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印度西北境印度河流域,盛于西元前三千年頃,前后約五百年間之文明。由莫汗佐達羅(Mohenjo-daro)與哈拉巴(Harappa,現屬巴基斯坦)兩廢墟之研究,可知其為銅器時代之文明。莫汗佐達羅含有死丘之意,位于印度河下游之信度省,面積約十六平方公里。此廢墟分上、中、下三部,上有三層(后期),中有三層(中期),下僅一層(初期),共計七層,由此七層可推定上、下層約間隔五百年。距此廢墟東北方向約六五○公里之哈拉巴古城,由其出土物觀之,知其與莫汗佐達羅為同一時代、同一民族所創同一文化之遺跡,且較前者為一更大規模之都市。兩處道路皆井然有序,具都市計劃之型態,為世界建筑史之特殊者。住宅之外,大浴場、市場、儲藏室等公共建設皆具之,市民之主食為大麥、小麥等谷類。從眾多陶制女神像遺物可知,母神信仰之偶像崇拜盛行于當時之西亞、中亞。此外,亦有樹木、動物、自然現象、性器等崇拜之風。又雖有墓地遺跡之發掘,然死者埋葬法不詳。政治型態不明,王宮之形式亦難確知。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