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佛祖統紀

助印经书
  ·東吳文詡法師

  ·錢唐如詢法師

三學法師法嗣

  ·三學若水法師

浮石法師法嗣

  ·景雲溫其法師

  ·天柱守孜法師

  ·浮石懷月法師

  ·婺女日東法師

廣慈法師法嗣

  ·妙悟希最法師

  ·懺主法宗法師

  ·妙果子良法師

  ·餘慶思辯法師

  ·浮石惟清法師

  ·龍泉覃異法師

  ·雷峰戒珠法師

  廣智法師法嗣(第二世)

  法師鑒文。四明人。賜號神智。為廣智得法上首。繼席南湖。大揚祖父之化。嘗曰。我由釋迦佛。得出傢聞道。由智者大師。得依師學教。乃日課佛祖號千聲。夜禮千拜。用為報恩。未嘗以事廢。

  法師繼忠字法臣。永嘉丘氏。父母求嗣佛祠。同夢一僧授以好子雲。螺溪尊者寄汝養之。母娠即厭葷血。幼見佛像必致敬。八歲入開元。蒙恩得度。即詣南湖依廣智學。勞苦得疾。乃行請觀音三昧。蒙大士放光以水灌頂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觀無所凝滯。廣智深器之。時令代講。雪竇顯禪師。見而嘆曰。四明之道為有傳矣。永嘉士庶。請居開元東閣。遷妙果慧安。退隱江心研精禪觀。出主西湖法明。學者驟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師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毀之乎。每歲正月上八。於郡中授菩薩戒行放生事。士庶嘗至數萬人。每誓於眾曰。入吾道場而歸命三寶者。縱未得道。願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見出傢求無上道。行法華光明彌陀觀音三昧。日不虛過。誦咒救疾神應莫測。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舉首加敬。稱為戒師。元豐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集眾說法。結印坐亡。人見赤光徹照空表。凈社全教。夢金甲士告曰。今夜得道人入滅。慶恩希妙夢。神人告曰。忠法師已生兜率。師久行施食。後雖有繼。鳥雀悲鳴。三日不下。葬於瑞鹿山。傳法者及百人。著扶宗集五十卷。集十諫。指迷。抉膜。十門析難。及十義書等。用昭四明獨得祖道之正。至於所錄二師口義。後人頗怪其冗雜。

  法師惟湛。義烏宋氏。父母遇異僧謂之曰。汝當生子六人。第五者宜令出傢。後入道雙林覃恩得度。首謁神照。未久復往依廣智。嘗白智曰。大師所授我所不疑。若圓頓絕待之旨。當須自得。後忽於廣智言下。豁然有悟。與上流交論莫不推服。初敷講於雲間超果。大揚化道。天臺一宗盛於三吳自師始。熙寧六年三月八日。建光明會。遽謂眾曰。吾今報緣止此。即舉涅槃遺教。殷勤囑累。趺坐而逝。火浴之頃舍利粲然塔於西餘山。海慧若圓。為門弟上首。

  法師如吉。四明人(二師口義序六)學廣智得其旨。見前輩編類集。初無詮次。於是參以三部之文。節略成類以行於世。嘗註金錍。言簡而義正。學者宗之。住錢唐因果。

  ○法師沖霄。久學廣智。號稱具體。初開寶中(太祖)。

  法師全曉。舍於大梅之山。吳越忠懿王仰其德。錫帑金改建為院。及賜經卷一藏。院成乃名金文。曉亡。高弟正和嗣之。霄又和之嗣也。師以其居稍隘。始與其徒。遷築於柏巖峰下。大開廣智之道。始平四年上於朝。賜額慧照(郭暨作記廣智立石)。

  法師本誠。四明奉化人。依南湖學廣智。志尚靜退。乃閑居於法昌。禪誦並進人欽隱德。院主更建眾宇久不克就。師慨然自誓曰。昔智者。造三十六寺。像八十萬軀。今吾徒豈於一剎而不能成耶。即率同志。化邑人得錢二百萬。並力以營。殿與像俱畢事。著作郎俞充。為之記謂。師有得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之義雲。

  神照法師法嗣(神照下第二世)

  法師處咸。天臺王氏。母夢白雲自天西來入室內化為白馬。因而有娠。七歲入國清依師。十四受具戒。即自嘆曰。佛法廣大。若不力學何能見道。乃入天封閱藏經三年而畢。及往謁神照。深悟教旨。恭默自遜人莫能測。神照嘗托疾命師代講。眾才一聞心容俱服。初住赤城崇善。姑蘇李庭芝將守臺。夢神人曰。公典天臺。五祖臺下有龍頭九九。和上宜就見之。到郡咨詢莫知其說。閩士陳白悟曰。天臺五祖昔居赤城。今咸師住此。生於丙辰九月九日。其龍頭九九之謂乎。庭芝大愕即往謁見。師為談出世道深有契會。以寺宇隘陋謀遷之。庭芝首捐金帛。乃卜就東南地。開基之日。獲銅磬於土中。少師李公尤尊敬。請主白蓮。奏賜法真之號。居山五十年。登門受道者萬數。元祐元年正月。法鼓擊之不鳴者七日。至七月告眾曰。二十三日吾將行矣。遜唱衣盂飯眾為別。戒侍者。晨鐘鳴當告我。至時徐起。趺坐寂然而化。著三慧論。光明十願王。續神照行法經疏。行於世。

  法師處謙。永嘉潘氏。母感夢見瑞雲入懷娠。三年而生。九歲依常寧契能出傢。章聖在禦覃恩得度(真宗祥符元年。封泰山。詔天下寺觀。各度一人)即往學於天竺。慈雲異之曰。是能棟梁吾道者。復謁神照。大明圓頓之旨。然三指供佛祖祈妙悟。未幾擢居第一座。神照以止觀一帙授之曰。汝當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見耳。既而言歸鄉邑。繼能師之席。遷慈雲妙果赤城。講道益振。少師李端愨。請主白蓮。北海郡王為請神悟之號。丞相王安石。與一時朝賢競為歌詩。以贊其德。郡大旱。要師祈雨。師至龍湫語曰。汝受智者大師付囑。遇旱當施甘澤。何不憶耶。忽大風黑雲從湫起。驟雨如註。閱十七年。將歸永嘉。郡侯士庶固留演教。乃於巾子山慧林精舍講小般若。後時杭師祖無擇。以寶閣請。趙獻以凈住請。內翰楊繪以南屏請。紫微陳舍人以天竺請。十坐道場。閱四十年。講唱不倦。登門三千人。稟法者三十人。熙寧乙卯四月丙寅。晨興沐浴更衣。集眾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乃曰。吾得無生日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凈土。即入定寂然。塔全身於南屏之右。弟子良弼請無為揚傑銘其塔雲。師嘗解十不二門。題曰顯妙。於色心不二雲。分色心者。不二而二。妄之境也。其體一者。二即不二。妙之門也。故以總別斷盡十門二不二相。使粗妙昭然門旨不壅。是知境妙不二之門。在乎一念色心。得此之門。寶乘即乘。道場可到。

  法師有嚴。臺之臨海胡氏。母將孕。號痛頓仆。其兄沙門宗本曰。是必有異。若生男當出傢。母聞之合掌以許。既而痛止。果生男。六歲依靈鷲從師。十四受具戒。閱壽禪師心賦若有所悟。即往東山學於神照一心三觀之道。法華三昧之行。莫不神解。而躬行之。時法真同居會中。謂之曰。子雖晚出當大成器。嘗讀止觀至不思議境曰。萬法唯一心。心外無一法。心法不可得。故名妙三千。法真益嘉嘆之。初主無相慧因法真。自赤城遷東掖。舉師以代。常謂去佛久遠人迷自性。凡宣演之際。必近指一心使之易領。聞者皆能有入。紹聖中。郡請主東掖。師曰。智者年未五十。已散徒眾。吾老矣可堪此耶。卒不赴。隱居故山東峰。廬於樝木之旁。因自號曰樝庵(文集中。有樝庵記。辭理極奇勝)畜一缽無長物。躬拾薪汲水。食唯三白。毗尼條章輕重等護二十年。專事凈業以安養為故鄉。作懷凈土詩八章。辭情淒切人多樂誦。常時所修三昧多獲瑞應。施鬼神食除病卻崇。驅蛇去蟻水旱禳禬。一為課誦如谷答響。母病目。師對觀音想日精摩尼手。母即夢師擎日當前。覺而目明。建中靖國元年孟夏。定中見天神告白。師凈業成矣。又夢池中生大蓮華。天樂四列。乃作餞歸凈土之詩。越七日趺坐而化。以陶器塔於庵北。有光在塔如月。三夕乃沒。師淹貫藏經該通書史。註安樂行空品。及法印經疏。玄簽備檢。文句箋難。止觀助覽。阿彌陀禮文。又撰或對一編。辯論古今。於茲為要。

  左伸。臨海人。從東掖神照授菩薩戒。及為說大乘法要。豁然開悟有如夙習。神照對眾摩頂與記。自是嚴奉戒律。遇事不易其節。刻西方三聖像。旦夜虔事。誦法華三千四百部。金剛般若二萬過。紹聖二年秋臥疾。命僧凈圓唱法華首題增受菩薩戒。尋夢三偉人立於江皋召伸登舟。瞥然西邁。伸知往生有期。乃請僧諷阿彌陀經。未徹即雲。我已見佛光矣。遂沐浴更衣。戒左右勿哭。勿逼吾前。稱佛結印而化。

  南屏法師法嗣(南屏下第二世)

  法師從諫。處之松陽毛氏。幼見佛經輒能自誦。父曰。再來人也。年十九。試法華經得度。即謁上竺辯才。夙夜聽習。復往依南屏於金山。問辯如流。南屏嘆曰。吾道由子而行也。熙寧中。講於明慶徒眾日蕃。乃遷凈住。元豐初。處人建壽聖迎居之。越三年辨才主南屏。自以年老屈師首眾。嗣歲舉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虛席。辯才囑郡守蒲宗孟曰。靈感勝跡。非從諫不足當。郡用其說。復為奏賜慈辯之號。義天僧統自高麗來求法。郡以師應命。義天慕法留滯中國。朝廷以其國母思憶促其歸。師諭之曰。高僧道紀負經遊學。以母不可舍。遂荷與俱。謂經母皆不可背。以肩橫荷。今僧統賢於紀遠甚。豈為經背母使憂憶乎。義天於是有歸志。乃求爐拂傳衣。及詣智者塔誓之曰。已傳慈辯法師教觀。還國流通乞賜冥護。既歸乃建剎立像尊為始祖。大觀二年。辭歸壽聖之門學。車溪普明等十人詣師省候。師曰。諸子遠至。後會無期。老僧不如乘興便行。遂沐浴更衣。升座說法。書偈。安坐而亡。葬全身於受業。

  法師會賢。早為南屏高弟。初弘教於華亭超果。學者如市。將行化外邑。必得老成貳講者。乃擊鼓集眾。其人對眾答曰。必欲代講於老師。凡所說義許悉破之。師忻然曰。幸蒙破立祖道之光也。

  述曰。南屏晚見法智。其所立義有時而違。今賢師所說。不為貳講之見取。疑此師一稟南屏之言。故貳講得以破之。然世無聞其名。可謂烈士。乃師忻然許其破不以為忌。真賢乎哉。

  三學法師法嗣

  法師若水。三衢人。久依三學。號為有成。欲事廣詢乃易名若水。外現未學處處遊歷。初住天柱崇福。講演不倦。課密語有神功。祖忌將臨。戒庖人備芽筍。庖以非時。日暮噀盂水於後圃。夜聞爆烈聲。明旦視之。筍戢戢佈地矣。民人以疾告。咒水飲之。愈者莫紀其數。

  浮石法師法嗣

  法師溫其。金華人。依浮石學教為成才。治平初。於城北葺景雲舊宇以開講席。夏大旱。日演光明經虔扣諸天。已而甘澤遍洽。郡守。盧革為奏其地永為天臺演教之所。賜師法雲之號。嘗造九祖像。極為精麗。東陽教學之行師之力也。弟子七十二人。普月大師善嵩。主慈覺。化成一境。居式主。景德有虎子之稱。

  廣慈法師法嗣

  法師希最。霅川施氏。賜號妙悟。四歲出傢。以天禧覃恩得度。年十五。傳教觀於廣慈。同門畏愛號為義虎。治平中。始敷講於嘉禾。隆平繼徙居於勝果。有空室崇所棲。師咒土擲之。得片紙書。今被法來遣。若法力沒當復來此。數日擊物颺火變怪百出。師訶之曰。不聞惱法師者。頭破作七分。乃為廣說輪轉因緣。眾僧聲咒為其破障。忽空中轟然擲朱書雲。漢朝烈士沈光。大略悔過。且雲蒙師說法之力。當往生他化天。自此遂絕。師因凈覺背宗。上十諫書。法智作解謗。凈覺復作雪謗。時法智在疾不復答。凈覺在靈芝。對眾詫曰。隻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師不甘之。乃作評謗以極辨之。其略有雲。近睹雪謗盛制。所謂救生法二身。雪增減二謗者也。然此書。一往可觀。再言有失。解謗雖已煥然。雪謗猶自冰執。今據吾祖之格言。以評阇梨之謬解。凈覺見之曰。四明之說其遂行乎。元祐庚午秋。集眾書偈安坐而化。阇維之日得舍利數百。

  述曰。凈覺既屢起破師論。及雪謗之出。而法智已在疾不復辨。於是凈覺自謂已勝。無忌憚矣。不有妙悟。誰能評之。起四明之宗以信後世者。於妙悟功最高。

  法師法宗。錢唐顏氏。十歲依廣慈為師。十二受具戒。專研教觀。十九往從廣慧。初師服勤十年。廣慈閑居。師歸侍左右。日親法誨。依止觀修大悲三昧。綿歷九載。人目之為懺主。凡禱事祈疾悉獲聖應。建凈土道場。刻西方三像。燼五指供佛。每月集四十八人。同修凈業。名卿賢士多預其會。政和丁酉春微疾。夢彌陀聖眾授手接引。後三日浴身易衣盥口趺坐。倏然而逝。師素聞天竺光明懺期之勝因。預同修。至五日於禪觀中見慈雲法師侍僧數十。師作禮問曰。自昔同修者。皆得往生否。慈雲曰。後之元照。已得往生。擇瑛尚欲三塗弘經(後時瑛師果有此願)汝宜勤修以成本願。言訖而隱。

  法師覃異。餘姚杜氏。師龍泉清序。遇皇祐普度恩得剃發。習教觀於天竺明智。後入雷峰廣慈之室。孜孜扣擊。二十年無倦志。學成歸裡敷講故山專勤凈業。誦法華至五千部。普賢彌陀。誦各萬卷。崇寧元年秋示疾。集眾告曰。吾生凈土時至。當乘金臺隨佛西邁。即澡身端坐。結印而逝。火餘舌根。舍利如綴(此卷四十人。本紀止錄十人。餘二十七人不錄)。

  佛祖統紀卷第十三(終)

  佛祖統紀卷第十四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師列傳第六之四

神智文法師法嗣(廣智下第三世)

  ·明智中立法師

  ·文慧宗正法師

  ·空相思恭法師

扶宗忠法師法嗣

  ·草堂處元法師

  ·永嘉法詮法師

  超果湛法師法嗣

  ·海慧若圓法師

法真咸法師法嗣(神照下第三世)

  ·白蓮道卿法師

  ·安國元惠法師

  ·四明凈杲法師

神悟謙法師法嗣

  ·北禪凈梵法師

  ·白蓮善圭法師

  ·德藏擇瑛法師

  ·金華子方法師

  ·壽安良弼法師

  ·凈住思照法師

  ·一相宗利行人

樝庵嚴法師法嗣

  ·天臺法麟法師

  ·天臺應通法師

慈辯諫法師法嗣(南屏下第三世)

  ·車溪擇卿法師

  ·慧覺齊玉法師

  ·圓覺蘊慈法師

  ·普明如靖法師

  ·天竺應如法師

  ·法雲宗敏法師

  ·佛智慈雲法師

  ·佛照智堅法師

  ·慧覺清月法師

  ·圓明普賢法師

  ·上竺明義法師

  ·高麗義天僧統

群峰初法師法嗣

  ·梵慈智普法師

南屏文法師法嗣

  ·憲章仲閔法師

超果賢法師法嗣

  ·精微彥倫法師

  ·清辯蘊齊法師

  ·寶積彥端法師

景雲其法師法嗣

  ·覺慈善嵩法師

  ·景德居式法師

  神智文法師法嗣(廣智下第三世)

  法師中立。鄞之陳氏。賜號明智。母夢日輪入懷遂有娠。夜不三浴。則啼號不止。九歲出傢於甬東之棲心。受經一誦永憶不忘。治平中試經開封府。中選得度。初依廣智學教觀。及神智斷主南湖復依之。熙寧中神智開幃。設問答者二百人。無出師右。乃舉居座元。久之去謁扶宗於永嘉。將歸。宗曰。子行必紹法智之席。及神智謝事。乃俾師為繼。元祐初。高麗僧統義天遠來問道。甫濟岸遇師升堂。嘆曰。果有人焉。遂以師禮見。傾所學折其鋒竟不可得。師令門徒介然。始作十六觀室。以延凈業之士。已而辭去曰。吾年六十。當再來。即退處東湖之隱學。數年郡太守王公。勉主寶雲。一新棟宇。於伽藍神腹得願文雲。後百年當有肉身菩薩重興此地。聞者異之。後退隱白雲庵。日宣止觀至不思議境。嘆曰。吾道至此極矣。有不思議境則有不思議心。乃作不思議辯正。又指五章裂大綱目。寄果明因以成解行。舉佛攝生全生是佛。作止觀裂網指歸釋疑。文慧正師亡。郡請再主延慶。果符六十再來之言。嘗升座說法。慈霔無盡。下座問侍者曰。吾適道何語。侍者答以所聞。師曰。吾覺身心同太虛空。殊不知語之所出也。歲懺行江浙延慶為最盛。擇其徒修法華懺者。七年。行法將圓。禪觀中見一大舟。眾欲乘不可。唯師坐其中以行。自是辯慧泉湧超勝於昔。政和五年四月辛亥。謂門人法維曰。吾聞異香心甚適悅。謂觀堂行人曰。吾當與汝輩長別。即面西坐逝。塔於崇法祖塔之東。講三大部凈名光明數十過。誦法華逾萬部。與人除病卻鬼救災旱。不能畢記其驗。孔老之書無不遍讀。其對儒士講說。則反質之曰。此道在孔聖如何。在詩書如何。儒士不知對。則援引委辯之曰。無乃若是乎。聞者心服而退。師在永嘉。扶宗謂曰。吾常見摩利支。韋馱於夢中求護法。他日幸於南湖懺室置其位。及師主席乃立像自師始。陳瑩中嘗贊師曰。嚴奉木叉。堅持靜慮。以身為舌。說百億事(言戒定慧皆備具也)。

  法師宗正。賜號文慧。依神智學教觀。深造閫域。治平初。繼主南湖。大弘宗教。先是寶雲祖。藏骨於育王山西北隅。後七十七載。師自南湖往禮敬。顧甃甓有毀。將遂蕪沒。乃飾工累石。起方墳以顯其處。且復為石塔記以識其事。時謂微師此文。寶雲之藏幾不可考。法師思恭。湖之烏程人。賜號體真。年十九剃發。詣神智學教觀。及歸裡時。空相廢於積潦。師克志興復。為屋三百楹。從容無求。而施者自趨。功成修長懺三載以答志願。及老歸吳山解空。建炎元年九月。別眾坐逝。荼毗煙所至皆凝舍利。塔於院東南隅。弟子戒澄等四十三人。皆傳道有成。分化浙水。

  扶宗忠法師法嗣

  法師處元。永嘉人。久參扶宗。遂繼法明之席。郡侯仰其道化。任以僧正。澄清品流莫不厭服。所著輔贊記三卷。其論經體則推本法智廣智源流之說。論無住本三種觀法。答扶宗通相三觀。其說明正學者宗之。崇寧二年。閑居東溪草堂。述義例隨釋六卷。初荊溪以止觀文廣。例為七科。名為義例。俾學者知解行之大旨。雖法智制述之多不暇為記。師因義神智為纂要。以初乘觀法性德之境為真如理觀。修德之境為唯識事觀。師謂狂妄徒疑後學。乃決志註釋以斥纂要之非。

  法真咸法師法嗣(神照下第三世)

  法師凈杲。四明人。學法真為高弟。撰金剛經疏。欲講即講。不俟眾集。有臣律師者入冥府。司名者曰。誤追也。臣潛窺其籍。有雲明州凈杲阇黎。講金剛般若經一百遍。既反詣師以問。師曰。但十遍耳。恐以義勝褒為百遍。

  神悟謙法師法嗣

  法主凈梵。嘉禾人姓[竺-二+亶]。母龔氏。夢佛光滿室遂有娠。及生因名佛護。十歲從勝果師永懺主出傢。常念阿彌陀佛。或問年少何為念佛。答曰。我欲往他方丈求掛搭去。年十八受具戒。即依超果湛師學。未久復往謁神悟。屢親講說大契夙心。元祐初主姑蘇大慈。講三大部十餘過。餘文稱是。受業門生殆遍吳地。信人稟戒幾滿城邑。嘗率二十七人修法華三昧。以二十八日為期。如此三會。感普賢大士授戒羯磨。至稱凈梵比丘。則洪音震響如撞巨鐘。三昧將圓。有二僧作禮曰。今春到石橋禮聖跡。忽見空中散華異香非常。一僧遽曰。姑蘇梵法主。期懺散華至此。語畢不見。因來瞻禮。長洲令黃公彥。刻記於石雲。異哉師之道力。其與北京進法師。夢釋迦授戒。南嶽夢四十二人加羯磨法。異世同效。師制期懺規式。二浙至今行之。嘗依讖譯光明。別制懺儀。與眾同修。感格屢見。禪觀之處眾見金甲神王跪於座前。後於一處期懺。見韋天按行懺室。行人有遭其點察者。輒障起而退。夜居西院。時暑酷熱眾不安臥。師方披三衣坐水閣上。忽風雪飛集涼氣逼人。旦謂眾曰。夏行冬令眾皆嘆仰。知為神龍翊衛變熱為涼也。元符中夢黃衣請至冥府。王者迎就座。令吏檢祥靄簿雲。凈梵比丘。屢經多劫長講法華。王即起頂禮遣使送還。政和中太守應公婢。為崇所嬈歌笑不休。請師施戒即刻神定。葛氏請師為亡夫施戒。即見夫恭敬於師繞座三匝稱已得解脫。宣和初。郡守賈公。敬師高行。補為管內法主。建炎元年十月坐亡。阇維得舍利甚多。藏塔於橫塘般若。

  法師擇瑛嚴之。桐江俞氏。母夢二日貫懷。後二歲散二男。俱出傢。皆試經得度。長名子欽。受業錢唐凈住。次即師也。入道於杭之壽寧。熙寧中參神悟於施水寶閣。深悟止觀之道。閱不二門金錍。不寢者數月。以所得白師。神悟曰。法華妙旨歸乎自心。宜善護持勿自輕也。當湖魯氏。於德藏創一院。以迎師大開法施。久之遨遊杭秀蘇湖間。元符二年春。於杭祥符示疾。俄舊身憑幾。西向諷彌陀經。卷終而逝。嘗述凈土修證儀。其贊有阿彌陀佛真金色之偈。至今人皆誦之。又辯西方此土二種觀門之相。以勸專修凈業者(文見凈土本傳)。

  行人宗利。會稽高氏。七歲受業於天華。既具戒。往姑蘇依神悟。即入普賢懺室。要期三載。忽夢亡母謝曰。蒙汝懺功已獲生處。又見普賢從空過前。懺畢復往靈芝謁大智律師。增受戒法。夢大智在座呼宗利名。口吐白珠令吞之。又於靜定中神遊凈土見寶池蓮華寶林境界。尋詣新城碧沼。

  專修念佛三昧。經歷十年。復遊天臺雁蕩天封。皆建凈土道場晚歸受業天華。建無量壽佛閣接待雲水。政和元年天旱。詣日鑄山帝舜祠祈雨。感龍王現金色身。甘雨沾足。建炎末入道味山。題所居曰一相庵。會稽道俗請師主系念。至第三夜。繪像頂珠忽放光明大如箕。預會者益堅固。紹興十四年正月晦。告弟子曰。佛來也。吾將歸安養矣。書頌為別曰。吾年九十頭已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端坐即逝。是日近山人見異僧滿山谷。莫知所從來。瘞全身於庵居之後。

  法師思照。錢唐陽氏。十四歲從凈住從雅。聽法華方等於南屏。復往東掖參神悟。大有契入。既而刺血書法華七軸。專修念佛三昧。築小庵曰德雲。後連小門。為觀落日之所。刻三聖像。每夜過午即起念佛。月二十三日。率道俗系念終其身。三十年。一旦語其徒曰。夜夢佛金身丈六。此往生之兆也。請僧七日以助念佛。屈指作印奄從坐化。時宣和元年春也。阇維之際。頂骨牙齒。皆瑩明如玉石。師於凈土七經一字一禮。華嚴。首楞嚴。金光明。無量壽。普賢行法。遺教。梵網。無量義。略教誠。四分戒本。皆然。唯法華十過。總得二百七十卷。誦法華千部。無量壽佛經五藏。阿彌陀經十藏雲。

  慈辯諫法師法嗣

  法師擇卿。天臺人。天資聰敏博學強記。受教於上竺慈辯。嘗曰。四明旨意吾已得之。唯起教觀信之未及。然不敢不信也。初主車溪壽聖(車溪屬三州四縣。東為秀州崇德縣。唐時名青鎮。古塔。元祐二年。初建壽聖院。請師開山。高宗朝改廣福)未嘗屈節豪貴。聚徒三百施者自至。年三十後。即廢卷禪坐。晚居車溪。每遇講演。但令侍者日供講帙。辯說如流聽者說服。慧解曇應領徒三十人至車溪值說無量義經。聞舉難雲。妙樂有雲。能生一實法華異名。所生無量為法華序。不知能生一實是隔偏之圓即偏之圓。所生無量是同體之權異體之權。應語同行曰。此師言有典刑。足堪問道。即求依止。有不循規者。悅眾以聞。詢其名則指言朋觀二師。師曰。此二人教門大才也弗之問。嘗夜坐方丈。聞廊廡有天樂聲遣人跡之。聲出朋師房。師附壁隙窺之。見朋觀數輩於燈前戲。舉手作無聲樂。師益異之。平時喜茶。臨終之頃謂門人曰。晨鐘鳴即來報。至時啜茶一甌。書偈而化。時大觀二年仲冬也。塔於院南芙蓉蒲。

  法師齊玉(以避時諱暫改齊璧)霅川人。尚書莫公支子也。法號慧覺。早親釋學。日記數千言。始參祥符神智。後依慧辯。一日赴僧次遜辭之。或問其故。答曰誠不欲五千之利而喪一日之功。慈辯得通相三觀之旨。秘不肯說。而屢扣不已。乃於密室跪爐以授。初出居苕溪寶藏。每於歲終大興凈業之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中夜告眾曰。我輩未念佛時。心隨塵境作諸不善。犯一吉羅尚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罪乎(五篇七聚)今若念佛則可一念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況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傢。理當度脫以報重恩。今若破戒墜陷。則父母豈不失望。大眾聞之無不傾誠懺悔舉身自撲至損額失聲者(此雖勸修尊行。正用扶律談常為被末代之意)宣和六年。遷居上竺。先是慈辯之去。繼之者或不振。學徒謀曰。得玉公乃興。郡守翁彥國聞之乃具禮以迎。講道敷化不異慈辯。嘗中夜頂像行道。一僧失規責之曰。汝無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雖不肖。罵為畜生有瑫三寶。自是三年對佛悔過。歲大旱井竭。師運心密禱。夢水出西坡。旦掘之清流湧出。因名夢泉。建炎元年秋。謂首座修慧曰。吾床前多寶塔現。慧曰。和上流通法華之瑞證也。師曰。所願見阿彌陀佛耳。即集眾念佛。頃之舉首加敬曰。佛已來接也。端坐合掌而化。葬於山西草堂之側。謚妙辯。塔曰慧寂。門弟傳教者。密印大師。修慧等二十人。所著普賢行法經疏。及自釋疏。祖源記。無量義經疏。雜珠記(釋孤山所造疏)安般守意法門。尊勝懺法。

  法師蘊慈。四明慈溪人。賜號圓覺。初依壽安弼師。既而復謁慈辯。其學大成。時門下十高弟。師為說法第一。初居西湖菩提。遷會稽圓通。崇寧初。能仁虛席。以師為請。有文首座能行人。各然二指禱佛冥被。師既至。一眾說服。智因暑熱。講散偃息臥榻。適首座至白曰。此山師席。講退之頃不入懺室則居禪堂。未有高枕自安者。師愧謝曰。敢不承教。自此祈寒盛暑不敢少懈。每當如廁則沐浴更衣。雖行道遇雪必手掬以為凈。著十類說權實指迷。世行其文。

  法師如靖。賜號普明。早入慈辯室。杭人有以私憾害其兄者。後深知悔以聞一律師答之曰。殺人償命何足為問。其人即投西湖而死。欲償兄命免為後怨。既不見鬼反悔投水。因眾人入雷峰受戒。鬼隨以入。聞戒師說人造罪許懺悔。其鬼乃怒律師。蚤知可悔必不投水。日夜隨律師索命。語以修薦。百方皆辭。久而言曰。為我請靖佛子。施大乘戒則可脫。及為授戒法。乃見形致謝而去。後主覺悟學徒雲擁。唯一室空閉。雲有惡鬼居之。師中夜入室坐禪忽聞哮吼。見一人頭飛走地上俄化為人。師謂之曰。汝何得擾人。鬼曰。凡出見人本欲求度。人見自畏非擾之也。師乃為說法授戒語之曰。汝可入吾袖。鬼即如教。覺重甚。攜至林中放之。化成天人。殷勤謝師。飛空而沒。建炎二年遷上竺。初是有為鳴童卦者。或以上竺住持為問。童雲。待問土地。良久曰。今早。天符已下請靖法師矣。閱月而師至。三年十一月。金虜破杭。師預感夢。知此山厄運不可免。語其徒令避去。及虜至。或謂可以禮迓。即聲鐘集眾。虜疑其將抗已。放兵大掠。火其屋而去。

  述曰。靖師之德。可以脫索命之鬼。可以度空室之崇。可以感上竺之符。而不能卻兀術之寇止上竺之焚。蓋當群生同分業感兵厄火災。所不得而幸免也。

  法師應如。婺之浦江胡氏。默記多聞。尤善持論。來學上竺。慈辯深器之。嘗往靈山訪同志。出六能義反覆辨詰。彼義墮負。師即揭竿系帛。謂之曰。西竺破敵則豎勝幡。道場降魔亦表勝相。今法戰既勝當揭一竿。人畏其烈目之虎子。初慈辯得南屏通相三觀之旨秘不授人。玉慧覺祈請尤力許。中夜為密說師知之。陟梯揭瓦伏身竊聽。飛雪翻空背若被鎧。旦白慈辯曰。我於通相三觀若有冥授。即錄其言以示一眾。慈辯怒曰。應如盜法。紹聖初。主越之圓通。嘗因講散謂侍者曰。今日東風吹。教法過浙西去。使眼中有耳者得以有聞。師三十歲便亡卷。每臨座侍者供講帙以俟。紹興三年遷上竺。兀術焚蕩之餘。唯存藏室。有勸化人營建者。師曰。我但流通大法耳。他日自有修造者至。及師亡。普覺惟日。果以繼席興土木事。五年九月。車駕幸大士殿。師奏對如流。上喜賜萬歲香山以供大士。師不尚著述。嘗以偈示人曰。吾傳智者一性之宗。三千實相妙空假中。一念法界生佛體同。凡聖一如善惡理融。毗盧身土湛若虛空。達斯旨者法法圓通。左之右之受用無窮。山傢稱如虎者三人。神照本如四明道如及師也。一夕別大眾歸寢而終。塔於寺西北隅。嗣法崇先懷志。白蓮慧仙。皆足世其業。師有教義。名指難集。

  法師宗敏。秀當湖魯氏名族也。賜號法雲。年十五具戒。遍參講席。如超果照廣化明南屏玩無不歷事。後入慈辯室頓有發明。辯謀首座非其才。乃請與之抗論。座為之屈。紹聖初主杭之菩提。元符中遷孤山。樞密蔣之奇。時來謁問楞嚴大旨。為談心要之妙。之奇言下有契。敬以師禮。久之退處報恩六一泉之上(報恩勤師。與歐陽公為詩友。東坡名其泉為六一)宴坐三十年。世高其風。兀術陷杭寺為煨燼。乃還止當湖庵居。紹聖七年冬示寂。命以衣盂修報恩塔。即山椒而葬焉。後十八年。有司以其地為延祥觀。遷其塔於山北鳥窠之側。弟子慧靜。取全身阇維之。視容貌如其生。薪盡火滅。收舍利百粒如菽。

  僧統義天。王氏高麗國文宗仁孝王第四子。辭榮出傢。封祐世僧統。元祐初入中國問道。至四明郡以明智慧照館接之。義天上表。乞傳賢首教。敕兩街。舉可授法者。以東京覺嚴誠禪師對。誠舉錢唐慧因凈源以自代。乃敕主客楊傑送至慧因受法。諸剎迎餞如行人禮。初至京師。朝畢敕禮部蘇軾館伴。謁圓照宗本禪師示以宗旨。至金山佛印坐納其禮。楊傑驚問印。曰義天異域僧耳。若屈狥俗。諸方先失一隻眼。何以示華夏師法乎。朝廷聞之以為知體。至慧因持華嚴疏鈔咨決所疑。閱歲而畢。於是華嚴一宗。文義逸而復傳。及見天竺慈辯。請問天臺教觀之道。後遊佛隴禮智者塔。為之誓曰。已傳慈辯教觀歸國敷揚。願賜冥護。見靈芝大智為說戒法。請傳所著文既還國乃建剎號天臺。奉慈辯所傳教文。立其像為初祖。歲遣使通音問。及施金書華嚴三譯於慧因。建閣藏之(今俗稱高麗寺)見飛山別傳議為跋曰。甚矣。古禪之與今禪名實相遼也。古之所謂禪者。藉教入禪者也。今之所以禪者。離教說禪者也。離教者。執其名而遺其實。藉教者。因其詮而得其旨。救今人矯詐之敞。復古聖精純之道。珠公論辯斯其至焉。近者遼國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與焚棄。而比世中國禪宗章句多涉異端。此所以海東人師疑華夏為無人。今見飛山高議。乃知有護法開士。百世之下住持末法者。豈不賴珠公力乎(戒珠。作別傳議。於禪教之際深有發明。壽九十三。葬骨飛山)。

  述曰。昉師辨祖謂。智炬撰寶林傳詭說百端。如達磨隻履西歸立雪斷臂等。事與南山續高僧傳多不同(雲雲)。世又謂壇經談性不異吾宗。而於念佛求往西方。有以貶斥。義天言遼國焚棄二書者。蓋以此也。

  南屏文法師法嗣

  法師仲閔。三衢人。受業祥符。來依南屏文師。以雄辯見稱義虎。政和初。還鄉主浮石。學者驟至。嘗放言曰。吾座下不五百眾不講大部故一生唯講光明觀音。順寂之日。集眾升堂。登師子座趺足而坐。忽見銀臺自西至。師曰。吾平生解第一義。誓取金臺。今乃若此。瞑目而化。所著憲章集五卷。其自序曰。釋氏子有所述。必求公卿。為之序其首。跋其尾駕其說俾行於世。且衣冠之士。豈知吾之是。識吾之非。儻是而無序。天能喪乎哉。或非而有序。人能駕乎哉。

  超果賢法師法嗣

  法師彥倫。學超果賢師為有成。大觀元年主仙潭。撰教義名精微集四卷。賜號妙慧。又撰金剛經疏二卷。法師蘊齊。錢唐周氏。號清辯。幼歲試經得度。傳教觀於法明會賢師。嘗患疫疾百藥不治。遂力課觀音尊號。夢一婦人以鑿開其胸易其心手捫摩之。患即愈疇昔所覽靡不通記。走筆成章率歸典雅。咸謂辯才之證。主錢唐道林。常熟上方。姑蘇東靈。錢唐南屏。姑蘇廣化。三衢浮石。政和復歸上方。閑居於方丈。述頂山記。釋天臺戒疏凡三卷。建炎四年正月。集眾誦彌陀經。稱佛號畢即刻而化。塔舍利於上方。門人法清及景德法雲克傳其道。雲編翻譯名義七卷。大為梵學檢討之助。類亦附以教義雲。

  景雲其法師法嗣(浮石下第三世)

  法師居式。金華人。嗣景雲住景德撰圓覺疏四卷(此卷三十七人本紀遺失十七人)。

  佛祖統紀卷第十四(終)

  佛祖統紀卷第十五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師列傳第六之五

明智立法師法嗣(廣智下第四世)

  ·澄照覺先法師

  ·慧照法鄰法師

  ·圓澄智謙法師

  ·四明法維法師(明智惠)

  ·定慧介然法師

  ·待制晁說之

  ·諫議忠肅公陳瓘

草堂元法師法嗣

  ·息庵道淵法師

安國惠法師法嗣(神照下第四世)

  ·智湧瞭然法師

  ·真教智仙法師

  ·白蓮梵章首座

白蓮卿法師法嗣

  ·天臺凈侁法師

北禪梵法主法嗣

  ·北禪惠深法師

  ·飛英智忱法師

  ·頂山子文法師

  ·通照慧明法師

  ·超果惠道法師

德藏瑛法師法嗣

  ·北關思凈法師

壽安弼法師法嗣

  ·教藏有全法師

車溪卿法師法嗣(南屏下第四世)

  ·竹庵可觀法師

  ·牧庵有朋法師

  ·祥符道忻法師

慧覺玉法師法嗣

  ·清修法久法師

  ·澄覺神煥法師

  ·假名如湛法師

  ·密印修慧法師(慧覺傳)

  ·慧解曇應法師(車溪傳)

  ·慧照道倫法師

  ·北禪法榮法師

  ·北禪文俊法師

  ·圓覺凈圭法師

圓覺慈法師法嗣

  ·法照中皎法師

  ·神慧敏齊法師

  ·能仁文首座

  ·能仁能行人

普明靖法師法嗣

  ·圓通思梵法師

  ·普圓善期法師

天竺如法師法嗣

  ·崇先懷志法師

  ·宣秘慧仙法師

  ·音圓普證法師

  ·法燈道遵法師

  ·餘姚行澄法師

法雲敏法師法嗣

  ·樞密蔣之奇

佛智雲法師法嗣

  ·法照凈通法師

佛照堅法師法嗣

  ·神辯覺寧法師

  ·等慈慧序法師

梵慈普法師法嗣

  ·圓照梵光法師

  ·東靈智欽法主

憲章閔法師法嗣

  ·餘慶道存法師

清辯齋法師法嗣

  ·景德法雲法師

  ·上方法清法師(清辯傳)

  明智立法師法嗣

  法師覺先。四明之慈溪陳氏。號澄照。七歲受經一讀成誦。初稟教於明智。既得其傳。復請益於慈辯清辯。所詣益深。靖康初主奉化之寶林。會奉旱邑請講金光明。終卷而雨三日。因勉邑人建光明幢。誦經萬部為邑境之護。遷主延慶大弘宗教。久之復歸寶林。築室曰妙蓮。復誦滿萬部。持凈土佛號。四十八藏。摘經疏名言以資觀行。目曰心要。紹興十六年正月十四日。說法安坐而逝。塔於寢室之側。他日有夜聞誦經聲。跡所自出塔中。後月堂居南湖。謂師於延慶有傳持之功。而塔在草莽。乃令遷之祖壟。及開土見栓索不朽。骨若青銅(栓山圓反木丁)。

  法師法鄰。賜號慧照。早為明智高第。屢居座端。道業詞章眾所推服。高麗義天至。首入南湖。師明智而友慧照。請跋所受教乘歸國。師援筆立成。有古史風。義天嘉嘆不已(文見名文光教志)郡命主三學。講演之盛亞於南湖。嘗謂門人曰。餘嘗勸人以二戒。三十已前未可念阿彌陀。七十已後不得持消災咒。謂少不知進。老不知止也。時人然之。

  法師智謙。賜號圓澄。學於明智。紹興庚辰主寶雲。每念寶雲為四明傳道師。自遷骨烏石。其跡寖晦。乃力搜訪。得正法師所撰石塔記。重刻於烏石庵。又於寺辟堂。設像表示後世。

  法師介然。四明鄞人。受業福泉山之延壽。明智居南湖。從其學遂悟境觀之旨。元豐初。專修凈業三載。期滿謂同修慧觀仲章宗悅曰。念佛三昧往生要法也。乃然三指。誓建十六觀堂。中設西方三聖殿。環以池蓮。功成復然三指以報佛恩。於是修觀之士。有所依托焉。

  建炎四年正月七日。金虜犯明州。寺眾奔散師獨不去。虜奄至訶之曰。不畏死耶。師曰。貧道一生願力建此觀堂。今老矣。不忍舍去以求生也虜酋義之謂曰。為我歸北地。作觀堂似此規制。遂逼師以行。後人悲思。乃以去日為之忌(相傳。正月五日。若依本朝通鑒。則雲七日)而尊之曰定慧尊者。立像陪位於觀室之隅(志磐受業福泉。定慧是草堂一派。極有高行。去志磐為五世)。

  晁說之。字以道。自號景迂。官至待制。文元公迥四世孫也。監明州船場。常往南湖訪明智。聞三千境觀之說。欣然願學通其旨。晚年日誦法華。自號天臺教僧。或曰洧上老法華。明智沒為撰碑而論之。時稱高作(碑見名文光教志)。

  陳瓘。字瑩中。南劍人。自號瞭翁。幼登甲科官至正言。親亡之日。廬墓三年。天降甘露。有芝草生於塚上。嘗留意禪宗頗有省發。觀華嚴瞭法界之旨。因上疏論宰相章惇。謫四明。日與明智會。因問天臺宗旨。明智舉止觀不思議境。示以性奪修成無作行之義。公曰。乃知此宗性本現成。又問。現前色身如何觀察。明智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公曰。世人言。其死如歸。不知如歸。乃失傢者。自是深達境智之妙。作三千有門頌以示明智。智可之(文見名文光教志)晚年刻意西歸。為明智作觀堂凈土院記。發揮寂光凈土之旨。宗門韙其說(石刻南湖觀堂)公既貶。諸子皆白衣未嘗懷不滿意。宣和六年冬。無疾別傢人而逝。紹興中。贈諫議大夫。謚忠肅。

  述曰。智者之為道也。廣大悉備。為其徒者。自尊信之。未足以信於人。惟名儒士夫信而學焉。則其道斯為可信也。智者之世。有徐陵柳顧言。荊溪之世。有梁肅李華。慈雲之時。有王文穆馬亮。明智之時。有晁以道陳瑩中。是數君子。不特知道。又能立言以贊之。智者之道。於是愈有光焉。

  草堂元法師法嗣

  法師道淵。永嘉人。自號息庵。久依扶宗深達觀道。居西湖永明講授有法。嘗謂修性離合之旨。指要雖示其妙。後人或戒異說師收束諸文立為二義。一者約修三性三。與修性對論三以明離合。二者約修九性九。與修性對論三以明離合。初修三性三者。如不二門。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從性成。成三法爾。又雲。一念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槃。又金錍雲。本有三種。三理元遍。達性成修。修三亦遍。此皆性三修三六法明離合也。言修性對論三者。以修為能對。性為所對。如不二門雲。為對性明修。故合為二。則修二性一。三法明合也。次義言修九者。如不二門雲。是則修雖具九則法身般若解脫各各具三。此乃修中自論九法以明離也。然法身中三。雖本屬性。指要判雲。雖兼性三咸為所發。故皆屬修。言性九者。如光明句釋金鼓。具有圓空鳴三法。即是一境三諦。又於圓空鳴中各各自具姝大等三。遂有九法既得鼓體。性德中論未涉起修。此則就性中自論九法。以明離也。修性對論九者。如涅槃疏明。體宗用各有三義。體有禮底達。宗有本要助。用有本當自在。此約修六性三以明離也(雲雲)。師示寂當盛暑。停龕旬日體色不變。白乳流湧香若蓮華。人取乳可塗面。將葬路經一庵。紼斷不進。異香徹庵中。易紼重不能舉。庵主舊有微憾。乃悔謝曰。曾有小犯故蒙見誡。乃隨眾舁之遂行。葬及三年。忽大風折木壞其塔。滿龕舍利。若天彰其德雲。

  安國惠法師法嗣(神照下第四世)

  法師瞭然。臨海薛氏。母禱山兵寺石像前。夢至佛殿見僧持蓮華令食之。且曰。汝生子當出傢。後十三月而孕。四歲母念出傢。則誰當為嗣。夢神人叱之曰。何爽前囑。遂諾之。十六具戒。從安國學教觀。慧解驟發。嘗夢坐盤石泛大海。望大士坐山上竹林間。師曰。平生持尊號今得見之。遂正立說百偈以贊。覺憶其半。自是頓發辨才。侍安國遷白蓮。未幾去謁明智。智問華嚴十法界。大論三世間。法華十如是。三處文義。共成三千。荊溪何雲指的妙境出自法華。師曰。華嚴大論。是死法門。法華十如是。是活法門。智首肯之。時晁說之。嘗謁明智。因與師論此道。待之如同學。四明講者道如。辭氣毅然時號如虎。與師難問必為之屈。明智舉主廣嚴。師曰。吾不當負所得。卒為安國嗣。六年遷白蓮。居山二十四年。學者常五六百人。紹興戊午。寧海建大會請師說法。有使者持牒來曰。兜率天請師說法。師曰。此間法會未散。使曰。符不可緩當先。其次者即毀師名而去。紹興辛酉五月。夢兩龍戲空中。一化為神人。袖出書曰。師七日當行。師唯唯。既寤集眾說法。復大書曰。因念佛力得歸極樂。凡在吾徒宜當力學。即沐浴更衣。與眾同誦阿彌陀經。至西方世界而逝。能仁行人。聞天樂音。祥光屬天。眾謂師報居凈土。而先赴兜率之請也。八月葬東岡。錫號智湧。郡祈雨於玉溪。眾苦路險。師咒龍使移之。是夜風雨大作。旦見潭在所指夷坦處。述宗圓記五卷。釋南嶽止觀樞要二卷。釋十不二門。虎溪集八卷。

  法師智仙。仙居李氏。號真教。幼不樂世俗。常曰。世間榮富何能免我一生清志耶。遂服方袍。遊學至天竺。得觀道於明義首座。還鄉依白蓮惠師聽止觀大有發明。久之章嗣其席。常時系念唯在凈土。或曰。法華三昧。一土一切土。一身一切身。一佛一切佛。何不依止觀修法華三昧而為往生之因。師曰。荊溪雲。分別功德品中。直觀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佛身。此大眾即一切眾。以惑未斷故。安樂行是同居凈土行之氣分故不離同居穢見同居凈。問者曰。同居類多何必極樂。師曰。教說多故。宿緣厚故。令專註故。是攝生故。師當結制稍覺微恙。乃詣辭郡縣。還寺杜門絕客。眾請用醫。令厚贐謝去之。即易床西向。設彌陀像。請行人諷經。終卷而化。時能仁聞念佛聲沸天仙樂盈耳。塔於院東北隅。

  首座梵章。學惠法師悉通其旨。屢居白蓮座端。講唱有法學者宗尚。謙抑不肯出世人高其風。著圓覺經疏一卷。時稱簡正。

  北禪梵法主法嗣

  法師惠深。幼遍歷講席。及見北禪洞悟觀道。後法王歸寂。師繼踵行化。當建炎兵毀之餘。極力土木卒還舊制。領徒說法未嘗一日以事廢。將建大殿。眾勉見巨室。師曰。若使出門幹施主。不如閉戶禱諸天。精意所感施者自至。師正席二十九年。有僧善居。為知事亦如之。清儉勤力輔贊有理。人或與錢。即腰纏手捥。自攜以歸。慮費腳金損施福也。

  德藏瑛法師法嗣

  法師思凈。錢唐喻氏。受法華於瑛師。既悟厥旨。復深研凈土之觀。專志念佛日課觀經大觀初。於郡城北關創精舍。扁曰妙行。領徒乞食。期飯僧百萬。不二十年竟逾八倍。建十蓮華藏。規制巧妙。為天下輪藏之冠。尤精畫佛。每運筆先於靜室念佛觀想。一日畫丈六像。見佛光良久。眾皆瞻禮。師於是時頓悟筆法之妙。於是人間咸稱為喻彌陀。嘗於西湖北山鑿石作彌勒像露半軀於嚴。識者以為深谷為陵之日。必有繼成全身如三生石像者。宣和初。盜起清溪犯錢唐。師告渠魁。願以身代一城人命。賊義之。妖鋒為戢。紹興庚申冬。端坐想佛七日不廢。忽起然香供佛歸座趺坐而化。旬日頂上溫暖面體紅潤。見者謂其猶生葬於法堂之右。

  車溪卿法師法嗣(南屏下第四世)

  法師可觀。字宜翁。華亭戚氏。年十六具戒。依南屏精微。師聞車溪聲振江浙。負笈從之。一日聞舉唱曰。般若寂寥。忽有悟入。如服一杯降氣湯。玉慧覺有橫山命。師偕行讀指要。至若不謂實鐵床非苦變易非遷。嘆曰。語言文字皆糠秕耳。建炎初主嘉禾壽聖。遷當湖德藏。居閱世堂。為楞嚴補註。以祥符延閃兩載。以疾反當湖南林。一室蕭然人不堪之。則曰。松風山月。此我無盡衣缽也。乾道七年。丞相魏杞出鎮姑蘇。請主北禪。入門適當九日。指座雲胸中一寸灰已冷。頭上千莖雪未消。老步隻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擊節不已。及得所遺法語謝曰。當日卷卷斯道。不敢孤負竹庵。淳熙七年。皇子魏王牧四明(諱愷謚惠憲王孝宗次子)用月堂遺書之薦。請主延慶。時已八十九歲。抵行在所而聞王薨師在天竺受請曰。王旨如生。豈當有辭。遂行至南湖眾見行李寂寂莫不嘆服。不二載復歸當湖竹庵。九年二月十九無疾而逝。壽九十一。荼毗舌根不壞舍利莫知其算。塔德藏之觀堂。師五住當湖。皆退隱於竹庵。因以為目。杲大慧自徑山行化。來訪當湖對語終日。敬之曰教海老龍也。師見齋房安像即誡之曰。汝起居無禮說無益語。少時焚香之敬。不補終日媟嫚之罪也。著楞嚴說題集解。補註共四卷。蘭盆補註二卷。金剛通論事說各一卷。圓覺手鑒。竹庵錄各一卷。山傢義苑二卷。

  法師有朋。金華人。自號牧庵。一傢教文背誦幾半。初學於慈圓覺。復往謁車溪。晝夜扣請盡得其道。主仙譚講止觀。天衣持師分衛至境(梵語分衛此雲乞食)入寺就聽。至破法遍。橫破九種禪那。皆非圓頓行人入道之門。持竦然曰。我所未聞之說也設禮而去。湖人薛氏婦早喪不得脫。其傢齋千僧誦金剛般若請師演說經旨。婦憑語曰。謝翁婆一卷經今得解脫。翁問千僧同誦。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師所誦者。蓋師誦時不接世語。兼解義為勝也。徙能仁。講道日盛。晚主延慶。初升座敘謝雲。有朋自遠方來。聞者莫不心悅。於方丈扁一室。曰六經堂。中設一幾。而初無文字。士夫怪其誕。眾至寺欲屈之。師令侍者先語之曰。諸賢欲何相見。若賓禮則對坐商略。若請益則侍立發問。若索難則容先伸三問。咸曰。乞從賓禮。及對語援引不已。乃知六經在胸中也。每臨講不預觀文。嘗曰。我七番講止觀。於正修中未嘗道著一字。又曰。大部中欲作一難。如片紙大亦不成。所謂文字性離皆解脫也。故今教苑略無義目。唯十不二門口義。才露一班耳。或問十境十乘方成觀法。荊溪何雲不待觀境方名修觀。師曰。向伊道。攝事成理瞭也。又問。圓頓教中為立陰否。師高聲一喝雲。陰入重擔常自現前。何更問立不立。一日講調禦丈夫。數士人至。師曰。若在儒教論丈夫事。如忠臣事君不顧身。勇士赴難不畏死。立天下之大事。成百世之顯名。不為聲色名利之所惑溺。皆名丈夫。若在吾教。則一心三觀為舟杭。六時五悔為櫓桌。降伏諸魔制外道。不為分段變易生死之所籠檻者。方名丈夫耳。士人為之畏服。師禦眾厲而簡。左右或欲師白堂整眾者。師曰。我所以不數數告眾者是有意也。不見道頻雷天失威。乾道四年十二月三日。坐青玉軒。請行人諷觀經。至真法身觀集大眾念佛。留偈坐亡。葬於崇法之祖塔。稟法者。顯庵法昌月溪法輝等甚眾。師自恃強記不畜科策。嘗謂同學竹庵曰。天下秖一個半座主。老兄秖半個。問何為半個。師曰。不合多幾個紙策也。在仙潭日。竹庵來訪。為上講師讀大科竟即收帙曰。宗師在座不敢文文。其對尊宿之禮。尚謙若此。

  慧覺玉法師法嗣

  法師法久。餘姚邵氏。受業龍泉。十五試蓮經中選得度。初依智湧於廣嚴。後去從慧覺。赴天竺。師隨往。旦夜為學卒成其業。大慧居徑山。往咨心要。嘗令師舉境觀之旨。必擊節嘆賞。有王侍禦女早喪。每附語令請高僧誦法華。大慧令師往方升座演經。侍禦忽有感悟。夜中亡女夢於父曰。承法師講經力已得生處。侍禦因作一乘感應記。大慧一日謂師曰。教苑人稀宜勉力弘傳以光祖道。師遂歸。既而慈溪羅氏。以圓湛庵延之。學者四集共仰師法。紹興十三年。郡命居清修。泉清石潔人境俱勝。常患後生單寮多弊。乃辟眾堂作連床蒲褥如禪林之規。以身率先眾莫敢怠。說法機辯有大慧之風。有不能領者。謂師談禪於教苑。寺左曰師子巖。創一堂名無畏。日住其中誦法華楞嚴七經。十九年不輟。一日忽告眾。無疾而化。塔於寺西。雪溪晞顏為撰銘。門人妙雲繼主其席。

  法師神煥。湖之安吉人。早學慧覺時稱出類。紹興中主思溪覺悟。自昔教門諸師立義未盡者。悉辨論之得百篇。世號煥百章。嘗論諸天位次不正。乃考尋藏典。撰為天傳。其序雲。案百錄。安功德天座在佛左。道場若寬。更安大辯及四天王在右。則知世人。或十二。或十六。或十八。皆準鬼神品。增減無拘也。今欲定尊卑亦良為難。如鬼子母羅剎也。豈當與大梵同列。有女名功德。男名散脂。今以功德居上。梵釋次之。後列散脂鬼母。豈非失序。因檢討大藏作諸天傳。隨位釋之。蓋天有主客。有男女。有本跡。有顯晦。大梵為三界主。帝釋為忉利主。四王為八部主。若功德大辯。但客寄耳。功德寄北天。大辯寄山澤。初無主領。茲所謂主客也。功德大辯樹神地神鬼母並女質。餘則男身。所謂男女也。金剛密跡五百徒黨。皆大菩薩本也。現居神像跡也。所謂本跡也。大辯對佛宣揚正法。雖位處密寄身示女質。而言行則顯。或但作影響不事敷揚。縱權有統王現丈夫形。而言行則晦。所謂顯晦也。知此四端可與言天矣。竹庵見之曰。大略數百字。囊括殆盡(天傳未見其本。志磐嘗撰諸天禮贊文。正用煥師立說。詳見法門光顯志)嘗著圓覺疏二卷。安樂記一卷。

  法師如湛。永嘉焦氏。母夢寶塔而生。幼年試經得度。首謁東靈欽師及普慈暉師。所學未就。乃與楊尖淵空相融之車溪依卿師。時眾已多無所容。唯小室如鬥不以為隘。劇暑埋大甕實以塞泉。與四友背甕環坐。以挹其爽。如此數載。眾戲目為五瘟堂。後參慧覺於橫山。晝夜潛心盡得教觀之妙。初主車溪壽聖。講餘課法華一部。佛號二萬聲。有求為知事者。以非器不見用。憾之夜懷刃入室。則見官客滿座。次夜復入。則昏暗失路。又一夕往得入室。見十數人皆同師形。其人愧恐而遁。平時少睡。夏月坐草莽中口誦法華。袒身施蚊。門人謂。師年高宜息苦行。師曰。[(罩-卓+(一/水))*羽]。飛之類。安得妙乘。所冀啖我血聞我經。以此為緣耳。後人因表其處為喂蚊臺。晚歲謝事。閑居小庵日薰凈業。紹興庚申七月。端坐念佛結印而逝。阇維得五色舍利。著凈業記釋觀經疏。護國記釋光明疏。又述金剛會解假名集。建炎初。述聲聞會異。其末題雲匈奴去杭入秀。兵火沿塘。劫掠蜂起。命在不測。聊書此為記時事。人以為與章安當寇盜縱橫而著涅槃玄義。其事相類。

  述曰。法智之記觀經光明也。當時同宗之輩親炙之徒。如孤山凈覺飾辭抗辨。卒莫能勝。謂之陽擠陰助。猶可為說。至於假名以天資之高德業之美為四明四世孫。當教觀中興後。不思光贊乃祖之功。而反事筆削忍為凈業護國之記。白晝操戈。背宗破祖。自墮山外之侶。可悲也夫。

  圓覺慈法師法嗣

  法師中皎。四明之慈溪張氏。賜號法照。母夢月墮懷而生。受業永明。初依南湖明智。未幾去謁圓覺於天竺。久之盡得法奧。靖康初。能仁虛席。郡太守劉光。囑智湧舉所知。以師應命。圓音一演學徒四集。以粥飯不給。辟海田為二十頃。香積乃裕。紹興乙卯夏旱。郡守以龍湫昔受智者戒。遣僚屬屈師臨湫施以戒法。即日雨洽。以年老退處藏密庵。紹興乙醜。沐浴易新衣。書偈別眾。正坐西向而化。

  行人能師。嘉禾人。少學能仁。入懺室四十載。六時行道雖病不廢。唯不食數日其病自愈。行人之名遂聞江浙。年既老讀文如初學。草庵戲之曰。未忘筌耶。師曰筌何所忘。庵大慚。嘗暑中曬衣。嘆曰。慷慨丈夫反同臧獲。於是散去餘長。唯留一弊絮袍。夏則束梁相間。夏日入林施蚊。一日逢二虎以身就之。虎俯首而去。山神興供一方。常與交接。香積有乏。知事來告。則力拒之。明旦施自至。皆曰。昨夜行人巡門相報。始知山神荷師以往圓覺有能仁之命。師與文首座。然指以請。及其至晝夜請益大有開悟。

  普明靖法師法嗣

  法師思梵。杭之臨平湛氏。賜號圓通。依凈社普明學教觀盡通其旨。久之擢居座首。普明遷覺悟。師與偕行。及再遷上竺。謂師曰。覺悟之席無以易子。行道十年大振法道。後退處西山歸雲庵。杜門著書。嘗以經疏語錄。商確禪教之旨。名曰會宗。侍郎晁公武。一見契心。為之序曰。予聞世父景迂先生之言曰(晁說之號景迂)浙江東西有天臺之學。通其說者無禪教之病。可以為人天眼目。小子識之。自予聞此三終星矣。今見會宗之所述。其有合於世父景迂之言乎。師平生以戒法力。夢寐嘗與聖賢接。凡禬禳災兇。驅逐妖厲。一為說戒無不通感。乾道四年五月。有星者謂師曰。六月之望師其亡乎。師笑曰。造物焉能制我耶。汝謂六月亡。我且八月往。至期沐浴更衣趺坐龕中。召眾誦佛瞑目而化。塔於方丈之室。

  梵慈普法師法嗣

  法師梵光。四明鄞之陽氏。賜號圓照。母夢異僧入其室。十二月乃生。異香盈室。十六具戒。始學律於湖心通照。復習教於南湖神智。慨然遊方裴回西浙。乃之白牛見海慧普師。聞講法華壽量品。廣談三身。言下大悟。將還鄉。海慧撫其背曰。汝必大振法智之席。及歸郡守王資深命主廣壽。政和四年春。太守呂淙以南湖請。時廣壽之眾。願從者百二十人。自是南湖眾及五百。法智之世未若是之盛也。宣和四年大旱。郡請講雲雨經。依法結壇緇素畢集。披軸則雲興。下席而雨註。靖康初。高麗貢使。及境來謁雲。國王問訊法師。翹仰道德無從瞻禮。謹遣使獻法衣一襲。及本國曉法師。所著華嚴疏論二百卷。建炎三年以老謝去。寓奉化之福聖。南湖自罹兵毀積年未復。郡守仇愈。謂非師不能振。遂迎師再還。群僚畢集。佇聞講演。仇公臨筵贊之曰。微言發覆吾生何幸。紹興十二年。舉門人道琛自代。遂退處於擇陽。與漕使陸置鄰居。往來結方外友。明年春與陸君辭曰。老病既久將以後事托延慶。乃舟行至南湖。沐浴更衣。集眾諷觀經。書遺訓。付悟真義誠。諷安樂行。至深入禪定見十方佛寂然而逝。時十三年二月八日也。壽八十。葬崇法之祖塔。師天資樸素。待貴賤以均禮。或問其故則曰。吾法以平等為心。不輕為行。昌國戴氏。為鬼物所擾。請師誦咒。及門而崇滅。其在福聖。道俗請增戒法。有鄔氏子附語曰。吾汝之先也。久處幽冥。聞人間光法師為眾施戒。此日冥中異類多得解脫。故吾得以暫歸法主智欽。姑蘇常熟人。才辯超卓舉世知敬。主東靈聚徒至五百。行梵慈之道不少異。恪勤講懺日未嘗怠。時人尊稱法主。以比北禪梵雲。

  清辯齊法師法嗣

  法師法雲。受業姑蘇景德。賜號普潤。學教觀於清辯為得旨。紹興十三年。撰翻譯名義七卷。以釋藏典之梵語。援引疏記有所論辯甚為學者之益咸澤山嘉其作。為贊化刻梓雲。

  佛祖統紀卷第十五(終)

  佛祖統紀卷第十六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師列傳第六之六

息庵淵法師法嗣(廣智下第五世)

  ·凈社處廉法師

  ·圓辯道琛法師

智湧然法師法嗣(神照下第五世)

  ·覺雲智連法師

  ·澤山與咸法師

  ·赤城中益法師

  ·白蓮智圓法師

  ·山堂元性法師

  ·白蓮妙璘法師

  ·白蓮清悟法師

  ·白蓮子侔法師

  ·虛堂本空法師

真教仙法師法嗣

  ·證悟圓智法師

超果道法師法嗣

  ·德藏從進法師

通照明法師法嗣

  ·報慈蘊堯法師

竹庵觀法師法嗣(南屏下第五世)

  ·北峰宗印法師

  ·智行守旻法師

  ·神辯清一法師

牧庵朋法師法嗣

  ·顯庵法昌法師

  ·月溪法輝法師

  ·隱學太然法師

  ·浮石子慧法師

  ·永福智享法師

  ·天王道用法師

  ·能仁懷寶法師

祥符忻法師法嗣

  ·悟空善榮法師

清修久法師法嗣

  ·慈室妙雲法師

  ·雪溪睎顏首座

澄覺煥法師法嗣

  ·覺庵簡言法師

假名湛法師法嗣

  ·車溪智欽法師

法照皎法師法嗣

  ·則庵明哲法師

  ·能仁道山法師

  ·醴泉行環法師

  ·佈金覺先法師

圓照光法師法嗣

  ·超果宗肇法師

東靈欽法主法嗣

  ·楊尖利淵法師

  息庵淵法師法嗣(廣智下第五世)

  法師道琛。溫之樂清彭氏。賜號圓辯。母夢紫氣縈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學律儀。未幾去從息庵於法明。微言妙旨一聞便領。後至南湖依圓照。既歸鄉出主廣濟。十二年遷廣慈。建炎三年。車駕幸永嘉。有旨以林靈素故居為資福院。丞相呂頤浩以師應詔。嘗以僧伽梨質米於市。夜見流光煜煜。旦即捧還山。苦無水指工鑿井。得古磚有天康字(南朝陳文帝年號)泉湧其下。樂清江岸。每以頹倒為患。咸謂鬼物所釁。吏民請為授戒。神附語致謝。門人清順。夢延慶諸祖來謁。侍者持位圖於旁。而闕其第八。順指問之。對曰。汝師將補其處。及後居南湖。果第八世。嘗專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凈土一而已矣。良由彌陀悟我心之寶剎。我心具彌陀之樂邦。雖遠而近不逾一念。雖近而遠過十萬億。譬如青天皓月影臨萬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際自然照映。一日於禪定中見一老宿坐禪榻上。顧謂師曰。吾四明也。師驚喜作禮問曰。道琛於一傢習氣法相未能通達。乞垂指教。尊者首肯之。及覺心地豁然。自是山傢言教觀者。皆稟師為正。紹興十二年。圓照告老舉師以代。寺經虜寇焚蕩之餘。師誠心所感施者自歸。歲月之間棟宇悉備。因行法華三昧。感普賢放光。慧辯愈加。郡大旱。請禱雨。師以郡政苛猛言守感寤。出囚徒數百人。是夕大雨。有久病者。為說法施食多愈。育王諶禪師疾。往視之。歸語眾曰。大言無當終不得力。乃於月二十三日。建凈土系念會。道族至萬人。與雪竇大圓禪師為道交。嘗請說六即義。聞而嘆曰。師如此說應曾悟耶。答曰。若不因悟何敢對老師說。一日講至六羅漢義。學者請說。斥之曰。小乘法相說之何益。當為說經王義。聯翩三日。一語無重。紹興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眾諷觀經晝夜不絕。眾聞異香盈室。師曰。佛來接我。即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凈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未終塔然坐亡。留龕彌月。顏體如生。葬全身於崇法祖塔之側。

  智湧然法師法嗣(神照下第五世)

  法師智連。字文秀。錫號覺雲。四明鄞邑杜氏受業棲心崇壽。年十八受具戒。古貌修幹有長松野鶴之態。明智見之曰。僧中鳳雛也。初從圓照學於南湖。晚依白蓮智湧頓悟圓旨。及歸鄉代講延慶。建炎後。歷住五剎。皆兵毀之餘。化瓦礫為金碧。出於指顧。時圓辯重興延慶。未就而逝。師適訪宏智。同登千佛閣。智曰。聞四明談空中有相是否。師曰然。智以手指雲。太虛本無一物。師指山川樓閣曰。此諸物象復是何物。智大服其言。嘆曰南湖之任非師而誰。即薦於郡領事。十年講無虛日。而眾宇畢成。太師史真隱。佚老於鄉。每過從問法要。真隱曰。師於禪律亦貫通耶。師曰。冰泮雪消固一水耳。又問。華嚴般若似太支離。師曰。支離所以為簡易也(揚子何經之支離。離曰已簡已易焉支離)真隱肅然服。郡師丞相沈公屈居僧職。以老病辭。公手札勸之曰。師行業清修力荷宗教。自宜表正一方紀綱諸剎。幸勿固辭。自潔其志師即領命。諸方服其清整。一日感疾。謂侍人曰。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華嚴經偈)復撫掌大笑曰。我自幸至此。鐘鳴吾逝矣。時隆興元年十二月十八日。火浴得舍利。葬骨於崇法祖塔之旁。得法上首。月波則約。

  太師真隱居士贊曰。瞻彼連師色粹而溫。禮義是習詩書是敦。雖精止觀實祖儒門。鶴飛寥廓蟬蛻塵氛。遂令聽者去縛解紛。五住大剎藉藉有聞。晚居延慶其道彌尊。伊惟臺教垂裕後昆。前有法智後有覺雲。意此幻影與法常存(石刻在月波山)。

  論曰。聖賢應世之跡。非世情所能測識也。夫覺雲一代明教之師。其於亡日如知所歸出生入死。固非常人所可擬倫。然則托形儒相之傢。居相位二十七。考中外靖安。其勛業盛大矣。而又能大護佛法尊敬僧寶。是蓋大權施化示現宰官者之所為也。釋迦本時。或為儒林之宗。或居輪王之位。聖寺沙彌為齊文宣。回向寺僧為唐明皇。近則五祖戒師為蘇文忠。瑯邪山藏僧為張文定庸。詎知回機轉位不為佛不為祖耶。良渚謂撫掌自笑。宜得所歸而復來此土。位極人臣以茲為疑者。其未善論事若此。

  法師與咸。字虛中。黃巖章氏。賜號明祖。母夢故白蓮惠師遺黃柑令食之。及寤齒頰猶香。生七歲依香積出傢。首謁智湧。湧奇之曰。祖位再來也。學成以妙年居第一座。湧沒證悟為繼。已而悟遷上竺。乃舉師以代。聚徒既多歲復大歉。及分衛吳中。施者唯恐自後。倍委王孟公問十六觀義。師曰。佛國在十萬億剎外。而提封不越方寸。若克循觀道。則往彼非遙也。資政鄭公問楞嚴八還。師曰。迷心為境。八法瞀亂。達大觀者。一念自反。二公皆感悟。歲歲為遣供(瞀音茂目不明)郡太守入山。見池中紅蓮。問曰。既是白蓮。因甚卻開紅華。師曰。山中並喜君侯至任是無情亦改容。又指看經羅漢曰。既是無學。如何看經。師撫羅漢背雲。何不隻對。師倦於酬應。歸間受業。會赤城益師亡。郡以為請。萬年一禪師來訪。見床上小冊記。回買常住物。一錢不遺。嘆曰。我於道無愧行不及師。嘗於法輪寺施戒。當請聖師。眾睹寶光下燭有梵僧立空表。禪宴之餘常諷空品。至本性空寂則入定數日。至生死無際則大慟不已。其體法真切若此。隆興元年五月。別眾端坐念佛而亡。瘞龕於寺之東岡。乾道三年夏復從荼毗。五色舍利無算。所著菩薩戒疏註三卷。金剛辨惑一卷。復宗二卷。法華撮要一卷。素精於易折衷諸解。以自名本取諸咸因號澤山叟。

  法師中益。早親智湧。深境觀富辯說。人以是敬服焉。主上虞等慈遷赤城。講貫之餘即入禪懺。旦夜以繼未嘗少閑。錄智湧教義。號虎溪集。

  法師元性。自號山堂。從智湧得教觀之旨。居白蓮日。講次至天主義有學者新至作論破之。有取其論白師曰。此新學逆路之見也。請擯之。師笑曰。汝但學得他作論。我盡容得著山堂集五卷。法華文句科十卷。

  法師子侔。寧海盧氏。號圓凈。久從智湧學有聲當世。晚主白蓮學徒如市。以供給屢乏。將堤海為田。歸以告其母。母以白金一笥與之曰。為眾辦事佛必鑒之。母患其不成也。卒就役。得田千畝眾賴以濟。

  法師本空。四明奉化人。自號虛堂。父姓徐為農。每高僧過門。必款接加禮。母夜見神光繞室因而有娠。為兒異倫等。蔬食誦經志在出傢。年十四。依尊勝法存剃發。初從智湧受教觀。自白蓮首眾。出主明之永明遷治平。淳熙初。皇子魏王牧四明。尊其道制疏請主資教。夏中首座將開妙玄。師止之曰。自有講席以來。諸老立法。謂首座之職未出世者止講小部。若已出世。已講小部者。方可開發大部事存謙遜此舊章也。若維那則點讀四教儀類集耳。以次而進無自逞也。後遷白蓮大揚宗教。久之歸間受業。日以往生為正念。紹興三年三月三日別眾就座書偈而化。東掖學徒來迎全身。奉化緇素投牒止之。乃剪須發分塔東山。而葬全身於尊勝。師行不回顧。坐不倚物。盛暑不持箑。祈寒不附火。高座講唱辨析精微。使利鈍皆有所入。人以是尊慕之。

  真教仙法師法嗣

  法師圓智。黃巖林氏。母夢老儒寄宿而生。幼聰敏不好弄。書史經目悉能開說。醫方卜筮無不精究。嘗往鄰寺聞講觀經。嘆曰。落日之處故鄉在焉。今日得聞如獲傢信。暨出傢受戒。即依真教於白蓮。學通教觀。嘗問具變之義。真教指籠鐙曰。如此鐙者。離性絕非本自空寂。理則具矣。六凡四聖所見不同。變則在焉(鎧庵曰。具如珠具寶。即理具三千。變如珠雨寶。即事造三千。此旨與真教稍異)師不契。後因掃地誦法華。至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豁然有悟。以白真教。教曰。法華止觀此為喉襟汝今有悟大事斯畢。自是遊心道妙。五日輒一睡。或邀縱步則曰。吾之遊異於是。明窗凈兒舒卷函帙。參五佛歷三周。若閱止觀。則十境十乘。見祖師於塵劫之表。居東山十有四年。兩剎千眾推為前列。每患學者困於名相。勉同人曰。是真精進。便是向上機關。每半月必行佈薩。或曰。圓頓之宗何必如是。師曰。圓傢事理一念具足。所謂圓頓者。豈撥事求理耶。吾於常時未嘗不以波羅提木叉為之師。扶律談常正在茲日。郡請主祥符。殿撰劉公問。教中一句如何舉揚。師曰。即事而真。公領其旨。自撰疏請主鴻祐。士夫欲其近城。請居日山。歷遷白蓮赤城慶善。化道日起。紹興二十三年。奉詔主上竺。災燼之餘僅存大士殿。有衰金為造門廊者。歷傢言。主星不利。師曰。佛與天星同一造化。茍寶坊輪奐吾亡何憾。未幾果微恙。夢仙人飲以天液。所患頓愈。神采加異於前。二十七年夏旱。詔於明慶講經。席散而雨洽。嘗抵寺莊聞用牲祭曰何可違佛禁耶。即為神說戒易以素饌。二十八年督土木甚速。至冬眾宇咸備。十二月十二日示疾。預為書別道俗。書偈坐亡。塔於寺東。初是普覺日。住山之末年。夢羅漢來自天臺。踞坐主位。已而師至。住無相日。夢賓頭盧來謁。授山茶一器。人知師為五百人中焉。桐江瑛。自恃知解。遇荊溪留意辨明處。斥為穿鑿。至雲妙樂可毀。設十難問。學者莫敢與抗。師作攻瑛集追破之。讀者一快。恨二師不並世也。

  超果道法師法嗣

  法師從進。妙年聰辯為學早成。久依超果具得其道。出主德藏。講訓有法學者歸之。多述教義發明所得。作楞嚴解尤稱高妙。示寂之日。留龕月餘。容色不變。及從火洛。舌根不壞。若紅蓮華。

  竹庵觀法師法嗣(南屏下第五世)

  法師宗印。字元實。鹽官陳氏。號北峰。師慧力德鄰。年十五具戒。首謁當湖竹庵。得教觀之旨。凡諸祖格言必誦滿千遍。入南湖修長懺。周氏延以庵居。以租量非法勸革之。歲減五百斛。往謁象田圓悟演。反質西來意。師答曰。有屈無叫處。演肯之。智者忌辰。夜炷香殿爐悲泣失聲。演感其意以厚禮送歸南湖嘗思寂光有相之義。聞空聲雲。寂光土體如水中月。資教空虛堂。延居座首。堂著宗極論。扶智湧事理各立一性之旨。師設九難。宗極為之義負。通守蘇玭觀不二門以文雖簡而昧其說。師撮示機要。玭即領會。白師座請居正覺。颶風飄蕩(颶音具。沿海諸郡多狂風。謂具四方之風也。東坡有颶風賦)僅存藏殿。師守死不去。風為之止。有請為廟神授戒去血食者。先感夢往赴他廟屍祝。神語求易祭者十數祠。遷主隱學。未久玭亦召還。要師偕行曰。盍西還相與弘贊。居東二十七年。至是復反浙右。貳上竺講止觀。深砭學者支離名相之病。圍座挾策。主者以得士為忌。去隱雷峰毛氏庵。問道者沓至。杜氏建普光一區。具禮迎之。禪講並行法道益盛。適德藏來。請師曰。肄業之地。思報久矣。歷遷超果圓通北禪。道德之譽既行。土木之績亦就。海空英辭靈山。舉以自代。詔可之。學徒五百咸服其道。宿弊舊習為之一革。寧宗素聞師名。召對便殿問佛法大旨。語簡理明。上大敬說錫賚甚渥。賜號慧行法師。嘉定六年。以營觀室。行化吳中。至松江弟子行一庵。謂其徒曰。吾化緣畢此。即右脅安庠而化。時十二月八日也。藏龕於慈雲塔旁。師三衣準律。五辛剛制。道力純至幽明俱感。格邪拯滯除瘵息癘。一有祈叩無不得愈。常謂講者須備三法。肅威儀以臨大眾。提大綱以盡文義。具宗眼以示境觀。備此三者依俙駕說。所著金剛新解。釋彌勒偈。簡示天親羅什同異之意。考正此經諸本。即則之文最為有據。述教義百餘章。尤為學者傳錄。嗣法有聞者。古雲元粹十餘人。日本傳教者。俊芿一人。仕官儒生受道者三數人。獨佛光法照繼世盛大。有光祖父之道。

  牧庵朋法師法嗣

  法師法輝。字明叟。號月溪。臺之臨海徐氏。依多福西茶院真悟諶師落發。從牧庵於能仁學通教觀。暨遷南湖即俾為內知客。平心贊助內外以和。與印元寶登聖道月光遠為同志友。日以此道相問辨。及歸能仁遂座首。淳熙初出主浮江香積尋徙赤城。紹熙二年遷聖水。嘉定間。赤城有去思。師為勉徇。久之聖水復來迎。師亦不拒。嘉定己卯秋。無疾而亡。塔於西隩。師講唱法華深符祖意。發明正義酷似牧庵。謝克傢錢象祖二鄉相。素所尊敬。而師執心謙靖。未嘗許其進。人以是高之。

  祥符忻法師法嗣

  法師善榮。烏程潘氏。賜號悟空。母初妊娠。即屏葷血。臨產之夕。有光二道自天下徹其廬。已而產二男。歲餘皆病亡其一。相者謂其母曰。若不出傢恐亦未保。乃舍入法忍寺。七歲受戒。學教於清辯忻師。紹興末自祥符座元出主太湖之寶林。歷慧通車溪。講道大播。淳熙癸卯。越帥李參政。請主圓通。親為疏雲。佛菩薩本自無心。有緣即應。士大夫何嫌異教。惟道是從。人皆喜誦其語。一日微恙。屏人事坐榻上。問病進藥皆不答。越七日。澡身易衣。趺坐方丈寂然而化。阇維之時求舍利者。如其願必得之。著大部決疑集四卷。行於世。在車溪日入蔬圃。見菜葉小蟲無數。嘆曰。哀哉一餐何多殺命。於是一夏。唯白湯下飯。嗣法紫金法通。

  清修久法師法嗣

  法師妙雲。四明楊氏。自號慈室。遍詢教席浚發妙解從久無畏。詣玉幾參大慧。益有省悟。無畏主清修。師與逸堂諸賢旦暮請益。及同受通相三觀之旨。紹興十九年。無畏沒眾請師為繼。淳熙初。遷慈溪永明。以所得悟意。述圓覺直解。其序有雲。巨儒老衲讀此必曰。既雲直解何用是曲科為。聞者為一笑。嘗閑居東湖二靈。以詩遣丐村市雲。山環湖水水環山。短艇白鷗窗幾間。野外更將供給至。飽參著得十僧閑。時人誦為實錄。郡請居南湖。日事講貫學者如市。居二年以疾辭。居溪口吳氏庵。一日往別吳君。歸越三日。澡身易衣。趺坐室中。謂侍人曰。吾有瓣香藏之三十年。將臨終供佛仰報大恩。今其時。吾將有行。及香煙正熾起白佛陳請求歸安養。就座合掌而化。師為學得旨尤善駕說。詩頌翰墨妙絕一時。南湖祖堂以師居位日淺不立像。耆老評之曰。昔竹庵牧庵居此皆二年。議者以道大名重不得不立。今慈室何慊於二老哉於是亦立位。嗣其法者。廣壽正皎(九月八日忌)首座睎顏。字聖徒。自號雪溪。四明奉化人。幼試經得度。教黌禪府無不咨詢。三教百傢無不綜練。嘗從久無畏親受觀法。自謂造師藩籬。及無畏亡撰銘文以寄得法之意。師志氣剛正廣眾畏服。文藻高妙後進愛慕。於是聖徒之名播天下。不惑之前所寓必居記室。知命之後所至必踞座端。諸方屢舉出世。皆固辭不就。嘗步菜畦。見糞蛆毬聚。以殺物之多不復茹蔬。唯買海苔三百六十斤。日取其一以供粥飯。晚歲自省。謂文字餘習無補於道。乃住桃源厲氏庵。專志念佛。一坐十年。精進不懈。謂反人張漢卿曰。凈土之道豈有一法可得。珍臺寶網迦陵頻伽。此吾佛方便誘掖之法耳。但於修中不見一法。則寂光上品無證而證。漢卿曰。予固已信解。愧未能勇進耳。扁所居小軒曰憶佛。作詩以見志。有雲。隨波逐浪去翩翩。彈指聲中七十年。豈不向來知憶佛。欲從老去更加鞭。臨終預別親友。沐浴更衣西向觀想。忽稱佛來合掌而化。師隱居之日。有司以免丁追慈室誚之曰。天下豈有讀萬卷書為高士行。猶欲以丁錢責之耶。主司嘉其言得不問。

  澄覺煥法師法嗣

  法師簡言。自號覺庵。依澄覺學通其旨。博覽強記獨擅一時。嘗講妙玄升座高拱。暗索本文不失科節。圓詮妙法旁敷教相。事理權實莫不粲然。嘗謂新學曰。人苦於寡學。若深歷歲月熟覽典誥。自然左右逢源瞭達祖意。不為一文一義之所滯惑。始可從事於講說之際。聞者心化。

  法照皎法師法嗣

  法師明哲。四明之鄞邑周氏。自號則庵。得夢吞寶珠而生。十八具戒。即遊學諸方。依能仁法照受教觀。一時會中同名者有十哲之稱。而師最顯著。復遍參禪林。見天童宏智育王大慧國清愚谷。無不期以大器。嘗曰。叢林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吾宗介爾有心三千具足也。宏智聞之曰。觀子妙解宜歸弘教。初主昌國超果。遷覺海隱學永明。篤志講訓無虛日。學者不敢以假告。郡帥范成大。請主南湖。一時聽徒。皆四方英秀。來者唯恐其後。咸相謂曰。登龍門者正在今日。師日誦小般若經。稍涉人語便即重誦。謂不當以凡言雜聖典也(六月十六忌)。

  圓照光法師法嗣

  法師宗肇。四明人。初之南湖見明智。晚入圓照室。俾之貳講。出主興教。遷壽聖。自罹建炎之厄。僅存大殿。茅茨數百椽。殘僧十餘輩。處之裕如。常曰。諸佛大士。遍法界建佛事。而雲溪咫尺之地。不能有為。亦緣力不足耳。縱我能為之何足為道。祇陀絡孤所施無慮億數。而雲溪咫尺之地不能有成。亦緣力不足耳。縱我能成之何足為多。但知服勤講導篤志修進。以報佛恩可爾。既而來學日臻檀施日至。棟宇為之鼎新。

  東靈欽法師法嗣

  法師利淵。博通三藏。旁貫五經。學富道高。世稱為淵教藏。蚤傳東靈之道。弘法楊尖。聚眾三百日事講演。出入經論莫測涯涘。由是後學多尚泛辨(此卷三十五人本紀遺失十七人)。

  佛祖統紀卷第十六(終)

  佛祖統紀卷第十七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師列傳第六之七(廣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凈社廉法師法嗣(廣智下第六世)

  ·休庵法舟法師

  ·法明文節法師

  ·寶積法雲法師

  ·妙果師楷法師

  ·水陸文炳法師

  ·常明道深法師

  ·福昌文佾法師

  圓辯琛法師法嗣

  ·月堂慧詢法師

  ·一庵處躬法師

  ·雪堂戒應法師

  ·止庵法蓮法師

  ·指南仲韶法師

  ·慈雲文統法師

  ·餘姚清湛法師

  覺雲連法師法嗣(神照下第六世)

  ·月波則約法師

  ·林庵清哲首座

  證悟智法師法嗣

  ·慧光若訥法師

  北峰印法師法嗣

  ·古雲元粹法師

  ·佛光法照法師

  ·梅峰梵奎法師

  ·石溪思壽法師

  ·石鏡清杲法師

  ·慈感文圭法師

  ·蒙泉瞭源法師

  ·毒海道源法師

  ·剡源覺先法師

  ·桐洲懷坦法師

  ·南峰思誠法師

  ·日本俊芿法師

  ·雲巢如寶法師

  ·南澗行果法師

  ·嚴陵趙彥肅

  ·鎧庵吳克己

  能仁寶法師法嗣

  ·草堂如寶法師

  車溪榮法師法嗣

  ·紫金法通法師

  慈室雲法師法嗣

  ·悟真正皎法師

  ·南湖瞭宣行人

  覺安言法師法嗣

  ·鑒堂思義法師

  ·總庵妙心法師

  ·常齋法幵法師

  能仁山法師法嗣

  ·畢庵法希法師

  ·南巖法雄法師

  楊尖淵法師法嗣

  ·崇先瞭生法師

  ·楊尖法欽法師

  圓辯琛法師法嗣(前廉法師法嗣七人原本無紀)

  法師慧詢。字謀道。號月堂。其先永嘉陳氏。寓居四明昌國之朐山。母夢異僧至門求化既而妊娠。八歲出傢祖印院。初授法華數遍。即能成誦。嘗歸省祖母諭之曰。汝已去傢。當學吾州忠佛子。初謁南湖澄照。以卓立稱。至東掖見皎法照奇之。有忌之者群噪之。師曰。佛法大義有疑即問何必見嫉。乃西遊浙左。遍參名匠。東回南湖。依圓辯正所學。聞性惡即具之旨。名體不轉之妙。一傢圓頓深有悟入。紹興末年。出主法昌。遷凈名普和。常持缽。海岸遇盜。師正色曰。汝輩所欲者財耳。盡與之。因諭以善惡業報。盜為感動。歸物悔過而去。凈名無徒。每對海山。為鬼神講維摩經。屢感神應。乾道五年。遷主南湖。負笈之士自遠而至。幾莫能容。丞相魏杞與師為道契。嘗問世間相常住之旨。師曰。得非以四時代謝為疑乎。曰然。師曰。窮過去極未來。雖有代謝而此理常住。魏公曰。屢以問人。未若今日之可曉。淳熙六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忽告眾示疾。慰問者群至。見門學則勉其進德。士官則囑其護法。聞其言者。悚然有感。既而別眾。書偈念佛。結印趺坐而化。停龕彌月。唇臉鮮紅。其容若笑。遺言分骨為二。一祔親壟。一塔祖原。眾以歷代窆全身。唯剃發以酬師志。逾月視其發。舍利可掬。師坐必端直。行不旁示。密室靜處必披袈裟。高座宣揚不事著述。學者多於聽次筆以記之。誦經坐禪日有常課。未嘗以事廢。制學者。未二十夏不許出世。躁進之風為之一戢。

  法師處躬。永嘉人。號一庵。久從圓辯得其旨。晚主南湖。有辯才善說之譽。脫略窠臼不滯節目。有求指示者。執筆便書。申明祖意獨出眾說。遠近學者推為宗師。正旦結光明期。湖心律居亦行此懺。主者正竹溪素重師德。每初夜必領徒過南湖。聽說法要。竹溪臨筵。嘆服曰。吾徒何幸得聞大乘。四分所明檢身為要。若明心見性其在茲乎。一眾為之歡躍。

  法師戒應。四明人。自號雪堂。才識英敏襟度豁然。久學南湖為時偉望。郡以南湖請圓辯。師奉命之東掖。以禮奉迎。及圓辯至大開法施。妙旨雄談唯師可企。一日叩函丈。問指要中未瞭義。圓辯曰。汝能背誦。吾將為說。數日誦通。暨上請。辯曰。此中為汝說得徹也。師忽有省。自是機辯奮發莫有敵者。出主白蓮。學徒雲會。寧海歲有大會。請師一月講經。道俗萬眾仰聽肅肅。鴻音一震莫不警寤。一日無疾。別眾歸寢。右脅而亡。塔全身於寺山之靈源。

  法師法蓮字實中。自號止庵。四明象山人。幼年勤學。一時講席。知名者無不遍歷。晚造南湖侍圓辯。朝問夕咨。越六載如一日。疇昔疑昧為之豁然。初主辯利。遷廣嚴永明悟真。接物以慈撫事以寬。或問日用則酬酢忘倦。叩以佛法則默而不答。人有測識其意者。為炷香拱立。謙辭發問方隨問委釋曲盡其理。其為重法。不失師體若此。

  鏡庵曰。先賢有雲。四明中興天臺之道。圓辯中興四明之宗。蓋謂四明之後。有派為知解之學。近似山外者。而圓辯者出。獨能發揮祖意以起四明。盛矣哉。或謂月堂得觀行。止庵得宗旨。一庵雪堂得辯說。皆有師傢之一體雲。

  法師仲韻。四明人。久參圓辯學解卓異。紹興中主佈金。以霅川神智假名諸師盛破四明。乃作三千正說以追攻之。名指南集。凡三卷(此中失文統清湛二人紀)。

  覺雲連法師法嗣(神照下第六世)

  法師則約。號元庵。鄞之姚氏。親受度於覺雲。旦夜為學深明教旨。覺雲來南湖。師為侍右。撫事和謹內外以說。雲逝。去依上竺慧光。分座講經眾服其辯乾道九年春。太師越王親制疏辭請為月波第一師。寺占東湖之勝。而師以講才見稱於世。故一時名德。咸樂來依。越王屢親講說。手書贊曰。師教門義龍也。既為吾傢師。又作此山主。願奉此地。長講天臺宗教。長修水陸普度。上報君親勿事改革。既而奏於朝。賜智海之號。自師作祖此山。繼之者梓庵隱堂。而柏庭徑升南湖。自是地望為之益重(此中失清哲首座記)。

  證悟智法師法嗣

  法師若訥。字希言。嘉興孫氏。初依竹庵於德藏。克志苦學。久而嬰病。心叩大士口誦秘咒。夢大士灌以靈液。寤而失其疾。乃往赤城謁證悟。遷上竺命師首眾。既沒。詔師嗣居之乾道三年春二月。駕幸上竺。展敬大士。問光明懺法之旨。師答曰。梵釋天帝四大天王。下臨土宇護國護人。故佛為說金光明三昧之道。後世祖師立為懺法。以資諸天之威德。故帝王士庶皆可修持。上說授右街僧錄。既而詔於山中建十六觀堂。仍放其制作堂於大內。四年夏召師內宿觀堂論道。四月八日。召師領徒五十人。入內觀堂修金光護國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卷。師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進左街僧錄慧光法師。九年。召對選德殿。問大士歷代靈跡及法華經旨。上曰。最初得師發明此事。遂以圓覺悟得法門。譬如著棋勝負既分不但並去棋子棋槃亦須一時並去。師曰。並去者亦不可得。上曰。宗說俱通其師之謂。有詔令講圓覺。至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師曰。心本無形因塵有相。塵滅心滅真心湛然。上手書其語以賜。又嘗問金剛之旨。師曰。此乃六百卷般若中一分。興問斷疑特喻金剛。故無著論雲。此金剛波羅蜜以如是名顯示勢力。絓是般若皆有是力。此既諸般若之釋疑。是故金剛二字。文雖出此。義實通諸般若作譬。故持說者。福重功深(文句。絓法華座席。記絓預也。宋斐駰史記序雲。采先儒之說。豫是有益。悉皆抄納。當知荊溪訓預。與斐駰合)上曰。朕日讀此經。今更命眾。合誦三萬卷。乃降札雲。平昔以來。所食禽魚之類傷害為多。今仗般若為除此過。庶使群生俱承解脫。時沂王尚幼。上召師入禁中。為王說法摩頂。嘗以疾丐間。上曰。且賜地築室。更數年彼此作閑人。水邊石上共說無生。十一年。退處興福。特授兩街都僧錄。時光宗在東宮。書歸隱之扁以賜之。仍制贊以褒稱其德。孝宗退養重華宮。召註金剛經。肩輿登殿止宿殿廬。註成以進。上披覽益有省發。紹熙二年十月旦。謂侍人曰。吾宗通法華宜以此終。乃集眾修法華懺。取道具進兩宮。端坐而化。壽八十二。塔於正寢。紹熙二年。謚宗教廣慈法師普照之塔。

  法師俊芿。日本國人。先傳瑜伽密教(唐元和間。國人空海入中國。受密教於不空弟子慧果)。久之杭海來中國。登靈山謁北峰。學天臺一宗。執經受教盡通其旨。開禧初。北虜犯邊。芿啟北峰欲結壇誦咒。如不空解安西圍。時論委靡竟不克行。北峰乃令遣徒歸國取中華先所傳五部之法。而其徒淪於海(此是北峰印法師法嗣。有十六人。前失十一人。後失三人。唯存此法師與趙彥肅二人而已)。

  趙彥肅字。子敬。嚴陵人。登慶元龍飛第。洛學之翹楚也。來謁北峰論佛法大意。嘗問師曰。如來出世先說何法。師曰。示生同居先苦諦也。又問諸大乘經多奇詭駭人。來至法華何其平易。師曰。群機未熟必先動蕩。機熟會入炫駭何為。自是深識時教大旨。每稱師為南山肉身大士。從受刪定止觀。嘆曰。回天下外見。復於實際者此書也。初彥肅。好詆佛道。嘗與僧抗議。理左語屈。及僧沒為行衰服。門人怪問之。答曰。法恩逾於父母。非小子所知也。

  吳克己。字復之。自號鎧庵。建安節使之後。曾大父遊學四方。因居婺之浦江。幼穎悟。為學無所不通。嘗讀周官。慨然以封建井田為可復。淳熙中。四魁待補。嘆曰。射目中眉事與時違。乃去隱於左溪。忽苦目疾。或勉禱圓通。輒雲。臨危不變真大丈夫。有告以朱太醫答杜祈公。未讀佛書。何以知其不及孔孟。試持大士號。目疾良已。於是遂深信。讀楞嚴至空生心內猶雲點大清。豁如發蒙。觀山谷詩。贊美宗鏡。有從此永明書百卷。自公退食一爐香。因閱及兩函。寶積實雲。此書無規矩不若看止觀令悟境觀二字以為幾杖。服味。既而果有悟入。因曰。至哉規矩之說。所謂至方以方天下之不方。至圓以圓天下之不圓。識者取二書以究之。則規矩有無自有可見。曾為妙經作註。自言恥與棗柏埒。謂彼弘兼粗之典。我釋獨妙之經。嘉定七年冬。終於寶山。遺言以僧禮荼毗。壽七十五。所著法華樞鍵。楞嚴集解科。四教儀止觀大科。晚編釋門正統。未就而亡。良渚宗鑒為續成之。始傢人夢湛假名求寄宿。洎學教議論多暗合。又喜其故人。以謂後身雲(此中遺失如寶法通二法師之紀)。

  慈室雲法師法嗣

  法師正皎字元晝。鄞嵩江朱氏。受業多寶。初從辯利止庵學。因同人商略光明定題。便能臧否諸師得失。慈室居清修造焉。久之盡得慈室之道。慈室遷南湖。令居座端。講才宏闊眾所景慕。出主慈溪觀音。六遷法席。終於檡陽悟真。攻愧樓公鑰。每從師問佛法大意。師號月窗。居廣壽之日。於窗間作半月。攻愧為作記。賦以詩雲。不要作圓月。才圓便有虧。不如作一半。卻有向圓時。此詩盛播人口。而師之名德於是益重。行人瞭宣四明奉化潘氏。初受經寶林。慈室居清修往依焉。每謂解必有行。乃入南湖光嚴室閱藏經。修法華三昧。前後二十七期。過午不食。未嘗違日晷。與同修善榮為心友。每閱經有疑必造榮室決之。一日默坐甚久。榮曰。今日何為。師曰。歸期已近。道義難忘不覺如此。請君專心進道。當於凈土重會。榮笑曰。正欲見君作略。師自此示疾。將終請眾諷彌陀經。稱唱佛號。遽起端坐。索筆書偈雲。性相情忘。一三無寄。息風不行。摩訶悉利。即合掌瞑目。暑中留龕七日。顏色紅潤。口角微涎。有以帛挹之者。異香襲人。阇維舍利盈掬。心與數珠不壞。嘉泰元年五月十日也。後三年榮示疾。臨終前一日與眾訣別。沐浴更衣。請眾念佛。趺坐而化人謂赴宣師之約雲(此中失覺庵言法師法嗣三人)。

  能仁山法師法嗣

  法師法希號畢庵。法雄號南巖。皆天臺人。同入山法師室。服勤受道齊名當世。及相繼居白蓮。道望若一。具正眼以定宗發辯才以駕說。豁襟量以容眾。擒文藻以應機。白蓮宗風之盛。實二師振起之也(此中失法雄法師一人)。

  揚尖淵法師法嗣

  法師瞭生越之諸暨人。年十二出傢。慧解如成人。初謁東靈欽師。時效禪林。群居僧堂。當元夕眾往觀燈。欽師行香。見其危坐床上。問曰。汝何不隨眾去。答曰。蒙師見誡。專心為學勿事嬉遊。欽師大喜撫其背曰。三十年後。振吾宗者非汝而誰。既壯深研教觀。時輩厭服。出主頂山。講唱無廢日。臥榻庋上。安蓮經韋天像。身披五條。吉祥而睡。謹身敬法。不以闇室易其節(此中失法欽法師一人○此卷共四十四人原本遺失三十一人。止錄十三人)。

  佛祖統紀卷第十七(終)

  佛祖統紀卷第十八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師列傳第六之八(廣智神照南屏下共六十二人)

  休庵舟法師法嗣(廣智下第七世)

  ·豁庵凈悟法師

  法明節法師法嗣

  ·閑林子真法師

  月堂詢法師法嗣

  ·逸堂法登法師

  ·柏庭善月法師

  ·悅庵凈惠法師

  ·隱堂正榮法師

  ·石芝宗曉法師

  ·南湖善榮行人

  一庵躬法師法嗣

  ·正庵端信法師

  ·叔寶良琰法師

  ·癡庵垂拱法師

  止庵蓮法師法嗣

  ·鏡庵景遷法師

  ·契庵如晦法師

  ·環庵戒樞法師

  慧光訥法師法嗣(神照下第七世)

  ·等庵士衡法師

  ·虛庵有宏法師

  ·復庵妙圭法師

  ·中庵師安法師

  ·上竺師覺法師

  ·石澗從戒法師

  ·晦庵慧明法師

  ·桂堂如坦法師

  佛光照法師法嗣(南屏下第七世)

  ·子庭師訓法師

  ·東陵智迥法師

  ·碧溪德聞法師

  ·菊庭信硜法師

  ·海翁時學法師

  ·梅澗太度法師

  ·少愚育才法師

  ·行古忘新法師

  ·鼎山時舉法師

  ·若州景荃法師

  ·古巖正因法師

  ·毒鼓妙聲法師

  ·應庵法言法師

  ·梓山思恭法師

  ·西山文拱法師

  ·雪岑行海法師

  ·無極可度法師

  ·東屏正吾法師

  ·石林文人法師

  ·東山慧日法師

  ·自聞如願法師

  ·北山志在書記

  ·方溪文珍知客

  桐洲坦法師法嗣

  ·古源永清法師

  ·潛山文珦法師

  剡元先法師法嗣(南屏下第七世)

  ·雲夢允澤法師

  蒙泉源法師法嗣

  ·靈源允憲法師

  ·桐溪若濟法師

  ·螺溪元悟法師

  梅峰奎法師法嗣

  ·具城妙銛法師

  ·孤巖如月法師

  鑒堂義法師法嗣

  ·百川如海法師

  ·石庭道生法師

  ·石帆宗曄法師

  ·性庵凈嶽法師

  ·柏巖文杲法師

  ·聖水從覺法師

  總庵心法師法嗣

  ·古鏡文杲法師

  畢庵希法師法嗣

  ·海空法英法師

  南巖雄法師法嗣

  ·虛靜祖意法師

  休庵舟法師法嗣(廣智下第七世)

  法師凈悟字機先。溫之樂清李氏。幼知厭俗。往依雁山飛泉圓覺。十九具戒。初謁定庵統學教觀。時休庵居壽昌。篤於講說。往求受業。庵問定庵何以示人。師曰。演索車義。庵曰。寂光土索車否。師不領。畜疑在膺幾廢寢食。庵感其用心撫其背曰。疑端發露寶所非遙。居無何忽有契會。自是宗門疑難迎刃而解。吳越講席。無不縱觀。志氣高卓。少有許與。每自誨曰。折鐺煮飯。偃息中林。借虛空口。對萬象說。餘亦何愧。至若所學不充。因人成事。執數行紙上語。聚百十雛道人。大廈廣居食前方丈吾弗為也。師始於飛泉作興棟宇。既而勉徇眾請。出主天臺凈土。日勤講說百廢具舉。晚歸飛泉故居。課佛為業。及屬疾大書以示眾曰。求醫問藥撓吾化也。吾將默觀其變。明旦危坐而蛻。時開禧丁卯九月二十六日也。阇維之日。耳與齒儼然。門人文虎。塔於寺之西麓。北澗居簡為之銘曰。是為豁庵。聽說總持。兩種不壞之藏。道德所重。雖隱而彰。吾知夫異代而同心者。墮淚於雁山之陽。

  法明節法師法嗣

  法師子真。永嘉人。號閑林。幼從節公學。用心勤至悉通其道。遇教義未安處。與諸友終日議論。既得意已。乃坐帳中。縱辭演說。或自問自答。以自研核。後繼主法明。大弘乃父之業。辯才異等老學畏服。

  月堂詢法師法嗣

  法師法登字聖道。號逸堂。四明澥浦林氏。受業寧波。初為優婆塞學於梓庵。天性慧悟。凡諸部要文。無所不記。諸文要義無所不解。既具戒。入南湖依月堂。堂以其宿學蚤成。宜待以異禮。逾年命以懺首。嘗與論修性善惡之旨。師資道合益用親敬。守志齋居。二十二年無異。念教門義旨悉有撰述。世競傳錄。稱為逸堂科雲。出主在城天封。遷資教。晚居清修。一時學者。以不預聞講席者為之愧恥。

  法師善月字光遠。四明定海方氏。父偉為邑中名儒。母夢月輪墮懷已而有娠。生之夕白光滿室。初學語。常合掌道法界字。甫成童。父編六經授之。以次誦習。如溫故業。十二通春秋大義。母攜往正覺寺設供。循殿楹數匝。寺主道並謂其母曰。吾夜夢白龍繞此柱。其征此兒乎。於是父母始令出傢。命名善月。符先夢也(善月光遠皆古佛名)十五具戒。越三月而並師亡。乃往南湖依草庵。常以科目繁冗為勞。草庵誨之曰。白日看傢書有何難解。師為一省。來庵來繼。趨隅日勤。庵曰。異時鼓吹吾宗者其在子乎。梓庵講道月波往謁焉。聞世相常住之旨益有省發。乃復歸南湖見月堂。問如來不斷性惡之說。身心豁然。如卻關鑰見府庫。以所悟白。堂更為演其義。師拜領而退堂示寂。師為專使往當湖請竹庵。越明年。命師分講。風儀清溫談辨雅正。竹庵贊之曰。吾於首座可謂得人。但恨無繼之者。所居古柏獨秀。因自號柏庭。淳熙庚子初主東湖辯利。遷慈溪寶嚴。居無何太師史真隱。請居月波學士來奔廩食不足。真隱聞之喜使使白師曰。師為道延眾。欲食來取予不嗇也。紹興二年。郡率何公澹。以南湖虛席。親裁疏勸請。講道有方。禦眾有法。十三年不易節。緇素以是信之。嘉泰四年。退隱衍慶精舍。一息十載夢老叟耳語曰。六十五。七十一。嘉定六年。郡將陳卿。以南湖有去思為更屈。致辭弗克。雨華更新舊徒再擁。未逾月。上竺以敕書召。師謂亟往有似於徇名。堅不為動。眾謂上命不可不恭。始幡然而往。是年正六十五之驗也。八年夏旱。詔迎大士於明慶。車駕親幸致拜。命師恭禱。朝註暮洽。上大說。特補左街僧錄。十二年秋拂衣東歸。偃息於城南祖關。是年七十一。又知所以驗前夢也明年秋。郡以西山資教。卑師佚老。紹定五年春。有旨再領上竺。人皆以坡仙師去忽復來鳥語山容開之句。為之賀。端平三年得目眚。請老東庵。一旦示疾。坐床上若相酬酢者。法孫秀林問何為。曰吾與荊溪尊者對談祖道耳。將入寂顧左右曰。人患無實德為後世稱。若但崇虛譽我則不暇。千載之下。謂吾為柏庭叟。則吾枯骨為無愧。幸勿為請謚以污我素業。言已累足而化。實淳祐元年正月十九日也。留龕七日。貌色鮮白心頂俱暖。奉全身塔於寺東。為壽九十三。得夏七十八。先是首座智覺。論請於朝言。師道光前哲。四眾依仰。年登九秩。將逼歸真。請建塔山中以擬歸藏。上旨允之。故今用此成命。所遺衣發及四經解。合藏於南湖祖塔之側。師所著述。楞嚴玄覽。金剛會解。圓覺略說。楞伽通義。因革論。簡境十策。三部格言。金錍義解。宗教玄述。仁王疏記。附鈔箋要。皆行於世。自餘雜制。名緒餘。講餘對客木嘗及世間事。唯論前人往行及典誥之辭。或問何以安心。曰心本不動。問法華經藏。曰當處全彰。其警策類此。嗣其道者。香林清賜為上首。

  法師凈惠字敏中。號悅庵。鄞陸氏。父母禱佛而生。幼年夢登寶閣見異人為摩頂。及覺異香滿室。以語隱學俊師。勉其學釋。遂依定海正覺出傢。既具戒。往見月堂。因春期入懺。聞策導頓悟圓旨。堂由是器之。有度律師用大智新疏。講觀經於湖心。月堂遣師與之辯。至談觀心觀佛之旨。發難數四。度竟屈服。哲則庵主南湖。始開講席。師掩卷危坐。退而指其瑕玼。哲益敬畏。榮隱堂居隱學。俾師分坐講風大揚。初主郡城法華。或以為小。師曰。此法智師講經之地其可鄙乎。遷治平。每臨講見疏記援引儒典。則止而不讀。謂其徒曰。此外書也宜自觀之。夏將闌。對眾自詫曰。今夏講席諸方所無。縱或及之。亦秖雜以外書。誘掖之餘兼事匝石。積年弊陋易而為新。每預公舉。或非其人輒面斥諸山曰。所謂講院者。以欲傳講爾。今此人能任此責乎。卒不許。閑居泉口拱秀庵。學士裡糧來從。及遷寶嚴化道日起。閱八年。忽天風吹華桂香滿院。識者知為嘉瑞。未幾果頒南湖之命。時嘉定六年也。自柏庭樂育人材之繁。後生尚文辭好異議。生者稍不厭眾心。必郡起而嘩逐之。師至以沉毅禦物。特成規嚴。人望風不敢犯。向之好嘩者俗為革。居丈室未嘗扃。請益者雖入夜不拒。行兩廡聞讀誦聲。必忻然就之。因所業為點示。法華懺期。日一開說。初終參貫。人皆樂聽心感。嘉定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集大眾諷觀經。趺坐榻上奄忽如蛻。塔全身於祖關門人乞銘於司令。樓枎凈無住見而嘆曰。悅庵不喜外書。而梅麓作銘。全用妙經句。豈非有以冥使之乎。稟法者禪悅。瞭彬。大蓬。瞭因。六七人雲。

  行人善榮字行甫。四明小溪周氏。初從月堂學教觀。既通其旨。即入觀堂修長懺閱藏經。金書法華楞嚴凈名圓覺光明五經。以施諸方。雕造彌陀佛像。拈施眾會。素善水墨。畫大士像以與人。前後莫計。以音聲佛事轉授諸人。今城社經咒。皆用師節度也。臨終往生之相。見宣行人傳。弟子默容海印。以高行為鄉城所歸(此卷六十二人。本紀止錄六人遺失五十六人)。

  佛祖統紀卷第十八(終)

  法師宗曉。字達先。石芝其自號。四明王氏子。十八受具戒。先從具庵強公。遊次謁雲庵洪公。理觀密契遂分半座。未幾主昌國翠蘿。學者奔赴。越二年退隱西山日課妙經。適齊尚書扁所居曰閑靜。攻愧樓大參以詩美之。復遊淅西諸剎大參說偈以相其行。歷三歲而還。大府丞汪公與其季檢詳命主參秀。久之謝去居延慶第一座。講演之餘編法華顯應錄樂邦文類教行錄三教出興頌諸祖贊振祖集光明照解施食通覽。又集儒釋孝紀明良崇釋志明教編。箋註要旨血書法華墨書華嚴寶積般若涅槃諸經。又為中林居士張宗義書真宗皇帝禦註四十二章經。鑿義井於城南櫟社曰法華泉。以飲行者。作亭其上施以湯茗無問道俗。結屋數楹創為接待。得魏文節公常樂舊額。中林張公為繢聖像建藏輪鑄鐘架樓增辟田土輪奐一新。且為誓辭以誡諸徒。使不志建立之意。弘傳教觀四十餘年。晚益韜晦。嘉定甲戌八月二十日示疾。索紙書偈曰。清凈本來不動。六根四大紛飛。掃卻雲霞霧露。一輪秋月光輝。阇維於寺之南。齒牙不壞舍利甚夥。巽齊戶曹見之述文贊嘆。塔於上方六殊勝地。僧臘四十七。世壽六十四。

  佛祖統紀卷第十九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師列傳第六之九

  豁庵悟法師法嗣

  ·嘯巖文虎法師(廣智下第八世)

  閑林真法師法嗣

  ·法明師昶法師

  逸堂癸法師法嗣

  ·同庵允憲法師

  ·石坡元啟法師

  ·竹坡如約法師

  ·石屋正己法師

  ·可堂若參法師

  ·化翁師贊法師

  ·巨宗師嶽法師

  ·不孤有鄰法師

  柏庭月法師法嗣

  ·香林清賜法師

  ·伊堂瞭圓法師

  ·石田妙慧法師

  ·半雲行儒法師

  ·此室大方法師

  ·虛中元真法師

  ·遁山士堯法師

  ·孤巖如啟法師

  ·寂庵文慧法師

  ·操庵文節法師

  ·巽中道謙法師

  ·無謀善庭法師

  ·北林與俱法師

  ·石門士雲法師

  悅庵惠法師法嗣

  ·禪悅瞭彬法師

  ·寶化道英法師

  ·雲屋可止法師

  ·化翁正己法師

  ·大蓬瞭因法師

  ·茅屋瞭己法師

  ·竹溪志昌法師

  石澗戒法師法嗣古泉正宗法師(此卷三十二人本紀原文遺失)

  佛祖統紀卷第十九(終)

  柏庭月法師法嗣

  法師文節。字通叟。自號操庵。四明慈溪夏氏子。世為大族百餘傢。行路者常聞讀書聲。父諱歷年賢厚人□□□二時有住土山定講師者祖免。親異其貌勸出傢於邑之永明寺。明年落發。十七遊□□□□□遷悅庵皆山傢之□峻者師與填自聰應無□□□□□未有所得。遇西山次教柏庭月法師。以大爐鞴煅煉學者。師於是豎精進幢留十三載。隨赴上竺。有謙慧應三師皆有大名。師合而為四傑焉。柏庭謂師曰。汝國汝國得吾之大全矣。畢竟至當一句作麼生。師厲聲曰。瞎卻頂門竅壺中別有春。至此天上地下無一可見之形一無可玩之色矣。柏庭九旬謝事眾散。師獨留三夏。至唱滅乃退。年五十一。始出世定海觀音寺。十四年住象山玉泉。六年升天竺集慶寺。乃理廟所創在九裡松度廟。繼志式念先訓適住持本法。師求去九重獨斷以操庵補其處。萬眾駭伏。十年間講鐘法鼓震動湖山。四方學者如水就下。樹規立范有典有則。四明南湖之歸有世忠寺。在萬山中曰東吳好處。眾強起師主之。至正壬午二月二十六日鳴鼓告眾拂龕書偈擲筆而逝。壽八十六臘七十三。著述有指要會宗集英等。書於度弟子覺初羿歸傢山善慶庵全身窆焉。得法者如吳之似蘭子華思治惟簡明之大東慧海法東等說金錍有半月偷閑解夢書。又觀心觀佛偈曰。春到上林渾似錦不須尋訪賣華翁之句。徑山愚禪師嘆賞不已。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師列傳第六之十

  嘯巖虎法師法嗣(廣智下第七世)

  ·訥堂慧辯法師

  ·頑空智覺法師

  ·松澗善助法師

  ·寒谷妙暉法師

  ·東山夔公首座

  ·東山皎公法師

  ·東山義問書記

  法明昶法師法嗣

  ·法明行依法師

  ·寶壇智尚法師

  同庵憲法師法嗣

  ·圓庵行果法師

  ·東林覺先法師

  ·香山唯一法師

  ·浩翁惠川法師

  ·石翁法介法師

  ·柯山本悟法師

  ·虎巖行圭法師

  ·石林文藻法師

  ·安道清寧法師

  ·無聞若訥法師

  ·聖水善濟法師

  ·默庵普聞行人

  ·退若可升法師

  石坡啟法師法嗣無住宗凈法師(此卷二十三人本紀原文遺失)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終)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一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師雜傳第七

  ·凈覺仁嶽法師

  ·(二世)吳興子昉法師

  ·錢唐可久法師

  ·錢唐惠勤法師

  ·霅川慈梵法師

  ·霅川瑩珂法師

  ·永嘉乃仁法師

  ·超果靈照法師

  ·樞密使胡宿

  ·神智從義法師

  ·(二世)慧月瞭睿法師

  ·草庵道因法師

  ·(二世)梓庵有倫法師

  ·廣壽法因法師

  ·四明道時法師

  ·儒士述庵薛澄

  雜傳之作。將以錄諸師之未醇正者。故凈覺以背宗錄。神智以破祖錄。草庵以失緒錄。或曰。法智之世。先後為異說者有之矣。豈當盡以雜傳處之乎。然昭圓之於四明。無師資世系之相攝。後人概以山外指之。亦足懲之矣。至若法智子孫時為逆路之說者。未若凈覺神智之為甚也。彼祝之而不類。我且指二人為首雲(祝職救反事見楊子)。

  法師仁嶽。霅川薑氏。自號潛夫。聞法智南湖之化。往依為學。至水月橋。擲笠水中曰。吾所學不成。不復過此橋。法智器之。居以東廈白晝焚膏專事紬繹。鄉書至。悉投帳閣未嘗啟視。因出境分衛乘舟水行。偃臥舒足豁然自得。若拓虛空。檣為之折。每請益函文。擷大屧關大鑰。眾望風畏之。時昭師略光明玄。不用觀心。師輔四明撰問疑書以征之。四明制妙宗並消伏三用潤師作指瑕以為難。師述止疑抉膜以正之。四明談別理隨緣。齊師作指濫以為非。師作十難以扶之。所以贊四明為有力。後復與十同志修請觀音三昧。因疾有閑。宴坐靜室恍如夢覺。自謂向之所學皆非。乃述三身壽量解以難妙宗。道既不合。遂還浙陽靈山。蒙慈雲攝以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簡以斥之。師復上十諫雪謗。往復不已(詳見四明本紀)會昭慶有請慈雲。為詩以送之。學徒從往者半。雲弗之止。既遷石壁。復徙靈芝。時法智已歸寂。師臨眾自詫曰。隻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有仁行人。自永嘉請居凈社。一住十年。大弘法化。以年老還鄉。霅守請主祥符。觀察使劉從廣為奏。命服樞密使胡宿。為請凈覺之號。晚年專修凈業然三指以供佛。持律至嚴不以事易節。創隱淪堂休室以為燕居。治平元年春。謂門人曰。我翌日午刻當行。果留偈安坐而亡。時三月二十五日也。塔全身於何山之西隅。嗣法者梵慈乃仁輩。皆能表表模范一世。師於楞嚴用意尤至。會諸說為會解十卷。熏聞記五卷(釋自造會解)。楞嚴文句三卷。張五重玄義。則有楞嚴說題。明修證深旨。則有楞嚴懺儀。復於咒章調節聲曲以為諷演之法。所著金剛般若疏二卷。發軫鈔五卷(釋自造金剛疏)彌陀經疏二卷。指歸記二卷(釋自造彌陀經疏)文心解二卷(釋不二門)雜錄名義十二卷。義學雜編六卷。如意輪課法。涅槃禮贊文。羅漢禮贊文。南山禮贊文。施食須知。毗曇七賢七聖圖。起信梨邪生法圖。各一卷。禪門樞要。凈名精英。大論樞節大論文。苕溪講外集。窗案記。諸子雜言史髓。

  記曰。何山更為禪居。而塔地轉為菜圃。厥後寺眾有夢。師謂塔處灌溉非便。求遷之。及開龕。色身不壞舍利盈滿。遂具禮易葬焉。此與東山神照遷塔事極相類。皆於當時藏全身。而特示靈瑞於二百年之後也。異哉。

  論曰。天臺傢。謂學華嚴唯識者為他宗。蓋指其不受時教規矩之說耳。凈覺初為山傢之學甚厲。為止疑抉膜十門折難。以排四師甚力。一日師資小不合。而遽為壽量之異說。甚至於十諫雪謗。抗辦不已。前輔之而後畔之。其為過也。與學他宗者何異焉。父作之。子述之。既曰背宗。何必嗣法。置之雜傳亦足為懲。然此亦是護宗綱辨法裔為之說耳。若鑒之以佛眼。則聖賢弘道。互有抑揚。豈當定其優劣。如調達波旬皆以大權示現邪見。詎可以俗情裁量之邪。是知議凈覺者。當以此意亮之。

  法師子仿。吳興人。賜號普照。早依凈覺。嵩明教據禪經作定祖圖。以付法藏斥為可焚。師作祖說以救之。又三年。嵩知禪經有不通。輒雲傳寫有誤。師復作止訛以折之。其略有曰。契嵩。立二十八祖。妄據禪經。熒惑天下。斥付法藏為謬書。此由唐智炬作寶林傳。因禪經有九人。其第八名達摩多羅。第九名般若密多羅。故智炬見達摩兩字語音相近。遂改為達磨。而增菩提二字移居於般若多羅之後。又取他處二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繼二十四人。總之為二十八。炬妄陳於前。嵩繆附於後。瀆亂正教瑕玷禪宗。餘嘗面折之。而嵩莫知愧。又據僧祐三藏記傳律祖承五十三人。最後名達摩多羅。而智炬取為梁朝達磨。殊不知僧祐所記。乃載小乘弘律之人。炬嵩既尊禪為大乘。何得反用小乘律人為之祖耶。況禪經且無二十八祖之名。與三藏記並明聲聞小乘禪耳。炬嵩既無教眼。才見禪字認為己宗。是則反販梁朝達磨。但傳小乘禪法厚誣先聖其過非小。

  法師可久。錢唐錢氏。天聖初。覃恩得度學教觀於凈覺。無出世志。喜為古律詩。蘇軾監郡日。嘗與師及惠勤清順為詩友。所居西湖祥符。蕭然一室。清介守貧。未嘗有憂色。軾來守錢唐。當元夕九曲觀燈。去從者獨行入師室。瞭無燈火。但聞瞻訇餘香。嘆仰留詩。有不把流離閑照佛世知無盡本非燈之句。蒲宗孟集錢唐古今詩。求藁於師。師曰。隨得隨去。未始留也。聞者高之。晚年杜門。送客不逾閾。辟谷安坐觀練熏修。如此十餘年。窗外唯紅蕉數本。翠竹百個。淡如也。一日謂人曰。吾死蕉竹亦死。擇瑛公亦死未幾皆驗。人嗟異之。

  法師靈照。蘭溪盧氏。幼失怙恃。白兄求出傢。兄取三藤示之曰。使此藤系汝俱碎。可從汝意。師欣然入林。取藤成束置前曰。果容入道用此系我。俱碎無恨。兄不能奪。遂入寶慧寺。誓去枕席香燈禮誦。未期月誦通法華光明。弱冠投試有司嘉之。獎以別榜。既具戒即往錢唐。依香嚴湛師學教觀。數歲復往吳興。依凈覺。一傢戶牖無不通達。初主吳山解空。繼遷景德。熙寧中徙雲間超果。自元豐以來於每歲春首結凈業社七日期時。預者二萬人。念佛獲驗不可紀錄。嘗夢三聖儀相。前跪作禮曰。靈照一生誦大乘經。期生安養為果願否。觀音指曰。凈土不遠有願即生。又誦經。深夜忽夢普賢示身。遂發心造其像。誦經萬部以嚴凈報。元豐五年冬臥疾。謂侍者曰。吾安養之期已至。遂北首面西累足而化。阇維異香襲人。舍利流迸。結塔院東南隅。

  胡宿字武平。常州晉陵人。學問文章。當世推重。治平三年。由樞密副使出鎮杭州。每來謁嶽師。咨詢妙道。躬執弟子禮。師安坐不少遜。

  法師從義。溫之平陽人。姓葉氏。十七通誦法華得度學扶宗。主大雲五峰寶積。嘗患他宗但任胸臆。於所著補註集解處處辨明。如論賢首妄判華嚴。議慈恩專用唯識。辨祖承無二十八祖。判道傢當攝入儒宗。辭理切直為世所信(並詳見諸宗立教志)晚居秀之壽聖大振宗教。元祐六年春。示疾就榻。吉祥右脅而逝。瘞舍利於錢唐寶藏。謚曰神智。憲使劉燾記行業雲。端介清白。不妄遊從。寤寐三觀。耽味著述。過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脅不臥。非濾水不飲。行步有常。坐立如植。未嘗求公卿之知。可謂賢也已矣。所著大部補註十四卷。順正記三卷(釋光明玄)新記七卷(釋光明文句)往生記四卷(釋觀經疏)圓通記三卷(釋不二門)纂要六卷(釋義例)集解三卷(釋四教儀)寓言四卷(釋金錍)凈名略記十卷。搜玄三卷(雜出教儀)。

  論曰神智之從扶宗。視四明為曾祖。而於有所立義極力詆排之。去乃翁已五十年。其說已定。而特為之異破壞祖業不肖為甚。非同當時孤山凈覺一抑一揚之比也。舊系扶宗。今故黜之。置之雜傳。以示傢法之在。

  法師瞭睿。嘉興人。號慧月。學教有聲。久依神智於壽聖。秀有士族請神智禱疾。師與俱往。及歸神智責之曰。汝為純厚。吾故攜汝往。何為俗舍左顧右盻。師深謝過而已。智曰。汝豈有所見耶。師密白曰。有一女崇。在病床上。見師入即下走。人既擁門。乃從壁隙而出。不覺顧視如此。智曰。吾亦見之。已而病者愈。智既沒。師乃繼其席。思溪王氏有女卒。請施食河冰船不可渡。乃遣人報。令設座於斛前。即船上遙為咒願。中夜一女至船上曰。謝師戒法已得超度。留鞋一雙忽不見。次日王君至船。驚曰。此亡女入斂時鞋也。

  法師道因。自號草庵。四明薛氏。視法智座下。粲法師為叔祖。其孕也。母夢粲披幃而入寤而生。明發而赴至。咸知其為後身雲。掌有圓相掬之如環。足下奇文雙魚宛示。十七具戒。坐夏南湖。有問以教義者。徐為釋之。正與文合。識者知其宿習。明智居寶雲。往學焉。已而遍歷教庠屢參禪室。因讀指要鈔深有悟入。初主禪悅。直嗣四明(草庵錄嗣法文雲。三入禪室五登講堂。始終親近八善知識。皆光明碩大。有德有言。緣不在彼。如水投石。此一辦香。奉為延 第一代法智尊者。用酬法恩。然存則人。亡則書。旁不肯者。無吝擊節)次遷永明寶雲廣壽治平。晚主延慶。學徒滿堂。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別徒眾曰。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乃令舉所述彌陀贊曰。無邊剎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我與彌陀本不二。妄覺潛生忽成異。從今掃盡空有塵。父子天然兩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瑕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厭。贊畢。隨眾唱佛數百。諷觀經至上品上生。即斂念坐亡。越三日頂足皆暖。葬全身於祖塔。師道貌嚴毅。辭辯如瀉。有嬰其鋒者。謂登龍門。嘗著關政論。以正禪人之弊。詣行在投宰相秦檜。三上書。俱不報。遂渡江而歸。後秦相閱其書大驚。將見之。而師已行。居南湖日。述輔正解以斥律人妄解觀經之失。其強志為法若此。嘗居城南草庵。因以自號。

  論曰。草庵初學於明智。一旦讀指要有省發。而又自謂文粲後身。故以瓣香奉四明。然四明者羅睺羅也。未聞稟佛為嗣。若草庵之所承。則將兄廣智而孫明智矣。豈北面師事之。而反孫之可乎。西土二十四祖。金口所宣悉有先後。若謂北齊遠稟龍樹。此則立觀之始。非草庵所當上效故鏡庵論之曰。一傢教觀必資傳授。豈可紊亂使失其緒。況當時已有高攀九祖遠嗣四明之誚。舊圖系於明智。終非草庵之本心。新圖系之四明。未免有違於公論。今故置之雜傳。亦足以為失緒者之戒雲。

  法師有倫。四明王氏。受業於小溪壽聖。自號梓庵。久依草庵學。分座南湖講道有旨。晚主月波。學徒說服。柏庭輩行皆北面受業。所居一室。未嘗見其便溺。人皆異之。或問其故。拒而不答。

  法師法因。自號刳心。四明慈溪顧氏。學草庵盡其旨。以與師同名。時稱為小因。主廣壽三十年。晝夜講演。未嘗一日走檀門。每施者至。輒竦愧自嘆曰。比丘之法丐食活命。我何人哉。坐奪勤苦之利卻而還之。不得已受其少分。所居弊陋將新之。曰此軀尚無常。何事外物為一日集講。侍者報。眾赴檀門未回。師曰。虛空諸天正欲聞法。何必眾集。即擊鼓升座。紹熙四年八月示疾。於定中見凈土二菩薩。謂左右曰。吾睹法華道場。與平時所見異甚。吾將行矣。即集眾諷觀經。稱佛號。留偈端坐結印而化。瘞全身於寺東。

  薛澄。字清卿。自號述庵。視草庵為叔。嘗從其學大明境智之道。草庵沒為文祭之。其略雲。嗚呼吾佛明心。禪必用教。教必用禪。如江如湖。流雖不同所鐘一源。如日如月。時或雲殊。所麗一天。譬以二藥治眾人病。所期者痊。奈何末途兩宗被魔。學者泥偏私立位號互為矛盾。其門必專教而視禪瞭不相安如針著氈。禪而視教欲割不能如癭附咽。不求其端。教曰。我是孰明漸圓。惟怪欲聞。禪曰。我是但稱別傳。兩宗既孤。又於其宗派別星懸。或本四明。或誇霅川。或出白蓮。天臺徽旨浮談浪語如漂流船。或參溈仰。或歸雲門。或嗣曹洞。如來心印上推下墮如顛倒猿。持此勝心敵彼勝心。以燕伐燕堂堂我翁。能於兩宗洞達妙玄(雲雲)。又作草庵忌疏雲。諸法本空即空成實。至人不死雖死如生。安住尊者(師自號安住子)間氣所鐘前因不昧。探戒珠於驪頷。飛慧劍於龍門。早遊刃於儒林。無書不讀。晚乘桴於教海。有感皆通(雲雲)。於道最高。裂衣冠而罔恤。有疑不決。械囹圉以須爭(雲雲)。見八知識。無半語之相。投將一瓣香。為四明而拈出(此卷十六人本紀遺失五人止錄十一人)。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一(終)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二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未詳承嗣傳第八

  ·東陽善慧大士(齋梁之間)

  ·景明道房禪師(稠師傳)

  ·北齊僧稠禪師

  ·北齊李獎侍郎(稠師傳)

  ·天臺智琰法師(唐)

  ·金華方巖法師

  ·西京楚金法師

  ·千福飛錫法師

  ·終南法善法師

  ·玉泉真公法師(下三人見凈土志)

  ·南嶽承遠法師

  ·南嶽法照國師

  ·無姓法劍法師(下二人見光教志)

  ·長沙懷遠法師

  ·五臺志遠法師

  ·五臺元堪法師(遠師傳)

  ·天臺道暹法師

  ·國清清觀法師

  ·國清文舉法師

  ·建業敬雲法師

  ·泰山妙行法師

  ·四明子麟法師(五代唐)

  ·十祖玄燭法師

  ·嘉禾皓端法師

  ·會稽什法師(宋下三人見法智紀)

  ·嘉禾子玄法師

  ·天臺元穎法師

  ·括蒼聰法師(南屏傳)

  ·無相善勤法師

  ·寶藏利贇法師(勒師傳)

  ·普慈揮法師(下二人湛假名傳)

  ·空相融法師

  ·超果照法師(下二人敏法雲傳)

  ·廣化明法師

  ·宗元錄穎法師

  ·寶雲威法師(正文慧傳)

  ·方廣曇照法師

  ·普照因法師

  ·佛智道如法師(如上竺傳)

  ·寶積實法師(吳克己傳)

  ·凈慧威法師(草庵錄)

  ·左溪志昭法師

  ·無功居士王闐

  有為天臺之道。而無聞於後世者。固亦多矣。非以其跡晦而位卑身亡而嗣絕乎。至若舊雖有傳而無所師。附見他傳而無所考。凡於法門有旁贊之一益者。豈不樂書。作未詳承嗣傳。

  東陽大士傅翕字玄風。義烏人。齊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生。幼與裡人漁以籠盛魚。沉水中祝曰。欲去者去止者止。人以為愚。年十六。娶劉氏生二子普建。普成。二十四漁於稽停塘。梵僧嵩頭陀謂曰。我昔與汝於毗婆屍佛所發願度眾生。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當還耶。令視水見圓光寶蓋環覆其身。乃悟曰。爐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方急度生何暇思兜率。乃結庵於松山雙搗樹間。自稱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種植蔬果任人采取。為人傭工晝作夜歸。與妻妙光敷演佛法。苦行七年。宴坐之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佛東來放光如日。空聲唱言。成道之日。當代釋迦坐道場。已而四眾沓至作禮。郡守王烋。謂是妖妄囚之。兼旬不食。愧而釋之。還山愈精進曰。我從兜率宮來為說無上菩提。昔隱此事今不覆藏。大通六年。遣弟子傅暀奉書詣闕稱。帝為國主救世菩薩。詔報曰。善慧欲度眾生欲來隨意。帝預敕鎖門以觀其異。大士袖出木錘一扣。諸門盡開。見帝於善言殿。謁者三贊。不拜。直上禦榻對語異常。設食竟。出鐘山坐定林松下。縣官資給。大同元年。請講三慧般若於重雲殿。公卿畢集。天子至眾皆迎。大士不動。禦史問故。答曰。法地若動。一切法不安。帝善之。翌日獨延於壽光殿。夜漏上乃出。梁末饑亂。日與其徒拾橡栗。楺草作糜以活閭裡。盜不忍犯。嘗曰。我賢劫千佛中一佛。弟子慧榮欲建龍華會。大士曰。龍華是我事。汝可建請佛停光會。若從吾言定見龍華。又曰。吾悟道四十劫。釋迦方始發心。由釋迦能舍身。所以先我成佛。陳天嘉二年。山中行道。常見七佛在前維摩從後。謂弟子曰。七佛中唯釋迦數與我語。光大二年冬。大士曰。嵩公已還兜率天。我不得久住。作還元詩十二章。大建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示寂。七日縣令陳鐘耆來禮敬。傳香之次。猶反手受香。眾益驚嘆。葬松山之隅。敕仆射徐陵撰碑。

  荊溪止觀義例曰。東陽大士位居等覺。尚以三觀四運而為心要。故獨自詩曰。獨自精(草堂元法師隨釋雲。謂三千絕妙。法界獨立。其體精妙)其實離聲名(三千妙體本離聲教名字)三觀一心融萬品(三觀三千也。三千即空假中。秖一念是若瞭三千自萬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融相可知)荊棘叢林何處生(九界惑染生死因果荊棘也。佛界因果萬德莊嚴叢林也。善惡崢嶸同歸一相。一相無相故雲何處生。此證真如理觀也)獨自作(起十界四運。四句推撿。故雲作也)問我心中何所著(問起之辭)推檢四運並無生(正用觀也)千端萬累何能縛(此觀成也。十界善惡因果何能為縛。此證唯識事觀也)況復三觀本宗瓔珞。補處大士。金口親承。故知一傢教門。遠稟佛經。復與大士宛如符契(小瓔珞經二卷。上卷明次第三觀。謂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觀。下卷明圓三觀。謂佛為敬首菩薩說三觀法界諸佛自性清凈雲雲。三觀既自佛說。大士金口親承。今傢建立遠宗佛說。復與大士所說三觀符契也)。

  述曰。過去諸佛由三觀道安住秘藏。現在釋迦由三觀道果後示權。是知自行化他權實因果之法。無非三觀之道。瓔珞宣之於前。智論申之於後。北齊心悟而立為法。東陽旁贊而示以詩。皆所以明此道也。東陽顯於梁而終於陳。當北齊南嶽智者以此道相傳之際尚無恙也。昔承佛口之親宣。今值諸師之授受。於是作而言曰。大哉。三觀之道。行於震旦其在斯時乎。乃述為二詩。從旁而贊之宜也。世人不考為同時。遂指東陽為前人。而謂其能預談三觀。故晁景迂為明智碑。亦謂前乎智者。以導其教者。曰梁傅大士。斯言未的也。今當易之雲。與文禪師同時。旁贊其道者。曰傅大士。以大士無授受之跡。今但附見於傳首雲。

  禪師僧稠。鉅鹿孫氏。從景明寺道房禪師受行止觀攝心旬日即得入定。復修涅槃聖行四念處法。安居五夏。日唯一食。嘗九日修死想觀。以所詣白跋陀三藏。藏曰。蔥嶺以東習禪定者汝為最矣。復詣王屋山修習前法。遇兩虎鬥。師以錫杖中解。虎即散去。黃門侍郎李獎。求學禪要為說止觀兩卷。北齊文宣。詔師出山說法。師為說三界本空萬法如幻。榮華世相不可常保。帝為之毛豎汗流。於鄴城結雲門寺以禮奉之。宴坐一室未嘗送迎。弟子或以為諫。師曰。賓頭盧迎王七步致令失國。吾雖德不逮古。而儀相是同。不敢自欺。冀致福於帝耳。帝惑左右之言。謂師不敬。欲躬往加害。師已冥知。旦乘牛車往谷口二十裡。拱立道旁。帝怪問之。師曰。身血不凈恐污伽藍。帝愧悔。謂侍臣楊遵彥曰。若此真人何可毀謗。欲負師還寺。師磬折不受。帝曰。弟子負師遍天下未足謝愆。遂同輦還宮。問弟子前身何人。師曰。曾作羅剎王今猶好殺。祝盆水使視之即見羅剎形。又欲見佛法靈異。師投袈裟於地。帝遣人舉之。增至數十人不能動。師令沙彌取之。如舉一羽。帝益敬信。請受菩薩戒。留禁中四旬而出。乾明元年四月示寂。敕建塔以藏舍利。

  述曰。案稠禪師行道。於北齊天保中。與思禪師為同時。逆而推之。則知受止觀於房禪師。當天保之初。復更推之。則天保已前。當東魏孝靜之世。時文禪師。始以己悟一心三智之道以授思禪師。則知房師所受止觀。亦應稟自文師。蓋文師悟由中論。獨步河淮時無競化。非小乘禪師之所能知。然則房師。上受文師。下傳稠師。上下推之為可信矣。

  法師智琰。母夢升通玄塔相輪坐而誕。十二誦通法華。時稱神童。祝發之後即參講席(師以正觀年終。則知參講之時。即章安諸師也)。嘗隱虎丘山講懺餘日。誦法華至三千部。霄爐未爇自起煙芬。夕罐才空潛加溢水。蓋天童給侍之驗焉。行三凈業修十六觀。率五百人月建齋講。十年不替。講法華凈名皆三十遍。觀音玄三十遍。貞觀八年冬示疾。見梵僧手執寶瓶曰。吾無邊光也。卻後凈土稱功德寶王。即我是也。師謂門人曰。無邊光大勢至也。功德寶王其成佛之號也。由因言果。以此勉餘。餘其西歸乎。即入定不反。

  金華方巖和尚。荊溪未入僧時。曾從之受止觀(應是左溪門人)。

  法師楚金。廣平程氏。七歲出傢。禮藏探經法華在手。九歲依西京龍興寺具戒。習智者教。嘗誦經至寶塔品。身心泊然寶塔忽現。釋迦分身滿虛空界。禪坐六年。誓建斯塔。誠懷一啟檀信自來。於築基夜誦經行道。眾聞天樂異香。玄宗夢空中楚金二字。詰朝訪問。咸以師對。乃親制多寶塔額賜縑緡為助。功畢之日五色瑞雲凝於塔上。謂同學曰。鑿井見泥去水不遠。鉆木已熱得火可諳。凡我七人聿成一志。晝夜誦經香煙不斷。乃於春秋二時。集七七僧行法華三昧。奉旨許為常式。前後感獲舍利七百粒。血書法華菩薩戒經。以祝九重。寫法華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鎮寶塔。復寫千部散施信人。化緣既畢右脅而逝。薪盡火滅雪顏如生。天子遣塔於城西。貞元十三年。左街功德使竇文場奏先師楚金。於天寶初為國建塔。置法華道場。今僧眾禮念。六十餘年經聲不絕。乞加旌表。詔謚大圓法師。

  法師飛錫與楚金。精嚴三觀。天寶初。遊京師止終南紫閣草堂。俄有詔住千福法華道場。不空翻譯新經。頻當筆受潤文之任。永泰初。詔於大明宮同良賁等參譯仁王護國及密嚴經。與三藏不空學士柳伉重加詳定。充證義正員。嘗撰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明凈土三世通修之義。

  禪師法善。習天臺教學。唐天寶間遊京師。常誦法華。所居之處瓶水自滿。臨終見金蓮從空下迎。天樂競鳴隱隱向西去。

  法師志遠。汝南宋氏。初依荷澤聞天臺一宗。該通妙理力學積歲。居五臺華嚴。食非別請。臥不解衣。四種三昧用為常課。會昌四年。忽絕食數朝誡門人曰。天臺之道。妙在法華文句本跡二門開近顯遠。玄文五義判釋止觀境觀雙修行解圓明遮照平等。將踐聖階降茲罕及。禮懺方等必假精誠。永懷於茲宜副吾意。時學者如林。唯元堪達其旨。武宗沙汰佛法堪稟遺言。以諸文藏之屋壁。宣宗即位重輝佛日。堪再葺舊居。取其藏本置之影堂。傳唱當時絕而復續。

  法師道暹。天臺人。大歷中入京傳教。盛有著述。能於虛空遊行往來。時謂有神足之證。

  法師清觀。臨海屈氏。久居國清。妙洞三觀禪定神異。清介自守不畜衣缽。嘗曰。恨未能舍己頭目。溪南有請供者。夜雨水漲人不能渡。師頃刻即赴身衣無濕。人知其有神足通焉。

  法師文舉。東陽張氏。入國清習天臺之道。悉通要妙。其形如山其貌如玉。動若浮雲靜若止水。目不旁視口無戲言。四威儀中無非律范。丹丘二眾仰以為法。先是國清為煬帝建光明道場。歲以為期。人繁食少。師竭力營建。成莊田十二頃。眾賴以濟。

  法師敬雲。建業人。夙學天臺之道。光化二年。於永嘉寺講經。依俱舍論述小乘入道五位。作柝玄記二卷。法師妙行。初學天臺教。既入居泰山。結草為衣拾果為食。行法華三昧感普賢現身證明。後專持彌陀經。於一夕見流離地佛與二菩薩湧立空中。僖宗聞其名。詔賜號常精進菩薩。後一日再見寶地。謂左右曰。吾無觀想而寶地復見。安養之期至矣。即日右脅安臥而化。

  法師子麟。四明人。五代唐清泰二年。往高麗百濟日本諸國援智者教。高麗遣使李仁日送師西還。吳越王鏐。於郡城建院以安其眾(今東壽昌)。

  法師玄燭。戒德定品慧業法門。講唱宗乘當世特立。大順初。傳法帝京。學徒數百左右悅隨。時謂其可繼荊溪。尊稱為十祖雲。

  法師皓端。嘉禾張氏。聞玄燭時稱十祖。遂往參學。即悟一心三觀之旨。誓心山居二十餘年。身無長衣口無異味。坐唯一榻門不設關。本朝建隆初。無疾坐亡。火浴舍利不知其算。得法者八十人。

  法師善勤。天臺人。無相以主席請於郡。時以師高行為之舉。及遷凈名。舉樝庵繼其席。樝庵遷赤城。眾舉利贇繼。贇赴寶藏。部使者。復以無相卑。師以眾不足容。乃別遷勝地增建棟宇。時謂安清凈眾講妙教觀。宜天人之交助也。

  法師元穎。吳興人。政和二年。於郡城開元建智者院。日居慈霔閣。秉筆著書。自正像統紀終教藏目錄凡百卷。名天臺宗元錄。序次古今諸師行事。為山傢之盛典雲。又述法華靈瑞集為十科。始於普賢證明終至香光表相。郡補為都師。有招權者。誣以事民。其衣聞者流涕。而師不為慍。幅巾佈褐。遨遊人間。隨時升沈。晚在鹽橋庵廬誦經課佛。一夕面西危坐。欣然神化。焚龕之日舍利佈地。

  法師曇照。四明人。受業方廣。宣和初。述天臺別傳註。最為詳委。學者韙之。

  法師志因。賜號普照。少學天臺之道修凈土行。五十年法服未嘗去體。嘗因寇擾入山避亂。唯攜觸服。方欲登圊。寇已逼近。師易衣石上從容洗漱。寇不敢犯。識者嘆仰。謂之遊行無畏。其斯人乎。

  法師志昭。居左溪述釋迦譜。稱躬稟叔父鎧庵微旨。及編次歷代宗承圖。後學於是有考。

  王闐。四明慈溪人。自號無功叟。傢世名儒。再舉進士不得志。佈衣蔬食遍詢講席。晚年唯專念佛。以所得旨意述凈土自信錄。其序略雲。眾生本心具四凈土。如同居者在具縛凡夫即可依之。其餘三土。至斷惑聖人始獲證入焉。且往生一門有二凈業。曰正觀。默照本心也。曰助行。備修萬善也。正觀與助行並進。則瞭達四凈土矣。止有願等事善者。近生凡聖同居。而遠作上三土之因也。以此論之。則凈土者。正是究理菩薩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眾生回向漸修耳。又雲圓機體道是最上凈業。茍加願以導之。即預優品。愚樸之輩。但稱佛發願者亦莫不生。觀凈土一門。則知聖人無棄物也。彼但守癡空之人。以無礙無修。起自障心。絕他學路。乃高其言曰。凈土末事何足道哉。發是言者可哀也矣。紹興十六年四月丁卯之夕。忽聞異香滿室。謂弟沙門思齊曰。此吾所修凈業有感也。乃沐浴更衣。面西趺坐而化。焚其軀得舍利如菽者百八粒(此卷四十三人。本紀惟錄二十二人。餘二十一人。皆見別傳。故以小字釋之)。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二(終)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三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盤撰

  歷代傳教表第九

  北齊悟一心三智之旨。以授南嶽。南嶽修之以授智者。智者始以五時八教開張一化。而歸宗於法華本跡之妙。既發其解必立之行。於是說己心中所行。以示一心三智之證。載之文字。用以印心。以教後世。自北齊上法龍猛。下逮法智。為十七世。作歷代傳教表。

  梁

  武帝(蕭衍受齊禪都建康稱南朝)

  ·天監元年(壬辰盡十八年)

  ·普通元年(庚子盡七年)

  ·大通元年(丁未盡八年)

  ·大同元年(丁卯盡十二年)大同中。二祖文禪師。於北朝河南。為思禪師說三觀。當東魏孝靜帝天平間。

  ·太清元年(丁卯盡三年)

  簡文帝(綱武帝第三子)

  ·天寶元年(庚午盡二年)

  元帝(繹武帝第七子)

  ·承聖元年(壬申盡三年)

  敬帝(方智元帝第九子)

  ·紹泰元年(乙亥)

  ·太平元年(丙子)

  陳

  武帝(陳霸先受梁禪都建康)

  ·永定元年(丁醜盡三年)

  文帝(茜武帝兄始興王子)天嘉元年(庚辰盡六年)

  三祖思禪師於北朝光州大蘇山。為顗禪師。說四安樂行。示普賢道場。當北齊廢帝乾明元年。

  ·天康元年(丙戌)

  廢帝(伯宗文帝二子)光大元年(丁亥盡二年)

  二年。思禪師。為南嶽帝君授戒法。

  宣帝(頊始興王第二子)大建元年(己醜盡十四年)

  四祖顗禪師。於金陵瓦官寺為儀同沈君理仆射徐陵等開法華經題。一夏開釋大義。白馬敬韶等咸北面受業。自此後常講大智度論。說次第禪門。及為尚書毛喜說六妙門。

  大建中南嶽思禪師。為海東玄光法師說法華安樂行。歸國演教。為高麗東國傳教之始。

  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南嶽禪師示寂。

  少帝(叔寶宣帝長子)

  至德元年(癸卯盡四年)

  至德三年。詔瓦官顗禪師。赴太極殿開大智度論題。仁王般若經題。還靈曜寺就講。時百座居左。五等居右。慧曠慧辯。皆奉敕難問。天子臨筵聽法。百僚盡敬。

  至德四年。詔迎顗禪師。居光宅寺。帝幸寺聽講仁王。躬禮三拜。

  禎明元年(丁未盡三年)顗禪師。於光宅講法華經。章安預聽。

  隋

  文帝(楊堅相周靜帝受禪都長安)

  開皇十年(庚戌是年陳亡始稱正統盡二十一年)

  開皇十一年。晉王總管揚州。迎顗禪師於大聽事。設千僧齋授菩薩戒。師名晉王為總持王。上師號稱智者。

  開皇十二年。智者禪師於荊州當陽玉泉山為關王父子授戒。

  開皇十三年。智者禪師。於玉泉說法華玄義。章安預聽。

  開皇十四年。智者禪師。於玉泉說摩訶止觀。章安預聽。是年過嶽陽為刺史王宣武授大乘戒法。為學士曇捷等講金光明經。

  開皇十五年七月。智者禪師。至揚州禪眾寺。以所著凈名義疏。奉上晉王。九月辭歸天臺。

  開皇十七年九月。智者禪師。於天臺佛隴為諸弟子口授觀心論。十一月。於石城寺為弟子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無量心。四悉檀。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密。一一法門。是月二十四日。示寂於石城彌勒石佛像前。

  仁壽元年(辛酉盡四年)

  煬帝(廣文帝第二子)

  ·大業元年(乙醜盡十二年)

  恭帝(隋煬帝子)

  ·義寧元年(丁醜盡一年)

  五祖章安禪師。於天臺國清寺為法華威禪師。說止觀心要。

  唐

  高祖(李淵受隋禪都長安)

  ·武德元年(戊寅盡九年)

  太宗(世民高祖次子)

  貞觀元年(丁亥盡二十三年)

  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章安禪師。於國清寺。示寂

  貞觀二十年。召法華威禪師。授朝散大夫引駕四大師。

  高宗(治太宗第九子)

  永徽元年(庚戌盡六年)

  永徽六年。召天宮威禪師。授朝散大夫引駕四大師。與法華同職位。

  ·顯慶元年(丙辰盡五年)

  ·龍朔元年(辛酉盡三年)

  ·麟德元年(甲子盡二年)

  ·幹封元年(丙寅盡二年)

  ·總章元年(戊辰盡二年)

  ·咸享元年(庚午盡四年)

  ·上元元年(甲戌盡二年)

  ·儀鳳元年(丙子盡三年)

  ·調露元年(己卯)

  ·永隆元年(庚辰)

  十一月二十八日。法華禪師。示寂。

  ·開耀元年(辛巳)

  ·永淳元年(壬午)

  ·弘道元年(癸未)

  則天高後(武氏高宗之後廢太子為廬陵王臨朝稱制)

  ·光宅元年(甲申)

  ·垂拱元年(乙酉盡四年)

  ·永昌元年(己醜)

  ·載初元年(庚寅二年)

  如意元年(壬辰盡二年)

  如意二年。七祖天宮禪師。於東陽天宮為左溪朗禪師說止觀。

  ·延載元年(甲午)

  ·證聖元年(乙未)

  ·萬歲通天元年(丙申)

  ·神功元年(丁酉)

  ·聖歷元年(戊戌盡二年)

  ·久視元年(庚子)

  ·長安元年(辛醜盡四年)

  中宗(顯高宗第七子母武後嘗廢為廬陵王)

  ·神龍元年(乙巳盡二年)

  ·景龍元年(丁未盡三年)

  睿宗(旦高宗第八子)

  ·景雲元年(庚戌盡二年)

  ·先天元年(壬子)

  玄宗(隆基睿宗第三子)

  開元元年(癸醜盡二十九年)

  開元十八年。八祖左溪禪師。於東陽左溪為荊溪然禪師說止觀。是年新羅法融等。傳教歸國。

  天寶元年(壬午盡十四年)

  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左溪禪師示寂。

  肅宗(亨玄宗第三子)

  ·至德元年(丙申盡二年)

  ·乾元元年(戊戌盡二年)

  ·上元元年(庚子盡二年)

  ·寶應元年(壬寅)

  代宗(豫肅宗長子)

  ·廣德元年(癸卯盡二年)

  ·永泰元年(乙巳)

  大歷元年(丙午盡十四年)

  大歷中。九祖荊溪禪師。於天臺佛隴為邃法師說止觀。

  德宗(適代宗長子)

  建中元年(庚申盡四年)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荊溪禪師於佛隴示寂。

  ·興元元年(甲子)

  ·貞元元年(乙醜盡廿一年)

  ·貞元中。十祖邃法師。於國清。為修法師說止觀。

  順宗(誦德宗長子)

  永貞元年

  邃法師於國清為日本最澄說止觀。盡寫一宗論疏以歸。為日本傳教之始。

  憲宗(純順宗長子)

  ·元和元年(丙戌盡十五年)

  穆宗(恒憲宗第三子)

  ·長慶元年(辛醜盡四年)

  敬宗(湛穆宗長子)

  ·寶歷元年(乙巳盡二年)

  文宗(昂穆宗次子)

  大和元年(丁未盡九年)

  大和中。十一祖修法師。於禪林。為外法師說止觀。

  ·開成元年(丙辰盡五年)

  武宗(炎穆宗第五子)

  會昌元年(辛酉盡六年)

  會昌六年詔毀天下佛寺沙汰僧尼。

  宣宗(忱憲宗十三子。武宗欲加害。遂逃難為沙門依齊安師。武宗崩群臣迎入京。即帝位)大中元年(丁卯盡十三年)

  詔復會昌所廢寺院。

  懿宗(催宣宗長子)

  ·咸通元年(庚辰盡十四年)

  僖宗(溪懿宗第五子)

  乾符元年(甲午盡六年)

  乾符中十二祖外法師於國清為琇法師說止觀。

  ·廣明元年(庚子)

  ·中和元年(辛醜盡四年)

  ·光啟元年(乙巳盡三年)

  ·文德元年(戊申)

  昭宗(曄懿宗第七子)

  ·龍紀元年(己酉)

  十二祖琇法師於國清為竦法師說止觀法門。

  ·大順元年(庚戌盡二年)

  ·景福元年(壬子盡三年)

  ·乾寧元年(甲寅盡四年)

  ·光化元年(戊午盡三年)

  ·天復元年(辛酉盡四年)

  景宗(祝昭宗第九子)

  ·天祐元年(甲子盡三年)

  梁(五代)

  太祖(朱溫受唐禪都洛陽)

  ·開平元年(丁卯盡四年)

  ·乾化元年(辛未盡二年)

  末帝(瑱太祖第四子)

  ·乾化三年(癸酉盡二年)

  ·貞明元年(乙亥盡六年)

  ·龍德元年(辛巳盡二年)

  唐

  莊宗(李存勖破梁即位都洛陽)

  ·同光元年(癸未盡三年)

  明宗(亶本屈突部人賜姓李氏為莊宗昆弟)

  ·天成元年(丙戌盡四年)

  ·長興元年(庚寅盡四年)

  末帝(從珣本姓王明宗養子)

  ·清泰元年(甲午盡二年)

  晉

  高祖(石敬塘滅唐即位都汴)

  天福元年(丙申盡六年)

  天福中十四祖竦法師於國清為寂法師說止觀。

  少帝(厘貴高祖從子)

  ·天福七年(壬寅盡二年)

  ·開運元年(甲辰盡三年)

  漢

  高祖(劉知遠。晉少帝為契丹所虜。中原無主遂即位於晉陽。仍用晉年號。都汴)

  ·天福十二年(丁未)

  隱帝(承祐高祖猶子)

  ·乾祐元年(戊申盡三年)

  周

  太祖(郭令威受漢禪都汴)

  ·廣順元年(辛亥盡三年)

  世宗(榮太祖後柴氏之侄受遺制即帝位)

  ·顯德元年(甲寅盡五年)

  恭帝(崇訓世宗子)

  ·顯德六年(己未)

  宋

  太祖(受周禪都汴京)

  建隆元年(庚申盡三年)

  吳越王錢俶。遣使往高麗日本。求遺逸教乘論疏。

  建隆二年。高麗國。遣沙門諦觀。持天臺論疏至螺溪

  乾德元年(癸亥盡五年)。

  十五祖螺溪寂法師。為通法師說止觀法門。

  ·開寶元年(戊辰盡八年)

  太宗

  太平興國元年(丙子盡八年)

  太平興國四年。十六祖寶雲通法師。為四明禮法師。說止觀諸大乘法。

  雍熙元年(甲申盡四年)

  雍熙四年十一月四日螺溪法師示寂。

  端拱元年(戊子盡二年)十月二十一日寶雲法師示寂。

  ·淳化元年(庚寅盡五年)

  ·至道元年(乙未盡三年)

  真宗

  咸平元年(戊戌盡六年)

  咸平六年。十七祖法智法師。於南湖保恩答日本源信。信問目二十七條。

  景德元年(甲辰盡四年)撰指要鈔。成出別理隨緣二十問。以攻繼齊指濫之失。

  景德四年。遣本如持十義書二百問。上錢唐昭師。以救光明玄不立觀心之失。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盡九年)

  大中祥符三年。賜保恩改額延慶。同異聞師。作誡誓辭二篇。俾為長講天臺宗教之所。

  大中祥符七年。撰觀經融心解。

  天禧元年(丁巳盡五年)與十僧。修法華懺。期滿三年。焚身供法。以公私勸止不獲如願。述消伏三用。以破孤山闡義鈔之非。

  天禧四年。駙馬李遵勖。奏賜法智大師。宣旨令住世演教。不許遺身。

  天禧五年。主上遣內侍俞源清。宣旨就寺。修法華懺三日。為述修懺要旨以答聖意。是歲撰觀音別行玄記。觀經妙宗鈔皆成。

  ·乾興元年(壬戌)

  仁宗

  天聖元年(癸亥盡九年)撰光明續遺記成。

  天聖三年。先是天禧初。詔天下立放生池。師始於佛生日。縱魚鳥為放生事。自述放生文。是年郡守曾會。以事聞。敕樞密劉均。撰文刻石。仰宣聖化。

  天聖五年。撰光明文句記。其後廣智續贊佛一品。

  天聖六年正月元日。建光明懺七日為順寂之期。至五日趺坐說法唱佛而化。阇維異香芬鬱。舍利無數。舌根不壞。若紅蓮華。

  明道元年(壬申盡二年)

  明道二年七月。奉靈骨起塔於南城崇法。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三(終)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四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佛祖世系表第十

  傳道以心不以跡固也。至論祖祖授受之際。必使循跡而後可知心。茍能知心何必去跡。然則何為其跡邪。豈不曰有教以為之說。有觀以為之行。行必顧說。說必顧行。說與行如其跡始妙。故曰說己心中所行。此傳道之跡也。知跡必知心。知心必知道。由知道故然後可以論祖祖授受之際。作佛祖世系表。

  西土佛祖

  ·教主釋迦牟尼佛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

  ·五祖迦提多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佛陀難提尊者

  ·八祖佛陀密多尊者

  ·九祖脅比丘尊者

  ·十祖富那奢尊者

  ·十一祖馬鳴尊者

  ·十二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三祖龍樹尊者

  末田地與商那。同稟阿難。非正所承。今故不列。此土既尊龍樹為高祖。則視十四祖已下。反同旁出。西土十四祖。亦視吾北齊已下為旁出。各論所承。非互為是非也。若北齊悟智論一心三觀。以授南嶽。遠繼龍樹。位列二祖雲。

  今傢欲尊四明為正祖。則當自龍樹已下。通為十七代。以並尊其位。或謂興道至高。論功德稍微者。夫時有通塞。則道有污隆。然於道何傷焉。不有其父。焉得其子。茲但取傳教之跡耳。欲審其由。當求諸宗門尊祖議(見名文光教志)。

  東土十七祖

高祖龍樹無畏論主

二祖北齊大禪師

三祖南嶽大禪師

  ·天臺智者禪師○

  ·南嶽大善禪師

   ·縣令陳正業

  ·南嶽僧照禪師

  ·枝江慧成禪師

  ·藍谷慧超禪師

  ·巴丘慧曜禪師

  ·雲峰慧湧禪師

  ·江陵慧威禪師

  ·鐘山智瓘禪師

  ·仙城慧命禪師

  ·枝江慧璀禪師

  ·南嶽靈辯禪師

  ·新羅玄光禪師

   ·南澗慧旻禪師

   ·升堂受莂一人

   ·火光三昧一人

   ·水光三昧一人

  ·凈人方合

  ·南嶽府君

  ·刺史劉懷寶

  ·光州巴子立

  ·影堂二十八人

  ·業高四百

  ·信重三千

四祖天臺智者大禪師

  ·章安灌頂禪師○

  ·天竺真觀禪師

  ·瓦官法喜禪師

  ·國清智越禪師

  ·瓦官法慎禪師

  ·國清普明禪師

  ·國清智璪禪師

  ·佛隴智晞禪師

  ·國清法彥禪師

  ·廬山智鍇禪師

  ·廬山大志禪師

  ·玉泉道悅禪師

  ·天臺等觀禪師

  ·華頂般若禪師

  ·會稽禮宗禪師

  ·棲霞法向禪師

  ·玉泉行簡禪師

  ·國清慧威禪師

  ·碧澗法俊禪師

  ·興皇慧獎禪師

  ·當陽德抱禪師

  ·南嶽慧稠禪師

  ·蔣山大忍禪師

  ·佛隴慧辯禪師

  ·玉泉道勢禪師

  ·天臺慧瑫禪師

  ·天臺慧普禪師

  ·玉泉法盛禪師

  ·玉泉法論禪師

  ·會稽智果禪師

  ·終南法琳禪師

  ·國清智寂禪師

  ·白馬敬韶禪師

  ·定林法歲禪師

  ·禪眾智令禪師

  ·奉誠法安禪師

  ·玉泉法偃禪師

  ·國清道修禪師

  ·嶽陽曇捷禪師

  ·玉泉義邃禪師

  ·國清師諫禪師

  ·國清如郎禪師

  ·佛隴慧綽禪師

  ·天鄉法延禪師

  ·玉泉法才禪師

  ·玉泉法璨禪師

  ·玉泉道慧禪師

  ·十住道臻禪師

  ·慧日僧珍禪師

  ·陳少帝

  ·陳皇太子

  ·陳永陽王

  ·隋煬帝

  ·玉泉關王

  ·參軍陳針

  ·儒士梁方茂

  ·太中蔣添玟

  ·儀同吳明徹

  ·刺史王宣武

  ·儀同沈君理

  ·仆射徐陵

  ·光祿王固

  ·侍中孔渙

  ·儀同周弘正

  ·開府柳顧言

  ·尚書毛喜

  ·得門千數

五祖章安大禪師

  ·法華智威禪師○

  ·龍興弘景禪師

  ·南嶽大慧禪師

  ·天臺明曠禪師

  ·嘉祥吉藏禪師

   ·耆山智拔禪師

  ·玉泉道素禪師

六祖法華大禪師

  ·天宮慧威禪師○

  七祖天宮大禪師

  ·左溪玄朗禪師○

  ·永嘉真覺禪師

八祖左溪大禪師

  ·荊溪湛然禪師○

  ·焦山神邕禪師

   ·焦山智昂禪師

   ·焦山靈徹禪師

   ·焦山進明禪師

   ·焦山慧照禪師

  ·支硎道遵禪師

   ·支硎靈輸禪師

   ·支硎法盛禪師

   ·支硎道忻禪師

   ·支硎靈源禪師

  ·佛隴大義禪師

  ·紫金元宗禪師

  ·四明道源禪師

  ·婺女清辯禪師

  ·婺女行宣禪師

  ·婺女圓凈禪師

  ·婺女法開禪師

  ·三衢道賓禪師

  ·三衢慧從禪師

  ·毗陵守真禪師

  ·錢唐法燈禪師

  ·錢唐法真禪師

  ·會稽法源禪師

  ·新羅法融禪師

  ·新羅理應禪師

  ·新羅純英禪師

  ·居士傅禮

  ·居士王元福

九祖荊溪大禪師

  ·興道道邃法師○

  ·南嶽普門法師

   ·南嶽曇環法師

  ·龍興元皓法師

   ·龍興智凈法師

   ·龍興仲儀法師

   ·龍興子瑜法師

   ·龍興道如法師

   ·龍興仲良法師

  ·華頂行滿法師

  ·天臺智度法師

  ·雲峰法證法師

   ·龍興重巽法師

   ·中丞柳公綽

   ·刺史柳宗元

   ·中書鄭絪

   ·刺史孟簡

  ·無姓法劍法師

  ·翰林學士梁肅

  ·散騎常侍田敦

  ·吏部員外李華

  ·散騎常侍崔恭

  ·身通三十九人

十祖興道法師

  ·至行廣修法師○

  ·興善守恭法師○

  ·日本最澄法師

十一祖至行法師

  ·止定物外法師

  ·天臺良湑法師

  ·天臺光韶法師

  ·天臺敬文法師

  ·天臺維蠲法師

  ·刺史韋珩

十二祖止定法師

  ·妙說元琇法師○

  ·天臺敬休法師

  ·天臺慧凝法師

   ·天臺處原法師

   ·天臺玄廣法師

十三祖妙說法師

  ·高論清竦法師○

  ·國寧常操法師

   ·國寧義從法師

   ·國寧德儔法師

   ·定水慧贇法師

   ·法性修雅法師

十四祖高論法師

  ·凈光羲寂法師

  ·慈光志因法師

   ·慈光唔恩法師

   ·奉先源清法師

   ·梵天慶昭法師

   ·永福咸潤法師

   ·永福善朋法師

   ·報恩智仁法師

   ·永嘉繼齊法師

   ·孤山智圓法師

   ·崇福慶巒法師

   ·開元德聰法師

   ·靈光洪敏法師

   ·慈光可嚴法師

   ·廣慧蘊常法師

   ·慈光文備法師

   ·姑蘇可榮法師

   ·海南懷贄法師

   ·錢唐義清法師

  ·演教覺彌法師

十五祖凈光法師

  ·寶雲義通法師○

  ·國清宗昱法師

   ·常寧契能法師

   ·通照覺明法師

   ·安國智臻法師

   ·寶山懷慶法師

   ·明教曉乘法師

   ·寶藏悟真法師

   ·頂山懷玉法師

   ·靈鷲志倫法師

  ·廣教澄彧法師

  ·廣教寶翔法師

  ·石壁行靖法師

  ·石壁行紹法師

  ·勝光瑞先法師

  ·通鑒知廉法師

  ·崇法願齊法師

十六祖寶雲法師

  ·法智知禮法師○

  ·慈雲遵式法師

   ·妙果文昌法師

   ·妙果天授法師

   ·明智祖韶法師

   ·海月慧辯法師

   ·法寶從雅法師

   ·指源如杲法師

   ·慧凈思義法師

   ·圓應德賢法師

   ·神智仲元法師

   ·慈明慧觀法師

   ·慈覺永堪法師

   ·慈受子琳法師

   ·寂照慧日法師

   ·圓悟思尚法師

   ·慈行智深法師

   ·三衢懷襲法師

   ·圓智志豪法師

   ·承天義昭法師

   ·承天義榮法師

   ·承天文詡法師

   ·日本源信法師

     ·內侍俞源清

     ·嗣法二十七人

     ·入室四百七十八人

     ·升堂一千人

   ·辯才元凈法師

   ·法鑒若愚法師

   ·靈山則章法師

   ·神智載升法師

   ·廣慧居白法師

   ·法喜清鑒法師

   ·真凈思永法師

   ·保慶法潤法師

   ·天竺本融法師

   ·天竺思悟侍者

   ·丞相王欽若

   ·侍郎馬亮

   ·諫議胡則

   ·職方崔育才

  ·南湖異聞法師

  ·興國有基法師

   ·興國令祥法師

   ·福源悟持法師

  ·廣慧體源法師

  ·錢唐清曉法師

   ·法顯遇成法師

   ·兜率守仁法師

  ·寶雲延德法師

  ·寶山善信法師

  ·太師錢惟治

  ·運使顧承徽

十七祖四明法智法師

  ·廣智尚賢法師○

  ·神照本如法師○

  ·南屏梵臻法師○

  ·三學則全法師

   ·三學若水法師

  ·浮石崇矩法師

   ·天柱守孜法師

   ·景雲溫其法師

   ·覺慈善嵩法師

   ·景德居式法師

   ·浮石懷月法師

   ·婺女日東法師

  ·廣慈慧才法師

   ·妙悟希最法師

   ·懺主法宗法師

   ·妙果子良法師

   ·餘慶思辯法師

   ·浮石惟清法師

   ·龍泉覃異法師

   ·雷峰戒珠法師

  ·廣嚴含瑩法師

  ·慧因擇交法師

  ·圓智覺琮法師

  ·崇法祖端法師

  ·四明文粲法師

  ·丹丘嗣謙法師

  ·四明願彬法師

  ·廣印智環法師

  ·祥符文智法師

  ·三衢文炳法師

  ·四明用卿法師

  ·四明居永法師

  ·崇法自仁法師

  ·崇慶本圓法師

  ·天臺慧舟法師

南湖廣智法師

  ·(廣智傳扶宗是為以明傳溫)(扶宗三世為圓辯凈社社傳溫辯傳明溫與明互為師授不有圓辯則廣智之道幾於息矣南湖四智之後雖一傳而無聞然陳晁二公光贊此道誠足以擬唐代梁李之盛其於教門豈不益為昌大哉)

  ·神智鑒文法師

·明智中立法師

  ·澄照覺先法師

  ·慧照法鄰法師

  ·圓澄智謙法師

  ·定慧介然法師

  ·四明法維法師

  ·諫議陳瓘

  ·待制晁說之

   ·文慧宗正法師

   ·空相思恭法師

   ·扶宗繼忠法師

  ·草堂處元法師

   ·息庵道淵法師

   ·凈社處廉法師

   ·休庵法舟法師

   ·豁庵凈悟法師

   ·嘯巖文虎法師

   ·訥堂慧辯法師

   ·頑空智覺法師

   ·松澗善助法師

   ·寒谷妙輝法師

   ·東山夔公首座

   ·東山皎公首座

   ·東山義問書記

   ·法明文節法師

   ·閑林子真法師

   ·照堂師昶法師

   ·寶壇智尚法師

   ·法明行依法師

     ·法明可圭法師

   ·寶積法雲法師

   ·妙果師楷法師

   ·水陸文炳法師

   ·常明道深法師

   ·福昌文佾法師

   ·圓辯道琛法師

   ·永嘉法詮法師

  ·超果維湛法師

   ·海慧若圓法師

  ·因果如吉法師

  ·凈社全教法師

  ·括蒼義詢法師

  ·金文沖霄法師

  ·四明蘊恭法師

  ·法昌本誠法師

圓辯法師

  ·月堂慧詢法師

   ·逸堂法登法師

   ·同庵允憲法師

   ·圓庵行果法師

   ·東林覺先法師

   ·香山唯一法師

   ·浩翁惠川法師

   ·石翁法介法師

   ·柯山本悟法師

   ·虎巖行圭法師

   ·石林文藻法師

   ·安道清寧法師

   ·無聞若訥法師

   ·自牧子謙法師

   ·聖水善濟法師

   ·南湖普聞行人

   ·石坡元啟法師

   ·無住宗凈法師

   ·大石志磐法師

   ·竹坡如約法師

   ·石古慧刊法師

   ·竹屋善交法師

   ·石屋正己法師

   ·友山智恭法師

   ·懷古可尚法師

   ·可堂若參法師

   ·化翁師贊法師

   ·巨宗師嶽法師

   ·不孤有鄰法師

   ·柏庭善月法師

   ·香林清賜法師

   ·伊堂瞭圓法師

   ·耕雲崇敬法師

   ·石田妙慧法師

   ·半雲行儒法師

   ·此室大方法師

   ·虛中元其法師

   ·遁山士堯法師

   ·孤巖如啟法師

   ·寂庵文慧法師

   ·半巖道全法師

   ·子高必升法師

   ·操庵文節法師

   ·巽中道謙法師

   ·無謀善應法師

   ·悅庵凈慧法師

   ·禪悅可彬法師

   ·寶化道英法師

   ·雲屋可上法師

   ·化翁正己法師

   ·大蓬瞭因法師

   ·茅屋瞭己法師

   ·竹溪志昌法師

   ·隱堂正榮法師

   ·石芝宗曉法師

   ·南湖善榮行人

  ·一庵處躬法師

   ·正庵端信法師

   ·叔寶良琰法師

   ·癡庵垂拱法師

  ·贅庵惟定法師

  ·誰庵宗嶽法師

  ·雪堂戒應法師

  ·止庵法蓮法師

   ·餘姚清湛法師

  ·指南仲韶法師

  ·慈雲文統法師

  ·鏡庵景遷法師

  ·契庵如晦法師

  ·環庵戒樞法師

  東山神照法師

法真處咸法師安國元惠法師智湧瞭然法師覺雲智連法師

  ·元庵則約法師

  ·樸庵清哲首座

  ·澤山與咸法師

山堂元性法師

  ·虛堂本空法師

  ·集長妙璘法師

  ·赤城中益法師

  ·白蓮智圓法師

  ·白蓮清悟法師

  ·白蓮子侔法師

真教智仙法師證悟圓智法師慧光若訥法師

  ·等庵士衡法師

  ·虛庵有宏法師

  ·復庵妙圭法師

  ·上竺師覺法師

  ·晦庵慧明法師

  ·中庵師安法師

石澗從戒法師古泉正宗法師月潭道鑒法師

  ·雪溪得益法師

  ·白蓮梵章首座

白蓮道卿法師

  ·天臺凈侁法師

  ·四明凈杲法師

  ·郡守李庭芝

神悟處謙法師北禪凈梵法師

  ·北禪惠深法師

  ·頂山子文法師

  ·飛英智忱法師

超果惠道法師

  ·德藏從進法師

通照慧明法師

  ·報慈蘊堯法師

  ·白蓮善圭法師

德藏擇瑛法師

  ·北關思凈法師

  ·金華子方法師

壽安良弼法師

  ·教藏有全法師

  ·凈住思照法師

  ·一行宗利法師

樝庵有嚴法師

  ·天臺法麟法師

  ·天臺應通法師

  ·承天法寶法師

  ·承天懷雅法師

  ·天臺賓纖法師

  ·永嘉元摻法師

  ·錢唐義全法師

  ·承天擇仁行人

  ·天臺左伸居士

  (東山之裔至月潭雪溪而益微。由繼之者道與位俱不振耳。其可以有所感傷也夫)

  南屏興教法師

慈辯從諫法師  車溪擇卿法師○  慧覺齊玉法師○圓覺蘊慈法師法照中皎法師則庵明哲法師

  ·正堂如理法師

能仁道山法師畢庵法佈法師

  ·坦庵法英法師

南巖法雄法師

  ·東山祖意法師

  ·醴泉行環法師

  ·佈金覺先法師

  ·神慧敏齊法師

  ·能仁文公首座

  ·能仁能公行人

普明如靖法師圓通思梵法師

  ·思溪景咨法師

  ·普圓善期法師

天竺應如法師

  ·崇先懷志法師

  ·精英從智法師

  ·宣秘慧仙法師

  ·普圓普證法師

  ·法燈道遵法師

  ·餘姚行澄法師

法雲宗敏法師

  ·樞密蔣之奇

  ·慧覺清月法師

佛智慈雲法師

  ·法照凈通法師

佛照智堅法師

  ·神辯覺寧法師

  ·等慈慧序法師

  ·圓明智賢法師

  ·高麗義天僧統

  ·明義首座

群峰太初法師梵慈智普法師龍華道方法師

  ·超果宗肇法師

  ·圓照梵光法師

東靈智欽法師楊尖利淵法師

  ·楊尖法欽法師

  ·崇先瞭生法師

南屏用文法師

  ·憲章仲閔法師

  ·餘慶道存法師

超果會賢法師

  ·精微彥倫法師

  ·寶積彥端法師

清辯蘊齊法師

  ·景德法雲法師

  ·上方法清法師

  ·法慧正宗法師

  ·東安景初法師

  ·南屏靈玩法師

  ·東吳文詡法師

  ·錢唐如詢法師

  車溪卿法師

竹庵可觀法師北峰宗印法師

  ·古雲元粹法師

佛光法照法師子庭師訓法師

  ·愚谷從慧法師

東溟慧日法師

  ·千江一印法師

東陵智迥法師

  ·靜山處仁法師

  ·魯山季文法師

北溪德聞法師

  ·虛堂可明法師

松林宗溥法師四窗子思法師

  ·起周尹輔法師

  ·宗周子文法師

  ·菊庭信硜法師

海翁時學法師柳塘可權法師

  ·松庭可月法師

  ·雲海普度法師

  ·雲海至寶法師

  ·沃洲光燁法師

  ·梅澗太度法師

  ·少愚育才法師

  ·行古忘新法師

鼎山時舉法師

  ·渭濱惟清法師

  ·大山道[怡-臺+(乏-之+友)]法師

  ·此堂道悟法師

  ·晝堂文煥法師

芝田德瑞法師

  ·高峰凈彌法師

  ·大明圓照法師

  ·石泉普洽法師

  ·不模師楷法師

  ·子元義深法師

  ·西泉一唯法師

  ·性翁文習法師

  ·右洲景荃法師

  ·古巖正因法師

  ·毒鼓妙聲法師

  ·應庵法言法師

梓山思恭法師

  ·太虛普容行人

  ·西山文珙法師

  ·雪岑行海法師

無極可度法師

  ·雙溪道弘法師

東屏正吾法師

  ·南叟元凱法師

  ·石林文分法師

  ·東山慧日法師

  ·自聞如願法師

  ·此山志在書記

  ·方溪文珍知客

梅峰梵奎法師  具城妙銛法師○

  ·孤巖如月法師

  ·石溪思壽法師

  ·石鏡清杲法師

  ·慈感文圭法師

  ·蒙泉瞭源法師

  ·毒海道源法師

  桐洲懷坦法師○  剡源覺先法師○

  ·南峰思誠法師

  ·日本俊芿法師

  ·嚴陵趙彥肅

  ·鎧庵吳克己

  ·智行守旻法師

  ·神辯清一法師

  ·自得慧欽法師

牧庵有朋法師

  ·顯庵法昌法師

  ·月溪法輝法師

  ·隱學本然法師

  ·浮石子慧法師

  ·永福志亨法師

  ·天王道用法師

能仁懷寶法師

  ·草堂如寶法師

祥符道忻法師車溪善榮法師

第2部分佛祖統紀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藏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