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後集問辯

助印经书
毗尼後集問辯

明菩薩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問。梵網雲。於未受戒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若謂但遮誦時。不遮講時者。誦時僅宣文句。講時備解義理。重筌輕魚。有何意旨。

  答。比丘戒法。關系僧輪。為防賊住。故一切俱遮。菩薩戒法。普收五道。解義發心。事非所禁。但誦戒時。恐有發露懺悔之事。不合令未受者知。故雲不得說也。

  問。菩薩戒本。止列四重。梵網廣明十重。詳略不同。又梵網犯十重者。必見好相。方許更受。戒本但雲失菩薩戒。應當更受。寬嚴有異。此二經典。一是本師和尚宣揚。一是授戒阇梨親述。不應互相違反。畢竟如何會通。

  答。戒本出於地持。地持合殺盜淫妄。共名出傢八重。善生問經。列殺盜淫妄酤酒說過。名優婆塞六重。梵網備二經之義。總為十重。瓔珞亦同。良繇所被之機不等。故詳略之致有殊。今戒本止列四重。復有三義。一者在傢欲受此戒。必已先受五戒。出傢欲受此戒。必已先受十戒具戒。殺盜淫妄。既是根本性重。不須更列。故惟列此增上戒法也。二者菩薩戒法。逆順無方。為眾生故。容可少分現行性罪。此之四戒。理無開許。故獨列之。三者根本四罪。一犯永墮。受五戒十戒具戒時。已明斯義。大乘教門。雖通懺悔。必以見相為期。此之四法。犯雖失戒。猶堪更受。恐濫前四。故獨列之。若梵網謂犯重必須見好相者。正繇釋迦是大戒和尚。一往立法。不得不嚴。而彌勒既作授戒阇梨。輕重開遮。理須詳悉。今應準諸經論。參合發明。當知殺盜等四。隨犯一種。諸戒並失。得見好相。大可重受。而比丘法中。仍無僧用。酤酒等六。隨犯一種。失菩薩戒。具戒以下。不名為失。故殷勤悔過。許其重受。此二經所以互相影略。非相違也。

  問。比丘法中。遮罪難緣乃開。今大士律儀。為利他故。性罪有開。遮罪無文。此義雲何。又逆順二行。若階聖位。則自他能益。倘凡夫初學。身心力弱。自尚有虧。安能利人。或駕言菩薩。借口悲心。順情所作。為有罪否。

  答。遮罪為護眾生。大士皆應同學。惟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不共學之。若難緣所開。既已同聲聞學。何須更開。惟此性罪。一向但遮。故須開也。就開聽中。不揀凡聖。但令果出悲心。願代他苦。深生慚愧。不以為功。則戒身無恙。倘駕言借口。率意任情。止成自欺。必虧戒體。莫貪大士之虛名。而招長夜之苦報也。

  問。受戒羯磨文中。若無授者。聽佛像前自受。梵網自誓受戒。必須要見好相。不得好相。不名得戒。復雲何通。

  答。受戒一事。須論因緣。因是內心殷重。緣是授受分明。約修證則貴因深。約教道則藉緣具。是以比丘律藏。嚴住持僧寶之體。專重眾緣。瓔珞地持。開趨向菩提之路。但觀因地。梵網最初結戒。理須二法並扶。故雖許自受。必以見相為期也。又復應知。如起信所明。或有眾生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復有見佛色相而發其心。今梵網制令求見好相。所以使其發趨菩提。地持許其像前得受。則但指彼已發心者。是則梵網嚴於立法。地持嚴於擇人。亦互為表裡也。復次瓔珞經雲。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名上品戒。法師相授。名中品戒。千裡無師。像前自受。名下品戒。亦無求見好相之言。然猶一往約外緣分別耳。復有論雲。發增上心。得增上戒。又雲。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是則亦可約內因分上中下也。今人求戒。大須自審。果能念念與悲智相應。上荷正法。下憫含生。便可直遵瓔珞地持。設不遇師。亦得自受。如或雖希佛道悲智未深。則須秉持梵網法門千裡無師。必求好相。更或現有明師。心存憍慢。不從求受。別向像求。斯則兩經咸所不聽。五悔終不成功。既欲遠趨極果。豈容因地不真。豪傑之士。斷不宜自欺自誑矣。

  問。大乘重在內因。今時律師。與人受菩薩戒。可知其內因真否。如或不真。名得戒否。如不得戒。則設犯十重。還以十重定其罪否。

  答。菩薩戒羯磨文中。具有觀察當機之法。若不能知其內因而妄相傳授。不免無解作師之過。彼受戒者。不善無記心中。雖不發戒。然既濫膺菩薩之名。自當依法判罪。非若比丘戒中。竟以賊住論也。

  問。懺罪羯磨中。許向小乘悔過。梵網經中。不得向未受菩薩戒者前說此千佛大戒。尚不應向說。況可向悔過耶。又雲何通。

  答。小乘雖未受菩薩戒。而是住持僧寶。堪受懺悔。又聲聞人雖未識長者是父。實是長者真子。非餘一切未受戒者可比也。至於半月說戒。遣之令出。則是佈薩常規。亦是彈斥微旨。不可執此而難彼矣。

  問。梵網初輕戒中。見上座和尚阿阇梨等。應如法供養。四十一戒中。教誡師應教請二師。又五逆加弒二師成七。今授菩薩戒。雲何止有一師。既得戒己。稱誰為和尚耶。

  答。若準經文。似須二師。然瓔珞地持。並止一師。又梵網受法。傳自什師。載於義疏。亦止一師。所雲請二師者。恐即是請佛菩薩耳。所雲應如法供養二師。及弒二師成逆。則徧指比丘戒等二師亦可。

  問。重定受戒法中。初時問答。既已發菩提願。雲何悔罪之後。復令發於四弘。豈不招重繁之過。

  答。菩提心者。非止一發。惟應數發。令菩提心相續不斷。況前是審因。今是秉法。前是發心向道。今是誓鎧莊嚴。豈雲重復。且如先已請師。像前復請。又如授比丘戒。屏問遮難。僧中復問。亦可雲重繁耶。

  問。既謂機感有殊。授法不一。則若簡若繁。俱無乖舛。既謂增設科條。義因文隱。則直宗一轍。更為痛快。何必會三傢成一式。方為契理契機。

  答。理無多致。機貴隨宜。直宗一轍。其說甚當。但根器不同。習性各別。始予獨遵慈氏羯磨。往往有嫌其太略者。既法可融通。何妨參酌。乃敢折衷。會三為一。但用經論成言。更不別加文飾。三典現並流通。想是機宜有在。聊順一時之機。匪敢執今非古。可用與否。一任後賢。

毗尼後集問辯

湘鄉龔定瀛施錢四千二百文敬刻此卷連圈計字二千一百七十五個

同治十三年夏六月金陵刻經處識

毗尼後集問辯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藏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