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an)位于中南半島南部,系柬埔寨(Cambodia,今之高棉)古名。又作跋南、邑心、閣茂。據梁書海南諸國傳第四十八、通典卷一八八等記載,于三國時代,此國之國勢逐漸擴張,吳國曾派遣康秦、朱應至此,初其國人皆裸形,勸以著衣,始疊布、著橫幅。西晉永寧元年(301),該國國王遣使來獻鏤金龍佛像與象牙塔,可知早在三、四世紀之交,佛教已傳播至此。延至初唐,皆相繼來貢,如南齊書列傳第三十九載,南齊永明二年(484),扶南王僑陳如,派遣天竺道人釋那伽仙來獻龍王坐像與象牙塔時,釋那伽仙曾上書,謂扶南國為摩醯首羅天神守護地,亦為佛法流通處。
另據歷代三寶紀卷十一載,梁天監(502~519)初年,彼國沙門曼陀羅仙赍梵本來貢,復與僧伽婆羅于揚都共譯寶云經等三部十一卷,又于天監五年,再與僧伽婆羅譯出阿育王經、解脫道論等十一部三十八卷。又梁書海南諸國傳第四十八謂,大同五年(539),武帝聞此國有長一丈二尺之佛發,遂派遣沙門云寶前往迎接,適逢真諦三藏住于此,乃請赴梁。由上可知,唐代之前,不僅大乘佛教流布該國,南方佛教重要論書亦曾盛行于其地。直至崇拜印度教之信仰盛行,佛教乃逐漸衰微,此即南海寄歸內法傳序所說(大五四·二○五中):‘惡王今并除滅,□無僧眾,外道雜居。’
扶南國至初唐為止皆呈現獨立之勢,至貞觀(627~649)初年,則為真臘國所合并。真臘,本為扶南之屬國,于隋大業十三年(616)、唐武德六年(619)、貞觀二年、明洪武三年(1370)等,屢至中土朝貢。于洪武年間,該國自稱為‘甘孛智’,后訛傳為‘甘破蔗’,萬歷以后改為‘柬埔寨’,未久為暹羅所破,其后又被安南入侵。。于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中葉,先后為暹羅、安南、法國之隸屬國或殖民國,直至一九五四年始得獨立,然于一九七五年四月又淪入共黨政權下。如今大部分住民為吉蔑族(Khmer)。
扶南與真臘合并后,約于九世紀初阇邪跋摩二世(Jayavarman Ⅱ)開始定都安哥城(Angkor Thom),其處位于現今洞里湖(Tonle/-Sap)之北約二十二公里處。城中所有宮室、伽藍等之建構,歷經十余代,至十二世紀始完成,與爪哇之婆羅浮屠(Bolo- Budur)并為人類現存早期建筑藝術中之雙璧。安哥城之南約一點六公里處另有安哥寺(Angkor-Vat),系十二世紀中葉之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Ⅱ)所建。
安哥城與安哥寺原皆屬佛教建筑,如安哥城所雕刻之世自在(梵Lokes/vara )神像即是佛教之觀世音像。其后由于佛教衰微,此二者之建筑物漸被改建為印度教寺院。至十四世紀,由暹羅等國傳入南方佛教,佛教勢力逐漸復興,兩建筑物乃由暹羅僧人掌理,于圣殿與其余諸堂皆奉置各類佛菩薩像。十五世紀時,泰人攻陷安哥,吉蔑王朝南遷,安哥遂告荒蕪,久之漸為熱帶叢林所淹沒,直至十九世紀,由法國學者亨利莫特(HenriMonkot)、伯希和等人之探險考證,安哥古跡始重現于世,而扶南國一度盛行佛教之情形乃能與歷代史傳相互印證。
于共黨統治之前,佛教為高棉之國教,國王親轄政教兩權。僧侶之職,除以柬埔寨文字書寫、流傳巴利三藏外,亦負有儀式祈禱、教育國民之責。共黨統治后,則已全面禁止宗教活動。[續高僧傳卷一真諦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隋書南蠻傳第四十七、舊唐書南蠻傳第一四七、明史真臘傳第二一二、古今圖書集成邊裔典第一○一、E. Aymonier: LeCambodge; J. Fergusson: 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Architecture, vol. 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