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1953)我國近代僧。福建古田人,俗姓吳。法名宏悟,號韜光,以字行。生于清光緒四年。幼失怙恃,十九歲至鼓山出家,主修天臺學。后至寧波天寧寺習禪。二十六歲參學于天童寺敬安和尚,并赴福建、浙江及南洋等地講經,聲譽極高。光緒三十二年(1906),與太虛大師締交,訂定‘以心印心、白首如新、以善勸勉、疾病相扶、安危與共、事必相商、各自立志’等數條義規,共結兄弟之盟。時年二十九,太虛十八。其后致力于組織中國佛教會與寺產保護運動(當時政府提倡廟產興學運動,主張以寺院財產充作振興教育之資)。民國二十年(1931)四月于上海舉行中國佛教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由于議決事項之意見相左,太虛等進步派乃脫離該會,另于南京組織中國佛學會。師與王一亭等則繼續主持中國佛教會。抗戰軍興,師赴南洋募集醫藥費用。翌年,主持檳榔嶼極樂寺。二十八年返上海,主持福建鼓山涌泉寺、寧波天童寺,并于上海玉佛寺、圓明講堂等處講經布教。其中,尤以楞嚴經之注釋、宣講,傾四十余年之愿力而廣說之,機辯縱橫,饒益教界。此外,特重僧伽教育、社會福利事業、各地寺剎復興、佛書刊行、難民救濟等。四十二年九月于北京入寂,世壽七十六。遺有圓瑛文集、圓瑛大師法匯等行世。[太虛大師年譜、中國佛教近代史下冊(東初)]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