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攝頌

助印经书
    菩提道次第攝頌

          宗喀巴大師造頌

          比丘法尊敬譯

大科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回向分。

初又分二:初、敬禮師承;二、明所詮殊勝。

初又分五:初、禮敬釋迦大師;二、禮敬慈氏文殊;三、禮敬龍猛無著;

     四、禮敬阿底峽尊者;五、敬禮一切善知識。

今初禮敬釋迦大師

  無邊福聚所生身,無量眾生樂聞語,

  正觀無盡所知意,釋迦尊王我敬禮。

二禮敬慈氏

  無上大師最勝子,荷負如來事業擔,

  遍遊佛剎利有情,慈氏文殊我敬禮。

三禮敬龍猛無著

  極難悟解大般若,如義善釋贍部嚴,

  名稱遍滿三世間,龍猛無著我敬禮。

四禮敬阿底峽尊者

  從二大士善傳來,深見廣行二種道,

  遍攝圓滿無錯謬,敬禮教藏阿底峽。

五敬禮一切善知識

  能視無邊聖教眼,趣向解脫最勝道,

  哀愍權巧勤開演,敬禮一切善知識。

二明所詮殊勝分三:初、明清凈法源譬喻稱贊;二、明詮義殊勝、總勸受持;

         三、明說聽勝利。

今初、明清凈法源譬喻稱贊

  一切智者頂上嚴,名稱幢幡極顯耀,

  龍猛無著善傳來,圓滿菩提道次第,

  能滿一切眾生願,故名如意摩尼王,

  遍攝一切正法流,是故亦名善說海。

二明詮義殊勝總勸受持

  通達聖教無相違,能知佛語皆教授,

  速得如來甚深意,極大罪惡自消亡。

  是故印藏諸大德,咸共依此勝教授,

  由此三士道次第,寧有智人不歡喜。

三明說聽勝利

  總攝佛經心藏義,能得一次善講聞,

  說聽一切正法福,悉能攝盡應思惟。

二正宗分分二:初、依止善知識法;二、依止已修心之次第。

初、又分二:初、意樂依止及加行依止;二、別修法供養。

今初、意樂依止及加行依止

  所有現後諸福聚,其能最初成就者,

  謂由意樂及加行,如法親近善知識。

二、別修法供養

  縱至命緣終不舍,如教修行法供養,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二、修心之次第分二:初念暇身難得易失勸取堅實;二、受持心要之次第。

今初念暇身難得易失勸取堅實

  暇身勝過如意寶,唯有今生始獲得,

  難得易失如空電,思已則覺世間事,

  徒勞無益如揚糠,故應晝夜取堅實,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二、受持心要之次第分三:一於共小士道修心次第;二於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三大士道修心次第。

初又分四:一念惡趣苦皈依三寶受諸學處;二思維業果如理取舍;

     三凈修三業;四依四力懺罪。

今初念惡趣苦皈依三寶受諸學處

  死後難保不墮落,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終不毀犯諸學處。

二思維業果如理取舍

  復應善思諸業果,如理取舍乃能辦,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三凈修三業

  若未獲得眾德身,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凈修三業諸垢染。

四依四力懺罪

  懺悔業障尤切要,故應恒時依四力,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二於共中士道修心次第分二:初思惟苦集二諦;二希求出離斷生死因。

今初思惟苦集二諦

  若不思惟苦諦失,終不能發解脫欲,

  若不思惟集流轉,則不能斷生死根。

二、希求出離斷生死因

  應厭三有希出離,瞭達生死系縛因,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三大士道修心次第分二:初發菩提心;二發心已學大乘行。

今初發菩提心

  大乘道命為發心,是菩薩行根本依,

  能轉資糧如金汁,攝納眾善為福藏,

  菩薩如是善瞭知,以菩提心為心要,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二發心已學大乘行之法分二:初總修菩薩行之次第;二別修金剛乘道。

初又分二:初總修六度之法;二別修止觀之法。

初又分六:初修佈施;二修戒;三修忍;四修精進;五修靜慮;六修慧。

今初修佈施

  施滿眾願如意珠,斬除慳結最勝劍,

  無怯勇悍佛子行,揚名十方此為本,

  如是知已身財善,佈施妙道智應學,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二修戒

  屍羅如水洗惡行,亦如月光除熱惱,

  處眾威嚴如須彌,不作恐怖眾生敬,

  如是知已正受戒,智者應護如眼目,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三修忍

  忍為力士妙莊嚴,除煩惱炎勝難行,

  如金翅鳥降嗔蛇,遮粗語刀為甲胄,

  如是知已勝忍鎧,種種方便應擐披,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四修精進

  若擐精進不退鎧,教證德增如初月,

  一切威儀不唐捐,隨所作事悉成辦,

  如是知已遣懈怠,應發菩薩大精進,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五修靜慮

  靜慮轉心如輪王,安住無動如山嶽,

  起定遍緣一切善,能引身心輕安樂,

  如是知已瑜伽王,摧伏散亂常修定,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六修慧

  慧照深性如眼目,能出生死最勝道,

  超一切經功德藏,能除癡暗第一燈,

  如是知已諸智者,應當勤修此妙道,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二別修止觀之法分三:初明止觀法修中觀慧;二修止觀雙運道;

          三修智慧方便雙運道。

今初明止觀法修中觀慧

  若唯修習專住定,終不能斷生死本,

  若離寂止但修觀,亦不能除諸煩惱,

  故須通達真實慧,乘以無動寂止馬,

  執持離邊中觀劍,破除一切邊執陣。

  如理觀察廣大慧,通達真實令增長,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二修止觀雙運道

  非僅專住能引定,即由如理正觀察,

  亦見能引真實義,無動堅固三摩地,

  故諸智者應勤修,止觀雙運最希有,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三修智慧方便雙運道

  在定修空如太虛,後得觀空同幻事,

  稱贊雙運慧方便,能往菩薩行彼岸,

  如是知已諸智者,不以少分道自滿,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二別修金剛乘道分二:初修共道已依師入密;二修習圓滿教授。

今初修共道已依師入密

  如是因果二大乘,勝道所須共行道,

  如實生已依導師,趣入續部廣大海。

二修習圓滿教授

  修習圓滿勝教授,得此暇身不唐捐,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三回向分

  正為自心修習故,兼為利益餘善士,

  諸佛所愛圓滿道,淺易宣說所獲福,

  維願一切諸有情,永不離此清凈道,

  至尊恩師發是願,欲解脫者如是發。

【附記】

  《菩提道次第攝頌》,宗喀巴造。印度阿底峽尊者在西藏建立噶當派,造《菩提道炬論》。宗喀巴繼承瞭噶當派的顯教理論,造《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和《攝頌》是取廣論之精華的攝略本,而形成大中小三種本,以利學人。

  此《攝頌》系法尊法師由藏譯漢。安欽胡圖克圖曾於一九三九年在北京菩提學會講解此頌,觀空法師度語,周叔迦筆受,印有單行本。

  宗喀巴為青海人,年十二、三即入西藏。其母念之,割發寄書雲:昔別離時,我發尚黑,今頭已白,冀返相聚。而大師在藏弘宣佛法利樂眾生,不能得返,乃復書雲:念報母恩,應返省覲,而今不得行;況若返者,亦唯願母信受佛法。今寄此頌,願依此修行,我所修行一切次第,皆攝其中。願母成佛故,亦願母修此法。其頌者即此本也。(見《菩提道次攝頌略解》)

【錄自:法音雜志】

    菩提道次第攝頌

        宗喀巴大師造頌

        比丘法尊譯

大科分二:初、依止善知識;二、依止已、修心之次第。

初、依止善知識分二:初思維依止之勝利及不依止之過患;二、依止之法。

今初

  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

  依止違法斷善根,如理事師求加持。

二、依止之法分二:初、意樂依止;二、加行依止。

今初

  一切時處普攝護,諸善知識真佛身,

  但觀功德毋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

二、加行依止。

  殷重敬信為意樂,身命財物如教修,

  殊勝供養作加行,唯令師喜求加持。

二、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分二:初、於暇滿身勸受心要;二、正取心要之法。

今初

  八難既離十圓滿,小大顯密總能修,

  後恐此身難再得,願受心要求加持。

二、正取心要之法分三:初、於共小士道修心次第;二、於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三、於大士道修心次第。

初、於共小士道修心次第分四:初、思維死無常;二、思維惡趣苦;三、歸依三寶;

              四、於業果生決定信、並依四力懺罪。

今初

  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舍,速修妙法求加持。

二、思維惡趣苦。

  無始所集不善業,死墮惡趣不自由,

  若墮當受寒熱等,思苦難忍求加持。

三、歸依三寶。

  能除眾怖作依怙,真實不虛無他方,

  虔皈三寶受學處,總別遵行求加持。

四、於業果生決定信並依四力懺罪。

  黑白業感苦樂果,各別應受勤止作,

  別於無始所集罪,四力對治求加持。

二、共中士道修心次第分四:初、思惟生死過患(苦諦);二、思維流轉生死之因

             (集諦);三、生起希求解脫心(滅諦);

             四、修學三學(道諦)。

今初、思惟生死過患(苦諦)

  此生勤修白業因,一得人天賢善身,

  自性之苦不能越,願出輪回求加持。

二、思維流轉生死之因(集諦)。

  有海飄流不自由,作此惡劇是惑業,

  業復依於煩惱起,誓誅惑仇求加持。

三、生起希求解脫心(滅諦)。

  業惑增上成流轉,結生相續系縛堅,

  離此當得無漏樂,勤希解脫求加持。

四、修學三學(道諦)。

  為脫有苦依三學,出傢身德佛所稱,

  生生願持解脫戒,如護眼珠求加持。

三、於大士道修心次第分三:初、入大乘之理趣;二、發菩提心之軌則;

             三、發心已修菩薩行之法。

今初

  但求解脫雖可得,惜於自利且未圓,

  願修能滿二利行,入大乘道求加持。

二、發菩提心之軌則分二:初、發菩提心之修法;二、受持菩提心。

初、發菩提心之修法有二:初、由因果七教授門修法(依阿底峽所傳修菩提心法)。

            二、由自他互換門修法(依寂天菩薩所傳修菩提心法)。

初、由因果七教授門修法分二:初、利他心修法;二、希求菩提之心修法。

初、利他心修法分二:初、成立菩提心之基;二、正修發菩提心。

初、成立菩提心之基分二:初、於一切有情修等舍;二、於一切有情修悅意慈。

今初

  恩怨中庸今雖現,思量各各無決定,

  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舍心求加持。

二、於一切有情修悅意慈分三:初、修知母;二、修念恩;三、修報恩。

今初

  生死流轉無其始,入胎受生亦無初,

  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

二、修念恩。

  今生愛我母為最,眾母愛護亦如之,

  思此厚恩未能報,憶念母恩求加持。

三、修報恩。

  若知有恩尤棄舍,似我下劣更有誰,

  是故圖報當拔苦,並予勝樂求加持。

二、正修發菩提心分三:初、修慈;二、修悲;三、修增上意樂。

今初

  有恩母等乏安樂,我以身財善根施,

  願諸有情皆得樂,一切圓具求加持。

二、修悲。

  母等眾生苦所逼,苦因苦果願盡離,

  縱有餘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三、修增上意樂。

  一切世間諸有情,獲無漏樂斷苦根,

  我應決定如是作,願速堪能求加持。

二、希求菩提之心修法。

  任運成辦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誰,

  以此為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

二、由自他互換門修法分三:初、自他平等修法;二、自他相換修法。三、修取舍法。

今初

  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

  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二、自他相換修法。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為萬善本,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相換求加持。

三、修取舍法。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

  如風去來行取舍,由此發心求加持。

二、受持菩提心。

  為令發心長不退,念其勝利日六修,

  斷四黑法依白法,如理勤行求加持。

三、發心已、修菩薩行之法分二:初、總修大乘法;二、別修金剛乘法。

初、總修大乘法分二:初、受菩薩戒之法;二、受已修學之法。

今初

  成就利他發宏誓,為速圓滿此誓願,

  進受大戒起大行,勤猛修學求加持。

二、受已修學之法分二:初、成熟自相續修六度法;二、成熟他相續修四攝法。

初、成熟自相續修六度法分六:初、修佈施法;二、修戒法;三、修忍法;

              四、修精進法;五、修靜慮法;六、修慧法。

今初

  身命資具三世善,各隨所願施有情,

  從心變現以佈施,舍心增廣求加持。

二、修戒法。

  別解脫等諸律儀,舍命不犯罪惡行,

  若遮若性微細罪,羞恥防護求加持。

三、修忍法。

  人及非人四大種,所作損惱多相逼,

  斷除嗔恚不與較,觀業忍受求加持。

四、修精進法。

  既為利他求菩提,無量艱辛經劫海,

  於諸難行無怯倦,著精進鎧求加持。

五、修靜慮法。

  念知堅固除沉掉,心緣一境生輕安,

  身心於善有堪能,隨意得止求加持。

六、修慧法。

  以分別智觀法性,即由觀力引輕安,

  復從輕安發深觀,願生此慧求加持。

二、成熟他相續修四攝法。

  由施攝眾成眷屬,說如法語示利行,

  以身作則現同事,四攝利他求加持。

二、別修金剛乘法分四:初、成就深咒道器依師受灌頂;二、清凈三昧耶律儀;

           三、二種次第修法;四、發願速證果。

今初

  已修共道成法器,當求具德阿舍黎,

  為入秘密勝上乘,受四灌頂求加持。

二、清凈三昧耶律儀。

  所受真言諸密戒,若善守護易成就,

  不守決當墮地獄,舍命珍護求加持。

三、二種次第修法分二:初、生起次第修法;二、圓滿次第修法。

今初

  凈凡死有中有生,能於道果二位中,

  成辦法報化三身,生初次第求加持。

二、圓滿次第修法。

  業風悉入心無壞,現證幻身及光明,

  並雙運道第二次,圓滿諸行求加持。

四、發願速證果。

  如虹澄凈金剛身,離障俱生空樂意,

  和合雙運金剛持,願速證得求加持。

     菩提道次第攝頌(亦名加被聚化論)

        宗喀巴大師造頌

        比丘法尊譯

大科分四:初、依止善知識法;二、修心之次第;三、祈禱修道順緣成就

     違緣消滅;四、發願恒不離師及求證果位。

今初

  諸功德本謂如理,依止恩師是道基,

  善瞭知已多策勵,恭敬親近祈加持。

二、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分二:初於念暇身勸受心要;二、取心要之法。

今初

  偶一得此暇滿身,知極難得具大義,

  遍諸晝夜恒無間,生取堅心願加持。

二、取心要之法分三:一於共小士道修心次第;二於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三大士道修心次第。

初於共小士道修心次第分二:初、念死無常及黑白業果;二、止惡修善。

今初

  身命動搖如水泡,速疾壞滅當念死,

  死後如影隨於形,黑白業果恒隨逐。

二、止惡修善

  獲定解已於罪聚,雖諸小惡亦應除,

  勤修一切妙善聚,常不放逸祈加持。

二、於共中士道修心次第分二:初、見三有過患生取解脫心;二、抉擇解脫道體。

今初

  受用無厭眾苦門,不可保信三有樂,

  見過患已當希求,解脫妙樂願加持。

二、抉擇解脫道體

  清凈意樂所引發,正念正知不放逸,

  聖教根本別解脫,修為堅實祈加持。

三、於大士道修心次第分二:初、修菩提心;二、修菩薩行。

今初

  如自沉沒三有海,慈母眾生悉如是,

  見己荷度眾生擔,修菩提心願加持。

二、修菩薩行分二:初、依顯教修法;二依密教修法。

初、依顯教修法分二:初、菩薩行總修;二、後二度別修法。

今初

  發心若不學三戒,當知定不證菩提,

  故應勤發大精進,學菩薩戒祈加持。

二、後二度別修法

  散馳邪境令寂滅,如理觀察真實義,

  寂止妙觀雙運道,速當生起願加持。

二、依密教修法分三:初、成熟密乘法器;二、清凈戒律;三、修二次第。

今初

  善修共道成法器,乘中最勝金剛乘,

  諸善丈夫勝道階,願速趣入祈加持。

二、清凈戒律

  而時二種成就本,謂獲凈律三昧耶,

  願獲真實決定解,舍命守護祈加持。

三、修二次第

  次正通達續部心,二次宗要善勤習,

  四部瑜珈不放漫,如師教修願加持。

三、祈禱修道順緣成就違緣消滅

  願說如是妙道師,及正修伴堅固住,

  內外一切諸障礙,速疾息滅祈加持。

四、發願恒不離師及求證果位

  願一切生不舍離,善師受用正法樂,

  圓滿道第諸功德,速證勝位金剛持。

    菩提道次第攝受求加持頌

           宗喀巴大師造

           能海上師譯

  南無第二法王、無上悲智、雪山善巧、賢慧普聞、文殊應化、根本大師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頂禮,伏乞一切時處普垂攝護!

具德根本無上大寶師    安住於我頂尖蓮月輪

大恩難得門中隨攝引    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接引無比教主薄伽梵    補處菩薩至極不敗尊

如來授記聖者無著師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啟

莊嚴南洲善巧天親主    獲得中道聖者解脫軍

住入信地解脫勝軍師    世間眼目三尊作白啟

無比善說滅諸戲論主    普攝眾智勝者妙吉祥

觀甚深意至聖龍樹師    妙說頂嚴三尊作白啟

能成眾德之體具恩師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觀察已恒時奮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偶一獲此圓滿有暇身    最極難得大事瞭知竟

日夜恒時抉擇心堅固    生起相續不絕求加持

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    迅急壞滅必死應思維

死已如影隨形黑白業    引起後果決定獲不異

如是知已一切諸惡業    細而又細亦復令斷離

眾善資糧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受用無厭一切眾苦門    世間滿足深險罪業坑

堅意遠離解脫安樂永    意樂廣大生起求加持

即此清凈出離慧引起    正知正見大大不放逸

聖教根本別別解脫戒    堅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如我淪落生死固如是    眾生父母陷溺亦如之

見已解脫諸趣擔負荷    發起菩提勝心求加持

僅唯發心不受菩薩戒    或受不修亦難成菩提

能善觀已佛子三聚戒    起大精進受學求加持

心趣倒境動搖能作止    且於正義如理起尋思

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    速急相續生起求加持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    一切乘中最勝金剛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習修    決定穩速入道求加持

此時二種悉地成就體    宣說清凈誓語三昧耶

無諂誑心決定獲得已    勝於生命守護求加持

此後密部心要二次第    凡諸津要觀行務精勤

勝義瑜珈四次不動搖    準如師教修行求加持

如此妙道依止善知識    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

一切內外魔障中斷類    隨即消滅清凈求加持

出生萬善恩師永不離    諸法資財受用悉具備

地道一切功德圓滿已    持金剛位唯願穩速登

菩提道次第攝頌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藏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