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讀誦經典。系為解義或祈愿、回向而誦讀經典。讀經包舍多種類別,若為贊嘆佛德而讀,稱為誦經、諷經;若為通解經義而讀,稱為看經;為祈愿而讀大部經,稱為轉讀。禪宗特區別其不同,謂諷經、轉讀,必行于佛前;看經可隨意行于寮房。又誦大般若經時,逐卷誦六百卷全文,稱為真讀,即讀經;唯讀每卷之初中后數行,而轉翻經卷,稱為轉讀。此外,于心中默讀經典,稱為心讀;以身實踐經典,稱為身讀。蓋讀經、轉經、諷經、看經、念經等名稱,雖有區別意義使用之情況,但一般皆不作區別使用。又依法華文句卷八上載,‘讀’指循看經文,‘誦’指離經背誦不忘。
諸經論多有教勸讀誦受持,廣說其功德。如法華經卷七陀羅尼品載,若能于本經受持讀誦解義,如教說修行,功德甚大。如觀無量壽經載,求生極樂所修三福之一,即‘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此外,法華經法師品亦舉出五種供養本經之方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后世遂依準此說,稱為五種法師行。又智顗之法華經玄義卷五載,讀誦大乘經典為觀行五品之第二品。據善導之觀經序分義載,讀誦大乘經典,能開智慧,進而能厭苦、欣樂涅槃;觀經散善義謂,讀誦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凈土三經,為往生凈土五種正行之一。據選擇本愿念佛集謂,受持讀誦凈土三經以外之大小乘顯密諸經典,稱為‘讀誦雜行’。
蓋讀經在印度原以解義為主,逮佛經傳譯至中國,為祈愿或回向之風氣盛行。依梵網經卷下謂,當為亡者于四十九日內,讀誦講說大乘之經律、齋會求福。中國歷來亦有讀誦大乘經律以祈福消災之事,例如東晉以降,于旱魃之際,多讀誦海龍王經而祈雨;唐武后則天曾敕諸州置大云寺,于各寺讀誦大云經,以宣布‘神皇受命’之事;唐代宗曾敕請不空三藏講誦仁王經,為崇護國家而祈愿。
于日本,有吳音、漢音、訓讀等三種讀經之語調,其中,以吳音為音讀較普遍。由讀經音聲之緩急粗細,可分為真讀、行讀、草讀等。日本各宗有特定讀誦之經卷,如天臺宗、日蓮宗,以法華經及開結二經為主;凈土宗、真宗以凈土三經為主;真言宗以理趣經為主。但諸宗亦有所共同依用之經,如心經、遺教經、阿彌陀經、觀音經等。此外,亦間有諷誦論文之宗派,如法相宗讀誦成唯識論即其例。[無量壽經卷下、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問法事品、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元亨釋書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