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通常稱僧眾之居處為寺,道士之居處為觀,尼眾之居處為庵,女道士之居處為院。于佛教裹,寺之名稱,最初始于后漢明帝時,迦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運經典來華,遂以白馬為名而造之建筑物,稱為白馬寺,此為中國佛教之第一座寺院。后為別于道教之建筑物,佛教之寺院,即通稱為‘寺’;道教之建筑物,則通稱為‘觀’。相同于寺之用語有精舍(印度寺院之稱)、伽藍(僧眾聚集修行之清凈閑靜處)、紺園(紺色為青中帶紅,象征寺之包容各類人而含藏諸種功德)、寺舍(僧眾居處)。庵,又作庵,為出家及隱遁者所住之草庵。后世亦有特稱比丘尼之住所為庵、庵寺。然‘庵寺’一詞,原本通指僧或尼之寺,并不限于比丘尼所住之處。院,指以垣墻圍起來之屋舍。然廣義而言,我國古代官舍、寺宇或學者之居處,當稱為院;如儒者之居處,一般多稱為書院,道士之居處為道院,僧尼之居處為僧院。佛教建筑最初稱院,始于唐代貞觀十九年(645),當時玄奘載譽歸國,太宗特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等處敕造翻經院,此為佛教建筑物中稱院之嚆矢。(參閱‘院’4337、‘庵’4538)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