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初期狀態之宗教,存在于尚無成文歷史之原始社會中。就此意義而言,與史前宗教相同。然一般專指殘存于近代之原始社會之宗教。系研究宗教起源問題與宗教演化史的重要課題之一。原始社會宗教之考察,始于西方殖民運動發生之后,其時,不少殘存于近代的原始民族已被全部或大半消滅,其宗教之原始狀態在與文明社會之接觸中,尤其在大規模基督教傳教運動之沖擊下,發生許多變形,故對目前尚存之原始社會殘余之土著宗教,仔細分辨其原始情況及受近世影響而產生之變形,盡量避免主觀臆斷,力求以科學方法探索其中具有規律性之因素,特顯重要。我國目前部分少數民族中仍殘余一些原始宗教之特性,對宗教研究而言,為十分珍貴之社會活化石。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