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鏤刻于巖石表面之經文。又作石刻經、石刻、石藏。大寶積經卷七十八、正法念處經卷四十八等均有刻經偈于石壁之記載。我國系以與儒家有關之石經為最早,較著名者為漢代熹平石經,及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刻于長安之開成石經。至于佛經則一方面受北魏開鑿石窟風氣之影響,一方面本于‘正法久住’之意而有模仿儒家經典之石刻出現。現存佛教石經中,年代以北齊為最古,規模則以河北房山石經(石經山藏經)為最大,現存石經版四千余塊,共刻佛經數千卷。
又石經有壁面刻、摩崖刻、碑板刻或幢柱刻等不同之形式。刻于壁面上者,稱為壁面刻,如河南北響堂山(又稱鼓山)石窟之壁面上,鏤寫有維摩詰經、勝鬘經、孛經、彌勒成佛經等,其外壁刻有開國公唐邕之發愿文,為北齊天統四年(568) 至武平三年(572)所刻之石經。又河北居庸關過街塔內壁有元至正五年(1345) 所刻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等,各刻大小兩種字體,計有梵、漢、蒙、回紇、西藏、西夏等六種文字,可比照而觀,為極珍貴之語文資料,頗受重視。此外,隋開皇九年(589 ),刻于河南寶山大住窟之大集經月藏分法滅盡品、勝鬘經、法華經,及涅槃經之一部等;宋太平興國二年(977
),刻于河南開封府繁塔內之十善業道經要略等;宋熙寧年間(1068~1077)刻于江蘇蘇州云巖寺之法華經普門品;南宋紹興五年(1135),刻于浙江杭州六和塔內之四十二章經;唐代,刻于河南龍門香山洞之涅槃經;凡此,亦屬壁面刻。刻于摩崖(磨崖)上者,稱為摩崖刻,如山東泰山山麓經石峪,于花崗巖之溪床所刻出之大字金剛般若經等即是,年代及刻者均不詳,或稱唐邕,或以為韋子深所作。字體頗大,凡九百余字,字體雄渾,為石經中之最突出者。又北齊武平元年刻于山東徂徠山映佛巖之大般若經之一部,北齊初年,刻于山西遼州屋騋嶝之華嚴成就品,均屬此刻。刻于碑板上者,稱為碑板刻、石板刻,多刻于石板之兩面而收藏于石室。如河北房山,即藏有自隋大業中至遼大安十年(1094)凡四百八十年間所刻之正法念處經、大般若經、大般涅槃經、大寶積經、成唯識論、阿毗達磨集論等八十五部石經,均極為有名。大陸之‘中國佛教協會’曾費時三年進行調查、發掘、拓印房山之石經,
于民國四十七年(1958 )完成工作,計拓印完整之石經一萬五千張、殘缺之石經七百八十多張,經碑、經幢、題名、題記等七十多張。此種石板石經主要分布于華北寶山、泰山、響堂山一帶。又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刻于山西風峪之六十華嚴經,系動用一百二十余碑板面鏤寫而成,板
高約一點三公尺,廣零點六公尺,置于地下之回廊中。
朝鮮、日本亦有石刻,惟不如我國之盛。朝鮮自古即流行石經,今存于全羅南道求禮郡智異山華嚴寺之華嚴經,系刻于新羅文武王( 661~680)時代,然今僅殘存斷片十一個。另外,于慶尚北道慶州石窟寺等,藏有經名不詳之遺品。日本最古之石經,系由大和宇智川摩崖刻出之涅槃經碑,刻于寶龜九年(778),上有‘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之偈及其他八十余字經文;福岡縣宗像神社之阿彌陀經石刻,乃模刻我國湖北襄陽龍興寺之碑,因比一般阿彌陀經多出二十一字而著稱于世。據傳是在建久之頃(1190~1198),由我國宋朝傳入者,現為日本國寶;又豐后大野郡上井田村之山尾冢,埋藏有歷應二年(1339)刻出之凈土三部經;大阪之大鏡寺亦藏有慶安元年(1648)刻出之觀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之部分。[漢魏石經考、石刻佛經記、唐宋石經考、北宋石經考異、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十一、海東金石苑第二、支那佛教史跡評解卷一、卷三](參閱‘石經山藏經’2137、‘石壁經’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