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

助印经书 自佛陀以來,至部派佛教、大乘中觀、瑜伽派等次第衍出,印度佛教之概況,分述如次:

 (一)原始佛教:瞿曇佛陀于西元前四六三年在迦毗羅衛城(梵Kapilavastu ,巴Kapilavatthu ,即今尼泊爾邊境)誕生,自三十五歲悟道,至西元前三八三年入滅,其間對弟子之教示,于滅度之后,由弟子們結集之;這一段時期之佛教,即稱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

 佛陀的說法,最初乃以記憶或誦讀互相傳授,其后始以巴利語撰寫,經(巴sutta )中最古老的要數經集(巴Sutta-nipa^ta )、法句經(巴Dhamma-pada )、如是語經(巴Iti-vuttaka )、無問自說經(巴Uda^na )等,以上諸經及律(巴vinaya ),皆被承認為佛陀所說之法,至于是否雜有弟子的言論在內,則無法判別,故一概冠以‘原始佛教’之名稱。

 原始佛教之思想立場,乃在現實生活中認識‘苦’,了解苦之根源為無常變遷,主張一切存在之物并無一主宰的我存在,而樹立‘無我’之觀點。無我的現象世界即由‘緣起’而生,‘十二因緣’則在說明緣起的道理,總括以上所說,而有‘四諦八正道’之教說。其他尚有戒定慧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及四神足、五分法身、五根、五力、七覺支等教義。系以出家之比丘、比丘尼為中心,再加上在家之信士、信女而構成之僧伽(梵sam!gha ,巴同),于戒律中皆有制定。教團不承認造成印度社會弊端之種姓制度,雖是賤民出身之比丘,其出家受戒之戒臘(年資)高,一樣位于帝王出身的比丘之上首。此外,教團亦經常為在家居士解說布施、五戒、生天論等法。

 (二)部派佛教:佛陀入滅一百年頃,即西元前二八三年以后,佛教教團分裂成革新之大眾部及保守之上座部兩個部派。據北傳佛教資料記載,分裂原因系由于大天(梵Maha^deva )的提倡五事新說;據南傳佛教資料錫蘭島史(島王統史,巴Di^pavam!sa )、大王統史(巴Maha^vam!sa )記載,則謂由于跋耆族(巴Vajjiputtaka )之比丘倡導十事新說而造成分裂。大天為摩偷羅國(梵Mathura^ )出身之比丘,于華氏城(梵Pa^t!aliputra )宣揚佛教。在阿育王所建之雞園寺(梵Kukkut!a^ra^ma ,巴同)提倡五事新說,為保守派長老斥為妄語,僧團因此分裂為二。所謂五事即指:(1)余所誘(余人污染衣),阿羅漢仍抵制不了天魔之誘惑,而偶有夢遺之現象。(2)無知(無明),阿羅漢等四果猶有‘不染污無知’。(3)猶豫(疑),證四果之圣者,對于佛法諸諦尚有疑惑處,并非完全徹悟無疑。(4)他令入(他度),若干阿羅漢證果時,必須由他人(如佛陀)印證、提醒,才能對圣道真正悟入。(5)道因聲故起(圣道言所顯),修行者若修習出世智慧之圣道,必須至誠唱念‘苦哉’之語,才能使圣道現起。

 跋耆族比丘所提倡之十事乃指:(1)角鹽凈,可以蓄鹽于角器中。(2)二指凈,如未吃飽,可以于規定時間后經二指量(日影)之時間內,繼續進食。(3)他聚落凈,即在一食之后,仍可至另一聚落復食。(4)住處凈,同一教區內之各群比丘,可以在各居處舉行布薩。(5)贊同凈,于眾議處決之時,若得應到比丘之同意,則雖應出席之總人數仍然不足,仍可舉行羯磨。(6)所習凈,可以隨順和尚阿阇黎之常習。(7)生和合(不攢搖)凈,可以飲食未經攪拌去脂之牛乳。(8)飲阇樓□凈,可以飲用末發酵或半發酵之椰子汁(即阇樓□)。(9)無緣座具凈,縫制坐具可以不貼邊,大小隨意。(10)金銀凈,可以接受金銀。倡導十事新說時,耶舍比丘得到離婆多長老(梵Revata ,巴同)之援助,在毗舍離城舉行大集會,一致決議此新說不合法,故稱之為‘十事非法’。此次之集會,同時亦為律典之結集大會,參加比丘共七百人,故稱七百結集。

 又所謂‘大天五事’之說,或系后來從大眾部分派獨立出來之一位同樣叫大天者,所擴大影射大天之言行思想附會而成者,故若論佛教根本分裂之因,當以十事非法較為恰當。當然,根本分裂并非當時立即發生,而系稍后才逐漸形成者。思想前進之比丘所主張之十事新說,對于保守派之長老而言,一時無法接受,因此乃有十事非法之說,而造成教團中保守派及革新派壁壘分明之對峙。西元前二八○至二三○年頃,革新派之比丘成立另一派系,可謂分裂由此開始。因為加入此派者多,故又稱為大眾部(梵Maha^sam!ghika ,巴同);相對而言,長老上座們之保守派即稱上座部(巴Therava^da )。

 (一)上座部:此一部派認為阿羅漢即佛,亦即持有‘由于修行而證得羅漢果者如佛一般’之看法。此派于佛陀入滅后三世紀,亦即西元前一八三至八三年頃,分裂為本上座部與說一切有部(略稱有部)兩個部派。本上座部派遷往喜馬拉雅山,被稱為雪山部(梵Haimavata ,巴Hemavatika )。說一切有部以迦濕彌羅為根據地,發展成一大勢力。有部之下又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住四部。其次,佛陀入滅后三世紀,有部又分裂出化地部,再從化地部分出法藏部;佛陀入滅三世紀末自有部又分出飲光部(善歲部);佛陀入滅四世紀又自有部分出經量部(說轉部)。故原來的有部即稱為根本說一切有部,而上座部本末一共成立十一個部派。

 根本說一切有部之特征,不同于根本上座部之重視經與律,而特別重視論部。曾編輯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六足論等龐大論書,主張我空法有、三世實有、法體恒有,強調一切存在之物皆為實在,故被稱為‘說一切有’。

 (二)大眾部:此部派認為佛陀乃是一種人格之超越者,而加以崇拜。主張佛的肉身異于常人,常人即使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果,于現世亦無法與佛相等。大眾部于佛陀入滅后二世紀又分出一說、說世出及雞胤等三部。陸續又分出多聞部、說假部二派。繼之,又分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三個部派,本末一共成立九個部派。大眾部革新之風氣極盛,由于對佛陀懷有很深的敬意,故促使大乘佛教產生,并形成其勢力范圍。

 (三)菩薩團:與部派佛教平行之大乘佛教,產生于西元以后。在此之前,即有在家信眾組成之集團,亦即菩薩團。菩薩團于阿育王之治世(268 B.C.~232 B.C.)前后開始,即以印度各地之佛塔(梵stu^pa ,奉祀佛陀遺骨之塔)為中心而團結成者,由于禮拜佛塔,而對佛陀產生堅定之信仰,深得宗教之法樂。相對于比丘之僧伽而自稱菩薩團(梵bodhisattva -gan!a )。‘團’本為商人之組織,因菩薩團中多數為都市之工商業者,故以團稱名。此一佛塔信仰團體即發展成后來的大乘佛教教團。

 (四)大乘佛教:佛塔信仰之菩薩團,除禮拜佛塔外,更進一步編集屬于他們的經典,首先有完成于西元前后之般若經,其次有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分別為菩薩團所輯成。此種大同團結之精神,成為大乘佛教之根本精神。大乘佛教之思想立場為‘空’(梵s/u^nyata^ )。所謂‘空’,原指‘什么都沒有’或‘什么都沒有之狀態’,亦即認為于此現象世界中,沒有任何可以執著之物,所以除非能抓住能生存之東西,否則就不能說是真正存在。就存在本身而言,仍須透過眼前之事象方能把握,此外別無他途。故般若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此理。色(梵ru^pa ),即指有形之物質,意謂一般存在之現象。法華經中除主張‘一佛乘’之說,另又舉出‘二乘作佛’之思想。所謂‘二乘’乃聲聞、緣覺,亦即指傳統教團中之比丘。二乘作佛,概謂教團中之比丘們皆應歸于菩薩道。

 法華經又主張‘久遠實成之佛’(即指久遠以前就存在,并且擁有無量壽命之佛),無量壽經則說‘無量壽命之佛’。兩者同樣說明其存在之根本,源于有永遠不滅之生命,即稱為佛。般若經之空,乃就哲學立場而言,而此處所說之空則自宗教觀點來看。維摩經以戲劇結構來強調菩薩道精神之偉大,遠超過比丘之立場。華嚴經則出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大世界觀。其中不論任何說法,皆以大乘之名而擴大人生觀及宇宙觀,此即其立論根據。大乘佛教之中、后期,大論師輩出,并有龐大論書著作出現,美術、建筑等方面亦大受影響。不久,傳至西域、中國、日本,而產生獨特之大乘佛教文化。后期之大乘佛教,由于受到印度教之密教性格,以及印度土著信仰之強烈影響,乃呈現顯著之密教化,以致逐漸衰落,回教徒入侵印度后,佛教亦隨之滅亡。

 (一)中觀派:中期之大乘佛教分為中觀派(梵Ma^dhyamika )與瑜伽派兩大派。中觀派以龍樹‘中論’為根柢宣揚般若空觀。中論之說法為覺悟一切之存在皆源自緣起性(相互依存之關系),不主張‘無’,亦不主張‘有’,而主張真空中道之正觀。龍樹之門人提婆(梵A^ryadeva )著「百論’等書以破斥外道,及小乘教義,羅侯羅跋陀羅(梵Ra^hulabhadra )則注釋中論中‘八不’之意義。笈多王朝時代初期,則有梵志青目所撰‘中論本頌’之注釋、婆藪開士之‘百論本頌’注澤本。其后,四至五世紀出現之佛護(梵Buddhapa^lita )之系統稱為具緣派(梵Pra^san%gika ),清辨(梵Bha^vaviveka )之系統稱為依自起派(梵Sva^tantrika )。此即中觀派分出之二大派系。此二人皆為僧護(梵Sam!gharaks!ita )之弟子,此外又研習龍樹之學。佛護主張緣起諸法之畢竟空,清辨強調自俗諦門觀緣起法皆無自性不可得,若自真諦門看,則主張一切法皆有常住之本性存在。佛護的具緣派之派系中,于七世紀頃有月稱論師(梵Candraki^rti )出,著「中論注’,其教勢遂盛。

 (二)瑜伽派:系以彌勒(梵Maitreya ,270~350 頃)為開祖之學派。相傳瑜伽師地論(梵Yoga^ca^ra -bhu^mi )、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頌、現觀莊嚴論等書即為彌勒所撰。以般若空之思想為本,以瑜伽行(調息,攝心,令之與正理相應之修行)為基礎,建立唯識說(一切存在皆由心識之變現,主張唯有心識才是實在的),一方面由于自性清凈而有‘如來藏緣起’之思想。無著(梵Asan%ga ,310~390 頃)為此派第二祖,著顯揚圣教論頌、攝大乘論(梵Maha^ya^na -sam!graha ),及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梵Maha^ya^na^bhidharmasamuccaya )等書,而確立瑜伽派。其弟世親(梵Vasubandhu )著唯識三十論頌(梵Trim!s/ika^ -ka^rika^ )、唯識二十論頌(梵Vim!s/atika^ -ka^rika^ )、攝大乘論釋等書,宣揚瑜伽唯識之說。世親學系分為陳那(梵Digna^ga )與德慧(梵Gun!amati )二大系統,陳那亦為印度論理學之集大成者。

 至七世紀中葉,佛教急速印度教化而產生密教。因七世紀頃,在印度邊境建立回教國家之阿拉伯人壓迫印度人,對此,印度諸王及人民由于反抗意識而傾向民族宗教之印度教。佛教于此政治背景下,認為與印度教妥協乃保存佛教本身之最妥善方法,遂逐漸融合印度教而傾向密教化。至十二世紀末,回教徒侵入佛教中心地(即南部之比哈爾州一帶)時,佛教已完全融入印度教中。同時,由于回教軍隊屢次入侵,徹底摧毀佛教寺院,僧徒亦多逃往國外,至此,佛教在印度乃告消聲匿跡。(參閱‘佛教’ 2658、‘佛教教理’2688)

印度佛教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