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佛祖歷代通載

助印经书
佛祖歷代通載

  元 念常集

  佛祖歷代通載序

  浮圖氏之論世。動以大劫小劫為言。中國文字未通。蓋不可知也。摩騰竺法蘭至漢而後。釋迦佛之生滅。可以逆推其歲年。自是中國之人。得以華言記之。自天竺及旁近諸國東來者。莫盛於西晉。至於姚秦石趙等國。其人則鳩摩羅什佛圖澄那連耶舍曇無讖諸師。而東土卓絕奇偉之士。生肇融睿等相為羽翼。翻譯經義盡為華言。而佛理之精無不洞究。先覺之士至有逆知。其至理之未至者。佛學之行莫博於此時矣。彌天道安至於遠公辟地東南佛陀耶舍遠相從遊而辟世。君子相依於離亂之世。乃若寶公雙林諸公起而說法。而佛學大盛於東南矣。若夫智者弘法華於天臺。三藏開般若於唐初。清涼廣華嚴於五臺。密公說圓覺於草堂。宣公嚴律教於南山。金剛啟秘密於天寶。大小三乘唯識等論。專門名傢豪分縷析。汗牛充棟。學者千百。有皓首而不能窮極者焉。達磨之來則有五傳其衣。五宗斯立。同源異派自梁歷宋。謂之傳法正宗。我

  國朝秘密之興義學之廣。亦前代之所未有。此其大略也。記載之書昔有寶林等傳。世久失傳。而傳燈之錄僧寶之史。僅及禪宗。若夫經論之師各傳於其教。宰臣外護因事而見錄。豈無遺闕。近世有為佛祖統紀者。擬諸史記書事無法。識者病焉。時則有若嘉興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得臨濟之旨於晦機之室。禪悅之外博及群書。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說法之因緣。譯經弘教之師。衣法嫡傳之裔。正流旁出散聖異僧。時君世主之所尊尚。王臣將相之所護持。論駁異同參考訛正。二十餘年始克成編。謂之佛祖歷代通載。凡二十二卷。其首卷則言彰所知論器世界情世界道果無為五論。則我

  世祖皇帝時。

  發思八帝師對

  禦之所陳說。是以冠諸篇首。其下則以天元甲子。紀世主之年。因時君之年。紀教門之事。去其繁雜謬妄。存其證信不誣。而佛道世道污隆盛衰。可並見於此矣。嗟夫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塵影起滅何足記哉。嘗見溈山有問於仰山。每有年代深遠之對。則亦憫先覺之無聞者乎。而法華一經。前劫後劫十號無二。又曰。觀彼久遠猶古今日。則此書宜在所取乎。至正元年六月十一日。微笑庵道人虞集序。

  華亭梅屋常禪師本傳通載序

  夫語言文字。載道之器。傳遠之用。歷千古微簡牘。何以紀事考實耶。

  大成至聖。春秋作而賊亂懼。

  大覺世尊。經律集而賢哲興。其五經六藝諸子百傢。立言垂訓。後之來學明今酌古。遊心仁義。非編冊之益乎。佛祖歷代通載。梅屋禪師之所作也。其文博其理明。敘事且實出入經典考正宗傳。殊有補於名教。至正辛巳。翰林道園虞公。序冠其首益尊韙之。禪師世居華亭。黃姓。父文祐。母楊氏。初祈嗣於觀世音。忽一夕夢僧龐眉雪發。稱大長老托宿焉。因而娠。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誕於夜。神光燭室異香襲人。逾日不散。既長喜焚香。孤坐。風骨秀異氣宇英爽。年十二懇父母求出傢。母鐘愛之。誘以世務終莫奪其志。遂舍之。依平江圓明院體志。習經書尚倜儻。疏財慕義棲心律典。元貞乙未江淮總統所。授以文憑。剃發受具。弱冠遊江浙大叢林。博究群經。宿師碩德以禮為羅延之。皆撝謙弗就。至大戊申。佛智晦機和尚。自江西百丈。遷杭之凈慈。禪師往參承值上堂。佛智舉太原孚上座聞角聲因緣。頌雲。琴生入滄海。太史遊名山。從此揚州城外路。令嚴不許早開關。有省於言下。投丈室呈所解。佛智頷之。遂俾掌記室。囑之曰。真吾教偉器。外護文苑之奇材也。服勤七年。延祐乙卯佛智遷徑山。禪師職後版。表率明年。

  朝廷差官理治教門。承遴選瑞世嘉興祥符。至治癸亥夏五乘驛赴

  京繕寫黃金

  佛經。暇日得以觀光三都遊覽勝概。禮五臺曼殊室利。披燕金遺墟之跡。由以動司馬撰書之志。出入翰相之門討論墳典。升諸名師堂奧講解經章。如司徒雲麓洪公別峰印公。皆尊愛之。

  帝師命坐授食。聞大喜樂密乘之要。自京而回姑蘇。萬壽主席分半座以延說法。眾服其有德。自非宿有靈姿稟慧多生。曷以臻其明敏。著述祖禰彰顯正教。致公卿大人篤敬也耶。至大間愚執侍佛智。獲奉教於禪師。知梗概而序之。禪師諱念常。梅屋其號焉。至正四年三月。松江餘山昭慶住持比丘覺岸謹序。

  佛祖歷代通載凡例

  一世祖皇帝玉音一百段。出弘教集。實帝師大臣欽承對旨。謹置於編。

  一帝師所說彰所知論。冠於篇者尊之也。

  一吾佛世尊未生以前時代。本不與書。欲便初學。卷自太古始。

  一往古帝王。即位改元崩殂及僭國之主。宰臣護教尊法者。略見始末。餘不書。

  一帝王於聖教禦制贊序及大臣碩儒撰述。其間有關大教者。皆具載焉。

  一僧道對析論辨。詳收始末以備參考。

  一世尊示滅之後。凡經百年必書。其於旃檀像及教被東土之年仿此。

  一佛祖傳法偈。翻譯詳見梁大同六年。

  一教門隆替。並依史籍編錄。使來學知有自焉。

  一諸祖事實。備載於示寂之年。仿先經終義之例。

  一屏山居士鳴道集說。凡二百一十七篇。今錄一十九篇。蓋彰其識見耳。

  一教門事要。異同訛正略加考定。據諸傳記摭集。不以私臆謬加論辨。或恐繁失於冗簡失於陋。以俟博雅之士。改而正之。

  一太史公史記稱。黃帝三十八年。命風後定甲子。始因而編之。隨年列為橫歷於上。

  佛祖歷代通載凡例。

  佛祖歷代通載目錄

  第一卷

  (一)七佛偈(二)彰所知論器世界品(三)日輪(四)月輪(五)諸星宿(六)妙高山三十三天(七)情世界總有六種(八)人祖大梵(九)三末多王及諸王種(十)器世界壞(並贊)

  第二卷

  (一)盤古王 (二)天皇 (三)地皇 (四)人皇 (五)五紀 (六)有巢氏 (七)燧人氏 (八)伏羲氏 (九)社神 (十)神農氏 (十一)黃帝 (十二)少昊 (十三)顓頊 (十四)帝嚳 (十五)唐堯 (十六)虞舜 (十七)夏後氏 (十八)殷湯 (十九)周文王 (二十)武王 (二十一)成王(立七廟制) (二十二)稷神 (二十三)四國諸侯 (二十四)康王

  第三卷

  (一)周昭王(二)世尊示降生(三)世尊示出傢

  (四)穆王(五)世尊示成道(六)瑞像緣起(七)世尊示說法(八)世尊示涅槃

  (九)孝王(十)第一祖摩訶迦葉(十一)秦非子

  (十二)厲王(十三)二祖阿難(十四)上座大眾二部

  (十五)宣王(十六)三祖商那和修(十七)王殺杜伯感報

  (十八)平王(十九)四祖優波鞠多

  (二十)莊王(二十一)五祖提多迦

  (二十二)襄王(二十三)六祖彌遮迦

  (二十四)定王(二十五)老聃生於楚(二十六)七祖婆須密

  (二十七)靈王(二十八)孔子生於魯

  (二十九)景王(三十)八祖佛陀難提

  (三十一)敬王(三十二)九祖伏馱密多

  (三十三)貞定王(三十四)十祖脅尊者

  第四卷

  (一)周安王(二)十一祖富那耶舍

  (三)顯王(四)十二祖馬鳴大士

  (五)赧王(六)十三祖迦毗摩羅

  (七)秦始皇(八)室利防等十八化人(九)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西漢文帝(十一)十五祖迦那提婆

  (十二)武帝(十三)十六祖羅睺羅多

  (十四)昭帝(十五)十七祖僧迦難提

  (十六)宣帝(十七)論師無著天親

  (十八)成帝(十九)十八祖伽耶舍多

  (二十)新室王莽(二十一)十九祖鳩摩羅多

  (二十二)東漢明帝(二十三)帝夢金人(二十四)教流東土(二十五)摩騰竺法蘭(二十六)釋道比較焚經(二十七)二十祖阇夜多

  第五卷

  (一)安帝(二)二十一祖婆修盤頭

  (三)桓帝(四)安世高至洛(五)二十二祖摩拏羅

  (六)靈帝(七)竺佛朔至洛(八)黃巾作叛

  (九)獻帝(十)牟子理惑論(十一)漢史范曄論釋(十二)袁宏論佛(十三)康猛竺大力至京(十四)二十三祖鶴勒那(十五)道始作靈寶醮章

  (十六)三國魏文帝

  (十七)蜀先生

  (十八)吳大帝(十九)維隻難支謙

  (二十)明帝(二十一)曹植傳

  (二十二)齊王芳(二十三)康僧會至吳(二十四)吳闞澤論佛(二十五)二十四祖師子尊者(二十六)曇摩迦羅等傳律

  (二十七)高貴鄉公(二十八)罽賓賊亂累釋

  (二十九)陳留王(三十)沙門朱士衡講經始

  第六卷

  (一)西晉武帝(二)吳皓毀神祠及梵宇(三)竺法護至京(論)(四)育王塔緣起

  (五)惠帝(十六國附見)(六)鮑靖撰三皇經(七)竺耆域至洛

  (八)愍帝(九)維衛迦葉石像至吳

  (十)元帝(有敘)(十一)沙門吉友至建康

  (十二)明帝(十三)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十四)成帝(十五)三藏惠理至杭(十六)庾冰議令僧拜俗(十七)何充議不應拜俗

  (十八)穆帝(十九)佛圖澄示寂(論)(二十)釋涉公入寂(二十一)沙門於法開醫術

  (二十二)哀帝(二十三)詔竺潛講經(二十四)詔支遁繼講(二十五)郄超慕佛

  (二十六)廢帝(二十七)釋道安法師(論)(二十八)孫綽(二十九)許詢(三十)桓溫末年奉法

  (三十一)簡文帝(三十二)詔法曠禳星

  第七卷

  (一)東晉武帝(二)東林惠遠法師(三)劉遺民卒(四)符秦德星現獲安什(五)秦主姚萇感報(六)北魏道武皇帝(七)二十六祖不如密多

  (八)安帝 (九)太山竺僧朗 (十)北魏興佛教詔 (十一)羅什法師(論) (十二)道[契-大+石]僧正 (十三)道融與婆羅門辯論 (十四)道恒道標抗表行道 (十五)僧睿四海僧望 (十六)僧肇詳定經論 (十七)天竺弗多羅尊者 (十八)佛陀耶舍尊者 (十九)柏玄下書令僧拜俗 (二十)沙門不敬王者論(五) (二十一)佛馱跋陀被擯 (二十二)招淵明入社 (二十三)法果初受封爵

  (二十四)法顯西天取經始(二十五)三藏曇無讖至姑臧(二十六)道生法師豎石為徒

  (二十七)恭帝(二十八)北魏崔浩薦寇謙之(論)(二十九)玄高禪師被譖(三十)齊著作魏收佛老志

  第八卷

  (一)宋文帝 (二)神僧杯渡 (三)求那跋陀羅入朝 (四)帝幸大莊嚴寺 (五)謝靈運伏誅 (六)求那跋摩三藏 (七)蕭京尹請制建寺像 (八)帝幸曲水 (九)惠琳叛教獲報(論) (十)詔法瑗主天保寺 (十一)浩譖太子及僧玄高 (十二)魏寇謙之修張魯術 (十三)魏武詔誅天下沙門 (十四)魏武受籙建靚輪宮 (十五)魏崔皓伏誅(論) (十六)沙門曇始至魏救法 (十七)魏又下詔復釋

  (十八)武帝(十九)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二十)詔求那跋陀羅(二十一)詔道猷為新安法主(二十二)中興寺寶亮法師(二十三)羌人高阇反累釋(二十四)右司陳僧拜俗(二十五)朱靈期遇聖僧(二十六)姚興欽重僧導

  (二十七)廢帝(二十八)疏勒王送佛衣

  (二十九)明帝(三十)寶志大士(三十一)康居邵碩公(三十二)詔僧瑾為僧正(三十三)魏史釋老志

  (三十四)齊太祖(三十五)帝幸僧遠所居

  (三十六)武帝 (三十七)敕法獻為僧主 (三十八)玄暢首述華嚴疏(論) (三十九)寶志獄中顯化 (四十)曇超為龍說法 (四十一)顧歡夷夏論 (四十二)司徒袁粲駁夷夏論 (四十三)孟景翼正一論 (四十四)張融作門律辟之(論) (四十五)魏詔度僧尼

  (四十六)東昏侯(四十七)陳顯明造步虛經

  (四十八)和帝(四十九)僧伽跋陀羅律藏

  第九卷

  (一)梁武帝 (二)陶弘景造太清經 (三)詔志公任便宣化 (四)郗氏夫人求懺 (五)帝舍邪歸正願文 (六)何點何胤不仕 (七)帝註大品命法雲講 (八)魏主尚釋 (九)詔僧旻講勝鬘經 (十)帝制涅盤疏序 (十一)宗廟祭祀戒殺 (十二)沈休文中食論 (十三)魏胡太後建寺 (十四)惠皎著高僧傳 (十五)僧朗及道英神異 (十六)帝受歸戒 (十七)僧達入水觀 (十八)僧藏諫帝律僧 (十九)藏登禦座 (二十)魏評釋道 (二十一)魏書佛老志 (二十二)初祖達磨大師(論) (二十三)昭明太子 (二十四)劉勰出傢 (二十五)雙林傅大士 (二十六)惠約法師 (二十七)高王經緣起 (二十八)譯佛祖偈始末 (二十九)隱士阮孝緒 (三十)古今書籍之數 (三十一)逆賊侯景反 (三十二)梁史魏征論

  (三十三)簡文帝(三十四)北齊臺宗惠文禪師

  (三十五)元帝(三十六)真諦三藏(三十七)荊山居士陸法和(三十八)北齊詔稠禪師

  (三十九)敬帝(四十)北齊敕陸修靜與曇顯角試(四十一)北齊杜弼(四十二)齊著作王劭述佛(四十三)周惡黑衣廢釋

  第十卷

  (一)陳高祖(二)柏巖稠禪師(三)洪偃法師(四)寶瓊法師(五)衛元嵩上疏減僧

  (六)廢帝(七)天臺惠思禪師

  (八)宣帝(九)周武命三教伸述利病(十)周武滅佛(十一)甄鸞上笑道論(十二)道安著二教論(十三)周武登座序廢立義(十四)靜藹以法滅舍身(十五)任道琳伸請復教

  (十六)隋文帝 (十七)下詔復教 (十八)法師曇延授帝八戒 (十九)釋尼智仙傳 (二十)律師靈藏陪駕 (二十一)李士謙喻報應說 (二十二)二祖惠可大師 (二十三)天臺智者禪師 (二十四)詔三十州建塔 (二十五)文中子講道(負苓篇附並論) (二十六)阇那笈多譯法華經 (二十七)詔問洪山智舜禪師

  (二十八)煬帝(二十九)詔僧道拜俗明瞻登對而罷(三十)三祖僧璨大師(三十一)楊宏率僧道論議

  (三十二)恭帝(三十三)神僧法喜傳(並論)第十一卷

  (一)唐高祖(二)詔僧道論議定優劣(三)傅奕疏請滅釋(四)李師政內德論(辨惑篇附)(五)詔汰釋道二教

  (六)太宗 (七)帝問群臣治政難易 (八)敕建寺以度陳亡 (九)玄奘往西天求法 (十)敕葬玄琬法師 (十一)詔度僧尼建寺 (十二)太子問張士衡奉佛事 (十三)詔道先釋後 (十四)敕魏王泰祭虞世南 (十五)詔三學秀異論議 (十六)惠琳被譖 (十七)華嚴杜順法師 (十八)傅奕感報 (十九)丞相蕭瑀傳 (二十)帝幸弘福寺 (二十一)隻羅國主仰唐聲教 (二十二)原州瑞石記國禎祥 (二十三)玄奘齎經歸朝 (二十四)三藏進新譯經請序 (二十五)秘讖女主代有天下 (二十六)帝勸奘師罷道為政 (二十七)奘陳辭願終身行道 (二十八)帝制三藏聖教序(謝表附) (二十九)太子繼聖教序 (三十)賜奘百金磨衲 (三十一)詔創弘法院留奘師 (三十二)詔建大慈恩寺 (三十三)詔奘陪駕 (三十四)史贊並論

  第十二卷

  (一)唐高宗 (二)四祖道信大師 (三)敕建大慈恩塔 (四)惠寬禪師及姐信相 (五)天竺致書奘師(答書附) (六)立法師斥呂才論 (七)制設官監護譯經 (八)禦制大慈恩寺碑(謝表附) (九)奘法師示疾 (十)詔辨二教先後 (十一)牛頭法融禪師 (十二)追僧道論議 (十三)奘法師表辭還山 (十四)復追僧道論議 (十五)屈僧拜俗道宣上疏 (十六)法師玄奘示寂 (十七)道世法師辯道經真偽 (十八)南山道宣律師 (十九)詔僧道定奪化胡經 (二十)五祖弘忍大師(史贊) (二十一)佛陀波利尊者 (二十二)慈恩窺基法師 (二十三)道世著法苑珠林

  (二十四)則天武後 (二十五)始定母服及建明堂 (二十六)慶山始出 (二十七)譯華嚴大經 (二十八)詔康法藏為僧 (二十九)詔嵩山惠安禪師 (三十)義凈三藏自西土回 (三十一)斂僧錢鑄佛像(論) (三十二)詔賢首法藏講新經 (三十三)鑄像成百僚禮祀

  (三十四)中宗 (三十五)房融潤文譯楞嚴 (三十六)詔六祖不起 (三十七)大通神秀禪師(張說作記) (三十八)神僧萬回法雲公(論) (三十九)詔僧道齊行並集 (四十)安國師卒 (四十一)詔三藏實叉難提 (四十二)泗洲大聖 (四十三)召道岸律師授戒 (四十四)菩提流志譯寶積經 (四十五)詔一行赴闕不起

  第十三卷

  (一)唐睿宗(二)六祖惠能大師

  (三)玄宗 (四)永嘉玄覺禪師 (五)詔一行禪師赴闕 (六)嵩嶽元圭禪師(論) (七)天竺三藏無畏至京 (八)宋璟禮六祖塔 (九)詔一行改撰大衍歷 (十)智升上藏經目錄 (十一)一行制黃道儀成 (十二)郭行女嘗齋感報 (十三)牛雲求聰感應 (十四)日本始有律 (十五)三藏菩提流志卒 (十六)嵩山破灶墮 (十七)一行示寂(論) (十八)般若心經序(張說作) (十九)重定五服制 (二十)三藏金剛智卒 (二十一)義福禪師卒 (二十二)恒州張果先生 (二十三)三藏無畏卒 (二十四)不空三藏降狂象(論) (二十五)法秀獻回向寺玉簫 (二十六)李長者著華嚴合論 (二十七)青原行思禪師 (二十八)興唐寺普寂卒 (二十九)太子詹事嚴挺之 (三十)詔本凈禪師赴闕 (三十一)南嶽懷讓禪師 (三十二)詔道士吳筠問道 (三十三)制僧尼給祠部始 (三十四)詔不空驗羅思遠 (三十五)鶴林玄素禪師 (三十六)詔立毗沙門天王祠 (三十七)臺宗左溪玄朗禪師 (三十八)天臺法門議(梁肅作) (三十九)魯山元德秀卒(論)

  (四十)肅宗(四十一)閬州斬畫像(四十二)納錢度僧道始(四十三)新羅無漏凌空立化(四十四)詔南陽惠忠禪師(四十五)詔置放生池碑(顏真卿撰)(四十六)王摩詰卒(四十七)真如升天授十三寶

  第十四卷

  (一)唐代宗 (二)良賁造新仁王經疏 (三)道義始作盂蘭盆會 (四)杜鴻漸問法於無住禪師(論) (五)清涼澄觀國師 (六)召忠國師試太白山人 (七)詔徑山國一禪師 (八)牛頭惠忠禪師 (九)忠國師試大耳三藏(論) (十)不空三藏碑(嚴郢作) (十一)曇一律師碑(梁肅作) (十二)三祖鏡智禪師碑(獨孤及作) (十三)撫州寶應戒壇記(顏真卿作) (十四)史華與僧崇惠角法 (十五)李源訪圓澤 (十六)詔耽源問無縫塔話 (十七)天柱山崇惠禪師

  (十八)德宗 (十九)千臂千缽文殊經序 (二十)南嶽明瓚禪師 (二十一)荊溪湛然禪師 (二十二)止觀統例(梁肅作) (二十三)禦制大乘六波羅蜜經序 (二十四)馬祖道一禪師 (二十五)大珠惠海禪師 (二十六)石頭希遷禪師 (二十七)詔清涼講華嚴經題 (二十八)詔清涼講華嚴宗旨 (二十九)東林熙怡律師碑(許堯佐作) (三十)黃石巖記(劉軻作) (三十一)雲峰法證律師 (三十二)陸羽傳 (三十三)東都聖善凝公 (三十四)幽州盤山寶積禪師 (三十五)浚上人歸淮南序(子厚作) (三十六)南嶽般州和上碑(子厚作)

  (三十七)順宗(三十八)鸚鵡舍利記(韋皋作)(三十九)帝問法於佛光滿禪師

  第十五卷

  (一)唐憲宗 (二)鵝湖大義禪師 (三)寒山拾得豐幹 (四)荊州天皇道悟禪師 (五)荊州天王道悟禪師(並論) (六)江西北蘭讓禪師 (七)上問政寬猛孰先 (八)信州草衣記(德輿撰) (九)上問澄觀華嚴法界 (十)無著禪者入五臺 (十一)詔懷惲禪師居上寺 (十二)龐居士 (十三)彌陀和尚碑(子厚作) (十四)永州凈土院記(子厚作) (十五)智辯法師施食感報 (十六)道樹法師降夭幻 (十七)百丈懷海禪師 (十八)大明律師碑(子厚作) (十九)馬總奏六祖謚碑(子厚作) (二十)五臺鄧隱峰 (二十一)歸宗智常禪師 (二十二)佈毛會通侍者 (二十三)重巽赴中丞請序(子厚作) (二十四)陜右馬郎婦 (二十五)上弘律師碑(白樂天作) (二十六)臺教元浩禪師 (二十七)詔迎佛骨韓愈排佛表 (二十八)韓潮州遇大顛辨論 (二十九)潮陽大顛禪師 (三十)柳州刺史子厚 (三十一)北山神清法師

  (三十二)穆宗(三十三)鳥窠禪師(三十四)詔無業禪師不赴(三十五)龍潭崇信禪師(三十六)杭永福石壁經記(元微之作)(三十七)王智興冒禁置戒壇(三十八)福州古靈禪師

  第十六卷

  (一)唐敬宗(二)詔劉從政資質仙事

  (三)文宗 (四)藥山惟儼禪師碑 (五)李翱作復性書(二) (六)蘇州重玄石經碑(白居易作) (七)丹霞天然禪師 (八)凌行婆 (九)蛤蜊中現菩薩像 (十)李訓上疏沙汰僧尼 (十一)南泉普願禪師 (十二)大達法師碑(裴休作) (十三)清涼國師碑銘(禦贊附) (十四)圭峰宗密禪師

  (十五)武宗(十六)潭州雲巖晟禪師(十七)帝銳意永仙詔(僧道論議)(十八)作望仙臺於禁中(十九)敕並省天下佛寺(二十)詔下廢釋(史贊)

  (二十一)宣宗 (二十二)詔復釋氏 (二十三)香山居士白居易 (二十四)貶李德裕詔 (二十五)華林善覺禪師 (二十六)黃檗希運禪師 (二十七)詔弘辯問南北宗旨 (二十八)復廬山東林碑(崔黯作) (二十九)溈山靈祐禪師 (三十)李節贈疏言序 (三十一)詔羅浮軒轅問攝生 (三十二)補陀示現事跡

  第十七卷

  (一)唐懿宗(二)大慈寰中禪師(三)德山宣鑒禪師(四)臨濟義玄禪師(五)長沙景岑禪師(六)洞山良價禪師(七)悟達國師知玄傳(八)裴相國禪源詮序(九)詔迎佛骨(史贊附)

  (十)僖宗(十一)夾山善會禪師(十二)巖頭全豁禪師

  (十三)昭宗(此下十三處霸)(十四)仰山惠寂禪師(十五)趙州從諗禪師(十六)雲居道膺禪師

  (十七)五代(十八)梁太祖朱溫(十九)雪峰義存禪師(二十)玄沙師備禪師(二十一)惟勁集寶林傳

  (二十二)末帝(二十三)明州佈袋和上

  (二十四)唐莊宗李存勖(二十五)興化存獎禪師

  (二十六)明宗(二十七)長慶惠棱禪師(二十八)聖節設立試僧科

  (二十九)晉石敬瑭(三十)打鐘息苦緣起

  (三十一)遼主德光禦汴宮

  (三十二)漢劉知遠(三十三)雲門文偃禪師

  (三十四)周郭威(三十五)南院惠顒禪師

  (三十六)世宗(三十七)詔廢釋造僧帳(三十八)清涼文益禪師

  第十八卷

  (一)宋太祖(二)詔雕佛經一藏(三)德韶國師示寂(四)風穴延沼禪師(五)永明智覺禪師(六)吳越王作宗鏡序(七)宗鏡後序(楊無為作)

  (八)太宗(九)禦制三藏聖教序(十)贊寧修大宋僧傳(十一)詔立譯經院(十二)趙普報應(十三)香林澄遠禪師(十四)南安自嚴尊者(十五)首山省念禪師

  (十六)真宗 (十七)帝制繼聖教序 (十八)道原集傳燈錄 (十九)詔諸路建天慶觀 (二十)孤山智圓法師 (二十一)汾陽善昭禪師 (二十二)賜天臺教入藏 (二十三)大陽警玄禪師 (二十四)四明法智講師 (二十五)長水子璇法師 (二十六)慈雲遵式懺主 (二十七)禦制廣燈錄序 (二十八)慈明楚圓禪師 (二十九)楊岐方會禪師 (三十)言法華 (三十一)李覯留意佛書 (三十二)浮山法遠禪師 (三十三)詔懷璉禪師住凈因 (三十四)雪竇重顯禪師 (三十五)華嚴道隆禪師 (三十六)達觀曇穎禪師 (三十七)天衣義懷禪師 (三十八)歐陽修問臨終事 (三十九)天缽重元禪師

  (四十)英宗(四十一)雲峰文悅禪師(四十二)詔賜民間寺額

  第十九卷

  (一)宋神宗(二)圓通居訥禪師(三)明教契嵩禪師(四)白雲守端禪師(五)華亭惠辨都師(六)吉州慶間禪師(七)舒州義青禪師(八)嘉興真如法堂記(司馬光作)(九)金國李屏山論(十)明道厭科舉立論(十一)金國屏山有辨

  (十二)哲宗 (十三)送蹇拱辰參照覺(張無盡作) (十四)高麗義天僧統 (十五)晉水凈源禪師 (十六)蔣山贊元禪師 (十七)蘇老泉圓覺院記 (十八)東坡磨衲贊 (十九)圓通法秀禪師 (二十)東林常總禪師 (二十一)玉泉承皓禪師 (二十二)辨才元凈法師 (二十三)凈因道臻禪師 (二十四)智海慕喆禪師 (二十五)雲居元祐禪師 (二十六)佛印瞭元禪師 (二十七)瑞光宗本禪師 (二十八)黃龍祖心禪師

  (二十九)徽宗 (三十)禦制續燈錄序 (三十一)蘄州五祖法演禪師 (三十二)法雲善本禪師 (三十三)蔡京食鶉感夢 (三十四)大樹惠持入定 (三十五)帝幸玉清昭陽宮 (三十六)女真叛遼 (三十七)死心悟新禪師 (三十八)靈芝元照律師 (三十九)林靈素以術要君 (四十)黃龍惟清禪師 (四十一)佛鑒惠勤禪師 (四十二)上聽林靈素講經 (四十三)大金立國 (四十四)改佛號滅僧寺 (四十五)張無盡傳 (四十六)覺范德洪禪師 (四十七)詔道法師復僧服(北澗銘附)

  第二十卷

  (一)南宋高宗(二)西竺蘇陀室利(三)圓悟克勤禪師(四)虎丘紹隆禪師(五)佛智端裕禪師(六)牧庵法忠禪師(七)真歇清瞭禪師(八)感山曉瑩禪師(九)宏智正覺禪師

  (十)孝宗 (十一)應庵曇華禪師 (十二)徑山宗杲禪師 (十三)大禪瞭明禪師 (十四)石室祖琇禪師 (十五)普庵印肅禪師 (十六)慶壽教亨禪師 (十七)瞎堂惠遠禪師 (十八)帝制原道論(並觀音贊) (十九)詔刊天臺教藏 (二十)德藏可觀法師 (二十一)帝註圓覺經賜徑山 (二十二)宋遣宇文虛中使金

  (二十三)光宗(二十四)王孝禮言影表(二十五)凈慈彥充禪師

  (二十六)寧宗(二十七)靈隱崇嶽禪師(二十八)佛照德光禪師(二十九)紫微觀記(元遺山作)(三十)屏山居士鳴道集說(三十一)吽哈囉悉利幢記(三十二)鄭州普照道悟禪師(三十三)資壽尼無著禪師

  第二十一卷

  (一)大元太祖皇帝(二)天竺此峰宗印講師

  (三)憲宗(四)慶壽海雲印簡大師

  (五)世祖(上) (六)拜劉秉忠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制 (七)帝師說羯磨儀軌序 (八)劉太保神道碑 (九)謚劉太保文貞制 (十)帝師發思八行狀 (十一)聖旨僧道辨析 (十二)焚諸路道藏經碑 (十三)辨偽錄隨函序 (十四)辨偽錄一十四章(一之八)

  第二十二卷

  (一)世祖(下)(二)辨偽錄(九之十四)(三)詔禁道藏經品目(四)焚道藏經下火文(五)僧道持論名銜(六)江南禪教登對錄(七)徑山雲峰妙高禪師(八)世祖弘教玉音百段

  (九)成宗(十)五臺真覺文才國師(十一)膽巴金剛上師

  (十二)武宗(十三)敕撰臨濟正宗記(十四)乞臺薩裡碑(十五)上都華嚴至溫禪師(十六)革僧衙門論

  (十七)仁宗(十八)三藏沙囉巴譯師(十九)秦州普覺英辨論師(二十)敕建瑞像殿記(二十一)加封普庵宣命(二十二)京都崇恩謙講師(二十三)京城普慶法聞律師(二十四)三藏達益巴國師(二十五)京師寶集妙文講師

  (二十六)英宗(二十七)詔各路建帝師殿碑(二十八)五臺普寧瞭性講師(二十九)玉山普安寶嚴講師(三十)天目中峰明本國師(三十一)大都妙善尼舍藍藍(三十二)臨壇大德惠汶律師

  今上皇帝萬萬歲

  佛祖歷代通載目錄(終)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一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集

  (一) 七佛偈

  毗婆屍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長阿含經雲。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槃頭母槃頭婆提。居槃頭婆提城。坐婆羅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三十四萬八千人。神足二。一名騫茶。二名提舍。侍者無憂。子方膺。

  屍棄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長阿含經雲。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曜。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二十五萬。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無量。

  毗舍浮佛(莊嚴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長阿含經雲。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善燈。母稱戒。居無喻城。坐博洛叉樹下說法。二會度人一十三萬。神足二。一名扶遊。二名鬱多摩。侍者寂滅。子妙覺。

  拘留孫佛(見在賢劫第一尊)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瞭心如幻是佛幻。瞭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長阿含經雲。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禮德。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屍利沙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四萬。神足二。一薩尼。二毗樓。侍者善覺。子上勝。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見佛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長阿含經雲。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居清凈城。坐優曇婆羅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三萬。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鬱多樓。侍者安和。子導師。

  迦葉佛(賢劫第三尊)偈曰。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長阿含經雲。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梵德。母財主。居波羅奈城。坐尼拘類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二萬。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羅婆。侍者善友。子進軍。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姓剎利。父凈飯天。母大清凈。居舍衛城。坐菩提樹下說法。一會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度人無數。神足二。一舍利弗二目犍連。侍者阿難。子羅睺羅。

  古佛應世綿歷無窮。不可以周知悉數也。世尊有雲。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故按佛名經。紀過現二劫千如來。暨於釋迦但標七佛。阿含經雲。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各各坐諸樹。於中成正覺。佛祖偈翻譯。乃高僧雲啟一同天竺那連耶舍三藏。於龜茲國譯出。本末載於梁大同六年。

  大元帝師發合思巴說

  彰所知論 宣授江淮福建等處釋教總統法性三藏弘教佛智大師沙羅巴譯。

  (二) 器世界品

  器世界所成之體。即四大種種具生。故地堅水濕火暖風動。是等大種最極微細者曰極微塵。亦名鄰虛塵。不能析釋。彼七鄰虛為一極微。彼七極微為一微塵。彼七微塵為一透金塵。彼七透金塵為一透水塵。彼七透水塵為一兔毛塵。彼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彼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彼七牛毛塵為一遊隙塵。彼七遊隙塵為一蟣量。彼七蟣量為一虱量。彼七虱量為一麥量。彼七麥量為一指節。三節為一指。二十四指橫佈為一肘四肘為一弓。五百弓量成一俱盧舍。八俱盧舍成一由旬。此是度量世界身相。成世界因由。一切有情共業所感。雲何成耶。從空界中十方風起互相沖激。堅密不動為妙風輪。其色青白極大堅實。深十六洛叉由旬。廣量無數。由暖生雲名曰金藏。降註大雨依風而住。謂之底海。深十一洛叉二萬由旬。廣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由旬。其水搏激上結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膜。即金地輪。故水輪減唯厚八洛叉。餘轉成金。厚三洛叉二萬由旬。金輪廣量與水輪等。周圍即成三倍。合三十六洛叉一萬三百五十由旬。其前風輪娑婆界底。地水二輪四洲果底。於地輪上復澍大雨即成大海。被風鉆擊精妙品聚成妙高山。中品聚集成七金山。下品聚集成輪圍山。雜品聚集成四洲等。其妙高體。東銀南琉璃西玻璃珂北金所成。餘七唯金。四洲地等雜品所成。彼輪圍山唯鐵所成。其妙高量入水八萬緰繕那。比於餘山皆悉高妙。故曰妙高。然後次第七金山者。一逾乾陀羅。高四萬由旬。二伊沙陀羅。高二萬由旬。三佉得羅柯。高一萬由旬。四修騰娑羅。高五千由旬。五阿輸割那。高二千五百由旬。六毗泥怛迦那。高千二百五十由旬。七尼民陀羅。高六百二十五由旬(藏論疏雲。一持雙山。二持軸山。三簷木山。四善見山。五馬耳山。六象鼻山。七魚嘴山)四大洲外有輪圍山。高二百一十二由旬半。彼等廣量各各自與出水量同。七金山間諸龍王等遊戲之處名曰戲海。八山間七海近妙高者。一逾乾陀羅海。廣八萬由旬。二伊沙陀羅海。廣四萬由旬。三佉得羅柯海。廣二萬由旬。四修騰娑羅海。廣一萬由旬。五阿輸割那海。廣五千由旬。六毗泥怛迦那海。廣二千五百由旬。七尼民陀羅海。廣一千二百五十由旬。盈八功德水。八山七海其相咸方。外海味咸。尼民陀羅至輪圍山。二山相去三洛叉二萬二千由旬。其外海水雖無有分。由妙高色。東海色白。南海色青。西海色紅。北海色黃。現是等色。故稱四海。是彼周邊三十六洛叉七百五十由旬。外輪圍山。周圍三十六洛叉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其外海南贍部洲者。狀如車廂。狹向鐵圍三由旬半。餘三邊者。各二千由旬。周圍六千三由旬半。有二中洲。東遮摩羅(此雲貓牛)西婆羅摩羅(此雲勝貓牛)贍部中央摩竭陀國。三世諸佛所生之處。次此向北度九黑山有大雪山。名具吉祥。其山北邊有香醉山。是二山間有大龍王。名曰無熱。所居之池曰阿耨達(此雲無熱)其狀四方面各五十由旬。周圍二百由旬。池內遍滿八功德水。從此池內出四大河。東殑伽河。從象口中流出銀沙。共五百河流歸東海。南辛渡河。從牛口中流出琉璃沙。共五百河流歸南海。西縛芻河。從馬口中流出玻璃珂沙。共五百河流歸西海。北悉怛河。從師子口中流出金沙。共五百河流歸北海。是彼四河從無熱池右繞七匝隨方流轉。是香山北度二十由旬。彼處有巖名難陀。巖面各五十由旬。周圍二百由旬。高三由旬半。又有八千小巖。其巖北邊二十由旬有娑羅樹王。名曰善住。其根入地四十弓量。高八十弓量。七重行樹羅列圍繞。東邊度二十由旬有緩流池。其狀圓相。廣五十由旬。周圍一百五十由旬。又有八千小池。盈八功德水。內有蓮華。葉若牛皮。其莖如軸。花若車輪味美如蜜。是處又有帝釋臨戰。所乘象王名曰善住。與八千象寒四月時住金巖所。熱四月時住善住所。雨四月時住緩流池。無熱池側有贍部樹。果實味美其量如甕。熟時墮水出贍部音。龍化為魚吞啖是果。殘者遇流成贍部金。由此樹名故號贍部。此洲向西有烏佃國。大金剛宮持種所居。金剛乘法從彼而傳。南海之中山曰持舡。觀音菩薩居止其頂。聖多羅母居止山下。東有五峰。文殊菩薩居止其上。有十六大國千數小國。又有三百六千種人。七百二十種異音。其外海東洲曰勝身。狀若半月。對妙高邊三百五十由旬。餘邊六十由旬。周圍六千三百五十由旬。其洲二邊有二中洲。北提訶(此雲身)南毗提訶(此雲勝身)是彼三洲越餘洲等七多羅樹。或曰。洲人相貌端嚴其身勝故。名曰勝身。其外海北洲曰鳩婁。其狀四角。畟方相似。邊各二千由旬。周圍八千由旬。其洲二邊有二中洲。一名鳩婁(此雲有勝)二高羅娑(此雲有勝邊)彼洲人等所有受用出如意樹。臨沒七日。其如意樹出不美音。報曰。當七日死。或曰洲人卑舌即割食肉鬼音。故曰鳩婁。是不美音。其外海西洲曰牛貨。形如滿月。徑二千五百由旬。周圍七千五百由旬。有二中洲。南舍搋(此雲具諂)北揾怛羅曼怛哩拏(此雲儀上)彼洲人等多寶牛貨。故曰牛貨。洲海山等向下皆悉八萬由旬。近金地故近贍部洲。星割棘洲金洲月洲等者。系贍部洲。餘大洲等。小洲亦爾。次上空中四萬由旬。純凈無礙。勝堅風輪。從右而旋。日月星宿空居天等依止而住。

  (三) 日輪者。火珠所成。徑五十一由旬。周圍百五十三由旬。厚六由旬零十八分。上有金緣。其上復有金銀琉璃玻璃珂等。秀成四角。日天子等所居宮殿由風運行。一晝一夜繞四大洲。日行向北時日即長。南行時短。行南北間時晝夜停。由遊處光即有寒暑。為冬夏際。北行六月南行六月。行至中道。曰日月回。星輪歷遍謂之一歲。

  (四) 月輪者。水珠所成。徑五十由旬。周圍百五十由旬。厚六由旬零十八分。其上復有金銀琉璃玻璃珂等。秀成四角。月天子等所居宮殿。是彼日月相去遠近自影增減。由增一分即生上半十五分畢。謂之圓滿。由減一分即生下半自影覆彼十五分畢。曰不圓滿。由增減故名曰宿空。由一晝夜名曰宿地。如是三十名曰一月。

  (五) 諸星宿者。空居天宮諸寶所成。其形皆圓。小一牛吼。中三牛吼。大六牛吼。周圍三倍。系四王眾。

  (六) 妙高山者。有四層級。始從水際向上相去十千由旬。即初層級。從妙高山傍出十六千由旬。向上相去一萬由旬。即二層級。傍出八千由旬。向上相去一萬由旬。即三層級。傍出四千由旬。向上相去一萬由旬。即四層級。傍出二千由旬。彼妙高山。其頂四角。各秀一峰。高四由旬半。廣百二十五由旬。周圍五百由旬。有藥叉神於中止住。是山頂上三十三天。中央城曰善見。純金所成。高一由旬半。面各二千五百由旬。周萬由旬。其城體金。俱用百一雜寶嚴飾。其地柔軟如兜羅綿。是城四面有一萬六千寶柱寶桴寶椽寶簷。四面四門又有千數闕一小門。四大衢道有諸小衢。其四門側。五百天子皆服堅鎧守護是門。城中有帝釋殿曰最勝處。亦曰殊勝殿。其狀四方。高四百由旬半。面各二百五十由旬。周千由旬。百一卻敵。一一卻敵各有七樓。一一寶樓各七小樓。一一小樓各七池沼。一一池沼各七蓮華。一一華上各有七數童男童女。奏種種樂。歌舞歡娛。善見城東有諸所乘。曰眾車苑。高千由旬。南臨戰處曰粗惡苑。西諸行處曰相雜苑。北遊戲處名歡喜苑。縱廣同前。其苑等外度二十由旬有善地。曰眾車粗惡相雜歡喜。量同四苑。善見東北有如意樹。名波利阇多。亦名圓生樹。根深五十由旬。高百由旬。枝條傍佈五十由旬。能施欲樂。下有盤石。曰阿[口*栗]摩麗歌。色白如[疊*毛]面各五十由旬。周二百由旬。善見西南諸天集處。名善法堂。周九百由旬。其狀圓相。是堂中央有帝釋座。純金所成。其座周圍有三十二輔臣之座。咸皆佈列。三十三天。向上度八萬由旬。於空界中依風而住。諸寶所成○離諍天宮。量若妙高山頂二倍。上度一億六萬由旬。於空界中依風而住。諸寶所成○兜率天宮量如離諍。縱廣二倍。上度三洛叉二萬由旬。於空界中依風而住。諸寶所成○化樂天宮量如兜率。縱廣二倍。上度六洛叉四萬由旬。於空界中依風而住。諸寶所成○他化自在天宮量同化樂。縱廣二倍。此即欲界。上有初禪。如是四洲七山妙高輪圍欲界六天並初禪等。謂四洲界一數至千為小千界。一小鐵圍山圍繞。此小千界一數至千為中千界。一中鐵圍山圍繞。此中千界一數至千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大鐵圍山圍繞。如是有百億數四洲界等皆悉行佈。鐵圍山等諸洲山間黑暗之處。無有晝夜舉手無見○初禪天量等四洲界○二禪天量等小千界○三禪天量等中千界。○四禪天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相去量皆倍倍增。謂曰色界○無色界者。無別處所。若有生者何處命終。即彼生處住無色定。故曰無色。

  (七) 情世界品

  謂情世界總有六種。一者地獄。二者餓鬼。三者傍生。四者人。五者非天。六者天。此等六種名義雲何。謂斫壞肢體。故曰地獄。饑渴所逼。故曰餓鬼。傍覆而行。故曰傍生。意多分別。故名曰人。摩[少/兔]沙義。身及受用雖與天同。微分鄙劣。或由無酒。故曰非天。阿修羅義。從梵身生遊戲娛樂。或應供養。故謂曰天。是提婆義。一地獄者。贍部洲下過二萬由旬。曠廓四方二萬由旬。純鐵所成。火焰洞然有八熱獄。一曰更活。二曰黑繩。三曰眾合。四曰號叫。五曰大號叫。六曰炎熱。七曰大炎熱。八曰無間○更活獄者。生彼有情先業所感。執眾器仗互起冤憎。遞相斫害段段墮落。悶絕暫死。空音更活。彼等有情即便更活復相斫害。彼壽量者。四天王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五百歲。受是苦楚○黑繩獄者。其獄卒等。於有情身從頂至足。拼界黑繩以火鋸鉞解斫肢體。由先業力解下上生。彼壽量者。忉利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算數壽一千歲。受是苦楚○眾合獄者。生彼有情。以鐵槌打或二鐵山。猶如羊頭二山相合研磕摧壞。二山開時復自然火。又被摧壞。彼壽量者。離諍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二千歲。受是苦楚○號叫獄者。生彼有情。怖熱鐵池入稠林中。火焰熾盛永歲焚燒。由先業力其舌縱廣千由旬量。有一大牛。鐵角鐵甲架鐵犁鏵。火焰熾盛耕犁其舌。彼壽量者。兜率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四千歲。受是苦楚○大號叫獄者。亦與前同。其苦倍增。彼壽量者。化樂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八千歲。受是苦楚○炎熱獄者。三重鐵城火焰洞徹內受苦楚。彼壽量者。他化自在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壽數萬六千歲。受是苦楚○極炎熱獄者。亦同其前。其苦倍增。彼壽量者。等半中劫。受是苦楚○無間獄者。於鐵室內身一聚焰受極苦楚。彼壽量者。等一中劫○十六增獄者。八熱獄傍面各四所。一煻煨增。深皆沒膝。有情遊彼。才下足時。皮肉與血俱焦爛墜。餘剩其骨。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戶糞增。不凈淤泥沒有情腰。於中多有攘矩吒蟲觜利如針鉆皮透骨咂食其髓。三峰刃增。復有三種。一刀刃路。謂於此中仰佈刀刃以為大道。有情遊彼。才下足時。皮肉與血俱斷碎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劍葉林。謂此林樹純以銛利劍刀為葉。有情遊彼。風吹葉墜斬刺肢體骨肉零落。有烏駁狗[齒*(虎-兒+且)]掣食之。三鐵刺林。名銛摩利。謂此林樹有利鐵刺。長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樹時。其刺銛利上下劖刺。是等有情血肉皮等掛染刺上。唯剩觔骨。有鐵觜烏。探啄有情眼睛腦髓。爭競而食。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鐵仗同。故一增攝四。烈河增。名曰無渡。遍滿極熱烈灰汁水。有情入中。或浮或沒。或逆或順。或橫或豎。被蒸被煮骨肉糜爛。如大鑊中滿盛灰汁置稻米等。猛火下然米等於中上下回轉舉體糜爛。有情亦然。設欲逃避。於兩岸上有諸獄卒。手執刀槍禦捍令回。無由得出。此河如塹。前三似苑。彼等名曰近邊地獄○八寒獄者。一曰水皰。二曰皰裂。三阿吒吒。四阿波波。五嘔喉喉。六裂如鬱缽羅華(此雲青蓮華)七裂如蓮華。八裂如大蓮華○水皰獄者。生寒冰間極甚嚴寒。隨身生皰曰水皰獄。彼壽量者。摩伽陀國所有大斛八十斛麻。百年除一若芝麻盡。彼壽亦爾○皰裂獄者。由極嚴寒。其皰而裂黃水漏流。彼壽量者。倍前二十○阿吒吒獄者。由大嚴寒咬齒忍耐。彼壽量者。倍前二十○阿波波獄者。忍寒音聲。彼壽量者。倍前二十○嘔喉喉者。由寒號泣出是苦聲。彼壽量者。倍前二十○裂如鬱缽羅華獄者。嚴寒身裂如鬱缽羅華葉。彼壽量者。倍前二十○裂如蓮華獄者。嚴寒身裂如蓮華開。彼壽量者。倍前二十○裂如大蓮華獄者。身裂越前。如大蓮華開敷多葉。彼壽量者。倍前二十。孤獨獄者。在贍部提曠野山間。一晝一夜受苦受樂。相雜受故八熱地獄八寒地獄近邊孤獨。如是名為十八地獄。

  二餓鬼者。王舍城下過五百由旬有餓鬼城。名曰黃白。亦名慘淡。彼鬼王曰閻羅法王。共三十六眷屬等居。其類有四。一者外障。二者內障。三者飲食障。四者障飲食。一外障者。飲食音聲亦不得聞。二內障者。獲微飲食口若針竅不能得入。設能入口咽如馬尾無能得過。設若過咽腹若山廓不能飽滿。雖滿腹中脛如草莖無能舉動。受此大苦。三飲食障者。見飲食時。無量獄卒執諸器仗守禦無獲。四障飲食者。食飲食時。由業所感鐵丸銅汁瀉置口中從下流出。如是四種皆是餓鬼。彼壽量者。人間一月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五百歲。即當人間一萬五千歲。或居人間寒林等處。食血肉等皆餓鬼類。

  三傍生者。多居河海。亦如酒糟混漫而住。以大食小以小食大。互相驚怖。由海波濤住所不定。或處人天。彼壽量者。長如龍王壽半中劫。短如蚋等壽一剎那。身量無定。

  四人者。住四大洲八中洲等及諸小洲。彼壽量者。如贍部洲人。初成劫時其壽無量。次後漸減。今六十歲。次後漸減至十歲間。次復漸增無有定量。北鳩婁人定壽千歲。東勝身人壽五百歲。西牛貨人壽二百五十歲。除北鳩婁餘有夭橫。彼等受用。北鳩婁中食自然稻。衣服瓔珞出如意樹。餘三洲者。食谷肉等資寶受用。彼等身量贍部提人身量(四肘。東勝身人身量八肘。西牛貨人身十)六肘。北鳩婁人身三十二肘。人等面相亦如洲狀。其小洲人亦如大洲。身各減半。故如是說。

  五非天者。妙高水際下。過一萬一千由旬。山曠廓閑光明城內。阿修羅王曰羅睺羅(此雲攝腦)眾眷屬居。又過一萬一千由旬。星鬘城內阿修羅王。名曰項鬘。眾眷屬居。又過一萬一千由旬。堅牢城內阿修羅王。名曰妙鎮。又曰大力。眾眷屬居。又過一萬一千由旬。甚深城內阿修羅王。名曰毗摩質多羅(此雲絲種種亦雲紋身)眾眷屬居。常共帝釋比對鬥諍。城曰具金。殿名奏樂。如意樹王名即怛缽[口*栗]。聚集之處。名曰賢財。石名善賢。苑名普喜。妙喜最喜甚喜善地。亦名普喜妙喜最喜甚喜。臨戰所乘象名無能敵。遊戲所乘象名壘雪。馬曰峭脖。是等非天共三十三天。諍須陀味及修羅女為戰諍故從山廓出。身服金銀琉璃玻璃珂等堅固鎧甲。手執劍槊標槍弓箭。領四部軍。彼阿修羅王羅睺羅。項鬘。妙鎮。毗摩質多羅等。或前三來。或四皆來。是時帝釋五守護眾。一住戲海。願樂白法龍王等眾與非天軍鬥戰今回。龍若不勝去堅守所。共二守護復與修羅鬥戰。又若不勝去持鬘所。共三守護復與鬥戰。又若不勝去恒憍所。共四守護復與鬥戰。又若不勝去四王所。共五守護復與鬥戰。四大天王率四軍眾。服寶堅鎧執諸戈杖鬥戰。多分四天王勝。若不能卻去忉利天。前白帝釋曰。我等守護不能回彼修羅王應卻敵。如是白已。天主帝釋乘善住象。告三十三天眾等曰。汝等應知。今修羅軍至妙高頂。當服堅鎧取所乘車與修羅戰。說是語已。彼諸天子各服寶鎧執持戈仗。去眾車苑取所乘車。入粗惡苑身心轉惡。出善見城共修羅戰。若修羅勝侵至城內。若天得勝逐修羅軍至第一海。鬥戰之時。天與非天斷其頸腰。彼等即死。手足若斷。復生如本。若薄伽梵辟支佛轉輪聖王住世間時。諸阿修羅不起諍心。設若相持諸天必勝。世間善增天眾亦勝。世不善增阿修羅勝。是故諸天護持善事。

  六天者。欲界六天。色界十七。無色界四。欲界六天者。蘇迷盧山第一層級堅首眾居。第二層級持鬘眾居。第三層級恒憍眾居。持雙山上北方有城。名阿那迦縛帝。多聞天王藥叉眾居。如是東方城名賢上。有大天王。名曰持國。乾闥眾居。西方有城。名曰眾色。有大天王。名曰廣目。龍神眾居。南方有城。名曰增長。有大天王。名曰增長。焰鬘眾居。餘四層級七金山等日月星宿鐵圍輪山贍部洲山多羅樹所四王部眾亦共止住。咸屬四王。是謂一部。彼壽量者。人五十歲為一晝夜。如是壽量經五百年。若其身量一俱盧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妙高頂上天主帝釋住最勝處共非天女。名曰妙安。同眾天女受諸欲樂無有厭足。復有臨戰所乘象王。名曰善住。遊戲苑中所乘象王。名曰藹羅筏拏(此雲持地子)二象周圍各七由旬。各以八千小象眾居。又有馬王。名迅疾風。與八千馬居。天主輔臣數三十二。是故名曰三十三天。諸天子等耽五欲樂。若放逸時。有大天鼓。鼓聲出音警諸天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與修羅軍鬥戰之時。出除苦音警曰。天願得勝。願修羅敗。宮殿城池樹集石等。如前所辨。彼天壽量。人間百歲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一十歲。其天身量半逾阇那○焰摩天者。三十三天共非天諍。此離諍故名離諍天。彼天壽量。人二百歲為一晝夜。如是算數壽二千歲。其天身量二逾阇那○兜率陀天者。有慈氏尊。紹世出世。法王之位受大法樂。謂曰兜率。是俱樂義。人間四百年。彼天一晝夜。壽四千歲。身量四逾阇那○化樂天者。自化受用。謂之化樂。人間八百年。彼天一晝夜。壽八千歲。身量八逾阇那○他化自在天者。受用他化。謂之他化自在。彼天中王威德自在。即是魔主人間千六百年。彼天一晝夜。壽一萬六千歲。身十六逾阇那。下從無間至他化自在天。謂之欲界。耽著欲樂所食段食。故如是說○色界一十七天者。四靜慮攝○初禪三天者。謂梵眾。梵輔。大梵。彼天壽量。梵眾半劫。梵輔一劫。大梵一劫半。彼天身量次第。半由旬。一由旬。一由旬半○二禪三天者。謂少光。無量光。極光。彼天壽量。少光二劫(以上四天。四十中劫為一大劫。已下諸天。八十中劫為一大劫)無量光四劫。極光八劫。彼天身量少光二由旬無量光四由旬。極光八由旬○三禪三天者。謂少善。無量善。廣善。彼天壽量。少善一十六劫。無量善三十二劫。廣善六十四劫。彼天身量。少善十六由旬。無量善三十二由旬。廣善六十四由旬○四禪八天者。無雲。福生。廣果。三是凡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五是聖居。名曰五凈居。彼天壽量。無雲百二十五劫。福生二百五十劫。廣果五百劫。無煩一千劫。無熱二千劫。善現四千劫。善見八千劫。色究竟一萬六千劫。彼天身量。無雲一百二十五由旬。福生二百五十由旬。廣果五百由旬。無煩一千由旬。無熱二千由旬。善現四千由旬。善見八千由旬。色究竟一萬六千由旬。始從梵眾至色究竟。皆名色界。出離欲樂非離色故。故名色界○無色界四天者。無有身色亦無處所。從定分四。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彼天壽量。空無邊處二萬大劫。識無邊處四萬大劫。無所有處六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大劫。彼等四處。謂無色界。非離定色出離粗色。故名無色。彼等壽量。謂歲劫時。其量雲何。時最少者。名為剎那。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羅婆。三十羅婆為一牟休多(此雲須臾)三十牟休多為一晝夜。三十晝夜即為一月。十二個月即為一年。劫有六種。一中劫(或名減劫)二成劫。三住劫。四壞劫。五空劫。六大劫。一中劫者。或贍部人從無量歲漸漸減至八萬歲時。即成劫攝。從八萬歲減至十歲。謂中劫初。復增八萬歲減至十歲。為一轆轤。如是增減十八數者。為十八中劫然後十歲至八萬歲中劫。後際前後中間十八轆轤。為二十中劫。二成劫者。始從風輪至無間獄。生一有情器世界成。經一中劫如前已說。

  (八) 情世界者。此三千界火壞後成。從極光天天人命終。生大梵處孤生疲倦嗚呼。若有同分生此界者。有何不可。發如是心。雖非念力極光天人有命終者。即生彼處。先生之心而作是念。由我貪生。故世咸稱人祖大梵。如次梵輔梵眾他化自在乃至四王。次第而生北鳩婁洲西牛貨洲東勝身洲南贍部洲。次第而生。時贍部洲人壽無量歲。飲食喜樂有色意成。身帶光明騰空自在。如色界天有如是類。地味漸生其味甘美。色白如蜜其香馥鬱。時有一人稟性耽味。嗅香起愛取嘗便食。亦告餘人隨學取食。食段食故身光隱沒。由眾業惑日月便出照曜四洲。次地味隱復生地餅。其味甘美色紅如蜜。競耽食之。地餅復隱。次林藤生競耽食。故林藤。復隱有非耕種自然稻生。眾共取食。此食粗故。即餘滓穢根道俱出。爾時諸人隨食早晚取香稻食。後時有人稟性懶惰。長取香稻儲宿為食。餘亦隨學香稻隱沒。隨共分田慮防遠盡。於己分田生吝護心。於他分田有懷侵奪。故生爭競。是時眾人議一有德封分田主。眾所許故。謂曰大三末多王(此雲眾所許)王多有子。相續紹王。嫡子號曰光妙。彼子善帝。彼子最善。彼子靜齋。是等謂曰成劫五王。靜齋王子。名曰頂生。彼子妙帝。彼子近妙。彼子具妙。彼子嚴妙。是等謂曰五轉輪王。嚴妙王子。名曰舍帝。彼子舍雙。彼子舍固尼彼子固室。彼子善見。彼子大善見。彼子除礙。彼子金色。彼子具分。彼子離惡。彼子妙高。彼子定行。彼子甚吼音。彼子大甚吼音。彼子能安。彼子方主彼子賢塵。彼子能廣。彼子大天。此王種族五千相承。其最後子七千相承。曰阿思摩迦王。最後子八千相承。曰鳩婁王。其最後子。曰具頭王。有九千王。其最後子。名曰龍音。有一萬王。其最後子。怛彌留怛一萬五千。其最後子名瞿曇氏。即甘蔗裔。彼子相承。甘蔗王種一千一百數。其最後子甘蔗種王。名曰增長。即懿師摩王。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調伏象。四名嚴鐲。稱釋迦氏。嚴鐲有子。名嚴鐲足。彼子致所。彼子牛居。彼子獅子頰王有四子。一名凈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凈飯王子。即婆伽梵。次名難陀。白飯王二子。一名帝沙。即調達。二名難提迦。斛飯王二子。一名阿尼婁馱。二名跋提梨迦。甘露飯王二子。一名阿難。二名提婆達多。婆伽梵子名羅睺羅。釋迦種族至斯已矣○又別種王依法興教。如來滅度後二百年。中印土國王曰無憂。於贍部提王。即多分中結集時。而為施主興隆佛教。後三百年。贍部西北方有王。名曰割居屍割。三結集時。而為施主廣興佛教。梵天竺國。迦濕彌羅國。勒國。龜茲國。捏巴辣國。震旦國。大理國。西夏國等。諸法王眾。各於本國興隆佛法。如來滅度後千餘年。西番國中初有王。曰呀乞[口*栗]贊普。二十六代有王。名曰夾陀朵[口*栗]思顏贊。是時佛教始至。後第五代有王。名曰雙贊思甘普。時斑彌達名阿達陀。譯主名曰端美三波羅。翻譯教法。修建夾薩等處精舍。流傳教法。後第五代有王。名曰乞[口*栗]雙提贊。是王名請善海大師蓮華生上師迦摩羅什羅班彌達眾成就人等毗盧遮那羅佉怛及康龍尊護等七人。翻譯教法。餘斑彌達。共諸譯主廣翻教法。三種禁戒興流在國後第三代有王。名曰乞[口*栗]俫巴膽。是王界廣。時有積那彌多並濕連怛羅菩提斑彌達等。共思割幹吉祥積酌羅龍幢等。已翻校勘。未翻而翻。廣興教法。西番王種至今有在。斑彌達等翻譯。譯主善知識眾廣多有故。教法由興。

  北蒙古國。先福果熟生王。名曰成吉思(二合)始成吉思從北方王。多音國如鐵輪王。彼子名曰斡果戴。時稱可罕。紹帝王位疆界益前。有子名曰古偉。紹帝王位。成吉思皇帝次子名孕羅。孕羅長子名曰蒙哥。亦紹王位。王弟名曰忽必烈。紹帝王位。降諸國土。疆界豐廣。歸佛教法。依法化民。佛教倍前光明熾盛。帝有三子。長曰真金。豐足如天法寶莊嚴。二曰厖各辣三曰納麻賀。各具本德。系嗣亦爾。茲是始從。釋迦王種至今王種。

  始帝王祖三未多王。是時田分互起侵盜。初發偷盜。被王推問言不曾偷。始起妄語。王法誅戮。即有殺害。不善法生。爾時眾生造不善法。命終之後。即生傍生。次生餓鬼。漸生地獄。次無間獄生一有情。時成劫終。如是有情行諸不善。壽量漸減受用乏少。閻浮提人壽八萬歲。無間地獄生一有情。是二同時。如是情世界成。十九中劫器世界成。即一中劫。如是成劫二十中劫。閻浮提人八萬歲時。始為住劫。住劫亦經二十中劫。至十歲時刀兵災起。唯七晝夜。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饑饉災起七年七月七日。多分死歿。餘者相睹。起希有心互相睦戀。遠離殺害漸生善故。壽量受用復增益盛。至八萬歲增上之時。轉輪王出依法化民。下減之時婆伽梵出拔濟眾生。增減時間獨覺出世。令諸有情而作福田。住劫亦經二十中劫始壞劫。初情世界壞。無間獄中無有情生。先生業盡。即生別趣。若有未盡生上地獄。或別世界地獄中生無間獄空。如是向上地獄漸空生餓鬼趣。如是餓鬼傍生趣空。人趣之中除鳩婁人。餘共欲天無師法然獲初靜慮生初禪天。北鳩婁人生欲界天。獲初靜慮生初禪天。無師法然獲二靜慮生二禪天。從無間獄至梵世空。如是亦經十九中劫。然後四洲有七日出。初不降雨藥草叢林悉皆枯槁。二日出時溝池幹涸。三日出時殑伽河等悉皆枯竭。四日出時無熱池竭。五日出時海水沒膝。六日出時大海亦竭。七日出時彼器世界一聚火聳。從無間獄直至梵世以火燒壞。經一中劫壞劫總經二十中劫。空劫亦爾。如是成住壞空即八十劫。總此八十名一大劫。為梵眾等壽量之數。

  (十) 器世界壞有其三種。火水風壞者。亦如前說。如是七次後。世界復成。又被水壞至二禪天。從極光天即生大雲降註大雨。其器世界如水化鹽消鎔皆盡。彼水自竭一水災。次復七火災度七火災還有一水。如是水災滿至七。次復七火災後世界成。被風災壞至三禪天。其風之力吹散妙高。何況其餘。第四禪天雖無外災。是等有情生與殿生命盡殿隱。如是器情世界。並成壞等咸皆說已。

  念常贊曰。軻書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誠哉是言也。迨我。

  皇元。混一區宇。萬邦咸寧。敬崇佛乘。禮請。

  法王上師薩思迦大斑彌達發思巴惠幢吉祥賢。為帝師。廣興好事。詔制。

  大元國字。師獨運摹畫作成。稱旨即頒行。朝省郡縣遵用。迄為一代典章。今茲彰所知論。乃。

  裕宗潛邸時。請師所說也。大旨約標器情道果無為五法。總攝一切所知。故名此論。大概依念處日藏起世等經論對。

  法相應之義。而錯綜其宏綱爾。茍非具大智辯窮法實相。其孰能明空劫鄰虛之細大。昭然如庵摩勒果觀於掌中哉。欽惟。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道契佛心德超義聖。弘護大教錫以。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璽篆。寵優其尊師重道。豈特為萬世。

  帝王之彝典耶。抑亦燦昏塗迷惑之真燈也。姑錄器情二章。著於編首。餘道果無為三章。具於本論雲。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一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集

  太古諸君(太至極也。古兆今也。君主也。白虎通。群也。群下之歸心也)

  (一) 盤古首君治一萬八千歲(列子曰。運即盤古也。北山曰。天曰高一丈。地曰厚一丈。盤古曰。長一丈。頭極東。足極西。左手極南。右手極北。開目為曙。閉目為夜。呼為暑。吸為寒。吹氣成風雲。吐氣成雷霆。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八纮九圍之大。其孰與多。三皇五紀之。尊其孰與先。古今記盤古死後形分物象也)。

  (二) 天皇氏。一身十三頭。韋昭曰。兄弟十三人。分地治化。各一萬八千歲。古今記曰。天皇一身。上十三首也。

  (三) 地皇氏。一身十一頭。韋昭曰。兄弟十一人。治一萬一千年。帝王甲子雲。九千年也。有雲三皇皆一萬八千年。

  (四) 人皇氏。一身九頭。韋昭曰兄弟九人。分治九州。帝王甲子雲。四千五百年。人皇六十五代。四萬五千六百年。

  (五) 五紀

  五龍紀五姓。在位二十七萬三千六百年。時人食葉居巢。

  攝提紀七十二姓。在位六十四萬九千五百二十年。始分晝夜日時月朔。月為玉兔蝦蟆。金烏三足。出扶桑沒咸池也。

  合熊紀三姓。在位六萬三千年也。

  連逕紀六姓在位六萬九千年。韋昭曰。三萬二千年。

  敘命紀四姓。在位四萬年也。

  (六) 有巢氏。百代不記年。禮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塋窟。夏則居櫓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血茹毛也。

  (七) 燧人氏。鉆木出火。禮曰。燔黍擘豚。註曰。中古未有釜甑。擇米脾肉加於燒石之上食矣。古今記曰。以木德王。治八萬年。

  大古以還。四時既序。晝夜長短。分至斯興。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天體至圓。周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繞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過一度。日麗天而少遲。故日行一日亦繞地一周。而在天為不及一度。積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與天會。是一歲日行之數也。月麗天而尤遲。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與日會。十二會得全日三百四十八餘分之積。又五千九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不盡三百四十八。通計得日三百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是一歲月行之數也。歲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者。一藏之常數也。故日與天會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為氣盈月與日會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為朔虛而閏生焉。故一歲閏率則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歲一閏則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單一。五歲再閏則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十有九歲七閏則氣朔分齊。是為一章也。故三年不置閏。則春之一月入於夏。而時漸不定矣。子之一月入於醜。而歲漸不成矣。積之之久至於三失閏。則春皆入夏。而時全不定矣。十二次失閏。子皆入醜。歲全不成矣)。

  三皇(中庸子曰。皇大也。內外無為。以道化民者也)。

  雷氏曰(上古洪荒起自三皇羲農軒轅)。

  (八) 太昊伏羲氏(風姓。號太昊。母曰華胥。履巨人跡感而生焉。蛇身人首。養犧牲以庖廚。亦曰。庖犧。安國首之王。謚靜民。則法曰皇)木德都陳留(令兗州小黃縣界)在位。一百一十年。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制由是文籍生焉)制嫁娶(女適曰嫁男婚曰娶)設網罟以取魚(網羅也。爾雅鳥罟謂之羅。魚罟謂之筌。兔罟謂之置)造二十五弦瑟(長七尺二寸廣一尺八寸)女媧氏(姓風。伏羲之妹。能變化萬物也)造笙簧(長四尺。列管匏中施簧。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竿三十七。簧長四尺二寸。用竹為之。形狀參差如鳥羽)煉五色石以補天缺。斷鰲足以立四極。在位一百四十年。

  共工氏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陸栗氏 驪連氏 [亦-〦+(並-(前-刖))]胥氏 尊盧氏 混沌氏 昊英氏 葛天氏 朱襄氏 陰康氏 無懷氏。凡一十五代。通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年。經史不載。

  (九) 社神(昔共工氏有子。曰後土。能平九州。祀為社神五土之主。五土者。謂山川陂澤丘陵墳衍原隰也。土遠廣潤封土祀之以報土功。不知何代配乎後土。更俟知者)。

  (十) 炎帝神農氏(薑姓。號炎帝母女登氏。感神龍而生。人身牛首。長於薑水。因以為姓也)王火德。都陳遷曲沃。在位一百四十年。葬長沙。易曰。神農氏。斫木為耜。柔木為耒。始教天下播種五谷。又嘗百味為本草治醫藥演八卦為六十四。作市井貨易。作祭[袖-由+昔]制五弦琴。象五行也。自下帝承帝臨魁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揄罔。凡八代。五百四十年。

  (十一 丁亥) 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少典次子。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循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榆岡末年諸侯相伐。帝作弧矢征之。天下咸伏。伏虎貔貙貅之於[土*吳]坂。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銅頭鐵額。啖沙吞石。是山海之精。以亂天下。戰於涿鹿之野。受斬於中帝。鑄鼎成飛仙。攀龍去也。壽二百一十歲。葬衣冠於橋山)在位一百年。臣左徹(刻木為相。率諸侯朝十年行政)造合宮制衣服。使魯班造舟車(舟遊也。可以濟水。車舍也。可以行居)建屋宇制棺槨以送死。始有葬禮(禮曰。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及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栗。適士官高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作咸池樂。用天老力牧太山稽為相。

  (甲子 一) 風後定甲子(一雲大橈 帝即位三十八年。始命大橈作甲子。故以三十八年為第一甲子。逆推元年得丁亥歲也)容成造歷隸首算數。問道廣成子。蒼頡為史。岐伯辨草木。俞附定脈經。伶倫制律呂(以調律呂。管長九寸以竹為之。或損或益。以定五音)置九州(歷帝紀雲。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二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始儇休。分治九州。謂冀青徐豫雍梁楚揚燕。從長至幼。以次封之。後子孫五帝三王。並其苗裔。帝娶大庭氏生二子。長曰玄枵。幼曰昌意)凡十八代。一千五百二十年。

  五帝(中庸子曰。帝者體也。內心無為而跡涉有為。以德教化民也。德象天地曰帝)。

  雷氏曰(少顓嚳唐堯虞舜傳夏)。

  (十二 甲子 二) 少昊金天氏(姓已。名摯。字青陽母曰女節。有星如虹下流。感意而生。被發跣足無冠冕。黃帝之子壽一百歲)丁卯立。在位八十四年。王金德。都窮桑。又遷曲阜。立坊市。用度作樂置一百二十行。以鳥紀官。鳳皇至。凡十代。四百九十年。

  (十三 甲子 三) 顓頊高陽氏(姓姬。名顓頊。黃帝孫。昌意子。有星如虹。女嫗感而生。壽九十八崩。葬於頓丘書疏載)辛卯立。在位七十八年。王水德。都帝丘(今濮陽縣)作歷以孟春為元。造平冠冕(廣八寸。長一尺六寸。至周始制旒。前後各十二用藻玉)制三公九。儀二十四司。養材任地。戴時象天。神人不雜。萬物有序。生八才子謂之八凱。平九黎之亂。制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辨君臣之道。作五莖之樂(合為五行之根基也)凡八代五百二十年。

  (十四 甲子 四) 帝嚳高辛氏(姓姬。名岐。黃帝曾孫。玄枵孫。蟜玄子。壽一百五歲崩。葬於宜陽)己酉立。在位七十九年。王木德。都亳(今偃師縣)師赤。松子置五行官。以勾芒為木正(少昊之子)祝融為火正(顓頊之子)蓐收為金正(少昊之子)玄冥為水正(亦少昊子)後土為土正(高陽之子)生八才子。謂之八元。造鐺鑊鞞鼓鐘磬塤篪(鼓以皮合木。擊乃鳴。鐘范金合土。似鈴而不圓。高二尺二寸半。厚八分。名懸鐘。磬前長三律二尺七寸。後長二律一尺八寸。名黃鐘。磬塤燒土為之。大如雁卵。銳上平底而有五孔。白虎通雲。形如秤錘有六孔。與周禮少別。篪以竹為之。一尺四寸圍三寸。小者尺二。上有六孔也)凡九代。三百五十年(左傳曰。蒼舒隤敱檮戭大。臨厖降庭堅仲容叔達。謂之八凱。伯奮仲堪叔獻叔豹季仲伯虎仲熊李貍謂之八元也)。

  (十五 甲子 五) 帝堯陶唐氏(姓伊祁。名放勛。黃帝玄孫。帝嚳次子。娠十四月而生。眉分八采。土階茅室)甲辰立。在位九十八年。王火德。都平陽(今晉州)又遷安邑。通舜為政。一百一十八年(始丙寅終癸卯舜喪服二年至乙巳。壽一百八十崩。葬谷林。謚翼善傳聖曰堯)號年曰載。師具英先生。命羲和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天降牝羊(名觸邪。死埋殿右。生蓂莢草。高八尺。月朔生一葉。至望全十五葉。望後凋一葉。至晦凋盡。有羔名獬豸。死葬殿左。生朱草長一丈。名指佞草)立衡室作圍棋(三百六十路象三十六旬。教丹朱矣)作大樂章。嘉禾茂鳳皇來。有賢人三十二人(未詳名姓)立敢諫鼓洪水九年(命鯀及禹治之)十日並現(命羿射之。九禽斃於地。儒說東南有羲和國。有女名羲和。生十日浴於海中。王時十日並現。羿射之九。唯一在焉○張羿善射人也。嘗於西王母處得不死藥。乃獸芝也。妻盜食之。奔入月宮。名嫦娥。因此月名蟾蜍。即田父矣)。

  (十六 甲子 六) 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華。字都君。顓頊六代孫。龍顏大口。目有重瞳。年二十以孝聞於天下。三十登庸南巡。崩於蒼梧。壽一百五十矣)王土德。都蒲坂(今河中府)堯時攝政二十八年。通治五十年(丙午即真終乙未。葬九疑山。謚仁聖惠明曰舜)詠南風詩。舉十六相(謂八凱八元也)去四兇(左傳曰。歡兇黃帝子。不才人也。掩義隱德。好行兇暴。謂之渾敦。共工少昊。不才子也。毀信廢忠崇飾惡言。謂之窮奇。鯀顓頊。不才子也。傲狠明德。以亂天常。謂之禱機三苗。黃帝之臣縉雲氏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利。謂之饕餮也)。臣倕造漆器。使皋陶斷獄定五刑(書曰。五刑起自舜代。鄭註。禮曰。墨謂刲額涅之以墨。非事出入。不以道義者。以此加之。劓即去鼻。革輿服改制度者。以此加之。剕乃刖足。決關渠逾城郭。以此加之。宮謂男去其勢女閉幽室。男女不以禮義交通者。以此加之。大辟死罪也。寇盜劫掠者。以此加之)作韶樂造總章(韶有九數十一。堂上樂有六。謂柷如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以此起樂也。敔如伏虎。背上為二十四鋤铻。刻以木長尺許。法三九陽數之窮。戛之以止樂也。琴長三尺六寸。象三百六十日。廣六寸。象六合。上竅曰池。下竅曰濱。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員下方。法天地七弦。煉朱絲為之。長七尺二寸。法七十二候。有說。周文武王。足五弦琴成七弦。大小二弦以合君臣之思矣。風俗通雲。琴者樂之統也。君子禦之不離於身。非若鐘鼓陳於宮廟列於簨[竺-二+虛]也。以其大小得中而聲韻和雅。大不諠嘩而流漫。小不湮滅而不聞。足以發人之意氣也。瑟如前註。搏拊形如鼓。以韋為之。實之以糠。擊之以節。樂球玉也。為磬擊之使鳴也○堂下樂有五。簫如鳳翼。編竹為之。長一尺五寸。大者二十三管曰凋簫。小者十六管曰雅簫。周禮。有二雅簫。長一尺四寸。二十四管煩簫。二十三管洞簫。長一尺二寸。[(凵@(暴-(日/共)))/(敲-高+壴)]鼓持柄搖之旁耳。自擊鏞大鐘也。笙如前註。管竹為之。而有七孔也)立十二州。葬用瓦棺(少昊之前。天下之號象其德。顓頊以來。天下之號因其名。若高陽高辛。皆所興之地。劉氏外紀以三皇五帝之號為俗傳)。

  三王(中庸子曰。王往也。加以刑防政。謚仁義所往之謂王)謂夏商周三代。

  夏 雷氏曰(禹啟三康相寧槐芒泄隆局僅甲皋發桀。主合十七。四百三二)。

  (十七 甲子 七) 夏後氏(姓姒。名文命。字高密黃帝八代孫。鯀之子。號禹王。初舜舉禹治水。不貴尺璧而重寸陰。三過其門而不入)王金德。都安邑(今均州遷陽翟)為堯司徒(地官也。鄭註。一吏部尚書。亦曰天官。蒙宰太宰。二兵部尚書。夏官。亦名大司馬。三戶部。地官。亦曰大司徒。四刑部。秋官亦曰大司寇。五禮部。春官。亦曰銓長六工部。冬官。亦曰大司空。禹乃第三部)治水十二年。乘四載(陸行車。水行舡。泥行橇。山行輦)開九州(冀州東河西。西河南。南河北。兗州東南據濟。西北距河。青州東北海。西南距岱。徐州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楊州北距淮。南距淮。荊州北山據荊。南及衡陽。豫州西南據荊。北距河。梁州東距華山。西據黑水。雍州西距黑水。東據龍門。西河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決九川。堯錫玄圭告厥成功。舜薦之於天下為嗣焉)在位十六年(始甲戌終己酉。東巡至會稽崩。壽一百年。謚受禪。成功曰禹)號年曰歲。建寅為正。作大夏樂。葬用[郎/土](燒土為之。時有防風氏。長四十尺)。

  (甲子 八) 啟禹之子(母化為石一雲生石中)癸未立在位九年(一雲十年)郊禘祖宗(禘黃帝 文祖 郊鯀 配天祖 祖顓頊 配文祖 太祖 宗禹 父)啟祀立廟祧壇 太祖禹(二昭二穆)五廟。

  (甲子 九) 太康(啟之子。畋於洛十旬不返。五子作歌風之。遂失其位)壬辰立。治二十九年。

  仲康(太康之弟)辛酉即位。

  帝相(仲康子。徙都商丘。為有窮後羿所殺而篡其位。治二十八年。羿立。二年為臣寒浞所殺。寒浞殺羿自立。十年復為夏臣靡誅之已上三主。通合四十年)。

  (甲子 十) 少康(相之子。母曰有仍氏。有田一成。有眾一旅。滅於獟[狂-王+壹]。還禹舊邦。是為中興)。

  癸未立。治四十九年(作箕帚秣酒)寧(少康子)癸卯立。治十七年。

  槐(寧之子)庚申立。在位二十六年。

  芒(槐之子)丙戌立。治十八年。

  (甲子 十一) 泄(芒之子)甲辰立。在位十六年。

  不降(泄之子)庚申即位。治五十九年。

  扃(不降弟)己未立。在位二十一年。

  (甲子 十二) 僅(扃之子)庚辰即位。治二十年。

  孔甲(不降子。好事鬼神。淫亂。夏氏德衰。諸侯叛之)幸醜立。在位三十一年(湯王始生)。

  (甲子 十三) 皋(孔甲之子)壬申立。治十一年。

  發(皋之子)癸未即位。治十年(一雲十一)。

  桀(發之子。名履癸。嬖有施氏女曰未喜。淫湎暴虐荒色迷酒。峻宇雕墻民墜塗炭。以諫為妖。殺關龍逢焚黃圖)。

  (甲子 十四) (二臣。大廢夏道。時有二日閉明晦自分。湯伐之放於南巢而死謚賊仁多殺曰桀)壬寅即位。都安邑。治五十二年。

  凡十七代。通四百三十二年。

  (十八) 殷 雷氏曰(降及殷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王三十主。六百二九)。

  (甲子 十五) 湯(姓子氏。其先高辛子契十四世孫。始祖[├/(咼-┌+乂)]為堯司徒官)王水德。都亳(今偃師縣即毅熟也)昭明○相土○昌生○曹圍○冥○振○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生子履也)王名履(字天乙。以乙日生也。黃帝二十一代孫。其先契。母簡狄。吞於玄卵。剖背而生。契以玄鳥因子而生。故姓子氏。有改祝德及禽獸矣)夏桀不道。舉伊尹為相。伐之承祚。東征西怨南征北怨。大旱七年。自責六過燒身。乃雨。乙未立。大治十三年。壽一百歲建醜為正。號年曰祀(謚曰除虐去殘)代有彭祖(姓篯。名鏗。賢大夫也。壽八百歲。好述古事。謚曰彭祖)。

  外丙(湯次子)治三年○仲壬(外丙弟)治四年。

  太甲(湯長孫。太丁子。立而不明。伊尹放諸桐宮。三年悔過。復迎歸亳。政其位)治三十三年。立廟六([├/(咼-┌+乂)]二昭湯二穆)太甲郊祀祖宗(禘帝嚳文祖 郊冥配天祖 祖契 配文祖太祖 宗湯 父)太甲祀。

  (甲子 十六) 沃丁(太甲子)辛巳立。治三十年(八年伊尹卒)。

  太庚(沃丁弟)治三十年(一雲二十五年。古今紀三十五年)。

  (甲子 十七) 小甲(太庚子)治十七年(七年二月甲申朔起歷)。

  雍己(小甲之弟殷道廢)治十二年。

  (甲子 十八) 太戊(雍己弟。初立不道。諸侯叛之。以伊尹子陟為相。殷道復興)治七十五年。

  仲丁(太戊子自亳遷開封陳留)治一十七年(一雲十一)。

  (甲子 十九) 外壬(仲丁弟)治十五年○河亶甲(外壬弟復遷於相殷又衰)治九年。

  祖乙(亶甲子又遷於耿。今河東皮氏縣。巫賢任職興)治一十九年。

  (甲子 二十) 祖辛(乙之子)治十六年○沃甲(祖辛弟)治二十五年。

  祖丁(沃甲兄祖辛弟)治二十五年○南庚(沃甲子)治二十九年。

  陽甲(祖丁子)治十七年。

  (甲子 二一) 盤庚(陽甲弟。改殷曰商。復遷都於亳)治十八年。

  小辛(盤庚弟)治二十一年(殷道衰。百姓思先帝。作盤庚三篇)。

  (甲子 二二) 小乙(小辛之弟)治二十二年。

  武丁(小乙子。以傳說為相。修德佈政。天下咸歡。書曰。高宗諒闇三年君不言。禮雲。三年之喪君不言。百官咸聽蒙宰)治五十九年。壽一百歲。廟號高宗。

  (甲子 二三) 祖庚(武丁子)治七年○祖甲(祖庚弟商道廢)治十六年。

  廩辛(祖甲子)治六年○庚丁(廩辛弟。遷於朝歌。今衛州界)治二十一年。

  武乙(庚丁子。不道慢神虐民。獵河渭間。暴雷震死)治四年。

  (甲子 二四) 太丁(武乙子)治三年○帝乙(太丁子商道衰)治三十七年。

  (甲子 二五) 紂辛。一名受(帝乙之子。微子啟弟。啟之母賤。在朝不得嗣位。辛母正後。承祚不道。內嬖妲己。外用惡來。設酒池肉林糟丘。使男女裸形相逐其間。作長夜宮。計一百二十日為一晝夜。制炮烙刑熱熨鬥。衣寶玉衣剖賢人之心。斫朝涉之脛。諸侯叛亂。武王克之。以衣蒙頭。赴火而死)治三十一年(謚曰殘義損善曰紂)殷有三仁(箕子微子叔比幹也)丁位即位。

  凡三十主通六百二十九年。

  周 雷氏曰(下迨有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宣幽槜平桓莊僖惠襄頃匡定簡靈景悼敬元貞哀考威烈安夷顯聖慎靚赧歸。秦王三十。七八百六七)。

  (十九 甲子 二六) 文王(姓姬氏至武王都於鎬。今京兆)王木德。其先起於後稷(帝嚳之妃薑嫄。履大人跡而生。多有異相。棄之厄巷。牛馬不踐。移山獸育。置水禽養。復收而育。故名棄姓。好種植事。堯為稷官。功封於邰。曰後稷也)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渝○公非○高圉○亞圉○公祖類○太王亶父(一曰古公)生三子太伯虞仲季歷(文王父也。初國於豳。古公遷於岐伯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奔荊蠻。果立歷以傳昌也。古今記世紀有異於史記。)王名昌(季歷子。一名大王。少子都豐為紂西伯。大有賢德)在位五十年(壽九十七。謚忠信接禮曰文)重八卦之爻為周易幹六宮數有九三十六老陽也坎一宮七數二十二少陽也艮八宮七數二十八少陽也震三宮七數二十八少陽也巽四宮八數三十二少陰也離九宮八數三十二少陰坤二宮六數二十四老陰兌七宮八數三十二少陰。每卦有六爻六神名。主吉兇之事。謂青龍朱雀白虎玄武騰蛇勾陳。

  (甲子 二七) 伯夷叔齊(姓墨。孤竹君子)聞西伯善養老。歸之(虞芮有爭愬於西伯。又請紂去炮烙之刑)。

  (二十) 武王發(文王子周公兄)既立。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畢之徒為左右。同謀伐紂。起兵洧水。諸侯不期會者八百。皆雲。紂可伐矣。戊午日兵臨孟津。癸亥夜陳於商郊。甲子戰於牧野。前徒倒戈血流漂杵。既克殷。大定天下(歸馬華山之陽。放牛桃林之下)倒載幹戈。在位七年(壽九十三。葬於鎬。謚克定禍亂曰武)禮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古制。王畿千裡。公百裡。侯七十裡。伯子男各五十裡。不及曰附庸。周置王畿千裡。公五百裡。侯四百裡。伯三百裡。子二百裡。男一百裡。不及曰附庸)葬之以翣(世本曰。武王作翣。其形如扇。置墻以飾棺)乙卯立。建子為正。

  十四國諸侯(隨王代封各出其次)雷氏曰(鄭宋晉吳衛秦齊魯陳杞曹蔡燕召楚蠻。諸侯十四)。

  吳太伯(太王子。與弟虞仲奔於荊蠻。斷發文身示不可用。以辟季歷。荊人立為君。號曰勾。吳。武王克殷。封章為吳章。至壽夢十九世稱王夢生四子。次曰季紮。大有賢德。欲立紮。紮讓兄諸礬。吳人同立紮。紮又舍之。至餘祭立封紮於延陵。自太伯至夫差。二十五世。越王勾踐滅之。周章至夫差。二十一君。六百五十五年。敬王時也)列子曰。昔吳太宰問孔子曰(夫子聖者與。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三王聖者與。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五帝聖者與。曰五帝善用仁信。聖則非丘所知。三皇聖者與。曰三皇善用時政。聖則丘弗知。太宰嚭駭曰。然則孰為聖者與。夫子有閑動容而對曰。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齊太公望(亦名呂尚。東海人也。本姓薑氏。其先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文王卜得飛熊之兆。獵渭而會。曰吾望子久矣。因名呂望。一名武師。伐紂。亦名尚父。封於營丘。今青州臨淄也。至小白稱桓公。始霸。自太公下。丁公呂伋乙公癸公哀公胡公獻公武公厲公文公成公莊公厘公襄公桓公孝公昭公懿公惠公傾公靈公莊公景公儒子悼公簡公平公宣公康為田和篡滅。共三十君七百四十七年。當周安王十七年也)管仲鮑叔寧戚晏子之徒(景公之前後也)。

  陳胡公滿(有虞之後。姓媯氏。昔舜為庶人。堯妻二女居於媯妠因以為姓。武王克殷。乃求舜後。得滿。封於陳以奉舜祀。是為胡公。自胡公下。申桓孝慎幽厘武英平文桓厲莊宣穆共靈成哀惠懷湣。二十三君。六百五十三年。敬王四十一年。為楚滅之也)。

  祀東樓公(夏禹之後。殷時或封或絕。武王克殷於祀陳留。雍丘縣是也。自東樓公。至簡公春。一十九君。五百三十九年。定王二十四年楚惠滅之)。

  曹叔振鐸(文王第六子。武王弟。封之於曹。今濟陽定陶縣也。至伯陽。好田弋。怠政而亡。後曹伯背晉於宋。自振鐸下。太伯仲君宮伯孝伯夷伯幽公戴伯惠伯顧伯穆公桓莊僖昭共文宣成武平悼襄隱靖伯陽。二十六世。六百四十五年。敬王三十三年。為宋景公滅之也)。

  蔡叔度(文王第五子。武王弟。克殷後。封叔鮮於管。封度於蔡。使二相紂子武庚。一名祿父。治殷餘民。自度至侯齊。二十七君。五百二十七年。當定王時。為楚滅之)。

  魯周公旦(文王第四子。武王克殷。封少昊之墟。今兗州仙源縣也。公不就。留佐武王。武王崩後輔成王。使子伯禽代就於魯。公誡曰。我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食三吐哺。起以待士。恐失天下賢人。子之魯。母以國驕人。伯禽受命於魯。自伯禽下。考煬幽魏厲獻真武懿伯禦孝惠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元穆共康景平文傾。三十四君。九百一十五年。至秦莊襄元年楚考烈王滅之○隱公春秋始哀公卒。哀公十六年孔子卒)。

  燕召公奭(與周同姓。武王克殷。封於燕。成王時。召為三公。主陜西。甚得兆民之意。巡行鄉邑。有甘棠樹。決獄其下。召卒民思伯。不敢伐之。作甘棠詩焉。自公之下。元世王惠侯厘傾哀鄭繆宣桓莊襄桓宣昭武文懿惠悼元平簡獻孝成湣厘桓文易王子噲昭惠武成孝今喜。三十七君。八百九十四年。秦始皇滅之)。

  (二十一) 成王誦(武王子都於洛)年十三即位。周公攝政。制禮作樂。天下和睦。七年歸政於王。卜世三十。卜年七百。治四十七年。周公定君臣禮樂成王褒之。制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九卿(一太常主音樂。二光祿主酒饌。三大理主刑律。四宗正主皇親。五太府主庫藏。六司農主種植。七鴻臚主蕃客。八太仆主車馬。九衛尉主敷設)二十七大夫(九品各三)八十一元士。重定五刑立七廟制。禮曰(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註曰。此周制。七廟太祖及文武二祧與清廟四七。太祖社稷也。昭明也。察下為義。穆肅也。敬上為義。太祖居西面東。三昭面南。三穆面北。凡穆主藏文廟。昭主藏武廟。有禱出主祭於壇。文武二祧朝享之。皆四孟月○五代祖主藏之於祧有禱則出遷祭之。無禱乃止矣)。

  祭法曰(凡祭有四。春祭曰礿薄也。夏祭曰禘弟也。秋祭曰嘗。嗜百谷味。冬祭曰烝進也。品物進之。天子祭天地。一年九祭。三祭昊天。六祭五方。大帝。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司命中[霝/田]門行厲五也○諸侯五廟。太祖與二昭二穆。大夫三廟。太祖與一昭一穆適士官師二廟。庶士一廟。庶人無廟。祭之於寢矣)郊禘祖宗(禘帝嚳文祖配文祖太祖○郊稷配天亦祖文王 宗武王 父也)成王祭三(天曰祭。地曰祀。人鬼曰享也)明堂制(佈政之宮也。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巳之地。東西九筵。南北七筵。東西凡五室。南北亦然。上員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風。四闥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階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氣。四廟九室十三位也)制冕旒袞服(有十二章)○○日月星辰(三象其明)龍(象其變化表聖人德)華蟲(雉也象其文也)(宗彝宗庶虎蚔之蜼也。象其其孝)藻(水草也象其潔)粉米(為米而粉象其養人)山(貴靜取其性不取其勢也)火(以圓也取其神不取其銳)(白與黑謂之黼。為之斧形取其善斷)(黑與青謂之黻。兩巳相背取其能辨。是以繪繡服上)丙戌即位。

  (二十二) 稷神(昔厲山氏之子。名桂善植五谷。夏禹之前。皆配祀稷。周公後稷代之。自周而下。皆配祀矣。五谷之長。祀以報其功也。五谷者。稻梁菽麻麥。分成百也)。

  (二十三) 宋晉衛楚四國成王封(同姓者。長曰伯父。幼曰叔父。異姓者。長曰伯舅。幼曰叔舅)。

  宋微子啟(紂之庶兄。武既克殷。啟乃持祭器造於軍門。袒肉面伏。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武王遂釋微子。封紂子武庚以續殷祀。使管蔡二叔傅之。武王崩。周公輔成王。殷叛王命誅武庚。乃封啟代殷為宋。今睢陽也。後至襄公。始霸。自啟下。微仲稽丁湣湯厲厘惠襄戴武宣穆殤莊湣姑桓襄成昭文共平元景昭悼伏辟別成。偃公稱王淫亂無道。諸侯與齊魏楚伐之三分其地。凡三十三君。八百三十年。當周赧王三十九年也)。

  晉叔虞(字子幹。武王子。成王弟。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虞曰。以此封君。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王曰。吾與戲焉。佚曰。天子無戲言。遂封於唐。今河東皮氏也。叔虞子燮是為晉侯。至獻公滅虢始都。後文公重耳始霸。自叔虞下。燮武成厲靖厘獻穆殤文昭孝鄂哀湣獻惠懷文襄靈成景厲悼平昭頃定出哀幽烈孝靜公也。三十六君。七百四十九年。安王時韓魏趙滅之)。

  衛康叔(文王第九子。武王同母弟。成王以殷餘民。封康叔為衛公。居河淇之間。故商墟也。至元公徙野王縣。今河內也。自康叔下。康伯孝嗣康靖真頃厘共武莊桓宣惠辛懿文成共穆定獻殤襄靈出莊班起悼敬昭懷慎聲成平公嗣懷元君角。凡四十三君。九百年也。秦二世廢君角為庶人)。

  楚熊繹(顓頊之後。至季連以勞為氏。後裔熊繹也。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後嗣。封繹於楚蠻。今江陵枝江縣也。至申君徙都壽春。自繹至負芻。二十五君。計七百八十九年。歸秦)。

  (二十四) 康王釗(成王子)召畢二公。受顧命而相之。二世安寧。刑錯不用四十餘年。治五十二年。癸亥即位。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三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集

  周

  (一 己醜癸醜) 昭王瑕(康王子。王道微缺。因南巡狩乘膠船沈於水)治五十一年。

  二十五年四月八日。大聖現白象瑞。七支案地乘雲而下。降神大術胎中。右脅而住。豈若虹樞現表厥命世者也。

  (二 甲寅) 二月八日。世尊生於迦毗羅衛國藍毗尼園沙羅叉樹下。從母摩耶夫人右脅而出。姓剎利。父凈飯天。母大清凈。生時九龍吐水。金盤沐已周行七步。自言。吾受最後生身。天上天下唯吾獨尊。相好莊嚴具三十二大人之相。諸經有別(且依一文。三十二者。一足下平滿。二千輻輪紋。三手柔軟如兜羅綿。四指間網鞔猶如鵝王。五諸指纖長。六足跟充滿。七足趺相承。八雙臂修直。九雙腨圓滿如伊尼延鹿王。十陰峰藏密如象馬王。十一毛青右旋。十二發毛上靡。十三身皮金色。十四皮閏離垢。十五七處充滿。十六肩項殊妙。十七膊腋傭直。十八容儀紅滿。十九身相端嚴。二十量圓孤柳。二十一頷臆獅子。二十二常光一尋。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牙鮮鋒利。二十五常得上味。二十六舌覆面輪。二十七梵音頻伽。二十八眼睫紺青。二十九眼睛如牛王。三十面如滿月。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烏瑟膩吒猶如天蓋。更有八十隨好。具如般若等說)。

  (丙辰) 太子三歲。父王攜謁天神廟。神像起立。王驚嘆曰。天中天。

  (庚申) 太子七歲。詣師習世間書典。

  (三 癸亥甲子) 太子十歲。與兄弟捔力。以手擲象城外。射透鐵鼓九重。世尊示出傢。太子出遊四門。見生老病死者。北門見出傢人生欣樂心。二月八日夜。凈居天報言。太子出傢時至。遂乘馬逾城。至檀特山拔劍斬發入彌樓山阿藍迦處習不用處定。

  (戊寅) 今依六年苦行三十成道之教也。有說。十二月八日出傢。諸部說異。玄贊疏雲。總會諸文而為二說。一雲諸部說。十九出傢三十成道。本起因緣經。亦十九歲。思惟無相三昧經。三十成道。智論。亦十九。不說成道時。佛住世實八十年。有會。十九出傢。五年事仙人行樂行。六年行苦行。三十成道。智論用此。二雲。亦有諸部及大乘說。二十九出傢。三十五成道。增一中雜三阿含經出曜經和須密論。並說二十九。悲華經善見論說三十五成道。本起經雲。三十五也。菩提流支引經偈雲。八年作嬰兒。七年作童子。四年學五明。十年受五欲。六年行苦行。三十五成道。四十五年中。教化諸眾生。真諦及西域記並同此說。金光明經報恩經等。同說佛壽八十年也。甲子但七十九年。略釋偈曰(言五明者。瑜伽釋雲○一者內明有二種。相一顯示正因果相。二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二者因明有二種相。一示摧伏他論勝利相。二示免脫他論勝利相○三者聲明亦有二相。二示安立字界及能成立相。二示語工巧勝利相○四醫方明有四種相。一示病體善巧相。二示病因善巧相。三示斷已更生善巧相。四示斷已不生善巧相○五者工巧明善諸世法○三端六義等。言三端者。一文筆。二武鋒。三辨舌也。六義者一禮。長幼謙謹二樂風俗正變。三書。八體六書。四數。窮知稊壤。五射。能開弓弩。六禦。善調象馬。世尊在宮為太子時。性自仁賢。曰禮。通諸風俗。曰樂。六十四書悉曉。曰書。百二十數並窮。曰數。透九重鐵鼓。曰射。擲塞門大象。曰禦。餘如經論廣陳)。

  (四 庚辰) 穆王滿(昭王子)用造父為禦。乘乎八駿。日行千裡(具如周史)治五十五年(五十歲即位壽一百四年)作甫刑(王命甫侯呂級入為司寇。增輕減重。約五刑為三千。墨劓各一千。剕五百。宮三百。大辟二百。孝經甫刑是)傀儡(乃偃師之作始獻於王也)化人(北山曰。王時西極有化人來。反山州移城邑。入水火貫金石。千變萬化不可窮矣。王敬之若聖。築中天臺以居之。乃曼殊室利目連等示相也。然王未知是佛弟子)。

  (五 癸未) 世尊示成道。苦行六年既滿。沐於熙泥連河。受牧牛女之乳糜。納吉祥之軟草詣菩提樹王坐金剛座上三十四心示成正覺。號天人師。具一切智。住世垂訓四十九年。說法三時初中後善。以有空言破空有執。二邊既離中道斯存。俾利鈍機發修自行。故演而伸之。為八萬四千之法藏也。博施濟眾因果張焉。斷惡懲善聖凡別矣。群生自茲有仗也。

  (甲申) 初入鹿苑度五比丘。度優樓頻羅迦葉千人出傢。

  (乙酉) 佛象頭山。為龍鬼說法等。

  (丙戌) 佛度舍利弗目犍連二百五十人出傢。

  (丁亥) 須達長者佈金。買祇陀園。建寺奉佛。

  (戊子) 佛在拘耶尼國。為婆陀和菩薩。說苦行般若等經。

  (己醜) 佛在柳山。為純真陀羅王等說法。

  (庚寅) 佛在穢澤。為阿掘摩說法。及升忉利天。

  (六) 栴檀像始建。世尊成道八年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九十日。優闐國王思慕如來。命大目連及毗首羯摩天化為匠人。詣天宮摹佛相好。以栴檀香木刻像供養。既而夏滿下降中天。王及大臣及國人民同往迎佛。其像騰空向佛問訊。佛為摩頂受記曰。我滅度千年以後。汝往震旦廣利人天。

  (辛卯) 佛還摩竭國。為弗沙王說法等。

  (七 壬辰) 佛為彌勒說修行本起經。

  (癸巳) 佛還迦毗羅國。為父王說法。普曜經載此。

  (戊戌) 佛於欲色二界。說大集等經。

  (己亥) 佛始說十六會八部般若等經。

  (辛醜) 佛始檢約徒眾。創置戒律。

  (丙午) 佛從弟阿難始出傢。

  (辛亥) 阿難請佛。度摩訶波阇波底比丘尼等出傢。

  (甲子辛未 二九) 佛說金光明並法華等經於靈山會上。是年世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皆茫然。唯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分付於汝。汝當護持。並敕阿難副貳傳化。聽吾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黎傳付於汝。轉授補處慈氏。毋令斷絕(拈花一事荊國王公對佛惠禪師泉萬卷言。親見於梵王問佛經中。具載。但此經多言國傢帝王之事。藏之秘府。世故罕聞)。

  (八 壬申) 二月十五日。世尊示涅槃。應世七十九年。化緣周畢。於拘屍羅國金沙跋提河間娑羅雙樹下。說涅槃經及遺教經已。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右脅而臥。於中夜寂然無聲。阇維得舍利八斛四鬥(涅槃經前後分具明)時有白虹一十二道南北貫通。連宵不滅。穆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征也。對曰。西方有大聖人。滅度衰相現也。王曰。朕常患此。今既滅度。更何憂耶。西土諸王以香木阇維分身建塔。震旦計十九處。

  (乙亥) 共王繄扈(穆王子)有聖德治十二年(王嘗遊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康公受之而不以獻。王遂滅密)。

  (丁亥) 懿王艱(共王子)周室衰(詩人刺之遷都槐裡。又遷廢丘)治二十五年(齊五世。哀公荒淫王命烹之。作變風刺之)。

  (九 壬子) 孝王辟方(共王弟懿王叔)王時外國有進二尺虎又進四角犀。治十五年。

  (十 丙辰) 第一祖摩訶迦葉。摩竭陀國人也。姓婆羅門。父飲澤。母香志。昔為鍛金師。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付法傳雲。嘗於久遠劫中。毗婆屍佛入涅槃後。四眾起塔。塔中像面上金色有少缺壞。時有貧女。將金珠往金師所。請飾佛面。既而因共發願。願我二人為無姻夫妻。由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後生梵天。天壽盡生中天摩竭陀國婆羅門傢。名曰迦葉波。此雲飲光勝尊。蓋以金色為號也。繇是志求出傢冀度諸有。佛言善來比丘。須發自除袈裟著體。常於眾中稱嘆第一。復言。吾以清凈法眼將付於汝。汝可流佈無令斷絕。涅槃經雲。爾時世尊欲涅槃時。迦葉不在眾會(嵩禪師正宗記評曰。昔涅槃會之初。如來告諸比丘曰。汝等不應作如是語。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然正宗者聖人密相傳授。不可必知其處與時也。以經酌之則法華先而涅槃後也。方說法華迦葉預焉。及涅槃而不在其會。吾謂付法之時其在二經之間耳。或謂。靈山拈花。又曰。付法於多子塔前。然此未見所出。吾雖稍取亦不敢果以為審也)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爾時迦葉在耆阇崛山賓缽羅窟。睹勝光明。即入三昧以凈天眼觀見世尊於熙連河側入般涅槃。乃告其徒曰。如來涅槃也。何其駛哉。即至雙樹間悲戀號泣。佛於金棺內現雙足。爾時迦葉告諸比丘。佛已茶毗。金剛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當結集法眼無令斷絕。乃說偈曰。如來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當赴結集。於是得神通者悉集王舍耆阇崛山賓缽羅窟。時阿難為漏未盡。不得入會。後證阿羅漢果。由是得入。迦葉乃白眾言。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凈。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佛所贊嘆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迦葉告阿難曰。汝今宜宣法眼。阿難聞語信受。觀察眾心而宣偈言。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說是偈已。禮眾僧足升法座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時迦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謬乎。皆曰。不異世尊所說。迦葉乃告阿難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善守護。聽吾偈言。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說是偈已。乃持僧伽黎。

  (甲子丁卯 三十) 衣入雞足山。俟慈氏下生。即周孝王五年丙辰歲也。

  (十一) 秦非子(其先高陽之後。始女修大業大費佐舜為相。大廉孟戲中衍乃大廉玄孫。鳥身人言。為殷太武之禦中潏飛廉惡來秦之先也。後至柏翳佐禹治水有功。舜賜姓嬴氏。後之非子。周孝王使主馬。又大蕃息。封於秦。號曰秦嬴。至德公居雍城。秦州隴城縣也。後穆公始霸。至昭襄稱王自非子下。秦侯公伯秦仲莊平文宣出武德宣城穆康共桓襄惠悼厲躁懷靈簡惠出獻孝惠文王武王昭王。三十二君。六百三十八年也)。

  夷王燮(懿王次子。周室陵遲。諸侯朝朔。下堂迎之。治十六年)。

  (十二 癸未) 厲王胡(夷王子。暴虐無道。國人叛之。襲殺於彘。通周召五十一年)。

  (十三 癸巳) 二祖阿難。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飯王。實佛之從弟也。梵語阿難陀。此雲慶喜。亦雲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嘗所贊嘆。加以夙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後阿阇世王白言。仁者。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睹。仁者。般涅槃時願垂告別。阿難許之。後自念言。我身危脆猶如聚沫。況復衰老豈能長久。又念。阿阇世王與吾有約。乃詣王宮告之曰。吾欲入涅槃。故來辭耳。門者曰。王寢不可以聞。阿難曰。俟王覺時當為我說。時王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千萬億眾圍繞瞻仰。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寶瓔珞悉墜於地。心甚驚異。既寤門者具白上事。王聞語已失聲號慟哀感天地。即至毗舍離城。見阿難在恒河中流跏趺而坐。王乃作禮而說偈言。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暫憑悲願力。且莫般涅槃。時毗舍離王亦在河側。復說偈言。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頭住須臾間。而受於供養。爾時阿難見二國王咸來勸請。乃說偈言。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涅槃當我凈。而無諸有故。阿難復念。我若偏向一國而般涅槃。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恒河中流將入寂滅。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中五百仙人睹茲瑞應飛空而至。禮阿難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阿難默然受請。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阿難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傢受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阿難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傳大迦葉。迦葉入定而傳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教。當聽偈言。本來傳有法傳瞭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瞭無無法。阿難傳法眼藏竟。踴身虛空作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羅龍宮。一分奉毗舍離王。一分奉阿阇世王。各建寶塔而供養之。乃厲王十年癸巳歲也。

  (辛亥) 世尊入滅一百年矣。

  (十四) 傳曰。百歲已前。人傳雖異法味一如。五師傳教首迦葉波。傳之阿難。阿難傳商那和修。商傳優波鞠多。優傳末田底迦。自此百年之後。法疏一味水乳兩和。析[疊*毛]分金各宗異見。源流派別二部斯興。一上座部。二大眾部。三百年來展轉分破。大眾本末別成九部。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上座本末成十一部。說一切有部。上座部。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經量部。嗚呼正法加絲以麻。嘉謨增乳以水。慕道者惑於異端。孰非曷是。悲哉。

  (庚申甲子) 共和元年王崩(王時不道濫謗。百姓不言政道。路相逢視之以目。由是作亂。叛王子彘。在政三十七年。周召二伯行政。號共和。凡十四年)。

  (十五 甲戌) 宣王靖(厲王子。初王奔彘。太子匿召公傢。國人圍之。公以子代之。太子方得脫。既長周召二伯立之為王。修文武成康之風。諸侯復宗周。時天下大旱。王自責身六年乃雨)治四十六年。王臣史籀改蒼頡古文為大篆(今岐下石鼓有數字至宋蘇軾辨得幾字)。

  (乙未) 鄭桓公友(厲王少子。宣王之弟。初封鄭。今華陰縣。後徙榮陽。今新鄭是。至幽公弟君乙為君。自桓下。武莊厲昭亹嬰厲穆靈襄悼成厘簡定獻聲哀共濡君乙。凡二十三君。二百八十一年)。

  (十六) 第三祖商那和修。摩突羅國人也。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勝。母憍奢邪。在胎六年而生。梵雲商諾迦。此雲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羅漢聖人降生。則此草生於凈地。祖生時瑞草斯應。昔如來行化至摩突羅國。見一青林枝葉茂盛。語阿難曰。此林地名優留茶。吾滅度後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修。於此地轉妙法輪。後百歲果誕祖。出傢證道。受慶喜尊者法眼化導有情。及止此林降二火龍歸順佛教。龍因施地以建梵宮。祖化緣既久。思傳正法。尋於吒利國。得優波鞠多。以為給侍。因問鞠多曰。汝年幾邪。答曰。我年十七。祖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曰。師發已白。為發白耶心白耶。祖曰。我但發白。非心白耳。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和修知是法器。三載後遂為落發受具。乃告曰。昔如來以無上正法眼藏傳囑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傳汝。勿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言。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說偈已即隱於罽賓國南象白山中。後於三昧中見弟子鞠多有五百徒眾。常多懈慢。祖乃往彼現龍奮迅三昧。以調伏之。而說偈曰。通達非彼此。至聖無長短。汝除輕慢意。疾得阿羅漢。五百比丘聞偈已。依教奉行皆獲無漏。祖乃作十八變。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於梵迦羅山。五百比丘各。

  (十七 己未) 持一幡迎導。至彼建塔供養。乃宣王二十二年乙未歲。王無辜殺杜伯。一日出畋。見杜伯持弓矢射王中心。墮車折脊而死。事見墨子載也。

  (庚申) 幽王宮涅(宣王子。嬖褒姒。生伯服。廢太子與申後而立伯服。褒姒不好笑。王乃舉烽燧大鼓。諸侯皆至。又且無寇。褒姒大笑。王悅後申侯與犬戎同伐王於驪山。復舉烽燧。諸侯不至。遂死山下。乃扶太子宜臼為王。以奉周祀)在位十一年。

  (庚午) 攜王伯服(幽王庶子。西兵殺王。伯服乃立。國人不順。未經年而廢之)。

  東周(二十四主都於洛陽)

  (十八 辛未) 平王宜臼(幽王太子申侯立之)東遷洛京以辟難。治五十一年。

  (壬申) 諸候寖盛政出方伯。

  (辛卯) 世尊示滅二百年矣。

  (十九 庚子) 第四祖優波鞠多。吒利國人也。亦名優波崛多。又名鄔波鞠多。姓首陀。父善意。十七出傢二十證果。隨方行化至摩突羅國。得度者甚眾。由是魔宮震動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祖即入三昧觀其所由。波旬復伺便。密持瓔珞縻之於頸。及祖出定。乃取人狗蛇三屍化為華鬘。耎言慰諭波旬曰。汝與我瓔珞。甚是珍妙。吾有華發。以相酬奉。波旬大喜。引頸受之。即變為三種臭屍蟲蛆壞爛。波旬厭惡大生憂惱。盡己神力不能移動。乃升六欲天告諸天王。又詣梵王求其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變。我輩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則奈何梵王曰。汝可歸心尊者。即能除斷。乃為說偈令其回向曰。若因地倒。還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其理。波旬受教已。即下天宮禮尊者足。哀露懺悔。鞠多告曰。汝自今去。於如來正法更不作嬈害否。波旬曰。我誓回向佛道永斷不善。祖曰。若然者。汝可口自唱言歸依三寶。魔王合掌三唱。華鬘悉除。乃歡喜踴躍。作禮尊者而說偈曰。稽首三昧尊。十力聖弟子。我今願回向。勿令有劣弱。尊者在此化導證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籌置於石室。其室縱十八肘。廣十二肘。充滿其間。最後有一長者子。名曰香眾。來禮尊者志求出傢。祖問曰。汝身出傢心出傢。答曰。我來出傢不為身心。祖曰。不為身心復誰出傢。曰夫出傢者無我我故。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即是常道。諸佛亦常。心無形相其體亦然祖曰。汝當大悟心自通達。宜依佛法僧紹隆聖種。即為剃度受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嘗夢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復謂曰。如來以大法眼藏次第傳授。以至於我。今復傳汝。聽吾偈言。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傳法已。乃踴身虛空。呈十八變。然復本坐跏趺而逝。多迦以室內籌。用焚其軀。收舍利建塔供養。即平王三十年庚子歲也。

  (己未) 王四十九年。乃魯隱公元年。孔子春秋編年始於此。

  (二十 壬戌) 桓王林(平王孫太子泄早卒立王)在位二十三年。

  (甲子乙酉 三三) 莊王佗(桓王子)在位十五年。

  (二十一 己醜) 第五祖提多迦者。摩伽陀國人。初生之時。父夢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諸寶嚴飾。山頂泉湧滂沱四流。後遇鞠多尊者。為解之曰。寶山者。吾身也。泉湧者。法無盡也。日從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尊者本名香眾。師因易今名焉。梵語提多迦。此雲通真量也。多迦聞師說已。歡喜踴躍而唱偈言。巍巍七寶山。常出智慧泉。回為真法味。能度諸有緣。鞠多尊者亦說偈曰。我法傳於汝。當現大智慧。金日從屋出。照耀於天地。提多迦聞師妙偈設禮奉持。後至中印度。彼國有八千大仙。彌遮迦為首。聞尊者至率眾瞻禮。謂尊者曰。昔與師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人授我仙法。師逢十力弟子修習禪那。自此報分殊塗已經六劫。尊者曰。支離累劫誠哉不虛。今可舍邪歸正以入佛乘。彌遮迦曰。昔阿私陀仙人授我記雲。汝卻後六劫。當遇同學獲無漏果。今也相遇。非宿緣邪。願師慈悲今我解脫。尊者即度出傢命聖授戒。餘仙眾始生我慢。尊者示大神通。於是俱發菩提心一時出傢。乃告彌遮迦曰。昔如來以大法眼藏密傳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傳汝。當護念之。乃說偈曰。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瞭同未悟。無心亦無法。說偈踴身虛空作十八變。火光三昧自焚其軀。彌遮迦與八千比丘。同收舍利於班茶山中起塔供養。即莊王五年己醜歲也。

  (庚子) 僖王胡齊(莊王子一名厘)治五年○五霸次興(中庸子曰。霸者假也用威刑而防政。使仁義而不湮。秦漢皆霸道也。春秋稱五霸者。左傳曰。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孔子稱為五霸之首○晉文公召天子於河陽而朝諸侯矣○秦繆公因伐鄭而敗諸崤悔過修德○宋襄公為鹿上之盟。求諸侯於楚。楚人許之○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而立陳靈公。諸侯皆伏矣)。

  (乙巳) 惠王閬(僖王子。初莊王嬖姬妃生子頹。頹有寵而後作亂。王奔鄭。鄭伯伐頹殺之立王。時齊桓伐楚子。責包茅不貢入周矣)。

  (甲子 三四) 治二十五年。

  (二十二 庚午) 襄王鄭(惠王子。子帶作亂。王奔鄭。晉文公殺子帶立王)治三十三年。

  (辛未) 世尊入滅三百年矣(此後龍猛菩薩。造中論。等破除有見。後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瞭義燈明)。

  (二十三 甲申) 第六祖彌遮迦者。中印度人也。既傳法已。遊化至北天竺國。見雉堞之上有金色祥雲嘆曰。斯道人氣也。必有大士為吾法嗣。乃入城。於闤闠間有一人。手持酒器逆而問曰。師何方而來。欲往何所。師曰。從自心來。欲往無處。曰識我手中物否。師曰。此是觸器而負凈者。曰師還識我否。師曰。我即不識。識即非我。又謂曰。汝試自稱名氏。吾當後示本因。彼因說偈而答。我從無量劫。至於生此國。本姓頗羅墮。名字婆須密。師曰。我師提多迦說。世尊昔遊北印度。語阿難言。此國中吾滅後三百年有一聖人。姓頗羅墮。名婆須密。而於禪祖當獲第七。世尊記汝。汝應出傢。彼乃置器禮師側立而言曰。我思往劫。嘗作檀那獻一如來寶座。彼佛記我雲。汝於賢劫釋迦法中宣傳至教。今符師說。願加度脫。師即與披剃復圓戒相。乃告之曰。正法眼藏今傳於汝。勿令斷絕。乃說偈曰。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瞭心非心。始解心心法。說偈已。入師子奮迅三昧。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卻復本座。化火自焚。婆須密收靈骨貯七寶函。建浮圖置於上級。即襄王十五年甲申歲也。

  (癸卯) 頃王壬臣(襄王子)治六年(楚莊王始霸)。

  (己酉) 匡王班(頃王子)在位六年。

  (壬子) ○(有雲。此年世尊入滅者。破邪論引誤)。

  (二十四 乙卯) 定王瑜(匡王子)治二十一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

  (二十五 丁巳) 老聃氏。於是年九月十四日生於楚國陳郡苦縣賴鄉曲仁裡。魏書雲。老聃父姓韓名幹字元畢。母曰精敷。二合而娠。孕八十年而生於李樹下。因以為姓。名耳字伯陽。身長四尺六寸。額凸眉粗反唇騫鼻髆尖[膫-(日/小)+(誇-大)]闊聃耳髼頭。故謚曰聃。以疑獨之道秘於心。三寶之德資於用。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景王己卯紫氣浮關。欲往流沙。時有函關令尹喜。知道之人也。乃請言教。老氏遂著道德二篇。合五千言。皆評大道也。既而弗克。至於流沙。薨於槐裡。年八十四歲。時有秦佚之吊。三號而出。是知天命殞於周也。

  (甲子 三五) 墓在槐裡西南三十裡渭水之陽。今興平縣也。佛先三百四十五年。

  (二十六 辛未) 第七祖婆須密者。北天竺國人也。姓頗羅墮。常服凈衣執酒器遊行裡閈。或吟或嘯。人謂之狂。及遇彌遮迦尊者宣如來往志。自惺前緣投器。出傢授法。行化至迦摩羅國。廣興佛事。於法座前忽有一智者。自稱我名佛陀難提。今與師論義。師曰。仁者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擬論義終非義論。難提知師義勝。心即欽伏曰。我願求道沾甘露味。尊者遂與剃度而授具戒。復告之曰。如來正法眼藏我今傳汝。汝常護持。乃說偈曰。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尊者即入慈心三昧。時梵王帝釋及諸天眾。俱來作禮而說偈言。賢劫眾聖祖。而當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請為宣佛地。尊者從三昧起。示眾雲。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識佛地離有無故。說此語已。還入三昧示涅槃相。難提即於本座起七寶塔以葬全身。即定王十七年辛未歲也。

  (丙子) 簡王夷(定王子)治十四年。

  (丁醜) ○老氏仕周為守藏吏。時年二十二矣。

  (己醜) ○老氏遷太史令。時年三十四矣。一雲。柱下史。自是五十四年不調。時人目為吏隱也。王十四年。魯襄元也。

  (庚寅) 靈王泄心(簡王子)生而有髭。治二十七年。

  (二十七 庚戌) 二十一年。老氏五十五歲矣。

  (二十八) 孔子生幹魯國今兗州鄒邑平鄉晉昌裡。實隱公後第九代襄公二十一年冬十一月初四日。按殷本紀。孔子父姓叔梁名紇。為鄒邑宰。先娶鄒氏女。生子孟皮。不才。後娶顏氏女名征。在夫婦禱尼丘山而生孔子生而有發。身長九尺六寸腰帶十圍。垂手過膝。河眸海口龍顏方顙。鳳顒燕頷虯髭虎視。有中和之德。衣莊而嚴。色溫而厲。有四十二表如世傢。自易姓孔氏。名丘字仲尼。至唐玄宗。謚曰文宣王。丘先殷之後裔穎考叔弗何祖焉。至紇移居魯。易姓叔梁。後孔子追昔先生姓字。以子配一。更姓孔氏。是不忘本仁也。學無常師。自然英才誕秀。聖德不群世號素王。大宣文教矣魯哀公十一年。自衛反魯修文教於洙泗之濱。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之風。約魯史而修春秋。周平魯隱始之自己未。終敬王魯哀壬戌記二百四。十二年之事。明王室衰諸侯霸褒貶得失。絕筆於獲麟之句也。而傳有五。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鄒氏郟氏。刪詩三百。而詠國風雅頌正變之道也。而傳者分為四詩。毛韓魯齊。詩以關睢首之。明有夫婦。次有父子君臣之道。三綱逆順辨其國政。定尚書凡百篇。始於二典。次及三王典謨誓誥之文。備悉明也。秦火之後。漢儒伏生口授。裁二十餘篇。正禮樂有二禮記四十九篇。而以曲禮首之。終於喪服之制。俾夫孝弟施行。安上治民廣大悉備。而傳者徐生首焉。周禮者六官之屬王百七十五。明宗廟社稷王侯等差朝格典儀。大全其式矣。贊易道始於太極。是生兩儀。四象八卦萬物生焉。作十翼書以明之。謂上系下系上彖下彖上象下象文言說卦敘卦雜卦。而傳者古今眾矣。資學三千。達者七十有二。四科十哲。德行顏回閔損冉耕仲弓。言語宰予端木賜。政事冉求仲由。文學言偃卜商。子鯉伯魚。孫伋子思。皆預其數。壽七十三歲薨。佛先二百九十九年。

  (辛亥) 世尊示滅四百年矣(時迦濕彌羅國五百六通依法智論造毗婆沙論)。

  (二十九 丁巳) 景王貴(靈王次子)治二十五年。

  (三十 甲子丙寅 三六) 第八祖佛陀難提者。迦摩羅國人也。姓瞿曇氏。頂有肉髻。辨捷無礙。初遇婆須密尊者出傢受教。既而領徒。行化至提迦國城毗舍羅傢。見其舍有白光上騰。謂徒眾曰。此傢聖人口無言說。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觸穢耳。言訖長者出致禮問。何所須祖曰。我求侍者。曰我有一子。名伏祖馱密多。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曰。如汝所說真吾弟子。祖既見之。遽起禮拜而說偈曰。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伏馱密多聞祖妙偈。便行七步。祖曰。此子昔曾值佛悲願廣大。慮父母愛情難舍。故不言不履耳。時長者遂舍令出傢。祖尋授具戒。復告之曰。我今以如來正法眼藏傳囑於汝。勿令斷絕。乃說偈曰。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瞭虛空故。是達真如理。密多承師傳囑。以偈贊曰。我師禪祖中。當得為第八。法化眾無量。悉獲阿羅漢。爾時尊者佛陀難提。即現神變。卻復本坐。儼然寂滅。眾興寶塔葬其全身。即景王十年丙寅歲也。

  (乙亥) 孔子時年二十六。適周問禮於老聃。聃年已七十九。

  (己卯) 老聃是年薨。壽八十四歲。

  (辛巳) 四月王崩。劉子單子立王子猛。六月子朝作亂。十月晉納王於王城。十一月猛卒(是為悼王)。

  (三十一 壬午) 敬王丐(悼王弟)劉獻公單穆公韓宣等伐子朝立王。治四十三年。

  (乙酉) (冬克鞏逐王子朝入成周。自是謂王城為西周。成周為東周)。

  (壬辰) 十一年乃魯定元年。

  (辛醜) 孔子為魯司寇年已五十二矣。

  (癸卯) 孔子去魯適衛。

  (乙巳) 孔子之宋如陳。

  (戊申) 孔子微服過宋。

  (己酉) 孔子厄於陳。

  (庚戌) 二十八年。魯哀十一年。孔子自衛返魯。作春秋定六經。時年六十一歲矣。

  (三十二 甲寅) 第九祖伏馱密多者。提迦國人。姓毗舍羅。既受佛陀難提傳囑。後至中印度行化。時有長者香蓋。攜一子而來瞻禮尊者曰。此子處胎六十年。因號難生。復嘗會一仙者。謂此兒非凡。當為法器。令遇尊者。可令出傢。祖即與落發授戒。羯磨之際祥光燭座。仍感舍利三十粒現前。自此精進忘疲。既而師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傳於汝。汝護念之。乃說偈曰。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尊者傳法已。即入滅盡三昧而般涅槃。眾以香油旃檀阇維真體。收舍利建塔於。那爛陀寺即敬王三十三年甲寅歲。

  (庚申) 孔子絕筆於獲麟。

  (壬戌) 王四十年。魯哀十六年夏四月八日孔子薨於曲阜。四十三年吳滅矣。

  (甲子丙寅 三七) 元王仁(敬王子)治八年○(越王勾踐始霸矣)。

  (三十三 癸酉) 貞定王介(元王子)在位二十八年。

  (辛卯) 世尊示滅五百年矣。

  (三十四 己亥) 第十祖脅尊者。中印度人也。本名難生。初將誕。父夢一白象背有寶座。座上安一明珠。從門而入。光照四眾。既覺遂生。後值伏馱尊者。執侍左右。未嘗睡眠。謂其脅不至席。遂號脅尊者焉。初至華氏國憩一樹下。右手指地而告眾曰。此地變金色。當有聖人入會。言訖即變金色。時有長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尊者問曰。汝從何來。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汝何處住。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耶。曰諸佛亦然。祖曰。汝非諸佛。曰諸佛亦非。祖因說偈曰。此地變金色。預知於聖至。當坐菩提樹。覺華而成已。夜奢復說偈曰。師坐金色地。常說真實義。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諦。祖知其意即度出傢復具戒品。乃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傳於汝。汝護念之。乃說偈曰。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傳法已。即現神變入於涅槃化火自焚。四眾以衣裓盛舍利。隨處興塔焉。即貞王二十七年己亥歲也。

  (辛醜) 考王嵬(一名隗貞王子)治十五年。

  (丙辰) 威烈王午(考王子)在位二十四年。

  (甲子 三八) 王十九年。魏斯好賢即文侯之德。

  (丁醜) ○通鑒始於此。宋司馬光集。

  (戊寅) 王命趙魏韓為諸侯。自此號為七雄。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三(終)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四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集

  (戊寅) 韓魏趙 雷氏曰(魏趙韓齊燕楚及秦。是為七雄)。

  韓武子(其先與周同姓。後事晉封於韓。自武子至王安。十二君。一百九十六年)。

  魏武子(畢公萬之後。與周同姓。武王克殷。封於畢○時秦王嘗欲伐魏。或曰。文侯師田子方受子夏經。義客段幹木過其閶。君禮人賢國民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有賢人孟軻鄒衍淳於髡之徒矣○惠王時有女子。化為丈夫○其先畢萬事於晉。晉獻公封於魏。在河東郡。至悼公在絳陽。文武復魏。自畢萬至王假。凡九世。通計一百年。至秦始皇滅之)。

  趙武子(其先與秦同祖。殷飛廉二子惡來季勝。季勝趙之先。後造父為穆王禦。封於趙城因姓趙氏。至敬侯都邯鄲。自後至大王嘉為秦將王賁虜之。凡十一世。計一百八十七年。齊燕楚秦見上註)。

  (庚辰) 安王驕(一名龍威烈王之子)治二十六年。

  (辛巳) 二年晉分為三晉。趙魏及韓。同謀滅晉三分其地也。

  (丙申) ○(齊滅矣)。

  (戊戌)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華氏國人也。姓瞿曇氏。父寶身。既得法於脅尊者。尋詣波羅奈國。有馬鳴大士。迎而作禮。因問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曰此是踞義。祖曰。彼是木義。復問。踞義者何。曰與師平出。又問。木義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馬鳴豁然惺悟。稽首歸依。遂求剃度。祖謂眾曰。此大士者。昔為毗舍離國王。其國有一類人。如馬裸露。王運神力分身為蠶。彼乃得衣。王後復生中印度。馬人感戀悲。鳴因號馬鳴焉。如來記雲。吾滅度後六百年。當有賢者馬鳴。於波羅奈國摧伏異道。度人無量。繼吾傳化。今正是時。即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即說偈曰。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付法已。即現神變湛然圓寂。眾興寶塔以閟全身。即安王十九年戊戌歲也。

  (丙午) 烈王喜(安王子。王時天雨金子櫟陽)治七年。是歲日食。

  (癸醜) 顯王扁(烈王子)在位四十八年(時蘇秦遊說六國)。

  (甲寅) 二年秦惠始稱王矣。

  (甲子 三九) 王十二年。

  (辛未) 世尊示滅六百年矣。

  (甲午) 第十二祖馬鳴大士者。波羅奈國人也。亦名功勝。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勝。故名焉。既受法於夜奢尊者。後於華氏國轉妙法輪。忽有老人坐前仆地。師謂眾曰。此非庸流。當有異相。言訖不見。俄從地踴出一金色人。復化為女子。右手指師而說偈曰。稽首長老尊。當受如來記。今於此地上。宣通第一義。說偈已瞥然不見。師曰。將有魔來與吾校力。有頃風雨暴至。天地晦冥。師曰。魔之來信矣。吾當除之。即指空中現一大金龍。奮發威神震動山巖。師儼然於坐魔事隨滅。經七日有一小蟲。大若蟭螟。潛形坐下。師以手取之示眾曰。斯乃魔之所變。盜聽吾法耳。乃放之令去。魔不能動。師告之曰。汝但歸依三寶即得神通。遂復本形作禮懺悔。師問曰。汝名誰邪。眷屬多少。曰我名迦毗摩羅。有三千眷屬。師曰。汝盡神力變化若何。曰我化巨海極為小事。師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謂性海。我未嘗知。師即為說性海雲。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茲發現。毗摩羅聞言遂發信心。與徒眾三千俱求剃度。師乃召五百羅漢與授具戒。復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汝聽偈言。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瞭法。非取亦非離。付法已。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輪相。然後示滅。四眾以真體藏之龍龕。即顯王四十二年甲午歲也。

  (辛醜) 慎靚王定(顯王子)治六年(王時六國皆自稱王)。

  (丁未) 赧王延(慎靚王子)治五十九年(東西周分治為諸侯所侵。王與居人無異。王徙都太子治束)。

  (甲子 四十) 十八年。

  (丙子) 三十年宋滅矣。

  (壬辰) 第十三祖迦毗摩羅。華氏國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後於馬鳴尊者得法。領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雲自在。仰尊者名請於宮中供養。祖曰。如來有教。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權勢之傢。太子曰。今我國城之北有大山焉。山中有一石窟。師可禪寂於此否。祖曰諾。即入彼山。行數裡逢一大蟒。祖直進不顧。遂盤繞祖身。祖因與受三歸依。蟒聽訖而去。祖將至石窟。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問訊。祖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嘗為比丘多樂寂靜。有初學比丘數來請益。而我煩於應答起嗔恨想。命終墮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載。適遇尊者獲聞戒法。故來謝耳。祖問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裡有大樹蔭。覆五百大龍。其樹王名龍樹。常為龍眾說法。我亦聽受耳。尊者遂與徒眾詣彼龍樹。出迎尊者曰。深山孤寂龍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祖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默念曰。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是大聖繼真乘否。祖曰。汝雖心語吾以意知。但辦出傢何慮吾之不聖龍樹聞已悔謝。尊者即與度脫及五百龍眾俱受具戒。復告龍樹曰。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於汝。諦聽偈言。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知。付法已。即現神變化火焚身。龍樹收五色舍利。建塔瘞之。即赧王四十六年壬辰歲也。

  (乙巳) ○(王與六國攻秦。昭王怒攻西周。王懼伏於秦。盡獻其邑。是年秦使將軍摎攻之。取九鼎寶器。王漸而卒。已上八百六十七年內三百二十五年載春秋周滅)。

  右周合三十七君八百六十七年。

  秦 雷氏曰(昭襄孝文莊襄始皇胡亥子嬰。秦朝六君。四十九年)。

  (丙午) 昭襄王稷(惠文王子)姓嬴氏。王水德。都咸陽(今京兆也)治五年。至始皇時建亥正通。霸五十一年。

  (辛亥) 世尊示滅七百年矣。

  孝文王戊(昭王子)元年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施苑囿除喪。在位三月。運數一年。

  (壬子) 莊襄王楚(孝文王子以呂不韋為相)治三年○次年癸醜日食。

  (乙卯) 始皇政(莊襄子昭。四十八年正月旦日。生於鄲邯。其年十三。莊襄崩。代立為秦王。自號始皇。欲至萬世。獨稱曰朕。改年朝賀。皆自二月朔。衣服旌旗皆尚黑。置守尉監築長城。名民曰黔首。用呂不韋趙高李斯為相。蒙恬白起王翦為將。並吞六國平一天下。分三十六郡。自後驕縱周遊天下。因之會稽瑯玡還至沙丘。忽患病。七月丙申崩於平臺矣)治三十七年(壽五十)。

  (甲子 四一) 下令逐諸侯客李斯諫而止。

  (辛未) 滅韓。

  (癸酉) 滅趙。

  (丙子) 滅魏。

  (戊寅) 滅楚。

  (己卯) 虜燕王喜。

  (庚辰) 滅齊。

  (壬午) 二十八年。東巡郡縣。上鄒嶧山及登瑯玡。刻石頌德。又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值風雨於松下。因封五大夫。又遣徐福求仙。

  (八 癸未) 沙門室利防等一十八人。來自西域。帝惡其異俗以付獄。俄有金剛神。碎獄門而出之。帝懼即厚禮遣之。時國事區區。弗克敬奉。

  (丁亥) 築長城。

  (戊子) 焚書。

  (己醜) 坑儒作阿房宮。

  (九)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西天竺國人也。亦名龍勝。始於毗羅尊者得法。後至南印度。彼國之人多信福業。聞尊者為說妙法。遞相謂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睹之。尊者曰。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尊者曰。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回初心。尊者復於座上現自在身如滿月輪。一切眾唯聞法音不睹師相。彼眾中有長者子。名迦那提婆。謂眾曰。識此相否。眾曰。目所未睹安能辯識。提婆曰。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以未我等。何以知之。蓋以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虛明。言訖輪相即隱。復居本座而說偈言。身現圓月相。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辨非聲色。彼眾聞偈咸願出傢以求解脫。尊者即為剃發。命諸聖授具其國先有外道。五千餘人作大幻術。眾皆宗仰。尊者悉為化之令歸三寶。復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垂之於世。後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聽吾偈言。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嗔亦無喜。付法訖。入月輪三昧。廣現神變。復就本座凝然禪寂。迦那提婆與諸四眾共建寶塔以葬焉。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己醜歲也。

  (壬辰) 二世胡亥(始皇少子。帝崩。李斯秘之。獨趙高胡亥知之。高遂矯詔。殺扶蘇而立為帝。二十一即位。治三年)。

  (癸巳) ○(劉季起沛。項羽起江東。率諸侯伐秦。陳勝吳廣起。天下大亂矣)。

  (甲午) ○(為趙高殺於望夷宮)。

  三世子嬰(扶蘇子○初趙高使婿閻樂殺二世。乃引璽佩之。百官莫從。將上殿。殿欲壞者三。高知天命不與。乃立子嬰即位。三世殺趙高於齊宮。夷其三族○後沛公入關。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璽降於軹道。為秦王四十六日○沛公既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壩上○項羽後入關。遂殺子嬰。秦遂滅矣)。

  右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初並天下。居帝位凡十五年。而漢滅之)。

  (十) 西漢 雷氏曰(漢高惠呂文景武昭昌邑宣元成衰平孺。十有四君。二百十四)。

  (乙未) 高祖邦(字季。姓劉氏。王火德。治十二年。初用秦正太初元年。改用夏正。都長安。今京兆也。禮沛中陽裡人。隆準龍顏。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初為泗上亭長。單父呂公。妻之以女。因徙徒驪山到禮西澤中放之。徒中壯士願從者十人。初行山澤斬當路白蛇。後人見老嫗哭曰。吾子白帝子。為赤帝子斬之。秦二世元年。佈衣起於沛而滅秦為漢。以蕭何為相。韓信為將。張良為謀。即漢有三傑焉。共滅項羽於烏江。生於秦昭四十六年。壽六十二歲。大定天下。丁未夏四月。崩於長樂宮。葬長陵)。

  西楚霸王項羽(名藉下相人也。楚將項燕之孫。身長八尺。目有重瞳。勢可拔山力能舉鼎。吳中子弟皆憚之。秦二世元年。從季父項梁起江。東至三年滅秦。自號西楚。都彭城。立五年。漢會諸侯於垓下。大潰破之。追至烏江。自刎而死矣)。

  (丙申) 二年冬十月。五星聚東井。十一月召諸縣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抵謫罪。餘去秦法項羽使英佈殺義帝於綝。

  (丁酉) 是年滅韓趙魏三國。

  (戊戌) 滅齊。

  (己亥) 滅燕。與項羽約洪溝為界。以分天下。

  (庚子) 會諸將圍羽於垓下。虞姬自刎。

  (辛醜) 改咸陽為長安。

  (丁未) 孝惠盈(字日滿高祖子。母呂氏。十七即位。見母殘酷。使人請太後曰。吾終不能治天下。遂縱酒色淫樂。甲寅八月崩於未央宮。葬安陵。壽二十四歲)。

  治七年始有笛(帝時丘仲作之。笛者滌也。滌蕩邪穢納於雅正。龍笛有七孔。竹笛五孔。羌笛三孔也)。

  (癸醜) 起長安西市修建倉敖。

  (甲寅) 高後雉(姓呂氏。單父呂公女。少帝幼太後臨朝稱制。立諸呂為王。欲謀天下。幾危劉氏。劉章周勃誅諸呂矣)治八年(壽七十一)。

  (乙卯) ○地震○六月晦日食○行八銖錢。

  (丙辰) ○秋星晝見。

  (戊午) 五年南越王自稱武帝。

  (己未) ○春星晝見○行五分錢。

  (庚申) 正月日食。

  (壬戌) 文帝恒(高祖次子。母薄姬。初呂後封諸呂為王。陳平周勃劉章共誅諸呂三千人。以立文帝。性資寬惠溫純謹潔。衣不華飾。百姓富樂。自即位後。凡下二十七詔利民太平。甲申崩未央宮。葬灞陵。壽四十六)治二十三年。

  (甲子 四二) 文帝三年也。

  (十一 庚辰)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南天竺國人也。姓毗舍羅。初求福業兼樂辯論。後謁龍樹大士將及門。樹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滿缽。水置於座前。提婆見之。即以一針投之而進。忻然契會。樹即為說法。不起於坐現月輪相。唯聞其聲不見其形。師語眾曰。今此瑞者。師現佛性表說法非聲色也。師得法後至毗羅國。彼有長者。曰梵摩凈德。一日園樹生大耳如菌。味美甚。唯長者與第二子羅睺羅多。取而食之。取已隨長。盡而復生。自餘親屬皆不能見。時尊者知其宿因。遂至其傢。長者問其故。尊者曰汝傢昔曾供養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虛沾信施故報為本菌。唯汝與子精誠供養。得以享之。餘即否矣。又問。長者年多少。曰七十有九。尊者乃說偈曰。入道不通理。覆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長者聞偈彌加嘆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師。願舍次子隨師出傢。尊者曰。昔如來記此子。當第二五百年為大教主。今之相遇蓋符宿因。即與剃發執侍。至巴連弗城。聞諸外道欲障佛法計之既久。尊者乃執長幡入彼眾中。彼問祖曰。汝何不前。祖曰。汝何不後。又曰。汝似賤人。祖曰。汝似良人。又曰。汝解何法。祖曰。汝百不解又曰。我欲得佛。祖曰。我灼然得佛。又曰。汝不合得。祖曰。元道我得汝實不得。又曰。汝既不得。雲何言得。祖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無我我故自當得。彼辭既屈。乃問祖曰。汝名何等。祖曰。我名迦那提婆。彼既夙聞祖名。乃悔過致謝。時眾中猶互興問難。尊者折以無礙之辯。由是歸伏。乃告上足羅睺羅多而付法眼。偈曰。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說偈已。入奮迅定身放八光而歸寂滅。學眾興塔而供養之。則前漢文帝十九年庚辰歲也。

  (乙酉) 景帝啟(文帝子。母竇氏。三十二歲即位。好黃老二子。令宮人皆誦之。因改於書為經。庚子崩未央宮。葬陽陵。壽四十八)治十六年。

  (丁亥) ○(三年用晁錯策。七國皆反。遣周亞夫將三十六將攻之。復用袁盎之謀。斬錯以謝七國。天下大定矣)。

  (辛亥) 世尊示滅八百年矣。

  (戊戌) ○(帝滅笞法定棰令○疑周亞夫功大欲獄之。遂嘔血而死)。

  (十二 辛醜) 武帝徹改建元(景之中子。母王夫人。嘗得策文曰。二十七倒策。果七十二歲崩於五祚殿。葬於茂陵。十七即位)。

  治五十四年(依運歷圖辛醜建元。東方朔為太史)。

  (乙巳) ○(帝好仙術。敬方士文成五利等○鑄半兩錢。貪地好殺○命司馬遷等。造漢太祖歷。以正月為歲首。色尚黃。數用五。興太學修郊祀定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矣)。

  (丁未) 改元光。

  (癸醜) 改元朔。

  (己未) 改元狩○(淮南王安衡山王賜以謀反誅戮。其黨。累數萬人)。

  (庚申) ○用孫寬為相。衛青霍去病為將。北伐丐奴。開河朔之地○又平南越王○東滅朝鮮為郡縣。西歷五國。執昆耶王收休屠王○後遣張騫西往身毒國。尋浮圖教。果獲之。

  (甲子 四三) 四月初作誥官之有誥始此。

  (乙醜) 改元鼎。

  (十三 戊辰) 第十六祖羅睺羅多者。迦毗羅國人也。行化至室羅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復現五佛影。祖告眾曰。此河之源凡五百裡。有聖者僧伽難提居於彼處。佛志一千年後當紹聖位。語已領諸學眾溯流而上。至彼見僧伽難提安坐入定。祖與眾伺之。經三七日方從定起。祖問曰。汝身定邪心定邪。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金體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無動靜。何物出入。曰言金動靜。何物出入許金出入。金非動靜。祖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祖曰。此義不然。曰彼理非著。祖曰。此義當墮。曰彼義不成。祖曰。彼義不成我義成矣。曰我義雖成法非我故。祖曰。我義已成我無我故。曰我無我故復成何義。祖曰。我無我故故成汝義。曰仁者師於何聖得是無我。祖曰。我師迦那提婆證是無我。曰稽首提婆師而出於仁者。仁者無我故。我欲師仁者。祖曰。我已無我故。汝須見我我。汝若師我故。知我非我我。難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脫。尊者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系。語已即以右手擎金缽舉至梵宮。取彼香飯將齋大眾。而大眾忽生厭惡之心。尊者曰。非我之咎汝等自業。即命僧伽難提分坐同食。眾復訝之。祖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當知與吾分坐者。即過去娑羅樹王如來也。愍物降跡。汝輩亦莊嚴劫中已至三果而未證無漏者也。眾曰。我師神力斯可信矣。彼雲過去佛者。即竊疑焉。羅睺羅多知眾生慢。乃曰。世尊在日世界平正。無有丘陵江河溝洫。水悉甘美草木滋茂。國土豐盈無八苦行十善。自雙樹示滅八百餘年。世界丘墟草木枯悴。人無至信正念輕微。不信真如唯愛神力。言訖以右手漸展入地。至金剛輪際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會所。大眾見之即時欽慕悔過作禮。於是尊者命僧伽難提而付法眼。偈曰。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雲何起。付法已安坐歸寂。四眾建塔當前漢武帝二十八年戊辰歲也。

  (辛未) 改元封。

  (丁醜) 改太初。

  (辛巳) 改天漢。

  (乙酉) 改太始。

  (己醜) 改征和。

  (庚寅) ○(巫蠱起。江充等[木*屈]蠱於太子宮。太子與皇後謀斬。充與丞相劉屈厘大戰長安。死者不啻數萬)。

  (十四 乙未) 昭帝弗(武之子。母趙婕好九歲即位。霍光受遺詔。以周公輔政。至戊申四月崩未央宮。葬於平陵。壽二十二歲)治十三年改始元。

  (辛醜) 改元鳳(上官桀子。安與霍光爭權。帝終知霍光之忠烈矣)。

  (丁未) 改元平。

  (十五) 第十七祖僧伽難提者。室羅筏城寶莊嚴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贊佛事。七歲即厭世樂。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傢。幸願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終日不食。乃許其在傢出傢。號僧伽難提。復命沙門禪利多為之師。積十九載未嘗退倦。尊者每自念言。身居王宮胡為出傢。一夕天光下。屬見一路坦平。不覺徐行。約十裡許。至大巖前有石窟焉。乃燕寂於中。父既失子。即擯禪利多出國。訪尋其子不知所在。經十年尊者得法受記已。行化至摩提國。忽有涼風襲眾身心悅適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道德之風也。當有聖者出世嗣續祖燈乎。言訖以神力攝諸大眾遊歷山谷。食頃至一峰下。謂眾曰。此峰頂有紫雲如蓋。聖人居此矣。即與大眾徘徊久之。見山舍一童子持圓鑒直造尊者前。祖問。汝幾歲邪。曰百歲。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歲。曰我不會理正百歲耳。祖曰。汝善機邪。曰佛言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瞭之。祖曰。汝手中當何所表。曰諸佛大圓鑒。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彼父母聞子語。即舍令出傢。祖攜至本處。受具戒訖。名伽邪舍多。他時聞風吹殿銅鈴聲。祖問。鈴鳴邪風鳴邪。舍多曰。非風非鈴。我心鳴耳。祖曰。心復誰乎。曰俱寂靜故。尊者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即付法。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付法已。右手攀樹而化。大眾議曰。尊者樹下歸寂。其垂蔭後裔乎。將奉全身於高原建塔。眾力不能舉。即就樹下起塔。當前漢昭帝十三年丁未歲也。

  (戊申) 昌邑王(名賀。哀王髆之子。武之孫。在位二十七日。狂縱淫戲無度。罪犯一千一百二十七事。霍光與田延年白太後解璽送之。昌邑廢為海昏侯。誅昌邑。群臣不能輔道者二百餘人。唯王吉龔。遂以數諫得免)。

  (十六) 宣帝詢改本始(武帝曾孫。戾太子孫。生而足下有毛。初名病已。及太子被巫蠱事。已在襁褓。賴丙吉救養在於掖庭。外傢霍光廢昌邑。奏太後就民間迎之即位。遠方來朝。號中興主。壬申十二月崩未央宮。壽四十三。葬杜陵)。

  治二十四年(時谷一石五錢)。

  (壬子) 改地節。

  (丙辰) 改元康。

  (庚申) 改神爵。

  (甲子 四四) 改五鳳。

  (戊辰) 改甘露。

  (辛未) ○(帝興自民間。知民疾苦。魏相丙吉為相。黃霸龔遂為太守。從耿壽昌奏。置常平倉以利民)。

  世尊示滅九百年矣。

  (十七) 時北天竺富婁叉國。有大論師。名憍屍迦。三子同號婆蘇槃豆。此曰天親。長曰阿僧佉。此雲無著。首暢大乘。阿瑜阇國大講堂中。請聖慈尊說瑜伽論。廣明五分十七地義。次曰伐蘇畔徒。此雲世親。首學小乘造俱舍論。後從兄化演暢真宗。造唯識等窮探大義。幼曰比鄰持弗婆提。此雲獅子覺。造集論釋大有研尋。異矣哉。三弘中道並譽五天。妙栴檀林寧容荊棘。俱求知足歸真應期。禦世談玄難可詳矣。

  (壬申) 改黃龍。

  (癸酉) 元帝奭改初元(宣之子。二十七歲即位。戊子五月崩於未央宮。葬渭陵。壽四十三。用儒)治十六年。

  (戊寅) 改永光。

  (癸未) 改建昭。

  (戊子) 改竟寧。

  (十八 己醜) 成帝驁改建始(字太孫。元帝子。二十即位。以諸舅王鳳等為列侯。更遞為相。五侯專政。賢臣屏退。甲寅三月崩未央宮)。

  在位二十六年(壽四十五葬延陵)。

  (癸巳) 改河平。

  (丁酉) 改陽朔。

  (辛醜) 改鴻嘉○(光祿大夫劉向傳比觀典籍往往見有佛經)。

  (乙巳) 改永始。

  (十九 戊申) 第十八祖伽邪舍多。摩提國人也。姓鬱頭藍。父天蓋。母方聖。嘗夢大神持鑒。因時有娠。凡七日而誕。肌體瑩如琉璃。未嘗洗沐。自然香潔。幼好閑靜。語非常童。持鑒出遊。遇難提尊者得度。領徒至大月氏國。見一婆羅門舍有異氣。祖將入彼舍。舍主鳩摩羅多問曰。是何徒眾。曰是佛弟子。彼聞佛號心神竦然。即時閉戶。祖良久自扣其門。羅多曰。此舍無人。祖曰。答無者誰。羅多聞語知是異人。遽開關延接。尊者曰。昔世尊記曰。吾滅後一千年。有大士出現於月氏國。紹隆玄化。今汝值吾。應斯嘉運。於是鳩摩羅多發宿命智。投誠出傢。受具訖付法。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付法已。踴身虛空現十八變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眾以舍利起塔。當前漢成帝二十年戊申歲也。

  (己酉) 改元延。

  (癸醜) 改綏和(都水使者劉向集列仙傳。檢藏得梵本佛經六十餘卷。編入仙傳。則知自周以來自之人未識爾)。

  (乙卯) 哀帝欣改建平(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十九即位。六年庚申六月崩未央宮。葬義陵。壽二十五)在位六年。

  (己未) 改元壽(景憲使西域大月氏王。令木子口投獻浮圖經)。

  (辛酉) 平帝衍改元始(元帝庶孫。中山孝王興之子。三歲封為王。元壽二年九月即位。時方九歲。王莽秉政。已醜崩未央宮。葬康陵。壽十四)。

  治五年(加王莽為大司馬。又升為太傅。號安漢公)。

  (甲子 四五) 立莽女為後○莽加宰衡。

  (丙寅) 孺子嬰(宣帝玄孫。廣戚侯顯之子。莽既鴆平帝。嬰在襁褓。年二歲即位。莽初行周公故事。一如天子。吏民稱臣。帝至戊辰而崩矣)治三年。

  (二十 戊辰) 改初始(王莽以偽符瑞遂即位矣)。

  新室(姓王氏都長安。以十二月建平)雷氏曰(莽玄盆子合十八年)。

  (己巳) 莽字巨君(王皇後弟。成帝之舅。王曼之子。元城人。初封新都侯。以女為正帝後。後纂奪即位。國號大新。至地皇四年。為漢光武軍師殺之)。

  在位十五年改元建國。

  (甲戌) 改天鳳。

  (庚辰) 改地皇。

  (二十一 壬午)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者。大月氏國婆羅門之子也。昔為自在天人(欲界第六天)見菩薩瓔珞忽起愛心墮生忉利(欲界第二天)聞憍屍迦說般若波羅蜜多。以法勝故升於梵天(色界)以根利故善說法要。諸天尊為導師以繼。祖時至遂降月氏。後至中天竺國。有大士阇夜多。問曰。我傢父母素信三寶。而嘗縈疾瘵。凡所營作皆不如意。而我鄰傢久為旃陀羅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尊者曰。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有三時焉。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兇。便謂亡因果虛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厘靡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時阇夜多聞是語已。頓釋所疑。祖曰。汝雖已信三業。而未明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心本清凈。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阇夜多承言領旨。即發宿慧懇求出傢。既受具。尊者告曰。吾今寂滅時至。汝當紹行化跡。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祖曰。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凈之句。汝宜傳佈後學。言訖既於坐上以指爪[((牙-才+木)*ㄆ)/([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起塔。當新室十四年壬午歲也。

  (癸未) 淮陽劉玄(字聖公。景帝七代孫。光武族兄。景帝生長沙王發。舂陵侯買。戴侯熊渠。蒼梧太守利子張生聖公為王素懦弱羞愧汗流舉手不能言二年因。牧馬於郊下因。縊殺之光。武使鄧禹葬於霸陵)治二年改元更始。

  (甲申) 劉盆子(太山式人。陽城王章之後。憲武侯萌之子。初與樊崇起莒皆朱眉破莽。建武三年降於光武。遂封趙王)治一年。

  (二十二) 東漢(都洛陽姓劉氏王火德)雷氏雲(光明章和殤安北鄉順沖質桓靈獻遭殃。合十三主百九十五)。

  (乙酉) 世祖光武帝秀(字文叔南蔡人。高祖九世孫。景帝子。長沙王發生舂陵侯買。鬱林太守外鉅鹿都尉回。南頓令欽之子生。有赤光照室。既長用嚴子陵策。復興漢室。遂即位於鄗南。後移都洛。丁巳二月崩於南宮前殿。壽六十二。葬原陵)治三十三年。改元建武。

  (戊戌) 封孔子為褒城侯。

  (辛亥) 世尊示滅一千年(此後護法諸大菩薩等相次出世造論矣)。

  (丙辰) 改中元○京師有醴泉出飲者疾愈矣。

  (戊午) 明帝莊(光武第四子。十歲通春秋。三十即位。大興儒學。乙亥崩於東宮前殿。壽四十八。葬顯節陵)。

  治十八年。改元永平。

  (二十三 辛酉) 帝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至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奏曰。臣按周書異記。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平旦之時。暴風忽起宮殿人舍咸悉震動。夜有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四方盡作青紅色。王問太史蘇由曰。是何祥也。對曰。西方有大聖人生也。王曰。於天下何如。對曰。此時無他。後一千年聲教被及此土。王使鑴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以年計之。至今辛酉一千一十年也。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信以為然。即遣中郎將蔡愔博士王遵秦憬等十有八人。西訪其道至。大月氏國果遇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三藏。持優填王第四造白[疊*毛]像並四十二章經。愔等奉迎而歸於洛矣。

  (甲子 四六)。

  (二十四 戊辰) 教流此土。十二月三十日。愔等迎二沙門。至於洛陽。帝令模像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並洛京西門以示萬姓。梵漢二經。安蘭臺石室。

  (二十五 己巳) 詔以釋迦寶像奉安顯節陵及清涼臺供養。帝於城西雍門外立寺。與騰蘭居之。以白馬駝經而來。遂名白馬寺。騰蘭初譯四十二章經。帝幸其寺。騰蘭進曰。寺東何館。帝曰。昔有阜無因而起。夷之復然。夜有光怪。民呼為聖蒙。因祀之。疑洛陽神也。騰曰。按天竺金藏詮所志。阿育王藏如來舍利。於天下凡八萬四千所。今支那震旦境中十有九處。此其一也。帝大驚。即日駕幸聖蒙。而騰蘭隨往拜起。忽有圓光現蒙上。三身現光中。侍衛呼萬歲。帝喜曰。不遇二大士安。知上聖遺祐哉詔。塔於上受。制度於騰蘭塔。成九層高。二百尺明。年光又現有。金色手出塔頂尺許。如琉璃中見。天香鬱然。帝駕幸拜瞻。光隨步武旋繞。自午及申而滅矣。

  (庚午) 法蘭出十地斷結經。

  (辛未) (楚王英皇弟也。學黃老與佛。作圖讖以謀反。廢徙丹陽自殺。累及千餘人)。

  (二十六 壬申) 釋道比較焚經。是年正月一日。五嶽諸山道士褚善信等上表欲相比較。時南嶽道士褚善信等。西嶽道士劉正念等。北嶽道士桓文度等。東嶽道士焦德心等。嵩嶽道士呂惠通等。諸山道士費叔才祁文信等。一千三百一十人。表以奏聞。敕納表。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築壇火驗。時道士等將真元五訣符錄等五百九卷。茅成子等二十七傢二百三十五卷。通計七百四十八卷。置之壇上。褚費之徒焚香咒已。遂使火之。諸子道書皆滅灰燼。褚費二人自感而死。次將梵本火然赫奕。宛如鼎新更增光潔。時摩騰法師神變凌空冷然偈曰。狐非師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山嶽嶸。法雲垂世界。善種得開萌。顯通希有法。處處化群生。乃至弘宣法戒藏等神通勝事驚心。士庶投誠出傢者眾。時有司空陽城侯劉善峻等一千餘人。出傢慕道。四嶽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八人。抽簪落發。夫人王婕妤等與宮媛二百三十餘人。厭俗歸真。南嶽道士葬褚善信不蒙披剃。既而明帝設齋。親與下發廣施衣缽。大啟玄宗廣度僧尼。高崇十寺。城外七寺安僧。城內三寺安尼。寺之得名自斯而始。備如佛道論。

  石室論雲。昔西域聖人之教。既非衰周暴秦之君能致。然西漢二三英主有可致之德。而聖教亦不致獨現夢於顯宗。凡近古高僧皆推聖人。去世登千載而後教至。曾未有考著顯宗之德。有必感聖人之理。此予通論所以作也。夫兩漢有天下。傳一十四世。有君德者二祖四宗而已。二祖蓋立極之主。固無可議。若三宗各有其美而不能亡其弊。唯顯宗為至焉。有太宗恭儉之美。而文雅威重過之。有世宗經略四夷之勛。而無世宗淫侈之弊。有中宗政治之明。而崇儒尚德過之。斯蓋兼有三宗之長。而無三宗之短。是以班固傅毅頌其勛德。於漢為最盛。然世之學者不以班傅為信。徒見鐘離意傅謂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隱發為明。遂以此為顯宗實錄。嗚呼豈篤論哉。昔仲尼平章討論五帝三王治具以貽後世。迨其歿。遭暴秦燔毀之餘。世宗僅能舉之而已。至顯宗乃始躬行儒術尊養三老五更饗社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是時冠帶縉紳之士。圜橋門而觀聽者。億萬計。濟濟乎洋洋乎。由三代以來儒風之盛。莫甚於永平時也。及章和之後。諸儒開館授道著籍者。動逾千數。蓋永平之化行。猶周南麟跡之應也。初雖獄訟繁劇。帝臨政刻意裁斷精嚴。蓋善善惡惡之實。猶孔子為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暫臨夾谷而盡誅優倡。此誠不可以少假仁恕也。謂之褊察則過矣。予謂使孔子復生。必曰顯宗吾無間然矣。由顯宗包舉西漢三宗之美。躬行古帝王之道。此所以精爽與吾佛感通。而聖教因之被於中夏。與儒相表裡而廣天下以善也。夫豈偶爾哉。

  (二十七 甲戌) 第二十祖阇夜多者。北天竺國人也。智慧淵沖化導無量。後至羅閱城敷揚頓教。彼有學眾唯尚辨論。為首者名婆修盤頭(此雲遍行)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凈無欲為眾所歸。祖將欲度之。先問彼眾曰。此遍行頭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眾曰。我師精進。何故不可。祖曰。汝師與道遠矣。設苦行歷於塵劫。皆虛妄之本也。眾曰。尊者蘊何德行而譏我師。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時遍行聞已發無漏智歡喜贊嘆。尊者又語彼眾曰。會吾語否。吾所以然者。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斷。故吾不贊令其住安樂地入諸佛智。復告遍行曰。吾適對眾抑挫仁者。得無惱於衷乎。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安樂國。師於智者月凈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禮謁。師叱我曰。童子輕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無過。請師示之。師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畫佛面。以此過慢遂失二果。我責躬悔過。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況今獲飲無上甘露。而反生熱惱邪。唯願大慈以妙道垂誨。祖曰。汝久植眾德。當繼吾宗。聽吾偈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理事竟。付法已。不起於坐奄然歸寂。阇維收舍利建塔。當後漢明帝十七年甲戌歲也。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四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五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集

  東漢

  (丙子) 章帝炟改建初(一名坦。明帝第五子。十九即位。戊子正月崩於章德殿。壽三十一。葬敬陵)治十三年。

  (庚辰) 帝命鄭玄等諸生作白虎通。

  (甲申) 改元和(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頌美。先帝致佛之功。載漢書○有神雀鳳皇白鹿白烏之瑞)。

  (丁亥) 改章和。

  (己醜) 和帝肇改永元(章第四子。十歲即位。乙巳崩章德前殿。壽二十七。葬慎陵)在位十七年。

  (乙巳) 改元興。

  (丙午) 殤帝隆改延平(和之少子。降誕百餘日。即位於元興元年十二月。時鄧太後臨朝稱制。次年八月崩崇德前殿。壽齡二歲。葬康陵)在正位一年。

  (一 丁未) 安帝祐改永初(章帝孫清河孝王慶之子。年十三即位。乙醜二月因南巡狩。幸於葉。崩之車輦。壽三十二。葬恭陵矣)治十九年。

  (甲寅) 改元初。

  (二 丁巳) 第二十一祖婆修盤頭者。羅閱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蓋。母嚴一。傢富而無子。父母禱於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夢吞明暗二珠。覺而有孕。經七日有一羅漢。名賢眾。至其傢。光蓋設禮。賢眾端坐受之。嚴一出拜。賢眾辟席雲。回禮法身大士。光蓋罔測其由。遂取一寶珠。跪獻賢眾。試其真偽。賢眾即受之。殊無遜謝光蓋不能忍。問曰。我是丈夫。致禮不顧。我妻何德。尊者辟之。賢眾曰。我受禮納珠。貴福汝耳。汝婦懷聖子。生當為世燈慧日。故吾辟之。非重女人也。賢眾又曰。汝婦當生二子。一名婆修盤頭。則吾所尊者也。二名芻尼(此雲野鵲子)昔如來在雪山修道。芻尼巢於頂上。佛既成道。芻尼受報為那提國王。佛記雲。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羅閱城毗舍佉傢。與聖同胞。今無爽矣。後一月果生二子。尊者婆修盤頭。年至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傢。感毗婆訶菩薩與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國。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訶羅。次名摩拏羅。王問尊者曰。羅閱城土風與此同異。尊者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國有二師化導。曰二師者誰。尊者曰。佛記第二五百年有一神力大士出傢繼聖。即王之次子摩拏羅是其一也。吾雖德薄敢當其一。王曰。誠如尊者所言。當舍此子作沙門。尊者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與受具付法。偈曰。泡幻同無礙。如何不瞭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尊者付法已。踴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眾仰瞻虔請。復坐跏趺而逝。茶毗得舍利建塔。當後漢安帝十一年丁巳歲也。

  (庚申) 改永寧。

  (辛酉) 改建光。

  (壬戌) 改延光。

  (甲子 四七) 王十八年也。

  (丙寅) 北鄉侯懿(章帝孫。濟北王壽之子。閻太後立之。是年三月即位。至十月而薨。治二百七十二日)。

  順帝保改永建(安帝子。年十一登位梁商父子秉政。甲申八月崩玉堂前殿。壽三十。葬於憲陵。永寧初為太子)在位十九年。

  (壬申) 改陽嘉。

  (丙子) 改永和。

  (壬午) 改漢安。

  (甲申) 改建康。

  (乙酉) 沖帝炳改永嘉(順帝子。母曰虞貴人。建康甲申八月即位。時年二歲。梁太後臨朝。梁冀輔政。次年三月而崩玉堂前殿。壽三歲。葬於懷陵)運數一年。

  (丙戌) 質帝纘改本初(章帝玄孫。渤海王鴻之子也。八歲即位。聰惠夙成。嘗朝會日。梁冀曰跋扈將軍。冀惡之。鴆於玉堂前殿。壽九歲葬靜陵)在位一年。

  (三 丁亥) 桓帝志改建和(章帝曾孫。蠡吾侯翼之子。十五即位。梁冀輔政。永康丁未崩於德陽前殿。壽三十六。葬宣陵也)在位二十一年。

  (四 己醜) 安息國沙門。安清字世高。本世子當嗣位。讓之叔父舍國出傢。既至洛京譯經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絕筆於靈帝建寧三年。因附舟浮遊次廬山之[邱-丘+共]亭廟。艤舟祠下廟神靈甚。能分風送往來之舟。有乞神竹者。未許而斫。神怒覆其舟致竹斫處。過者雀息汗下。高之舟人奉牲請福。神輒降語曰。舟有沙門。乃不與俱來耶。高至廟下神復降與高語奮。因泣曰。弟子傢此湖。千裡皆所轄。坐宿多嗔今報形極醜。又旦夕且死必入地獄。有縑千段並雜寶玩。當為建寺塔為冥福。高許之。徐曰。能出形相勞苦乎。神曰。形惡奈何。高曰。第出之。於是出其首帳中。蓋巨蟒也。高梵語咒之。蟒若雨淚俄不見。高舟未發。有少年跪前。高又咒之乃去。舟人問誰氏子。高曰。廟神已脫蟒形。故來謝耳。高至豫章建寺。即今大安是也。由高而名蓋江淮寺塔之始。

  (庚寅) 改和平。是年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亦雲支讖。至洛陽。少時習語大通華言。遂譯經。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永興元年桓帝於宮中鑄黃金浮圖老子像。覆以百寶華蓋。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彌盛。

  (辛卯) 改元嘉。

  世尊示滅一千一百年矣。

  (癸巳) 改永興。

  (乙未) 改永壽。

  (戊戌) 改延熹。

  (五 乙巳) 第二十二祖摩拏羅者。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師。出傢傳法至西印度。彼國王名得度。即瞿曇種族。歸依佛乘勤行精進。一日於行道處現一小塔。欲取供養眾莫能舉。王即大會梵行禪觀咒術等三眾。欲問所疑。時尊者亦赴此會。是三眾皆莫能辨。尊者即為王廣說塔之所因(阿育王造塔此不繁錄)今之出現。王福力之所致也。王聞是說。乃曰。至聖難逢世樂非久。即傳位太子。投祖出傢。七日而證四果。尊者深加慰誨。曰汝居此國善自度人。今異域有大法器。吾當化令得度。曰師應跡十方動念當至。寧勞往邪。尊者曰然。於是焚香遙語月氏國鶴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國教導鶴眾。道果將證宜自知之。時鶴勒那為彼國王寶印說修多羅偈。忽睹異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度傳佛心印祖師摩拏羅將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師神力何如。答曰。此師遠承佛記。當於此土廣宣玄化。時王與鶴勒那俱遙作禮。尊者知已即辭得度比丘往月氏國。受王與鶴勒那供養。後鶴勒那問尊者曰。我止林間已經九白(印土以一年為一白)有弟子龍子者。幼而聰慧。我於三世推窮莫知其本。尊者曰。此子於第五劫中。生妙喜國婆羅門傢。曾以旃檀施於佛宇作槌撞鐘。受報聰敏為眾欽仰。又問。我有何緣而感鶴眾。尊者曰。汝第四劫中。嘗為比丘。當赴會龍宮。汝諸弟子咸欲隨從。汝觀五百眾中無有一人堪任妙供。時諸子曰。師常說法。於食等者於法亦等。今既不然。何聖之有。汝即令赴會。自汝舍生趣生轉化諸國。其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於羽族。今感汝之惠故。為鶴眾相隨。鶴勒那聞語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脫。尊者曰。我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化未來際。而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時鶴眾聞偈飛鳴而去。尊者跏趺寂然奄化。鶴勒那與寶印王起塔。當後漢桓帝十九年乙巳歲也。

  (丁未) 改永康。

  大教至東夏一百年矣。

  (六 戊申) 靈帝宏改建寧(章帝玄孫。瀆亭侯萇之子。十二即位。己巳四月崩南宮。壽三十四。葬文陵)在位二十二年(寶武立之)。

  (壬子) 改熹平。

  (七 癸醜) 是年天竺沙門竺佛朔至洛陽。譯道行般若經。棄文存質深得經意。至光和中同支讖譯般舟三昧經共三卷。是歲安息國優婆塞都尉安立至洛邑。同清信士嚴佛調譯經七部。於時復有沙門支曜康巨康猛詳曇果竺大力。皆善方言。終漢世譯經凡三百餘部。

  (丙辰) 詔刻五經文字。立於太學門外。

  (戊午) 改光和。

  (八 甲子 四八) 改中平○道始黃巾作叛(初鉅鹿張角假術治病謀反。自稱大賢良師。又稱黃天。不數年結三十六萬人。皆著黃巾。以甲子年同起殺人。建安癸未焚燎郡縣。內外太恐。舉左中郎將皇甫嵩討滅之張角病死。斬其屍。二弟皆戰敗。俱斬而盡。傳首京師)。

  (戊辰) ○(綦稠自稱天子起兵作亂)。

  (己巳) ○(益州黃巾馬相自稱天子○黃巾賊起。鬻獄賣官。宦者卜常侍弄權。天下大亂)。

  洪農王辯(靈帝子即位。改元光熹○袁術收閹人無少長斬之。又改昭寧。太原牧董卓入朝。因廢帝為洪農王。尋又殺之。立陳留王為少帝矣)在位一百七十日。

  (九 庚午) 獻帝協改初平(靈帝中子。昭寧九年九月。董卓廢皇子辯立之。九歲即位)在位三十年(董卓自稱太師。劫土遷都長安。三年王允呂佈共誅卓滅其族矣)。

  (十 癸酉) 帝初平中。牟子未詳名字。世稱牟子。既修經傳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雖不樂兵法。然猶讀焉。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而不信。以為虛誕。會靈帝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人咸來在焉。多為神仙辟谷長生之術。牟子常以五經難之。道傢術士莫敢對焉。先是牟子將母辟世。年二十六。歸蒼梧娶妻。太守聞其守學。謁請署吏。時年方盛志精於學。又見世亂無仕宦意。竟不就。是時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以其博學多識。使致敬荊州。牟子以為榮爵易讓使命難辭。會牧弟豫章太守為中郎將笮融所殺。牧遣騎都尉劉彥將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進。乃謂牟子曰。弟為逆賊所害。骨肉之痛憤發肝心。嘗遣劉都尉行。恐界外疑難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備有專對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陽假塗於通路何如。牟子重違其意諾之。適其母卒。遂不果行。久之嘆曰。老子絕聖棄智修身保真。萬物不幹其志。天下不易其樂。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可貴也。於是銳志於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舍玄妙為酒漿。玩五經為琴篁。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為背五經而向異道。欲爭則非道。欲默則不能。遂以筆墨之間。略引聖賢之言證解之。名曰牟子理惑雲。

  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為何謂乎。牟子曰。佛者覺也。猶名三皇神五帝聖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者。恍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不染在禍無殃。不行而到。無作而光。故號為佛也。

  問曰。何謂之為道。道何類也。牟子曰。道之言導也。導人致於無為。牽之無前引之無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四表為大蜿蜒其外。毫厘為細間關其內。故謂之道。

  問曰。孔子以五經為道教。可拱而誦履而行之。今子說道虛無恍惚。不見其意不指其事。何與聖人言異乎。牟子曰。不可以所習為重所希為輕。惑於外類失於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猶調弦不失宮商。天道法四時。人道法五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之為物。居傢可以事親。宰國可以治民。獨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廢而不用消而不離。子不解之。何異之有乎。問曰。夫至實不華至辭不飾。言約而至者麗。事寡而達者明。故珠玉少而貴瓦礫多而賤。聖人制七經之本。不過三萬言。眾事備焉。今佛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為煩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異於行潦者。以其深廣也。五嶽所以別於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絕山阜。跛羊凌其巔。深不絕涓流。孺子浴其淵。麒麟不處苑囿之中。吞舟之魚不遊數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鳳凰之雛。必難獲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經前說億載之事。卻道萬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興。其微不可握。其纖不可入。佛悉彌綸其廣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內。靡不紀之。故其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多多益具眾眾益富。何不要之有。雖非一人所堪。譬若臨河飲水。飽而自足。焉知其餘哉。問曰。佛經眾多。欲得其要而棄其餘。直說其實而除其華。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藥並生各有所愈。狐裘備寒。絺绤禦暑。舟輿異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經之備。復作春秋孝經者。欲博道術恣人意耳。佛經雖多。其歸為一也。猶七典雖異。其貴道德仁義亦一也。孝所以說多者。隨人行而與之。若子張子遊俱問一孝。而仲尼答之各異。攻其短也。何棄之有哉。

  問曰。佛道至尊至大。堯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經之中不見其辭。子既耽詩書悅禮樂。奚為復好佛道喜異術。豈能逾經傳美聖業哉。竊為吾子不取也。牟子曰。書不必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君子博取眾善以輔其身。子貢雲。夫子何常師之有乎。堯事尹壽。舜事務成。旦學呂望。丘學老聃。亦俱不見於七經也。四師雖聖。比之於佛。猶白鹿之與麒麟。燕鳥之與鳳凰也。堯舜周孔。且猶與之。況佛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焉能舍而不學乎。五經事義或有所闕。佛不見記何足怪疑哉。

  問曰。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其異於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語。非實之雲也。牟子曰。諺雲。少所見多所怪。睹馲駝言馬腫背。堯眉八彩。舜目重瞳。皋陶鳥啄。文王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僂。伏羲龍鼻。仲尼反宇。老子日角目玄鼻有雙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此非異於人乎。佛之相好奚疑哉。

  問曰。孝經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臨沒。啟予手啟予足。今沙門剃頭。何其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論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牟子曰。夫訕聖賢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何以樹德。德將不樹頑嚚之儔也。論何容易乎。昔齊人乘船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臂捽頭顛倒。使水從口出。而父命得蘇。夫捽頭顛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絕於水矣。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所謂時宜施者也。且孝經曰。先王有至德要道。而泰伯斷發文身。自從吳越之俗。違於身體發膚之義。然孔子稱之。其可謂至德矣。仲尼不以其斷發毀之也。由是而觀。茍有大德不拘於少。沙門捐傢財棄妻子不聽音視色。可謂讓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豫讓吞炭漆身。聶政皮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容。君子為勇而死義。不聞譏其毀沒也。沙門剃除須發。而比之於四人。不已遠乎。

  問曰。夫福莫逾於繼嗣。不孝莫過於無後。沙門棄妻子捐貨財終身不娶。何違其福孝之行也。自苦而無奇。自拯而無異矣。牟子曰。夫長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狹後。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妻子財物世之餘也。清躬無為道之妙也。老子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又曰。觀三代之遺風。覽乎儒墨之道術。誦詩書修禮節。崇仁義視清潔。鄉人傳業名譽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惔者所不恤。故前有隋珠後有虓虎。見之走而不敢取何也。先其命而後其利也。許由棲巢木。夷齊餓首陽。聖孔稱其賢曰。求仁得仁者也。不聞譏其無後無貨也。沙門修道德。以易遊世之樂反淑賢以貸妻子之歡。是不為奇孰與為奇。是不為異孰與為異哉。

  問曰。黃帝垂衣裳制服飾。箕子陳洪范。貌為五事首。孔子作孝經。服為三德始。又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原憲雖貧不離華冠。子路遇難不忘結纓。今沙門剃頭發被赤佈。見人無跪起之禮儀。無盤旋之容正。何其違貌服之制。乖搢紳之飾也。牟子曰。老子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三皇之時。食肉衣皮巢居穴處。以崇質樸。豈復須章甫之冠。曲裘之飾哉。然其人稱有德而敦龐。正信而無為。沙門之行有似之矣。或曰。如子之言。則黃帝堯舜周孔之儔。棄而不足法也。牟子曰。夫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堯舜周孔修世事也。佛與老子無為志也。仲尼棲棲七十餘國。許由聞禪洗耳於淵。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為貴。在乎所用。何棄之有乎。

  問曰。佛道言。人死當更復生。仆不信此言之審也。牟子曰。人臨死其傢上屋呼之。死已復呼誰。或曰。呼其魂魄。牟子曰。神還則生。不還則神何之乎。曰成鬼神。牟子曰。是也。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身譬如五谷之根葉。魂神如五谷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已。得道身滅耳。老子曰。吾有大患。以吾有身也。若吾無身。吾有何患。又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或曰。為道亦死。不為道亦死。有以異乎。牟子曰。所謂無一日之善。而問終身之譽者也。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為惡既死神當其殃。愚夫闇於成事。賢智預於未萌。道與不道如金比草。禍之與福如白方黑。焉得不異。而言何易乎。

  問曰。孔子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聖人之所紀也。今佛傢輒說生死之事鬼神之務。此殆非聖哲之語也。夫履道者當虛無淡泊歸志賀樸。何為乃道生死以亂志。說鬼神之餘事乎。牟子曰。若子之言。所謂見外而未識內者也。孔子疾。子路不問本末。以此抑之耳。孝經曰。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又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戚。豈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周公為武王請命曰。旦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夫何為也佛經所說生死之趣。非此[顓-而+(一/糸)]乎。老子曰。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又曰。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兇之所住。至道之要。實貴寂寞。佛傢豈好言乎。來問不得不對耳。鐘鼓豈有自鳴者。桴加而有聲矣。

  問曰。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孟子譏陳相更學許行之術曰。吾聞用夏變夷。未聞用夷變夏者也。吾子弱冠學堯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學夷狄之術。不已惑乎。牟子曰。此吾未解大道時之餘語耳。若子可謂見禮制之華。而闇道德之實。窺炬燭之明。未睹天庭之日也。孔子所言矯世法矣。孟軻所雲疾專一耳。昔孔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及仲尼不容於魯衛。孟軻不用於齊梁。豈復仕於夷狄乎。禹出西羌而聖哲。瞽叟生舜而頑嚚。由餘產狄國而霸秦。管蔡自河洛而流言。傳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觀之。漢地未必為天中也。佛經所說上下周極。含血之類物皆屬佛焉。是以吾復尊而學之。何為當含堯舜周孔之道。金玉不相傷。隋璧不相妨。謂人為惑。特自惑乎。

  問曰。孔子稱。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禦孫曰。儉者德之共。侈者惡之大也。今佛傢以空財佈施為名。盡貨與人為貴。豈有福哉。牟子曰。彼一時也。此一時也。仲尼之言疾奢而無禮。禦孫之論刺莊公之刻桶。非禁佈施也。舜耕歷山恩不及州裡。太公屠牛惠不逮妻子。及其見用。恩流八荒惠施四海。饒財多貨貴其能與。貧困屢空貴其履道。許由不貪四海。伯夷不甘其國。虞卿捐萬戶之封。救窮人之急。各其志也。僖負羈以盤餐之惠。全其所居之閭。宣孟以一飯之故。活其不貲之軀。陰施出於不意。陽報皎如白日。況傾傢財發善意。其功德巍巍如嵩泰。悠悠如江海矣。懷善者應之以祚。挾惡者報之以殃。未有種稻而得麥。施禍而獲福者也。

  問曰。人之處世。莫不好富貴而惡貧賤。樂歡逸而憚勞倦。黃帝養性以五肴為上。孔子食不厭精鱠不厭細。今沙門被赤佈。日一食閉六情自畢於世。若茲何聊之有。牟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聖人為腹不為目。此言豈虛哉。柳下惠不以三公之位易其介。段幹木不以其身易魏文之富。許由巢父棲木而居。自謂安於帝宇。夷齊餓於首陽。自謂飽於文武。蓋各得其志而已。何不聊之有乎。

  問曰。若佛經深妙靡麗。子胡不談之於朝廷。論之於君父。修之於閨門。接之於朋友。何復學經傳讀諸子乎。牟子曰。子未達其源而問其流也。夫陳俎豆於壘門。建旌旗於朝堂。衣狐裘以當蕤賓。被絺绤以禦黃鐘。非不麗也。乖其處非其時也。故持孔子之術入商鞅之門。齎孟軻之說詣蘇張之庭。功無分寸過有丈尺矣。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之。吾懼大笑。故不為談也。渴不必待江河而飲。井泉之水何所不飽。是以復治經傳耳。問曰。老子雲。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又曰。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君子恥其言過行。設沙門有至道。奚不坐而行之。何復談是非論曲直乎。仆以為此德行之賤也。牟子曰。來春當大饑今秋不食。黃鐘應寒蕤賓重裘。備預雖早不免於愚。老子所雲。謂得道者耳。未得道者何知之有乎。大道一言而天下悅。豈非大辨。老子不雲何。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身既退矣。又何言哉。今之沙門未及得道。何得不言。老氏亦猶言也。如其無言五千何述焉。若知而不言可也。既不能知。又不能言愚人也。故能言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行不能言。國之用也。能行能言。國之寶也。三品各有所施。何德之賤乎。唯不能言。又不能行。是賤也。

  問曰。如子之言。徒當學辨達修言論。豈復治情性履道德乎。牟子曰。何難悟之甚乎。夫言語談論各有時也。蘧瑗曰。國有道則直。國無道則卷而懷之。寧武子曰。國有道則智。國無道則愚。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故智愚自有時。談論各有意。何為當言論而不行哉。

  問曰。雲佛道至尊至快無為淡泊。世人學士多譏毀之。雲其辭說廓落難用虛無難信何也。牟子曰。至味不合於眾口。大音不比於眾耳。作咸池設大童發簫韶詠九成。莫之和也。張鄭衛之弦。歌時俗之音。必不期而柎手也。故宋玉雲。客歌於郢為下俚之曲。和者千人。引商激角。眾莫之應。此皆悅邪聲不曉於大度者也。韓非以管窺之見而謗堯舜。接輿以毛厘之分而刺仲尼。皆耽小而忽大者也。夫聞清商而謂之角。非彈弦之過。聽者之不聰矣。見和璧而名之石。非璧之賤也。視者之不明矣。神蛇能斷而復續。不能使人不斷也。靈龜發夢於宋元。不能免豫且之網。大道無為非俗所見。不為譽者貴。不為毀者賤。用不用自天也。行不行乃時也。信不信其命也。

  問曰。吾子以經傳理佛之說。其辭富而義顯。其文熾而說美。得無非真誠是子之辯也。牟子曰。吾非辯也。見博故不惑耳。問曰。見博其有術乎。牟子曰。由佛經也。吾未解佛經之時。惑甚於子。雖誦五經適以為華未成實矣。吾既睹佛經之說。覽老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觀無為之行。還視世事猶臨天井而窺溪谷。登嵩岱而見丘垤矣。五經則五味。佛道則五谷矣。吾自聞道以來。如開雲見白日。炬火入冥室焉。

  問曰。子以經傳之辭華麗之說。褒贊佛行稱譽其德。高者陵青雲。廣者逾地圻。得無逾其本過其實乎。而仆譏刺頗得疹中而其病也。牟子曰。籲吾之所褒。猶以塵埃附嵩岱。收朝露投江海。子之所謗。猶握瓢觚欲減江海。操耕耒欲損昆侖。側一拳以翳日光。舉土塊以塞河沖。吾所褒不能使佛高。子之毀不能令其下也。

  論曰。牟子理惑三十有七篇。梁僧祐律師載之宏明集。可謂所從來遠矣。觀其崇德辨惑閑邪禦侮。發揮大教之耿光。蓋閎覽博物之君子也。當是時。吾佛法源濫觴之初。凡西域沙門至中國者。由騰蘭而下不過十人。所新出經三百餘卷。俱小乘教。若微妙大乘諸經。皆所未至。牟子乃能玄鑒穎悟契佛心宗。得法味若是之深。比夫漢末禰衡陳元龍孔北海諸公。虛負奇資終於不聞道。不過為一俗士而死矣。然則牟子賢矣哉。惜其書不能備載。聊取二十篇輔成通論。大抵世之惑也者。雖世尊在世。尚莫能無。矧今去聖逾二千載。欲天下之廓廓皆正信。其可得哉。雖然是書正不可不以垂世也。

  (十一) 漢書西域傳。史官范曄論曰。西域風土之載前史未聞也。張騫懷致遠之略。班超奮封侯之志。終能立功西遐羈服外域。自兵威之所肅服。財賂之所懷誘。莫不獻方奇納愛質。露頂肘行東向而朝天子。故設戊巳之官分任其事。建都護之帥總領其權。其後甘英乃抵條支。而歷安息臨海以望大秦。拒五門陽關四萬餘裡。靡不周盡焉。若其境俗性習之優薄。產載物類之區品。川河障嶺之基源。氣節涼暑之通隔。梯山棧谷繩行沙渡之道。身熱首痛風災鬼難之域。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至於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張騫但著地多暑濕乘象而戰。班超雖列其奉浮圖不殺伐。而精文善法導達之功。靡所傳述。予聞之說也。其國則殷乎中土。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神跡詭異則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而騫超無聞者。豈非道秘往運數開叔葉乎。不然何誣異之甚也。漢自楚王英始盛齋戒之祀。桓帝又修華蓋之飾。將微義未譯而但神明之耶。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且好仁惡殺蠲救崇善。所以賢達君子多愛其法焉。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鄒衍談夭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其萬一。又精靈起滅因報相尋。若曉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蓋導俗無方適物異會。取諸同歸措夫疑說。則大道通矣。曄字蔚宗。生晉末仕於宋。凡史籍議論釋氏。自曄而始。

  (十二) 袁宏漢紀曰。永平十一年。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將覺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凈。其精者號為沙門漢言息心。蓋息意去欲而歸於無為也。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行善修道。以煉精神不已。以至無為而得為佛也。佛身長一丈六尺。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方無所不入。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初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長大。因遣使天竺問其道術。圖其形像而還。有經數千萬卷。以虛無為宗。包羅精粗無所不統。善為宏闊遠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外。世俗之人。或以為虛誕。然歸於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人觀死生報應之際。莫不矍然而自失焉。本朝東坡居士曰。此殆中國始知有佛時語也。雖淺近大略具足矣。野人得鹿。正爾煮食之耳。其後賣與市人。遂入公庖中饌之百方。然鹿之所以美。未有絲毫加於煮食時也。袁宏漢紀。論佛世罕見全篇。東坡大全集所載。袁宏論佛說。乃唐章瑰太子註漢書楚王英傳。所引用漢紀者。當以此全篇為正雲。

  (甲戌) 改興平。

  (乙亥) (谷一石二十五萬。麥與豆一石。各二十萬錢)。

  (丙子) 改建安。帝東歸洛。

  (丁醜) (曹公遷都。許昌。以操為司空。劉備為豫州牧)是年千歲寶掌和尚至自西土。

  (十三 戊寅) 沙門康猛竺大力。譯四諦及興起本行等經。六部凡十一卷於洛陽。

  (辛巳) (曹操與遠紹將顏良戰於官渡。為關雲長走馬。入寨刺殺顏良)。

  (己醜) (吳周瑜破曹公於赤壁矣)。

  (十四) 第二十三祖鶴勒那者(勒那梵語。鶴即華言。以尊者出世常感群鶴戀慕故名)月氏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千勝。母金光。以無子故禱於七佛金幢。即夢須彌山頂一神童持金環雲我來也。覺而有孕。年七歲遊行聚落。睹民間淫祀。乃入廟叱之曰。汝妄興禍福幻惑於人。歲費牲牢傷害斯甚。言訖廟貌忽然而壞。由是鄉黨謂之聖子。年二十二出傢。三十遇摩拏羅尊者付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國王名無畏海。崇信佛道。尊者為說正法次。王忽見二人緋素服拜尊者。王問曰。此何人也。師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為說法。故來禮耳。良久不見。唯聞異香。王曰。日月國土總有多少。尊者曰。千釋迦佛所化世界。各有迷盧日月。我若廣說即不能盡。王聞忻然。時尊者演無上道度有緣眾。以上足龍子早夭。有兄師子。博通強記。事婆羅門。厥師既逝弟復雲亡。乃歸依於尊者。而問曰。我欲求道。當何用心。尊者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尊者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經雲。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師子聞是言已。即入佛惠。時尊者忽指東北問雲。是何氣象。師子曰。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復有黑氣五道橫亙其中。尊者曰。其兆雲何。曰莫可知矣。尊者曰。吾滅後五十年。此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吾將滅矣。今以法眼付囑於汝。善自護持。乃說偈曰。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瞭瞭無可得。得時不說知。師子比丘聞偈欣愜。然未曉將罹何難。尊者乃密示之。言訖現十八變而歸寂。阇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尊者復現空中而說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大眾聞偈遂不復分。就馱都之場而建塔焉。即後漢獻帝二十年己醜歲也。

  (十五 丙申) ○道始作靈寶(張陵客蜀。居鵠鳴山作此經。又造章醮道書二十四卷。以惑百姓。陵傳子衡。衡傳子魯。自號三師。結寇謀叛。後曹操入蜀率眾降之。黃衣始滅。三張鬼法自茲始)。

  (己亥) ○(正月魏王曹公薨。子丕襲位。三月改建康。十月帝禪位於丕國號魏。改元黃初。封帝為山陽公。四子俱列侯。青龍三年山陽公方崩。壽五十四。以漢天子禮葬於禪陵)。

  東漢十二君。一百九十五年。

  三國(蜀吳附魏年紀)魏(五主王土德姓曹氏都於鄴)雷氏曰(魏武文明齊芳高貴陳留歸晉。五主四八)。

  (十六 庚子) 武帝操(字孟德。沛國譙人也。漢相國參之後。為漢相破黃巾定天下。自撰兵書三十卷。又註孫子兵法。漢封魏王。壽六十六薨。葬洛陽高陵)謚。

  太祖武皇帝

  文帝丕(字子桓。武帝子。受漢禪即位。丁未五月崩嘉福殿。壽四十歲。葬於首陵)改黃初。治七年。

  (十七 辛醜) 蜀(姓劉氏二主都於蜀)雷氏曰(蜀唯二主四十四年)。

  先主備(字玄德。涿群人也。漢景帝孫。中山靖王勝之後。三顧茅廬。舉諸葛亮孔明為謀相。關羽張飛為將。立蜀三年崩永安宮。葬惠陵。壽六十三歲)。

  謚曰昭烈大帝(改年章武)吳(姓孫氏都金陵)雷氏曰(權亮休浩四主六二)。

  (十八 壬寅) 大帝權(字仲謀漢將軍堅之子。蓋孫武子之後。吳郡富春人。黃龍元年春即正位於南郊。遷都建業。太元二年改神鳳。夏四月薨壽七十一。葬蔣陵)。

  謚大帝(改年黃武)治三十一年。

  論曰。自漢以來天下一統。建安之後鼎峙始分。袁曹競逐於中原。劉孫分鹿於江峽。五嶽塵擁九牧雲屯。或二祀而啟帝圖。或三分而陳霸業。故使魏祖挾天子而令諸侯。劉宗馮劍閣而規雍[啟-口+車]。孫氏英略高枕長江。橫武爪牙。臥龍威力。別據一域吞噬為心。各跨疆場牙嚴關塞。廣延俊乂以佐股肱。厚禮賢能賓為國寶。良匠妙法復此徂來。僧會適吳。舍利耀靈於江左。迦羅遊魏。禁律創啟於洛都。歸戒自此大行。圖塔由斯特立。譯人隨俗仍彼方言。出經逐時便題名目。故有吳品蜀晉耀焉。重疊再翻由此而始。派流失譯良在於茲。且三國峙居。夫何西蜀一都。獨無於代錄。今大吳次紀。而以魏朝道俗具列於左方雲。

  (甲辰) 蜀後主禪(字公嗣。先主子。改元建興。在位四十一年。崩於洛矣。魏青龍二年。武侯卒。景元四年降於魏。蜀遂滅矣)。

  (十九) 沙門維隻難(此雲障礙)天竺國人。同沙門竺律炎至武昌郡。譯經二部。及隻難卒。律炎復於揚都譯經三部凡三卷。時優婆塞支謙者字恭明。月氏國人。初遊洛邑。受業於支亮。亮字紀明。受業於支讖。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謙博覽經籍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身雖細是智囊。及辟地歸吳。主見而大悅。拜為博士。譯經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

  (二十 丁未) 明帝睿。改太和(字元仲。聰悟能文文之子也。景初三年庚申崩嘉福殿。壽三十六。葬於高平陵)在位十三年。

  (二十一) 陳思王曹植者。字子建。武帝中子。十歲誦詩書十餘萬言。善屬文。太祖見而異之曰。汝倩人耶。植曰。言出成論下筆成章。顧面試。奈何倩人乎。及長於世間藝術無不精練。邯鄲淳見而駭嘆。稱為天人。植每讀佛經。留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轉讀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皆諷而則之。遊魚山聞有聲特異清颺哀婉。因仿其聲為梵囋。今法事中有魚山梵。即其遺奏也。始魏武欲立為嗣。植荒酒自穢。以故得免。文帝頗嫉其才。抑而不用。嘗求自試。帝不允。既而十一年中。三徙其藩。植滋不得志而薨。年三十一。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志。遂營墓遺誡其子令薄葬。植在日不甚信黃老。著辨道論見意。今載藏經中弘明集。

  (己酉) 吳稱帝遷建業。改元黃龍。

  (壬子) 吳改嘉禾。

  (癸醜) 改青龍。

  (丁巳) 改景初。建醜為正月。

  (戊午) 蜀改延熙○吳改赤烏。

  (二十二 庚申) 齊王芳。改元始(字蘭卿。明帝無子。養秦王詢。宮省事秘人皆不知。年八歲承魏祚。至嘉平六年。為司馬懿廢之)治十三年。

  (二十三 辛酉) 康僧會至吳。按吳書。赤烏四年有康居國大丞相子姓康名僧會。棄俗歸緇。以遊化為任。行至建康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吳人初見謂為妖異。有司奏聞。主欲幽之。詔至問狀。會進曰。如來大師化已千年。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昔阿育王奉之為八萬四千塔。此其遺化也。權以為誇己曰。舍利可得當為塔之。茍無驗則國有常刑。會假請七日。謂其屬曰。大法廢興在此一舉。當加意洗心潔齋懇求。至期無驗。乃展二七又無應。權趣烹之。會默念。佛名真慈。夫豈違我哉。更請展期以死祈之又七日。眾懼無天色。五鼓矣聞鏗然有聲。起視瓶中五色錯發。大呼曰。果吾願矣。黎明進之。權與公卿聚觀嘆曰。希世之瑞也。會又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間無能壞者。權使力士槌之。砧碎而光明自若。於是建塔度人立寺。以其所名佛陀裡。寺曰建初。奉會居焉。

  (二十四) 闞澤字德潤。會稽山陰人也。傢世為農。澤好學。居貧無資。常為人傭書自給。所寫既畢即能誦。由是博覽群籍。虞翻見而稱之曰。闞生矯傑。仲舒子雲流也。仕吳官太子太傅。僧會入吳。吳主因問澤曰。漢明何年佛教入中國。何緣不及東方。澤曰。永平十一年佛法初至。計今赤烏四年。則一百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嶽道士褚善信等乞與西僧角法。於是善信負妄而死。其徒以屍歸葬南嶽。凡中國人例不許出傢。無人流佈。加之罹亂歲深方至本國。吳主曰。孔子制述典訓教化來業。老莊修身自玩。放蕩山林歸心澹泊。何事佛為。澤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佛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優劣可見也(出宗炳明佛論)。

  (二十五 甲子丁卯 四九) 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者。中印度人也。姓婆羅門。得法遊方至罽賓國。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故有禪定知見執相舍相不語之五眾。尊者詰而化之。四眾皆默然心服。唯禪定師達磨達者。聞四眾被責憤悱而來。尊者曰。仁者習定何當來此。既至於此胡雲習定。曰我雖來此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祖曰。仁者既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曰定習人故非人習定。我雖來此其定常習。祖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自來時其定誰習。彼曰。如凈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必當如此。祖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心不亂猶若此凈。祖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凈。達磨達蒙師開悟心地朗然。尊者既攝五眾名聞遐邇。方求法嗣遇一長者。引其子問尊者曰。此子名斯多。當生便拳左手。今既長矣。而終未舒。願尊者示其宿因。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童子遽開手奉珠。眾皆驚異。祖曰。吾前報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嘗赴西海齋。受嚫珠付之。今還吾珠。理固然矣。長者遂舍其子出傢。祖與受具。以前緣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謂曰。吾師密有懸記。罹難非久。如來正法眼藏今轉付汝。汝應保護普潤來際。偈曰。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尊者說偈已。以僧伽梨衣密付斯多。俾之他國隨機淹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當魏齊王芳元始八年丁卯歲也。尊者以難不可茍免。獨留罽賓。時本國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學諸幻法欲共謀亂。乃盜為釋子形像潛入王宮。且曰。不成即罪歸佛子。妖既自作禍亦旋踵。事既敗。王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乃構害一至於斯。即命破毀伽藍祛除釋眾。復自秉劍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尊者曰。已得蘊空。曰離生死否。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祖曰。身非我有何吝於頭。王即揮劍斷尊者首。湧白乳高數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太子光首嘆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禍。時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為光首廣宣宿因解其疑網(事具聖胄集及寶林傳中)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為正嗣。外傍出達磨達四世二十二師。祖罹難時。乃在魏高貴鄉公己卯歲也。

  (二十六 己巳) 改嘉平。

  (庚午) 嘉平二年。西竺曇摩迦羅及婆芬陀至洛陽。與康僧顗等翻譯眾經。四分律鈔雲。自漢以來法流濫觴。比丘特剪發而已。未有律儀。供會齋懺事同祠祀。至曹魏之初。一同漢式。迨嘉平間。天竺曇摩迦羅(此雲四時)及梵僧曇無德。康僧藏師地梨茶耶。乃阿瑜阇第九世弟子也。藏承其後妙善律宗。準用十僧大行佛制。而以戒心為日用。立羯磨受具。中夏戒律之始也。

  (辛未) 吳改太元。

  世尊示滅一千二百年矣。

  (壬申) 吳王亮(字子明。權之少子。十歲即位。改元建興。治七年。後孫綝黜亮為會稽王。立兄孫休)。

  (二十七 甲戌) 高貴鄉公髦(字士彥。文帝孫。東海定王霖子。己卯為司馬昭弒之。壽二十)。

  改正元。治六年。

  吳改五鳳。

  (丙子) 改甘露○吳改太平。

  (戊寅) 蜀改景耀。

  吳王休(字子烈。權第六子。孫綝廢亮立之。改永安元年。治六年。壽三十崩)。

  (二十八 己卯) 罽賓國賊。竊釋子形服作亂。王怒以為釋子不知恩。遂毀伽藍罷釋氏。二十四祖師子尊者遇害而寂。

  (二十九 庚辰) 陳留王奐。改景元(武帝孫。燕王宇之子。是年六月大將軍司馬師。弒其君高貴鄉公。復立常道鄉公。即奐也。是為元帝。咸熙二年二月讓位晉王。晉王固辭。八月薨。孫晉炎繼其位。帝又讓之。炎受而立之。是為西晉矣)治五年。

  (三十 辛巳) 沙門朱士衡。於洛講道行般若經。義有闕文發足於闐求正本。漢地講經自此而始。

  (癸未) 蜀改炎興。魏鄧艾兵至。後主出降國亡右蜀漢二主。四十三年(而魏並之)。

  (甲申) 魏咸熙元。

  吳王皓(字元宗。孫和之子。初號明主。後恣淫虐。嘗燒鋸斷人頭。或剝人面皮鑿人眼睛。在位十七年。死於洛陽。壽四十二。改元興)。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五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六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集

  西晉

  (一) 雷氏曰(宣景文武惠懷愍帝西晉四主五十二年)。

  高祖宣帝懿(姓司馬氏。王金德都洛陽。字仲達。河內溫人也。高陽氏之後。祖雋穎川太守。父防京兆尹。帝乃防之次子。事魏忠烈。大有賢能。壽七十三崩。葬高原陵)。

  景帝師(字子元。宣之長子。壽四十八。崩於許昌。葬峻平陵)。

  文帝昭(字子上。景之母弟。壽五十五。崩於露寢。葬峻平陵)。

  (乙酉) 武帝炎(字安世。文之長子。寬惠仁厚。好莊老之書。咸熙二年受魏禪降。封晉賓為陳留王。遷於鄴。用天子儀衛之。帝自滅吳之後。奢侈縱恣。後宮殆將萬人。嘗乘華車至於所寢。己酉四月崩含章殿。壽五十五。葬峻陽陵)在位二十五年。改元大始。

  (二) 吳孫皓始即位。改甘露元年。下令遍毀神祠被及梵宇。臣僚諫。先帝感瑞創寺。不可毀也。乃遣臣張昱往告康僧會。會挫其辭理辯鋒出。昱不能屈。歸以會才高聞。皓召至。問曰。佛言善惡報應。可得聞乎。會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則赤烏翔而老人見。以仁德育萬物。則醴泉冽而嘉禾茁。善既有應惡亦如之。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為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美求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皓曰。然則周孔既明。安用佛教。會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跡。佛教不止淺言。故詳示其要。皆為善也。聖人唯恐善之不多。陛下以為嫌何也。皓無以酬之。遂罷。他日宿衛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穢處蒙不潔以為笑樂俄得腫疾晝夜呻吟。占者曰。坐犯神祠。禱諸廟不效。宮人有奉佛者曰。乃不請福於佛耶。皓仰視曰。佛神若是怪乎。曰佛之威靈視神如天淵。皓乃悟曰。吾以慢像致此耳。趣迎像龕而供事之。仍請會說法悔罪。會為開示玄要。並取本業百二十願。分二百五十事。使皓行住坐臥增益善意。及授之五戒。少頃疾愈。由是奉會為師。崇飾寺塔。

  (三) 太始元年。月氏國沙門曇摩羅奈。晉言法護。至洛陽。護學究三十六國道術。兼通其語。及自天竺大齎梵本婆羅門經達於玉門。因居燉煌。世號燉煌菩薩。後遊洛邑及之江左。永嘉中隨處譯經。未嘗暫停。時優婆塞聶承遠執筆助翻。垂四百卷。及承遠卒。其子道真者。詢稟咨承法護。筆授外道真自譯經六十餘卷。時晉沙門釋法炬法立支敏度及優婆塞衛仕度等。譯出眾經。外炬與立等每相參合。廣略異同編次部類。凡一百四十餘卷。復有沙門疆良婁至安法欽竺叔蘭白法祖支法度等。各出眾經。所以西晉已來宣譯漸盛。

  論曰。吳黃武初。陸績有言曰。從今更六十年。天下車同軌書同文。及泰康改元而吳平天下一統。果如績言。自是才二十載。至永寧之初。正道[圬-土+虛]頹群雄嶽峙。趙王創基叛逆。篡主於朝張軌繼請外遷。擅據涼土內外糜沸。仍漸亂階。劉淵所以平陽。李雄因茲井絡。懷帝蒙塵外郡。愍後播越長安。既道藉時興而兩都版蕩。法由人顯屬二主恓惶。萬姓崩離歸信靡托。百官失守釋種無依。時有沙門竺法護及釋法炬等。忘身利物志在宏宣。匪憚苦辛闡法為務。護於晉世譯經最多。且晉雖不文文才實著。翻傳妙典日有賞音。所以禮樂衣冠晉朝始備。信源道種相資而興焉。

  (丙戌) 吳改寶鼎。

  (丁亥) 大教東流二百年矣。

  (己醜) 吳改建衡。

  (壬辰) 吳改鳳凰。

  (乙未) 改咸寧○吳改天冊。

  (丙申) 吳改天璽。明年又改天紀。

  (己亥) ○九月會公示疾而化。

  (庚子) 改大康(滅吳) 右吳四主六十年(而晉並之天下一統)。

  (四 壬寅) 會稽育王塔緣起。有劉薩訶。病死入冥見梵僧。指往會稽育王塔處懺悔。既穌出傢名惠達。及至會稽遍求不見。偶一夜聞地下鐘聲。倍加誠懇。經三日忽從地湧出寶塔。高一尺四寸。廣七寸。佛像悉具。達既見塔精勤禮懺。瑞應甚多。明州塔此其始也。

  (五 庚戌) 惠帝衷改永熙(字正度。武次子。生而不惠。不辨菽麥。娶賈充女南風為後。淫虐酷殘。誅滅大臣。致天下大亂。為司馬越鴆於顯陽殿。壽四十八。葬太陽陵)治十七年。

  (六 辛亥) 改元康。又改永平。

  道傢三皇經。乃鮑靜所撰十四紙也。彼曰。凡諸侯有此文者必為國王。大夫有此文者為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錢財自聚。婦人有此文者必為皇後。既犯國諱。永康中被誅。出晉史。後人改曰三洞。至唐二十年貞觀間。吉州囚人劉紹妻王氏。有五嶽真仙圖及鮑靜所撰三皇經。時吉州司法參軍吉辨因檢囚。於王氏處得之申省。敕令邢部郎中紀懷業等。追京下道士張惠元成武英等勘問。得在先道士鮑靜所撰妄為墨本。非今元等所造。敕令毀除。追諸道士及百姓有此文者。其年冬並集得之。遂於禮部廳前悉焚之。

  (甲寅) 瑞像到龜茲國(已上一千二百八十五年在西竺。是年始到丘慈。凡住六十八年)。

  (七) 永平四年。天竺沙門耆域至洛陽。指沙門竺法淵曰。此菩薩從羊中來。指竺法興曰。此菩薩從天中來。又曰。比丘衣服華麗大違戒律。非佛意也。望見帝都宮室曰。大略似忉利天宮。然人天殊分。疲民之力繕刻如此。不亦侈乎。未幾而洛陽亂。域辭歸天竺。數百人遮道。請中食乃行。域許之。明日百餘傢域分身同時赴之。傢喜其來。及發跡洛南。域徐行而追者不及。即以杖畫地曰。於此訣矣。是日有出長安者。見域在寺中。有賈胡濕登者。其夕會域宿於流沙。蓋一昔萬裡沙門神跡。於此為濕雲。初域來交廣。並有靈異。既達襄陽。欲寄載過江。舟人見是胡僧。輕而不渡。及舡達岸域已前行。路見兩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頭。虎下道而去。見者皆敬焉。

  (庚申) 改永康。

  (辛酉) 改永寧(正月趙王倫纂位遂誅之)。

  十六國(自永寧之後所在分十六國五涼四燕二趙三秦大夏並蜀為十六)。

  雷氏曰。張軌據涼號曰前涼。九主六七符堅侮亡。

  李特據益號曰後蜀。六主四六桓溫戮辱。

  劉淵平陽號曰前趙。四主二六石勒平剿。

  石勒襄國號曰後趙。六主三二冉閔除討。

  符健長安號曰前秦。五主四四姚萇反臣。

  慕雋據鄴號曰前燕。二主二二滅於符堅。

  姚萇長安號曰後秦。三主三二劉裕即真。

  乞伏金城號曰西秦。四主二八赫連使賓。

  呂光姑臧號曰後涼。四主十三姚興復強。

  慕容山中號曰後燕。四主四二馮跋滅焉。

  烏狐廣武號曰南涼。三主十九熾盤僭王。

  慕德廣固號曰南燕。二主十一劉裕得天。

  李皓燉煌號曰西涼。二主二四蒙遜威強。

  蒙遜張掖號曰北涼。二主三九拓跋乃昌。

  赫連朔方號曰大夏。二主二五魏有天下。

  馮跋昌黎號曰北燕。魏滅。二主二十八年。是十六國雜晉魏間。

  前涼張軌(字士彥。安定烏氏人。漢張耳十七代孫。永寧初涼州刺史。建興年僭立為王。依晉王朔立十三年晉武太元滅)。

  (壬戌) 改大安。

  後蜀李特(字玄休。巴西宕渠人。其先廩君之裔。自氐羌之亂。隨流人至蜀。自稱益州牧。號蜀。改年建初)。

  (癸亥) 蜀武帝雄(字仲雋。特第三子。母曰羅氏。是年羅尚殺特而立帝。二十年改元建興。咸和八年生瘍於頭六日。而卒壽六十一)。

  (甲子 五十) 改永興。

  前趙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後。初漢祖以宗女為公主。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子孫冒姓劉氏。都平陽六年改光熙)。

  (丙寅) 改光熙○蜀改晏平。

  (丁卯) 懷帝熾改永嘉(字禮度。武帝二十五子也。生而姿奇。後無罪為劉聰虜之。壽三十歲)治六年。

  (戊辰) 趙改永鳳。

  (庚午) 趙和(字玄泰。淵之子。身長八尺。既立改年河瑞。未幾為銳景斬於光極臺矣)。

  逍劉聰改稱漢(字玄明。劉淵第四子。性極勇傑。承位自號昭武帝。改元光興。在位八年。時河東大蝗食田。唯不食黍豆。靳準率人收埋之。哭聲聞十餘裡。鉆土復出。黍豆竟盡食矣)。

  (辛未) 漢改嘉平。

  (八 癸酉) 愍帝鄴改建興(字彥奇。武帝孫。吳王晏之子。初即位時。長安城中不盈百戶。篙棘成林官無章服印綬。唯桑板署號爾。後被劉聰虜之。使帝戎服執戟前導。降封懷安侯遇害於洛。壽十八歲)治四年。

  涼張寔(字安遜。在位五年。壽四十八。號昭公)。

  (九) 吳中是年有維衛迦葉二佛石像。泛海而至。吳淞江滬瀆口。遙見浮遊道士巫師往迎。並風濤洶湧。吳縣朱膺素奉正法。乃同數人共迎像。於是乘流自到。背有銘志。登舟其輕如羽。乃奉安通玄寺供養(今開元寺事載珠林)。

  (甲戌) 日隕○三日並出西方○漢星隕平陽化肉。

  (乙亥) 漢改建元。

  (丙子) 漢改麟嘉。

  東晉 雷氏曰(元明成康穆哀廢簡武安楚恭。東晉十一。一百四年)。

  (十 丁醜) 元帝睿改建武(司馬氏。王金德。遷都建鄴。避愍帝名改建康。字景文。宣帝曾孫。瑯玡王覲之子。生於洛陽。劉聰破洛。與王導南渡據江東。壬午崩內殿。葬平陵。壽四十七)治六年。

  敘曰。經雲。三界無常。有為非久。晉氏之基。魏室遠系。乃誅曹爽而絕其宗。設帝策而陳其績。金承土運歷數在躬。平蜀而降大吳。升平而佈寬政。文既允備武亦戢戈。百六奄臻王官失守。天下大亂莫匪斯焉。於時道俗崩離。朝不謀久。寄政江表法隨代興。沙門信士於是攸集。故就紀之。別號東晉。元帝者宣皇曾孫。恭王覲之子也。諱睿字景文。初生之辰。內有神光一室盡明。白毫生於日角之左。累官都督楊州諸軍事左丞相。懷愍敗後百官分離。或走江南。或為俘戮。長安失據帝幽平陽江東於時。忽有五日並出。都下勸睿宜稱晉王。統攝萬機以臨億兆。愍帝崩後遂即居尊。立元建武。因都建鄴。避愍帝諱改名建康。先是泰康二年。吳舊將管恭作亂。太史伍振筮曰。恭即滅矣。然更三十八年。楊州當有天子。至是果如其言。又秦始時。望氣者雲。吳金陵山五百年後當出天子。始皇忌之。因發兵鑿金陵山斷。改稱抹陵冀絕其王。凡自政至睿五百二十六年。有晉金行奄君四海。又時謠曰。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永嘉喪亂宗室中。唯瑯玡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江表。而睿首基為帝。將知受命上感天靈。欲跨輿圖下資地勢。地負其勢。始皇鑿之而弗亡。天降其靈。劉曜殲之而莫盡。爰自建武至於元熙。凡十二主。一百四年。華戎道俗譯經律論垂六百卷。而弘法之務至是特盛焉。

  (戊寅) 改大興。

  前趙劉曜(字永明。劉元海族子。少孤貧。養於元海傢而承位。十二年改光初元年)。

  (己卯) 後趙石勒(字世龍。上黨武鄉人。其先匈奴別部也。年十四至洛陽。依笑上都門。王衍異之曰。胡雛聲視有奇志。將為天下之患。遣人收之。會勒已去。後起兵據襄國一十五年。壽六十。勒初暴政。及見圖澄缽長青蓮之驗。回心納諫。延及子虎慕德推賢)。

  (辛巳) 涼茂(字成遜寔之弟在位四年)。

  (壬午) 改永昌。上憂崩。

  (十一) 天竺沙門。吉友抵建康。丞相王導見之曰。我輩人也。太尉庾亮光祿周顗廷尉柏彝。一時名公皆造門結友。聲名著搢紳間。嘗對王導解帶盤礴。尚書卞望之適至。友正容肅然。有問其故。對曰。王公風道期人。卞令軌度格物。吾正當以此應之耳。柏彝欲為友作目。久之未得。友曰屍黎密(此雲吉友)可謂卓朗。彝絕嘆以為盡品目之極。大將軍處仲。聞友為諸公器重。心未然。及見不覺手足增敬。周顗為仆射。領選將入局。過友嘆曰。為朝廷選賢。得如君真令人無愧耳。及顗歿友慰其孤。對靈作梵唄。清響凌雲。又咒語千餘言而去。王導嘗戲之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友笑曰。使我如諸君。今日豈得在此。時以為名言。譯孔雀經。梵名屍黎密。蓋讓王位出傢。如吳泰伯然。

  (十二 癸未) 明帝紹改太寧(字道畿。元之長子。敏有機斷。故能以弱制強。克復大業。惜乎降年不永。未致太平崩。壽二十七。葬於平陵)治三年。

  (乙酉) 涼駿(字公建。寔之子。立二十二年。壽四十)。

  (十三)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者。罽賓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寂行。母常安樂。初母夢得神劍。因而有孕。既誕拳左手。遇師子尊者顯發宿因。密受心印。後適南天至中印度。彼國王名迦勝。設禮供養。時有外道。號無我尊。先為王禮重。嫉祖之至。欲與論議。幸而勝之以固其事。乃於王前謂祖曰。我解默論。不假言說。祖曰。孰知勝負。曰不爭勝負。但取其義。祖曰。汝以何為義。曰無心為義。祖曰。汝既無心。安得義乎。曰我說無心。當名非義。祖曰。汝說無心。當名非義。我說非心。當義非名。曰當義非名。誰能辨義。祖曰。汝名非義。此名何名。曰為辨非義。是名無名。祖曰。名既非名。義亦非義。辨者是誰。當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翻。外道杜口信伏。於時祖忽然面北合掌。長籲曰。我師師子尊者今日遇難。斯可傷焉。即辭王南邁。達於南天潛隱山谷。時彼國王名天德。迎請供養。王有二子。一兇暴而色力充盛。一和柔而長嬰疾苦。祖乃為陳因果。王即頓釋所疑。又有咒術師。忌祖之道。乃潛置毒於飲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禍。遂投祖出傢。祖即與受具。後六十載太子德勝即位。復信外道致難於祖。太子不如密多以進諫被囚。王遽問祖曰。予國素絕妖訛。師所傳者當是何宗。祖曰。王國昔來實無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滅已千二百年。師從誰得邪。祖曰。飲光大士親受佛印。展轉至二十四世師子尊者。我從彼得。王曰。予聞。師子比丘不能免於刑戮。何能傳法後人。祖曰。我師難未起時。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於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鮮薪盡如故。王即追悔致禮。師子真嗣既明。乃赦太子。太子遂求出傢。祖問太子曰。汝欲出傢當為何事。曰我若出傢不為其事。祖曰。不為何事。曰不為俗事。祖曰。當為何事。曰當為佛事。祖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諸聖降跡。即許出傢。六年侍奉。後於王宮受具羯磨之際。大地震動頗多靈異。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群有。聽吾偈曰。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本性。無道亦無理。不如密多聞偈再啟祖曰。法衣宜可傳授。祖曰。此衣為難故假以證明。汝身無難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聞語作禮而退。祖現於神變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創浮圖而秘之。當東晉明帝太寧三年乙酉歲也。

  (十四 丙戌) 成帝衍。改咸和(字世根。明帝長子。五歲即位。庾後臨政。壽二十五)治十七年。

  (十五) 三藏理法師名惠理。西竺人也。東晉咸和初。來遊此土。至杭州見山巖秀麗曰。吾國中天竺靈鷲山之一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時多為仙靈所隱。今此亦復爾耶。洞舊有白猿。遂呼之。應聲而出。人始之信。飛來由是得名。師即地建兩剎。先靈鷲後靈隱。常宴坐巖中。號理公巖。今瘞塔在焉。

  (戊子) 趙改太和。

  (庚寅) 後趙改建平。

  (壬辰) 燕慕容皝立。

  (癸巳) 蜀斑(字世文。雄兄之子。初署南平將軍後立為太子。雄疾。斑侍。卒而立。一年復為雄子越殺之。壽四十一)。

  趙弘(字大雅。勒之次子。立一年改元建熙。壽四十二)。

  (甲午) 趙石虎(勒弘自立。盡殺勒種。改元建熙)。

  (乙未) 改咸康○趙改建武。

  蜀期(字世運。雄第四子。立三年改元玉桓。後自縊死。雄諸子皆為壽所殺)。

  (丙申) ○後趙大旱。鬥米直金一斤。

  (戊戌) 蜀壽(字武考。驤之子。雄之弟。殺期自立。六年改元漢興。國號漢)。

  (十六) 咸康六年。成帝幼沖。庾冰以元舅輔政。奏沙門應盡禮王者。尚書令何充等議。不應致拜。下禮官詳議。博士議與充合。而門下承冰風旨為駁。尚書令充仆射褚翌諸葛恢尚書馮懷戴廣等奏曰。世祖武皇帝。以盛明革命。肅祖明皇帝。聰聖玄覽。豈於時沙門不易屈膝。顧以不變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臣等謂。宜遵承先帝故事於義為長。冰固謂應盡敬。下制曰。夫萬方殊俗神道難辯。有自來矣。達觀旁通誠當無怪。況跪拜之禮。何必尚然。當後原先王所以尚之之意。豈直好此屈折而坐遘盤辟哉。良有以也。既其有以。將何以易之。然則名禮之設。其無情乎。且今果有佛耶無佛耶。有則其道固弘。無則義將安取。縱其信然。將是方外之事。方外之事豈方內所體。而當矯形體違常度易禮典棄名教。是吾所甚疑也。名教有由來。百代所不廢。昧旦丕顯後世猶殆。殆之為弊其故難尋。而今當遠慕茫昧依稀未分。棄禮於一朝。廢教於當世。使夫凡流傲逸憲度。又是吾所甚疑也。縱其信然。縱其有之。吾將通之於神明。得之於胸懷耳。軌憲宏謨固不可廢之於正朝。凡此等類皆晉民也。論其才智又常人也。而當因所說之難辨。假服飾以凌度。抗殊俗之傲禮。直形骸於萬乘。又是吾所弗取也。諸君並國器也。悟言則當測幽微。論治則當重。

  (十七) 國典。茍其不然。吾將何述焉。充等重抗。表曰。臣等暗短。不足以贊揚聖旨。宣暢大義。伏省明詔震懼屏營。輒共尋詳有佛無佛。固非臣等所能定。然考其遺文鉆其旨要。五戒之禁實助王化。賤昭昭之名行。貴冥冥之潛操。行德在於忘身。抱一心之精妙。且興自漢世迄至於今。雖法有隆衰而弊無妖妄。神道經久未有其比也。夫議有損也。況必有益。臣之愚誠。實願塵露之微增潤岱嶽。區區之況上裨皇極。今一令其拜。遂壞其法。修善之俗廢於聖世。習實生常。必致怨懼。隱之臣心竊所未安。臣雖愚蔽。詎敢以偏見疑誤聖聽。直謂世經三代人更明聖。今不為之制無虧王度。而幽冥之格可無雍滯。是以復陳愚誠。乞垂省察。冰猶以為不可。復下制曰。省所陳具情旨。幽昧之事誠非寓言所盡。然較略其大。人神常度粗復有分例用。大率百王制法雖文質隨時。然未有以殊俗參治恢誕雜化者也。豈曩聖之不達。來聖之宏通哉。且五戒之才善粗擬似人倫。而更與世之略其禮敬服禮重矣。敬大矣。為治之綱盡於此矣萬乘之君非好尊也。區城之民非好卑也。而尊卑不陳。王教不得不一二之則亂斯曩聖。所以憲章國體宜而不惑也。通才博采往往備其事。修之傢可。以修之國及朝則不可。斯豈不遠耶。省所陳。果亦未能瞭有之與無矣。縱其瞭。猶謂不可以參治。而況都無而當以兩行耶。充等三上章執奏曰。臣等雖誠愚蔽不通遠旨。至幹幹夙夜思循王度。寧茍執偏管而亂大倫。直以漢魏逮晉不聞異議。尊卑憲度無或暫虧也。今沙門之守戒專專。然及為其禮一而已矣。至於守戒之篤。亡身不恪。曷敢以形骸而慢禮敬哉。每見燒香祝願。必先國傢欲福裕之。備情無極已。奉上崇順出於自然。禮儀之簡蓋是專一守法。是以先聖禦世。因而弗革也。然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臣等慺慺以為。不令致拜於法無虧。因其所利而惠之。使賢愚莫敢不用情。則上有天覆地載之施。下有守一修善之人。謹復陳其愚淺。願蒙省察冰議遂寢。何充字次道。廬江潛人。魏光祿大夫宴之孫。少以文義見稱。初為王敦掾。敦兄含守廬江貪污。敦嘗於坐稱之曰。傢兄在郡定佳。廬江士人稱之。充正色曰。充即彼郡人。所聞異此。敦默然。坐客皆為不安。充宴然自若。丞相庾亮嘗薦之於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若能總錄朝端為老臣副。及充拜尚書令。推能用功不私樹恩。世甚重之。初阮裕嘗戲之曰。卿志大宇宙。勇邁前古。充審其故。裕曰。我圖數千戶郡。尚未能。卿圖作佛不亦大乎。卒年五十有五。其後門世事佛甚精。厥孫尚之及點胤等。並建大義闡明佛法雲。

  (癸卯) 康帝嶽。改建元(字世同。成之母弟。年二十一即位。庾亮為相專權。後崩式幹殿。壽二十三。葬昌陵)治二年。

  (甲辰) 蜀勢(字子仁。壽之長子。身長七尺九寸。腰十四圍。善俯仰。立五年改元太和。後死建康)。

  (十八 乙巳) 穆帝聃。改永和(字彭祖。康之長子。二歲即位。母褚後臨朝。壽十九崩於顯陽殿。葬永平陵)在位十七年。

  (丙午) 蜀改嘉寧。

  (丁未) 涼張重華(字大臨。駿次子。立七年。壽二十七)。

  (戊申) 後趙佛圖澄。諫殺太子宣。

  (己酉) 後趙改太寧。即帝位。尋死而國亂。

  前燕俊(姓慕容。字子英。祖名廆。字奕。昌黎棘城鮮卑人。其先有能之裔。世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晉封燕王遷都龍城。生子皝俊。乃皝之次子也。居鄴十一年。壽四十二歲)。

  (十九) 天竺佛圖澄至洛。自言百餘歲。常服氣自養。能積日不食。善誦咒役使鬼神。腹旁有孔以綿塞之。夜讀書則拔綿出光照室。又每臨溪從孔中出腸胃洗濯還納腹中。能聽鈴音言吉兇。莫不奇驗。會洛陽寇亂潛伏草野以觀時變。時石勒屯葛陂多殘殺。澄杖錫謁勒。勒命試以道術。澄取滿缽水咒之。俄青蓮花生缽中。光色耀目。勒由此神敬。延之軍中。未幾劉曜求戰以決雌雄。左右以為未可。勒以訪澄。澄曰。相輪鈴音雲。秀支替戾岡仆谷劬禿當。此羯語也。秀支軍也。替戾岡出也。仆谷劉曜胡位也。劬禿當捉也。言軍出捉得劉曜。又令童子潔齋三日。取麻油合胭脂。躬自塗於掌中。舉手示童子。燦然有輝。童子驚曰。有軍馬。一人白皙以朱絲縛肘。澄曰。此即曜也。勒遂出戰。果生擒劉曜。勒稱趙王行皇帝事。敬澄彌篤。每舉事必咨而後行。勒殂。弟季龍襲其位。徙都鄴城。尤傾心事澄。下令衣以綾錦乘雕輦。朝會引見。常侍禦史悉助舉輿升殿。太子諸公扶翼而前。主者唱大和尚。坐者皆起。敕司空季農朝夕問候。時支道林聞之曰。澄公其以季龍為鷗鳥耶。及晉軍侵淮泗。季龍怒曰。吾奉佛供僧返更致寇。佛無神矣。澄入見曰。陛下前身為商人。經罽賓寺設大會。會有六應真。吾其一也。有聖者曰。此檀越報盡為雞乃王晉地。今陛下為天子。豈非奉佛供僧而致耶。疆場侵噬有國之常。何為怨謗三寶興毒念乎。季龍悔謝。因問曰。佛法不殺。朕為天下掌生殺。恐違佛戒。澄曰。帝王事佛在恭儉慈忍。顯贊法道不為暴虐不害無辜。民有為惡化之不悛者。其可不罰乎。但殺不可濫。刑不可不恤耳。尚書張離傢富事佛。而所為不法。澄曰。事佛在清凈無欲。君雖崇飾寺塔。而貪冒不已無益也。及將去世詣辭季龍。驚曰。大和尚遽棄我。國有難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無由增損。但道貴行全德貴不怠。茍德行無玷雖死如生。咸無焉千歲尚何益哉。然有可恨者。國傢存心佛理建寺度僧。當蒙祉福而佈政猛虐賞罰交濫。特違聖教致國祚不延也。季龍號慟嗚咽。澄安坐而逝。後有沙門自雍州來。見澄入關以聞季龍。命發塳視之。唯塊石存焉。季龍大惡之嘆曰。石吾姓也。大和尚埋我而去。其能久乎。未幾石氏果滅。澄度弟子數千萬人。凡居其所。國人無敢向之涕唾。每相戒曰。莫起惡心。大和尚知汝。其道化感物如此。自大教東來。至澄而盛。

  論曰。大覺璉禪師有雲。妙道之意聖人嘗遇之於易。由生民已來淳樸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迨為秦漢則無所不至。而天下至有不忍願聞者。於是我佛世尊之教入東土。示以性命之理。教以慈悲之行。冬也。旨哉斯言。觀澄公區區西來。當石勒季龍磣暴虓噬之際。而能憫物垂軌。示以玄言德祥。導以慈悲之行。卒使二暴革心道化融洽。於戲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而聖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厥有以哉。

  (庚戌) 趙石祗(三月即位。襄國改永寧。去帝號。劉顯殺隻。冉閔以顯為大單於。稱帝於襄國。引兵攻鄴。敗還。魏克襄國。殺顯及公卿焚宮室。遷其民於鄴。至辛亥國除)。

  魏冉閔(殺石虎。子孫十八人。及胡羯二萬人。壬子克襄國。殺劉顯。後為慕容俊所滅。殺閔於遏。徑山七裡之內草木皆枯。半年不雨。祭之乃雨。國除)。

  (辛亥) 前秦符健(字建業。洪第三子。洛陽臨渭氏人。其先有扈之裔。父洪字廣世。為西戎酋長。初住石虎。滅洪。有師十萬。自稱秦王。生健。背有草付字。改姓苻氏。僭立四年。都長安。改元皇始。壽二十九。而終)○符子朗(堅之兄。英潔不仕。著書二十篇。曰符子多贊釋)。

  世尊入滅一千三百年矣。

  (壬子) 燕改元璽。

  (甲寅) 涼張祚(改和平元)。

  (乙卯) 符生(字長生。健第三子。立二年改元壽光。二十三為堅殺之)。

  涼張玄靚立。

  (丁巳) 改升平。帝加元服。

  符堅(字永固。洪之子。雄武智略。盡有中原。以百萬之眾伐晉。為謝石所敗。立二十七年。壽四十八終。改元永興)。

  燕改壽光。

  (二十) 釋涉公。本蜀人也。預言多驗。遊化至長安。時天大旱。堅命師祈雨。咒龍缽中。其雨沛然。恪加敬事。師不食五谷。日行五百裡。是年示滅而歲復旱。堅謂秘書朱彤曰。涉公若在。豈使朕焦心於雲漢哉。其思仰如此。

  (己未) 秦改甘露。

  (庚申) 燕慕容暐(字景茂。俊第二子。僭立十年。改元建熙)。

  (二十一 辛酉) 沙門於法開。蘭公徒弟也。善放光法華。尤精醫法。嘗值婦人在草危急。開曰此易治耳。主人宰羊欲祀神。開令取肉為羹進竟。因氣針之。須臾羊瘼裹兒而出。或問。法師高明剛簡。何以醫術經懷。答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調九候以療風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

  (二十二 壬戌) 哀帝丕改隆和(字千齡。成之長子。即位修身。後斷谷服長生藥。過度中毒。崩於西堂。壽二十五。葬於安平陵)治四年。

  栴檀瑞像(已上六十八年。在龜茲。此下一十四年。在西涼府)。

  (癸亥) 改興寧。

  (甲子) 涼張天錫立(駿之少子。玄靚委政。與臣謀殺。自立。至丙子。為符堅所虜)。

  (二十三) 是年哀帝。詔法師竺潛。講般若於禁中。嘗著屐至殿中。人聚觀嘆道德高風。初不省有市朝。時簡文輔政。沛國劉惔嘗遇潛於簡文座中。嘲曰。道人亦遊朱門乎。對曰。君自見朱門。貧道以為蓬戶。及辭還剡山。支遁寓書求買沃州小嶺歸隱。潛答曰。欲來當給。未聞巢由買山而隱也。寧康二年卒。武帝下詔曰。法深理悟虛遠風鑒清高棄宰輔之榮。襲染衣之素。山居世外篤勤匪懈。方賴宣道以濟蒼生。奄從遷謝用痛於懷。其賜緡錢十萬。助建塋塔。潛字法深。凡中國敕葬沙門。自潛而始。

  (二十四) 法師支遁字道林。與謝太傅安王右軍羲之厚善。安守吳興。以書抵遁。略曰。思君日積北辰尤甚。知欲還剡自治為之愴然。人生如寄耳。自頃風流得意事殆磨滅都盡。唯終日戚戚。遲君一來以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載也。及竺潛辭闕。有詔遁。繼講法於禁中。一時名士殷浩郄超孫綽柏彥表王敬仁和充王坦之袁彥伯。並與結方外交。天下想見其標致者劉系謁於白馬寺。談莊周以適性為逍遙。遁曰。不然。桀蹠以殘虐為性。豈亦逍遙乎。於是註逍遙篇。學者宗之。王蒙嘗極精思作數百語。詣遁曰。與君別久。而君瞭不長何也。蒙慚汗曰。絳缽之王何也。郄超嘗問謝太傅曰。遁談何如嵇中散。太傅曰。嵇努力裁得半耳。又曰。何如殷浩。太傅曰。亹亹論辨恐當抗衡。超拔淵源殷有慚德。超後與親舊書曰。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隆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太和二年。廢帝海西公在位。遁抗表辭還山。有詔資給敦遣。諸公祖餞於征虜亭。蔡子叔者。先至近道林坐。適起而謝。萬亟趨其處。子叔還合褥舉萬投諸地。萬曰。幾損我面。子叔曰。吾初不為卿面計。其為當時所慕如此。晚居山陰講維摩。許詢為都講。遁通一義。眾意詢不能難。及詢設難。又意遁不能通。而賓主之難相尋無窮。聽者多言。自得遁旨。詰之輒失。著即色遊玄聖不辯知等論。有遺其馬者。畜之曰。吾愛其神駿耳。有遺其鶴者。縱之曰。沖天之物豈耳目玩哉。君子多其達。及卒戴逵過其塔嘆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計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也。

  (二十五) 郗超字嘉賓。少有曠世之度。談論義理精微。標志慕佛加好行檀。大將軍桓溫辟為參軍。時王珣同府。珣為主簿。超美髯。珣身短小。府中語曰。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謝安王坦之詣溫府。溫先令超臥帳中。聽其論事。俄風動帳開。安笑曰。郄生可謂入幕之賓矣。超喜隱遁。聞拂衣者。必為起屋具器用遺之。支道林每謂。其造微之功足參正始。甚重之。又與汰法師厚善。嘗約先歿者。凡幽冥報應當以相報。俄而汰卒。一夕見夢曰。向與君約報應之事。今皆不虛。願君無忘修德。以升濟神明。超由是循道彌篤雲。

  (二十六 乙醜) 秦改建元。

  (丙寅) 廢帝奕(字延齡。哀之母弟。後大司馬桓溫。廢為海西公。十月卒於吳。壽三十五)。

  改太和在治五年。

  (丁卯) 大教東被三百年矣。

  (二十七) 釋道安者姓衛。常山扶柳人。圖澄之門學。傢世英儒。早失覆蔭。為表兄所養。早年讀書一覽無忘。十一出傢而能日記萬言。終為緇林奇表。寧康初。安於襄陽檀溪寺。建浮圖鑄銅像。能起自行。至方山而止。光明燭天傾都瞻拜。歡呼動山谷。秦主符堅送外國金飾倚像金縷結珠彌勒等。安每講設以作證。一夕像光照室。視之頂有舍利焉。習鑿齒襄陽高士。先以書通好。乃詣安自稱曰。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相得歡甚。即以書抵謝東山。稱安蓋非常勝士。恨公不一見耳。孝武帝聞安名。詔曰。法師以道德照臨天人。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安固辭不受。未幾符堅攻陷襄陽。得安而喜。謂左右曰。吾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耳。左右問為誰。曰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安入關。沙門萬數皆隨師姓而名。安曰。師莫如佛世也。應沙門宜以釋為氏。及增一阿含經至乃雲。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傢同稱釋氏。遂與符合焉。世益重之。又藍田得古鼎。容二十有七斛。腹有篆文。朝無識之者。有以問安。安曰。魯襄公所鑄也。由是符堅敕三館學士有所疑皆師於安。國人語曰。學不師安義不禁難。時符氏東極滄海。西並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唯建康未服。堅雅意欲取而有之。群臣諫不從。太尉符融者叩頭請安。為蒼生一言。安諾。及堅出東苑。命安升輦同載。仆射權翼進曰。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道安毀形寧可參廁。堅怒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易輿輦之榮。未稱其德。即詔翼扶安登輦。於是翼跪而掖之。堅顧謂安曰。朕將與公南遊吳越。整六師以巡狩。登會稽以觀滄海。不亦樂乎。對曰。陛下應天禦世。富有八州居中而制四海。宜棲神無為與堯舜比隆。今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土。東南地區勢卑氣厲。昔舜禹遊而不返。始皇適而不歸。以貧道觀之。未見其可。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皆憂國至深。其論可聽。堅曰。非區域不廣也。朕欲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順時巡狩。且有格言儻如高論。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安曰。必欲往。宜駐蹕洛陽枕戈畜銳傳檄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堅不納。太元七年堅自將步騎。百萬次壽春。為晉徐州刺史謝玄所敗。單騎遁還。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一日感龐眉尊者降。安出所制似之。尊者欽嘆以為盡契佛心。仍許以密助弘通。安識其為賓頭盧也。因設日供祀之。今供賓頭自安而始。門弟子通其業者數十人。知名於世有法遇者。傳教長沙。門徒數百。有私飲者。遇縱而不舉。安兼知之。即封荊以寄。遇抱荊而泣曰。董眾無狀而遠遺師憂。於是俯伏躬受其譴。太元十四年正月晦日。安命其徒具浴。忽見異僧出入隙中。安以生處問之。僧指西北即雲開見樓閣如幼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敷百小兒。皆就浴而去。識者以為應真之侶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貌侻而姿黑。博學善詞章。諺曰。漆道人驚四鄰。左臂有肉方寸許隆起如印。時號印手菩薩。著僧尼軌范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世遵行之。

  論曰。法源濫觸之初。由佛圖澄而得安。由安而得遠公。是三大士化儀軌則。或無以異。至於出處操尚。若相戾者何哉。大抵晉室渡江自明帝之後。當代時君雖無可稱者。然而朝廷紀綱法度未始或虧。當是之際。故遠公得以遂其高。天子臨潯陽而詔不出山。若澄安二公。失身偏霸之朝。萬一不區區俯仰曲徇其情。彼季龍符堅其肯容之高臥山林。而不為之屈耶。此古所謂易地皆然。三大士有之矣。孟軻氏稱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聖人者。良以其道通方而善趨時也。世謂澄安之操不逮遠公。吾弗信矣。

  (二十八) 孫綽字興公。父楚有重望。綽博學美文辭。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初隱稽山放情山水。作遂初賦。以見志。友道林問綽曰。君何如許。答曰。高情遠志弟子早已伏膺。然一詠一吟。許將生面。嘗作天臺賦。示友人范榮期曰。卿試以擲地當作金聲。榮期曰。恐此金聲非中宮商。然每至佳句。輒雲。應是我輩語。於吾道多有論撰。具見弘明等集。年五十八卒。史臣稱綽有匪躬之節。不徒文雅而已。

第1部分佛祖歷代通載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藏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