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太原市北約一公里處。傳創建于隋仁壽二年(602)。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太宗滅亡北漢而統一天下,乃毀古城,本寺之塔壞而放光,太宗遂下詔重興之。咸平二年(999)罹震災,真宗遣內侍王守直修治之。景德三年( 1006)七月竣工,當時塔為重疊瓦甓而成,有九層,高約三十七公尺。元末,淪為廢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僧德閡重建,與顯光寺等合并。現存之塔,系洪武之物,高約二十二公尺,為磚造之喇嘛塔。塔之左右有鐘樓與鼓樓,后有大乘殿,前面右方為觀音殿,大乘殿后方則為本殿。[廣弘明集卷十七、山右金石錄、寰宇訪碑錄卷七]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