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用語。所立法不成,梵語sa^dhya-dharma-asiddha。因明三十三過中,同喻(由正面來說明之例證)五過之一。于因明對論中所引用實例與宗(命題)之賓詞不同品類所招致之過失。蓋于因明法則中,對于能立法之因(理由)而言,所立宗之法(后陳,賓詞),乃雙方就‘宗支’之看法進行對諍之關鍵,而宗支之確立與否,有賴于因支與喻支(譬喻)之證成,就喻支而言,同喻之功能乃在由正面來積極結合宗支與因支,故所舉證之實例,其語意之范疇應同于宗之賓詞;若引用一同喻,其語意范疇雖合于能立之因,然不合于所立之宗法,則同喻之功能不成立,即犯所立法不成過。
如聲論師對勝論師立‘聲是常(宗),無質礙故(因),猶如覺(同喻)之論式,由于一切‘覺’皆無常,且雖符合能立法所說之無質礙性,然不合于所成立法所說之常住性,以致失去正面舉證之效果。蓋‘覺’乃心與心所法之總名,而聲論師與勝論師之宗說皆認可心與心所法皆具無常、無質礙之性,故此同喻雖合于能成立之因,但不合于所成立之宗法,此即所立法不成過。[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下本、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