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北平宣武門外。又稱憫忠寺。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征遼東高麗失利,翌年大敗于安市城,將兵遺骸集葬于營州柳城,而于幽州建寺以吊其靈。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建成,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改名順天寺。明正統二年(1437)寺僧相瑢修葺,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名法源寺,自是傳揚律宗。寺內有大雄寶殿、戒壇、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愍忠臺、東西兩塔等。寺中珍藏遼金碑碣甚多,并有明藏兩部。法源寺在歷史上是一座名剎,宋欽宗被擄,曾拘留于本寺內。金大定十三年(1173)曾以本寺作策試女真進士之考場。宋遺臣謝枋得亦曾被拘于此。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