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研究印度學術之機構。初名‘印度研究所’,隸屬于中華學術院,所址設于中國文化大學。其成立之宗旨,在培養印度佛學及印度社會文化方面之專門人才,以促進中印文化之交流。民國五十七年(1968)八月,首屆國際華學會議于華岡召開,與會之印度學者建議由創辦人張其昀設立,翌年成立籌備處,聘請羅家倫任理事長。六十二年三月一日正式成立,邀請國內專研印度文化、宗教之學者為研究委員,從事研究工作。歷任所長有沈锜、吳俊才、陳民耿、王漢中等。六十九年五月,張其昀禮請佛光山星云大師出長該所,同年八月展開招生工作,作育志于研習印度宗教、文化之專門人才。師資、設備完善,七十一年由中國文化大學以‘印度文化研究所’之名,向教育部申請立案,翌年獲準。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