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疏

助印经书
  

  疏曰。此廣述無智者之邪問也。

  

  而言佛說無記止論。非彼癡人之能知。(唐雲。世尊說此當止記答。愚夫無智。非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唐雲。佛欲令其離驚怖處。不為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唐雲。不記說者。欲令外道永得出離作者見故。)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唐雲。諸外道眾。計有作者。作如是說。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是等說。名無記論。)大慧。彼諸外道愚癡於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魏雲。外道迷於因果義故。是故無記。非我法中名無記也。)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雲何止彼。(魏雲。我佛法中。離能見可見虛妄之相。無分別心。是故我法中無有置答。唐雲。我教中說離能所取。不起分別。雲何可止。)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魏雲。諸外道等。執著可取能取。不知但是自心見法為彼人故。我說言有四種問法。無記置答。非我法中。唐雲。若有執著能取所取。不瞭唯是自心所現。彼應可止。)

  

  疏曰此明外道邪問。無有實義。是無記論。應置不答。故須以不答止之。若佛法中正問。理應廣答。不可妄以為無記而止之也。然外道所問無記邪論。不出四句。所謂一異及俱不俱。設使彼有聞慧。便可為其廣說四句皆非。顯出自心現量第一義境。由彼聞慧不具。若聞離四句法。必當恐怖失措。如大佛頂經中。於無是見者無非見者二語。佛皆以如是印之。大眾非無學者。便皆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況外道乎。又外道妄計作者為因。所作為果。不知因果皆唯心現。故作一異俱不俱等諸無記論。應須置而不答。非佛法中正問。而可用置答也。奈何無智愚人。見佛法中訶外道之非正問。遂訶智人以為非正問哉。嗚呼。上古宗匠之用棒喝。如彼智者。今時宗匠仿而用之。亦類彼無智者矣。

  

  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魏雲。為待時故。說如是法。唐雲。我別時說。)為根未熟。不為熟者(魏同。唐雲。以根未熟。且止說故)

  

  疏曰。此因前所明止論。而明佛之說法。總有四種不可執一也。言四種者。後偈自出其相。今止記論。但是四種之一。不過為根未熟者耳。

  

  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唐雲。何故一切法不生。以離能作所作。無作者故。)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唐雲。何故一切法無自性。以證智觀。自相共相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唐雲。何故一切法無來去。以自共相。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故。)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唐雲謂一切法無性相故。不可得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唐雲。謂諸相起無常性故。)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唐雲。謂諸相起即是不起無所有故。無常性常。是故我說一切法常。)

  

  疏曰。此明為根熟者分別答也。文並可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記論有四種。一向(魏雲。直答。)反詰問。(魏雲。質答。)分別及止論(二作置答。)以制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師。(唐雲。數論與勝論。言有非有生。)一切悉無記。彼如是顯示(唐雲。如是等諸說。一切皆無記)正覺所分別。自性不可得。(唐雲。以智視察時。體性不可得。)以離於言說。故說離自性。

  

  疏曰。隨問直答。名為一向。反詰質之。令其自悟。名為質答。詳細解釋。名分別答置而不答。名為止論。若為根熟。用前三種。若為外道。具用四種。外道亦有應直答反問及分別答者故也。有及非有生者。即邪因無因二論也。僧佉者。即數論師。立二十五法。妄謂二十三法。皆是冥諦所生。神我之所受用。又計能生所生定一。毗舍者。即勝論師。立六句義。計能有所有定異。然彼等諸說。但有虛言。都無實義。故一切悉無記也。若夫自覺聖智瞭達自心現量境界。毫無諸法自性可得。此則唯證相應。非言語之所及。故強說為離自性耳。第十三常聲如幻門竟。

  

  第十四四果差別相門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諸須陀洹。須陀洹趣差別通相。(二譯皆雲行差別相。)若菩薩摩訶薩。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別知已。如是如是為眾生說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凈。(唐雲。令其證得二無我法。凈除二障。)度諸地相究竟通達。(魏雲。次第進取地地勝相。唐雲。諸地相漸次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眾色摩尼。善能饒益一切眾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攝養一切。

  

  疏曰。四果修行差別之相。皆是如來化他妙權。能引眾生從權入實。故菩薩必須善解之也。

  

  三許宣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

  

  二正說二。初正明行相。二結屬唯心。

  初中四。初明須陀洹(至)四明阿羅漢。

  今初

  佛告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雲何為三。謂下。中。上。下者。極七有生。(唐雲。於諸有中極七反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唐雲。此生。)而般涅槃。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唐雲。此三種人。斷三種結。)雲何三結。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上上升進得阿羅漢。

  

  疏曰。下須陀洹。斷見惑三結已。不復精進。故欲界九品思惑。總潤七生。謂上上任運貪嗔癡慢。能潤二生。上中上下品惑。各潤一生。中上品惑。能潤一生。中中中下品惑。共潤一生。下三品惑。共潤一生至七生已。惑潤已盡舊業種枯。永不於三有中受生也。中須陀洹斷三結已。不喜受生。更起加行。若斷上上品惑。則損二生。餘五生在。若斷上中。必斷上下。則損四生。餘三生在。若更斷中上品惑。餘二生在。名為傢傢。若更斷中中中下品惑。則轉名斯陀含果。若更斷下三品惑。則轉名阿那含果也。上須陀洹。斷三結已。深厭三界。起大加行。即於此生斷盡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故得入涅槃也。言三結者。初果所斷見惑。共有十使。謂貪。嗔。癡。慢。疑。身。邊。戒。見。邪。今以身見而攝邊見。以戒取而攝見取。以疑惑而攝邪見。以三結總攝貪嗔癡慢。謂見惑中之貪等。必由三結方起故也。

  

  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二雲分別。)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唐雲。如依緣起。有妄計性。)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唐雲。彼法但是妄分別相。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凡夫愚癡而橫計著。)如熱時焰。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唐雲。此分別身見。無智慧故。久遠相應相。見人。無我。即時舍離)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唐雲。俱生身見。以普觀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蘊無色相故。色由大種而得生故。是諸大種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觀已。明見有無。即時舍離。)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明身見相。

  

  疏曰。此明二種身見不同。斷身見之觀亦不同也。俱生身見。即是思惑。徧在六七二識。細故難斷。必俟見道之後。重慮緣真。修無漏觀。乃能斷之。妄想分別身見。即是見惑局在第六意識。粗故易斷。創見人無我時。即便舍離也。分別身見者。依於色心五陰而起分別。妄計即離大小等二十句也。夫現在色心五陰。本是因緣生法。非有非無。非亦有無。乃緣起自性。非我我所。而妄想計著。謂我我所。如陽焰非水。渴鹿謂水。此則須陀洹一見人無我時便能斷除之矣。至於俱生身見。不由妾相分別始有。任運執著色心假聚以為是我。故於見道之後。仍普觀察自他之身。不過五陰所成。而受想行識。毫無色相。但有名字。至於色身。不過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四大又復展轉相因。無有實性。且析四大。猶似可成色等微塵。而色等微塵。決定不可集為四大。須陀洹人如是普觀察已。知此五陰決定非我。故俱生身見斷。而三界貪不生。便成阿羅漢也。

  

  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唐雲。於所證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之中。)妄想(分別身見已先)斷故。疑法不生。(唐雲。於諸法中。疑不得生。)不於餘處起大師見為凈不凈。是名疑相須陀洹斷。

  

  疏曰。不瞭諦理而起猶豫。名之為疑。唯是分別。無有俱生。須陀洹人於所證得四諦法中。已善見其真實相故。分別身見。已永斷故。世出世間因果法中。決不生疑。於佛法僧。得不壞信。故更不於外道天魔等處。起大師見。疑其為凈為不凈也。

  

  大慧。戒取者。雲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為眾具樂。故求受生。彼則不取。(唐雲。凡愚於諸有中。貪著世樂。苦行持戒。願生於彼。須陀洹人。不取是相。)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唐雲。唯求所證最勝無漏無分別法修行戒品。)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

  

  疏曰。貪著後有而持諸戒。皆名戒取。如難陀為生天故。精持比丘律行。佛敕阿難不與共語共坐。以其志趣邪僻故也。豈惟牛狗等戒。方名戒取耶。

  

  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唐雲。舍三結故。離貪嗔癡。)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魏雲。若須陀洹生如是心。此是三結。我離三結者。是名見二法。隨於身見。彼若如是。不離三結)

  

  疏曰。斷三結貪嗔癡不生者。利使旣斷。從利使所起之鈍使亦斷也。三結本是虛妄之法。如幼小者。於闇室中怖稱有鬼。鬼非有也。若雲此是三結。我離三結。則無結而妄計有結。無我而妄計有我。譬如幼小雲此是闇室中鬼。我不怖鬼。豈能真不怖哉。故墮身見及諸結不斷二過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欲。彼何者貪斷。(唐雲。貪有多種。舍何等貪。)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魏雲。遠離與諸女人和合。不為現在樂。種未來苦因。唐雲。舍於女色纏綿貪欲。見此現樂。生來苦故。)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唐雲。又得三昧殊勝樂故。是故舍彼。非涅槃貪。魏雲。須陀洹遠離如是等貪。非離涅槃貪。)

  

  疏曰。初果未盡欲界思惑。但已明信世間因果。又得無漏三昧正受。故於女人欲愛。能舍能遠離也。而貪求涅槃之心。正未可舍。初明須陀洹竟。

  

  二明斯陀含

  大慧。雲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魏雲。謂一往見色相現前生心。)妄想生相見相不生。(魏雲。非虛妄分別相見。)善見禪趣相故。(魏雲。以善見禪修行相故。)頓來此世。(魏雲。一往來世間。)盡苦際。得涅槃。(魏雲。便斷苦盡。入於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唐雲。謂不瞭色相。起色分別。一往來已。善修禪行。盡苦邊際而般涅槃。是名斯陀含。)

  

  疏曰。二果猶有欲界下三品惑。故一往見色相現前。未免生心。而非分別所起見惑也。又以善修禪行故。一往來世間。便盡餘惑而入涅槃。須依魏譯釋之。方與教相不相違背。

  

  三明阿那含

  大慧。雲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唐雲。謂於過未現在色相起有無見分別。過惡隨眠不起。)及結斷故。(唐雲。永舍諸結。更不還來。)名阿那含。

  

  疏曰。妄想不生。牒前斷分別惑。斷結。正明斷欲殘思。進斷上二界思惑也。

  

  四明阿羅漢

  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明。(唐雲。悉已成就)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唐雲。煩惱諸苦分別永盡。)名阿羅漢。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為得寂靜一乘道。(魏雲。決定寂滅。唐雲。一向趣寂。)為菩薩摩訶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餘。餘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於大眾中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

  

  疏曰。諸禪等成就。即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也。煩惱苦盡。即我生已盡。不受後有也。此唯約定性聲聞言之。非佛菩薩所化現也。初正明行相竟。

  

  二結屬唯心

  大慧。於妄想處種種說法。(唐雲。於虛妄處。說種種法。)謂得果得禪。禪者入禪。悉遠離故(唐雲。所謂證果。褝者及禪。皆性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唐雲。自心所見得果相故。)復次大慧。欲超禪無量無色界者。當離自心現量相。(唐雲。應離自心所見諸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唐雲。想受滅三昧。超自心所見境者不然。不離心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禪四無量。無色三摩提。一切受想滅。心量彼無有。(唐雲。唯心不可得。)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及與阿羅漢。斯等心惑亂。(唐雲。悉依心妄有)禪者禪及緣(唐作所緣。)斷知(唐作斷惑。)見真諦。此則妄想量。若覺得解脫(唐雲。瞭知即解脫)

  

  疏曰。世間十二門禪。出世滅盡三昧及與四果。皆是唯心心外無法。菩薩瞭之。故能無所取著。隨順群機或施或廢。皆得自在也。第十四四果差別相門竟。

  

  第十五二種覺門三。初正辨二覺。二明善覺四大。三明善覺五陰。

  初中三。初總標。二別釋。三結益。

  今初

  復次大慧。有二種覺。(二皆作智。)謂觀察覺。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魏雲。虛妄分別取相住智。唐雲。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

  

  二別釋二。初釋觀察。二釋計著建立。

  今初

  大慧觀察覺者。謂若覺性自性相。選擇離四句不可得。(魏雲。觀察一切諸法體相。離於四句無法可得。唐雲。謂觀一切法離。四句不可得。)是名觀察覺。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唐雲。我以諸法離此四句。是故說言一切法離。如是觀法。汝應修學。)

  

  疏曰。一切諸法。皆唯心現。本離四句。如是觀察。便是妙觀察智真實方便。故勸修學也。諸法離四句相。具如第九門中已明。

  

  二釋計著建立

  大慧。雲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暖動不實妄想相四大種。(魏雲。所謂執著堅熱濕動虛妄分別四大相故。唐雲。謂於堅濕暖動請大種性。取相執著。虛妄分別。)宗因相譬喻計著。不實建立。而建立(魏雲。執著建立因譬喻相故。建立非實法以為實。唐雲。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

  

  疏曰。下文廣明四種妄想。成內外四大。則心外何嘗實有四大。而諸凡愚。妄以宗因喻成立四大為實有性。謂地實有堅性。水實有濕性等。豈非妄想計著。於不實法而建立耶。二別釋竟。

  

  三結益

  是名二種覺相。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二覺相。人法無我相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得初地。(唐雲。菩薩知此智相。即能通達人法無我。以無相智。於解行地。善巧觀察。入於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別三昧。(唐雲。以勝三昧力)見百佛及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知上上地相。大願殊勝。神力自在。法雲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系心十無盡句。成熟眾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聖樂。三昧正受(唐雲。十無盡願。成就眾生。種種應現。無有休息。而恒安住。自覺境界三昧聖樂。)

  

  疏曰。知計著建立之非。則知所舍。知觀察離四句之是。則知所修。故能從解行地入歡喜地。乃至成佛。盡未來時。成熟眾生。恒住自覺聖智樂也。初正辨二覺竟。

  

  二明善覺四大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四大造色。(魏雲。應善知四大及四塵相。唐雲。當善瞭知大種造色。)雲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訶薩作是覺(唐雲。應如是觀。)彼真諦者。四大不生。(唐雲。彼諸大種。真實不生)於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心現妄想分齊謂三界。(唐雲。以諸三界。但是分別。唯心所見。如有外物。)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凈。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段住。無生自相成。(唐雲。如是觀時。大種所造。悉皆性離。超過四句。無我我所。住如實處。成無生相。)大慧。彼四大種。雲何生造色。謂津潤妄想大種。(唐雲。虛妄分別津潤大種。)生(唐作成。四並同。)內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種。(唐雲。炎盛大種。)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斷截色妄想大種。(唐雲。色分段大種。)生內外地界。色及虛空俱(魏雲。妄想分別內外共。虛空生內外相。唐雲。離於虛空。)計著邪諦五陰集聚。四大造色生。(魏雲。以執著虛妄內外邪見。五陰聚落四大及四塵生故。唐雲。由執著邪諦。五陰聚集。大種造色生。)

  

  疏曰。此正明心外實無四大。四大皆唯心也。四大之名。四大之相。皆依妄想分別。似有顯現。是故三界依正。無非自心所現分齊。譬如瞖目所見空花。真實不生。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一。不可謂異。不可謂常。不可謂無常。不可謂亦有亦無亦一亦異亦常亦無常。不可謂非有非無非一非異非常無常。不可謂我。不可謂我所。當處出生。無有來處。瑄處滅盡。無有去處。性無遷動。生即無生也。然四大旣如空花無體。何有堅濕暖動之相歷然不同。當知堅濕暖動。袛是妄想分別所成。離妄想外。無別種也。是故津潤妄想。即水大種。由此故生內。外水界。堪能妄想。即火大種。由此故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即風大種。由此故生內外風界。分段妄想。即地大種。由此故生內外地界。旣此四大。唯以妄想為種。則與虛空。同是無性之法。本非有異。而妄想分別。謂離色有空。離空有色。遂謂色及虛空。俱是心外有法。由是計著邪諦。妄謂五陰集聚。乃從四大造色所生。不知四大造色。皆由妄想生也。

  

  大慧。識者。因樂種種跡境界故。餘趣相續。(唐雲。識者以執著種種言說境界為因起故。於餘趣中相續受生。)

  

  疏曰。五陰之中。識為其主。故雲萬法唯識。而此識者。五識則樂現在五塵境界。意識則徧樂三世假實境界。第七則樂虛妄我執。第八則受前七識熏。執持彼種。令不失壞。故於餘趣恒相續也。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緣。非彼四大緣。(唐雲。地等造色。有大種因。非四大種為大種因。)所以者何。謂性形相處所作方便無性。大種不生。大慧性形相處所作方便和合生。非無形。(唐雲。何以故。謂若有法有形相者。則是所作。非無形者。)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唐雲。此大種造色相。外道分別。非是我說。)

  

  疏曰。此明地水火風四大。及色香味觸四微皆以妄想為其因緣。非彼外道所計之四大因緣也。蓋凡屬有形。皆是所作。必非能作。今外道所計大種之性形相處。推其所作方便。一一無性。則心外大種實不生矣。當知四大四微。凡有性形相處。皆是自心所作方便和合而生。非無形者。如何妄計為能作耶。然統論外道妄計。共有二種。一者計四大為能生。四微為所生。二者計四微為能造。四大為所造。此皆不達心外無法。所以宗因譬喻。皆不成就。今正教中。四大秪是四妄想成。四微祗是四識相分。若約依於本質變起相分。則四大外無四微。若約依於現行熏成種子。則四微外無四大。故雖假說互為能所。實則無能無所也。二明善覺四大竟。

  

  三明善覺五陰

  復次大慧。當說諸陰自性相。(二皆作體相)雲何諸陰自性相謂五陰雲何五。謂色受想行識彼四陰非色。(魏雲。四陰無色相)謂受想行識。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異相。大慧。非無色有四數。如虛空。(魏雲。無色相法同如虛空。雲何得成四種數相。唐雲。非色諸蘊。猶如虛空。無有四數)譬如虛空。過數相。離於數。而妄想言一虛空。大慧。如是陰過數相。離於數。離性非性。離四句。數相者。愚夫言說非聖賢也。大慧聖者如幻種種色像。離異不異施設。又如夢影士夫身。離異不異故。(唐雲。諸聖但說如幻所作。唯假施設。離異不異。如夢如像無別所有。)大慧聖智趣同陰妄想現。(魏雲。如聖人智修行分別見五陰虛妄。唐雲。不瞭聖智所行境故。見有諸蘊分別現前。)是名諸陰自性相。汝當除滅。(唐雲。如是分別。汝應舍離)滅已說寂靜法。斷一切佛剎諸外道見。大慧。說寂靜時。法無我見凈。及入不動地。(二皆雲入遠行地)入不動地已。無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達究竟。力明自在。救攝饒益一切眾生。猶如大地。載育眾生。菩薩摩訶薩普濟眾生。亦復如是。

  

  疏曰。色受想行識。名為五陰研其體相非異不異。故非定五。亦非定一也。且色陰則指四大四微。故猶似有各各異相。至於受想行識四陰。旣無色相同如虛空。如何可執有四數耶。譬如虛空。旣非有四。亦非定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過數相。離於數真故相無別。是故離性。俗故相有別。故離非性。本非一異有無常無常及俱不俱四句之所能詮。而雲五陰之數相者。乃是愚夫言說而已。聖者瞭達五陰如幻。亦如夢中身。及鏡中影。不可謂異。不可謂不異。但是假施設有。由於妄想分別之所顯現。豈應執著有體相哉。除滅諸陰體相之分別已。則知諸法本來寂靜。破外道見。凈法無我。從通教七地八地。接入別圓。得意生身。入如幻三昧。化度眾生。猶如大地。所謂從空入假。從假入中也。此中遠行不動。皆是借別明通。以別教初地。證道同圓。分證中道法身應化之本。不復名為意生身故。第十五二種覺門竟。

  

  第十六涅槃妄想門二。初辨外道涅槃。二辨妄想通相。

  初中二。初正明外道妄計。二申明佛說涅槃。

  今初

  復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雲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魏雲。自體相涅槃。唐雲。諸法自性無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魏雲。種種相有無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魏雲。自覺體有無涅槃。唐雲。覺自相性無性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註斷涅槃。(魏雲。諸陰自相同相斷相續體涅槃。唐雲。斷諸蘊自共相流註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

  

  疏曰。涅槃者。不生不滅之理。乃由生滅情盡。二空所顯真如。本來寂滅。故強名為涅槃。而外道不達乃有四種妄計也。初雲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謂二十三法。皆以冥諦而為體性。諸法滅已。還歸冥諦名為涅槃也。二雲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者。魏雲種種相有無。有即是性。謂五現涅槃。無即非性。謂七處斷滅為涅槃也。三雲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者。魏雲自覺體有無。有亦是性。謂神我究竟不滅。無亦非性。謂形滅則神亦滅也。四雲諸陰自共相相續流註斷涅槃者。謂無想天。則斷受想行識四陰相續流註。無色四空天。則斷色陰相續流註也。

  

  二申明佛說涅槃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魏雲。見虛妄境界分別識滅。唐雲。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雲何離意識非七識。(魏雲。何故但言意識轉滅。不言七識轉滅。)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魏雲。以依彼念觀有故。轉識滅。七識亦滅。唐雲。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唐雲。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唐雲。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不壞身相。(魏雲。彼二種識無差別相。唐雲。無別體相)藏識因攀緣(唐雲。藏識為因。為所緣故。)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唐雲。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唐雲。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疏曰。此明欲證涅槃。須滅第六識相應之妄想也。蓋識雖有八。而生死涅槃。全由笫六識轉。以彼因及所緣故。餘七識生。若彼因及所緣不生。則餘七亦不生也。(宋唐各皆影略。參觀魏譯可曉。)先明現行熏種子義。故雲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牽引前五識現行。生諸習氣。長養藏識。意顯若無前六識為能熏。則藏識便無由長養也。由有藏識。故第七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此言我所。但是語勢。或我之我。名為我所。以第七識。但有我執。無我所執故也。具如唯識中辨。)而此七識。與第八識。俗故相有別。故宋雲不壞身相。真故相無別。故魏雲無差別相。唐雲無別體相。亦互相影略也。由俗諦不壞身相言之。故第七識。以藏識為因。即以藏識為所攀緣。唯識所謂依彼轉緣彼也。次明種子生現行義。故雲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謂一切境界。皆是第八自心所現。由第六識妄執著故。前七轉識心心所聚乃生起也。次結明種子現行互為因義。故雲展轉相因。後以海浪而為譬喻。結成妄想識滅。餘七亦滅。八識皆滅。即大涅槃。然所謂滅者。秖是滅彼相應妄想之若現若種而已。妄想種現旣滅。則八種識轉為四智相應心品。故初卷雲。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也。今欲妄想識滅。唯有修行二無我觀。瞭知妄想無性。唯心直進。一經宗要。舉不外此。思之修之。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不涅槃性。所作及與相。(魏雲。我不取涅槃。亦不舍作相。唐雲。我不以自性。及以於作相。)妄想爾焰識。此滅我涅槃。(魏雲。轉滅虛妄心。故言得涅槃。唐雲。分別境識滅。如是說涅槃。)彼因彼攀緣。意趣等成身。(唐雲。意識為心因。心為意識界。)與因者是心。為識之所依。(唐雲。因及所緣故。諸識依止生。)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

  

  疏曰。外道所計四種涅槃。不出諸法自性。或是所作。或是法相不知心外無自性。心外無所作及與相也。故佛總不約此而論涅槃。但約分別境識滅時。如瀑流盡。波浪不起。證唯識性。乃名為涅槃耳。彼因等二句。頌現熏種義。與因等二句。頌種生現義。餘並可知。初辨外道涅槃竟。

  

  二辯妄想通相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顯益標名。二依名釋相。三誡莫計著。

  今初

  復次大慧。今當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魏雲。虛妄分別法體差別之相。唐雲。妄計自性差別相。)若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善分別。汝及餘菩薩摩訶薩。離妄想。到自覺聖。外道通趣善見。覺攝所攝妄想斷。(唐雲。超諸妄想。證聖智境。知外道法。遠離能取所取分別。)緣起種種相。妄想自性行不復妄想。(唐雲。於依他起種種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計相。)大慧。雲何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謂言說妄想。(二並作分別)所說事妄想。(魏雲。可知分別。)相妄想。利妄想。(魏雲。義分別。唐雲。財分別)自性妄想。(魏雲。自體分別。)因妄想。見妄想。成妄想。(魏雲。建立分別。唐雲。理分別)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續妄想。(魏雲。和合分別。唐雲。相屬分別。)縛不縛妄想。(唐雲。縛解分別)是名妄想自性分別通相。

  

  疏曰。徧計分別。故名妄想。虛妄當體。故名自性。十二不同。故名分別。即差別也。同是妄想。故名通相。善知此已。則能離諸妄想。到自覺聖智境界。有此諸益。故須說也。

  

  二依名釋相

  大慧。雲何言說妄想。謂種種妙音歌詠之聲。美樂計著。(唐雲。謂執著種種美妙音詞)是名言說妄想。大慧。雲何所說事妄想。謂有所說事自性。聖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說妄想。(唐雲。謂執有所說事。是聖智所說境。依此起說。)是名所說事妄想。大慧。雲何相妄想謂即(於)彼所說事(中。)如鹿渴想。種種計著而計著。謂堅濕暖動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雲何利妄想。謂樂種種金銀珍寶。是明利妄想。大慧雲何自性妄想。謂自性特此。如是不異惡見妄想。(唐雲。謂以惡見如是分別。此自性決定非餘)是名自性妄想。大慧。雲何因妄想。謂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唐雲。謂於因緣分別有無。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是名因妄想。大慧。雲何見妄想。謂有無一異俱不俱惡見外道妄想計著妄想。(唐雲。謂諸外道。惡見執著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是名見妄想。大慧。雲何成妄想。謂我我所想成決定論。是名成妄想。大慧。雲何生妄想。謂緣有無性生計著。(唐雲。謂計諸法若有若無。從緣而生。)是名生妄想。大慧。雲何不生妄想。謂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唐雲。謂計一切法本來不生。未有諸緣而先有體。不從因起)是名不生妄想。大慧。雲何相續妄想。謂彼俱相續如金縷(唐雲。謂此與彼遞相系屬。如針與線。)是名相續妄想。大慧。雲何縛不縛妄想。謂縛不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唐雲。謂執因能縛而有所縛。如人以繩方便力故縛已復解)是名縛不縛妄想。

  

  疏曰。此釋十二種妄想差別之相。皆由不瞭唯心。故起種種徧計分別也。一言說妄想者。計著能詮有實性也。二所說事妄想者。計著所詮有實性也。三相妄想者。計著四大等有堅等實性也。四利妄想者。計著金銀等有實性也。五自性妄想者。計著諸法各有自性。不達無性也。六因妄想者。計著邪因緣無因緣能生一切法也。七見妄想者。計著種種四句也。八成妄想者。計著我我所。虛妄建立邪諦理也。九生妄想者。計著諸法從邪因緣無因緣生也。十不生妄想者。計著諸法皆本來有。不從因種生起。但從緣顯也。十一相續妄想者。妄計諸法互相系屬。譬如金針引縷線也。十二縛不縛妄想者。妄計諸法皆有能縛所縛。能解所解。譬如世人以繩縛物。名之為縛。還復解之。名之為解也。豈知緣生如幻。實無此等差別自性哉。

  

  三誡莫計著

  於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一切愚夫計著有無(唐雲。此是妄計性差別相。一切凡愚。於中執著若有若無)

  

  疏曰。執著有此十二差別相者。固是凡愚。執著無此十二差別相者。亦是凡愚。以不達唯心諸法。本離有無故也。

  

  大慧計蓍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唐雲。於緣起中。執著種種妄計自性。如依於幻。見種種物。凡愚分別。見異於幻。)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應)幻非種種因。若不異者。幻與種種(應)無差別。而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是故大慧。汝及餘菩薩摩訶薩。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唐雲。於幻有無。不應生著)

  

  疏曰。一切諸法。無性緣生。同於幻事。智者瞭其不實。凡愚執以為真。旣知非異非不異。即便非有非無。故或計定異。或計定一。或計定有。或計定無。皆為妄想。而一切菩薩不應生著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心縛於境界。覺想智隨轉。無所有及勝。(唐雲。無相最勝處)平等智慧生。妄想自性有。(唐雲。在妄計是有)於緣起則無。妄想或攝受。緣起非妄想。(唐雲。妄計迷惑取。緣起離分別。)種種支分生。如幻則不成。(唐雲。如幻不成就)彼相有種種。妄想則不成。(唐雲。雖現種種相。妄分別則無。)彼相則是過。皆從心縛生。妄想無所知。於緣起妄想。(唐雲。妄計者不瞭。分別緣起法。)此諸妄想性。即是彼緣起。妄想有種種。於緣起妄想。(唐雲。緣起中分別。)世諦第一義。第三無因生。妄想說世諦。斷則聖境界。

  

  疏曰。此頌正明祗一緣起法上。計著則為徧計執性。如於繩計蛇。瞭達則為圓成實性。如悟繩即麻也。初二句。頌緣起上所起徧計。次二句。頌緣起處所證圓成。次四句。明徧計情有理無也。種種支分生二句。明生即無生也。彼相有種種二句。明如幻諸相。不同徧計所執我法也。彼相則是過四句。明我法二執之過。但從心縛而生。不瞭緣起。故起妄計也。此諸妄想性四句。明迷緣起而有妄計。緣起之外。別無妄計自性也。世諦等四句。結明於緣起處而起妄計。即名世諦。於緣起處不起妄計。即第一義。更無第三諦可得也。問。旣雲第三無因生。何故諸經論中。又說空假中三諦耶。答。三即是二。二即是一。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所以不可思議。故大經雲。所言二諦。其實是一。方便說二。如醉未吐。見日月轉。謂有轉日及不轉日。醒人但見不轉不見於轉。是以一切緣起色心依正。並皆無性。但就俗人妄想分別。名為世諦。若出世聖人智慧瞭達。即是第一義諦。此乃一而言二。二即是一也。又對世諦。故說第一義諦。而此緣生無性法體。不惟不可喚作世諦。亦復不可喚作第一義締。譬如對彼醉人所見轉日。說日不轉。而日月輪。不惟不可喚作是轉。亦復不可喚作不轉。非轉而醉見其轉。名為俗締。非不轉而醒見其不轉。名為真諦。醉雖見轉。實未嘗轉。醒見不轉。非定不轉。以其非轉非不轉故。名為中諦。此乃二而言三。三即是二也。又不變隨緣。故有轉不轉。皆名為俗。隨緣不變。故轉即非轉。不轉即非不轉。乃名為真。此乃三而言二。二即是三也。思之。

  

  譬如修行事。(唐雲。如修觀行者)於一種種現。於彼無種種。妄想相如是。譬如種種瞖。妄想眾色現。(唐雲。妄想見眾色)瞖無色非色。緣起不覺然(唐雲。不瞭緣起然)

  

  疏曰。此二譬喻。喻迷緣起而為妄想也。

  

  譬如煉真金。遠離諸垢穢。虛空無雲瞖。妄想凈亦然。

  

  疏曰。此二譬喻。喻斷妄想。即緣起處證圓成實也。

  

  無有妄想性。及有彼緣起。建立及誹謗。悉由妄想壞。(魏雲。無有妄想法。因緣法亦無。取有及謗無。分別觀者見。唐雲。無有妄計性。而有於緣起。建立及誹謗斯由分別境。)妄想若無性。而有緣起性。無性而有性。有性無性生(唐雲。若無妄計性。而有緣起者。無法而有法。有法從無生)

  

  疏曰。前一偈。明依緣起。方有妄想。故妄想雖無性。而緣起是幻有。若計妄想有性。則是建立。若計緣起全無。則是誹謗。計有計無。皆妄想所壞也。後一偈。明由妄想方成緣起。故緣起非實有。而妄想非定無。若計妄想定無。如何能成緣起之有。若計緣起實有。如何乃從無性之妄想生耶。故知妄想本空。亦離四句。緣起如幻。亦離四句矣。

  

  依因於妄想。而得彼緣起。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

  

  疏曰。此明能徧計者。則是妄想。所徧計者。則是緣起。故五法中之相名妄想三法。皆緣起性。皆是徧計所緣境也。

  

  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然後智清凈。是名第一義。

  

  疏曰。此明若知妄想所緣即緣起性。如知蛇即是繩。鬼即是杌。則蛇鬼究竟皆不成就。便能度諸妄想。二空智凈。證得真如第一義矣。

  

  妄想有十二。緣起有六種。自覺知爾焰。(魏雲。內身證境界。唐雲。自證真如境)彼無有差別。五法為真實。自性有三種(魏雲。及三種亦爾。唐雲。三自性亦爾)修行分別此。(唐雲。修行者觀此)不越於如如。

  

  疏曰。此明依迷情說。故有十二妄想。六種緣起。(即前所雲因有六種)若證自覺知境界。則十二妄想六種緣起。性皆空寂無有差別。故五法三性。總不出真如也。

  

  眾相及緣起。彼名起妄想。彼諸妄想相。從彼緣起生。(唐雲。依於緣起相。妄計種種名。彼諸妄計相。皆因緣起有。)覺慧善觀察。無緣無妄想。成已無有性。雲何妄想覺(唐雲。真實中無物。雲何起分別。此下魏更有雲。若真實有法。遠離於有無。若離於有無。雲何有二法。唐更有雲。圓成若是有。此則離有無。旣以離有無。雲何有二性)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唐雲。妄計有二性。二性是安立。)妄想種種現。清凈聖境界。(唐雲。分別見種種。清凈聖所行。)

  

  疏曰。此重明秪就緣起相上而起妄想。則妄想便從緣起而生。亦秪就緣起法上而善觀察。則緣起尚無。妄想何有。緣妄俱無即圓成實。圓成實境。本非有性。何容起妄覺耶。依彼二譯。各有四句申明圓成實性旣非有性。亦非無性。言非有者。破眾生之計有。非斷無也。言若有者。破邪計之斷無。非有物也。旣離有無。安有二性。是故安立二性。皆妄計耳。由妄計故。妄見種種。若知性本清凈。無種種者。種是聖智所行境也。

  

  妄想如畫色。緣起計妄想。(魏雲。見妄想種種。因緣中分別。唐雲。妄計種種相。緣起中分別)若異妄想者。則依外道論(唐雲。若異此分別。則墮外道論)妄想說所想。因見和合生。(唐雲。以諸妄見故。妄計於妄計)離二妄想者。如是則為成(唐雲。離此二計者。則為真實法)

  

  疏曰。此結明妄想緣起。並皆無性。非定一也。謂世人妄計種種諸相。但如畫色。緣起非實。而彼於中妄生分別。若謂異妄分別。別有種種相可得者。是計心外有境。墮外論也。不過因諸妄見和合。故以妄想。還說其所妄想而已。能妄想者。秪是我法二執相應之第六識。所妄想者。秪是色心等緣起諸法。若離能所二計。則妄想旣空。緣起亦寂。即為圓成實性。譬如瞖盡花亡。即是晴明空矣。第十六涅槃妄想門竟。

  

  第十七自覺聖智一乘門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唐雲。自證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若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餘菩薩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於他。通達佛法(唐雲。我及諸菩薩得此善巧。於佛法中。不由他悟)

  

  二許宣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說自覺聖智。二說一乘。

  今初

  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受妄想無性。(唐雲。依諸聖教。無有分別)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唐雲。觀察自覺)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

  

  疏曰。此正唯心直進圓頓妙修也。妄想者。所觀境也。無性者。境之諦也。空故無性。假故無性。中故無性。三一一三。不可思議。故無性也。獨一靜處者。約事即是阿蘭若處。約理即是絕待妙諦也。自覺觀察者。以自覺為所觀察也。不由於他者。自外無他也。離見妄想者。旣無他。則無自。無自無他。則無可分別也。此是圓初住位。創證自覺聖智之體。從此上上升進。乃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地也。

  

  二說一乘二。初正釋。二釋疑。

  今初

  大慧。雲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雲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唐雲。雲何名為知一乘道。謂離能取所取分別。如實而住)大慧。一乘覺者。非餘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來。以是故說名一乘。

  

  疏曰。諸法實相。本來平等。由有能取所取妄想分別。遂有六凡四聖差降不同。而此十界。仍即實相所謂無差而差。差即無差者也。但唯如來。乃能究盡。二乘尚不能知。況外道及梵天乎。

  

  二釋疑二。初問。二答。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三乘。而不說一乘。

  

  二答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明隱實施權。二明從權入實。

  今初

  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唐雲。聲聞緣覺無自般涅槃法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以一切聲聞緣覺。如來調伏。授寂靜方便而得解脫。非自己力。是故不說一乘。復次大慧。煩惱障(二雲智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不覺法無我。不離分段死。(魏雲。未得不可思議變易生。唐雲。未名不思議變易死。)故說三乘。

  

  疏曰。二乘之人。必賴如來說法調伏。不能以自力而入涅槃。又煩惱斷。智障不斷。正使斷。業習不斷。所以隱一乘之實而不說也。彼旣不覺一切法無我。若非方便說三。則何由離分段生死。入變易生死。所以施善誘之權而說三也。問。獨覺何藉如來調伏。答。若非四生百劫之前於如來所發辟支心。稟因緣教。何由瓜熟蒂落。覩花飛釧動而悟無生耶。問。如來亦於三秪百劫承事諸佛。方證菩提豈單自力。答。一乘覺者。離攝所攝妄想。瞭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雖微塵劫中事微塵佛。而無自他徧計分別。所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豈同二乘不達藏識。妄計心外有佛者耶。

  

  二明從權入實

  大慧。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三昧樂味著非性。無漏界覺。(唐雲。若彼能除一切過習。覺法無我。是時乃離三昧所醉。於無漏界而得覺悟)覺已。復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眾具。(唐雲。修諸功德。普使滿足)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

  

  疏曰。由法我執。起人我執。譬如迷杌。方執為鬼。故以法執為一切過習也。除其法執。覺法無我。不復味著偏真三昧。譬如酒消。故從偏真無漏界覺。復入中道上上無漏界中。稱性修行。普使滿足。乃證究竟法身也。無漏界。即方便有餘土。上上無漏界。即分證常寂光土。亦名實報莊嚴土。滿足眾具。謂四十二位所有功德智慧二種莊嚴自在法身。謂平等真如本源佛性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卻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天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唐雲。諸乘我所說)

  

  疏曰。此頌為實所施權也。天乘者。十善法也。梵乘者。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也。聲聞乘者。生滅四諦法也。緣覺乘者。生滅無生十二因緣法也。諸佛乘者。事六度。理六度。乃至次第三觀等諸法也。

  

  乃至有心轉。(唐作起)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魏雲。差別。)我說為一乘。

  

  疏曰。此頌破權歸實也。分別永盡。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如如之理。不在智外。故無乘。如如之智。不在理外。故無乘者。十界百界千如。皆是實相。故無有差別建立。此乃絕待無外之一乘也。

  

  引導眾生故。分別說諸乘。(唐雲。為攝愚夫故。說諸乘差別)解脫有三種。及與法無我。煩惱智慧等。解脫則遠離(唐雲。解脫有三種。謂離諸煩惱。及以法無我。平等智解脫)

  

  疏曰。此頌方便說三之意也。若不分別說三。何以攝引愚夫。故先明權教三解脫門。令離煩惱。又明法無我平等不思議解脫門。令凈所知也。

  

  譬如海浮木。常隨波浪轉。聲聞愚亦然。相風所飄動。彼起煩惱滅。餘習煩惱愚。味著三昧樂。(唐雲。三昧酒初醉)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唐雲。彼非究竟趣)亦復不退還。得諸三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唐雲。聲聞亦如是。覺後當成佛)

  

  疏曰。此正頌從權入實也。第十七自覺聖智一乘門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義疏下

  

  溫州頭陀寺諦閑法師經募功德芳名列右

  比丘凈因 慈筏 通理 一如 禪定 宗桂 超勝 溥常 靜修 宏旵 智空 常莖 斯法 月智 華智 慧滄 傳恩 允祥 寶徹 靈欽 妙闊 靈清 妙文 霞證 定來 蓮德 威德 靈箕 純絫 慈潤 智融 瑞昌 背塵 可絫 悟性 則悟 善定 以上各施洋壹元 明道 允智 能禪 超宗 仁慈 朗誦 法遠 東林 修慈 日峰 還源 德慧 海極 月庵 月峰 以上各施洋五角

  常州天寧寺清鎔謹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疏(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義疏上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義疏下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義疏上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義疏下

  閣筆後序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義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經

  支那蕅益沙門釋智旭疏義

  一切佛語心品之三(魏雲。佛心品第四。唐雲。無常品第三。)

  第十八意生身門二。初許宣。二正說。

  今初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意生身分別通相。(魏雲。意生身修行差別。唐雲。意成身差別相。)我今當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二正說三。初列名。二釋相。三結頌。

  今初

  佛告大慧。有三種意生身。雲何為三。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魏雲。得三昧樂三摩跋提意生身。唐雲。入三昧樂意成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魏雲。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二譯俱雲無作行)修行者瞭知初地。上上增進相。得三種身。(魏雲。菩薩從於初地。如實修行。得上上地證智之相。唐雲。諸修行者入初地已。漸次證得)

  疏曰。三種意生身者。相似三觀之所成也。三昧。此翻等持。亦翻正定。以五別境中之定心所為體。於所觀境令心專註不散為性。智依為業。故大涅槃雲。一切眾生。具足三定。若專註佛性。則名上定。若專註四禪。則名中定。若專註世間諸事。則名下定也。樂者。出世寂滅樂也。正受者。不受世間諸受。即魏譯三摩跋提。此翻為等至也。問。三摩跋提。即圓覺所謂三摩鉢提。以起幻為行。宜屬假觀。胡得以正受釋之。答。唯其不受諸受。故能起種種幻。如明鏡不受諸像。故能現像。空谷不受諸響。故能答響。不受言其當體。起幻言其功用也。此入三昧樂意生身。藏四果。通見地以上。別十住。圓初信。皆能得之。若在藏通。已是真空觀成。今約圓道言之。故雲相似空觀所成耳。覺法自性性者。知其種種差別性相。通出假。別十行。圓八信。皆能得之。若在通別。已是幻假觀成。今約圓道。故雲相似假觀耳。種類俱生無行作者。一時普現一切身相。而無作行。別十回向。圓十信。皆能得之。未證法身。猶名為意生身。故雲相似中觀耳。從初幹慧如實修行。上上增進。乃能得之。所謂通入圓也。

  二釋相

  大慧。雲何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樂正受故。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唐雲。謂三四五地。入於三昧。離種種心。寂然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波浪。瞭境心現。皆無所有)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

  疏曰。三八人地。入無間三昧。四見地。證出世智。五薄地。重慮緣真。斷俱生惑。令其漸薄。皆能體法即空。故轉識波浪不起。安住出世正受樂也。

  大慧。雲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謂第八地。觀察覺瞭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餘三昧門。無量相力自在明(二雲神通)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月鏡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魏雲。非四大生。似四大相。)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隨入一切佛剎大眾。通達自性法故。(唐雲。瞭諸法性。)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疏曰。八辟支地。正使斷盡。兼斷習氣。故能從空入假。以如幻等諸三昧門。現無量化。普入佛剎也。此約鈍根八地被接言之。若利根者。五六七地。亦當可得。

  大慧。雲何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所謂覺一切佛法緣自得樂相。(唐雲。謂瞭達諸佛自證法相)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疏曰。不言在何地者。意指從八地後。接入別向圓信。修習中觀。雖未親證自覺聖智。已能覺諸佛法。緣其所證自得樂相也。二釋相竟。

  三結頌

  大慧。於彼三種身相觀察覺瞭。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非我乘大乘。(魏雲。我乘非大乘。唐雲。我大乘非乘)非說(唐作聲)亦非字。非諦非解脫。非無有境界。(唐雲。亦非無相境)然乘摩訶衍。三摩提自在。種種意生身。自在華莊嚴。

  疏曰。此頌意顯如來法身。本非三種意生身。而三種意生身。皆是法身所流佈也。初句應依二譯。具足則雲。我大乘即非大乘。亦非聲說。亦非文字。亦非四諦三諦二諦一諦。亦非解脫。亦非無相無所有境。故不可喚作三種意生身也。然行人若能乘於大乘。入三摩提而得自在。則三種意生身。任運先得成就。然後證大菩提。譬如樹之生果。先有花莊嚴也。第十八意生身門竟。

  第十九五無間業門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萻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世尊。雲何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魏雲。入於無間。唐雲。墮阿鼻獄)

  疏曰。約世事論五逆。定墮無間。故名五無間業。約觀心論五逆。定能無間。證入佛法。故亦名五無間業。一則墮獄。一不墮獄。故大慧意欲雙問之也。

  二許宣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泛標五名。二約觀心釋。三約世事釋。

  今初

  佛告大慧。雲何五無間業。所謂殺(音弒)父(弒)母。及害羅漢。破壞眾僧。(二雲。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

  二約觀心釋

  大慧。雲何眾生母。謂愛更受生貪喜俱。如緣母立。(唐雲。謂引身愛與貪喜俱。如母養育)無明為父。生入處聚落。(唐雲。何者為父。所謂無明。令生六處聚落中故。)斷二根本。名害父母。

  疏曰。十二緣中之愛支。與貪喜俱。能潤生故。名之為母。其無明支。能發業故。名之為父。斷此發業潤生二惑。名害父母。則得無間證三乘果也。

  彼諸使不現。如鼠毐發諸法。(魏雲。謂諸使如鼠毒發。唐雲。謂隨眠為怨。如鼠毒發)究竟斷彼。(魏雲。拔諸怨使根本不生。)名害羅漢。

  疏曰。下文旣以心王譬佛。故今直以隨眠心所譬羅漢也。不現。即隨眠也。無漏種子。不名粗重。不名隨眠。有漏善及無覆無記種子。但名粗重。不名隨眠。有覆無記及不善種子。亦名粗重。亦名隨眠。今雲諸使隨眠。即指不善有覆心所之種子也。鼠毒發者。鼠之嚙人。瘡雖已愈。其毒遇雷即發。眾生諸使種子亦爾。未遇緣時。不可得見。遇緣即發。故斷彼時。名為觀心害阿羅漢。

  雲何破僧。謂異相諸陰(魏雲。五陰異相。唐雲。諸蘊異相)和合積聚。究竟斷彼。名為破僧。

  疏曰。僧伽名和合眾。以其異姓同居。而無乖諍故也。觀心五陰異相和合。成假名我。破此我執。故名破和合僧。

  大慧。不覺外自共相自心現量七識身。(魏雲。謂自相同相見外自心相八種識身。唐雲。謂八識身妄生思覺。見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脫無漏惡想。(唐雲。惡心。)究竟斷彼七種識佛。(魏雲。八種識佛。唐雲。八識身佛)名為惡心出佛身血。

  疏曰。佛者。覺也。識者。瞭別也。八識皆以瞭別而為行相。故名為佛。前七為能熏。第八為所熏。前七為所持。第八為能持。前七為能依。第八為所依。前七現行為所生。八中種子為能生。一切諸法自相共相。本唯心現。心外無法。前七不覺。妄起我法二執。二執所熏種子。藏在第八識中。復起二執現行。染污不凈。故名為血。前七血出。則第八之血亦出矣。三解脫者。一空一切空。十界皆空。一無相一切無相。十界皆無相。一無作一切無作。十界皆無作。性絕二邊。故名無漏。無所不破。故名惡想。此是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能令第七前五永斷現行。能令第八永斷種子。故雲斷彼七種識佛也。

  若男子女人行此無間事者。名五無間。亦名無間等(魏雲。是名內身五種無間。若善男子善女人行此無間。得名無間者。無間者。名證如實法故。唐雲。是為內五無間。若有作者。無間即得現證實法)

  疏曰。約觀心釋。故名為內。非謂在身內也。入無間三昧。不出觀而證真如。無有能為之間隔者。能證所證平等平等。故亦名無間等也。二約觀心釋竟。

  三約世事釋

  復次大慧。有外無間。今當演說。汝及餘菩薩摩訶薩聞是義已。於未來世。不墮愚癡。雲何五無間。謂先所說無間。(魏雲。謂殺父母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唐雲。謂餘教中所說無間)若行此者。於三解脫。一一不得無間等法(唐雲。若有作者。於三解脫。不能現證)

  疏曰。約世事釋。故名為外。非謂在心外也。此五逆罪。諸罪中最。縱令取相無生懺悔。但可轉重令輕。然於現世。決不能入無間三昧。證三解脫也。

  除此已。餘化神力現無間等。謂聲聞化神力。菩薩化神力。如來化神力。為餘作無間罪者除疑悔過。為勸發故。神力變化現無間等(唐雲。惟除如來諸大菩薩及大聲聞。見其有造無間業者。為欲勸發令其改過。以神通力。示同其事。尋即悔除。證於解脫。此皆化現。非是實造)

  疏曰。此釋疑也。謂如佛在世時。文殊仗劍害佛。央掘指作花冠。豈非亦是無間重罪。何以現證解脫。故今釋雲。此為勸發實造罪者。令其除疑悔過。化現為之。非是實造逆罪。而得現身證解脫也。

  無有一向作無間事。不得無間等。(魏雲。若犯五重無間罪者。畢竟不得證入道分。唐雲。若有實造無間業者。終無現身而得解脫)除覺自心現量。離身財妄想。離我我所攝受(唐雲。唯除覺瞭自心所現身資所住。離我我所分別執見。)或時遇善知識。解脫餘趣相續妄想(魏雲。於無量無邊劫中。遇善知識。於異道身。離於自心虛妄見過。唐雲。或於來世餘處受生。遇善知識。離分別過。方證解脫)

  疏曰。此明凡愚實造世間五逆。必當墮無間獄。終不現身證無間三昧也。或其人宿種大乘善根。今雖迷惑。造五逆罪。尋即覺瞭依正皆唯心現。離我我所執見。又得遇善知識。如阿阇世王見佛懺悔得無根信。乃能轉身即悟無生法忍耳。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貪愛名為母。無明則為父。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陰集名為僧。無間次第斷。謂是五無間。不入無擇獄。

  疏曰。此但重頌觀心釋也。第十九五無間業門竟。

  第二十佛知覺門二。初正明佛知覺。二兼釋密意語。

  初中二。初問。二答。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佛之知覺。(魏雲。如來知覺之相。唐雲。諸佛體性)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覺。

  二答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瞭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

  疏曰。人我執。障大涅槃。法我執。障大菩提。故覺二無我。則瞭知二障也。四住煩惱。感分段生死。無明煩惱。感變易生死。故離二死。由斷二煩惱也。鈍根之人。先觀人無我。瞭涅槃障。斷四住煩惱。離分段生死。故名聲聞緣覺。若至三昧酒消。復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眾具。則亦名為佛矣。重頌可知。初正明佛知覺竟。

  二兼釋密意語二。初釋一佛義。二釋不說義。

  初中二。初疑問。二答釋。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是過去一切佛。及種種受生。我爾時作曼陀轉輪聖王。(二皆雲頂生王。)六牙大象。及鸚鵡鳥。釋提桓因。(唐雲。帝釋)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經說。

  疏曰。此疑旣是過去諸佛不應復有種種受生。旣本生經所說受生百千差別。不應即是過去諸佛。故問之也。

  二答釋三。初標四平等。二釋四平等。三結頌。

  今初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魏雲。依四種平等。唐雲。依四平等秘密意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雲何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依二譯及下釋。皆應先身後法。)是名四等。以四種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

  疏曰。此但釋我是過去諸佛。乃密意語。則知百千本生。皆由願力化現。非密意語也。拘留孫。此翻所應斷。亦翻作用。賢劫最初佛也。拘那含牟尼。此翻金寂。亦翻金仙。賢劫第二佛也。迦葉。此翻飲光。賢劫第三佛也。

  二釋四平等

  雲何字等。若字稱我為佛。彼字亦稱一切諸佛。彼字自性無有差別。(唐雲。謂我名佛。一切如來亦名為佛。佛名無別。)是名字等。雲何語等。謂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如是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無增無滅。無有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唐雲。謂我作六十四種梵音聲語。一切如來亦作此語。迦陵頻伽梵音聲性。不增不減。無有差別。是名語等)雲何身等。謂我與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無有差別。除為調伏彼彼諸趣差別眾生故。示現種種差別色身。是名身等。雲何法等。謂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說佛法無障礙智。

  疏曰。六十四種梵音聲者。西域聲有八轉。一體。二業。三俱。四為。五從。六屬。七於。八呼。佛於此八轉聲。各具八德。一調和。二柔輭。三諦瞭。四易解。五無錯謬。六無雌小。七廣大。八深遠。故有八八六十四相也。迦陵頻伽此翻妙聲鳥。人天等聲無能及者。故以譬佛音聲。餘可知。

  三結頌

  是名四等。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種等。我為佛子說。初釋一佛義竟。

  二釋不說義二。初疑問。二答釋。

  今初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乃至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不說是佛說。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魏雲。依何義說如是語。佛語非語。唐雲。依何密意。作如是語)

  二答釋三。初標二法。二釋二法。三結頌。

  今初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唐雲。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說。雲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唐雲。自證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說。

  二釋二法

  雲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字二趣(唐雲。謂諸佛所證我亦同證。不增不減。證智所行離言說相。離分別相。離名字相)

  疏曰。此明能證之智不可說也。字二趣者。能詮及所詮。如前所明言說及所說。皆非第一義也。

  雲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唐雲。謂法本性。如金等在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唐雲。譬如有人。行野曠中。見向古城平坦舊道。即便隨入。止息遊戲。)大慧。於意雲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種種樂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過去一切諸佛法界常住。(唐雲。所證真如常住法性。)亦復如是。是故說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

  疏曰。此明所證之理不可說也。然有四悉檀因緣故。能證所證。亦皆可說。而說即無說。非以杜口結舌為無說也。乘言滯句者。曷深思之。二釋二法竟。

  三結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緣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說。(唐雲。自證本住法。故作是密語。)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第二十佛知覺門竟。

  第二十一離有無門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一切法有無有相。令我及餘菩薩摩訶薩離有無有相。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許宣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正明。二見二更斥無見。

  今初

  佛告大慧。此世間依有二種。謂依有及無。(唐雲。世間眾生多墮二見。謂有見無見)墮性非性欲見。不離離相。(魏雲。以見有諸法見無諸法故。非究竟法。生究竟想。)大慧。雲何世間依有。謂有世間因緣生。非不有。從有生。非無有生。(唐雲。謂實有因緣而生諸法。非不實有。實有諸法從因緣生。非無法生)大慧。彼如是說者。是說世間無因。

  疏曰。一切諸法。唯心所現。故非有無。離於邪見。世間眾生。不達唯心。所以或墮有見。則計諸法有性。或墮無見。則計諸法非性也。先釋墮有見者。謂實有勝性自在四大極微時方神我等因。能生諸法。非不有因。實有諸法。從彼因生。非不有法。夫勝性等。本非諸法之因。而妄計為因。則昧唯心正因。世間諸法。本非勝性等所生之果。而妄計從彼因生。則昧唯心幻果。故總斷雲。是說世間無因也。豈知世間苦樂諸法。皆以自心善惡為因哉。

  大慧。雲何世間依無謂受貪恚癡性已。然後妄想計著貪恚癡性非性。(唐雲。雲何無見。謂知受貪嗔癡已。而妄計言無)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靜故。(魏雲。若復有人作如是言。無有諸法。以不見諸物相故。唐雲。及彼分別有相。而不受諸法有。)謂諸如來聲聞緣覺。不取貪恚癡性為有為無。(魏雲。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聲聞辟支佛無貪無嗔無癡。復言先有。唐雲。復有知諸如來聲聞緣覺無貪嗔癡性。而計為非有。)

  疏曰。墮無見者。不能永斷貪嗔癡等諸惑業根。但以貪等現行無間即滅。妄計性即無性。又妄計雖行貪等。若不取著有性。則性相便自寂靜。又妄謂諸佛二乘。亦但不取貪恚癡性為有為無而已。有何貪恚癡可斷哉。此正末世邪禪。錯解覓罪瞭不可得之旨。故墮惡取空見。妄謂坐斷有無兩頭。不知囗便說空。行在有中。必與善星同墮落也。初正明二見竟。

  二更斥無見

  大慧。此中何等為壞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貪恚癡性。後不復取(唐雲。謂有貪嗔癡性。後取於無。名為壞者。)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貪恚癡性非性為壞者。於聲聞緣覺及佛。亦是壞者。(唐雲。亦壞如來聲聞緣覺。)所以者何。謂內外不可得故。煩惱性異不異故(唐雲。何以故。煩惱內外不可得故。體性非異非不異故)大慧。貪恚癡若內若外不可得。貪恚癡性無身故。無取故。(唐雲。無體性故。無可取故。)非佛聲聞緣覺是壞者。佛聲聞緣覺自性解脫故。縛與縛因非性故。(唐雲。聲聞緣覺及以如來。本性解脫。無有能縛及縛因故。)大慧。若有縛者。應有縛。是縛因故。(唐雲。若有能縛及以縛因。則有所縛。)大慧。如是說壞者。是名無有相。(唐雲。作如是說。名為壞者。是為無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說。(唐雲。我依此義。密意而說。)寧取人見。(唐雲。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唐雲。不起空見。懷增上慢。)大慧無所有增上慢者。是名為壞。墮自共相見希望。(唐雲。墮自共見樂欲之中。)不知自心現量。(唐雲。不瞭諸法唯心所現。)見外性無常剎那展轉壞。(唐雲。以不瞭故。見有外法剎那無常展轉差別。)陰界入相續流註變滅。(唐雲。蘊界處相。相續流轉。起已還滅。)離文字相妄想。是名為壞者(唐雲。虛妄分別離文字相。亦成壞者)

  疏曰。前已具列有無二見。故問二見之中。何見能壞一切善根。大慧深知無見過患。故決定答。佛亦決定印成之也。謂彼現有貪恚癡過。妄雲性即非性。則非但謗貪恚癡無有作用。亦且謗佛聲聞緣覺非自性解脫矣。所以者何。謂煩惱性。本不在內。亦不在外。覓之原不可得故。且其體性如幻。非異非不異故。若果瞭達內外皆不可得。無有體性。無有可取。則證自性解脫。無有能縛。亦無縛因。乃名佛聲聞緣覺。故非壞者。若彼現行起貪恚癡。即分明有受縛者。若有受縛之人。則有能縛及縛因矣。而又妄說為無。譬如掩耳盜鈴。亦如靈龜曳尾。豈非壞者。是名世間所墮無有之相。反不如起我見者。未至於撥因果斷善根也。彼增上慢惡取空見。仍墮自共相見希望之中。豈瞭諸法皆唯心現。以不瞭故。妄見外性剎邦無常。計以為空。計以為離文字相。不知此所謂空。所謂離文字相。皆是妄想分別而已。是故有無二見。雖皆是邪。而無所有空見。其毒尤甚。是名為壞者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有無是二邊。乃至心境界。(唐雲。所行)凈除彼境界。平等心寂滅。無取境界性。滅非無所有。(唐雲。不取於境界。非滅非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賢聖境界。(唐雲。有真如妙物。如諸聖所行)無種而有生。生已而復滅。因緣有非有。不住我教法。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餘。因緣所集起。(唐雲。能以緣成有)雲何而得無。誰集因緣有。(唐雲。誰以緣成有)而復說言無。邪見論生法。妄想計有無。若知無所生亦復無所滅。觀此(唐作世)悉空寂。有無二俱離。

  疏曰。初二句。明有無二邊。皆心所行境界。心外無境也。次二句。明不取境界。則本自寂滅也。次四句。明若不取。則旣非是滅。亦非所有。一切事物。當體即是真如。如諸賢聖所證也。次四句。謂若妄計從無而有。從有復滅。計有計無。皆非佛法也。次六句。明緣起之法。皆是自心現量。法界常住。旣非佛及外道餘眾之所能作。雲何而得妄撥為無。況諦觀緣起無性。誰為集者。旣無集者。雲何復說為無。次二句。總明若說有生。便是邪見。若計有無。便是妄想。次四句。結明旣知無生。則亦無滅。無生無滅。當體空寂。以無生故離有。以無滅故離無也。第二十一離有無門竟。

  第二十二宗通門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我及諸菩薩說宗通相。(魏雲。建立修行正法之相。唐雲。宗趣之相)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通達是相。通達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隨覺想及眾魔外道(魏雲。不墮一切虛妄覺觀魔事故。唐雲。不墮一切眾邪妄想)

  疏曰。宗者。修行之綱要也。通者。從因趣果之正轍也。宗通約自行。說通約化他。故下文雙答之。

  二許宣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魏雲。一者建立正法相。二者說建立正法相。唐雲。宗趣法相。言說法相。)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唐雲。謂自所證殊勝之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唐雲。離於文字語言分別。入無漏界。成自地行。超過一切不正思覺。伏魔外道。生智慧光。)是明宗通相。雲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疏曰。自行為宗。故離言說文字及虛妄覺。降魔伏外。發自覺光也。化他為說。故有大小九部教法。離諸四句。巧便隨機。應病與藥。令得度脫也。二者缺一不可。故誡令應當修學。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宗及說通相。緣自與教法。善見善分別。不隨諸覺想。非有真實性。如愚夫妄想。(唐雲。如愚所分別。非是真實相。)雲何起妄想。非性為解脫。(唐雲。彼豈不求度。無法而可得。)觀察諸有為。生滅等相續。增長於二見。顛倒無所知。一是為真諦。無罪為涅槃。(唐雲。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觀察世妄想。如幻夢芭蕉。雖(唐作無)有貪恚癡。而實無有人。從愛生諸陰。有皆如幻夢。

  疏曰。初一偈。正頌宗說二通。後四偈。皆明二通之意也。蓋宗通者。秪是通達自心現量。說通者。秪是開示令達自心現量。若夫愚夫妄想分別。有無一異俱不俱等。並無實義。縱求解脫。終非解脫法也。茍不達唯心。但觀察有為生滅相續。則見生處。徒增有見逮見滅處。徒增無見。是以顛倒。終無所知。而不知一是乃為真諦。無罪即為涅槃。是故一切世法。悉屬妄想。似有貪恚癡及人。實無貪恚癡及人。雖雲從愛生陰。但如幻夢而已。悟此之謂宗通。示此之謂說通也。第二十二宗通門竟。

  第二十三不實妄想相門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不實妄想相。不實妄想。雲何而生。說何等法名不實妄想。於何等法中不實妄想(唐雲。願為我說虛妄分別相。此虛妄分別。雲何而生。是何而生。因何而生。誰之所生。何故名為虛妄別)

  疏曰。不實妄想相。即虛妄分別相。此總問也。一問雲何而生。二問說何等法以為其體。即唐是何而生句也。三問於何法中而生。即唐因何而生誰之所生二句也。唐更加總結一句。

  二許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一切天人。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正答所問。二更釋所疑。

  今初

  佛告大慧。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魏雲。一切眾生。執著不實虛妄想者。從見種種虛妄法生。唐雲。一切眾生於種種境。不能瞭達自心所現)

  疏曰。此答雲何而生。謂由不瞭唯心故生也。

  大慧。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魏雲。以著虛妄能取可取諸境界故。入自心見。生虛妄想故。墮於有無二見朋黨非法聚中。增長成就外道虛妄異見熏習故。唐雲。計著能所虛妄執著。起諸分別。墮有無見。增長外道妄見習氣)

  疏曰。此答以何為體。謂以計著能所有無。增長外道習氣為其體也。

  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計著我我所生(魏雲。以取外諸戲論義故。起於虛妄心心數法。猶如草束。分別我我所法。以是義故。生不實妄想。唐雲。心心所法相應起時。執有外義種種可得。計著於我及以我所是故名為虛妄分別)

  疏曰。此答於何等法中不實妄想。謂因執著外種種義而生。即心心數之所生也。據唐譯。則以我我所句。結答何故名為虛妄分別。初正答所問竟。

  二更釋所疑二。初疑問。二答釋。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我我所計著生。

  疏曰。此牒佛答以啟難端也。唐譯略而不存。

  世尊。若如是外種種義相。墮有無相。離性非性。離見相。(唐雲。若如是者。外種種義。性離有無。起諸見相。)世尊。第一義亦如是。離量根分譬因相。(唐雲。第一義諦。亦復如是。離諸根量宗因譬喻。)世尊。何故一處妄想不實義種種性計著妄想生。非計著第一義處相妄想生。(唐雲。世尊。何故於種種義言起分別。第一義中不言起耶)將無世尊說邪因論耶。說一生一不生(唐雲。將無世尊所言乖理。一處言起。一不言故。又雲。世尊又言虛妄分別。墮有無見。譬如幻事。種種非實。分別亦爾。有無相離。雲何而說墮二見耶。此說豈不墮於世見。魏譯亦有此一段)

  疏曰。此以世諦例第一義。同皆離有無相。何故但說於世諦中而生妄想。不說於第一義生妄想耶。又世諦旣如幻事。非有非無。則妄想分別。亦如幻事。亦非有無。何言妄想墮有無見耶。初疑問竟。

  

  二答釋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唐雲。分別不生不滅。)所以者何。謂有無妄想不生故。外現性非性。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唐雲。何以故。不起有無分別相故。所見外法皆無有故。瞭惟自心之所現故。)大慧。我說餘愚夫自心種種妄想相故。事業在前。種種妄想性相計著生。(唐雲。但以愚夫分別自心種種諸法。著種種相而作是說)雲何愚夫得離我我所計著見。離作所作因緣過。(唐雲。令知所見皆是自心斷我我所。一切見著離作所作諸惡因緣。)覺自妄想心量。身心轉變。(唐雲。覺唯心故。轉其意樂。)究竟明解一切地。如來自覺境界。(唐雲。善明諸地。入佛境界。)離五法自性事見妄想。(唐雲。舍五法自性諸分別見)以是因緣故。我說妄想從種種不實義計著生。知如實義得解脫自心種種妄想。

  疏曰。此明若達唯心。則有無妄想不生。世諦本即第一義諦。但由愚夫不瞭唯心。故於自心所現境界妄計有無。則第一義便成世諦。非謂二諦各有自體。而雲一生妄想。一不生妄想也。是故為說種種諸義皆唯心現。非有非無。莫墮有無見中。令其得斷我我所見。離作所作諸惡因緣。乃至入如來境也。由此言之。則虛妄分別。秪由執著自心所現諸境界生。若能如實瞭知。即得解脫矣。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因及與緣。從此生世間。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間非有生。亦復非無生。不從有無生。亦非非有無。(唐雲。世非有無生。亦非俱不俱。)諸因及與緣。雲何愚妄想。(唐雲。雲何諸愚夫。分別因緣起。)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如是觀世間。心轉得無我。一切性不生。以從緣生故。一切緣所作。所作非自有。(唐雲。諸緣之所作。所作法非生。)事不自生事。有二事過故。(唐雲。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無二事過故。非有性可得。(唐雲。無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觀諸有為法。離攀緣(唐作能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唐雲。決定是唯心。故我說心量。)量者自性處。緣性二俱離。(唐雲。量之自性處。緣性二俱離。)性究竟妙凈。我說名心量。施設世諦我。彼則無實事。(唐雲。施設假名我。而實不可得。)諸陰陰施設。無事亦復然。(唐雲。諸蘊蘊假名。亦皆無實事)有四種平等。相及因性生。(唐雲。相因及所生)第三無我等。第四修修者。(唐雲。無我為第四。修行者觀察。魏雲。有四種平等。相因生無我。如是四平等。是修行者法)妄想習氣轉。有種種心生。境界於外現。是世俗心量。外現而非有。心見彼種種。建立於身財。我說為心量。(此二偈。魏唐俱在最後)離一切諸見。及離想所想。(唐雲。及能所分別)無得亦無生。我說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謂彼心解脫。(唐雲。非有亦非無。有無二俱離。如是心亦離)我說為心量。如如與空際。(二雲。真如空實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魏雲。意身身心等)我說為心量(魏皆雲。故我說唯心)

  疏曰。初四句。直明世間因緣生法。本離四句。即是如來所通達之第一義諦。但以妄想著四句故。不知我所通也。次六句。重明世間非四句生。而愚夫妄想分別諸因緣起。皆非理也。非有生者。非勝性等邪因生也。非無生者。非自生也。不從有無生者。不共生也。亦非非有無者。不無因生也。旣非有無四句所生。則凡世間所謂諸因與緣。但是愚夫妄想分別而已。次非有等四句。明離四句觀察。則可悟二無我也。次一切性等四句。明從緣生法。即是不生。以諸緣所作。非自有生故也。次四句。明因緣旣不生果。則果亦不自生果。果若生果。則有二果。旣無二果。則非有性明矣。次四句。明有為諸法。離能所緣故是唯心。次四句。明離緣離法。究竟妙凈。亦是唯心。次四句。明假名我法。並無實事。次四句。明相平等。因平等。生平等。無我平等。應修觀察。(此依魏唐二譯消釋)次妄想習氣四句。明分別性惟心。次外現等四句。明緣起性唯心。後三偈。皆明成自性唯心也。於中離一切諸見四句。是明見道正智唯心。非性非非性四句。是明修道正智唯心。如如與空際四句。是明究竟所證真如亦唯心也。第二十三不實妄想相門竟。

  

  第二十四善語義門三。初正明語義。二兼辨智識。三破外道轉變論。

  初中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訶薩當善語義。雲何為菩薩善語義。雲何為語。雲何為義。

  

  二許宣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正明語義。二破言說妄想。

  今初

  佛告大慧。雲何為語。謂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齒龂頰輔。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著生。(唐雲。所謂分別習氣而為其因。依於喉舌唇腭齒輔。而出種種音聲文字。相對談說)是名為語。大慧。雲何為義。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名為義。大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瞭。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義(唐雲。雲何為義。菩薩住獨一靜處。以聞思修慧。思惟觀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轉諸習氣。行於諸地種種行相。是名為義)

  疏曰。語者。言語音聲。是能詮相義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非言音之可及也。

  

  復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訶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復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唐更雲。大慧。譬如有人。持燈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處。菩薩亦復如是。因語言燈。入離言說自證境界)

  疏曰。語如燈。義如色。譬如因燈照色。燈之與色。非異不異。故因語辨義。亦非異非不異也。前已分釋語義。顯非不異。今意欲顯非異耳。初正明語義竟。

  

  二破言說妄想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復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著。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如幻種種妄想現(唐雲。若有於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五法諸心自性等中。如言取義。則墮建立及誹謗見。以異於彼起分別故)譬如種種幻。凡愚眾生作異妄想。非聖賢也(唐雲。如見幻事。計以為實。是愚夫見。非賢聖也)

  疏曰。前門已明如如空際。皆唯心量。今恐如言取義之人。還於此等語言計有計無。墮建立誹謗見中。故譬以幻事。不應計其實有實無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彼言說妄想。(唐雲。若隨言取義)建立於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墮泥犁中。陰中無有我。陰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復非無我。(唐雲。不如彼分別。亦復非無有。)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唐雲。如愚所分別一切皆有性)若如彼所見。一切應見諦。一切法無性。凈穢悉無有。(唐雲。一切染凈法。悉皆無體性。)不實如彼見。(唐雲。不如彼所見)亦非無所有。

  疏曰。此重明隨言取義之過也。夫一切法性。本不可說。以四悉檀因緣。作種種說。貴在因語辨義。若隨言取義。妄計實有不生不滅等法。執性廢修。或妄撥總無不生不滅等性。誹謗正法。此則於無可建立中。建立有無二種邪見。安得不墮泥犁中耶。然外道妄想分別。不出四句。或計陰中有我。或計我中有陰。或計陰即是我。或計陰不即我。但是我所。今以正觀推之。故雲。陰中無有我。陰非即是我。乃略破二句。例餘二句也。不如彼妄想者。結其四句皆非也。亦復非無我者。破其轉計斷滅。撥無假名我法也。次一偈。縱破。謂若使一切悉有性如凡愚所妄想者。則實有而見有。皆應名為見諦。不復名顛倒矣。次一偈。正明無性。殊不知一切染凈諸法。悉無所有。不同彼外道之見。而亦非斷滅無所有也。初正明語義竟。

  

  二兼辨智識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復次大慧。智識相。今當說。若善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曰。智者。別境五心所之一。亦名為慧。或雲。因中名慧。果上名智。一往語耳。因亦可名智。果亦可名慧也。識者。八心王之總稱。亦攝心所。定相應故。夫智有邪正。識有染凈。非必智勝而識劣也。特以施化門中。每作轉識成智等說。欲人因語辯義。故今更分別之。雖分別而不隨言取義。故名為善也。

  

  大慧。彼智有三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雲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雲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唐雲。墮自共相)雲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唐雲。觀一切法皆無有相不生不滅。非有非無證法無我。入如來地。)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復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無有相是智。復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

  疏曰。先明智有三種。智是心所。必與心王相應。此顯智識皆通上中下也。次明生滅者是識等。此顯施化門中。別以世智出世智皆名為識。出世上上智乃名為智。令人轉識成智也。長養相。唐作有積集相。非長養相。唐作無積集相。蓋有漏現種互為因果。故有積集長養。無漏損生。故無積集長養相也。

  

  復次有三種智。謂知生滅(二譯皆列在第二)知自共相。(二譯皆列在第一)知不生不滅。

  疏曰。此明諸佛菩薩具此三種智也。知生滅者。凡外妄計生滅有無。不知生滅之義。諸佛菩薩亦有世智。能知彼生滅法。而不妄計為有無也。知自共相者。二乘著自共相。不知自共相義。諸佛菩薩亦有出世之智。能知自共相法。而無希望計著也。或依二譯。則凡亦執自共相為實為常。諸佛菩薩能知自共相非實非常。二乘執自共相實有生滅。諸佛菩薩能知生滅法。並皆無性也。此二皆是權智。第三知不生不滅。即是實智。

  

  復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復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復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疏曰。此重約施化門中。以辨智識差別相也。謂不論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但令瞭達心外無法。則無礙相。故名為智。若妄見有種種境界礙相。所謂若生滅礙相。若自共相礙相。若不生不滅礙相。即皆是識也。又若必藉根境作意三事方便和合。方得生起。則名為識。若無事方便。性自神解。乃名為智。又若不達唯心。妄見有相可得。則名為識。瞭達唯心。能知相不可得。則名為智。以證自覺聖智境界者。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不出不入。譬如水中月故。如此分別。令人轉識成智。皆須因語辨義。不可隨言取義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采集業為識。不采集為智。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則名為慧。縛境界為心。覺想生為智。無所有及勝。慧則從是生。(唐雲。無相及增勝。智慧於中起)心意及與識。遠離思惟想。得無思想法(唐雲。離諸分別相得無分別法。)佛子非聲聞。寂靜勝進忍。如來清凈智。生於善勝義。所行悉遠離。(唐雲。遠離諸所行)我有三種智。聖開發真實。於彼想思惟。悉攝受諸性。(唐雲。分別於諸相。開示一切法。)二乘不相應。智離諸所有。(唐雲。我智離諸相。超過於二乘)計著於自性。從諸聲聞生。(唐雲。以諸聲聞等。執著諸法有)超度諸心量。如來智清凈(唐雲。如來智無垢。瞭達唯心故)

  疏曰。初十句。重頌智識之相。亦於施化門中。以心識為所轉舍。智慧為所轉得也。次四句。明心意識本離分別。但佛子知其平等無相。聲聞不能知也。次四句。明佛子之能證所證。同於如來。能即非能。所即非所。故雲所行悉遠離也。次四句。重頌佛有三智。旣能照真。又能瞭俗也。次二句。明三智雙照真俗。皆非二乘所能相應。後四句。結明聲聞智不同如來智也。二兼辨智識竟。

  

  三破外道轉變論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總敘九種。二就一種別破。三結破。

  今初

  復次大慧。外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所謂形處轉變。相轉變。因轉變。成轉變。(二雲相應)見轉變。性轉變。(二雲生)緣分明轉變。(魏雲。緣瞭別。唐雲。緣明瞭)所作分明轉變。(魏雲。作法瞭別。唐雲。所作明瞭)事轉變。(二雲物)大慧。是名九種轉變見。一切外道。因是起有無生轉變論。(魏雲。依九種轉變見故。一切外道。說於轉變從有無生)

  疏曰。此明外道不達唯心。故於九種虛妄轉變而起見執。遂生九種轉變論也。形者。長短方圓大小等形量也。相者。狀貌也。因者。種子也。成者。現行相應法也。見者。能見也。性者。所見暫有名生之法也。緣分明者。能作之眾緣也。所作分明者。眾緣之所作也。事者。物之當體也。皆如幻夢。非有非無。外道見其轉變。不達唯心故或計轉變從有生。或計轉變從無生也。

  

  二就一種別破

  雲何形處轉變。謂形處異見。譬如金變作諸器物。則有種種形處顯現。非金性變。一切性變。亦復如是。

  疏曰。心外無金。心外無器。以自心所現之金。作自心所現之器。如夢中金。作夢中器。不可謂定無。不可謂實有。不可謂定不轉變。不可謂定有轉變。又金可譬藏性。器可譬十法界。藏性不變隨緣。譬如金之舉體作器。藏性隨緣不變。譬如器形不同。金金性如故也。

  

  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變妄想。彼非如非異。妄想故。如是一切性轉變當知(唐雲。諸餘外道種種計著。皆非如是。亦非別異。但分別故。一切轉變。如是應知)

  疏曰。此正顯外道不知心外無法。故作形處轉變妄想分別。乃至作事轉變妄想分別也。心外無實轉變。故非如是。有此唯心轉變。故非別異。形處轉變旣爾。餘一切轉變。皆可例知也。

  

  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轉變妄想。彼亦無有轉變若有若無。自心現外性非性(唐雲。外道言。此皆有轉變。而實無有若有若無。自心所見。無外物故)

  疏曰。乳變為酪。酪變為生熟酥等。酒之與果。亦皆從生至熟。當知並是自心所現相分。心外無法。不可說定有轉變。不可說定無轉變也。而外道乃作轉變妄想。何哉。二就一種別破竟。

  

  三結破

  大慧。如是凡愚眾生。自妄想修習生。大慧。無有法若生若滅。如見幻夢色生(唐雲。如此皆是愚迷凡夫。從自分別習氣而起。實無一法若生若滅。如因幻夢所見諸色。如石女兒說有生死)

  疏曰。幻夢所見諸色。有而非有。故無生滅。一切諸法。皆唯心現。亦無生滅。但由妄想分別習氣。妄計有生滅耳。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形處時轉變。四大種諸根。中陰漸次生。妄想非明智。最勝於緣起。非如彼妄想。(唐雲。諸佛不分別。緣起及世間。)然世間緣起。如乾闥婆城。

  疏曰。世間妄計轉變之相。莫甚於托胎受生一事。故頌特明其為妄想分別。非明智也。佛於緣起。不說實有。亦不說斷無。但如乾闥婆城。有即非有。非有似有而已。第二十四善語義門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義疏上

  溫州頭陀寺諦閑法師經募功德芳名列右

  比丘心明 慧桂 清養 妙慧 明德 慧泉 六和 普州 法相 性妙 顯松 月泉 瑞田 敬齋 若道 仁法 欽雲 則法 凈因 達明 炳祥 從真 式純 顯法 靜養 昌宗 式彩 崇芳 靜意 靜藏 東量 從印 授目 顯峰 式泉 月保 比丘尼維增 榮明 從親 祖引 慧智 起宗 悟凈 各施洋壹元 (信善)莊傳懷 陶涵 王慧雲 王(普送繆氏) 汪(定柱喻氏) 莊葉氏 陶蔡氏 鄒王氏 應氏 以上各施洋五角

  常州天寧寺清鎔謹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義疏下

  第二十五相續解脫義門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魏雲。一切諸法相續不相續相。唐雲。一切法深密義。及解脫相。)若善分別一切法相續不相續相。我及諸菩薩。善解一切相續巧方便。不墮如所說義計著相續。(唐雲。不墮如言取義深密執著。)善於一切諸法相續不相續相。及離言說文字妄想覺。(唐雲。離文字語言虛妄分別)遊行一切諸佛剎土無量大眾。力自在通總持之印。種種變化。光明照曜。覺慧善入十無盡句。無方便行。(唐雲。無功用)猶如日月摩尼四大。於一切地。離自妄想相見。(唐雲。住於諸地。離分別見。)見一切法如幻夢等。入佛地身。(唐雲。入如來位。)於一切眾生界。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而引導之。悉令安住一切諸法如幻夢等。離有無品及生滅妄想異言說義。(唐雲。斷生滅執。不著言說。)其身轉勝(唐雲。令轉所依)

  疏曰。此承上文善語義而起問也。隨言取義。則執著轉深。名相續義。因語辨義。則如燈照色。名解脫義。知此二義。則知病識藥。應病與藥。故能自利利他。乃至證得轉依也。

  二許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正答所問。二更釋疑妨。

  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唐雲。於一切法。如言取義。執著深密。其數無量。)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性非性計著相續。(唐雲。有非有執著)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滅不滅妄想計著相續。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有為無為妄想計著相續。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唐雲。自分別現證執著)有無品外道依妄想計著相續。(唐雲。外道宗有無品執著。)三乘一乘無間妄想計著相續。復次大慧。此及餘凡愚眾生自妄想相續。以此相續故。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有無有相續相計著。(唐雲。此等密執。有無量種。皆是凡愚自分別執而密執著。此諸分別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執著有無。欲樂堅密。)

  疏曰。此先明相續義也。隨所說義而起計著。堅密難斷。故名相續。其所執著。總不出有無二句也。

  復次大慧。彼中亦無相續及不相續相。(唐雲。此中實無密非密相。)見一切法寂靜妄想不生故。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寂靜。(唐雲。以菩薩見一切法住寂靜故。無分別故。)復次大慧。覺外性非性。自心現相無所有。隨順觀察自心現量。有無一切性無相見相續寂靜故。於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唐雲。若瞭諸法唯心所見。無有外物。皆同無相。隨順觀察。於若有若無分別密執。悉見寂靜。是故無有密非密相。)復次大慧。彼中無有若縛若解。餘墮不如實覺知。有縛有解。(唐雲此中無縛。亦無有解。不瞭實者。見縛解耳。)所以者何。謂於一切法有無有。無眾生可得故。(唐雲。何以故。一切諸法若有若無。求其體性不可得故。)

  疏曰。此正明解脫義也。不相續。非對相續言也。解非對縛言也。瞭知本無相續及不相續。本無縛解。乃名真解脫義耳。

  復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續。謂貪恚癡。及愛未來有。喜愛俱。以此相續故。有趣相續。彼相續者。續五趣。(唐雲。以此密縛。令諸眾生續生五趣。)大慧。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唐雲。密縛若斷。是則無有密非密相)

  疏曰。初番意明分別惑相續義解脫義。此番意明俱生惑相續義解脫義也。

  復次大慧。三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方便計著。則有相續。(唐雲。若有執著三和合緣。諸識密縛次第而起。有執著故。則有密縛。)三和合緣識斷。見三解脫。一切相續不生(唐雲。若見三解脫。離三和合識。一切諸密皆悉不生)

  疏曰。前二番。旣明見思集諦相續及解脫義。此一番。乃明諸識苦諦相續及解脫義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不真實妄想。是說相續相。若知彼真實。相續網則斷。(唐雲。不實妄分別。是名為密相。若能如實知。諸密網皆斷。)於諸性無知。隨言說攝受。譬如彼蠶蟲。結網而自纏。愚夫妄想縛。相續不觀察(唐雲。凡愚不能瞭。隨言而取義。譬如蠶處繭。妄想自纏縛。)初正答所問竟。

  二更釋疑妨二。初釋疑。二釋妨。

  初中四。初疑問。二答釋。三重難。四重答。

  今初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唐雲。由種種心。分別諸法。非諸法有自性。此但妄計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為世尊如是說煩惱清凈無性過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唐雲。若但妄計。無諸法者。染凈諸法。將無悉壞)

  疏曰。此牒世尊常所說義而疑難也。唐譯簡明。

  二答釋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唐雲。一切凡愚分別諸法。而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執。無有性相。)然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唐雲。然諸聖者。以聖慧眼。如實知見有諸法自性)

  疏曰。凡愚妄想分別。譬如見繩為蛇。蛇非有也。聖者慧眼知見。譬如瞭繩即麻。麻非無也。

  三重難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唐雲。若諸聖人以聖慧眼。見有諸法性。非天眼肉眼。不同凡愚之所分別。)世尊。雲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唐雲。雲何凡愚得離分別不能覺瞭諸聖法故。)

  疏曰。此且以凡夫不能覺瞭聖法為難端也。謂凡愚無聖慧眼。不見法性。雲何能離妄分別耶。

  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唐雲。不見聖人所見法故。)不見離有無相故。

  疏曰。此正興難辭也。如聖人不見凡愚所見諸法。名非顛倒。今凡愚不見聖人所見法性。亦應名非顛倒。不見離有無相。故雲非不顛倒。此易可知。

  世尊。聖亦不如是見。如是妄想。(唐雲。聖亦不如凡所分別。如是得故。)不以自相境界為境界故。(唐雲。非自所行境界相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唐雲。彼亦見有諸法性相。如妄執性而顯現故)不說因無因故。(唐雲。不說有因及無因故。)謂墮性相見故。(唐雲。墮於諸法性相見故。)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唐雲。其餘境界旣不同此。如是則成無窮之失。)世尊。不覺性自性相故。(唐雲。孰能於法瞭知性相。)

  疏曰。此更難聖眼所見諸法自性。濫同凡愚妄分別事也。故曰。聖亦不應如是見諸法性猶如凡愚之事妄想。旣有諸法自性可得。則非自覺聖智所行境界相故。彼亦見有諸法性自性相。還如妄想自性而顯現故。夫妄想所見諸法。實非有因無因。今聖眼所見法性。亦不說有因無因故。亦墮諸法性相見故。其餘凡夫所見境界。旣不同此。安知餘皆顛倒。此不顛倒。儻更有人不如是見。則又以此為顛倒矣。豈不成無窮之過失耶。然則聖不見有凡境。則以凡為顛倒。凡不見有聖境。亦可以聖為顛倒。譬如魚龍見水為窟宅。則以餓鬼為顛倒。餓鬼見水為膿血猛焰等。亦可以魚龍為顛倒也。究竟孰能瞭知諸法之性相耶。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唐雲。諸法性相。不因分別。)彼雲何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唐雲。雲何而言以分別故而有諸法。)世尊。妄想異。自性相異。(唐雲。分別相異。諸法相異。)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唐雲。因不相似。雲何諸法而由分別。)彼雲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實知。(唐雲。復以何故。凡愚分別。不如是有。)然為眾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相不如實有。(唐雲。而作是言。為令眾生舍分別故。說如分別所見法相。無如是法。)

  疏曰。此更以凡聖所見不同。而展轉互難也。謂世尊平日說諸法無性。皆因妄分別有。今說聖眼所見諸法自性。則不因妄分別有。則平日所謂以分別故而有諸法。其義墮矣。彼雲何在凡則名妄想分別。在聖則非妄想分別。而又能如實知妄想分別耶。且夫妄想分別。與諸法自性。其相各異。其因亦不相似。雲何獨言凡夫之妄想分別。為諸法自性相之因由耶。又若聖眼所見諸法自性。旣非妄想分別。則凡愚所見諸法性相。亦應非妄想分別矣。彼雲何各各不是妄想分別。而獨謂愚夫不如實知耶。又何須作如是言。為令眾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分別所見法相。為不如實有耶。

  世尊。何故遮眾生有無見事自性計著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說空法非性。而說聖智自性事(唐雲。世尊何故令諸眾生。離有無見所執著法。而復執著聖智境界。墮於有見。何以故。不說寂靜空無之法。而說聖智自性事故。)

  疏曰。此結難也。三重難竟。

  四重答

  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唐雲。我非不說寂靜空法。墮於有見。何以故。已說聖智自性事故)然為令眾生離恐怖句故。眾生無始以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事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唐雲。我為眾生無始時來。計著於有。於寂靜法。以聖事說。令其聞已。不生恐怖。)

  疏曰。此明聖智自性事。非空非有。能破空有二執也。眾生著有。為說寂靜空法。非斷空也。眾生怖空。為說聖智性事。豈執有哉。

  大慧。我不說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實空法。離惑亂相見。離自心現性非性見。得三解脫。如實印所印。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唐雲。能如實證寂靜空法。離惑亂相。人唯識理。知其所見。無有外法。悟三脫門。獲如實印。見法自性。瞭聖境界。遠離有無一切諸著。)

  疏曰。此明說聖智自性事之利益也。果能依此遠離有無之說。唯心直進。不墮凡愚妄想分別。則能如實證得寂靜空法離惑亂相。乃至永離有無諸著。豈同凡愚之所見哉。初釋疑竟。

  二釋妨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薩摩訶薩不應立是宗。(唐雲。菩薩不應成立一切諸法皆悉不生。)所以者何。謂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唐雲。何以故。一切法本無有故。及彼宗因生相故。)

  疏曰。上明離有無事見相。則知一切諸法。本無有生。亦無可滅矣。夫無生無滅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旣無有生。豈有不生。若復於此立不生宗。則犯多過。謂若立一切法以為前陳有法。則一切性本非性故。不可立為有法。此一過也。若立不生為後陳宗。則必立因以成此宗。旣宗必藉立因以生其相。如何可名為不生耶。此二過也。

  說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則壞。(唐雲。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此言自壞)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壞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唐雲。何以故。彼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壞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說則壞。(唐雲。又彼宗即入一切法中。不生相亦不生故。又彼宗諸分而成故)

  疏曰。旣立不生宗。則必與生相待。待生說不生。則不生二字待生而生。何名不生。又旣雲。一切法不生。則不生宗入於一切法中。而欲立此宗。仍藉因喻等多分共成。不得廢壞其相。若不壞因喻等多分之相總不生者。如何能成不生之宗。是故若欲立不生宗。便為自壞也。

  大慧。有無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無相不可得。(唐雲。又彼宗有無法皆不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有無相亦不生故。)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壞。以有無性相不生故。不應立宗。五分論多過故。展轉異因相故。及為作故不應立宗分。謂一切法不生。(唐雲。是故一切法不生。此宗自壞。不應如是立。諸分多過故。展轉因異相故。)

  疏曰。若彼避有待過。更立宗雲。有亦不生。無亦不生者。是不生宗。徧入有無法矣。有旣不生。則有相不可得。無旣不生。則無相不可得。有無性相旣不可得。何必立宗。設欲立宗。以何為因。以何為喻。以何為同品。以何為異品。以何而合。以何而離。設仍有因喻同異合離展轉相作。又何名有無一切法皆不生耶。故多過而自壞也。

  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應立宗。(唐雲。如不生。一切法空。無自性。亦如是)

  疏曰。說無生者。為破執有生也。非立不生宗也。說法空者。為破執實有也。非立空宗也。說無自性者。為破執有定性也。非立無自性宗也。

  大慧。然菩薩摩訶薩。說一切法如幻夢。現不現相故。及見覺過故。(唐雲。見不見故。一切皆是惑亂相故。)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

  疏曰。一切諸法。皆如幻夢。非生非不生。有時現見。則非生似生。有時不現。則非不生而似不生。生與不生。皆是見覺惑亂過故。若知幻夢之性。則知一切法性。不變隨緣。有生不生隨緣不變。非生不生。是故但雲因緣所生即空假中。終不妄立不生宗也。

  除為愚夫離恐怖處故。大慧。愚夫墮有無見。莫令彼恐怖。遠離摩訶衍(魏雲。以凡夫聞如幻如夢。生驚怖故。遠離大乘)

  疏曰。菩薩亦有時不說諸法皆如幻夢。別說善惡因果皆不忒者。乃為愚夫離恐怖句。應病與藥。未嘗執定一說也。若必為說如幻如夢。則彼便驚怖。遠離大乘矣。說法不當機。於彼為非說。為實施權循循善誘。行菩薩道者。不可不知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自性無說。無事無相續。(唐雲。無依處)彼愚夫妄想。如死屍惡覺(唐雲。凡愚妄分別。惡覺如死屍。)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魏雲。餘見悉不成。唐雲。外道所成立。)至竟無所生。性緣所成就。(魏雲。諸法畢不生。因緣不能成。唐雲。以彼所有生。非緣所成故)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魏雲。莫建如是法。唐雲。智者不分別。)彼宗因生故。覺者悉除滅(魏雲。因不同不成。是故建立壞。唐雲。彼宗因生故。此覺則便壞)

  疏曰。初一偈。總明一切諸法。本無自性。亦無言說。亦無事體。亦無相續。而愚夫於中妄想分別。計有自性言說事體相續。此其惡覺如死屍也。次一偈。明一切法本自不生。不待成立。若更欲成立之。則反成外道宗。以諸法畢竟無所生者因緣所生即無生故。若彼外道旣不達正因緣生法。如何能成不生宗耶。次一偈。明一切法不生。有智慧者不應分別。蓋若立宗。必待因生。若待因生。則不生宗便壞。是故覺者。自除滅此戲論也。

  譬如瞖目視。妄見垂發相。計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唐雲。諸法亦如是。凡愚妄分別)施設於三有。無有事自性。施設事自性。思惟起妄想。(唐雲。三有唯假名。無有實法體。由此假施設。分別妄計度。)相事設言教。意亂極震掉。(唐雲。假名諸事相。動亂於心意。)佛子能超出。遠離諸妄想(唐雲。佛子悉超過。遊行無分別。)非水水想受。(唐雲。無水取水相。)斯從渴愛生。愚夫如是惑。聖見則不然。聖人見清凈。三脫三昧生。遠離於生滅。遊行無所有。(唐雲。常行無相境)修行無所有。亦無性非性。(唐雲。修行無相境。亦復無有無。)性非性平等。從是生聖果。(唐雲。有無悉平等。是故生聖果。)雲何性非性。雲何為平等(唐雲。雲何法有無。雲何成平等。)謂彼心不知。內外極漂動。若能壞彼者。心則平等見。(唐雲。若心不瞭法。內外斯動亂。瞭已則平等。亂相爾時滅)

  疏曰。初二句。舉譬。次八句。法合。皆明迷之失也。佛子二句。明悟之得也。次三句。重譬迷者之失。次聖見等九句。重明悟者之得。悟平等故而生聖果。聖果不墮有無明矣。次二句。重雙征迷悟。後四句。乃雙釋迷悟也。第二十五相續解脫義門竟。

  第二十六智不得境門二。初正明智體。二兼明二通。

  初中二。初難問。二答釋。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唐雲。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則無所取。)攝受亦非性。(唐雲。無所取故。亦無能取。)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唐雲。能取所取二俱無故。不起分別。說名為智。)

  疏曰。此述世尊常所說法。以起難端也。蓋一切境界本唯心現。心外無法。凡愚不瞭。起我法執。似有我法種種相現。此所現相。皆假施設。都不可得。若能唯心直進瞭知境界。但是假名不可得者。則無所取。旣無所取。則能取亦無。能所旣無。不起分別。親證真如。說名為根本正智。此根本正智體是無漏。乃轉識所成。譬如轉冰成水。但轉其名而無實性。非別有智相生也。

  雲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為山巖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魏雲。若言智慧不能取者。為見諸法自相同相異異法相。種種異法。體不同故。智不能知雲雲。唐雲。世尊。何故彼智不得於境。為不能瞭一切諸法自相共相一異義故。言不得耶雲雲。)

  疏曰。六祖有雲。法法皆通。法法皆備。而無一法可得。名最上乘。蓋由洞瞭諸法性相。無非即心自性。所以真俗並照。空有俱明。如明凈眼。見空見色非以拍盲無所分別。名為根本智也。末世義學。才欲通一切法。備一切法。則必心外取法。不知本無一法可得。固為大惑。而末世邪禪。但高談無法可得。實未嘗法法皆通。法法皆備。豈非不瞭自相共相異不異故。而言不得。何異山巖等所覆障。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而言不得耶。大慧懸知末世禪病。故特發此難端也。

  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得故。(唐雲。以有境界而不知故。)若復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焰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焰故名為智。(唐雲。此亦非智。以知於境。說名為智。非不知故。)若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唐雲。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

  疏曰。此正成難意也。爾焰。謂所知境界。餘並可知。初難問竟。

  二答釋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魏雲。如汝所說言無智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實智故。大慧。我不依汝如是之說。唐雲。此實是智。非如汝說。我之所說。非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唐雲。我言境界惟是假名不可得者。)覺自心現量。(唐雲。以瞭但是自心所現。)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唐雲。外法有無。智慧於中畢竟無得。)不得故。智於爾焰不生。(唐雲。以無得故。爾焰不起。)順三解脫。智亦不得。(唐雲。入三脫門。智體亦忘。)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偽習作如是知。(唐雲。非如一切覺想凡夫。無始以來計著外法若有若無種種形相。)是知彼不知(唐雲。如是而知。名為不知。)故於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唐雲。不瞭諸法唯心所現。著我我所。分別境智。不知外法是有是無。其心住於斷見中故。為令舍離如是分別。說一切法唯心建立。)

  疏曰。此明瞭境唯心。故無境可得。智體亦忘。乃是真智。非同大慧所問實有外境而不能知之無智也。若不瞭唯心。計著外法有性無性。如是之知。即是不知。若不瞭外法體非有無。則智及境界分別宛然。而又拍盲言不可得。是即依於斷見。其實何能斷哉。欲離有無斷常妄想分別。必須瞭境唯心。所以唯心直進。為此經之宗要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有諸攀緣事。智慧不觀察(唐雲。若有於所緣。智慧不觀見。)此無智非智。是妄想者說。於不異相性。智慧不觀察。障礙及遠近。是名為邪智。(唐雲。無邊相互隱。障礙及遠近。智慧不能見。是名為邪智)老小諸盲冥。而智慧不生。而實有爾焰。(唐雲。而實有境界。不能生智慧。)是亦說邪智。

  疏曰。此頌但斥所問之非。所以深警末世邪禪也。初正明智體竟。

  二兼明二通三。初承前訶責不瞭自宗。二因問許宣。三正明二種法通。

  今初

  復次大慧。愚癡凡夫。無始虛偽惡邪妄想之所回轉。回轉時。自宗通及說通不善瞭知。著自心現外性相故著方便說。於自宗四句清凈通相。不善分別。(唐雲。無始虛偽惡邪分別之所幻惑。不瞭如實及言說法。計著外相。著方便說。不能修習清凈真實離四句法。)

  疏曰。前明宗通說通二相。總約三乘自行化他言之。今明自宗通及說通。惟約圓頓自行化他言之。故自宗通。唐譯名如實也。自宗四句清凈通相者。如實圓理。本離四句。故名清凈。如實修習。名自宗通以四悉檀因緣。方便為人分別演說。為實施權開權顯實。皆名為說通也。

  二因問許宣

  大慧白佛言。誠如尊教。唯願世尊為我分別說通及宗通。我及餘菩薩摩訶薩。善於二通。來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明二種法通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佛告大慧。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唐雲。謂如實法。及言說法。)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唐雲。諸方便教。)是名說通。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唐雲。於心所現。離諸分別)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唐雲。於自覺聖智所行境界。離諸因緣相應見相。)一切外道聲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疏曰。宗通而說不通。何以化他。說通而宗不通。何以自行。又宗旣不通則說何能通。如未飲食。何能辨味。說茍不通。則何名宗通。如不見色。豈名見空是知宗說本自不二。特約自行化他。說有二耳。菩薩應當修學此權實不二法門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謂二種通。(唐雲。我說二種法)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

  疏曰。旣授童蒙。理須權實並用。四悉隨機。旣為修行。則唯有自覺聖智境界而已。第二十六智不得境門竟。

  第二十七勿習近世論門。(魏雲。盧伽耶陀品第五)文分為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正斥世論。二轉釋疑問。

  初中二。初請問。二示答。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時說言。世間諸論種種辯說。慎勿習近。若習近者。攝受貪欲。不攝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說。

  疏曰。盧伽耶陀。亦雲路伽耶陀。此翻世間論也。

  二示答

  佛告大慧。世間言論種種句味。因緣譬喻。采集莊嚴。誘引誑惑愚癡凡夫。不入真實自通。不覺一切法。妄想顛倒。墮於二邊。凡愚癡惑。而自破壞。諸趣相續。不得解脫。不能覺知自心現量。不離外性自心妄想計著。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誑惑迷亂。

  疏曰。此總斥世論無益有損也。文並易知。

  大慧。釋提桓因。廣解眾論。自造聲論。彼世論者有一弟子。持龍形像。(唐雲。現作龍身。)詣釋天宮。建立論宗。要壞帝釋千輻之輪。隨我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唐雲。作是要言。憍屍迦。我共汝論。汝若不如。我當破汝千輻之輪。我若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釋法(唐雲。論法。)摧伏帝釋。釋墮負處。即壞其車。還來人間。如是大慧。世間言論因譬莊嚴。乃至畜生。亦能以種種句味。惑彼諸天及阿修羅著生滅見。(唐雲。乃至能現畜生之形。以妙文詞。迷惑諸天及阿修羅。令其執著。生滅等見)而況於人。是故大慧世間言論。應當遠離。以能招致苦生因故。(唐雲。以彼能作生苦因故。)慎勿習近。

  疏曰。此引事以顯世論之過也。由帝釋自習世論。故彼世論弟子。還以世論摧之。夫龍形尚可誑惑諸天。況人形乎。天阿修羅尚受其惑。又況人乎。從招現在未來苦因。是故誡勿習近也。

  大慧世論者。惟說身覺境界而已。(魏雲。但見現前身智境界。依世名字說諸邪法。)大慧。彼世論者。乃有百千。但於後時後五十年。當破壞結集。惡覺因見盛故。惡弟子受。(魏雲。盧伽耶陀婆羅門所造之論。有百千偈。後世末世分為多部。各各異名。依自心見因所造故。)如是大慧。世論破壞結集。種種句味因譬莊嚴(魏雲。盧伽耶陀婆羅門。無有弟子能受其論。是故後世。分為多部。種種異名。)說外道事。著自因緣。無有自通(魏雲。諸外道等。內心無有如實解故。依種種因。種種異解。隨自心造而為人說。執著自在因等故)大慧。彼諸外道。無自通論。於餘世論。廣說無量百千事門。無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癡世論。

  疏曰。此結斥世論唯依愛見。無一可取也。身覺身智。即是五陰。身。即色陰。覺智。即餘四陰也。初正斥世論竟。

  二轉釋疑問二。初釋佛說濫同世論疑。二答攝受貪欲及法義。

  初中二。初疑問。二答釋。

  今初

  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論。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無有自通。自事計著者。世尊亦說世論。(唐雲。世間之事。)為種種異方諸來會眾天人阿修羅。廣說無量種種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說數耶(魏雲。如來亦以世間種種名字章句譬喻說法。不說自身內智證法。若爾。亦同一切外道所說不異。)

  疏曰。此因十二分教之中。亦有因緣譬喻本事本生等說。故疑其濫同世論。以不純說自覺法故。

  二答釋二。初正明不說世論。二重述廣破世論。

  今初

  佛告大慧。我不說世論。亦無來去。唯說不來不去。大慧。來者。趣聚會生。去者。散壞。不來不去者。是不生不滅。我所說義。不墮世論妄想數中。(唐雲。不同外道墮分別中。)所以者何。謂不計著外性非性。(唐雲。外法有無無所著故。)自心現處。二邊妄想所不能轉(唐雲。瞭唯自心。不見二取。)相境非性。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唐雲。不行根境。不生分別。)妄想不生者。空無相無作。入三脫門。名為解脫。(唐雲。入空無相無願之門而解脫故)

  疏曰。若計心外有生有滅。有來有去。名為世論。佛雖有時假說趣會集生。名之為來。緣散壞滅。名之為去。而生實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去。則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故唯說不來不去。若知不來不去。即是不生不滅。以其不計外性為有為無。瞭知皆是唯心所現。而能取所取二邊妄想所不能轉故也。是故覺自心現。則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則入三解脫門矣。安得名之為世論耶。

  二重述廣破世論二。初正述答外道問。二結斥習近之失。

  今初

  大慧。我念一時。於一處住。有世論婆羅門。來詣我所。不請空閑。便問我言。(唐雲。遽問我言。)

  疏曰。西土禮節。凡欲問時。先須白言。欲有所問。願垂聽許。名請空閑。今粗率遽問。故雲不請空閑也。

  瞿曇。一切所作耶。我時答言。婆羅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彼復問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復報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論。彼復問言。一切常耶。一切無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時報言。是六世論。大慧。彼復問我言。一切一耶。一切異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種種受生現耶。(唐雲。一切皆由種種因緣而受生耶。)我時報言。是十一世論。大慧。彼復問言。一切無記耶。一切記耶。(唐雲。一切有記耶。)有我耶。無我耶。有此世耶。無此世耶。有他世耶。無他世耶。有解脫耶。無解脫耶。一切剎那耶。一切不剎那耶。(唐雲。是剎那耶。非剎那耶。)虛空耶。非數滅耶。涅槃耶。瞿曇作耶。非作耶。(唐雲。虛空涅槃及非擇滅。是所作耶。非所作耶。)有中陰耶。無中陰耶。大慧。我時報言。婆羅門。如是說者。悉是世論。非我所說。是汝世論。

  疏曰。不瞭諸法唯心所現。乃有此等戲論。故皆以世論斥之。

  我唯說無始虛偽妄想習氣種種諸惡。三有之因。(唐雲。婆羅門。我說因於無始戲論諸惡習氣。而生三有。)不能覺知自心現量而生妄想攀緣外性。(唐雲。不瞭唯是自心所見。而取外法。實無可得。)如外道法。我諸根義。三合知生。(魏雲。我根意義三種和合。能生於智。唐雲。我及根境三和合生。)我不如是。婆羅門。我不說因。不說無因。唯說妄想攝所攝性施設緣起。(唐雲。唯依妄心。以能所取而說緣起。)非汝及餘墮受我相續者所能覺知。(唐雲。非汝及餘取著我者之所能測。)

  疏曰。此正為說非世論也。三界唯心。和盤托出。外道不知。所以下文復問耳。

  大慧。涅槃虛空滅。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唐雲。虛空涅槃及非擇滅。但有三數。本無體性。何況而說作與非作。)

  疏曰。小乘法數。明三無為。愚法聲聞。計有實法。不知皆非心外實有也。是故若三若六若八。平等平等。

  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癡愛業因故。(唐雲。無明愛業為因緣故。)有三有耶。為無因耶。我時報言。此二者。亦是世論耳。彼復問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唐雲。一切諸法。皆入自相及共相耶。)我復報言。此亦世論。婆羅門。乃至意流妄計外塵。(唐雲。乃至少有心識流動分別外境)皆是世論。

  疏曰。此外道依附佛法而問。然旣不達唯心。是故亦為世論。以妄計有外境故。

  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頗有非世論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說種種句味。因緣譬喻莊嚴。(唐雲。一切外道所有詞論種種文句因緣莊嚴。莫不皆從我法中出。)我復報言。婆羅門。有。非汝有者。非為非宗非說。(魏雲。有法非汝法。非不建立。唐雲。有。非汝所許。非世不許)非不說種種句味。非不因譬莊嚴。(魏雲。亦非不說種種名字章句。亦非不依義依義說。唐雲。非不說種種文句。義理相應。非不相應)

  疏曰。非為非宗非說。即魏所雲非不建立。唐所雲。非世不許也。餘可知。

  婆羅門言。何等為非世論。非非宗非非說。(唐雲。彼復問言。豈有世許。非世論耶)我時報言。婆羅門。有非世論。汝諸外道所不能知。以於外性不實妄想虛偽計著故。(唐雲。以於外法虛妄分別。生執著故。)謂妄想不生。覺瞭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唐雲。若能瞭達有無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見。不生分別。不取外境。於自處住。自處住者。是不起義。不起於何。不起分別。)是名非世論。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羅門。略說彼識若來若去。若死若生。若樂若苦。若溺若見。若觸。若著種種相。若和合相續若愛。若因計著。(唐雲。略而言之隨何處中。心識往來。死生求戀。若受若見。若觸若住。取種種相。和合相續。於愛於因而生計著。)婆羅門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論。非是我有。

  疏曰。先為說非世論。次為略舉一切世論。一則妄想永息。一則種種計著。可謂皎然明白矣。而外道猶然未悟。可奈何哉。初正述答外道問竟。

  二結斥習近之失

  大慧。世論婆羅門作如是問。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辭而退。(唐雲。不問於我自宗實法默然而去。)思自通處。作是念言。沙門釋子。出於通外。(魏雲。此沙門釋子。外於我法。是可憐愍。唐雲。沙門瞿曇。無可尊重。)說無生無相無因。覺自妄想現相。妄想不生(唐雲。說一切法無生無相。無因無緣。唯是自心分別所見。若能瞭此。分別不生。)大慧。此即是汝向所問我。何故說習近世論種種辯說。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疏曰。世論婆羅門如是問佛。佛如是答。而彼執著自見。反謂瞿曇外於我法。豈非攝受貪欲。不攝受法之明證耶。初釋佛說濫同世論疑竟。

  二答攝受貪欲及法義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攝受貪欲及法。有何句義。(魏雲。何者名食句義。何者名法句義。唐雲。所言財法。是何等義。)

  疏曰。食之與財。皆人情所貪欲也。如何攝貪而不攝法。如何攝法而不攝貪。此所謂。危微之辨。舜之關。故不可不審也。

  二許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為未來眾生。思惟咨問如是句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說三。初釋貪句義。二釋法句義。三結勸修學。

  今初

  佛告大慧。所謂貪者。若取。若舍。若觸。若味。系著外塵墮二邊見。(唐雲。所言財者。可觸可受。可味。令著外境。墮在二邊。)復生苦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為貪。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疏曰。習近世論及世論者。唯與愛見相應。心外取法。安得不增長生死。違遠涅槃耶。

  二釋法句義

  大慧。雲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唐雲。雲何法利。謂瞭法是心。見二無我。不取於相。無有分別。)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唐雲。具足受行十無盡願。)於一切法無開發自在。是名為法。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虛偽。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唐雲。以是不墮一切諸見戲論分別常斷二邊)大慧。多有外道癡人。墮於二邊若斷若常。非黠慧者。受無因論。則起常見。外因壞因緣非性。(魏雲。見因滅故。唐雲。以因壞滅。)則起斷見。大慧。我不見生住滅故。說名為法。(唐雲。我說不見生住滅者。名得法利)

  疏曰。旣瞭唯心。則我法本空。依於所顯真如。方便建立上上諸地。轉八識成四智。諸佛灌頂。行無盡願。由其不墮斷常二邊故也。若無黠慧。不達心外無法。受無因論。則以法皆本有為常。見外因滅。則以不可復得為斷。豈知生住滅相。皆由自心妄想分別所現。心外何有生住滅可見哉。

  三結勸修學

  大慧。是名貪欲及法。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初長文竟。

  二偈頌。(唐雲。調伏攝眾生。以戒降諸惡。智慧滅諸見。解脫得增長。魏亦先有此偈。)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一切世間論。外道虛妄說。妄見作所作。彼則無自宗。(唐雲。外道虛妄說。皆是世俗論。橫計作所作。不能自成立。)惟我一自宗。離於作所作。(唐雲。不著於能所)為諸弟子說。遠離諸世論。心量不可見。不觀察二心。(唐雲。能取所取法。唯心無所有。)攝所攝非性。斷常二俱離。(唐雲。二種皆心現。斷常不可得。)乃至心流轉。是則為世論。妄想不轉者。是人見自心。來者謂事生。去者世不現。明瞭知去來。妄想不復生。有常及無常。所作無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論通。

  疏曰。應用魏唐初一偈義。以顯佛說十二分教。本不與世論同也。一切世間等四句。重頌世論之失。惟我等八句。重頌非世論之得。次乃至一偈。總顯世論與非世論不同之由。來者二句。重頌來去義。明瞭二句。重頌不來不去義。後四句。總結斥一切世論也。第二十七勿習近世論門竟。

  第二十八重辨涅槃門。(魏雲。涅槃品第六)文分為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道各起妄想。(唐雲。而諸外道種種分別)

  疏曰。第二卷中。已明般涅槃義。今因一切世論。亦各妄計涅槃。故問之也。

  二許宣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隨順涅槃。(唐雲。如諸外道分別涅槃。皆不隨順涅槃之相)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四。初廣敘外計。二總申破斥。三明涅槃義。四結成勸誡。

  今初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於此作涅槃想。(唐雲。或有外道言。見法無常。不貪境界。蘊界處滅。心心所法不現在前。不念過現未來境界如燈盡。如種敗。如火滅。諸取不起。分別不生。起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魏雲。而彼外道見如是法。生涅槃心。非見滅故。名為涅槃)

  疏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譬如晴空。本無狂華於中起滅。由瞖目故妄見空華。但除其瞖。無華可除。而彼妄於如燈盡種敗火滅境界。起涅槃想。則仍有法當情。瞖見未壞滅也。

  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魏雲。或有外道。從方至方。名為涅槃)境界想滅。猶如風止。(魏雲。復有外道。分別諸境如風。是故分別名為涅槃。唐雲。或謂至方。名得涅槃境界想離。猶如風止。)

  疏曰。若依魏譯。則是二義。一計涅槃有所至方。一計分別觸境便起。此分別性有常性故。名涅槃也。若依宋唐二譯。則是一義。謂此方有境界故。生分別風。名為生死。彼方離境界故。分別風止。名為涅槃也。

  或復以覺所覺見壞。名為解脫。(魏雲。不見能見所見境界生滅。名為涅槃。唐雲。或謂不見能覺所覺。名為涅槃。)

  疏曰。不達本無能所。但以不見名為涅槃。此所謂拍盲邪禪。大乘止觀喻以閉眼入闇者也。

  或見常無常。作解脫想。(唐雲。或謂不起分別常無常見。名得涅槃)

  疏曰。不知諸法非常無常。但以見常無常不起分別。名為涅槃。亦是拍盲禪也。

  或見種種相想。招致苦生因。(唐雲。或有說言。分別諸相。發生於苦)思惟是已。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作涅槃想(唐雲。而不能知自心所現。以不知故畏怖於相。以求無相。深生愛樂。執為涅槃)

  疏曰。相即無相。故名無相解脫。若怖相而求無相。則無相反成所愛樂相矣。豈真得涅槃耶。

  或有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魏雲。見一切法自相同相不生滅想。分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是有。名為涅槃)

  疏曰。不達唯心。妄見三世內外諸法各有自相共相。則謂自相共相常住不壞即涅槃也。

  或謂我人眾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魏雲。見我人眾生壽命壽者諸法不滅。虛妄分別。名為涅槃。唐雲。或計我人眾生壽命及一切法無有壞滅。作涅槃想。)

  疏曰。若據宋譯。則以形死神滅名為涅槃。乃斷見也。據魏唐譯。則以若我若法終不壞滅名為涅槃。乃常見也。

  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土夫。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魏雲。有餘外道無智慧故。分別所見自性人命轉變。分別轉變。名為涅槃。唐雲。復有外道無有智慧。計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轉變作一切物。以為涅槃)

  疏曰。此即數論師邪計也。所計冥諦。名為自性。所計神我。名為士夫。冥諦為能作。中間二十三法為所作。神我為能受用。二十三法為所受用。二十三法。皆以冥諦為其所依。依之轉成二十三法。故指冥初自性為涅槃也。(冥初生覺。覺生我慢。慢生五微。微生五大。大生十一根。共有二十三法。略如唯識心要所明)

  或謂福非福盡。(魏雲。罪盡故福德亦盡。名為涅槃)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魏雲。煩惱盡依智故。名為涅槃。唐雲。或計不由智慧。諸煩惱盡)

  疏曰。非福即罪也。罪福性空。非果有盡不盡也。彼計罪盡則福亦盡。不復受生。名為涅槃。豈知虛妄受生。不唯在於罪福。而在於癡愛耶。且癡愛亦是自心妄起。非心外有癡愛也。煩惱智慧。如冰與水。若妄計以為二法。則或計盡煩惱以依智慧。或計不由智慧諸煩惱盡。皆非隨順涅槃者矣。

  或見自在是真實作生死者。作涅槃想。(魏雲。見自在天造作眾生。虛妄分別。名為涅槃。唐雲。或計自在是實作者。以為涅槃。)

  疏曰。妄計天生萬物。皆此見之流類也。

  或謂展轉相生。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癡不能覺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魏雲。諸眾生迭共因生。非餘因作。如彼外道執著於因。不知不覺。愚癡闇鈍。虛妄分別。名為涅槃。唐雲。或謂眾生展轉相生。以此為因。更無異因。彼無智故。不能瞭知。以不瞭故。執為涅槃。)

  疏曰。若約權說。則中陰與父母有緣。方乃受生。若約實義。則唯心所現。如夢如幻。而彼直計父母生子。子又生孫。相生不斷。即名涅槃。尚未知權說之義。況實義耶。

  或有外道言得真諦道。作涅槃想。(魏雲。有餘外道說證諦道。虛妄分別。名為涅槃。唐雲。或計證於諦道。虛妄分別以為涅槃。)

  疏曰。此指外道所立邪諦。自以為真。非出世四聖諦也。

  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魏雲。有作所作而共和合。見一異俱不俱。虛妄分別名為涅槃。唐雲。或計求那與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異性。俱及不俱。執為涅槃)

  疏曰。求那。或譯為依諦。今宋譯為功德。魏譯為作也。計此能作所作和合。或雲。能所定一。名為涅槃。或雲。能所定異。名為涅槃。或雲。能所亦一亦異。名為涅槃。或雲。能所非一非異。名為涅槃。

  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剌等性。見已。作涅槃想。(唐雲。或計諸物從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針銛利。生寶之處。出種種寶。如此等事。是誰能作。即執自然以為涅槃)

  疏曰。此與大佛頂經行陰魔中二無因論相同。

  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唐雲。或謂能解二十五諦。即得涅槃。)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唐雲。或有說言。能受六分守護眾生。斯得涅槃)

  疏曰。前以冥諦為涅槃。此以覺二十五諦乃得涅槃。故不同也。六德六分。如優婆塞戒經。善生所述外道禮六方者是。(魏譯缺此二種)

  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唐雲。或有說言。時生世間。時即涅槃。)或謂性。(唐雲。或執有物以為涅槃。)或謂非性。(唐雲。或計無物以為涅槃)或謂知性非性。(唐雲。或有計著有物無物為涅槃者。)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唐雲。或計諸物與涅槃無別。作涅槃想。)初廣敘外計竟

  二總申破斥

  有如是比種種妄想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魏雲。如是虛妄分別涅槃。無人住世間。無人入涅槃。唐雲。於此無有若住若出)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魏雲。依自心論虛妄分別。唐雲。皆依自宗而生妄覺。)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唐雲。違背於理。無所成就。)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唐雲。唯令心意馳散往來。)一切無有得涅槃者。

  疏曰。外道徧計若我若法以為涅槃。唯屬妄想。從來無性。故無若生若滅。所謂徧計本空。無可生滅也。餘可知。

  三明涅槃義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唐雲。不取外境。)離於四句。見如實處(唐雲。住如實見。)不墮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唐雲。不墮二邊。離能所取)一切度量不見所成。(唐雲。不入諸量)愚於真實不應攝受(唐雲。不著真實。)棄舍彼已。得自覺聖法。(唐雲。住於聖智所現證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凈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唐雲。轉修諸地。入於佛地。)如影幻等諸深三昧。(唐雲。得如幻等諸大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

  疏曰。轉八識成四智。故雲離心意識也。餘可知。

  四結成勸誡

  大慧。汝等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外道涅槃見。各各起妄想。斯從心想生。無解脫方便。愚於縳縳者。(魏雲。不離縛所縛。唐雲。不至無縛處)遠離善方便。外道解脫想。解脫終不生。(唐雲。妄生解脫想。而實無解脫)眾智各異趣(二作取)外道所見通(魏雲。外道建立法。唐雲。外道所成立)彼悉無解脫。愚癡妄想故。一切癡外道。妄見作所作。有無有品論。(唐雲。悉著有無論。)彼悉無解脫。凡愚。樂妄想。不聞真實慧。言語三苦本。(二皆作三界本。)真實滅苦因。譬如鏡中像。雖現而非有。於妄想心鏡。愚夫見有二。(唐雲。習氣心鏡中。凡愚見有二)不識心及緣。則起二妄想。(唐雲。不瞭唯心現。故起二分別。)瞭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唐雲。若知但是心。分別則不生。)心者即種種。遠離相所相。事現而無現。如彼愚妄想。(唐雲。如愚所分別。雖見而無見。)三有唯妄想。外義悉無有。妄想種種現。凡愚不能瞭。經經說妄想。終不出於名。(魏雲。種種異名字。唐雲。但是異名字)若離於言說。亦無有所說。(唐雲。其義不可得)

  疏曰。末偈申明妄想分別。但有名字。本無實體也。餘並可知。第二十八重辨涅槃門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義疏下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義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經

  支那沙門蕅益釋智旭疏義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第二十九如來自性門。(魏雲。法身品第七)文分為四。初請。二許。三問。四答。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三藐三佛陀。我及餘菩薩摩訶薩。善於如來自性。自覺覺他(魏雲。如來應正徧知。惟願演說自身所證內覺知法。以何等法。名為法身。我及一切諸菩薩等。善知如來法身之相。自身及他。俱入無疑。唐雲。願為我說如來應正等覺自覺性。令我及諸菩薩而得善巧。自悟悟他)

  二許

  佛告大慧。恣所欲問。我當為汝隨所問說。

  三問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作耶。為不作耶。(魏雲。為作法耶。非作法耶。)為事耶。(二俱雲果。)為因耶。為相耶。為所相耶。(魏雲。為能見耶。為所見耶。)為說耶。為所說耶。為覺耶。為所覺耶。(魏雲。為是智耶。智所覺耶。)如是等辭句。為異為不異(魏雲。如來法身。為異耶。為不異耶)

  疏曰。梵語多陀阿伽陀。此翻如來。梵語阿羅訶。此翻應供。梵語三藐三佛陀。此翻等正覺。亦翻正徧知。乃十號之三也。亦表三德。三德不縱橫並別。不可思議。乃名法身。今問法身。與此作不作等辭句。為異為不異。意欲如來顯出法身離四句故。

  四答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總非諸句。二別辨其義。三結答其問。

  今初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過故(魏雲。如來應正徧知法身之相。如是辭句等。非作法。非不作法。非因。非果。何以故。以二邊有過故。唐雲。如來應正等覺。非作。非非作。非果。非因。非相。非所相。非說。非所說。非覺。非所覺。何以故。俱有過故)

  二別辨其義五。初約事因辨。二約無我等義辨。

  三約陰界入辨。四約解脫辨。五約智及爾焰辨。

  今初

  大慧。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唐雲。若如來是作。則是無常。若是無常。一切作法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所不欲。(魏雲。不許此法。唐雲。皆不忍可)若非所作者。無所得故。方便則空。同於兔角。槃大之子。以無所有故。(唐雲。若非作法。則無體性。所修方便。悉空無益。同於兔角石女之子。非作因成故)大慧。若無事無因者。(唐雲。若非因非果)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於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不墮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慧者當知。

  疏曰。先明是作非作之過。後明非因非果之理也。能作為因。所作為果。果體名事。事名為有。有則無常。非作名無。無同兔角。及石女子。如來法身。豈如是哉。全性起修。故非無作。全修在性。故非所作。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故因即非因。大乘果者。諸法實相。故果即非果。非因非果。故非有。而因而果。故非無。不相違。故非亦有亦無。離戲論。故非非有非無。超過四句。名之為出。以四句說之而不犯過。名為不墮。此乃如來法身句義。有智慧者所當知也。

  二約無我等義辨

  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唐雲。以諸法中無有我性。故說無我。)一切法有自性。(唐雲。非是無有諸法自性。)無他性。如牛馬(魏雲。一切諸法。自身為有。他身為無。如似牛馬)大慧。譬如非牛。馬性。非馬。牛性。(唐雲。譬如牛無馬性。馬無牛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唐雲。無有自相。而非有即有。非諸凡愚之所能知。魏雲。愚癡凡夫。不知諸法無我體相。)以妄想故。(唐雲。何故不知。以分別故。)如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自性。(魏雲。無體相)當如是知。

  疏曰。如來常言一切法無我者。正以如來藏性不變隨緣。舉體成一切法。故一切法隨緣不變。當體即如來藏。不可喚作實我實法。故說無我。非是無有如來藏性以為諸法之自性也。但隻有此如來藏性。更無他性。譬如牛隻有牛性。更無馬性。馬隻有馬性。更無牛性。約牛。則馬性非有。牛性非無。約馬。則牛性非有。馬性非無。而彼非無自性也。一切諸法。當知亦爾。非無如來藏之自相。非有我法之自相。但一切愚夫。由妄想分別。故不知無我如來藏耳。如是常言一切法空。當知如來藏不空也。常言一切法無生。當知如來藏無不生也。常言一切法無自性。當知如來藏非無自性也。

  三約陰界入辨

  如是如來與陰。非異非不異。(魏雲。如來法身。亦復如是。於五陰中。非一非異)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魏更雲。以五陰是所作法故。唐更雲。五蘊諸法是所作故)若異者。方便則空。(二譯皆無此句。)若二者。應有異。如牛角(唐雲。若異者。如牛二角。有異不異)相似故不異。長短差別故有異。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異左角。左角異右角。如是長短種種色各各異。(唐雲。長短不同。色相各別)大慧。如來於陰界入。非異非不異。

  疏曰。此以人法對辨。而明非異非不異。超出四句。不墮四句也。如來者。假名人也。五陰者。色心法也。若謂如來與五陰定一。則五陰有為生滅。如來亦應有為生滅。固不可也。若謂如來與五陰定異。則如來必無五陰色心。相好智慧皆不可得。僧祗方便豈不唐捐。亦不可也。且如來五陰果若二者。則應如牛二角。然牛二角。亦且有異不異。不可言其定異。況如來與五陰乎。意顯五陰展轉相辨。已自有異不異。況如來與五陰。可令一向異。一向不異乎。言一切法亦如是者。且如五陰。同名陰故不異。色非受等。受非想等。故有異。十八界。同名界故不異。根非塵等。塵非識等。故有異。十二入。同名入。故不異。眼非耳等。色非聲等。故有異也。

  四約解脫辨

  如是如來解脫。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來以解脫名說。(魏雲。如是依解脫故。說名如來法身之相)若如來異解脫者。應色相成。色相成故。應無常。(魏雲。則同色相。則是無常。唐雲。色相相應。即是無常)若不異者。修行者得相應無分別。而修行者見分別。(魏雲。則無能證所證差別。而修行者則見能證及於所證。唐雲。修行者見。應無差別。然有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

  疏曰。如來為能證。解脫為所證。能所無性。故非異。能所宛然。故非不異。言修行見有差別。凡有二義。一即能證所證不二而二義。二即就所證中。有偏圓分滿之不同。如十地證十真如。及金剛般若所謂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

  五約智及爾焰辨

  如是智及爾焰。(魏雲。知於可知境界。唐雲。智與所知)非異非不異。大慧。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者。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

  疏曰。若凡若聖諸心心所見分。皆名為智。若凡若聖諸心心所相分。皆名爾焰。此則收一切法無不盡也。同以自證為體。故非異。施設二分差別。故非不異。旣本非異不異。則亦本非常與無常。作與所作。乃至本非俱與不俱。是一切法。本皆離四句也。

  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故。悉離一切量。(唐雲。以是義故。超一切量)離一切量。則無言說。(魏雲。但有其名。唐雲。唯有言說)無言說。則無生。(魏雲。若但有名。彼法不生。唐雲。唯有言說故。則無有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魏雲。以不滅故。彼法則如虛空平等。唐雲。無有滅故。則如虛空)寂滅。則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偽。出過一切虛偽。則是如來(魏雲。虛空非因非果。若法非因非果者。彼法則為不可觀察。不可觀察者。彼法過諸一切戲論。若過一切諸戲論者。名如來法身)如來則是三藐三佛陀(唐雲。如來即是正等覺體)

  疏曰。一切諸法旣離四句。則皆超一切量。但有名言。即非名言。無生無滅。猶如虛空。非果非因。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曰。一切諸法。無非佛法。墻壁瓦礫。皆是如來清凈法身也。豈可以作非作等詞句辨之耶。二別辨其義竟。

  三結答其問

  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離一切根量(魏雲。以過一切諸根境界故。唐雲。永離一切諸根境界)

  疏曰。重言佛陀者。意明正徧知覺之覺體也。眾生迷此覺體。舉體幻成諸根境界。所謂不變隨於染緣也。如來悟此諸根境界隨緣不變。當體即是覺體。不可局以諸根境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根為能照。亦為所照。境為所照。亦為能照。所謂不變隨於凈緣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悉離諸根量。無事亦無因。(魏雲。離諸法及根。非果亦非因。)已離覺所覺。亦離相所相。陰緣等正覺。一異莫能見。亦無有見者。雲何而分別。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陰非在陰。亦非有餘雜(魏雲。非陰非離陰。亦不在餘處。唐雲。非蘊非不蘊。亦不離餘物)亦非有諸性。如彼妄想見(唐雲。非有一法體。如彼分別見。)當知亦非無。此法法亦爾(唐雲。亦復非是無。諸法性如是)以有故有無。以無故有有。(唐雲。待有故成無。待無故成有。)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魏雲。是故不說無。亦不得說有。唐雲。無旣不可取。有亦不應說)或於我非我。言說量留連。(唐雲。不瞭我無我。但著於語言。)沉溺於二邊。自壞壞世間。解脫一切過。正觀察我通。(唐雲。若能見此法。則離一切過。)是名為正觀。不毀大導師。

  疏曰。初一偈。頌前總非諸句。次二偈。超頌約陰等辨。次二偈。追頌約無我辨。次一偈。訶迷者之失。後一偈。贊悟者之得也。非陰者。非與陰一也。非在陰者。非與陰異也。亦非有餘雜者。當體法界。法界無外。故非有餘。法界無餘。故非有雜也。餘對二譯可解。第二十九如來自性門竟。

  第三十不生不滅門二。初正明不生不滅義。二約外道以辨差別。

  初中三。初因問略答。二重問許宣。三正為廣答。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雲何世尊。為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為是如來異名(唐雲。不生不滅。此則無法。雲何說是如來異名)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魏問雲。而佛如來常說諸法不生不滅。以離建立有無法故。唐問雲。如世尊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當知此則墮有無見。)

  疏曰。尋常修多羅中。每言諸法如幻如夢。本無生滅。則不生不滅。乃諸法無性義耳。而又雲是如來異名。故疑而問之也。今之略答。據二譯乃是問辭而旨各有異。魏以如來常說不生不滅。本離建立有無法故。不應指為如來異名。唐以若說不生不滅為無性。仍墮無見。若說不生不滅為如來異名。仍墮有見。宋則答以不生不滅。本超有無。故雖顯性而非無。雖是如來異名。而非有也。

  二重問許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魏雲。此不得言一切法)一切法不生故。(唐雲。若法不生。則不可取。無有少法。誰是如來)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為說(魏雲。若依餘法有此名者。世尊應為我說)

  疏曰。一切法旣不生矣。安有一切法可取。旣無法可取。何得是如來異名。若是如來異名。名下必應有義。畢竟指何法義。名為不生不滅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二重問許宣竟

  三正為廣答三。初直明所說離過。二廣顯如來異名。三詳辨言義差別。

  今初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非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魏雲。如來法身。非是無物。亦非一切法不生不滅。亦不得言依因緣有。亦非虛妄說不生不滅。唐雲。我說如來。非是無法。亦非攝取不生不滅。亦不待緣。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魏雲。我常說言不生不滅者。名意生身如來法身。非諸外道聲聞辟支佛境界故。住七地菩薩。亦非境界。唐雲。我說無生即是意生法身別異之名。一切外道聲聞獨覺七地菩薩。不瞭其義)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

  疏曰。如來非無性。破其以無性為不生不滅也。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破其攝受法不可得也。亦不待緣。破其名字中別有法也。亦非無義。破其轉計有名無義也。此中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句。意稍難解。今當釋之。蓋一切法。生本不生。滅本不滅。所謂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瞭不可得。即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妙真如性。即是如來法身異名。非謂果有一切諸法。而更以不生不滅攝取之也。夫無性故言不生不滅者。因緣即空意也。意生身名不生不滅者。即假意也。法身名不生不滅者。即中意也。意生身雖有三相。乃相似三觀所成。未證中故。束之為假。法身雖具三德。乃分證圓融之體。體不二故。束之為中。一切外道。未知即空。安知假中。聲聞緣覺及通教七地菩薩。雖知於空。未見不空。故亦非其境界也。言七住者。約最鈍根。須至八地。方能受接故也。

  二廣顯如來異名三。初舉譬。二示法。三帖合。

  今初

  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魏雲。譬如釋提桓因。帝釋。王。不蘭陀羅。手。抓。身。體。地。浮彌。虛空。無礙。如是等種種名號。名異義一。唐雲。譬如帝釋。地及虛空。乃至手足。隨一一物。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二皆作體。)亦非無自性(唐雲。亦非無體)

  疏曰。如天帝釋。有千名字。又如手。亦名抓。身。亦名體。地。亦名為浮彌。虛空。亦名無礙。世間一物有多名者。不可勝舉。其名雖多。其體非多。亦非無體。當知如來法身。亦如是也。

  二示法

  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祗百千名號。

  疏曰。娑呵。亦雲索訶。亦雲娑婆。此翻堪忍。乃釋迦如來所統三千大千世界之總名也。在世界種第十三佛剎微塵數重。有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所共圍繞。具如華嚴經中所明。其中眾生。忍諸煩惱。忍作諸業。忍受眾苦。故名堪忍。又佛菩薩以大忍力度脫眾生。故名堪忍也。阿僧祗。此翻無數。

  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唐雲。諸凡愚人。雖聞雖說。而不知是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紐者。(此雲大力)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毗羅者。(城名。佛生彼城。因名迦毗羅仙。)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

  疏曰。此略舉三十三名。以例其餘也。魏有四十六名。唐有五十名。並可例思。不煩廣解。

  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祗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唐雲。於此及餘諸世界中。有能知我如水中月。不入不出。)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唐雲。但諸凡愚心沒二邊。不能解瞭)

  疏曰。不增不減者。一切名字性。即一名字性。故不增。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故不減也。法身住畢竟空。譬如滿月。隨諸眾生心水清凈。則現其影。此所現影。不離如來法身。故不出。不離眾生心水。故不入。不出不入。即是非有非無。彼諸愚夫。或計心外有佛。或計佛無體相。故不能知法身不生不滅義也。

  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作無性想(魏雲。而不善解名字句義。取差別相不能自知執著名字故。虛妄分別不生不滅。名為無法。唐雲。而不善解名字句義。執著言教昧於真實。謂無生無滅。是無體性)

  疏曰。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者。釋成雖聞雖說也。而不善解等者。釋成不知是如來異名也。不分別名者。不能瞭別名所詮義也。不解自通者。不知法身人人本具。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二示法竟。

  三帖合

  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於一切法。隨說計著(魏雲。以不能決定名號真實。隨順名字音聲取法。亦復如是。唐雲。以信言教。昧於真實。於一切法。如言取義)

  疏曰。若知本有法身。與佛平等。則言言見諦。字字歸宗。乃為會歸終極。所謂決定名號之真實義也。由其不知一切名號。唯以詮顯法身為所歸極。故聞不生不滅。便作無性計著。如聞不蘭陀羅。便謂非帝釋耳。二廣顯如來異名竟。

  三詳辨言義差別五。初破癡計。二顯善說。三勸依義。四誡隨說計著。五勸親近多聞。

  今初

  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魏雲。以義無體相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唐雲。是人不瞭言音自性。謂言即義。無別義體。)大慧。彼惡燒智(魏雲。彼愚癡人。唐雲。彼人愚癡)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二俱雲。離有離無故。無生無體故)

  疏雲。言說音聲。乍生乍滅。耳識可得而聞。意識可得而緣。故癡人計以為有。法身實義。非有非無。不生不滅。不墮分別妄識境界。故癡人計以為無。不知無生則無所不生。無體則無所不體也。

  二顯善說又二。初明說即不說。二明無說而說。

  今初

  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唐雲。唯除不墮於文字者。魏雲。如來說法。依自聲說。不見諸字是有無故。不著名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魏雲。若人執著名字說者。彼人不名善說法者。唐雲。若人說法墮文字者。是虛誑說)法離文字故(唐雲。諸法自性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

  疏曰。契會法身。則語言道斷。心行處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故不墮文字。又文字亦即法身舉體所成。法身外之文字非有。即法身之文字非無。所以終日說而無說。名為不墮文字之妙說也。世人不達實義。強構篇章。種種杜撰。莊飾文詞。皆是虛誑妄說。不知諸法離文字故。不知諸佛菩薩所說所答。依自證法及本住法。非有一字可增減故。是故三世如來。一切菩薩。皆是述而不作者也。今之競為險句以圖出格者。可謂不知而作之者矣。哀哉。

  二明無說而說

  非不饒益義說(唐雲。非不隨義而分別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魏雲。法輪斷滅。)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唐雲。應不著文字。隨宜而說)以眾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唐雲。我及諸佛。皆隨眾生煩惱解欲種種不同。而為開演。令知諸法自心所見。無外境界。舍二分別。轉心意識。非為成立聖自證處)

  疏曰。法離文字。本無可說。而眾生妄想分別。各各希望樂欲不同。見愛煩惱受病亦別。若不以四悉檀隨宜為說。何由令其舍二分別。轉識成智耶。若已得自覺聖智處者。何勞更為說法。又自覺聖智處。本自成立。何須以言說成立也。此無說之說。方為上順佛意。下隨群機。臨濟所謂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此之謂也。不同今人杜撰穿鑿。強構詞章。以炫新異也。二顯善說竟。

  三勸依義

  大慧。於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訶薩。依於義。不依文字。

  疏曰。於一切法等三句。依魏唐二譯。皆屬上文。為令眾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現。心外無有。離於能所二妄分別。故說諸法。今旣在此。則二十二字。應作一句讀之。謂諸菩薩。旣知一切法皆無所有。唯是自心所現。離二妄想。則能依義不依文也。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為眾說。不善瞭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唐雲。依文字者。墮於惡見。執著自宗而起言說。不能善瞭一切法相文詞章句。旣自損壞。亦壞於他。不能令人心得悟解)

  疏曰。此先明依文之失也。諸佛菩薩以義定名。故萬無一失。末世鈍根以名定義。則萬無一得。故雲自壞第一義。亦不知法相地位及章句也。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唐雲。若能善知一切法相。文辭句義。悉皆通達。)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眾生。大慧。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唐雲。若能令他安住大乘。則得一切諸佛聲聞緣覺及諸菩薩之所攝受)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者。則攝受一切眾生(唐雲。若得諸佛聲聞緣覺及諸菩薩之所攝受。則能攝受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者。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瞭知得殊勝入處(唐雲。則得勝妙處)知得殊勝入處菩薩摩訶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通達眾生形類。希望煩惱諸相。如實說法。(唐雲。菩薩生勝妙處。欲令眾生安住大乘。以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隨其所宜。演真實法)如是者不異。如實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唐雲。真實法者。無異無別。不來不去。一切戲論。悉皆息滅)

  疏曰。此正明依義之得也。一切法者。權實法也。一切地者。權實位也。一切相者。化儀化法。五時通別。乃至轉接同會借。兼但對帶純。種種諸相狀也。通達章句者。以義定名也。具足性義者。因語顯義也。自娛樂者。自覺也。建立眾生者。覺他也。大乘是諸佛聖人之所護念。故唐譯雲。得所攝受。一切諸佛聖人皆從大乘而出。故今經雲攝受諸佛等也。殊勝入處。即自覺聖智境界。十自在力。即是處非處等十智力也。餘皆可知。三勸依義竟。

  四誡隨說計著

  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唐雲。不應如言執著於義)真實者。離文字故。(魏雲。以一切法無文字故。)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唐雲。小兒觀指。不觀於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舍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唐雲。愚癡凡夫。亦復如是。隨言說指而生執著。乃至盡命。終不能舍文字之指。取第一義。)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唐雲。有人不解成熟方便而食生者。則復狂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魏雲。要須次第乃至炊熟。方得成食。)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應當善方便修。莫隨言說。如視指端。(魏更有雲。執著名字言得義者。如彼癡人不知舂炊。啖文字谷。不得義食。)是故大慧。於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與)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

  疏曰。言說如指。義如所指之物。若但觀指。決不得物。若執言說。終不得義。此為依文解義者言也。不生不滅法身。名為性德。全性起修。以修顯性。方證涅槃。譬如生榖須舂且炊。方可資身養命。癡人聞說法身不生不滅。執性廢修。如食生谷。狂亂成病。此為虛妄承當者言也。然此虛妄承當。亦是執著宗門現成語句。亦猶之乎視指端耳。是故若教若宗一切言說。與妄想合。皆能招感生死苦也。

  五勸親近多聞

  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唐雲。惡見)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魏雲。是名多聞。有義方便。唐雲。是則名曰於義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疏曰。善於義者。則知文字非有非無。必善言說。若但善言說。則是口耳糟粕。何嘗得義。所以內外邪正不能辨。偏圓權實不能分。縱令學富五車。不可依也。初正明不生不滅義竟。

  二約外道以辨差別二。初難問。二答釋。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顯示不生不滅。無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滅。(魏雲。外道亦說諸因不生不滅。唐雲。外道亦說作者不生不滅)世尊亦說虛空。非數緣滅。及涅槃界。不生不滅。世尊外道說因生諸世間。(魏雲。外道亦說依諸因緣。生諸眾生。唐雲。外道亦說作者因緣。生於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妄想為緣。生諸世間。彼因此緣。名差別耳。(唐雲。俱是因緣。但名別耳。)外物因緣亦如是。世尊與外道論。無有差別。(外道說言)微塵。勝妙。自在。眾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性(二雲諸法)不生不滅(若)有(若)無(皆)不可得。外道亦說四大不壞。自性不生不滅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說。亦復如是。(魏雲。外道分別諸大。如來亦爾。分別諸大。唐雲。世尊分別。雖稍變異。一切無非外道已說)是故我言無有奇特。唯願世尊為說差別。所以奇特勝諸外道。(魏雲。若不同者。如來應說有所異相。若有異相。當知不同外道所說。唐雲。若有不同。願佛為演。有何所以。佛說為勝)若無差別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滅故。(唐雲。若無別異。外道即佛。以其亦說不生滅故。)而世尊說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無有是處。如向所說。一世界中應有多佛。無差別故。

  疏曰。此正執文難義。欲令世尊以義定文也。若但依文解義。則外道說作者諸因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三無為法不生不滅。外道說作者因緣生諸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因緣生諸世間。外道說外物因緣。世尊亦假說泥瓶種芽等外物因緣。外道說九物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法性不生不滅。外道說四大自性不壞。世尊亦有時分別四大自性。是則全無差別。外道亦可名佛矣。不幾一世界中有多佛乎。言九物者。一時。二方。三虛空。四微塵。五四大種。六大梵。七勝妙。八自在。九眾生主也。

  二答釋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佛告大慧。我說不生不滅。不同外道不生不滅。所以者何。彼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變相。(魏雲。諸外道說。有實有體性不生不變相。唐雲。外道所說。有實性相不生不變)我不如是墮有無品。大慧。我者。離有無品。離生滅。(唐雲。我所說法。非有非無。離生離滅。)非性非無性。如種種幻夢現故。非無性。雲何無性。謂色無自性相攝受(唐雲。雲何非無。如幻夢色。種種見故。雲何非有。色相自性非是有故。)現不現故。攝不攝故。以是故一切性無性非無性。(唐雲。見不見故。取不取故。是故我說一切諸法。非有非無。)但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隱快樂。世事永息。(唐雲。若覺唯是自心所見。住於自性。分別不生。世間所作。悉皆永息。)愚癡凡夫。妄想作事。非諸聖賢。(唐雲。分別者。是凡愚事。非賢聖耳)不實妄想。如乾闥婆城及幻化人。(唐雲。妄心分別不實境界。如乾闥婆城。幻所作人)大慧。如乾闥婆城。及幻化人。種種眾生商賈出入。愚夫妄想謂真出入。而實無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唐雲。譬如小兒見乾闥婆城。及以幻人商賈出入。迷心分別。言有實事)如是大慧。愚癡凡夫。起不生不滅惑。彼亦無有有為無為。如幻人生。其實無有若生若滅。性無性無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離於生滅(唐雲。凡愚所見生與不生。有為無為。悉亦如是。如幻人生。如幻人滅。幻人其實不生不滅。諸法亦爾。離於生滅。)愚癡凡夫墮不如實。起生滅妄想。非諸聖賢。(唐雲。凡夫虛妄起生滅見。非諸聖人。)不如實者。不爾如性自性。妄想亦不異若異。(唐雲。言虛妄者。不如法性。起顛倒見。)妄想者。計著一切性自性。不見寂靜。(唐雲。顛倒見者。執法有性。不見寂滅。)不見寂靜者。終不離妄想。(唐雲。不能遠離虛妄分別。)是故大慧。無相見勝。非相見。相見者。受生因故。不勝。大慧。無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滅。我說涅槃。(唐雲。若無有相。則無分別。不生不滅。則是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實義見。(唐雲。見如實處。)離先妄想心心數法。(唐雲。舍離分別心心所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疏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妄計心外有法。故執之則有。核之則無。世尊所說不生不滅。瞭知唯心所現。生即無生。故非有。滅亦無滅。故非無。譬如幻夢。有種種現。故非無。無實外色。故非有。又現則非無。不現非有。攝則非無。不攝非有。譬如幹城化人。生非實生。滅非實滅。生滅有為。旣皆不實。則不生不滅名無為法。又豈別有實哉。言妄想亦不異若異者。不達法性而起顛倒妄想。妄想無性。如依水起波。故不異性水不動。妄想波動。故若異也。隻此妄想顛倒。於性空寂靜體中。執有性自性故。所以終不見寂靜耳。言無相見勝者。無生滅相見。無不生滅相見。無二邊相見。無中道相見。所以一切分別妄想不起。妄想不起。則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名為涅槃。瞭此本來常寂滅相者。名為自覺聖智。豈同外道所計九物不生滅耶。

  二偈頌二。初正頌前義。二重申問答。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滅除彼生論。建立不生義。(魏雲。為遮生諸法。建立無生法。唐雲。為除有生執。成立無生義)我說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魏雲。亦不得言無。唐雲。亦非是無法)犍闥婆幻夢。有性者無因。(魏雲。諸法無因有。唐雲。雖有而無因)不生無自性。何因空當說。(魏雲。諸法空無相。雲何為我說。唐雲。空無生無性。雲何為我說)以離於和合。覺知性不現。(二雲。離諸和合緣。智慧不能見)是故空不生。我說無自性。((魏雲。以空本不生。是故說無體)謂一一和合。性現而非有。(魏雲。見物不可得。唐雲。雖現而非有)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魏雲。非外道所見。和合不可得)夢幻及垂發。野馬犍闥婆。世間種種事。無因而相現(唐雲。無因而妄現。世事皆如是。)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申暢無生者。法流永不斷。(唐雲。無生義若存。法眼恒不滅。)熾然無因論。恐怖諸外道(唐雲。我說無因論。外道咸驚怖)

  疏曰。佛說無生。為破執有生耳。非建立不生宗也。而愚夫不知。妄以不生作無性解。豈知所謂一切法不生者。非直無性而已。無性亦無所有。不得偏言是無。譬如幹城幻夢。雖現似有。實無他因也。次更征雲。我何因而說諸法不生空無性耶。以其因緣和合。虛妄有生。若離諸和合緣。則智慧觀察決不能見。是則空本不生。故說無體性耳。須知正和合而現時。當體非有不同外道分析和合之後。方雲不可得也。試觀夢幻及垂發等無因妄現。則凡世間諸事。莫不皆然。所以折伏外道邪因緣論。申暢正法生即無生之義。此無生義。是正法流。是正法眼。故外道聞必驚怖。如獅子吼。百獸腦裂也。

  二重申問答四。初問。二答。三再問。四再答。

  今初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雲何何所因。彼(唐作復)以何故生。於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

  疏曰。此承上文夢幻垂發等無因相現而疑問也。故曰。此事雲何。何所因而有夢幻等事。復以何故而見夢幻等生。此一一和合。畢竟於何處和合而佛乃作無因論耶。

  二答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觀察有為法。非無因有因。彼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

  疏曰。此明佛破外道邪因。說無因論。乃由觀察三界諸有為法。自心所現。故非無因。心外無法。故非有因。心生。則當處法生。其生也無來處。心滅。則隨處法滅。其滅也無去處。故令彼生滅論者所見和合之相。從是得永滅也。

  三再問

  爾時大慧。說偈問曰。雲何為無生。為是無性耶。(唐雲。為無故不生)為顧視諸緣。有法名無生。(唐雲。為待於眾緣)名不應無義。(唐雲。為有名無義)唯為分別說。(唐雲。願為我宣說)

  疏曰。此以三意難無生之名也。一者無性故不生耶。則如龜毛兔角。故不可也。二者顧待諸緣而不生耶。則如焦芽敗種。亦不可也。三者名為無生實無義耶。則成虛誑戲論尤不可也。得此三難。而如來無生妙旨。乃可申暢矣。

  四再答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非無性無生。(唐雲。非無法不生)亦非顧諸緣。非有性而名。(唐雲。亦非以待緣。非有物而名。)名亦非無義。

  疏曰。此先總拂其所問之非也。

  一切諸外道。聲聞及緣覺。七住非境界。是名無生相。

  疏曰。此顯中道法身。乃名無生。故外道著有。三乘證空。皆非其境界也。

  遠離諸因緣。亦離一切事。(唐雲。無有能作者)唯有微心住。(魏雲。說建立唯心。唐雲。唯心所建立)想所想俱離。(唐雲。能所分別離)其身隨轉變。(魏雲。轉身依正相。唐雲。如是轉所依)我說是無生。無外性無性。(魏雲。外非實無實。唐雲。外物有非有)亦無心攝受。(唐雲。其心無所取)斷除一切見。我說是無生。如是無自性。空等應分別(唐雲。空無性等句。其義皆如是)非空故說空。無生故說空。

  疏曰。此正明唯心。乃無生實義也。旣雲唯心。則遠離心外因緣。亦離作者之事。亦無能所分別。亦能證得轉依。亦不攝取心外有性無性諸見。故名無生。亦名無性。亦名為空。無生故空。此空非斷空。真空即是中道第一義諦。無生故無性。此無性非斷無。無性即是一切法之實性。乃申明非無性無生之旨也。

  因緣數和合。則有生有滅。(唐雲。因緣共集會。是故有生滅。)離諸因緣數。無別有生滅。(唐雲。分散於因緣。生滅則無有。)舍離因緣數。更無有異性。若言一異者。是外道妄想。(魏雲。離因緣無法。離和合無得。外道妄分別。而見有一異)有無性不生。非有亦非無。除其數轉變。是悉不可得。(唐雲。有無不生法。俱非亦復然。唯除眾緣會。於中見起滅)但有諸俗數。展轉為鉤鏁。離彼因緣鏁。生義不可得。(唐雲。隨俗假言說。因緣遞鉤鎖。若離因緣鎖。生義不可得。)生無性不起。離諸外道過。但說緣鉤鏁。凡愚不能瞭。(唐雲。我說唯鉤鎖。生無故不生。離諸外道過。非凡愚所瞭)

  疏曰。此明迷於中道佛性。舉體妄成十二因緣。若知十二因緣生即無生。則見中道佛性也。由此唯心十二因緣虛妄和合。故於無生滅中見有生滅。若知因緣性空。不妄集會則生滅當體寂滅。譬如目瞖旣盡。空華自亡。是故除此唯心因緣之外。更無有異性可得。若妄計有一性及異性者。皆是外道邪分別耳。是故亦非有性生一切法。亦非無性生一切法。亦非非有非無性生一切法。但是唯心十二因緣轉變。見有生滅。除此數之轉變。則生滅悉皆不可得矣。然此十二數之轉變。不過隨俗假說。以其唯心起惑。唯心造業。唯心感苦。不瞭苦即唯心。復起諸惑。故說展轉互為鉤鏁。離彼唯心惑業苦鏁。安有生義可得。旣是唯心鉤鏁。心外無法故生即無性。緣起不起。離諸外道斷常有無等過而三界凡夫。二乘愚昧。皆悉不能瞭也。

  若離緣鉤鏁。別有生性者。是則無因論。破壞鉤鏁義。

  疏曰。此破外道所計邪因。即是無因也。若離唯心緣起鉤鏁。別計有微塵自在等為生性者。是則異因生於異果。一切諸法。不從正因緣生。反為無因論。而壞鉤鏁義矣。

  如燈顯眾像。鉤鏁現若然。是則離鉤鏁。別更有諸性。

  疏曰。此破外道轉計也。外道計雲。一切諸法。雖各有性。亦待鉤鏁方顯。譬如闇室中物。須燈乃照。此仍不壞鉤鏁義也。佛故牒雲。此則離於因緣鉤鏁。別更有諸法性。譬如燈外別有物矣。下乃破之。

  無性無有生。如虛空自性。若離於鉤鏁。慧無所分別。(魏雲。生法本無體。自性如虛空。離鉤鏁求法。愚人無所知。唐雲。無生則無性。體性如虛空。離鉤鏁求法。愚夫所分別)

  疏曰。此正顯因緣鉤鏁之外。別無有法。以破妄計也。現見世間諸法。不藉因緣。則不能生。旣本無性而無有生。則其自性猶如虛空。雲何可說先有諸法性耶。是故離因緣鉤鏁而求法者。乃愚昧無知而妄分別。非智慧者所分別也。此上皆申明亦非顧諸緣。非有性而名之旨也。

  復有餘無生。賢聖所得法。彼生無生者。是則無生忍。若使諸世間。觀察鉤鏁者。一切離鉤鏁。從是得三昧。(唐雲。一切諸世間。無非是鉤鏁。若能如是解。此人心得定)

  疏曰。此下乃申明名亦非無義之旨也。十二緣生。本自無生。此無生之理。乃性德法身也。觀察鉤鏁。知其生即無生。安住忍可而入三昧。名為無生法忍。此乃以修顯性。證得意生及分滿法身。方是名下之實義也。

  癡愛諸業等。是則內鉤鏁。鉆燧泥團輪。種子等名外。

  疏曰。癡。即發業無明。能引支也。愛。即潤生無明。能生支也。諸業。即行及取有支也。等者。等取識名色六入觸受所引五支。並生老死所生二支也。以執受故。名之為內。俗諦中之實法也。贊燧因緣而生於火。火無自性。泥團輪等因緣而生於器。器無自性。種子水土等緣而生於芽。芽無自性。以不執受。名之為外。俗諦中之假說也。三界依正。唯此內外假實因緣所生。生即無生。以四性推簡不可得故如此觀察。則鉤鏁性離。能證無生忍也。

  若使有他性。而從因緣生。彼非鉤鏁義。是則不成就。(唐雲。若雲有他法。而從因緣生。離於鉤鏁義。此則非教理)

  疏曰。若所引所生。果自有性。何藉能引能生。若器芽等。果自有性。何藉泥團種子。又設有勝性自在等。能生內外諸法。亦何藉內外因緣。是故離鉤鏁義。則教理不成就也。

  若生無自性。彼誰為鉤鏁。(唐雲。生法若非有。彼誰為因緣。)展轉相生故。當知因緣義。

  疏曰。外道不計實有。便計斷無。前巳破其計有他性。今更破其計無自性也。惑業苦三。展轉相生。故名十二因緣鉤鏁。豈無唯心之自性哉。

  堅濕暖動法。凡愚生妄想。離數無異法。是則說無性。(魏雲。離鎖更無法。是故說無體。唐雲。但緣無有法。故說無自性)

  疏曰。此更破凡愚妄計四大為能生也。凡愚妄想分別。謂堅是地性。濕是水性。暖是火性。動是風性。不知茍離十二因緣鉤鏁。豈復有地水火風可得。故說四大無自體性。皆唯心耳。何能生諸法哉。

  如醫療眾病。無有若幹論。(唐雲。其論無差別)以病差別故。為說種種治。(唐雲。方藥種種殊)我為彼眾生。破壞諸煩惱。知其根優劣。為彼說度門。(唐雲。演說諸法門)非煩惱根異。而有種種法。唯說一乘法。是則為大乘。(唐雲。唯有一大乘。清涼八支道)

  疏曰。此釋疑也。疑曰。若以所證法身名無生者。二乘七住非其境界。何故平日又說三乘諸教耶。釋曰。譬如醫論。唯以除病復元為要。而病有差別。則方藥暫殊。如來亦爾。唯為一大事因緣。出世說法。而根有優劣。故權說三乘。若至煩惱破時。究竟唯一大乘八正道耳。圓八正道。收一切佛法皆盡。即無生法身之體相也。第三十不生不滅門竟。

  第三十一辨無常門。(魏雲。無常品第八)文分為二。初問。二答。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無常妄想。世尊亦說一切行無常。是生滅法。此義雲何。為邪為正。為有幾種無常。

  疏曰。前以不生不滅與外道辨異。今更以無常與外道辨異也。無常之名似同。無常之義有異。雲何為邪。雲何為正。若邪若正。凡有幾種。皆不可不辨也。

  二答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示外計。二示佛法。

  初又三。初標。二釋。三結斥。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非我法也。何等為七。彼有說言。作已而舍。(唐雲。始起即舍。)是名無常。(唐更雲。生已不生。無常性故)有說形處壞。是名無常。有說即色是無常。有說色轉變中間。(唐雲。色之轉變。)是名無常。無間自之散壞。(唐雲。一切諸法相續不斷。能令變異。自然歸滅。)如乳酪等轉變。中間不可見。無常毀壞一切性轉。(唐雲。猶如乳酪前後變異。雖不可見。然在法中壞一切法。)有說性無常。(唐雲。物無常)有說性無性無常。(唐雲。有說物無物無常)有說一切法不生無常人一切法(唐雲。有說不生無常。徧住一切諸法之中)

  疏曰。據佛法中。無常名為不相應行。是假非實。以有為法。生已必滅。故名無常。言其無物能常住耳。非別有一物。名之為無常也。外道七種無常。情計雖別。總認無常以為有法。故雲非我法也。

  二釋為七。而不次第。初釋第六性無性無常。二釋第七不生無常。三釋第五性無常。四釋第一作已而舍無常。五釋第二形處壞無常。六釋第三即色是無常。七釋第四色轉變中間是名無常。

  今初

  大慧。性無性無常者。謂四大及所造自相壞。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唐雲。物無物無常者。謂能造所造。其相滅壞。大種自性。本來無起)

  疏曰。外道妄計四大為能造。種種諸物為所造。能造所造。皆有壞滅。而先天無形之四大自性。則本來不生。以不生故。名之為常。以壞滅故。名為無常。不知心外無四大自性。不知心外無能造所造也。

  二釋第七不生無常

  彼不生無常者。非常無常一切法有無不生。(唐雲。謂常與無常有無等法。如是一切皆無有起)分析乃至微塵不可見。是不生義。非生。(唐雲。乃至分析至於微塵。亦無所見。以不起故。說名無生)是名不生無常相。若不覺此者。墮一切外道生無常義。

  疏曰。外道計不生無常入一切法。故佛破雲。非可謂常與無常有無等法。皆有不生無常徧入其中也。若以一切諸法分析乃至微塵不可見。是不生義。非生。遂計此名為不生無常相者。則分析時。方有無常相生。正墮生無常義。何名不生無常耶。夫常與無常有無等法。並是自心現量。非生非不生。非常非無常。又何容妄計有不生無常耶。

  三釋第五性無常

  大慧。性無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無常性。(唐雲。有物無常者。謂於非常非無常處。自生分別)所以者何。謂無常自性不壞。大慧。此是一切性無性無常事。除無常。無有能令一切法性無性者。(唐雲。其義雲何。彼立無常自不滅壞。能壞諸法。若無無常壞一切法。法終不滅成於無有。)如杖瓦石。破壞諸物。(唐雲。如杖槌瓦石。能壞於物而自不壞。此亦如是)現見各各不異。是性無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別。此是無常此是事。(唐雲。大慧。現見無常與一切法。無有能作所作差別。雲此是無常。此是所作)作所作無異者。一切性常。(唐雲。無差別故。能作所作應俱是常)無因性。(唐雲。不見有因。能令諸法成於無故。)大慧。一切性無性有因。非凡愚所知。(唐雲。諸法壞滅。實亦有因。但非凡愚之所能瞭。)非因不相似事生。(唐雲。異因不應生於異果。)若生者。一切性悉皆無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無有別異。而悉見有異。(唐雲。若能生者。一切異法應並相生。彼法此法。能生所生。應無有別。現見有別。雲何異因生於異果。)若性無常者。墮作因性相。(唐雲。若無常性是有法者。應同所作。)若墮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墮者。自無常應無常。(唐但雲。自是無常)無常無常故。一切性不無常。應是常。(唐雲。自無常故。所無常法。皆應是常。)若無常入一切性者。應墮三世。(唐雲。若無常性住諸法中。應同諸法墮於三世。)彼過去色。與壞俱。(唐雲。與過去色同時已壞。)未來不生。色不生故。現在色。與壞相俱。(唐雲。現在俱壞。)色者。四大積集差別。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壞。離異不異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壞。(唐雲。一切外道計四大種體性不壞。色者即是大種差別。大種造色離異不異。故其自性亦不壞滅。)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滅。離四大造色。一切外道於何所思惟性無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壞故。(唐雲。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滅相。豈更別有無常之性。能生於物而不滅耶。)

  疏曰。外道計有一物。名曰無常。譬如杖槌瓦石。自恒不壞。而能壞一切物。若非有此無常。何故諸法有已終滅。故佛破雲若果有一無常能壞一切法者。必須分明指出。此是能壞之無常。此是所壞之事。今現見各各不異。不可指出旣其不異。則能作所作。皆應是常矣。何嘗因彼無常而令諸法壞耶。蓋若約喻。則以杖石為能壞。諸物為所壞。能所並可指陳。若約法。則以無常為能壞。杖石亦屬所壞。能所不可指出故也。次更告雲。諸法滅壞。實亦有因。所謂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但非凡愚所知耳。若妄計無常為因。能令諸法滅壞為果。則是異因能生異果。若異因能生異果者。則一切不相似事。悉皆無常。能作所作。應無別異。而現見世間豆不生瓜。瓜不生豆。人不生鳥。鳥不生人。雲何無常異因能生諸法滅壞之異果耶。又若計無常性是有法者。便同所作。若墮所作。便非究竟常住之性。應亦無常。何名無常自性不壞耶。又彼計能無常者自常。故令諸法無常。今能無常者自旣無常。不將令所無常法反成常耶。蓋彼旣不能滅壞諸法。則諸法無能有壞者矣。又若謂有無常性徧入一切法者。應同諸法墮於三世。彼過去色已滅。則過去無常亦滅。未來色不生。則未來無常亦不生。現在色剎那變壞。則現在無常亦剎那變壞。又何名無常自性不壞耶。夫外道所計四大自性不壞者。以色即是四大積聚差別。而能造所造。非異非不異。故妄計雲自性不壞耳。然試諦觀三有之中。一切能造四大及所造色。無不皆是生滅之相。離此能造所造之外。豈更別有無常之性。如四大之不生。令物生滅而自不滅耶。

  四釋第一作已而舍無常

  離始造無常者。非四大復有異四大。各各異相。(唐雲。始造即舍無常者。非大種互造大種。以各別故。)自相故非差別可得。彼無差別。(唐雲。非自相造。以無異故)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唐雲。非復共造以乖離故。)當知是無常。(唐雲。當知非是始造無常)

  疏曰。據唐譯標名中雲。始造即舍。是名無常。生已不生。無常性故。意謂有無常性。能生諸物。但一生已。不復更生。故名無常。今以三意研之。汝所謂始造者。為互造耶。或自造耶。或共造耶。若雲互造。則地造水等。水造火等之謂也。其性各別。何能互造。若雲自造。則地還造地。水還造水等是也。旣無差別。便無能所。何能自造若雲更相共造。則地水共造於地。或地水共造於水等是也。犯前二過共者各別。二者無差。各別亦不可作方便。無差亦不可作方便。旣無方便。何能共造。是則旣無造者。何有始造即舍之無常耶。

  五釋第二形處壞無常

  彼形處壞無常者。謂四大及造色不壞。至竟不壞。(唐雲。形狀壞無常者。此非能造。其所造壞。但形狀壞。)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塵觀察壞。四大及造色形處異見長短不可得。(唐雲。其義雲何。謂分析色乃至微塵。但滅形狀長短等見。)非四大。四大不壞形處壞現。墮在數論(唐雲。不滅能造所造色體。此見墮在數論之中)

  疏曰。正教之中。雖順凡情。權說青黃赤白名實色。長短方圓名假色。其實皆是唯識相分。識外總無假實色也。彼旣能造所造是實。是故不壞。名之為常。長短方圓形處是假。是故變壞名為無常。何異數論所計冥諦是常。二十三法轉變是無常耶。

  六釋第三即色是無常

  色即無常者。謂色即是無常。彼則形處無常。非四大。(唐雲。謂此即是形狀無常。非大種性)若四大無常者。非俗數言說。(唐雲。若大種性亦無常者。則無世事。)世俗言說非性者。則墮世論。(唐雲。無世事者。當知則墮盧迦耶見。)見一切性但有言說。不見自相生(唐雲。以見一切法自相生。唯有言說故)

  疏曰。色即是無常。以因心成體。隨心生滅故。此佛法中因緣正義也。而彼外道。乃謂但是形處無常。非四大無常。若四大無常者。則非俗數言說。若無俗數言說。性者。則墮斷見世論。以見一切性但有言說。不見自相生故。殊不知但有言說。無自相生。乃是佛法正義。而彼反以為世論。豈不哀哉。

  七釋第四色轉變中間是名無常

  轉變無常者。謂色異性現。非四大。(唐雲。謂色體變。非諸大種)如金作莊嚴具。轉變現。非金性壞。但莊嚴具處所壞。(唐雲。譬如以金作莊嚴具。嚴具有變。而金無改。)如是餘性轉變等亦如是(唐雲。此亦如是)

  疏曰。前標章中。已有乳酪轉變之釋。今更加以金莊嚴具之釋。若不執心外有法。正可譬顯隨緣不變妙理。而彼妄計有無常性。於中今。彼轉變。不知四大已自無性。何況更有無常性耶。二釋竟。

  三結斥

  如是等種種外道無常見妄想。(唐雲。虛妄分別見無常性)火燒四大時。自相不燒。各各自相相壞者。四大造色應斷。(魏雲。火不燒諸大。自體不燒。以彼諸大自體差別故。大慧。諸外道說。若火能燒諸大者。則諸大斷滅。是故不燒。唐雲。彼作是說。火不能生諸火自相。但各分散。若能燒者。能造所造。則皆斷滅)

  疏曰。外道不達心外無法。故起種種無常妄想。而終不知無常正義也。彼作是說。火燒諸大時。火為能燒。是能無常。諸大是所燒。是所無常。而火之自相不燒。則無常性常。諸大之自相亦不燒。則諸大亦性常。設使各各自相相壞者。則能造所造應斷。而今現見能造所造不斷。豈非諸大與無常性。並皆常耶。蓋殊不知四大皆唯心現。由心不斷。所以妄見能造所造不斷耳。心外豈有能造所造哉。心外豈有能無常所無常哉。初示外計竟。

  二示佛法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無常。(魏雲。我說大及諸塵。非常非無常。唐雲。我說諸法非常無常。)所以者何。謂外性不決定故。(魏雲。我不說外境界有故。唐雲。不取外法故。)唯說三有微心。(魏雲。我說三界。但是自心。唐雲。三界唯心故。)不說種種相有生有滅。四大合會差別。四大及造色故。(魏雲。不說種種相是有。是故說言不生不滅。唯是四大因緣和合。非大及塵是實有法。唐雲。不說諸相故。大種性處種種差別。不生不滅故。非能造所造故。)妄想二種事攝所攝。(唐雲。能取所取二種體性。一切皆從分別起故。)知二種妄想。(唐雲。如實而知二取性故。)離外性無性二種見。覺自心現量。(唐雲。瞭達唯是自心現故。離外有無二種見故。)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離心性無性妄想。(唐雲。離有無見。則不分別能所造故)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不覺自心現量。墮二邊惡見相續。(唐雲。大慧。世間出世間及出世間上上諸法。唯是自心。非常非無常。不能瞭達。墮於外道二邊惡見。)一切外道不覺自妄想。此凡夫無有根本。(唐雲。一切外道。不能解瞭此三種法。依自分別而起言說。著無常性。)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從說妄想生。非凡愚所覺。(唐雲。此三種法所有語言分別境界。非諸凡愚之所能知)

  疏曰。四大諸法。皆唯心現。本無生滅。亦無能所。非有非無。非常無常。世法旣爾。出世法亦然。出世間上上法亦然。一一皆唯心現。非常無常。外道不覺。故起種種無常妄想耳。若瞭悟自心現量。則世間出世間及出世間上上法。本來平等。唯是一心。於一心中。約迷悟淺深。假分別說有三種法。所謂無差而差。差而無差。豈凡愚所能覺哉。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遠離於始造。及與形處異。性與色無常。外道愚妄想。(唐雲。始造即便舍。形狀有轉變。色物等無常。外道妄分別)諸性無有壞。大大自性住。外道無常想。沒在種種見。(唐雲。諸法無壞滅。諸大自性住。外道種種見。如是說無常)彼諸外道等。無若生若滅。大大性自常。何謂無常想(唐雲。彼諸外道眾。皆說不生滅。諸大性自常。誰是無常法)

  疏曰。初二偈。重頌外道七種無常。後一偈。總破無常義不成也。

  一切唯心量。二種心流轉。攝受及所攝。無有我我所。(唐雲。能取及所取。一切唯是心。二種從心現。無有我我所。)梵天為樹根。枝條普周徧。如是我所說。唯是彼心量。(魏雲。三界上下法。我說皆是心。離於諸心法。更無有可得。唐雲。梵天等諸佛。我說唯是心。若離於心者。一切不可得)

  疏曰。此二偈。重頌佛法非常無常意也。後一偈。若據今文。先二句。敘外計。後二句。正破執。謂外道妄計梵天能生一切。猶如樹根。三界皆從梵天所生。如彼枝條之普周徧。佛眼觀之毫無實義。但是彼心虛妄分別而已。第三十一辨無常門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義疏上

  溫州頭陀寺諦閑法師經募功德芳名列右

  益全老和尚 聖覺師 妙叅師 谷慧師 性然師 曾陳氏信蓮 以上各施洋五元 芳融法師 善權法師 舍利殿眾 真如大師 儒義師 智通師 能禪師 葉氏從蘭姚氏從恩 以上各施洋四元 華道師 靜常師 善亮師 同鏡師 覺禪師 懷性師 修定師 以上各施洋三元 朱氏蓮根 施洋貳元 徐志修 郭氏元福 各施洋壹元

  常州天寧寺清鎔謹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義疏下

  第三十二滅正受門。(魏雲。入道品第九。唐雲。現證品第四。)文分為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滅正受次第相續。(魏雲。入滅盡定次第相。唐雲。入滅次第相續相)若善於滅正受次第相續相者。我及餘菩薩終不妄舍滅正受樂門。不墮一切聲聞緣覺外道愚癡。(魏雲。若得善知入滅盡定次第之相巧方便者。不墮聲聞辟支佛三昧三摩跋提滅盡定樂。不墮聲聞辟支佛外道迷惑之法。唐雲。善知此已。於滅盡三昧樂。心無所惑。不墮二乘及諸外道錯亂之中)

  疏曰。滅盡定。亦名滅受想定。若於九次第定之中。則是最後定也。能令恒行染污心心所滅。唯有第八識。及第七識一分不染污心心所在。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不受一切世間諸受。故名正受。三乘聖人。已斷下四地思惑。已伏無所有處思惑。依於有頂非非想處。遊觀無漏。由暫止息作意為先。乃能入此。然滅盡之名則同。而大小乘方便永異。小乘入已。止息勞慮。大乘入已。能現威儀。則其次第相續之相。亦必不同。所以特問之也。

  二許宣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

  三正說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對凡外明三乘滅定差別。二對二乘明菩薩滅定方便。

  初又二。初正明差別。二明說差別意。

  今初

  佛告大慧。六地菩薩摩訶薩及聲聞緣覺。入滅正受第七地菩薩摩訶薩。念念正受。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聲聞緣覺(唐雲。七地菩薩。念念恒入。離一切法自性相故。非諸二乘)諸聲聞緣覺。墮有行覺。攝所攝相滅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得種種相性。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無善念正受(唐雲。二乘有作。墮能所取。不得諸法無差別相。瞭善不善自相共相。入於滅定。是故不能念念恒入)

  疏曰。此約三乘共十地。以辨滅定之差別也。六離欲地三乘。初能入滅盡定。以其己斷下界惑故。七地菩薩。能觀法空。故能念念恒入。七地二乘。但得生空。不得法空。猶墮有作。有能所取。覺一切法有善不善。厭離有漏。遊觀無漏。乃入滅定。不達諸法無差別相。所以第七識中我執雖滅。法執猶存未能念念恒入也。此約菩薩根利。進同別圓。二乘根鈍。退同藏教言之。

  大慧。八地菩薩及聲聞緣覺。心意意識妄想相滅(唐雲。分別想滅。)初地乃至七地菩薩摩訶薩。觀三界心意意識量。離我我所自妄想修墮外性種種相。(唐雲。始從初地乃六地觀察三界。一切唯是心意意識自分別起。離我我所不見外法種種諸相。魏雲。不墮外法種種諸相)愚夫二種自心攝所攝向無知。不覺無始過惡虛偽習氣所熏。(唐雲。凡愚不知。由無始來過惡熏習。於自心內。變作能取所取之相而生執著)大慧。八地菩薩摩訶薩。聲聞緣覺涅槃。菩薩者三昧覺所持。是故三昧門樂不般涅槃。(唐雲。八地菩薩所得三昧。同諸聲聞緣覺涅槃。以諸佛力所加持故。於三昧門不入涅槃)

  疏曰。此明三乘之人。修至八地。則三界妄想相滅。蓋由始從初地乃至六地通觀三界唯心。離我我所。不見不墮外種種相。所以聲聞則正使斷盡止於七地。逮入涅槃。亦同八地。緣覺則兼侵習氣。階於八地。菩薩則所得三昧。同於二乘。但由佛力加持。不同二乘入滅也。若夫愚夫。則於自心之中變作能攝所攝二種妄相。無知執著乃無始過惡。虛偽習氣所熏。彼等自不覺耳。三乘之人。始從初地。即能覺知觀察。故至八地。妄想相滅也。

  若不持者。如來地不滿足。棄舍一切有為眾生事故佛種則應斷。諸佛世尊。為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唐更有雲。令其究竟不入涅槃。)聲聞緣覺。三昧門得樂所牽故。作涅槃想(唐雲。著三昧樂。是故於中生涅槃想)

  疏曰。此釋成菩薩受加之意也。華嚴明八地受加正是別圓接通之旨。以十地中。初之三地。寄同世間。四地寄初果。五地寄聲聞。六地寄緣覺。七地寄菩薩。名為三乘。八地以上。正顯一乘。一乘即別圓二教。不與二乘共也。初正明差別竟。

  二明說差別意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識相。善修我我所攝受人法無我生滅自共相。(魏雲。遠離我我所取相之法。觀察我空法空。觀察同相異相)善四無礙。決定力三昧門。地次第相續入道品法(魏雲。善解四無礙巧方便義。自在次第入於諸地菩提分法)不令菩薩摩訶薩不覺自共相。不善七地。墮外道邪徑故。立地次第(唐雲。我恐諸菩薩。不善瞭知自相共相。不知諸地相續次第。墮於外道諸惡見中。故如是說)大慧。彼實無有若生若滅。除自心現量。所謂地次第相續。及三界種種行。(唐雲。諸地次第。三界往來。一切皆是自心所見。)愚夫所不覺。愚夫所不覺者。謂我及諸佛說地次第相續。及說三界種種行(唐雲。而諸凡愚。不能瞭知。以不知故。我及諸佛為如是說)

  疏曰。分部者。分別演說。明其分位及部類也。若不於唯心法門之中。假立三乘諸地次第。何由令彼返邪歸正。然雖說地次第。及說三界往來諸行。究竟不出一心。豈於心外有生滅哉。初對凡外明三乘滅定差別竟。

  二對二乘明菩薩滅定方便二。初約修顯次第。二約性顯平等。

  初中二。初明二乘之失。二明菩薩之得。

  今初

  復次大慧。聲聞緣覺。第八菩薩地。滅定三昧門樂醉所醉。不善自心現量。自共相習氣所障。墮人法無我法攝受見。妄想涅槃想。非寂滅智慧覺(唐雲。聲聞緣覺至於菩薩第八地中。為三昧樂之所昏醉未。未能善瞭唯心所見。自共相習纏覆其心。著二無我。生涅槃覺。非寂滅慧)

  疏曰。二乘斷見思盡。泯智灰身。亦至菩薩第八地中由彼但見於空。不見不空。但破界內法執。未破界外法執。故猶為習氣所障。著二無我。遂於化城生安隱想。生已度想。不知諸法本來常寂滅也。

  二明菩薩之得三。初正明。二立喻。三法合。

  今初

  大慧菩薩者。見滅三昧門樂。本願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別十無盡句(唐雲。即便憶念本願大悲。具足修行十無盡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離攝所攝妄想。覺瞭自心現量一切諸法妄想不生。不墮心意意識外性自性相計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隨智慧生。(唐雲。然非不起佛法正因隨智慧行)得如來自覺地。

  疏曰。此明菩薩由憶大悲本願。故不於空取證。能見不空中道。起佛法正因。得如來極果也。

  二立喻

  如人夢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覺。覺已思惟。為正為邪。(唐雲。覺已思惟。向之所見為是真實。為是虛妄)非正非邪。餘無始見聞覺識。因想種種習氣種種形處。墮有無想。心意意識夢現。(唐雲。覆自念言。非實非妄。如是但是見聞覺知。曾所更事分別習氣。離有無念。意識夢中之所現耳。魏雲。不離有無意識熏習。於夢中見)

  疏曰。迷於心性。妄見二種生死。喻之以夢。夢中河海。以喻三界生死。夢中彼岸。以喻二乘涅槃。未度而覺。以喻菩薩不證涅槃。能見心性也。此彼兩岸。旣皆是夢。故非實非虛。非邪非正。以旣覺則非實。在夢則非虛。瞭之則非邪。執之則非正故。夢是獨頭意識境界。生死涅槃。是妄想分別境界也。

  三法合

  大慧。如是菩薩摩訶薩。於第八菩薩地。見妄想生。(魏雲。見分別心。)從初地轉進至第七地。見一切法如幻等。(唐雲。始從初地而至七地。乃至增進入於第八。得無分別。見一切法皆如幻等)方便度攝所攝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唐雲。離能所取見心心所廣大力用。勤修佛法。未證令證。)大慧。此是菩薩涅槃方便不壞。離心意意識。得無生法忍。(唐雲。離心意意識妄分別想。獲無生忍。此是菩薩所得涅槃非滅壞也)

  疏曰。初地轉進至第七地。合夢渡水喻也。八地見妄想生。合覺喻也。見一切法如幻等。合非實非虛喻也。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合覺後事也。二乘取空。故成滅壞。菩薩觀空而見不空。故方便不壞轉識成智。得於中道無生法忍。初約修顯次第竟。

  二約性顯平等

  大慧。於第一義。無次第相續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唐雲。第一義中。無有次第。亦無相續。遠離一切境界分別。此則名為寂滅之法)

  疏曰。本元真如寂滅一心。名為第一義諦。生佛平等。迷悟無差。譬如演若本頭。元無得失。由分別故狂怖妄走。由忽悟故。名為狂歇。由有狂走狂歇。方論次第相續。而本頭上。何有次第相續之可論哉。然於境界分別未離。須藉次第相續之說。方便令離。否則長夜在夢。何時能覺。故知全修在性。全性起修。乃合此經之宗致耳。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心量無所有。此住及佛地。(唐雲。諸住及佛地。唯心無影像。)去來及現在。三世諸佛說。(唐雲。此是去來今。諸佛之所說。)心量地第七。無所有第八。二地名為住。佛地名最勝。(唐雲。七地是有心。八地無影像。此二地名住。餘則我所得。)

  疏曰。初一偈。總明聲聞緣覺菩薩佛地。總是唯心心外別無所有。此三世佛之正說也。次一偈。於唯心分別地相。謂第七地前。從假入空。猶存空之心量。故與二乘是同。至第八地。從空入假。能見不空。不存空之影像。故顯菩薩獨勝。此第七第八二地。一住於空。一住不空。猶未最勝。唯有佛地。正證中道。乃我所自得也。而此諸地。並是唯心。

  自覺智及凈。(唐雲。自證及清凈)此則是我地。自在最勝處。清凈妙莊嚴。(唐雲。摩醯最勝處。色究竟莊嚴。)照曜如盛火。光明悉徧至熾焰不壞目。周輪化三有。(唐雲。譬如大火聚。光焰熾然發。化現於三有。悅意而清涼。)

  疏曰。此明證佛地者。能於色究竟天。示現世間最高大身。化度三有。光明熾盛而不壞目。令人悅意清涼。不同魔及龍火等光也。

  化現在三有。(唐雲。或有現變化)或有先時化。於彼演說乘(唐雲。於彼說諸乘)皆是如來地。

  疏曰。此明或隻今現在化。或過去先時化。所說諸乘。皆是。為實施權。若開權顯實則皆是如來地也。

  十地則為初。初則為八地。第九則為七。七亦復為八。第二為第三。第四為第五。第三為第六。無所有何次。

  疏曰。此明於佛地中。權施諸地。其性本融故一地即一切地。一切地即一地。本於無次第中。假說次第。所以次第即無次第也。第三十二滅正受門竟。

  第三十三常無常門。(魏雲。問如來常無常品第十。唐雲。如來常無常品第五。)文分為二。初問。二答。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常為無常。

  疏曰。前雖屢明非常無常。皆約法性辨之。未辨修德。今因上文雲。佛地名最勝。故問佛地三德為常為無常也。常則不應佛所獨得。無常則不應最勝。

  二答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四。初正明非常非無常。二約喻顯非常。三約智顯常。四結顯非常非無常。

  初又三。初雙遮。二雙破。三雙結。

  今初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非無常。謂二俱有過。

  二雙破又二。初破常。二破無常。

  今初

  若常者有作主過。常者。一切外道說作者。無所作。是故如來常非常。非作常。有過故(唐雲。若如來常者。有能作過。一切外道。說能作常)

  疏曰。外道計自在微塵神我等為能作者。真實常住。唯識破雲。若能作者。即便非常。有動轉故。今但明如來常。非同自在神我等常。以自在神我等。皆是外道妄計。無實義而有過故。

  二破無常

  若如來無常者。有作無常過。陰所相。相無性。陰壞則應斷。而如來不斷(唐雲。若無常者。有所作過。同於諸蘊。為相所相。畢竟斷滅而成無有。然佛如來實非斷滅。)大慧。一切所作皆無常。如瓶衣等。一切皆無常過。一切智眾具方便應無義。(唐雲。一切所作。如瓶衣等。皆是無常。是則如來有無常過。所修福智。悉空無益。)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應是如來。無差別因性故(唐雲。又諸作法。應是如來。無異因故)

  疏曰。若如來是所作。應同五陰。終歸壞滅。而如來不滅。故非無常。又若所作。應如瓶衣。所修福智。悉空無益。而福智不空。故非無常。又若所作。則一切所作。皆應名佛。而實不名佛。故佛非無常也。二雙破竟。

  三雙結

  是故大慧。如來非常非無常。初正明非常非無常竟。

  二約喻顯非常

  復次大慧。如來非如虛空常。如虛空常者。自覺聖智眾具無義過。(唐雲。如來非常。若是常者。應如虛空。不待因成。)大慧。譬如虛空。非常非無常。離常無常一異俱不俱常無常過。故不可說。(唐雲。何以故。離常無常若一若異俱不俱等諸過失故。)是故如來非常。

  疏曰。虛空無修德。如來雖是諸法如義。而因修德所顯。故與虛空不同。又虛空已離常無常等四句過失。況如來而可以常無常等四句說耶。

  復次大慧。若如來無生常者。如兔馬等角。以無生常故。方便無義以無生常過故。如來非常。(唐雲。如來非常。若是常者。則是不生。同於兔馬魚蛇等角。)

  疏曰。世所謂常。不過謂如虛空。謂本不生。乃至謂如自在神我微塵四大時方勝性而已。如來豈同此戲論常哉。二約喻顯非常竟。

  三約智顯常

  復次大慧。更有餘事。知如來常。所以者何。謂無間所得智常。故如來常。(唐雲。以別義故。亦得言常。何以故。謂以現智證常法故。證智是常。如來亦常)大慧。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畢定住。(唐雲。諸佛如來所證法性法住法位。如來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易)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無間住。不住虛空。(唐雲。在於一切二乘外道所得法中。非是空無)亦非愚夫之所覺知。(唐雲。然非凡愚之所能知)大慧。如來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識彼諸陰界入處所熏。(唐雲。夫如來者。以清凈慧內證法性而得其名。非以心意意識蘊界處法妄習得名。)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實妄想所生。如來不從不實虛妄想生。

  疏曰。無間所得智。謂無間三昧中所發無漏證智也。二空所顯真如。徧一切法。故無間住。而非空無。但外道凡夫及二乘愚昧。故日用不知耳。如來所得智者。果上圓滿四智也。般若者。因中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也。三有依正。從妄分別而生。所以無常如來依正皆是大圓鏡智所現。所以稱性常住也。

  四結顯非常非無常

  大慧。以二法故。有常無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靜。一切法無二生相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非無常。(唐雲。若有於二。有常無常。如來無二。證一切法無生相故。是故非常亦無常)大慧。乃至言說分別生。則有常無常過。分別覺滅者。則離愚夫常無常見不寂靜。慧者。永離常無常。非常無常熏。(唐雲。乃至少有言說分別生。即有常無常過。是故應除二分別覺。勿令少在。)

  疏曰。若達唯心。則色心不二。能所不二。性修不二。乃至說默亦不二矣。何有常無常哉。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眾具無義者。生常無常過。若無分別覺。永離常無常(魏雲。離於常無常。非常非無常。若見如是佛。彼不墮惡道。若說常無常。諸功德虛妄。無智者分別。遮說常無常。唐雲。遠離常無常。而現常無常。恒如是觀物。不生於惡見。若常無常者。所集皆無益。為除分別覺。不說常無常)從其所立宗。則有眾雜義等觀自心量。言說不可得。(唐雲。乃至有所立。一切皆錯亂。若見唯自心。是則無違諍。魏雲。所有立法者。皆有諸過失。若能見唯心。彼不墮諸過。)

  疏曰。準魏唐二譯。皆先以一偈。正顯宗旨。後二偈。皆前二句明失。後二句明得也。第三十三常無常門竟。

  第三十四陰界入生滅門。(魏雲。佛性品第十一。唐雲。剎那品第六)文分為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更為我說陰界入生滅。彼無有我。誰生誰滅。愚夫者。依於生滅。不覺苦盡。不識涅槃。(唐雲。不求盡苦。不證涅槃。)

  疏曰。阿含諸經。但說陰界入剎那生滅。無我我所不說如來藏。舉體隨緣。故問誰生誰滅也。又生滅若總無體。雲何依之長溺苦流。不證涅槃彼岸耶。

  二許宣

  佛言。善哉諦聽。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總指藏性隨緣。二別示迷悟得失。三廣勸勝進修學。

  今初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

  疏曰。善不善者。徧指十界染凈法也。藏性非善。亦非不善。隨迷染緣。則為不善之因。隨悟凈緣。則為善因。由善不善。徧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非醜裝醜。非生裝生。非旦裝旦。非外裝外也。然正裝醜時。元非是醜。乃至正裝外時。元非是外。所以離我我所。以要言之。不變隨緣。故變現諸趣。隨緣不變。故離我我所。所以前文名為無我如來之藏也。豈同外道。所計神我及冥諦哉。

  二別示迷悟得失二。初示迷者之失。二示悟者之得。

  初又二。初約凡外示。二約二乘示。

  今初

  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唐雲。以不覺故。三緣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唐雲。外道不知。執為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唐雲。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如海浪身。長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凈。(唐雲。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體相續。恒住不斷。本性清凈。離無常過。離於我論。)其餘諸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因不實妄想。取諸境界。種種形處計著名相。不覺自心所現色相。不覺苦樂。不至解脫。名相諸纏貪生。生貪(唐雲。其餘七識。意意識等。念念生滅。妄想為因。境相為緣。和合而生。不瞭色等自心所現。計著名相。起苦樂受。名相纏縛。旣從貪生。復生於貪。)

  疏曰。如來藏心。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也。不覺彼故。三緣和合而有果生。所謂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旣妄立。生汝妄能也。計著作者。所謂外道執之為神我也。惡習所熏名為識藏。所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名為阿賴耶識也。生於七識無明住地者。由第八識中。具有我法二執種子。所生現行。與第七第六二識相應。若六七二識相應之俱生法執。名為根本無明住地煩惱。若六七二識相應之俱生我執。名為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煩惱。若第六識相應之分別我法二執。名為見一切住地煩惱。又第六識界內分別法執。名為見惑。若界外分別法執。亦名無明也。自性無垢者。雖未轉依。性是無覆無記也。不覺苦樂者。起苦樂受。而不知其因緣。故終不至解脫也。餘可知。

  二約二乘示

  若因若攀緣。彼諸受根滅(唐雲。若因及所緣諸取根滅)次第不生。餘自心妄想。不知苦樂。(唐雲。不相續生。自慧分別苦樂受者。)入滅受想正受。第四禪。善真諦解脫。(唐雲。或得滅定。或得四禪。或復善入諸諦解脫)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唐雲。便妄生於得解脫想。而實未轉如來藏中藏識之名)七識流轉不滅。所以者何。彼因攀緣。諸識生故。(唐雲。若無藏識。七識則滅。何以故。因彼及所緣而得生故。)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不覺無我。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唐雲。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唯瞭人無我性。於蘊界處。取於自相及共相故)

  疏曰。此明外道二乘。修得四褝已上。出離憂苦喜樂諸受。或入滅定。或見真諦。遂妄生解脫想。不知未舍藏識之名。未斷第七識中俱生法執。縱令二乘覺人無我。猶未覺法無我。猶取蘊等自共相故。所以不能通達如來藏性之境界也。初示迷者之失竟。

  二示悟者之得

  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人法無我則滅。地次第相續轉進。(唐雲。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諸法無我。隨地次第而漸轉滅)餘外道見不能傾動。是名菩薩住不動地。得十三昧道門樂。(唐雲。不為外道惡見所動。住不動地。得於十種三昧樂門。)三昧覺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自願。不受三昧門樂及實際。(唐雲。為三昧力。諸佛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及本願力。不住實際及三昧樂)向自覺聖趣。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唐雲。獲自證智。不與二乘諸外道共。)得十賢聖種性道。及身智意生。離三昧行。(唐雲。得十聖種性道及意生智身。離於諸行。)

  疏曰。由諸眾生迷如來藏。舉體而為生滅八識。著相計名。妄想分別。對治彼故。說有正智及與真如。建立三性染凈差別。顯彼所執若我若法。皆不可得。若見如來藏心。從迷得悟。則地地轉進。種種對治施設法門自轉滅矣。由通八地得見中道。不為二邊所動。故亦名不動地。從此登聖種性十地智身。不唯離有為行。亦且離三昧行矣。前文所謂十地則為初。初地則為八。此之謂也。二別示迷悟得失竟。

  三廣勸勝進修學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凈如來藏及識藏名。大慧。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唐雲。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大慧。然諸凡聖。悉有生滅。修行者。自覺聖趣。現法樂住。不舍方便。(唐雲。是故一切諸修行者。雖見內境。住現法樂。而不舍於勇猛精進)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凈。客塵所覆故。猶見不凈。(唐雲。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凈客塵所染而為不凈。一切二乘及諸外道臆度起見。不能現證。)非諸如來。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唐雲。如來於此分明現見。如觀掌中庵摩勒果。)大慧。我於此義。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七識俱生。聲聞計著。見人法無我。(唐雲。我為勝鬘夫人。及於深妙凈智菩薩。說如來藏名藏識。與七識俱起。令諸聲聞見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說如來境界。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如來藏。識藏。唯佛及餘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唐雲。為勝鬘夫人說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是佛境界。與汝等比凈智菩薩隨順義者所行之處。非是一切執著文字外道二乘所行之處)是故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唐雲。當勤觀察。)莫但聞覺。作知足想。

  疏曰。如來藏舉體而為識藏。由我執故。名阿賴耶。由法執故。名為異熟。故其名未凈也。凡夫則有分段生滅。聖人則有變易生滅。雖得現法樂住。證無分別法空真如。而異熟未空。猶須不舍方便。況但聞覺。可作知足想乎。聞覺者。圓聞圓解。勝於二乘外道之不聞。或雖聞不解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唐雲。執著二種生。瞭知則遠離。)如鏡像現心。無始習所熏。(唐雲。無始習所熏。如像現於心。)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唐雲。若能如實觀。境相悉無有。)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心為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想。唐作心。)

  疏曰。前二偈。頌如來藏為迷悟及染凈依。次一偈。頌誡但聞不修勝進。後一偈。譬顯八識差別相也。第八受熏持種。能變根身器界。故如工伎兒。第七妄執我法。熏成染法種子。故如和伎者。五識緣現在境。起惑造業。故為伴侶。第六妄現分別。起諸計執。故為觀伎眾也。第三十四陰界入生滅門竟。

  第三十五五法自性識無我門。(魏雲。五法門品第十二)文分為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我及餘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地。次第相續分別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來自覺地。(唐雲。善知此已。漸修諸地。具諸佛法。至於如來自證之位。)

  疏曰。五法自性識二無我。前文已明之矣。但未說其究竟差別之相。故重問之。

  二許宣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正明其相。二明五法攝一切法。

  初中二。初略明迷悟通依。二廣顯迷悟差別。

  今初

  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分別趣相者。謂名。相。妄想。(唐雲。分別)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唐雲。觀察此法)入如來自覺聖趣。離於斷常有無等見。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唐雲。得現法樂甚深三昧)大慧。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凡夫妄想。非諸聖賢。(唐雲。凡愚不瞭五法自性諸識無我。於心所現。見有外物而起分別。非諸聖人。)

  疏曰。五法自性識二無我。一切皆是名相。一切皆是妄想。一切皆是正智。一切皆是如如。故能觀察。則離斷常等見。證於自覺現法樂住。若不覺瞭。則妄見心外有物。而為凡愚虛妄分別也。

  二廣顯迷悟差別二。初疑問。二答釋。

  今初

  大慧白佛言。雲何愚夫妄想生。非諸聖賢。(唐雲。雲何不瞭而起分別。)

  二答釋五。初明迷名起過。二釋因迷有相。三釋分別妄想。四釋正智瞭悟。五釋所悟如如。

  今初

  佛告大慧。愚夫計著。俗數名相。隨心流散。(唐雲。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隨流動。)流散已。種種相像貌。墮我我所見。希望計著妙色。(唐雲。見種種相。計我我所。染著於色)計著已。無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貪恚癡所生業積集。(唐雲。覆障聖智。起貪嗔癡。造作諸業)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唐雲。如蠶作繭。妄想自纏。墮於諸趣生死大海。如汲水輪。循環不絕。)以愚癡故。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離我我所。起於一切不實妄想。離相所相及生住滅。從自心妄想生。(唐雲。不知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見妄分別起。離能所取及生住滅)非自在時節微塵勝妙生。愚癡凡夫隨名相流。(唐雲。謂從自在時節微塵勝性而生。隨名相流。)

  疏曰。諸法無性。但有假名。一切凡愚皆隨假名妄生計著。起惑造業。流轉生死。不知皆是唯心所現非從自在時節等生也。

  二釋因迷有相

  大慧。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

  疏曰。心外無相。但隨八識所照相分。名為六塵。假如以心緣心。則所緣心亦成法塵。故六塵相。攝一切法無不盡也。

  三釋分別妄想

  大慧。彼妄想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唐雲。分別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謂以象馬車步男女等名而顯其相。此事如是。決定不異。是名分別。)

  疏曰。妄想為能分別。名相為所分別。由分別故。乃有名相。由名相故。乃有分別。互為緣起者也。是故能所皆依他起。中間所執我法。實不可得。乃名為徧計也。

  四釋正智瞭悟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唐雲。謂觀名相互為其客。)

  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

  疏曰。因名有相。因相有名。名無得相之功。相無當名之實。故雲猶如過客。言其無有實我實法也。瞭此我法本空。則妄識不起。無性緣生。故不斷。緣生無性。故不常。超過外道二乘之地。故名正智也。

  五釋所悟如如二。初正明所悟。二明能悟益。

  今初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唐雲。以其正智觀察名相非有非無。遠離損益二邊惡見。名相及識本來不起。我說此法名為如如。)

  疏曰。立名相。則墮有邊。名建立增益過。不立名相。則墮無邊。名誹謗損減過。而名相之體。本不生起。本非有無。常如其性。強名為如如也。

  二明能悟益

  大慧。菩薩摩訶薩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得菩薩歡喜地。(唐雲。住如如已。得無照現境。升歡喜地)得菩薩歡喜地已。永離一切外道惡趣。正住出世間趣。法相成熟。分別幻等一切法。(唐雲。知一切法猶如幻等)自覺法趣相。(唐雲。證自聖智所行之法。)離諸妄想見性異相。(唐雲。離臆度見。)次第乃至法雲地。於其中間。三昧力自在神通開敷得如來地已。種種變化。圓照示現成熟眾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滿足十無盡句。為種種意解眾生分別說法。法身離意所作。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

  疏曰。初地創證真如。遠離能取所取二種相故。名為無照現境。從此有進無退。數數修習。得成如來。自利究竟。利他不息。具如經論廣明。皆由入如如之所得。可不善修唯心識觀。以階真如實觀乎。初正明其相竟。

  二明五法攝一切法二。初問。二答。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世尊。為三種自性入於五法。為各有自相宗。(二譯皆無宗字。)

  疏曰。若論佛意。秖一名字。已收五法三性八識二無我盡。故但約五法答。即為徧答所問。大慧。恐人依文失旨。所以重問之耳。

  二答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正明攝入。二重釋法義。

  初又三。初總標攝入。二別示攝入。三結成攝入。

  今初

  佛告大慧。三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悉入五法。

  疏曰。佛法之妙。妙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攝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入一切。故五法為法界。則五法攝一切法。一切法悉入五法。三自性為法界等。無不爾也。

  二別示攝入二。初明攝入三法。二明攝入八識及二無我。

  今初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唐雲。是妄計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相各別分別持。是名緣起自性。(唐雲。以依彼分別心心所法俱時而起。如日與光。是緣起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疏曰。名相本空。則妄相自性入五法也。依彼名相而起妄想。依彼妄想而持名相。如日與光俱時而起。則緣起自性入五法也。正智如如不可壞故。則圓成性入五法也。

  二明攝入八識及二無我

  復次大慧。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攝受滅。二無我生。(唐雲。於自心所現生執著時。有八種分別起。此差別相。皆是不實。唯妄計性。若能舍離二種我執二無我智。即得生長。)

  疏曰。虛妄假名。本唯心現。由分別故。則有八種分別相起。此名此相。皆唯妄想。離二我執。名為正智。二空所顯。名為如如。則八識二無我入五法也。二別示攝入竟。

  三結成攝入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覺聖智。諸地相續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疏曰。一切佛法。皆入五法。況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耶。例亦得雲。一切佛法。皆入三性。皆入八識二無我也。初正明攝入竟。

  二重釋法義

  復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唐雲。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為瓶等。即此非餘。(唐雲。依彼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異。)是說為名。施設眾名。顯示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唐雲。心心所法。是名分別。)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始終無覺。於諸法無展轉。離不實忘想。(唐雲。彼名彼相。畢竟無有。但是妄心展轉分別。如是觀察。乃至覺滅。)是名如如。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唐雲。真實決定究竟根本自性可得。是如如相。)我及諸佛隨順入處。普為眾生如實演說施設顯示。(唐雲。如其實相開示演說。)於彼隨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隨順自覺聖趣。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唐雲。若能於此隨順悟解。離斷離常。不生分別。入自證處。出於外道二乘境界。)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種自性。八識二種無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唐雲。普皆攝盡)是故大慧。當自方便學。亦教他人勿隨於他。(唐雲。汝應以自智善巧通達。亦勸他人令其通達。通達此已。心則決定。不隨他轉。)

  疏曰。此中重釋。意顯三界所有種種境界。無非是相。依相所立。無非是名。設名顯相心心所法。無非妄想。離此相名妄想思覺。則一切法無非如如。證此如如。即究竟根本智。開示演說此如如。即究竟後得智。隨順悟入即分證根本智及後得智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五法三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訶衍。(唐雲。普攝於大乘)名相虛妄想。自性二種相。(唐雲。名相及分別。二種自性攝。)正智及如如。是則為成相。

  疏曰。一往且以名相攝分別性。妄想攝緣起性。正智如如攝成自性。則亦以八識攝分別及緣起性。二無我攝成自性也。若細料簡。具如唯識論所明。第三十五五法自性識無我門竟。

  第三十六恒河沙門。(魏雲。恒河沙品第十三)文分為二。初問。二答。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句。過去諸佛。如恒河沙。未來現在。亦復如是。雲何世尊。為如說而受。為復更有餘義。唯願如來哀愍解說。

  二答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答莫如說受。二答更有餘義。

  今初

  佛告大慧。莫如說受。三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過世間望。非譬所譬(唐雲。三世諸佛。非如恒沙。何以故。如來最勝。超諸世間。無與等者。非喻所及。唯以少分為其喻耳)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長養惡見。生死無窮。(唐雲。我以凡愚諸外道等。心恒執著常與無常。惡見增長。生死輪回)欲令厭離生死趣輪。精勤勝進故。為彼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曇鉢華。難得見故。息方便求。(唐雲。令其厭離。發勝希望。言佛易成。易可逢值。若言難遇如優曇華。彼便退怯。不勤精進。是故我說如恒河沙。)有時復觀諸受化者。作如是言。佛難值遇。如優曇鉢華。優曇鉢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來者。世間悉見。(唐雲。如來則有已現當見。)不以建立自通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曇鉢華。(唐雲。如是譬喻。非說自法。)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為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為譬。(唐雲。自法者。內證聖智所行境界。世間無等。過諸譬喻。一切凡夫不能信受。大慧真實如來。超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於中而立譬喻。)

  疏曰。約機。則有易見難見之不同。約理。則無多少數量之可論。為凡外難得見佛。恐其絕望而不求見。故雲如恒河沙。令知欣厭。為受化常得見佛。恐其習見而不殷切。故雲如優曇花。令知渴仰。然化身無數。旣非恒沙優曇可譬。法身平等。亦非恒沙優曇可譬也。

  二答更有餘義

  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河沙。無有過咎。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魚鱉輸收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凈。無諸垢污。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唐雲。如來聖智。如彼恒河。力通自在。以為其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如來寂然。無有念想。如來本願。以三昧樂。安眾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

  疏曰。初以無分別愛憎義。譬如恒河沙也。輸收魔羅。此翻殺子魚。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與火大俱生故。其餘愚夫作地燒想。而地不燒。以火因故。(魏雲。以不離地而得更有四大火身故。唐雲。火所因故。)如是大慧。如來法身。如恒沙不壞。

  疏曰。二以法身性不壞義。譬如恒河沙也。因有地為所燒。乃有火為能燒。能所無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故不壞也。大涅槃雲。譬如猛火。不能燒薪。火出木盡。名為新滅。木之與地。同是堅相。同能出火。觀相元妄。有燒不燒。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非地非火。亦地亦火。雲何可說能所燒耶。

  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無有限量。為成熟眾生故。普照一切諸佛大眾。(唐雲。大會。)

  疏曰。三以光明無限量義。譬如恒河沙也。

  大慧。譬如恒沙。別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生死生滅。有因緣斷故。(唐雲。譬如恒沙。住沙自性。不更改變而作餘物。如來亦爾。於世間中不生不滅。諸有生因。悉已斷故。)

  疏曰。四以斷德無變易義。譬如恒河沙也。

  大慧。譬如恒沙增減不可得知。(唐雲。取不知減。投不見增。)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不增不減。(唐雲。以方便智成熟眾生。無減無增。)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壞。如來法身。非是身法。(唐雲。如來法身。無有身故。以有身故。而有滅壞。法身無身。故無滅壞。)

  疏曰。五以智身無增減義。譬如恒河沙也。

  如壓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眾生逼迫如來。乃至眾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願樂。以大悲故。(唐雲。譬如恒沙。雖苦壓治。欲求酥油。終不可得。如來亦爾。雖為眾生眾苦所壓。乃至蠢動未盡涅槃。欲令舍離於法界中深心願樂。亦不可得。何以故。具足成就大悲心故。)

  疏曰。六以大悲無厭舍義。譬如恒河沙也。

  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魏雲。終不逆流。)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隨涅槃流。(魏雲。隨順涅槃而非逆流。唐雲。莫不隨順涅槃之流)是故說言如恒河沙。如來不隨諸去流轉。(魏雲。隨順流者。非是去義。唐雲。如來說法。不隨於趣)去是壞義故。(魏雲。若佛如來有去義者。諸佛如來應無常滅。唐雲。去是壞義)大慧。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雲何說去。(魏雲。世間本際。尚不可知。不可知者。我雲何依而說去義。)大慧。去者斷義。(唐雲。趣義是斷。)而愚夫不知。

  疏曰。七以說法順涅槃義。譬如恒河沙也。若逆涅槃。則有去壞。如沙離水是去壞義。旣順不逆。安有去壞。以生死本際即涅槃本際。無可去。無可斷故。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雲何解脫可知。(魏雲。雲何如來而得解脫。復令眾生得於解脫。唐雲。雲何眾生在生死中而得解脫)佛告大慧。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滅。自心現知外義妄想身轉。(唐雲。瞭知外境自心所現。分別轉依。)解脫不滅。(唐雲。名為解脫。非壞滅也。)是故無邊。非都無所有。(唐雲。是故不得言無邊際。)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唐雲。無邊際者。但是分別異名。)觀察內外。離於妄想。無異眾生。智及爾焰。一切諸法。悉皆寂靜。(唐雲。離分別心。無別眾生。以智觀察內外諸法。知與所知悉皆寂滅。)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唐雲。一切諸法。唯是自心分別所見。不瞭知故。分別心起。瞭心則滅。)

  疏曰。此重釋生死本際不可知之疑也。疑意謂不可知者。則無邊際。旣無邊際。安能越度而得解脫。佛答意者。由迷妄故。說無邊際。若離妄想分別。則本無眾生可得。證二轉依。名為解脫。非以滅壞為生死邊際也。但悟唯心。則生死本際即是涅槃本際。故恒順涅槃流。而非去壞斷耳。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觀察諸導師。猶如恒河沙。不壞亦不去。亦復不究竟。是則為平等。觀察諸如來。猶如恒沙等。悉離一切過。隨流而性常。是則佛正覺。

  疏曰。不壞不去。頌第七義不究竟。頌第六義。謂終不先自取滅度也。平等者。嘆其瞭達生死涅槃無二際也。悉離一切過。總頌初三五義。隨流。重頌第七義。性常。頌第二第四義也。第三十六恒河沙門竟。

  第三十七諸法剎那門。(魏雲。剎那品第十四)文分為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辨剎那義。二辨六度相。初又二。初問。二答。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世尊。雲何一切法剎那。(唐雲。何等諸法。名有剎那。)

  疏曰。一切諸法。設皆剎那必壞。則出世無為涅槃。為有剎那。為無剎那。故問之也。

  二答二。初總標一切法。二別示壞不壞。

  今初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

  疏曰。能為此世他世順益。名為善法。通於有漏無漏。能為此世他世違損。名不善法。唯是有漏。於善不善無可記別。名無記法。又分為二。若染污昏昧。能障聖道。名有覆無記。若清凈無垢。不障聖道。名無覆無記。此二亦唯有漏也。色心諸法。有生住異滅四相可得。名有為法。虛空擇滅非擇滅等。無生住異滅四相可得。名無為法。三界因果。名世間法。四聖法界若因若果。名出世法。損惱自他。名有罪法。不損自他。名無罪法。招感生死。名有漏法。不招生死。名無漏法。有能有所。名有受法。達無能所。名無受法。此中有為有漏有受諸法。則有剎那。若無為無漏。及有為無漏。不受諸受。名為正受。則非剎那性也。

  二別示壞不壞

  大慧。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是五受陰因。是心意意識習氣長養。凡愚善不善妄想。(唐雲。舉要言之五取蘊法。以心意意識習氣為因。而得增長。凡愚於此而生分別。謂善不善。)大慧。修三昧樂。三昧正受現法樂住。名為賢聖善無漏。(唐雲。聖人現證三昧樂住。是則名為善無漏法。)

  疏曰。五陰色心。皆由八識熏習增長。是有為法。故有善不善等分別。皆屬有漏。若聖人所證出世三昧。是善無漏。非剎那也。

  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註。(唐雲。善不善相。展轉差別。相續不斷。)不壞身生亦生亦滅。(唐雲。無異體生。生已即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餘識生。(唐雲。不瞭於境自心所現。次第滅時。別識生起。)形相差別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唐雲。意識與彼五識共俱。取於種種差別形相。剎那不住。我說此等名剎那法。)

  疏曰。第八雖是無覆無記。而能徧受善不善熏。又為善不善法之根本依。第七雖是有覆無記。而為善不善法之染污依。第六通於三性。而為善不善法之分別依。第八第七.無不起時。前五若起。必與第六同起。助成第六善不善業。故雲善不善者。謂八識也。五識或時造善。或造不善。初無一定。故有展轉變壞差別。從生至生。從劫至劫。初無停止。故雲相續流註不斷。此前五識。若約俗諦不壞相說。各有內二分體。轉成外二分用。初無有異。此識體用。譬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故雲亦生亦滅。不知色等五塵。即是識體所現相分。乃以見分而取著之。故雖無間即滅。滅已還生。或眼識才滅。耳識隨生等。或前念眼識才滅。後念眼識隨生等。皆所謂次第滅餘識生也。同時意識。必與五識共俱。乃於五塵形相差別妄生攝受。而能攝之見分。與所攝之相分。無非剎那不住之相。是故名剎那也。

  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唐雲。如來藏名藏識。所與意等諸習氣俱。是剎那法。)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唐雲。此非凡愚剎那論者之所能知。)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唐雲。彼不能知一切諸法。有是剎那。非剎那故。)以斷見壞無為法(唐雲。彼計無為同諸法壞。墮於斷見。)

  疏曰。藏識海常住。何以識藏名剎那耶。以受有漏習氣熏故。所以舉體成生滅也。若以無漏智熏。令成出世無漏習氣。證二空所顯真如無為法性。則當體即是不生不滅。豈凡愚所能覺哉。

  大慧。七識不流轉。(唐雲。五識身非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唐雲。有生滅)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唐雲。四種習氣之所迷覆。)凡愚不覺。剎那見妄想熏心(唐雲。而諸凡愚分別熏心。不能瞭知。起剎那見。)

  疏曰。此重釋剎那者名識藏之由也。夫藏識常住。前七生滅。則應以前七名剎那。藏識名非剎那。何謂剎那者名識藏耶。以前七現行從種子生。生已即滅。無暫時住。無容從此轉至餘方。故不流轉。旣非流轉。則苦樂亦念念滅。故不能生覺受。旣不受世間苦樂。故非出世涅槃之因。此顯前七無體性故。猶如波浪以水為體。別無自體可得故也。如來藏者。舉體為總報主。故雖但與舍受相應。而由彼故。方受苦樂。又能受熏特種令不失故。故與因俱。又藏識所持諸法種子恒轉如瀑流故。故若生若滅。非斷亦非常也。凡夫。則四住及無明所醉。愚法聲聞。則無明住地所醉。不能瞭知生滅無性。故有分段生死剎那。及變易生死剎那。其實皆妄想耳。

  復次大慧。如金。金剛。佛舍利。得奇特性。終不損壞。大慧若得無間(唐雲。若得證法。)有剎那者。聖應非聖。而聖未曾不聖。如金。金剛。雖經劫數。稱量不減。雲何凡愚。不善於我隱覆之說。(唐雲。不解於我秘密之說。)於內外一切法。作剎那想。

  疏曰。此借世間現見不壞之法。以譬出世無漏法體非剎那也。得無間者。以無間三昧斷惑。親證真如。無有能證所證之二相也。初辨剎那義竟。

  二辨六度相二。初問。二答。

  今初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六波羅密滿足。得成正覺。何等為六(唐雲。何者為六。雲何滿足。)

  疏曰。成正覺已。證得如金剛等非剎那性。而必由於六度滿足。六度秖是福慧二嚴。乃約修德言之。所謂有為無漏法也。為是剎那。為非剎那。若是剎那。雲何因之而成正覺。若非剎那。雲何有六。雲何分別滿足與不滿足。問意所關在此。不可不知也。

  二答二。初標。二釋。

  今初

  佛告大慧。波羅密有三種分別。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

  疏曰。世間六度。有為有漏。是剎那法。出世六度。有為無漏望世間非剎那。望上上是剎那。以但度分段。不度變易故也。出世間上上六度。亦可名有為無漏。亦可名無為無漏。全性起修。可稱有為。全修在性。可稱無為。真非剎那法也。

  二釋

  大慧。世間波羅密者。我我所攝受計著。攝受二邊。為種種受生處。樂色聲香味觸故。滿足檀波羅密。戒忍精進禪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唐雲。謂諸凡愚。著我我所。執取二邊。求諸有身。貪色等境。如是修行檀波羅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成就神通。生於梵世。)

  疏曰。波羅密。此翻度無極。亦翻到彼岸。凡愚妄計梵世等未來殊勝果報為彼岸。故修施等六法為能度能到也。

  大慧。出世間波羅密者。聲聞緣覺墮攝受涅槃故。行六波羅密。樂自已涅槃樂。(唐雲。執著涅槃。希求自樂。如是修習諸波羅密。)

  疏曰。二乘妄計偏真為彼岸。故修六度為能到也。

  出世間上上波羅密者。覺自心現妄想量攝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於諸趣攝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計著(唐雲。謂菩薩於自心二法。瞭知唯是分別所現。不起妄想。不生執著。不取色相。)為安樂一切眾生故。生檀波羅密。起上上方便。(唐雲。為欲利樂一切眾生。而常修行檀波羅密。)即於彼緣妄想不生戒。是屍波羅密。(唐雲。於諸境界不起分別。是則修行屍波羅密。)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攝所攝。是羼提波羅密。(唐雲。即於不起分別之時。忍知能取所取自性。是則名為羼提波羅密)初中後夜精勤方便。隨順修行方便。妄想不生。(唐雲。隨順實解。不生分別。)是毗棃耶波羅密。妄想悉滅。不墮聲聞涅槃攝受。(唐雲。不生分別。不起外道涅槃之見。)是禪波羅密。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觀察。不墮二邊。先身轉勝而不可壞。得自覺聖趣。(唐雲。以智觀察。心無分別。不墮二邊。轉凈所依而不壞滅。獲於聖智內證境界。)是般若波羅密。

  疏曰。不生妄想。不生執著。不取色相。此超凡夫見也。為安樂一切眾生。此超二乘見也。起上上方便。於一佈施門中。頓圓六度。於戒忍等。應知亦然。一度一切度。一切度一度。稱性起修。修全在性。此超權菩薩見也。所以名為滿足。所以非剎那也。諸法剎那門中。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空無常剎那。愚夫妄想作。(唐雲。愚分別有為。空無常剎那。)如河燈種子。而作剎那想。(唐雲。分別剎那義。如河燈種子。)剎那息煩亂。寂靜離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唐雲。一切法不生。寂靜無所作。諸事性皆離。是我剎那義。)物生則有滅。(唐雲。生無間即滅)不為愚者說。無間相續性。妄想之所熏。(唐雲。諸趣分別起)無明為其因。心則從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間有何分。(唐雲。未能瞭色來。中間何所住)相續次第滅。餘心隨彼生。(唐雲。無間相續滅。而有別心起。)不住於色時。何所緣而生。以從彼生故。不如實因生。(唐雲。若緣彼心起。其因則虛妄。)雲何無所成。而知剎那壞(唐雲。因妄體不成。雲何剎那滅。)

  疏曰。此頌迷如來藏而有剎那。剎那本無性也。謂由愚夫妄想分別諸有為法。其體本空。本自無常。故名剎那。如河之流。如燈之焰。如種子之生芽。念念轉變。遂於其中作剎那想。若知剎那寂靜不生。則一切法咸皆性離。故我所以說剎那者。正顯生即無生義耳。夫一切物。初生即滅。無暫時住。愚夫不知。妄見無間相續。乃諸趣分別所熏。皆有無明不瞭為因。更無他因。無明取著色境。假說心生。未有色時。心何所有。色之與心念念滅時。念念續生。倘不住於色時。何所緣而生耶。若緣彼色而生於心。則其因虛妄不實。其體不成。旣無有成。雲何有壞。故知剎那無性。但是愚妄想也。

  修行者正受。金剛佛舍利。光音天宮殿。世間不壞事。住於正法得。如來智具足。比丘得平等。雲何見剎那。(唐雲。如來圓滿智。及比丘證得。諸法性常住。雲何見剎那。)

  疏曰。此頌無漏習氣非剎那也。光音宮殿。火災不到。故雲不壞。然水災風災。皆能壞之。今特借世事為片喻耳。金剛亦然。如來所證。指法空真如。比丘所得。指我空真如。真如雲何見剎那耶。

  犍闥婆幻等。色無有剎那。(唐雲。幹城幻等色。何故非剎那。)於不實色等。視之若真實。(魏雲。無四大見色。四大何所為。唐雲。大種無實性。雲何說能造。)

  疏曰。此總顯諸法無性。剎那即非剎那也。謂如幹城幻色。旣已生滅。即非生滅。則一切四大造色。亦皆生滅即非生滅矣。何故獨視若真實耶。第三十七諸法剎那門竟。

  第三十八釋眾疑門。(魏雲。化品第十五。唐雲。變化品第七。)文分為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記阿羅漢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諸菩薩等無差別。(唐雲。如來何故授阿羅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一切眾生法不涅槃。誰至佛道。(唐雲。何故復說無般涅槃法眾生得成佛道。)從初得佛。至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無所答。(唐雲。又何故說從初得佛至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如來常定故。亦無慮。亦無察。(唐雲。又言如來常在於定。無覺無觀。)化佛化作佛事。(唐雲。又言佛事皆是化作。)何故說識剎那展轉壞相。(唐雲。又言諸識剎那變壞。)金剛力士常隨侍衞。(唐雲。又言金剛神常隨侍衞)何不施設本際。(唐雲。又言前際不可知。而說有般涅槃)現魔魔業。(唐雲。又現有魔及以魔業。)惡業果報。旃遮摩納。孫陀利女。空鉢而出。惡業障現。雲何如來得一切種智。而不離諸過。(唐雲。又有餘報。謂旃遮婆羅門女。孫陀利外道女。及空鉢而還等事。世尊旣有如是業障。雲何得成一切種智。旣已成於一切種智。雲何不離如是諸過。)

  疏曰。凡有十疑。或即此經所說。或是他經所說。但按唐譯讀之。段落自分明也。魔者。佛坐道場時。魔軍來擾也。魔業者。佛在王宮時。具受五欲樂十年也。旃遮摩納。即婆羅門女。木魚系腹。謗佛與之交通。孫陀利女。即外道殺女埋佛住處。謗佛殺其女也。空鉢而出。是剎棃那村事。等者等取金槍。馬麥。頭痛背痛諸事也。

  二許宣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佛告大慧。為無餘涅槃故說。誘進行菩薩行者故。(唐雲。我為無餘涅槃界故。密勸令彼修菩薩行。)此及餘世界修菩薩行者。樂聲聞乘涅槃。為令離聲聞乘。進向大乘。化佛授聲聞記。非是法佛。(唐雲。又變化佛與化聲聞而授記莂。非法性佛。授聲聞記。是秘密說。)大慧。因是故記諸聲聞與菩薩不異。大慧。不異者。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解脫一味。非智障斷。大慧智障者。見法無我殊勝清凈。煩惱障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唐雲。見人無我。意識舍離。是時初斷。)法障解脫。識藏習滅。究竟清凈。(唐雲。藏識習滅。法障解脫。方得永凈。)

  疏曰。此答第一記阿羅漢得成菩提之疑也。未經法華開顯。但是二酥密記。故雲是秘密說。化佛授彼化聲聞記。令實行聲聞回心向大。以實行聲聞未能見法佛故。若至法華會上。三根機熟。則授記即法佛矣。次辨斷煩惱障。二乘與菩薩同。未斷智障。與菩薩異。要斷智障。方實成佛。即兼釋第二無性成佛之疑也。

  因本住法故。前後非性。無盡本願故。(唐雲。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語。非異前佛。後更有說。先具如是諸文字故。)

  疏曰。此答第三不說一字之疑也。

  如來無慮無察而演說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無慮無察。(唐雲。如來正知。無有妄念。不待思慮。然後說法)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

  疏曰。此答第四常定。第五化佛之疑也。

  大慧。心意意識眼識等七。剎那習氣因。善無漏品離。不復輪轉。(唐雲。意及意識眼識等七習氣為因。是剎那性。離無漏善。非流轉法。)大慧。如來藏者。輪轉涅槃苦樂因。空亂意慧愚癡凡夫所不能覺。(唐雲。如來藏者。生死流轉及是涅槃。苦樂之因凡愚不知。妄著於空。)

  疏曰。此答第六剎那之疑也。七識無體。全以如來藏性為體。舉體隨緣。故說剎那。瞭達隨緣不變。則為善無漏品。此如來藏。不惟凡夫不覺。即二乘空亂意慧。亦所不覺也。二乘以生空慧。但見於空。猶有變易生死真常流註。所謂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故名為亂意也。

  大慧。金剛力士所隨護者。是化佛耳。非真如來大慧真如來者。離一切根量。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及外道根量悉滅。(唐雲。二乘外道所不能知。)得現法樂住無間法智忍故。(唐雲。住現法樂。成就智忍)非金剛力士所護。

  疏曰。此答第七常隨侍衛之疑也。

  一切化佛。不從業生。化佛者。非佛。不離佛。(唐雲。非即是佛。亦非非佛。)因陶傢輪等眾生所作相而說法(唐雲。譬如陶師。眾事和合而有所作。化佛亦爾。眾相具足而演說法。)非自通處說自覺境界。

  疏曰。此超答第九現魔魔業。及惡業果報之疑也。

  復次大慧。愚夫依七識身滅。(唐雲。見六識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自妄想故。不知本際。(唐雲。自心分別是其本際。故不可得。)自妄想慧滅故解脫。(唐雲。離此分別即得解脫。)

  疏曰。此追答第八施設本際之疑也。見六識滅。則悞認無想天以為涅槃。見第七中一分我執伏斷。則悞認滅盡定。及二乘涅槃以為究竟。而不知其畢竟還起。非斷滅也。聞有第八藏識。則起常見。而不知其受熏持種。恒轉如流。望前名果。望後名因。似常似一。非一非常也。妄想無性。安有本際。達其無性。則得解脫。故雲。前際不可知。而說有般涅槃。

  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一切過斷。

  疏曰。此結答第十不離諸過之疑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三乘亦非乘。如來不磨滅。(唐雲。無有佛涅槃。)一切佛所記。說離諸過惡。為諸無間智。(唐雲。成就究竟智)及無餘涅槃。誘進諸下劣。是故隱覆說。(唐雲。依此密意說)諸佛所起智。即分別說道。(唐雲。演說如是道)諸乘非為乘。彼則非涅槃。(唐雲。唯此更非餘。故彼無涅槃。)欲色有及見。說是四住地。意識之所起。識宅意所住。(唐雲。藏意亦在中)意及眼識等。斷滅說無常。(唐雲。見意眼識等。無常故說斷。)或作涅槃見。而為說常住。(唐雲。迷意識起常。邪智謂涅槃。)

  疏曰。此偈但頌第一第八兩意。而餘疑可並釋也。初三偈。頌第一意。後二偈。頌第八意。識宅者第八識為前七窟宅也。意所住者。第七識為第六親依也。前七念念生滅。說為無常。縱令暫滅。仍非涅槃。以藏識中流註。種子未永斷故。轉舍。藏識成圓鏡智。則證本住法不說一字。心常在定。非剎那法。不假侍衛能作種種化事。永離諸過乃至誘彼三乘闡提畢竟亦當同證入矣。第三十八釋眾疑門竟。

  第三十九斷食肉門。(魏雲。遮食肉品第十六。唐雲。斷食肉品第八。)文分為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彼諸菩薩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與蔥。飲食為雲何。(唐雲。為食為不可。)惟願無上尊。哀愍為演說。愚夫所貪著。臭穢無名稱。虎狼所甘嗜。雲何而可食。食者生諸過。不食為福善。惟願為我說。食不食罪福。大慧菩薩說偈問巳。復白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食不食肉功德過惡。我及諸菩薩於現。在未來。當為種種希望食肉眾生分別說法。令彼眾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於住地清凈明瞭。疾得究竟。無上菩提。聲聞緣覺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無上菩提。惡邪論法諸外道輩。邪見斷常顛倒計著。尚有遮法。不聽食肉。況復如來。世間救護。正法成就。而食肉耶。

  疏曰。食肉無慈。世間輕賤。非修道者所宜。若斷食肉。自他安隱。長養慈悲。又為楞伽山。乃夜叉所居。雖聞正法。未斷食肉。若不斷肉。不入正修行路。故特申請問。以為真操實踐要門。猶大佛頂經修行三漸次之義也。

  二許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嘗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一)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二)不凈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三)眾生聞氣。悉生恐怖。如旃陀羅及譚婆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四)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五)凡愚所嗜。臭穢不凈。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六)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七)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唐雲。見其形色。則已生於貪滋味心。菩薩慈念眾生。猶如已身。雲何見之而作食想。)不應食肉。(八)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九)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十)多惡夢故。不應食肉。(十一)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十二)令飲食無節故。不應食肉。(十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十四)我嘗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十五)聽食肉者。無有是處。

  疏曰。旃陀羅。此翻屠者。譚婆。此翻獵師。餘食尚作子肉藥想。不許貪嗜。況眾生肉而許食耶。餘可知。

  復次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蘇陀婆。(唐雲。名師子生)食種種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謀反。斷其俸祿。以食肉者有如是過故。不應食肉。

  疏曰。此更引昔覆轍以為殷鑒也。

  復次大慧。凡諸殺者。為財利故。殺生屠販。彼諸愚癡食肉眾生。以錢為網而捕諸肉。彼殺生者。若以財物。若以鈎網。取彼空行水陸眾生。種種殺害。屠販求利。大慧。亦無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魚肉。以是義故。不應食肉。

  疏曰。雖不自殺。亦不教殺。但令以錢買現成肉。彼人為錢。方乃賣肉。是仍買者使之殺也。設無人買。彼將安賣。故買現成肉者。仍是教求想所致耳。

  大慧。我有時說遮五種。肉。或制十種。今於此經。一切種一切時開除方便。一切悉斷。

  疏曰。有時遮五種者。謂見殺。聞殺。疑殺。非自死。非鳥殘。皆不得食也。或制十種者。謂人。蛇。象。馬。龍。狐。豬。狗。獅子。狝猴。十不凈肉。不得食也。此皆不得已之權漸法門。故於今經一切悉斷。方為實義也。

  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尚無所食。況食魚肉。(唐雲。我之所有諸聖弟子。尚不食於凡夫段食。況食血肉不凈之食。大慧。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尚唯法食。豈況如來。大慧如來法身。非雜食身。)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是故不聽令食子肉。

  疏曰。得法喜禪悅食者。尚不資於段食。何況食血肉穢味耶。大悲前行。猶言大悲為首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曾悉為親屬。鄙穢不凈雜。不凈所生長。聞氣悉恐怖。一切肉與蔥。及諸韭蒜等。種種放逸酒。修行常遠離。

  疏曰。因制食肉。並制五辛及酒也。五辛者。一蔥。二韭。三蒜。等取四薤。五興渠也。(薤。亦名蕎子。江右等處多有之。叢席妄言可用。大悞大悞。興渠。此方所無)放者。放恣。逸者。越逸。飲種種酒。能令心志放恣。越逸禮法也。又觀心釋者。一念放逸。即名飲三毒酒。

  亦常離麻油。及諸穿孔牀。以彼諸細蟲。於中極恐佈。

  疏曰。西土麻油。先淹令出蟲。然後壓之。故不可食。

  飲食生放逸。放逸生諸覺。(唐雲。邪覺。)從覺生貪欲。是故不應食。由食生貪欲。貪令心迷醉。迷醉長愛欲。生死不解脫。

  疏曰。此顯飲食為生死增上勝緣。故不宜貪嗜也。

  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呼獄。若無教想求。則無三凈肉。彼非無因有。是故不應食。

  疏曰。人知殺者之惡。而不知買者之惡也。我若不買。彼何用殺。雖雲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已殺。實則因我買肉。有以教之想之求之。豈無因而有哉。

  彼諸修行者。由是悉遠離。十方佛世尊。一切咸訶責。展轉更相食。死墮虎狼類。臭穢可厭惡。所生常愚癡。多生旃陀羅。獵師譚婆種。或生陀夷尼。及諸食肉性。羅剎貓貍等。徧於是中生。

  疏曰。此顯食肉之惡報也。陀夷尼。魏作羅剎女。

  縛象與大雲。央掘利魔羅。及此楞伽經。我悉制斷肉。

  疏曰。縛象。二譯皆作象腋。亦經名也。大雲經。央掘經。大涅槃經。及此經中。悉斷食肉。更無權聽之說。

  諸佛及菩薩。聲聞所訶責。食已無慚愧。生生常癡冥。先說見聞疑。已斷一切肉。妄想不覺知。故生食肉處。(唐雲。以其惡習故。愚者妄分別。)

  疏曰。初制三種凈肉。即已斷一切肉。以除見聞疑外。更無不殺之肉可得故也。而妄想分別。謂果有凈肉可食。何其愚哉。

  如彼貪欲過。障礙聖解脫。酒肉蔥韭蒜。悉為聖道障。未來世眾生。於肉愚癡說。言此凈無罪。佛聽我等食。

  疏曰。一切眾生。皆依淫欲受生。皆依飲食存活。故貪欲及酒肉等。皆能障聖道解脫也。若謂凈肉可食。乃未世愚癡說耳。豈佛教所聽耶。

  食如服藥想。亦如食子肉。(唐雲。凈食尚如藥。猶如子肉想。)知足生厭離。修行行乞食。安住慈心者。我說常厭離。虎狼諸惡獸。恒可同遊止。若食諸血肉。眾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無慈慧。永背正解脫。及違聖表相。是故不應食。得生梵志種。及諸修行處。智慧富貴傢。斯由不食肉。(唐雲。若於酒肉等。一切皆不食。必生賢聖中。豐財具智慧。)

  疏曰。此結顯食之過患。不食之功德也。婆羅門。亦雲梵志。佛嘗自雲。我真沙門。真婆羅門。故生梵志種。即是生佛種也。智慧。即般若德。豪貴豐財。即解脫德。佛種。即法身德。能不食肉。則圓證三德秘藏功德為何如哉。上來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宋譯不傳陀羅尼品。(魏雲。第十七。唐雲。第九。)總品第十八(魏)偈頌品第十(唐)

  疏曰。陀羅尼品。是咒護流通。總偈頌品。是重說前義流通也。按二經中。皆有贊嘆極樂。及授記龍樹之文。今且依唐譯錄出。

  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疏曰。龍樹為禪宗臺宗之祖。佛已先授往生記矣。凈土法門。一切佛祖之所歸極。至圓至頓。即凡心而見佛心。舍此豈別有向上事哉。願有智者。深信堅願。以導萬行。同覲阿彌陀佛。滿菩提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義疏下

  

  閣筆後序

  猶憶初發心時。便從事於禪宗。數年之後。涉律涉教。著述頗多。獨此楞伽。擬於閱藏畢後方註。壬辰結夏晟溪。無處借藏。乃以六月初三日舉筆。至八月十一日。閣筆於長水南郊之冷香堂。僅閱七旬。而佛事魔事。病障外障。殆無虛日。易三地而稿始脫。嗟嗟。梵網佛頂。唯識法華。占察。毗尼諸述。何其順且易。楞伽一疏。何其逆且難也。得無自覺聖智法門。正破末世流弊。有以激波旬之怒耶。然波旬能俾予席不暇暖。而不能撓予襟期。亦不能阻予筆陣。則予必當化彼波旬。同成佛道。維摩所謂邪魔外道。皆吾侍者。豈不信哉。予愧為虛名所誤。犯達磨明道而不行道之記。然猶愈於說道而不明道也。賢達茍能因語入義。如燈照色。庶不負予損己利人之苦心耳。今而後。仗三寶力。更成閱藏知津。法海觀瀾。及圓覺。維摩。起信諸疏。圓滿蓮花因行。則此生無遺憾矣。蕅益旭識於蕅花洲。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義疏下

  溫州頭陀寺諦閑法師經募功德芳名列右

  四明長溪寺省三大師 施洋陸拾元

  溫州妙智寺能明和尚 施洋貳拾元

  信士胡景魁 王立根 王慶秀 王守寬 吳新輦 吳新超 李正常 李正錢 李壽發 嚴慶喜 李安明 李餘金 劉荇洲 戴松木 顧承章 夷慧心 夷悟西 夷善正 胡李氏 俞守禮(裘氏) 潘氏顯清 鄭氏清修 周氏善清 戎氏從鏡 王氏從勝 (裘張)氏善福 劉氏從戒 王氏從堅 (李邱)氏福本 鄒氏從蓮 於氏裕英 李氏有福 徐氏修成 (張李)氏善緣 (張鄭)氏妙凈 石氏願蓮 沈氏隨慶 金氏福壽 張氏從舟 (陳徐)氏蓮定 (周陳)氏源靜 劉氏祖齡 (劉何)氏光春 (林周)氏善法 (趙徐)氏妙修 餘鄭氏 葉黃氏 黃朱氏 以上均各施洋壹元

  (大清宣統元年佛歷二千九百三十六)年歲次屠維作噩十月

  常州天寧寺清鎔謹識

  

  

  

  

  

第2部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疏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藏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