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1963)河北寧河人,俗姓王,名福庭。法號隆銜。字倓虛。年十七奉父命婚娶,生子五人。先務農,兼營小販為生,后又習醫術。庚子事變,走避營口,懸壺濟世。年四十,聽法華經,即有出塵之志。民國六年(1917),年四十三,因天津清修院清池法師引導,依淶水高明寺印魁法師出家。次年南游,于寧波觀宗寺依諦閑大師受戒,并于諦閑大師座下學習天臺教觀。民國十年,出任沈陽萬壽寺佛學院講席,十四年獲諦閑大師付法為天臺第四十四代,賜名‘金銜’。此后,于東北各地講經弘法。并創建道場,其中以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營口楞嚴寺規模最大。其后嘗主青島湛山寺,自號湛山老人。晚年弘法于香港,并創設中華佛教圖書館、華南佛學院。五十二年示寂,世壽八十九。師曾口述生平事跡,由弟子大光筆記成‘影塵回憶錄’出版。主要著作有:心經疏義、心經講義、起信論講義、天臺傳佛心印記釋要、金剛經講義等。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