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

助印经书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上)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四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經題具如玄義中說。今更略提綱要。此經以人法為名。謂此大佛頂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無不依之。如來果人。以此為密因。故若修若證。無非瞭義。而果徹因源。諸菩薩因人。亦以此具足萬行。故根塵識大。一切皆得畢竟堅固。而因該果海也。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由法法皆如來藏。故稱為大佛頂也。不生不滅因果為宗。因果皆不生滅。故稱密因也。離愛得脫為用。永離諸愛。究竟解脫。故號首楞嚴也。生酥毒發為教相。此是方等部中圓頓味也。將釋經文。大分為三。初從如是我聞。至歸來佛所。是序分。次從阿難見佛。至第十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是正宗分。後從阿難若復有人。至終。是流通分。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

 (乙)初通序者。證信序也。諸經同有。故名為通。以此六義證成可信。故名證信。六義者。如是二字。顯所信法體成就。我聞二字。顯能聞成就。一時二字。顯機感成就。佛字。顯說法主成就。在室羅筏城等。顯所依說法處成就。與大比丘以下。具列常隨雲集兩類。顯同聞眾成就。今恐割裂經文。不便句讀。總科為二。一標聞說時處。二引大眾同聞。

 (丙)一標聞說時處。所聞卽法體。能聞卽我。所說亦卽法體。能說卽佛也。時處可知。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隻桓精舍。

如是者。指法之辭。通指下文十卷文義而言。亦是信順之義。大凡信者。則謂是事如是。不信者。則謂是事不如是。今言如是。卽顯信順也。我者。阿難自稱。此非外道妄計之我。亦非凡夫妄執之我。乃深達八自在我。非我非無我。而隨世假名。稱為我也。聞者。耳根發耳識。能達音聲。現量體性也。一時者。機應相符。說聽終竟。總名一時。佛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卽是娑婆教主釋迦牟尼。在者。示跡此間。行住坐臥。總名為在。室羅筏城。或雲舍衛。梵音楚夏之別。此翻豐德。亦翻聞物。亦翻好道。卽憍薩羅國之城名也。隻桓者。本是祇陀太子之園。梵語祇陀。此雲戰勝。精舍者。給孤獨居士。為佛及僧所構精修梵行之處也。

然此五事證信。一往雖通。而所序各別。所謂如是法異。我聞聞異。一時時異。乃至能住所住各異。若不稍為發明。安知其為此經通序。且文旨旣泛。將何以為隨文入觀之階。故今不敢避繁。一一皆作約教觀心二釋。初約教釋如是者。若言俗諦中有文字。真諦則無文字。阿難傳佛俗諦文字。與佛說不異。故名為如。因此俗諦文字。會真諦理。故名為是。此三藏經初明如是也。若言佛明色卽是空。空卽是色。色空空色。無二無別。空色不異為如。卽事而真為是。阿難傳佛文不異為如。能詮卽所詮為是。此通教經初明如是也。若言佛明生死是有邊。涅槃是無邊。出生死有邊。入涅槃無邊。出涅槃無邊。入於中道。阿難傳此出有入無。出無入中之法。與佛說無異名如。從淺至深無非曰是。此別教經初明如是也。若言佛明生死卽涅槃。亦卽中道。況復涅槃。寧非中道。真如法界。實性實際。徧一切處。無非佛法。阿難傳此。與佛說無異。故名為如。如如不動。故名為是。此圓教經初明如是也。今經陰入處界。皆如來藏性真圓融。本無生滅。的是圓教如是。而二卷中雲。此法亦緣。非得法性者。不過因當機迷重。聊借三藏中義。還破三藏中習。正所謂彈偏斥小義也。觀心釋如是者。觀心惟是生滅。審諦不謬為如。破除生滅。會於真諦名是。析空意也。觀心生滅無性為如。瞭達當體無生為是。體空意也。觀心中道不變名如。永舍二邊名是。次第意也。觀心全體法界名如。卽邊卽中名是。一心意也。次約教釋我者。若言凡夫有三種我。謂我見。我慢。及名字我。學人無我見。惟二種我。無學幷無我慢。惟名字我。今阿難是學人。無邪我。能伏慢我。但隨世名字。稱我無咎。此三藏意也。若雲四句稱我。皆墮邪見。佛正法中。無我誰聞。此通教意也。若雲阿難多聞士。知我無我而不二。雙分別我無我。此別教意也。若雲阿難知我無我而不二。方便為侍者。傳持如來無礙智慧。以自在音聲。傳權傳實。無所不可。此圓教意也。今經如來藏性。三義圓融。非我卽我。離卽離非。是卽非卽。的是圓教真我意也。觀心釋我者。觀一念心屬因緣所生。是假名我。觀心卽空。是我無我。觀心卽假。是分別我與非我。觀心卽中。是真妙我。次約教釋聞者。有聞聞。有聞不聞。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聞聞者。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欲聞。眾緣和合故有聞。藏教意也。聞不聞者。隨世俗說。假名為聞。第一義中。無聲無字。安有能聞所聞。通教意也。不聞聞者。妙性本自離名絕相。依假名分別。則有聞與不聞。別教意也。不聞不聞者。性旣離名絕相。則一切根塵。無不當體離名絕相。此經明七大一一清凈本然周徧法界。圓教意也。觀心釋聞者。觀因緣所生法。是觀聞聞。觀因緣卽空。是觀聞不聞。觀因緣卽空卽假。是觀不聞聞。觀因緣卽空卽假卽中。是觀不聞不聞。次約教釋一時者。時無實法。依色心相續分位。則有長短劫數不同。藏教意也。一念不生。三際叵得。通教意也。於一無住法性。分別世界劫數無量差別。別教意也。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圓教意也。又見諦已上無學已下名一時。藏教也。三乘同入第一義名一時。通教也。登地已上名一時。別教也。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名一時。圓教也。今經不歷僧祇獲法身。狂心頓歇。歇卽菩提。是圓教一時。觀心釋一時者。觀心因緣生法。是假名時。觀心卽空。是不可得時。觀心卽假。是分別種種時。觀心卽中。是不思議時。次約教釋佛者。梵語佛陀。此雲覺者知者。若言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斷結。正習俱盡。旣自覺悟生滅四諦。亦以生滅四諦覺他。卽藏教佛相。若言正使先斷。今機緣熟時。於道樹下。以一念相應慧。斷餘殘習。現帶劣勝應身。轉無生四諦法輪者。卽通佛自覺覺他相。若言次第斷盡三惑。坐蓮華臺藏世界。轉無量四諦法輪者。卽別佛自覺覺他相。若言一心圓斷三惑。至於究竟。證不可思議法身。而能示現一切佛身。一一身相。同於虛空。不可思議。能轉無作四諦法輪。亦能方便轉前三教法輪者。卽圓佛自覺覺他相。今經雲。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等。當知的是圓教佛相。觀心釋佛者。觀心因緣生法。是藏佛。觀心因緣卽空。是通佛。觀心因緣先空次假後中。是別佛。觀心因緣卽空假中。是圓佛也。次約教釋在者。行住坐臥。通名為在。在卽是住。住卽攝餘三儀。今當以住釋在。復有兩番能住所住。佛為能住。天住梵住聖住佛住等法為所住。又法為能住。精舍為所住也。十善名天住。是天道因故。慈悲喜舍名梵住。是梵天因故。三三昧名聖住。是出世法故。首楞嚴三昧名佛住。是無上法故。若言從析空觀發真無漏。住有餘涅槃。示跡人間。以十善四等應世間機。以三三昧應出世機者。是藏教佛住。若言從體空觀發真無漏。住有餘涅槃。示跡人間。亦以天梵二住應世間機。以聖住應出世機者。是通佛住。若言從次第三觀住三德秘藏。示跡人間。徧用四種住。應世出世機者。是別佛住。若言從一心三觀住三德秘藏。示跡人間。亦徧用四住應世出世機。而能住四法。所住諸處。一一無非三德秘藏者。卽圓佛住。今經雲。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的是圓教佛住也。觀心釋住者。觀住於境。或住無常境。住卽空卽假卽中等境。以無住法。住於境中。故名為在。次約教釋室羅筏城隻桓精舍者。若見此處土砂草木石壁。是藏教境。若見此處清凈七寶莊嚴。是通教境。若見此處卽華藏世界。是別教境。若見此處卽不可思議諸佛境界。是圓教境。今經雲。一切眾生。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塲。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當知此處卽常寂光。而隨機所見自成差別耳。觀心釋城舍者。涅槃名城。慈悲名舍。觀思議十二因緣滅。住真諦城。入生緣慈悲舍。藏教也。觀思議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住真諦城。入生緣法緣慈悲舍。通教也。觀不思議十二因緣滅。住中道涅槃城。入生緣法緣無緣次第三慈悲舍。別教也。觀不思議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住中道涅槃城。入一心三緣大慈悲舍。圓教也。若不約教。安知全事卽理。若不觀心。安知全性成修。讀者幸深思之。

 (丙)二引大眾同聞復為三。初聲聞眾。二緣覺眾。三菩薩眾。聲聞是常隨眾。餘二皆雲集眾也。

 (丁)初聲聞眾又為三。初示類標數。二顯位嘆德。三列上首名。

 (戊)初示類標數。大比丘。是示類。千二百五十人。是標數也。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者。共義。釋論以七一解共。謂一時。一處。一戒。一心。一見。一道。一解脫也。大者。梵語摩訶。具大多勝三義。器量尊重。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徧知內外經書。故言多。超出九十五種外道。故言勝。今稱為大。卽攝多勝二義。比丘含三義。一怖魔。二破惡。三乞士。或翻除饉。怖魔者。魔王居第六天。統攝欲界。貪戀塵勞。恐人修道出其境界。若正法住世時。有信心男子。六根具足。年滿二十。無十三重難。亦無十六輕遮。得三師七證。或邊地中得三師二證。如法秉受比丘戒法。正登壇白四羯磨已竟。名為得戒。成比丘性。入僧寶數中。爾時地行羅剎。高聲唱善。此間有善男子如法出傢。當使諸天增盛。修羅減損。於是空行夜叉聞之。亦出大聲唱善。聲至四王天中。天復出聲唱善。聲傳忉利。乃至夜摩。兜率。化樂。他化。展轉傳至梵天。魔王於宮中聞此唱聲。生大愁怖。故名怖魔。破惡者。出傢持戒。則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破除身口七支。破除三界見思諸惡也。乞士者。旣出傢已。永離四種邪命。乞食以資身命。永舍一切邪法。乞法以資慧命也。四種邪命者。一仰口食。謂仰觀星宿。推步盈虛。以此求食。二下口食。謂種植田園。三方口食。謂幹謁四方。結交豪貴。四維口食。謂商賈貨殖。此之四事。在傢人得為之。出傢所不應為。故皆永離也。邪法者。邪戒。邪定。邪慧。邪戒。卽牛狗等戒。乃至諸天諸仙一切禁戒。不能出生死者。邪定。卽凡夫外道依欣厭心所修十二門禪。邪慧。卽有無二見。十六知見。六十二見。百八見等。今皆永舍。惟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故名乞士也。除饉者。清凈持戒。能為人世福田。能作清凈法施。除一切眾生無福無慧二種饉也。眾者。梵語僧伽。此雲和合眾。和合有二義。一理和。謂同證擇滅無為。二事和。謂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眾者。四人以上之稱。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能作一切如法僧事。惟除自恣授具出罪三種羯磨。若五比丘同住。卽可自恣。亦可於邊方授具。若十比丘同住。則五天竺國便可授具。乃至二十比丘同住。則一切羯磨可作。故名和合眾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先度鹿苑五人。次度耶舍等五十人。次度三迦葉波千人。次度舍利弗目連等二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五人。感佛深恩。為常隨眾。今但舉大數也。俱者。師資常爾相隨。事和無別眾。法和無別理也。

再作約教觀心二釋。初約教釋與者。藏教一七一。通教二七一。別教無量七一。圓教一七一。大多勝者。藏教如前說。又大力羅漢所敬故名大。徧知生滅卽無生滅故名多。勝三藏四門故名勝。卽通教義也。又體法大力羅漢所敬故名大。恒沙佛法皆知故名多。勝二乘人故名勝。卽別教義也。又諸大菩薩所敬故名大。法界不可量法悉知故名多。勝諸菩薩故名勝。卽今經圓教義也。藏教比丘如前說。又乞士者。歷緣求真。破惡者。破障理惑。怖魔者。以卽空觀破四種魔。除饉者。除析法饉。卽通教義也。又乞士者。歷三諦求理。破惡者。除通別二惑。怖魔者。破界內界外八魔。除饉者。除偏空饉。卽別教義也。又乞士者。卽陰入處界七大。求如來藏性。破惡者。達狂歇卽菩提。怖魔者。當處禪那覺悟無惑。知魔界如卽佛界如。除饉者。除但中不具諸法饉。卽今經圓教義也。僧有四種。一無慚僧。謂破戒者。二啞羊僧。謂愚癡不解法律。三清凈僧。謂七方便人。四真實僧。謂四向四果。今非前三種。但是真實僧。藏教義也。又見地以上名真實僧。通教義也。又歡喜地以上名真實僧。別教義也。又發心住以上名真實僧。圓教義也。觀心釋者。心王為師。諸心心所為弟子眾。一念妙觀是名佛。諸心心所和合隨成妙觀。是名與大比丘眾若幹人俱也。約四教明觀可知。

 (戊)二顯位嘆德。大阿羅漢句。是顯位。佛子下十二句。是嘆德也。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凈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無漏者。無欲漏。無有漏。無無明漏。諸惑斷盡也。大亦具大多勝三義如前說。阿羅漢含三義。一應供義。卽乞士果。二殺賊義。卽破惡果。三無生義。卽怖魔果。當知比丘三義。通於因果。此三唯在果也。又羅漢有三種。修性念處。斷見思惑。但得漏盡。不具諸通。名慧解脫人。修共念處。斷惑證真。具足三明六通及八解脫。名俱解脫人。修緣念處。斷惑證真。具足通明解脫。兼發四無礙辯。名無疑解脫人。今是無疑解脫。故稱大也。約教者。藏通如上說。又無見思漏。無塵沙漏。無住地無明漏。應受人天二乘供養。殺見思塵沙無明之賊。無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卽別教義。又一心中圓盡諸漏。應受九界供養。煩惱卽菩提名殺賊。生死卽涅槃名無生。卽圓教義也。觀心者。觀心卽空。無見思漏。觀心卽假。無塵沙漏。觀心卽中。無無明漏。觀一心具十法界。是應供。觀心煩惱卽菩提。是殺賊。觀心生死卽涅槃。是無生也。佛子以下。有十二句。總別嘆德。佛子住持善超諸有。是總嘆戒慧二德。能於國土下十句。是別嘆戒慧也。佛子者。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故名佛子。若言二乘斷惑證真。是佛真子。菩薩伏惑未斷。子義則疏。是藏教義。若言三乘皆斷惑。而二乘無大悲心。子義則弱。菩薩大悲增上。能紹佛種。子義則強。是通教義。若言菩薩徧行諸佛所有道法。名為佛子。二乘自度。如客作賤人。是別教義。若言初發菩提之心。卽是佛種。如輪王太子初人胎時。卽聖王種。是圓教義也。住者。安住不動。持者。任持不失。若言住木叉戒。持生滅四諦法輪。卽藏教義。若言住真諦戒。持無生四諦法輪。卽通教義。若言住三聚戒。持無量四諦法輪。卽別教義。若言住一心無上妙戒。持無作四諦法輪。卽圓教義。若言非非想處。報盡還墮。不名善超。出三界獄。乃名善超。卽藏教義。若言畏三界為實有。雖超不善。知三界卽空。乃名善超。卽通教義。若言不惟超同居三有。亦超方便三有。亦超實報三有。故名為善。卽別教義。若言三土皆卽是常寂光。非超非不超而論於超。故名為善。卽圓教義也。觀心者。若觀心因緣所生。是藏教佛子。住木叉戒。持生滅四諦法輪。超三界獄。若觀心因緣卽空。是通教佛子。住真諦戒。持無生法輪。卽三界而超三界。若觀心因緣先空次假後中。是別教佛子。住三聚戒。持無量法輪。次第超於三土。若觀心因緣卽空假中。是圓教佛子。住無上戒。持無作法輪。圓超諸有也。次能於國土成就威儀。是別嘆戒德。從佛轉輪妙堪遺囑。是別嘆慧德。嚴凈毗尼弘范三界。是廣嘆成就威儀德。謂不惟成一國威儀。乃徧為師范於三界也。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是廣嘆從佛轉輪德。謂不惟從一化佛轉輪。乃同佛應身無量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是廣嘆妙堪遺囑德。謂不惟護持正法像法。乃悲願盡於未來也。約教者。若但指五天竺國為國土。指別解脫戒為威儀。指生滅無生四諦為輪。指同居為三界。指百億為無量等。卽藏通義。若徧指華藏為國土。指三聚為威儀。指無量無作四諦為輪。指四土為三界。指橫徧為無量等。卽別圓義。觀心者。若觀心因緣生法。成就同居國土威儀。從劣應佛。轉生滅輪。弘范同居三界。乃至拔濟未來。越同居塵累。若觀心因緣卽空。成就同居方便二種國土威儀。從勝劣應佛。轉無生輪。弘范同居方便二種三界。乃至拔濟未來。越二土塵累。若觀心因緣卽空卽假。成就同居方便實報三種國土威儀。從勝應佛。轉無量輪。弘范三種三界。乃至拔濟未來。越三土塵累。若觀心因緣卽空假中。成就同居方便實報寂光四種國土威儀。從法報佛。轉無作輪。弘范四種三界。乃至拔濟未來。越四土塵累。問曰。寂光安得更有塵累。答曰。此約分證寂光言也。問曰。佛子有無量德。何意偏嘆戒慧二種。答曰。德雖無量。戒定慧三。攝無不盡。此經首標大定之名。曰大佛頂首楞嚴王。乃取正因理性以為定體。而此定體。雖復含靈本具。全賴緣瞭有功。正因方顯。故第四卷雲。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卽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夫菩提勝凈明心。卽是大佛頂首楞嚴王。所謂正因理性之體。故曰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也。而不隨分別。全是瞭因慧心。卽今所嘆慧德。三緣斷故。全是緣因善心。卽今所嘆戒德也。且此經始自征心辨見。中歷陰入處界。後彰七大圓融。無非開此圓解。以為入流之本。次則申之以四種清凈明誨。示之以誦咒結壇軌式。無非扶此戒法。以為正修之助。正助合行。方成三漸次行。方可歷於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登妙覺。當知所歷之位。從始至終。一一無非理性本體。能歷之行。從淺至深。一一無非緣瞭二功。仍恐疏於戒者。縱有空解。不免沉墜。故借善星寶蓮以為問端。遂復精研七趣。方知若無真戒決無真慧。蓋無木叉戒。不免三惡。無禪戒。不免欲有。無無漏戒。不免色無色有。安得出世智慧也。又恐疏於慧者。縱有戒善。不免迷惑。故借無聞比丘以為言端。遂復詳辨五魔。方知若無真慧。幷無真戒。蓋無真諦慧。故木叉戒可破而成魔侶。無中諦慧。故菩提心戒可破而成聲聞緣覺。安得三聚凈戒也。故阿含雲。由戒凈故慧凈。由慧凈故戒凈。如兩手互洗。不容先後。寧惟藏教為然。當知通別圓教所有修行要法。總莫過於此矣。又此戒慧。卽涅槃所謂戒乘。若戒乘俱緩。永在三塗。若戒急乘緩。雖在人天。無由出世。若乘急戒緩。雖獲出世。要經三惡。惟乘戒俱急。方可坐進斯道。今經首嘆戒慧二德。深有由也。

 (戊)三列上首名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大智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也。舍利。此雲鶖鷺。尊者之母明目似之。故以為名。弗者。子也。卽是從母立稱。正名優波提舍。摩訶目犍連。此雲大采菽氏。尊者姓也。名拘律陀。西域樹名。禱此樹神而生。故以為名。神通第一。摩訶拘絺羅。此雲大膝。卽舍利弗之母舅。亦號長爪梵志。論議第一。富樓那。此雲滿。是其父名。彌多羅尼。此雲慈。是其母名。雙標父母以名其子。故稱為滿慈子。說法第一。須菩提。此雲空生。亦雲善現。亦雲善吉。解空第一。優波尼沙陀。此雲塵性空。為上首者。於佛是弟子。於千二百五十人則是師表也。約教者。析法智。體法智。次第三智。一心三智。乃至滅色空。卽色空。離二邊空。不思議空等。觀心者。觀心因緣生法。是析法智乃至滅色空。觀心因緣卽空。是體法智乃至是卽色空。觀心因緣先空次假後中。是次第三智乃至是離二邊空。觀心因緣卽空假中。是一心三智乃至是不思議空。餘可例知。不復委說。

 (丁)二緣覺眾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幷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辟支有二種。一者出無佛世。自悟無生。名為獨覺。二者出有佛世。秉因緣教修行得道。名為緣覺。今卽緣覺眾也。無學者。所作已辦之稱。初心者。發意修緣生觀。卽是有學人也。約教者。悟生滅思議十二因緣。卽藏教辟支。悟不生滅思議十二因緣。卽通教辟支。悟生滅不思議十二因緣。卽別教辟支。悟不生滅不思議十二因緣。卽圓教辟支也。觀心可知。屬者。遇也。休夏者。三月夏安居已竟也。自恣者。僧中作自恣羯磨。各各陳白。互求說罪悔過也。其法在百一羯磨中。未受比丘戒者。不宜預知。已受比丘戒者。必應習學。茲不具述。此二句。正明辟支來集之故。亦為下文菩薩咨決心疑之由。文可兩屬。就便屬上。

 (丁)三菩薩眾為二。初夏終時集。二聞音遠集。

 (戊)初夏終時集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卽時如來敷座晏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此正承上屬諸比丘休夏自恣之時。故不惟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薩亦皆乘此咨決心疑也。菩薩約教可知。不復更出。慈嚴者。佛之慈悲如母。威嚴如父也。密義者。密妙之義。所謂三德秘藏。又未經法華開顯。且令一類大機。密默先得其益。卽所謂秘密教也。深奧。卽秘密義。明非淺露之說。此文雖屬通序。已與諸經不同。大似欲說法華。先說無量義也。

 (戊)二聞音遠集

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迦陵頻伽。鳥名。音聲最妙。以喻佛說法音。更加以仙字者。意顯佛之妙音。僅用迦陵。固不足以喻之。僅用仙字。亦不足以喻之也。又佛名大覺金仙。故稱仙音。佛之音聲。稱性周徧。鐵圍諸山所不能障。但有緣者皆得共聞。今欲覺悟諸菩薩故。所以徧至十方界也。文殊師利。此雲妙吉祥。亦雲妙德。正表眾生根本實智。故下文將咒往護。選擇圓通。請結經名。莫不由之。前舍利弗。表於權智。權實二智。是自利利他之本。故並為二處上首也。通序竟。

 (乙)二別序者。發起序也。諸經各各不同。故名為別。以此因緣浚發大教。故名發起。分文為二。初示墮因緣。二神咒護攝。

 (丙)初中三。初佛僧應供。二阿難等乞。三淫室誤墮。

 (丁)初佛僧應供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勑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波斯匿。此雲月光。與佛同時降生。父王見諸光明祥瑞。謂是其子福力所致。故以命名。亦翻勝軍。卽舍衛國王也。諱日者。父死之日。人子所不忍言。故名諱日。掖者。宮中左右。名為掖庭。餘如文。

 (丁)二阿難等乞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旣無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卽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凈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阿難。此雲慶喜。白飯王子。佛之堂弟。成道日生。故名慶喜也。別請者。請有二種。一僧次請。二別請也。大乘律中。戒受別請。戒別請僧。毗尼藏中。不一向戒。於受別請。除病時行時作衣施衣等時無犯。於別請僧。但令僧次通請一人。餘皆別請無犯。今時值自恣。卽是施衣時到。故阿難得受別請而遠遊未還也。遑。及也。不遑者。但是先已出界。今猶未及歸僧伽藍。故不預眾僧受供之次。或是受一日法。乃至受七日法而去。皆不可知。斷斷不可作破夏解。以備考律中。阿難無破夏事故也。上座者。梵名悉替那。此有三種。一生年上座。戒臘最高。二福德上座。大福大慧。眾所推敬。三法性上座。謂阿羅漢。阿阇梨。此雲軌范師。共有五種。一出傢阿阇梨。授沙彌十戒法者是。二教授阿阇梨。受具時屏處問遮難。及教令乞戒者是。三羯磨阿阇梨。受具時當壇臼四羯磨者是。四依止阿阇梨。所從受依止。乃至一夜者是。五教讀阿阇梨。所從受經若解義。乃至一四句偈者是。律中比丘五夏未滿。不得暫離依止。今阿難十夏已滿。故得無上座阿阇梨而獨行也。應器者。梵名鉢多羅。以體色量三皆應法。故名應器。體則或瓦或鐵。色則熏如鳩鴿。量則隨腹大小。極大不過三升。極小不過升半也。檀越者。檀卽是施。由行施故。越貧窮海。故稱檀越。言最後。者以王及長者居士。已先發心徧請佛僧。今若發心請阿難者。卽是最後之檀越也。剎利。此雲王種。四姓中尊。是為最凈。旃陀羅。此雲殺者。四姓不齒。是為最穢。舉此二種。以明無簡擇也。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者。有二意。一謂等心而乞。等心而施。則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故能圓成無量功德。二謂王及長者居士。如此殷勤設供。假使阿難一日失食。則功德不全。若得最後發心之人。獨供阿難。則幷王臣等一切眾生所有功德。皆得圓成也。阿難已知下。正顯所以方行等慈之繇。繇知佛曾訶二尊者。故今欽仰而行無遮大道也。以須菩提舍貧從富。大迦葉舍富從貧。雖復各有所見。總未合於無遮法門。總不免於起人疑謗。今恪遵明訓。攝護威儀。固是乞食常規。比丘正式。阿難誤墮之過。誠不因此。後世講解。遂欲於此吹毛求疵。誣罔尊者。亦太酷矣。

 (丁)三淫室誤墮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摩登伽。此雲本性。未蒙咒力。性本染污。已蒙咒力。性本解脫。故始終皆名本性也。娑毗迦羅。此雲黃發外道。所傳幻咒。名先梵天。亦如此間黃冠羽士。動稱太上老君者是也。戒體者。登壇秉白四羯磨竟。所得妙善無漏色法。卽是無作戒體。以一作之後。不俟再作。故名無作。若於四重禁中隨犯一重。此體則失。今摩登伽女。將以淫術而毀阿難之戒體。非謂阿難自欲毀也。據摩鄧伽經中。阿難念雲。如來大慈。寧不救護。以此為感佛咒護之機。此經亦雲。心清凈故。尚未淪溺。又雲。心雖明瞭。力不自由。則阿難始終無過明矣。又此誤墮。雖繇次第行乞。而過誠不在次第行乞。但在聞法不觀心。未全道力耳。夫欲浚發大教。而以示墮淫室為因緣者。正顯生死根本。淫為第一。不斷淫機。永違出要。多聞尚自無益。況無聞乎。除是從聞思修。塞源拔本。方能脫死超生。此勸修之要旨也。

 (丙)二神咒護攝又三。初大悲鑒物恒不忘念。二放光說咒表示密因。三文殊往救破邪歸正。

 (丁)初大悲鑒物恒不忘念。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知之一字。卽是如來寂而常照。於一切時得不忘念也。據摩登伽經中。則繇阿難作念。方感於佛。今直明佛本瞭瞭常知。不俟阿難作念方知。然知雖不藉阿難作念。而必繇彼作念。方成感應。又如來不但能知阿難作念。亦知大眾必皆藉此均沾法味。亦知盡未來際。繇此經咒作得度緣。所謂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頭數。卽此大圓鏡智之體所徹照也。而此知體。卽是知見無見斯卽涅槃之知。卽是眾生本具如來藏性大佛頂理。所謂盲人見暗。熟睡聞舂。不動不遷。無舒無卷。乃至本圓本通本常。皆此知也。阿難昧此而誤墮。如來證此而護他。可謂唯此知之一字。更無他物矣。王等俱來隨佛者。以如來常式。受齋旣畢。必為說法。今旣旋歸。知其必有他緣。將演大法。故皆願聞也。

 (丁)二放光說咒表示密因

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

百寶無畏光明者。表百界中安樂之性。本智之明也。千葉寶蓮者。表一念千如之法也。又頂相表諸佛極果。蓮華表實相妙因。今華從頂出。表因心不離果覺。佛坐華中。表果覺全在真因。因該果徹。故名表示密因。

 (丁)三文殊往救破邪歸正

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夫五會神咒。卽是密詮如來藏性。藏性威力。不可思議。何須更藉文殊。又文殊旣表眾生根本實智。用此本有智光。無障不破。何須更將神咒。當知大有所表。以神咒所詮藏性。卽阿難及登伽等正因理性之體。文殊妙智。卽阿難等瞭因慧性之果。五會章句。卽阿難等緣因善性之用。是故能令惡咒銷滅。又復應知。卽彼惡咒。本卽法界全體。能持所持。卽是惡瞭惡緣。今以稱性所起真善緣瞭。對破迷性所起妄惡緣瞭。緣瞭旣破。全歸正因理性。故名銷滅。又惡咒理體。旣卽全是正因理體。則惡緣瞭性。亦復全卽善緣瞭性。如空合空。如水投水。故名銷滅也。提者。提拔其正因之在纏。獎者。獎助其緣瞭之欲發。阿難登伽。旣是有心。有心者皆得作佛。名為正因。阿難一點明瞭求救之心。是善瞭因。所持無作清凈之戒。是善緣因。登伽一點熾然淫愛之心。是惡瞭因。所作淫躬撫摩之事。是惡緣因。今繇釋迦心內阿難登伽。以此善惡兩機而為能感。故得阿難登伽心內釋迦。以此稱性緣瞭而為能應也。問曰。阿難善緣善瞭。以此感佛可矣。登伽惡緣惡瞭。胡以能感佛耶。答曰。觀音別行玄義。深明善惡皆得為機。今更以喻明之。如父母於子。善者固所愛念。惡者尤所憐愍。但眾生舍父逃逝。故使機感不成。茍能一念向佛。無有不蒙提獎者也。再以喻明。如有一人。先有生金。欲造佛像。喚彼金師。具諸爐鞴砧椎器物。復有一人。先有生金。欲作殺具亦喚金師。具諸爐鞴砧椎器物。當知若無金師及以器物。縱有生金。不能成像。亦不能成殺具。若有金師及以器物。隻此生金。可作殺具。亦卽可作佛像。設彼主人。正欲作殺具時。旁有智者曉示之曰。汝何以此生金工用。而作殺具。造地獄因。甚不可也。何不以此轉造佛像。卽成佛界之因。其人聽之。卽用造佛。是時更不須別買生金。更不須別喚金師。更不須別覓器物。卽以此金此師此器而成佛像。今明卽惡緣瞭成善緣瞭。亦復如是。生金喻正因佛性。金師喻瞭因佛性。器物喻緣因佛性。若其未喚金師。未具器物。縱有生金。終不能作佛像。亦不能作殺具。今惟有此作殺具之金師器物。故卽可為作佛像之金師器物耳。又若以此主人喻瞭因者。則金師器物皆喻緣因。而彼肯作佛像之主人。卽是初時欲作殺具之主人。更非兩人。亦可見善瞭惡瞭。無二性也。惟其作刀之金。卽作佛之金。故正因在纏為可提。惟其作刀之人作刀之器。卽作佛之人作佛之器。故緣瞭欲發為可獎。知此義者。方可以持咒而治習矣。閱者尚深思之。

按摩鄧伽經。阿難作念感佛。佛卽說咒救之。咒名咒文。與此咸別。旣不從頂現化。亦無文殊將咒。又登伽來至佛所。佛為徧解形中六事。令彼欲心銷歇。得證聖果。次卽具說二人夙世因緣。當知一席所見。條然各別。故知大小兩機。並行不悖。何但初成佛道。雙垂兩相。謂佛始終皆垂兩相可也。然卽此一處異聞。或時互知。或互不知。就互知處。名不定教。互不知處。名秘密教。隨彼群機。循循善誘。判教者何必泥於別五時之一途。而苦諍此經之先後哉。別序竟。

 (甲)二正宗分。分文為六。初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從阿難見佛。至第四卷尚留觀聽止。舊雲見道分。此語浮泛。不知所見何道。又見道之語。藏通局在初果。別圓局在初地初住。今謂此是普為博地凡夫開圓頓解。俾利者隨開隨證。鈍者依解起行。故須雲顯圓諦也。二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從第四卷阿難請入華屋至第七卷菩薩護咒止。舊雲修道分。此亦浮泛。不知所修何道。又所言修者。是緣修耶。是真修耶。若是真修。何勞更擇耳門。若是緣修。何意反在見道之後。今謂此是躡前圓解以起圓行。所謂正助兩行。雖雲兩行。仍以正行為主。助行隻是助其正行。俾利者一超直入。鈍者漸次深入。故須雲示妙觀也。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從七卷阿難請問位次。至第八卷名為邪觀止。舊雲證道分。此亦浮泛。不知所證何道。又所言證者。是滿證耶。是分證耶。若是滿證。則等覺以前。不得證名。收文不盡。若是分證。何意無修。且幹慧十信。亦非分證所收。今謂此是繇前圓行以成圓伏圓斷。從始至終。皆顯三德。所謂觀行三德。相似三德。分證三德。究竟三德。故須雲明圓位也。四結成經名以彰圓體圓宗圓用。卽第八卷中文殊問名。如來結答。止有八行經也。五借破戒惡法為問端。而廣示七趣差別。意顯若無出世妙戒。決無出世妙慧。從八卷說是語已起。至九卷卽魔王說止也。六借無聞比丘為語端。而備明五陰魔境。意顯若無中道妙慧。幷失中道妙戒。從九卷卽時如來將罷法座起。至第十卷不戀三界止也。舊合此二文名助道分。亦不知所助何道。又一是阿難請說。一是無問自說。各有深致。關系正修行路殊非淺小。何容混作一科。今謂七趣。是約助行分於持犯。仍須以慧導戒。方免輪回。所以警三界之群迷。五陰是約正行辨於迷悟。仍須以戒助慧。方免魔業。所以防修心之誤墮也。

 (乙)初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為二。初三卷文。正明理性。二富樓那問去有半卷。廣破餘疑。

 (丙)初中四。初當機悔請。二大眾願聞。三如來答示。四大眾圓悟。

 (丁)初當機悔請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多聞本是入道之緣。隻因不能從聞思修。故名一向多聞。便如說食數寶。而未全道力也。當知隻此聞之一字。阿難以多而無救淫室之難。四禪以無而自取墮獄之殃。觀音以思修而善成圓通之證。可謂流轉生死安樂涅槃。惟此耳根。更非他物矣。後世見阿難悔責一向多聞。卽群然以多聞為召禍之端。更欲一向訶教勸離。仍蹈無聞比丘覆轍。不知多聞何過。過隻在一向耳。一向者。所謂尋聲流轉。不知反聞聞自性也。若能從聞思修。則聞多故。思修亦多。便是入道要門。譬如翻手覆手。元無兩手。下文特選觀音耳門。正示阿難以就路還傢法耳。倘令多聞決定可廢。則乘此殷勤啟請。何不直授以一句簡便工夫。豈不千瞭百當。而仍費盡老婆舌頭。說至三卷之多。方使阿難悟法身耶。閱是經者。亦可以深思矣。菩提者。有真性菩提。有實智菩提。有方便菩提。正因理心究竟明顯。成真性菩提。瞭因慧心究竟明顯。成實智菩提。緣因善心究竟明顯。成方便菩提。三非定三。亦非定一。卽一而三。卽三而一。故以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為方便也。圓覺經雲。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卽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瞭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今依此文。略出其義。夫奢摩他。旣以取靜為行。以寂靜輕安為相。當知於三止中。卽體真止。於三觀中。卽入空觀。又可總以三止為奢摩他。蓋二邊皆屬煩動。中道方名寂靜故也。三摩鉢提。旣以起幻為行。以大悲輕安為相。當知於三止中。卽方便隨緣止。於三觀中。卽出假觀。又可總以三觀為三摩鉢提。蓋二邊皆屬幻相。中道方名永離故也。禪那旣以不取為行。以寂滅輕安為相。當知於三止中。卽是息二邊分別止。於三觀中。卽是中觀。又可總以止觀不二而為禪那。蓋不惟中道寂滅。二邊亦本寂滅故也。若次第三止三觀。則名為粗。若一心三止三觀。則名為妙。若止非卽觀。觀非卽止。則名為粗。若止觀不二。則名為妙。又三若定三。則不名妙。一若定一。亦不名妙。今三不定三。一不定一。卽一恒三。卽三恒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名為妙。圓覺又雲。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凈隨順。此之謂也。今阿難所問。正惟問此圓頓止觀。如來所答。亦惟答此圓頓止觀。從始至終。更無異趣。舊解紛紛。苦欲以經文分對此處三名。皆是支離割裂。進退出沒。無一可取。請觀下文今解。臧否自知。不俟廣破矣。最初方便者。若據問意。隻要求一吃緊下手工夫。安敢先有成心。若據答意。應須的指征心辨見以開圓解。是為最初方便。且如圓覺經中。一一指雲。此方便者。名奢摩他等。則知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乃是得成菩提方便。而三章之首。一一先標悟凈圓覺四字。則知妙悟。又是奢摩他等方便。所以名為最初也。此經則第二大科。首明二決定義。而結重於耳根圓通。方是酬其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之請。今於第一大科。首明二種根本。而備顯夫如來藏性。正是酬其最初方便之請。急先務也。蓋如圓覺最初必先悟凈圓覺。然後奢摩他不成止病。三摩鉢提不成作病。禪那不成任滅二病。今經亦爾。必先徹悟如來藏性。然後耳根圓通常境。方可稱性而觀。是故觀於聞性之圓真實。卽是妙奢摩他。觀於聞性之通真實。卽妙三摩。觀於聞性之常真實。卽妙禪那。以圓則必通必常。通則必常必圓。常則必圓必通。故曰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也。問曰。阿難首以三法為請。安得置此三法。直至第二科中方答。今科所答。更是何法。答曰。今所答者。正是三法之最初方便也。以悟如來藏一切俱非義故。則妙奢摩他方便得成。以悟如來藏一切俱卽義故。則妙三摩鉢提方便得成。以悟如來藏離卽離非是卽非卽義故。則妙禪那方便得成。旣先示此三法所依理體。故阿難徑請入華屋門。門之一字。卽是指此三方便也。願讀經者。玩索本文真正線索。莫泥舊見舊聞。自當得其旨矣。

 (丁)二大眾願聞

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圓頓妙法。三乘聖眾之所共仰。不惟化被凡夫也。

 (丁)三如來答示二。初從今文至十八界畢。是就事以顯理。次七大文。是明性本具相。

 (戊)初中二。初逐破妄執密顯真心。二顯示妙理兼破餘妄。

 (己)初中三。初征其發心本因。二示以常心直道。三廣破七番妄計。

 (庚)初又二。初如來問。二阿難答。

 (辛)今初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是佛堂弟。乃世間骨肉之親。故名同氣。情均天倫者。父子兄弟。名為天合之倫。今明情與同胞無異。故言均也。深重之恩。莫過父母。深重之愛。莫過妻子。若不見佛法殊勝。豈能頓舍。但所見佛法。雖無二境。而能見之心。須辨真妄。故今欲示菩提果體。先問發心初因也。

 (辛)二阿難答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凈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發心之緣。本無邪曲。但恨其不曾識得自心耳。故下文征雲。誰為愛樂。乃至以何為心。當我拳曜。隻是破其所執之心為非。不是說其見相發心為咎也。

 (庚)二示以常心直道又二。初點示常心。二勸修直道。

 (辛)今初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將欲破妄顯真。故先與一口道破也。生死有二種。一分段生死。惟局同居三界。二變易生死。通於方便實報二土。常住真心性凈明體者。本覺之理。不知者。無始覺智也。諸妄想者。無明塵沙見思也。此想不真者。卽依常住真心性凈明體而成。別無自性。如繩外無蛇性。杌外無鬼性。水外無波性。空外無華性也。蓋眾生無始以來。但有本覺。未有始覺。所以真如不守自性。舉全體而成妄想。所謂不變隨緣。然隻此妄想。別無自體。卽以真如為體。所謂隨緣不變。今欲奪其妄計。故曰此想不真。猶雲此蛇不真。乃至此華不真耳。又蛇相旣起。麻相必隱。乃至華相旣起。空相必隱。故曰不真耳。實非離真別有妄想。設別有妄。則妄想反有自性而不可破矣。楞伽經雲。妄想無性。二祖雲。覓心瞭不可得。此宗教之大綱要。而斯經之真血脈也。今更略加委釋。此經所明本覺之理。的非迷悟所能增減。而所勤勤致意者。隻是提醒當人始覺之智。若有始覺之智。則本覺之理本自現成。不愁無大受用也。故經首雲。如來知彼淫術所加。後文雲。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頭數。又雲。覺明分析微細魔事。此等皆明如來始覺智滿也。下文雲。是兵要當知賊所在。此勸初心起始覺智也。今文雲。皆由不知常住真心。下文阿難自責雲。當由不知真際所詣。乃至七大文中。一一責雲。汝元不知。汝宛不知等。此皆痛其無始覺也。常住真心者。本自真實。當體絕待。豎窮橫徧也。性凈者。本來離過絕非。無染污也。性明者。本來虛靈洞徹。無昬翳也。圓具此三妙義而為其體。故名常住真心性凈明體。卽是首題大佛頂義。常住故言大。性凈故言頂。性明故言佛也。又卽三如來體。常住故成法身如來。性凈故成應身如來。性明故成報身如來。又卽三因佛性。常住是正因性。性凈是緣因性。性明是瞭因性。又卽萬行之體。常住故有天行。性凈故有梵行嬰行病行。性明故有聖行。又卽首楞嚴三昧之體。由常住義。中諦三昧成。由性凈義。俗諦三昧成。由性明義。真諦三昧成。又卽無上三菩提體。常住是真性菩提。性凈是方便菩提。性明是實智菩提。又卽妙奢摩他等所依之體。依常住義。有妙禪那。依性凈義。有三摩鉢提。依性明義。有奢摩他。又卽是如來藏性三義。常住卽離卽離非是卽非卽義。性凈卽一切俱卽義。性明卽一切俱非義。又卽圓通常三義。常住卽常真實。性凈卽通真實。性明卽圓真實。又卽七趣惑業苦體。依常住義。故有妄苦。如依空有華。依性凈義。故有妄業。如依巾有結。依性明義。故有妄惑。如依目有翳也。又卽三涅槃體。由常住義。故有性凈涅槃。由性凈義。故有方便凈涅槃。由性明義。故有圓凈涅槃也。用諸妄想者。由不知心體常住。故用無明妄想。由不知心體性凈。故用塵沙妄想。由不知心體性明。故用見思妄想也。此想不真者。迷常住為無明。故無明不真。迷性凈為塵沙。故塵沙不真。迷性明為見思。故見思不真。又此三惑。皆是於常住中妄見流註。於性凈中妄見染污。於性明中妄見昬昧。故不真也。故有輪轉者。無明塵沙不真。故有變易輪轉。見思不真。故有分段輪轉也。此中已密示二種根本。下特顯言之耳。

 (辛)二勸修直道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研者。窮源究本之義。真發明性者。無上菩提。雖是諸佛所證。實是含靈本有之性。但在纏名為隱覆。出纏名為發明。今欲其稱真性而發明。必須研窮審究。而欲研窮審究此性。必須直心。直心者。起信所謂正念真如是也。終始地位者。始從名字。終至究竟。中間者。卽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雖有諸位淺深不同。而因果無非實相。不似前三教之紆曲。故言永無諸委曲相也。隻此直心二字。已將楞嚴大定宗旨和盤托出。阿難示同未悟。不能薦取。故起七處妄計。一一無非顛倒戲論。心言皆不直矣。

 (庚)三廣破七番妄計卽為七。初正破計內。二破轉計在外。三破轉計潛根。四破轉計見內。五破轉計隨生。六破轉計中間。七破轉計無著。

 (辛)初中五。初征起緣心。二喻明降伏。三牒其內執。四懸示定名。五正破非內。

 (壬)今初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如來征問中。最重將何所見誰為愛樂二句。後世宗門問念佛的是誰。卽是得此作用。所謂捉賊要見贓也。答中招出心目二字。乃是下文征心辨見張本。以妄心難除。故須七番廣破。而目妄處。隻須門能見不。死皆見物二語。帶破便足。以真見難顯。故須十番細辨。而心真處。隻須如是見性。是心非眼一言。點明便足。

 (壬)二喻明降伏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阿難妄計之目。決不能有所見。妄計之心。決不能生愛樂。以目是浮塵。心是緣影故也。而阿難則謬以為決能有見。決能愛樂。所謂認物為己。顛倒甚矣。國王譬本覺。賊譬所妄計之心目。兵譬始覺妙觀察智。蓋本覺雖被賊侵。而真如自性之力。法爾能起始覺之智。譬以發兵也。知賊所在者。賊無自己窟宅。不過就是王土王民。但因失於撫禦。致成巨寇。若能如法招安。則依舊王土王民。實更無賊可得。唯心與目。亦復如是。若知浮根緣影。總屬惟心所現。則浮根原不是目。緣影原不是心。蕩蕩歸於王化。何處更有塵勞可得。今之使汝流轉者。隻因非心妄計為心。非目妄計為目。故成咎耳。

 (壬)三牒其內執又二。初正牒。二立例。

 (癸)今初

吾今問汝。惟心與目。今何所在。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隻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十種異生者。於十二類生中。但除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及空散銷沈二種。暫同無心之物。餘十種皆現有心識也。計心在內。則廣引十生為證據。計眼在面。則高引如來為證據。確哉凡外邪執。阿難示同而克肖之。

 (癸)二立例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凈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此以阿難自身例心。以如來大眾例肝腸脾胃等。以戶牖例眼。以園林例身外諸物也。在文易知。

 (壬)四懸示定名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欲破妄計。先唱大定之名者。以妄情破處。真性全彰。若利根人。隻須內計一破。覓心瞭不可得。便得心安。心安卽是首楞嚴王三昧。鈍根執重。故破內必轉計外。乃至展轉起於無窮計度。阿難示同未悟。曲寫迷情。俾如來方便破顯。究暢至理。當知從今文去。直至第三卷末。第四卷初。節節圓彰大定所依理體。斷不可以三名割裂分配也。三摩提。亦雲三摩地。亦雲三昧。此翻正定。有真諦三昧。俗諦三昧。中諦三昧。又有歷別三諦三昧。圓融三諦三昧。今是圓融三諦三昧。統一切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名為王。舊解見此三摩提字。與阿難所問三摩字同。遂進退牽合。多至失措。不知阿難所問。卽圓覺中所謂三摩鉢提。乃是略去鉢提二字。今文所雲。卽是三昧。梵音楚夏耳。須知真諦三昧。卽奢摩他所成。俗諦三昧。卽三摩鉢提所成。中諦三昧。卽禪那所成。又真諦三昧。止見思惑。俗諦三昧。止塵沙惑。中諦三昧。止無明惑。卽奢摩他。真諦三昧。發明空觀。俗諦三昧。發明假觀。中諦三昧。發明中觀。卽三摩鉢提。三諦之體。無惑可破。無觀可立。而破而立。卽禪那也。大佛頂。具如玄義中釋。乃此三昧所依之真性。首楞嚴。亦如玄義中釋。乃是稱性所起之真修。具足萬行者。一是本有為具。謂此大佛頂理。無所不統。無所不攝。故名具足。二是該攝為具。謂修此三昧。卽是修行一切三昧。乃至六度五行等。無不圓攝。故名具足。三是積聚為具。謂眾生無始以來。所有一切諸善。如彈指聚沙。舉手低頭等。種種緣因種子。若得此三昧時。一齊開發顯現。故名具足。本具約正因。該具約瞭因。積具約緣因。又三因皆本有。故名本具。三因皆該攝。故名該具。三因皆開發。故名積具。不縱不橫之義。復現於此矣。行為八理之門。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故名一門。圓人頓悟頓修。永無諸委曲相。故名超出。稱性所起福慧二種莊嚴。還以莊嚴一性。性修不二。名妙莊嚴。始從幹慧。終極妙覺。故名為路也。

 (壬)五正破非內又二。初引例。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而)見堂外者。(乎)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癸)二正破

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瞭。若汝現前所明瞭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瞭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而)後觀外物。(者乎)縱不能見心肝脾胃。(至於)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瞭。如何(亦)不知。(耶)必不內知。雲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瞭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圓覺經雲。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此經雲。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此一切眾生之通計也。下文六處。不過是轉計耳。此雖破其妄心無所。實卽為顯妄心無體。惟無體。故無所也。又無體無所。而一切明瞭。正所謂性同虛空。亦無虛空相貌可得。非卽全體真心而何。故曰密顯真心也。不能於此薦取。辜負圓音甚矣。

 (辛)二破轉計在外二。初轉計。二破斥。

 (壬)今初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設使)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今)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者)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瞭義。得無妄耶。

 (壬)二破斥又二。初立例。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眾飽。

搏食。卽段食。有形質分段可摶取者也。宿。止也。宿齋。猶言足食。卽是結齋之義。

 (癸)二正破

佛告阿難。若汝覺瞭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幹。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瞭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兜羅綿。白凈柔軟。佛手似之。故名兜羅綿手。

 (辛)三破轉計潛根二。初轉計。二破斥。

 (壬)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瞭知心。旣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裡。猶如有人。取琉璃椀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卽分別。然我覺瞭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琉璃寶名。內外明徹。亦如今之眼鏡相類。以眼喻心。以琉璃椀喻眼根凈色。故雲眼隨見心隨分別。

 (壬)二破斥又二。初立例。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此心)潛根內者。猶如(眼在)琉璃。(之內)彼人當以琉璃籠眼。(之時)當(其外)見山河。(亦復)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癸)二正破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卽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瞭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瞭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設許見眼。眼卽同於外境。無能見用。則隨見隨卽分別之義不成。旣不見眼。則法喻不齊。心非潛在根內明矣。

 (辛)四破轉計見內二。初轉計。二破斥。

 (壬)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雲何。

此復計心在內也。初計內時。佛以不能見內難之。今雲見暗卽是見內。正轉救初難也。

 (壬)二破斥又三。初正破。二轉破。三結破。

 (癸)今初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此中先以對不對雙牒。次雙破也。若與眼對下。先破對。又二意。一者旣對則非內。二者許內則有過。若不對下。次破不對。隻須雲何成見一句也。

 (癸)二轉破又三。初破其轉計內對。二破其轉許在空。三破其轉許兩覺。

 (子)今初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瞭知心及與眼根。廼在虛空。何成在內。

恐彼又轉救雲。開眼見外。名為外對。閉眼見暗。名為內對。則暗仍與眼對。而亦不取室暗為焦腑也。今卽牒而破之。旣許內對。則開眼時。亦可內對而見其面。若開眼不能內對而見其面。則閉眼亦何能成內對乎。又設許內對見面。則心眼俱在虛空仍違汝心在身內之計矣。

 (子)二破其轉許在空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卽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恐彼救雲。設許心眼俱在虛空。亦復何過。今更牒而破之。若在虛空。便非汝體。則如來今見汝面。卽應如來亦是汝身之眼。汝眼已知。身猶應未覺也。

 (子)三破其轉許兩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卽汝一身。應成兩佛。

恐彼更轉救雲。眼雖在空。何妨眼知身亦隨覺。今更破雲。若許眼在虛空。仍復與身兩處皆覺。則現有二知。當成兩佛矣。夫成佛時。雖復化身無數。祗如月印千江。豈可謂法身有二體耶。

 (癸)三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辛)五破轉計隨生二。初轉計。二破斥。

 (壬)今初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卽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前之四章。俱是自心計度。此下三章。俱借聖教妄推。雖借聖教。不解教旨。以其誤認緣影。不知心之實義故也。且如心生法生四句。顯示因緣卽空假中道理。語言雖同。義關四教。若謂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法生心生。法滅心滅。心法互為因緣。雖生滅宛然。而惟是因緣假合。別無時方微塵大自在等以為能生。亦非無因緣故自然而生。此則藏教義也。若謂心生法生。則心外無法。法本無生。法生心生。則法外無心。心亦無生。心法當體無生。是名因緣卽空。通教義也。若謂無明不覺。生於三細。是謂心生法生。境界風動。轉識浪生。是謂法生心生。心法互為因緣。故有十界差別假名無量。別教義也。若謂心生法生。則一切惟心。法生心生。則一切惟法。互奪則心法兩亡。雙照則心法宛爾。而皆體是法界。不可思議。所謂因緣卽中。圓教義也。今阿難雖述其文。不達其義。堅執緣影為自心性。而雲隨合隨有。不定內外中間處所。尚非藏教法生心生片義。況全義耶。

 (壬)二破斥三。初牒計。二正破。三結破。

 (癸)今初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

阿難雖則雙述心生法生之文。而意惟在法生故心生。且又不知妄心無體。計此緣影以為能合。種種諸法以為所合。故佛牒計中不須更出前之兩句。以前兩句非彼妄計張本故也。

 (癸)二正破又二。初破無體。二破有體。

 (子)今初

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夫妄心的確無體。但阿難久執有體。不達本無。故今得以無體難之。是心者。指彼所執緣影也。旣不知緣影非心。則必妄謂有體。斷斷不敢承當無體之義矣。六塵十八界。全體皆卽自心。今獨計此緣影以為自心。則塵界並為心外之法。更欲以此無體之緣心。來合諸法。何異欲以第七無體之塵。合成第十九無體之界乎。是義必不然矣。

 (子)二破有體又二。初約內外出入破。二約一多徧不徧破。

 (醜)今初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雲何名死。

此正破妄心。而乘便兼破妄眼也。浮塵之眼。不能有見。緣影之心。何能有知。噫。可以思矣。

 (醜)二約一多徧不徧破

阿難。又汝覺瞭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徧體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先立四句。然後一一破之。初一體句。謂四支共一心體。故以咸覺為難。設使咸覺。則挃無偏在。今挃旣偏有所在。則咸覺義墮。而四支共一心體不成矣。次多體句。卽是多心。故是多人。三徧體句。謂一心滿於四支。與前四支共一心體是同。故亦同前所難。四不徧句。謂一心不能徧應。故宜一處有知。一處無知也。今汝不然句。總結四句皆非。

 (癸)三結破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辛)六破轉計中間二。初破泛計。二破正計。

 (壬)初中二。初泛計。二泛破。

 (癸)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若言在)內(則)無所見。(若言在)外不(應)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夫佛說心不在內。亦不在外。正卽顯示心無體相。亦無方隅。無相不相。故名實相也。而阿難方認緣影。則宛然有相可得。其為幻妄甚矣。然未的指何者為中。故名泛計。

 (癸)二泛破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旣混。心應雜亂。

以阿難但說中字義不分明。須以在處在身二義定之。故曰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也。

 (壬)二破正計二。初正計。二正破。

 (癸)今初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阿難本意。正計於此。但此眼色為緣生於眼識二語。義關四教。若知正此因緣生識。不屬邪因無因。而此因緣所生之識。無實體性。無我我所。卽藏教義。若知能生所生。一總無性。當體全空。卽通教義。若分別緣生假名無量。所謂眼識九緣生。耳識惟從八。乃至備明八識因轉果轉差別不同。卽別教義。若知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徧周法界。含吐十虛。無有方所。但是循業發現。說名緣生。緣生之性。卽是實性。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卽圓教義。或謂此是相宗不瞭義說。蓋未深求其致故也。今阿難所計。乃妄指緣影為心。謂是根塵之所共生。有體可得。尚非藏教無實體性之義。況通別圓義耶。

 (癸)二正破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卽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謂汝所計中間之心。為復兼用根塵二法以為其體。為復不兼根塵二法而另自有體耶。此雙牒也。破中先破兼二。若兼二者。則色塵之物。與眼根之體。互相雜亂。而物終非如體之有知。則知與無知。到底成敵兩立。雲何可名為中。次破不兼。若兼二不成者。則汝心體。旣非根之有知。又非塵之不知。將以何為體性。體性尚無。中有何相乎。

 (辛)七破轉計無著二。初轉計。二破斥。

 (壬)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旣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無在無著。義亦關於四教。若言心惟假名。毫無實體。故無在無著。卽藏教義。若言假名旣空。假法亦空。心法俱空。何在何著。卽通教義。若言心無所在。無所不在。無所不在。故無所著。卽別圓義。今阿難堅執緣影為心。而以為不在三處。大似獼猴跳躑。棲止無恒。尚非藏教假名無實之義。況別圓耶。觀此三章。方知語言雖同。其旨碩異。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末世借瞭義極談。成自已僻解者。類若此也。

 (壬)二破斥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雲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阿難旣認緣影為心。則是另有一物。但不著在一處耳。故佛破雲。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收無不盡。汝旣言一切不著。則此不著之心。為離一切而另有所在耶。為別無所在耶。此雙牒也。先破無在雲。若別無所在。則此心便同龜毛兔角。雲何猶得名為無著。次破有在雲。若有一個不著者。則便不可名無。除是無相則可名無。若其非無則便有相。相旣成有。則決有所在。又雲何可名無著耶。結破可知。齊此已上。是逐破妄執密顯真心。卽是破徧計執。所謂繩上實無蛇也。

 (己)二顯示妙理兼破餘妄。此顯依他起性。體卽圓成。兼破依他非實。如顯繩體卽麻。破其麻上定有繩之見也。分文為三。初總示萬法惟心。二別就見精顯性。三徧歷陰入處界會理。

 (庚)初總示萬法惟心。此文舊皆判屬破妄。謂前是破妄心無所。今方破妄心無體。不知妄心惟其無體。是以無所。妄心空處。全體卽真。是故前雖一往破妄。已是密顯於真。況今瑞表真常。明示二本。指諸法之惟心。唱妙心之有體。何非直顯真性。至於咄破舊迷。隻是破妄之餘陣耳。故應以顯真為正。破妄為傍也。復分為二。初正示二本不離一心。二委示心體不同妄執。

 (辛)初中二。初當機申請。二如來開示。

 (壬)今初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卽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傢。猶恃嬌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未得無漏者。不但未至漏盡。亦未得初果無漏真明也。以初果分證無漏。得道共戒。則雖未斷欲愛。亦非淫咒之所能轉。況前文七處妄執。皆是見惑所攝。舊雲阿難先證初果。恐未必然。當以第三卷末。圓悟藏性之時。方為跡同初果。故至第四卷中。方雲汝今已得須陀洹果耳。真際者。三德秘藏極則之理。名為真際之傢。一心三止譬如能詣之路。人見但舉奢摩他名。便欲割裂分判。不知圓名舉一卽三也。闡提。此雲斷善根。彌戾車。此雲惡知見。不知性具圓宗。執定佛性三無二有。卽是斷佛界之善根。總名為惡知見。

 (壬)二如來開示二。初瑞表真常。二正示二本。

 (癸)今初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將欲正顯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故先放光現瑞以表示之。面門者。六根都聚之處。又是向背之所從分。於此放光。欲令眾生背塵合覺故也。蓋眾生背覺合塵。起諸妄計。所以七處咸非。如來背塵合覺。妙契真常。所以六根皆是。如百千日者。照萬法以無遺也。六種震動者。破昬聵而令覺也。十方開現合成一界者。迷於妄。則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悟其真。則一切差別。性無差別也。菩薩皆住本國者。不動法界也。合掌承聽者。咸契真源也。瑞之所表。全彰妙法。利根之士。觸目會心。為不瞭者。再申言辯耳。六種震動。謂動。踴。起。震。吼。擊也。前三屬形。後三屬聲。卽表諸佛形聲兩益。

 (癸)二正示二本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前已總明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然猶未曾分明說此真心妄想總無二體。如麻之與蛇。不離一繩。今更申明二本不離一心。使人不遺真以逐妄。須瞭妄以歸真也。一切眾生。泛指迷真逐妄之流。廣如下文七趣所列。諸修行人。別指厭妄求真之士。廣如下文陰魔所明。惡叉。西域果名。此方所無。聚者。三必同生。共成一聚。以喻惑業苦三。始終不相離也。不成無上菩提。指權教菩薩。別成聲聞緣覺。指藏通二乘。餘皆可知。此之二流。雖復一是任迷。一是趨悟。賢愚迥然不同。而未達真妄源頭。無有始覺真智。則一而已。故總責雲。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也。沙。喻依他性上所起徧計執性。饌。喻依他性上所具圓成實性。不舍徧計。那獲圓成。塵劫勤修。總為唐喪。可不慎哉。攀者。能緣之心。卽八種識各有見分。緣者。所攀之境。卽八種識各有相分。依八種識之自證分。起此見相二分。是名依他起性。不瞭此之心境。惟是八識自證所現。橫起我法二執。是名用攀緣心為自性者。卽所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等是也。以此為無始生死根本者。由不達心境悉無自性。卽是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所以凡夫起於貪著。攀三界六塵之緣。則為分段生死根本。二乘起於厭惡。別攀真諦涅槃之緣。菩薩雙舍二邊。別攀但中理性之緣。則為變易生死根本也。菩提者。四種智德之果。涅槃者。三種斷德之果。元清凈體者。性本清凈。不待修證而後凈也。識精。通指八識各自精瞭。所謂自證分也。元明。總指八識所依一心。所謂證自證分也。然非分剖一心以為八個證自證分。亦非八識共隻一個證自證分。良由心體離過絕非。不可思議。隻此元明之體。徧在八識。八識各得其全。以為證自證分。如八人同觀一輪圓月。行向八方。各有全月隨八人去。亦非分為八分。亦非共看一月。思之。思之。能生諸緣。謂依此自證及證自證。能成見相二分也。見分具於四緣。謂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相分具於二緣。謂親因緣。增上緣也。緣所遺者。謂此自證證自證分。旣舉體幻成見相二分。則自體便成隱沒。如舉麻之全體成繩。則人但見其為繩。不復以為麻矣。然旣舉自證而為見相。則見相無非自證。如舉麻為繩。繩卽是麻。今正指此卽見相之自證以為菩提涅槃元清凈體。故曰緣所遺者。而下文雲。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亦與此處同也。指第八識。卽大圓鏡智菩提元清凈體。指第七識。卽平等性智菩提元清凈體。指第六識。卽妙觀察智菩提元清凈體。指前五識。卽成所作智菩提元清凈體。此則四智菩提。亦是本具。不同相宗權說。謂是生因所生也。指徧計本空。我法自性瞭不可得。如繩上本無蛇性。卽圓凈涅槃元清凈體。指依他如幻。十界假名無量差別。如麻可為繩。卽方便凈涅槃元清凈體。指圓成本具。法法全真。如繩卽是麻。卽性凈涅槃元清凈體。所以二種根本。不離一心。悟見相惟自證。譬如瞭繩卽麻。則是菩提涅槃。迷見相為我法。譬如於繩見蛇。則成生死根本。故曰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此一經最要之關。佛祖傳心之訣也。舊解以攀緣心偏指六識。必欲破除六識令盡。則果中將何以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體。一可痛也。以識精偏指第八。必欲專用之以為體。則是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二可痛也。況今文義。本自彰灼。而紛紛妄解。誣罔經宗。何為者乎。

 (辛)二委示心體不同妄執四。初重斥妄計非心。二正示真心有體。三委明分別無性。四總斥從來誤執。

 (壬)今初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卽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曜。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卽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前塵虛妄相想。正圓覺所謂六塵緣影是也。六塵是識傢相分。今此但是六塵之影。現於見分中者。尚非識之見分。況是自證證自證耶。而誤認以為心。非惟不是真心。亦復不是妄心矣。故直斥之曰。此非汝心也。若夫識之見分。則靈明昭徹。無體無相。雖全在妄。亦更無此影像可得。故下文雲。含吐十虛。寧有方所也。是知阿難所計。雖曰能推。實則僅是所推影子。決非真能推者。以能推者。實無體相可得故也。後世不達。卽指此緣影以為六識。其亦不知六識甚矣。

 (壬)二正示真心有體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傢。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雲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凈妙凈明心。性一切心。而自(豈)無體。(乎)

此阿難疑心是無。而如來答心有體也。由其久執緣影。故擘頭一奪。番疑斷滅。詎思隻此怖斷滅者。還可斷滅得否。入無生法忍者。入字。約修證言。無生法。約理性言。忍字。約地位言。無生法性。終始無殊。約入約忍。則始於名字。終於究竟也。此是第一番徹底顯性之文。妙則中道法身。凈則解脫俗諦。明則般若真諦。三德秘藏。可謂和盤托出矣。性一切心者。猶雲徧為一切心之本性。

 (壬)三委明分別無性

若汝執悋分別覺觀所瞭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卽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勑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卽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卽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此兩番縱奪以明分別無自性也。初十六字。是總牒。執悋者。固執而不舍也。所瞭知者。意顯彼之所執緣影。雖自以為是能瞭知。實則但是所瞭知者。非真能瞭知也。此心卽應至別有全性。是初一番縱。如汝今者至分別影事。是初一番奪。不惟聽法時之分別全因聲有。縱令六根不緣外塵。內守幽清閑曠境界。仍是獨頭意識所緣內法塵境而已。此則從未到定。至非非想。皆是法塵分別影事所攝。今時闇證。謬謂是本來面目。空劫前事。威音那畔。向上鼻孔。亦太癡矣。次我非勑汝至卽真汝心。是第二番縱。言我旣不許汝謬計為心。亦不勑汝執為非心。以心外無法。則此分別塵影。亦是唯心所現。因心成體之物。故執為心。是認賊為子。執為非心。是離波求水。皆不可也。若分別性下。是第二番奪。若決定執此為心。則心反成斷滅。而法身修證。俱不可得矣。此大眾所以不知下落。而默然自失也。

 (壬)四總斥從來誤執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者。四禪四空。幷滅受想定為第九也。前之八定。惟是有漏。從有頂處。遊觀無漏。能令染末那相應之受想伏而不行。故名滅受想定。三果聖人能入此定。亦名非學非無學定。以其伏第七識俱生我執。故名非學。以出定時。非非想天一分微細我愛猶存。故名非無學也。由此非非想愛未斷。所以不得漏盡成阿羅漢。而非非想愛。亦卽是此生死妄想而已。又復應知。生死妄想。本無真實。如繩本非蛇。凡夫誤以為真實而堅執之。故有三界分段生死。如乞丐之喜以為蛇。二乘誤以為真實而苦斷之。故有出界變易生死。如孩孺之怖以為蛇。惟圓頓行人。瞭達妄想無性。則不生貪著。不須斷除。而狂心頓歇。歇卽菩提矣。訶雲不成聖果。明知未證初果。舊雲證初果者謬也。

 (庚)二別就見精顯性二。初領旨哀請。二正垂開示。

 (辛)今初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傢。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傢。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子譬始覺。父譬本覺。迷本覺而起妄覺。妄覺從本覺生。義之如子。隻此妄覺。就是始覺之性。但以背覺合塵。譬以舍父逃逝而枉受貧窮。若能背塵合覺。則客作賤人。卽長者真子矣。二障者。一煩惱障。卽是見思。二所知障。亦名智障。卽無明塵沙。通而言之。二皆可稱煩惱。見思是界內煩惱。無明塵沙是界外煩惱。二皆可名智障。見思障一切智。塵沙障道種智。無明障一切種智。別而收之。見思招感分段生死。煩惱義強。塵沙無明覆權實理。障智義強也。由其不知寂常心性。所以妄被二障所纏。若達心性寂常。則二障亦本寂常矣。故今但求顯發其本妙明心。則道眼自開也。

 (辛)二正垂開示二。初現瑞許說。二正示見性。

 (壬)今初

卽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徧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凈明心。得清凈眼。

從胸卍字湧出寶光者。表示寂常心性本有光明也。妙心真體。雖不在內。而內亦無所不在。是故達法界之全體一塵者。卽一塵而全體法界。故得光流無外。非妄計之心可擬議也。其光晃昱有百千色者。表示一念心中具足百界千如實相真明也。普佛世界一時周徧者。表示此心本自豎窮橫徧也。徧灌諸如來頂者。表示諸佛所證頂法。不過證此心體也。旋至阿難及諸大眾者。表示阿難大眾同具此心。與十方諸佛元平等也。妙微密性凈明心者。不可思議。故曰妙。真妄同體。故曰微。始終一致。故曰密。垢不能染。曰性凈。暗不能昬。曰性明。此之心體。雖復人人本有。迷時不知。名之為失。從迷歸悟。名之為獲。得清凈眼者。永離眚翳。瞭瞭見佛性也。由獲此心妙微密義。則無明翳障本空。佛眼清凈。由獲此心性凈之義。則塵沙翳障本空。法眼清凈。由獲此心性明之義。則見思翳障本空。慧眼清凈。又獲此心妙微密義。得知能障所障。體是法界。獲此心性凈之義。二障圓消。獲此心性明之義。五眼圓發也。

 (壬)二正示見性十。初直指見性是心非眼。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四約垂手顯見性無減。五約標指顯見性無還。六約周徧顯見性非物。七約無是非是顯見性惟真。八約外道世諦對簡。顯見性非因緣自然。九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十破和合不和合餘疑。顯見性離過絕非。法爾現證。問曰。十番顯見。創自交光。今旣極破其說。何得承用。答曰。寂音合論謂如來示阿難真見。文有九段。已啟其端。交光巧取用之。幽溪亦以十義顯見。正是公心不掩他長。有何過咎。然今十段。仍與三傢稍別。讀者詳之。

 (癸)初中二。初以拳例見。定其常情。二引例破執。正顯見性。

 (子)今初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凈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旣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閻浮檀。樹名也。或雲無翻。此方所無。或翻勝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赩然有光。以喻佛身光明清凈也。

 (子)二引例破執。正顯見性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猶雲非全無見)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雲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惟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此中三個前塵。皆指浮塵眼根。不指色塵。)

此直指見性以為真心也。人妄謂見是肉眼。心是緣影。孰知肉眼決不能見。緣影決不是心。人謂眼在面上。心在身中。判然兩物。孰知面上之眼非眼。身中之心非心。而真心真眼。總惟一體哉。故前七處。破緣影之非心。今此一文。破肉眼之無見。是妄計之心目。總無所在也。又今明見性卽心。則前明一切唯心。亦可雲一切唯見。是一體之心目。總無所不統也。當知此中所指盲而不盲之見性。卽是下文無動搖。無舒卷。不皺不變。妙明真精。不可還。不是物。無舒縮。無斷續。無是非是。非自然。非因緣。非見聞覺知。非和合。非不和合之見性。業已徹底道破。但因此性。久墮依他境中。當機不能徹底領會。故須更加九番精辨。而金沙始瞭然耳。

 (癸)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二。初默請。二正示。

 (子)今初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但聞見性是心。尚自不知見性寂常妙明之義。所以未悟。此蓋但聽法音。從語生解。而不能直下返觀故也。

 (子)二正示三。初征名驗解。二現相證成。三結會責失。

 (醜)初又三。初如來問。二陳那答。三如來印可。

 (寅)今初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勑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鹿園。地名。卽世尊初轉法輪處也。阿若多。此雲解。卽佛為憍陳那所印之名也。五比丘者。一阿濕婆。此雲馬勝。二跋提。此雲小賢。三拘利。亦雲卽摩訶男。四憍陳那。此雲火器。五十力迦葉。此雲飲光。前三是佛父族。後二是佛母族。佛初出傢時。父王遣此五人侍衛。佛先於雪山苦行。三人畏苦行者卽散去。後受牧女乳糜之供。二人樂苦行者復散去。共在鹿園別修異道。佛成道五七後。方往度之。三轉四諦法輪。陳那最初得解。故名阿若多等五比丘也。客塵煩惱。義關四教。今言鹿園初唱。似屬小乘。實則圓音妙詮。隨人異解。況今借此以顯寂常。斷斷不可偏屬三藏。請略申之。三界依正。總名客塵。卽是苦諦。煩惱卽集諦。不為所誤。卽是道諦。客塵煩惱永滅。所顯涅槃。名為主空。卽是滅諦。此藏教義也。客是主傢之客。塵是空中之塵。何必滅客塵而後見主空。但不為所誤。則無煩惱。此通教義也。客塵無量。同居方便實報依正皆名客塵。煩惱無量。見思塵沙無明皆名煩惱。用無量道。滅無量客塵煩惱。方顯無量主空佛性。此別教義也。主是客人之主。客是主人之客。以客歸主。則無客非主。以主殉客。則無主非客。空是塵相之空。塵是空中之塵。隨緣不變。則性塵真空。不變隨緣。則性空真塵。此圓教義也。今經雖借鹿園證成。實惟為顯圓義。試於九番一一審玩。自得其旨。此章以佛手開合為客。阿難頭動為塵。以見無舒卷動搖為主空。然頭手是見傢之頭手。見性是頭手處之見性。此無是非是之一征也。次章以自童至耄為客。發白面皺為塵。以見性不皺不變為主空。然非於生滅之外。另有無生滅性。而卽此無生滅性。又復舉體舍生趣生。此無是非是之二征也。次章以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乃至昬擾擾相為客塵。以妙明真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者為主空。然心外無法。海外無漚。此無是非是之三征也。次章以諸可還者為客塵。無所還者為主空。然由無所還之見性。方見諸可還相。亦非離於諸可還相之外。另有不可還之見性可指。此無是非是之四征也。次章以物類差別為客。見性無殊為主。大小內外為塵。見無舒縮為空。然因差別。方顯無差。因於無差。方見差別。又空體本無方圓。方圓不離空體。此無是非是之五征也。次章以見與見緣幷所想相為客塵。以菩提妙凈明體為主空。方乃直唱無是非是之言。以顯前來五番。幷初番直指見性是心。無非明此菩提妙凈明體也。次章以因緣自然。不因緣不自然。皆為客塵。以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卽一切法為主空。又次章以明暗塞空。見聞覺知。俱為客塵。以見不能及者為主空。又次章以和合不和合俱為客塵。以非和合非不和合而為主空。見性旣爾。法法皆然。然後徧歷陰入處界。會歸藏性。當知但是廣略之殊。而主空之性更無二也。以生滅去來為客為塵。以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為主為空。從始至終。無非圓頓。更不可作前淺後深解釋。誣罔經宗。願讀經者。思之擇之。由不達三界依正唯是客塵。誤起見思煩惱。所以不成阿羅漢果。由不達實報方便依正亦是客塵。誤起無明塵沙煩惱。所以不成無上菩提。問曰。舊皆以客塵喻見思。今何以喻依正。答曰。依正是依他起性。可喻客塵。見思是徧計執性。毫無自體可得。非可以客塵喻也。且見思則須斷盡。方證涅槃。客塵豈須斷盡。方顯主空耶。

 (寅)二陳那答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三界之中。無一法能停住。無一法不搖動。皆客塵也。悟其為客為塵。故不起煩惱而成聖果。阿難一向妄執緣影為心。正是迷客塵而起煩惱耳。

 (寅)三如來印可

佛言。如是。

隻此一喻。四教俱通。所以印成之也。

 (醜)二現相證成又二。初開合寶掌。證成客與主義。二飛光動頭。證成塵與空義。

 (寅)今初

卽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對不住方有住名。見性旣無不住。又豈有住。住卽靜也。住與不住雙遣。方是主義。故佛隨印許之。

 (寅)二飛光動頭。證成塵與空義。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卽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對動說止。見旣無動。又豈有止。動止雙遣。方是空義。故佛亦印許之。

 (醜)三結會責失二。初結會。二責失。

 (寅)今初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謂眾生若能以一切搖動者皆名為塵。以一切不住者皆名為客。如頭之動搖。塵也。見無所動。空也。手之開合。客也。見無舒卷。主也。則不被客塵所誤。不起種種煩惱。而菩提羅漢皆可成矣。問曰。此經雲。頭自動搖。見無所動。手自開合。見無舒卷。乃六祖則雲。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如何會通。答曰。此經雲見無舒卷動搖者。直指真心不墮妄境。所謂離一切相。為阿難疑心是無而言之也。祖雲風幡隻是心動者。直指萬境不離一心。所謂卽一切法。為二僧執境是有而言之也。由真心不墮妄境。故下文如來藏一切俱非之義善成。由萬境不離一心。故下文如來藏一切俱卽之義善成。雖有二義。藏性體一。惟其離一切相。方能卽一切法。惟其卽一切法。所以離一切相。若達此離卽離非是卽非卽之體。依悉檀說。則二俱妙藥。若不達理體。偏執二說。則二俱有過矣。

 (寅)二責失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已。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謂一切動搖不住之物。皆是客塵。原非實身實境。奈何以動為實有之身。以動為實有之境。而從始洎終。念念隨其生滅。遺失如空如主之真性。一味顛倒行事。辨體性於自心。旣失其真。反認客塵外物以為自己。所以於本無輪回心性之中。妄見輪回。乃是自取流轉。更無他因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文句(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癸)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三。初請問。二說示。三領悟。

 (子)初又二。初阿難密請。二匿王顯問。

 (醜)今初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前聞佛訶緣影非心。已自矍然。更聞離塵斷滅。咸皆自失。今知見性本無動搖舒卷。故身心泰然也。念無始來三句。領上破妄之益。追責前非。今日開悟三句。領上顯見之益。慶幸新得。前以父喻本覺。子喻始覺。今以母喻如來。乳喻法味也。合掌禮佛已下。正是心念密請。以如來上文。具有身境生滅失真流轉之責。而猶未知隻此身心之中。雲何是真。如何是妄。何者是虛。何者是實。何者現前生滅。何者現前卽不生滅。何故全真是妄。全實是虛。全不生滅是生滅。發明世間諸性。何故全妄卽真。全虛卽實。全生滅卽不生滅。發明出世間性。此則金沙難辨。水乳奚分。自非如來。誰能顯出。故必更約八番研示。乃至廣歷四科。徧融七大。斯義方得究竟明瞭。當知密請之文。雖在此間。所請之意。貫於二卷三卷矣。

 (醜)二匿王顯問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勅。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前文借客顯主。借塵顯空。空卽是寂。主卽是常。則已備顯寂常心性。但時流久習斷滅戲論。故於見無動搖卷舒之處。寂義雖知。常義未領。今更躡此為問端也。迦旃延。及毗羅胝子。二外道名。梵語涅槃。此翻滅度。本是超脫生死之名。彼人邪計。謂死後斷滅。無復苦樂。卽名滅度。撥無三世因果。大邪見也。

 (子)二說示二。初明身有遷變。二明性無生滅。

 (醜)今初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消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昬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惟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始生曰孩。稍長曰孺。皮表名膚。文理名腠。二十三十曰長成。七十曰衰老。八十九十曰耄。今六十二。已近衰老。故名為迫。逮。及也。言死期將及也。殂落者。遷謝之義。紀者。一十二年。卽所謂且限十年。變其文耳。剎那者。最短之時。一念具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非精細觀察。不能知也。故曰。悟無生者。方見剎那。此一段文。可與人命呼吸為註腳。亦可與四運觀心作先容。真實為生死者。讀此必當惕然。

 (醜)二明性無生滅

佛言。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卽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此正於現前生滅身中。顯出真實不生滅性也。變化密移。客也。發白面皺。塵也。而如主如空之見性。不皺不變。性無生滅。奈何溺於斷見。而不自覺悟哉。末伽梨。亦外道名。與前二種外道。皆計斷滅者也。問曰。今有老眼昬花。觀水不辨清濁者。又雲何通。答曰。若領前文。盲人見暗之喻。則不須此問矣。故今文中。不惟說見精二字。必雲性未曾皺。以精猶帶妄。明昧或殊。性不可改。終非斷滅故耳。細心體會。則見見非見之旨。思過半矣。

 (子)三領悟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舍生趣生。且約破於外道斷見而言之也。又復應知。正生滅中。性不生滅。而此不生滅性。卽舉全體而舍生趣生。已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妙。否則仍是一分無常一分常矣。

 (癸)四約垂手顯見性無減二。初疑問。二示答。

 (子)今初

阿難卽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如來所指元無生滅。乃是見聞之性。喻如大海全體。阿難所計見聞之用。依舊局在身中。喻如大海一漚。先須知此問端下落。方知下文答在問處。

 (子)二示答二。初順世立喻。二正以法合。

 (醜)今初

卽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卽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佛卽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此先立同喻以為法說張本也。舊註喚正為倒。喚倒為正。先與世人苦諍一番。全無道理。又與下文法合之處毫不相應。極為不通。交光破之甚快。蓋阿難與佛。俱惟順於世間。但取臂之雖倒不失。人所易明。心之雖倒不失。人所難曉。以易例難而已。若此顛倒等者。意謂均此一手臂也。上指則名為正。何曾增一絲毫。下指便名為倒。亦何曾減一絲毫。不過是首尾相換而已。此乃世間人一倍瞻視。極其明白者也。故下文卽以法合。文理俱暢矣。母陀羅手。此雲印手。一倍。猶言明白更加明白。

 (醜)二正以法合三。初直舉法合。二勅令諦觀。三備明倒因。

 (寅)今初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凈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承上而言。手旣如此。則知汝身佛身。亦可以比類發明矣。如來之身名正徧知者。譬如手雖無增。但上指於空。則頭是頭。尾是尾。舉世皆以為正也。汝等之身號性顛倒者。譬如手雖無減。但垂臂下指。則頭作尾。尾作頭。舉世皆以為倒也。此但直爾法合。未出所以顛倒之相。故下文且令諦觀。

 (寅)二勅令諦觀

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手之顛倒易知。身之顛倒難見。所以勅令諦觀。意欲其恍然自悟。而積迷旣久。故不知也。

 (寅)三備明倒因又二。初示無倒性。二示顛倒相。

 (卯)今初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徧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海潮音者。應機而發。猶如大海潮不失限。又其音圓徧。猶如海潮普徧圓滿也。此是第二番徹底顯性之文。以阿難不達現前一念見聞之性。本自豎窮橫徧。量若虛空。亦無虛空之相。而固認藐爾身心。不知身心。但是心中所現之物。非能現也。故今直指之曰。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惟是汝今現前一念見聞之心所現。汝所謂身。汝所謂心。皆此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之物耳。以吾人現前一念見聞之性。離名絕相。故曰妙。洞徹虛靈。故曰明。體無偽妄。故曰真。性無雜染。故曰精。合此四義不可思議。故曰妙心也。色。卽十一色法。心。卽八識心王。諸緣。卽所謂心法四緣生。色法二緣生等。心所使。卽五十一心所法。諸所緣法。卽二十四種不相應行。乃至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也。此等諸法。皆唯現前一念見聞之心所現。此現前一念見聞之心。卽是妙明真精妙心。非同阿難等惑在身內昬擾擾相之心也。達此現前一念見聞之心無法不現。則首是首。尾是尾。如手上指。雖無所增。舉世皆以為正。此如來之身所以為正徧知也。

 (卯)二示顛倒相

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昬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卽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謂此現前見聞心性。不假修證。故名本妙。寂而常照。故名圓妙明心。照而常寂。故名寶明妙性。隻今現現成成。無餘無欠。雲何汝等不肯體認。乃覿面而遺失之。反於此本悟體中。僅僅認取一點迷情。遂將此本覺性海。晦昧而成頑空。於空昧中。結暗而為幻色。以此幻色。夾雜迷情妄想。隨所想相。以之為身。聚集妄想緣氣。於內搖蕩。趣逐外境而奔馳騰逸。喚此昬擾擾相以為心性。而不知其實非心性也。一迷此以為心。則決定惑為色身之內。而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我現前一念妙明真心中物也。昬擾擾相等者。迷妙明心。故舉體成昬。迷明妙性。故舉體擾擾。迷本妙心性。故舉體惑為色身之內。不知汝自妄認昬者為心。而現前圓妙明心元未嘗昬。汝自妄認擾者為心。而現前寶明妙性元未嘗擾。汝自妄認身內為心。而現前本妙心性元非在內。試詳味前文盲人見暗。乃至後文覺非眚中諸義。當自得之。譬如大海雖舉體成漚。而海體何曾減失。但上文如來所拈現前見性。正指大海全體。而阿難隻今所計見聞必不生滅。仍復局在身中。正如一浮漚體。夫認一浮漚。已是迷情。目此一漚為全潮瀛渤。豈非迷中之迷。此正首尾倒置之甚。如我垂手向下。雖無所減。而舉世皆以為倒矣。豈不可憐愍哉。然認悟中迷。意稍難解。今更以兩義釋之。一約無始無明。二約現前觀照。一約無始者。本覺之體。名之曰悟。真如不守自性。不覺念起而有無明。名悟中迷。因明立所。自體轉成頑空相分。故言晦昧為空。覺明空昧相待生搖。便有風大。乃至四大等。具如第四卷中所明。故言結暗為色。妄想攬取少分四大以為自身。便有十二類生差別。故言想相為身。餘皆可知。二約現前者。若一念觀智分明。則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覿體全彰。若之為悟。此時並無虛空四大身心等相可得。若一念失於觀照。卽復舉體成迷。而空色身心。俄然幻現。所謂晦昧為空等也。又復應知。若無無始無明。則無現前一念。若離現前一念。亦別無無始無明。故此二義。隻成一義。隻要阿難大眾。識取現前見聞之性。不墮迷情而已。狂心頓歇。歇卽菩提。一念相應一念佛。豈更有無始無明積聚處所。可追取而斷之耶。學者不可不知。

 (癸)五約標指顯見性無還二。初陳請。二開示。

 (子)今初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大凡久執緣影。旣不能全體放下。則於妙明見性。必不能直下承當。此是但聽說法。不知反觀心性之通病也。惟其不肯反觀心性。仍計緣心實能聽法。而不知緣影無性。決無聽法功能。能聽法者。卽是本元心地之力用耳。

 (子)二開示二。初以喻總明。二就體別簡。

 (醜)今初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惟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惟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卽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瞭故。汝亦如是。

意謂緣影之心。的的不能聽法。而汝等尚妄以為能聽法耶。旣妄計緣心能聽。則幷我所說之法。亦為塵緣。而非得法性。如人觀指。終不得月矣。結中雲汝亦如是者。應以法合之曰。今佛以聲音指示汝等見性。汝等因我說法。當應反觀自己見性。若復分別法音以為見性。汝等豈惟亡失見性。亦亡法音。何以故。以法音聲為見性故。豈惟亡此法音。亦復不識誰是有知。誰是無知。何以故。卽以法音緣影為是有知而能聽法。如以指為明。而真能聽法之妙明心。反未敢認為本元心地。如以月為暗矣。豈不謬哉。此中總以月喻見性。指喻法音。觀指之影喻緣心也。

 (醜)二就體別簡二。初簡緣心可還。如觀指影。二示見性無還。如天上月。

 (寅)初中二。初近就音聲分別以明無性。二廣歷諸法分別以示可還。

 (卯)今初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方可名為汝心。)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今)此(分別音者)亦(復)如是。若(使)真(是)汝心。則無所去。雲何(今乃)離聲(更)無分別(之)性。(與掌亭人不相似耶。)

此中初二句。是縱詞。譬如下。是設喻。此亦如是下。是以法合而奪之也。

 (卯)二廣歷諸法分別以示可還

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為主。

此極言一切分別皆無自性。皆是可還。而決不可誤認為主也。承上文言。斯則豈惟因聲而有分別之心。毫無自性。卽汝分別我三十二相妙容之心。離諸色相亦更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香味觸法之心。離彼香味觸法。亦更無分別性。縱令分別彼都無非色非空境界。拘舍離等所昧為冥諦者。亦卽以此冥諦而為法緣。若離此冥諦法緣。亦更無分別性也。繇此言之。分別聲者。還之於聲。分別色者。還之於色。乃至分別冥諦者。還之於冥諦。汝若欲認此分別以為心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為主耶。此文必須如此消釋。方有著落。舊解誤以分別都無四字為都無分別。謬雲旣破分別。兼破無分別。不知無分別有何過咎而忽破之。且冥諦正屬分別見惑所攝。何嘗是無分別耶。文理不通。可嘆可恨。今謂都無二字。是其所分別境。非色非空四字。卽是都無註腳。此非色非空。實是自心現量境界。繇彼外道邪見分別。不達惟心。所以昧之為冥諦耳。

 (寅)二示見性無還如天上月又二。初承責咨請。二正示無還。

 (卯)今初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卯)二正示無還又三。初就月喻顯法體。二以可還顯不還。三結不還是本心。

 (辰)今初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此直指現在見精如天上月。不同緣塵分別之如月影也。但以見為能見。佛為所見。於一體中。妄成見相二分。猶如捏目。妄見二月。不得卽名之為妙精明心。若達能所不二。惟一真心。則如來藏性。覿體無遺矣。

 (辰)二以可還顯不還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昬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墻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猶言差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徧是空性。鬱[土*孛]之象。則紆昬塵。澄霽斂氛。又觀清凈。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之本)因屬日。是故還(之於)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墻宇。緣還分別。(亦是差別之義)頑虛還空。鬱[土*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總)不出(於)斯類。汝(今)見(此)八種(之)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今)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而)見(總)無差別。(豈可還乎。)

見無差別。正顯與八種塵緣不同。故終不可還也。

 (辰)三結不還是本心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凈。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言八種塵緣之可還者。旣自然非汝。則此見精明性。不容汝有所還者。非是汝之本元心地而是誰哉。此心不可思議。故本妙。此心能見八種。故本明。此心不是八種。故本凈。而今汝自迷悶。反不敢認為本元心地。所以喪本受輪。枉漂溺於生死海也。大似演若迷頭認影。豈不深可憐愍。

 (癸)六約周徧顯見性非物二。初示無差別義。二示無大小義。交光於此分作二番。或復於此分作三番。總因不知阿難問處著落。故於答處自多鹵莽。而分作三番者。尤為穿鑿可笑。

 (子)初中二。初問。二答。

 (醜)今初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須知阿難此時。仍未全舍緣心。所以聽佛法音。不能直下反觀自性。卻於法音之上。變成一段昭昭靈靈光景現在目前。喚作見性。所以不敢謂是我之真性。不知設有昭昭靈靈一段光景。便是物件而非見性矣。故佛以非物破之。

 (醜)二答中三。初約迷悟明無差而差。二約自他明差而無差。三正示見性非物。

 (寅)今初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凈。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凈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阿那律。此雲無貧。天眼第一。徹見大千。故觀閻浮如掌果也。庵摩羅。此方所無。或翻難分別。以生熟難分故。此段文意。為顯見性惟一。迷悟天殊。然迷悟雖殊。見性無二。洞視分寸之見性。卽是窮盡國土之見性。譬如一星之火。便可燎原。無奈眾生自局迷情。而此見性。的是各各自具之真性也。

 (寅)二約自他明差而無差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徧覽水陸空行。雖有昬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汝之)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徧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凈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分別自他者。物是他而非自。見是自而非物也。極汝見源者。且就彼之見精分量邊際而言之也。此段文意。正顯種種有差別者。是物是他。清凈見精無差別者。非物非他。卽真汝性。所以酬其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之問也。

 (寅)三正示見性非物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旣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幷諸世間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徧。非汝而誰。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此正懸知阿難意中。誤認昭昭靈靈之物以為見性。故躡而破之也。文有三節。初若見是物下。以見旣是物。物應可見破之。次又則汝今下。以見旣是物。物亦能見破之。三阿難若汝見時下。雙承二義。結屬當人也。初文意者。若使此見。不是汝性而是一物者。則汝之見。旣是一物。佛之見。亦是一物。而汝亦可見佛之見矣。又汝若但以與佛同見前物者。卽名為見佛之見。則佛見時。旣見佛見之處。佛不見時。何不亦見佛不見之處乎。蓋彼旣謬謂見是一物。則佛放出此一物時。見其放在眼前。佛收拾此一物時。亦當見其收拾在一處也。又若妄謂見有一個佛不見處。此則但是汝不見處。自然非彼如來分中不見之相矣。豈可以汝妄心中所想不見之相。謂是如來不見之相哉。如此展轉破竟。方結示雲。若汝實不見佛不見之地。則此見性。自然不是昭昭靈靈之一物。雲何而非汝性耶。次文意者。又若妄計見是一物。則物亦當能見。是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旣見物。物亦見汝。物體見性。紛然雜亂。不知誰能誰所。誰自誰他。誰為正報。誰為依報。破壞世諦法相。則汝與我。幷諸世間。不成安立。又豈有是理哉。此繇阿難全迷見性。認作一物。故得以此破之。若達一切惟心。則境智互照。便成四句法門。深顯第一義諦。而世諦法相仍無破壞矣。第三文者。承上破竟。方正結雲。阿難。若汝見時。但是汝見而非佛見。則見性周徧。非汝之真性而更屬誰。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本在汝。而不以為真。反取我言以求實。何耶。

 (子)二示無大小義二。初疑問。二答釋。

 (醜)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徧娑婆國退歸精舍。隻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墻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此繇阿難意中。仍以昭昭靈靈之物喚作見性。故雖如來重重結屬。彼則重重疑惑。終不敢認耳。必我非餘者。承上非汝而誰之語而言之也。至此。尚不肯認為自己。故佛以迷己為物責之。故知合前一節。的是同顯見性非物之旨。而分作三番二番者皆謬也。

 (醜)二答釋二。初破執。二會通。

 (寅)今初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雲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墻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此中文亦三節。初從一切世間至見有舒縮。直明大小內外等。總屬前塵邊事。與汝見性無幹。次從譬如方器至方相所在。借喻以明見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義。三從若如汝問至是義不然。結責其所問之非。初文易知。次文者。方圓諸器。以喻前塵。空喻見性。在方則方。在圓則圓。此是不變隨緣之義。方亦是空。圓亦是空。此是隨緣不變之義。義性如是。故定與不定皆為戲論也。若復欲令入無方圓者。喻顯返妄歸真意也。但除器方。空體無方者。喻顯此之妙性。正隨緣時。從來不變。但離妄緣。本體如故也。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者。喻顯性體元無諸妄。今亦無妄可除也。此喻雙顯性修妙旨。極為親切。人都忽之。第三結責。文亦易知。

 (寅)二會通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此卽第三番徹底顯性之文也。蓋十方依正。總是妙心中所現物。所謂盡大地是個自己。而今迷之以為外物。失於本有真心。反被外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豈知大亦惟心。小亦惟心。惟心之大。大卽法界。元無大相。惟心之小。小亦法界。元無小相。但使能達惟心。則悟物為己。便能轉物。若能轉物。則物物皆己。頓同如來。幻化空身卽法身。故身圓明。無明實性卽佛性。故心圓明。微塵國土。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故不動道場。一毛端法界之性。卽十方國土法界之性。故徧能含受也。而阿難猶以昭昭靈靈之一物為見性。不敢認為已性。何哉。

 (癸)七約無是非是顯見性惟真二。初疑問。二答釋。

 (子)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分明)現在我前。(此)見(旣)必(是)我真。(性則)我今(現在)身心復是何物。而今(此之)身心(卻是)分別有實。(猶言實有分別)彼(現前)見(性凝然不動)無別(功能)分辨我身。若(此見性果然)實(是)我心。令我(現)今(可)見。(則此)見性實我。而身(反)非(是)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耶)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阿難自從屈指飛光驗見之處。已從分別心中。變現一種昭昭靈靈凝然不動光景。頓在目前。喚作見性。至聞百千大海譬喻。其計轉堅。故有未敢認為本元心地之疑。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之疑。若此見性必我非餘之疑。皆從此計發出。今被如來種種開示。勢窮力盡。方將病根一口呈露。而曰今此妙性現在我前也。舊解不達此意。故使前後問答。總無線索。

 (子)二答釋二。初斫破是非兩途。二會通真性一理。

 (醜)初中四。初正破是見。二轉破非見。三大眾茫然。四世尊安慰。

 (寅)今初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旣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祇陀林。徧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旣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旣以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凈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方許汝說現在汝前耳)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豈能指出見精示人)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是義非實一句。直奪其非。若實汝前已下。縱許而令指出也。阿難決定不能指出。則見性不現在前明矣。故印成之。

 (寅)二轉破非見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阿難言。我實徧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若樹卽見。復雲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雲何見空。若空卽見。復雲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佛言。如是如是。

常情旣聞破物是見。必將轉計物非是見。故乘此卽反征之。而阿難亦知其無非見也。佛亦印之。

 (寅)三大眾茫然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是義者。無是非是之義也。終者。義所歸竟。始者。義所從來。答中本是妙明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正顯是義之所始。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正顯是義之所終。又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則是非方始。繇是真精妙覺明性。則是非終息矣。

 (寅)四世尊安慰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此義難明。須待文殊對辯。故先以慈音安慰之也。無偽曰真。稱理曰實。不變名如。心境相應名不誑。懸見未然名不妄。亦名不異。如來五語。大與外道四種論議不同。須是諦審思惟。方有會悟。不宜徒自辱其哀慕。此亦策以觀心默體之意也。不死矯亂。解在行魔文中。

 (醜)二會通真性一理二。初文殊述疑啟請。二如來垂慈示答。

 (寅)今初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卽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若此前緣下。代眾述疑。惟願如來下。正請垂答也。

 (寅)二如來垂慈示答二。初示妙體絕待。二示迷悟得失。

 (卯)初中二。初正明絕待。二引例釋成。

 (辰)今初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幷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雲何於中有是非是。

此是第四番徹底顯性之文也。自住三摩地者。所謂自受用三昧。卽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是也。如來究竟。菩薩分證。故皆能知法自性。徹法源厎。不墮是非是妄想中也。見者。八識能緣之見分。見緣者。八識所緣之相分。此二卽是依他起性。如以麻為繩。亦如依於真月。捏成二月也。所想相者。於此相見二分。不瞭惟是依他起性。妄生我法二執。名為徧計執性。如以繩為蛇。亦如迷天上月。捉水中月也。如虛空華本無所有者。不惟徧計本空。抑且依他如幻。如麻上不惟無實蛇相。亦並無實繩相。真月不惟無影相。亦幷無二相也。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者。以真如不守自性。於自證上。幻成見相二分。隻此二分。全是自證之體。所謂正隨緣時。而常不變。如繩二分。全體皆卽是麻。如天二月。全體卽是真月。雲何可分是與非是耶。旣知繩卽是麻。二月惟一。則雖指蛇卽麻。指影卽月。亦無不可。但徧計無體。故不說之。此菩提。亦指四智菩提。所謂第八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大圓鏡智菩提妙凈明體。第七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平等性智菩提妙凈明體。第六識之見相二分。元是妙觀察智菩提妙凈明體。前五識之見相二分。元是成所作智菩提妙凈明體。寂照不二。故妙。照而常寂。故凈。寂而常照。故明。又旣是菩提妙凈明體。亦卽涅槃元清凈體。妙故卽是性凈涅槃。凈故卽是方便凈涅槃。明故卽是圓凈涅槃也。

 (辰)二引例釋成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為復)更有(一個)文殊是文殊者。為(復竟)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真正)文殊。(但)於中實無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此中文亦三段。初以文殊為例。二此見妙明下。以法合釋。三如第二月下。更舉喻釋成也。初文可知。次文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者。亦如文殊實無是非二相也。蓋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圓成實性。妄為色空之相分及聞見之見分耳。三卽舉喻釋雲。加捏目妄見二月。豈可謂一是一非乎。但瞭月體本真。則是非戲論自永息矣。

 (卯)二示迷悟得失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繇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謂若不達依他無性。觀見是見觀塵是塵。饒他種種發明。總名妄想。決定不能超出是非兩關。此言迷之失也。繇此見與見緣卽是真精妙覺明性。故達之者。卽能令汝超出於有所指無所指之兩疑。此言悟之得也。故知妙理無二。所爭隻迷悟之間耳。可不以開圓解為急務乎。

 (癸)八約外道世諦對簡。顯見性非因緣自然三。初對外道簡自然。二對世諦簡因緣。三結顯自性。

 (子)初中二。初疑請。二開示。

 (醜)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徧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但)與彼(外道)自然(必有差別)。雲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此中文亦三節。初一節。是疑濫同外計。世尊亦曾下。為第二節。是疑違昔契經。與彼自然下。為第三節。正請開示真義也。須知佛之所說。深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妙理。與彼外道何啻天淵。外道冥諦神我。已被藏教破無不盡。何容以此而濫圓宗。但末世談圓。有言無旨。實去外道邪計不遠。亦須略示差別源流。蓋佛言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者。卽是真如不變之性。舉全體而隨緣。如舉真月之全體。妄成兩月。而兩月之外。更無真月可得也。外道所計冥諦神我能生萬物。則冥諦神我為能生。萬物為所生。能生是常。所生無常。一不同也。又佛言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者。卽是真如隨緣之相。仍全體而不變。如指二月之全體。總是真月。而真月之外。更無兩月別體也。外道所計。萬物各有體相。而並推冥諦神我以為生因。則子不似父。因果皆非。二不同也。況佛言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則彼都無非色非空境界。及昭昭靈靈境界。亦是自心一種相分。彼方昧之以為冥諦。以為神我。不達惟心。尤為大不同也。有此三種不同。所以大小乘經。咸說因緣深義以摧破之。今阿難強欲引同。其深知末世之流獘者乎。

 (醜)二開示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雲何見明。

此正重明不變之見性。舉全體而隨緣。別無自體可得也。卽明暗塞空。求見性之自體。瞭不可得。離明暗塞空。別求一見性之自體。又安可得哉。若外道所計冥諦。則以空暗而為自體。所計神我。則以空明而為自體。不倫甚矣。

 (子)二對世諦簡因緣二。初轉計。二破斥。

 (醜)今初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旣非自然。必屬因緣。此通途情計之所不免。故今還擬是因緣教。但旣雲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雲何得與因緣之義相合耶。

 (醜)二破斥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塵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此正重明舉體隨緣之見性。仍自舉體不變。非藉明暗塞空為因緣也。因者。親因。緣者。助緣。祗是親疏之別耳。

 (子)三結顯自性二。初正示離過真體。二結責滯著名相。

 (醜)今初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卽一切法。

此中非因非緣亦非自然二句。是雙遮雙破。非不自然一句。例應先有非不因緣一句。是雙照雙立。無非不非無是非是二句。乃是遮照同時。破立非別。離一切相句。牒上諸句。一總遮破情執。卽一切法句。躡上情執旣破。當下照立法體也。此離一切相卽一切法二語。貫通一切圓融道理。罄無不盡。請更拈之。頭手動搖開合。見無動搖舒卷。離一切相也。非風幡動。仁者心動。卽一切法也。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離一切相也。身後舍生趣生。卽一切法也。空體無方。離一切相也。在方器中非無方空。卽一切法也。指皆是物無是見者。離一切相也。微細發明無非見者。卽一切法也。見與見緣幷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離一切相也。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卽一切法也。及至下文非和合生離一切相也。非不和合。卽一切法也。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瞭無所得。離一切相也。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卽一切法也。清凈本然。離一切相也。循業發現。卽一切法也。如來藏本妙圓心十界俱非。離一切相也。如來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卽。卽一切法也。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卽離非。離一切相也。是卽非卽。卽一切法也。以要言之。離一切相。卽所謂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卽一切法。卽所謂終日不變終日隨緣。此是第五番徹底顯性之文。

 (醜)二結責滯著名相

汝今雲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祗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

妙性不可思議。言思路絕。唯直下觀心。庶幾有相應分。若欲措心思之。言說議之。不啻撮摩虛空矣。

 (癸)九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三。初引昔致疑。二對理征破。三正示見性。

 (子)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雲何嘗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雲何。

見性具四種緣者。謂眼識現行。須藉十緣方起。略但言四。此約虛妄見性。非今所明之真性也。妄見藉緣。自無實性。所以無我我所。不同外道邪妄因緣。若知無性之義。則知諸法本空。循業發現。若知循業發現。則知本如來藏。此因緣深義。所以徧為通別圓教作根本也。而阿難執文昧旨。尚未達於因緣卽空。又安能知卽假中耶。四緣合十緣者。空緣明緣。含於境緣。心之一字。具含六緣。謂作意緣分別依。染凈依。根本依。種子依。開導依也。眼卽根緣。若以常途四緣收此十緣者。種子為親因緣。自相分境為所緣緣。開導依為等無間緣。餘七幷本質境。皆為增上緣也。

 (子)二對理征破二。初直明昔說隨情。二正顯見性非緣。

 (醜)今初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笫一義。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依於世諦。名隨情說。依第一義。名隨智說。雙顯二諦。名隨情智說。今明向日所說。是以世諦破邪計耳。非謂第一義中。實有因緣也。

 (醜)二正顯見性非緣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雲何名見。雲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則應)二相俱名不見。(矣)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雲何不見。

因明有見者。虛妄眼識徧計執情也。明暗俱見者。識精見分依他起性也。見分如第二月。自與月影不同。

 (子)三正示見性二。初直示真性。二騰疑細釋。

 (醜)今初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是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雲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凈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旣為辨相分之非見分。因更點示見分之非自證也。明暗塞空等。總是相分。見聞覺知等。總是見分。於一自證體上。妄起見相二分。離卻自證本體。何處更有二分。而此二分。終非自證本體。如於一月。妄見二月。離卻月體。何處更有二月。而此二月。終非一月真體。故曰汝復應知。見性起於見分之時。見性非是見分。當知見性。猶離見分之妄。見分所不能及。雲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喻如真月起於二月之時。真月非是二月。當知真月。猶離二月之妄。二月所不能及。雲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又取下文喻意貼之。眼眚之時。眼非是眚。眼猶離眚。眚不能及。雲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也。蓋見精帶妄。已非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況此真見性耶。此真見性。卽名清凈實相。以其離一切相。卽一切法故也。離一切相者。喻如真月無二月相。卽一切法者。喻如二月唯真月體。此見見非見之性。亦復如是。惟其幷見分而非之。方可並相分而卽之。所當善思而深自薦取。以此卽是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真體。故卽是一門超出妙菩提路。

 (醜)二騰疑細釋二。初阿難騰疑。二如來細釋。

 (寅)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凈。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此問特求發明見見非見之義。故下答雲。此實見見。雲何復名覺聞知見。的是見見非見釋文。有人從此判作酬三摩請。絕不與上章相蒙。可謂昧文失旨。錯謬甚矣。問中和合不和合。與因緣自然。一往似同。再研則別。一往同者。因緣是和合義。自然是不和合義。再研別者。因緣單約隨緣之用。是正教所申。自然單計不變之體。是外道所昧。若謂一分不變之體。一分隨緣之用。交互成事。名為和合。若謂不變者自不變。隨緣者自隨緣。判然各別。名不和合。此二通於內外大小。須以三印一印等簡其邪正偏圓。茲不繁述。可以意知也。阿難聞佛責雲。雲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但因緣自然。已經破斥。和合不和合義。猶未發明。故曰心猶未開。又旣未達性體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妙。則雖聞說非因緣非自然。亦未瞭徹。故曰心猶未開也。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者。於見精義。尚自領會未徹。況此更加一層深奧乎。然如來初番直指見性是心非眼。已的指此見相二分所依體性。正是第一見字。是故失燈眼而不滅。得燈眼而不生。手開合而不開合。頭動搖而不動搖。年遷變而不遷變。隨顛倒而無減失。乃至無縮無舒。無斷無續。無是無非。非自然非因緣。而結之以離一切相。卽一切法。皆是於隨緣中。指出常不變性。無奈阿難覿面錯過。僅作見精領會。仍自領會不親切耳。然此第一見字之體。若未領會。則於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等戲論。決定擺脫不出。故答文中。但以二妄合明。顯此見性終日在妄。終日恒真。達此性體。則和合及不和合。皆悉遠離矣。

 (寅)二如來細釋三。初訶誡許宣。二合明二妄。三顯示歸真。

 (卯)初中二。初經傢敘意。二如來誡許。

 (辰)今初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陀纙尼。此雲總持。謂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也。大陀羅尼者。所謂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卽下文陰入處界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也。以陰入處界七大等法。隨拈一種。皆卽全體如來藏性。皆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故名大陀羅尼。依此熏修。則為種種三昧。所謂眼根三昧。乃至意根三昧。色塵三昧。乃至法塵三昧。眼識三昧。乃至意識三昧。持地三昧。乃至唯識三昧。故名諸三摩提。一一三昧。無非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皆是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十方如來一門超出。故名妙修行路也。將欲敷演者。前文顯示見性。大蘊已彰。餘疑無幾。今將乘此。並顯一切法性也。蓋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中。皆以眼見居首。見性旣爾。餘性可知。故當徧歷諸法。備顯藏性。開圓頓解。以為真修之本矣。

 (辰)二如來誡許

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瞭。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此責其聞法而不觀心。不能通達全性之修也。奢摩他微密觀照者。卽是圓頓止觀。始從名字。終至究竟。靡不繇之。而今但事強記。則有聞無慧。所以不瞭全性所起之止觀。不達見見非見之體性也。

 (卯)二合明二妄二。初直示二妄。二進退合明。

 (辰)初中二。初總標。二別釋。

 (己)今初

阿難。一切眾生輪回世間。繇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雲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一切眾生者。九法界眾生也。輪回世間者。同居世間。分段輪回。方便實報世間。變易輪回也。二顛倒分別見妄者。卽指別業同分二妄見也。二皆是惑。所謂見思塵沙無明也。當處發生者。有惑卽必有業。所謂見思發有漏善惡不動諸業。塵沙發無漏偏真業。無明發亦有漏亦無漏二邊業也。當業輪轉者。有業卽必有苦。所謂見思業。同居輪轉。塵沙業。方便輪轉。無明業。實報輪轉也。惑業苦三。如惡叉聚。不相暫離。又惟心所現。全體虛妄。無所從來。無所至去。故言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也。別業妄見者。唯獨自見。同分妄見者。與眾同見。同別雖殊。虛妄則一。一切眾生。於念念中。皆悉具此同別二種妄見。所以妄受輪回。然終日在二妄中。而見性依然如故。此所謂見見非見。悟之則輪回息矣。

 (已)二別釋二。初釋別業妄見。二釋同分妄見。

 (午)今初

雲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雲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又復)名為何等。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雲何眚人目見圓影。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之與)見(二)俱(是)眚。(而)見(此)眚(者元)非(有)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尤不應言)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此中文有四節。從初至五色重疊。是立例以顯別見。次於意雲何至目見圓影。是征破以顯虛妄。三是故當知至非燈非見。是結顯妄本依真。四如第二月至非燈非見。是引喻更合前例。初文意者。先須以清凈目喻於正智。以清凈燈光喻於如如。蓋見性圓滿。光性圓滿。無邊無畔。無是無非。所謂無智外之如。為智所證。無如外之智。能證於如也。復次目有三義。所謂慧眼。法眼。佛眼也。燈有三義。所謂真諦燈。俗諦燈。中諦燈也。見思惑。是慧眼赤眚。安於真諦燈上。見有同居五陰五色重疊。塵沙惑。是法眼赤眚。妄於俗諦燈上。見有方便五陰五色重疊。無明惑。是佛眼赤眚。妄於中諦燈上。見有果報五色重疊。此約一喻豎論三惑也。又三惑當體全空。三惑皆屬假名。建立三惑皆卽不可思議。不達三惑本空。總名見思。不達三惑假名建立。種種藥病無量因緣。總各塵沙。不達三惑體卽法界。總名無明。此於豎三惑中橫論三惑也。第二文者。明此圓影。旣非是燈是見。亦非離燈離見。全體虛妄。亳無實法。意顯三土五陰。旣非正智如如。亦仍不離正智如如也。第三文中。色實在燈者。意顯如如真理。本具法性五陰也。見病為影者。意顯九界五陰。皆繇妄惑建立也。影見俱眚者。意顯眾生見有內身外境能見所見。無非是妄也。見眚非病者。意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也。蓋見相二分。全依自證。故自證雖舉體而成見相。其體不變。如眚影二妄。全依凈目。故凈目。雖舉體而成二妄。其目仍存。故曰見眚非病。正所謂終日在妄。終日恒真也。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者。收前第二征破之文。結顯無是非是之義也。第四文者。更舉二月之喻以合前例。真月喻燈。二月喻五色重疊。非卽月故非體。非離月故非影。猶上文所謂非是燈色。亦非離燈別有也。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者。目仍喻目。捏喻赤眚。目本無捏。故不應說言是形。離目無捏。故不應說言非形。捏見二月。故不應說言離見。見體無捏。故不應說言離於非見。或此離字。應作是字。文更直捷。是形非形。約浮塵言。是見非見。約見精言。總猶上文所謂非是見色。亦非離見別有也。此亦如是下。舉例再合月喻。結顯此見惟是虛妄。文易可知。

 (午)二釋同分妄見

雲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祗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覩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佩玦。彗孛飛流。負耳虹霓。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此雖正釋同分妄見。然約此國。名之為同。若約彼國。依舊是別。可見若同若別。總惟一妄耳。暈者。惡氣環於日月。適者。日月薄食。佩玦者。妖氣近於日月猶如環佩。彗者。星芒偏指。孛者。星芒四出。飛者。星忽移去。流者。光跡相連。負耳者。陰陽之氣背日如負。旁日如耳。虹者。晨朝所現。霓者。晚暮所現也。

 (辰)二進退合明二。初總示。二別明。

 (己)今初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見雖有二。虛妄無殊。欲以易知例彼難知。使彼難知亦成易知。故須一進一退。方明其為妄也。蓋燈上圓影之虛妄無實。最為易知。以不眚者多故。不祥境界之虛妄無實。已自難知。以同見者眾故。然猶賴有彼國眾生不見不聞。可顯是妄。至於三土依正。九界同觀。若非如來自住三眛。安知一切皆同圓影。今以二事合明。方知一切能見所見。無非虛妄。而見見非見之性。則在妄恒真矣。

 (己)二別明二。初進別例同。二退同例別。

 (午)今初

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似前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卽見(傢之)勞。非(是外)色所造。然(而)見(此)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雖)似現前(之)境。元(非外境卽)我覺明見(體)所緣(之)眚。(是以)覺(體所起)見(聞覺知)卽(名為)眚。(而)本覺明心。(能)覺(此見與見)緣(者終)非眚。(也故此)覺(其)所覺(之)眚。(者此)覺(斷)非(墮在)眚中。此實(所謂)見見。(之性)雲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幷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卽見(體之)眚。非(是)見(此)眚者。(之真見也)彼見真精。(其)性(元)非眚者。故不(得)名(之為)見。

此進目眚一人之別業妄見。以例阿難一人之同分妄見。而深明見見非見也。文亦三節。初至終無見咎。是重舉前所立例。次例汝今日至覺聞知見。是正例阿難之見。三是故汝今至故不名見。是結顯在妄恒真也。初文終無見咎者。咎亦是病。見若果病。雲何能見於眚。猶上文所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此正指於眚而不眚。在妄恒真之見性也。次文以目觀見四字。卽虛妄見分。例上眚矚也。山河國土及諸眾生。卽虛妄相分。例上圓影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者。言此能見之見分。所見之相分。同是見傢之病。超例上文終彼見者目眚所成也。見與見緣似現前境者。追例上文雖似前境也。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卽眚者。例上眚卽見勞。非色所造也。本覺明心覺緣非眚。乃至雲何復名覺聞知見者。例上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也。第三文者。汝今見我之見字。卽上見明見暗見空見塞之見字。指能見之見分。如目眚也。我及汝幷諸世間十類眾生。指所見之相分。如圓影也。見相二分。皆卽見體之眚。而非是見此眚者之自體。如眚影皆非目也。彼見真精。雖終日在妄。而性元非眚。眚不能及。如目雖有眚。見性不失。故此見性。不得名之為見。旣不名見。則亦不得名聞名嗅名嘗名覺名知。然旣是見性。則亦卽是聞性嗅性嘗性覺性知性。此所以為常住真心性凈明體。而依此修行者。為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也。

 (午)二退同例別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幷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起於)見聞覺知虛妄病緣。(所以)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此先退一國之同分妄見。例同一人之別業妄見。然後總退十方依正之同分妄見。皆例同一人之別業妄見也。一國之人雖多。若以餘國望之。可例一人。一國所造業瘴。可例一人所有亦眚。一國所見不祥。可例一人所見圓影。如此重重虛妄。俱是無始見妄所生。更無他因也。例閻浮提下。展轉推至十方。一一退例別業妄見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者。例上一人之目。卽前文見見非見第一見字。見聞覺知虛妄病緣者。例上目中亦眚。卽前文第二見字。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者。例上燈光圓影。卽前文所舉明暗空塞等相是也。諸有漏國者。同居國有見思漏。方便國有塵沙漏。果報國有無明漏。諸眾生者。九法界眾生。妄生妾死者。同居分段生死。方便果報變易生死也。歷此同別二例。而見見非見之性。昭若日月矣。

 (卯)三顯示歸真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凈本心。本覺常住。

此承上文二妄合明。旣是全真起妄。在妄恒真。則知今欲返妄歸真。別無他術。祗須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而分段變易二生死因。卽便滅除。菩提不生滅性。當體圓滿。方知清凈本心。本覺常住。非關修證之所得矣。然欲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須要達此見見非見之性。蓋此見性。非但不是明暗空塞等相分。亦復不是見聞覺知等見分。如真月總非二月。而此見相二分。離於真性。別無自體。如二月實惟一月。若知正見二月之時。真月元不曾壞。又知隻此二月。實惟真月。則決不以手扭此二月。欲令和合。亦決不以手挽此二月。欲令遠離矣。凡夫貪逐色香味觸。如扭月令合。二乘訶棄三界五欲。如挽月令開。諸和合緣。是分段生死因。不和合緣。是變易生死因也。

 (癸)十破和合不和合餘疑。顯見性離過絕非。法爾現證二。初責迷。二征破。

 (子)今初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計自然者。謂相分外。別有見分可得。則成神我外道。計因緣者。謂相分外。別無見分可得。則成無我小宗。計和合者。謂不生滅性。與生滅相。兩相夾雜。計不和合者。謂生滅相。與不生滅性。絕不相幹。總屬戲論分別。由其不瞭全真起妄。全妄卽真。於中實無是非是義故也。佛知阿難必懷此計。故責迷而征破之。

 (子)二征破二。初破和合。二破非和合。

 (醜)初中二。初牒疑。二正破。

 (寅)今初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上文所雲和合妄生和合妄死。祗是世間妄想諸因緣性。所謂眚邊事耳。非謂所證菩提妙心。亦藉和合起也。汝旣末悟眾生本證菩提心體。必將疑其和合起矣。故須還借前塵以破其非。

 (寅)二正破又二。初破和。二破合。

 (卯)今初

則汝今者妙凈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雲何見明。若卽見者。雲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和者。如水土相和。先總列四句。次單就明和廣破。後例結餘三句也。初文可知。次文言若汝見精與明和者。且汝觀明之時。正當明相現前。何處雜有見精耶。若使見精明相。果是二物。分旣各有可辨。雜又作何形像。若明果非見者。雲何能見於明。若明果卽見者。雲何可見其見。必其見性圓滿。何處更可和明。若復明相圓滿。不合更容見精相和。況見精旣必異於明相。今使相雜。則雙失彼見性明相二種名字。雜旣失於明相見性二名。當知和明斷非義矣。例結可知。蓋使見精明相果有二物。方可說和說合。旣惟是菩提妙凈明體。雲何可說和合耶。

 (卯)二破合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凈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卽不與諸暗合。雲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旣不見明。雲何明合瞭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合者。如函蓋相合。亦先總列四句。次單就明合廣破。後例結餘三句也。初文可知。次文言若見精與明合者。暗時明滅。此見不應又與暗合。蓋明暗相反。如圓異方。不可圓蓋更合方函也。旣不與暗合。不應見暗。若許見暗不須暗合。應許明合不必見明。然旣許明合不必見明。雲何現在與明遇合之時。仍瞭於明而非瞭於暗耶。例結可知。

 (醜)二破非和合二。初轉計。二破斥。

 (寅)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前責迷中。業已並拂不和合義。今阿難承上破和合文。更復轉計見見非見之性。迥然超於見相二分之外。故曰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緣塵。指相分。念慮。指見分。此譬如聞說真月非是二月。遂謂二月之外。別有一真月也。

 (寅)二破斥又二。初破非和。二破非合。

 (卯)今初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雲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兩物異處。方名不和。元是菩提妙凈明體。更非兩物。說和說合。已自不可。況說不和合耶。文相易知。

 (卯)二破非合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加耳與明。瞭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雲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兩不相幹。方名不合。文義可知。別就見精顯性竟。

 (庚)三徧歷陰入處界會理為二。初總示。二別明。

 (辛)今初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瞭無所得。

此乘十番辨見。瞭知見性卽是妙覺明體。因卽徧例一切法性。一一無非妙覺明體。乃第六番徹底顯性之文。廣明一切因緣生法。無不卽空假中也。一切浮塵諸幻化相者。徧指能所八法所成根身器界。皆如幻化。謂色香味觸四塵。幻成地水火風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幻成一切根身器界。卽是因緣所生法也。當處出生者。如空中華。生無來處。隨處滅盡者。剎那卽滅。滅無去處。所謂我說卽是空也。幻妄稱相者。依於世諦。說有十界依正種種差別。所謂亦名為假名也。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者。法法全是性體。如華性卽空。二月之性卽是真月。所謂亦名中道義也。如是乃至五陰等者。重申上文之意而廣明之。所言諸幻相者。卽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耳。所言幻妄稱相者。不過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耳。所言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者。以此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故耳。所言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者。以其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瞭無所得故耳。略釋文竟。然此為陰入處界總提綱要之文。正所謂大陀羅尼。圓解藉此而開。圓行依此而起。今須更加詳釋。俾一經宗趣。咸得煥然。復為四意。一明何故用陰入虡界攝一切法。二明何故首列五陰。不立五陰圓通。別列七大。反立七大圓通。三明十法界皆論陰入處界。四明陰入處界。一一皆是大陀羅尼。初意者。一真法性。惟如如理及如如智。本無能所之分。繇真如不守自性。不覺念起而有無明。遂成能所二妄。一切見分。但有其名。名之為心。一切相分。有質可緣。皆名為色。當知名色二法。不出一真如心。但眾生旣在妄習。於此色心二法。迷情各有重輕。若二迷俱輕者。佛則為說名色法門。是色心俱合。但知一切惟是名色。則覓我我所。瞭不可得。若迷心重迷色輕者。佛則為說五陰法門。是合色開心。令於妄心覓我我所。瞭不可得。若迷色重迷心輕者。佛則為說六入及十二處法門。是合心開色。令於妄色覓我我所。瞭不可得。若二迷俱重者。佛則為說十八界法門。是色心俱開。令於妄色妄心。覓我我所。俱不可得。向旣以此顯妄無性。今還約此以顯無性之性。卽是實性也。且陰入處界。不過名色二法開合之殊。名色二字。攝一切法已無不盡。但說五陰。亦攝一切法盡。但十二處。亦攝一切法盡。但十八界。亦攝一切法盡。況具說耶。今旣具說陰入處界皆如來藏。更有何法而非藏性。是故備明此四科也。第二意者。五陰與十八界。旣無別體。則十八界圓通。卽是五陰圓通。又色心二法。雖雲互有開合。祗是曲曉迷情。其實性無開合。所以一法卽一切法。一切法卽一法。如言色陰。則十八界皆色也。言受陰。則十八界皆受也。言想陰。則十八界皆想也。言行陰。則十八界皆行也。言識陰。則十八界皆識也。又六塵雖似唯指色陰。卽是識傢相分。卽是造作遷流。卽是妄想所現。卽是六根所受。故一一塵皆具五陰。塵旣全具五陰。則六根六識。一一全具五陰。尤可知也。故下文於第一決定義中。總示五濁妄相須破。於二十五圓通中。別明十八界真性須顯。當知破五濁妄相。卽是破十八界妄相。顯十八界真性。卽是顯五陰真性。故耳根圓通中。卽備明澄濁破陰功夫。而後文破五陰超五濁。仍是二十五種圓通之所通用。故不必更立五陰圓通也。又七大雖復別列。亦非陰入處界之外更有別法。地水火風空五大。及浮塵六根。勝義五根。皆卽色陰。見聞覺知。卽是受陰。識大。卽想。行。識。三陰。又六根六塵中所有堅相。總名地大。所有濕相。總名水大。所有暖相。總名火大。所有動相。總名風大。所有空相。總名空大。六根見聞覺知。總名根大。六識。總名識大。旣與十八界五陰元無二法。但就妄情總別不同。亦得立之為所觀境。於此七大境中。亦皆圓破五陰。圓超五濁。是故須立也。三明十法界皆論陰入處界者。又為三意。初總示其名。二明相皆虛妄。三明性皆真實。初總示其名者。佛法界。法性非漏非無漏五陰。所謂真善妙色。第一正受。無上妙慧。真性解脫。一切智見。佛十八界。所謂佛眼佛耳。乃至佛意。佛色佛聲。乃至佛法。佛眼識。乃至佛身識。為成所作智。佛意識。為妙觀察智。佛意根。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菩薩法界。亦有漏亦無漏五陰。所謂凈不凈色。樂無樂受。我無我想行。常無常識。菩薩十八界。所謂法眼法耳。乃至法意。漏無漏色。乃至漏無漏法。漏無漏眼識。乃至漏無漏意識。聲聞緣覺法界。無漏五陰。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乃至慧眼慧耳。無漏十八界等。人天法界。善有漏五陰。乃至十八界等。四惡趣法界。惡有漏五陰。乃至十八界等。二明相皆虛妄者。十法界陰入處界。一一皆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幻妄稱相。何以言之。一心具足染凈種子為因。染凈諸法以為其緣。心外別無染凈諸法。染凈法外。亦別無心。不瞭稱迷。對迷說悟。迷故非染成染。悟故非凈成凈。若迷染因緣和合。虛妄有九法界相生。則佛法界之相隨滅。若迷染因緣別離。虛妄名九法界相滅。則佛法界之相隨生。若修德始覺有功。悟凈因緣和合。虛妄有佛法界相生。則九法界之根隨滅。若性德真如不守自性。悟凈因緣別離。虛妄名佛法界相滅。則九法界之相隨生。乃至三塗為染。人天為凈。有漏為染。無漏為凈。偏真為染。出假為凈。二邊為染。中道為凈。但中為染。圓中為凈。又見思為迷。空智為悟。耽空為迷。道智為悟。無明為迷。一切種智為悟。如此傳傳論於染凈迷悟。傳傳各有和合別離。傅傳說於妄生妄滅。故曰十法界陰入處界。相皆虛妄也。問曰。九界之相。可名為妄。佛界妙相。全合性真。雲何亦名為妄。答曰。對迷說悟。對染說凈。其體雖真。其名則妄。譬如演若達多。忽悟本頭非從外得。頭雖是實。而悟得兩字。全無實法。不過因於迷失而言之耳。所謂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此之謂也。三明性皆真實者。十法界陰入處界。一一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其性真為妙覺明體。且如地獄色心。六交報境。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眾苦相貌。歷然差別。總是惟心所現。因心成體。豈非卽空卽假卽中。地獄尚卽三德秘藏全體。況餘趣耶。問曰。佛界之性。可名為真。九界之性。全屬迷染。雲何亦名為真。答曰。醉見轉屋。屋實不轉。迷南為北。方實不移。狂走怖頭。頭實不失。疑繩作蛇。繩原是麻。全水成冰。冰性元濕。清水成濁。濁外無水。故曰。觀相元妄。觀性元真。謂觀性傢之相。則無相非妄。故十界皆得名妄。若觀相傢之性。則無性非真。故十界皆得卽真。此圓修圓證極要綱宗。前文所明二種根本不離一心。後文所明生死涅槃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亦得例雲惟汝六塵。惟汝六識。皆謂此也。關系非輕。不辭繁辯。觀者諒之。 四明陰入處界。一一皆是大陀羅尼者。且如色陰。旣雲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而此藏性。從來無有分劑。無有方隅。不可割裂。不可分配。故隨舉一微塵色。皆卽藏性全體所成。皆卽具於藏性全用。如一微塵。一切微塵亦復如是。如一色陰。一切諸陰諸入處界亦復如是。譬如日輪照四天下。隨一一人。各見全日之體。隨其一人所見全日之體。卽具徧照四洲之用。又隨一剎那頃所見日之全體大用。卽是嗱古嗱今盡未來際之體用也。惟其隨舉一色。卽是藏性全體大用。故得色為法界。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受想行識為法界。乃至根塵識等為法界。亦復如是。又五陰為大陀羅尼者。此經雖不立五陰圓通。然四教四念處觀。皆依五陰。用四念處。收今二十五種圓通。罄無不盡。而圓教四種念處。皆不思議。一念處一切念處。一切念處一念處。尚總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持十界權實一切諸義。更何法義而不以此為總持耶。六入為大陀羅尼者。如眼入卽空假中。卽空故名慧眼。卽假故名法眼。卽中故名佛眼。故曰盡大地是山僧一隻眼。阿那律陀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卽是依此眼入如來藏性而修。亦可雲。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那律陀。豈可謂斯義獨在耳門。特以阿難一向多聞。今卽示以從聞思修勝妙方便。所謂隻須就路還傢。不用改弦易轍耳。倘勝劣情見未忘。全墯眾生徧計妄想。況圓通之義。妙在一卽一切。一切卽一。是知所觀之境雖別。所顯之諦何殊。迷時妄說有六。悟則尚不名一。眼之實性。卽餘五根實性。亦卽六塵實性。亦卽六識實性。亦卽五陰七大實性。若遇當機。亦可借阿那律陀。備顯初於見中入流亡所圓超五濁功夫。亦可於眼根圓通。備顯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故知卽是大陀羅尼。卽是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也。耳入為大陀羅尼。具如大士圓通。至文自知。無俟更說。鼻舌身意。亦可例知。六塵為大陀羅尼者。如色塵卽空假中。卽空故名無漏色。卽假故名漏無漏色。卽中故名真善妙色。盡大地拈來是一微塵。一微塵卽是全體法界。妙色密圓。具足三十二應等如上說。餘五塵亦可例知。六識為大陀羅尼者。如眼識卽空假中。卽空故名一切智眼。卽假故名道種智眼。卽中故名一切種智眼。見覺明圓。具足三十二應等亦如上說。餘五識皆可例知。七大為大陀羅尼者。如地大卽空假中。卽空故同居地一切皆平。卽假故方便地一切皆平。卽中故果報地一切皆平。妙蓮華佛知見地。具足三十二應等亦如上說。餘六大皆可例知。故前文雲。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此之謂也。於此會得。則性修妙旨。思過半矣。

 (辛)二別明四。初明五陰性。二明六入性。三明十二處性。四明十八界性。

 (壬)初中二。初總征。二別釋。

 (癸)今初

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梵語塞犍陀。此翻為蘊。古翻為陰。蘊謂積聚。陰謂覆蓋也。凡夫五法。積聚見思。覆蓋真諦。二乘五法。積聚塵沙。覆蓋俗諦。菩薩五法。積聚無明。覆蓋中諦。佛界五法。積聚恒沙稱性福慧。覆蓋法界一切眾生。皆名為蘊。亦皆名陰。

 (癸)二別釋五。初明色陰卽藏性。(至)五明識陰卽藏性。

 (子)今初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凈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旣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卽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更有一個)阿難。(於中起滅)若目出者。旣從目出。還從目入。卽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旣(為)華(於)空。旋合(自)見(其)眼。若無見者。出旣翳(於虛)空。旋當(自)翳(其)眼。又見華時。(華已出去)目應無翳。(當號清明)雲何(及以見)晴空(者)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五陰文。一一皆有四節。從初至亦復如是。是舉因緣生法。卽總示中所稱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也。次是諸狂華至號清明眼。是明因緣卽空。卽總示中所謂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瞭無所得也。三是故當知色陰虛妄一句。是明因緣假名。卽總示中所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幻妄稱相也。四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一句。是明因緣卽中。卽總示中所謂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也。初文中。清凈目。喻本覺真智。晴明空。喻真如妙理。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喻寂光真境。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喻真如無始覺力。不守自性。不覺念起而有無明。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喻寂光真境之中。妄見果報方便同居三土依正色法。故結合雲。色陰當知亦復如是。形質可緣。名之為色。共十一法。卽外六塵及內五根。依此虛妄色法生滅分位差別。便有國土劫數正報壽命種種延促不同。總名劫濁。此以九法界中佛界真善妙色。喻妙晴虛。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乃超劫濁。以佛法界中九界生死幻色。喻於空華。微塵劫數修短之相宛然。總名劫濁也。次文者。就喻簡責無性。顯其卽空。若法說者。應雲九界妄色。非真如出。非正智生。若如出者。旣從如出。還從如入。若有出入。卽非真如。如若非如。自不容其色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智出者。旣從智出。還從智入。卽此色性從智出故。當合有知。若有知者。去旣為色於如。旋合自知其智。若無知者。出旣障於真如。旋當自障其智。又見色時。智應無障。雲何寂光名為種智。第三文。點示十法界色。總屬假名。以華喻九界妄色。迷空為華。華無生相。以空喻佛界真色。華滅空生。空無生相。故皆是虛妄也。第四文。非因緣非自然性者。直指如來藏性。隨緣不變。故非因緣。不變隨緣。故非自然。今十界色陰。皆本卽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如來藏性也。下皆準知。

 (子)二明受陰卽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旣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聊舉手掌相摩一種觸受。以例九界觸緣生受。同此虛妄也。據法相宗。受是徧行五心所之一種。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起愛為業。徧與八識心王相應。若約六根領納六塵。則有六受。一一各有苦受。樂受。及不苦不樂受。成十八受。凡夫領納同居六塵。二乘領納方便六塵。菩薩領納果報六塵。總是因緣生法。依此虛妄受陰。便有見濁。蓋所受是塵。能受是托根之心。不瞭六受用根。本如來藏。所以凡夫起有我見。二乘起無我見。權教菩薩起亦我亦無我見。非我非無我見。總名見濁也。此文本是舉例。不是舉喻。若欲作喻釋者。則以性無違順。喻九界中佛界正受。以澀滑冷熱。喻佛界中九界幻受。澀喻三塗苦受。滑喻人天樂受。冷喻二乘枯受。熱喻菩薩榮受也。次文顯受卽空。但破幻觸無性者。觸尚不可得。安得有受。言何待合知要名為觸者。要字。訓作方字。謂旣有一物身中往來。則何待掌合有知之時。方名為觸耶。餘並可知。

 (子)三明想陰卽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亦聊舉梅崖二境界想。以例十法界皆從想生也。想亦徧行五心所之一種。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若約六識取六塵境。則有六想。一一各有善惡無記三想。成十八想。凡夫於三界六塵起貪嗔癡。名惡。無貪嗔癡。名善。非善非惡。名無記。二乘沈空名惡。出假名善。菩薩分別二諦名惡。瞭達中諦名善。此等諸想。總無實境界性。惟是妄想以為因緣。更非異因。依此虛妄想陰。成煩惱濁。蓋凡夫不瞭三界惟想。故生染著。有見思煩惱。二乘不瞭涅槃生死惟想。故生取舍。有塵沙煩惱。菩薩不瞭十界惟想。故緣理斷九。有無明煩惱。總名煩惱濁也。若妄計想外有境。便於佛法界中成九界妄想。如本無酢梅。口水妄出。若瞭達境惟是想。便於九法界中顯佛界真想。如知崖本無。酸澀何有。故曰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次文中想蹋懸崖與說相類者。當雲。如是思蹋。非懸崖來。非足心入。若從崖來。崖合自思。何待人思。若從足入。足合自思。何待心想。若獨心想。何故並足亦覺酸澀。餘可知。

 (子)四明行陰卽藏性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逾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卽是)水。(能)有(及)所有(之二)相。今應現在。若卽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以流喻諸行。明其念念遷滅。後不至前。如波逐波。瞭不相及也。行以遷流造作為義。造作名有為相。有為之相。法爾遷流。統而言之。惟除六無為法。餘一切假實色心。總名諸行。別而言之。色法十一。另屬色陰。受心所法。另屬受陰。想心所法。另屬想陰。心王有八。另屬識陰。其餘四十九心所法。及二十四種不相應行。皆屬行陰。於此諸法之中。取思心所為其首領。思亦徧行五心所之一種。令心造作為性。於善不善品等役心為業。謂能取境正因等相。驅役自心令造善等。若約六識。則有六思。一一各有善惡無記。成十八思。凡夫取三界境。造有漏業。二乘取偏空境。造無漏業。菩薩取出假境。造亦漏亦無漏業。亦復取中道境。造非漏非無漏業。此等諸思。總如暴流。依此虛妄行陰。成眾生濁。蓋繇造有漏業。名六凡眾生。造無漏業。名二乘眾生。造亦漏亦無漏業。名大道心成就眾生。造非漏非無漏業。名無上眾生。無上眾生。可名非濁。餘皆眾生濁也。若不達流無實性。則佛法界。便成九界。所謂法身流轉。名曰眾生。如水湧成波。若瞭達水外無流。則九法界。便是佛界。所謂但離妄緣。卽如如佛。如波澄成水也。次文空喻真如。水喻藏識。若法說者。應雲。如是行陰。不因真如而生。不因藏識而有。亦非卽藏識性。非離真如藏識。如是阿難。若行陰因真如生。則無盡真如。成無盡妄行諸佛如來。亦被行陰之所遷流。若行陰因藏識有。則此行陰性非卽是藏識。能有所有二相。今應現在。若行陰卽藏識性。則彼入滅受想定。證擇滅無為者。轉識旣不現行。反應非藏識體。若行陰離於真如藏識。則真如無外。藏識海外決無轉識波浪。餘文可知。

 (子)五明識陰卽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裡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彼瓶中旣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以頻伽瓶喻生死妄色。卽第八識所執之親相分。勝義諸根是也。塞其兩孔者。喻我法二執。障於二空真如之理。滿中擎空者。此空本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喻生死妄色中。並無實我實法。唯是如虛空之識性。與十方佛之識性。亦本無二無別。千裡遠行用餉他國者。喻執此虛妄色法。往來六道舍生受生。乃至法執未忘。出同居國。入方便國。出方便國。入果報國等。識陰當知。亦復如是者。舉法合喻也。以要言之。眼識之性。妙覺湛然。徧周法界。耳識乃至意識。亦復如是。眾生洞視不過分寸。隻因於生死妄色上。我執熾然。致令空性無端成隔。如最小瓶。那律僅觀大千。菩薩見百千界。亦因於九界妄色上。法執未忘。致令微塵剎海。不能圓照。如以百千世界為一大瓶。惟佛瞭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瓶卽太虛。太虛卽瓶。故得豎窮橫徧。一念普觀。今以佛法界中九界妄識。如空中瓶相。九法界中佛界真識。如瓶中空性。依此虛妄識陰。成於命濁。惟佛壽命等於虛空。可名非濁也。第二文中。彼方此方。兼喻橫豎二義。喻橫義者。彼方喻前陰。此方喻後陰。瓶有往來。空無出入。正顯幻色有往來。識性無搖動也。喻豎羲者。彼方喻同居土。此方喻方便土。彼方喻方便土。此方喻果報土。於本瓶地虛空不少者。正所謂無量眾生出生死界。而生死界不減。開孔倒瓶不見空出者。正所謂無量眾生入涅槃界。而涅槃界不增。若知生死界不減。涅槃界不增。則三土無非常寂光土。而法身壽命。方為無量之無量矣。餘文可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壬)二明六入性二。初總征。二別釋。

 (癸)今初

復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梵雲鉢羅吠奢。此雲入。亦雲處。根境二法。俱名為入。今但指六根。然不曰根而曰入。正取吸塵為義。凡夫入三界六塵。二乘入於真諦。菩薩入於俗諦。佛入中諦。皆名為入。此是因緣所生法。卽空卽假卽中。故雲本藏性也。

 (癸)二別釋六。初明眼入卽藏性。(至)六明意入卽藏性。

 (子)今初

阿難。卽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卽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卽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六入文。一一亦有四節。今從初至名為見性。是明因緣所生法。卽總示中所謂浮塵諸幻化相也。次從此見離彼至何關汝入。是明因緣卽空。卽總示中所謂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瞭無所得也。三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是明因緣假名。卽總示中所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幻妄稱相也。四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明因緣卽中。卽總示中所謂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本如來藏等也。下皆準此例知。初文卽彼目睛瞪發勞者。承上色陰初文言之。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者。人知瞪是目之勞相。而不知此清凈目。卽是菩提之勞相也。蓋上文借清凈目以喻菩提。此則直指菩提本非目入。但是依菩提真。起目入妄。不可喚目入妄。作菩提真。譬如依目起勞。不可喚勞作目。前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正謂此耳。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者。正顯目入是因緣所生法也。第四卷雲。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朶。浮根四塵流逸奔色。卽是此文註腳。須知明暗二塵。已屬空華無性。況由此所發妄見。及所結浮勝二根。豈有實性可得。所雲發見居中者。不過隨情說耳。次文先直明其離塵無體。次檢責其性本無生。無體無生。則因緣卽空。三文意顯說有眼入。不過是幻妄稱相。若非幻妄。何故眾生洞視不過分寸。那律觀於大千。菩薩見百千界。惟佛窮盡十方靡所不矚。於此無差別性之中。有此種種差別耶。四文明其本卽非因緣非自然之如來藏性。故空假二義俱得成也。惟其眼入卽空假中。故阿那律陀悟之。名為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問曰。經文非明暗來等。舊皆用自他四性配釋。今何不用。答曰。中論四性推檢無生。實與此經妙合。但經文顯示無生。已甚分明。何必更添名相。

 (子)二明耳入卽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卽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卽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卽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分文為四。準上可知。初文亦雲瞪發勞相者。若從字便。此文應雲塞發勞相。下文應雲畜發勞相等。今從義便。故皆用瞪字。一者為顯真如不守自性。妄為明覺。喻之以瞪。其法易明。二者正顯無明一動。六根遂成。語不頓彰。起非先後故也。文皆易知。惟其耳入卽空假中。故觀音悟之。名為耳門圓照三昧。

 (子)三明鼻入卽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雲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雲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文義可知。惟其鼻入卽空假中。故周利槃特迦。依此調心。豁然得大無礙也。

 (子)四明舌入卽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雲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卽知亡。復雲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於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因甜苦淡二種妄塵者。略舉甜苦。攝餘酸辛咸等共為一種。淡自為一種也。次文虛空自味非汝口知者。猶言非汝口中所知之味也。方與下二句各成一意。餘文可知。惟其舌入卽空假中。故憍梵鉢提悟之。名為一味清凈心地法門。

 (子)五明身入卽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合覺之觸顯於離知者。謂因合時有覺之觸。顯於離時亦有身知也。涉勢若成因於勞觸者。若字訓作順字。謂冷熱相涉之勢。順其勝劣而成。皆因二手相觸之勞相也。次文離合違順二塵者。離為一塵。合中違順二相總名一塵。下雲四相。不過隨意開合說耳。餘文可知。惟其身入卽空假中。故畢陵伽婆蹉悟之。名為純覺遺身。

 (子)六明意入卽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卽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卽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卽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眠寤憶忘。各有生住異滅四相。初眠為生。正眠為住。將寤為異。已寤為滅。初寤為生。正寤為住。勞倦為異。眠去為滅。初憶為生。正憶為住。將忘為異。忘竟為滅。初忘為生。正忘為住。欲憶為異。憶成為滅。如此生住異滅。總名顛倒。無始習氣。剎那不停。如浪逐浪。後不至前。前七轉識之相。類皆若此。今意知根。通則八識心王。五十一種心所。攝無不盡。別則獨取第七末那。恒審思量為體相者。以當其名。兼攝第八阿賴耶識。以七八二識。不相離故。下文以思量兼瞭別性並舉。正謂此也。人知眠寤憶忘為意勞相。而不知此意知根。卽是菩提勞相。蓋此意知。別無自體。不過因於生滅妄塵。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而已。前雲生住異滅。此雲生滅二塵者。粗而言之。生卽攝住。滅卽攝異。細而言之。生滅二塵。各具生住異滅四相。生四相者。欲生為生。正生為住。生已為異。未生為滅。滅四相者。欲滅為生。正滅為住。滅已為異。未滅為滅也。集知居中者。圓覺所謂妄有緣氣於中積聚。假名為心。此經所謂聚緣內搖也。吸撮內塵者。攬取五塵落謝影子。為獨頭意識所緣境也。見聞逆流者。同時意識。為見聞順流。緣於外塵。獨頭意識。為見聞逆流。緣於內塵。流不及地名覺知性者。謂獨頭意識。但能依於意根而緣內塵。終不能反緣其根。如眼有見。不能觀眼。此反緣不及之地。名為覺知性也。次文寤寐生滅二塵者。寤寐各有生滅。總稱二也。令誰受滅。猶雲令誰知滅。生卽滅無。猶雲生卽知隨滅相俱無。若從根出者。指肉團浮塵根也。肉團寤寐二相。不過隨身開合。寤則如蓮華開。寐則如蓮華合。離斯寤寐二體。別覓覺知體性。毫不可得。雲何可說是從根生。餘文可知。惟其意入卽空假中。故須菩提悟之。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壬)三明十二處性二。初總征。二別釋。

 (癸)今初

復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處者。方隅處所。指眼耳等為內六處。指色聲等為外六處。凡夫以三界依正為處。二乘以方便依正為處。菩薩以實報依正為處。佛以常寂光土依正為處。處無實法。卽空假中。故曰本藏性也。此中破妄顯真惟眼色耳聲。各各二法對破。餘皆專破外塵。以內六處。前已破顯。今意正在破外六塵故也。

 (癸)二別釋六。初明色與見卽藏性。(至)六明意與法卽藏性。

 (子)今初

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復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旣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卽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卽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中諸文。亦各四節。初雲觀此樹林泉池者。由汝觀故。方知林泉。由林泉故。方顯汝觀。此正舉出因緣所生之法。卽總示中所謂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也。次從於意雲何至誰明空色。正顯因緣卽空。三從是故當知至二處虛妄。顯因緣假名。四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顯因緣卽中。以對總示中文。如前可知。次文先雙征。次雙破。破眼根生色相。雲見空非色。色性應銷者。旣許色塵從眼生。必許空塵亦從眼生。是色以眼為性。空亦以眼為性。今見空之時。旣非是色。則空性已起。色性應銷。以空色二性相反。不容並立故也。然設許色性銷亡。則便一切都無。旣無色相。亦何能顯明空質。以空色二法。又必相待故也。空亦如是者。見色非空。空性應塞。塞則顯發一切都實。空相旣無。誰明色質也。次破色塵生眼見。雲見空非色。見卽銷亡者。旣許見從色生。則以色為見性。觀空之時。旣非是色。見性卽應與色並銷。然見性旣亡。則便一總都無。又誰明此空色耶。見從空生。例此可知。故不復說。第三文中。意顯十界見與色空。俱無實處。不過幻妄稱相。第四正顯惟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藏性也。惟其色處卽空假中。故優波尼沙陀悟之。塵色旣盡。妙色密圓。

 (子)二明聽與聲卽藏性

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復無聞。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卽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中第二推破之文。與前後諸文不同。另為一局。當知佛語巧妙。大有所關。今為出其言外之旨。略有二意。一者諸文彼此互彰意。二者密顯此方教體意。初意者。若取前章法式以破耳聲。應雲。此等為是耳生聲相。聲生耳聞。若復耳根生聲相者。聞靜非聲。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聲相旣無。誰明靜相。靜亦如是。若復聲相生耳聞者。聽靜非聲。聞卽銷亡。亡則都無。誰知動靜。若取後章法式以破聲塵。應雲。此聲為復生於汝耳。生於鐘鼓。為生於空。若復此聲生於汝耳。稱耳所生。應從耳出。耳非鐘鼓。雲何耳中有鐘鼓聲。稱汝聞聲。當於耳入。耳中出聲。說聞非義。若生於空。空性常恒。聲應常在。何藉他人擊鼓撞鐘。若生鐘鼓。鐘鼓常在。應常出聲。何須撞擊。若生於桴。應是桴聲。非鐘鼓聲。又桴亦常在。聲應常出。若生於手。亦如桴破。若生撞擊。今除鐘鼓桴手虛空諸相之外。安得別有撞擊體相。體相尚無。聲從何出。是謂以彼彰此也。又取此章法式以破色見。應雲。此等為是色來眼邊。眼往色處。若復此色來眼邊者。此色已來阿難眼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見。何況一千二百五十沙門。舉眼同見。若復汝目往彼色邊。仰觀日時。汝目已往日處。其餘諸色。應皆不見。又取此章法式以破香聞。應雲。此等為是香來鼻邊。鼻往香處。若復此香來汝鼻邊。目連迦葉應不俱聞。若復汝鼻往彼香。處忽有臭氣。亦應不聞。是謂以此彰彼也。說此意者。謂治眾生無量戲論習氣。法應爾故。次意者。祗一鐘聲。圓應一切而無匱陳那所謂妙音密圓。祗一耳根。圓聞一切而無雜。觀音所謂圓照三昧。故曰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也。或謂此是破妄。不可約真心反難。恐塞悟門。此大不然。佛之破妄。元為顯真。倘於此處瞥悟。正暢如來說法本懷耳。若無來往亦復無聞者。謂若計音聞各有實處而無往來。則又不成聞矣。惟其聲處卽空假中。故憍陳那於此悟明四種四諦。具如下文所明。

 (子)三明齅與香卽藏性

阿難。汝又齅此爐中旃檀。此香若復然於一銖。室羅筏城四十裡內同時聞氣。於意雲何。此香為復生旃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旃檀。雲何鼻中有旃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於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若生於木。則此香質。應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裡內雲何已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卽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第二文破若生於木。有縱有奪。初雲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乃順凡情而縱許之。次雲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裡內雲何已聞。乃以現量而奪破之。蓋凡情不瞭一切惟心。香性卽如來藏。不過循業發現。而妄計香木有殊勝力。故以鼻不蒙煙。破其不從木生。亦是另為一局。若據常式。應雲若生於木。則木常應發香。何藉火爇。然後聞氣。若生於火。火應自香。何須香木。又離枯木。火尚無體。雲何發香。餘皆可知。惟其香處卽空假中。故香嚴童子悟之。妙香密圓。

 (子)四明嘗與味卽藏性

阿難。汝嘗二時眾中持鉢。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於意雲何。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於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又食自知。卽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若生於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咸味。旣咸汝舌。亦咸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旣常受咸。瞭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咸。必無所知。雲何名味。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卽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文皆可知。惟其味處卽空假中。故藥王藥上悟之。位登菩薩。

 (子)五明身與觸卽藏性

阿難。汝嘗晨朝以手摩頭。於意雲何。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能為在手。為復在頭。若在於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卽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之觸塵。較色聲香味四塵。虛妄是一。相貌不同。必由能知。方顯所觸。以其身未觸時。僅名色法故也。此中第二破妄。亦異常式。若據常式。應雲此痛為復因於棒生。因於身生。因虛空生。若因棒生。棒則自痛。何預汝身。若因身生。何須待棒。若因空生。空性常恒。痛應常在。又空自痛。身何所知。又計身棒合生者。以身倚棒。卽應有痛。何須待打。若離生者。離無所觸。雲何痛生。乃至若從打生。除卻人手棒及虛空幷汝身相。打何體相。打尚無體。雲何生痛。今不用此破法。別就一身能所互奪。倍為親切。言誰為能觸者。此以有知為能觸。無知之物為所觸也。故能在於手。則頭便無知。如木石之但為所觸。不復成能。若能在於頭。則手便無用。亦如木石但為所觸。不復名能。若頭與手。各各有一能知觸者。則成二知。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猶言共一知觸之體。旣惟一觸。則頭手無二。若頭手無二。觸便無成。以二物相合。方有觸故。若頭與手旣是二體。則此觸塵。畢竟安在。在能則不在所。在所則不在能。身中求於觸處瞭不可得。不應虛空與汝成觸也。能所二句。交合頭手二事。若以頭為能者。觸在頭則不在手。在手則不在頭。若以手為能者。觸在手則不在頭。在頭則不在手。餘文可知。惟其觸處卽空假中。故跋陀婆羅悟之。妙觸宣明。

 (子)六明意與法卽藏性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法為復卽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阿難。若卽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卽汝。卽心。雲何汝心更二於汝。若非知者。此塵旣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雲意中所緣者。法名內塵。祗是前五塵之生滅影事。於世諦中。亦無別體故也。分別法性。則有三種。一是善性。通漏無漏。人天十善。色無色定。名有漏善。四聖法界所有戒定慧等。名無漏善。二是惡性。通界內外。見思相應種種諸業。名界內惡。塵沙無明相應種種諸業。名界外惡。除此二性。於善惡法無可記別。名無記性。言生成法則者。由意緣善。生成善法軌則。由意緣惡。生成惡法軌則。意緣無記。生成無記法之軌則。則。亦訓法。軌持為義。軌生物解。令人知是善惡無記法。任持自性。善惡無記三法性不可改。此正明因緣生法。所謂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也。次文總立卽心離心二種難端。然後別破。初破此法若卽心者。法則不名為塵。非是心之所緣。雲何成於外處。次破離心別有方所。再立二案。謂法自性。為有知耶。非有知耶。先破有知。總以一句定其名義。別以異汝卽汝而雙破之。謂法旣有知。則名為心。且此離心有知之法。為異汝耶。為卽汝耶。若異於汝。則非是塵。乃同他人心量。若卽是汝。則卽汝心。雲何汝心更二於汝。而曰離心別有方所。此破離心有知已竟。次破離心法塵若無知者。旣非前五塵及虛空相。更有何物名為法塵。今於五塵虛空都無表示。不應更在虛空之外。空非有外。義決不成。設許空外。則亦非心所緣境界。而不可立為處矣。餘文可知。惟其法處卽空假中。故摩訶迦葉悟之。妙法開明。銷滅諸漏。

 (壬)四明十八界性二。初總征。二別釋。

 (癸)今初

復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界者。因義。根塵為緣而生於識。說名為界。又種族義。根塵識三。各有種子。各為族類。又界限義。內根外塵。中間名識。此中正意。惟破界妄而顯識性。以根塵二種。先已破顯故也。十法界染凈諸識。俱無實界可得。一一卽空假中。故雲本藏性也。

 (癸)二別釋六。初明眼識界卽藏性。(至)六明意識界卽藏性。

 (子)今初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阿難。若因眼生。旣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旣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雲何成界。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中諸文。準上亦各四節。從初至生於眼識。卽舉正因緣境。次從此識為復至雲何成界。明其卽空。三從是故當知至三處都無。明其惟是假名。四則眼與色至終。明其卽中。以對總示文義。如前可知。初文言如汝所明者。與卽是奪。以此因緣生法。義關四教。阿難所明。不過是藏教中法有我無意耳。尚不知因緣卽空。況假中耶。下文乃正破其法執。而會歸藏性也。次文征中。但立眼生色生二案。破中兼破共生。初破眼生可知。次破色生者。若汝識因色生。則空無色時。汝識應隨色滅。汝識旣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則色自變。而汝識不變。界從何立。若謂識從色變。則識已受變。界相自無。若識從色生而又不變。則恒應識色。應不識知虛空所在矣。次破共生者。若識是眼色二種之所共生。則果必宜似因。一分從眼生者。則是有知。一分從色生者。則應無知。故眼色合時。汝識乃一分有知一分無知而中離。正當眼色離時。汝識當一分歸眼一分歸色而兩合。如此則體性雜亂。雲何成界耶。當知眼識無生明矣。第三文中。意顯九界眼識。及佛界成所作智。皆是不變隨緣。假說為界。實則十法界之三處。都無體性。不過假名而已。第四文中。結顯眼色識三。一一本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藏性也。惟其眼識卽空假中。故舍利弗悟之。心見發光。光極知見。

 (子)二明耳識界卽藏性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此識為復因耳所生。以耳為界。因聲所生。以聲為界。阿難。若因(勝義)耳生。動靜二相旣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若取耳(形能)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則耳識界。復從誰立。若生於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不聞非界。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征中。亦但立耳生聲生二案。破中兼破共生初破耳生又二。一破勝義耳生。文相易知。二破浮塵耳生。故雲。若取耳形為能聞者。旣無動靜。聞無所成。豈可使此耳形。對於色塵觸塵而為識界耶。蓋耳形決定不能見色。又知觸者。卽屬身根故也。次破聲生又二。先直破雲則不關聞。然無聞則亡聲相所在。次破轉計雲。若謂識雖從聲而生。原許此聲因於聞根而有聲相。則聞聲時。亦應聞其所生之識。若不聞識。則識非從聲生。故非以聲為界。若許聞識。則識便同於聲。識已被聞。又誰為知聞識者。若更無知聞識者。則終如草木無知。又不可矣。次破共生雲。又不應聲塵聞根雜成中界。謂半是根生。半是塵生。則有知無知。體性雜亂。界相自不成也。中位旣無。內外安有。無生之理昭然明白。餘文可知。惟其耳識卽空假中。故普賢菩薩悟之。心聞發明。分別自在。

 (子)三明鼻識界卽藏性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齅知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卽觸。名身非鼻。名觸卽塵。鼻尚無名。雲何立界。若取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旃檀木。二物不來。汝自齅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旣為香。香復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卽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旣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破鼻生中。又以浮塵勝義二根並征。先破浮塵根可知。次破勝義根中。又以肉以空以香為勝義所托之處。一一破之。勝義根尚不可得。況因根所生識耶。若因香生以下。方破識從香生。謂識因香有。不應知香。如眼有見。不能觀眼。若能知香。卽非香生。若不知香。又非鼻識。且香塵若非識知其有。則香界便自不成。鼻識若不知香。則因界斷非從香建立。旣無中間之識。亦不成內外根塵。畢竟虛妄。足顯無生矣。餘文可知。惟其鼻識卽空假中。故孫陀羅難陀悟之。明圓滅漏。

 (子)四明舌識界卽藏性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此識為復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薑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甜為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雲何立界。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雲何識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旣多生。識應多體。識體若一。體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分別旣無。則不名識。雲何復名舌味識界。不應虛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卽於是中元無自性。雲何界生。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征中亦惟二案。破中兼破無因生及共生。先破舌生。文相易知。次破味生。又為三意。一者若從味生。不應知味。譬如舌不嘗舌。二者以能生例所生。能生之物旣多。所生之識亦應多體。如多父不應共生一子。三者以所生例能生。識旣味生而體是一。則能生之味亦應是一。如一子決無多父。則何者為咸。何者為淡。何者為甘為辛。何者為諸味和合相。何者為諸味俱生相。何者為諸味變異相。皆無分別。旣無分別。又不名舌識矣。次不應虛空生汝心識一句。破無因生。空生卽無因也。次舌味和合。卽於是中元無自性。雲何界生。破共生也。蓋使舌味和合而生於識。則半屬有知。半屬無知。體性紛雜。不成中界矣。餘文可知。惟其舌識卽空假中。故滿慈悟之。能以法音降伏魔怨。消滅諸漏。

 (子)五明身識界卽藏性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此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種)覺觀(之)緣。身何所識。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知身卽觸。知觸卽身。卽觸非身。卽身非觸。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卽為身自體性。離身卽是虛空等相。內外不成。中雲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直破身生觸生。文皆可知。從阿難物不觸知以下。更將身觸合辨。明其無性。卽破共生意也。言外物本不觸汝之知。但汝身知有物觸耳。然知於身者。卽是觸塵。知觸塵者。卽是身根。若以為卽是觸塵。便非可名為身根。若以為卽是身根。便非可名為觸塵。是則身觸二相。元無內外處所可得也。又若謂觸實合身。卽為身自體性。別無觸位。若謂觸若離身。卽是虛空等相。又無觸用。內外二界。尚自不成。中間識界復雲何立。中旣不可復立。內外之性亦空。豈非因緣卽空之明證乎。餘文可知。惟其身識卽空假中。故優波離悟之。身心一切通利。

 (子)六明意識界卽藏性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瞭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卽意。雲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雲何意生。若有所識。雲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雲何立。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汝識決定依於法生。今汝諦觀法法何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旣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雲何生。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雙征雙破。先破因意生中。復為二義。初約單意不生破。次約同異俱非破。初破雲。若因意生。則於汝意之中。必須有所思量。乃可發明汝意。若一總都無前法。則意根便無所生。離彼法緣。意根尚無形相。意識又將何用。次破雲。又汝第六識心。設是因意根生。則與第七思量。兼第八瞭別之性為同為異。識若同於意根。便卽是意。雲何是意所生。識若異於意根。則不同意之有知。應卽無所識別。若無所識。雲何名為意根所生。若有所識。旣無法塵可識。雲何但自識其意根。由此言之。同異二性。皆不能成。從何而立界耶。問曰。識心應指第八。今何反作第六。瞭別應指第六。今何反作第八。答曰。以名定義。萬無一得。以義定名。萬無一失。今之文義。須如此釋。不可泥字而昧理也。且八識名字。有通有別。別則前六名識。能瞭境故。第七名意。恒審思量故。第八名心。諸法集起故。通則八皆名識。稱為八識故。八皆名意。皆有思量性故。八皆名心。是心王故。今識心二字。重在識字。故指第六。瞭別性三字。重在性字。故是第八。思量正指意根。此易可知。由第七第八無始恒相依倚。故以兼字顯之。此正問所生識心。與能生意根。是同是異。則文理俱順矣。二破法生中。直明法無自體。何能生識。蓋五塵相貌。俱可指陳。唯有法塵。不過卽是五塵生滅影子。別無自體。故今征雲。汝且諦觀法塵之法。作何形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等法之生滅。則法塵終無所得。生不過是色空諸法等生。滅不過是色空諸法等滅。何處更有法塵自體相耶。所因之法塵旣無。則因法塵生所有之識。作何形相。其為無生無性明矣。餘文可知。惟其意識卽空假中。故大目犍連悟之。心光發宣圓。明清凈。自在無畏也。從初卷佛告阿難汝我同氣至此。是如來答示文中。就事以顯理竟。

 (戊)二明性本具相為三。初當機疑問。二訶誡許宣。三正為開示。

 (已)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雲何如來(今乃)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瞭義無戲論法。

上來就事顯理。正明藏性隨緣不變。的皆中道瞭義無戲論法。而阿難久執粗淺因緣名言習氣。所以反墮疑網。謂是撥無世諦。不免墮在斷空。故更求開示中道瞭義也。原此疑情。來歷有三。一者近從陰入處界起疑。謂旣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則根塵識等。一切皆空。而不知如來所示。乃卽事之理。非撥事言理也。二者遠從十番辨見起疑。謂此見性。旣非覺聞知見。則能見所見。同為眚影。而不知如來所示。乃卽眚之目。非眚外覓目也。三者更從七處破妄起疑。謂緣影旣是非心。因緣自然復俱排擯。則妄無所依。真無可據。而不知如來所示。惟其離一切相。所以卽一切法也。

 (已)二訶誡許宣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此中從初至真可憐愍。是訶辭。汝今諦聽一句。是誡辭。我當為汝至通達實相。是許宣。阿難默然承佛聖旨。是領佛誡。一心諦聽。三業皆寂也。初文言汝先厭離諸小乘法者。以阿難歸來見佛。卽殷勤啟請得成菩提方便。豈非厭小求大。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者。歷指前來所說。一一無非第一義諦。更非次第三諦等也。金口誠言。明文若此。解者欲以奢摩他等分配前文。可謂公與佛抗。今須一一更為點示。俾經旨昭然。經初首唱常住真心性凈明體。卽誡直心正念真如。便是第一義諦真實血脈。次欲逐破妄執。先唱大定之名。俾利根者。妄執破處。定體圓彰。覓心瞭不可得。心卽豎窮橫徧。寧非第一義諦。次明二種根本不離一心。寧非第一義諦。次明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寧非第一義諦。次明見性是心非眼。而此見性。本無動搖。亦無舒卷。本無生滅。亦無增減。本不可還。亦決非物。本無舒縮。亦無斷續。本無是見。亦無非見。本非自然。亦非因緣。本非明暗色空。亦非覺聞知見。本非和合。非不和合。以要言之。離一切相。卽一切法。寧非第一義諦。次明陰入處界卽空卽假卽中。寧非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卽是中道瞭義無戲論法。乃舍此而別求中道瞭義。大似說藥而不知真藥。良以有聞無慧故也。故仍誡以諦聽。庶幾不為徒聞耳。實相亦卽第一義諦。亦卽中道瞭義。以其無相不相。名為實相。前已深明相卽無相道理。今更重明無相卽相道理。令其通達也。

 (己)三正為開示二。初牒疑總示。二歷大別顯。

 (庚)初中二。初就法破妄。二借喻顯理。

 (辛)今初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無有休息。

此牒其妄計而破之也。如來所說和合因緣。祗為顯示諸法無性。若妄計四大有實體性。由彼和合。能生諸法。則與外道邪計何異。故今牒而破之。先破非和合。次破和合。由不達不變隨緣之性。必計體非和合。由不達隨緣不變之性。必將轉計和合。今並破之。則已密顯如來藏性。方是四大真性。而四大無性。正是如來藏之實性矣。先破非和合雲。若計彼諸大之性。體必非和合者。則一一大。皆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便無諸大之用。如地性常堅。遇水不潤。水性常冷。遇火不熱等。何以生成萬物。若計彼諸大之性。必定是和合者。則便同於種種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而復死。死而復生。從生至生。從死至死。如旋火輪。無有休息。便無諸大之體。如地遇水。則失其堅。水遇火。則失其潤等。自體旣失。又將何以生成萬物。此等豈非戲論妄想也耶。

 (辛)二借喻顯理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此承上文破其妄計。而總示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理性也。此為七大總喻。極須著眼。以冰水總喻隨緣之相。以冰水同一濕性而喻不變之性。若藏性隨於染緣。成佛法界中九界七大。喻以如水成冰。若藏性隨於凈緣。顯九法界中佛界七大。喻以冰還成水。惟一濕性。冰水相殊。是謂不變隨緣。冰水雖殊。濕性無二。是謂隨緣不變。由其隨緣卽不變故。所以七大無非性真圓融。周徧法界。由其不變卽隨緣故。所以七大無不隨心應量。循業發現也。

 (庚)二歷大別顯。此正顯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藏性。方是七大實性。所謂性具法門。事事無礙之法界也。須知七大。卽是陰入處界。但開合廣略不同。開色陰為前五大。指受陰為根大。合想行識為識大。又橫列六塵為前五大。收六根為根大。收六識為識大也。旣知七大更無異法。當以二文前後互融。方開圓悟之門。前明陰入處界。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須知卽是七大皆如來藏。本無生滅。後明如來藏中性具七大。清凈圓融。徧周法界。循業發現。當知卽是如來藏中性具陰入處界。清凈圓融。徧周法界。循業發現。所謂卽事之理。無有少許理性而不攝在事中。卽理之事。無有少許事相而不攝在理中。故得毛吞巨海。芥納須彌。介爾三千。剎那十世。心性妙理。至此已極。三諦一諦。更無餘蘊。故使阿難大悟。頓獲法身。下文滿慈騰問。不過別為法執重者破疑滯耳。諸傢不達。或以此為次第三諦。或以此為空與不空兩藏。或但指此為空如來藏。下文方顯不空等藏。誣罔圓宗。謗毀佛語。哀哉哀哉。文分為七。初明藏性卽地大性。(至)七明藏性卽識大性。

 (辛)初中三。初破妄執。二顯理性。三斥迷惑。

 (壬)今初

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卽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雲何合。

十法界內色外色總名地大。今且約現前外色辨也。七分析色。自是外道邪計。由彼不達色性卽是藏性。本與空性無二無別。妄謂析色方可歸空。今故牒而破之。謂汝尚同凡外所計和合因緣。觀於此地虛妄體性。以為積色至粗。方為大地。析色至細。便為微塵。至鄰虛塵。乃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設使更析鄰虛。卽實成空性耶。若使此鄰虛塵。果然析成虛空。當知此虛空中。亦應出生色相矣。下文方正破之。文並可知。色猶可析一句。亦是順其情計而姑縱之。實則粗亦法界。細亦法界。皆是隨心應量。循業發現。粗不待合。細不待析也。

 (壬)二顯理性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此正顯示如來藏性。卽是色之真性。亦是空之真性。是故色之與空。無非是性。無非是真。色非待合而始有。空非待析而始成。祗由隨緣常不變故。所以不變常隨緣也。以其隨緣不變。故號為如。以其不變隨緣。故號為來。以其性具十界染凈功能。故稱為藏。以其無法不在裡許。故名為中。以其無性之性。卽是十法界色空實性。性不可改。體無虛妄。故一一皆性皆真。以其十法界色。皆悉離過絕非。體是無作。故名清凈本然。以其十法界色。各各豎窮橫徧。故名周徧法界。夫性真色空。卽是性具清凈本然。卽是性體。周徧法界。卽是性量。此示隨緣不變體也。隨十法界眾生迷悟之心。應其所知染凈之量。循於十界善惡諸業。而發現為十界苦樂諸色。此示不變隨緣用也。隨緣卽不變。如冰水之濕性始終不變。不變卽隨緣。如濕性之冰水總是隨緣。隨寒凍緣。水則成冰。而濕性無減。以喻隨迷染緣。成九界生死幻色。而藏性無減。隨和暖緣。冰則成水。而濕性無增。以喻隨悟凈緣。成佛界真善妙色而藏性無增。故知總喻。徧喻七大體用性相。今一一文。還須用上喻意而消釋之。則旨趣昭然。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世間者。徧指九法界眾生也。總未達此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妙性。故各各有因緣自然二種妄計。而此妄計。但是戲論言說而已。終無實義可指陳也。蓋凡外世間。或計時方微塵大自在等諸邪因緣。或計冥諦神我以為自然。此則藏教所明因緣生法。卽已破竟。復有鈍根聲聞緣覺。稟佛因緣言教。不達如來說法旨趣。以苦集滅道世出世間因果差別。總屬因緣。以滅諦所顯偏真涅槃。性無生滅。還名自然。此則通教所明因緣卽空。亦已破竟。復有鈍根三乘。稟佛卽空言教。不達如來說法旨趣。以苦集滅道一切如幻。名為因緣。以真理無生。苦不能迫。集不能染。還名自然。此則別教所明因緣假名。亦已破竟。復有鈍根菩薩。稟佛卽假言教。不達如來說法旨趣。以無明招感九界生死。名為因緣。但中佛性凝然不變。如月在雲外。還名自然。此惟今教所明因緣卽中。方得破盡無餘。故知未曾開佛知見。則九界同名識心。如水成冰。若圓解初開。則識心便成妙觀察智。如冰成水。下皆準知。惟其藏性卽地大性。故持地菩薩悟之。塵銷智圓。成無上道。

 (辛)二明藏性卽火大性三。初破妄執。二顯理性。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傢。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阿難。(欲若)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和合而)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如此方可名為和合)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為於日來。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不鎔。(今乃)紆汝手執。尚無熱相。雲何融泮。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十法界內火外火。總名火大。今且約現前外火辨之。火性無我者。且指妄性本無自體。為破凡外性計故也。寄於諸緣等者。仍舉正因緣境。然後明其無性。阿難名和合者以下。舉和合相以反顯於非和合性。此喻不唯反顯火大。亦復徧顯下文五大。文不重出。義實相通故也。陽燧者。取火之鏡。優樓頻螺。此雲木瓜林。尊者之名。迦葉波。此雲龜氏。尊者之姓。瞿曇。此雲地最勝。亦雲日種。卽如來俗姓。鏡。卽陽燧。紆者。屈曲之貌。不應火光無從自有一句。兼破不和合義。

 (壬)二顯理性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凈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徧法界執。滿世間起。起徧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此顯性具十法界火。火之與空。皆性皆真。隨緣常自不變。故能隨心應量而循業發現。卽是不變常自隨緣。致有十法界火。種種差別也。餘如上釋。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義如上釋。惟其藏性卽火大性。故烏芻瑟摩悟之。生大寶焰。登無上覺。

 (辛)三明藏性卽水大性三。初破妄執。二顯理性。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此水為復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雲何復有水陸空行。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註於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十法界內水外水。總名水大。今且約現前外水辨之。水性不定。有時而流。有時而息。亦指妄性無體以破外計。如室羅城下。舉因緣境。此水為復下。明其無性。先皆廣破和合。後以不應水精無從自有一句。轉破不和合也。月中之水。名太陰精。正當望夜。月輪中天。名白月晝。方諸。卽取水珠名。餘可知。

 (壬)二顯理性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凈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徧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水。水之與空。皆性皆真。隨緣常自不變。故能不變常自隨緣。遂有十界水差別也。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惟其藏性卽水大性。故月光童子悟之。一味流通。得無生忍。

 (辛)四明藏性卽風大性三。初破妄執。二顯理性。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雲何風出。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雲何倒拂。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十法界內動外動。總名風大。今亦且就現前外動辨之。風性無體動靜不常者。正顯妄無自性。破外計也。汝常整衣下。重舉因緣生法。僧伽梨。此雲大衣。此風為復下。正明緣生無性。袈裟此雲壞色。卽三衣之都名。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者。能生是常。所生亦應常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者。所生無常。以例能生亦應無常也。風空性隔者。旣不達同是藏性。則風性屬動。空性屬靜。不相為用也。不應風性無從自有者。轉破不和合計也。

 (壬)二顯理性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凈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徧法界拂。滿國土生。周徧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風。風之與空。皆性皆真。是故隨緣卽不變。不變卽隨緣。而有十法界風差別也。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惟其藏性卽風大性。故琉璃光法王子悟之。合十方佛傳一妙心。

 (辛)五明藏性卽空大性四。初破妄執。二明大均。三顯理性。四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幷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迥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雲何虛空因土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雲何見空。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十法界內空外空。總名空大。今亦且就現前外空辨之。空性無形因色顯發者。正明空無自性。破外計也。如室羅城下。重舉因緣生法。此空為當下。廣明緣生無性。剎利種。卽王族。婆羅門。此雲凈裔。亦雲梵志。如此方儒業之傢。毗舍。卽商賈。首陀。卽農夫。頗羅墮。此雲利根。卽術士九流之類。旃陀羅。此雲魁膾。卽屠酤淫舍諸下賤傢。虛空之淺深。隨其出土之多少。所謂因緣生法也。次明因緣無性中。總征三句。次先破無因。無因。卽是自然。由眾生於四大邊多計因緣。於空大邊多計自然。故先破之。次破因土出中。先破正計。次若無出入下。破其轉計。謂若計空無出入。則未出土時先有虛空。虛空與土同住一處。同體相連。故出土時。空亦應出也。由其未達空土皆如來藏。別無自體。故得以此難之。次破若因鑿出。亦先正破。次不因鑿出下。更破轉計。汝更審諦下。此理玄微。故更囑雲諦審諦觀。欲其於此悟入妙性也。鑿空虛實者。鑿是實物。空體虛融。若未達藏性。則虛實迥殊。不相為用。故曰非和非合也。不應虛空無從自出者。又轉破其不和合計。

 (壬)二明大均

若此虛空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昬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此以空均四大而名五大。顯其皆性皆真。無二無別也。蓋九界眾生。於此色空二法。總未能融通為一。凡夫計四大實色。與頑然虛空。敵體相對。二乘以生死妄色。與涅槃真空。敵體相對。稟通教人。以從假入空。與從空出假。亦敵體相對。稟別教人。以空有二諦。與但中第一義空。亦敵體相對。孰知四大卽空。空卽四大。空卽藏性。四大亦卽藏性。藏性卽空。藏性亦卽四大。是故十法界地水火風。卽是十法界空。十法界空。卽是十法界地水火風。今承上文拈出一井中空。卽復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和非合。非不和合。四句咸離。百非俱遣。始信十界虛空。性圓周徧。本不動搖。與彼現前地水火風。一一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彰彰明矣。由汝不悟四大元如來藏。遂以世間戲論妄想和合因緣而自纏繞。今當觀此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若謂虛空有出入。是因緣戲論。破已如上。若謂虛空無出入。是自然戲論。破亦如上。若知藏性虛空隨緣不變。則出入卽非出入。若知藏性虛空不變隨緣。則無出入不妨出入。若知藏性虛空離諸戲論。則知藏性四大。亦皆離諸戲論矣。

 (壬)三顯理性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凈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空。空之與覺。皆性皆真也。前文旣以空均四大。則今舉一空字。便是全舉五大。人謂五大是無情法。名為不覺。根識是有情法。名之為覺。殊不知情與無情。皆性皆真。是故十法界若正若依。一一無非清凈本然。周徧法界。此隨緣不變之體也。隨十界眾生之心。應其所知大小之量。循於善惡諸業。發現而為十法界空。此不變隨緣之用也。

 (壬)四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凡外以析色歸空為因緣。以頑空不動為自然。稟藏教不得意人。以滅色會空為因緣。以真空不動為自然。稟通教不得意人。以體色卽空為因緣。以空理無生為自然。稟別教不得意人。以緣瞭二修顯發真如為因緣。以真如佛性迥出二邊為自然。皆由不瞭藏性。故終無實義可得耳。惟其藏性卽空大性。故虛空藏菩薩悟之。妙力圓明。

 (辛)六明藏性卽根大性。然一切大小乘經。隻明六大。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皆不別立此根大名。以一切諸法。色心收盡。地水火風空五大。同是色法。識大卽是心法。此之前五浮勝二根。及浮塵肉團。還屬前五大攝。勝義意根。卽識大攝。所以不須立也。今經別立根大。須知於前五根。不取浮勝二種色法。但取任運照現量境一種功能。於第六根。不取浮塵肉團色法。但取勝義默容諸法一種功能。當知卽是第八識之見分。寄在六根門頭。緣彼現量六塵者也。立此根大。凡有三意。一者為收前法故。二者為順後文故。三者為立圓通境故。初為收前法。又有三意。一者前文十番辨見。皆借見精以顯妙性。今更申明見聞等精。卽是藏性。藏性如真月。見聞等精。與色空等塵。如二月。依真月有二月。指二月卽真月。則見見非見之旨。至此愈明。二者前以五陰收一切法。罄無不盡。今開色陰為前五大。指受陰為根大。指想行識三陰為識大。一一大中。仍各具足十界五陰。以色心二法。決不相離故也。三者前以十八界收一切法。亦無不盡。今橫開六塵為前五大。合六根為根大。合六識為識大。若合若開。咸成所觀妙境。初意竟。二為順後文者。文雲。生死輪轉。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將欲說此法門。故先立此大也。三為立圓通境者。如六塵六根六識。皆為下文諸聖圓通而作張本。脫不立此根大。則勢至念佛圓通。便為無據。故須別立此根大也。文分為四。初破妄執。二明大均。三顯理性。四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昬。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此見為復與明暗相。幷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雲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離明離暗及與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雲何或同。離三元無。雲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雲何非異。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十法界見聞覺知。一往皆是寄在六根。總名根大。舊稱見大。得別遺總。今所不用。今但約見根一法辨之。以例餘五根耳見覺無知。因色空有者。此明緣生之見。無自體性。以例聞齅覺知。無不皆爾也。則明暗等因見分析者。意顯明暗亦無自性。還與見覺互為因緣。以例動靜合離生滅等法。亦無不皆爾也。此是正舉因緣生法。下乃廣明無性。先征。次破。征中共立六句。一者一體。二者非一體。三者或同。四者非同。五者或異。六者非異。若未達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妙性。假饒聰辨明瞭。斷斷不能出此六句戲論窠臼。故征起而一一破之。初從阿難此見至一雲何成。先破一體。文相易知。二從若此見精至從何立見。破非一體。言明暗虛空三事俱異者。異字訓作離字。設三事一總俱離。則無從立見矣。三明暗相背。以破或同。或者不定之辭。今明暗決定相背。是故不可說或同也。四離三元無。超破或異。設令離於明暗空三。稍有見之自體可以指陳。可說或異。今旣無可別指。是故不可說或異也。分空分見本無邊畔。追破非同。非同卽異。但是防轉計者之變文耳。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以破非異。非異卽同。亦是防轉計者之變文耳。汝更細審下。囑令更加精研。欲其悟入藏性。蓋不達藏性。則見聞等根。是覺知性。空及四大。是頑礙性。故非和非合。此破其和合妄計也。不應見精無從自出一句。又破其轉計不和合也。

 (壬)二明大均

若見聞知。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性忱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

此以見聞覺知均前五大。而名六大。顯其皆性皆真。無二無別也。蓋九界眾生。於此見與見緣二法。總未能融通為一。凡夫計前五大為實法。計內六根為實我。敵體相對。二乘執五大為生滅外法。執六根為生滅內法。敵體相對。稟通教人。謂五大為如幻外法。謂六根為如幻內法。亦敵體相對。稟別教人。確知前五大為相分。見聞覺知為見分。然必遠離依他起性。方證圓成實性。今在妄中。則見相二分。亦復敵體相對。孰知五大卽見聞覺知。見聞覺知卽五大。見聞覺知卽藏性。五大亦卽藏性。藏性卽見聞覺知。藏性亦卽五大。是故十法界見聞覺知。卽是十法界地水火風空。十法界地水火風空。卽是十法界見聞覺知。今承上文拈出見根一種。卽復非一非異。非同不同。四句咸離。百非俱遺。始信十界見聞覺知。性圓周徧。本不動搖。與彼虛空四大。一一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明矣。言無邊不動虛空動搖地水火風者。仍是隨他意語。旣知藏性。則虛空非動非不動。雙照動與不動。地水火風亦非動非不動。雙照動與不動。隨緣常不變故。五大皆動而非動。不變常隨緣故。五大皆非動而動。又隨緣常不變故。十界五大皆非動非不動。不變常隨緣故。九界五大皆非動而動。佛界五大皆動而非動。不達此致。則動與不動。皆為戲論耳。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等者。意顯汝今現前見聞覺知。旣不是生滅同異。又不是非生滅非同異。則非如來藏性而何。蓋藏性隨緣常不變故。所以不是生滅同異。不變常隨緣故。所以不是非生滅非同異也。若迷此妙性。則說生說滅。說同說異。說非生滅。說非同異。俱是戲論。若達此妙性。則一切戲論。皆得除滅。亦可隨四悉檀。巧作生滅同異非生滅非同異種種說矣。

 (壬)三顯理性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凈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周徧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見聞覺知。見之與識。皆性皆明也。覺明覺精。卽初卷所謂識精元明。指自證分言之。前文旣以見聞覺知均於五大。則今舉一見字。便是全舉六大。人謂六大之中。五是相分。根是見分。見相二分。不是自證。殊不知見相卽是自證。自證卽是見相。見相自證。無非妙性。無非真明。是故十法界若見若相。一一無非清凈本然。周徧法界。是謂隨緣不變之體。隨十界眾生之心。應其所知之量。如一見根。眾生洞視不過分寸而非減。如來窮盡微塵清凈國土無所不矚而非增。聽齅嘗等莫不皆然。各各性具一千二百功德。橫徧豎窮。故曰妙德瑩然。隻由十界業異。故循業發現而為十界六根。於無差別性中。妄見種種差別。是為不變隨緣之用也。

 (壬)四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凡外計六根是我。從時方微塵大自在天等生為因緣。計神我徧滿十方為自然。稟藏教不得意人。執名色緣六入為因緣。六入旣滅。所證偏真為自然。稟通教不得意人。以如幻六入為因緣。六入體空為自然。稟別教不得意人。以依他起性成於六根為因緣。以六根消滅。所證圓成實性為自然。皆由不瞭藏性。故無實義也。惟其藏性卽根大性。故大勢至法王子悟之。成念佛三昧。

 (辛)七明藏性卽識大性。然小乘惟言六識。大乘則言八識。或言九識。須知第九識名。乃就果地而立。實無別體。隻約八識之性出障圓明。故更加以白凈之號。喚作庵摩羅識耳。今經第八第七兩識。總攝入於意根。前文所雲思量兼瞭別性是也。此則已屬根大中收。故今獨約前六識言之。明其皆是性具。分文為四。初破妄執。二明大均。三顯理性。四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徧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此識瞭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旣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卽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十法界六種識心。總名識大。今且就阿難眼識辨之。以例其餘五識。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者。正明識是緣生。破性計也。汝今徧觀下。重舉因緣生法。此識瞭知下。推其緣生無性。舉因緣中。辨於根識不同之相。循歷周視。先辨根相。卽前文根大中所謂見大。此是第八識之見分。寄於浮勝二種眼根。任運瞭境。無別分析。故喻以但如鏡中。然不同鏡之無知也。汝識於中次第標指等。次辨識相。此中眼識與同時意識。亦復有別。佛雖不說。理合知之。若但親緣文殊舍利等相。不帶名言者。則是眼識功能。若起文殊舍利等名言。卽是同時意識功能。又眼識所緣文殊舍利等相。但是托彼文殊舍利本質之境。變起眼識傢自相分境而為所緣。非卽緣彼文殊舍利實體。以文殊舍利實體。乃阿難第八識之相分。是彼見大之所緣緣故也。推無性中。先立四句。然後一一推破。初破生於見中。二破生於相中。文皆可知。三破生於空者。夫空則旣非是相。亦非是見。非見則無所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則滅前緣。何處可用見聞知覺。旣是處此二非。為一總俱空耶。為除見相之外。別有一法耶。若一總俱空。則同於無。若別有一法。亦非同於見相之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乎。四破無因生者。眼識與同時意識。皆惟緣現量境。決無日中別識明月之理。因見日故。方瞭別日。則非無因明矣。此以因見因相因空同屬因緣。以無因為自然而並破之。汝更細詳下。勸令更加審究。幷破和合不和合也。見精托在汝睛。形相推於前境。但有可狀。則方成有。旣不是相。則便成無。如是識緣。旣非見非相非空。亦非無因。畢竟因何所出。況未達藏性。則識屬動搖。見屬澄靜。理必非和非合。聞聽覺知皆屬澄靜。餘五種識亦皆動搖。亦必非和非合。此破其計和合也。不應識緣無從自出一句。破其轉計不和合性。

 (壬)二明大均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瞭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瞭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此以六種識心。均前六大而名七大。顯其皆性皆真。無二無別也。蓋九界眾生。於此識及根塵。總未能融通為一。凡外計識中所現緣影為心。計根為身。計塵為物。敵體相對。二乘執根塵為能生。執識心為所生。亦敵體相對。稟通教人。雖知能生之根塵如幻。所生之識亦復如幻。終非一體。稟別教人。雖知一切唯識。而見相二分。不說卽妄恒真。乃於見相二分之外。別立自證及證自證。仍復相對。孰知見相卽自證。自證卽見相。自證卽藏性。見相亦卽藏性。藏性卽自證。藏性亦卽見相。是故十法界識。卽是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卽是十法界識。今承上文。拈出眼識一種。如此離過絕非。始信十法界之六識六根。皆悉圓滿湛然。性非從所。與彼虛空地水火風。一一性真圓融。皆如來藏。無生滅矣。此中瞭別二字。卽指六識。見聞覺知四字。仍指六根。汝心粗浮下。責其不悟識心本如來藏。而勅令更加觀察也。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等者。若言其同。則眼識胡不別聲。耳識胡不辨色。若言其異。則耳自聽法。何故身起欽承。口來問義。若言其空。何故瞭瞭明明。不可斷滅。若言其有。何故內外中間。俱無所在。若言非同。何故性中相知。若言非異。何故用中相背。若言非空。何故覓不可得。若言非有。何故應用無盡。旣此六處識心。不是同異空有。亦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謂非如來藏性而何。蓋藏性隨緣常不變故。所以不是同異空有。藏性不變常隨緣故。所以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也。若迷此妙性。則說同說異。說空說有。說非同異。說非空有。俱為戲論。若達此妙性。則戲論自滅。亦可隨四悉檀。作同異等種種說矣。

 (壬)三顯理性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徧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六識。識與本覺。皆性皆真也。明知覺明。卽下文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指真如理性言之。前又旣以識心均於六大。則今舉一識字。便是全舉七大。人謂七大祗是根塵識三。全體虛妄。不是妙明明妙真體。殊不知性識卽是明知。覺明卽是真識。是故十法界識心。一一無非妙覺湛然。徧周法界。是謂隨緣不變之體。由此故有不變隨緣之用。含吐十虛。何方何所。皆是循於十法界業。而發現為十法界識也。含吐二字。通於迷悟。且約佛界言之。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微塵剎土。自他不隔毫端。義之如含。一念普觀無量劫。一光普照十方界。義之如吐。然含亦非含。吐亦非吐。故雲寧有方所。次約迷情言之。取頻伽瓶。滿中盛空。名之為含。用餉他國。開孔倒瓶。名之為吐。亦復含無所含。吐無所吐。故雲寧有方所。以要言之。無不還歸此法界。故含徧十虛。無不從此法界流。故吐徧十虛。相宗所謂集起名心。集則是含。起則是吐也。不言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者。此識卽是眾生之心。卽是能知之量。前之六大。恐迷情謂是心外實法。故須一一皆雲隨心應量。今之識大。旣是直指眾生現前之心。但不知其全體卽是藏性。故以含吐十虛寧有方所而名狀之。方知向日所認緣影。不惟不是真心。斷斷乎亦不是六識矣。

 (壬)四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凡外計識心是我。或是我所。計斷滅者。屬邪因緣。計常住者。屬於自然。二乘執此六識是因緣生法。無我我所。若惑業俱盡。不復生識。譬如薪盡火滅。火無去處。愛盡涅槃。亦復如是。涅槃之界。無生無滅。名為自然。稟通教人。以識心卽空為因緣。空理無生為自然。稟別教人。以唯識之相。四分皆屬依他起性。名為因緣。唯識之性。卽是真如無為。名為自然。此皆不達藏性。終無實義也。惟其藏性卽六識性。故彌勒菩薩悟之。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已上明性本具相竟。從初卷佛告阿難汝我同氣至此。是正明理性中第三如來答示已竟。

 (丁)四大眾圓悟二。初經傢敘益。二當機偈贊。

 (戊)初中二。初敘益。二敘儀。

 (己)初又二。初略敘。二廣敘。

 (庚)今初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掛礙。

微妙開示者。由此卽性具相之文。方知前來就事顯理之文。一一皆是瞭義極談也。不復妄認四大為自身相。頓悟清凈法身。故身蕩然。不復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頓悟常住真心。故心蕩然。知此妄身妄心。不離法身妙心。如漚不離海。塵不離空。漚之與塵。豈能為礙於空海。故得無掛礙也。此略敘悟門。亦是總敘。下之廣敘。卽別敘耳。

 (庚)二廣敘又二。初圓悟三大。二結屬真因。

 (辛)初又三。初悟性量。卽是相大。二悟性體。卽是體大。三悟性具。卽是用大。

 (壬)今初

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徧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此翻前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之迷情也。旣領七大文中。周徧法界之義。亦領陰入處界文中。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瞭無所得之義。亦領辨見文中。離一切相等義。亦領征心文中。七處咸非之義矣。

 (壬)二悟性體。卽是體大。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卽菩提妙明元心。心精徧圓。含裹十方。

此翻前迷己為物。故於是中觀大觀小之迷情也。且加舉一毛端。便卽菩提妙明元心。所以徧能含受十方國土。蓋旣領七大文中。清凈本然之義。亦領陰入處界文中。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等義。亦領辨見文中。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等義。亦領征心文中。密顯大佛頂義矣。

 (壬)三悟性具。卽是用大。

反觀父毋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此翻前以動為身以動為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之迷情也。惟心所現。故雲若存。心外無體。故雲若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故其起無所從來。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故其滅無所從去。蓋旣領七大文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循業發現等義。亦領陰入處界文中。幻妄稱相等義。亦領辨見文中。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等義。亦領征心文中。眼不能見義矣。以此為性具幷用大者。虛空具足眾塵。塵塵之性。元卽空性。巨海具足眾漚。漚漚之性。無非海性故也。

 (辛)二結屬真因

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指彼十界依正色心等法。總不離我現前一念介爾之心。此心體本離過絕非。相本豎窮橫徧。用本具足恒沙。總三義而惟是一心。卽一心而宛然三義。的是人人本有之妙心。從來常住不滅。所謂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依此修行。乃能得成無上菩提者也。如來最初卽語阿難。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今乃瞭然知之。雖是故物。義如新獲矣。

 (己)二敘儀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

從來未悟。今日始悟。故曰得未曾有。受益旣深。感恩自切。故贊佛發願。所以報佛恩也。

 (戊)二當機偈贊二。初贊嘆述益。二誓願請加。

 (己)初中二。初贊圓常人法。二述所證淺深。

 (庚)今初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此中初一句。指能說人。次四字。述所說法。後三字。總贊人法皆希有也。由阿難徹悟自己心性。方知佛所證極。與我之所本具。毫無差別。故矢口而贊。隻須妙湛總持不動六字。收盡三卷經文妙旨。亦收一題妙旨。亦便吸取下文妙旨。亦能該攝一代時教。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妙旨。今當一一點示。不與舊解同也。言妙湛者。卽是隨緣常不變義。言總持者。卽是不變常隨緣義。言不動者。卽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二體義。敘悟中雲。心徧十方。空如葉物。卽妙湛也。父毋生身。如塵如漚。卽總持也。物卽妙心。心精含裡。卽不動也。又三義惟是一心。故名妙湛。一心宛具三義。故名總持。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名不動。一切眾生。是理卽妙湛總持不動。聞名生解。是名字卽妙湛總持不動。起圓止觀。是觀行卽妙湛總持不動。六根清凈。是相似卽妙湛總持不動。無明初破。是分證卽妙湛總持不動。圓滿徹證。是究竟卽妙湛總持不動。今稱究竟證者。故名為尊。所謂十號具足。天中之天。聖中之聖。九法界世間所共尊也。收前七大妙旨者。周徧法界。故名妙湛。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循業發現等。故名總持。清凈本然。故名不動。又三卽一。故妙湛。一卽三。故總持。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不動。約究竟。故稱尊也。收前陰入處界妙旨者。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瞭無所得。故妙湛。幻妄稱相。故總持。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故不動。一三三一。乃至究竟稱尊。如上說。收前辨見妙旨者。見與見緣幷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故妙湛。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故總持。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故不動。支離一切相。故妙湛。卽一切法。故總持。無是非是。故不動。又面皺變而見不皺變。為妙湛。無生滅而舍生趣生。為總持。生滅與不生滅。惟是一心。為不動。又主空。為妙湛。主必有客。空必具塵。為總持。主之與客。空之與塵。實無二性。為不動也。收前征心妙旨者。正顯七處咸非。為妙湛。旁顯七處皆是。為總持。理實無非無是。卽非卽是。為不動也。悟妙湛故。卽奢摩他最初方便。悟總持故。卽三摩鉢提最初方便。悟不動故。卽禪那最初方便。又悟妙湛總持不動言三卽一。是奢摩他最初方便。悟妙湛總持不動舉一卽三。是三摩鉢提最初方便。悟妙湛總持不動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是禪那最初方便。又悟妙奢摩他三摩禪那言三卽一。成今妙湛。悟妙奢摩他三摩禪那舉一卽三。成今總持。悟妙奢摩他三摩禪那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成今不動也。收一題妙旨者。如來密因修證瞭義。名妙湛。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名總持。大佛頂。名不動。又二修全在一性。名妙湛。一性具足二修。名總持。性修不二。名不動。又首楞嚴者。名一切事畢竟堅固。謂陰入處界七大畢竟空。故稱妙湛。畢竟假。故稱總持。畢竟中。故稱不動。乃至三一一三。究竟名尊。具如上說。又具足萬行者。該具名妙湛。積具名總持。性具名不動。乃至三一一三等如上說。又密因者。瞭因佛性名妙湛。緣因佛性名總持。正因佛性名不動。性具三因名不動。修中三因名妙湛。證發三因名總持。乃至三一一三等如上說。又不動故稱大。妙湛故稱佛。總持故稱頂。又妙湛故相大。總持故用大。不動故體大。又妙湛故自覺。總持故覺他。不動故覺滿。又妙湛故頂不可見。總持故從頂發輝。不動故頂相最尊。乃至各各三一一三如上說。究竟稱為世尊亦如上說。吸取下文妙旨者。如來藏本妙圓心十界俱非故妙湛。如來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卽故總持。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卽離非是卽非卽故不動。乃至三一一三如上說。又圓真實故妙湛。通真實故總持。常真實故不動。三一一三等亦如上說。該攝一代時教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妙旨者。佛法雖多。不出權實。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一切如來說法儀式。總不出此。今知九界性卽佛界性故妙湛。佛界性卽九界性故總持。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故不動也。開權顯實。故稱妙湛。為實施權。故號總持。權實不二。故名不動。以要言之。報身智慧名妙湛。應身功德名總持。法身理體名不動。又一切智名妙湛。道種智名總持。一切種智名不動。該具功德名妙湛。積具功德名總持。性具功德名不動。真諦之理名妙湛。俗諦之理名總持。中諦之理名不動。是故三身皆妙湛。三卽一故。三身皆總持。一卽三故。三身皆不動。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今阿難一語便卽贊盡。自非圓悟。安得有此。舊謂妙湛領顯見義。總持領陰入處界義。不動領七大義。失於妙旨甚矣。首楞嚴王。卽全性成修三昧之名。具如玄義及初卷釋。今知征心辨見四科七大等文。無非顯此三昧之體性也。希有者。九界眾生。未悟藏性。未具佛德。不能說此三昧。亦未嘗聞此三昧。故為希有。今始得聞之耳。

 (庚)二述所證淺深

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隻獲法身。

億劫顛倒想者。卽無始以來認悟中迷之妄想也。依此妄想。故有九法界中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等種種戲論。今知隨緣不變不變隋緣妙性。故戲論妄想頓消。而本有法身斯獲也。旣言法身。必具般若解脫。與別教所明素法身不同。若欲點示。則倒想消處。卽是解脫。能消之智。卽是般若。然此法身三德。向本無減。但在迷不覺。僅有其理。義之如失。今從迷得悟。始覺有功。名之為獲。而有五位淺深不同。所謂名字獲。觀行獲。相似獲。分證獲。究竟獲也。阿難內秘外現。則其本地密獲。不可妄測。但據跡中顯獲。的在圓教初信。對彼藏教。位齊初果。故下文雲。汝今已得須陀洹果。明文在茲。惟其方證初信。是故還須定境修觀。以為證入初住華屋之門。當知墮淫室時。尚是凡夫。所以無無漏戒。但有律儀。須佛拯救。而七處計心之文。全是見惑所攝耳。舊註紛紛。不惟罔識如來所說藥相。亦復不知阿難所示病相矣。

 (己)二誓願請加三。初發大願。二請佛加。三喻不退。

 (庚)今初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初一偈。是四弘誓願。次一偈。是增上誓願。願今得果成寶王者。期心妙覺極果。是欲證十界道滅。所謂佛道無上誓願成。兼攝法門無量誓願知也。還度如是恒沙眾。是欲滅十界苦集。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兼攝煩惱無盡誓願斷也。此四弘誓。依無作四諦而發。故名深心。次增上誓中。五濁惡世誓先入。是勇猛增上。蓋五濁眾生剛強難化。今達藏性平等無二。方無所畏。又同體大悲。如父母於子。病者加憐故也。如一眾生未成佛二句。是弘毅增上。由達藏性豎窮橫徧。故不遺一眾生。亦不憚盡未來際。又同體大悲。如父毋於子。等生愛念故也。泥洹。亦雲涅槃。此翻滅度。

 (庚)二請佛加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埸。

證法體故稱大雄。具智斷故稱大力。能與拔名大慈悲。大力是妙湛德。大慈悲是總持德。大雄是不動德。又此三卽一故妙湛。此一卽三故總持。此三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不動。又證妙湛總持不動理體。故名大雄。具妙湛總持不動智照。故名大力。起妙湛總持不動妙用。名大慈悲也。微細惑者。據下文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卽上文所謂消我億劫顛倒想也。又雲。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此指三界思惑。又雲。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此指界外別惑。卽今所謂微細惑也。無上覺。卽究竟覺。由細惑除。便登妙覺。所謂明極卽如來也。十方界。卽寂光實報方便同居一切國土。所謂一人成佛時。法界皆為一佛之依正也。

 (庚)三喻不退

舜若多性可銷亡。鑠迦羅心無動轉。

舜若多。此雲空。空無可銷。但漚滅空本無。猶可雲銷。鑠迦羅。此雲金剛。以喻稱性所發堅固誓願之心。同於藏性。故終無動轉也。大科正明理性已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四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丙)二廣破餘疑。上文就事顯理。卽性具相。圓頓妙理。昭揭無餘。所以當機圓悟。永斷疑情。今則別為二乘之人。法執重者。雙騰二疑。以求答示。兼窮起妄之元。俾知迷悟無性。從此便可稱性起修。修非性外矣。分文為二。初明事理性相本融。二明迷悟因緣無性。

 (丁)初中三。初疑請。二許宣。三正說。

 (戊)初又二。初敘敬。二嘆述。

 (己)今初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卽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偏袒右肩者。正坐聽法。本皆通肩披衣。今起座問法。故偏袒以表敬順也。右膝著地。名為胡跪。亦表敬順之意。合掌以表一心。以上總是恭敬之儀。

 (己)二嘆述又二。初嘆教。二述請。

 (庚)今初

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智能斷惑。故名大威。悲能利生。故名大德。又折伏眾生故言威。攝受眾生故言德。折攝並用。如父如母。故言大威德世尊也。如來第一義諦者。嘆前所說就事顯理。卽性具相。皆第一義。惟有如來能諦瞭之。故稱如來第一義諦。

 (庚)二述請又三。初總述疑情。二別述二難。三請佛開示。

 (辛)今初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此先述其疑狀。並出其致疑之由也。聾人。喻聲聞無中道智慧。百步外。喻佛境界去已甚遠。蚊蚋。喻中道微妙法音。本所不見。喻聲聞慧眼。不見佛中道境。何況得聞。喻無明聾障。不聞所詮實義。此述其疑狀也。阿難一輩。所知障輕。故先開悟。煩惱障重。故習漏未除。我等羅漢煩惱障輕。故盡諸漏。所知障重。故尚纏疑悔。此出其致疑之由。由於所知障重也。

 (辛)二別述二難又二。初從陰入處界文中起理違事難。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壬)今初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凈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竟謂陰入處界。旣皆藏性真理。真不容妄。雲何現見種種妄相。此妄從何而生。蓋不達如來指妄卽真。無妄可撥之旨故也。

 (壬)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甚然常住。世尊。若地性徧。雲何容水。水性周徧。火則不生。復雲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處通。雲何二俱周徧法界。

意謂地水火風等。一若周徧。更不容他。蓋不達如來全性卽相。全相卽性之旨。而妄以堅礙為地性。潤濕為水性等故也。

 (辛)三請佛開示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攸往。猶言所歸。開我迷雲及諸大眾。猶言開我及大眾之迷雲。

 (戊)二許宣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有學已悟。故獨告無學人也。前文就事顯理。卽性具相。無非勝義。今更破盡事埋性相餘疑。名勝義中真勝義性。非於前勝義外別有所加。但令真性倍昭明耳。定性聲聞。偏指不回心者。未得二空。謂但證人空。未證法空。然肯回心向大。非定性也。一乘寂滅場地者。卽如來藏妙真如性。唯一佛乘。本來寂滅。依此為本修因地。方是真正無喧雜處。而為全性起修之正行也。今說此法。無論回心與不回心。皆令得悟。正可為法華前陣。若至法華。則已開佛知見。更無不回心者。亦不勞重開示矣。

 (戊)三正說二。初答迷真起妄。以釋理違事難。二答相隨性徧。以釋相違性難。

 (己)初中二。初總辨真覺。二別明迷悟。

 (庚)初又二。初直指覺性本來寂照。二雙破覺非明與不明。

 (辛)今初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凈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此先指出本來覺性。不屬迷悟。以為迷悟之所依也。性覺本覺。祗有二名。終無二體。不改名性。固有名本。妙明明妙。不過交互言之。顯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迷之所不能減。悟之所不能增也。滿慈雖曰常聞。實未達其旨趣。故佛得以兩關勘之。

 (辛)二雙破覺非明與不明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此文三節。初佛言下。是以明與不明雙征。次富樓下。是單領明邊而以不明為非。三佛言下。是雙破明與不明皆非也。舊解紛紛。傷文失旨。今不暇辨。但直釋出。令義昭然。初文不必穿鑿令深。但淺淺問雲。汝所稱覺明者。為復性有所明。而稱名為覺。為覺乃不明者。而稱為明覺乎。此故立明與不明兩關以勘驗之。富樓那卽便答雲。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意顯必有所明。方可稱覺。是竟墮在明之一關矣。佛遂雙破之雲。汝謂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意必取有所明。不知有所便非覺性矣。旣破其所領之非。恐彼轉計無明。故又牒破之曰。無所又復非明。而無明又非覺湛明性也。有所非覺句。顯此覺性不墮明之一關。無所非明二句。顯此覺性不墮不明一關。惟其非明不明。故本來不屬迷悟。而得為迷悟作本也。

 (庚)二別明迷悟二。初明眾生迷真成妄。二明諸佛悟妄惟真。

 (辛)初中又三。初明所起妄因。二明所感妄果。三結果歸因。

 (壬)今初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旣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此正顯一念無明心中。頓具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之因也。性覺必明一句。卽前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義。謂性覺必具真明。此明不是有所之妄明。亦不是冥然不覺之無明也。但真如本有隨緣之用。由其無始以來曾未悟故。不覺念起而妄為明覺。是故覺性元非所明。由此妄明。遂立妄所。所旣妄立。隨卽生汝妄能。於是本無同異法性之中。熾然遂成能所二法之異矣。此非世界相續之張本乎。又復異於彼之所異。因異復立妄同。此非十方虛空之張本乎。又旣有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豈非眾生相續之張本乎。夫一念無明不起則已。起則必成能所之異。有異則必有同。有異有同。則必有無同無異。如此諸法。森然頓起。擾亂性真。兩兩相待。安得不生勞慮。勞慮旣久。安得不發妄塵。旣有妄塵。安得不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豈非業果相續之張本乎。是知三相續因。總不離於一念無明也。此文舊以三細六粗釋之。義亦可然。但令文勢斷續。經旨難明。今故不用。設欲配之。亦無不可。妄為明覺。卽無明業相。立所。卽境界相。妄能。卽能見相。境界是相分。能見是見分。此之二分。起必同時。故起信論先能後所。此中先所後能。各從語便。實不相違。已上是三細也。次相待生勞。卽六粗中智相。勞久。卽相續相。發塵。卽執取相。自相渾濁。卽計名字相。塵勞煩惱。卽業相及業系苦相也。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不依本覺。安有無明。不依無明。安有境界。不緣境界。安有六粗。攝六粗。祗歸見相。攝見相。祗屬無明。攝無明。不離本覺。可謂全真成妄。全妄卽真矣。

 (壬)二明所感妄果二。初牒上略明二相。二廣顯三種相續。

 (癸)今初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承上一念無明。旣具三細六粗諸相。由是起為世界。靜成虛空。當知十方虛空。祗是妄心中之同相所成。種種世界。祗是妄心中之異相所成。則無情空界。不離妄心明矣。又彼同異發明所立無同無異。卽是有情眾生。謂之曰同。則身命各異。謂之曰異。則四大是均。心識亦均。故名無同無異。然此無同異法。乃是因於同異發明而立。的是有為之法。與上文本無同異之覺性。實不侔矣。此可見有情眾生。亦祗是妄心中之無同異相而已。

 (癸)二廣顯三種相續三。初明世界相續。二明眾生相續。三明業果相續。

 (子)今初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烝。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幹為洲潬。以是義故。被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註。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此正明世界相續。不離一念無明心也。由妄為明覺。因明立所。因所彰能。能為妄覺。所為頑空。妄覺是明。頑空是昧。二法相待。法爾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可見一切風輪。隻是一念中之動相耳。空旣生搖。對動成靜。故曰堅明立礙。謂於妄明之中。堅立一總礙相以與動相對也。彼世界之金寶。卽汝妄明覺體所立堅相。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可見一切金輪。隻是一念中之堅相耳。於妄心中。堅覺之寶旣成。搖明之風復出。以心中妄動之風。摩心中妄立之金。故有火光為變化性。無而忽有。有而忽無。可見一切火大。祗是一念中之動靜二相所摩成耳。妄心堅覺之寶明。旣能生潤。妄心變化之火光。又復上烝。故有水輪含十方界。可見一切水大。隻是一念中之金火二妄所烝成耳。一念妄心。旣已全具四大。於四大中。火性常騰。水性常降。交互發生。立諸堅礙。遂有山河大地。水勝則濕為巨海。火勝則幹為洲潬。大者為洲。小者為潬。然大海亦心中妄火互立。故得火光常起。洲潬亦藉心中妄水互立。故得江河常註也。若妄心中之水勢甚劣。火勢甚勝。則結為高山。由此山石。祗是妄心水火結成。故擊則成焰。融則成水。若妄心中之土勢甚劣。水勢甚勝。則抽為草木。由此草木。隻是妄心水土抽出。故燒還成土。絞還得水。可見地水火風。全是妄心中物。以此妄物。於妄心中交互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妄有世界相續。除卻妄心之外。安有少許實法可得耶。此雖答示迷真成妄。理不違事。而海中火起等義。卽可密釋相違性之難端。至後相傾相奪。隨為色空等義。又可兼釋理違事之餘惑。良由諦理圓徹。故使佛語巧妙若此。珍之味之。又復應知。文中似惟顯示同居世界相續之相。而方便實報二種世界相續。亦不外此。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卽空。故有同居世界相續。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假名無量。故有方便世界相續。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卽中。故有實報世界相續也。此文舊以五行生尅訓之。甚違經旨。經顯一切惟心。乃用世間妄計為解。安得相蒙。且如山石擊焰融水。於五行之說。雲何會通。若以石屬金。則金能生水。烏能又生於火。若以石為土。則水火皆不應生。又林燒成灰。可雲火能生土。因絞成水。豈是木反生水。故知世間五行。元無實義。不應以彼而釋此也。然儒宗太極兩儀之說。卻與此經暗合。但彼不說惟心所現。便非正因緣境。今不避繁文。試一點出。經文所稱覺明空昧。卽彼所稱太極。太極圖中。半白半黑。黑表空昧。白表覺明也。相待生搖。風輪持世。卽彼所謂太極動而生陽。以其周行地外。計以為天也。堅明立礙。金輪持國。卽彼所謂動極復靜。靜而生陰。以其成形於內。計以為地也。火光為變化性者。卽彼所謂體陰用陽。離之象也。水輪含十方界者。卽彼所謂體陽用陰。坎之象也。所以先天八卦。幹南坤北。離東坎西。正仿佛此惟心四大。但不達惟心。故雲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耳。火騰水降等者。卽彼所謂後天八卦。水火為政。故離南坎北。以表騰降之象也。大約儒門。計風金二大為天地之體。計水火二大為天地之用。然後具生後天五行。不知太極動靜。全是當人妄心動靜。依此妄動妄靜。妄有世界相續。豈有五行實法能相生尅哉。惟周子先悟道於東林。故作太極圖說。欲人瞭知太極本非心外實法。隻是無明迷於覺性。妄成阿賴耶識。而此無明。全體虛妄。瞭無自性可得。故點破雲。無極而太極。謂此太極。本無所謂太極。但是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耳。後儒不達。更推無極為太極本。失旨甚矣。又孔子易傳。亦雲易有太極。乃密指易理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藏心。特以機緣未到。不得明言。此又菩薩苦心。不可不知。

 (子)二明眾生相續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旣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此明眾生相續。亦不離一念無明心也。故牒前文而示之曰。復次眾生之明妄非他。卽是覺性起於妄明為咎。由其所妄旣立。遂使能明之理不逾。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所中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妄成就。由是分開妄能而為見覺聞知之六根。此卽前文所謂結暗為色。後文所謂見精映色。結色成根等也。旣有此虛妄六根。則念念執之為我。如頻伽瓶。滿中擎空。遂為生死輪回之本。必招胎卵濕化之形。胎卵二生。則同業相纏。濕化二生。則合離成化。且如胎生之始。由彼虛妄六根中陰之身。於有緣處。見有一點明相。所欲之色發現在前。依此明見。便成淫欲之想。男見父而憎。女見母而憎。男見母而妄想謂妻故成愛。女見父而妄想謂夫故成愛。流註此愛以為受生種子。納彼妄想於父精母血之中而得成胎。此由男女交遘發生。吸引彼同業有緣之中陰。故有因緣。生初七日之羯羅藍。猶如凝滑。二七日之遏蒲曇。其狀如皰。三七日之蔽屍。猶如軟肉。四七日之羯南。猶如堅肉。五七日之鉢羅奢佉。分開四支。名為形位。乃至十月而出胎也。如此胎卵濕化四生。隨其所感業緣而隨應之。卵惟想生。如雄鳴上風。雌鳴下風之類。此與七趣文中情想不同。彼以思善為想。念惡為情。此以男女愛慕為想。綢繆為情也。惟想故藉四緣生。一業。二父。三母。四暖。以羯羅藍為初生相。因情故藉三緣生。一業。二父。三母。以遏蒲曇為胎卵漸分之相。合感故藉二緣生。一業。二濕。以蔽屍為初生相。離應故惟一緣生。所謂業力。以羯南為初生相。眾生無始以來。或情變為想。想易為情。合變成離。離易為合等。更相變易。種種不同。所有受業。無不隨業成報。逐其善業。則四生皆有飛舉之樂。逐其惡業。則四生皆有沉墜之苦。以是因緣。眾生相續。明其但是覺明為咎。更無他因也。此雖但明六凡眾生相續之相。而方便實報土中三乘眾生相續。亦可例知。所謂投真諦胎。投俗諦胎。投中諦胎。出見思卵殼。出塵沙卵殼。出無明卵殼。見思習潤。塵沙習潤。無明習潤。潤卽是濕。空觀化。假觀化。中道化。乃至界外情想合離。以理思之。

 (子)三明業果相續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惟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此明業果相續。總不離一念妄貪也。真如不守自性。妄為明覺。最初一念貪明。已為眾貪之本。由其所貪益劣。造業益惡。感果益苦。一切嗔癡慢等。皆由貪生。故獨指三貪為業果根本也。十生者。於十二類生中。惟除土木金石。空散消沉。不可食故。互來相啖為盜貪者。不與而取。名之為盜。畜生何嘗肯與人食。橫取食之。盜莫大焉。故約互傷名殺。約互取名盜。此特舉業之最重者言耳。若統論惡業。則有十惡。不止身三。又統論業果。則有善惡不動三業。招感三界有漏苦樂不動三果。故下文雲。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也。又偏真業。感方便果。緣瞭業。感實報果通前三界業果。總是迷中妄業妄果。如水成冰。惟稱性業。感寂光果。卽是悟中真業真果。如冰成水。又淫論事淫理淫。殺論事殺理殺。盜論事盜理盜。以成同居方便實報三種業果相續。可以意知。文中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二句。互相影略。結成殺盜二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二句。亦互相影略。結成欲貪。餘並可解。

 (壬)三結果歸因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瞭知性。因瞭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前已尅示從因感果。今更結屬果惟妄因。別無實法也。三種顛倒相續者。始則似有世界。乃有眾生。有眾生。乃有業果。後則由業果不斷。故眾生不斷。由眾生不斷。故世界不斷。然皆非心外有實顛倒。不過皆是覺明體中。妄生明瞭知性。因此妄瞭。發起所知妄相。從於妄有能見而生耳。此中明瞭知性。卽牒前妄為明覺。是業相也。因瞭發相。卽牒前因明立所。是境界相也。從妄見生。卽牒前生汝妄能。從此妄能生一切法。是能見相也。今之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不過因此虛妄微細三相為本。遂成六粗諸相。終而復始。豈有他哉。

 (辛)二明諸佛悟妄惟真二。初領義起疑。二舉喻答釋。

 (壬)今初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此領上文眾生迷真成妄之旨。而翻疑真能起妄也。故曰。若此眾生所具妙覺之體。本來如此之妙。如此覺明。不假修證。與如來心不增不減。而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則如來今得妙空明覺。乃與眾生元始一般。不識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時亦當無狀復生耶。據此問意。有二種迷。一者不達隻今眾生現行無明。及所見山河大地。元非實有。二者不達生佛雖復理同。一惟性德。一有修德。故佛須以四喻而兼答之。

 (壬)二舉喻答釋二。初喻妄因妄果其體本真。二喻真智真斷不重起妄。

 (癸)令初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悟非生迷。雲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褸那。於意雲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在迷時亦)本無迷。(但是)似有迷(情妄)覺。(今一)覺迷(則)迷(永)滅。(而)覺不生迷(矣)。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佛言。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初迷方喻。以喻妄因本空。二空華喻。以喻妄果非有。所以開其實有現行無明及山河大地之迷。意謂眾生分中。尚無無明及山河大地生相。況諸佛乎。文並可知。

 (癸)二喻真智真斷不重起妄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金喻菩提智德無變。灰喻涅槃斷德無生。所以開其但知性德。不知修德之迷。意謂精金已經煆煉。木灰已自燒成。豈同在纏本覺而已。然本妙覺明。妙空明覺。離過絕非。言辯莫及。故須合此四喻。方可庶幾。若但用前二喻。未顯生佛永殊。若但用後二喻。未顯生佛平等。今以後喻合前。則知六而常卽。以前喻合後。則知卽而常六。又依前二喻。不須移方滅華。但貴指迷拭翳。則知無修而修。依後二喻。雖用紅爐烈火。原是本具金灰。則知修而無修矣。

 (己)二答相隨性徧。以釋相違性難二。初牒問。二正答。

 (庚)今初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徧法界。不合相容。

此牒其第二從七大中所起相違性難而答之也。

 (庚)二正答二。初舉喻。二法合。

 (辛)今初

富褸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於意雲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旣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雲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此中譬如虛空下。先舉喻顯其相容。於意雲何下。次推征示其虛妄也。妙覺明心。無物可譬。權以虛空譬之。而以明暗動清濁霾映七種諸有為相。權喻七大。然不必一一分配。但總顯虛空非七相。不拒七相發揮。以喻藏性非七大。不拒七大發揮而已。推征中。但推明相一種以例其餘。若此明相從日而生。不藉虛空。則應十方同為日色。雲何空中更見圓日。若從空生。空應自照。何待日明。若雲空日共生。則此明相。那一半是空生。那一半是日生。又設使空日和合。成此全明。則日去空在。應有半明。何故全暗。故曰非日非空。然離空日。何處有明。故曰不離空日。旣此明相無生無性。當知七相皆無生無性矣。

 (辛)二法合二。初正合上喻。二重明理性。

 (壬)今初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雲何詰其相陵滅義。親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復問不相容者。(此段錯簡。宜在無可憑據之下。)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雲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各日旣雙。雲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此下宜接觀相元妄一段)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者。合上太虛空喻也。空明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各各現者。合上日照則明。雲屯則暗等喻也。俱發俱現。則非太虛之所能譬。故更巧借日影譬之。若知二人所見。各是全日。元無二日。則知水火等相。皆是全體藏性。亦無二性矣。故卽以法結示之曰。若但觀七大之相。則元是虛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雲何詰其相陵滅義。若深觀七大之性。則全體元真。隻此七大惟是妙覺明心。則水本非水。火本非火。雲何復問不相容者。先字訓作本字。非先後之先也。倘謂性本先非水火。後來方有水火妄相。則本無今有。性相分途。其去冥諦神我邪計不遠矣。慎之慎之。

 (壬)二重明理性三。初明不變隨緣用。二明隨緣不變體。三結責迷情。

 (癸)今初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徧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徧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此中文有二節。初汝以色空下。是明藏性不變之體。隨九界眾生心。應其所知之量。循業發現為九界七大。次我以妙明下。是明藏性不變之理。隨佛界眾生心應其所知之量。循業發現為佛界七大也。初文汝字。雖指滿慈。意實徧指九界眾生。繇其生相無明未破。色空情見未忘。故以此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藏性不變之體。隨於染緣。以為九界色空。各各周徧法界。猶如太虛。不拒諸相發揮。是故於中。妄有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等事也。此由九界眾生迷於藏性。悶於無明。本有覺性。非背而背。虛妄塵相。無合而合。故發三惑塵勞。有實報方便同居諸世間相也。次文我字。徧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由其稱本覺性。起始覺智。此智照而常寂。全修卽性。故名妙明不滅不生。以此合如來藏不變之體。而如來藏。隨於凈緣。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一亦藏性。無量亦藏性。小亦藏性。大亦藏性。道場亦藏性。十方亦藏性。身亦藏性。空亦藏性。毛端亦藏性。剎亦藏性。微塵亦藏性。法輪亦藏性。一不為少。無量非多。乃至微塵不小。法輪不大。此由如來達塵非塵。故無滅言滅。瞭塵卽覺。故無合說合。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惟有如如及如如智也。

 (癸)二明隨緣不變體。上文已明如來藏性。隨染凈緣。具成十界。隨九界心。如水成冰。隨佛界心。如冰成水。今則指此冰水之性。同一濕性也。文分為三。初明隨緣不變如實空義。二明隨緣不變如實不空義。三明隨緣不變遮照同時義。

 (子)今初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佈施)非屍羅。(戒)非毗梨耶。(精進)非羼提。(忍辱)非禪那。(定)非般剌若。(智慧)非波羅蜜多。(到彼岸亦雲度無極)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如來)非阿羅訶。(應供)三耶三菩。(正徧知)非大涅槃。(滅度)非常。非樂。非我。非凈。

此顯藏性正隨緣時。所有十界染凈諸法。隨拈一法。無不皆是圓融真諦。一切俱非。卽藏性如實空義。正隨緣而常不變也。言如來藏本妙圓心者。重一圓字。為顯性量。首言非心者。卽指心法。次非空乃至非波羅蜜多者。指眾生法。次如是乃至等者。卽指佛法。意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非一切非也。又眾生法中。非空至非意識界。是六凡法。豎三諦中。屬於俗諦。非明無明至老死盡。是緣覺法。非苦至非得。是聲聞法。此二屬於真諦。非檀那至波羅蜜多。是菩薩法。幷後佛法。同屬中諦。今一切俱非。所謂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不思議大真諦也。緣覺法中言明無明者。由妄明故。便有無明。或以初一明字。指彼觀因緣智亦可。非今所重。不須辨之。

 (子)二明隨緣不變如實不空義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卽如來藏元明心妙。卽心。卽空。卽地。卽水。卽風。卽火。卽眼。卽耳鼻舌身意。卽色。卽聲香味觸法。卽眼識界。如是乃至卽意識界。卽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卽老卽死。卽老死盡。卽苦。卽集。卽滅。卽道。卽智。卽得。卽檀那。卽屍羅。卽毗梨耶。卽羼提。卽禪那。卽般剌若。卽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卽怛闥阿竭。卽阿羅訶。三耶三菩。卽大涅槃。卽常。卽樂。卽我。卽凈。

此顯十界染凈諸法。隨拈一法。無不皆是圓融俗諦。一切俱卽。卽藏性如實不空義。正隨緣而常不變也。以是俱非世出世故。結上起下。非六凡。故非世。非四聖。故非出世。由其一切俱非。所以一切俱卽。故此句宜屬此也。元明心妙。重一妙字。為顯性具。心佛眾生。一卽一切卽。又三諦俱卽。所謂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不思議大俗諦也。

 (子)三明隨緣不變遮照同時義

以是俱卽世出世故。卽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此顯十界染凈諸法。隨拈一法。無不皆是圓融中諦。一切雙遮雙照。卽藏性遮照同時義。正隨緣而常不變也。以是俱卽句。亦是結上起下。由其俱非而又俱卽。所以卽是妙明心元。此句重一元字。為顯性體。心佛眾生。一遮照一切遮照。又三諦俱遮俱照。卽所謂一中一切中。空假俱中。不思議大中諦也。離卽離非者。雙遣上文俱非俱卽二義。是卽非卽者。雙收上文俱非俱卽二義。仍須略約心佛眾生三法。廣約十界三諦以辨其相。所謂離卽心。離非心。是卽心。是非心。離卽空。離非空。是卽空。是非空。乃至離卽凈。離非凈。是卽凈。是非凈等。可以意知。不能繁述。然此圓融藏性一體三義。徧在十界三諦及心佛眾生三法之中。無不各各圓融。若不再為點示。仍恐讀者封文失旨。請稍陳之。如來旣指陰入處界七大等法。全是藏性。須就此法以觀藏性。且如佛法之中。舉一如來名號。此如來名。非心非空非地非水乃至非我非凈。此如來名。卽心卽空乃至卽我卽凈。此如來名。離卽離非是卽非卽。其餘一切佛法。亦復如是。又如眾生法中。舉一地大。此地。非心非空非地非水乃至非我非凈。此地。卽心卽空卽地卽水乃至卽我卽凈。此地。離卽離非是卽非卽。其餘一切眾生依正。亦復如是。又如心法之中。舉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此介爾心。非心非空乃至非我非凈。此介爾心。卽心卽空乃至卽我卽凈。此介爾心。離卽離非是卽非卽。其餘一切諸心心所。亦復如是。由此卽事之理。具足卽理之事。方成事事無礙法界。否則諸佛所證。非卽眾生所有。何名三無差別。思之思之。又復應知。此中所顯圓融藏性。卽是前三卷中所明。更非別義。蓋一切俱非。卽周徧法界義。由其性量廓徹。故不可喚作一物也。一切俱卽。卽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義。及循業發現義。由其性具諸法。故法法皆是也。離卽離非是卽非卽。卽清凈本然義。由其性體妙絕。故遮照同時也。又一切俱非。卽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瞭無所得義。一切俱卽。卽幻妄稱相義。離卽離非是卽非卽。卽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義。又一切俱非。卽是離一切相。一切俱卽。卽是卽一切法。離卽離非是卽非卽。卽雙收二句。又一切俱非。故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一切俱卽。故微細發明。無非見者。離卽離非是卽非卽。故曰元是菩提妙凈明體。雲何於中有是非是。又一切俱非。故正破七處非心。一切俱卽。故密顯七處咸徧。離卽離非是卽非卽。故名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又一切俱非。故性明。一切俱卽。故性凈。離卽離非是卽非卽。故名常住真心性凈明體。前雲勝義中真勝義性。此之謂也。

 (癸)三結責迷情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人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三諦圓融之本理。名為如來無上菩提。三觀圓明之智眼。名為佛之知見。豈凡夫滯有。二乘滯空之心。所能測度。豈世間因緣自然種種語言。所能得入哉。次以琴瑟等物。喻現前陰入處界大等。以妙音。喻藏性妙理。以妙指。喻瞭義修證。以汝與眾生。合琴瑟等喻。以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合各有妙音喻。以按指。合喻中妙指義。以海印發光。合喻中妙音發義。以汝暫舉心。合無妙指喻。以塵勞先起。合不發妙音喻。海印者。三昧之名。得此三昧。炳現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猶如大海。閻浮提影悉於中現也。由不勤求等者。出其無有妙指之由。由於愛念小乘。所以迷理無明全在。舉心便屬塵勞。不得大用現前也。

 (丁)二明迷悟因緣無性。前文旣舉寶覺真心各各圓滿。但由迷悟不同。致使大用不現。又恐愚者。以迷悟因緣為有實法。今故重明其無性也。文分為二。初答滿慈重征妄因。二答阿難再執緣起。

 (戊)初中二。初問。二答。

 (己)今初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凈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前文是問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生續之因。故明迷真成妄。咎在無明。今文更問無明以何為因。故曰何因有妄也。幽溪雲。雖問生妄之因。正欲顯息妄之因。故佛隨以真亦無得答之。

 (己)答中二。初明妄本無因。二明真亦無得。

 (庚)初又三。初立喻。二顯法。三結合。

 (辛)今初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我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除疑者。事理性相已無疑也。餘惑未盡者。迷悟情量猶未舍也。演若達多。此雲祠授。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喻妄取幻鏡。嗔責己頭不見面目。喻迷背真性。當知凡夫愛妄有而不見真空。二乘愛偏空而不見妙有。菩薩愛萬行而不見中道。別教愛但中而不見法界。皆狂走也。答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則知妄本無因矣。

 (辛)二顯法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旣稱為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妙覺明圓。指眾生所具之理性也。本圓明妙。言其不假修成也。真本無妄。則妄性本空。安得有因。有因便非妄矣。如是迷因二句。不是說其因迷生迷。蓋因迷因悟。上文己曾雙破。今言如是迷因。正因迷惑不達無因。所以非有而常自有也。若識得迷本無因。則便知妄想無性。更何所依。最初尚無有生。卻後將何為滅。直如夢中之物。醒後安可取哉。

 (辛)三結合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承上文言夢中之物。醒時瞭不可取。況復此妄。一總無因。本無所有。直如達多狂走。終不可言照鏡是其因緣。以人皆照鏡。不狂走故。故知忽然狂歇。頭非外得。可喻如來之妙覺明圓。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可喻眾生之本圓明妙矣。結妄無因可知。

 (庚)二明真亦無得二。初法。二喻。

 (辛)今初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卽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富樓那等。旣證無漏。已斷三緣。隻因法執未破。不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全無實性。是故隨此虛妄分別。便謂有三界可出。有涅槃可證。還似達多怖頭狂走。今但須不隨此虛妄分別。則三緣業已先斷。三種相續妄因亦復不生。而狂性自歇。歇卽菩提矣。肯綮者。筋脈聚會之處。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言不待勞筋苦骨也。此為滿慈輩已斷煩惱者言之。若統論修證要途。則不隨分別。是從理以開圓解。三緣斷故。是從事以起實修。事理雙進。方能直下瞭當。蓋雖斷三緣而仍隨分別。則成人天二乘偽果。不斷三緣。而駕言於不隨分別。則墮善星比丘覆轍。故須事理並進也。又三緣斷故三因不生者。由無殺盜淫之業果。則無眾生。無眾生。則無世界。如塞源者。先竭其流。如破竹者。先剖其尾。

 (辛)二喻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此與法華珠喻不同。彼喻十六王子結緣。系瞭因珠。此喻各各自具正因珠也。智者指示其珠。喻如來開示藏性。

 (戊)二答阿難再執緣起二。初疑問。二示答。

 (己)今初

卽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卽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卻)從因緣(而)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此執如來現說因緣之言。而翻難前文排擯因緣之義。所以曲為末世眾生釋疑滯也。

 (己)二示答二。初破疑。二誡勸。

 (庚)初中二。初卽喻推破。二合法結顯。

 (辛)初又二。初立二執。二破二執。

 (壬)今初

佛告阿難。卽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阿難本執上文法喻成難。今卽以彼法喻而答釋之。理窮於是者。言汝所執因緣自然之理。極盡於此而已下乃破其無實理也。

 (壬)二破二執又二。初正破二執。二悟本俱非。

 (癸)初又二。初約頭破。二約狂破。

 (子)今初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此明頭非自然因緣。以喻真體非自然因緣也。先明頭非自然。故雲。設使達多頭本自然。則本自其然。無然而非自矣。何因緣故而又怖頭狂走耶。次明頭非因緣。故雲。若使自然之頭。實以因緣故狂。何不使此自然之頭。隨於因緣故失。今旣本頭不失。而狂怖虛妄出生。其頭曾無變易。何藉於因緣耶。是真體上。決無自然因緣之理可得矣。

 (子)二約狂破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此明狂非自然因緣。以喻妄亦非自然因緣也。先明狂非自然。故雲。設使本狂自然。則是本有狂怖矣。未狂之際。狂於何所潛耶。次明狂非因緣。故雲。設使不狂自然。則狂必藉因緣。今頭本無妄。何為狂走。狂豈有因緣耶。是妄法上。亦決無自然因緣之理可得矣。夫真妄二處。求自然因緣之理俱不可得。則其理不己窮乎。

 (癸)二悟本俱非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悟本頭者。知此頭不變隨緣。故有狂走狂歇之不同。故非自然。知此頭隨緣不變。不因狂走狂歇為有無。故非因緣。識知狂走者。知狂無體性。故非自然。知狂無來歷。故非因緣也。

 (辛)二合法結顯三。初直結法。二重簡非。三正指是。

 (壬)今初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卽菩提心。

此語超略。具足應雲。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卽菩提也。夫言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有似因緣矣。而復雲卽菩提心。則喻如頭非外得。豈因緣乎。又卽菩提心。則有似自然矣。而必以三緣斷故。方為歇卽菩提。則喻如狂歇方悟本頭。豈自然乎。全性成修。全修顯性。此真無戲論法也。

 (壬)二重簡非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此恐生滅情計未忘。還於無戲論法而起戲論。故須重重簡拂之也。意謂我所言三緣斷故卽菩提心者。非謂有三緣可滅。有菩提始生也。若逐語生解。妄計有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則但成生滅戲論矣。惟滅生俱盡。方為無功用道。方是無戲論法。而所謂無功用道。亦非自然也。若又計無功用為有自然。如是則又發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但成生滅戲論矣。然此無生滅法。卽是無戲論法。而亦非自然也。若又以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總是妄立對待名字。皆戲論耳。

 (壬)三正指是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此承上文簡拂一切戲論而示之曰。詎知本然之性。雖不變而舉體隨緣。故非自然。和合之相。雖隨緣而全體不變。故非和合。是故和合自然。二俱遠離。離之與合。亦復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耳。離者。非和合非自然。雙遮句也。合者。亦和合亦自然。雙照句也。遮照俱非。故雲離合俱非。

 (庚)二誡勸二。初誡徒聞無功。二勸真修有益。

 (辛)今初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凈妙理如恒河沙。隻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瞭。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幹枯。令汝解脫。

 (辛)二勸真修有益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彼二人者皆以)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證三果而)出纏。或(證四果而)蒙授(第一尊)記。雲何(汝乃)自欺。尚留觀聽。

問曰。前雲何藉劬勞肯綮修證。此雲非汝歷劫辛勤修證等。何相反耶。答曰。滿慈已盡諸漏。但紆疑悔。故疑悔一除。直下瞭當。阿難雖已開悟。習漏未除。欲證真智真斷。須修無漏勝業。然無漏業。亦隻是不隨分別三種相續。所謂卽以所悟真因。凈除現業而已。非別有法可修也。修卽無修。故雲歇卽菩提。無修非是不修。故雲不如一日修無漏業。所謂性修交成。性修不二。恰恰相成。安得相反耶。夫修則一念亦勝。一日亦勝。何況歷劫。不修則積劫多聞。尚無實益。何況無聞。此正勖修以啟下文。言尚留觀聽者。責其不能反見見自性。反聞聞自性。而猶逐妄緣也。從初卷正宗分起至此。是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一大科竟。

 (乙)二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有二。初為當機示圓通本根。二為末世示道場方法。

 (丙)初中二。初嘆領述請。二宣示法義。

 (丁)今初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凈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凈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此文三節。初是經傢敘相。次無上大悲下。是當機陳白。三作是語已下。是大眾佇誨也。初文疑惑銷除者。因緣自然名言習氣已簡拂故。心悟實相者。法身真解倍增明故。身意輕安者。能伏粗重障故。次當機陳白又為二。初無上大悲至出於苦海。是嘆領。二世尊我今下。是述請也。含育。猶上文所謂含吐。以十方依正。皆是妙心中物。故名為含。皆卽妙心所現。故名為育。旅泊。喻久背真性。天王。喻如來法王。華屋。喻如來所證三德秘藏。三德秘藏。雖吾故宅。迷久不知。知由佛示。義如佛賜也。門者。行為理門。卽所謂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上文開圓頓解。已知最初方便。今直請入華屋之方便門也。如來無餘涅槃者。圓極之果。顯非二乘所證無餘涅槃。本發心路者。圓行之因。得陀羅尼入佛知見者。以一心三觀大總持門。入一心三智妙覺佛位也。

 (丁)二宣示法義二。初經傢敘意。二如來正說。

 (戊)今初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者)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

攀緣未伏。故雖悟菩提而未得自在。今乃示以攝伏攀緣之正行也。此行通於現在滅後。無不依之而證菩提。

 (戊)二如來正說二。初總示因心。二別顯修證。

 (己)初中二。初正明二義。二決通疑滯。

 (庚)初又二。初總征。二別釋。

 (辛)今初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妙三摩提者。卽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為妙。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故須不生疲倦。從本覺而發始覺。故名發覺初心。決者。決擇。定者。一定。此等一定不易之理。初發心時急須決擇。否則不入修行正定聚中。是則義雖本定。要由決擇方知。故名決定義也。

 (辛)二別釋二。初應審觀因地發心。二應審詳煩惱根本。

 (壬)初中二。初總勸審觀。二正示審觀。

 (癸)今初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此正顯示因心須同果覺。則因真果正。故必須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也。然不生不滅之性。全在生滅之中。如虛空全在器世間中。清水全在濁水之中。故須審觀而決擇之。

 (癸)二正示審觀二。初立喻。二示法。

 (子)今初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此借器世間法。以喻眾生世間法也。以器世間一切可作之法。喻眾生身中根塵諸法。以器世間虛空。喻眾生根塵識等本然之性。

 (子)二示法二。初簡妄生滅相合可作喻。二依無生滅性合虛空喻。

 (醜)初中二。初指妄總標。二約義別釋。

 (寅)今初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身中四大及視聽覺察。喻如可作之法。湛圓妙覺明心。喻如虛空。由此四纏分為視聽等者。正前文所謂所妄旣立。明理不逾也。夫以四纏分隔妙心。猶之以器世間分隔虛空也。四纏變壞而妙心終不可壞。猶之器世間可壞而虛空不可壞也。然器世間。總不在虛空之外。則知四纏。亦總不在妙心之外矣。若知空性本無分隔。分隔全是虛妄。則不惟四纏可壞。而視聽覺察亦可壞矣。若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義。則不惟視聽覺察之性。卽是湛圓妙覺明心而不可壞。卽身中四纏之性。亦卽是湛圓妙覺明心而不可壞矣。是故十八界相。皆可作法。皆從變壞。十八界性。皆如虛空。皆不可壞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者。約無始生相無明。假名為始。約妙覺究竟斷德。假名為終。妙覺以前。一分生相無明未斷。則一分微細五濁之相。亦未全除故也。蓋本是湛圓妙覺明心。妄為相見二分。相分名為色法。見分名為心法。色法卽是色陰。而離心無色。心法卽是受想行識。而離色無心。是故心色二法。決不相離。則從無始以來。乃至妙覺以前。念念之間。無不具足五疊渾濁也。

 (寅)二約義別釋二。初通示濁義。二別解濁名。

 (卯)今初

雲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卽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前示生滅不生滅性。故借虛空與群器為喻。今示清凈及渾濁相。故借水土為喻。應知佛界法性五陰。喻如清水。九界虛妄五陰。喻如塵土灰沙相雜也。然於一妙心中。具有相見二分。喻如一太虛中。具有水土二物。若達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性土真空。性空真土。則不必滅於水土。而後顯太虛空。若達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則不必滅於相見二分。而後顯一妙心。惟其不達相見卽是妙心。故取妄相投於妄見。遂成五陰渾濁。猶如不達水土卽是空性。故取妄土投於妄水。遂成汩然容貌也。故下文澄濁就清。但令見相二分不織。則見聞覺知。卽契如來常樂我凈。譬如去泥純水。則明相精純。卽合性水真空義矣。不可執上喻而難下喻。謂清水猶屬可作之法。應須除去也。又此下將示阿難依聞性而修道。故以水喻見聞等性。以土喻塵識。若應觀六塵境者。亦可以水喻塵性。土喻根識。若應觀六識境者。又可以水喻識性。土喻根塵矣。不可不知。

 (卯)二別解濁名五。初劫濁。(至)五命濁。

 (辰)今初

阿難。汝見虛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此直指九界色陰為劫濁也。見字。攝於聞覺知等。卽是自心見分。喻如清水。虛空。攝於四大六塵。卽是自心相分。喻於塵土灰沙。汝見虛空徧十方界。而空之與見。不可分其邊畔。喻於水土相和也。設但有空無見。則空亦無體。設但有見無空。則見亦無覺。今以虛妄相見二分相織。妄成十方三世種種分位不同。遂於真如實際之中。而有實報方便同居三土差別。名為劫濁。此劫濁稱第一重者。其相最粗而易見故。

 (辰)二見濁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此直指九界受陰為見濁也。言汝身現摶四大為體。且指同居分段之身而言。須知方便實報法性之身。雖無粗重四大。亦有微妙色法。亦得稱為界外四大也。見聞覺知。性本虛通。今則壅今留礙。喻如水亡清潔。水火風土。本無情覺。今則旋令覺知。喻如土失留礙。因此虛妄相見二分相織。妄成六受用根。領納前塵。遂於非我非無我性。而有同居我見。方便無我見。實報亦我亦無我見。名為見濁。此濁為第二重者。其相亦易知故。

 (辰)三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此直指九界想陰為煩惱濁也。謂汝心中。憶過去事。識現在事。誦習未來諸事。性中旣發能取之知見。容貌隨現所取之六塵。離塵則知見無相。離覺則六塵無性。塵是相分。覺是見分。亦因此虛妄見相二分相織。妄成種種想心。起同居土中憎愛。名為見思煩惱。起方便土中憎愛。名為塵沙煩惱。起實報土中憎愛。名為無明煩惱。故稱煩惱濁也。此為第三重者。比前二相為融通故。

 (辰)四眾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此直指九界行陰為眾生濁也。朝夕生滅不停者。同居分段生死相。方便實報變易生死相。無不爾也。知見每欲留於世間者。凡夫貪戀三界。二乘沉滯空寂。菩薩樂著果報也。業運每常遷於國土者。凡夫被善惡業遷。二乘被無漏業遷。菩薩被二邊業遷也。此以知見喻水。業運喻土。相織妄成九界二死。名眾生濁。此稱第四重者。比前為幽隱故。

 (辰)五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此直指九界識陰為命濁也。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者。譬如空無內外。亦如水本清潔也。由於眾塵隔越。遂令無狀異生者。譬如取頻伽瓶塞其兩孔。遂令內外相隔。亦如土塵投水。亡其清潔也。是故性中則仍相知。如耳根聞法。身欽口問。不可謂六根是異。而用中則咸相背。如耳不見色。目不聞聲。不可謂六根是同。同異皆失其準。亦隻由見聞之見分。與眾塵之相分。相織妄成九界識心。遂有各各執受軀命不同。名為命濁。此稱第五重者。極微細故。

 (醜)二依無生滅性合虛空喻二。初棄濁就清。二以喻合法。

 (寅)今初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十八界相。無非濁水。十八界性皆如來藏。無非濁水中清水之性。今欲令阿難就耳門修證。故獨指見聞覺知之性。為濁水中清水性也。言汝欲令現前日用之見聞覺知。卽遠契於如來果地之常樂我凈。則於名字位中。應當先擇去其五重相織之生死根本。依取本不生滅本圓本湛之性。以成觀行之功。卽以此本湛之性。旋其虛妄滅生。使粗惑任運先落。而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以為圓初住位真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極至妙覺。是則名為因心果覺。始終理同矣。此中見聞覺知不生滅圓湛性。合前虛空不可爛壞之喻。五重相織生死根本。徧指虛妄十八界相。合前可作法之喻也。

 (寅)二以喻合法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

前旣以投土於水而喻濁相。故今還以澄濁得清而喻修證之相。靜器者。卽喻本不生滅圓湛之性。如澄濁水。須貯靜器。欲破五陰。須觀陰入處界本如來藏也。靜深不動。喻觀行力深也。沙土自澄。喻相見二分不復相織。圓伏五住煩惱而粗垢任運先落也。清水現前。喻真諦理明。亦復相似見三諦理也。初伏客塵煩惱。正明斷界內見思。伏界外無明也。去泥純水。喻斷界外別惑。從圓初住分斷。乃至妙覺究竟斷盡。故曰名為永斷根本無明也。若至明相精純。則成佛界無上法性五陰。雖復同流九界。變現一切善惡無記有漏無漏諸五陰法。而皆是巧用性惡法門。不被惡法所用。故雲不為煩惱。瞭知性惡卽是性善。全用卽體。十界無非常樂我凈。故雲皆合涅槃清凈妙德也。蓋佛法界。具有權實法性五陰。實五陰者。卽佛界真善妙色。乃至庵摩羅識等。權五陰者。卽示同九界色受想行識也。若實若權。皆清非濁。實則名為明相精純。權則名為一切變現。此則喻如瞭達性水真空。性空真水。縱令騰波鼓浪。乃至現濁現清。別現作地火風等。而水性終無奪矣。故此直以濁相可澄。合上作法可壞。而以明相精純。合上虛空不壞。良由第三卷中。已明空水皆性皆真故也。又復應知。吾人現前見聞覺知。全體是妄。亦全體是真。緣見因明。妄也。不動不遷不還不見等。真也。如泥與水。和在一處。先須識此濁水之中。有清水性。然後方便去濁就清。固不得舍濁水而別覓清水。尤不得認濁水而以為清水也。

 (壬)二應審詳煩惱根本二。初總勸審詳。二正示審詳。

 (癸)今初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詳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前第一義中所言五濁。是明全真起妄。必須棄妄而復真。今第二義中所言六根。意明全妄含真。必須悟真而融妄也。發業無明。卽是業因。潤生無明。卽是業緣。此二通於界內界外。總名煩惱。誰作誰受。正是審其根本。意顯作亦六根。受亦六根。除卻現前六根。更無煩惱根本。故須拔脫其黏也。

 (癸)二正示審詳二。初立喻。二示法。

 (子)今初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此以結喻根塵識妄黏之相。而以虛空喻根塵識本藏性也。

 (子)二示法二。初委示顛倒處所。合所結喻。二正勸詳擇降伏。合知解喻。

 (醜)初中二。初總示結根。二別示結相。

 (寅)今初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傢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謂由汝現前六根。為六塵外賊之媒。反自劫其傢寶。由此無始以來。六凡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同居世間不能超越。乃至二乘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方便世間不能超越。菩薩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果報世間不能超越也。下文雲。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此中者。仍指六根之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者。卽指無明別惑。故知六根結相。通於九界。直至妙覺。方能解盡。同於虛空不可隳裂耳。問曰。舊以六識為賊。今何指為六塵。答曰。惟其六塵為賊。故雲眼被色劫。耳被聲劫等。又名此六塵以為六衰。言其能為衰害也。總而言之。迷則六根為內賊。六塵為外賊。六識為內外賊。以互相為媒故。若不相黏。則一一皆良民矣。

 (寅)二別示結相二。初約眾生世界以明妄數。二約世界妄數以歷六根。

 (卯)今初

阿難。雲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隻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

所言眾生世界者。隻此現在身中所有遷流。卽名為世。所有方位。卽名為界。方位有十。流數有三。眾生無始以來。織妄相成。於一身中。貿易遷流。遂令世界互相涉入。以此定位之四方。涉彼遷流之三世。三世各有四方。總成十二。四方各有三世。亦成十二。故名宛轉十二也。一身而成十二。卽是流變一疊而為十二。十二之中必各具十。卽是流變二疊為百二十。百二十中又各具十。卽是流變三疊為千二百。今言一十百千。舉大數耳。然流變三疊。古無的解。幽溪之釋。似為近理。今節錄之。幽溪雲。第一疊。約四方各論三世。三四共成十二。第二疊。於東方三世變一為十者。約剎那九世言之。如根本中過去一世。旣變三世矣。各各又成三世。三三九世。所謂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現在平等。現在未來。未來過去。未來現在。未來無盡。加前根本中一世。故成十世。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也。現在未來二世。各具十世亦然。共三十世。第三疊。於東方三十世。一一變十。共成三百。四方總千二百。佛意蓋言。眾生世界。必有方位遷流。方方有世。世世有方。一念十方。剎那九世。世位生滅。法爾如斯。此約一剎那頃。功德之數如此。若一時一日。豈有涯哉。謂之功德者。功言力。德言用。謂六根各有豎窮橫徧之力用也。正顯界雖貿變。世雖遷流。而有不變不遷者在。卽飛光驗其不動。十科顯其周圓。又下擊鐘驗常。莫非其事。此為選圓通本根極吃緊事也。私謂更有一釋。言流變三疊者。一疊卽三四四三成十二也。二疊卽方方世世中各具十界。則十二成百二十也。三疊卽界界又各互具十界。則百二十成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雲。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法。

 (卯)二約世界妄數以歷六根二。初明性本圓融。二明用分優劣。

 (辰)今初

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一疊為十二。名數之始。百二十疊為千二百。名數之終。此雖是一身總數。而六根亦復各得其全。譬如六人同觀一月。各得月之全體。此在妄恒真之性。法爾如斯者也。

 (辰)二明用分優劣。但約此方眾生。沉迷顛倒。用中相背。故於本無優劣性中。而妄成優劣相也。文分為二。初總明。二別示。

 (己)今初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

 (已)二別示六。初明眼根相。(至)六明意根相。

 (午)今初

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共千二百。前方全明。指正方及二隅共四百也。後方全暗。亦指正方幷二隅四百也。左右旁觀句。言左右正方各二百亦皆見也。三分之二句。總算見八百而不見四百也。三分言功者。性本具也。一分無德者。用偏局也。

 (午)二明耳根相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言聞動之時。似有邇遙。此特頒業發現之妄情。聞靜之時。元無邊際。此乃在妄恒真之體性也。

 (午)三明鼻根相

如鼻齅聞。通出人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則取香。入則聞香。兩停之際。則無功能。故雲三分闕一。

 (午)四明舌根相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舌有二用。一者知味。二者言譚。若約知味。其功則劣。今約言譚。其功則勝。幽溪雲。但舉宣揚。顯舌之能。非謂不宣揚時。便不具德也。言有方分者。世出世法不同故。理無窮盡者。粗言細語皆第一義故。

 (午)五明身根相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離時一總不知。故為一。合時兼識違順。故為雙也。

 (午)六明意根相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現前一念介爾之心。本自豎窮橫徧。縱令昬迷倒惑。其體無變。故曰默容一切諸法。

 (醜)二正勸詳擇降伏。合知解喻二。初勸簡略明。二因疑廣示。

 (寅)今初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

夫六根優劣不同。可謂全體虛妄。而仍各具豎窮橫徧功德。則又全妄含真。故須從此返妄歸真。而以真融妄也。生死欲流者。通指二種生死。皆因於法有所取著。總名欲流。返窮流根等者。追斷生滅根元以契無生滅性也。當驗此等虛妄六根。誰合於性。誰離於性。誰合而深。誰離而淺。誰合且深而為圓通。誰離且淺而不圓滿。從此定境修觀。則遲速永殊。故須詳擇也。無始織妄業流。卽下文所明六根生起之相。由其皆是織妄所成。故一一根中。皆具五疊渾濁。必須逆而澄之。餘文可知。

 (寅)二因疑廣示二。初疑請。二廣示。

 (卯)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凈。

意謂根旣有六。雲何止須一門深入。此躡近文而起疑也。

 (卯)二廣示二。初約研破總示。二約行相別示。

 (辰)初中三。初就法研破。二借喻顯理。三以法合喻。

 (己)今初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道)所斷(之)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道之)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齊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則)終(是)六。非六(則)終(是)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其實)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性中妄有)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須陀洹。此雲入流。初果之名。積生無始虛習。指思惑。此中者。指六根之中。生住異滅分齊頭數者。指無明別惑。得六銷者。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故。未亡一者。未知根結之元故。由未亡一。故仍於根結作定六之見。不信一門深入。六根同凈之法也。

 (己)二借喻顯理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太虛空以喻真性。群器以喻六塵。由器形異名之異空者。以喻由彼虛妄六塵。分圓湛性而為視聽覺察之不同。卽上文所謂一六義生。亦下文所謂從真起妄。六用偏局也。除器觀空說空為一。以喻六銷未亡一也。彼太虛空等者。以喻上文非一非六。亦喻下文六根互用。無上知覺。覺明圓妙也。

 (己)三以法合喻

則汝瞭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浮根四塵。如器根中之性。如器中空。非六非一也。

 (辰)二約行相別示二。初明從真起妄。六用偏局。二明返妄歸真。六根互用。

 (己)初中二。初別示生起之由。二總結偏局之相。

 (午)初中六。初示眼根結相。(至)六示意根結相。

 (未)今初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暎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朶。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此正顯示所結之相。令人知所解也。蓋自妄為明覺。因明立所。法爾便有明暗二種相形。由是於妙圓性中。黏彼明湛而發見精。見精暎於明暗等色。結色成勝義根。此惟天眼能見。肉眼所不能見。故名清凈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朶者。指勝義根虛妄相也。旣有勝義。便有浮塵眼根。以粗濁四大為體。常流逸而奔色。是謂迷真成妄。故有眼根也。此中明暗。卽自心相分。湛。卽自心見分。黏字暎字。正與前文相織妄成織字義同。所以舉根必具塵識。與塵必具根識。舉識必具根塵。而一一法中。皆有五疊渾濁也

 (未)二示耳根結相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暎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妄為明覺。卽是無明初動之相。乃至相待生搖。堅明立礙。名為動靜二種相擊。亦卽自心之相分也。餘例前釋可知。

 (未)三示鼻根結相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齅。齅精暎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晦昧為空。便有通相。結暗為色。便有塞相。故名二種相發。亦自心之相分也。

 (未)四示舌根結相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暎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熾然成異。便有變相。因異立同。便有恬相。恬者。淡也。非甘也。此二種相參。亦是自心相分。

 (未)五示身根結相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暎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旣有能所。便有合離。此二相摩。亦是自心相分。

 (未)六示意根結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暎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無明初動。旣非生妄見有生。諸法變遷。亦非滅妄稱為滅。此二相續。亦是自心相分。如幽室見者。眾生所計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也。浮根四塵。約肉團心而言。

 (午)二總結偏局之相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瞭。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瞭知安寄。

言六根虛妄結相。別無他因。隻由覺明真性。有妄明之明覺。遂失彼精瞭之體。黏彼妄塵以發妄光。假名為視為聽為覺為察也。前雲黏湛。約所黏能。今雲黏妄。約能黏所。能所雖殊。虛妄則一。是以汝今等者。意顯因於迷妄。故成偏局。與前文聽不出聲。見不超色義同。非謂六根一總無性也。

 (己)二明返妄歸真。六根互用二。初明返妄圓拔。二明歸真互用。返妄如除器。互用如太空也。

 (午)今初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曜。(但得)曜性發明。(則)諸餘五黏。(皆)應拔(而)圓脫。

不循二字。卽是下手親切工夫。猶上文不隨分別之不隨二字。二卷中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之遠離二字。亦猶下文棄生滅之棄字。知見無見之無字。不取無非幻之不取二字。乃至旋流獲無妄之旋字也。一脫一切脫。未有耳旣不黏動靜。而餘根尚黏合離等者。故名圓脫。但初拔時。須向一根下手耳。

 (午)二明歸真互用二。初證互用之相。二明互用所以。

 (未)今初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則本)明不循(六)根。(不過)寄(六)根(而)明發。由是六根(遂能)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暎令暫現。旣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

跋難陀。此雲賢喜。殑伽。河名。驕梵鉢提。此雲牛呞。異舌者。不與尋常舌根同也。久滅意根者。斷盡俱生我執。無復如幽室見之相可得也。歷引諸證。雖或是業果。或由得道。其為明不循根。則一而已。

 (未)二示互用所以又三。初示妄體本真。二指現量為證。三示以修顯性。

 (申)今初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浮塵諸變化相。本卽無上知覺。所謂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也。隨無明染緣。如水成冰。用智慧凈緣。如冰化水。而雲湯消冰者。湯之與冰。同一水性。但智慧火。能融無明堅執。喻之以湯。此約修德。顯示翻迷歸悟。故名曰化。若約性德無減無增。更非二物。則曰煩惱卽菩提。生死卽涅槃矣。

 (申)二指現量為證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上雖拈示六根互用。若事若理。皆已彰明。猶恐執迷之人。謂是由修所成。不關性具。故更舉世人現量為證也。世人所有妄見。僅僅聚在眼根。設令急合。暗相現前。則他人雖在其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然使彼合眼人。以手循他人體。外繞一匝。則眼雖不見。而頭足一辨。知覺是同。豈非明不循根之一證乎。古人有以夜中摸著枕子為大悲千手眼者。亦是此意。

 (申)三示以修顯性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昬。根塵旣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承上指示眾生知覺之性。本不藉於眼根。但彼一向緣塵之見。因於明相。故暗時便成無見。若能稱性起修。發本明曜。使曜性不藉明緣而能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昬。由是根塵之妄旣銷。雲何覺明本性。不成圓妙極果乎。正明二義竟。

 (庚)二決通疑滯二。初明因果俱常。決通初義。二明結解無二。決通次義。

 (辛)初中二。初疑問。二示答。

 (壬)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靜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惟乘大慈。開我蒙悋。

智德無二障。名為菩提。斷德無二死。名為涅槃。不妄名真。不異名如。不壞不變。名為佛性。分別一切而無染著。名庵摩羅識。惟一真心。更非他物。名空如來藏。洞照萬法而無分別。名大圓鏡智。若此見聽下。因前所示迷妄偏局之相。而翻疑真性為斷滅也。言此見聽等六根。離明暗等六塵。畢竟無體。猶如初卷中所征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雲何將此畢竟斷滅為因。而求不生不滅果耶。蒙悋者。由蒙昧故執著也。餘文可知。

 (壬)二示答三。初斥迷許說。二指事除疑。三會通結示。

 (癸)今初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

但知六根全體是妄。不知全妄之中。真性不滅也。

 (癸)二指事除疑又二。初詰根塵顯迷倒。二就聞性示因常。

 (子)今初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卽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如來又敕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初答無聞為非。次答無聲為是。文並可知。

 (子)二就聞性示因常

阿難。聲銷無響。(之時)汝(便妄)說無聞。若實無聞。(則)聞性自滅。同於枯本。鐘聲更擊。汝雲何知。(當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之)或無或有。(耳)豈彼聞性為汝有無。(哉設使)聞實雲無。(則)誰(為)知無者。是故阿難。聲(塵)於聞(性)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此)聲(之)生(聞此)聲(之)滅。(而)令汝聞性(便)為有為無。(也)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昬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畢竟)無性。(且)如(世間)重睡(之)人。眠熟牀枕。其傢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卽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傢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聲塵之)靜搖(耳根之)開閉通塞。(但)其形雖寐。(而)聞性(決定)不昬。(以此為證則知)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

此正就虛妄根塵中。點出不生滅性以為真正修因也。正取能聞舂搗之性。不取惑為鐘鼓之情。以惑為鐘鼓。是獨頭意識顛倒相故。

 (癸)三會通結示又二。初明迷故常卽無常。二明悟故無常卽常。

 (子)今初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凈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子)二明悟故無常卽常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棄生滅者。棄其於真常中妄見生滅之情見也。守真常者。守其卽生滅中本自真常之性體也。想相為塵。元無實塵。識情為垢。元無實垢。今能瞭達。則當下遠離。而法眼自清明矣。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四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辛)二明結解無二決通次義二。初正明結解無二。二兼顯六解一亡。

 (壬)初中二。初疑請。二開示。

 (癸)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傢。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雲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回。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上文所示六根生起之由。不惟結相宛然。亦且結元斯在。但由阿難俱生惑覆。不達六根卽是結元。故重致此請也。猶隔日瘧者。須陀洹人。見惑已斷。思惑未除。入無漏觀。便如健人。出觀之時。習染仍在故也。

 (癸)二開示二。初現瑞。二正說。

 (子)今初。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卽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祗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摩阿難頂者。欲就阿難現在身中。顯出無上大佛頂法也。十方如來放頂光同灌佛頂者。顯阿難所具大佛頂法。卽一切佛所證頂法。更無差別也。

 (子)二正說二。初諸佛同宣。二釋迦親說。

 (醜)今初。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由阿難別索結元。故直指六根為生死結根。更非他物也。惟其卽是生死結根。所以卽是菩提常樂。譬如全水成冰。所以全冰是水。又如全巾成結。所以全結是巾耳。又復應知。此經為阿難輩。一類當機。積劫多聞。不能卽於聞中薦取。翻咎多聞為失。故選觀音耳根圓通以對治之。觀音亦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者。何嘗廢聞。隻不循聲流轉耳。旣借根性以顯圓通。則以根為法界。故曰惟汝六根。更非他物。若尋常言萬法惟識。則又可雲惟汝六識。更非他物。或惟汝八識。更非他物。謂隨八識流轉。隨四智成道。總無二體故也。又約惟色惟香等義。亦可雲惟此六塵。更非他物。以貪愛則種種生惱。不著則本自太平故也。又言根卽攝塵識。言識卽攝根塵。言塵卽攝根識。以三法互為緣起。不相離故。以三皆同源。三皆無性故。故曰。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故天臺於三科中。簡去界入。於五陰中。簡前四陰。於識陰中。復簡餘七。但觀現前六識一念。名為灸病得穴。今經於三科中。簡去塵識。於六根中。簡去五根。但以耳根為所觀境。亦可雲灸病得穴。乃至陳那等六人。各以一塵為所觀境。卽塵塵罔非真穴。灸之皆可立愈。然則十八界七大。皆穴也。審得何病。應灸何穴。得其穴。則病愈。不得其穴。則病莫能愈。不可謂此是穴。彼非穴也。故二十五聖各說圓通之後。世尊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佛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來灌佛及眾會之頂。豈非顯於通身是穴。通身皆可起病。二十五門無非大佛頂法也哉。

 (醜)二釋迦親說二。初疑問。二答釋。

 (寅)今初。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意謂根塵識三。稱十八界。迷則皆為生死。悟則皆如來藏。何故十方如來。但言生死安樂惟六根耶。

 (寅)二答釋二。初長文。二偈頌。

 (卯)今初。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卽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卽涅槃無漏真凈。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中初四句。顯示根塵識三本不相離。故但言六根。便攝塵識也。次由塵發知四句。卽是轉釋根塵同源。及識性虛妄猶如空華。三是故汝今下。卽是轉釋縳脫無二。初言根塵同源者。具足應雲根塵識三同源。以同是如來藏性不變隨緣。舉體而為根塵識三。是故根塵識三隨緣不變。仍舉體卽是如來藏性也。縳脫無二者。若瞭達根塵卽是藏性。不橫計根為能取。塵為所取。名之曰脫。脫時亦未嘗斷滅根麈。若不瞭根塵惟是自心。則橫計根為能取。塵為所取。乃至浮根四塵流逸奔色等。名之曰縳。縛時亦未嘗實有根塵。故無二也。識性虛妄者。具足應雲根塵識性一總虛妄。與上文互影略耳。蓋根塵識之實性。卽是如來藏性。如來藏性不變隨緣。舉體作根塵識。若離根塵識有為之法。別覓如來藏無為之法。如離華處。別覓虛空。故曰猶如空華也。次文由塵發知。則單根不立。因根有相。則單塵不立。相見旣無自性。同於交蘆。則中間所發之識。如交蘆中空。又豈有自性哉。是故汝今等者。知見二字。指真體言。立知二字。顯示妄本。所謂妄為明覺。因明立所等也。卽無明本者。卽是非縳而言縳。卽是所結。卽是結元也。次知見二字。指本性言。無見二字。顯示妙修。所謂不隨分別。不循動靜等也。斯卽涅槃無漏真凈者。卽是非脫而言脫。卽是解其所結也。雲何是中更容他物。結答雲何同是六根之問。

 (卯)二偈頌二。初頌說法門。二頌嘆法門。

 (辰)初中二。初重頌。二孤起頌。

 (己)初又二。初頌近文顯性以為修本。二頌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午)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雲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卽無明。發明便解脫。

此中真性二字。先標非真非妄之體。卽初卷所謂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第二三卷所謂如來藏妙真如性。第四卷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第六卷所謂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乃至第十卷所謂精真妙明本覺圓凈也。有為。指根塵識相。有為之法。其體本空。以緣生故。喻如幻事。無為。指根塵識性。無為之法。亦復不實。以元無起滅故。喻如空華。次轉釋雲。何故有為無為皆空而不實耶。以言妄顯真。乃是對待之法。故妄旣是妄。真亦是妄。而同為二妄也。所以妙明真性。猶非真與非真。雲何可是能見之根。及所見之塵耶。須知內根外塵。及中間之識。皆無實性。是故但若交蘆而已。旣無實性。故結解同一所因。而聖凡總無二路。汝試觀彼交蘆中性。謂之曰空。則蘆相宛然。謂之曰有。則中無實體。故空有二俱非也。但迷晦此俱非之理。卽為無明。發明此俱非之理。便成解脫矣。蓋真性本自非凡非聖。迷晦卽為縳為結為凡。發明卽為脫為解為聖。而凡情不立。聖解亦空。故上頌雲猶非真非真。有為旣空。無為亦不實也。

 (午)二頌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第1部分-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藏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