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所制之食品,為僧家特重。造法如下:六月時,以水煮熟大豆,加大麥微炒、相混麴盦,曬干三日,用鹽、水微煎,去渣冷固,浸于豆麥之麴中,盛入桶內,以石壓之。后去壓石,以厚紙密封,冬至前后用生姜、紫蘇葉等物各別冷固拌合,藏之備用。其主要用途乃在坐禪之前食之,可幫助體內水分之吸收,而減少坐禪時起旋如廁之次數。我國古代禪院甚重視納豆之使用,其后傳至日本,迄今猶盛行于日本寺院,例如遠州濱名大福寺之納豆、淡州釜口妙勝寺之唐納豆、京都大德寺之一休納豆,皆以味美享名于世。其中大福寺亦代代向豐臣諸家進獻納豆,后亦繼續進獻皇室。(參閱‘坐禪豆’2840)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