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Singapore),又作星加坡、星洲。為位于馬來半島南端之小島,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島嶼遙望;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柔佛州相接。于地理上,為亞、澳洲間之橋梁,亦為印度、太平兩大洋間之孔道。有關古時新加坡佛教發展之情形,至今雖無文獻可稽,然佛教之入傳新加坡,應非近代之事。蓋新加坡之名 Singapore 即梵語‘獅子座、獅子城’之意,而于佛教經典中多以佛比喻為人中獅子,故新加坡之名為獅子城者,乃是‘佛地’之意,此與古代新加坡曾流行過佛教一事不無關系。又新加坡由于地小人稀,自古不受世人注意,僅屬馬來半島之范圍,而經歷史學者考證,馬來半島于西元前四、五百年即已輸入婆羅門教、佛教思想等之印度文化,印尼則于五世紀時由法顯傳入佛法;而新加坡位處馬來西亞與印尼之間,于文化交流之自然途徑而言,自無南北去來而不傳入其地之理,惜以蕞爾小島,文獻史籍未及備載當年之佛教盛況。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