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華嚴佛國寺、華嚴法流寺。位于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吐含山麓。新羅十九代訥只王在位時(417~457),沙門我道自高句麗來弘傳佛法,遭受迫害,結庵于該地。法興王十五年(528)頃,王之夫人為法流尼師而敕建本寺。景德王十年(751),宰相金大城為追悼雙親而重建,另又造立石窟庵,延請神琳表訓住持。該寺為慶州極著名之伽藍,惜其后毀于兵火。李朝孝宗十年(1659)至英祖四十七年( 1771)間再建,遂成為首屈一指之寺院。再建當時尚存有部分石造建筑,多為唐代式樣,其中尤以釋迦塔(無影塔)最足以代表新羅特有之三層式石塔。此外,大雄殿前之多寶塔(有影塔)、白云橋、青云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