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陜西長安縣南。唐太宗貞觀八年(634),為追薦太穆皇后,建寺于右領軍大將軍彭國公王君之故宅。十九年,玄奘自西域歸來,所攜回之佛舍利、佛像、大小乘經律論等五二○夾六五七部,均置于本寺。三月,開辦譯場,先譯出菩薩藏經、佛地經、六門陀羅尼經與顯揚圣教論等,此后譯業繼續,并撰大唐西域記,盛極一時。二十二年十月,大慈恩寺建成,譯經院遂移之。唐中宗神龍元年(705)改稱‘興福寺’。后又改稱‘洪福寺’。至明洪武二年(1369),由長安城內太極宮西宮之修德坊移至今址。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住持真景曾重修之。此后事跡不詳。[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卷七、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長安志卷九、大清一統志卷一八○]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