亦時言戒。戒雖未備。而默與佛制合。夫子曰。君子有三戒。戒色則淫戒所攝。戒鬥則殺戒所攝。戒得則盜戒所攝。淫殺盜尤五戒之最要者。故舉要以概其餘。而言忠信。飲不及亂。於他處見之。亦以預養此戒而弗使之縱也。但儒之戒疏。佛之戒密。佛制殺戒。微及蜎蠕。而儒止曰無故殺牛羊犬豕等。不曰不殺。止曰釣不綱。弋不宿。不曰不釣不弋。又極之。則才有忿嫉。即殺戒不凈。眼取色。耳取聲。即盜戒不凈。隔壁聞釵釧聲即淫戒不凈。至是則身心俱斷。事理雙盡矣。今日處傢闈中。業公車。行將有社稷民人之寄。其持戒豈能一一與剃發染衣者例論。則微細條章不能全持未為破戒。惟貴於心學大頭腦處著力。一旦脫然悟去。則咳唾掉臂無不是清凈毗尼矣。但不可未得謂得而發狂解。便道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而墮落魔羅境界耳。果能時時反照。刻刻提撕。向本參念佛話頭上做工夫。則不惟日後有發明在。即今目前便自得力。日用中有主宰。不隨物轉。縱居聲色名利之場。妻子眷屬日夕相接。不妨與世推移。混俗和光。自然出污泥而不染。是謂塵中大解脫門也。以此自利。以此利他。何往不善。來問所稱宜世不染世。益人復益己者。豈外是哉。願珍重力行之。幸甚。

  答沈愚公居士廣碩

  問。依禪門口訣修持如何。

  答。此特方便小法門。尚不及童蒙止觀。未可執為究竟安心法。

  摘答(來問文繁不錄)

  答江山朱居士(二條)

  讀直指一書。可謂握道學之心宗矣。健羨健羨。雖然。若題曰儒門直指。吾何敢置喙。今日禪門直指。恐未可也。廢朽老疾日甚。衰憊惛慵。無力酬對。姑撮略二條以覆。

  一。公隻據良知門下諸君子。以有減無增一切現成等語。便欲和會儒釋。而謂達磨直指之禪亦止是如此。寧知佛法不是這個道理。談何容易。切勿自誤誤人。為害不小。公大聰明人。當再以平心虛心細心沉著心虔誠心真實求出世心。重重徐徐看閱佛菩薩所說經論。諸尊宿所著語錄文字。自有理會處。不可草草。

  二。竹窗隨筆有耳不如目語。蓋為不識字人以耳當目。耳之聽受有限。而目之看讀無窮也。又推之。目之看讀猶有限。而心之悟明更無窮也。此與楞嚴選擇六根各自一意。有何幹涉。而廣引耳根圓通等文。似以耳根受屈。為彼不平。喻如孔門論仁。獨尊顏子。而言志之日。又與曾點。今欲謂顏子受屈。而咎夫子之與點可乎。且竹窗。廢朽凡夫語耳。公尚錯會其意。況出三界大聖人語。得無錯會否。況大慧杲老超格大善知識語。得無錯會否。公隻就儒門中做個道學宗師。啟迪後人。甚妙甚妙。不必援教引宗。評長議短。恐理路玄深。言之未當。反為不美。餘良知寂感。虛空銷殞。內守幽閑等。無力悉答。例此可知。昔人有言。不可以佛法當人情。亦知高明必不見責。故敢直言。諒之諒之。

  答王萬基居士廣眷(五條)

  此所謂遣之又遣之。是極則語。有錯會於諸妄想亦不息滅者。遂使甘露醍醐翻成砒鴆。可嘆也。今且隻做一切時不起妄念工夫。下文待後再理會(一)。

  無分別而失照。是名無記。非智也。有分別而照體常寂。亦智也。今莫管分別不分別。一味顧正念去(二)。

  悟有淺深大小。千處萬處透。亦隨其本所悟處而已。如主一邑。則一邑之千萬人皆其統禦。推而一郡一國皆然也。直至世尊見明星而大悟。方為瞭當(三)。

  書經懺悔大好。若斷源。則須理懺。所謂觀罪性空是也(四)。

  拈頌古人公案。不無見處有到與未到。今人頗多臆說者。此非大徹不能披揀。且置之可也(五)。

  答餘姚蔣居士(二條)

  欲為生人根本。斷之誠難。有不凈觀。治其標也。反究欲念起處。治其本也。今隻消究念佛者就是(一)。

  持名念佛。且專一持名。但禮佛時作觀可也(二)。

  答朱白民居士(三條)

  參禪別無方便。隻貴諦信不惑。如溈山所謂研究至理。以悟為則而已(一)。

  人謂我但求西方。我實求西方而尚未能。人謂我猶參理路。我實參理路而尚未徹(二)。

  頂聖眼天之說亦有不盡然者。尊堂臨終一段因緣自是好境界。來報殊勝可知。不必疑也(三)。

  答龔廣淇居士(三條)

  不論在傢出傢。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執持名號四字是入頭處。執持二字莫草草看過(一)。

  返照念佛人是誰。與參禪意同(二)。

  諸大乘經可看。而以顧正念為主(三)。

  答大鏡(三條)

  塔中二佛。是表物我不分。古今一致。不是二諦(法華寶塔品一)。

  心以何為宗。令人自參。不許穿鑿問人(二)。

  以上教意宗意不必妄求。但自精勤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自當悟入(三)。

  答薑居士(五條)

  轉身後更有轉身。未得不受後有。故求生凈土為貴(一)。

  念觀音無驗者有二。一則定業難轉。二則念力未精。真善人而被禍者亦有二。一則定業難轉。二則心雖善。智不足(二)。

  睹善境而復謗者。夙世善根輕淺。常有之。不足為怪(三)。

  因境動心。雖似心隨境轉。試問木人遇境曾有轉否。畢竟心外無境。境全是心(四)。

  法雖不在藏之存亡。而眾生必賴文字入理。經闡佛心。寺彰佛跡。自有緩急輕重(五)。

  答吳士瑾居士

  五戒殺生為首。在傢不殺足矣。若不能斷肉食。食三凈肉可也。漸入佳境後不食肉。則善之善矣。第二偷盜。此不必論。第三惟禁邪淫。正非所禁。第四妄語亦易持。第五飲酒。如不能持。節省之。亦漸入佳境可也。大抵五戒全持。則為滿分優婆塞。半持。則為半分優婆塞。持其一。則為少分優婆塞。亦隨人所持無礙。

  答吳廣穎居士

  皮為鼓而供佛。牛亦有功。角為燈而供佛。羊亦滅罪。

  答董廣曙居士

  易雲。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宅上正積善之傢。而反傢主有瘡瘍之災。傢屬有疾疫之難者何也。其故有二。一者小災免大災。輕難免重難。正繇積善。雖見瘡瘍疾疫。而不傷身。若非善功。必有大災重難。不止如此而已。正當感謝佛天。不可嗟怨。二者善雖積。猶未廣大。比之全不修善者則過之。比之萬善咸備者則不及也。正當益加為善。不可自足。

  答洪大慈居士(三條)

  一。我憶十六七時。自期三十不中鄉科。則捐舉業。隱湖山間。四十不中會試則亦歸隱。鄉科官決不可做。今以廿八歲為期。更早矣。何言遲也。又先父母過世。我方敢出傢。先母在。即舉業可舍。傢不可出也。

  二。目所睹有改經改監而中者。有改經改監而依然不中者。夫子雲。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得之不得曰有命。奈何讀聖人之書而漠然不信乎。盡人事而聽天命。此至言也。

  三。莫論清濃奇平種種體格。亦不必迎合主司趨附時尚。但隻要文字好。文字好者。謂與題目相應也。作時文如寫真相似。但貴肖像彼人耳。否則雖筆仗之尖聳。顏色之華麗。何益也。

  雜答

  問。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謂開我迷雲。空生宴坐不言。帝釋雲善說般若。

  答。良久處欲望開迷。陰霾萬裡。宴坐邊擬聞般若。說竟多時。雖然如是。鞭頭得旨空裡飛花者畢竟見個甚麼。

  問。自性西方。惟心凈土。

  答。若直指西方。不但過此娑婆十萬億剎者為非也。說個自性已涉程途。若實談凈土。不但寶池金地種種莊嚴者為非也。才道惟心。翻成垢穢。離此二邊。作麼生是西方凈土。

  問。凈土與禪優劣。

  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今之執禪謗凈土者。卻不曾真實參究。執凈土謗禪者。亦不曾真實念佛。若各各做工夫到徹底窮源處。則知兩條門路原不差毫厘也。

  問禦魔何法。

  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聖境現前。切不可作聖解。若一執著。便落邪手。況魔境聖相終有分別。縱然魔能巧現。明眼者一照。其破綻處歷歷分明。則彼即飲跡矣。如未能如是。更有捷徑法。隻是單單堅守正念。任他是聖是魔。一切莫管。

  問。病中如何用心排遣。

  答。人在病中。凡有四等。為病所使。忘失正念。不知排遣者。愚夫之用心也。雖罹病緣。堅持正念。善巧排遣者。初學之用心也。病忘其病。正念自如。不須排遣者。大賢之用心也。為眾生故。示現病身。排遣不排遣。兩不必論者。諸佛無所用心之用心也。昔人有言。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總不妨。此安閑法。愚夫昧不得知。初學知不能用。正大賢分上事。但言之極易。行之極難。勿輕視也。世有狂徒。見他人病。極善開導。或雲四大本空。何病之有。或雲一切放下。莫著於病。是則固是。爭奈自到病中。都忘卻開導他人言語。依舊空不去。放不下束手無措。甘伏死門而已。我輩觀此。應自猛省。務臻實效。莫學虛頭。趁四大康健時討取個本空。即今目前就要放下。若待病生方做手腳。所謂寇至築垣。亦復何及。嘗記僧問古德。還有不病者麼。答雲。有。又問。不病者還來看和尚麼。答雲。老僧看他有分。前答有字。初學亦知。後答看他有分。久參禪客猶恐未徹在。古人此處畢竟是何道理。畢竟得何三昧。病苦之中安閑乃爾。我輩共宜勉之。

  問。做工夫必應避喧取靜否。

  答。工夫最怕揀擇。有志於學者。隻是一個正念常在胸中。逢靜時也如此。逢鬧時也如此。憑他靜鬧變遷。而我這個念頭斷然無有移易。如是方無間斷。謂之善做工夫也。豈不見古人道。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如必嫌喧取靜。則境界恐無有靜之時。亦無有靜之處。夫求靜者莫如居深山之中。然深山靜矣。而樵斧聞於隔雲。牧笛鳴於斜照。則耳畔又安能靜也。然樵斧牧笛。或可屏絕之。使不交於吾耳。至於清宵而猿啼虎嘯。白晝而鵲噪鴉鳴。則耳畔又安能靜也。然猿啼虎嘯鵲噪鴉鳴。或可驅逐之。使不交於吾耳。至於狂風起而萬竅怒號。迅雷發而千山震撼。則此時嫌喧取寂者。將屏絕之耶。驅逐之耶。以此推之。境界決無有靜之時也。決無有靜之處也。學人但患志不猛烈耳。存一猛烈之志。則何之而不可。

  問。一心稱名時又著求生。不幾二念乎。

  答。求生。須於早晚發願時。若稱名時。一心一念。不可夾雜。譬如舉業傢。讀書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讀書作文者為何。要中舉中進士其願也。

  已上俱未詳問人。

  儒傢之悟與佛傢之悟雖則無異。然根本枝葉自有淺深。

  修行若不向般若上用功。則雖禪定亦化為福。福是有漏之因。天福亦有時盡。

  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故人先宜看教。

  宗是佛心。教是佛語。

  端坐念佛。恐心難攝。不若經行。

  參念佛是誰。須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凈土非無日月。但佛光大日月為佛光所掩。

  天竺語往往是倒說。如祴衣則曰衣祴。到彼岸則曰彼岸到。

  楞嚴最有次第。故人宜看。

  禪定人。雖願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凈業者。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人心如破屋。妄想如賊。東逐則西來。南逐則北來。

  今人能斷百思想。已便好瞭。

  宗門語。如世人捉呆。不可作實法會。

  龐居士雖見地高於王龍舒。然龍舒實行亦自的確。大莊嚴論雖未瞭義。卻有益於人。

  古人棒喝。適逗人機。一棒一喝便令人悟。非若今人以打人為事。

  此雲佛法須讓老僧。彼即禮拜。可見不在神通。通不是道。有道自有通。有通未必有道。隻論神通。則神有通。鬼亦有通。道如官。通如車旗服飾。求通原有法。今日追憶往日。往日又追憶。則他生可知。然非是道。

  抹殺一螞蟻。復受一蟻身。彼業未盡。何能轉生他道。眾生都然。徒令受此殺苦。

  法滅之際。人舉一莖草。便成槍刃。可以殺人。此時諸法已滅。止留彌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為世間師。

  朱紫陽輩都是賢者。即有異同。彼亦不瞋其人。然不可過為貶駁。

  不亂之心。即是無住之心。

  觀經中說佛身廣大。人多不信。如螞蟻穴中那知世上有水牯牛。天人已自身長無量彌勒下生時。人亦身長數十丈。

  草木都為鬼神所棲。上各有宮室。在人自不見耳。故木不可輕伐。

  在傢人教弟子隻是耕讀。不必定要望以富貴。

  人傢小兒打爺罵娘。反說他乖。非是教子之法。

  念佛法門。說是權則可。說是偏則不可。

  如李卓吾作用。恐有害於佛法。無益於佛法。

  宮刑不知起於何時。世有堯舜之君方能去。

  衙門禁講。即便撤講。乃是守法。中止亦何害。

  已上並未詳問語。

  開示

  普勸念佛

  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止貴真實修行。在傢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發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裡燒香。不如安坐傢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凈念佛。寄庫來生。不如見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又

  一勸極閑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傢。安閑無事。正好盡心盡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

  一勸半忙閑人念佛。半瞭不瞭。或忙或閑。雖不極閑。亦可忙時治事。閑時念佛。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

  一勸極忙人念佛。勤勞王事。奔波傢業。雖無閑時。也須忙裡偷閑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普勸念佛往生凈土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傢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繇。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閑。正好念佛。若人出傢。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傢。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凈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一載水陸儀文)

  竊惟凈土之為教也。肇始於釋迦世尊。闡揚於歷代賢聖。於是以念佛一門而分四種。曰持名念佛。曰觀像念佛。曰觀想念佛。曰實相念佛。雖有四種之殊。究竟歸乎實相而已。又以前三約之為二。一為觀想。一為持名。觀想。則十六觀經言之詳矣。此論持名。則阿彌陀經雲。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古德雲。觀法理微。眾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良繇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此闡揚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凈土之要。若其持名深達實相。則與妙觀同功。上上品生當不疑矣。現前諸佛子。如前懺悔門中。二乘聖人。圓心大士。乃至等覺。尚須懺悔。既彼均當懺悔。豈不感應往生。而況位在凡夫。生居學地者乎。我今奉為六道現前諸佛子等。皆同一心。稱佛名號。求生凈土。願佛慈悲。特垂攝濟。

  普勸戒殺放生(向刻單流通)

  人人愛命。物物貪生。何得殺彼形軀。充己口食。或利刃剖腹。或尖刀刺心。或剝皮刮鱗。或斷喉劈殼。或滾湯活煮鱉鱔。或鹽酒生醃蟹蝦。可憐大痛無伸。極苦難忍。造此彌天惡業。結成萬世深仇。一日無常。即墮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受罪畢時。仍作畜類。冤冤對報。命命填還。還畢為人。多病壽夭。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藥。皆殺生所感也。我今泣血稽顙。哀告世人。不敢逼你吃齋。且先勸你戒殺。戒殺之傢。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綿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可具陳。若更能隨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當隨願往生。永脫輪回。入不退地。諸仁者。有緣遇此。便請回心。決志受持。莫生疑悔。如不能行。即以轉施他人。亦復功德無量。

  勸戒過為苦行顯異惑眾者

  近時僧人道人。磚砌墻圍。僅容其身。植立於中。如刀在鞘。如等在殼。或四面釘釘如匣床者。有斬斷一手。灰佈膠漆。示諸人者。有掘地作坑。倒埋其頭。雙腳向天者。有巨磚自捶其背至青腫者。有冬寒赤腳。不穿鞋襪者。有吃水為齋。不餐五谷者。有雙足立橋欄上拜經。人見之無不驚者。有拖鐵索重百十斤者。如是種種不一。問其故。類多仗此募緣。惑世誣民。非貪即愚。真可憐憫。奉勸高明。遇見此輩。即為開諭。速即舍離如是魔事。力行正道。則佛法中大幸也。

  示居士

  戒瞋

  佛言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劫功德賊。無過瞋恚。論語亦雲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噫。可不戒歟。

  慎酒

  佛言以一酒故。並破四戒。禮經亦雲終日百拜以去酒禍。噫。可不慎歟。

  擇友

  佛言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先賢亦雲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與之俱化矣。噫。可不擇歟。

  畏天

  佛言天以六齋日考察人間善惡。世書亦雲司命灶神每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福。噫。可不畏歟。

  示講主(二條)

  聲名顯著。守之以斂藏。利養豐饒。守之以儉樸。瞻仰眾多。守之以謙下。朋儕嫉忌。守之以和忍。

  辯理不得不明。而忌剛躁。折惡不得不嚴。而忌暴刻。持身不得不莊。而忌高傲。處友不得不和。而忌嘲謔。

  訓沙彌

  莫貪財。學忍辱。戒遊戲。勤誦讀。遠年輕。近耆宿。思古人。麻麥粥。思古人。糞掃服。思古人。樹下宿。少苦行。老享福。享福早。壽命促。望出世。聽吾囑。

  示在傢二眾

  人生母子夫妻一傢眷屬。俱是宿世虛緣。暫時會聚終必別離。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今但萬緣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緊大事。更無多語。此外隻管純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過。歷歷分明。時刻切心。不容些須妄想雜念。早晚禮佛時。懇苦發願求生凈土。如此捱到臨命終時。自然正念現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蓮華化生。永離諸苦。

  示病人

  古人有言。病者眾生之良藥。則人於病中當生大歡喜。一切不如意處莫起煩惱。又言死生有命。則人於病中當生大解脫。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過去如幻。現在如幻。未來如幻。盡情放下。單持正念而已。病中千萬寧耐。莫懷速愈之躁心。乃所以為速愈之良方也。

    又

  將傢事處置瞭卻。放下萬緣。空空地心上隻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業障消滅。業障既消。自然夜臥安寧。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發願舍此惡世生彼樂邦。

  示耄年居士

  色身固有衰羸。法性本無退滅。盡除萬累。純凈一心。凈心而凈土斯成。往生而無生自達。

  示臨終善女人

  男女之體雖殊。靈明之性不二。何言五漏。惟貴一心。一心稱念阿彌陀。決定往生安樂國。

  示沈少宗伯薦夭求子

  薦天

  凡人生子夭亡。哭之則逾喪考妣。思之則痛絕肝腸。乃多為誦經禮懺以資冥路。善矣。然誦經要體佛心。禮懺要明己過。佛心者。大慈悲是。已過者。造殺業是。不行慈悲。不斷殺業。經懺雖多。功德亦少。略開二事於左。願力行之。

  一。佛制五戒。首重殺生。又雲前世多殺生。今報夭折苦。為父母者。當取亡兒平日所有衣服莊飾玩好之物。變賣作銀。買放生命。以贖其殺業。庶俾今魂不墮三途。來生得獲長壽。

  二。凡人生子。三朝。滿月。百日。周歲。往往取諸眾生宰殺烹炮。陳設宴會。此雖殺繇父母。與兒無幹。而事起有因。罪亦難免。念亡兒者。永斷殺業。庶俾今魂不墮三途。來生得獲長壽。

  復有二事當戒。

  一。小兒每每有擒捉蠅蚋螟蠓之類。或投之蟻聚。或擲之蛛網。孩幼無知。以資戲樂。父母喜而不禁。乃至傷害種種微細蟲豸。難以盡言。皆夭命因。不可不戒。

  二。孩子無知。或罵父母。或罵尊長。父母喜而不禁。雖屬戲掉。皆夭命因。不可不戒。

  求子

  凡人求子。或許神福。或作佛事。神福殺生。理甚乖謬。不必言矣。佛事則如前誦經禮懺。及造佛造殿上幡上袍齋僧佈施等事。然佛大慈悲。隻是要人為善。若但作如上福德而不為善。則雖多費錢帛。未必能滿所求。略開二事於後。願力行之。

  一。慈受深禪師擬寒山詩雲。老翁死卻兒。晝夜捶胸哭。痛心徹骨髓。叫雲我孤獨。何不返思量。恣啖豬羊肉。羊豈不思兒。豬亦有眷屬。然則殺他子求己子。於理順乎。於心安乎。永斷殺業。必生好子。

  二。馮商命該無子。以還妾一事。天送三元。故知無子不必他求。但自廣修陰德。積德深厚。必生好子。

  復有二事當戒。

  一。今人己所生子。撫摩愛惜。如護眼珠。義男女等。視同土芥。恣意鞭撻。己所生子。膏粱肥甘。百味充足。義男女等。飲啖粗惡。或至忍饑。己所生子。綾羅錦繡。備極莊嚴。義男女等。破衲遮身。不免寒凍。彼亦父母所生子也。奈何偏心不公一至是乎。天地不容。鬼神怒目。理應無子。縱其得子。子必多兇。不可不戒。

  二。有於老年或取少女以為姬妾。我既管他不瞭。他須怨我特深。怨氣所積。損德消福。理應無子。縱其得子。子必不賢。不可不戒。

  評曰。薦夭求子雖雲二事。其實相因。何也。如上為善薦夭。不但濟夭。而承斯善力。後生之子當必福慧長年。如上為善求子。不但得子。而承斯善力。先亡之兒亦獲超生勝地。一舉而兩得。故二事相因。宜並行也。

  示定庵上人

  僧人棄應院而歸禪門。譬之儒人棄舉業而談道學也。二俱美事。然歸而不修。談而不行。竟有何益。今見棄應院者。一腳出門。大都投入講席。不知講以明教講明之後。正貴依教修行。而才入講席。便學說幾個旨意。抄幾道標帖。寫幾行字。題幾句詩。描幾筆畫。妝點幾件文具。他時後日講得經。上得座。便是證果瞭也。不復知此外更有事在。所謂棄瞭天羅。又入地網。豈不大可惜哉。且最初棄應院時。皆有一片好心。即此是成佛根本。今但不背初心。莫隻以耳聞口說為足。而務實踐。參訪明師。親近善友。念念以出世為懷。自始至終。勿為名利羈絆。然後離爾師。舍爾習。乃不虛負。不然。到頭亦隻是個大應院傢風耳。念之。

  示孫大珩

  參禪人隻守一則公案。如參念佛是誰。不得又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等。若透一則。餘盡透矣。若自覺已透。於別則公案還有不盡透處。即是向所守公案還非真透。未免涉情識也。

  示大同

  古人教親近明師。求善知識。而善知識實無口傳心授秘密法門。隻替人解黏去縛便是秘密。今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個字即是解黏去縛秘密法門。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又

  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隻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

  示徐智憶(今出傢字元徹)

  遺教即是佛遺囑也。但守之如奉王敕。再加二六時中時時念佛。自然處濁亂中而不走失。

  示沈廣 

  世諦中覺名利恩愛之畢竟成空。便名覷破。真體上覓生老病死而本來無有。即是修持。初機與究竟同歸。因該果海。究竟與初機不二。果徹因源。祇貴明心。別無異法。

  示嚴大 

  大事未明。此為何時。嘗膽臥薪。寸陰尺璧。暫時不在。如同死人。研窮至理。以悟為則。

  示閩中李居士

  參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則參之別名。總是體究追審之意。但看念佛是誰。以悟為則而已。又古德雲。看話頭不得卜度穿鑿。亦不得拋向無事甲裡。但隻恁麼看。此要言也。

  示閩縣林德潤等

  作會勸緣雖是美事。但宜靜悄。不宜太盛。何以故。世道俗習奢侈極矣。恐有難事起。智者慎之。

  示楚僧真愚等

  諸友志念精專。識見高卓。真西方勝侶也。茲有二言相囑。一者毋住小悟。當期大徹。二者時際末劫。建立法門不宜太廣。當宜密修慎行。以俟龍天推出可也。

  示似空廣伸(五條)

  末世無大法師匹休古人者。良繇好應期講經者多。好篤志看經者少。故皆世諦法師而已。今當愈加勉勵。惟以精研教理弘法啟迷為一大事。有數語數事開後。飲食衣服房屋等。若必求周備。則佛法便不周備。今所買廳可將就住。餘屋緩緩為之。古人住居多逐間接起。欲一時齊整。便十分吃力有妨道業。住此富貴寺中。不可與眾房一樣行事。凡事須尚簡約清淡。方有道氣。眾房雜居。須謙讓溫和。不可以法師自處而生我慢。諸相宗文字。如因明觀所緣緣等。近各有解。可虛心參古酌今。訂正一番。處寺中眾人矚目之地。須十分謹慎。循規蹈矩。小心細行。庶免物議。念之念之。

  示王智第

  心空。則業空身空病空。儻有疑心。可盡情放下。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屬虛妄。如空中華。如水上泡。如夢中事。何疑之有。減思慮。戒惱怒。節飲食。慎起居。但時時刻刻將念佛做個話頭。勿使忘失。即是覺照常在。惺惺不昧矣。

  示明宇大曉

  記數太多。束心太急。故發諸疾。但孜孜密密無間斷無夾雜即是工夫。不須過分苦行。妄想剛強。久戰自服。必無疑也。

  示朱大[伉-〦+(茲-卄)]

  話頭不礙靜。蓋靜礙話頭耳。貪著靜境為樂故也。還須用心話頭始得。

  示吳大峻

  莫管悟與不悟。莫管有無內外中間。莫管止觀。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誰不是誰。但執持名號。一心一意。無間無斷。純一不雜做去。

  示於廣慧

  古雲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示王廣第

  不如直下執持一句阿彌陀佛。盡心盡力念去。無絲毫異念。即是無字公案。其無字等話頭不必提瞭。純一念佛。念佛上透。千處萬處俱透。

  示廣耆

  龐老雲。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示秦佩玉

  亦不是身內起疑。亦不是空空起疑。以二者較量可否者。是真疑未起也。若真有疑。自不如是。真疑未起。且隻正念攝心。不疑不妨。

  示吳廣綬

  既不疑生死。不疑古德公案。何得生大怖畏。何得尚慮疑箭入心也。是所雲不疑者。猶有疑也。昔二比丘犯淫殺。維摩一言之下。罪滅無餘。今若能如二比丘。則不必論。否則另有一法。經雲。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虔誠念佛十萬八千。無罪不滅。所罰之咒。如風卷雲。如日銷露。如一滴投於大海。如片雪點於紅爐。凈盡滅除。更無蹤跡矣。

  示四川彭君

  應乩者十無一真。皆托名某仙。而實非也。久為之。則能竊人神氣。惟佛為三界大師。一心念佛。則群邪自息矣。

  示智真侍者

  莫貪欲染境。地獄根本故。莫著玩好物。死不隨身故。莫遊族姓傢。喪失清節故。莫交無益友。鮑肆漸染故。莫恃少壯年。人命呼吸故。莫縱一時瞋。後悔無及故。

  示僧大某

  未見性。而卜度見性境界。甚為無益。惟末後一條始是切問。且既知禪坐觀心。獨不曰念佛觀心乎。寧有二也。老實做工夫。待見性再理會。

  示德彰大微

  平日有實落工夫。病中方始得力。今如何強得。雖然。也隻是勉強著力做去。

  示孫大智

  心外無境。心空則境寂。慧從定得。心靜則明生。

  示建昌黃欽

  虛往實歸。不若實往虛歸更好。龐老雲。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示福建林榮(榮具陳所見異境)

  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眼見耳聞。悉盡掃除。一心念佛。

  示無隅大方

  清年美質。當於自傢本分事上用心。不可以五字七字浪費光陰。貽日後之悔也。大事已明。詠吟未晚。

  示薛廣閱

  參究不便。專持亦得。但得一心。自不隨境。

  示某居士

  古德開示最切要語道。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今目前種種障道者。皆宿緣所使。不必憂惱。但隨緣順受。要緊在更不再種當來業根耳。

  示某居士

  堅持五戒。一心念佛。孝養父母。亦勸其一心念佛。求願母子同生凈土。隨緣度日。來供則受。莫行募化。莫作念佛會。守分修行。即是末法中大善人真居士也。

  示洞庭山翁門石氏(求來世為官)

  為官雖好。倚官。造業。後生墮落。受苦無量。應當一心念佛。求生凈土。直饒位至二公。不若蓮登九品。念佛求生凈土。勝似為官遠之遠矣。

  示洞庭山許門石氏(求來世為僧)

  為僧雖好。僧不修行。後生墮落。受無量苦。應當一心念佛。求生凈土。親近金木雕裝之假像。不若親近見在說法之真佛也。凈土為僧。勝過此世界為僧。遠之遠矣。

  示學者

  愚人迷而不覺。顛倒行事。生死輪轉。無有休息。聖人悲之。教以三學。曰戒。以閉其非。曰定。以攝其亂。曰慧。以破其惑。繇是障盡心空。復還覺體。朗然廓然。如大睡之得醒。蓋杲日不足喻其精明。昊天不足喻其高廣。此佛道大略也。向上更論。

    又

  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瞭生死。不知在此土瞭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那含猶一往一來。況凡人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瞭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示侄孫大綬館中六章

  一。習舉業非隻要望取科第。讀聖賢書。須要學做聖賢。孟子雲。達則兼善天下。是治國平天下事。窮則獨善其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事。事不同。而同歸於善也。

  二。做文字非隻要哄試官。叨進取。文字即是本人精神心術。艱險怪異。小人之文也。正大光明。君子之文也。得失自有命在。不可見有艱險怪異而得者便效之也。

  三。從師非隻要學文藝。要以德行為本。其師但教我以文藝。而不教我以德行者。非賢師也。若遇賢師。須親如父母。敬如神明。終身奉事。

  四。臨文非隻要入試場方始矜持。須平日會考。如試官在上。盡誠竭心。不可不完卷。不可茍完卷。

  五。看書非隻要求新求勝。須順文順理。十分中。九分當依朱註。

  六。在館中非隻起五更睡半夜方是勤學。但清晨至暮夜。月無閑日。日無閑時。禁閑走。省閑話。絕閑事。孳孳汲汲。專精不弛。自然日進。

  警策

  傷足自規(四條)自今已往。得一時觔骨輕安。行坐隨意。即當思及六道眾生苦惱。一心正念。自今已往。雖有人惡罵加我者。非言謗我者。乃至批我頰者。唾我面者。悉順受之。一心正念。自今已往。雖有人忘恩背去者。恩反仇報者。悉順受之。一心正念。自今已往。雖有使令不如命者。承值不如法者。或以正語。或以巽語。隨宜而施。不可則已。勿起瞋恚。一心正念。

  自警(七條)

 先民有言  禹惜寸陰  至於眾人

 當惜分陰  我今衰殘  奚啻惜分

 一彈指頃  毋雜用心

  毋雜用心者。謂本參正念外才起一念雜想。即便掃除。攝歸正念。不可時刻延捱。今略開七事。真為生死出傢。直欲一生瞭辦。務力守之。時時自警。一。不得畜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傢。皆勿留戀。一心正念。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德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三。不得於好色起貪愛心。於好味等起貪愛心。於好言贊譽我者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起瞋惱心。於惡味等起瞋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惡口罵辱我者。惡拳捶打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瞋惱心。乃至過去事或順或違。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四。不得吟作詩文。書寫真草題貼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玩景。雜話間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餘悉休罷。一心正念。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七。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精常進。一心正念。

  袾宏初始出傢。其立志甚正。其執持所志甚堅。祇因稟弱。孤子遠遊。未得道而先得疾。乃弗獲已結茆以居。自謂僻塢窮林。或可絕人逃世。何期日久歲深。不覺不知。漸成叢席。雖不敢尊居方丈。我慢自賢。實亦受累不少。今忽八旬。命存風燭。大驚大愧。食寢靡寧。又思一息尚存。胡不老當益壯。縱其身力疲困。猶可心力自強。雖耄耋行腳難齊古風。而不雜用心何容自棄。用是再整初誠。重為誓約。一以策己。一以勸人。儻亦有始勤中累如我者乎。幸相與勉之。老堂警策病堂警策生所警策

  俱載共住規約集。

  警眾(八條)

  我未出傢時。於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的事。即他人導之為。而我自羞慚愧恥。纖毫必不肯為。所以者何。良繇吾前世親近好人。八識田中領納得好言語。所以今生自然見惡則恥。不肯去做。你們要著實親近好人。當早晚發願之時。當願世世生生親近善知識。

  我出傢後。到處參訪。時遍融師門庭大振。予至京師叩之。膝行再請。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逐利。不要去攀緣。隻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為這幾句話那個說不出。千裡遠來。隻道有甚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予曰。這個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玄說妙凌駕我們。隻老老實實把自傢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叮嚀開示。故此是他好處。我至今著實遵守。不曾放失。

  十方僧眾。賢聖出沒。我見之未嘗不敬。他未跪。我先跪。他未拜。我先拜。前有方上一僧。人以其醜惡藍縷莫不輕藐之。及見吾乃劇論楞嚴玄旨。你們決不可輕藐人。記取記取。

  入道要門。信為第一。惡事非信尚不成就。況善事乎。譬如世間盜賊。時乎敗露。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迨後釋免。依舊不悔。所以者何。他卻信得這條門路不齎一文本錢自獲利無算。所以備受苦痛。決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隻是不曾深思諦信。不要說不信凈土。隻如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這一句話。於義理不是難解說。你們眼裡親見。耳裡親聞。經過許多榜樣。如今要你信得這句話。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實信得這句話。則念佛法門。不必要我費盡力氣千叮萬囑。爾自如水赴壑。萬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你們睹此榜樣。當愀然不樂。痛相警策道。大眾。我與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無及。須疾忙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方好。我見你們自傢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隻不信人命在呼吸間也。

  予見新學後生。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繇。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沉。隻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覺昏沉。則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隻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雲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今人不肯念佛。隻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凈土。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其有自負修行者。祇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為報。

  幼時尚不知念佛。見鄰傢一老嫗每日課佛數千。問雲為何如此。彼雲先夫往時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時並無他病。隻與人一請而別。出傢人奈何不念佛。

  出傢人不祥事(三十二條)佛前安坐受人禮拜。不祥。佛前罵人。不祥。法座上呵叱人。及輕口斥前賢錯謬。不祥。褻衣受人禮拜。不祥。當食罵人。不祥。對食分別好惡。起憎嫌心。不祥。綾羅錦綺作傢常日用衣服。不祥。臥床用重褥重席。綾絹被。紗羅帳。不祥。清晨罵詈人。不祥。憎嫌信施輕少。不祥。買奴仆供役使如富貴傢。不祥。人勞我獨逸。不祥。人窮乏我獨富饒。不祥。年少作講法師。作施食師。作住持師。不祥。少年恃小聰明輕忽老宿。不祥。恃年臘高輕忽後進。不祥。無故得重施。不祥。人以至誠待我。我以巧詐對之。不祥。好談他人過失。及隱微事。不祥。以常住公物利濟俗傢。不祥。寵厚沙彌弟子華衣美食。不祥。出言動輒粗重。令人難當受。不祥。多諸護法。多諸信施。即便妄尊自大。不祥。無病使人出溺器。不祥。病中瞋怒服事人。不祥。著褊衫小解。不祥。逢水旱等。怨恨天地。不祥。欠人債負。聞其死。心生喜悅。不祥。未語先笑。不祥。粗通教理。妄議古人。藐視時人。不祥。具少知見。以宗師自任。不祥。

  以上折福折壽。多招殃咎。故雲不祥。當相與共戒之。

  示住持

  破僧糧而構僧屋。善知識難逃熱鐵之枷。用磚錢而作瓦錢。俗禪和豈免寒冰之獄。招提公物。雲何置瓶置壺。大眾山銀。乃爾買斧買鑿。瓶壺註而鑊湯沸。斧鑿具而刀山成。況夫米丸與鐵丸共吞。絮胎與牛胎共處。行因似小。感果良深。可不悲夫。

  棄腐渣責詞

  暴殄天物者必有禍生。輕賤五谷者多遭雷擊。狗彘同人飲食。孟氏繇之痛心。酒肉侈作池林。商王於是失國。且古人尚咽糟糠。今此腐渣美非糠比。大士猶餐草果。今此腐渣甘豈草倫。奈何放縱驕奢。類富傢之敗子。昏迷顛倒。似襁褓之嬰兒。先須封磨以示懲。後必碎鍋而永禁。

  示直院等(三條)

  水陸頭尾相連。經懺接續不斷。求經次。汲汲如選官。請經師。忙忙如報喜。庫頭終夜計算。不過是分派應赴錢財。擔運逐日奔波。無非是買辦道場貨物。僧直者但說籬穿屋漏。求住者不為念佛參禪。況復外無當傢。內無首座。多眾著於名利。何人實為死生。衣食過度豐饒。費用十分繁廣。起如此叢林。不知有福否。有業否。我在此叢林住得否。住不得否。此字可功課畢。悅眾當堂宣讀一遍。當傢收瞭。與眾管事及老成明理人速議回報。

  棄講歸禪者。易講寺為禪寺者。傳美於古今。變禪作講。非盛世所宜。茲議純一修禪。講事暫止。議可否。

  六人代當傢。既號當傢。自百歲老人。以至沙彌小童。俱要管到。自財帛重物。以至一針一草。俱要管到。自堂內堂外。以至上方長壽。俱要管到。自破戒犯法。以至小小過失。俱要管到。自本山大眾。以至客情外住。俱要管到。且今雖號當傢。又不勞列位費力辦米辦柴。又不勞列位出錢納糧納稅。又不勞列位當糧長裡長。又不勞列位隨班禱雨祈晴。隻要用心葺理大眾修行而已。如其不肯用心。糊塗過日。不思量四十五日內止得十五日勤勞耳。猶然不采。誠恐龍天見過。伽藍生瞋。現生折祿減壽。臨終落於惡趣矣。可不勉哉。

  十可嘆

  負罪自誤誤人老疾僧宏稽顙白言。惟宏年衰病久。力寡事繁。石火風燈。命存呼吸。向擬長壽庵養疾數月。為悟齋梵邦常惺三友接還。不得如願。一可嘆。

  三友發心少焉散去。不終期事。燭空繼之。亦復不終。今則六人代之。三班半月。亦非常便。小庵小廟當傢。各各圓滿一年。整齊交代。獨本山如此。二可嘆。

  一人妄作主宰。掘壞龍山風水。一年死十七人。眾若不聞不見一人妄作主宰。打造後山石墻。隔斷來脈。徒壞錢糧。反致藏虎豹而招寇盜。眾若不聞不見。三可嘆。

  半月半月。雖宣讀僧約十條。修身十事。乃至廚庫等銘亦成虛應故事。四可嘆。

  受托念佛不致誠。受托拜經懺不致誠。五可嘆。

  佛制。不應手接金銀。僧不能行。姑以行施折罪。乃止行於經懺。又不是行施。反似抽分。六可嘆。

  凡出傢。先審其原住何所。後逢期散。使有所歸。今泛納不審。七可嘆。

  合寺不論老少。皆要不違十戒律儀。今受菩薩戒。而行事尚不及沙彌。八可嘆。

  屢屢分付。不相信從。不一而足。略開數事。分付管事人。宜和合無乖爭。分付宿園。毋勞逸不均。分付挑柴挑米等。俱要上座領眾記過。分付有病。要依式掛幕。分付十戒具戒大戒。各要行本戒事。不可有名無實。分付放生所。要依時警策。分付老堂。未滿八十者。晚課必查隨眾與否。分付直夜。每早須查勤惰如式。回覆平安與否。分付不得貴價買假香燒。熏壞金像。分付濾水囊用訖。須如式蕩濯。分付年少學淺。不該講經宜查。分付僧直。所言當理者。皆當力行。分付春夏秋停止經懺道場。萬不得已。請外住於經板堂中行之。今即於本山。而本山僧反多於外住者。分付內樓緊緊封鎖。萬不得已暫開。今數數開。分付送化亡僧。估唱僧物。各要起大悲憐。生大警悟。今則泛泛然而送化。嘻嘻然而估唱。習為常事。全不動心。九可嘆。

  復次我今命若風燈。朝不保暮。無信我者。無憐我者。此間如何住得。十可嘆。

  三可惜

  一者深山窮谷。清凈幽閑。既無村中士女喧煩。亦無過往賓客遊賞。峰巒攢簇。冬避風寒。林樹陰森。夏消炎熱。蹉過此時而不修行。是為一可惜。

  二者柴水方便。衣食見成。床帳整齊。醫藥周足。沐浴次第。燈火熒煌。蹉過此時而不修行。是為二可惜。

  三者宏雖隨行逐隊。一介凡僧。既不能見性明心。又不能積功累德。但其安分守己。謹慎操持。於此末法之中。亦可充佛祖普庇眾生廬舍中之一小椽。亦可助佛祖普渡眾生橋梁中之一卷石。亦可備佛祖普療眾生疾病藥籠中之一方寸匕。嗟乎。獻瓦缶於金谷。取笑傍觀。進麥飯於滹沱。寧無小補。蹉過此時而不修行。是為三可惜。

  雖然。凡有言說。人不聽從。皆繇自己德薄福輕故也。但當責己。不敢尤人。儻天假之年。餘生未盡。尚當力疾以報佛恩。以酬大眾。萬歷四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示。

  讀雲棲老人十可嘆。三可惜。滴滴心血也。一字一淚。可勝悲惜悼哉。世人癡不過母愛其子。雖死亦不瞑目。此老人誠是老婆心切於此。嗚呼。世人為兒女癡。菩薩為眾生癡。此視眾如一子地之肝腸也。其若子若孫親蒙其教。至此尚勞老人如此顧復。再四叮嚀。即鐵石亦當墮淚。若視為尋常。是為大負恩德也。絕無慚愧。滅絕良心者非人也。豈稱佛弟子哉。能時時念誦此語。即是老人法身常住。

  萬歷丁巳二月十六日憨山德清和南識。

  補遺

  凈土資糧全集序

  莊居士集古今凈土經論。擇要語類編之。而間附以己意。既成帙。踵門而告予曰。茲凈土資糧全集也說者謂凈土著述簡冊相望。蓋篋有餘資囊有餘糧矣。復何籍此。予曰不然。今夫遊萬裡外。未聞厭資糧之多者。是故旅途而遭困乏。則文錢鬥金。粒米廩粟。況夫以百千劫未歸之窮子。適十萬億難至之寶邦。何嫌乎功德法財之殷且富披輿圖問道路之頻煩耶。殊鄉僻邑。購一經一論不勝其艱。使是編廣佈。人得而讀之。一代時教粗知其大端矣。雖然。不挾文錢。不齎粒米。如一念頃。生極樂國。世寧無是人乎。如是人前。說如是編。誠為贅語。茍不盡然。是編與凈土諸書並行。安知其無補雲。

  書經史海篇直音後

  顯考明齋府君。生於弘治辛亥七月十四日。卒於嘉靖辛酉六月二十一日。此書京師攜回。今七十年矣。恩天未報。口澤猶存。乃葺其破敝。入於雲棲常住以便初學。願先靈入四十二種無相之智門。一如善知眾藝童子。證四十九年不談之妙旨。親見毗盧舍那如來。早離七趣娑婆。高步九蓮安養。四恩普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萬歷二十七年己亥七月盂蘭盆日。比丘孝男袾宏謹識。

  答新安汪南明司馬書

  山野憶昔聽華嚴於無門庵。惟居士以大名稱遙為作大法筵功德主。於時知居士不惟以文章名海內。而外護緇門。不忘佛囑。殆乘悲願而現身仕路者也。居常以未睹光儀為恨。而素性狷僻。又不欲無故而幹公卿之門。茲辱枉招。敢以瑣懷一白於左右。蓋山野竊嘆邇來若僧若俗以言談道者不無其人。而務親證者實寡禪宗一脈如線欲絕。如風燈欲盡非過量大人曷繇起古格先風於已墜之日。山野獨私心痛之。而解行淺昧。且不能仿佛宋元尊宿之萬一。惟居士則何忝於張子韶楊大年趙孟俯諸君子。今雖乏緣松蘿之會。儻有見諭。幸以手劄罄所欲言。庶千裡面談。而茍可以振禪宗於末運。則共報佛恩。功不唐捐矣。

  禦魔說

  太虛之鄉。客號無機者。泛舶入海。將擬跡菩薩。求如意珠王而行大施也。乘風順舉。泊一洲下。有少女迎而前。以窈窕之態。柔軟之音。斂衽而白曰。客來何從。妾候君久矣。客計野曠人稀必妖也。將扼之。女淒然曰。妾早失怙。得人乃字。聞君行菩薩道。竊私心慕之。今相逅。天也。得侍箕帚。即死無恨。言已悲感泣下。客素長者。信之不疑。又哀其窮也。因與共載。女則晝操饋爨。夜事縫紝。捍勞忍苦。曾無厭倦。客大喜過望。自謂得賢婦也。一夕女正鼾睡覘之。則朱發靛頰。鱗其膚。牙森森出吻外。客大駭。高聲覺之。女知事露不可掩。忿然曰。吾羅剎也。力能覆若舟。啖若血肉。若寧無懼耶。客徐應曰。革囊之贅我久矣。爾餒與。當施一飽。夫形骸者。四大之假合。死生者。一報之虛緣。爾飲吾血。飯吾肉。吾無恙也。焉足懼。遂安坐如故。羅剎巧盡技窮。赴海水而逝。立崖上。猶切齒詈客。客若罔聞者。飄然揚帆至寶所。得珠而歸。如客者。本以至誠之心入海。其待羅剎也。始以誠臨之。終以誠臨之。泯然無機。卒不為魔困。是故無機則同太虛。虛則魔不能撓。乃至水不能沒。火不能燼。風不能摧。一切所不能壞。佛言我何有心於禦象哉。請告夫禦魔者。

  放生圖說

  結社放生。信是美事。然或身忙者難於定期。財歉者苦於隨眾。而罔利者。或反為預捕多捕以求售。今更立簡易一法佐使並行。不拘時日。見即買放。於某月下書某日放生若幹。巨生以個數計。細生以觔數計。歲終總算。存以自考。為之頌曰。

人既重其生。物亦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放生冤結解。放生罪垢凈。放生免三災。放生離九橫。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放生嗣胤昌。放生傢門慶。放生無憂惱。放生少疾病。放生觀音慈。放生普賢行。放生悟無生。放生生死竟。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

  (巨生。如鴉雀龜鱉及大魚等。細生如蝦螺蛙蛤及小魚等。積功累德。當知果報不可思議)。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閏月   △一年共放(巨生若幹細生若幹)

  示閱藏要語

  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然閱藏者二種過失。一者執文字而迷理致。二者識理致而不會心。徒廢光陰。祇成緣種耳。若能體達戒定慧熏修。則一大藏經教。所謂念念常住。即念百千萬億卷經者此也。亦復識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光陰迅速。命不堅久。願諸人以凈業而為急務。甚勿以予言為非而弗聽也。

  示眾

  眾等入此深山。本為生死大事。如何忘失初心。漸成世諦。今後應當痛加改革。顓以辦道為第一要務。

    又

  眾等初心出傢時。初入山求住時。豈無一點好心。而今日久。都迷失瞭本。不過飲食衣服經懺上逐日哄哄。全不覺忘瞭生死大事。我若不說。罪有所歸。說而不從。非吾咎也。

  答或問

  或問子言多矣。好名乎。曰。孟氏有言。我非。好辯。不得已也。予獨喜多言哉。顧茲正法衰廢。僧習澆漓。思可傷心。談足流涕。薄德寡行。不以身率之。而徒以言救之。亦知其無益。而自不能已也。況知我罪我實雙存焉知則成名。罪則成謗。子以為好名。吾以為不避謗耳。嗟夫。

  老病謝客帖

  衰病日深。漸成風痹。頹齡有限。劇事無涯。懇此陳情。萬惟慈諒。一。尊客枉顧趨陪應對不能盡禮。二。安期起會等來相呼召者。皆不能赴。三。序跋詩頌一切文詞皆不能作。四。一切事相托者皆不能處。五。諸賜翰札。或時不便。不能答書。六。病體事事不能簡點。諸凡獲罪。幸望教示使得懺謝。

  萬歷丁酉季春朔日袾宏謹白

    又

  頃以老疾相仍。颯然廢朽。頭眩足痹。目倦耳聾。兼之無力語言。終日枕席。儻辱大人先生輿從下臨。或蒙知識道友瓶錫來訪。既不能迎送盡禮。又不能應對適宜。乃弗獲已。閉門偷安。極知狂悖惰慢。罪何可言。唯冀慈悲憐憫。寬之宥之。宏無任悚栗感激之至。閉戶病僧袾宏和南。

    又

  袾宏老衰風痹。寢疾窮廬。足不能行。耳不能聽。口不能語。百事俱廢。惟待天年之盡而已。儻蒙大人先達下臨。不得接見。萬望恕罪。又諸方師德來者。道友親屬來者。尼僧內人來者。皆不得接見。乃至送物者。皆不敢受。統祈諒恕。幸感幸感。老病袾宏謹白。

  (有欲枉顧者。知客僧即以此帖奉稟。免致及門而不相見。得傲慢罪)。

  答一切書問帖

  老病沉困。不能委細作書。幸望慈悲原宥。至感至感袾宏謹白。

  八十辭賀禮帖

  唐文皇萬乘之主。生日不為樂。況出傢為僧者乎。既名曰僧。應與俗別。乃散生日亦行賀禮。尤為不宜。茲議即逢撞十之年。亦勿致賀為是。今宏老病伶仃。朝暮難保。雖知徑山不諾明日齋期。而萬一茍延。事須預稟。伏幸察我愚哀。俯從所啟。瓣香支燭。寸面片糕。以及一鞋一帕。折禮一分一文。皆悉停罷。仰見至愛。萬感萬感。如不相諒。所賜禮物。決不敢受。決不敢受。決不敢受。老病僧袾宏和南(又有不行禮物。而潛作經懺道場者。尤為不可。)。

  (宏叩頭百拜。萬懇止之。伏乞體諒。幸甚幸甚)。

  劉廣磐請代日祝貞母項偈

  惟願承三寶力。哀愍加被母氏。克臻上壽。己身長侍慈幃。母子相依。修持凈業。報滿之日。同願往生。

  答廣鐈書

  孫君至。得書。並禮謝謝。所謂心隨境轉。此無始宿習使然。非一刻可瞭。今莫管妄起不起。隻一味看話頭。提撕不休。久當自滅。非可襲取也。令郎法名曰大升。勸其持不殺戒。增延壽命。並覆覆啟。

    又(廣鐈為母墮胎求懺)

  古雲。寧可九蓮居下品。不來人世受胞胎。厭患胞胎但勤念佛。一心念佛。蓮華化生。

  跋嘉禾項長公石刻金剛經

  貞玄居士妙書法。不書世書。而書金剛般若經勒之石。其言曰。吾書是經。以莊嚴圓滿為宗。乞一言以跋予老病。久謝鉛槧。乃口語來使。幸為我白居士。般若無形若為莊嚴。般若無在。何處圓滿。而顯其無形彰其無在者。則石上之點畫勾剔也。不離點畫勾剔而得性空。是真般若。幸為我白居士。

  學大乘不輕二乘論

  空高子問於雲棲曰。大乘當學歟。曰。然。二乘不當學歟。曰。然。然則二乘可輕歟。曰。不可。曰。何謂也。曰。斯有二義。一則大乘無輕人之心。一則二乘無可輕之理。曰。某未達。願聞其詳。曰。常不輕菩薩。非所謂大輕者歟。而遍禮四眾。言四眾。則下劣凡夫皆舉之矣。況二乘聖人乎。其言曰。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大乘菩薩之用心也。不輕細流。所以滄海成其深不輕土壤。所以泰華成其高。不輕凡庶。聖人所以成其德。輕世傲物。世之賢者不為。而況號為菩薩者耶。且二乘何如人哉。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三明六通。十八神變。是可得而輕否耶。彼輕之者。不知盡幾漏。斷幾煩惱。開幾明。徹幾通。得幾神變耶。以蚊蚋而侮鸞鳳。多見其不知量也。將無曰小聖不及大凡。我菩薩之儔乎。夫大乘菩薩之發心也。非為一身謀也。為法界眾生求無上道。乃至經恒沙劫修六度萬行。心無退怯。以無量無邊功德凈佛國土。教化眾生。而聲聞緣覺都無是事。此其所以日劫相倍。霄壤頓殊也。今之自附於菩薩而輕二乘者。不知為幾眾生發心。修幾度。行幾行。經於幾劫。具幾功德而凈土利生耶。譬之裡閈負舂。身無一命之寄。而自謂為公侯。傲然陵其郡邑之守令而弗顧。其不遭挫辱而取敗亡者幾希矣。曰。教中嘆大褒圓。彈偏斥小。至謂聲聞之人勿與同學勿與問訊者又何如。曰。甚哉。子之固也。泥於言而失意。幾於負聖經矣。彼經所雲。佛之大慈。勸進後學。欲墻塹二乘之徑。而使普遊於大乘之坦途也。非謂二乘之可輕也。猶曰業儒者直學孔子毋學夷惠雲爾。非謂夷惠之可輕也。不然。皈依三寶。佛之明訓也。二乘非三寶之列乎哉。尤可嘆者。今見孤隱獨行之輩。即指而曰此聲聞人也。見營事聚眾之流。即指而曰此菩薩人也。噫。涉俗者遽稱菩薩。而避喧者便作聲聞。抑何待聖賢之淺也。由是生大我慢。起大邪解。自以為是。而鄙薄一切。遇持戒者則非其執相。遇精進者則笑其勞形。遇實行者則謗其愚癡。遇節儉者則譏其樸陋。遇禪寂者則毀其枯槁。遇慎訥者則誚其無知。遂致心日狂而弗收。言彌誕而莫檢。身放逸於規矩準繩之外而無所忌憚。人或詰之。則曰吾學大乘者也。解圓者不屑乎偏門。悟大者無拘於小節。嗟夫。竊一時之虛名。而甘萬劫之實禍。可勝嘆哉。然則為今之計宜何如。曰。學佛之士。當學菩薩。不可一念而發二乘之心。亦不可一念而生輕視二乘之心。

  雜問一章

  問。永嘉集引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解者謂學人用心之際。又要無心。師言此處未說工夫。且顯心體。義猶未明。望為詳論。

  答。凡看經教。不可先看註腳。宜先熟玩正文十句二十句乃至百句。務令首尾貫通。然後以註和會。今見學者讀正文畢。即便看註。致令理不圓徹。皆由於此。所問二句。今詳論之。夫修行人所以不成聖道流入偏見者。都緣不識心之本體故耳。執心是有者落常見。執心是無者落斷見。離此二路。雖知有無兼帶。然又以為有而後無。無而後有。此亦未達心之玄妙者也。豈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恰恰。俗言恰好也。不差前後。不隔絲毫。恰恰正好之謂也。恰好正用心時。恰好無心可用。蓋正當念慮起處。你試反觀。誰為念慮。誰是念慮者。猶雲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是用心已畢。少時卻乃無心。即時用心。即時無心。不差前後。不隔絲毫。即有而無。乃見心之妙處。若是有智慧人。不執死句。便可再疊二句雲。恰恰無心時。恰恰有心用。古人語中自具此意。今不言者。省文耳。故曰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也。故又曰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也。惟其心體本來如是。是以下面方說惺寂工夫兩不可廢。偏於寂寂。是不知無心恰恰用之理也。偏於惺惺。是不知常用恰恰無之理也。故首四句直出心體。立下文止觀之張本。以見止觀之法全是本地風光。不是於心體之外別立一法。不過用止觀以復其寂照之本體耳。此恰恰二字下得極妙。分明畫出心體。非有千鈞筆力不能及此。若不精思默會。隻麼隨文逐句草草看過。千載而下。辜負古人之苦心矣。以後聽教切須細心。雖在講筵。無忘禪觀。庶使心光內灼。而臨文之辨益精。聖教外熏。而資神之力彌固。學悟兼濟。定慧交通。入理妙門無越於此矣。

  大師自責篇

  不肖追惟少年未出傢時。不知三寶。不信因果。從身口意造諸惡業不待論矣。出傢以後。身業之大。雖謹護持。而微細處亦或檢點未盡。至於口業。抑又甚焉。或世諦雜談而忘失正念。或無知臆說而違謬聖經。或縱心極論而觸忤時賢。或恣意呵責而惱辱卑幼。如是種種口所造惡何可勝數。至於意業。倍復甚焉。貪欲瞋嫉愚癡等念。或乍滅而倏生。或似無而實有。或任運而忘禁。或力制而彌強。如是種種意所造惡何可勝數。以此自知現是具縛凡夫。去道遼遠。上之何以續先佛之慧命。下之何以。啟後學之迷津。邇之何以酬罔極之恩天。遠之何以竭群生之苦海。所以終日竟夜。慚愧憂惶。行住坐臥。如在荊棘。又安敢虛消信施。晏然空過而已乎。願大眾憫我真誠。匡我不逮。相勸相規以共成道業。扶末運於將墜。此不肖耿耿於懷而不能已者。若曰見道已徹。無所藉於師友則吾豈敢。

  大師宗教弘通。人天皈仰。其不敢滿假。謙沖自訟如此。真聖賢之用心也。今人少負一知半解。輒爾妄尊自大。試一檢點。政恐顢頇不少。欺人乎。自欺乎。請各清夜思之。

  餘於辛醜冬日偶遊市肆。見古書鋪有一小冊。題曰山房日錄。系休寧一僧諱廣全者。於萬歷戊寅年錄雲棲大師所著。用傢刻活字板編排成篇者也。內有學大乘不輕二乘論一首。雜問永嘉集一首。及此自責篇。皆世人對證之藥。而法匯所未載者。驚喜過望。因思大師著作。尚有遺珠甚多。此板向存新安。遂至結集者失收耳。爰刻之以公同好。

  武林敦仁堂凈慧居士張文嘉敬跋

  菩薩戒弟子劉慧聞率子性澤施資敬刊

  光緒二十五年夏四月金陵刻經處識

嘉興大藏經 雲棲法匯(選錄)(第卷-第卷)

  雲棲共住規約目錄上集一大堂二西堂三律堂四法堂五老堂六病堂七各房八下院下集一直院事宜二額定人數三節省財費四出應期會五暫到客眾六外住法眷七十方雲水八眾事雜式別集一十種僧約二修身十事三直院誡言四堂銘五庫銘六廚房銘七浴室銘八定香銘九受食偈十誓神偈十一老堂警策十二病堂警策十三生所警策十四誦戒儀十五聽講囑語十六善罰例十七免例十八擯式十九序禮式二十年考式二十一求住式二十二剃發式二十三學戒式附集(各約式)一各執事條約(當傢 知庫 知眾 知客 書記 知山 知屋 直板 典座 飯頭 菜頭 茶頭 柴頭 火頭 碗頭 磨頭 園頭 凈頭 擔力 化飯 鋪堂 香燈 侍者 看病 看老 警策 山門 聽用 印房)二齋堂條示三調理行人(附藥方)四晚餐偈五僧直凡例六半月誓神說七赴請三約八雲棲流通藏本法寶條約九藏經堂事宜十水陸道場規約十一水陸道場議十二誦經禮懺不誠敬罰例十三學經號次十四僧籍式十五求戒啟式十六授衣式十七受戒式十八拾遺式十九過犯懺悔式二十責問帖式二十一板帳清式二十二津送式二十三建塔式二十四上方善會約二十五魚池事宜二十六建塔所費議二十七勿納沈氏子孫出傢議囑語再囑

  雲棲共住規約上集

  △一大堂堂中四時止靜。三時禮誦。一時入觀。初五更為第一時。止靜香到。誦楞嚴咒。上品上生章。念佛千聲。小凈土文回向。次晨後為第二時。止靜香到。午齋畢。誦四十八願文。念佛千聲。同前回向。次午後為第三時。止靜香到。晚課彌陀經。懺悔。出生畢。念佛千聲。大凈土文回向。次入夜為第四時。止靜香到。念佛一百聲。歸單入觀。吉祥寢息。如是止靜禮誦入觀。為一日凈業。不繁不簡。永持無斁。大暑月。其中時禮誦。可移趲午前。進堂考四事合式。方可送入(詳具別集)。堂內四十八單。本眾客眾各二十四單。內除聖僧下二單虛位。巡香置小幡一首。幡長二寸。柄長一尺二寸。昏者以幡拄其膝。不得亂打。有坐久者。以幡試眼。非昏者即念佛一聲。凡警昏三遍不醒。放簽。敲凈板覺之。不肯下單者。罰錢二十文。多次不改者出堂。巡香人虛應故事。不用心者。罰錢二十文。定香照八節加減圖式。凡香先立一寸。次坐一寸。次行坐隨意。晚立坐香二寸畢。唱雲。老疾重務學經諸道友香到。欲出者出。自願隨堂者留。次香一炷畢。唱雲。輕務香到。欲出者出。自願隨堂者留。有事出堂。首座處討牌。無牌徑出。罰錢二十文。堂外直院以下一切人皆可查舉(牌寫告出二字)。告假出山。春夏秋過限一日。罰錢十文。三日作缺。冬期告假即作缺。給假。隨路遠近為限。挑米挑柴教經看病僧直等事俱免。惟警策巡照二事隨眾。齋佛不得在本堂。移就法堂。估唱不得在本堂。移就齋堂(估唱式具別集)。罰過事涉堂內者。首座悅眾書記出會直院等共於齋堂中處之。事畢即歸。不可久滯。其事在堂外與堂內無涉者不必出。朔望雲集畢。又互拜。煩亂者罰錢十文。系師徒者不論。晨後止靜。直堂人佛前一拜。兩單各一拜。巡堂問訊圓禮。餘二時但佛前問訊即已。新戒學禮。自於法堂。此重禪思。不宜煩擾。剃頭聽梆而出。歸堂。止向佛前一拜。兩單不必問訊。沐浴同此。晚報鐘鳴。堂外人入堂。佛前一拜。即便經行。陸續至者。陸續經行。不必取齊。其東倚西靠。聚頭雜話者。罰錢二十文。近兩單經行路。不得縱意急走。其繞佛經行路一任排遣。開靜後。不修正念。聚頭雜話。巡香警覺不止者。罰錢二十文。屢犯出堂。巡香人不舉。同罰。有病掛幕。五日不愈入病堂。不肯掛幕。及不肯入病堂者。存不立看病人。亡不入普同塔。重病即入病堂不論。有疑即宜問明。不可隱忍。熟情相看。堂中不得敘話。香燈寮略敘。亦不得久。久者罰錢十文。太久罰錢三十文。佛制冬夏坐禪。春秋頭陀。則宜行乞食法。但聖世乞食。無上座阇黎。尚有魔撓。況茲末法。今稍為圓便。易乞食以作行。不得已。方行乞食可也。今以四季分為四期。冬夏九旬。秋春稍減。大約七旬之數。期滿。客眾暫散。安期再來討單。本眾一期更班自有定式。期滿。堂中不肯出堂者。堂外強欲進堂者。俱不允。眾中或有雖居凈業堂。而不修念佛三昧。作別行者。今本堂專一念佛。恐相耽誤。不敢強留。後儻發心念佛。可以再來無妨。新刻古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時誦之。每誦一十六願。三日一周。夏期天暑免誦。堂中各具凈土三經。一彌陀經疏鈔。二觀經疏鈔。三新刻古本大彌陀經。又新刻四十八願。西方願文。數珠。以上共六事。缺一不允進堂。借用亦不允。月盡日各給錢十文。諸罰中取。作漿粉用。

  △(二)西堂本堂共二十四單。首座總於大堂。亦無西堂後堂。惟堂主領眾。悅眾輔之。本堂惟客眾。進堂考法同於大堂。或進大堂。或進本堂。若不定。鬮之。五更隨大堂起。洗面訖。歸本堂止靜。開靜。入大堂課誦。日間止靜。夜間止靜。皆於本堂。巡香每輪三人。一人大堂東單。一人大堂西單。一人西堂。粥飯。本堂如大堂式。誦四十八願。入大堂。列坐川堂誦之。如上進出剃沐告假種種一切事等。悉皆依大堂規式。不必重贅。月盡給錢如大堂式。

  △(三)律堂(法堂通用。無別堂)各具本受戒經。沙彌律儀。四分戒本。戒疏發隱。缺一。罰錢三十文。各具衣缽。缺一。罰錢三十文。剃頭惟臘盡一行(詳具別集)。求授衣者。衣不具足不授。求比丘戒菩薩戒者。即白以 國禁。力卻之。有學戒式(具別集)。新剃每誦戒前一日。考沙彌律儀。解義差者罰錢五文。背文差者罰錢十文。全不記者。退寄五戒班中。比丘戒菩薩戒考式仿此。十戒者。五夏習律。未許出外聽講。不禁在山學經。輪出生。輪大堂。侍者輪行禮。無人看老輪看老。有退戒者。誦戒夜。戒首唱雲。十戒(某人)全不習學。退寄五戒班中。三月後。納五十善。復。比丘戒者。輪祈禱。輪教課經。輪誦五戒十戒比丘戒。輪責問。有退戒者。誦戒日。如上式。退寄十戒班中。三月後。納七十善。復。菩薩戒者。輪誦菩薩戒。輪說法。輪教大經。輪佈施。輪責問。輪直院。輪領衣。有退戒者。誦戒日。如上式。退寄比丘戒班中。三月後。納九十善。復。誦戒不與。不先說欲者。罰錢十文。半月誦戒。有舉犯十種僧約。及餘重過者。讀約人隨聲接舉。被舉者若心無愧。出眾雲有辯。悅眾答雲明日辯。即嘿然退。更喧擾者。罰錢五十文。來誦戒者。於誦戒日至。路遠。或隔宿至。誦訖旋歸。其來太早去太遲。非真來誦戒者矣。正月朔日法堂序戒臘。三月朔日序法派。五月朔日序生年。七月九月十一月亦如之。每歲二序(詳具別集)。欺官瞞眾。如匿稅隱糧。鬥秤大小等。俱以盜論。上罰出院。庫房及買辦放生經嚫等事。半月押字焚疏以表清白。下院附名。假傳師命。欺誑大眾。及一切人者。罰錢五百文。事大。罰訖出院。年未六十。而受婦女歸依者。罰錢五百文。出院。

  △(四)法堂堂中春夏秋列華嚴經六部。擇能誦者記名上牌。每日輪上誦經一卷。經完再起。冬三月止不誦。學經依經次。不得跳越。跳越者。大經每部罰錢一百文。小部罰錢五十文。其錢請經施客僧。教經即於經上票記(某)月(某)日(某)人教。遺教警策崇行等。皆應熟記力行。半月抽考數人。印房刻經造經。俱要帳目一一分明。如無誠信人專管。擇幾人輪管。對經人。庫房給與小食。較出一字與五善。待他人較出一字。除五善。講主輪講凈土經。一彌陀經。二觀經。次及法華楞嚴等諸經。周而復始。習教分二。鈍者讀文。利者討義。討義又二。一者依教修行。二者明教作講。作講者不可泛濫。須擇根性大利持身不茍者。免致日後貽玷法門。不白知私學焰口施食。及焰口白文者。罰錢五百文。常住經典。華嚴二十四部為則。法華經梁皇懺四十八部為則。餘供多佛閣待施。其原送永遠供養本山者。不在此限。

  △(五)老堂老堂年滿七十。在寺慎修無過者。方可送入。八十者量處。九十者不論(量處者隨宜。不論者徑送)。堂內十單。除看老。實則九單。外附不論。老人所需湯藥飲食等。庫頭飯頭典座執吝不與者。罰錢十文。實不該與。對眾辯明。若私意厚薄不公。罰錢一百文。七十老人無齒者。若生硬物不能隨眾。宜另與軟熟者(供給諸罰中取)。警策半月一行。失行。罰錢二十文。老人衰頹。早課來否不論。晚課必須隨眾。不至。依例罰。八十者量處。九十者徑免。其輪直日看香。八十九十同上。在眾屢屢鬥爭。及外遊生事者。出堂。每月盡各給錢十文(諸罰中取。作漿粉用)。

  △(六)病堂堂中長單安輕病。獨單安重病。紊亂。罰錢五十文。掛幕式如大堂。重病進堂者。佛前先備香燭。直院外書記後堂悅眾等送入。讀囑訖。即寫板帳。不照式寫隨意增減者。罰錢十文。不欲寫者不安單。其輕病。不必板帳。但佛前香燭。直院送入。立誠實一人為堂主。作簿記某月某日某人進堂。後記某月某日身故。或某月某日病愈出堂。俱要明白寫記。其病愈出堂者。以能吃飯為則。失寫。罰錢十文。輕病七日一警策。重病一日一警策。失行。罰錢二十文。看病人。先於佛前。跪請發心。三請無人。捱單輪看。不能看。求免者。納錢(例具別集)。看病須發大慈悲心。莫憎嫌病人。莫違逆病人。當如孝子奉事父母。眾中有明曉醫理者。考過。立為執事。未明而妄自用藥。罰錢三十文。誤害人者出院。貪利者出院。病人所需湯藥飯食。庫頭飯頭典座執吝不與者。罰錢二十文。不當與而不與者。對眾辯明。若私意厚薄不公。罰錢一百文。重病入堂。便應囑付後事。放下萬緣。依警策語。一心正念。又看重病須二人。或三人。而常住亦要好調理看病者。輕病人亦宜安靜念佛。其病不守病。外遊多事者。罰錢十文。出堂隨眾。殯送亡僧。原曾直院首眾及有賢行者。多眾送。散眾及無賢行者。隨便送。其在眾多過人所厭惡者不送。惟扛抬及讀祝人而已。普同塔。當中本山。左十方。右居士。本山不才多過者安左。或右。其居士婦。另有普同塔。中庵主。左本庵尼。右諸方尼。及優婆夷。估唱。僧集齋堂。主估人取物在手。呼物掣簽。不買。再掣餘人。其買過一物者。去簽。不得重買。

  △(七)各房各房非正當行務忙冗。而不入大堂晨昏課誦者。罰錢二十文。晚香止靜不至者。罰錢十文。未唱老病香到。先出者。罰錢十文。中課隨便。公事入堂。赴庫領牌。無牌不得放入。放入。直堂罰錢二十文。入堂閑話攪眾者。罰錢二十文。堂中與雜話者同罰。各房上座一人。眾中雜話者。昏睡者。爭論者。外人入堂攪擾者。上座即時打魚三下。高聲念佛。眾即齊聲和念。聞魚不采者。罰錢十文。上座容隱不舉同罰。各房直日一人。即名看單。亦與一魚。共上座相參行事。各房輪二人直夜。堂內一人。共三人。當舉事不舉。罰錢二十文。失事倍罰。各房告假。春夏秋過限一日。罰錢五文。六日作缺。冬月過限一日。罰錢十文。三日作缺。直院不查理。同罰。

  △(八)下院上方半為擔力。半為放生。守院人宜體此意。一者好安頓擔力。使得寧息。二者護持生物。上防惡鳥。下防惡獸。乃至岸有崩缺。及時報知修整。不得拋入惡水惡汁。亦不得放草太多。以上守院不行其事。退換。每晚定香一炷。不至者。記名送入山。守院不行。罰錢五十文。來宿者不依行。記名送入山。後不留宿。無事間遊者不留宿。假以醫病為名避懶者。記名送入山。長壽專為放生而設。護持生物同於上方。不得留人宿。留宿。罰錢三十文。二處守院人。無故出外閑遊。及應赴道場者。罰錢五十文。梵村靜室。專為出入往來安頓米糧一切等物。定立二人看守。當心照管。不得私自留人宿歇。及與人寄放行李。違者。罰錢五十文。天池山專為柴蔬。議立守院二人。知山一人。園頭二人。管顧山場。防恐小人竊取花利。失事者。罰錢五文。不得招攬熟情閑人等宿歇擺茶。混用常住物者罰賠。違者出院。例如下院。每歲臘盡交代。聽憑更換。晨昏課誦不得失時。偷懶違者。依例罰錢十文。

  雲棲共住規約下集

  △一直院事宜囑語請解行具足人作叢林主。如無其人。姑循戒次權直。力綿者。二人共之。全無力者。納銀一兩免之。力堪而求免者。納銀四兩八錢免之。七十以上者徑免。直年不滿者。一月納銀四錢。雖當戒次。而其人素行不端。眾所厭惡者。置不用。不肯依誡言立誓願者。令照例納銀四兩八錢免之。直院以後。所為悖理。諫勸不從者。眾議退之別換。作一簿。前書誡文。後書逐年人名。不滿年者不書。病不能滿者亦書(誡文具別集)。眾中凡事俱白直院。不白徑行者。事小罰錢三十文。事大罰錢一百文。誤事。罰已出院。而直院亦不得因而任意獨專。不與耆長眾執事共議。輕則罰。失事。罰已退換。本山諸寮。乃至十方堂。各宜巡行看視。及下院。亦半月查理。自己有事。可差人代。以上安坐不理。輕則罰。失事。罰已退換。事難獨成。功在夾輔。以一人之聞見有限故也。今將合山大眾。挨次輪日各陳其所欲言。名曰僧直。又復關系叢林大事。不可遲誤者。無論僧行老幼一切人等。皆得即言無隱。不必要待輪該僧直方說。而直院人不受善言。當行不行。每一事。罰錢二十文。大事倍罰。失事。罰已出院。每半月查各房上座。如法者。設茶與善。懶惰不如法者與罰。不查。罰錢三十文。每早查直夜人勤惰。不查罰同前。失事倍罰。直院年初一起。至十二月十五日滿。十六日。新舊相兼。及內外執事。共議叢林正務。至年盡夜。方始新管當事。舊管退休。

  △(二)額定人數

  堂內外人數俱額定如左。有缺方補。妄增一人。罰銀五兩。

  大堂四十八單。老堂十單。

  堂外 直院(一)庫頭(四)知客(二)書記(一)典座(四)飯頭(二)茶頭(三)碗頭(二)磨頭(二)火頭(五)凈頭(二)香燈(二)侍者(四)柴頭(九)園頭(六)擔力(二)化飯(二)鋪堂(十八)司山(二)司屋(一)印房(一)山門(一)生所(八)重用(十)輕用(三十)病堂(一)看老(一)下院(八)雜收(一)

  輕用定數外。餘者都入小堂。晨昏課誦。晝日止靜。

  依大堂行事。但晚聽教學經。出堂事訖。還堂入觀。

  柴頭。八九月請發心者助事訖。還歸本執。因而添人。罰錢一千文。知客臥具等忙時請助同此。

  △(三)節省財費

  山不得再買。買一畝。罰銀三兩。

  屋不得再造。理實應造。眾議定方可。若仍前妄自興造者。一間罰銀五兩。

  廚樓封鎖。不得已。白眾議處。輒開。罰錢五百文。

  茶品即用山物炒米鹽豆白果楊梅油灼之類。間或市買。止可棗栗糕餅之類。故辦貴細物品者。罰錢三十文。其品以三四為常。五品為極。過五。每一品罰錢三十文。本山僧茶。分散各單。開桌羅列者。每桌罰錢五十文。施主特設不論。又單上擺茶雜話者。罰錢三十文。分散各單。不聚談者。不論。

  設齋以四果四菜為常。五果五菜為極。過五。每一品罰錢三十文。

  尋常日用。二日菜。一日腐。有齋不論。凡生菜幹菜幹瓜幹茄幹羊豆幹刀豆幹蘿卜之類皆可置辦。乃至設齋。亦隻用腐等常品。不必定買貴物如香菌蘑菇之類。其故為豐富者。罰錢五十文。采野菌食者。罰買菜三百斤。

  輕藐黃米。必買白米者。每白米一石。罰錢三百文。湊買黃米。

  過分用油醬等。計價罰錢。一倍二。

  可生食物。故費柴湯煎煮者。計價罰錢。一陪五。如煮栗煮棗之類。

  不得拗眾粥飯。年七十以上不論。病人不論。餘罰錢十文。

  故不食腐渣。喂畜。及賣與養豬傢者。罰豆。一陪五。僧食之餘。恐成壞爛。施放生所者。不論。

  茶房取面湯無度。及二板後用壺取茶歸單吃者。俱罰錢十文。茶頭不舉同罰。身至茶房立飲者不論。七十老人並病人不論。印房不論。

  夜間不得煎煮。大寒月止可作薑棗湯而已。烹炮。罰錢三十文。

  善人來寺設齋者。齋佛訖。即引至禪堂佛前一禮。次兩單或一禮。或問訊。次引至齋堂韋馱前一禮。兩單問訊。其有許數齋僧若幹員者。應為報數總記。完日回向。

  燭不宜多點。夏月尤為不宜。油燈粗草單炷。細草方可用雙。又不宜以貴價買木頭作香。熏壞金像。反成過咎。

  非期漿洗者。罰錢十文。重務不論。

  穿著過分鮮好衣服者。罰錢一百文。裙幅太長者。割取作衣帶。施與十方。

  銅盆洗面者。奪施。一切過分精巧器皿。奪施。

  浴銘雲。一月八浴。叢林罕聞。乃日日浴。雖重務。恐亦過分。今姑從之。而須庫房討籌。無籌不放入浴。強浴。罰錢十文。浴頭阿容不舉同罰。餘非重務。有故欲浴者。買籌。庫房審其可否。不審濫與。每一籌罰錢十文。用籌不用錢。浴頭收錢。罰錢五文。夏至起。至秋分。方日日大眾普浴。停籌。

  △(四)出應期會本山專修凈業。長期坐禪。乃法眷赴講者多。修禪者少。專業之謂何。自今見住本山。自願作講師者。必其教理大明。學問該博。堪能弘法者。且在本山。為新學講明戒律。次及凈土經論。或次及切要經論。諸方有來請者。須審彼會首實為弘法利生則可。否則勿應。雖系法眷。原在外住。而赴講期來本山說知。須審其教理學問已全備否。如其不然。則應勸止。又年未老成而作講師者。亦應勸止。又年未老成而作施食法師者。亦應勸止。以上權應末法。當知修禪為正。

  △(五)暫到客眾暫到三六九日。知客同外書記請問。若系求住。宜審其不可留者。即時善言辭卻。不必候缺。有當留者。記名上簿。請暫回。至誦戒日來。觀缺有無。缺少人多。拈鬮定之。若隨喜非求住者不論。如上三六九不依期問。仍前頑賴者。罰錢五百文。退換。晚止靜。二板鳴。巡照人請入堂。暫到或僧或俗不曾面識者。無論高下。俱要誠心請問尊姓尊號上剎何處貴宅何處。曾與本師相會與否。不可怠慢。或有無賴之徒。又當外敬內防。不可一例輕信以致失事。

  △(六)外住法眷外住不守非理募化僧約。反來山中募化者。不允。相托幹求檀越佈施者不允。相托幹求宰官書柬封條手卷詩文告示扁額等事者皆不允。外住不務修行。作世法齋會者。不往設供。作世法興造裝塑等事者。不助。外住多年跡不進山者。應來誦戒而不來者。不認法眷(凡誦戒。或半月來。或一月來。遠者或三月來。或半年一年來。曾不來者。不似法眷。故不認)。在外有過應責問者。往彼善言規勸不從者。集眾絕之(責問。二人同行)。來誦戒者。唱名同本山一例。晚止靜。俱入堂隨眾。直夜人催請。雖在外住。而確守本山規約。及精勤道業者。當使人看望慰勞。貧乏應助。若年未老成。理未通達。而遽入關房者。來請問。應勸止。

  △(七)十方雲水十方堂供聖像琉璃香燭魚磬。安單有定位。勿亂。晚聽大堂開靜。輪數人出領眾課誦。課誦畢。俱至本單止靜。一一隨禪堂規式。乃至香畢。各於本堂入觀。事訖鎖門(入觀文。大字寫貼堂前)。近午時到。候午齋。隨眾。近晚時到。候晚食。隨眾。才飯畢到者。補飯。晚到。留一宿。次日早行。天雨。待雨住。有病。待病愈(病愈以能飯為則)。輿疾至者。審其來歷分明方納。即寫板帳。另作一簿記之。若十方人看病。不可久長。計日酬勞遣發。若本山看者。記善如式。其湯藥等。與本山一例給與。執吝不與罰如前。眾中有不守清規者。管山門人善言勸化。不聽。則白眾查明。跪香鳴鼓遣出。不白眾。徑自亂嚷亂罵者。罰錢一百文。亂打者。罰錢五百文。與十方彼此交易。或彼此互相送物者。罰錢三百文。散去時。察眾中有單身老弱可虞者。方便護送。朝去暮來之輩。平常相待。有遠方初到本山者。齋堂具茶湯果餅待之。乃送歸單。毋得輕忽。外東凈亦要燈火。及置大蒲鞋數雙。散去後。管山門人打掃幹凈。墻垣低者。不謹慎者。以時整頓。延捱失事。山門庫頭罰錢一百文。

  △(八)眾事雜式挑運米柴竹木等。立一人領眾記過。出則貫珠。歸則散步。領眾不顧眾。罰錢二十文。發梆則舉眾皆行。不去者納錢。立一人記名。亂發梆者。罰錢五十文。經懺道場一概辭卻。或遇啟建水陸則可附行。萬不得已。亦可念佛代經懺。凡遇一切處閑談戲語者。直院庫頭僧直知客皆可擊板三下。三次擊板不止者。不散去者。即舉入堂。不舉同罰。彼此相罵者。先各罰錢四十文。後辯曲直。相打者。先各罰錢一百文。後辯曲直。罵打忍受不回者。與善如式。食時。香燈讀食存五觀銘。雜語喧亂者。鋪堂人奪碗箸。不奪者罰錢二十文。管事人不查者同罰(大堂齋堂二處皆然)。浴室雜話喧嚷者。罰錢十文。浴頭不舉。罰錢二十文。自至鍋邊取菜取飯者。罰錢十文。飯頭等不舉同罰。非病人。非七十老人。另搬粥飯入房。不隨眾者。罰錢三十文。典座不嘗味。罰錢十文。典座等自入庫房取物不問者。罰錢十文。庫頭不舉同罰。無事人入庫房者罰同上。庫頭當傢兩不通知者。各罰錢一百文。庫房不通眾知。獨自一人作帳者。罰錢二百文。暫到房止安僧行善友。亂安轎人工人等者。罰錢一百文。聽用牌挨次差遣。填記分明。徇私不公。一事罰錢四十文。僧直舉事合宜。而管事人不行。一事罰錢二十文。失事重罰。賣物人至。公府人至。非執事。群聚觀看。或胡亂發言。或爭競買物。俱罰錢一百文。冬月圍爐。挨班進退。亂擠者罰錢十文。常住物不問自取者。系公用。罰錢十文。若私入己者。罰錢一陪十。廢壞常住物。一陪二。瞋心廢壞者。一陪十。碗頭洗碎。系粗率不仔細者。一陪一。原損欲碎者免陪。亂砍竹木者。一陪五。破壞風水者。一陪百。擯出。亂掘山地者。罰錢五百文。破壞風水者。罰錢一萬。擯出。放債取利者。每兩罰錢四百文。雖應人急。不取利息者。亦須白常住可否。不白罰同。舊有法名求改者。必本師已故。或本師是邪魔外道。或本師遠在三千裡外。或本師命其來改。方可。若知客糊塗開入者。罰錢五十文。失事。罰錢五百文。不得已。或為作字。在傢單身來求法名。無人識熟者。亦不允。放生所半月一警策。失誤。罰錢三十文。看生人撾打生物致損者。罰錢五百文。致死者。罰已擯出。不加守護。致被惡獸傷害惡人盜去者。罰錢三百文。放牧損人花利者。計數雙分陪償。土工及皮作鐵作等人久留山中至於四五日者。管事人計工罰錢。乃至十日者。罰工錢三倍。免務及諸罰銀。不得仍前庫房亂用。其錢悅眾管匙。庫房收匣。庫頭即令書記登簿。直院面證。待作福事支用。亂用。一陪十。集眾不至。罰錢十文。大集眾不至。罰錢三十文。直夜人每夜察單。當舉不舉。罰錢十文。凡直夜。老者免。幼者亦免(老者七十。幼者十六)。帖單。直院悅眾內書記同行。不得獨專。獨專罰錢五十文。園中種菜。其多生蟲豸致傷物命者皆宜少種。可多種瓜茄刀豆羊豆豇豆芝麻等諸物。黑夜入山。罰錢五十文。臘盡行年考(式具別集)。

  雲棲共住規約別集

  △(一)僧約

  舍俗入山。單求何事。遠離塵闠。專為修行。如或不然。來此何益。今與眾約。能相體悉。乃可同居。不肯遵行。毋勞共住。

  第一敦尚戒德約

  破根本大戒者出院。誦戒無故不隨眾者出院。不孝父母者出院。欺陵師長者出院。故違 朝廷公府禁令者出院。習近女人者出院。受戒經年。不知戒相者出院。親近邪師者出院。

  第二安貧樂道約

  飲食不甘淡薄者出院。著艷麗衣服者出院。泛攬經事者出院。爭嚫錢者出院。田蠶牧養者出院。聚集男女做世法齋會者出院。

  第三省緣務本約

  無故數遊人間數還俗舍者出院。習學應赴詞章笙管等雜藝者出院。習學天文地理符水爐火等外事者出院。習學閉氣坐功五部六冊等邪道者出院。好興無益工作者出院。

  第四奉公守正約

  非理募化者出院。侵克信施者出院。擅用招提之物者出院。廢壞器用不陪償者出院。偏眾食者出院。不白眾動無主僧物者出院。臨財背眾茍得。臨難背眾茍免者出院。

  第五柔和忍辱約

  破口相罵交拳相打者出院。威力欺壓人者出院。侮慢耆宿者出院。

  第六威儀整肅約

  戲笑無度者出院。褻瀆經像者出院。衣帽故不隨眾者出院。高聲爭論。三諫不止者出院。

  第七勤修行業約

  無故屢不禮誦者出院。執事慢不行其事者出院。惡人警策昏沉者出院。試經久不通利者出院。不信凈土法門者出院。

  第八直心處眾約

  挑唆彼此鬥爭者出院。樹立朋黨者出院。機詐不實者出院。謗訕清規誣毀清眾者出院。情識私結不正之友者出院。

  第九安分小心約

  大膽生事者出院。謬說經論者出院。妄拈古德機緣者出院。無知著述誤人者出院。招納非人者出院。自立徒眾者出院。擅留童幼沙彌者出院。己自不明。好為人師者出院。哄誘他人弟子背其本師者出院。無大故擅入公門者出院。妄議時政得失是非者出院。輕心謗斥先聖先賢者出院。以常住產業與人者出院。侵占人產業者出院。另為煙爨者出院。

  第十隨順規制約

  令之不行禁之不止者出院。有過。罰而不服者出院。住寺。名不入僧次者出院。梗法。不容知事人行事者出院。知事人更變成現者出院。凡事不白師友恣意妄為者出院。故與有過擯出人交往者出院。

  △(二)修身十事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謂盜常住物。騙施主物。裝佛印經。齋僧起會。造寺鑄鐘。修橋砌路。如是財物。私己用度。乃至瞞人瞞官。瞞天瞞神。暗昧等事。皆名欺心。

  二不貪財

  謂雖不盜騙如前所言。但好積財帛。慳吝不施。置產收息。放債取利。皆名貪財。

  三不使奸

  謂當言之事。隱忍不言。當諫之過。坐視不諫。外示癡呆。內藏譏貶。皆名使奸。

  四不用謀

  謂不安天命。惟運人謀。或謀住居。或謀徒眾。或謀經懺。或謀檀施。或謀作法主。或謀作戒師。乃至交結惡友。出入衙門。情識厚薄。私心好惡。策畫營為悖理等事。皆名用謀。

  五不惹禍

  謂輕人笑人。叱人謗人。妒人之能。揚人之惡。收人走失。占人產業。好興詞訟。不肯讓人。皆名惹禍。

  六不侈費

  謂廣造房屋。不知慚愧。豐富飲食。不知慚愧。華麗衣服。不知慚愧。多置產業。不知慚愧。精制器用。不知慚愧。輕賤五谷。不知慚愧。恣意佚遊。不知慚愧。畜養奴仆。不知慚愧。賄厚狂朋。不知慚愧。皆名侈費。

  七不近女

  謂年少尼僧。結為道友。人間婦女。拜作幹娘。數往族傢。探親望眷。乃至母未七十。子與同居。不避譏嫌。皆名近女。

  八不外騖

  謂趨蹡富室。幹謁貴門。或乞詩文。或求扁額。或假權勢。或索錢財。終日奔波。不思靜守。皆名外騖。

  九不避懶

  謂晨昏禮誦。屢至愆違。行務勤勞。慢不隨眾。皆名避懶。

  十不失時

  謂命存呼吸。時不待人。大事未明。寸陰可惜。漠然空過。是名失時。

  如是前之九事。切宜戒之。最後一言。努力加勉。

  △(三)直院誡言

  直院須具四心。一者大慈悲心。恩顧大眾。無刻薄故。二者大公直心。猶如明鏡。無偏私故。三者大謹慎心。安分守己。無放肆故。四者大勤勞心。竭誠為眾。無貪懶故。有如虛當重任。不發四心。茍且因循。耽誤大眾。伽藍記過。龍天生瞋。折祿減年。悔之晚矣。慎之哉。

  △(四)堂銘

  東銘

一瓦一椽。一粥一飯。檀信脂膏。行人血汗。爾戒不持。爾事不辦。可懼可憂。可嗟可嘆。

  西銘

一時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度。幻形匪堅。凡心未盡。聖果未圓。可驚可怖。可悲可憐。

  △(五)庫銘

物屬招提。絲毫難犯。守在爾躬。必敬必憚。清若澄潭。正如直幹。無曲無私。何憂何患。一有差池。龍天較勘。凜凜遐風。賣生薑漢。

  △(六)廚房銘

雪峰飯頭。溈山典座。古德芳風。於今未墮。攝爾狂心。慎爾口過。運水搬柴。毋忘這個。堂內坐禪。堂外禪坐。誰信傳衣。不離碓磨。

  △(七)浴堂銘

山巍路遠。致其柴薪。瀹釜然火。效其勞勤。一月八浴。叢林罕聞。沙彌戲笑。沸湯交淋。洗心滌慮。日新又新。何以報德。忽悟水因。

  △(八)定香銘(並式)

大眾慧命。系爾一人。爾不顧眾。罪歸爾身。

  冬至(四炷)立春(三炷半)春分(三炷)立夏(二炷半)夏至(二炷)立秋(二炷半)秋分(三炷)立冬(三炷半)

  △(九)受食

  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

  △(十)誓神偈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善惡報應。似影隨形。但有早遲。終無漏網。惟兢惟惕。戒之慎之。

  半月誓神。表清白也。清白與否。惟己自知。人不及知。人雖不知。神實知之。儻有愚夫誑妄對神。自謂神是泥木。或可欺瞞。欲望僥幸逃於惡報。縱使暫時未報。終必受殃。無能逃者。可不懼哉。

  △(十一)老堂警策

  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少年亦爾。何況老乎。我今殷勤來相警策。惟願大德。勿以人微而輕其語。當觀此身目暗耳聾。發白面皺。背傴腰曲。骨痛筋攣。步履龍鐘。精神昏塞。譬諸夕陽西照。光景無多。衰草迎秋。雕零頃刻。故知此身不久。必赴死門。前路茫茫。畢竟何往。大德。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知。其或未然。可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思凈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結撮回向)。

  △(十二)病堂警策

  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平人亦爾。何況病乎。我今殷勤來相警策。惟願大德。勿以人微而輕其語。當觀此身四大不調。百骸欲散。飲食漸減。醫藥無靈。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之魚遊釜內。倏忽焦糜。燈在風前。剎那熄滅。故知此身不久。必赴死門。前路茫茫。畢竟何往。大德。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知。其或未然。可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思凈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結撮回向)。

  △(十三)生所警策(分畜食箴附)

  佛言情多想少。流入橫生。故知汝等昔以闇蔽愚癡。不修正念。今則羽毛鱗介。受此劣形。水陸飛空。種種不一。或投鉤矢。或入網羅。命在刀砧。魂飛湯火。幸逢善士。財贖爾身。萬死得生。來此勝地。今乞諸聖假爾靈聰。汝當一心歸命三寶。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稱)。歸依三寶竟。令汝業障消滅。智慧開明。發菩提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入不退地。現前大眾為彼畜生一心念佛(結撮回向)。

  分畜食箴 人上佛飯。佛濟狗饑。僧宜學佛。獨飽非宜。大眾。發慈悲心。所食之餘。施放生所。

  此文作牌掛放生所。及禪堂柱上。齋堂韋陀前。普告大眾知之。

  △(十四)誦戒儀

  每月望日晦日晚課畢。法堂鳴鼓集眾。

  誦戒僧至位正立唱雲。五戒者出班。五戒眾等諦聽。一不殺生(雲雲)。是諸眾等犯根本戒。首罪起單。如有小過出眾懺悔。

  次唱雲。十戒者出班。十戒眾等諦聽。一曰不殺(雲雲)。是諸眾等(雲雲)。

  次唱雲。習學比丘戒者出班。比丘戒眾等諦聽。稽首禮諸佛(雲雲)。僧集否(雲雲)。諸大德。是四波羅夷法(至)七滅諍法(儀文詳具古本。茲不錄)。

  次唱雲。習學菩薩戒者出班。誦戒人至位正立白雲(某甲)。稽首和南敬白大眾(雲雲)。白已。就座(雲雲)。至下座(儀文詳具古本。茲不錄)。

  △(十五)聽講囑語

  不明教而率意修行者愚也。何以故。無燭夜遊。昧其所向故。雖明教而不務修行者。亦愚也。何以故。說食療饑。終不能飽故。爾今聽講。無忘此言。如謂不然。古訓昭昭。姑證一二。

  佛制出傢。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禪。則知將入講筵。預必精心學戒。既明教理。速須努力參禪。

  經中種種譬喻。至謂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則知終世空談。不免耳聾之誚。一回實踐。始成心得之功。

  永嘉大師雲。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則知逐派尋枝。心日勞而功日拙。窮源達本。守彌約而得彌深。

  溈山和尚雲。中流之士。未能頓超。且於貝葉留心。時光亦不虛棄。則知曲為中根。且使漸通途徑。直求上果。不宜終滯筌蹄。

  如上所說。非敢揚禪抑教。但勸繇教入禪。為生死則信是良言。志名利則翻興異議。今日佩比韋弦亦繇爾。棄投水火亦繇爾矣。

  △(十六)善罰例

  善門

  福善類 作福事。計用銀二分為一善。拾遺還主。或錢或物。計銀三分為一善(不依式掛牌無善)。看輕病。一日為一善。重病一日為三善。極重病一日為五善。被罵不還罵為五善。被打不還打為十善。非執事。自效勤勞。為二善(重勞加倍)。非執事。常住差出。四十裡為二善。一百裡為五善。巡香用心為二善。

  慧善類 梵網觀經行願成誦。每一事為八善。四十八願成誦為三善。溈山警策成誦為三善。朔望祈禱成式為二善。誦五戒十戒成式為二善。誦比丘戒成式為二善。誦菩薩戒成式為三善。息爭事為一善。化人改惡從善為十善。退一不肖為二善。進一賢才為四善。開陳叢林利病。一事為二善(大事加倍)。講演經論一小卷為三善。大卷為六善。極小卷為一善(以上受嚫非善)。問經解義為一善(深經加倍)。問事能處為一善(大事加倍)。施食不受嚫。一壇為四善。誦經不受嚫。一卷為一善。

  罰門

  上罰納錢五百文。無錢。跪香。一百寸。不跪。除一百善。無善出院。此情輕者。若情重者必納錢。更重者仍跪香十分之一。十分之一者。十寸香也。

  中罰納錢五十文。無錢。跪香十寸。不跪。除十善。情輕重同前。

  下罰納錢五文。無錢。跪香十寸。不跪。除一善。情輕重同前。

  退戒人若自願加倍納罰以求早復。情輕者亦可量準。情重不準。

  △(十七)免例

  免直夜錢十文。免挑米錢五文。免挑柴。隨路遠近。近極錢二文。遠極錢八文。免輕用錢十文。免看病錢五文。重病錢十文。極重錢三十文。免僧直錢五十文。免教經錢五文。免責問錢五十文。以上納錢俱免一次。下次仿此。唯直夜。輕用。許即以錢與代者。餘俱納錢常住。

  △(十八)擯例

  擯出者。嗚鼓三通。掛名僧約邊。次誦戒畢揭去。其在外改過遷善懺悔求住者。十僧保之方準。住後仍前不改。再擯。

  △(十九)序禮式

  正月七月朔日序戒臘。

  一菩薩戒。十年以上東立。十年以下。並具戒十。戒五戒西立。眾共向東一禮。戒長向西答禮。

  二具戒。十年以上東立。十年以下。並十戒五戒眾等禮答同上。

  三十戒東立。五戒等西立。禮答同上。

  二月九月朔日序法派(非本山法眷。不必來集)。

  一廣字輩東立。大字輩以下西立。眾共向東一禮。廣輩向西答禮。

  二大字輩東立。智字輩以下西立。禮答同上。

  三智字輩東立。成字輩以下西立。禮答同上。

  五月十一月朔日序生年。

  一七十八十以上東立。六十以下西立。禮答同上。

  一五十六十東立。四十以下西立。禮答同上。

  三三十四十東立。二十以下西立。禮答同上。

  △(二十)年考式

  合寺僧行內外眾等。分上中下三列。止開上列下列。各不得過三五人。中列不必開。戒首開一紙。首座開一紙。耆年開一紙。當傢開一紙。私曲不公重罰俱臘月晦前一日開送內外管事另考。

  △(二十一)求住式

  出傢一父母親送。如無父母。須系極親。二審是凈器有八。一非忤逆不孝。二非犯罪脫逃。三非勢逼貧窮。四非心圖放逸。五非曾為惡事。六非身屬大傢。七非負債不還。八非傢緣未瞭。三讀誦粗知。謂晨昏課經。如心經彌陀經之類。四頗通書字。謂書不必博學。亦曾少分讀習。字不必工好。亦能隨分書寫。以上四事合式方允。

  進堂進大堂考四事。一滿足五夏。二戒律嚴明。三曉瞭凈土。四粗通諸教。以上四事合式方允。進西堂考六事。四事如前。更增二事。一教理精明。二志願真切。以上六事合式方允。

  △(二十二)剃發式重先考出傢四事無礙。次考晨昏課經俱已熟練。在眾無諸過失方允。本山惟臘盡一行。外來剃訖即去者不論時。然必考審應否詳細。不可輕允。女人求剃。必其父母翁姑夫主子孫親送。否則堅卻勿允。

  △(二十三)學戒式明旨既禁戒壇。僧眾自宜遵守。然止禁聚眾開壇說戒。不禁己身依戒修行也。茲議各各自辦二部戒經。各各自於佛前承領熟讀堅持。即是真實戒子。他日壇開。隨眾往受。證明功德。儻其久竟未開。亦何忝真實戒子。十方有來求戒者。即送前文與看卻之。

  雲棲共住規約附集(各約式)

  △(一)各執事條約

  當傢當傢是大眾所倚。須發大好心扶持叢林。弊要革。利要興。不可糊塗過日。隻圖限滿而已。大小執事盡皆有人承受。當傢管何事。須是總理一切。時時覺察。處處巡行。早晚用心。莫誤大眾修行大事。

  知庫出納常住錢米什物。登記明白。失記五下罰。寫帳須次第清朗。糊塗二下罰。大眾山糧銀。每季進堂後三日。同監寺知山眾等稱過。一並封記。取時白眾開封。擅取中罰。取畢登帳。擅取別用一賠十。茶銀花利等。同監寺眾等稱明封記收貯。取用登帳明白同前。各色器物屬何務者。交付本務明白。退務時。同監寺等照前一一點明交代。不點明交代者中罰。失耗不查一賠二。諸凡齋銀經銀嚫銀等物。一一稱收明白。同監寺酌議。照式買辦。及從公給散。獨擅自用中罰。事重出院。眾中失壞常住器物。記帳催賠。不催。代賠。其賠銀依舊買辦本物。毋混。粥飯小食。同知眾飯頭酌量多寡。不可妄費。不可慳吝。務在適中。誤事中罰。以餿惡招疾之物供眾者中罰。擔運人米面等到。一一查收明白。仍問是何施主。作何齋供。某日整辦。不可茍且。失事中罰。諸物不時點簡。熟食等不可久放。以致腐爛。醬醋等物不可失蓋以致敗壞。失誤下罰。重物加罰。衣服茶料等物。雨天黴蒸不烘焙者下罰。敗壞賠償。不得泛為眾僧寄物。其亡僧物尤宜謹慎。不可誤用。匠作器用。及一切來取物者。即記水板交還。勾銷明白。不記下罰。失事加罰。籃擔索等用畢即收好歸原處。損失罰賠。詣庫索物者。查究明白。該與則與。不與下罰。不該與。而以常住物私做人情者。中罰。仍一賠二。病人將錢庫房買物。或菜或果或醬醋等。不可不與。多寡從公。各執事該用器物。如香燈香燭圊頭蒲鞋之類以時置辦。違慢下罰。失事加罰。下院日逐支費定為額例。不得混亂。差記。失誤二下罰。大事重罰。每季算帳一次。失算中罰。每年糧稅串票次第黏簿上。失誤中罰。交庫之日。一一點明付與代者。糊塗不交中罰。庫銘貼壁。常自觀覽。

  知眾專司人眾。牌面進退。上名銷名。忘誤下罰。失事加罰。派理執事。隨時添補。授一執事。必具茶送單禮拜。須開說本執事宜。茍簡五下罰。察眾中賢否勤惰。情識不公中罰。置魚板一十二處。雜話打板。發化主。須具飯焚香禮拜。白方丈指授。逕遣者中罰。常住錢米糧稅花息齋供等事。皆與庫房通共議處。法堂大堂齋堂各處桌椅凳子。混亂失損。中罰安禪結制。預整理鋪薦席床帳等。夏取風涼。冬糊窗牖。及爐火等。各要齊備。茍簡五下罰。病房老房常宜點簡。分付臥具醫藥燈火齊備。怠緩中罰。

  知客客至茶湯點心單次一一調停。若不識面。即請問名號。住某處。不得疏慢。疏慢下罰。失事加罰。凡人客初至時。禪堂未止靜。即請進堂禮佛。若已止靜。報言請安單。或暫隨喜。待堂內開靜時來。請進堂。即問一行幾眾。不得失記。如要各處隨喜者。可引一看。凡遇信施辦齋散嚫等事。同當傢公議行之。如庫式中說。齋供小食等。客情本山一例。私情厚薄中罰。客眾及外住法眷到。預打疊外單安置。混送入堂下罰。堂中私自招攬三下罰。本執知而不舉中罰。求單求戒等事。先接待審問。次日引見監寺。如前求單式中開說。草率中罰。士大夫諸方書至。收好送入。回書交付來人明白。失誤五下罰。客房床帳枕被席薦桌椅面盆手巾燈臺茶壺物等。俱簡點照料如法。失誤下罰。常住錢米糧稅花息齋供等。同當傢庫頭眾執事議處。施主送來放生牛鹿豬羊等。白當傢庫頭登簿。某施主送來。某物交付看生某人收管。凡在此求住者。須先令看本寺規約。果能一一行持與否。次會眾執事察其來歷。審其立心。至詳至細。乃再乃三。的系穩當好人。無諸違礙。方可安單入眾。如或輕易容留。以致混雜非人者。一並出院。

  書記常住正事。施主疏文。書寫當盡其心。不可潦草茍且。

  知山山場地段。界限分明。不可侵混他界以致爭訟。每年盡。會眾觀山一次。開墾竹園。種植茶樹。及楊梅等柴山。某處先伐。某處後伐。掛號挨次。不得混亂。不依指示者舉罰。阿容不理中罰。夾笆打墻。開門塞戶。及時整理。誤事中罰時或上山照料悄望。以杜小人側竊。山糧花息等。同庫司議。各處園地該下種者。同園頭及時下種。勿得失時。

  知屋殿堂寮舍廚廠各處屋宇。時時看視。或漏者。宜早修蓋。或該修者。或該造者。白監寺。及時整理。誤事中罰。下院房屋應修。不理二下罰。失事中罰。

  直板日夜各處巡行。見雜話戲笑者。即鳴板念佛。十聲為率。不隨板攝心正念者舉罰夜間禪堂前各寮前鳴板。睡中有人隨板念佛者舉善。虛應故事。不舉罰不舉善者。查罰。

  典座凡廚下鬥爭者。先勸令止。不止。擊。木板五下。又不止。連擂一通。堂內外直日人查舉。阿容不舉下罰。大事中罰。不得造偏眾飲食。與者受者俱下罰。除病人不論。諸物未供佛者。不得與眾先食。與者受者俱中罰。除病不論。造物不先嘗。致使咸淡失宜。下罰。油醬過分用者下罰。若施主特送。又不可吝惜。克減者中罰。齋供等造兩樣。私心厚薄者中罰。無故用胡椒香菌者下罰。及采野菌食者罰同。三時打板。

  飯頭暑月粥飯有餘。宜早調理香潔。以致餿惡供眾者。下罰。飯食備。又添眾到。若缺少。須白直堂鋪堂人。留前待後。違者下罰。眾中有自持碗缽上灶取物。不舉下罰。燒鍋不與火頭招呼照應者。鍋壞共賠。夏月水池。一日一換。水筧三日一掃。冬月水池三日一換。水筧七日一掃。失誤者下罰。三時開梆。

  菜頭生菜須凈洗三易水。其醃菜須收蓋。違者下罰。洗菜缸。每時用接凈水洗潔。不可混雜。違者下罰。水筧夏月三日一掃。冬月七日一掃。違者下罰。

  茶頭五更燒鍋不得便傾水下。須先趕起蟲蟻。亂傾水者下罰。小食。餿飯供眾者五下罰。面湯已備。俱付香燈置廊下。其洗面不次第混嚷者下罰。不舉同罰。面架手巾宜洗潔凈。違者下罰。面盆凡取別處用者。仍即奪盆。罰買盆一個。不肯賠者出院。五更小食。量眾勿多勿少。待眾歸單。送入堂中。該剃頭日。湯具。擊梆一長通。失誤者下罰。天明復取湯重洗面者不得與他。與者受者俱下罰。除老病客情不論。逢三六九掃水筧一次。失誤二下罰。冬月逢五逢十掃一次。茶鍋內不可容人煮雜物等。不舉下罰。凡入寮取茶湯者。須徑入徑出。攝心念佛。其有遲延語笑者。許茶頭舉罰。阿容不舉同罰。漿洗日期。春秋冬月十二十三。廿七廿八。唯夏月初二初三。十二十三。廿二廿三。差誤下罰。剃頭日期。每月初七十四廿二三十。月小廿九。差誤下罰

  柴頭天晴宜早辦柴以備陰雨。失誤中罰。忙時白知眾入堂普請。臨期擂梆三通。差者下罰。

  火頭灶下不得積薪太多。每晚收拾打掃幹凈。違者下罰。煙沖每月掃理一次。失者罰錢十文。

  碗頭各處碗碟。時時尋簇行巡收拾。失誤下罰。其取碗碟者。隨時送還。淹留下罰。缺少不查。本執賠償。眾中有打碎碗碟等器者。一賠二。若瞋惱故碎者。一賠十。故不肯賠。出院。本執洗次。因而破碎者。下罰。粗糙洗破二下罰。除系病損免。水桶夏月洗過即傾倒。久積者下罰。供佛碗碟混用者中罰。

  磨頭凡磨事。本執為主。須用。收拾潔凈。違者下罰。不當心以致腐敗者。罰賠。

  園頭各處園地以時灌溉。該下種即下。該收種即收。失誤中罰。仍買賠。除大寒月。不可燒地。冬至起。立春止。違時中罰。

  凈頭東凈等處。每日五更開靜時點燈。天明時息。至晚開靜時點。入觀時息。失時下罰。當掃地面潔凈。廁板前放火盆燒木屑。木屐不時查理。損壞。白知事人備辦。手巾冬月三日一洗。夏月一日一洗。違者下罰。每月初七十四廿二三十日。月小廿九日。四次普浴。初三初十十八廿六此四日小浴。餘日辛苦行人有牌準浴。乍到客情不論。差誤不嚴下罰。混浴阿容俱下罰。

  擔力諸物擔人俱要交付庫內明白。含糊下罰。宿處就用所挑米做飯還船錢。因而泛濫混用者。查出。一賠十。知而不舉者罰同。

  化飯出入當徑去徑回。不得管人傢務事。違者下罰。到人傢。不得屏處與女人說話。寄物往來等。小事中罰。大事出院。

  鋪堂行飯及羹須要致敬。不得碗缽作聲。違者下罰。食時有雜話。聞靜魚不止者。本執奪碗收箸。容隱。罰錢二十文。

  香燈各處香燈宜各整齊。供桌時時拂拭。違者下罰。琉璃繩一年一換。至期。白知事人辦。不白下罰。致使失壞。罰賠。燈罩用心整治泯縫。蓋時緊掩。恐傷物命。違者下罰。每夜燈火。看視仔細。違者下罰。每日換水掃地。東廁木屐缺壞。白知事人買辦。違者下罰。堂中凈手水日換一次。暑月二次。冬月熱水。手巾宜洗潔凈烘曬。違者下罰。佛前燈燭。有混用亂點。一賠十。不舉罰同。鐘鼓不得遲早失時。下罰。擊鐘不得太重。致損法器。違者罰。鼓不得近塗壁。每季一換。剃頭日。聽梆聲入堂。看牌。請首剃者觸禮一拜。以後擊梆二聲。則次剃者出。亂出不舉者下罰。

  侍者每朝當早起。先自洗漱竟。當戶開三彈指。或小欬聲。進戶先剔燈。或剔明琉璃。不得將燈炷遺地上。天明時息。詣師床座。當問訊夜睡安適否。備師火缸滾水面湯。及拭面手巾必須烘燥。折疊衣被。拂拭床席。粥飯時。預緩白師。後奉師食。食時出生。收拾什物衣服。記得安處。換佛前凈水。裝香拭桌。打掃房地。客至奉茶。侍立一處。待茶後畢接鐘。調和浴水。持師浴巾。洗浣衣服。漿折如法。晚然點琉璃。隨處燒香。晚課隨堂畢。定香。已上違者各下罰。自或坐禪。或學經。香到入觀。書信往來。傳言當記收明白。糊塗下罰。大事量罰。

  看病看病者。凡病略重。即普請發心。如無發心。依戒輪看。三日一換。須發大願。起慈悲心。莫厭疲勞。病人言語傷觸。莫起瞋心。莫貪病人衣缽。但生作福心想。是名看病。若無心顧管失調者。下罰。

  看老每早然燈進房。天明息。面湯小食火缸滾水俱要齊備。三時粥飯菜蔬宜軟適口。打掃房地拭桌。佛前燒香換水。藥食隨宜。洗浣衣服。漿折如法。不得偷安坐視。三時課誦隨堂。晚點燈燭須要仔細。睡時息。應答不得發瞋。應當忍辱。敬之至也。

  警策輪警老病。每次一行二人。不行者各罰銀二分。警策老堂。每月十五三十。月小廿九。誦警老文畢。念佛三百聲。觀音勢至清凈海眾各三聲。回向念佛。功德殊勝行(雲雲)。警策病堂。每月初八十五廿三三十。月小廿九。重病須日日警策。不論日期。誦警病文畢。如前念佛回向雲。上來念佛功德。伏願抱病(比丘沙彌)某人。諸緣未盡。早遂痊安。大限難逃。徑生安養。十方三世一切佛(雲雲)。

  山門十方雲水到。引進廚房。問訊畢。待茶。茶畢。送單。安頓行李。請上單隨坐。勿使放逸。放逸者善言規之。鬥爭者和言解之。甚者白眾。依叢林清規斷之。輒自發粗者中罰。要各處隨喜。令看勿拒。見任官員至。預報知客。若士夫鄉宦亦同。違者下罰。大事量罰。人客出門。有人送者勿拒。無送者待送。違者下罰。大事量罰。遠方信心師德要各處隨喜者。引看勿拒。齋供小食等。十方本山一例。私心厚薄者中罰。

  聽用常住差撥。毋得推故躲避。如其偏差不公。自應直舉。不得因差方便自營利

  印房各項經板常要看視。不致壞爛紊亂。有私刻印記者。不舉。中罰。

  △(二)齋堂條示小集眾。擂鼓一通。不到者二下罰。大集眾。擂鼓三通。不到者中罰。知事人動氣爭鬥者。先各罰銀五分。散眾。先各罰銀四分。次鞫曲直加罰。閑話喧雜者。知事人不擊板。下罰。爭鬥不擊板。中罰。臨齋雜話。鋪堂人奪碗收箸。禪堂打過堂板畢。齋堂方鋪堂。先後失次者。中罰。一切賓客及雲水道友至時。非執事人。亂言冒突者。中罰。

  △(三)調理行人(附藥方)挑擔者。不可走到便脫衣服。乘風捉虱。做重務者同。風雨陰天不可開懷夜睡不可露背腹受寒挑擔風雨雪中回來。不可將熱湯洗赤腳。即宜溫水洗腳。少頃沐浴必須洗透方好。若衣濕時。烘燥方著。挑擔回。不可便吃面飯冷物。宜先飲滾水茶湯。少頃吃食。重務亦同。吃飯面。食飽時不可便睡。略覺四大不安。便要禁食。略覺惡心頭疼寒熱。便可括沙。或腿腕放沙。吃五果湯。禁食。違者中罰。失事加罰。

    附藥方

  麥芽 紫蘇 陳皮 甘草 神麹 生薑 山查(各等分)水二鐘。煎至八分。熱服。汗出為度。

  又 略覺惡心。用鹽一撮。半熱湯五六七碗。和成淡鹽水。大口連吃吐出為度。若不吐。再吃數碗。盡吐出不妨。

  △(四)晚餐偈

  僧食二時。晚餐非理。權名藥石。正念宜修。雜話散心。奪碗收箸。大眾。聞磬聲。各正念。

  △(五)僧直凡例依巡照牌以次輪流。堂內不在輪數。老疾廢疾帶發童幼俱免。自發心願輪者聽。餘求免者納銀五分。早課畢交簿。先佛前問訊。次伽藍前證明。叢林大事。及眾中賢否是非。儻不平心不合理等。俱要一概至公無私。直言無隱。若欺善怕惡。畏首畏尾。明知而隱忍不言。私心而偏曲不公。上罰出院。三個月輪得一次。若猶然虛應故事。豈有人心者哉。若一事不言者。罰銀五分。月日頂頭寫。所舉事低一字寫。不依式。罰銀一分。每日早。舉事畢錄上簿。先送堂內點取。後送外管事再議。取當行者登事宜簿。不依式者。罰錢十文。

  △(六)半月誓神疏

   娑婆世界。一四天下。南贍部洲。

  大明國浙江杭州府錢塘縣雲棲寺職事僧。

知庫(某)押 直院(某)押 知客(某)押 司山(某)押

 經書(某)押 買辦(某)押 乃至凡財帛經手一切

 人等。為表白心行。以肅戒律。以式後人事。特發誠

 心。真實不欺。上告於

一十八位護伽藍神。本寺

華光之神。

周宣靈王之神。

關聖之神。合寺威靈日遊夜遊掠剩使速報司諸位

 神眾。以今萬歷 年 月 日。充當本寺庫司諸

 職事等。至本月 日。凡一切錢財佈帛米面蔬果

 種種諸物。若有侵欺茍且等情。自招見生之內。折

 祿減壽。惡疾纏身。或遭惡難。示報大眾。臨命終時。

 墮落地獄餓鬼畜生諸惡趣中。惟

神鑒臨。以警來者。

萬歷 年 月 日職事僧  謹疏

  △(七)赴請三約傳本寺講經。立誓不受會首請禮謝禮。及聽眾財物。傳本寺二部戒法。終身不得受戒子財物。傳本寺瑜伽施食。不得接受施主嚫禮。

  △(八)雲棲流通藏本法寶條約

  流通佛法。非細事也。自夫裁梵夾為方冊以便流通。於是雙徑楞嚴漏澤姑蘇新安諸勝地名剎協心共舉者。各有條例行焉。而未及致詳於收支請發軏則。夫收支請發正流通要務。茍不嚴為之防。久而弊生。為害滋大是法未流通。而流通法者先已沉淪矣。安得漫然無處乎。且流通有二。一曰真實流通。二曰市販流通。市販流通者。聚經為貨鬻貨為息。積息為富。如今之書肆然。是商賈之道也。真實流通者。其設心以為非傳法無繇度生。非傳法度生無繇報佛恩德。唯冀佛法展轉弘揚於無量界無量世。而外無他圖。是之謂真實流通也。真實乃稱功德。市販祇益過愆。兩者似同而異。可弗慎歟。乃定約六章。而獨於收支請發諄諄焉。司是任者。幸勿以予言為非。尚永持無渝以垂未來。庶幾乎不負檀越造法。不負王臣護法。不負先佛世尊今古諸賢聖師說法演法。

  第一慎寫錄先查雙徑楞嚴漏澤姑蘇新安等處未刻者方可寫錄。庶免重刻。諸本較勘或有差殊。以理定奪。理長則就。如不能定。姑從一本。毋以臆見輒自更改。字畫俱要壯實方整。慎始如終。毋前善後略。字體必依洪武正韻。及士人自幼所習四書五經。毋得險僻破體。使人難識。流通法寶。要在智愚皆能通曉故。寫時須註目專心。勿令他想。庶免差失。即與五種法師功德齊等。或謂經文必須句讀。但恐各以臆見句讀。或反有誤。不若仍舊為是。或謂偈頌宜與長行一片寫錄。不宜另作段句。但恐相沿已久。皆便之。亦隻仍舊為是。

  第二慎對較寫過即照原本兩人用心細細對讀較勘。無差無失。方可付刻。慎勿草草。其對較人。須用通達文理者。又須一人精於教法者為主。刻成更須對較一遍如前。

  第三慎刊刻刻手既擇本藝精煉。又須信心恭敬。肯心齋素。伏心安靜者方可。如其不然。雖有薦書。不敢承允。安板處須明暗適中。近風日則易裂。太陰閉則易爛故。

  第四慎印裝唯用太史簾一色。刷墨不得大濃。不得大淡。務在清明潔凈。印過板即宜上架。歸其原位。不可茍且亂安。黃面線釘如常式。線勿太細。用面糊毋得多入水。

  第五慎收支本山素無化主。有善信自來樂助者。其經貲慎收慎支。必誠必信。除刻經外。不得妄用分毫作種種雜費。或借辦衣缽。或私厚親族。或饋獻賓客等。乃至雖亦刻經。而所刻系藏外雜集。非藏原有。及用刻僧人自己著述。皆所不應。蓋信施專為刻藏。悖亂因果。罪報非細。戒之戒之。

  第六慎請發參酌諸方經直。計紙若幹。殼面線糊工食等費若幹。以為其價。刊成定式。不得以私意增減。簿記某日某人請某經。收價銀若幹。每季一小算。每歲一大算。除貲本若幹外。生利息若幹。記簿明白。積貯封識。其貲本仍舊印裝。其利息或刻或修諸敝壞。不得妄用分毫作種種雜費。如上所雲。因果赫然。報應無爽。可不懼哉。可不慎哉。

  △(九)藏經堂事宜

  諸方藏經。所以久而散失。以至壞滅者。其故有二。一者借出。謂借者或不能切切送還。管者又不能勤勤取討。年月漸深。不知誰借。其故一也。二者失管。謂應曬時不曬。取出時不記帳。收入時不勾銷。看閱時不細行展卷安頓。其故二也。今將合行事宜開具於後。

  計開。經不借出。以山門為限。雖朝借暮還。亦決不借。借出罰銀三兩。六月曬經。但取晴明。不必拘定初六。每曬一百函。不得多少。近山廚。九月再曬一次。取看即記簿。某月某日取某函。某人取。後空一行。待收入時填寫。失寫。罰銀一錢。開廚取經。及入經訖。即鎖。失鎖。罰銀一錢。每年另題標某年某月某日藏主某人承管。

  △(十)水陸道場規約誦經人先日沐浴。次早誦經。要眼到口到心到。不得經中夾以閑雜言。不得經住便說閑話。念佛人不得回頭轉腦看人看物。一心稱念。字字分明。主法人不得散心妄想。宜一一依文精誠作觀。表白人不得急遽簡略。宜一一依文次第宣誦。其鼓鈸亦宜莊雅。不宜繁碎。施食要一一依文精誠。結印誦咒作觀三處相應。不得含糊彈舌。急促瞭事。白文者亦然。又不得法事未周。先收器皿。內外作行人俱要誠敬莊潔。小心謹慎。庫房要用心打點整理合用諸物。不得茍簡。水陸堂中行人尤宜加倍至誠。

  以上須信心聽受。用心行持。若不至誠。自取災禍。悔之晚矣。

  △(十一)水陸道場議

  為停減水陸以免過咎事。有言水陸道場不宜頻作。予思之。實有五過。頻作則勞。勞則倦。種種當辦之事或不周備。其過一也。偶一為之。生難遭想。兢兢業業。頻作則視為尋常。或虧於誠敬。其過二也。春夏秋時。送聖化紙。供具繁廣。燒害蟲蟻。其過三也。焰口太多。或有過差。因而反致招鬼惹崇。其過四也。不惟僧眾怠慢。亦或齋主不恭。其過五也。更有覺察不到處。難以悉知。茲者本山當傢忽爾病亡。彼齋主傢亦遭喪事。本以求福。乃更得禍。古書所載。水陸不誠。隨感惡報。歷歷有征。可不懼哉。今議止於冬三月中一舉二舉。餘月斷乎不可。餘日斷乎不可。嚴恪守之。慎勿徇情順從以致彼此兩傷。至囑至囑。

  △(十二)誦經禮懺不誠敬罰例嚴凈時不至者。罰錢二十文誦經懺過一葉方至者。罰錢四十文。經要少刻加倍補誦。雜談戲論當經懺中者。罰錢一百二十文。在經懺歇時者。罰錢六十文。鬥爭者。罰錢六十文。大爭失威儀者。罰錢一百二十文。不出聲者。罰重念過。

  △(十三)學經號次(此篇疑他人竄改。今分註於後)

  法字號 晨昏課經全 佛祖三經(有以四十二章。佛遺教及壇經匯集者。有不列壇經。易之以溈山警策者。未知此中用何本也)。 沙彌要略 四分戒本 梵網戒經 十六觀經 大彌陀經 金剛經 圓覺經 維摩經 楞嚴經(此後應添楞伽經) 法華經 華嚴經 起信論(此論為入大乘之初門。不應列於華嚴以後。應移置金剛經前)。

  報字號 晨昏課經 沙彌要略 遺教經 四分戒本 梵網戒經 十六觀經 大彌陀經 金剛經 圓覺經 普門品 行願品。

  化字號 晨昏課經 彌陀經(此經在晨昏課經之內。不應別標。又漏寫沙彌要略。想系錯誤。並應添遺教經)。 梵網經(前二號皆有戒字。此中獨無。不應此號兼誦上卷)。 觀經上品上生章 四分戒本(此本應列梵網經前)。

  已上三號。俱依經次。學完一經。再進一經。跳越學者。罰銀一錢。課經不完。不得剃頭。要略不知。不得進具戒。具戒不知。不得受菩薩戒。年滿六十量處。晨昏課經未熟剃頭者。缺一事。罰銀一錢。

  △(十四)僧籍式

  某甲字某。年幾十幾歲。系某省某府某縣某籍某氏第幾子。以何為業。於某年月日在某處出傢。禮某人名下為徒。在彼同住幾年。今於某年月日特來求住。或進堂。或作務。

  △(十五)求戒啟式

  求戒弟子某甲。年幾十幾歲。系某省某府某縣某都人。或(軍匠民灶)籍。姓某氏。於某年月日在於某處某寺出傢。禮師某人名下。今於某年月日。幸遇大慈悲父接引苦海眾生。某發大乘心。懺去無始罪愆。求授某戒。故啟。

  計開。

   大衣全 菩薩戒經全 瓦缽全

    某年某月某日。求戒弟子某甲具啟。

  △(十六)授衣戒

  佛制三衣不可缺一。今衣未全。補足再授。復衣必苧。綿佈非宜。後宜改作。

  佛制圓頂方袍。則知戒衣乃剃發者之服。在傢居士及居士婦俱不必受衣。必欲受衣。但宜頂戴供養。勿得披搭。披搭反有罪過。不得不明以告。

  △(十七)受戒式求受戒時。一月前。常住具威儀俵禮香燭。同合山大眾執香詣方丈求請授戒。求受大戒者。備菩薩戒經。四分戒本。沙彌要略。各出香燭小食拜席銀三分。付常住辦用。求受具戒者。備四分戒本。沙彌要略。出香燭等銀三分。求受戒者。必須衣服等項件件皆新方可。如實無辦。浣洗亦可。小衣草蒲鞋等必須要新。三衣經書不得茍簡。求受戒者。預於知客處報名。知客引進堂中。書記處登簿。不得疏慢失記。臨時有誤。求剃頭者。五戒不知。課經不熟。不得剃頭進沙彌戒。沙彌戒不知。不得進具戒。具戒不知。不得進大戒。

  △(十八)拾遺式凡得一切失物。即報當傢。送庫房收貯。翻轉拾遺二字向外。以便失物人知之。如拾物不送庫房者。重罰出院。失物者。貼票上書某人於某日失某物。如見拾遺二字。即赴庫房審對認明。然後付還。冒認者。重罰出院。

  △(十九)過犯懺悔式

  輕過

  十戒

  犯坐高廣大床 歌舞觀聽 過午不精進 金銀不行施。

  各納病房銀一分。無銀。禮佛五十拜。

  具戒

  犯僧殘。

  納重務銀一錢二分。無銀。禮佛六百拜。

  犯薩耆波逸提。

  納病房銀四分。無銀。禮佛二百拜。

  犯二不定法 九十波逸提 四悔過法。

  各納病房銀二分。無銀禮佛一百拜。

  犯一百應當學法 七滅諍法。

  各折病房銀半分。無銀。禮佛二十五拜。

  菩薩戒

  犯十重中 第六說四眾過戒 第七自贊毀他戒 第八慳惜加毀戒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情輕者準僧殘例。

  犯四十八輕垢。

  或五日。四三二一半日。量處(此指重務日期)。

  重過犯根本戒。造大惡業。擯出。復來求住者。查審真實悔改。內外二十眾保舉。準容入眾。作重務半年。原重務者。加至三年。不得依班次行立。不得著褊衫戒衣。不得稱表字。每夜跪讀戒文。不作重務。納銀一兩八錢。每夜跪讀所受戒文。夜禮佛一百拜。三月懺滿入眾。雖原受大戒者。重受五戒。有百善方許進戒。又百善進十戒。又百善進具戒。又百善進菩薩戒。過應出院。情可容者。許以善準。一上罰乃至十上罰。每一上罰除一百善。準入眾依班行立禮佛。

  △(二十)責問帖式

  (雲雲)傢(雲雲)爾既歸依三寶。受某戒。應當謹守清規。廣修善法。雲何不念佛祖度脫。經典開曉。師友勸誨。父母生成。而乃昧心恣意。作此非法(雲雲)。 爾今非佛弟子。真世罪人。速宜生大慚愧。發大勇猛。實心悔過自新。不然。內有僧律擯罰爾。外有王法拷治爾。死後有地獄斬斫燒煮爾。乃至墮落餓鬼。復為畜生。可不懼哉。

  某年某月某日。第幾次遣菩薩戒某某行。

  △(二十一)板帳清式

  抱病(比丘沙彌)某。字某。年幾十幾歲。系某府某縣人。姓某氏。於某年某月某日(出傢掛搭)本寺。在眾辦道。於某年某月某日偶值病緣。恐風火不停。於某月某日入涅槃堂所有隨身衣缽。請公界抄錄板帳以便後事。伏幸眾悉。

  計開。

  某物若幹 某物若幹 某物若幹

    某年某月日首座 監院 西堂 知庫

       悅眾 知客 書記 看病(以上各要押字)

  △(二十二)津送式入龕誦彌陀經一卷。往生咒三遍。回向雲。上來念誦功德。奉為新圓寂某上座入龕之次。莊嚴報地十方三世(雲雲)。龕前念誦。每日挨單四人。誦心經一卷。往生咒三遍。念佛百聲。觀音勢至清凈海眾各三聲。舉西方贊回向。

亡靈所造諸惡業 皆繇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懺悔 惟願亡靈神不亂

 正念直往生安養 面奉彌陀值聖眾

 修行十地證常樂

  願以此功德(雲雲)。起龕誦彌陀經一卷。往生咒三遍。變食真言甘露真言普供養真言各三遍。維那舉雲。欲舉靈龕。赴茶毗之盛禮。仰憑大眾。誦諸聖之洪名。用表攀違。上資覺路。大眾執香念佛。送至化壇。茶毗維那舉雲。是日即有新圓寂某上座。既隨緣而順寂。乃依法以茶毗。焚百年弘道之身。入一路涅槃之境。仰憑大眾。資助覺靈。念佛百聲。觀音勢至清凈海眾各三聲。舉西方贊回向。上來稱揚聖號。資助往生。惟願慧鏡分輝。真風散彩。菩提園裡。開敷覺意之花。法性海中蕩滌心塵之垢。茶傾三。奠。香爇一爐。奉送雲程。和南聖眾。茶毗凈人舉雲。是日即有新故某凈人。既隨緣而有盡。乃依法以阇維。焚百年苦行之身。入一路莊嚴之境。仰憑尊眾。資助一靈。如前念佛畢。上來稱揚聖號。資助往生。惟願草盡街頭。花生碓觜。選僧堂裡。無見頂相常圓。古佛園中。有漏塵軀永脫。茶傾三奠。香爇一爐。奉送雲程。和南聖眾。估倡。舉香贊畢。維那唱雲。浮雲散而影不留。殘燭盡而光自滅。今茲估倡。用表無常。仰憑大眾念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雲雲)。白大眾。倡衣之法。用表常規。新舊短長。各宜照顧。錢須足百。毋以新錫相兼。磬聲斷後。不許返悔。倡畢。念佛回向雲。上來念誦倡衣功德。奉為圓寂。某上座莊嚴報地十方三世(雲雲)。

  △(二十三)建塔式

  釋氏要覽載寄歸傳雲。壘磚石為之。上無輪蓋。凡聖有等。初果一級。二果二級。三果三級。四果四級。辟支佛十一級。佛十三級。凡夫比丘有德行者亦得立塔。即無級。觀此。則塔不宜高大。

  △(二十四)上方善會約

  茲會讀誦大乘戒經。兼之放生念佛。是諸上善人同會一處。故名。

  一定期

  比丘半月誦戒。今居士雖不出傢。而梵網乃王臣庶民僧尼同稟之戒。茲議每月一會。定以月晦前一日聚於上方。願者書名簿上。

  二讀誦

  人齊。即於佛前誦戒經一卷。念佛或五百聲或一千聲。一僧掌魚領眾。

  三治供

  誦經畢。餅果三色作茶供。念佛畢。飯菜三色作齋供。每位各出銀五分。付守院僧治辦。

  四議論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宣聖所呵。今者群居。或經論疑滯處。或修持切要處。各各平實商量片時。

  五放生

  梵網第二十輕戒有放生之文。茲議各各隨便具放生銀。不拘多寡。不拘有無。或自買生來亦得。

  六主會

  依次掌簿作主。其會既定。晦前一日不必發帖。其資亦隻隨眾止是五分。但具香燭茶湯。寫錄交代。來先去後而已。無事勞費。人可作主。庶幾永久。

  △(二十五)魚池事宜宜放魚蝦蚌蛤螃蟹蟛 等。池中不可放黑魚鮎魚汪剌黃鱔團魚等。要害好魚故。池內不放螺螄。以內有青魚要食螺螄故。不得以洗刮油膩及糟糠等物入池中。魚食之多泛死故。不得多買草料。宜少少與之。防獺及惡鳥。要爪魚故。

  △(二十六)建塔所費議

  墳墓事。計眾道友所施。共三十七兩有奇。據我自作。十金盡足矣。今已浪費二十九兩。止存八兩。但具得石料而已以後此八兩完事則可。此外不得更受在傢道友分文。不得更受出傢道友分文。不得募化生熟人等分文。我自衣缽亦不更出分文。何以故。我衣缽應作福。不應效世俗富貴人莊嚴自己墳募。取笑識者。吾決不為。預白。

  史魚暴棺。古今謂之屍諫。今我先無益於眾。理應暴龕。葬亦幸矣。而復為厚葬可乎。更費八金。數窮理極。八金之外。不可增益分文。即欲開萬馬明堂。七層寶塔。亦憑眾等。但八金之費。則斷斷乎一定而不易也。

  △(二十七)勿納沈氏子孫出傢議

  異姓。及同姓而非親者。自依出傢四事定式無論矣。至於宏本宗子侄等。一概勿留。有真心學道。可別求良師。另入善會。故留者。罰銀十兩出院。或難曰。羅雲。佛子也。阿難。佛從弟也。難陀。佛親弟也。佛固與其進矣。此何執焉。子曰。不聞魯男子卻鄰婦乎。其言曰。柳下惠則可。在我則不可。或又難。坐懷處嫌疑之間。卻之誠是也。出傢乃盛美之事。卻之似為不可。予曰。坐懷而亂。罪止一身。出傢而非。禍延大眾。其人而羅雲也。阿難也。難陀也。則可。茍為不然。卻之為是。古人有言。易子而教。請借以為式。

  囑語

  袾宏以老病日增。向有預立遺囑一紙。已而失之。其囑尚未盡欲言。置不論。茲別囑如左。吾以三十有二出傢。一缽一衲。多載風塵。後住此山。自分孤孑終身。草木同腐。不意重興廢剎。皆諸檀信道友溱椽累瓦。補敝築殘。逐間接起。以成叢林。雖乏壯觀。盡可棲息。然本意專為與眾真實進修而已。今老矣。四大尪羸。兩足痿痹。殘陽逝水。光景須臾。當隨所便安處。以終餘年。雖死期未定。死所未定。死後依吾言不依吾言未定。叢林之或存或廢未定。然理所當然。今言之固無害。爰念出傢以來。虛消信施。生已多慚。豈以亡軀。更為妄費。身謝入龕。內著浣過舊服。外搭常用七衣。上圓頂。下趺足。數珠掛手。坐具疊前。入已。即用灰漆封固。雖親族至。不得更開。不得張羅孝堂。不得廣陳供養。不得披麻帶白。不得四出報訃。不得糾合施主眷屬多作俗格道場。但照常估倡。隨例念誦。衣缽之類。盡以作福。留龕一七二七或至七七。無人火化。扶龕入塔。塔高五尺。不得過量。違背佛制。不得侈靡石工。及舉殯無益之事。如銘旌冥器彩亭音樂指路掛真題主等。俱不應為。止依常規。眾僧念佛導引即得。吾平素守愚抱拙。未曾有大徹大悟。未曾作大緣大福。未曾具三明六通。但老實念佛。求生凈土。眾等不得裝虛捏怪。設為神奇。以誑一時。欺後世。重吾不德。復次此雲棲與城內上方長壽二放生所。其始末根因各有碑記。不俟多贅。第此中山地屋宇。經書什物。並吾室中所有若巨若細。咸出十方信施。眾僧勤力。屬之常住。與吾私傢若他傢毫忽無涉。從來並無綾羅齊整衣被。亦無安居精致房舍。亦無華美床榻桌椅。亦無值錢古董玩好。亦無積畜金帛產業。亦無人借貸我一分一文。我亦不欠少人分文債負。凡此招提之物。龍天鑒臨。一土一石。一草一木。一針一紙。不得私與。不得私取。與者受者厥罪惟均。折壽招殃。死墮地獄。因果赫然。不可不慎。吾見本境出傢為僧者。僧故。而親族索取亡者資物。習為常套。索而不遂。甚至興詞。亦有本僧自以恩愛牽纏。私其親族。不顧徒眾者。吾深恥之。吾祖父相傳廉潔忠信。諒不有此。而事未可知。不得不預為之說。又外住法眷。有歷年不至本山。事體多所未諳。日後忽起異言。眾勿憑信可也。至於相繼住院者。必推行解可重之人。如無其人。則推戒次姑守。以俟後賢。力綿者二人共之。素履有疚者置之。已任事。而所為多過者。會眾公議易之。十種僧約。始終確執。六和聖訓。彼此互修。安眾宜少不宜多。作事宜小不宜大。甘貧樂澹。毋恣貪求。忍辱行慈。毋好爭訟。痛念生死。決志往生。力究本參。期臻妙悟。不依吾言。非吾徒也。萬歷三十六年重九日。老僧袾宏力疾識。時年七十四歲。

  再囑

  本山與城內上方長壽孝義庵一切事體俱詳載預囑。今乙卯歲七月初三日。宏老病瀕危。再面囑現前宰官居士徐裕湖等十二位。日後儻有內外魔眷紊亂僧約侵損常住者。惟望諸護法永念三寶。合力護持。在大眾隻宜安分守己。老實念佛。毋得自玷清規諄切再囑。袾宏伏枕力疾和南。

  菩薩戒弟子劉慧聞率子性澤施資敬刊

  光緒二十五年夏五月金陵刻經處識

嘉興大藏經 雲棲法匯(選錄)(第卷-第卷)

  雲棲紀事目錄一山圖二禦臨三碑記四古跡五條約六錄賢(附宗派)七題詠(附對聯)附

     孝義無礙庵錄目錄一碑記二遺囑三囑餘四規約五紀賢六塔銘

  聖駕幸寺恭紀

  雲棲寺址山徑深幽。僧眾恪守 師誡虔修凈業。何幸茲月

鑾駕降香。垂詢本末。不敢不記。本年二月十五日。

聖駕自禹陵回鑾幸寺。禮

佛竟。至北堂僧寮晏坐。展閱內典。見衣桁皆破衲。幾皿皆粗舊。

上曰。觀此。便知僧皆苦修。非世法圖名聞利養者。因

詢僧曰。此寺建自何年。僧跪奏雲。寺系宋初乾德五年。伏虎禪師開山。逮明季弘治七年。霖雨發洪。殿宇經像。隨水漂沒。廢圮幾及。百載。至隆慶五年。有師祖蓮池。法諱上祩下宏。結茅三楹。善信皈心。漸就開創。今已一百一十九年矣。

上曰。自開創以來。守何宗派。僧再奏雲。師訓專修凈土。晝夜六時。持名念佛。惟以守戒放生為事。

上即傳侍衛。引僧登山。觀玩竹林。擷蘭數本。

天顏喜悅。隨問林木名色。僧一一謹對。

上諭前往放生所。

垂睞飛走。

聖懷憫惻。又

詢僧眾幾何。僧奏雲。合寺僧行約三百餘。從不募緣。亦不種植自給。懍遵叢席規約。大眾粒米同餐。幸賴

天恩。亦無匱乏。

上即傳諭侍衛。賚白金五緘。眾僧叩頭謝

恩。伏道送

駕。隨諏十七日謹奉

上賜銀兩。備供

三寶。恭祝

聖壽。普齋僧行。遠近沾

恩。伏念經教盛於三藏。祇聞

帝陛賜衣。瑞兆現於圭峰。惟是

皇宮說法。未有

九重臨禦。

翠華賁止。

霽顏咨詢。

獎賚僧徒。如今日者。恭紀始末。勒垂不朽。聿傳盛事。永戴

皇圖。謹記。

  康熙貳拾捌年貳月吉旦寺僧(成傑等圓)恭紀

恩禦雲棲起居總錄。

  欽惟

聖慈普洽。幬庇山林

恩賜優覃。仰蒙

高厚。念僧徒之微末。荷

天眷之隆施。

帝德難名。載書恭紀。

  乾隆十六年。歲次辛未。

今皇帝舉省方之典。特奉

慈幃。臨幸東南。三月抵浙。觀風之暇。歷覽林泉。是月初五日。蒙

駕幸雲棲寺。寺僧三百餘眾。跪迎道左。

上次山門。垂問當傢是方丈(寺僧)。具奏。向遵開山祖遺約。歲易正副當傢。不立方丈。

上更問宗派規模。念佛講經。一切事宜。一一跪奏訖。

駕進前殿禪堂。及蓮祖像前。皆上香致敬。內有禪堂僧四十八員。跪誦無量壽經。恭祝

聖祚。

上親臨問。戒令勿輟。乃入內山修篁深處進小膳。時山蘭盛開。幽香盈谷。

上有感於寮舍清閑。庭芳舒秀。遂

禦筆寫蘭一幅以

賜。冠以詩。

本色西來意。雲棲靜且安。林泉徐待寫。先寫數叢蘭。

  坐雲棲修篁深處。幽蘭送芬。欣然有會。因命筆寫生。

  時辛未暮春上浣也 乾隆並識

  更

賜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匾額。白金二百兩。僧進山產數件。

上親撿視。

諭收筍幹一匣。久之。

駕旋西湖。寺僧遂詣行宮恭請

寶璽。越七日。

聖駕重幸。仍三處上香禮

佛。及觀董華亭碑額。乃

詢真跡有無。寺僧遂撿雲棲碑記一冊。金剛經一卷。以

進。

上大書香光法寶。永鎮雲棲。於經之面頁。復識以詩。

  乾隆辛未暮春中浣。重過雲棲。索觀香光真跡。因識歲月。

山寺雖多此寺幽。特教清蹕重來遊。洗心亭別仙凡界。萬騎紛闐合著留。

綠玉參天逕幾回。石門煙月鎖莓苔。蓮池塔院自千古。奚事花幢坐墨胎。

修篁深處小延俄。又覺簷陰幾許過。山鳥啅林還太古。野花繪壁自春和。

凈土香光慧業薰。弆藏法寶玩顏筋。蘭亭昨過相衡較。真跡猶贏王右軍。

  是日即景雜詠。得四絕句。並書帙後。留施永傳。

  又蒙

禦書經簽。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董其昌真跡。

禦鑒題簽。 並

賜香門凈土匾額。

山深獨辟清凈界 竹翠常飛妙鬘雲

  對語一聯。

  禦題五言排律。

一碧萬竿翠。雙流百折澄。竹泉行盡處。門徑得來登。磬禮悲心佛。疇咨苦行僧。鐘魚守本色。拳拂謝多能。矮屋常妨帽。明珠不斷燈。蓮池傢法在。六字括三乘。

  雲棲六韻辛未春 禦筆

  又蒙

賜大內三希堂法帖一部。計三十二冊。

禦書心經塔碑文一軸。 深山蕭寺。荷蒙

清蹕遙臨。天文疊彩。誠異數也。 次日。於大關送

駕回鑾。

  乾隆二十二年。太歲在戊。

皇上復奉

聖母巡狩浙江。三月初二日。載幸雲棲寺。合寺僧行清塵待

駕。

上至。問正副當傢名諱年籍。並禪堂規式。遂一一啟奏訖。隨

駕至正殿。禪堂。及蓮祖靜室。上香敬禮。如十六年式。即

賜荷包四個。瓷瓶一對。仍詣修篁深處小憩。

禦書對語一聯。

  指揮如意天花落 坐臥閑房春草深。

  是時山花盛放。嵐影垂青。

上憑欄四眺。

天顏甚霽。即於山亭進小膳。次日

差內大人齎白金二百兩

賜合寺僧眾。復令住持僧至行宮領東菀香二包。荷包四個。各色文綺十六端。內有五爪團龍紫緞二端。先是二月。迎

賜禦書金剛經寶塔碑文一軸。今

翠華重幸。又蒙

寵眷頻頒。真千古未有之希遇矣。越三日。

聖駕再過雲棲。是日自辰及巳。大雨如註。扈從大臣。恐道路泥濘。

皇上登山未果。俱於理安開化二寺候

旨。

上至江皋。竟鳴鞭入寺。僧眾匐伏道傍。

上親諭地濕起來者。玉音至再。進殿。上香禮

佛如前。其禪堂拜祝

聖懺僧侶。即於本堂跪接。蒙

問首僧。是何經典。暨禮懺事宜。

上喜緇侶整肅。梵音高朗。徘徊觀聽者久之。乃入修篁深處。適大雨初晴。日華紅鬱。樹影嵐光。清碧如洗。

上顧喜甚。因仿倪雲林法寫竹二枝。並記以

賜。

  昔倪雲林寫竹。而人問為何樹。此幅頗師其意。丁醜三月五日。再訪雲棲。率筆以施寺僧。

  又

諭侍臣。

賜禮懺僧銀錁一百六十二定。是日俯仰松陰。徘徊縱眺。其

眷註之深。幾不知日之移也。

上於路次。又書七言一律

賜寺。

路入琳瑯個個青。祛人塵是洗心亭。七年幻夢誰參破。六字真言此重聽。蝶舞花香自詮註。瀑飛石矗孰流停。修篁深處忘機坐。適可依然悅性靈。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三月初九日

  聖駕三次南巡。更

幸雲棲。寺僧焚香迎

駕。進大殿禪堂上香禮

佛畢。

垂問當傢監院規式。並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四句偈言奏以光陰箭過。日月不停。

上頷之。次入蓮祖像前上香致敬。進修篁深處小憩。

諭進香光金剛真跡。因紙促。乃攜入

行宮。續以藏紙

禦題。

逕入筼簹心洗塵。春山過雨霽光新。浙中僧院斯為最。不事莊嚴事樸淳。

靜室三間對碧崚。花香鳥語處心征。雨暘時喜宜菜麥。笑我斯之靜未能。

一心念六字真言。衣缽何曾傳子孫。監院歲除依例換。蓮池傢法喜猶存。

金剛真跡弆香光。索看重題逸興償。四句本來無一字。更何須辨幻和常。

  壬午暮春。雲棲靜室四絕句。仍書冊尾。

  三月十一日。

聖駕再幸雲棲。上香禮

佛畢。進修篁深處。

禦書南無阿彌陀佛匾額。

  乾隆壬午暮春。 禦筆敬書

西方極樂世界安養道場匾額。

  乾隆壬午暮春。重至雲棲寺。擬蘇東坡法 禦筆。

賜安南香二包 文綺六端 白金二百兩 荷包四個 更於先日迎

賜禦鑒石刻唐僧義道與其妹陳燕子丁共寫小字法華經一部。

回鑾途次。又

賜律詩二章。

諸峰遙看簇蓮青。路轉叢篁得野亭。知是洗心契儒玩。饒他念佛著僧聽。從新春景粉圖展。依舊山齋翠蹕停。真跡香光聊遣暇。底論前後顗和靈。

  壬午暮春月 禦題疊舊作韻。

我有樂山意。雲棲山最幽。綠筼饒靜趣。白足事清修。梵籟簷前落。香泉階下流。少停便應去。課誦可妨不。

  再至雲棲題句 壬午暮春月中浣 禦筆

  乾隆三十年乙酉。春閏二月。

皇帝狩於浙江。初五日至海寧

觀塘十一日

駕幸雲棲寺。由大殿至禪堂皆上香禮

佛。遂

問正副監院籍貫年諱並禮懺事(寺僧)。一一具奏。

上即命禮懺。閱視良久。乃至蓮祖靜室。亦上香禮敬。次入內山修篁深處。書對語一聯。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裡過來香。

  諭進董氏華亭金剛真跡。帶回

行宮。續四絕句。

雲棲本是舊棲真。無俗塵緣有凈因。江岸西行才北轉。引人入勝見蒼筠。

石橋澗水幾縈回。知是洗心亭下來。卻我到亭忘所洗。本來無物惹塵埃。

塔院。蓮池曲徑東。阇黎今尚守宗風。掌傢正副輪年易。兩字出傢同不同。

經堂左轉陟崇椒。精舍閑憑意自超。山卉當春都寂寂。修篁不雨亦瀟瀟。

  乙酉春閏遊雲棲。復得四絕句。仍書冊後。

  是日

命普大人傳正副監院詣

行宮領賞。

恩賜白金二百兩 錦緞八端 安南香四斤藏香八束

禦制石刻黃龍祖師真像一幅。

  十六日。

聖駕復幸雲棲。仍三處上香致禮竟。入後山小憩。

命侍臣取蘭花墨跡。對核石刻。

  十九日。送

駕回鑾。復於途次

頒律詩二章。

萬綠瓊竿參漢青。十尋枝見下亭亭。此中尋路一時到。教外無言六字聽。坐對溪聲流不盡。瞭同山色峙常停。道場開後於菟避。借問山僧是底靈。

  雲棲寺再疊舊作韻 乙酉春閏月中浣 禦筆

雲棲最愛幽而樸。每至西湖必雨來。依舊矮簷環曲堵。底須香閣聳雕臺。舉頭竹密藏峰峻。撲鼻蘭馨過雨才。合掌阇黎不饒舌。真言六字已雲該。

  再遊雲棲作 乙酉春閏月中浣 禦筆

  宸衷惓惓。雖去而不忘如此。

  蓋是雲棲古剎。越水名區。山窈而深。常見流霞之照地。徑紛而曲。更欣積翠之彌天。迨我祖蓮池老人。靈本瞿曇。根原善慧。棄儒學佛。思卓錫於深山。養性棲真。遂結廬於空境。香雲繚繞。宛籠貝葉之經。寶樹紛披。時拂蓮華之座。初燃法炬。禪燈獨照於江皋。大發祥輪。覺路同開於鷲嶺。幸遇。

國朝金輪禦世。 佛日重光。

聖祖仁皇帝五次幸山。 玟著松雲之刻。

世宗憲皇帝三乘闡教。金泥錫封號之榮。至我

皇上。禮隆諸佛。澤及栴檀。四臨浙水。八度雲山。

天藻輝煌。與山河而並壽。

宸章璀璨。同日月以常新。不惜上方之珍物。疊施內府之金錢。翠竹黃花。悉沾甘雨。長松細草。盡被和風。真百代之奇逢。洵

九重之異數(僧)等身遊香國。雖參最上之乘。學散天花。願證菩提之果。感茲

盛典之頻頒。竊恐涓埃之莫報。惟合鹿苑之緇流。仰誦

一人之有慶。更竭魚山之梵唄。上祈

萬壽於無疆。

  雲棲寺住持僧謹紀

  嘉慶十八年。正月二十六日。奉

上諭。高杞奏杭州雲棲寺於上年冬間失火。燒毀殿宇房屋六十餘間。致將乾隆年間

欽頒墨筆蘭花一幅。及三希堂法帖四套。被焚。現將該僧及撲救不力官員分別懲處至寺屋本系僧人創建。仍令上緊募建等語。雲棲寺系浙江名勝古剎。當日雖系僧人創建。並非動項興造。但屢蒙

聖駕臨幸。並節次

欽頒墨寶。敬謹藏庋。今不戒於火。除

墨筆蘭花一幅業已被焚。其三希堂法帖。現在內府存貯者尚多。著再頒發一部。交該寺敬謹尊藏。其被毀不全之一部。並著附便解京繳進。至該寺被毀房間。亦應早為修復。著常顯於鹽務內賞給銀五百兩。交該僧人承領興修。其不敷者。令其募化辦理可也。將此傳諭高杞。並諭常顯知之。欽此。

  嘉慶十七年。雲棲寺不戒於火。龍象灰滅。經大吏題

奏。

賜帑興修。寺有法匯一書。實緇素圭臬。藏板亦被焚毀。海內惜之。十八年五月。善信丁君雙湖。發願重刊是書。並以原刊不無魚豕之誤。乃訂同志數人。取舊印存本悉心校勘。選材付梓。未蕆事。而雙湖君病歿。難弟古松君。暨顧君厚餘。踵仔其任。閱五寒暑心力之勞。以今年六月告竣。中間寺僧與楷。於理安寺恭錄雍正十三年

世宗憲皇帝頒賜禦制凈妙真修禪師像贊一通。敬謹補刊紀事冊首。山門掌故。於是略備(廷慶)。末學膚淺。叨與分校。喜茲刻復。完於煨燼之餘。因嘆雙湖君之創始。古松厚餘二君之圖成。與夫諸同志之法施財施。始終集事。雖功有鉅細。而體禪師與人為善之心。皆在有勞必錄之例。爰備著之。以示後之覽者。

  時

嘉慶二十三年六月上旬佛弟子朱廷慶謹識

  建雲棲禪院碑記

  杭之山自天目來。帶苕水。挾聖湖。南盡於江。折而東。是為鳳皇諸山。宋之故宮在焉。溯流而西二十裡。是為五雲山。循山麓而西四五裡。是為雲棲塢。則今蓮池禪師之道場也。坡陀坻平。巖谷堂密。劃然野處。而不與湖山為群。境則變喧而幽。土則去穢而凈。壹似遺世者。山當江之三折。海門濤頭雪湧而霆擊者。至此蕩為平川。洋洋彌彌。怒氣消盡。壹似忍辱者。繇東岡而上。有壁觀峰。青龍泉出焉。中峰之旁。復出一泉。名曰聖義泉。西岡之下。復出一泉。名曰金液泉。涓涓甘洌。汲灌不竭。壹似利生者。此非有道者莫能居。而居之者亦於道力有助。自宋伏虎禪師住山。以至

國朝。雖天禧中稍辟為寺。而遞興遞廢。夷為蓁莽久矣。師以隆慶五年托缽此村。若有冥契曰。吾骨人得骨山。可以老矣。縛茆三楹。經禪宴坐。有終焉之志。環村四十裡。數有虎倀。師以慈止殺。虎不為暴。歲旱禱雨。雨澤輒應。魃不為災。居人異之。爭來作室。度材於傢山。仍礎於故址。民大和會焉。師曰。毗盧宮殿。遍界遍空。草昧經營。無勤檀施。唯法堂奉經律。禪堂以處僧。茲所急也。既落成。而百年廢剎遂復舊觀矣。此雲棲之緣起也。師之侍者以為古德破荒。眾檀積力。不可泯沒。請餘記之。餘何知出世事。而竊有感於法道盛衰之際也。在昔唐宋時士。唯薄將相不為者。始去而為大僧。以瞭百千億劫之生死。故其戒行之嚴。宗風之峻。直可感鬼神。馴異類。或為道俗所皈依。或為帝王所禮敬。名藍凈剎於是繁興矣。蓋其盛也。近世以經術收俊士。士所不收者。方自引而食於僧。是以赤縣神州。列剎相望。圓頂方袍。聚廬而處者。百十為輩。即而求之。所為禪講律師。如古尊宿者有幾。假令大年削牘。寂音操筆。二百年來。可應傳燈僧寶之選者又有幾。則雖金碧土木之莊嚴。崇之至於天。而廣之至於十由旬。何益。蓋法道之衰相見矣。師庠校名士始欲以祿養為孝。既以弘法報恩為孝。騏驥壯盛。而龍象超忽。最初發念。固已卓然名聞利養之外矣。龐蘊罄百萬而擲漢水。僧紹冒三毒以開攝山。豈足專美乎。師自主法席以來。既歷三紀。行在梵網。志在觀經。標凈業則東林。立清規則百丈。析義疏則玉泉。辨宗乘則慧日。摧陰魔則板度空。排戲論則秀鐵面。雲棲雖幽迥荒率。無諸莊嚴。有具眼通者。必曰先佛塔廟在矣。有具耳通者。必曰水鳥樹林念佛法僧矣。有具宿命通者。必曰某古德再來矣。毗嵐偃嶽而不波。大浸稽天而不溺。是雲棲之興。法道大有賴也夫。師所著有彌陀經疏鈔。緇門崇行錄。禪關策進等書數十種。鋟行於世。師俗姓沈。名袾宏。字佛慧。仁和人。

  明萬歷三十二年九月

  太子少保九十六翁陸樹聲題額

  史官董其昌撰文並書

  杭州雲棲禪院法堂記

  昔世尊以五時彰教。隱顯權實。順佈而不忒。若溫綿涼簟隨候異設。凡以逗機宜。適根莖而已。正法東嬗。師資角立。曰講。曰律。曰禪。並而為三。然軌轍同歸。君臣遞用。斯亦一代時教之遺也。天目中峰師有言。密部如春。慈恩如夏。南山律宗如秋。教外別傳之旨如冬。自祖燈輝。三傢替。法久主濫。藥療權施。雖離言絕跡之塗。而言跡具焉。大智創規則律該。圭峰詮經則教設。至永明天衣而降。多寄指蓮邦。默標心土。持名凈念。殆庶幾所謂密者。然則少林一宗四序備矣。繇是以觀。一氣燠寒而歲成。一音開遮而化闡。莫不因宜而建之。遇變而通之。離之以提宗。合之以成務。其致一也。像季陵夷。學者文言依通。未嘗有古先生研幾極深之用。在有以率情。資空以護過。而欲圓契法界。密還心源。此與兒嬉囈語何異。嗟乎。禪學盛而教律薄。禪學衰而教律亡矣。破器焦種。道所不載。猶歡於眾曰。吾宗固然。儀范弛解。觀行滅裂。而菩提達磨單傳之教亦掃地盡。澶漫流湎。無甚茲時者。昏衢積晦。慧日乃升。於是雲棲大師應期運。秉慈願。挺生於冠族。飛藻於儒苑。然後辭榮捐愛。剃染登具。荷包咨叩。百城忘疲。隆慶辛未歲。始返錫武林五雲山之西塢。宋伏虎遺剎在焉。礎石就泐。餘堵才存。而師蒙露戴星。晏坐其下。久之。方刊灌莽。成茇舍。繩床瓦缽。獨寤弗諼而已。然薰之以戒德。扇之以玄化。慈戢猛獸。誠感霖雨。於是遠近甿庶。順風爭趨。輸材赴工。如水投壑。無何而役竣。仍其始號曰雲棲禪院。門殿不設。庖湢具體。惟禪室法堂制稍崇敞。以奉經像。集徒侶。蓋大師夙志也。大師之教。革偽正訛。貴繩簡。黜戲論。一歸於真履。底於妙悟。謂綱紀道俗者莫大於行。是故有緇門崇行之錄。覆護群動者莫尚乎慈。是故有戒殺放生之文。嚴凈屍羅。兼資物我者。莫廣於梵網。是故有戒疏發隱之義。頓超直指。克證靡濫者。莫要於禪。是故有禪關策進之篇。於後後世為大津梁。於諸方便中出勝方便。普被群機。橫絕三界者。莫徑於凈土。是故有彌陀經疏鈔之作。嘗稱曰。阿伽已疾。如意雨寶。總群塗而一貫者。其惟持名一心乎。其進為行。凈為律。契為法。究為禪。以故師之唱演靡所不備。而宗趣有在。緇素之徒。咸望大師為善導。雲塢為極樂。交廣庸蜀幽並冀朔之遠。莫不繭足皈禮。延頸向化。與於籌室者不可勝數。而師尤隱解顯行。撝謙不居。痛抑狂濫。躬為之堤岸。終身退然處於學地。雖凡衲單士。通謁而至者。咸與之均禮。於戲。非盛德何以臻此乎。而昧者謂院以禪名。宜杜塞歧徑。獨蹈大方。紹明從上以來單傳直截之旨。若以是為師少者。夫治水者。撤 而瀉之。築防而居之。乳兒者。塗苦而禁之。洗滌而養之。惟其宜適也。世降習偷。邪師謬解。如波如馳。茍務泯相毀教。等持犯。均凈穢。決竇於旱秋。絕哺於饑子。豈大士匡時應會。起極弊振將絕之道哉。俗善畫龍。見龍而驚。塗羹雜陳。而笑耕稼者。不亦舛乎。是山形勝。洎創建緣起。詳載大師所撰記。及董太史其昌碑中。故不具。具言師所以應化拯時。有功宗乘者。勒石講堂。詔於無窮。

  前進士國子監祭酒 予告弟子陶望齡撰文

  萬歷三十七年歲次己酉三月初三日甲申之吉勒石

  雲棲蘭若志

  蓋杭之諸山最高者曰五雲。登其巔。則南北兩高峰如兒孫矣。山勢西南行。而江東北折而會之。扶輿靈淑之氣。鐘於才賢而不盡。當必有出世之傑。乘願利生者出焉。而吾蓮池師是矣。先是山之得名。以五色瑞雲盤旋山頂。已而飛集西塢。經時不散。又名塢曰雲棲。其有蘭若。則自宋僧志逢始。逢有道行。猛虎馴伏。人號伏虎禪師。初築室五雲頂。天禧中。賜額真際院。兼辟雲棲天池二院為三剎。而雲棲最號幽絕。中峰東西岡傍近有名泉三。曰青龍。曰聖義。曰金液。而最東岡則為壁觀峰。皆在寺後所名。其徑自梵村入十裡。溪山窈窕。草樹蒙密。夐隔人境。此真阿練若正修行處。而逢公之後。居之者絕少。四百餘年而有師。師諱袾宏。號蓮池。杭之沈氏子。先業儒。有聲黌較間借甚。宿緣所追。塵網遂裂。乃作辭世歌。剃發為僧。飽參諸方。息肩於此。繼東林之社。辟西返之津。一時緇白翕然宗之。初至。單丁草屋。若將終身。已。祝虎。虎不傷人。禱雨。雨應。道風不脛而走。肩材木荷鋤钁至者無虛日也。曰。師幸福吾民而止此。且遺址損礎。吾先世所植香火之緣在焉。而忍棄之不以安師耶。於是蘭若不日成矣。有法堂以奉經律。有禪堂以安僧。凡叢林所宜有。日增月益。而又定為十約。若金科玉條。以繩眾而守之。晝夜六時。蓮漏不撤。聖凡七眾海會無虛。雲棲之名。幾欲與北代之清涼。南海之普陀埒矣。或有疑焉。師不紹達磨西來之宗。而揚西歸之教。

  袾宏曰。大司成馮公為雲棲作志未結。長公子權奇書其後雲。此先君手稿也。欲瞭未瞭。可言未言。幸與海內大德酌存之。愚以為未瞭未言固無害。例如華嚴僅八十卷。文未足。而意已足矣。但所雲或疑師不紹西來之宗。而揚西歸之教。於此二句閣筆。引而不發。躍如也。今不必續貂。止請諸方此處下一轉語。

  重修雲棲禪院記

  杭府治南連大江。西引明聖二湖。萬山繞湖而絡繹江滸。溯江西上行二十餘裡。山名五雲。先是山之巔有五色瑞雲盤旋其上。因以名山。已而五雲飛集山西塢中。經久不散。時人異之。號為雲棲塢。宋乾德五年。有僧結庵以居。塢多虎。僧至。虎輒馴伏。世稱伏虎禪師者是也。吳越王錢氏為之建寺。而雲棲於是創始矣。禪師一號大扇和尚。諱志逢。初築室五雲之頂。天禧中。降敕賜真濟院。遂並辟雲棲天池二院而成三剎。後治平二年改號棲真。今曰雲棲者。復古也。雲棲居五雲之西。徑曲林幽。四山圍合。蒼翠樅然。東岡而上有壁觀峰。峰下出泉。名青龍泉。迤 下中峰之傍。復出一泉。名聖義泉。又下而西岡之麓。復出一泉。名金液泉。筧引涓涓。潔洌甘芳。汲灌不竭。獨以荒僻寥落。人跡罕至。非忘形死心者莫能居焉。紹興初有餘知閣者。扈蹕南渡。隱於寺側。後舍宅歸寺。

聖朝弘治七年。霖雨發洪。廬宇經像隨水漂蕩。僧稍稍散去。頹耋者僦居民莊。而故院遂蓁莽。父老過之。傷感垂涕。衛將軍玉溪楊公。暨子念堂君。雅向三寶。時募僧重修。而頻苦虎患。居無何即引去。隆慶五年。袾宏行腳南還。愛其岑寂。孤形隻缽。趺坐圮壁間。太學生陳如玉李繡等為之構靜室三楹。而宏晝與野鹿主賓。夜與鳴泉唱和。悠然若將終身。村之民怪其能久居也。環村四十裡。歲傷於虎者不下二十人。而雞犬不與焉。宏乃發悲懇。諷經千卷。設瑜伽施食津濟之。自是虎不傷人。適歲亢旱。禱於山。偶時雨澍。村之民又大悅而慶其得安居也。相與累累然肩材木而至曰。茲吾祖所植也。荷鋤钁發其塵坌之礎磉而指之曰。茲雲棲寺之故物也。禪師福吾村。吾願鼎新寺之遺址。以永吾一境之香火。繇是不日而成蘭若。外無崇門。中無大殿。惟禪堂處僧。法堂以奉經律而已。宏自惟迂疏陋劣。寸長無稱。抱病入山。分與草木同腐。頃值幻緣。興此廢墜。惡容坐食。不思所以上報佛恩。而下酬檀信乎。顧生平尚真實而賤浮誇。甘窮約而羞明利。因共一二同志相砥礪。力行古道。盟而後進。犯而必退。大都主之以凈土。而冬專坐禪。餘兼講誦。日有程。月有稽。歲有表。凜凜乎使無賴者不得參乎其間。雖於法門無大裨益。庶幾救末學之弊以俟後之知識雲爾。宏。沈氏子。字佛慧。號蓮池。仁和人。是為記。

  萬歷五年孟春之望沙門袾宏謹識

  復古雲棲寺記

  予始入梵山之雲棲也。父老謂予。茲寺為洪水漂蕩。計今將百年。彼時無力營葺。墟其地。廬於半道。曰棲真別院。予猶及見一僧居之。而棲真系在冊籍。雲棲則山氓野樵所常稱也。予仍其便。以雲棲名庵。蓋三十餘稔矣。逮閱咸淳臨安舊志。則雲棲者。宋藝祖乾德五年。吳越國王錢氏所建。至英宗治平二年。乃易之以棲真。詳見錢塘寺觀類中第十五葉。予仍雲棲。暗與古合。事固有適然者。曩嘉隆之季。萬歷之初。修郡志者據近而不稽遠。今復焉。無亦宿緣使之然歟。予既有感於無心合古。又重有感於古今沿革靡常。寥寥乎靈蹤勝跡久淪而未彰者何限也。吾郡古曰杭州。已而曰臨安。後復為杭曰古杭。今寺亦爾。因額以古雲棲寺。而識其歲月雲。

  萬歷三十七年正月菩薩戒弟子比丘袾宏書

  重修上方寺鑿放生池記

  武林自宋蹕南駐。環湖山禪講律寺。粲然棋佈星列。而郭以內稱焉。迨今多半淪沒。至不可考。諸傳志有上方寺者。背倚城垣。左右掖湧金錢塘二門。前通西井官道。蓋肇建後梁貞明七年。而

國朝景泰四年。僧以難事作。散去。寺隨廢。漸蠶食為民居。僅存者什一。優婆塞沈善能者廬其中。嘉靖二十三年。尚寶卿六橋徐公。得請於官。佃為圃。公無子。以畀女。遺命還寺。女孝且賢。持契歸王氏。遵父囑。以畀雲棲。遂復為僧地如初。無何。王謝世。居士化卿宋君。聞其義而高之。化卿以世祿之裔。砥德礪行。樂善不厭。乃輸金贈二子。更與之契。予亦罄衣資。偕善信。旁贖其故址若幹。向明正位。別為回廊。旋所向。面城而門。取幽寂也。期世世承事三寶。因諗於眾曰。唯上方彈丸重興。伶仃衰微。何修何營。而俾久遠。或議辟草萊。輪奐其殿堂。群之以僧。僧多則常住。予以為不然。時丁末法。塔寺靡堅。試屈指而計。凡三門乎闤闠者。楗椎之庭。不為樽罍之所能幾。僧雖多而行寡。奚以多為。顧此地鄰城。城鄰湖。湖外高而城內卑。隨鋤成流。亢陽所不能涸。因而池之良便。以池放生。以隙地之敝室。稍葺其莛楹。守以二三誠信衲子。蚤莫禪誦。庶幾上祝

皇圖。下濟含識。得之一舉矣。或謂物如塵如沙。池一勺耳。容有限。奈何。而庸知夫鑿斯池也。為之兆也。弄引也。引而伸之。而又伸之。汪然遍域中矣。昔子產之畜魚。一勺也。使鄭之人若大夫若士若民皆然。鄭之與國若燕趙齊楚輩皆然。則池無量。所畜無量。不然。西湖古放生池也。謂普容天壤間物。寧有是乎哉。化卿曰。唯唯。與其仲直卿。諸賢士夫。諸比丘凈人。有呈財者。裹糧者。疏其學而鍬者。畚者。梩者。枯橫泉之橈而戽者。槔者。埭者。固堤防之浸淫崩頹而埤者。堹者 者。 者。捍貍與獺而 者。閑其外侮而版築者。憂其暑寒。而上為之 。下為之 者。皇皇乎。晝胼宵胝。勞不知息。兼工再閱月而池成。於時在筌而釋。當釜而逸。洋焉悠焉。出而遊焉。一勺之內。足其從容也。予喜且懼。稽首而告於十方如來。主池神。主伽藍神。願以佛力。法力。賢聖力。諸神誓願力。慈護而威臨之。從於今日。盡未來際。常為鱗介諸水族等棲止安宅。又稽首而告於見住僧。後後住僧。願以戒力悲智力。念流水之苦躬而澤焦 。天臺之抗章而斷簄梁。智覺之負辜成仁。蹈白刃而不悔。尚永持無斁。以風四方。敢有叛先盟。師陶朱。媒利於網罟。或倍眾而售之乎白衣。是名違佛律。犯波羅夷。諸所稱釋子者。鳴以羯磨。遄擯絕之。勿共住。即朋比而阿。神必陰縶其魂。顯僇其形。無能逃者。脫免焉。其報盡也。墮泥犁中。嬰萬苦無竟。所以者何。好生惡死。天道也。人情也。前人捐難舍之貲。役所愛之身。創五濁世不恒見之勝舉。以生必死之命。置之安全。後人忍不一深思之。而惟便其私圖。於天道逆。於人情不祥。從逆兇。不祥者災逮。鼓桴形影。感應自然。非危言怖之也。化卿及諸大眾。踴躍歡喜。嘆未曾有。作而曰。善哉。是緇與素之龜鏡也。不可使無聞於末法也。而碑上方。頌曰。

始舉為興滅。而兼得放生。豈唯滅不滅。生亦無生相。生滅俱滅已。寂滅何有方。以明超於方。無方中說上。無方說西方。其意亦如是。作寺作池人。願共瞭斯旨。

  萬歷二十八年歲次庚子春王正月上元之吉菩薩戒弟子雲棲寺沙門袾宏撰

  北門長壽庵放生池記

  西湖古放生池也。法久而敝。實亡名存。敝之久而安焉。恒產乎水族。並迷其名。若罔聞者。歲在乙未。予演圓覺於佛國山之南屏。南屏故有池當其三門。一時主會諸名公捐貲贖而出之。植蓮其中。斷漁業。人繇是知放生池為武林舊事。既而予復鑿池上方。既而北門有園。園有池。復贖之。園距上方南北相望者半拘盧舍。而城之內有二放生池矣。頃予碑上方。謂以是為之兆。兆且引而蔓延之。顧予德微年衰。不足以風。未知繼此而興起者更幾池也。上方苦隘。僅為池。餘少叢竹。羽蟲之獲逭其生者聊以依止。茲頗閑曠。池聯比。擴之則濊然成浸。水涵而土出。壘之則 然成山。循而界之。則幽然成徑。相其宜而樹之竹木。則鬱然蔭而成林。將使嚶嚶洋洋。樂而相忘。雖無繇擬飛泳亭之萬一。而猶冀想像其遺蹤。則上方所不逮也。園以東為興福禪院。旋而南。為養濟院。又旋而西。為得一道院。養濟昔號悲田。聖主賢臣哀煢民之顛連而無告者設也。今之困矰餌。伏質於刀砧。必不可逃而待烹。其無告尤甚。貿而畜之池。縱之林。俾終保殘壽。悲孰加焉。佛示三福。雲慈心不殺。而五福於箕疇。亦壽為其最。瀕殺而重壽之。福孰加焉。天地之大德曰生。舜之德曰好生。德一而已。上清下寧。侯王所以配兩間之久長貞萬物之壽命者恒於斯。得孰加焉。儒道釋三聖人之偉跡。鼎峙夫三方。若環拱然。而園介乎其中。是曲阜之仁裡。摩竭之慈室。西華長生葆真之靈宅。天合而冥鄰也。豈偶然之故歟。夫救生之滅也而有生。求其生而未嘗生也。而無生。無生然後無不生。則生滅一。生滅一。則福興於無相。悲濟於無緣。福不可得。悲不可得。一亦不可得。唯法性常住。不斷不續。同於虛空。彼梵網以放生為常住法。常住者。金剛身。無量壽也。乃庵其園曰長壽。而園有荒廬數楹。飭治之。為供接引導師。及當來慈氏尊像。蓋津梁所放一切含靈先生安養。息輪回苦。後於龍華而得授記也。廬止是。無增多。以凈戒僧守之。守之之方。具如上方記中語。時裡之父老聞予言。前執予手。歔然太息曰。園之源吾弗知之矣。吾猶及見二禪人居焉。向稔其古為伽藍。而業已蔬圃。莫返厥初。吾何圖重睹今日也。是役也。始其事者。予與化卿宋君。而諸上善人樂助而成斯美利者。得例書碑左雲。

  萬歷二十八年歲次庚子佛誕日菩薩戒弟子雲棲寺沙門袾宏撰

  杭州上方寺放生池碑記

  雲棲放生池。肇自古上方之中興。而長壽庵繼之。皆大師自為記。師既示滅。上首思監院。因餘渭陽廣寓居士。重征瀹賓言勒之石。餘旋耳於頂。傾大師口光以灌者三。嘆其悲智圓融。空假雙妙。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不離文字而說解脫。無願願海。普擎異生。於乎。此迦樓之翅所不能消。而昆明之灰所不能濁也。瀹賓何言。言亦安所增上。然而竊聞之矣。鹺不治苦。梅不責甘。無相猶矣。而各辦事。羹是以和。是剎地水之為那羅窟也。以緇誓緇。以白盟白。各於其黨而已。大師申儆方袍。爰及苗裔。凜凜乎寺為歌舞舍。池為刀俎緣。是用大誡。不有求也。市何以興。刲其一。喪其兩。寐者不覺也。瀹賓班於近事。取諸皮裡。以承唾餘。惡乎知繼聲之非繼志耶。非有力人。不能得師蟲方便。既曰有力人矣。何之不愜所欲。而必囿眾園。沼法窟。為得時而駕。兼弱嗜昧。取亂侮亡。曰莫餘毒也已。惡乎彼將以富貴為可恒。而因果為不足畏也。長夜之飲。衰於一石。震主之略。喪於欠伸。鵲無寧居。鳩不一姓。金剛六如。在琴瑟綺羅。不在伽陀貝疊矣。逮其徂落。七遮之影。乃與不亡者俱。昔之釜。今之魚。昔之日。今之劫。焦骨糜髓。如金在鎔。猶復憶充耳戟首。如水投石耶。瞭實本虛。虛不可系。執虛成實。實不可銷。悉自心生。非關人與。借曰死而無知。則保世亢宗。於無知者何有。而厚遺之為囂囂乎。無乃用物。精多。則魂魄強。生為巨人。死為盛鬼。區區銜璧。何惡之能為。是不知漁獵之殃釋種。而琉璃之珠為泰山之炬也。器世間主。具足菩提薩埵不思議力。受遺阇崛。以蒞雲棲之盟。豈其敗如來者厚誅。而破羯磨者佚罰。必不然矣。徐尚寶不幸而圃上方。幸而無子。小寬結縛。又幸有淑孝女。克用治命。以蓋前愆。然孰與宋胄子化卿。兄弟戳力。剎標智果。池溉悲華。奉雲棲以流水天臺智覺之業。航九品。梯三會。興於無滅。放於無生之為罔極報乎。子不必宋。女不必徐。智者自謀。誰能幾幸。休明輔之。昏亂糾之。同室援之。鄉鄰謝之。謹毋取麇蒙之分。而貽象焚之戚。是吾黨之以波羅夷誓也。桐鄉之有。放生社也。大師遙垂寶手。率先四輩。度網罟之厄而浮之江。有田有廬。以永法會。方且教化增益。負郭而池。鐸以阿蘭。蔭以修木。惟上方長壽之軌是步是趨。一勺之多。姑為之兆。因緣熏習。富以其鄰。夫亦曰尚行夫子之志雲爾。司勛長孺。雲棲優婆塞中慧業第一。記成。函以報監院。告窣堵已。西鄉而請。長孺點頭。則石點頭矣。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國史編修桐鄉優婆塞廣瀹吳應賓撰文

  賜進士出身朝列大夫國子監祭酒桐城龍眠居士何如寵篆丹

  古跡

  詩石

  掘地得斷碑。題曰宋隨龍餘知閣宅界。傍爛石。隱隱有詩。蓋護宋蹕南來。因傢此。後乃舍宅為寺。想見其人高士也。以意補葺石上詩。錄如左。

幾年魂繞浙城西。十裡荷花漾錦陂。踏遍兩峰三竺路。又隨青嶂入雲棲。

千裡旌旗擁六飛。投簪欲上釣魚磯。無端忽被閑雲引。回耀峰前掩竹扉。

洛邑名園歌舞沈。亂鴉啼破幾黃昏。何人學得香山老。千載精廬有梵音。

  施生臺

  又掘地得施生臺半座。止存南無字六處。仿佛有多寶如來號。為贊一章。

非玉非金銀。非珠犀瑪瑙。猗頓失其富。海藏慚乏少。普應眾生求。是名曰多寶。

  僧約十章

  第一敦尚戒德約

  破根本大戒者出院。誦戒無故不隨眾者出院。不孝父母者出院。欺陵師長者出院。故違 朝廷公府禁令者出院。習近女人者出院。受戒經年不知戒相者出院。親近邪師者出院。

  第二安貧樂道約

  飲食不甘淡薄者出院。著艷麗衣服者出院。泛攬經事者出院。爭嚫錢者出院。田蠶牧養者出院。聚集男女做世法齋會者出院。

  第三省緣務本約

  無故數遊人間數還族舍者出院。習學應赴詞章笙管等雜藝者出院。習學天文地理。符水爐火等外事者出院。習學閉氣坐功五部六冊等邪道者出院。好興無益工作者出院。

  第四奉公守正約

  非理募化者出院。侵克信施者出院。擅用招提之物者出院。廢壞器用不陪償者出院。偏眾食者出院。不白眾動無主僧物者出院。臨財背眾茍得臨難背眾茍免者出院。

  第五柔和忍辱約

  破口相罵交拳相打者出院。威力欺壓人者出院。侮慢耆宿者出院。

  第六威儀整肅約

  戲笑無度者出院。褻瀆經像者出院。衣帽故不隨眾者出院。高聲爭論三諫不止者出院。

  第七勤修行業約

  無故屢不禮誦者出院。執事慢不行其事者出院。惡人警策昏沉者出院。試經久不通利者出院。不信凈土法門者出院。

  第八直心處眾約

  挑唆彼此鬥爭者出院。樹立朋黨者出院。機詐不實者出院。謗訕清規誣毀清眾者出院。情識私結不正之友者出院。

  第九安分小心約

  大膽生事者出院。謬說經論者出院。妄拈古德機緣者出院。無知著述誤人者出院。招納非人者出院。自立徒眾者出院。擅留童幼沙彌者出院。己自不明好為人師者出院。哄誘他人弟子背其本師者出院。無大故擅入公門者出院。妄議時政得失是非者出院。輕心謗斥先聖先賢者出院。以常住產業與人者出院。侵占人產業者出院。另為煙爨者出院。

  第十隨順規制約

  令之不行禁之不止者出院。有過。罰而不服者。出院。住寺名不入僧次者出院。梗法不容知事人行事者出院。知事人更變成規者出院。凡事不白師友恣意妄為者出院。故與有過擯出人交往者出院。

  堂銘二章

  東銘

一瓦一椽。一粥一飯。檀信脂膏。行人血汗。爾戒不持。爾事不辦。可懼可憂。可嗟可嘆。

  西銘

一時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度。幻形匪堅。凡心未盡。聖果未圓。可驚可怖。可悲可憐。

  錄賢

  伏虎而下。人亡世遠。兼之典籍漂蕩。莫可追錄。故錄自今始。中所取。皆生存實行昭著。臨終正念分明。眾口一稱。無間然者。或二事互缺。則不得書。非刻於取人。不欲泛書。庶足傳信雲爾。

  大賢

  大賢。海寧人。姓金氏。法名如榮。幼力田。壯事屠酤。忽為豕所嚙。因大感悟。出傢邑之北寺。既而曰。此非吾所宜居。聞雲棲可終老。翻然來歸。時年已六十矣。乃晝作諸務。夜經行僧堂中。勤懇不自休。或止之。則曰吾惡能以無德受賢者之供。傢人來。勸之歸。則大詬不許。曰。吾又惡能以恩愛故離賢者之佳會。萬歷九年初度。具飯飯僧。長跪佛前。厲聲呼願生西方者三。俄有疾。眾環之念佛。大喜稱善。合掌吉祥而逝。世壽七十。僧臘凡二十。

  法源

  法源。上虞人。姓阮氏。法名如清。初投龍井寺出傢。未幾。入雲棲受具。曰。吾不歸矣。吾修學於斯。老於斯。死而火於斯。足矣。銳志念佛。誦法華。六時禮拜。汲汲如不逮。雖入城市中。終不缺廢。高聲懇苦。懈怠比丘不遑安寢焉。萬歷十一年得疾。懨懨者數月。先是予偶出遊。卒前一日。予適還山。而清疾已革。遽集眾為設像助念。清聞佛聲。矍然起坐。中夜。合掌註視金容。奮迅翹仰而逝。世壽五十四。僧臘凡八。

  東林

  東林。浦江人。姓陳氏。法名廣槐。少從事戎行。已而落發清水庵。慕雲棲。發大誓。入山修道。既受具。進菩薩戒。信力堅勁。質直無偽。持金剛般若甚虔。中夜諷詠。雖隆寒溽暑不廢。語及生死。必厲聲切齒。憤然若不勝其慚愧。聞者為寒心。見年少出傢。必勸進。其有過者。必苦口呵責。以是淺信者或不滿焉。居傢時。有子三人。仲得癆疾。槐往視。知不可起。勸令擇良偶安置其妻。子忻然從之。輿疾來山中。使皈命三寶。植當來因。甫畢而卒。又明日。槐卒。又明日。將茶毗。而槐之季子不期而至。人以為慈孝所感。先是槐得疾。日且彌甚。訊之。無他語。惟諄諄以及時念佛為囑。散衣缽。盡以飯眾僧。無遺餘。斂容而逝。世壽六十。僧臘凡十有二。弟子一人。曰大海。

  評曰。人之情。死猶慮其妻之適人。而有欲為厲鬼以禍之者。槐導其子俾割愛如脫敝屣。豈不超出尋常萬萬哉。即槐心事剛果磊落。來生事業有不可量者。吾恐大眾睹奇事而不覺。用是表而出之。

  本真

  本真。蕭山人。姓來氏。法名廣如。二十九。出傢雲棲。聞予亟贊伏牛也。銳然向往。歸而受具。進菩薩戒。刻心矢志。潛自砥礪。敝衣破帽。形同於土木。眾恥焉。如安之。絕弗幹謁。尊師如佛。敬友如賓。視己身如工役。力作忘倦。性多昏沉。坐則頻睡。語復遲蹇。期期不可瞭。於時惡薄年少輩多藐之。如自若也。不為動。處眾中。未嘗戲言。臨問對。未嘗不肅容。歷叢林歲久。未嘗以情識聯私交。居未嘗治房舍。夜未嘗戀床榻。母年八旬。來視如。病不能去。予為之夾小室寺傍。俾終養之。密減膳飼母。而予不知也。母卒殯半月。而如疾作矣。度不救。召眾念佛。躬和之。既而困憊。謂眾曰。趣為我取衣資來。吾欲貿時果香花供吾師。吾不得復侍巾瓶矣。眾與辦竟。手自整理。進予。予受之。則欣然喜動顏色。從床躍起。坐竹椅中。奄然欲絕。予急往赴。聞予聲。復從坐躍起。拱而立。張目諦視予。頃之安坐。已瞑然脫去。頭挺挺直。貌耿耿如生時。嗚呼。異哉。世壽三十八。僧臘凡九。存無弟子。眾為義立一人。曰大思。

  評曰。如隱德而人不知有三。似粗而細。一也。似柔而強。二也。似愚而實有穎敏不可及處。三也。至於臨死生之交。而凜凜乎明正不回。使人聞而風起。謂鐵面禪和者非與。使之在傢。必為孝子。使之在國。必為忠臣。使之臨大節。必為義士。而復生平抱負。以悟為期。以扶揚末法為己任。惜其早死。不滿所願。悲夫。

  照空

  照空。嘉禾人。姓朱氏。法名大冥。幼失明。從兄某絕憐之。延日者教習星命。為資身計。冥難之日。天道隱。命理微。非凡庸所測。而此輩妄談禍福。媚事魍魎。兢錐刀之利。非所願也。乃所願則事空王耳。兄為送出傢。無何。來雲棲誓卒業焉。予以其盲於目也。名之曰冥。以其不盲於心也。字之曰照空。而醇雅謹飭。精勤念道。既而傢人以事促歸。遂留不遣。冥忽忽不樂。坐是得疾。寓大聖寺經年。疾彌困。且殆。予偶過朱涇。訪船子之遺。路繇大聖。冥大喜。求附載。眾不可。冥憤然曰。吾得斃雲棲足矣。因力疾登舟。殿予後。至錢塘江滸。數問舁人。此去雲棲近遠。舁人曰。至矣。入寺。合掌向佛。及諸比丘。歸涅槃堂。頃之化去。

  評曰。冥之返故室。非其本心也。向使傢人不撓。眾友力止。久於山中。當大有所詣。而竟違厥志。良可悲悼。雖然。寓大聖不斃。舟行不斃。肩輿中道不斃。正命而終於涅槃之堂。若素定其候者。亦奇矣哉。

  附宗派

  圭峰大師華嚴宗派

 宗福法德義  普賢行願深

 文祩廣大智  成等正覺果

  雲棲續支

 果與因交徹  心隨境廓通

 玄微幾悉剖  理性妙咸窮

  題詠

  雲棲六景

  山前後約景可紀者六。偶成六偈。為大雅弄引雲。

  ○回耀峰

  釋袾宏

東方初出漸當陽。使得人間萬事忙。轉軸西來山欲暮。寶光依舊映紗窗。

  寶刀巃

從來利刃號吹毛。萬樹松絲系獨牢。莫謂鈍根虧斷德。此中原是活人刀。

  壁觀峰

九年少室坐岑崟。此地何人更效顰。拂袖便歸千嶂外。不來從爾問安心。

  青龍泉

百竿青筧出流泉。飛舞東西起復眠。玉乳不知來處遠。祇疑香積有龍涎。

  聖義泉

不依雙岫不中巒。湛出當央第一泉。隻恐老胡猶不肯。從教千裡自涓涓。

  金液泉

安養池中寶似綿。玉洄珠溜正潺湲。何年分得金剛種。來作雲棲一派泉。

  和雲棲六景(有敘)

  蓮池坐禪之暇。遊戲翰墨。即景有言。無非禪理。詩成可以歌矣。聞歌而善。能無和答。載誦一記。恍若在山中與禪師晤譚也。濡筆書臆。詞不加點。凡夫浪言。恐為佛前一障。誠可哂矣。詩具左方。

  ○回耀峰

  三洲沈 淮

定中五色競崢嶸。靜裡天機夜亦明。炯炯靈臺無一事。可雲日出事還生。

  寶刀巃

切玉剸犀一玦間。匣中秋水照枯禪。鋒從萬欲叢中出凜凜寒光不可扳。

  壁觀峰

聞說九年人面壁。而今祇見壁親人。非人非壁從何覓。幻出如來自在身。

  青龍泉

夭矯長軀變化多。為雲為雨事非訛。禪師慧力能降汝。甘露津津賴爾和。

  聖義泉

第一泉從北極來。泉名聖義果奇哉。涓涓似接天河下。為潤枯禪老萬回。

  金液泉

黃金佈地盡天花。金液還蒸五色霞。自是樓臺先得月。有人來共飯胡麻。

  ○回耀峰

  陽和張元忭

夕陽欲下五雲西。片片飛霞映落暉。信是靈光原不昧。塵緣息處見天機。

  寶刀巃

大冶千年鑄寶刀。江千突兀立青霄。不須暫試屠龍技。怪鱷狂螭孽自消。

  壁觀峰

觀心廿載坐蓮臺。不覺蒲團繡綠苔。獨有孤峰常對面。卻疑少室又飛來。

  青龍泉

一缽降龍般若深。遙看飛沫註東林。時人隻解爭餘瀝。活水源頭何處尋。

  聖義泉

中峰湧出自潺湲。分得曹溪入梵村。幾處山泉名第一。何如此地問真源。

  金液泉

聞說祇園佈地金。光搖池水半浮沉。上人漱齒為清供。丹液融融滿素襟。

  ○回耀峰

  小愚柳 濲

一丸獨挈出人間。放大毫光萬劫閑。笑指扶桑回耀處。誰吹石火照青山。

  寶刀巃

寶刀巃瀉動江津。掛在菩提護法輪。要使眾生無恐怖。世間誰是鼓刀人。

  壁觀峰

曾聞佛子渡長河。蘆葉為舟總是魔。寄語山間行腳者。同來面壁意如何。

  青龍泉

池上蓮花玉削成。青龍活水載香清。若非山下涓涓出。泥沒靈根何處生。

  聖義泉

中峰雲繞湧青螺。聖義分流一鑒多。欲借山中涓滴水。灑將苦海靜風波。

  金液泉

金液泉洄一澗深。如來吐沫總流金。山中白日原無盡。日聽流澌磨繡針。

  ○回耀峰

  瀛洲沈 瀾

遲遲駒影日西流。倒入千巖紫氣浮。莫向桑榆愁景暮。輝光長映碧山頭。

  寶刀巃

昆吾溪上躍遊龍。隱伏塵寰樹幾重。漫向倚天同任俠。也應隨地斂機鋒。

  壁觀峰

峭壁凌霄勢獨雄。日觀相峙海天空。眼前一任風雲變。靜裡都忘造化工。

  青龍泉

瓊枝裊裊水溶溶。清沁寒漪照綠茸。掩映楚天明月夜。直疑青海出蛟龍。

  聖義泉

金液。青龍夾道中。分明別有一泉通。涓涓不管流年度。花自芳菲草自叢。

  金液泉

一脈雲根若有神。葆光靈氣隔紅塵。爭流不費陶鎔力。沛入乾坤萬象春。

  ○回耀峰

  讱齋言有時

遠公日日坐經堂。又見西山照夕陽。借問夜來何處去。卻將明月寄輝光。

  寶刀巃

寶刀崒嵂立江皋。紫氣幹雲北鬥高。斬斷六根無住相。笑他匕首利吹毛。

  壁觀峰

高峰壁立懸千仞。老衲安禪隻一心。對爾渾忘論斷臂。不煩九載面叢林。

  青龍泉

靈泉謾說龍涎吐。佛子能將水脈通。竹筧引來茶灶滿。涓涓不盡五雲東。

  聖義泉

中峰忽湧一泉開。直下雲棲般若臺。分給眾僧歸聖義。源頭自此莫疑猜。

  金液泉

祇園金沫自西來。試飲泠然夢眼開。應識山中趺坐者。此心原不惹塵埃。

  ○回耀峰

  德園虞淳熙

獨有須彌轉太陽。觀成懸鼓欲歸忙。山中慧日元無劫。一任金烏度石窗。

  寶刀巃

逢著仙人便伐毛。樹神到此不堅牢。五臺刺客過靈鷲。擲下真王武庫刀。

  壁觀峰

流雲絕壁錯名崟。無影何人得效顰。卻被江頭高士笑。折來一葦是偷心。

  青龍泉

七宿東來照一泉。驪珠灑落五雲眠。號風大扇驚飛起。不放狐龍墮冷涎。

  聖義泉

義龍矯首躍雲巒。好護空山第一泉。堪笑西池湧千佛。此中無聖自涓涓。

  金液泉

五色兜羅雲似綿。雲間仙浪正潺湲。珠王不受青牛化。吐出還丹變石泉。

  ○回耀峰

  方石陳光贊

皎日融融滄海生。西輪高度五雲橫。回光一照青巒遍。萬象玲瓏徹底明。

  寶刀巃

大塊鐘靈孕寶刀。山腰橫帶碧天高。塵氛斷盡機鋒斂。伏虎降龍總莫逃。

  壁觀峰

危峰壁立鎮禪關。坐對無言境自閑。從入少林傳法後。於今又得任名山。

  青龍泉

清泉湧出寶山頭。引入香廚不斷流。正是青龍施法雨。空中幻化澤偏周。

  聖義泉

八功德水滿西方。聖義分流脈更長。共說禪師三昧力。真源活潑註天潢。

  金液泉

寶池池底佈黃金。靈液涓涓出梵林。山靜雲開明月下。寒光浮動見天心。

  ○回耀峰

  洪陽張 位

西方金界湧靈霞。放出毫光照寶華。千仞孤蹤停錫望。通明六合是吾傢。

  寶刀巃

神鋒凜凜掛危岑。割斷浮生利欲心。月峽龍濤寒影寂。山魑伎倆定難侵。

  壁觀峰

少林枯冷費商量。若個盧都向壁廂。遺履折蘆堪咄咄。高山流水竟茫茫。

  青龍泉

靈窟蒼虯噴玉涎。濕雲飄霧鬱藍天。莫誇千斛供朝汲。坐倚蓮花嘆逝川。

  聖義泉

一歃千金變性情。何年卓錫引龍泓。有緣得入曹溪路。淘滌身心聖諦明。

  金液泉

灑心瓊液漱蓮臺。絕勝金莖露一杯。不是醍醐甘秘惜。無人尋向此中來。

  ○回耀峰

  化卿宋守一

金光倒景碧嵯峨。路渺西天奈晚何。轉得法輪回夜照。翻車不用魯陽戈。

  寶刀巃

一片雄心未可牢。迷雲開處淬江濤。自從乍觸機鋒後。不向山前試寶刀。

  壁觀峰

兀坐觀空是化身。孤峰遙對折蘆人。欲談聖諦無名相。石壁寒生古月輪。

  青龍泉

一脈泉回落澗松。琳瑯幽韻雜疏鐘。推窗日射東峰曉。五色雲中繞護龍。

  聖義泉

卓錫甘泉噴雪飛。法流不斷客來稀。可憐瑞靄盤空谷。幾度逢師浣缽衣。

  金液泉

粼粼波隱夜明苔。逗日迎風彩色開。莫是三生餘夙願。宛從金粟見如來。

  ○回耀峰

  釋湛然圓澄

平原未到光先照。獨占人間最上重。任是夕陽西欲去。還留餘影射孤峰。

  寶刀巃

寶刀巃與五雲連。逼塞江幹落影寒。長斂依天魔膽喪。行人宜退不宜先。

  壁觀峰

崢嶸突兀勢棱層。謂是當年壁觀僧。趺坐雖無蘆破膝。通身也掛薜蘿藤。

  青龍泉

神龍不職受天譴。報德無門化此泉。不是禪翁神力大。幾遭血濺穢山川。

  聖義泉

一滴龍涎透膽寒。曹溪分入幾多年。人來掬子嘗滋味。猶下夷齊飲盜泉。

  金液泉

金液泉從竹筧來。不繇造作與安排。煮茗日供參玄客。入口須教夢眼開。

  ○回耀峰

  釋雪亭圓信

草徑離離山影斜。寒清入骨半窗紗。數聲啼鳥破幽寂。晚色不侵茅屋傢。

  寶刀巃

誰把頑巖作寶刀。劈開天地一秋毫。至今縱有英靈者。不若鳥窠吹佈毛。

  壁觀峰

卓卓春山不可捫。葛藤橫雪立黃昏。九年坐斷無音耗。一片石頭千古痕。

  青龍泉

不假雲雷勢自豪。一噴平地盡波濤。溶溶流入浙江水。飲者如何風調高。

  金液泉

細脈幽幽隱薜蘿。石邊春意澹香多。雖然顏色同清淺。那識林間有異波。

  聖義泉

水性無繇藉假名。香山凹凸汝能平。源頭不在千巖上。烹佛何勞問丙丁。

  ○回耀峰

  芝筠董漢策

誰信蒼然來暮靄。空崖返照發天雞。寶芳琪樹皆春色。懸鼓休談落日西。

  寶刀巃

胸懸千鏡笑吹毛。捷句驚人握孟勞。委土劃然曾滿志。談言無義勝龍韜。

  壁觀峰

石筍千尋杳無路。鳥啼花笑自新陳。卷簾領得間中趣。洞口雲封不見人。

  青龍泉

一縷寒瀧有若無。誰從水乳辨真吾。翠蛟千尺飛瑤雪。行雨江村作畫圖。

  聖義泉

人世炎涼似沃焦。泠然一勺自冰消。中分二水真源出。獨掩松關聽海潮。

  金液泉

霞作簾旌石作臺。蜚珠噴玉自西來。金沙池畔吞蓮露。歷遍莊椿我未孩。

  ○回耀峰(以下敬和傢大人原韻)

  鏡園董友松

纖月峰前曾伏虎。夕陽村外忽聞雞。憑君踏遍尋春屐。回眺靈巖日未西。

  寶刀巃

帶挾青霜拂鬢毛。谽谺歷盡問勞勞。何如白日蒼煙外。收斂寒芒秘六韜。

  壁觀峰

塵世迷樓空暮靄。梵宮琪樹似星陳。欲知海闊天空處。借問當年面壁人。

  青龍泉

幽壑潛鱗認得無。臥龍曾自比夷吾。誰將缽水興風雨。幻出雲林破壁圖。

  聖義泉

火溢靈泉石欲焦。間參聖義霍然消。探源記取中峰外。來看滄江八月潮。

  金液泉

欲吹陽氣作春臺。卻向金莖挹露來。八寶瓶傾楊柳韻。青童終古尚嬰孩。

  ○回耀峰

  汾園董師植

背飛青鳥長煙沒。山罅光寒露碧雞。身世榮枯誰悟得。半開花外日沈西。

  寶刀巃

鑄就鳴鴻紡綷毛(鳴鴻。刀名。黃帝所鑄)。橫披霜鍔滌悁勞。千巖雲臥呼不起。蒼水神龍捫赤韜。

  壁觀峰

斜倚靈峰拈落葉。無端花雨爛然陳。窟中獅子聽消息。林靜江清月近人。

  青龍泉

一片瀅熒心欲無。涓涓碎玉浸昆吾。藥鑱春暖烹香液。肯向人間授綠圖。

  聖義泉

暖浮花乳入銅焦(銅焦。石洞名)。滴瀝聲清夢未消。今古不知幾冬夏。秋心瀉盡作冰潮。

  金液泉

金莎曉溜出層臺。谷口風疏香自來。分得餘甘釀春色。漱芳枕石意如孩。

  ○回耀峰

  鷗亭汪文楨

海上晴波蕩日華。才升峰頂又將斜。金輪旋轉無多地。贏得西巖起暮霞。

  寶刀巃

古鐵堅頑霜刃新。峰頭光怪起嶙峋。金剛掣手當空立。驀地橫抽許活人。

  壁觀峰

踏破江波一葦輕。壁間蒼翠古苔生。九年枯坐緣何事。獨立孤峰任意行。

  青龍泉

飛流千尺下晴峰。個個筼簹接水筒。拾得波心頷珠在。當前拋出戲驪龍。

  聖義泉

聖諦由來本廓然。中峰何用強名泉。涓涓不斷尋常事。莫使瀾翻誤眼前。

  金液泉

大地茫茫總佈金。源頭點滴到如今。愛河欲海何因見。要與針頭仔細尋。

  ○雲棲紀事二十韻

  鷗亭汪文楨

凈域崇三寶。諸天扈 九重。蓮香傳伏虎。雲影駐回龍。山隔江潮轉。泉當竹徑沖。潺湲金液水。岝崿寶刀峰。結社來深谷。誅茅卓瘦筇。東陽腰帶減。慧遠足音跫。白業因茲啟。紅塵不敢封。六時成海會。三觀契心宗。樸儉僧規肅。流傳法雨濃。何妨存苦行。安用逞機鋒。

 聖德懷深眷。 時巡訪舊蹤。吳都浮紫氣。禹穴奠黃琮。道與齋心合。行由覺路逢。鸞旗縈翠篠。羽蓋偃青松。十笏珠宮現。千華 黼座供。祗林周法界。蘭若展慈容。解網寬生類。提筐抃老農。

 皇情方暢遂。佛力共陶鎔。幸企扶輪化。慚非珥筆從。瞻 天猶咫尺。勝義警晨鐘。

  附對聯

  初住雲棲

竹筧三五升野水

蓬窗六七片閑雲

     又

屋壁空疏。八面喜逢青嶂合。

溪山寂靜。四時惟有白雲棲。

  三聚亭

翠靄封中覓路

碧峰盡處歸庵

     又

天衢有路通芳竺

梵世無為見古村

  三門

古剎重開。五色瑞雲棲止地。

禪林肇建。萬年寶歷太平時。

  善會門

慕至道而決意精修。堪同此會。

憚清規而無心上進。莫入斯門。

  凈業堂

王極樂六八大願之慈尊。絕限量壽命光明。不離當

處。

過娑婆萬兆佛邦之凈土。妙莊嚴樓臺池沼。元是吾

鄉。

  禪悅堂

逐隊二時。逢閻老打算飯錢。能無欠否。

飽參一念。對廬陵近來米價。得不難歟。

  高步

樓閣將登。也須從這裡過。

階級不落。畢竟是什麼人。

  演法堂

九會融鎔。六十萬字之雄文。圓極一乘性海。

千華授受。五十八篇之大戒。弘開三聚法門。

  隨止居(即刻經房)

跡遠紅塵。日近僧規成凈侶。

身依白社。時親法寶度凡情。

  小雲棲眾信士重建演法堂記(附刻)

  粵稽雲棲。創自宋。越數百年。有

蓮池大師。重辟道場為念佛放生所。而規模崇起焉。又越二百數十年。有同裡諸君子。聯凈社。廣放生。而小雲棲繼起焉。夫放生者。體天地好生之德以為心誠善舉。第有放而無養。則不遂其生。反以速之死。非全生之道。昔雲棲創建水陸道場。其規制有放生銀三兩。並生食銀一兩。其法至今無弊。維時以寺距城遠。復於西北兩門創上方長壽二寺。鑿放生池。以便放生者。自撰碑記。謂以是為之兆。兆且引而蔓延之。不知繼此而興起者更幾池也。則其願大矣。小雲棲者。同人慕雲棲放生舊事。從而推廣之。先是籲諸阮大中丞。請於西湖復古制。未果行。歲癸亥。廉得東。城餘庵為餘姓所舍。有殿廡寮房。池之大可二三畝即卜此為課佛放生所。嗣以牛欄羊圈豚柵雞棲不備具。旋購鄰庵。兼買民舍聯絡。而拓其址。更蓋牲廠魚池等。並另構三楹。崇奉

蓮祖像。落成時。以小雲棲名。蓋法五雲舊事。而規模小之也。夫同一放生。而大小雲棲各異。雲棲在山中設放生所飛走各類充牣其中。既有生食。眾僧復減口以養之。除芻茭。約費粟二百石。城內外放生二池歲費百餘金。自來無缺乏。若小雲棲。則牲糧。及一切經費。統計常年捐款。並書院樂輸外。不及半餘。須另募以濟之。寺在城隅。地窄而牲多。故各牲以每種若幹定為額。餘仍送大雲棲寄養。貼生食焉。但此項須募施。多寡無常數。亦非久計。同人正擬捐貲購田收租息作牲食。斯議未及舉行。會壬申冬。寺厄於火。經

高大中丞具折入

告。奉有

諭旨。於鹽務中給銀五百兩。餘著僧人募建等因。遵將此項首建

蓮祖殿。其餘各工。眾商籲於

常鹽政。籌款修復。費尚不貲。須添募以蕆事。同人爰集而商曰。專濟雲棲生糧一項。與其逐年勸捐盈絀不定。何如乘此興復寺工之際。我等捐建一水陸堂。重定新規於功德內加生食銀三兩以為小雲棲寄養之生糧。在作功德者既不惜此些須而在放生者實可行之久遠。豈非兩利之道。眾韙之。乃相度燼餘。唯演法堂最高廣。估值需一千六百金。隨如數募齊。選工料。而敦請諳練者督理之。不日工竣。內壇啟而生食增矣。遂將此意告常住。刊刻木榜。宣佈一切。咸使聞知。並欲其經久勿替。令後人知重建斯堂之有自也。謹敘顛末而記之石。

  時

嘉慶十八年六月之吉佛弟子丁燾謹識。

  五雲精舍。自宋初乾德五年伏虎禪師開山。逮有明弘治七年。霖雨發洪。殿宇傾圮。經像漂沒。中廢者幾百載。至隆慶五年。

蓮池師祖結茅三楹。以念佛放生標最勝法幢。嗣是善信皈心。漸成蘭若。閱今二百餘年。稱名勝古剎。屢蒙

聖駕臨幸。並節次

欽頒墨寶。敬謹藏庋。寺素無恒產。僧眾四百餘。藉水陸齋懺以度日。乃於十七年冬。不戒於火。經

前撫憲高 具折入

奏欽奉

恩旨。賞銀五百兩興修。其不敷者。令僧人募化辦理等因。欽此。欽遵。祗領。先行啟建

蓮池祖殿三間。次經小雲棲放生紳士捐建演法堂。外自山門。至前後大殿。及尊藏

墨寶樓閣等。俱系緊要。勘估工料。約需銀八千兩。經四所鹺業公籲

鹽憲常。 請由商捐項下借撥墊給。按引輸補等情。當荷批準。並公舉沉雲蒸居士董理督辦。不數月間。宏規重啟。雖工未全竣。而有法堂以奉經律。有禪堂以安僧侶。經懺得資禮拜(與明)。等實感

皇仁。而頌 憲德。謹於法匯重梓而附記及此。

  雲棲寺住持僧(與明)等謹識

  菩薩戒弟子劉慧聞率子性澤施資敬刊

  光緒二十五年冬十月金陵刻經處識

嘉興大藏經 雲棲法匯(選錄)(第卷-第卷)

  菜市橋重建孝義無礙庵記

  蓮池禪師少與予同業黌較。予登仕。禪師出傢為嘉靖乙醜。禪師夙志方外。以二尊人在。不敢離。既先後歲雙失怙恃。將力酬所願。而室人湯氏年才一十有九。前兒傷亡。憶子輿之規。疑未決。已而念風燈石火。時不我延。遂疾從剃染。湯處室。齋戒禪誦。與其母偕。母尋故。孑然煢居。宗人議後以三侄文彬。無何。湯亦脫簪珥為尼僧。召文彬謂曰。茲無所事後。不後我固無害。彼生而養。死而服。而殯。而祭。世法也。吾學佛。存資缽衲。歿歸阇維耳。夫何求哉。因舉所有田廬普給群侄。於文彬低昂之。而別以居屬文彬。己從鄰僦舍。繩樞蓬門。夕燈晨香。闃如也。嘉禾朱公子衷純。追厥先大夫銀臺虞葑先生遺意。首事構庵。而予與一時宰官居士比丘某某從臾焉。累百金。買趙氏故宅。宅苦隘。水文學施傍屋一楹附益之。又歲久。頹圮幾盡。眾相與施材。緇侶之能匠石杇墁畚插者相與施工施力。中為禪堂。鑿井於左廡。餘垣軒廚湢。略備而已。予惟禪師無子。無留貲。無素所可憑依故舊親戚僚友。湯以年少婦獨禦傢政。伶仃苦辛。多歷年所如一朝。及其分田割廬。皆出本懷。亦難矣。諸上善人憐而庵之。義舉也。舉於義。則十方常住業也。後清信女展轉相續。焚修於此庵。遠為二尊人莊嚴報土。又孝思之道也。按府志。菜市橋西。有古無礙庵。其後漸沒入於民傢。徙而北。裡之耆氓告予以此地。正庵之舊址。久湮忽興。殆天意。非人力。而義以孝不虛。孝以義不泯。若交相成而不相悖。乃沿古證今。合而顏之曰孝義無礙庵。沈氏子孫。尚其念之護之。以無忘孝義。永為人天福田。流慶淵淵。後必有昌大其門閭者。湯法諱祩錦。暨禪師同師關中南五臺性天和尚。溯禪師出傢。逾四十稔。蓋行年五十九而庵成。

  時

萬歷三十四年歲次丙午上元日

賜進士出身資善大夫都察院右都禦史前兵部左侍郎出征外國加一品服邑人宋應昌撰。

  遺囑

  立遺囑老病僧袾宏。號蓮池。姓沈氏。父明齋府君。母周氏。宏年二十七。先府君見背。未幾。兒祖植殤亡。二十九喪偶。續娶室人湯氏。三十一。先慈復見背。遂發心出傢。湯時年一十有九。與其母俱。母尋故。中間先有繼嗣之說。後落發為尼僧。乃不嗣。而分其田廬。具如碑記所雲。茲不贅。但念湯既散所有於侄男五人。獨於文彬加厚。又獨於文彬與住房一所。理已協。情已盡矣。今此孝義庵居。肇端於朱文學懋正。主宰於宋司馬桐岡。洪司諫湘皋。夾輔於眾宰官居士比丘某某等。約共五百人有奇。各捐己資以建。而 縣尊吳父母特施俸金三兩。帖頞存照。又傍樓一間。水文學深甫買徐九德者。並以施庵。舍契存照。所以然者。湯以沖年孑身。守志不渝。今已老。諸君子義之。湯以沖年孑身。躬井臼。奉宗祀。供庶姑於堂。生事而死葬。諸君子孝之。故庵以孝義名。此庵蓋秋毫皆檀越信施所成也。外無隻木寸地與沈門相涉。後人不知其詳。儻生異念。橫相侵漁。則為欺自心。欺十方檀信。欺縣父母。欺我。及我考妣宗祖。況湯有徒有孫。有久伴道友。就令湯之徒伴澌滅逮盡。亦當別求老成篤行尼僧住持。以永存孝義之名。在俗傢不得而有。恐歲久湮沒。書而鏤之梓。遺以為據。伏希

高明朗鑒。

  萬歷三十四年。歲次丙午。孟冬八日。沈氏出傢子。雲棲沙門袾宏書。時年七十有二。湯時年五十有九。續記。

  臬司憲長吳本如公祖。給扁曰古無礙庵。施金三兩。刻釋迦像一尊。永遠供奉。有帖存照(三十七年九月)。

  巡撫貴州舊藩司郭青螺公祖。給扁曰超塵。

  囑餘

  予既作孝義庵囑。今萬歷辛亥。為先府君去世五十周年。歸庵修薦。因思予年七十有七。命在旦夕。而庵主湯氏壽亦逾一甲子有四。兼復多病。後事當更囑廣占等。所以者何。庵主未剃染時。有侄贅江幹徐宅曰文彬者。求為嗣。予弗允。強就焉。然名在沈門。身在徐宅。未嘗同居定省晨昏。代理傢務也。乃剃染以後。分田廬。別僧俗。而嗣之說已盡絕烏有矣。詳具宋司馬碑文中。今廣占在傢為母子。出傢為師徒。並見在徒眾善友。諦聽吾言。毋令後亂。一。壽具已有坐龕。不必依世俗買棺槨矣。二。壽服已有偏衫戒衣。不必依世俗辦居壽衣矣。三。壽地已有普同塔。不必依世俗尋墳墓看風水矣。四。守禪門規制。不必依世俗出鬥書稱孝子某人告訃矣。五。遵六祖遺訓。不必依世俗披麻衣。送麻佈。結孝堂矣。六。三朝首七。請僧誦經。餘七隻消本庵眾等念佛。不必依世俗頻頻建道場矣。七。舉殯但用香亭一座。山民輿龕。不必依世俗顧仵作。及神亭銘旌魂轎等間雜費用矣。八。眾道友念佛相送。不必依世俗叫樂人打鼓吹笛等喧嘩擾亂矣。九。在傢所有產業。分與文彬諸侄。衣飾半與文彬收受已訖。此外更無金玉珠翠綾羅絹段值錢等物。其平日穿著佈草舊衣。乃至經像爐瓶桌椅粗重傢夥。孝義庵自置者。皆招提僧物。屬十方常住。不必依世俗分傢財起爭端矣。十。庵主既已出傢。自是僧類。師亡徒紹。不必依世俗親族來處置傢事矣。自今以後。眾等惟宜恪守清規。小心謹慎。如其貧乏。托缽資生。莫入人傢化緣。莫招女眾做會。莫走遠方進香。莫與男僧來往。莫做精致器皿。莫作華麗衣衫。莫輕易收人出傢。莫置買田地世產。痛思生死。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切記切記。

  時

萬歷三十九年。歲次辛亥。六月二十一日。雲棲老病僧宏。書付孝義庵主徒眾廣占等收受。

  眾等。大文大志智慎廣曜廣潭廣悉廣高廣蓮廣善廣深

  孝義庵規約大門時時關閉。無要緊事勿開。門裡問。答可也。不依。罰銀三分。圓光門時時上鎖。客至。擊板三聲。請坐少頃。待主人出。主內。客外。圓光相見。女客以正事欲進者方開。餘系緊要正事方開。不依。亂放人進者。罰銀一錢。後門除出凈外。無事不可開。亂開。罰銀五分。凡用度要減省。不可豐盛。待客亦然。茶過四品。飯過四品。齋過五品者。每品罰銀三分。非理募化者。一罰十。正月半。二月十九。四月八。七月半。臘月八等。緊緊閉門。不可做會。不依。罰銀五錢。方僧化緣。一例卻之。遠方尼僧不相熟者。無得留進圓光門。不依。罰銀三錢。列經桌四張。每日誦經一卷。三時念佛。叫名不至。罰銀二分。每半月誦十重八輕戒一遍。不至。罰銀三分。置簽筒叫名。早晚禮誦。不至。罰銀一分。無事出外間行。罰銀一錢。侵克信施者。一罰十。二人同行。方可人傢宿。獨身宿者。罰銀五錢。普陀天臺等遠遊。及湖船聚集婦女處入會。罰銀五錢。彼此鬥爭者。各先罰銀三分。後辯曲直。故留遠方尼僧住者。罰銀五錢。私取常住物者。一罰十。招接算命相面收驚等諸婆者。罰銀一錢。輕易留人出傢者。罰銀五兩。出院。在庵嫁送有法名女子者。罰銀五兩。出院。畜養幼男。至十五六歲不發遣者。罰銀三兩。以葷腥入庵者。罰銀三兩。以酒入庵者。罰銀三兩。除服藥。學吹打搖鈴杵念真言等。罰銀一兩。擅留在傢婦女。為傢間口面不和而來者。不勸回。久留。罰銀三兩。擅留己分上親戚在庵混擾。罰銀五錢。欺滅當傢。不容作主行。事者。出院。當傢行事差錯。阿諛不諫者。罰銀三錢。

  紀賢

  廣覺

  沙彌尼廣覺。直隸崇明縣龔氏女。父一夔。別號夢萱。鄉之碩德君子也。母施氏。生覺於萬歷己卯。甫年十二。不茹葷。從妹廣曜者。相與習經咒。朝夕禮佛唯謹。自誓貞不字。父母諸宗人難之。多方勸喻不能奪。二十八剃染。明年。偕其妹隨仲父至庵。先是夢萱公語及孝義庵之勝。覺大喜躍。遂委身依止焉。曩覺之在室也。事父母如事師。逮其出傢也。事孝義庵主如事父母。精持梵行。純一不雜。遠邇瞻慕。崇明之人因而感化發心者不可數計。然稟質孱弱。刻心苦躬。勞不自惜。俄得疾。久之。卻醫藥。一心待盡。夢萱公聞女病。偕母來省。則曰。吾昔落發於尼師。不愜吾願乃特蓄周羅而告予曰。最後一結。惟師斷之。佛制也。予允諾。自是無他語。氣懨懨不絕如線。忽起。正面趺坐。曰。願見庵主。庵主至。合掌稱謝言別次。為設彌陀接引尊像。則怡然現笑。凝目諦觀。合掌歸命。已而索水盥手。著新凈衣。持數珠。端身對佛。如入禪定。侍疾者慮或傾仆。以二枕將左右掖之。揮手雲。無用此。眾環繞助念。復揮手雲。吾自有主在。毋勞眾也。跏趺不動。凡二晝夜有奇。微聲念佛。聲漸盡。泊然而逝。時萬歷辛亥二月七日。出傢六夏。世壽三十有三。

  袾宏曰。覺疾甚。諸因覺發心者疑貳欲退。曰。奈何事佛而不壽。有解之者。直以回仁且夭關乎昔緣。覺獨曰。吾方以速脫娑婆生凈土為大幸。奚取於長年。嗟乎。人居塵世。如困狴犴。早釋而得歸。與久羈而不返。其苦樂何如。智者瞭焉。非凡愚所知也。覺以女子身。卓然具如是知見。況臨行俊偉赫奕。風動頑懦。雖耆英宿德胡以加此。假令算獲期頤。而不聞道。壽亦何補。諸發心者。當歡喜感嘆。轉增修進矣。因次其始末以為紀賢首。

  庵主太素師

  庵主姓湯氏。父小江公。母朱氏。年十四。為母發心持血盆齋三載。時予年二十九。喪偶。不欲續。而一子殤亡。奉母命再娶。議婚者以庵主言。予喜道合。即毅然諾之。逾年而先母見背。安厝已竟。遂奮志出傢。俄以遠遊病歸。結茆深山中。忽來陳。將嗣侄文彬。予惟出傢時已無子想。今胡為及此。亟止之。則雲業已成不可改。予思己既出傢。又不許守志在傢者嗣。非人情。乃不獲己順之。無何。庵主亦剃落為尼僧。乃悉以得分薄產給散諸侄。而稍厚於彬。自是化傢為庵。易素為緇。而嗣之說成夢幻矣。茲甲寅蓋世算六十有七。齋年五十有二。法臘二十有一。以初夏得疾。食漸減。至八月十三日。粒米不入口彌月矣。形枯骨立。一息僅存。忽雲。經稱十念往生。亟扶我起。起則正坐念佛而逝。庵主法諱祩錦。師關中南五臺性天和尚。平生戒行潔白。處信施。因果明慎。絲毫無所茍。其實行可為尼眾式雲。

  袾宏曰。予昔將出傢。具啟辭學道。伯兄三洲公密止其啟。庵主謂予。此事我知之。不以告。後將以我為不賢婦誤君事也。予感泣。一夕剃染。諸昆弟親友留予者。激庵主先導而從臾之。庵主答曰。我熟聞渠稱生死事大。乃故為沮撓可乎。願諸公勿復言。後予得疾白下。垂斃。庵主聞之。急禮鬥為祐。伯母倪恭人謂諸婦女曰。汝曹見聞否。彼丈夫棄之出傢。不懷冤恨。而反祈禳。希有也。願汝曹效之。嗟乎。予得慷慨出傢。而無復顧慮者。庵主解脫力也。所可惜者。誤信謬人。有嗣子之失。又辦道主傢。二用其心難乎不亂。雖往生未可必。而實行無疵。臨終正念。植當來之慧基不淺淺矣。賢乎哉。

  武林孝義無礙庵主大尼太素師塔銘(有序)

  賜進士出身奉直大夫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

  讀雲棲優婆塞戒弟子廣瀹吳應賓撰文

  蓋餘屬耳震旦哮吼之音。至孝義無礙庵主。而竊嘆其與雲棲法輪交參推挽以為蓮宗長也。有不思議者四焉。庵主始處雲棲大師之室。欲愛如膏。佛智如火。勤勇熏鑠。頓盡無餘。於是乎有異方便焉。使大師於出傢緣而得自在。以為一代法檀。而大師所謂庵主董正化儀。鎮撫徒眾。乃至形未來波旬若幹種心。若秦鑒之洞覽。故孝義之有終也。猶雲棲之有始也。法輪交參。不思議一矣。庵主尊重木叉。庭無比丘之跡。梵行所感。四事翕如。與共住者量腹度形。歸其羨於雲棲香積。而孝義之剎。一行以為香光。六字以為法喜。三心以為禪悅。九品以為無盡燈。出要之途。惟雲棲是趨是步。故檀波羅密者。庵主之所以投。而慧波羅密者。大師之所以報也。法輪交參。不思議二矣。大師上度為孝。普度為慈。棄短取長。代衰以染。而庵主用近事女身。持冰霜之律儀。薦蘋藻之明信者幾三十年。庶姑終堂。乃現比丘尼相。及其念心成就。乘願往生。而弘范漚和。若虞淵之返乎初照。高足廣占大文廣曜輩所影赴而響隨者。皆大師所龜卜而石畫也。庵主和其義以補大師之孝於方內。而大師錫其孝以扶庵主之義於方外。法輪交參。不思議三矣。庵主為優婆夷而勉畜嗣子。為比丘尼而亟謝嗣子。分田授廬。莫不中度。曰。為沈氏出傢兒後者固有在矣。而孝義精藍。適當古無礙庵之宇。堅牢持地。檀那佈金。凈覺觀心。如時湧沒。而大師所以區別僧俗。料揀至儀。一一義中。足使招提之塵重於郟鄏之鼎。雖其染指。能不捫心。是庵主奉雲棲以出世間智。而大師攝孝義以入世間智也。法輪交參。不思議四矣。乃往古昔善慧之以欲鉤牽也。瞿夷之為善知識婦也。智力所持。歷二僧祇。法爾偕偶。錫黏磁吸。莫知誰為。若庵主之於大師。將無緣熏鏡中分其影像耶。大師於形傢言瞭不措意。而兩窣堵坡。從不思議解脫慧心任運拈出。大師南面於招提之左。如據座法檀。庵主東面於阿蘭之右。如雲來上首。周覽神奇。足使白鶴喪機。青鳥杜口。願王智導。影現重重。情器世間不二隨順。而餘廣瀹賓。因於雲棲監院。沐二大士灌頂口光。略說如是法輪交參不思議事。於劫海中三繞四攝。必有異熏習焉。庵主姓湯氏。十四為母持齋。十六歸丈室。十九而從大師於南五臺性天和尚之門。為優婆夷戒弟子。法諱祩錦。四十七出傢受具。僦舍焚修。以白法為流輩宗仰。五十九而孝義庵成。大司馬桐岡宋公為文勒之於石。先大師涅槃一歲。示疾累月。忽謂侍人掖之起曰。吾其乘十念往矣。端坐念佛而寂。萬歷甲寅八月十三日也。距生嘉靖戊申十二月初九日。世壽六十七年。而為僧臘者二十有一。學者稱太素師。大師著其慧行於紀賢之策以為尼眾楷式雲。銘曰。

 僧現非男  尼現非女  等與眾生  為智度母

 身相非古  塔相非今  等與眾生  為慈妙雲

 優缽時開  芬陀交映  同事顯凡  冥權秘聖

 華數為劫  塵數為年  此土安隱  如那羅延

  菩薩戒弟子劉慧聞率子性澤施資敬刊

  光緒二十五年冬十月金陵刻經處識

嘉興大藏經 雲棲法匯(選錄)(第卷-第卷)

  雲棲大師塔銘目錄雲棲大師小像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 釋德清蓮宗八祖杭州古雲棲寺中興尊宿蓮池大師塔銘(並序) 吳應賓雲棲本師行略 釋廣潤祭雲棲大師文 釋德清奠雲棲太師翁章 釋智訚奠雲棲和尚蓮池大師翁章 釋大朗禮雲棲大師塔偈 朱 鷺復禮蓮師塔偈 貢修齡禮雲棲大師塔偈 釋弘恩恭述雲棲大師智行悲頌(有序) 吳應賓雲棲大師像贊(五首) 釋德清又 吳應賓又 宋守一祝雲棲大師七十偈(以下有目無文) 釋真可又贊 釋真可本師雲棲和尚八十壽章 釋廣寂雲棲本師菩薩七言二十韻 吳應賓

其容寂。其心密。無內外。不出入。百千三昧。眼裡空華。一切行門。空中鳥跡。不信分身萬像中。癡人祗向毫端視。咦。

  觀如敬刊

  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

  欲海橫流。三毒熾然。孰能遏狂瀾以清烈焰。自非應身大士。又何能醒顛暝而朗長夜。時當後五百年。尤難其人。是於雲棲大師深有感焉。師諱袾宏。字佛慧。別號蓮池。志所歸也。俗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為名族。父德鑒。號明齋先生。母周氏。師生而穎異。世味澹如。年十七。補邑庠。試屢冠諸生。以學行重一時。於科第猶掇之也。顧師志在出世。每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時從遊者日進。即講藝。必折歸佛理。業已棲心凈土矣。傢戒殺生。祭必素。居常太息曰。人命過隙耳。浮生幾何。吾三十不售。定超然長往矣。何終身事齷齪哉。前婦張氏生一子。殤。頃婦亦亡。即不欲娶。母強之。議婚湯氏。湯貧。女齋蔬。比有富者欲得師為佳婿。陰間之。師竟納湯。然意不欲成夫婦禮。年二十七。父喪。三十一。母喪。因涕泣曰。親恩罔極。正吾報答時也。至是而長往之志決矣。嘉靖乙醜除日。師命湯點茶。捧至案。盞裂。師笑曰。因緣無不散之理。明年丙寅。訣湯曰。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為計。湯亦灑然曰。君先往。吾徐行耳。師乃作一筆勾詞。竟投西山無門洞性天理和尚祝發。乞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就壇受具。居頃。即單瓢隻杖遊諸方。遍參知識。北遊五臺。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隨眾煉魔。入京師。參遍融笑巖二大老。皆有開發。過東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裡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師以母服未闋。乃懷木主以遊。每食必供。居必奉。其哀慕如此。至金陵瓦官寺。病幾絕。時即欲以就茶毗者。師微曰。吾一息尚存耳。乃寢病間歸。越中多禪期。師與會者五。終不知鄰單姓字。隆慶辛未。師乞食梵村。見雲棲山水幽寂。遂有終焉之志。山故伏虎禪師剎也。楊國柱陳如玉等為結茅三楹以棲之。師吊影寒巖。曾絕糧七日。倚壁危坐而已。村多虎。環山四十裡。歲傷不下數十人。居民最苦之。師發悲懇。為諷經施食。虎患遂以寧。歲亢旱。村民乞師禱雨。師笑曰。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眾堅請。師不得已。出。乃擊木魚。循田念佛。時雨隨註。如足所及。民異之。因相與累累然肩材木荷鋤钁。競發其地。得碣礎而指之曰。此雲棲寺故物也。師福吾村。吾願鼎新之。以永吾福。不日成蘭若。然外無崇門。中無大殿。惟禪堂安僧。法堂奉經像。餘取蔽風雨耳。自此道大振。海內衲子歸心。遂成叢林。師悲末法教網滅裂。禪道不明。眾生業深垢重。以醍醐而貯穢器。吾所懼也。且佛設三學以化群生。戒為基本。基不立。定慧何依。思行利導。必固本根。第 國制。南北戒壇。久禁不行。予即願振頹綱。亦何敢違憲令。因令眾半月半月誦梵網戒經。及比丘諸戒品。繇是遠近皆歸。師以精嚴律制為第一行。著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以發明之。初師發足操方。從參究念佛得力。至是遂開凈土一門。普攝三根。極力主張。乃著彌陀疏鈔十萬餘言。融會事理。指歸唯心。又憶昔見高峰語錄。謂自來參究此事。最極精銳。無逾此師之純鋼鑄就者。向懷之行腳。唯時師意並匡山永明而一之。更錄古德機緣中吃緊語編之。曰禪關策進。並刻之。以示參究之訣。蓋顯禪凈雙修。不出一心。是知師之化權微矣。梵村舊有朱橋。屢被潮汐沖塌。行者病涉。太守餘公良樞請師倡造。師雲。欲我為者。無論貧富貴賤。人施銀八分而止。獨用八者。意取坤土以制水也。微矣。或言工大施微。恐難竣事。師雲。心力多則功自不朽。不日累千金。鳩工築基。每下一樁。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數日。橋竟成。昔錢越王以萬弩射之不回。師以一心力當之。何術哉。萬歷戊子。歲大疫。日斃千人。餘公復請師就靈芝寺禳之。疫遂止。凈慈僧性蓮。請師講圓覺經。聽者日數萬指。如屏百匝。因贖寺前萬工池。後師八十誕辰。又增拓之。合城中上方長壽兩池皆為放生設。侍郎王公宗沐問。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師雲。貓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自代雲。走卻法師。留下講案。又書頌曰。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惑。貓兒突出畫堂前。床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師道價日增。十方衲子如歸。師一以慈接之。弟子日集居日隘。師意不莊嚴屋宇。聊取安適支閣而已。其設清規益嚴肅。眾有通堂。若精進。若老病。若十方。各別有堂。百執事各有寮。一一具鎖鑰。啟閉以時。各有警策語。依期宣說。夜有巡警。擊板念佛。聲傳山谷。即倦者。眠不安。寢不夢。佈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以進退人。凜若冰霜。威如斧鉞。即佛住祇桓。尚有六群擾眾。此中無一敢諍而故犯者。雖非盡百丈規繩。而適時救弊。古今叢林。未有如今日之清肅者。具如僧規約。及諸警語。赫如也。極意戒殺生。崇放生。著文久行於世。海內多尊奉之。城內外放生池。歲費計百餘金。山中設放生所。其救贖飛走諸生物充牣於中。眾僧減口以養之。歲除芻。約費粟二百石。亦有警策。守者依期往宣白。即羽族善鳴噪者。聞木魚聲。悉寂然而聽。宣罷。乃鼓翅喧鳴。非佛性哉。噫。佛說孝名為戒。儒呵有養無敬。師於物養而敬。且有禮者也。非達孝哉。師道風日播。海內賢豪。無論朝野。靡不歸心。聞名而感化者。若大司馬宋公應昌。太宰陸公光祖。宮諭張公元忭。大司成馮公夢禎。陶公望齡。並一時諸縉紳先生。次第及門問道者以百計。皆扣關擊節。征究大事。精難義。靡不心折。盡入陶鑄。至監司守相。下車就語。侃侃略無少屈。諸賢豪侯參者無加禮。不設饌。皆甘糲飯。臥敗席。任蜥緣蚊嘬無改容。皆忘形屈勢。至則空其所有。非精誠感物。何能至是哉。侍禦左公宗郢。問念佛得悟否。師曰。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仁和令樊公良樞。問心雜亂。如何得靜。師曰。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坐中一士曰。專格一物。是置之一處辦得何事。師曰。論格物。隻當依朱子豁然貫通去。何事不辦得。或問師何不貴前知。師雲。譬如兩人觀琵琶記。一人不曾經見。一人曾見而預道之。畢竟同觀終場。能增減一出否。 今上慈聖皇太後崇重三寶。域內名僧靡不延之。一日偶見師放生文。甚嘉嘆。遣內侍齎紫袈裟齋資往供。問法要。師拜受。以偈答之。載別錄。師極意悲幽冥苦趣。自習焰口。時親設放。嘗有見師座上現如來相者。蓋觀力然也。師天性樸實簡淡。無緣飾。虛懷應物。貌溫粹。弱不勝衣。而聲若洪鐘。胸無崖岸。而守若嚴城。禦若堅兵。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經濟洪纖不遺針芥。即畫叢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粒米莖菜無虛費。核因果。明罪福。絲無絓漏。定程規。秋毫不忽。養老病。公眾僧。不滲滴水。自有叢林以來。五十年中。未嘗妄用一錢。居常數千指。不設化主。聽其自至。稍有盈餘。輒散施諸山。庫無儲畜。凡設齋外。別有果資以供師者。咸納之。隨手任施衣藥。救貧病。略無虛日。偶簡私記。近七載中。實用五千餘金。不屬常住。則前此歲歲可知已。師生平惜福。嘗著三十二條自警。垂老自浣濯。出溺器亦不勞侍者。終身衣佈素。一麻佈幃。乃丁母艱時物。今尚存。他可知已。總師之操履。以平等大悲攝化一時。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佛囑末世護持正法者依四安樂行。師實以之。歷觀從上諸祖。單提正令。未必盡修萬行。若夫即萬行以彰一心。即塵勞而見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師一人而已。先儒稱寂音為僧中班馬。予則謂師為法門之周孔也。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師之才足以經世。悟足以傳心。教足以契機。戒足以護法。操足以勵世。規足以救弊。至若慈能興樂。悲能拔苦。廣運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出世始終。無一可議者。可謂法門得佛之全體大用者也。悲茲末法。非師曷足以挽頹風。回狂瀾於既倒乎。非夫應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微密細行。不能殫述。別傳詳之。茲略掇其行事之梗概。臨終時。預於半月前入城別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及故舊。但曰吾將他往矣。人皆莫測。還山。連下堂具茶湯設供。與眾話別雲。此處吾不住。將他往矣。眾罔知。常規中元濟孤設盂蘭盆。各薦先宗。師曰。今歲我不與會矣。有簿記。師密題之曰。雲棲寺直院僧代為堂上蓮池和尚追薦沈氏宗親雲。過後方見。始知其別語也。七月朔。晚入堂坐。囑大眾曰。我言眾不聽。我如風中燭。燈盡油幹矣。隻待一撞一跌。才信我也。明日要遠行。眾留之。師作三可惜十可嘆以警眾。時松江居士徐琳等五人在寺。令侍者送遺囑五本。次夜入丈室。示微疾。瞑目無語。眾省覺。報城中諸弟子至。圍繞。師復開目雲。大眾。老實念佛。毋捏怪。毋壞我規矩。眾問誰可主叢林。師曰。解行雙全者。又問目前。師曰。姑依戒次。言訖。面西念佛。端然而逝。是萬歷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午時也。師生於嘉靖乙未。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師自卜寺左嶺下。遂全身塔於此。其先偶湯氏。亦後師祝發。建孝義庵。為女叢林主。先一載而化。亦塔於寺外之右山。師得度弟子廣孝等為最初上首。其及門授戒得度者不下數千計。而在傢無與焉。縉紳士君子及門者亦以千計。而私淑者無與焉。其所著述。除經疏。餘雜錄如竹窗三筆等二十餘種行於世。率皆警發語。師素誡弟子貴真修。勿顯異。故多靈異不具載。嗚呼。我聞世尊深念末法眾生難度。恐斷慧命。靈山會上求護正法者。即親蒙授記亦不敢入。唯地湧之眾力任之。且曰。我等末世持經。當具大忍力。大精進力。即有現身此中。亦不自言其本。泄佛密因。但臨終陰有以示之耳。觀師之行事。潛神密用。安忍精進之力。豈非地湧之一乎。抑自凈土而來乎。不然。從凡夫地。求自利尚不足。安能廣行利他護持正法。始終無缺者乎。是予有感而來者。拾師之行事以詔來世。其他具諸別傳。乃為之銘曰。

 三毒焰熾  五熱周章  孰能藥石  頓使清涼

 欲海橫流  波浪滔天  誰能濟渡  駕大法船

 惟我大師  實乘願力  放身其中  隨宜調適

 蚤斷愛根  如獅脫索  才出塵勞  便露頭角

 開凈土門  張法界網  撈漉三根  其赴如響

 以金剛鎞  刮翳眼膜  根本不生  枝葉自落

 大冶紅爐  慈悲忍力  入此陶鎔  癡狂頓息

 毛孔光明  通身手眼  從無用中  法輪常轉

 若非付囑  定是地湧  豈屬尋常  具大勇猛

 師從空來  亦從空去  雖善藏身  欲隱彌露

 鐘鼓交參  雲霞綺互  塔影高標  法身常住

  時

萬歷四十五年二月望日

  前海印沙門德清和南謹撰

  蓮宗八祖杭州古雲棲寺中興尊宿蓮池大師塔銘並序

  雲棲大師。無量光如來菩提記莂之上首也。同體大悲。去樂邦。就忍土。視眾生如一子。出之火宅。而載以金地白牛。漩澓圓通。行無轍跡。人知其往於無往。不知其來於無來也。夫往於無往。來於無來。又惡在不可述於無述耶。師法諱袾宏。字曰佛慧。自稱蓮池比丘。嘉靖乙未。正月二十二日。現身杭隱君子沉德鑒傢。而假智母周氏腹以誕。十七為邑弟子員。慧業第一。逾三十而袈裟著身。於是南五臺性天理和尚有菩薩戒弟子矣。瞻奇五味。苦行六年。反錫一丘。枯禪三載。而雲棲之剎遂為震旦不二法門。坐道場四十餘年。法化遍周。而以萬歷乙卯七月四日策勛於清泰聖王之側。數齡九九。僧臘與大衍符。此則師於調服眾生三昧善入住出之大凡也。仲尼無學。以教故學。未能者四。無能者三。自好自求。自憤自樂。庸詎知不厭之非不倦耶。師示悟中迷。勤求無上。述古德利行因緣。助發禪喜。命曰禪關策進。抱以行寢。而消歸念佛一心。坐煉伏牛。愛樂勤勇。而不釋然。入辨融笑巖之室。猶之不釋然。僑寓東昌。而悟中之迷若掃。乃有頌雲。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裡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乘悟並消。歸無所得。猶之不釋然也。寓越中禪期者五。瞭不知鄰單諱字。棲真之塢。懸釜而炊。鳴泉夜和。乃至絕糧七日。晏如也。擔板禪頭。方且以為忍鎧。以為進幢。不知冷地婆心與麼徹困在。方師之為譽髦首也。足躡玉堂。手探金穴。若掇之矣。而幾案間輒以生死迅速自危。綸綍鼎茵。矢諸三十。不舍硜硜。於是乎不脫父衰而定省於揣摩。斧鬣既封。乃不脫母衰而饘粥於缽鐼。雖匕鬯未立。扊扅孔良。師固曰。博堅以脆。是孝慈之善物而已矣。若乃行腳而虞主俱。飲食必祭。盂蘭水陸。則沈氏之鬼別為福先。子舍祿養心長。色養日短。稱引自悼。情見乎辭。若祖。若考。若妣。若嬪。若善知識婦。世濟之詒。內助之美。同心之和。皆以文字載而行之。方外之狐。域中之馬。爭於不朽。未知孰賢。而終其身不借重人資。不見妄人過。不於佛法而生厭足。則大慈父之智導。與慈父之義方。無聲而聽。一也。緇門崇行。著之於篇。永言矜式。必忠孝之為前茅。而申警緇流。弗若於憲章者。至不共住。詞人韻語。功令休文。而弁髦方策。宋。劉韐。李若水。兩忠烈祠。濫以淫毀。稽古立義之士。未或明其不然。三嘆而筆之書。以俟來者。 國有大戒。不難輟講下座。信當路革言。乞士羯磨。以限制故。望昭慶地湧之壇而不敢即。五篇三聚。授之像前。而三師與七證等。於乎。襲堂構而懷雲仍之憂。棄須發而蔑劬勞之德。念榮肥而怠簡書之畏。私妻子而弛赫濯之嚴。聞師之風。亦可以少愧矣。雲棲者。一名棲真。宋初伏虎志逢禪師剎也。圮於巨浸。遺礎獨存。百年間無仔肩興復者。師賞其幽。而總戎楊國柱門人陳如玉等。奉以把茆練若。千峰圍繞。萬境空間。有終焉之志。而向之所伏乃更咥人。一繇旬中歲至二十餘倀。師化暴以慈。神咒加持。法食兼濟。而於菟之牙若焚。恒暘請禱。佛音聲雲佈自輔頰。雨師奔命。疾如神巫。鄉人曰。伏虎意生也。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五材備。百官至。居無何剎成。而師以骨人為千苾芻善知識。本厥子來。洎乎屍祝。六和之供。自西自東。自南自北。不鳩而集。匪夷所思。歲會香積之餘。頒之諸剎。普陀天臺皆與焉。他諸福田。應量而雨。至不擇闡提白衣。一籍七年。數金以鎰。幾若武成革車之數。師若曰。此乃菩薩比丘所以畜生相也。當是時。法施如麈。財施如鹿。妙樓寶楯。慮無不取辦咄嗟而師方存乎去泰去奢。才使奉經像處徒眾而已。吳越薦紳數欲廣嚴其宇。而師數距之堅。曰。此於樹下居侈矣。檀波逆流。篋無長物。綺縠不加於身。精奇不登於器。珍異不實於盂。苦次一帷。沒身不棄。乃至耋老。猶不以衵服溺器勞人。咄哉寶所導師。儉不敢先乃爾。三無漏學。首曰毗尼。而雲棲佈薩之嚴。直令漢官威儀。千秋復睹。智者菩薩戒疏巧發其隱。開遮輕重燦以彬彬。賞罰有章。進退維允。左袞右鉞。居然素王。迨今仁政具存。較若畫一。而如來波羅提木叉不為裨販之蟲喪其尊重。南山宣公以還未曾有也。玄德升聞。 孝定皇太後敦使而咨出要焉。北面稽首。報以伽陀。金作海會飯香。而紫尊以什襲。弗敢服也。 神祖禦天。三藏之輪。震旦起湧幾遍。弗敢請也。邦之大人。彤弓墨綬。問道侃侃若也。遵道靡靡若也。取大金湯。德威惟畏。謹毋使我眾有疵。終不以豫之六三。舍頤之初九矣。而雕龍甲。繡虎角。五車八鬥。合得摩詰吹篪惠休銜璧。而未嘗一搴郢上之旗。冷風小和。無之非池上之仙音。而林間之密諦也。於乎。方袍圓頂之倫。擷貝葉於枕中。掇蓮華於筆上。以幾遇巷而濟乘墉。高者建法幢。卑者章賂鼎。衣食好美以望其徒。聞師之風。亦可以少愧矣。永明謂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大師蓋雙照焉。楖栗頭邊。猛著精采而有東昌之悟。諦觀時節。無若三玄五位。浸假為孫叔衣冠而持名往生聖謨定保。故其出世為人。顯以九品為綱。密以單傳為釣。而彌陀小本疏鈔昭昭乎揭日月矣。其為書也。鉤三藏十二部之玄。以莊嚴六字心佛。作者如釀眾芳。都成一味。讀者如浴大海。已用百川。如來一代時教盡在是矣。安居之暇。時為學徒講諸經論。沖口而道。如水得風。自成組繡。而天臺賢首交光互影於帝網之珠。雖挾天下之美以往。窅然自喪。住持軌則。刻漏以香宛同匡阜。巡單以板。小類伏牛。庶慎之思。不令而行。不戒而備。米鹽析。水乳調。老病寧。禪講輯緇素洽。神人和。淑慝分。會計當。檀施出入。察及秋毫脫也以貿燭金續銷膏火。而不善知眾之謫至矣。夫非起教微眇。使共住者遷善遠罪而不自知耶。以故萬指之聚闃其無人。六時之規蕭然無事。五乳老人嘆其旋萬法歸一心即塵勞見佛性。以為永明後一人。而又以經濟妙嚴。比於法門周孔。知言哉。法身向上事。觸著磕著。偶露一班。而未嘗數數。王侍郎宗沐問。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師曰。貓兒突出時如何。自代雲。走卻法師。留下講案。乃有頌曰。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惑。貓兒突出畫堂前。床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如是作略。定從洞山寶鏡中來。而師甚不欲增上慢人。睨其影草。妄拈戲論。以為大譴大呵。周納言汝登。舉鳥窠為香山說止惡行善。為侍者吹佈毛以諷。師曰。正說止行。佈毛已滿地矣。左侍禦宗郢問念佛得悟否。師曰。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何獨於反念念自性而疑之。曹明府胤儒。謂師執凈土漚。棄華藏海。師報以書。大都謂華嚴無量法門。凈土處一。一入一切。一攝一切。方欲因漚觀海。奈何以海拒漚。曹不能難也。當知念佛一心。自是師尋常行坐處。而退藏於密。不得事相。不得理相。盡力舉似諸人。禪之凈土。則吾豈敢。凈土之禪。為他演說。如說修行。則可謂雲爾已矣。師所匯往生之流。在傢二輩。寥寥空谷足音。而雲棲孝義諸賢。以無同分顯證。姑取臨終正念分明而已。且夫天樂異香。普聞一切。良繇賴耶共相感應道交。殆未可為往生者必。使為往生者必。則臨終惡相。自訟猶希矧曰同分。而世之墮泥犁者寡矣。然則諸根已謝。壽暖尚連。沓然而迎。翛然而往。故是正念分明者報合境界。而以獨知之契。寧闕所疑。謹厚精嚴。不以自宗假借類此。於乎。受一非餘。得少為足。性相宗說。反唇而稽。無土之禪。掠虛承響。輒自謂休去歇去。聞師之風。亦可以少愧矣。師貌古神粹。雙眸爛爛。音若洪鐘。行平等慈。無輕重於懷抱。含醇飲和。而仰之者如高山。就之者如愛日。歸之者如流水。嘗講圓覺於凈慈寺。七眾圍繞。其數十千。香華載塗。至不可措趾。一時碩德名流。若嚴閣學訥。陸大宗伯樹聲。汪少司馬道昆。陸太宰光祖。宋大司馬應昌。張宮諭元忭。汪少司馬可受。董大宗伯其昌。王大司空舜鼎。黃祭酒輝。金中丞學曾。陳方伯善。黃學憲汝亨輩。皆刳心咨決。而海內稱十戒五戒弟子者無慮千萬。激揚心要。助轉法輪。則虞司勛淳熙。馮司成夢禎。陶祭酒望齡。王大行爾康。葛璽卿寅亮。翁大參汝進。洪太仆瞻祖。錢臬憲養庶。羅太守大冠。王郡丞在功。謝二守於教。宋胄子守一。王文學宇春。顧文學若群。及吾傢司馬用先。皆棟之隆也。而盲兀小子賓。耳食於遍覆之舌。飛精俯囟印廣瀹名。寶手遙垂。金鎞時有。恨皮下無血耳。波光緣起。梯航而至。無論赤縣。乃有越流沙而展坐具。泣涕瞻依。若亡子之遘慈母者。將無西極化人。證明東方護法耶。其拔幽也。覺觀入微。助發密語。而炬口為甘露門。戒殺放生之篇情文雙妙。把卷者顙有泚焉。羽族毛群。去刀俎而園觀。芻粟歲率二百石。鼠馴階下。虱處筒中。惠人之池。則上方故墟。長壽新宇。兼雲棲剎竿之外而三。法以為羅。食以為餌。木魚方吼。而翔者息喙。泳者仰沫矣。易曰。中孚豚魚吉。師之謂也。香光大冶。其將磅礴。十二類生以為法檀牛耳。而自視欿然。未嘗以師嚴道尊。慨納沙彌投五。老憊跏趺。猶合十而加顙於席。曰弗有寧也。於乎。義鷇禪雛。得一二有力人推挽。則橫肱傲睨而朝其眾。至不肯為他方尊宿暫折慢幢。聞師之風亦可以少愧矣。師於無量劫波成熟三摩缽提慈善根力。幻化三昧。能之而能不為。以緣合故。差可睹記。而師不自有也。北遊感文殊光瑞於五臺。泛濁河。呼拯溺者。而其人聞空中聲菩薩所急遄以往。俄而與汩俱出。餘使君良樞以梵村石梁為屬。師請無貴賤。人輸八十錢。或少之。師曰。多得施貲。不如多得施心之完也。以身先之。椿一咒百。潮不至者累日。橋用速成。凈慈之席。主者欲因以繕阿蘭。師以意知。而不欲侵諾。為間曰得之矣。雪積道壞。遂有遐遺。會其出入之通。瞭無欠剩。疏鈔成為眾普說。典醯夜告乏絕。雞鳴有垂罌而叩者。問其夙夜。曰。傢本貨醯。而道場神呵不時供爾。王太史衡未第謁師。邑侯致餼。將及門。風作。腥墮澗中。僅存蔬果。虞司勛以定中獨影預為雲棲備擬。詫為奇。師詆其魔解。而明年第春官。得師尺牘懸記書達為讀狀元策時。虞大駭服曰。夫子其以我為河伯矣。有裒疏鈔之文者。辭曰應好略機。無何。睛痛幾裂。詣師對首。為作懺摩。而瘥其一目。宋胄子佈六鎰於上方。既成賈矣。而封識金復在笥中。偵之鬻者亦無所失。馳白師。而心念凈名右掌事。得師微笑而已。冬杪。侍行睹放生池冰。梅月如畫。戊子大疫。作水陸於鄰寺。而氛祲立消。湖濱之墅。殞石自空。橫甚。瑜伽法師受師戒以往。登壇陰風微作。施罷寂然。於文學廣慧。妻梁廣慈。病崇。夢聖僧降雲中。群鬼逃匿。父曰。其雲棲乎。齋沐奉迎。貌如所夢。病良已。楊廣文春芳為鬼所著。祛之萬方。最後將走雲棲。鬼乃大窘。未至數裡而遁。靖安令楊萬春。禮瑜伽高座。而忽睹彌陀金面。諦觀乃復得師相。始與儕輩駭嘆投誠。他諸神奇不具述。而師示處學地。聲鍵色扃。無敢嘩眾。今茲捃拾。正惟不作聖解而寓諸庸。尚行夫子之志雲爾。於乎。鬥筲夢得善境。猶喋喋向人。借曰逆知。借曰轉物。無乃鼻孔高至梵天。聞師之風。亦可以少愧矣。君子曰。德至矣哉。勇於棄蓋以醒大愚。廉於處賢。以砭小智。引之以慚愧。滿之以步趨。不思議熏。時至而變藥樹之雨。芭蕉之雷。妙合以滋。不得其朕。即事即理。即土即禪。即九品。即一乘。即蓮邦。即華藏。即剎那。即僧祇。惟一妙心。圓融泯絕。而嗜學之為善誘深遠矣。將入滅。作十可嘆。三可惜。為最後鞭囑累宰官。惟舊章愆忘是懲是問。白月別會城弟子。黑月別共住弟子。皆言他往。且曰吾不與佛歡喜之供矣。報挽以頷。佈薩如故。朔旦。命核庫籍。班囑語。夜分示疾。而閉目杜口矣。大眾哀請。曰。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堂頭替人。解行雙揀。無則姑循戒次。直院可也。詰朝卓午。掖坐面西。目開尋閉。燦若青蓮華葉。而香氣在洪太仆若諸侍者鼻端。惟聞佛聲。泊然而逝。面作黃金色。鼻垂雙玉。暖氣上沖於頂者久之。搜篋。得師手題之籍曰。直院代為堂頭薦沈氏祖禰也。訃聞。邦人大臨。如喪考妣。經七七日。奉全身塔於寺左五雲山麓。師所穆卜而預待也。先後圓寂五旬之中。白色夜光。自浮屠而東照。寺眾咸有睹焉。塗龕如肆。而居漆者前暫死。睹冥官所供木主。曰。西方大聖雲棲蓮池。南向。曰。虎跑三空師。西向。而空師夢金甲神以雲棲入滅督其後往。亟以眾來。禮甚肅。居數月。空師亦終。而他郡在傢弟子某甲為鬼使所逮。及門。聞法雲菩薩降。降則師也。悲仰乍興。而師已為解免。即蘇。走數百裡。崩厥角於窣堵之下。為守者言甚具也。華嚴之祖。馬鳴逮圭峰而七。蓮宗之祖。匡山逮永明而七。師皆設像供焉。至是諸大弟子。因宋守一請。周爰咨謀。協於克一。定以師為蓮宗八祖雲。遺教三函。一曰釋經。二曰輯古。三曰手著。凡三十餘種。而發隱疏鈔稱於論藏。故當狎主支那。繼室湯。操行殊邈。為菩薩比丘尼。法諱祩錦。住孝義庵。別有錄。出傢得戒。眾累百千。甚多開士。揚師化者。廣心弘范於鵝湖。廣印開宗於真寂。而江陰廣寂。解郡相組。著苾芻衣。純一念佛。不系徒眾。儻終及於絕塵之奔。博山大艤。雖親見壽昌。而化法化儀。觸目雲棲意旨。祖堂榜曰法燈。鷹俊鵬耆。代行司契。長養金毛。指殆不勝屈也。往小子賓。頌言大智行悲。遙供窣堵。緇檀耆宿。更使摸索暗中。為師留影於石。今之盲史。非昔之盲史也。數載次且。經旬卻掃。如凈滿月。指以盆池。如浩蕩春。繪以纖枝。小子無所逃罪。銘曰。

 禪土圓修  乘戒俱急  是化導處  六度非功

 萬行無作  是莊嚴處  迷悟雙銷  佛魔並遣

 是晏坐處  蕊含五濁  華供十方  是經行處

 武林芥納  雲塢毛吞  是藏身處  千燈遍照

 多寶重開  是辦事處

  賜進士出身奉直大夫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皖舒菩薩戒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撰。

  雲棲本師行略

  師系古杭仁和縣人。居會城之忠清裡。姓沈氏。世為著族。父諱德鑒。號明齋先生。母孺人周氏。均有懿德。師生而穎異。十七歲為諸生。即嘖嘖有聲。德行文章俱極一時之選。然於名譽紛華澹如也。其所以未拋鉛槧者。養親志耳。故燕居屏幾之間。輒書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或長坐不臥。夜以繼日。繇是同學少年業已知其非功名之士矣。二十七歲父喪。三十一歲母亦喪。越明年。葬事既竣。拜之墓所。殊不勝其風木之悲。因大慟。絕而再蘇。復自慶雲。親恩罔極。此正吾報答之時也。何以拘世之服闋為哉。意遂決。時繼室湯氏年甫十九。克全婦道。師弗顧也。瀕行囑曰。從來恩愛不常。設大限到時。伊誰可代。汝自為之計。吾從茲逝矣。湯亦灑然。絕無牽衣繾綣之態。對曰。唱隨之義。已熟籌之。君先往。吾徐行耳。師出傢。從南五臺性天理和尚祝發。受具戒。進菩薩戒。法諱上祩下宏。字佛慧。別號蓮池。志西方也。後湯果踐前約為比丘尼。事具本傳中。又先師一載而逝。亦大奇矣。師既得戒。遍訪名山。歷參知識。時辨融笑巖兩禪師宗風並振。師往詣入室。多所契合。六載崎嶇坎壈。行頭陀行。辛苦萬狀。履險如夷。隆慶五年。孤錫南還。愛雲棲山水幽勝。臨流趺坐。居然興在澗之思。竊自念雲。吾於此得袈裟地。建草團[[email protected]](音瓢)。投老於中足矣。尚未知其為伏虎禪師之道場也。但見蓁莽蕭蕭。而斷碑遺礎。猶埋沒於蒼苔積蘚間。門人陳如玉等為剃草開林。結廬於上。延師居之。師於是面懸崖而成壁觀。聞鳴瀨以證圓通。伴雜麇麚。居同木石。將終身焉。不啻泌水衡門棲遲暫適而已。先是居民多虎患。早夜咆哮。一由旬內被其害者歲幾二十餘人。而犬豕牛羊難以更仆。師以慈力加被。為誦經持咒作瑜伽施食。而虎心皆善。自是不復傷人。歲大祲禱於山靈。雨暘時若。民大悅。以師之福庇一方也。相與踴躍建寺。遂成叢林。詳雲棲紀事。茲不復贅。師之名言法行。散見於群集者。多從筆授。而手澤存焉。其所未聞者。則同門耆宿皆能記之。茲亦不贅。惟是時當像季。風會愈漓。僧有飲酒食肉。馳獵於聲利之場。而恬然不以為異者。良繇不諳毗尼。甘自棄於佛海邊外也。所謂袈裟底下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斯時也。即欲聞三聚四分之名終不可得。雖千佛興慈莫能救拔。可勝悼哉。師於是刪定律儀。先止。其淫殺盜妄之根本。發明梵網。次折其輕重開遮之隱微綱舉目張詳於指掌。秉降魔之慧劍。乘渡海之慈航。悲智弘深得未曾有。緣奉 國傢明禁。雖杜攝授之門。然而行者學戒好修。元無拒理亦必三衣具足。然後付與應持戒本。令受之於佛像之前。師為證明而已。慮操持之易怠也。則半月誦戒。復千載久廢之權衡。恐瑕疵之或覆也。必弘誓當神。凜一念自欺之鈇鉞。兼之維那唱名。書記宣約。勸善懲惡。恒在於斯。縱華袞之榮市朝之辱不過是已。如是而有不畏神羞。仍庇其隱忒者。吾不信也。故人稱雲棲佈薩之嚴。傑出諸方。上嘉千古。亶其然乎。是以學戒傳衣者。往返於空山窮谷之中。趾錯肩摩而無虛日者。有繇然矣。又以禪教二宗尚多流弊。禪門恒執理而廢事。講席多歧路以亡羊。甚至竊佛語為詞章。以機緣成戲論。如來慧命埒於懸絲。而法輪幾於覆轍矣。滔滔皆是。此非學者之過。抑亦唱導者之過也。師實愍焉。以為欲挽頹波。必須方便。因闡凈土之一門。用作狂瀾之砥柱。疏鈔彌陀一經。而性相雙融。事理無礙。俾賢知者不沉溺於偏空。而中下之流咸知向往。庶不至如弱喪而忘歸耳。於是約諸凈侶。純攝一心。單持名號。遠公以蓮開待漏。師以香消紀時。輪僧次以巡香。懸過牌而書罰。內外有約。東西有銘。晝夜提撕。以防昏散。果然數十年中。海內向風。其間得念佛三昧者不知其幾。而往生法眷亦時時有之。東林千載之後師一人而已。以故天下名公巨卿。長者居士。洎諸善信。無論百千萬人。雖傾心事師。不足為異。獨異夫異域緇流。有遠涉流沙。險。逾弱水。不計歲月之深。而惟願俄頃之一覯者。既而瞥見慈顏。不覺五體投地。如崩厥角。涕泗潸潸下矣。非至誠之動物也。而若是乎。嘗觀歷朝以來諸大老門庭。其法席之盛。雖赫奕當世。然或四事未敷。不免募諸檀越。本山主伴數百餘人。曾無化主。一聽其自來。尚有餘糧。以供十方賢聖。及諸凈室。乃至兩目。天臺。補陀雙徑。移粟飯僧不計其數。且歲以為常。迄今未已。此震旦叢林前所未有者也。師謂菩薩以檀度為先。故每一受施。隨即散之。不擇遠近親疏。孤貧疾難。凡有所須。無不與者。歲出銀錢。恒以千計。雖種種種福田。而三輪空寂。未始有福田之想。獨放生一事猶覺惓惓。所謂智不得有無。而起大悲心。師之本性然也。道風遐播。從者如雲。至 兩宮尊信。遣中貴人贈紫衣一襲。齋金若幹。問法要。師為開陳要道而拜登焉。使者出。金歸常住。衣奉高閣。終其身未敢一掛體也。師尚真實而黜虛浮。敦儉樸而薄華靡。崇戒德而勵精修。實踐躬行。則八十年來儼然一日。時當道自建牙而下。以逮藩臬諸公。多有奉師一言為蓍龜者。借曰興隆佛事。孰不遵之。而師之奉法惟謹。若將浼焉。但願以無事為福。巖扉常鎖。恍嚴夷夏之防。林屋深居。尚切淵冰之戒。即二時粥飯。每至食指千餘。凡聖龍蛇。最為繁雜。而一聞磬聲。闃如空谷。他可知矣。故隆萬以來。法門之以事波及者亦往往聞之。獨此地青山白雲。依然無恙。而流風餘韻。身後猶存。誠哉百煉金剛。足為千古模范。不特一代典刑而已。師於六月廿九日。忽下堂設茶。普請別大眾。駕言他往。眾以師欲謝客。居長壽庵。習以為常。但漫為勸止。竟不知其所以也。三十日。復設齋呼首座。及眾居士。潤亦與焉。別如初。不及他語。向晚。仍下堂羯磨。將入觀。始還方丈。明發為孟秋朔。潤詣關問訊。師曰。正欲見汝。命之坐。令侍者設茶果。邀法師四人。及徐裕湖諸居士同集。茶訖。謂曰。予將暫別聊一敘耳。潤等猶然不解其意。懇留愈堅。師頷之而已。是日命執事諸師清理庫房各項帳目。皆井井有條。無一未瞭者。至晚。分囑語於宰官居士等。數人。夜分示疾。閉目偃臥。禁一切飲食。絕口不復言。初三日。大眾哀慕。求付囑。則曰。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初四日。日當午。命扶西向坐。目張端視。頃復閉。安詳而逝。面作黃金色。準頭雙箸下垂。接唇而止。頂中暖氣如生。逾時不散。數十裡內聞師圓寂。無問老少男女。靡不雨淚滂沱。號泣之聲振於林木。嗚呼痛哉。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嗚呼。師主叢林者數十餘年。其因果分明。纖毫莫濫。假以貿燭之錢償燈油之值勿許也。凜凜芳規。昭然具在。未嘗構一精舍。容膝及肩。聊蔽風雨而已。未嘗更一新服。粗衣破衲。足禦寒暑而已。未嘗蓄一美器。繩床草具。瓦缽瓷甌。可供寢食而已。至於莊嚴佛土。縱使黃金七寶竭其心力。猶以為歉也。噫。無間然矣。方其未估唱之先。有不諒者。逆師容有厚積。及簡所蓄。止碎銀六緡。尋常衣履之外更無長物。惟斷簡殘編數帙已耳。夫然後知師之大光明藏炳照寰宇。豈區區情識所能測哉。師嘗說法南屏。潤得躬逢其盛。七眾咸臻。四民同集。星馳霧合。每至萬人。惟當撤講。下座之時。並執香花。羅拜於道。幾無置足之地。是皆結歡喜緣於無量劫前。非一生一世之故也。師之願海洪深。義天高朗。四心無量。六度齊修。荷擔一代時教以攝授群迷。顧退然以身居學地。雖童稚沙彌未嘗。受其一拜。至耄年不能起伏。猶必跏趺合掌。稽首於席。致不安之意焉。唐沙門道宣兼通三藏。而精於持律。序法華弘傳。世世宗之。宣謂持律小乘之學也。不許稱為大乘師。棗柏長者誓宏佛乘。然未始一語及單傳心要。洪覺范曰。宣公甘以小乘自居。竟能為百世師者。但博觀約取。知宗用妙而已。唯師亦然。故凡所定條約。立之則極其森嚴。而行之必存乎慈恕。天下歸仁。所繇來矣。師之愛人無已。其相接也。若甘雨條風。慈雲卿月。即有跳梁強項之夫。但飲之以和。而意自消。不覺其盛氣平而雄心下矣。有質疑者。師辭約而義豐。言簡而意盡。縱奧旨奇文。一剖而徹。師於三藏十二部。無不再三披閱。悉詣其微。著戒疏發隱彌陀疏鈔。禪關策進緇門崇行錄。戒殺放生文。竹窗等書。並行於世。師居恒常誡學人曰。蓋凈土一門。乃十方如來之所共贊。而天臺永明諸大宗匠咸願往生。有不信者。非吾徒也。又曰。佛說無量法門。皆標月之指。獨是念佛一指。尤為親切。昧者執之為月。而怪其無照夜之清光。即楞嚴所謂並亡其指者也。悲夫。又曰。性相兩宗。雖二諦融通。如鳥雙翼。然而初學當知先後。有僧問曰。生死事大。如何得解脫去。師曰。一心念佛。便得解脫。曰。念佛是生死門頭事。如何一心念佛便得解脫。師曰。即此便非一心。如何解脫。客有問於師曰。和尚曷不一提正令。而顧屑屑於葛藤乎。師詰之曰。子以正令葛藤為二為一。客無以應。或譏師為義學沙門。而末後一句未嘗拈出。嗟夫。師既闡西方聖人之教。專在持名。則一心不亂。是即末後句耳。若然。則師已隨順能仁世尊。向舍利弗及釋提桓因無量諸天拈出久矣。汝於何處不與聞耶。或艴然而去。師以佛法從緣起。即大通智勝不能外因緣以為教。於今之時節而欲提唱宗乘。猶適越而北其轅也已。故向上一途。三緘其口。有默諭而無顯言。亦若宣尼之性道。有不可得而聞者也。況潤之承事門庭最晚。而於群弟子之中又最為庸劣。何敢強所不知。漫浮一事。以重誣先師哉。至於密行隱德。唯師自知。姑敘其見聞之粗跡雲爾。師於嘉靖乙未年正月念二日卯時降生。萬歷乙卯年七月初四日午時示寂。本年八月念三日入塔於寶刀巃之陽。即五雲之麓也。伏乞 明公大人。真實一言。以垂不朽。則法門幸甚。潤等無任泣血稽首哀懇之至。

  弟子廣潤力疾謹述。

  祭雲棲大師文

  釋德清(憨山)

  維萬歷四十五年歲次丁巳。二月癸卯。朔日丙申。前海印沙門德清。謹陳瓣香之供。致祭於 雲棲大師之靈曰。

嗚呼。師本不生。亦無所去。以力持身。順因緣故。欲海波騰。火宅焰熾。師展願輪。特來救濟。示出塵勞。早歸慈父。一登覺路。如白牛步。視愛如唾。觀親若冤。彼蠅聚者。孰不瞿然。法界為傢。含靈是宅。物我等觀。無二無別。開甘露門。指歸凈土。鱗甲羽毛。一齊頓赴。悲正法眼。翳彼戒根。以金剛鎞。刮垢剔昏。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於二六時。悉令清凈。身為眾目。心為大宅。十方來者。癡狂頓歇。四十餘年。法幢高豎。一雨普滋。藥草諸樹。才沾一滴。枝葉並茂。但有根者。畢竟成就。我觀吾師。如獅子王。高臥窟中。群走慞惶。我又觀師。如藥王樹。凡有親者。必瘳沉痼。嗟哉末法。慧日久沈。師於長夜。持大智燈。佛本無心。心付在師。薩埵無行。行托師持。故師應世。一味無我。即住百劫。於何不可。

嗚呼。師以緣現。緣滅即去。悲此群蒙。失所依怙。我數千裡。遠持瓣香。展佈五體。敬禮寂光。師悲同體。以我知音。願鑒我誠。來格來歆。嗚呼尚饗。

  奠雲棲太師翁章

  釋智訚(雪關)

  維崇禎九年。歲次丙子正月望。越日。博山法孫智訚。謹以瓣香素供。致奠於 雲棲堂上。先師太蓮池大和尚之靈塔前而言曰。於戲。遊雲棲之門。如鈍鳥飛漢。莫能知其空邊。窺雲棲之奧。縱長鯨飲川。未易吸幹見底。不肖自壬子之秋。從先師來禮足時。側聆震吼。狀洪音之發虡鐘。竊被慈恩。勝枯荄之遇膏沐。繼而閱太師諸所著述。如大官賜膳。醫王施匕。恍令人病骨頓蘇。一展卷而空腹欲果。味疏鈔。則蓮胎有種。才念佛而佛成。披發隱。而法鎧嚴身。不摧魔而魔服。全開寶庫賑乏靡虛。浚抉香河流潤不竭。踞一乘而辟無量乘義。珠網交輝。燃一燈而朗百千燈光。暗室齊照。旁敲曲唱。禪匪專譚。善誘廣苞。土皆圓凈。續蓮宗而宛瞻廬阜。移祖庭而不在少林。智齊極果。儼然古佛再來。風肅前規。一仍百丈舊貫。誠末代法施之主。無聾瞆而不開。隻千古未有之師。垂龜鏡而永賴。嗚呼。道山峻極妙高慚其嵯峨。梁木傾崩。法門孰為砥柱。繩繩到我落落匪材。愧為腳下兒孫。無繇述其祖德。不成法中供養。此行聊表孝思。春深花塢。那禁聞啼鳥幾聲。月照蘿龕猶睹放慈光三昧。太虛莫繪。贊嘆奚為。杯茗既陳。淵嘿何酹。望風前而灑泣豈越河清溯海若而朝宗全收眾派。知弗嫌於一滴。欣來鑒於微誠。尚饗。

  奠雲棲和尚蓮池大師翁章

  釋大朗(悟明)

  維崇禎己卯歲峰頂法孫大朗等。謹以瓣香菲供。奠於 雲棲堂上先大和尚蓮池大師翁靈塔前而言曰。

稽首雲棲。追憶師范。出類超群。今古無樣。孝悌稚年。宗族稱望。戲笑怒罵。現僧實相。儒學驚人。坦坦蕩蕩。妻孥道俗。出格隨唱。非宜室傢。人道瞭當。一門證道。同來震旦。宗說兩通。隨機演唱。辟邪知見。停波息浪。凈土叮嚀。婆心無上。萬物一體。遇生即放。疏鈔流傳。醒智愚漢。無涯德澤。無物比量。古佛再來。稍可擬狀。無去無來。遺容想像。朗忝宗子。獨師是尚。追蹤步跡。實愧不忘。法乳常覓。何恨在傍。後賢濟濟。追蹈遺芳。已轉法輪。請看餘光。短言傢醜。敢不揄揚。瓣香菲供。渴仰藉將。尚饗。

  禮雲棲大師塔偈

  弟子朱 鷺(白民)

我昔初謁師。問參禪念佛。可用融通得。師答隨口出。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快哉此一語。令人心膽悅。時時舉向人。諸方遍傳說。頃較快雪集。濫跋雲棲記。亦舉此公案。轉師所欲轉。念佛人無盡。是指亦無盡。靈山會未散。蓮池舌長活。短偈作供養。合掌無縫塔。

  甲寅孟夏參 蓮師於榻前。今壬申仲春始得復來禮塔。墓草宿矣。為題此以志感愴

  弟子貢修齡(廣宓)

十九年前到此來。尚逢老宿法華開。山門不改藏修竹。澗水依然長綠苔。無口漫勞貪聽法。有情終是欲生哀。莫言隻履西歸也。無盡燈明照夜臺。

  禮雲棲大師塔偈

  釋弘恩(玄錫)

稽首蓮池大和尚。少小英群便超放。當知和尚不是人。偶爾彌陀生震旦。不信冠裳早度人。何況披緇現僧相。打鼓相逢一會傢。妻孥道俗俱弘范。宗通說通戒律通。種種法門隨演唱。百丈清規復一新。僻說邪行俱正當。更有一門凈土揚。叮嚀切切婆心上。非獨琰魔供像尊。東土蓮池猶爭向。是以兒孫遍道場。成如返擲獅王樣。恩亦慚叨腳下孫。未出俗時常仰望。逗到而今隻杖來。實愧先賢吐舌漢。可中無可報師恩。惟冀分身水月樣。回入娑婆再轉輪。不違本願稱無量。此則追芳萬一言。敢雲傢醜重申贊。五雲投體窣坡前。丐鑒微誠最後養。

  恭述雲棲蓮池大師智行悲頌

  蓋雲棲大師之應世。八十餘年矣。無生中生。無行中行。無說中說。無度中度。赴感既周。乃以法華醫王善巧敕諸窮子。自受用身。雖寶楯金沙曾不能得其一盻。況餘土乎。本不出世。亦無涅槃。但依眾生成熟次第饒益差別。如皖廣瀹優婆塞者。聞師名。則法身父母也。禮師影。則他方佛也。入師文字三昧。則婆竭宮也。熏師波羅提木叉。則海此岸栴檀也。法日而既晡矣。乘急則戒弧脫。福嚴則智印刓。二翼具存。若鬥士之坐甲。茆屋枯間。神光握固。海運長矣。夫我則不暇。若乃融一味。泯二通。證三學。揚四辯。茂五根。弘六度。潤七趣。息八苦。導九品。開十玄。明行如日。寂照如水。粹白如玉。調柔如金。負趨如駿。安隱如車。普容博濟如地。兼智行悲。垂手堪忍。而反清泰覺王之命。若遊呂梁者之忘水也。則雲棲無如矣。磁之引鐵。隔礙潛通。食金剛者。還至本際。雖承事供養後而未往。夫非大師平等共相無作口光之所攝取邪。雪峰看經。有瞪目於窗外者。悍其無睹。不知所睹之皆雪峰也。夫知無睹而睹者。師雖示寂。安往而不得鞭影乎。爰作三頌。因上首廣一比丘繞窣堵坡無量匝。長跪叉手。為瀹誦之。凡茲法供。四輩弟子諦聽諦聽。西方優缽曇輪微笑音聲如大雷震也。

  大智頌

 一室千燈  師以為心  清涼宴坐  天目分身

 文龍義虎  載潛載賁  五宗月印  三藏雲興

 爍破虛空  碎如微塵  山流水峙  北鬥南辰

 聖凡同體  情器但名  殺活開遮  自在縱橫

 觀時逗機  九品一乘  佛之知見  無生往生

 六字奢摩  撮土成金  念性真常  得旨歸根

 嘆頓褒圓  精義入神  宗鏡重玄  身名句文

 慧眼法眼  滿字潮音  中邊情盡  非去來今

 欲海幹枯  鳥王翅分  魔軍降伏  師子弦鳴

 般若貲財  孰付孰承  齒歸舌在  百草明明

  大行頌

 艮童為目  震男為足  舍爾朱輪  推我素轂

 迦文龍種  月珠分握  弘范毗尼  華光冥觸

 佈薩千年  漢官儀復  施攝維初  生相乃畜

 體妙一如  用滋百福  容膝阿蘭  水乳眷屬

 香積餘熏  慈周異族  秘密頭陀  正勤相續

 平等不輕  尾閭百谷  挫銳刳心  鎮雕以樸

 座證法空  衣傳忍辱  無量壽光  香嚴漩澓

 散善波澄  輕安調伏  主伴重重  雜華芬鬱

 禪土雙拋  泯真絕俗  世出世間  蘧廬一宿

 師住非延  師往非促  水鳥樹林  萬象非獨

  大悲頌

 同體大悲  師乃出世  智不獨醒  行必普濟

 譬如舟師  技習工備  泛宅浮傢  往來不系

 夫何求哉  彼利己利  覺岸慈航  亦復如是

 遺榮出傢  攝以同事  昔著空華  今知倒計

 二共內嚴  三聚外衛  默擯師蟲  非我族類

 解脫宗通  不離文字  法乳衣珠  辯才無畏

 幹慧癡狂  神方對治  事理圓融  念佛三昧

 成熟滋熏  比丘居士  見面聞名  海漸沙被

 悲仰凈心  普門遍至  緣合東來  緣畢西逝

 籌室阇維  照未來際  稽首青蓮  愍茲四輩

  萬歷丙辰浴佛日皖舒優婆塞戒弟子廣瀹吳應賓和南謹述。

  雲棲大師像贊(五首)

  釋德清(憨山)

乘願力來。居堪忍界。開凈土門。瞭慈悲債。建光明幢。秉金剛戒。八十餘年半利生。臨行落得空無礙。若識吾師住世心。是則名為觀自在。

      又

大師有身不欲全現。故師之心。不能全辯。身如琉璃。心若摩尼。五色圓現。不即不離。唯身與心。內外光潔故我贊師。實不可說。

      又

觀師之形。不知何因。可望而不可即。可愛而不可親。若水底之明月。似枝上之陽春。音聲色相之外。別有一段精神。唯求之於自心。方始得其真。我何得而稱之哉。

      又

我觀大師。渾身活潑。諸毛孔中。光明透脫。不見面目。如何描摸。縱饒畫得。畢竟不著。宴坐如空。說法如風。捕風捉影。不得其蹤。如空中風。見水中影。多少癡人。開眼打盹。

      又

其容寂。其心密。無內外。不出入。百千三昧眼裡空華。一切行門。空中鳥跡。不信分身萬像中。癡人隻向毫端覓(咦)。

      又

  廣瀹吳應賓(觀我)

師之目兮。平等一光。師之臂兮。普導群盲。師之舌兮。華開四色。師之身兮。月印千江。戒皮定肉兮。得微妙之心髓。六度四攝兮。作九品之津梁。

      又

  弟子宋守一(化卿)

戒德精嚴。霜清玉潔。內外宗乘。法海奔越。霆轟片語。秋空滿月。普應當機。九品登陟。禮足三紀。心髓交徹。即始即終。阿彌陀佛。

  菩薩戒弟子劉慧聞率子性澤施資敬刊

  光緒二十五年冬十月金陵刻經處識

第2部分-雲棲法匯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藏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