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歷代三寶紀

助印经书
  

  ·大悲經五卷(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

  ·須彌藏經二卷

  ·然燈經一卷(亦名施燈功德經。上二經並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

  ·法勝阿毗曇論七卷(河清二年。於天平寺出)

  右七部合五十二卷周明帝世。高齊沙門統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那連提耶舍。齊言尊稱。於鄴城譯。昭玄沙門都瞿曇般若流支長子達摩阇那。齊言法智。傳語。

  ·尊勝菩薩所問經一卷(一名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右一經一卷。周武帝世。高齊居士萬俟懿於鄴城譯。懿元是鮮卑姓萬俟氏。少而出傢師事婆羅門甚聰哲。善梵書語工咒術醫方。故預翻譯焉。

  (陳氏)

  ·佛阿毗曇經九卷

  ·無上依經二卷(永定二年。於南康凈土寺出)

  ·解節經一卷(此經本有一十八品。今此一卷。止是第四一品。真諦略出以證義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第三譯。與秦世羅什魏世菩提流支出者。同本文有廣略耳)

  ·廣義法門經一卷 

  ·僧澀多律一卷(陳言總攝)

  ·修禪定法一卷 

  ·俱舍釋論二十一卷

  ·俱舍論本一十六卷

  ·立世阿毗曇十卷(永定三年出)

  ·攝大乘論一十五卷(天嘉四年。於廣州制旨寺出慧愷筆受或十二卷)

  ·佛性論四卷 

  ·四諦論四卷

  ·僧伽論三卷

  ·攝大乘論本三卷(第二譯。與元魏世佛陀扇多出者小異)

  ·大空論三卷(於豫章棲隱寺出。唐內典錄雲十八空)

  ·中邊分別論三卷(於臨川郡出) 

  ·金七十論二卷

  ·俱舍論偈一卷 

  ·金剛般若論一卷

  ·律二十二明瞭論一卷(亦直雲明瞭論)

  ·大般涅槃經論一卷 

  ·遺教論一卷

  ·三無性論一卷 

  ·反質論一卷

  ·墮負論一卷 

  ·求那摩底隨相論一卷

  ·寶行王正論一卷 

  ·成就三乘論一卷

  ·正論道理論一卷 

  ·意業論一卷

  ·執部異論一卷

  ·唯識論文義合一卷(第二出。與元魏般若流支譯者小異。在臨川郡翻)

  ·正論釋義五卷(於晉安佛力寺出)

  ·佛性義三卷 

  ·禪定義一卷

  ·俱舍論疏十六卷

  ·金剛般若疏合十一卷

  ·十八部論疏十卷 

  ·解節經疏四卷

  ·無上依經疏四卷 

  ·如實論疏三卷

  ·四諦論疏三卷 

  ·破我論疏一卷

  ·隨相論中十六諦疏一卷(於始興郡出)

  ·婆蓃槃豆傳一卷 

  ·眾經通序二卷

  ·翻外國語七卷(一名雜事。一名俱舍論因緣事)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三十二卷。周武帝世。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那羅陀。陳言親依。又別雲真諦。起陳氏永定元年丙子。至太建初己醜。凡十四年。既懷道遊方隨在所便譯。並見曹毗三藏歷傳雲。阇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年七十一。遺文並付神足弟子沙門智休。領受三藏寺沙門法海。未集阇梨文本已成部軸雲。阇梨外國經論並是多羅樹葉書。凡有二百四十縛。若依陳紙墨翻寫應得二萬餘卷。今之所譯止是數縛多羅葉書。已得二百餘卷。通及梁代減三百卷。是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議。其梵本華嚴涅槃金光明將來。建康已外多在嶺南廣州制旨王園二寺。冀不思議弘法大士。將來共尋。庶令法燈傳照不隱輝於海隅。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右一部合七卷。周武帝世。月婆首那。生知俊朗。自魏達齊之梁逮陳。世學佛經尤精義理。洞曉音韻兼善方言。那先在鄴齊受魏禪。諸有蕃客去留任情。那請還鄉。路經江左。因爾遂被梁武帝留。敕總監知外國使命。太清二年忽遇於填婆羅門僧求那跋陀。陳言德賢。有勝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請乞願弘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豁然授與。那得保持以為希遇。屬侯景亂未暇及翻。攜負西東諷持供養。到陳天嘉乙酉之歲。始於江州興業伽藍方果譯出。沙門智昕筆受陳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儀同黃法[((木-(企-止)+昍)/大)*毛]為檀越。越州僧正沙門釋慧恭三十德僧監掌始末。具經後序不廣煩述。那雖一身而備經涉歷魏齊梁陳。相繼宣譯。

  ·大乘寶雲經八卷(第二出與梁世曼陀羅所出者七卷寶雲同本異出)

  右一部合八卷。周武帝世扶南國沙門須菩提。陳言善吉。於楊都城內至敬寺。為陳主譯。見一乘寺藏眾經目錄。

  歷代三寶紀卷第九(譯經西秦北涼元魏高齊陳氏)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譯經宋)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宋世錄者。劉裕字德輿。彭城都鄉人。初生之辰神光照室。長七尺六寸。受東晉禪稱宋。仍都建康。至第三主元嘉年中。有上事者。雲比寺塔修飾過。興樂福之徒奢競日甚。文帝以問何侍中曰。范泰及謝靈運皆稱六經本是濟俗。性靈真要會以佛經為指南。此賢達言實誠有讜。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朕垂拱坐致太平。尚之對曰。中朝以遠難復盡知。渡江以來王道周顗宰輔之冠蓋。王蒙謝尚人倫之羽儀。[邱-丘+吝]超王謐等。或號絕群。或稱獨步。略數十人靡非英俊。清信之士無乏於時。慧遠法師雲。釋氏之化無施不可。臣謂此說有契理奧何者百傢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穆。傳此風教已遍寰區。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傢。萬刑息於國。則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故佛圖澄入鄴。石虎殺戮減半。澠池寶塔放光。符健推鋸用息蒙遜。反噬無親虐如豺虎。末節改悟遂成善人。法逮道人力兼萬夫。幾亂河渭面縛甘死以赴師厄。此豈非是內化被哉。時吏部郎羊玄保。在坐進曰。臣竊恐秦趙論強兵之術。孫吳盡吞並之計。將無取於此也。帝曰。此非戰國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仁德則兵氣衰。若以孫吳為心。志在吞噬。亦無取於堯舜之道。豈唯釋教而已哉。帝悅曰。釋門有卿亦猶孔氏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準此而談可謂至矣。法由人顯。佛囑帝王。自是宋朝釋教隆盛。名僧智士鬱若稻麻。寶剎金輪森如竹葦。相承八主五十九年。其諸譯人華戎道俗二十有三。合出修多羅毗尼戒本羯磨優波提舍阿毗曇論傳錄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結為宋代建康錄雲。

  宋沙門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門釋智嚴 一十四部(三十六卷經)

  沙門釋寶雲 四部(十五卷經)

  沙門釋慧嚴 一部(三十六卷經)

  沙門伊葉波羅 一部(十卷阿毗曇)

  沙門求那跋摩 七部(三十八卷經論記)

  沙門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毗曇集偈)

  沙門求那跋陀羅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經集喻)

  沙門曇摩蜜多 一十一部(一十二卷經)

  沙門疆良耶舍 二部(二卷經)

  沙門曇無竭 二部(六卷經)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經)

  沙門功德直 二部(七卷經)

  沙門釋惠簡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經)

  沙門釋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沙門釋法穎 三部(三卷戒本及羯磨)

  沙門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經)

  沙門釋翔公 一部(二卷經)

  沙門釋道嚴 二部(三卷經)

  沙門釋勇公 四部(四卷經)

  沙門釋法海 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先公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道儼 一部(二卷論)

  ·宋彌沙塞律三十四卷(見道惠宋齊錄。別錄雲二十四卷此恐誤)

  ·彌沙塞戒本一卷(見竺道祖錄)

  ·彌沙塞羯磨一卷(見竺道祖錄)

  右三部合三十六卷。廢帝榮陽王世。罽賓三藏毗尼師佛陀什。宋言覺壽。少受業於彌沙塞部。專精律品兼達禪要。壽以景平元年七月到於楊都。先是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來。未及翻譯。而顯遷化。京邑諸僧聞佛陀什既善此學。於是眾議請令出之。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龍光寺。譯為三十四卷。什執梵文。於填沙門智勝傳語。龍光寺沙門竺道生。東安寺沙門慧嚴等。更互筆受。參正文理。儀同侍中瑯玡王練為檀越。至二年十二月方訖。仍於大部抄出戒心並羯磨等文。並行於世。

  ·普曜經八卷(第二譯。與蜀出竺法護翻本同文小異。見宋齊錄及祐皎傳記。或六卷四卷)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亦雲阿差末經。見李廓錄)

  ·生經五卷(見別錄) 

  ·廣博嚴凈經四卷(元嘉四。年出。見宋齊錄。亦雲廣博嚴凈不退轉經。亦雲不退轉法輪經與晉世竺法護所譯阿惟越致遮經。同本別譯。名異文別)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

  ·毗羅三昧經二卷(明居士入定事。見東錄。祐雲疑)

  ·阿那含經二卷 

  ·四天王經一卷

  ·善德婆羅門問提婆達多經一卷

  ·一音顯正法經一卷(或雲一音演正法經)

  ·調伏眾生業經一卷 

  ·善德優婆塞經一卷

  ·法華三昧經一卷 

  ·凈度三昧經一卷

  右一十四部合三十六卷。文帝元嘉四年。涼州沙門釋智嚴。弱冠出傢遊方博學。遂於西域遇得前經梵本齎來達到楊都。於枳園寺共寶雲出。嚴之神德備高僧傳。不復委載。

  ·付法藏經六卷(見李廓錄)

  ·佛所行贊經五卷(於六合山寺出。見寶唱錄。或雲傳馬鳴撰。見別錄唐七十卷)

  ·新無量壽經二卷(於道場寺出。是第七譯。與支謙康僧鎧白延法護羅什法力等出者各不同。見道惠宋齊錄及高僧傳)

  ·凈度三昧經二卷(法顯齎。梵本來。見竺道祖雜錄)

  右四部合一十五卷。文帝世。涼州沙門寶雲。少歷西方。善梵書語。天竺諸國字音訓釋。悉皆備解。後還長安復至江左。晚出諸經多雲刊定。華戎兼通言音允正。眾咸信服。初時關中有竺佛念善於宣譯。符姚二代猶擅其名。領會真文最為稱首。其江左翻傳譯梵為宋莫逾於雲。初與智嚴恒共同出。嚴既遷化雲後濁宣。故不多載。

  ·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見寶唱錄及高僧傳)

  右一部三十六卷。元嘉曇無讖。晉末於姑臧為北涼沮渠氏譯。本有四十卷。語小樸質不甚流美。宋文帝世元嘉年。初達於建康。時有豫州沙門范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共陳郡處士謝靈運等。以讖涅槃品數疏簡。初學之者難以厝懷。乃依舊翻泥洹正本加之品目。文有過質頗亦改治。結為三十六卷。始有數本流行未廣。嚴後一時夜忽然夢見有一人形狀極偉。乃大厲聲而謂嚴曰。涅槃尊經何以率爾輕加斟酌。嚴既覺已懷抱惕然。旦乃集僧欲改前本。時有識者咸共止雲。此蓋欲誡勵後人耳。若必茍違乖舛理者。何容即時方始感夢。嚴以為然。頃之又夢神人告曰。君以弘經精到之力。於後必當得見佛也。恐將來哲不知根元。故復記述。

  ·雜阿毗曇心十卷(或十一卷)

  右十卷。文帝世。外國沙門伊葉波羅。宋言自在。於彭城為北徐州刺史王仲德譯。至擇品緣礙未竟遂輟。

  ·菩薩善戒經二十卷(於祗洹寺譯。第二出與讖所翻八卷者小異。見竺道祖錄及高僧傳。後弟子於定林寺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雜阿毗曇心十三卷(初伊葉波羅出至擇品停。今續譯都訖成三十三卷。見高僧傳)

  ·四分羯磨一卷(元嘉八年於祇洹寺出。是第二譯。與魏曇帝出者同。見高僧傳別錄寶唱錄等)

  ·優婆塞五戒略論一卷(元嘉八年於祗洹寺出。亦雲五戒相。亦雲五戒略論。見高僧傳及唱錄)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雲離欲優婆塞優婆夷具行二十二戒。亦雲三歸優婆塞戒。見高僧傳)

  ·沙彌威儀一卷 

  ·經律分異記一卷

  右七部合三十八卷。罽賓國三藏法師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鎧。元嘉年來達乎建鄴。文帝引見勞問殷勤。帝因言曰。弟子常欲持齋不殺。迫以身殉物不獲從志。法師既不遠萬裡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分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將何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傢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女咸悅。佈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谷滋繁桑麻鬱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不殺亦眾矣。寧在減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為弘濟耶。帝乃撫機嘆曰。夫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虛說。滯近教者則拘攣篇章。至如跋摩法師所言真謂開悟明達。可與談於天人之際矣。乃敕住祇洹寺供給隆厚。譯出前件經論記等常。於定林寺安居。時有信者采華佈席。唯摩所坐華采更鮮。眾咸驚異。後還祇洹奄然而化。摩未終前預作遺文。偈頌三十六行。自說證第二果。付與弟子阿沙羅雲。吾歿之後可以此文示天竺僧並此土人也。又摩亡時徒眾並見一物其狀若龍。長一匹許。在屍側直上空。其遺偈雲。前頂禮三寶。凈戒諸上座。濁世多諂曲。虛偽無誠信。愚惑不識真。懷嫉輕有德。是以諸賢聖。現世晦其跡。我求那跋摩。命行盡時至。所獲善功德。今當如實說。不以諂曲心。希望求名利。為勸眾懈怠。增長諸佛法。大法力如是。仁者咸諦聽。我昔曠野中。初觀於死屍。膀脹蟲爛壞。臭穢膿血流。系心緣後處。此身性如是。常見此身相。貪蛾不畏火。如是無量種。修習死屍觀。放舍餘聞慧。依止林樹間。是夜專精進。正觀常不忘。境界恒在前。猶如對明鏡。如彼我亦然。由是心寂靖。轉身極明凈。清涼止是樂。增長大歡喜。則生無著心。變成骨鎖相。白骨現在前。朽壞支節離。白骨悉磨滅。無垢智熾然。調伏思法相。我時得如是。身安極柔軟。如是方便修。勝進轉增長。微塵念念滅。壞色正念住。是則身究竟。何緣起貪欲。知因諸妄生。如魚貪鉤餌。彼及無量壞。念念觀磨滅。知彼所依處。從心猿猴起。業及業報果。依緣念念滅。心所知種種。是不別法相。是則思慧念。次第滿足修。觀種種法相。其心轉明瞭。我於爾炎中。明見四念處。信行從事境。攝心緣中住。苦如熾然劍。斯由渴愛轉。愛盡如涅槃。普見彼三界。死炎所熾然形體極消瘦。喜自樂方便。身還漸充滿。勝妙眾相生。頂忍亦如是。是於我心起。真實正方便。漸漸略境界。寂滅樂增長。得世第一法。一念緣真諦。次第法忍生。是謂無漏道。妄相及諸境。名字悉遠離。境界真諦義。除惱獲清涼。成就三昧果。離垢清涼緣。不湧亦不沒。慧凈如明日。湛然正安住。純一寂滅相。非我所宣說。唯佛能證知。那波阿毗曇。說五因緣果。實義知修行。名者莫能見。說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修行眾妙相。今我不宣說。懼人起妄想。誑惑諸世間。於彼修利相。我已說少分。若彼善知者。善知此緣起。摩羅婆國界。始得初聖果。阿蘭若山寺。遁跡修遠離。後於師子國。村名劫波利。進修得二果。是名斯陀含。從是多留難。障修離欲道。見我修遠離。知是處空閑。咸生希有心。利養競來臻。我見如火毒。心生大厭離。避亂浮乎海。阇婆及林邑。業行風所飄。隨緣之宋境。於是諸國中。隨力興佛法。無問所應問。諦實真實觀。今此身滅盡。寂若燈火滅。

  ·雜阿毗曇毗婆沙十四卷(元嘉十年於長幹寺第二重譯。與前本大同小異)

  ·摩德勒伽毗尼十卷(一雲薩婆多毗尼。元嘉十二年於秣陵平樂寺出。見道慧宋齊錄)

  ·大勇菩薩分別業報集一卷

  ·龍樹菩薩勸發諸王要偈一卷

  ·請聖僧浴文一卷(並見高僧傳及別錄)

  右五部合二十七卷。文帝世。天竺三藏法師僧伽跋摩。宋言眾鎧。元嘉十年屆自建鄴。善律藏明雜心。彭城王劉義康崇其戒范。請以為師。名重京邑道場。慧觀以跋摩妙解雜心諷誦通利。先三藏等雖復譯出。未及繕寫。更重請翻。寶雲傳語。觀自筆受。一周乃訖。其後相續出摩德勒伽等。

  ·雜阿含經五十卷(於瓦官寺譯。法顯齎來。見道慧宋齊錄)

  ·眾事分阿毗曇十二卷(共菩提耶舍譯)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元嘉二十年。於道場寺譯。慧觀筆受。見道慧僧祐法上等錄)

  ·央掘魔羅經四卷(亦道場寺出。見道慧宋齊及僧祐法上別錄等)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於荊州辛寺譯。是第三出。與漢世竺大力吳世謙所出本起瑞應等本大同文少異見始興及僧祐李廓等錄)

  ·釋六十二見經四卷(見別錄祐錄雲一卷)

  ·大方廣寶篋經三卷(見李廓錄)

  ·現在佛名經三卷(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七日。於荊州為南譙王劉義宣譯。亦名華敷現在佛名。見始興錄及高僧傳)

  ·菩薩行方便神通變化經三卷(見李廓錄)

  ·凈度三昧經三卷(見李廓錄)

  ·相續解脫瞭義經二卷(於東安寺譯見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四錄)

  ·大法鼓經二卷(於東安寺譯見道慧僧祐李廓及別錄等)

  ·阿蘭若習禪經二卷(見李廓錄)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一卷(於丹陽郡譯寶雲傳語慧觀筆受見道慧宋齊錄祐廓同)

  ·無量壽經一卷(孝建年出是第八譯見道慧宋齊錄與康僧鎧支謙白延竺法護羅什竺法力寶雲等所出本大同廣略文異)

  ·賓頭盧突羅阇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一卷

  ·般泥洹經一卷(孝建元年於辛寺譯是第二出或無般字與晉世竺法護雙卷泥洹大同小異見道慧宋齊錄)

  ·八吉祥經一卷(元嘉二十九年於荊州為司空南譙王譯是第二出與吳世支謙出者小異見僧祐及寶唱錄)

  ·無憂王經一卷(於荊州辛寺譯見吳錄)

  ·出無量持門經一卷(見吳錄)

  ·三小劫經一卷(見別錄) 

  ·四食經一卷(見別錄)

  ·十二遊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迦留陀伽譯者小異見舊錄)

  ·十二頭陀經一卷

  ·異處七處三觀經一卷(第二出出雜阿含或無異處字)

  ·三因緣經一卷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一卷(或雲思惟念)

  ·十二品生死經一卷

  ·十報法三統略經一卷 

  ·罪福報應經一卷

  ·六齋八戒經一卷 

  ·十三頭陀經一卷

  ·四人出現世間經一卷(出雜阿含)

  ·四品學法經一卷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一卷

  ·申兜本經一卷(或申日)

  ·舅甥經一卷(出生經) 

  ·那先經一卷(異出本)

  ·日難經一卷(一雲越難經) 

  ·君臣經一卷(出生經)

  ·鞞摩肅經一卷 

  ·鸚鵡經一卷(出中阿含)

  ·負債為牛經一卷(出生經) 

  ·那賴經一卷(出生經)

  ·二僑生經一卷(出出曜經) 

  ·釋摩男本經一卷

  ·阿蘭那經一卷 

  ·老母經一卷

  ·樹提伽經一卷 

  ·阿遬達經一卷

  ·大意經一卷 

  ·目連降龍王經一卷

  ·阿難見伎樂啼哭無常經一卷(出雜阿含)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證經一卷

  ·佛往慰迦葉病經一卷

  ·請般特比丘經一卷(一雲時)

  ·佛命阿難詣最勝長者經一卷

  ·目連弟佈施望即報經一卷

  ·舍利弗般泥洹經一卷(出生經)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一卷

  ·阿那律七念章經一卷

  ·雜藏經一卷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菩薩訶欲經一卷(第二出) 

  ·阿彌陀經一卷

  ·諸法無行經一卷 

  ·貧子須賴經一卷(見李廓錄)

  ·殺龍濟一國經一卷(出六度集)

  ·無量義經一卷(見李廓錄)

  ·無涯際持法門經一卷

  ·墮珠著海中經一卷(出生經)

  ·當來選擇諸惡世界經一卷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一卷

  ·佛入甘露調正意經一卷(出大十二門經)

  ·過去行檀波羅蜜經一卷

  ·本行六波羅蜜經一卷(已上不註諸錄者並見別錄)

  ·第一義五相略集一卷(於東安寺譯見僧祐錄)

  ·二藏法師自述喻一卷(見雜錄)

  右七十八經合一百六十一卷。文帝世。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宋言功德賢。善大乘學。時人亦稱為摩訶乘。亦雲衍。元嘉十二年來至楊都。帝深崇敬。彭城王劉義康南譙王劉義宣。並師事之。敕住祇洹寺。仍請令譯雜阿含等。寶雲傳語。慧觀筆受。後隨譙王鎮撫荊州。復於辛寺又出無憂王等經。前後所翻凡百餘卷。多是弟子法勇傳語。譙王嘗請講華嚴經。跋陀自忖未善宋言心懷愧嘆。即專系心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其前曰。何故憂耶。陀因稽顙具以意對。其人答曰。無所多憂。即便以劍易於陀首更安新頭。語令回轉訖因問曰。得無痛耶。陀答不痛。豁然便覺心神喜悅。旦起道義備領宋言。於是就講辯註若流。後還楊都。屬帝宴會王公畢集。敕見跋陀未及凈發白首皓然。帝遙望見顧謂尚書謝莊等曰。摩訶衍師聰明機解。但老期將至。朕試問之。其情必能悟人意也。跋陀上階。帝迎謂之曰。摩訶乘師今日不負遠來之意。自外如何唯有一在摩訶乘。師即應聲答曰。貧道慕化遠歸帝京。蒙供養來垂三十載。天子恩遇銜愧甚深。但今七十老病之人。更無餘期唯一死在。帝大賞悅嘉其機辯。敕陀進近禦筵而坐。舉朝屬目榮而美之。兼工咒術。備在僧傳。不復委載。祐錄止雲。賢譯出經七十三卷。得知不盡。今案眾錄悉具列之。

  ·禪秘要經三卷(亦雲禪法要元嘉十八年於祗洹寺譯見祐錄)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見祐及唱錄)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出深功德經亦雲普賢觀經。見祐錄)

  ·虛空藏觀經一卷(亦雲觀虛空藏菩薩經。亦直雲虛空藏菩薩經。見道慧及祐等錄)

  ·諸法勇王經一卷(見李廓錄)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一卷

  ·轉女身經一卷 

  ·象腋經一卷

  ·鬱伽長者所問經一卷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一卷(已上六經。並見李廓魏世錄)

  右一十部一十二卷。文帝世。罽賓三藏禪師曇摩蜜多。宋言法秀。生而連眉。為人沉邃甚有慧鑒。常有善神潛形密護。每之國境神必托夢告其王。知去亦如之。誓以遊方教化為志。習性清修不拘名利。初到燉煌即立禪閣於閑曠地。植捺千株開園百畝。禪眾濟濟趣者如雲。元嘉年初來到建鄴屆止中寺。晚憩祇洹。即譯禪經及以神咒。兼復傳畫迦毗羅神王像形。迄至於今是其則也。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無量壽觀經一卷

  右二部合二卷。文帝世。西域沙門疆良耶舍。宋言時稱。性剛直寡嗜欲。善三藏學。多所識知。尤工禪思。元嘉年初達京邑。帝深加賞。敕住鐘山道林精舍以上二經是轉障之秘術。凈土之洪因。常受持諷誦。故沙門僧含祈請譯出。含躬筆受。並見道慧宋齊錄及高僧傳。

  ·觀世音菩薩受記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竺法護譯者小異)

  ·外國傳五卷(竭自遊西域事)

  右二部合六卷。武帝世。永初元年黃龍國沙門曇無竭。宋言法勇。招集同志釋僧猛等二十五人。共遊西域二十餘年。自外並化。唯竭隻還於罽賓國寫得前件梵本經來。元嘉末年達於江左。即於楊都自宣譯出。見王宋僧祐慧皎李廓法上等錄。

  ·白著行記五卷。

  ·治禪病秘要法經二卷(孝建二年於竹園寺出。或無經字。見道祖魏錄僧祐寶唱等錄又載)

  ·凈飯王般涅槃經一卷(第二出)

  ·八關齋經一卷(異出本) 

  ·普明王經一卷

  ·佛大僧大經一卷(二兒名) 

  ·生死變識經一卷

  ·忿和檀王經一卷 

  ·長者音悅經一卷

  ·賢者律儀經一卷(亦雲威儀) 

  ·進學經一卷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亦雲五相經)

  ·耶祗經一卷 

  ·摩達經一卷

  ·五百梵志經一卷 

  ·旃陀越經一卷

  ·五反覆大義經一卷 

  ·迦葉禁戒經一卷

  ·弟子死復生經一卷

  ·弟子事佛吉兇經一卷

  ·五苦章句經一卷

  ·釋種問優婆塞經一卷(出雜阿含)

  ·波斯匿王喪母經一卷 

  ·菩薩誓經一卷

  ·中陰經一卷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孝建二年。於鐘山定林上寺出。見祐錄。亦雲大愛道經)

  ·[(序-予+林)/女]夷比丘經一卷 

  ·梵摩皇經一卷

  ·優婆塞五法經一卷 

  ·五恐怖世經一卷

  ·末羅王經一卷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見道慧宋齊錄及三藏記)

  ·觀世音觀經一卷(見僧祐錄)

  ·諫王經一卷

  ·清信士阿夷扇經一卷(亦雲阿夷扇持父子經)

  ·弟子慢為耆域述經一卷(亦雲弟子為耆域術慢。或雲弟子戲誕經。上來不註見處者。並出別錄)

  右三十五部合三十六卷。孝武帝世。北涼河西王沮渠蒙遜從弟安陽侯京聲。屬涼運終為元魏滅。京聲竄竊南奔建康。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遊止塔寺以居士自卑。絕妻孥淡榮利。從容法侶宣通正教。是以黑白咸嘉敬焉。所譯前件雜要眾經。既諷習久對眾弘宣。臨筆綴文曾無滯礙。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深加賞接資贍隆厚見高僧傳。

  ·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或直雲念佛三昧經。見道慧宋齊錄)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或直雲破魔陀羅尼經。見僧祐錄)

  右二部合七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門功德直。以大明六年。於荊州為沙門釋玄暢譯。暢刊正文義辭旨婉密。而暢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後適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塔。乃手自作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傳至於今。

  ·藥師琉璃光經一卷(大明元年出。一名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一名灌頂經。出大灌頂經。祐錄註為疑房勘婆羅門本今有梵本神言小異耳)

  ·商人求財經一卷

  ·僧王五天使經一卷(疑僧字)

  ·善生子經一卷(亦雲異出六向拜經)

  ·懈怠耕者經一卷(舊錄雲懈怠耕兒經)

  ·釋迦畢罪經一卷(一本作傢字出生經)

  ·貧窮老公經一卷(或雲貧老)

  ·殺身濟賈人經一卷(出六度集)

  ·舍衛城中人喪子發狂經一卷(出阿含)

  ·譬喻經一卷 

  ·請賓頭盧法經一卷

  ·阿難見水光瑞經一卷(一雲水光經)

  ·咒願經一卷 

  ·瞿曇彌記果經一卷

  ·學人亂意經一卷(亦雲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亂意經。出增一阿含)

  ·竊為沙門經一卷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與安陽侯出者小異大本同)

  ·長者子六過出傢經一卷(出出曜經)

  ·獵師舍傢學道事經一卷(出出曜經)

  ·瞿曇彌經一卷

  ·旃阇摩梵志謗佛事經一卷(出生經)

  ·二老男女見佛出傢得道經一卷

  ·真偽沙門經一卷(或直雲真偽經)

  ·佛涅槃後諸比丘經一卷(亦雲小般泥洹經。亦雲泥洹後變異經。亦雲泥洹後比丘世變經)

  ·大力士出傢得道經一卷(亦雲力士跋陀經出雜阿含。自他無註。並見別錄)

  右二十五部合二十五卷孝武帝世沙門釋慧簡於鹿野寺出。

  ·十誦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右一部二卷。廢帝世。大明七年。律師釋僧璩於楊都中興寺依律撰出。亦雲略要羯磨法。見僧祐三藏記。

  ·十誦律比丘戒本一卷(大明年出)

  ·十誦律比丘尼戒本一卷(太姶年出)

  ·十誦律羯磨雜事並要用一卷(太始年出)

  右三部合三卷。明皇帝世。律師釋法穎於楊都長幹寺依律撰出。盛行江左便見祐三藏記及寶唱錄。

  ·無盡意經十卷 

  ·海意經七卷

  ·如來恩智不思議經五卷 

  ·寶頂經五卷

  ·阿述達菩薩經一卷(太始年於廣州譯第三出與晉世竺法護再出者大同)

  ·三密底耶經一卷(亦雲賢人明律經)

  右六部合二十九卷。明皇帝世。天竺沙門竺法眷於廣州譯。見始興僧祐出三藏記及寶唱等三錄。

  ·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經二卷(亦雲決瞭諸法如幻化三昧經)

  右一經二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註雲。沙門翔公於南海郡出。見道安及始興錄。僧祐三藏記亦載。

  ·瓔珞本業經二卷

  ·佛藏大方等經一卷(亦名問明顯經)

  右二經合三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註雲。沙門釋道嚴出。見始興錄。及法上錄並載。

  ·空凈三昧經一卷(亦名空凈大感應三昧經)

  ·車匿經一卷(亦名車匿本末經)

  ·勸進學道經一卷(與梁史共出亦名勸進經)

  ·梵女首意經一卷(亦名首意女經)

  右四部合四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註雲。沙門釋勇公出。見始興及趙錄。法上錄亦載。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一名大乘瓔珞莊嚴經。一名轉女身菩薩問答經。與晉世竺法護順權方便經同本異出)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凈調伏經與晉世竺法護文殊行律同本異出)

  右二經合二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註雲。沙門釋法海出。見始興錄。法上錄亦載。

  ·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一名逮慧三昧經)

  右一經一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註雲。沙門釋先公出。見趙錄。及法上錄亦載。

  ·決正四部比丘論二卷

  右一部二卷。升明元年沙門釋道儼依諸律撰出。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譯經宋)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譯經齊梁周)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齊梁及周帝代錄者。此相因修交禪主也。蕭道成。臨沂人。受宋禪稱齊。仍都建康。建元中安成有野火洞澤焚燼。唯數丈地草獨不然。往視其中得一金像。靈瑞既感聖化復興。所以司徒竟陵文宣王子良。泛志法流大有弘闡。相承七主二十三年讓梁。蕭衍。蘭陵人受齊禪。亦都建康。帝既登極。思與蒼生。同契等覺。共會遍知。垂拱臨朝盛敷經教。廣延博古旁采遺文。扇以淳風利於法俗。至天監七年。以為正像漸末信樂彌衰。三藏浩漫鮮能該洽。敕沙門僧旻寶唱等。錄經律要事以類相從。名經律異相。凡五十卷。至十四年。又敕沙門僧紹。撰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猶以未委。至十七年。又敕沙門寶唱。更撰經目四卷。顯有無譯證真偽經。凡十七科頗為覼縷。二主五十四年。二主都建康。一主都江陵。為西魏滅。宇文覺朔州鮮卑魏丞相泰之世子。泰薨嗣相位。受西魏禪號周。都於長安。至第三主武帝邕世。建德敦牂迄於作咢。毀破前代關山西東數百年來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掃地悉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八州寺廟出四十千。盡賜王公充為第宅。三方釋子減三百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慧日既隱蒼生重昏。相承五主二十四年。起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受東晉禪。至周大定元年辛醜奉璽皇隋。其間一百六十二載。凡諸譯經並及註述論傳錄目。華戎道俗五十有一人合出修多羅比尼戒本羯磨優波提舍阿毗曇論傳錄等。一百六十二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總結以為三代三都一十五主年世錄雲。

  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舍 一部(一卷經)

  沙門摩訶乘 二部(二卷經律)

  沙門僧伽跋陀羅 一部(一十八卷經)

  沙門釋法意 二部(二卷經)

  沙門求那毗陀 三部(十二卷經)

  沙門釋法度 三部(三卷經律)

  沙門釋法願 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王宗 二部(七卷經及目錄)

  沙門釋曇景 二部(四卷經)

  沙門釋法尼 一部(二卷經)

  沙門釋道政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道備 五部(五卷經律偈)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一十七部(二百五十九卷經抄)

  常侍庾頡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超度 一部(七卷律例)

  沙門釋法化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法瑗 一部(三卷註經)

  沙門釋慧基 一部(一卷註經)

  文宣王記室王巾 一部(十卷僧史)

  梁沙門尼僧法 二十一部(三十五卷經)

  沙門釋妙光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僧威 一部(一卷戒法)

  沙門釋僧祐 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記傳)

  沙門釋道歡 一部(一卷偈)

  沙門曼陀羅 三部(一十一卷經)

  沙門僧伽婆羅 十一部(三十八卷經論傳)

  清信士木道賢 一部(一卷經)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一卷經)

  沙門真諦 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經論疏記)

  沙門釋僧旻 一部(八十八卷經抄)

  沙門釋僧紹 一部(四卷錄目)

  沙門釋寶唱 八部(一百七卷雜錄)

  沙門釋法朗 一部(七十二卷註經)

  沙門釋智藏 一部(八十卷義林)

  武皇帝蕭衍 一部(五十卷註經)

  沙門釋慧令 一部(十二卷經抄)

  沙門釋慧皎 一部(十四卷經傳)

  優婆塞袁曇允 一部(二十卷論抄)

  簡文帝蕭綱 一部(二百卷法寶集)

  湘東王文學虞孝敬 一部(三十卷內典博要)

  周沙門釋曇顯 二部(二十卷經要)

  沙門攘那跋陀 一部(一卷論)

  沙門達摩留支 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沙門阇那耶舍 六部(一十七卷經)

  沙門耶舍崛多 三部(八卷經)

  沙門阇那啒多 四部(五卷經)

  沙門釋僧勉 二部(二卷傳)

  沙門釋慧善 一部(八卷論)

  沙門釋忘名 十二部(十二卷論經傳)

  沙門釋凈藹 一部(一十二卷三寶集)

  沙門釋道安 一部(一卷二教論)

  齊

  ·無量義經一卷(見僧祐法上等錄)

  右一經一卷。高帝世。建元三年。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齊言法生稱。於廣州朝亭寺手自譯出。傳受人沙門慧表。永明三年齎至揚都繕寫流佈。

  ·五百本生經一卷(見三藏記)

  ·他毗利律一卷(他毗利。齊言宿德。見僧祐錄)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外國沙門摩訶乘於廣州譯。

  ·善見毗婆娑律十八卷(見道慧宋齊錄及三藏記)

  右一部一十八卷。武帝世。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僧賢。師資相傳雲。佛涅槃後優波離既結集律藏訖。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華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年年如是。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寫俱。陀寫俱欲涅槃付弟子須俱。須俱欲涅槃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欲涅槃付弟子目揵連子帝須。目揵連子帝須欲涅槃付弟子旃陀跋阇。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臨上。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僧猗。於廣州竹林寺譯出此善見毗婆沙。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庚午歲七月半夜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即下一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年。趙伯休梁大同元年。於廬山值苦行律師弘度。得此佛涅槃後眾聖點記年月。訖齊永明七年伯休語弘度雲。自永明七年以後雲何不復見點。弘度答雲。自此已前皆是得道聖人手自下點。貧道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不敢輒點。伯休因此舊點下。推至梁大同九年癸亥歲。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房依伯休所推從大同九年至今開皇十七年丁巳歲。合得一千八十二年。若然則是如來滅度始出千年。去聖尚邇深可慶歡。願共勵誠同宣遺法。

  ·觀世音懺悔除罪咒經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出。亦名觀世音所說行法經。見寶唱錄及三藏記)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沙門法獻於於闐國得此梵本來。見道慧宋齊及三藏記)

  右二經合二卷。武帝世。外國三藏法師達摩摩提。齊言法意。永明年為沙門法獻。時為僧正。獻於揚州瓦官寺譯出。獻初以宋元徽三年遊歷西域。於於闐國得此經梵本來並佛牙。經譯流行相傳至今。佛牙到梁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仗。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有人告雲。在佛牙閣上。請開閣檢視寺內。即隨語開閣。主師至佛牙坐前開函取牙作三札。以錦手巾盛牙。繞山東而去。至今竟不測所在。

  ·百句譬喻集經十卷(外國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出此即第三譯。或五卷。見僧祐錄)

  ·十二因緣經一卷(第四出) 

  ·須達長者經一卷

  右三經合一十二卷。武帝世。天竺三藏法師求那毗地。齊言德進。永明年於揚州毗耶離寺譯出。

  ·灰河經一卷(見始興錄。及高僧傳三藏記等亦出)

  ·毗跋律一卷(見三藏記)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揚州沙門釋法度出。見寶唱錄載。

  ·佛法有六義第一應知經一卷

  ·六通無礙六根凈業義門經一卷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沙門法願抄集眾經依義撰出。雖弘經旨異於偽造。既標名號則別成卷部。世皆共列用為疑經。故復載傳。後葉識源幸同鑒勖(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佛所制名數經五卷 

  ·眾經目錄二卷

  右二部合七卷。武帝世。釋王宗抄集眾經依事類撰。有似數林。首題經名編預於錄。懼亂名實故復委論。既非正經世所疑惑。又撰大小乘目錄。並見三藏記。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亦直雲未曾有經。見始。興錄)

  ·摩訶摩耶經二卷(亦名摩耶經。並見王宗寶唱法上等三錄)

  右二部合四卷。群錄直雲。齊世沙門釋曇景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益意經二卷(祐雲失譯。見法上錄)

  右一部二卷。齊世沙門釋法尼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彌勒成佛經一卷

  右一部一卷。先是長安釋道標譯。是第三出。小異護什本。齊世江州沙門道政。更復刪改標所定者。首尾亦名成佛。又雲下生。而其經首有大智舍利弗者是。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九傷經一卷(見舊錄) 

  ·安墓咒經一卷(見別錄疑)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經一卷(武帝世出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七佛各說偈一卷(見吳錄)

  ·深自知身偈一卷(見吳錄)

  右五部合五卷。齊世沙門釋道備出。備後改名歡。雖見眾錄。然並註入疑經。

  ·遺教子註經一卷

  ·抄妙法蓮華經五十九卷

  ·抄阿毗曇毗婆沙五十九卷

  ·抄百喻經三十八卷

  ·抄維摩詰經二十六卷

  ·抄華嚴經一十三卷

  ·抄地持經一十二卷

  ·抄菩薩決定要行經十卷(亦雲凈行優婆塞經)

  ·抄成實論八卷 

  ·抄勝鬘經七卷

  ·抄阿差末經四卷 

  ·抄摩訶摩耶經三卷

  ·抄胎經三卷 

  ·抄方便報恩經二卷

  ·抄鴦掘魔羅經二卷

  ·抄律頭陀事經二卷 

  ·三寶記十卷(亦雲佛史法傳僧錄)

  右子註及抄經合一十七部凡二百五十九卷。並齊司徒竟陵文宣王蕭子良。愛好博尋躬自緝撰。備忘擬歷不謂傳行。後代學人相踵抄讀。世人參雜惑亂正文。故舉本綱庶知由委。其外猶有二十餘經。並是單卷文繁不復備錄。但上題抄字者悉是其流。類例細尋始末自別。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戒果莊嚴經一卷(或無經字有八章頌)

  右一部一卷。武帝世永明五年。常侍庾頡采經意撰。

  ·律例七卷

  右一部七卷。武帝世。永明七年。沙門釋超度依律撰出。

  ·腹中女聽經一卷(第二出與先不莊校女經本同)

  右一部一卷。永明元年中。沙門釋法化誦出。古見錄。眾錄相承並雲誦出。未詳誦意。依而列之。以有先譯故免疑失。

  ·勝鬘子註經三卷

  右一部三卷。揚州靈根寺沙門釋法瑗述註解。

  ·遺教子註經一卷

  右一部一卷。山陰法華山沙門釋惠基述註解。

  ·齊僧史十卷

  右一部合十卷。司徒竟陵文宣王府記室王巾撰。

  梁

  ·凈土經七卷(永元元年出。年八歲)

  ·妙莊嚴經四卷

  ·妙音師子吼經三卷(天監四年出。年十六)

  ·益意經三卷(天監元年出。年十三)

  ·阿那含經二卷(天監四年出。年十六)

  ·寶頂經一卷(永元元年出。年八歲)

  ·正頂經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歲)

  ·法華經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歲)

  ·勝鬘經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歲)

  ·藥草經一卷(永元三年出。年十歲)

  ·太子經一卷(三年出。年十歲)

  ·伽耶婆經一卷(三年出。年十歲)

  ·波羅奈經一卷(中興元年出。年十一)

  ·優婁頻經一卷(中興元年出。年十二)

  ·般若得經一卷(天監元年出。年十三)

  ·華嚴瓔珞經一卷(天監元年出。年十三)

  ·出乘師子吼經一卷(天監二年出。年十五)

  ·逾陀衛經一卷(天監四年臺內華光殿出年十六)

  ·優曇經一卷 

  ·維摩經一卷

  ·序七世經一卷

  右二十一經合三十五卷。太學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傢名僧法。年八九歲有時靜坐閉目誦出前經。揚州道俗咸稱神授。房驗經論斯理皎然。是宿習來非關神授。且據外典夫子有雲。生而知者聖。學而知者次。此局談今生昧於過去爾。若不爾者何以得辯外內賢聖淺深過現乎。故高僧傳雲。釋曇諦者。俗姓康氏。其先康居人。漢靈帝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諦父肜嘗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眠。夢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麈尾並鐵鏤書鎮。黃既眠覺見二物具存。私密異之。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諦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處。答曰。不憶。至年十歲出傢。學不從師悟自天發。此即其事。後隨父之樊鄧。遇見關中僧[契-大+石]道人。忽然喚[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諦曰。阿上本是諦沙彌。曾為眾僧采菜被野豬傷。不覺失聲。今可忘耶。然僧[契-大+石]經為弘覺法師弟子。為僧采菜被野豬所傷。[契-大+石]初不憶此。乃詣諦父。具說諦生本末。並示[契-大+石]書鎮麈尾等。[契-大+石]乃悟而泣曰。即[契-大+石]先師弘覺法師也。師經為姚萇講法華。貧道為都講。姚萇餉二物。今遂在此。追計弘覺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復憶采菜之事。彌增悲悼。諦後覽內外遇物斯記。晚入吳虎丘山寺講禮易春秋各七遍。法華大品維摩各十五遍。又善屬文。有集六卷盛行世。年六十餘終。宋元嘉末年也。房曰。弘覺法師弟子僧[契-大+石]。師徒匠道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復何限唯書鎮麈尾保惜在懷。及移識托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神外質礙之像尚得相隨。況心內慮知之法而不憶念。所以鏡瑩轉明刃砥彌利。渧聚為海。塵積成山。世世習而逾增。生生學而益廣。近近初始之月。終至十五團圓。舍人還受人。即是次生事。憶而不忘其神功乎。閉目靜思。自是女人情弱暗誦相續。豈非前身時諷。而論神授。何及愚瞽昧智慧之道乎。

  ·薩婆若陀眷屬莊嚴經一卷

  右一經一卷。天監九年。郢州頭陀道人妙光。詣揚州治下弘普寺。方逢此經。聚徒誑惑。梁朝擯治。故指斥明以誡於後。教戒比丘。

  ·尼法一卷

  右一卷。武帝天監三年。揚州沙門釋僧盛。於鐘山靈根寺依律撰出。見寶昌錄。

  ·出三藏集記十六卷

  ·法苑集一十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世界記一十卷 

  ·薩婆多師資傳五卷

  ·釋迦譜四卷 

  ·大集等三經記一卷

  ·賢愚經記一卷 

  ·集三藏因緣記一卷

  ·律分五部記一卷 

  ·經來漢地四部記一卷

  ·律分十八部記一卷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一卷

  ·善見律毗婆沙記一卷

  右一十四部合六十七卷。揚州建初寺律師僧祐撰。祐自著序雲。夫真諦玄凝法性虛寂。而開物導俗非言莫津。是以不二默酬會於義空之門。一音振辯。應乎群有之境。自我師能仁之出世也。鹿苑唱其初言。金河究其後說。契經以誘小學。方典以勸大心。妙輪區別十二惟部。法聚總要八萬其門。至善逝晦跡而應真結集。始則四含集經。中則五部分戒。大寶斯在含識資焉。然道由人弘。法待緣顯有道無人。雖文存而莫悟。有法無緣。雖並世而弗聞。聞法資乎時來。悟道藉於機至。機至然後理感。時來然後化通矣。昔周代覺興而靈津致隔。漢世像教而妙典方流。法待緣顯。信有征矣。漢末安高宣譯轉明。魏初康會著述漸暢。道由人弘。於茲驗矣。自晉氏中興三藏彌廣。外域勝賓稠疊以總至。中原慧士煒曄而秀生。提什舉其宏綱。安遠振其奧領。渭濱務逍遙之集。廬嶽結般若之會。像法得人於斯為盛。原夫經出西域運流東方。提挈萬裡翻轉梵漢。國音各殊故文有同異。前後重來故題有新舊。而後之學者鮮克研核。遂乃書寫繼踵。而不知經出之歲。誦說比肩而莫測傳法之人。授之受道亦已闕矣。夫一時聖集猶五事證經。況千載交譯寧可昧其人世哉。昔安法師以鴻才淵鑒。爰撰經錄。訂正聞見炳然區分。自茲以來妙典間出。皆是大乘寶海時競講習。而年代人名莫有詮貫。歲月逾邁本源將沒。後生疑惑奚所取明。祐以庸淺預憑法門。翹仰玄風誓弘末化。每至昏曉諷持秋夏講說。未嘗不心馳庵園影躍靈鷲。於是牽課羸恙沿波討源。綴其所聞。名曰出三藏記集。一撰緣記。二詮名錄。三總經序。四述列傳。緣記撰則原始之本克明。名錄銓則年代之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之時足征。列傳述則伊人之風可見。並鉆析內經研鏡外籍。參以前識驗以舊聞。若人代有據則表為司南。聲傳未詳則文歸蓋闕。秉牘凝翰志存信史。三復九思事取實錄。有證者既標則無源者自顯。庶行潦無雜於醇乳。燕石不亂於楚玉矣。其法苑等並皆有序。著述指訂不復具抄焉。

  ·眾經要覽法偈二十一首一卷

  右一卷。武帝天監三年。沙門釋道歡撰。僧祐三藏集記。註以為疑。故依舊編。

  ·寶雲經七卷(見東錄)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見李廓及寶唱錄)

  ·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經二卷(一雲文殊師利說般若波羅蜜經見李廓錄初出)

  右三經合一十一卷。天監年初。扶南國沙門曼陀羅。梁言弱聲。大齎梵本經來貢獻。雖事翻譯未善梁言。其所出經文多隱質。共僧加婆羅於揚都譯。

  ·阿育王經十卷(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於揚都壽光殿譯初翻日帝躬自筆受。後委僧正慧超令繼並譯正訖。見寶唱錄)

  ·孔雀王陀羅尼經二卷(第二出。與晉世帛屍利蜜譯本同文小異。見寶唱錄)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天監十七年。敕僧伽婆羅。於占雲館譯袁曇允筆受。光宅寺沙門法雲詳定)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菩薩藏經一卷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第二譯。小勝前曼陀羅所出二卷者)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此咒大有神力。若能持者。雪山八夜叉王常來擁護。所欲隨心)

  ·八吉祥經一卷(若人聞此八佛名號。不為一切諸鬼神眾難所侵)。

  ·十法經一卷(普通元年譯)

  ·解脫道論十三卷(天監十四年於館譯)

  ·阿育王傳五卷(天監年第二譯與魏世出者小異)

  右一十一部合三十八卷。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梁言僧養。亦雲僧鎧。幼而穎悟十五出傢。偏學阿毗曇心。具足以後廣尋律藏。聞齊國弘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為求那跋陀弟子。復從跋陀研精方等博涉多通。乃解數國書語。值齊氏季末道教陵夷。婆羅潔靜身心外絕交故。大梁禦宇搜訪術能。以天監五年被敕征召。於揚都壽光殿及正觀寺占雲館三處譯上件經。其本並是曼陀羅從扶南國齎來獻上。陀終沒後。羅專事翻譯。敕令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曇允等筆受。天子禮遇甚厚道俗改觀婆羅不畜私財。以其嚫施成立住寺。太尉臨川王問曰。法師菜食為當鮭食。答雲。菜食病時則索。又問今日何如。答曰。四大之身何時不病。王大悅。即為設食。並寶唱錄及名僧傳載。

  ·優婁頻經一卷

  右一卷。唱錄直雲。天監十五年木道賢獻上。更不辯由委。

  ·大乘頂王經一卷(亦雲維摩兒經。第二譯。與晉世竺法護大方等頂王經同本異出文少不等)

  右一經一卷。武帝世大同年。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梁言高空。辭齊入梁仍被留住。因譯此經。

  ·金光明經七卷(承聖元年。於揚州正觀寺及揚雄宅出。即第二譯與梁世曇無讖所出者四品全別。又廣壽量品後慧寶傳蕭梁筆受)

  ·彌勒下生經一卷(承聖三年。於豫章寶田寺。第二譯為沙門慧顯等名德十餘僧出)

  ·仁王般若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法護出者少異同三年在寶田寺翻見真諦傳)

  ·十七地論五卷(太清四年於富春陸元哲宅為沙門寶瓊等二十餘名德譯)

  ·大乘起信論一卷(同四年在陸元哲宅出)

  ·中論一卷 

  ·如實論一卷

  ·十八部論一卷 

  ·本有今無論一卷

  ·三世分別論一卷(已上並四年同出)

  ·金光明疏十三卷(太清五年出)

  ·仁王般若疏六卷(太清三年出)

  ·起信論疏二卷(太清四年出) 

  ·中論疏二卷

  ·九識義記二卷(太清三年於新吳美業寺出)

  ·轉法輪義記一卷(同三年出)

  右一十六部合四十六卷。武帝末世。至承聖年。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梁言真諦。遠聞蕭主菩薩行化搜選名匠軌范聖賢。懷寶本邦來適斯土。所齎經論樹葉梵文凡二百四十夾。若具足翻應得二萬餘卷。多是震旦先所未傳。屬梁季崩離不果宣吐。遇緣所出略記如前。後之所翻。復顯陳錄載序。其事多在曹毗三藏傳文(房曰。僧祐雲。道由人弘法待緣顯。信哉。昔有人有法無緣不值時。今遇良時好緣而闕人無法。蒼生可愍。良足悲夫)。

  ·眾經要抄一部並目錄八十八卷

  右一部八十八卷。天監七年十一月。帝以法海浩博淺識窺尋卒難該究。因敕莊嚴寺沙門釋僧旻等。於定林上寺緝撰此部到八年夏四月方瞭。見寶唱錄。

  ·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

  右一錄四卷。天監十四年。敕安樂寺沙門釋僧紹撰。紹略取祐三藏集記目錄。分為四色。餘增減之。見寶唱錄。

  ·經律異相一部。並目錄五十五卷(天監十五年敕撰)

  ·名僧傳並序錄目三十一卷

  ·眾經飯供聖僧法五卷(二十五年)

  ·眾經目錄四卷(十七年)

  ·眾經護國鬼神名錄三卷(十五年)

  ·眾經諸佛名三卷(十六年)

  ·眾經擁護國土諸龍王名錄三卷(十六年)

  ·眾經懺悔滅罪方法三卷(或四卷。十六年並見寶唱錄)

  右八部合一百七卷。帝以國土調適住持無諸災障。上資三寶。中賴四天。下藉龍王眾神祐助。如是種種世間蒼生始獲安樂。雖具有文散在經論。急要究尋難得備睹。故天監中頻年降敕。令莊嚴寺沙門釋寶唱等總撰集錄以備要須。或建福攘災。或禮懺除障。或饗神鬼。或祭龍王。諸所祈求帝必親覽。指事祠禱訖多感靈。所以五十年間兆民荷賴緣斯力也。

  ·大般涅槃子註經七十二卷

  右一部七十二卷。天監年敕建元寺沙門釋法郎註。見寶唱錄。

  ·摩訶般若波羅蜜子註經五十卷

  右五十卷。武帝蕭衍年三十七即帝位。在位四十九年。年八十六。帝以庭蔭早傾常懷哀感。每嘆曰。雖有四海之尊。無以得申罔極。故留心釋典。以八部般若是十方三世諸佛之母。能消除災障蕩滌煩勞。故采眾經窮述註解。又親講讀。冀藉茲勝福望得展。斯思慕頻奉代舍身。每舍身時地為之震。相繼齋講不斷法輪。於鐘山起愛敬寺。青溪起智度寺。臺內立至敬殿。景陽臺立七廟室。月中再過設凈饌。每至展拜及宗廟蒸嘗。未曾不涕泗滂沱哀感。左右預從者莫不掩淚。普通八年造同泰寺成。樓閣殿臺房廊綺飾陵雲九級壯麗。魏永寧開大通門對同泰寺。因號大通。元年三月六日。駕每親臨幸寺禮懺。雖億兆務殷。而卷不輟手。披覽內外經論典墳。恒以夜達曙。自禮記古文周書左傳老莊諸子論語孝經。往哲未詳前儒所滯。悉皆訓釋。國學生數有限。兼又隔以貴賤。帝每欲招來後進。備斯善誘。故別置立五館博士以引寒俊。致孔釋二門鬱然麻茂。前後有集百二十卷。著通史書苑等數千卷。年事雖尊自強不息。未明求衣坐以待旦。五更便出外殿。秉燭而省萬機。流恩獄市多所弘恕。其有應罪重憲不可矜原。改容久之。焚香念佛。然後下敕。悲愍黎元慈惻若是。察奸擿伐有若通神。自非享宴不聽音樂。後宮妃嬪並無羅綺。內殿小寢衣衾率素。佈被莞席草屨葛巾。無餘服玩。天監中便血味備斷。日唯一食。食止菜蔬。蜀獻芋蒻啖覺美。曰與肉何異。敕復禁之。帝王能然。信不思議菩薩君也。

  ·般若經抄十二卷

  右天監十六年。敕靈根寺沙門釋慧令撰。見寶唱錄。

  ·高僧傳十四卷(並目錄)

  右一部一十四卷。武帝世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皎學通內外善講經律。著涅槃義十卷梵網戒等疏。並盛行世。為時所軌雲。

  ·成實論類抄二十卷

  右天監年。優婆塞袁曇允撰。與齊文宣抄經相似。亦見唱錄。

  ·法寶集二百卷(亦雲法寶連壁)

  右一部二百卷。簡文帝蕭綱在儲宮日。躬覽內經指撝科域。令諸學士編寫結連。成此部卷。以類相從。有同華林遍略惰學者省有過半之功。

  ·義林八十卷

  右一部八十卷。普通年敕開善寺沙門釋智藏等二十大德撰。但諸經論有義例處悉錄相從。以類聚之。譬同世林無事不植。每大法會。帝必親覽。以觀講論。賓主往還。理致途趣。如指掌也。

  ·內典博要三十卷

  右一部三十卷。湘東王記室虞孝敬撰該羅經論所有要事。備皆收錄。頗同皇覽類苑之流。敬法出傢召命入關。亦更有著述雲。然此博要亦是內學群部之要逕也。

  周

  ·眾經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門一卷

  右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興隆釋典崇重大乘。雖攝萬機恒闡三寶。第內每(常共百法師。尋討經論講摩訶衍。遂命沙門釋曇顯等。依)大乘經撰菩薩藏眾經要及一百二十法門。始從佛性終至融門。而開講時即恒宣述。永為常則。以代先舊五時教跡。迄今流行山東江南。雖稱學海軌儀揩則更無是過。乃至香火梵音禮拜嘆佛悉是。

  ·五明論合一卷(一聲論。二醫方論。三工巧論。四咒術論。五符印論。周二年出)

  右一卷。明帝世。波頭摩國三藏律師攘那跋陀羅。周言智賢。共阇那耶舍於長安舊城婆伽寺譯。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傳語。沙門智仙筆受。

  ·婆羅門天文二十卷(天和年出)

  右二十卷。武帝世。摩勒國沙門達摩流支。周言法希。為大蒙宰晉蕩公宇文護譯。

  ·定意天子所問經五卷(出大集。天和六年譯。沙門圓明筆受)

  ·大乘同性經四卷(亦雲佛十地經。亦雲一切佛行入智毗盧遮那藏經。天和五年譯。上儀同城陽公蕭吉筆受)

  ·入如來智不思議經三卷(天和三年譯。沙門圓明筆受)

  ·寶積經三卷(天和六年譯。沙門道辯筆受)

  ·佛頂咒經並功能一卷(保定四年譯。學士鮑永筆受)

  ·大雲輪經請雨品第一百一卷(天和五年譯。沙門圓明筆受。初出)

  右六經一十七卷。武帝世。摩伽陀國三藏禪師阇那耶舍。周言藏稱。共二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為大蒙宰晉蕩公宇文護。於長安舊城四天王寺譯。柱國平高公侯伏侯壽為總監檢校。

  ·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品五卷(第二出在北胡坊歸聖寺譯。沙門智仙筆受)

  ·須跋陀羅因緣優波提舍經二卷(於四天王寺譯。沙門圓明筆受)

  ·十一面觀世音咒經並功能一卷(於四天王寺譯。上儀同城陽公蕭吉筆受)

  右三經合八卷。武帝世。優婆國三藏法師耶舍崛多。周言稱藏。共小同學阇那崛多。為大蒙宰宇文護譯。

  ·金色仙人問經二卷(於長安四天王寺譯。上儀同蕭吉筆受)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說偈一卷

  ·種種雜咒一卷 

  ·佛語經一卷(上三經並在益州龍淵寺譯)

  右四經合五卷。武帝世。北天竺揵達國三藏法師阇那崛多。周言志德。於益州為總管上柱國譙王宇文儉譯。沙門圓明筆受。

  ·釋老子化胡傳一卷 

  ·十八條難道章一卷

  右二卷。新州願果寺沙門釋僧[益*力]撰。[益*力]以像代邪正相參。季俗澆情易為趍競。未辯真偽更遞譽毀。今以十八條難撿三科遣釋。則聖賢皎然凡俗見矣。其序略雲。[益*力]以老子與尹喜西渡化胡。出傢老子為說經戒。尹喜作佛教化。又稱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皓註。未善尋者莫不信從以為口實。異哉。此傳君子尚不可罔。況貶大聖乎。今誠尋此說非直。人世差錯假托名字。亦乃言不及義翻。辱老子意者。勝人君子不出此言。將是無識異道誇競佛法。假托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傳。後作此異論用迷凡俗。傳而不習。夫子不許妄。作者兇老子所誡。此之巨患增長三塗。宜應糾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內外用生疑似。人有聖賢多迷本跡。今考校年月究尋人世。依內經外典。采群達誠言。區別真假。使一覽便。

  ·見散華論八卷

  右八卷。揚州棲玄寺沙門釋慧善撰。善工毗曇學以智度論。每引小乘以證成義。善故依文次第散釋。譬諸星月助朗太陽。猶如眾華繽紛而散。故名散華論也(論序略雲然著)述之體貴言約而理豐。餘頗悉諸。今覼縷者。正由斯[跳-兆+(轍-車)]。罕人諳練。是以角義殷勤逢文指掌。詳攬君子想鑒鄙心焉。善太清季上江陵承聖。末入關在長安舊城崇華寺住。周蒙宰別供養敷演法勝。迄於壽終六十餘矣。

  ·至道論一卷 

  ·淳德論一卷

  ·遣執論一卷 

  ·不殺論一卷

  ·去是非論一卷 

  ·修空論一卷

  ·影喻論一卷 

  ·法界寶人銘一卷(並序)

  ·厭食想文一卷 

  ·僧崖菩薩傳一卷(保定二年於城都燒身。當燒身日數百裡內人悉集看。肉骨俱盡唯留心在。天花瑞相具在傳載。房親驗見)

  ·韶法師傳一卷(贊贊)

  ·驗善知識傳一卷(擬陸果觀音應驗記)

  右一十二卷。武帝世。沙門釋忘名著。名俗姓宗諱闕。殆南陽人。為梁竟陵王友。曾不婚娶。梁敗出傢改名上蜀。齊王入京請將謁。帝以元非沙門欲逼令反俗。並遣少保蜀郡公別書勸喻。報書雲六不可。其後略雲。沙門持戒心口相應。所列六條若有一誑。生則蒼天厭之靈神殛之。死則鐵鉗拔之融銅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況乃明世。且鄉國殄喪宗戚衰亡。貧道何人獨堪長久。誠得收跡山中攝心塵外。支養殘命敦修慧業。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稱力行道隨緣化物。此次願也。如其不爾獨處丘壑。安能憒憒久住閻浮地乎。有集十卷。文多清素語恒勸善。存質去華見重於世。

  ·三寶集一十一卷

  右一部一十一卷。武帝世沙門釋凈藹。依諸經論撰出。弘贊大乘光揚像代。錄佛法僧事。故雲三寶集。藹後厭身遂自捐命。其舍壽偈略雲。一見身多過。二不能護法。三欲速見佛。早令身自在。得身自在已。在在諸趣中。隨有利益處。護法救眾生。又復業應盡。有為法皆然。三界皆無常。時來不自在。他殺及自死。終歸如是處。智者所不樂。應當如是思。眾緣既運湊。業盡於今日。凡三十餘偈。山壁樹葉血遍書已。然後舍命。

  ·二教論一卷

  右論一卷。武帝世。既崇道法欲齊三教。時俗紛然異端競作。始以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召集德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於大殿上。帝升禦筵。身自論義。欲齊三教。至二十日復集論義。四月十五日如前集議。到二十五日。司隸大夫甄鸞上笑道論。其例略雲雲。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評笑道論。以為不可。即於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門釋道安慨然遂纂斯二教論以光至理。時以上帝。帝不能屈。於即並毀。其論中雲。春秋左傳曰。魯莊公七年歲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星殞如雨。即周莊王十年也。莊王別傳曰。遂尋易筮之雲。西域銅色人出世。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災也。案佛經如來四月八日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生及成佛皆放光明。而雲出世。即成佛年也。周以十一月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乃與夏同。杜預用晉歷算雲。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奉用魯歷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歷算即二月八日也。又依什法師年紀及石柱銘。並與春秋符同。如來周桓王四年歲次乙醜生。桓王二十二年歲在癸未出傢。莊王十年歲在甲午成佛。襄王十五年歲在甲申滅度。至今天和四年一千二百五年矣。房謂易筮雲。銅色人出世。此即是生。安以為成佛。恐少乖謬耳。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譯經齊梁周)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二(譯經大隨)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大隋錄者。我皇帝受命四天護持三寶。承符五運宅此九州。故誕育之初神光耀室。君臨已後靈應競臻。所以天兆龜文水浮五色。地開泉醴山響萬年。雲慶露甘珠明石變。聾聞瞽視喑語躄行。禽獸見非常之祥。草木呈難紀之瑞。豈唯七寶獨顯金輪。寧止四時偏和玉燭。是以金光明經正論品雲。因集業故得生人中。王領國土。故稱人王。處在胎中諸天守護。或先守護然後入胎。三十三天各以己德分與是王。以天護故稱為天子。赤若之歲黃屋馭時。土制水行興廢毀之。佛日火乘木運啟年。號以開皇。可謂法炬滅而更明。否時還泰者也。其冬即有沙門智周等。齎西域梵經二百六十部。膺期而至。敕旨付司訪人令翻。二年仲春即便就譯。季夏詔曰。殷之五遷恐民盡死。是則以吉兇之士。制長短之命。謀新去故如農望秋。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茲。因即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門曰大興門。縣曰大興縣。園曰大興園。寺曰大興善寺。三寶慈化自是大興。萬國仁風緣斯重闡。伽藍鬱跱兼綺錯於城隍。幡蓋騰飛更莊嚴於國界。法堂佛殿既等天宮。震旦神州還同凈土。沙門濟濟。習六度以熏心。信士詵詵。修十善以為行。四海以之靜浪。九服所以息塵。故地德既其顯丕。天休自然暢朗。白鹿已見麒麟將降不遙。蒼烏既翔。鳳凰來儀非遠。於是鼓腹黃齒。爭買祇陀之園。擊壤青衿。競聚育王之土。浮圖於焉間發。寶剎閦爾星羅。見即僧尼將二十萬。支提寺宇向出四千。凡諸譯經婆羅門道俗並見緝綴。此方緇儒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維舊本論傳法戒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結為皇隋大興錄目。流之遐代永作楷模。同軌光揚長存不朽。冀將來哲乘此踵修。庶述三寶之神功。遍娑婆而敷演。弘千佛之教法。歷賢劫而無窮。

  大隋洋川郡守曇法智 一部(一卷經)

  沙門毗尼多流支 二部(二卷經)

  沙門那連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卷經)

  沙門釋僧就 一部(六十卷經)

  沙門阇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上 三部(四十三卷經及錄)

  沙門釋靈裕 八部(三十卷論記)

  沙門釋信行 二部(三十五卷三階記)

  沙門釋法經 一部(七卷錄目)

  沙門釋寶貴 一部(八卷經)

  沙門釋僧粲 一部(一卷論)

  沙門釋僧琨 一部(三十一卷雜記)

  沙門釋彥琮 六部(九卷論傳錄)

  沙門釋慧影 四部(二十七卷智度解及論)

  廣州司馬郭誼 一部(二卷)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十卷傳)

  晉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論)

  翻經學士劉馮 一部(一卷內數術)

  敕有司撰 一部(十卷眾經法式)

  大隋

  ·業報差別經一卷(開皇二年三月譯是第二出。與罪業報應經大同小異)

  右一部一卷。元魏世婆羅門優婆塞瞿曇般若流支長子達摩般若。隋言法智。門世已來相傳翻譯。高齊之季為昭玄都。齊國既平佛法同毀。智因僧職轉作俗官。冊授洋州。洋川郡守大隋受禪。梵牒即來。顯佛日之重興。彰國化之冥應。降敕召智還使譯經。即於大興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梵二言。執本自翻無勞傳譯。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智鉉筆受。文辭詮序義理。日嚴寺沙門趙郡釋彥琮制序。

  ·象頭精舍經一卷(開皇二年二月譯。第二出。與伽耶山頂經體同名異)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開皇二年七月譯)

  右二部二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毗尼多流支。隋言滅喜。既聞我皇興復三寶。故能不遠五百由延。振錫巡方來觀盛化至止。便召入令翻經。即於大興善寺譯出。給事李道寶般若流支次子曇皮二人傳譯。大興善寺沙門長安釋法纂筆受為隋言。並整比文義。沙門彥琮並皆制序。

  ·大方等日藏經十五卷(開皇四年五月起翻。五年二月方訖。沙門智鉉道邃慧獻奉朝請庾質學士費長房筆受文義出大集)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開皇五年十月出。費長房筆受)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開皇三年正月出沙門智鉉筆受。與文殊師利神力經勝金色光明德女經大凈法門經體大譯同名異)

  ·德護長者經二卷(開皇三年六月出。沙門慧琨筆受。一名屍利崛多長者經與申日兜本經月光童子經體大同譯名異) 

  ·蓮華面經二卷(開皇四年三月出)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開皇五年正月出。是大雲經第一百品)

  ·牢固女經一卷(開皇二年十二月出)

  ·百佛名經一卷(開皇二年十月出上四經六卷。並沙門尋獻筆受)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高齊昭玄統那連提耶舍。隋言尊稱譯。舍少出傢。五天遊四。大小諸國經六十餘。但是釋迦勝跡處所無不必踐。既窮南海還反北天。復之茹茹。逢彼。國破。因入鄴都。正值文宣。時始四十。舍之骨梗頗異奇倫。緣是文宣偏所待遇籍甚。既著理此統焉。時亦出經。備齊世錄。齊被周滅仍憩漳濱。開皇元年新經至止。敕便追召。二年七月傳送到京。見勞殷勤。即勒安處大興善寺。給以上供為法重人。其年季冬就手翻譯。沙門僧璨明芬給事李道寶學士曇皮等。僧俗四人。更遞度語。京城大德昭玄統沙門曇延昭玄都大興善寺主沙門靈藏等。二十餘德。監掌始末。至五年十月勘校訖瞭。舍九十餘矣。至九年而卒。有別傳。所譯之經並沙門彥琮制序。

  ·新合大集經六十卷

  右一部六十卷。招提寺沙門釋僧就。開皇六年新合。就少出傢專寶坊學。依如梵本此大集經凡十萬偈。若具足翻可三百卷。見今譯經崛多三藏口每說雲。於闐東南二千餘裡。有遮拘迦國。彼王純信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學即遣不留。摩訶衍人請停供養。王宮自有摩訶般若大集華嚴三部大經。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鍵鑰。轉讀則開香花供養。又道場內種種莊嚴。眾寶備具。兼懸諸雜花時非時果。誘諸小王令入禮拜。彼土又稱。此國東南二十餘裡。有山甚險。其內安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八部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傳防護守視。兼雲有三滅定羅漢。在彼山窟寂禪冥衛。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為羅漢凈發。信哉神力固當實焉。須發剃還生入滅定不動。難思議福地獲此寶任持。所冀今來明王睿主。種賢紹聖。弘法化君。寫以傳流。所統之內聞善尚傳。故因敘載。然去聖將遠凡識漸惛。不能總持隨分撮寫。致來梵本部夾弗全。略至略翻廣來廣譯。緣是前哲支曇所翻及羅什出。或二十七。或復三十。或三十一卷軸匪定。就既宣揚每恒嗟嘆。及睹耶舍。高齊之世出月藏經一十二卷。至今開皇復屬耶舍譯日藏經一十五卷。既並大集廣本舊品。內誠欣躍。即依合之成六十軸。就雖附入未善精。比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者。識度淵明。奉為皇後檢校抄寫。眾經兩藏遂更正就。所合名題甚為整頓。又今見翻。其間尚有是大集分。略撮都訖應滿百卷。於本梵文三分將一。且夫土石末為細塵。無自持之力。及其結為坤阜。有生載之功。況條離林希盛榮。流舍源求廣潤。而可得乎。我皇帝之挺生。應天時順地理。九州離隔出三百年。十萬偈分將逾千祀。散經還聚。聚光大集之文。別壤遂通。通顯大興之國。非夫位握金輪化弘方等。先皇前帝弘化闡法。其孰並斯焉。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開皇七年七月起手。十二年二月訖功。沙門僧曇學士費長房劉憑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開皇十三年四月起手。十六年六月訖沙門道邃等筆受)

  ·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開皇十五年七月起手。十六年十二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

  ·諸佛護念經十卷(開皇十四年十月起手。十二月訖沙門僧曇筆受)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開皇十三年八月翻。十四年九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

  ·賢護菩薩經六卷(開皇十四年十二月起首。至十五年二月訖。沙門朗芬等筆受)

  ·賢善住天子所問經四卷(開皇十五年四月翻沙門道密等筆受)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開皇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翻。五月二十五日訖。學士費長房筆受)

  ·四童子經三卷(開皇十三年五月翻。七月訖。沙門僧琨筆受)

  ·諸法本無經三卷(開皇十五年六月翻。七月訖。學士劉憑等筆受)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開皇七年正月翻。三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月上女經三卷(開皇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訖。學士劉憑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善思童子經二卷(開皇十一年七月翻。九月訖。學士費長房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移識經二卷(開皇十一年十月翻。十二月訖。學士費長房筆受)

  ·譬喻王經二卷(開皇十五年五月翻。六月訖。沙門道邃等筆受)

  ·發覺凈心經二卷(開皇十五年九月翻。十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

  ·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十二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大威燈仙人問疑經一卷(開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訖。沙門道邃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文殊屍利行經一卷(開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八佛名號經一卷(開皇六年五月翻。六月訖。沙門道邃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希有校量功德經一卷(開皇六年六月翻。其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善恭敬師經一卷(開皇六年七月翻。八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一卷(開皇七年正月翻。二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不空罥索觀世音心咒一卷(開皇七年四月翻。五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十二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一卷(開皇七年五月翻。其月訖。沙門僧琨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開皇七年六月翻。八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四月訖。沙門明芬等筆受)

  ·入法界經一卷(開皇十五年七月翻。八月訖。沙門道密等筆受)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八月翻。九月訖。學士費長房等筆受)

  ·出生菩薩經一卷(開皇十五年九月翻。其月訖。學士劉憑筆受)

  ·金光明經囑累品銀主品合一卷(涼世曇無讖翻四卷。梁世真諦翻六卷。並無周世囑多翻五卷並無。此兩品今有故後出也)

  右三十一部合一百六十五卷。北天竺揵達國三藏法師阇那崛多。隋言至德譯。又雲佛德。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學耶舍崛多。隨厥師主摩伽陀國三藏禪師阇那耶舍。齎經入國。師徒同學悉習方言。二十餘年。崛多最善。同世在京及往蜀地。隨處並皆宣譯新經。或接先闕。文義咸允。時遭魔難世迫王威。建德三年逢毀二教。夏之七眾俱俗一衣。崛多師徒亦被誘逼。既無結契捐命遊方。弗憚苦辛弘化為務。值法陵滅遂爽本心。辭是梵人不從華服。秉固志節乞求反邦。國傢依聽以禮放遣。我脂那者實是閻浮之陸海也。為諸遐裔殊服異形咸所奔湊。其非樂土。寧感致斯。慕化而來來者容納。思鄉欲去去者弗違。還向北天路逕突厥。遇值中面他缽可汗。殷重請留因往復。曰周有成壞勞師去還。此無廢興幸安意住。資給供養當使稱心。遂爾並停十有餘載。師及同學悉彼先殂。唯多獨在時屬相州沙門寶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寶僧曇智照僧律等十有一人以)齊武平六年相繼西遊。往還七載。凡得梵經二百六十部。回到突厥聞周滅齊並毀佛法。退則不可進無所歸。遷延彼間遂逢志德。如渴值飲若暗遇明。仍共尋閱所得新經。請翻名題勘舊錄目。頗覺巧便有殊前人。暹等內誠各私慶幸。獲寶遇匠得不虛行。同誓焚香共契宣譯。大隋受禪佛法即興。暹等齎經先來應運。開皇元年季冬屆止。

  敕旨付司訪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國。處之興善將事弘宣。五年敕旨即令崛多。共婆羅門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又婆羅門毗舍達等道俗六人。令於內史內省翻梵古書及乾文等。於時廣濟寺唯獨耶舍一人譯經。至七年別敕崛多使兼翻經。兩頭來往。到十二年。翻書訖瞭合得二百餘卷。進畢。爾時耶舍先已歿亡。仍敕崛多專主翻譯。移法席就大興善寺。更召婆羅門沙門達摩笈多並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翻。又僧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監掌始末詮定旨歸。其十四部本行集經七十六卷。並是餘處。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門彥琮制序皆是。其十七部法炬經等八十九卷。十二年來在大興善寺禪堂內出。沙門笈多高天奴兄弟等助。沙門明穆沙門彥琮。重對梵本。再更覆勘。整理文義。其外尚有九十餘部。見在續翻訖隨附錄。仰惟如來金口一唱異類各蒙悟解。譬若日月耀天。迦葉阿難親承梵音結集佈乎皮牒。猶如炬燭朗夜。後漢迄今國俗殊別。宣譯著在文言。狀似熒燈照室。所冀石火之繼太陽以影傳光。津液法流沾潤含識。庶無斷絕。考論真偽本末。豈得同年而比校哉。

  ·增壹數四十卷(略諸經論所有數法。從一至十從十至百乃至千萬有似敷林)

  ·佛性論二卷 

  ·眾經錄一卷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國寺沙門釋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簐-欠+幾]人威能肅物。故魏齊世歷為統都。所部僧尼咸二百萬。而上網紀將四十年。當文宣時盛弘釋典。上總擔荷並得緝諧。內外闡揚黑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棟梁。景行既彰逸響遐被。致句麗國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懷正信崇重大乘。欲以釋風被之海曲。然莫測法教始末緣由。自西徂東年世帝代。故從彼國件錄事條。遣僧義淵乘帆向鄴啟發未聞。事條略雲。釋迦文佛入涅槃來。至今幾年。又在天竺經歷幾年方到漢地。初到何帝年號是何。又齊陳國佛法誰先。從爾至今歷幾年帝。請乞具註。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剛般若等諸論。本誰述作。著論緣起靈瑞所由。有傳記不。謹錄咨審請垂釋疑。上答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生。十九出傢三十成道。當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歲。穆王聞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至竟不還。以此為驗。四十九年在世。滅度已來至今齊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十年。經法初來。魏晉相傳至今。孫權赤烏年。康僧會適吳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佉比丘從彌勒菩薩受得。其本至晉安帝隆安年。曇摩讖於姑臧為河西王沮渠蒙遜譯。摩訶衍論是龍樹菩薩造。晉隆安年鳩摩什波至長安為姚興譯。十地論金剛般若論。並是僧佉弟婆藪槃豆造。至後魏宣武帝時。三藏法師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訂由緣甚廣。今略舉要以示異同。而上所服素納袈裟一缽三衣外更無積聚。諸受請供感世利財。起一山寺名為合水。山之極頂造兜率堂。常願往生覲睹彌勒。四事供養百五十僧。齊破法湮山寺弗毀。上私隱俗習業如常。常願殘年見三寶復。更一頂禮慈氏如來。業行既專精誠感徹。心如註水。遂屬開皇至尊龍飛佛日還照。上果情願病服袈裟。弟子杠輿升山寺頂。合掌三禮彌勒世尊。右繞三周訖還山下。奄然而卒。九十餘矣。

  ·安民論一十二卷 

  ·陶神論一十卷

  ·因果論二卷 

  ·聖跡記二卷

  ·塔寺記一卷 

  ·經法東流記一卷

  ·十德記一卷 

  ·僧尼制一卷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門釋靈裕撰。裕即道憑法師之弟子也。軌師德量善守律儀。慧解鉤深見聞弘博。兼內外學為道俗師。性愛傳燈情好著述。可謂篤識高行沙門。觀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在宣通無上法寶。而法大寶重光顯實難。末代住持由乎釋種。像運建立寄在帝王。所以驥尾之蠅能馳千裡。修松之葛遂竦萬尋。附托勝緣方申奇志。且夫京者大也。師者眾也。大眾所聚故曰京師。況今九壤會同六合齊統。主上方欲垂拱巖廊。無為而治。既為天下之用。還須天下之才。故召釋弘僧征儒化俗。委政於士求巧於工。女織男耕各專其務。四民之業也。有司具存無所復厝。其戒律禪思講說經論。轉讀法事五眾之匠焉。典章未備故復廣搜。開皇十年降敕所部。追裕入京至見闕庭。勞問殷重。方應攀龍鱗以佈法雲。使蒼生蒙潤。附鳳翼以揚慧吹。令黔首獲涼。到未幾何。頻辭請退。乃雲。不習水土屢覺病增。十一年春放還歸鄴。房曰。夫能忘我乃能濟時。今顧戀身形忘大利益。六親聚落尚未能捐。三界處居理難出也。

  ·對根起行雜錄三十二卷。

  ·三階位別集錄三卷。

  右二部合三十五卷。真寂寺沙門釋信行撰。行魏州人。少而落采博綜群經。蘊獨見之明。顯高蹈之跡。與先舊德解行弗同。不令聲聞兼菩薩行。舍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彌上。門徒悉行方等。結凈頭陀乞食。日止一餐在道路行。無問男女率皆禮拜。欲似法華常不輕行。夫涅槃一理趣有萬途。譬若帝京八方奔湊。涅槃亦爾。十方皆歸。但路有艱夷。或迂或直。意迷其逕解翻成惑。心醒其途惑即為解。所以經言。眾生未成佛。以菩提為煩惱。眾生若成佛。以煩惱為菩提。信行此途。亦是萬衢之一術也。但人愛同惡異。緣是時復致譏。此錄並引經論正文。而其外題無定準的。雖曰對根起行幽隱。指體標榜於事少潛。來哲儻詳幸知有據(開皇二十年敕斷不聽流行。想同箴勖)。

  ·眾經錄目七卷

  右一部七卷。開皇十四年。大興善寺沙門釋法經等二十大德奉敕撰。揚化寺沙門明穆。區域條分指蹤綋絡。日嚴寺沙門彥琮。覼縷緝維考校同異。故表略雲。總計眾經合有二千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二卷。凡為七軸。別錄六卷。總錄一卷。但法經等既未盡見。三國經本校驗同異。今唯且據十餘傢錄。刪簡可否總標綱紀。位為九錄。區分品類。有四十二分九初六錄三十六分。略示經律三藏大小之殊。粗顯傳譯是非真偽之別。後之三錄集傳記註。前三分者並是西域聖賢所撰。以非三藏正經故為別錄。後之三分並是此方名德所修。雖不類西域所制。莫非毗贊正經發明宗教。光輝前緒開進後學。故兼載焉。

  ·新合金光明經八卷

  右一部八卷。大興善寺沙門釋寶貴。開皇十七年合。貴即周世道安神足。玩閱群典見昔晉世沙門支敏度合兩支兩。竺一百五傢首楞嚴五本。為一部作八卷。又合一支兩竺三傢維摩三本。為一部作五卷。今沙門僧就又合二讖羅什耶舍四傢大集四本。為一部作六十卷。諸此合經文義宛具。斯既先哲遺蹤。貴遂依承以為規矩。而金光明見有三本。初曇無讖譯四卷。其次崛多譯為五卷。又真諦譯復為七卷。其序果雲。曇無讖法師稱金光明經。篇品闕漏。每尋文揣義。謂此說有征。而仇校無指永懷寤寐。梁武皇帝愍三趣之輪回。悼四生之漂沒。泛寶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大同年中敕遣直後張記等送扶南獻使反國。仍請名僧及大乘諸論雜華經等。彼國乃屈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梁言真諦。並齎經論恭膺帝旨。法師遊歷諸國故在扶南。風神爽悟悠然自遠。群藏淵部罔不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見殿內。武皇躬申頂禮於寶雲供養。欲翻經論寇羯憑陵。大法斯舛國難夷謐。沙門僧隱始得咨稟。法師譯經經目果闕。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凈地依空滿願等四品全別成為七卷。今新來經二百六十部內。其間復有銀主陀羅尼品及囑累品。更請崛多三藏出。沙門彥琮重覆校勘。故貴今分為八卷。品部究足始自乎斯。文號經王義稱深妙。願言幽顯頂戴護持。

  ·十種大乘論一卷

  右一部一卷。大興善寺沙門釋僧粲撰。粲俗姓孫氏。陳留人。少出傢尚遊學。江河南北靡所不經。關隴西東觸處皆履。涉歷三國備齊陳周。諸有法筵無不必踐。工難問善博尋。今為二十五眾第一摩訶衍匠。故著斯論光贊大乘。十種者一無障礙。二者平等。三逆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即十中道。並引經論成文。證據甚有軌轍。亦初學者巧方便門也。

  ·論場一部三十一卷

  右一部合三十一卷。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僧琨集。琨即周世釋忘名之弟子。俗緣鄭氏。性沉審善音聲。今為二十五眾教讀經法主。搜括群經卷部連比。準諸雜論篇軸參差。引經說雲。欲知智者意廣讀諸異論。緣是采摭先聖後賢所撰諸論。集為一部稱曰論場。譬世園場則五果百谷。戲場則歌舞音聲。戰場則矛甲兵仗。道場則幡華寶蓋種種莊嚴。今此論場。譬同於彼無事不有。披帙一閱覽睹百傢。自利利人物我同益也。

  ·達摩笈多傳四卷 

  ·通極論一卷

  ·辯教論一卷 

  ·通學論一卷

  ·善財童子諸知識錄一卷

  ·新譯經序合一卷

  右六部合九卷。日嚴寺沙門釋彥琮撰。琮俗緣李氏。趙郡柏仁人也。世號衣冠門稱甲族。少而通敏才藻內融。識洞幽微情同水鏡。遇物便曉事無再詳。其論傳辭並皆精洽通極者。破世諸儒不信因果。執於教跡好生異端。此論所宗佛理為極。辯教者。此明釋典。宣真孔教弘俗論老子教不異俗儒靈寶等經則非儒攝。通學者勸誘世人遍師孔釋。令知外內備識俗真。善知識者是大因緣。登聖超凡。不因知識無由達到。此勸於人廣結知識若善財焉。

  ·述釋道安智度論解二十四卷(並道安自制序)

  ·傷學論一卷 

  ·存廢論一卷

  ·厭修論一卷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舍衛寺沙門釋慧影撰。影俗緣江氏。巴西人周世智度論師釋道安義解之神趾。傳燈註水繼踵法輪。述而不作弘(摩訶衍。亦為二十五眾主)潛形寺宇泛志慧流。跡罕人間情多物外。文鋒出口理窟入神。觀夫論興厥意可睹。傷學論者為除謗法之愆存廢。為防奸求之意厭修。令人改過服道者也。

  ·占察經二卷

  右一部二卷。檢群錄無目。而經首題雲。菩提登在外國譯。似近代出妄註。今諸藏內並寫流傳。而廣州有一僧行塔懺法。以皮作二枚帖子。一書善字一書惡字。令人擲之。得善者好。得惡者不好。又行自撲法以為滅罪。而男女合雜。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開皇十三年。有人告廣州官司雲。其是妖。官司推問。其人引證雲。塔懺法依占察經。自撲法依諸經中五體投地如太山崩。廣州司馬郭誼來京向岐州具狀奏聞。敕不信占察經道理。令內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誼就寶昌寺問諸大德法經等。報雲。占察經目錄無名及譯處。塔懺法與眾經復異。不可依行。敕雲。諸如此者不須流行。

  後有婆羅門來雲。天竺見有經(出六根聚曰)。

  ·精異傳十卷

  右一部十卷。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敕撰。

  ·通命論兩卷

  右一部二卷。晉王府祭酒徐同卿撰。同卿以為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義。但以文言隱密理致幽微。先賢由來。未所辯立。卿今備引經史正文。會通運命歸於因果。意欲發顯儒教旨宗助佛宣揚。導達群品咸奔一趣。斯蓋博識能洞此玄雲。

  ·外內傍通比校數法一卷

  右一部一卷。翻經學士涇陽劉憑撰。憑內外學數術偏工。每以前代翻經算數比校術法頗有不同。故為斯演。其序略雲。世之道藝有淺有深。人之稟學有疏有密。故尋算之用也則兼該大衍。其不思也則致惑三隅。然華夏數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陳何無異端之例。然先譯經並以大千稱為百億。言一由旬為四十裡。依諸算計悉不相合。竊疑翻傳之日彼此異音。指麾之際於斯取失。故錄眾經算數之法。與華夏相參。十十變之傍通對衍。庶擬翻譯之次執而辯惑。既參經語故此錄雲。

  ·眾經法式十卷

  右一部十卷。開皇十五年敕有司撰。斯蓋帝王無方俯降。開導郡品匪隔釋儒。隋梵通其一文。華夷會其殊俗。雖曰沙門服非夏服。人是華人。而大聖慈悲逆觀遐代。垂教禁止助國防民。民不自治天授神主。主思政化拯濟蒼生。遠離金言深懷顧托。所以大集經日藏分護法品。佛告頻婆娑羅王。大王。汝等諸王於今現在及未來世乃至法住。於是時中一切佛法囑付汝等。一切諸王應好擁護。若擁護者即是三世一切諸佛之大檀越。能持三世諸佛正法。是人命終生於他方凈佛國土。若擁護者能令三寶久住不滅。若不擁護我法即滅。若法在世能令人天充滿惡道減少。所以世界成壞要因諸佛。聖法興毀必在帝王。故釋論雲。眾生果報由菩薩有。勝天王經雲。若佛如來不出世。一切眾生受大苦。無復善道唯惡趣。但聞三塗苦惱聲。將知世間值好國王。恒聞佛法是不思議。又德護長者經如來記雲。月光童子於當來世佛法末時。於閻浮提脂那國內作大國王名為大行。彼王能令脂那國內一切眾生住於佛法種諸善根。震旦脂那。蓋梵楚夏耳。此稱末者。正法既滅去佛漸遙。通言末法。計佛滅來至今已已始一千一百九十五年。依佛本行。正法五百像法千年。今當像末。依善見律。正像住世各一千年。今則當像初。既俱經律延促逐緣乃可承初。豈應據末。昔魏太武毀廢之辰。止及數州弗湮經像。近遭建德周武滅時。融佛焚經驅僧破塔聖教靈跡削地靡遺。寶剎伽藍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凡經十年不識三寶。當此毀時即是法末。所以人鬼哀傷天神悲慘。慧日既隱蒼生晝昏。天啟我皇乘時來馭。君臨億兆化被萬邦。庶政咸新典章斯革。輕刑薄賦減役省徭。二十進丁兩床輸匹。含齒戴發俱喜泰平。既清廓兩儀。即興復三寶。開皇元年二月。京及諸州城居聚落。並皆創訖。至閏三月。詔曰。門下法無內外萬善同歸。教有淺深殊途共致。朕伏膺道化念好清靜其五嶽之下宜各置僧寺一所。至七月。又詔曰。門下風樹弗靜隙影如流。空切欲報之心。徒有終身之慕。伏惟太祖武元皇帝。窮神盡性。感穹昊之靈。膺籙合圖。開炎德之紀。魏氏將謝躬事經綸。周室勃興同心匡贊。間開二代造我帝基積德累功福流後嗣。俾朕虛薄君臨區有。追仰神猷事冥真寂。降生下土權變不常。用輪王之兵。申至仁之意。百戰百勝為行十善。故以幹戈之器。已類香華。玄黃之野。久同凈國。思欲崇樹寶剎經始伽藍。增長福因微副幽旨。昔夏因治水尚且銘山。周曰巡遊有因勒石。帝王紀事由來尚矣。其襄陽隋郡江陵晉陽。並宜立寺一所建碑頌德。庶使莊嚴寶坊。比虛空而不壞。導揚茂實。同天地而長久。所以每年至國忌日。廢務設齋造像行道。八關懺悔奉資神靈。至八月。又詔曰。門下昔歲周道既衰群兇鼎沸。鄴城之地寔為禍始。或驅逼良善。或同惡相濟。興言震悼日久逾深。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有懷至道興度脫之業。物我同觀愚智俱愍。思建福田神功祐助。庶望死事之臣。菩提增長。悖逆之侶。從暗入明。並究苦空咸拔生死。鯨鯢之觀。化為微妙之臺。龍蛇之野。永作頗梨之鏡。無邊有性盡入法門。可於相州戰地建伽藍一所立碑紀事。又民犯法處盡之人率為營齋。房曰。夫有國有征肇自上古。未見戰場之所起立僧坊。死事之臣追為建福。決一人罪十奏乃行。其非大士應生金輪托降。祐含識於死傷之際。安庶類於擾攘之間。孰能若是。所以為善相繼天下普頒。猶恐黎民懲惡未改將漸風化。開皇三年降敕旨雲。好生惡殺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業可憑。稟氣含靈唯命為重。宜勸勵天下同心救護。其京城及諸州官立寺之所。每年正月五月九月。恒起八日至十五日。當寺行道。其行道之日遠近民庶。凡是有生之類。悉不得殺。至四年又敕旨。周武之時悉滅佛法。凡諸形像悉遣除之。號令一行多皆毀壞。其金銅等或時為官物。如有見存。並可付隨近寺觀安置。不得轉有損傷。於時木石之像。皆將別用。有司亦存意知則移安。公寺私傢遣迎供養。所以興心厝意皆崇福基。佈令吐言必懷善誘。至十一年。又詔曰。門下如來設教義存平等。菩薩用心本無差別。故能津梁庶品濟渡群生。朕位在人王紹隆三寶。永言至理弘闡大乘。諸法豁然體無彼我。況於福業乃有公私。自今已後凡是營建功德。普天之內混同施造。隨其意願勿生分別。庶一切法門同歸不二。十方世界俱至菩提。而日就月將營新稍廣。但憶先惟往修舊未周。復代含識重懺悔雲。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姓名。敬白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一切諸法一切諸大賢聖僧。仰惟如來慈悲弘道垂教。救拔塵境濟渡含生。斷邪惡之源。開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憑。屬周代亂常侮蔑聖跡。塔宇毀廢經像淪亡。無隔華夷掃地悉盡。致使愚者無以導惛迷。智者無以尋靈聖。弟子往藉三寶因緣。今膺千年昌運。作民父母思拯黎元。重顯尊容再崇神化。頹基毀跡更事莊嚴。廢像遺經悉令雕撰。雖誠心懇到猶恐未周。故重勤求令得顯出。而沉頓積年污毀非處。如此之事事由弟子。今於三寶前至心發露懺悔。周室除滅之時。自上及下。或因公禁或起私情。毀像殘經慢僧破寺。如此之人罪實深重。今於三寶前悉為發露懺悔。敬施一切毀廢經像絹十二萬匹。皇後又敬施絹十二萬匹。王公已下爰至黔黎。又人敬施錢百萬。願一切諸佛一切諸法一切諸大賢聖僧。為作證明。受弟子懺悔。於時臺宮主將省府官僚諸寺僧尼縣州佐史並京城宿老等並相勸率。再日設齋奉慶經像。日十萬人。寺別敕使。香湯浴像。至十五年。以諸僧尼時有過失。內律佛制不許俗看。遂敕有司依大小乘眾經正文諸有禁約沙門語處。悉令錄出。並各事別。題本經名。為此十卷獎導出傢。斯實大行菩薩國王。降意殷勤受佛遺囑。憐愍黎庶恐溺三塗。慈普既弘化流無外致。今年五月群鹿來馴仁壽宮門。既奉明詔躍還山藪。百官表賀。至六月詔曰。朕比臨朝聽政。乃有群鹿來遊。馴擾宮門前後非一。逼近人眾安然不驚。但往經罹亂年世久遠。聖人之法敗絕不行。習俗生常專事殺害。朕自受靈命撫臨天下。遵行聖教務存愛育。由王公等用心助朕宣揚聖法。所以山野之鹿今遂來馴。官人等但以至誠化導民俗自可。編戶之人皆為君子。宜存心仁善副此休祥。房曰。夫宮門守衛兵仗肅嚴。行人遠觀猶懷畏懼。而山鹿野獸近狎弗驚者。良有以也。何但化沾行葦澤及昆蟲而已哉。夫獐鹿生蟲見樹影動尚豎耳驚。況視槊仗乃入不怖。故膺聖化將欲表明。先致野蟲心安隱耳。大智論雲。人無殺心眾生依附。涅槃經雲。時有獵師追逐一鴿。是鴿惶怖至舍利弗影。猶故戰栗。至如來影身心安隱恐怖即除。此則仁壽宮門。譬同佛影。大品經雲。佛說般若。盲者得視。聾者能聽。啞者能言。此則巡歷太山。譬同般若。勝天王經雲。轉輪聖王出世則七寶常見。藍田之山舊稱產玉。近代曠絕書史弗聞。開皇已來出玉非一。又太府寺是國寶淵。碇二十餘自變為玉。仁壽山所國之神靈。其山澗石復變為玉。地不愛寶。此則同於輪王相也。而晏子雲。橘生江北化為枳。今大興長安率栽橘樹。況由來無華草藥木。人難名記今並自形。諸此靈休章表備有。具左右史言事備刊。謹略要祥以明福應。庶奉法式釋種。感君王慈育化焉。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二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三(大乘錄入藏目)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大乘錄者。菩薩藏也。教而明佛。則成道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生不滅常住凝然。量等虛空形同實際。略而談法。則是方等十二部經。八萬四千微妙奧典。甚深秘密種種法門。位而論人。則有十地及三十心。備歷四生遍遊六道。猿猴鹿馬蠕動蜎飛。無識不形無趣不受。煩惱則有五住地惑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所行則四攝六度三十七助菩提。萬德齊修二諦並習。利他損己無悔吝心。所受則三歸十善八萬律儀。悉皆奉持。乃至成佛濟流如象渡水。遊衢車駕大牛洽潤。譬若大根承露。猶如大葉憩息。則止大涅槃城諸。如此文皆大乘也。自從後漢迄我大隋。其間譯經凡十六代。所出之典。諸大小乘。或處經同緣人致別。或是世異而人出同。或止一翻或復重譯。無問人撰傳錄集記。但是一言贊述三寶。語誠鄙野意在光揚。疑妄偽真註解論記。依括群目稷稗皆存。合彼金沙為其錄體。可謂蘭艾共篋龍蛇未分者焉。故斯大乘菩薩入藏。唯緘經戒及阿毗曇。譬海雖寬弗棲屍柩。況圓淵采捕棄蚌收珠。荊嶺斫磨拾玉捐石。解玳瑁之文甲。脫犀象之角牙。集群白於眾狐。摘藻羽於翡翠者也。今此藏目唯取有譯失譯單名。自餘重翻同本別出。舉一多卷編以為頭。其外二三具註於下。情樂誦讀任從所抄。簡擇集疑悉除偽妄。合有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依眾錄判附此大乘。未覿經身猶懷惟咎。庶後敏達賢智共同扇簸糠秕乎。

  大乘修多羅有譯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大乘修多羅失譯二 二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大乘毗尼有譯三 一十九部(四十卷)

  大乘毗尼失譯四 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大乘阿毗曇有譯五 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大乘阿毗曇失譯六 二部(七卷)

  大乘修多羅有譯第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

  ·大方等大集經六十卷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四十卷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

  ·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十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廣略殊)

  ·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

  ·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 

  ·般泥洹經二十卷

  ·菩薩瓔珞經十四卷

  ·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四卷 

  ·賢劫經十三卷

  ·賢劫三昧經十卷 

  ·新賢劫經十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佛名經十二卷 

  ·大灌頂經十二卷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 

  ·華手經十一卷

  ·十住斷結經十卷 

  ·閑居經十卷

  ·大悲分陀利經八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正法華經十卷 

  ·妙法蓮華經八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入楞伽經十卷 

  ·楞伽阿跋多羅經四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新道行經十卷

  ·新小品經七卷 

  ·須菩提品經七卷

  ·明度無極經六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菩薩地持經十卷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十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諸佛護念經十卷 

  ·大阿育王經十卷(或無大字)

  ·觀佛三昧經八卷 

  ·大薩遮尼乾子經八卷

  ·菩薩行方便境界經三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六度集經八卷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

  ·大乘寶雲經八卷 

  ·密跡金剛力士經八卷

  ·金光明經八卷 

  ·海意經七卷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法集經六卷

  ·廣博嚴凈不退轉輪經六卷

  ·不退轉法輪經四卷 

  ·阿惟越致遮經四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

  ·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念佛三昧經六卷(或五卷) 

  ·大雲經六卷(一名大方等無相經。或五卷)

  ·賢護菩薩經六卷 

  ·菩薩處胎經五卷

  ·長安品經五卷(亦名摩訶缽羅經) 

  ·大悲比丘經五卷

  ·深密解脫經五卷 

  ·吳品經五卷

  ·寶頂經五卷 

  ·如來恩智不思議經五卷

  ·菩薩本緣集經四卷

  ·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

  ·央掘魔羅經四卷

  ·聖善住天子所問經四卷

  ·如幻三昧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 

  ·僧伽吒經四卷

  ·海龍王經四卷 

  ·新海龍王經四卷(上二經同本別譯)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

  ·伅真陀羅所問經三卷(或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持世經四卷(一名法印經) 

  ·持人菩薩所問經三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弘道廣顯三昧經四卷

  ·阿耨達龍王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普超三昧經四卷 

  ·阿阇世王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三卷(或二卷)

  ·菩薩藏經三卷 

  ·雜咒經三卷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 

  ·四童子經三卷

  ·僧伽羅剎集經三卷 

  ·諸法本無經三卷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或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毗摩羅詰經三卷(或雲凈名經凡四譯)

  ·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 

  ·凈度三昧經二卷

  ·瓔珞本業經二卷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諸佛境界經二卷

  ·中陰經二卷 

  ·大法鼓經二卷

  ·諸佛要集經二卷

  ·文殊師利佛土嚴凈經二卷

  ·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經二卷(一名決瞭諸法如幻三昧經)

  ·孛本經二卷 

  ·大乘同性經二卷

  ·諸法無行經二卷

  ·阿閦佛國經二卷(一名佛剎菩薩學成經或一卷)

  ·般舟三昧經二卷

  ·迦葉經二卷 

  ·無上依經二卷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 

  ·須真天子經二卷

  ·須真天子問四事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大乘方便經二卷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大方廣寶篋經二卷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自在王經二卷 

  ·奮迅王問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二卷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超日明三昧經二卷 

  ·超日明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順權方便經二卷(一名轉女身方便經)

  ·隨權女經二卷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孔雀王陀羅尼經二卷

  ·孔雀王雜咒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二卷 

  ·阿彌陀經二卷

  ·無量壽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首楞嚴經二卷

  ·勇伏定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 

  ·德護長者經二卷

  ·蓮華面經二卷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 

  ·月上女經二卷

  ·善思童子經二卷(一名維摩兒經)

  ·大乘頂王經二卷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移識經二卷 

  ·道行般若經二卷

  ·譬喻王經二卷 

  ·發覺凈心經二卷

  ·法鏡經二卷 

  ·鬱伽長者所問經二卷

  ·鬱伽羅越問菩薩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凡三譯)

  ·猛施道地經一卷(亦直雲猛施經)

  ·太子須大拏經一卷 

  ·太子慕魄經一卷

  ·金色王經一卷 

  ·無憂王經一卷

  ·摩訶摩耶經一卷 

  ·阿阇貰女經一卷

  ·大凈法門經一卷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一卷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或無菩薩字)

  ·金益長者子經一卷 

  ·梵女守意經一卷

  ·差摩波帝受記經一卷

  ·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亦名如來自誓三昧經)

  ·月明菩薩經一卷(亦名日明童子經)

  ·滅十方冥經一卷 

  ·那維摩詰經一卷

  ·離垢蓋經一卷 

  ·道行經一卷

  ·菩薩十住經一卷

  ·第一義五相略集經一卷 

  ·心明經一卷

  ·文殊師利發願偈經一卷 

  ·慧明經一卷

  ·孛經抄集一卷 

  ·光味三昧經一卷

  ·十四意止經一卷(亦名菩薩十四意止經)

  ·月燈三昧經一卷(亦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亦名建慧三昧經)

  ·思惟要略經一卷 

  ·嚴凈定經一卷(亦名序世經)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一卷(亦名無思議孩童菩薩經)

  ·尊勝菩薩入無量門陀羅尼經一卷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一卷(亦名問署經)

  ·佛說德光太子經一卷(亦名賴吒問光德太子經)

  ·幻士仁賢經一卷 

  ·寶施女經一卷(亦名須摩提法律經)

  ·三密底耶經一卷 

  ·施燈功德經一卷(亦名燃燈經)

  ·菩薩訶色欲經一卷 

  ·人本欲生經一卷

  ·佛醫經一卷 

  ·人所從來經一卷

  ·佛從上所行世偈經一卷

  ·不增不減經一卷 

  ·眾祐經一卷

  ·無量壽觀經一卷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分別業報略集經一卷 

  ·觀世音觀經一卷

  ·請觀世音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一卷

  ·觀世音懺悔除罪咒經一卷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

  ·無涯際持法門經一卷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正恭敬經一卷(亦名威德陀羅尼中說經亦名恭敬師經再譯)

  ·惟明二十偈經一卷 

  ·鹿母經一卷

  ·鹿子經一卷 

  ·除恐災患經一卷

  ·法沒盡經一卷(亦名空寂菩薩所問經) 

  ·八吉祥經一卷

  ·小法沒盡經一卷 

  ·十二門大方等經一卷

  ·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

  ·四不可思經一卷 

  ·諸德福田經一卷(亦直雲福田經)

  ·過去佛分衛經一卷 

  ·出傢功德經一卷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卷(再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三譯)

  ·須賴菩薩經一卷(亦直雲須賴經再譯)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亦名佛藏方等經再譯)

  ·無量壽佛經一卷(再譯)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一卷(亦名觀世音菩薩受記經再譯)

  ·普門品經一卷(再出) 

  ·老女人經一卷(亦名老母經亦名老母六英經再譯)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一卷

  ·轉有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無所悕望經一卷

  ·象步經一卷 

  ·象腋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大乘要慧經一卷 

  ·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卷

  ·菩提無行經一卷 

  ·伽耶山頂經一卷

  ·象頭精舍經一卷(上四經同本別譯異名)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 

  ·諸法勇王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慧印三昧經一卷 

  ·慧三昧經一卷

  ·如來智印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決定總經一卷 

  ·謗佛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睒本經一卷 

  ·睒子經一卷

  ·孝子睒經一卷 

  ·菩薩睒經一卷

  ·佛說睒經一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乳光佛經一卷 

  ·犢子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 

  ·大寶積經一卷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無畏德女經一卷

  ·阿阇世王女阿術達經一卷

  ·阿阇世王女無憂施經一卷(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十二因緣經一卷 

  ·貝多樹下思惟經一卷

  ·聞城十二因緣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龍施菩薩本起經一卷 

  ·龍施女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瞭本生死經一卷 

  ·異瞭本生死經一卷

  ·稻芉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

  ·菩薩十地經一卷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觀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虛空藏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長者子制經一卷 

  ·制經一卷

  ·逝童子經一卷 

  ·菩薩逝經一卷

  ·逝經一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離垢施女經一卷

  ·無垢施菩薩分別經一卷

  ·得無垢女應辯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彌勒成佛經一卷 

  ·彌勒受決經一卷

  ·彌勒下生經一卷

  ·彌勒當來生經一卷(已上四經同本別譯異名)

  ·月光童子經一卷 

  ·月明童子經一卷

  ·申日經一卷 

  ·申日兜本經一卷

  ·失越經一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轉女身經一卷

  ·無垢賢女經一卷 

  ·腹中女聽經一卷

  ·胎藏經一卷 

  ·不莊校女經一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無量門微密持經一卷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

  ·阿難目佉尼訶離陀羅尼經一卷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業報差別經一卷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牢固女經一卷

  ·百佛名經一卷 

  ·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

  ·大威燈仙人問疑經一卷

  ·文殊屍利行經一卷 

  ·八佛名號經一卷

  ·希有校量功德經一卷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一卷

  ·不空罥索觀世音心咒經一卷

  ·十二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一卷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

  ·出生菩提經一卷

  大乘修多羅失譯錄第二 二百三十四部 四百一卷

  ·出要經二十卷 

  ·阿惟越致轉經十八卷

  ·摩訶衍經十四卷 

  ·大忍辱經十卷

  ·佛名經十卷 

  ·雜咒集十卷

  ·行道經十卷 

  ·方廣十輪經七卷

  ·大方便報恩經七卷 

  ·梵王請問經五卷

  ·三昧王經五卷 

  ·佛本行經五卷

  ·佛從兜率降中陰經四卷

  ·魔王請問經四卷 

  ·七佛經四卷

  ·佛名經三卷 

  ·大梵天王請轉法輪經三卷

  ·釋提桓因所問經三卷

  ·大方廣如來性起經三卷

  ·菩薩本行經三卷

  ·法華光瑞菩薩現壽經三卷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三卷

  ·大通方廣經三卷(世註為疑)

  ·優婆夷凈行經二卷(亦雲凈行經)

  ·不思議功德經二卷(亦雲功德經)

  ·大吉義咒經二卷

  ·九十五種道雜類神咒經二卷

  ·菩薩夢經二卷 

  ·諸經佛名經二卷

  ·濡首菩薩經二卷 

  ·十方佛名經二卷

  ·文殊問經二卷 

  ·哀泣經二卷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

  ·伅真陀羅所問寶如來經二卷

  ·深斷連經二卷 

  ·弘道經二卷

  ·菩薩名經二卷 

  ·梵天請佛千首經二卷

  ·諸經菩薩名二卷 

  ·密跡力士經二卷

  ·無明羅剎喻集經二卷 

  ·阿那含經二卷

  ·雜譬喻經二卷 

  ·毗羅三昧經二卷

  ·像法決疑經二卷 

  ·初波羅耀經二卷

  ·善王皇帝經二卷(世註為疑)

  ·虛空藏菩薩問持經幾福經一卷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一卷

  ·度諸佛境界光嚴經一卷

  ·善臂菩薩所問經一卷

  ·菩薩修行經一卷(亦名威勢長者問觀身行經)

  ·大本藏經一卷 

  ·無端底總持經一卷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一卷

  ·菩薩本行經一卷

  ·一切施主所行檀波羅蜜經一卷

  ·賢首菩薩二百問經一卷

  ·受十善戒經一卷 

  ·文殊觀經一卷

  ·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一卷

  ·菩薩宿緣經一卷 

  ·大意經一卷

  ·內藏大方等經一卷

  ·天王太子辟羅經一卷 

  ·太子法慧經一卷

  ·是光太子經一卷 

  ·長者法志妻經一卷

  ·法志女經一卷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一卷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一卷

  ·觀世音所說行法經一卷

  ·師子月佛本生經一卷

  ·功德莊嚴王八萬四千歲請佛經一卷

  ·持身菩薩經一卷(亦直雲持身經)

  ·金剛女菩薩經一卷 

  ·善意菩薩經一卷

  ·法華三昧經一卷 

  ·佛寶三昧經一卷

  ·金剛三昧經一卷

  ·金剛三昧本性清凈不壞不滅經一卷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問法身經一卷

  ·文殊師利權變三昧經一卷(亦直雲權變經)

  ·賓頭盧為王說法經一卷 

  ·彌勒經一卷

  ·十佛因緣經一卷 

  ·八部佛名經一卷

  ·八吉祥神咒經一卷 

  ·八陽經一卷

  ·十吉祥經一卷 

  ·賢首經一卷(亦名賢首夫人經)

  ·小安般三昧經一卷 

  ·小阿阇世經一卷

  ·小須賴經一卷 

  ·甚深大回向經一卷

  ·四無畏經一卷

  ·菩薩十漚和經一卷(亦直雲十漚和經)

  ·賢者五福德經一卷 

  ·六法行經一卷

  ·菩薩常行經一卷 

  ·菩薩等行經一卷

  ·善德經一卷 

  ·阿陀三昧經一卷

  ·阿多三昧經一卷

  ·賓頭盧突羅阇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一卷

  ·佛印三昧經一卷 

  ·百寶三昧經一卷

  ·藥師琉璃光佛經一卷

  ·長者音悅經一卷(一名長者音悅不蘭迦葉經一名音悅經)

  ·提謂經一卷 

  ·十思惟經一卷

  ·分別六情經一卷 

  ·阿質國王經一卷

  ·三昧王三昧經一卷

  ·八菩薩四弘誓經一卷

  ·大光明菩薩百四十八願經一卷

  ·墮迦羅問菩薩經一卷

  ·大悲觀世音經一卷 

  ·菩薩諸苦行經一卷

  ·瑞應觀世音經一卷

  ·功德寶光菩薩問護持經一卷

  ·自在王菩薩問如來境界經一卷

  ·目佉經一卷 

  ·薩羅經一卷

  ·菩薩道地經一卷

  ·等入法嚴經一卷(亦直雲法嚴經)

  ·方等決經一卷 

  ·大行六波羅蜜經一卷

  ·贊七佛偈經一卷

  ·慈仁問八十種好經一卷

  ·阿彌陀佛偈一卷

  ·後出阿彌陀佛偈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廣略異)

  ·阿彌陀鼓音聲陀羅尼經一卷

  ·阿難見水光瑞經一卷

  ·迦旃延偈經一卷(一名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

  ·雜華經一卷 

  ·五百偈經一卷

  ·三乘經一卷 

  ·前世三轉經一卷

  ·銀色女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太子護經一卷 

  ·和休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一卷

  ·金剛秘密善門陀羅尼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阿阇世王受決經一卷

  ·采蓮違王上佛受決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一卷

  ·華積陀羅尼經一卷

  ·華聚陀羅尼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定行三昧經一卷

  ·佛遺定行經一卷(一名摩訶目連所問經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隨願往生經一卷

  ·惟無三昧經一卷(一名惟務三昧經)

  ·清凈法行經一卷

  ·龍種尊佛國變化經一卷

  ·四事解脫經一卷

  ·四事解脫度人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定慧普遍國土神通菩薩經一卷

  ·觀世音十大願經一卷

  ·觀世音三昧經一卷

  ·大乘蓮華馬頭羅剎經一卷 

  ·陰馬藏經一卷

  ·陰馬藏光明經一卷

  ·身土國王所問治國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空凈三昧經一卷(一名空靜大感應經)

  ·般若得經一卷 

  ·三世三千佛名經一卷

  ·三千佛名經一卷 

  ·十方佛名功德經一卷

  ·現在十方佛名經一卷

  ·千五百佛名經一卷 

  ·千佛名經一卷

  ·現在千佛名經一卷 

  ·過去千佛名經一卷

  ·當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一卷

  ·南方佛名經一卷 

  ·賢劫五百佛名經一卷

  ·五百七十佛名經一卷

  ·龍樹勸發諸王要偈經一卷

  ·百七十佛名經一卷 

  ·雜譬喻經一卷

  ·同號佛經一卷

  ·六菩薩名亦當誦持經一卷

  ·摩訶神咒經一卷 

  ·大總持神咒經一卷

  ·思益神咒經一卷 

  ·十方佛神咒經一卷

  ·七佛所結麻油述咒經一卷

  ·七佛神咒經一卷

  ·降魔神咒經一卷

  ·華積陀羅尼神咒經一卷

  ·威德陀羅尼神咒經一卷

  ·陀羅尼句經一卷

  ·集法悅舍苦陀羅尼經一卷

  ·陀鄰缽咒經一卷

  ·諸天王所說陀羅尼經一卷

  ·四天王神咒經一卷

  ·金剛十二使咒經一卷 

  ·請金剛咒經一卷

  ·金剛隨意所樂一切皆得咒經一卷

  ·金剛如所願一切勝咒經一卷

  ·金剛結界咒經一卷

  ·金剛小心除滅諸怨咒經一卷

  ·金剛請夢咒經一卷

  ·大神母結誓咒經一卷

  ·護諸比丘咒經一卷

  ·十二因緣結縷神咒經一卷

  ·伊洹法願咒經一卷

  ·六字大陀羅尼經一卷

  ·移山神咒經一卷 

  ·和摩結神咒經一卷

  ·解日厄神咒經一卷 

  ·六神名神咒經一卷

  ·六字神咒經一卷 

  ·幻師跋陀神咒經一卷

  ·幻師波陀咒經一卷

  ·摩尼羅亶神咒經一卷

  ·檀持羅麻油述神咒經一卷

  ·麻油述神咒經一卷

  ·摩尼羅亶神咒案經一卷

  ·醫王惟婁延神咒經一卷(一名阿難所問醫王惟婁延咒經)

  ·龍王咒水浴經一卷

  ·十八龍王神咒經一卷

  ·請雨止雨神咒經一卷

  ·嚫水神咒經一卷 

  ·咒水經一卷

  ·咒土經一卷 

  ·咒藥經一卷

  ·咒毒經一卷 

  ·血氣神咒經一卷(一雲取血氣)

  ·咒時氣咒經一卷 

  ·咒小兒經一卷

  ·咒齲齒經一卷(一雲咒蟲齒一雲咒齒)

  ·咒齒痛經一卷 

  ·咒牙痛經一卷

  ·咒牙疼經一卷 

  ·咒眼痛經一卷

  ·咒眼赤經一卷 

  ·除辟賊害咒經一卷

  ·咒賊經一卷 

  ·卒逢賊結帶咒經一卷

  ·七佛安宅神咒經一卷

  ·五方龍王神咒經一卷

  ·三歸五戒神王名經一卷

  大乘毗尼有譯錄第三 一十九部 四十卷

  ·優婆塞戒經十卷 

  ·菩薩戒經八卷

  ·佛藏經四卷 

  ·梵網經二卷

  ·寶梁經二卷 

  ·菩薩藏經一卷

  ·決定毗尼經一卷 

  ·佛悔過經一卷

  ·菩薩悔過經一卷

  ·文殊師利悔過經一卷(亦名文殊師利五體悔過經)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亦直雲悔過經)

  ·清凈毗尼方廣經一卷

  ·文殊師利凈律經一卷

  ·寂調所問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菩薩戒本一卷(再譯有兩本)

  ·優婆塞戒本一卷

  ·菩薩戒優婆塞戒壇文合一卷

  ·三歸及優婆塞二十二戒文一卷(亦名優婆塞戒)

  ·菩薩齋法一卷(一名正齋一名持齋)

  ·菩薩戒一卷 

  ·菩薩齋經一卷(一名賢首菩薩齋法經)

  大乘毗尼失譯錄第四 一十二部 一十四卷

  ·大方廣三戒經三卷 

  ·法律三昧經一卷

  ·菩薩內戒經一卷

  ·阿惟越致菩薩戒經一卷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一卷

  ·菩薩波羅提木叉經一卷

  ·颰陀悔過經一卷 

  ·菩薩受齋經一卷

  ·凈業障經一卷 

  ·在傢菩薩戒一卷

  ·在傢律儀一卷

  ·優婆塞優婆夷離欲具行二十二戒一卷

  大乘阿毗曇有譯錄第五 四十九部 二百三十八卷

  ·大智度經論一百卷

  ·攝大乘釋論十五卷(亦十二卷。真諦再譯致有廣略)

  ·十地經論十二卷

  ·十住毗婆沙經論十二卷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十卷 

  ·大莊嚴論十卷

  ·菩薩善戒經十卷 

  ·菩薩地經十卷

  ·菩薩地持論八卷(上三經論同本別譯異名)

  ·寶積經論四卷 

  ·佛性論四卷

  ·中論四卷 

  ·寶性論四卷

  ·金剛般若經論三卷 

  ·僧佉論三卷

  ·勝思惟經論三卷 

  ·中邊論三卷

  ·攝大乘本論三卷

  ·攝大乘本論二卷(上二論同本別譯廣略殊)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論二卷(一名伽耶頂經論)

  ·大丈夫論二卷 

  ·佛阿毗曇論二卷

  ·順中論二卷 

  ·百論二卷

  ·入大乘論二卷 

  ·如實論二卷

  ·涅槃須跋論二卷 

  ·優婆塞五學略論二卷

  ·大涅槃經論一卷 

  ·三具足經論一卷

  ·遺教經論一卷 

  ·法華經論一卷

  ·轉法輪經論一卷

  ·寶髻菩薩四法論一卷

  ·無量壽經論一卷 

  ·業成就論一卷

  ·三無性論一卷 

  ·十二門論一卷

  ·方便心論一卷 

  ·反質論一卷

  ·墮負論一卷 

  ·求那摩底隨相論一卷

  ·成就三乘論一卷 

  ·十二因緣論一卷

  ·正說道理論一卷 

  ·一輸盧迦論一卷

  ·寶行王正論一卷 

  ·百字論一卷

  ·意業論一卷 

  ·破外道四宗論一卷

  ·破外道涅槃論一卷 

  ·唯識論一卷(再譯)

  ·回諍論一卷 

  ·大乘起信論一卷

  大乘阿毗曇失譯錄第六 二部 七卷

  ·大乘優波提舍五卷 

  ·發菩提心論二卷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三(大乘錄入藏目)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四(小乘錄入藏目)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小乘錄者。聲聞藏也。教而辯佛。則王宮誕生襁褓扶持乳哺鞠養。乘羊車而詣學。試伎術而成婚。十九出傢三十成道。四十九年處世說法。年七十九。於雙樹間右脅而臥入般涅槃。的而論法則是契經。或止九部。或十一部。四含雜藏及以毗曇。談人則名聲聞緣覺四果四向五方七便。剃除須發舍俗出傢。局在天人弗該餘趣。煩惱則五蓋十纏九十八使。所行則四聖諦十二因緣。檢攝七支防守三業。所受禁制則三歸十戒二百五十及五百戒。唯盡一形弗通後世。自調身口匪涉利他。入理水之淺深。譬兔馬之浮渡。出街衢之遊戲。駕羊鹿之卑車。洽露潤之少多。若中小之根葉。休疲怠之蘇息憩非真之化城。諸如此文皆小乘也。依四阿含生經出曜賢愚譬喻眾雜契經。或十行五行一紙半紙。首稱如是後唱奉行。諸此派分動成萬卷。世情逐末多競散抄。非唯損功深乖源本。但群錄註。其有流出別生之徒。如觀世音出妙法華。善時鵝王生正法念。今並不載。唯四部律僧尼戒心要略威儀羯磨雜法。世人盡習故備列之。其是經中離析行者。本部既具無假重羅。所益既微所煩處廣。粗計其省。紙出一萬經向二千。今之編收大部別卷。檢非流出者。總有五百二十五部。都合一千七百一十二卷。集為小乘入藏正目。房識淺見狷尋閱多遺。庶傳照法炬明賢。幸供除燼添油也。

  小乘修多羅有譯一

  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小乘修多羅失譯二

  三百一十七部四百八十二卷

  小乘毗尼有譯三

  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

  小乘毗尼失譯四

  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小乘阿毗曇有譯五

  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小乘阿毗曇失譯六

  一十部二十七卷

  小乘修多羅有譯錄第一 一百八部 五百二十七卷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

  ·中阿含經六十卷(今有六十九經。離出別行)

  ·增壹阿含經五十卷(今有四十三經。離出別行)

  ·雜阿含經五十卷(今有一百四十四經。離出別行)

  ·雜譬喻三百五十首二十五卷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今有一十八經。離出別行)

  ·賢愚經一十六卷(今有五經離出別行)

  ·雜寶藏經一十卷 

  ·雜譬喻經一十卷

  ·普曜經八卷(或六卷今有十二經別行)

  ·蜀普曜經六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撰集百緣經七卷 

  ·修行經七卷(今有十四經別行)

  ·修行道地經六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法句喻本末集經六卷(或五卷)

  ·生經五卷(今有五十經別行) 

  ·禪法要經五卷(或三卷)

  ·百喻集經四卷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

  ·太子本起瑞應經二卷

  ·修行本起經二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禪秘要經三卷 

  ·陰持入經二卷

  ·中起本經二卷 

  ·四阿含慕抄二卷

  ·達磨多羅禪經二卷

  ·舊雜譬喻集經二卷 

  ·義足經二卷

  ·法句集經二卷 

  ·毗耶娑問經二卷

  ·大道地經二卷 

  ·賈客經二卷

  ·大安般經二卷 

  ·小本起經二卷

  ·禪法要解經二卷

  ·阿蘭若習禪法經二卷

  ·坐禪三昧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不凈觀禪經修行方便二卷

  ·摩登伽經二卷 

  ·舍頭諫經一卷

  ·太子二十八宿經一卷

  ·虎耳意經一卷(上四經同本別譯異名)

  ·本相猗致經一卷

  ·緣本致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雜藏經一卷

  ·鬼問目連經一卷 

  ·餓鬼報應經一卷

  ·目連說餓鬼因緣經一卷(上四經同本別譯異名)

  ·阿難問事佛吉兇經一卷

  ·阿難分別經一卷

  ·弟子慢為耆域述經一卷

  ·分別經一卷(上四經同本別譯異名) 

  ·大十二門經一卷

  ·四十二章經一卷(再譯) 

  ·小十二門經一卷

  ·百六十品經一卷 

  ·十二遊經一卷

  ·治禪病秘要經一卷 

  ·大安般經一卷

  ·安般守意經一卷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

  ·般泥洹經一卷 

  ·當來變經一卷

  ·難提迦羅越經一卷 

  ·普義經一卷

  ·奈女耆域經一卷

  ·凈飯王般涅槃經一卷 

  ·沙門果證經一卷

  ·佛為菩薩五夢經一卷(一名佛五夢經。一名太子五夢經)

  ·馬王經一卷 

  ·請賓頭盧法一卷

  ·八師經一卷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

  ·四部喻經一卷 

  ·三品修行經一卷

  ·七法經一卷 

  ·阿毗曇五法行經一卷

  ·雁王經一卷 

  ·四願經一卷

  ·雁王五百雁俱經一卷 

  ·五法經一卷

  ·誡羅雲經一卷

  ·婦人遇辜經一卷(亦雲遇對經)

  ·給孤獨明德經一卷(亦雲給孤獨氏經)

  ·長者辯意經一卷(亦雲辯意長者所問經)

  ·胞胎受身經一卷(亦雲胞胎經) 

  ·四自侵經一卷

  ·釋六十二見經一卷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一卷

  ·七女本經一卷(亦直雲七女經) 

  ·大迦葉本經一卷

  ·阿難四事經一卷 

  ·所欲致患經一卷

  ·法受塵經一卷 

  ·禪行法想經一卷

  ·誡王經一卷 

  ·摩訶目連本經一卷

  ·四天王經一卷 

  ·貧女為王夫人經一卷

  ·五福施經一卷 

  ·優多羅經一卷(亦雲優多羅母經)

  ·鏡面王經一卷 

  ·應供法行經一卷

  ·摩訶王經一卷 

  ·察微王經一卷

  ·阿阇世王問五逆罪經一卷(亦直雲阿阇世經或無罪字)

  ·阿難念彌經一卷 

  ·居士請僧福田經一卷

  ·觀行不移四事經一卷 

  ·廬夷亙經一卷

  ·廅羅王經一卷 

  ·檀若經一卷

  ·梵皇經一卷

  ·龍王兄弟陀暹邏誡王經一卷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

  ·小鬱伽經一卷

  ·舍利弗目連遊諸國經一卷(亦直雲遊諸四衢經)

  ·目連上凈居天經一卷 

  ·解無常經一卷

  ·城喻經一卷 

  ·耆阇崛山解經一卷

  小乘修多羅失譯錄第二 三百一十六部 四百八十二卷

  ·雜譬喻經八十卷 

  ·法句譬喻經三十八卷

  ·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 

  ·雜數經二十卷

  ·那先譬喻經四卷 

  ·長阿含經三卷

  ·興起行經二卷(一名十緣經) 

  ·十二因緣經二卷

  ·太子試藝本起經二卷

  ·善信神咒經二卷 

  ·善信女經二卷

  ·那先比丘經二卷(或一卷) 

  ·難提釋經一卷

  ·無垢優婆夷問經一卷

  ·造立形像福報經一卷 

  ·法常住經一卷

  ·優填王經一卷(亦雲作佛形像經)

  ·懈怠耕者經一卷(亦雲作佛形像經)

  ·阿難得道經一卷

  ·阿難七夢經一卷 

  ·阿難般泥洹經一卷

  ·舍利弗目連泥洹經一卷

  ·佛入涅槃金剛力士哀戀經一卷

  ·迦葉赴佛涅槃經一卷(一名佛般涅槃迦葉赴佛經)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一卷(一名比丘師經或雲師比丘經)

  ·灌佛經一卷

  ·摩訶剎頭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羅雲忍經一卷(亦雲忍辱經)

  ·五十五法誡經一卷(一名行經) 

  ·八法行經一卷

  ·給孤獨四姓傢問應受施經一卷

  ·憂墮羅迦葉經一卷 

  ·出傢因緣經一卷

  ·弟子本行經一卷 

  ·三品弟子經一卷(一名弟子學有三輩經)

  ·四部本文經一卷 

  ·四輩經一卷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一卷

  ·見正經一卷(一名生死變識經) 

  ·長者賢首經一卷

  ·賢者手力經一卷

  ·荷雕阿那含經一卷(一名呵調阿那含經)

  ·十二賢者經一卷(一名十二賢經)

  ·有賢者法經一卷

  ·五無反復經一卷(亦名有反復經)

  ·四婦因緣經一卷

  ·五百婆羅門問有無經一卷

  ·黑氏梵志經一卷 

  ·道德果證經一卷

  ·發意向正經一卷

  ·曉所諍不解經者經一卷

  ·阿含正行經一卷(亦雲正意經)

  ·沙門分衛見怪異經一卷

  ·摩訶遮曷遊經一卷

  ·五恐怖世經一卷(一名大厥彌經)

  ·摩訶厥彌難問經一卷(一名大厥彌經)

  ·大魚事經一卷 

  ·心情心識經一卷

  ·失道得道經一卷 

  ·頞多和多耆經一卷

  ·外道誘質多長者經一卷

  ·梵摩難國王經一卷

  ·佛為阿支羅迦葉說自他作苦經一卷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一卷 

  ·中心經一卷

  ·魔試佛經一卷

  ·龍王兄弟經一卷(一名降龍王經一名難龍王經)

  ·外道仙尼說度經一卷

  ·沙曷比丘功德經一卷

  ·佛為年少婆羅門說知善不善經一卷

  ·佛為拘羅長者說根熟經一卷

  ·奇異道傢難問住處經一卷

  ·佛說外道深染說離欲經一卷

  ·須摩提長者經一卷 

  ·長者難提經一卷

  ·十二品生死經一卷 

  ·年少王經一卷

  ·諫王經一卷(亦雲大小諫王經) 

  ·末羅王經一卷

  ·羅提坻王經一卷(亦雲羅提狎王經)

  ·摩達國王經一卷 

  ·普達王經一卷

  ·揵陀國王經一卷 

  ·天王下作豬經一卷

  ·堅心正意經一卷(亦直雲堅意經)

  ·佛大僧大經一卷 

  ·耶隻經一卷

  ·十二頭陀經一卷(一名沙門頭陀經)

  ·木槵子經一卷 

  ·錫杖經一卷

  ·栴檀樹經一卷 

  ·奇異道傢難問法本經一卷 

  ·貧窮老公經一卷(或無公字)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一卷

  ·越難經一卷(或作曰字) 

  ·旃陀越國王經一卷

  ·自愛不自愛經一卷(亦直雲自愛經) 

  ·無上處經一卷

  ·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一卷

  ·勒苦泥犁經一卷(亦直雲泥犁經)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一卷

  ·僧護因緣經一卷 

  ·護凈經一卷

  ·時非時經一卷(亦雲時經) 

  ·讓德經一卷

  ·始造浴佛時經一卷 

  ·度梵志經一卷

  ·新歲經一卷(一名直進學經) 

  ·惟流王經一卷(亦直雲惟留經)

  ·未曾有經一卷 

  ·諸大地獄果報經一卷

  ·罪業報應經一卷 

  ·三小劫經一卷

  ·勸進學道經一卷(亦直雲進學經) 

  ·觀身九道經一卷

  ·八總持經一卷 

  ·禪思滿足經一卷

  ·八正八邪經一卷 

  ·大蛇譬喻經一卷

  ·說阿難持戒經一卷(亦雲阿難受持經)

  ·阿難問何因緣持戒見世間貧示現道貧經一卷 

  ·鬼子母經一卷

  ·十善十惡經一卷(亦雲貧富善惡所起經)

  ·惟婁王師子湩譬喻經一卷

  ·調達經一卷(亦名調達喻經)

  ·摩訶健陀經一卷(亦名盡信比丘經)

  ·目連問經一卷

  ·摩訶目連與佛角能經一卷

  ·舍利弗嘆度女人經一卷

  ·樹提伽經一卷 

  ·墮迦經一卷

  ·五王經一卷 

  ·解慧微妙經一卷

  ·八大人覺章經一卷 

  ·五方便經一卷

  ·弟子死復生經一卷 

  ·須多羅入胎經一卷

  ·墮落優婆塞經一卷

  ·羅漢迦留陀夷經一卷

  ·羅漢遇瓶沙王經一卷 

  ·二十八天經一卷

  ·為壽盡天子說法經一卷(亦雲命盡天子經)

  ·阿鳩留經一卷 

  ·庾伽三摩斯經一卷

  ·阿阇世王問嗔恨從何生經一卷

  ·韋提希子月夜問夫人經一卷

  ·愛欲聲經一卷(亦雲愛欲一聲經)

  ·說善惡道經一卷 

  ·度世護身經一卷

  ·瓜甲取土經一卷(一名瓜頭土經。一名瓜甲擎土譬經)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一卷

  ·墮釋迦牧牛經一卷 

  ·佛本行經一卷

  ·自見自知為知為能盡結經一卷

  ·有四求經一卷 

  ·便賢者坑經一卷(坑或作旃字)

  ·兩比丘得割經一卷 

  ·所非汝所經一卷

  ·道德舍利日經一卷

  ·舍利日在王舍國經一卷

  ·獨居思惟自念止經一卷

  ·問所明種經一卷

  ·欲從本相有經一卷(亦雲欲從本經)

  ·獨坐思惟意中生念經一卷

  ·如是有諸比丘經一卷

  ·比丘所求色經一卷 

  ·色為非常念經一卷

  ·色比丘念本起經一卷

  ·比丘一法相續經一卷 

  ·善惡意經一卷

  ·有二力本經一卷 

  ·有三力經一卷

  ·有四力經一卷 

  ·有五力經一卷

  ·道有比丘經一卷 

  ·不聞者類相聚經一卷

  ·無上釋為故世在人中經一卷

  ·身為無有反復經一卷

  ·師子畜生王經一卷

  ·阿須倫子婆羅門經一卷

  ·婆羅門子名不侵經一卷

  ·生聞婆羅門經一卷(亦名生門梵志經)

  ·有陸竭經一卷 

  ·署杜乘婆羅門經一卷

  ·佛在拘薩羅國經一卷

  ·佛在優填國經一卷

  ·是時自梵守經一卷

  ·婆羅門不信重經一卷

  ·佛告舍曰經一卷

  ·說人自說人骨不知腐經一卷

  ·栴檀調佛經一卷 

  ·惡人經一卷

  ·難提和難經一卷(亦雲難提和羅經)

  ·四姓長者難經一卷(亦雲四姓長者經) 

  ·析佛經一卷

  ·阿難等各第一經一卷(一名阿難迦葉舍利弗等各說第一)

  ·理傢難經一卷 

  ·迦留多王經一卷

  ·梵志阇孫經一卷 

  ·波達王經一卷

  ·悲心悒悒經一卷 

  ·趣度世道經一卷

  ·薩和達王經一卷 

  ·癡註經一卷

  ·和達經一卷 

  ·分八舍利經一卷

  ·悉曇慕經一卷 

  ·缽呿沙經一卷

  ·告法驗經一卷 

  ·瓶沙王經一卷

  ·有無經一卷

  ·須耶越國貧人經一卷(一名須耶越國貧人賃剔頭經)

  ·壞喻經一卷 

  ·妖怪經一卷

  ·阿般計泥洹經一卷(一名周射計泥洹經)

  ·四非常經一卷 

  ·五失蓋經一卷

  ·要真經一卷 

  ·本無經一卷

  ·十五德經一卷 

  ·父母因緣經一卷

  ·金輪王經一卷 

  ·慧行經一卷

  ·未生怨經一卷 

  ·內外無為經一卷

  ·道凈經一卷 

  ·七事本末經一卷(一名七事行本經)

  ·耆域四術經一卷 

  ·五蓋離疑經一卷

  ·太子智止經一卷 

  ·苦相經一卷

  ·須佛得度經一卷 

  ·由經一卷

  ·分然洹國迦羅越經一卷

  ·義決法事經一卷 

  ·漚和七言禪利經一卷

  ·三失蓋經一卷

  ·王舍城靈鷲山要直經一卷

  ·思道經一卷 

  ·佛在竹園經一卷

  ·法為人經一卷 

  ·道意經一卷

  ·陀賢王經一卷 

  ·阿夷比丘經一卷

  ·比丘三事經一卷 

  ·五母子經一卷

  ·沙彌羅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玉耶經一卷(一名長者詣佛說子婦不恭敬經一名七婦經)

  ·阿漱達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灌臘經一卷(一名般泥洹後四輩灌臘經) 

  ·盂蘭盆經一卷

  ·報恩奉盆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摩登女經一卷(一名摩鄧女經一名阿難為蠱道所咒經)

  ·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道地中要語章經一卷

  ·安般行道經一卷 

  ·道德章經一卷

  ·佛本記經一卷 

  ·口傳劫起盡經一卷

  ·父子因緣經一卷 

  ·盧至長者經一卷

  ·燈指因緣經一卷

  ·優波斯那優婆夷經一卷

  ·怛和尼百句經一卷

  ·世間珍寶經一卷(一名世間所望珍寶經) 

  ·處處經一卷

  ·十八泥犁經一卷 

  ·慢法經一卷

  ·分明罪福經一卷 

  ·地獄經一卷

  ·衰利經一卷 

  ·八方萬物無常經一卷

  ·六衰事經一卷 

  ·弟子事佛吉兇經一卷

  ·首至問佛十四事經一卷

  ·孝子報恩經一卷(或直雲孝子經) 

  ·十八難經一卷

  ·三毒事經一卷 

  ·群生偈經一卷

  ·十二因緣章經一卷 

  ·百八愛經一卷

  ·七漏經一卷 

  ·五十二章經一卷

  ·三界人天身量及壽經一卷

  ·天地象經一卷(亦名諸天經) 

  ·度量天地經一卷

  ·略說禪要句經一卷 

  ·法觀經一卷

  ·止寺中經一卷 

  ·禪法經一卷

  ·阿那律念復生經一卷

  ·阿那律七念章經一卷 

  ·禪數經一卷

  ·治禪鬼魅不安經一卷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 

  ·小道地經一卷

  ·數息事經一卷 

  ·深息知身偈經一卷

  ·禪經偈一卷 

  ·內身觀章經一卷

  ·數練意章經一卷 

  ·受食思惟經一卷

  ·內禪波羅蜜經一卷 

  ·十二門禪經一卷

  ·形疾三品風經一卷 

  ·佛治意經一卷

  ·佛治身經一卷 

  ·身相經一卷

  ·禪要訶欲品經一卷 

  ·明識諦觀經一卷

  ·五苦章句經一卷 

  ·五濁經一卷

  ·胸有卍字經一卷 

  ·法滅盡經一卷

  ·貧女難陀經一卷

  ·定行三昧經一卷(一名摩目連問經)

  ·五龍悔過護法經一卷(一名空慧悔過經亦名五龍悔過經)

  ·最妙勝定經一卷 

  ·相國阿羅呵經一卷

  ·救護身命濟人病苦厄經一卷

  ·阿秋那三昧經一卷 

  ·鑄金像經一卷

  ·四身經一卷。  小乘毗尼有譯錄第三

   三十九部 二百八十五卷

  ·十誦律六十一卷

  ·十誦律五十九卷(上二律同梵文別譯誦名異)

  ·四分律六十卷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

  ·五分律三十卷 

  ·解脫律二十二卷

  ·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 

  ·鼻奈耶十卷

  ·摩德勒伽十卷 

  ·遺教法律三昧經二卷

  ·十誦律釋雜事問二卷

  ·決正諸部毗尼二卷

  ·十誦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雜問律事二卷

  ·佛臨般涅槃略說遺教誡經一卷

  ·十誦僧戒本一卷

  ·十誦羯磨雜事並要一卷

  ·僧祇比丘戒本一卷

  ·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

  ·僧祇雜羯磨法一卷 

  ·四分僧戒本一卷

  ·四分尼戒本一卷 

  ·四分雜羯磨一卷

  ·五分僧戒本一卷 

  ·五分尼戒本一卷

  ·五分羯磨法一卷 

  ·解脫戒本一卷

  ·沙彌威儀一卷 

  ·三品悔過法一卷

  ·誡具經一卷 

  ·優婆塞五戒相一卷

  ·經律分異記一卷

  ·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異一卷

  ·三乘無當律一卷 

  ·比丘諸禁律一卷

  ·四部律所明輕重物名一卷

  ·比丘戒本所出本末一卷 

  ·諸律解一卷

  ·二百五十戒經一卷 

  ·衣服制法一卷

  ·揵稚法一卷

  小乘毗尼失譯錄第四 三十一部 六十七卷

  ·毗尼母八卷

  ·出律儀要二十二卷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八卷

  ·大比丘威儀經一卷

  ·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

  ·摩訶比丘經一卷(亦雲真偽沙門經)

  ·迦葉禁戒經一卷 

  ·舍利弗問經一卷

  ·優波離問經一卷 

  ·應行律經一卷

  ·戒消災經一卷

  ·犯戒罪報輕重經一卷(亦直雲犯罪經)

  ·大沙門羯磨一卷

  ·大戒經一卷 

  ·比丘波羅提木叉一卷

  ·異出比丘威儀經一卷 

  ·沙彌威儀經一卷

  ·沙彌尼十戒經一卷 

  ·沙彌離戒經一卷

  ·沙彌離威儀經一卷

  ·五部威儀所服經一卷 

  ·威儀經一卷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 

  ·優婆塞五法經一卷

  ·優婆塞威儀經一卷 

  ·道本五戒經一卷

  ·六齋八戒經一卷 

  ·五戒報應經一卷

  ·賢者五戒經一卷 

  ·賢者威儀經一卷

  小乘阿毗曇有譯錄第五 二十一部 三百五十一卷

  ·阿毗曇毗婆沙一百九卷(或六十卷或八十四卷)

  ·迦旃延阿毗曇八揵度三十卷

  ·舍利弗阿毗曇三十卷 

  ·成實論二十四卷

  ·俱舍釋論二十二卷 

  ·出曜論一十九卷

  ·阿毗曇心論十六卷 

  ·俱舍論本十六卷

  ·毗婆沙阿毗曇十四卷

  ·雜阿毗曇毗婆沙十四卷

  ·雜阿毗曇心十三卷 

  ·阿毗曇心十三卷

  ·雜心十一卷(上四論同本別譯廣略異) 

  ·解脫道論十三卷

  ·婆須蜜論十卷 

  ·立世阿毗曇十卷

  ·法勝阿毗曇七卷 

  ·阿毗曇心五卷

  ·阿毗曇心四卷(上二論同本別譯廣略異) 

  ·四諦論四卷

  ·三法度論三卷(再譯) 

  ·金七十論二卷

  ·俱舍論偈一卷 

  ·明瞭論一卷

  ·遺教論一卷

  小乘阿毗曇失譯錄第六 十部 二十七卷

  ·眾事分阿毗曇十二卷 

  ·三彌底論四卷

  ·甘露味阿毗曇二卷 

  ·分別功德論三卷

  ·辟支佛因緣論一卷 

  ·六足阿毗曇一卷

  ·十六無漏心解一卷 

  ·十報法三統略一卷

  ·斷十二因緣解一卷 

  ·旨解一卷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四

  歷代三寶記卷第十五

  上開皇三寶錄表

  臣房言。臣聞有功於國史錄其勛。有政於民碑傳其德。況如來大聖化洽無窮而不垂美。百王流芳千載者也。臣竊尋覽。自漢魏已來代有翻譯。而錄目星散經多失源。世罕綴修時致間絕。緣此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是知教興寄在帝主。伏惟陛下應運秉圖。受如來記。紹輪王業。統閻浮提。愍世間昏開慧日照。廣緝經像大啟伽藍。闡解脫之門。導天人之路。建善舟楫濟拔蒼生。斯實曠古一代盛歟。豈臣庸微輕敢妄述。但昔毀廢臣在染衣。今日興隆還參法侶。時事所接頗預見聞。因綱歷世佛法緣起。始自姬周莊王甲午佛誕西域後漢明皇永平丁卯經度東歲。迄今開皇太歲丁巳。歷一千二百七十四載。其間靈瑞帝主名僧代別。顯彰名開皇三寶錄。凡十五卷。庶法無隱冀經有弘。不任下情惶悚戰懼。輕冒奉表上錄以聞。伏願天慈垂神降省謹言。

  開皇三寶錄總目序

    開皇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興善寺翻經學士臣成都費長房上

  竊惟三寶所資四生蒙潤而世有興毀。致人自升沉。興則福業恒感天堂輪王人主。毀則罪報常受地獄餓鬼畜生。論益物深無過於法。何者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故勝天王般若經雲。若供養法即供養佛。是知法教津流乃傳萬代。佛僧開導止利一時。故賢劫之興千佛同其化。修短之壽四聖異其年。雖復住世延促有殊。取其宣揚弘法無別。莫不煎熬愛海濟含識以趣涅槃。鏨鑿慢山度蒼生以會般若。然般若玄寂。非因聲難以通。聲必托形。不藉相無由顯。所以境稱忍剎。總百億之須彌。世號娑婆。統三千之國土。區分三界五濁之穢土沙。形別六道二乘之鄙羊鹿。大聖慈愍俯降迦毗。丈六金容應王宮之裡。三十二相炳太子之身。十九出傢三十成道。四十九載處在世間。假以言音方便演暢。無染之法金口自宣。一音敷揚萬類各解。機緣匪一教有塵沙。阿難總持渧無遺失。譬別器水瀉之異瓶。雙樹入般涅槃。迦葉王城結集。一千羅漢迭察迭書。著之葉皮佈乎天竺。五百中國各共奉持。十六大王皆同擁護。後漢之始方屆脂那。帝世交參十有六代。翻彼域語作此方言。相承迄今五百餘祀。古舊二錄條目殘亡。士行道安創維其缺。爾來間有祖述不同。各紀一方互存所見。三隅致隔故多失疑。又齊周陳並皆翻譯。弗刊錄目靡所遵承。兼值毀焚絕無依據。賴我皇帝維地柱天。澄靜二儀廓清六合。庭來萬國化攝九州。異出遺文莫不皆萃。臣幸有遇屬此休時。忝預譯經稟受佛語。執筆暇隙寢食敢忘。十餘年來。詢訪舊老。搜討方獲。雖粗緝綴猶慮未周。廣究博尋求敬俟來俊。今之所撰集。略準三書以為指南。顯茲三寶。佛生年瑞依周夜明。經度時祥承漢宵夢。僧之元始城塹棟梁。毗贊光輝崇於慧皎。其外傍采隱居歷年國志典墳僧祐集記諸史傳等僅數十傢。擿彼翠零成斯紀翮。扇之千載風於百王。共秉智炬之光。照時昏暗。同傳法流之潤。洽世燋枯。闡我皇猷導開厥始。昔結集之首。並指在某國城。今宣譯之功。理須各宗時代。故此錄體率舉號。稱為漢魏吳及大隋錄也。失譯疑偽。依舊註之人。以年為先。經隨大而次。有重列者。猶約世分總其華戎。黑白道俗合有一百九十七人。都所出經律戒論傳。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位而分之為十五軸。一卷總目。兩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錄。代錄編鑒經翻譯之少多。帝年張知佛在世之遐邇。入藏別識教小大之淺深。昔姬潛之鼎出現。彰漢室之將隆。近周毀之法重興。顯大隋之永泰。佛日再照。起自大興之初。經論冥歸。發乎開皇之始。事扶理契。合此會昌。述紀所由。因斯而作。所以外題稱曰開皇三寶錄雲。其卷內甄為歷代紀。

  開皇三寶紀卷第一  帝年上周秦

  合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年

  周 莊王 十五年(今止取六年入紀九年佛生)

  僖王 五年

  惠王 二十五年

  襄王 三十三年

  傾王 六年

  匡王 六年(四年佛入涅槃)

  定王 二十一年

  簡王 十四年

  靈王 二十七年

  景王 二十五年

  敬王 四十三年(二十六年。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寶塔)

  元王 八年

  真定王 二十八年

  孝王 十五年

  威列王 二十四年

  元安王 二十六年

  夷列王 七年

  顯聖王 四十八年

  順靜王 六年

  赧王 五十九年

  秦 昭襄王 五年

  孝文王 一年

  莊襄王 三年

  始皇帝 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 三年

  始皇帝子 四十六日

  開皇三寶錄卷第二(帝年前漢次新後漢)

  合二十六主四百一十四年

  (前漢) 高帝 十二年(都長安)

  惠帝 七年

  呂後攝 八年

  文帝 二十三年

  景帝 十六年

  武帝 五十四年

  昭帝 十三年

  宣帝 二十五年

  元帝 十六年

  成帝 二十六年

  哀帝 六年

  平帝 五年

  新 王莽 十七年(治長安)

  更始帝 二年(亦長安)

  (後漢) 光武帝 二十三年(都雒陽)

  明帝 十八年(十年譯經)

  章帝 十三年

  和帝 十七年

  殤帝 一年

  安帝 十九年

  順帝 十九年

  沖帝 一年

  質帝 一年

  桓帝 二十一年

  靈帝 二十二年

  獻帝 三十年

  開皇三寶錄卷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大隋)

  合四十五主三百八十一年

  魏 文帝 七年(都雒陽)

  明帝 十三年

  齊王 十四年

  高貴鄉公 六年

  元帝 五年

  (西晉) 武帝 二十六年(都雒陽)

  惠帝 十六年

  懷帝 六年

  愍帝 四年(都長安)

  (東晉)元帝 六年(都建康)

  明帝 三年

  成帝 十七年

  康帝 二年

  穆帝 十七年

  哀帝 四年

  海西公 五年

  簡文帝 二年

  孝武帝 二十四年

  安帝 二十二年

  恭帝 一年

  宋 武帝 三年(都建康)

  前廢帝 一年

  文帝 三十年

  孝武帝 九年

  中廢帝 一年

  明帝 八年

  後廢帝 五年

  順帝 二年

  齊 高帝 五年(都建康)

  武帝 十年

  廢帝 半年

  新安王 半年

  明帝 四年

  東昏侯 二年

  南康王 一年

  梁 武帝 四十八年(都建康)

  簡文帝 二年

  孝元帝 四年(都江陵)

  (西魏) 齊王 二年(都長安)

  周 略陽王 二年(都長安)

  明帝 三年

  武帝 十八年

  宣帝 二年

  靜帝 十年

  (大隋) 開皇來 十七年(都大興)

  開皇三寶錄卷第四(譯經後漢)總一十二人

  合三百五十九部(五百七十五卷)

  (後漢)沙門迦葉摩騰 一部(一卷經)

  沙門竺法蘭 五部(十六卷經)

  沙門安世高 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經律)

  沙門支婁迦讖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經)

  優婆塞都尉安玄 二部(三卷經)

  沙門竺佛朔 二部(三卷經)

  沙門支曜 十一部(十二卷經)

  沙門康巨 一部(一卷經)

  清信士嚴佛調 七部(十卷經)

  沙門康孟詳 六部(九卷經)

  沙門釋曇果 一部(二卷經)

  沙門竺大力 一部(二卷經)

  諸失譯經 一百二十五部(二百五十九卷經咒)

  開皇三寶錄卷第五(譯經魏吳)總道俗一十人

  合三百七十一部。五百六卷

  魏沙門曇柯迦羅 一部(一卷戒)

  沙門康僧鎧 二部(四卷經)

  沙門曇帝 一部(一卷羯磨)

  沙門白延 六部(八卷經)

  沙門支強梁接 一部(六卷經)

  沙門安法賢 二部(五卷經)

  吳沙門維隻難 二部(六卷經)

  沙門竺律炎 三部(三卷經)

  優婆塞支謙 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經)

  沙門康僧會 一十四部(二十九卷經及註)

  諸失譯經 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經)

  開皇三寶錄卷第六(譯經西晉)總道俗一十三人

  合四百五十部。七百一十七卷

  (西晉)沙門竺法護 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經戒)

  沙門疆梁婁至 一部(一卷經)

  沙門安法欽 五部(一十二卷經)

  沙門無羅叉 一部(二十卷經)

  清信士聶承遠 三部(四卷經)

  沙門竺叔蘭 二部(五卷經)

  承遠子清信士道真 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經及目錄)

  沙門白法祖 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立 四部(十三卷經)

  優婆塞衛士度 一部(二卷經)

  沙門支敏度 二部(十三卷經)

  沙門釋法炬 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經)

  沙門支法度 四部(五卷經)

  諸失譯經 八部(一十五卷經)

  開皇三寶錄卷第七(譯經東晉)總道俗二十七人

  合二百六十七部。五百六十四卷

  (東晉)沙門帛屍梨蜜多羅 三部(十一卷經咒)

  沙門支道根 二部(七卷經)

  沙門康法邃 一部(七卷經)

  沙門竺曇無蘭 一百一十部(一百一十二卷經咒戒)

  沙門康道和 一部(三卷經)

  沙門迦留陀伽 一部(一卷經)

  沙門僧伽提婆 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經論)

  沙門卑摩羅叉 二部(五卷律雜事)

  沙門曇摩 一部(二卷律要)

  沙門佛馱跋陀羅 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經戒論)

  沙門釋法顯 六部(二十四卷經戒論傳)

  沙門隻多蜜 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經)

  外國居士竺難提 二部(三卷經)

  沙門釋法力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嵩公 三部(三卷經)

  沙門釋退公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法勇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慧遠 十四部(二十五卷論贊)

  沙門釋僧敷 一部(一卷論)

  沙門釋曇詵 二部(六卷註論)

  沙門支道林 七部(七卷論旨歸)

  沙門竺僧度 一部(一卷旨歸)

  沙門釋道祖 四部(四卷目錄)

  沙門支敏度 一部(一卷都錄)

  沙門康法暢 一部(一卷論)

  沙門竺法濟 一部(一卷傳)

  沙門釋曇微 二部(二卷論旨歸)

  諸失譯經 五十三部(五十六卷經咒)

  開皇三寶錄卷第八(譯經二秦)總一十六人

  合一百六十三部。九百一十四卷

  (符秦)沙門曇摩持 二部(二卷戒法壇文)

  沙門釋慧常 一部(一卷戒本)

  沙門曇摩蜱 一部(五卷經)

  沙門鳩摩羅佛提 一部(二卷經)

  沙門曇摩難提 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經論集)

  沙門僧伽跋澄 三部(二十七卷經)

  沙門僧伽提婆 三部(五十卷阿毗曇等)

  沙門釋道安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經註及解志錄)

  (姚秦)沙門竺佛念 一十三部(八十六卷經論)

  沙門曇摩耶舍 二部(二十三卷經阿毗曇)

  沙門弗若多羅 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門鳩摩羅什 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經論傳)

  沙門佛馱耶舍 四部(六十九卷經律戒)

  沙門釋僧睿 一部(一卷經錄目)

  沙門釋僧肇 四部(四卷論)

  沙門釋道恒 一部(一卷論)

  開皇三寶錄卷第九(譯經乞伏西秦沮渠北涼元魏高齊陳氏)總二十七人

  合二百四部(九百一十七卷)

  (乞伏西秦)沙門聖堅 十四部(二十一卷經)

  諸失譯經 八部(十一卷經)

  (沮渠北涼)沙門釋道龔 二部(十二卷經)

  沙門釋法眾 一部(四卷經)

  沙門僧伽陀 一部(二卷經)

  沙門曇摩讖 二十四部(一百五十一卷經戒)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一部(二卷禪法)

  沙門浮陀跋摩 一部(六十卷阿毗曇)

  沙門釋智猛 一部(二十卷經)

  沙門釋曇覺 一部(十五卷經)

  諸失譯經 五部(一十七卷經佛名)

  (元魏北臺)沙門釋曇曜 二部(四卷經傳)

  沙門吉迦夜 三部(二十五卷經論)

  沙門釋曇辯 一部(一卷經)

  (元魏南京)沙門曇摩留支 三部(八卷經)

  沙門菩提留支 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經論)

  沙門釋法場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曇靖 一部(二卷經)

  沙門勒那婆提 六部(二十四卷經論)

  沙門佛陀扇多 十部(十一卷經論)

  (元魏鄴都)優婆塞瞿曇般若留支 十五部(八十四卷經戒論)

  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 三部(七卷經)

  期城郡太守楊炫之 一部(五卷寺記)

  清信士李廓 一部(一卷經錄)

  (高齊)沙門那連提耶舍 七部(五十卷經論)

  優婆塞萬天懿 一部(一卷經)

  (陳氏)沙門俱那羅陀 四十五部(二百三十二卷經論疏傳語)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七卷經)

  沙門須菩提 一部(八卷經)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譯經宋)總二十三人

  合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宋沙門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門釋智嚴 一十四部(二十六卷經)

  沙門釋寶雲 四部(一十五卷經)

  沙門釋慧嚴 一部(三十六卷經)

  沙門伊葉波羅 一部(十卷阿毗曇)

  沙門求那跋摩 七部(四十八卷經論記)

  沙門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毗曇集偈)

  沙門求那跋陀羅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經集譬喻)

  沙門曇摩蜜多 一十部(一十二卷經)

  沙門疆良耶舍 二部(二卷經)

  沙門曇無竭 二部(六卷經傳)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經)

  沙門功德直 二部(七卷經)

  沙門釋慧簡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經)

  沙門釋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沙門釋法穎 三部(三卷戒本羯磨)

  沙門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經)

  沙門釋翔公 一部(二卷經)

  沙門釋道嚴 二部(三卷經)

  沙門釋勇公 四部(四卷經)

  沙門釋法海 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先公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道儼 一部(二卷經論)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一(齊梁周釋經)總五十一人

  合一百六十九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

  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舍 一部(一卷經)

  沙門摩訶乘 二部(二卷經律)

  沙門僧伽跋陀羅 一部(一十八卷律)

  沙門釋法意 二部(二卷經)

  沙門求那毗地 三部(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度 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法願 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王宗 二部(七卷經及錄目)

  沙門釋曇景 二部(四卷經)

  沙門釋法尼 一部(二卷經)

  沙門釋道政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道備 五部(五卷經偈)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一十七部(二百五十九卷經抄)

  常侍庾頡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超度 一部(七卷律例)

  沙門釋法化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法瑗 一部(三卷註經)

  沙門釋慧基 一部(一卷註經)

  文宣王記室王巾 一部(一十卷僧史)

  梁沙門尼僧法 二十一部(三十五卷經)

  沙門釋僧盛 一部(一卷戒法)

  沙門釋妙光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僧祐 一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記傳)

  沙門釋道歡 一部(一卷偈)

  沙門曼陀羅 三部(一十一卷經)

  沙門僧伽婆羅 一十一部(三十八卷經論傳)

  清信士木道賢 一部(一卷經)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一卷經)

  沙門真諦 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經論疏記)

  沙門釋僧旻 一部(八十八卷經抄)

  沙門釋僧紹 一部(四卷錄目)

  沙門釋寶唱 八部(一百七卷雜錄)

  沙門釋法朗 一部(七十二卷註經)

  沙門釋智藏 一部(八十卷義林)

  武皇帝蕭衍 一部(五十卷註經)

  沙門釋慧令 一部(十二卷經抄)

  沙門釋慧皎 一部(十四卷僧傳)

  優婆塞袁曇允 一部(二十卷論抄)

  簡文帝蕭網 一部(二百卷法集)

  湘東王文學虞孝敬 一部(三十卷內典博要)

  周沙門釋曇顯 二部(二十三卷經要)

  沙門攘那跋陀 一部(一卷論)

  沙門達摩留支 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沙門阇那耶舍 六部(一十七卷經)

  沙門耶舍崛多 三部(八卷經)

  沙門阇那崛多 四部(五卷經)

  沙門釋僧[益*力] 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慧善 一部(八卷論)

  沙門釋忘名 十二部(十二卷論銘傳)

  沙門釋凈藹 一部(十一卷三寶集)

  沙門釋道安 一部(一卷論)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二(譯經大隋)總一十九人

  合七十五部 四百六十二卷

  (大隋)洋川郡守曇法智 一部(一卷經)

  沙門毗尼多留支 二部(二卷經)

  沙門那連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卷經)

  沙門釋僧就 一部(六十卷經)

  沙門阇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上 三部(二十三卷數及論錄)

  沙門釋靈祐 八部(三十卷論記)

  沙門釋信行 二部(三十五卷三階集)

  沙門釋法經 一部(七卷錄目)

  沙門釋寶貴 一部(八卷經)

  沙門釋僧粲 一部(一卷論)

  沙門釋僧琨 一部(三十二卷雜論)

  沙門釋彥琮 六部(九卷論傳錄)

  沙門釋慧影 四部(二十七卷智度解及論)

  廣州司馬郭誼 一部(二卷經)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十卷傳)

  晉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論)

  翻經學士劉憑 一部(一卷內數術)

  敕有司撰 一部十卷眾經法式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三(大乘錄入藏目)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

  (大乘)修多羅有譯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修多羅失譯二 三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毗尼有譯三 一十九部(四十卷)

  毗尼失譯四 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阿毗曇有譯五 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阿毗曇失譯六 二部(七卷)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四(小乘錄入藏目)五百二十五部(一千七百一十二卷)

  (小乘)修多羅有譯一 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修多羅失譯二 三百一十七部(四百八十二卷)

  毗尼有譯三 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

  毗尼失譯四 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阿毗曇有譯五 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阿毗曇失譯六 十部(二十七卷)

  右開皇三寶錄一十四卷總目訖(此通總目一十五卷。其後十三十四大小乘入藏目錄合)

  一千七十六部。三千二百九十二卷

  ·眾經別錄二卷(未詳作者似宋時述)

  大乘經錄第一卷上

  總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卷。右三百七十部。七百七十九卷

  三乘通教錄二 右五十一部九十七卷

  三乘中大乘錄三 右一十七部。三十八卷

  小乘經錄第四卷下

  總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右四百三十六部。六百一十卷

  第五篇目本闕

  大小乘不判錄六 右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四卷

  疑經錄七 右一十七部。二十卷

  律錄八 右一十二部。一百九十五卷

  數錄九 右六部。一百二十一卷

  論錄十 右六部。一百五十二卷

  都兩卷十篇。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

  ·出三藏集記錄 齊建武年律師僧祐撰

  新集撰出經論錄一 四百二十部(一千八百一卷)

  新集撰出經緣錄二 三十四部(二百九十四卷)

  新集序四部律錄三 十四部一百八十卷

  新集安公古異經錄四 九十二部九十二卷

  新集安公失譯經錄五 一百四十一部一百四十六卷

  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錄六 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新集安公關中異經錄七 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八 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卷

  新集抄經錄九 四十六部三百五十二卷

  新集安公疑經錄十 二十六部三十卷

  新集疑經偽撰雜錄十一 二十部二十六卷

  新集安公註及雜志十二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

  都十二件合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

  ·魏世眾經錄目 永熙年敕舍人李廓撰

  大乘經目錄一 二百一十四部

  大乘論目錄二 二十九部

  大乘經子註目錄三 一十二部

  大乘未譯經論目錄四 三十三部

  小乘經律目錄五 六十九部

  小乘論目錄六 二部

  有目未得經目錄七 一十六部

  非真經目錄八 六十二部

  非真論目錄九 四部

  全非經愚人妄稱目錄十 十一部

  都十件經律論真偽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

  ·齊世眾經目錄 武平年沙門統法上撰

  雜藏錄一 二百九十一部八百七十四卷

  修多羅錄二 一百七十九部三百三十卷

  毗尼錄三 一十九部(二百五十六卷)

  阿毗曇錄四 五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別錄五 三十七部(七十四卷)

  眾經抄錄六 一百二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集錄七 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七卷)

  人作錄八 五十一部(一百六卷)

  都八件經律論真偽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

  ·梁世眾經目錄 天監十七年敕沙門寶唱撰

  眾經目錄卷第一(大乘)凡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有譯人多卷經一 六十九部(四百六十七卷)

  無譯人多卷經二 五部(一十九卷)

  有譯人一卷經三 九十部(九十卷)

  無譯人一卷經四 九十八部(九十八卷)

  眾經目錄卷第二(小乘)凡二百八十五部四百卷

  有譯人多卷一 一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無譯人多卷二 五部(一十七卷)

  有譯人一卷三 五十部(五十卷)

  無譯人一卷四 二百一十三部(二百一十三卷)

  眾經目錄卷第三 凡三百六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先異譯經一 四十五部多卷(二百七十九卷)

  三十八部一卷(三十八卷)

  禪經二 九部多卷(三十八卷)

  三十一部一卷(三十一卷)

  戒律三 六十八部(二百七十五卷)

  疑經四 六十二部(六十七卷)

  註經五 四十部(二百四十六卷)

  數論六 三十一部(三百六十七卷)

  義記七 三十八部(三百四十一卷)

  眾經目錄卷第四 凡一百二十九部九百八十五卷

  隨事別名一 一十三部(四百一十三卷)

  隨事共名二 三十五部(四百七十卷)

  譬喻三 一十五部(三十六卷)

  佛名四 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神咒五 四十七部(四十七卷)

  總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 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

  ·大隋眾經目錄 開皇十四年敕翻經所法經等二十大德撰

  大乘修多羅藏錄一(六分)合七百八十四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眾經一譯分 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眾經異譯分 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三十二卷)

  眾經失譯分 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眾經別生分 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

  眾經疑惑分 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眾經偽妄分 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小乘修多羅藏錄二(六分)合八百四十二部一千二百一卷

  眾經一譯分 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眾經異譯分 合一百部(二百七十卷)

  眾經失譯分 合二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眾經別生分 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

  眾經疑惑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眾經偽妄分 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大乘毗尼藏錄三(六分)合五十部八十三卷

  眾律一譯分 合十二部(三十二卷)

  眾律異譯分 合七部(七卷)

  眾律失譯分 合十二部(一十四卷)

  眾律別生分 合十六部(一十六卷)

  眾律疑惑分 合一部(二卷)

  眾律偽妄分 合二部(十一卷)

  小乘毗尼藏錄四(六分)合六十二部三百八十一卷

  眾律一譯分 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

  眾律異譯分 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眾律失譯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五卷)

  眾律別生分 合六部(六卷)

  眾律疑惑分 合二部(三卷)

  眾律偽妄分 合三部(三卷)

  大乘阿毗曇藏五(六分)合六十八部二百八十一卷

  眾論一譯分 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眾論異譯分 合八部(五十二卷)

  眾論失譯分 合一部(二卷)

  眾論別生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眾論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眾論偽妄分 合一部(一卷)

  小乘阿毗曇藏六(六分)合一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眾論一譯分 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眾論異譯分 合八部(六十六卷)

  眾論失譯分 合五部(二十二卷)

  眾論別生分 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眾論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眾論偽妄分 合二部(十卷)

  佛滅度後抄集錄七(二分)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西域聖賢抄集分 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

  此方諸德抄集分 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佛滅度後傳記錄八(二分) 合六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

  西域聖賢傳記分 合一十三部(三十卷)

  此方諸德傳記分 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佛滅度後著述錄九(二分)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三十四卷

  西域聖賢著述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此方諸德著述分 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右九錄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前六傢錄搜尋並見故列諸傢體用如右 右錄一卷(似是秦時釋利防等所齎來經目錄)

  ·漢時佛經目錄一卷(似是伽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目即撰錄)

  ·朱士行漢錄一卷(魏時)

  ·舊錄一卷(似前漢劉向搜集藏書所見經錄)

  ·釋道安錄一卷(秦時) 

  ·聶道真錄一卷(晉時)

  釋僧睿

  ·二秦錄一卷(後秦) 朱士行

  ·漢錄一卷(魏時)

  竺道祖

  ·眾經錄四卷(魏世吳世晉世雜錄河西偽錄)

  ·竺法護錄一卷(晉時) 支敏度錄一卷(東晉)

  又

  ·都錄一卷 

  ·釋王宗錄二卷(前齊世)

  ·釋弘充錄一卷 

  ·釋道慧宋齊錄一卷

  ·釋道憑錄一卷 

  ·釋正度錄一卷

  ·王車騎錄一卷 

  ·始興錄一卷

  ·廬山錄一卷 

  ·趙錄一卷(似是趙時未見經致疑姓氏)

  ·岑號錄一卷 

  ·菩提流支錄一卷(後魏)

  ·釋僧紹華林佛殿錄四卷 梁天監十四年敕沙門釋僧紹撰

  ·靈裕法師譯經錄一卷 

  ·眾經都錄八卷(似是總合諸傢未詳作者)

  右二十四傢錄檢傳記有目。並未嘗見故列之於後。使傳萬世。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五

第2部分歷代三寶紀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藏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