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隨緣真如與不變真如。(一)不守自性,隨染緣而生染法,隨凈緣而生凈法者,稱為隨緣真如。(二)隨緣而為萬差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稱為不變真如。前者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是為安立真如;后者本來寂滅無為而離諸相,乃非安立真如。隨緣真如如波,不動真如如水,不變之水起波相,而隨緣之波不失水性。以隨緣真如故,真如即萬法;以不變真如故,萬法即真如。[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
(二)指離言真如與依言真如。(一)真如之本體唯為觀智之境,離一切言說之相者,稱為離言真如。(二)真如之相狀可依言說而分別者,稱為依言真如。[大乘起信論]
(三)一空真如與不空真如。(一)謂其自體真空虛明而離一切諸妄染,如虛空之空。(二)乃其自體具一切之性功德,如虛空含有一切萬象。[大乘起信論]
(四)在纏真如與出纏真如。(一)凡夫之真如實性為無量煩惱系縛而不顯者,稱為在纏真如。(二)佛菩薩之真如實性出煩惱之系縛,稱為出纏真如。前者名為如來藏,后者名為法身。[勝鬘經、理趣分述贊卷下]
(五)有垢真如與無垢真如。(一)真如之體,雖覆于煩惱,然其本來清凈,如泥中之蓮,不染于污,此為有垢真如,又稱自性真如,亦即在纏真如。(二)佛果所顯之理體,清凈而不覆于惑,如望月之清凈圓滿,此為無垢真如,又稱清凈真如,亦即出纏真如。[攝大乘論卷五(真諦)](參閱‘真如’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