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

助印经书 梵語catva^ra a^ha^ra^h! 或a^ha^ra-catus!ka,巴利語catta^roa^ha^ra^。 (一)指長養有情生命之段、觸、思、識等四種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又作世間食。據雜阿毗曇心論卷十、成唯識論卷四、集異門足論卷八等記載:(一)段食(梵kavad!im!ka^ra^ha^ra, kavli^ -ka^ra^ha^ra ,巴kabalin%ka^ra^ha^ra ),欲界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分段而飲啖,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梵oda^rika ,巴ol!a^rika )、細(梵su^ks!ma ,巴sukhuma )二種;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飯、面、魚、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氣及諸飲料等。(二)觸食(梵spars/a^ka^ra^ha^ra ,巴phassa^ka^ra^ha^ra ),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之心所為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為有漏之根、境、識和合所生。例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亦不感饑;又如孔雀、鸚鵡等生卵畢,則時時親附、覆育、溫暖之,令生樂觸,卵則受此溫熱而得資養,故又稱溫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為觸食。(三)思食(梵manah! - sam!cetana^ka^ra^ha^ra ,巴mano san~cetana^ka^ra^ha^ra ),又作意志食、意念食、業食。于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長相續諸根者,此即成實論所謂以思愿活命。又依大乘義章卷八(大四四·六二○中)之解釋:‘過去業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斷,說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眾生所有壽命,皆由往思,不應言無。或當應以彼現在思想而活命者,說為思食。’如魚、龜等出至陸地生諸卵后,以細沙覆之,復還入水,若彼諸卵思母不忘便不腐壞,若不思母即便腐壞;又如人之望梅止渴、精神食糧等。(四)識食(梵vijn~a^na^ka^ra^ha^ra ,巴vin~n~a^n!a^ka^ra^ha^ra ),有漏識由段、觸、思三食之勢力而增長,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支持有情身命不壞者,如無色界及地獄之眾生以識為食。

 雖言諸有漏法皆能滋養諸有,然上述之段、觸、思、識等四種其義殊勝,故特稱為‘食’。其中,段食、觸食含有能資益現身之所依及能依之義。所依,即有根身,段食能攝養之;能依,即心、心所,觸食能資益之。思食、識食含有能引生‘后有’之義,即于此生之中,由于起動有漏之‘思’業,遂使業力熏習‘識’中之種子,從而引生來生不斷輾轉相續之生起。

 四食中,段食僅限于欲界,其余三食可通三界,惟依四生五趣之胎生、濕生、人趣、天趣、鬼趣等差別而有所不同。如大毗婆沙論卷一三○載,欲界具有四食而以段食為主,色界具有三食而以觸食為主,鬼趣具有四食而以思食為主,濕生具有四食而以觸食為主。

 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四、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五載,四食,就凡與圣可區別為四種:(一)非清凈依止住食,又作不凈依止住食、不清凈依止住食,謂四食令欲界眾生相續生存。(二)凈不凈依止住食,謂業、觸、識等三食令色界與無色界之眾生相續生存。(三)清凈依止住食,又作一向清凈依止住食,謂四食令聲聞、緣覺之身相續生存。 (四)能顯依止住食,又作示現住食、示現依止住食,謂四食悉為諸佛之食。

 四食之說亦見于雜阿含經卷十四、卷十五、卷十七、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羅經、卷四十九說智經、長阿含卷八眾集經、卷二十世記經、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卷四十一、起世經卷七、大樓炭經卷四、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九、卷一五四、俱舍論卷十、成實論卷二之四諦品等,然名稱多有出入,今表解其名稱相異者如下表。



 此外,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末謂,佛陀于成道前曾接受牧牛女之乳糜供養,遂遭外道誹謗,佛于成道后,便為彼等說四食。此為四食說之起源。又雜阿含經卷十五、北本涅槃經卷三十八、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等載述對四食之觀法:(一)觀段食猶如曠野中饑餓之父母,不得已而食己子之肉。(二)觀觸食猶如生剝牛皮,任由諸蟲嚙食、草木針刺。(三)觀思食猶如城邑之大火。(四)觀識食猶如盜賊身受三百矛之鉆刺。依此而次第觀身、受、心、法等四念住,是為入道之方便法。[大集法門經卷上、起世因本經卷七、正法念處經卷十八、卷六十七、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阿毗曇甘露味論卷上、順正理論卷三十、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十五、俱舍論光記卷十、華嚴經疏卷二十八、宗鏡錄卷五十、法苑珠林卷九十九、大藏法數卷二十一]

 (二)指出家人應遠離之四種謀生方式。又作四邪命食、四邪食、四邪、四口食、四不凈食。即:(一)下口食,又作下邪,系以和合湯藥、種谷、植樹等不凈方式活命者。(二)仰口食,又作仰邪,由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等作為生計者。(三)方口食,又作方邪,由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而得以活命者。(四)維口食,又作四維口食、維邪,以學習種種咒術,卜算吉兇等不凈方式活命者。反之,唯以清凈乞食自活者,稱為正命食。[大智度論卷三、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一、大藏法數卷二十一]

四食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