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bhava-cakra。又作五道輪、生死輪、十二緣起圖。為顯示眾生在五趣(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中生死輪回之圖像。其畫法乃先作一五輻之輪形,下方為捺洛迦,二邊為傍生及餓鬼,其上為人、天二趣,復于人趣中分顯四洲。此輪中央之輪軸部分作圓形白色,畫一佛像,像前以鴿表多貪染、蛇表多嗔恚、豬表多愚癡。輪緣繪羅剎像(無明支)、瓦輪像(行支)、獼猴像(識支)、乘船人像(名色支)、六根像(六處支)、男女相摩觸像(觸支)、男女受苦樂像(受支)、女人抱男像(愛支)、丈夫持瓶取水像(取支)、大梵天像(有支)、女人誕孕像(生支)、男女衰老像(老支)、男女帶病像(病支)、輿死人像(死支)、男女憂戚像(憂)、男女啼哭像(悲)、男女受苦像(苦)、男女挽難調駱駝像(惱)等十二緣生相。于輪上,有無常大鬼舒其雙臂,抱此生死輪,大鬼頭部兩側書寫二伽陀。次于無常鬼之上畫白圓壇,表示涅槃圓凈之相。五趣生死輪之圖像流傳已久,在印度阿旃多(Ajanta)第十七號窟殿存有古老之圖像,而西藏所傳圖像則以阿修羅別為一趣,為六趣生死輪。[雜阿含經卷四十四、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四、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七、法苑珠林卷二十三、釋氏要覽卷下]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