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上譯經最多、影響最大之四位譯經家。有二說:(一)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二)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凈。其中鳩摩羅什先后為苻堅、姚興禮為國師,聲重一時,所譯經論凡三十五部三百余卷,頗為后世所重,門下名僧輩出,蔚為三論、成實二學派。真諦博通三藏五部,究明大乘妙理,見重于南朝梁武帝,侯景之亂后,流落輾轉各地,仍譯經不輟,所譯經論凡六十四部二七八卷,概出注疏,致力于義理之闡明,其學識之廣博與方法之卓越,為我國佛教史上之泰斗。玄奘大師遠歷西土十九年,請回佛經凡六百五十七部,名重一時,譯經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占我國譯經總數四分之一強,將于印度所學者盡傳入我國,唐高宗視之為國寶。不空早年師事金剛智,盡得五部三密之法,遵師遺命,赴印度求法,返國后深受唐玄宗、肅宗、代宗等各朝禮遇,譯經凡八十三部一百二十余卷,為密教付法第六祖。義凈游學印度十年,帶回梵本經論四百余部,譯釋經傳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梁高僧傳卷二、續高僧傳卷一、卷四、宋高僧傳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九]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