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僧尼之綱維。又作僧官。為便于寺院管理,由政府任命,司掌統領全國僧尼以護持教法之職官,稱為僧官。即檢校僧尼有無犯戒、失職等情事,并監督諸寺院事務之官職。于印度僧團中除上座及維那外,據經律所載,寺中尚有直日(摩訶僧只律卷三十四)、直月(摩訶僧祇律卷三十四)、直歲(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寺主(雜阿含經卷十九、中阿含卷五十一阿濕貝經)等僧職。其中維那、寺主、上座,即所謂寺之三綱(釋氏要覽卷三、大宋僧史略卷中等);三綱各有職司權限,維那綱維僧事,寺主總理寺務,而上座一職則多由德高望重者充任,并無官職之制;僧尼之非法行為則基于律藏之規定,由僧團行自治式之處決。然我國僧尼多受政府保護,自治之制式微,遂有僧官之制。我國僧官制始于魏晉南北朝時代,其后歷朝皆因襲其制,惟僧官之職位名稱隨朝代之遞嬗而迭有變更。至明、清之際,所設立之府級僧官機構稱為僧綱司,州級稱為僧正司,縣級稱為僧會司。據清會典禮部祠祭清吏司載,凡僧官、道官皆注記于籍冊。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