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開國之君。濠州(安徽鳳陽)人,姓朱,名元璋,字國瑞。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十七歲時雙親亡,遂入皇覺寺為僧,歷時七載。及元末亂起,乃投郭子興為親兵,升至大將。郭子興歿后,繼續率領其部眾,并滅群雄,于金陵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后逐元,統一中國。為政初有可觀,惟晚年流于慘刻多忌,誅戮功臣豪族,死者達數十萬人。在位三十一年歿,世壽七十一。帝初為僧,頗習佛法,既定天下,有感于元季僧綱蕩然不存,圣意不彰,乃羅致高僧,更張制度,編訂清規、懺儀、注疏,以為天下依循之準則。并設教僧制度,分佛教寺院為禪、講、教三等。洪武四年(1371),用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