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亞洲西端、地中海東岸之古國。相當于古羅馬帝國及小亞細亞一帶。又稱海西國、犁鞬國。自古即與我國有交通往來,當時有‘世界極西’之稱。其地所產之金銀奇寶,如火浣布等皆是聞名珍品。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大五○·三三一上):‘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大秦錦褥鋪之。’
據舊唐書列傳第一四八、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剌斯國條、釋迦方志卷下波剌斯國條等所載,大秦又稱拂菻,即東羅馬帝國,位于波斯之西北。東羅馬帝國于君士坦丁堡建都后逐漸強盛,兼并小亞細亞及敘利亞等地,并與東方諸國交通往來,我國隋唐時稱其為拂菻。另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之記載,則大秦乃指敘利亞。唐初,基督教中之一派景教傳入我國,而稱大秦景教,并建有大秦寺。
此外,大秦之名,屢見于佛典中,如那先比丘經卷下(大三二·七○二上):‘王言:“我本生大秦國,國名阿荔散(巴Alasanda )。”’又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一二○章(大四九·一一中):‘將有三惡王,大秦在于前,撥羅在于后,安息在中央。’另如菩薩善戒經卷二菩薩地不可思議品、巴利文大史(巴Maha^vam!sa xxix )等所載,‘大秦’一詞,均指古代安息國東北方之叟那(巴Yona ),亦即大夏。宋代之后,則‘大秦’一稱,又每與波斯混同。至近代,以白鳥庫吉等為代表之日本學者則主張,大秦系指昔時隸屬于羅馬之埃及。[佛祖統紀卷三十二、卷三十九注、大宋僧史略卷下、后漢書卷七十八大秦國條、唐會要卷四十九、唐書西域列傳第一四六、古今圖書集成邊裔典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