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三卷。清代湛祐撰,然叢輯。收在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弘慈廣濟寺位于北平內城之西,大市街北,東望西華門,西接阜城門,近市而境幽。寺創于宋末,原名西劉村寺;元末兵火之后,已成廢墟。至明憲宗時,潞洲僧喜云因土人掘得石佛,即于其地重建今寺,賜額‘弘慈廣濟寺’。清康熙年間,湛祐建大悲壇,并創修新志,發凡起例,廣輯文獻,后經然叢編輯,整理為三卷,前錄御制弘慈廣濟寺碑文、御書匾額,下分四門:建置圖、碑銘頌、傳記序、賦贊跋。寺之文獻略具其中。該志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大悲壇原刊本之影印本,今藏于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