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Ka^ma 。司愛之神。由梨俱吠陀中之迦摩(梵ka^ma ,愛欲)一詞演化成之神名。據蒂提利耶梵書記載,為達摩(梵Dharma )與舍羅陀(梵S/radha^ )之子。又‘訶利世系’則記為吉祥天女之子;亦有梵天之子之說。其形像,手持花矢及砂糖黍弓,背負箙,騎鸚鵡,類似西洋神話所描寫之丘比特。于梨俱吠陀時代,以‘宇宙創造之原動力’為人所歌頌,故出現創造贊歌,其次則轉變為對性愛、生殖力之哲學原理之思索。至敘事詩出現后,通俗化之愛神成為印度古典文學最受大眾矚目歌頌之對象,并因而豐富了具有神秘性且注重官能描繪之印度文藝。有關愛神之異稱及其附會之傳說很多。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