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阿毗達磨俱舍論

助印经书
阿毗達磨俱舍論

  尊者世親造 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界品第一

  諸一切種諸冥滅  拔眾生出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  對法藏論我當說

  論曰。今欲造論。為顯自師其體尊高超諸聖眾。故先贊德方申敬禮。諸言所表謂佛世尊。此能破闇故稱冥滅。言一切種諸冥滅者。謂滅諸境一切品冥。以諸無知能覆實義及障真見。故說為冥。唯佛世尊得永對治於一切境一切種冥。證不生法故稱為滅。聲聞獨覺雖滅諸冥。以染無知畢竟未斷故非一切種。所以者何。由於佛法極遠時處及諸義類無邊差別。不染無知猶未斷故。已贊世尊自利德滿。次當贊佛利他德圓。拔眾生出生死泥者。由彼生死是諸眾生沉溺處故難可出故。所以譬泥。眾生於中淪沒無救。世尊哀愍隨授所應正法教手拔濟令出。已贊佛德。次申敬禮。敬禮如是如理師者。稽首接足故稱敬禮。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雲如是。如實無倒教授誡勖。名如理師。如理師言顯利他德。能方便說如理正教。從生死泥拔眾生出。不由威力與願神通。禮如理師欲何所作。對法藏論我當說者。教誡學徒故稱為論。其論者何。謂對法藏。何謂對法。頌曰。

  凈慧隨行名對法  及能得此諸慧論

  論曰。慧謂擇法。凈謂無漏。凈慧眷屬名曰隨行。如是總說無漏五蘊名為對法。此則勝義阿毗達磨。若說世俗阿毗達磨即能得此。諸慧及論。慧謂得此有漏修慧思聞生得慧及隨行。論謂傳生無漏慧教。此諸慧論。是彼資糧故亦得名阿毗達磨。釋此名者能持自相。故名為法。若勝義法唯是涅槃。若法相法通四聖諦。此能對向或能對觀。故稱對法。已釋對法。何故此論名對法藏。頌曰。

  攝彼勝義依彼故  此立對法俱舍名

  論曰。由彼對法論中勝義入此攝故。此得藏名。或此依彼。從彼引生。是彼所藏。故亦名藏。是故此論名對法藏。何因說彼阿毗達磨。誰復先說阿毗達磨。而今造論恭敬解釋。頌曰。

  若離擇法定無餘  能滅諸惑勝方便

  由惑世間漂有海  因此傳佛說對法

  論曰。若離擇法無勝方便能滅諸惑。諸惑能令世間漂轉生死大海。因此傳佛說彼對法。欲令世間得擇法故。離說對法。弟子不能於諸法相如理簡擇。然佛世尊處處散說阿毗達磨。大德迦多衍尼子等諸大聲聞結集安置。猶如大德法救所集無常品等鄔拖南頌。毗婆沙師傳說如此。何法名為彼所簡擇。因此傳佛說對法耶。頌曰。

  有漏無漏法  除道餘有為

  於彼漏隨增  故說名有漏

  無漏謂道諦  及三種無為

  謂虛空二滅  此中空無礙

  擇滅謂離系  隨系事各別

  畢竟礙當生  別得非擇滅

  論曰。說一切法略有二種。謂有漏無漏。有漏法雲何。謂除道諦餘有為法。所以者何。諸漏於中等隨增故。緣滅道諦諸漏雖生。而不隨增故非有漏。不隨增義隨眠品中自當顯說。已辯有漏。無漏雲何。謂道聖諦及三無為。何等為三。虛空二滅。二滅者何。擇非擇滅。此虛空等三種無為及道聖諦。名無漏法。所以者何。諸漏於中不隨增故。於略所說三無為中。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擇滅即以離系為性。諸有漏法遠離系縛證得解脫。名為擇滅。擇謂簡擇即慧差別。各別簡擇四聖諦故。擇力所得滅名為擇滅。如牛所駕車名曰牛車。略去中言故作是說。一切有漏法同一擇滅耶。不爾。雲何隨系事別。謂隨系事量。離系事亦爾。若不爾者於證見苦所斷煩惱滅時。應證一切所斷諸煩惱滅。若如是者。修餘對治則為無用。依何義說滅無同類。依滅自無同類因義亦不與他。故作是說。非無同類。已說擇滅。永礙當生得非擇滅。謂能永礙未來法生。得滅異前名非擇滅。得不因擇但由闕緣。如眼與意專一色時餘色聲香味觸等謝。緣彼境界五識身等。住未來世畢竟不生。由彼不能緣過去境。緣不具故得非擇滅。於法得滅應作四句。或於諸法唯得擇滅。謂諸有漏過現生法。或於諸法唯非擇滅。謂不生法無漏有為。或於諸法俱得二滅。謂彼不生諸有漏法。或於諸法不得二滅。謂諸無漏過現生法。如是已說三種無為。前說除道餘有為法。是名有漏。何謂有為。頌曰。

  又諸有為法  謂色等五蘊

  亦世路言依  有離有事等

  論曰。色等五蘊謂初色蘊乃至識蘊。如是五法具攝有為。眾緣聚集共所作故。無有少法一緣所生。是彼類故。未來無妨。如乳如薪。此有為法亦名世路。已行正行當行性故。或為無常所吞食故。或名言依。言謂語言。此所依者即名俱義。如是言依具攝一切有為諸法。若不爾者應違品類足論所說。彼說言依十八界攝。或名有離。離謂永離。即是涅槃。一切有為有彼離故。或名有事。以有因故。事是因義。毗婆沙師傳說如此。如是等類是有為法差別眾名。於此所說有為法中。頌曰。

  有漏名取蘊  亦說為有諍

  及苦集世間  見處三有等

  論曰。此何所立。謂立取蘊亦名為蘊。或有唯蘊而非取蘊。謂無漏行。煩惱名取。蘊從取生故名取蘊。如草糠火。或蘊屬取故名取蘊。如帝王臣。或蘊生取故名取蘊。如花果樹。此有漏法亦名有諍。煩惱名諍。觸動善品故。損害自他故。諍隨增故。名為有諍。猶如有漏。亦名為苦。違聖心故。亦名為集。能招苦故。亦名世間。可毀壞故。有對治故。亦名見處。見住其中隨增眠故。亦名三有。有因有依三有攝故。如是等類是有漏法隨義別名。如上所言。色等五蘊名有為法。色蘊者何。頌曰。

  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無表

  論曰。言五根者。所謂眼耳鼻舌身根。言五境者。即是眼等五根境界。所謂色聲香味所觸。及無表者。謂無表色。唯依此量立色蘊名。此中先應說五根相。頌曰。

  彼識依凈色  名眼等五根

  論曰。彼謂前說色等五境。識即色聲香味觸識。彼識所依五種凈色。如其次第應知。即是眼等五根。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眼謂內處四大所造凈色為性。如是廣說。或復彼者。謂前所說眼等五根。識即眼耳鼻舌身識。彼識所依五種凈色名眼等根。是眼等識所依止義。如是便順品類足論。如彼論說。雲何眼根。眼識所依凈色為性。如是廣說。已說五根。次說五境。頌曰。

  色二或二十  聲唯有八種

  味六香四種  觸十一為性

  論曰。言色二者。一顯二形。顯色有四。青黃赤白。餘顯是此四色差別。形色有八。謂長為初不正為後。或二十者。即此色處復說二十。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雲煙塵霧影光明闇。有餘師說。空一顯色第二十一。此中正者。謂形平等。形不平等名為不正。地水氣騰說之為霧。日焰名光。月星火藥寶珠電等諸焰名明。障光明生於中餘色可見名影。翻此為闇。餘色易瞭故今不釋。或有色處有顯無形。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或有色處有形無顯。謂長等一分身表業性。或有色處有顯有形。謂所餘色。有餘師說。唯光明色有顯無形。現見世間青等色處有長等故。如何一事具有顯形。由於此中俱可知故。此中有者是有智義非有境義。若爾身表中亦應有顯智。已說色處。當說聲處。聲唯八種。謂有執受。或無執受大種為因。及有情名非有情名差別為四。此復可意及不可意差別成八。執受大種為因聲者。謂言手等所發音聲。風林河等所發音聲。名無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聲。謂語表業。餘聲則是非有情名。有說。有聲通有執受及無執受大種為因。如手鼓等合所生聲。如不許一顯色極微二四大造。聲亦應爾。已說聲處。當說味處。味有六種。甘醋醎辛苦淡別故。已說味處。當說香處。香有四種。好香惡香等不等香有差別故。本論中說。香有三種。好香惡香及平等香。已說香處。當說觸處。觸有十一。謂四大種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及冷饑渴。此中大種後當廣說。柔軟名滑。粗強為澀。可稱名重。翻此為輕。暖欲名冷。食欲名饑。飲欲名渴。此三於因立果名故。作如是說。如有頌言。

  諸佛出現樂  演說正法樂

  僧眾和合樂  同修勇進樂

  於色界中無饑渴觸有所餘觸。彼界衣服別不可稱。聚則可稱。冷暖於彼雖無能損而有能益。傳說如此。此中已說多種色處。有時眼識緣一事生。謂於爾時各別瞭別。有時眼識緣多事生。謂於爾時不別瞭別。如遠觀察軍眾山林無量顯形珠寶聚等。應知耳等諸識亦爾。有餘師說。身識極多緣五觸起。謂四大種滑等隨一。有說。極多總緣一切十一觸起。若爾五識總緣境故。應五識身取共相境非自相境。約處自相。許五識身取自相境非事自相斯有何失。今應思擇。身舌二根兩境俱至。何識先起。隨境強盛彼識先生。境若均平舌識先起。食飲引身令相續故。已說根境及取境相。無表色相今次當說。頌曰。

  亂心無心等  隨流凈不凈

  大種所造性  由此說無表

  論曰。亂心者。謂此餘心。無心者。謂入無想及滅盡定。等言顯示不亂有心。相似相續說名隨流。善與不善名凈不凈。為簡諸得相似相續。是故復言大種所造。毗婆沙說。造是因義。謂作生等五種因故。顯立名因故言由此。無表雖以色業為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瞭知。故名無表。說者顯此是師宗言。略說表業及定所生善不善色名為無表。既言無表大種所造。大種雲何。頌曰。

  大種謂四界  即地水火風

  能成持等業  堅濕暖動性

  論曰。地水火風能持自相及所造色。故名為界。如是四界亦名大種。一切餘色所依性故。體寬廣故。或於地等增盛聚中。形相大故。或起種種大事用故。此四大種能成何業。如其次第能成持攝熟長四業。地界能持。水界能攝。火界能熟。風界能長。長謂增盛。或復流引。業用既爾。自性雲何。如其次第即用堅濕暖動為性。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暖性。風界動性。由此能引大種造色。令其相續生至餘方。如吹燈光。故名為動。品類足論及契經言。雲何名風界。謂輕等動性。復說輕性為所造色。故應風界動為自性。舉業顯體故亦言輕。雲何地等地等界別。頌曰。

  地謂顯形色  隨世想立名

  水火亦復然  風即界亦爾

  論曰。地謂顯形。色處為體。隨世間想假立此名。由諸世間相示地者。以顯形色。而相示故。水火亦然。風即風界。世間於動立風名故或如地等隨世想名。風亦顯形。故言亦爾。如世間說黑風團風。此用顯形。表示風故。何故此蘊無表為後說為色耶。由變壞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由變壞故名色取蘊。誰能變壞。謂手觸故即便變壞。乃至廣說。變壞即是可惱壞義。故義品中作如是說。

  趣求諸欲人  常起於希望

  諸欲若不遂  惱壞如箭中

  色復雲何欲所惱壞。欲所擾惱變壞生故。有說。變礙故名為色。若爾極微應不名色。無變礙故。此難不然。無一極微各處而住。眾微聚集變礙義成。過去未來應不名色。此亦曾當有變礙故。及彼類故。如所燒薪。諸無表色應不名色。有釋。表色有變礙故。無表隨彼亦受色名。譬如樹動影亦隨動。此釋不然。無變礙故。又表滅時無表應滅。如樹滅時影必隨滅。有釋所依大種變礙故。無表業亦得色名。若爾所依有變礙故。眼識等五應亦名色。此難不齊。無表依止大種轉時。如影依樹光依珠寶。眼等五識依眼等時則不如是。唯能為作助生緣故。此影依樹光依寶言。且非符順毗婆沙義。彼宗影等顯色極微。各自依止四大種故。設許影光依止樹寶。而無表色不同彼依。彼許所依大種雖滅而無表色不隨滅故。是故所言未為釋難。復有別釋彼所難言。眼識等五所依不定。或有變礙。謂眼等根。或無變礙。謂無間意。無表所依則不如是。故前所難定為不齊。變礙名色理得成就。頌曰。

  此中根與境  許即十處界

  論曰。此前所說色蘊性中。許即根境為十處界。謂於處門立為十處。眼處色處廣說乃至身處觸處。若於界門立為十界。眼界色界廣說乃至身界觸界。已說色蘊並立處界。當說受等三蘊處界。頌曰。

  受領納隨觸  想取像為體

  四餘名行蘊  如是受等三

  及無表無為  名法處法界

  論曰。受蘊謂三。領納隨觸。即樂及苦不苦不樂。此復分別成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想蘊謂能取像為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此復分別成六想身。應如受說。除前及後色受想識。餘一切行名為行蘊。然薄伽梵於契經中說六思身為行蘊者。由最勝故。所以者何。行名造作。思是業性造作義強。故為最勝。是故佛說若能造作有漏有為名行取蘊。若不爾者。餘心所法及不相應。非蘊攝故。應非苦集。則不可為應知應斷。如世尊說。若於一法未達未知。我說不能作苦邊際。未斷未滅說亦如是。是故定應許除四蘊餘有為行皆行蘊攝。即此所說受想行蘊。及無表色。三種無為。如是七法。於處門中立為法處。於界門中立為法界。已說受等三蘊處界。當說識蘊並立處界。頌曰。

  識謂各瞭別  此即名意處

  及七界應知  六識轉為意

  論曰。各各瞭別彼彼境界。總取境相故名識蘊。此復差別有六識身。謂眼識身至意識身。應知如是所說識蘊。於處門中立為意處。於界門中立為七界。謂眼識界至意識界。即此六識轉為意界。如是此中所說五蘊。即十二處並十八界。謂除無表諸餘色蘊即名十處。亦名十界。受想行蘊無表無為總名法處。亦名法界。應知識蘊即名意處。亦名七界。謂六識界及與意界。豈不識蘊唯六識身。異此說何復為意界。更無異法。即於此中頌曰。

  由即六識身  無間滅為意

  論曰。即六識身無間滅已。能生後識故名意界。謂如此子即名餘父。又如此果即名餘種。若爾實界應唯十七或唯十二。六識與意更相攝故。何緣得立十八界耶。頌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應知

  論曰。如五識界。別有眼等五界為依。第六意識無別所依。為成此依故說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應知各六界成十八。若爾無學最後念心應非意界。此無間滅後識不生。非意界故。不爾。此已住意性故。闕餘緣故後識不生。此中蘊攝一切有為。取蘊唯攝一切有漏。處界總攝一切法盡。別攝如是。總攝雲何。頌曰。

  總攝一切法  由一蘊處界

  攝自性非餘  以離他性故

  論曰。由一色蘊意處法界。應知總攝一切法盡。謂於諸處就勝義說。唯攝自性不攝他性。所以者何。法與他性恒相離故。此離於彼。而言攝者。其理不然。且如眼根。唯攝色蘊眼處眼界苦集諦等。是彼性故。不攝餘蘊餘處界等。離彼性故。若於諸處就世俗說。應知亦以餘法攝餘。如四攝事攝徒眾等。眼耳鼻三處各有二。何緣界體非二十一。此難非理。所以者何。頌曰。

  類境識同故  雖二界體一

  論曰。類同者。謂二處同是眼自性故。境同者。謂二處同用色為境故。識同者。謂二處同為眼識依故。由此眼界雖二而一。耳鼻亦應如是安立。若爾何緣生依二處。頌曰。

  然為令端嚴  眼等各生二

  論曰。為所依身相端嚴故。界體雖一而兩處生。若眼耳根處唯生一。鼻無二穴身不端嚴。此釋不然。若本來爾誰言醜陋。又貓鴟等雖生二處有何端嚴。若爾三根何緣生二。為所發識明瞭端嚴。現見世間。閉一目等瞭別色等便不分明。是故三根各生二處。已說諸蘊及處界攝。當說其義。此蘊處界別義雲何。頌曰。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論曰。諸有為法和合聚義是蘊義。如契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由此聚義蘊義得成。於此經中。無常已滅名過去。若未已生名未來。已生未謝名現在。自身名內。所餘名外。或約處辯。有對名粗。無對名細。或相待立。若言相待。粗細不成。此難不然。所待異故。待彼為粗未嘗為細。待彼為細未嘗為粗。猶如父子苦集諦等染污名劣。不染名勝。去來名遠。現在名近。乃至識蘊應知亦然。而有差別。謂依五根名粗。唯依意根名細。或約地辯。毗婆沙師所說如是。大德法救復作是言。五根所取名粗色。所餘名細色。非可意者名劣色。所餘名勝色。不可見處名遠色。在可見處名近色。過去等色如自名顯受等亦然。隨所依力應知遠近粗細同前。心心所法生長門義是處義。訓釋詞者。謂能生長心心所法故名為處。是能生長彼作用義。法種族義是界義。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此中種族是生本義。如是眼等誰之生本。謂自種類同類因故。若爾無為應不名界。心心所法生之本故。有說。界聲表種類義。謂十八法種類自性各別不同名十八界。若言聚義是蘊義者。蘊應假有。多實積集共所成故。如聚如我。此難不然。一實極微亦名蘊故。若爾不應言聚義是蘊義。非一實物有聚義故。有說。能荷重擔義是蘊義。由此世間說肩名蘊。物所聚故。或有說者。可分段義是蘊義。故世有言。汝三蘊還我當與汝。此釋越經。經說聚義是蘊義故。如契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等。廣說如前。若謂此經顯過去等一一色等各別名蘊。是故一切過去色等一一實物各各名蘊。此執非理。故彼經言。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蘊故。是故如聚。蘊定假有。若爾應許諸有色處亦是假有。眼等極微。要多積聚成生門故。此難非理。多積聚中一一極微。有因用故。若不爾者。根境相助共生識等。應非別處。是則應無十二處別。然毗婆沙作如是說。對法諸師若觀假蘊。彼說極微一界一處一蘊少分。若不觀者。彼說極微即是一界一處一蘊。此應於分假謂有分。如燒少衣亦說燒衣。何故世尊於所知境。由蘊等門作三種說。頌曰。

  愚根樂三故  說蘊處界三

  論曰。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為說蘊等三門。傳說。有情愚有三種。或愚心所總執為我。或唯愚色。或愚色心。根亦有三。謂利中鈍。樂亦三種。謂樂略中及廣文故。如其次第世尊為說蘊處界三。何緣世尊說餘心所總置行蘊。別分受想為二蘊耶。頌曰。

  諍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於諸心所法  受想別為蘊

  論曰。諍根有二。謂著諸欲及著諸見。此二受想。如其次第為最勝因。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又生死法以受及想為最勝因。由耽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輪回。由此二因及後當說次第因故。應知別立受想為蘊。其次第因。鄰次當辯。何故無為說在處界。非蘊攝耶。頌曰。

  蘊不攝無為  義不相應故

  論曰。三無為法不可說在色等蘊中。與色等義不相應故。謂體非色乃至非識。亦不可說為第六蘊。彼與蘊義不相應故。聚義是蘊。如前具說。謂無為法。非如色等有過去等品類差別可略一聚名無為蘊。又言取蘊為顯染依。染凈二依蘊言所顯。無為於此二義都無。義不相應故不立蘊。有說。如瓶破非瓶。如是蘊息應非蘊。彼於處界例應成失。如是已說諸蘊廢立。當說次第。頌曰。

  隨粗染器等  界別次第立

  論曰。色有對故諸蘊中粗。無色中粗唯受行相。故世說我手等痛言。待二想粗。男女等想易瞭知故。行粗過識。貪嗔等行易瞭知故。識最為細。總取境相難分別故。由此隨粗立蘊次第。或從無始生死已來。男女於色更相愛樂。此由耽著樂受味故。耽受復因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煩惱故。如是煩惱依識而生。此及前三皆染污識。由此隨染立蘊次第。或色如器。受類飲食。想同助味。行似廚人。識喻食者。故隨器等立蘊次第。或隨界別立蘊次第。謂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瞭。色界靜慮有勝喜等。受相顯瞭。三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瞭。第一有中思最為勝。行相顯瞭。此即識住。識住其中顯似世間田種次第。是故諸蘊次第如是。由此五蘊無增減過。即由如是諸次第因。離行別立受想二蘊。謂受與想。於諸行中相粗生染。類食同助。二界中強故別立蘊。處界門中應先辨說六根次第。由斯境識次第可知。頌曰。

  前五境唯現  四境唯所造

  餘用遠速明  或隨處次第

  論曰。於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現境。是故先說。意境不定。三世無為。或唯取一或二三四。所言四境唯所造者。前流至此。五中前四境唯所造。是故先說。身境不定。或取大種。或取造色。或二俱取。餘謂前四。如其所應用遠速明。是故先說。謂眼耳根取遠境故。在二先說。二中眼用遠故先說。遠見山河不聞聲故。又眼用速。先遠見人撞擊鐘鼓後聞聲故。鼻舌兩根用俱非遠。先說鼻者。由速明故。如對香美諸飲食時。鼻先嗅香舌後嘗味。或於身中隨所依處上下差別說根次第。謂眼所依最居其上。次耳鼻舌身多居下。意無方處。有即依止諸根生者。故最後說。何緣十處皆色蘊攝。唯於一種立色處名。又十二處體皆是法。唯於一種立法處名。頌曰。

  為差別最勝  攝多增上法

  故一處名色  一名為法處

  論曰。為差別者。為令瞭知境有境性種種差別。故於色蘊就差別相建立十處不總為一。若無眼等差別想名。而體是色立名色處。此為眼等名所簡別。雖標總稱而即別名。又諸色中色處最勝。故立通名。由有對故。手等觸時即便變壞。及有見故。可示在此在彼差別。又諸世間唯於此處同說為色。非於眼等。又為差別立一法處。非於一切。如色應知。又於此中攝受想等眾多法故。應立通名。又增上法。所謂涅槃。此中攝故獨立為法。有餘師說。色處中有二十種色最粗顯故。肉天聖慧三眼境故。獨立色名。法處中有諸法名故。諸法智故。獨立法名。諸契經中。有餘種種蘊及處界名想可得。為即此攝。為離此耶。彼皆此攝。如應當知。且辯攝餘諸蘊名想。頌曰。

  牟尼說法蘊  數有八十千

  彼體語或名  此色行蘊攝

  論曰。諸說佛教語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色蘊攝。諸說佛教名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行蘊攝。此諸法蘊其量雲何。頌曰。

  有言諸法蘊  量如彼論說

  或隨蘊等言  如實行對治

  論曰。有諸師言。八萬法蘊一一量等法蘊足論。謂彼一一有六千頌。如對法中法蘊足說。或說。法蘊隨蘊等言一一差別數有八萬。謂蘊.處.界.緣起.諦.食.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覺品.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一一教門名一法蘊。如實說者。所化有情有貪嗔等八萬行別。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法蘊。如彼所說八萬法蘊皆此五中二蘊所攝。如是餘處諸蘊處界類亦應然。頌曰。

  如是餘蘊等  各隨其所應

  攝在前說中  應審觀自相

  論曰。餘契經中諸蘊處界。隨應攝在前所說中。如此論中所說蘊等。應審觀彼一一自相。且諸經中說餘五蘊。謂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蘊。彼中戒蘊此色蘊攝。彼餘四蘊此行蘊攝。又諸經說十遍處等。前八遍處。無貪性故此法處攝。若兼助伴五蘊性故。即此意處法處所攝。攝八勝處應知亦爾。空識遍處。空無邊等四無色處四蘊性故。即此意處法處所攝。五解脫處慧為性故。此法處攝。若兼助伴。即此聲意法處所攝。復有二處。謂無想有情天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初處即此十處所攝。無香味故。後處即此意法處攝。四蘊性故。又多界經說界差別。有六十二。隨其所應當知皆此十八界攝。且彼經中所說六界。地水火風四界已說。空識二界未說其相。為即虛空名為空界。為一切識名識界耶。不爾雲何。頌曰。

  空界謂竅隙  傳說是明闇

  識界有漏識  有情生所依

  論曰。諸有門窗及口鼻等。內外竅隙名為空界。如是竅隙雲何應知。傳說。竅隙即是明闇。非離明闇竅隙可取。故說空界明闇為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即此說名鄰阿伽色。傳說。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為礙故名阿伽。此空界色與彼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有說。阿伽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即阿伽色餘礙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諸有漏識名為識界。雲何不說諸無漏識為識界耶。由許六界是諸有情生所依故。如是諸界從續生心。至命終心恒持生故。諸無漏法則不如是。彼六界中。前四即此觸界所攝。第五即此色界所攝。第六即此七心界攝。彼經餘界如其所應。皆即此中十八界攝。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界品第一之二

  復次於前所說十八界中。幾有見幾無見。幾有對幾無對。幾善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一有見謂色  十有色有對

  此除色聲八  無記餘三種

  論曰。十八界中色界有見。以可示現此彼差別。由此義準說餘無見。如是已說有見無見。唯色蘊攝十界有對。對是礙義。此復三種。障礙境界所緣異故。障礙有對。謂十色界。自於他處被礙不生。如手礙手或石礙石或二相礙。境界有對。謂十二界法界一分。諸有境法於色等境。故施設論作如是言。有眼於水有礙非陸。如魚等眼。有眼於陸有礙非水。從多分說。如人等眼。有眼俱礙。如畢舍遮室獸摩羅及捕魚人蝦蟆等眼。有俱非礙。謂除前相。有眼於夜有礙非晝。如諸蝙蝠鵂鶹等眼。有眼於晝有礙非夜。從多分說。如人等眼。有眼俱礙。如狗野幹馬豹豺狼貓貍等眼。有俱非礙。謂除前相。此等名為境界有對。所緣有對。謂心心所於自所緣。境界所緣復有何別。若於彼法此有功能。即說彼為此法境界。心心所法執彼而起。彼於心等名為所緣。雲何眼等於自境界所緣轉時說名有礙。越彼於餘此不轉故。或復礙者是和會義。謂眼等法於自境界及自所緣和會轉故。應知此中唯就障礙有對而說。故但言十有色有對。更相障故。由此義準說餘無對。若法境界有對。亦障礙有對耶。應作四句。謂七心界法界一分諸相應法是第一句。色等五境是第二句。眼等五根是第三句。法界一分非相應法是第四句。若法境界有對。亦所緣有對耶。應順後句。謂若所緣有對。定是境界有對。有雖境界有對而非所緣有對。謂眼等五根。此中大德鳩摩邏多作如是說。

  是處心欲生  他礙令不起

  應知是有對  無對此相違

  此是所許。如是已說有對無對。於此所說十有對中。除色及聲餘八無記。謂五色根。香味觸境。不可記為善不善性故名無記。有說。不能記異熟果故名無記。若爾無漏應唯無記。其餘十界通善等三。謂七心界與無貪等相應名善。貪等相應名為不善。餘名無記。法界若是無貪等性相應等起擇滅名善。若貪等性相應等起名為不善。餘名無記。色界聲界若善不善心力等起身語表攝。是善不善。餘是無記。已說善等。十八界中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頌曰。

  欲界系十八  色界系十四

  除香味二識  無色系後三

  論曰。系謂系屬即被縛義。欲界所系具足十八。色界所系唯十四種。除香味境及鼻舌識。除香味者段食性故。離段食欲方得生彼。除鼻舌識無所緣故若爾觸界於彼應無。如香味境段食性故。彼所有觸非段食性。若爾香味類亦應然。香味離食無別受用。觸有別用持根衣等。彼離食欲香味無用。有根衣等故觸非無。有餘師說。住此依彼靜慮等至見色聞聲。輕安俱起有殊勝觸攝益於身。是故此三生彼靜慮猶相隨逐。香味不爾。故在彼無。若爾鼻舌彼應非有。如香味境彼無用故。不爾二根於彼有用。謂起言說及莊嚴身。若為嚴身及起說用。但須依處。何用二根。如無男根亦無依處。二根無者依處亦無。於彼可無男根依處。彼無用故。鼻舌依處彼有用故。離根應有。有雖無用而有根生。如處胞胎定當死者。有雖無用而非無因。彼從何因得有根起。於根有愛發殊勝業。若離境愛於根定然。彼離境貪應無鼻舌。或應許彼男根亦生。若謂不生由醜陋者。陰藏隱密何容醜陋。又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無用亦生。男根於彼雖為醜陋。設許有因於彼應起。男根非有鼻舌應無。若爾便違契經所說。彼無支缺不減諸根。隨彼諸根應可有者。說為不減。何所相違。若不許然男根應有。如是說者鼻舌二根於彼非無。但無香味。以六根愛依內身生非依境界而得現起。其男根愛依淫觸生。淫觸彼無。男根非有。故於色界十八界中。唯十四種理得成立。無色界系唯有後三。所謂意法及意識界。要離色欲於彼得生。故無色中無十色界依緣無故五識亦無。故唯後三無色界系。已說界系。十八界中幾有漏幾無漏。頌曰。

  意法意識通  所餘唯有漏

  論曰。意及意識道諦攝者。名為無漏。餘名有漏。法界若是道諦無為。名為無漏。餘名有漏。餘十五界唯名有漏。如是已說有漏無漏。十八界中幾有尋有伺。幾無尋唯伺。幾無尋無伺。頌曰。

  五識唯尋伺  後三三餘無

  論曰。眼等五識有尋有伺。由與尋伺恒共相應。以行相粗外門轉故。顯義決定。故說唯言。後三謂是意法意識。根境識中各居後故。此後三界皆通三品。意界意識界及相應法界除尋與伺。若在欲界初靜慮中有尋有伺。靜慮中間無尋唯伺。第二靜慮以上諸地乃至有頂無尋無伺。法界所攝非相應法。靜慮中間伺亦如是。尋一切時無尋唯伺。無第二尋故。但伺相應故。伺在欲界初靜慮中三品不收。應名何等。此應名曰無伺唯尋。無第二伺故。但尋相應故。由此故言有尋伺地有四品法。一有尋有伺。謂除尋伺餘相應法。二無尋唯伺。謂即是尋。三無尋無伺。謂即一切非相應法。四無伺唯尋。謂即是伺。餘十色界尋伺俱無。常與尋伺不相應故。若五識身有尋有伺。如何得說無分別耶。頌曰。

  說五無分別  由計度隨念

  以意地散慧  意諸念為體

  論曰。傳說。分別略有三種。一自性分別。二計度分別。三隨念分別。由五識身雖有自性而無餘二。說無分別。如一足馬名為無足。自性分別體唯是尋。後心所中自當辯釋。餘二分別如其次第。意地散慧諸念為體。散謂非定。意識相應散慧。名為計度分別。若定若散意識相應諸念。名為隨念分別。如是已說有尋伺等。十八界中幾有所緣幾無所緣。幾有執受幾無執受。頌曰。

  七心法界半  有所緣餘無

  前八界及聲  無執受餘二

  論曰。六識意界及法界攝諸心所法。名有所緣。能取境故。餘十色界及法界攝不相應法。名無所緣。義準成故。如是已說有所緣等。十八界中九無執受。前七心界及法界全。此八及聲皆無執受。所餘九界各通二門。謂有執受無執受故。眼等五根住現在世名有執受。過去未來名無執受。色香味觸住現在世不離五根名有執受。若住現在非不離根過去未來。名無執受。如在身內除與根合。發毛爪齒大小便利洟唾血等。及在身外地水等中色香味觸雖在現世而無執受。有執受者。此言何義。心心所法共所執持攝為依處名有執受。損益展轉更相隨故。即諸世間說有覺觸。眾緣所觸覺樂等故。與此相違名無執受。如是已說有執受等。十八界中幾大種性幾所造性。幾可積集幾非積集。頌曰。

  觸界中有二  餘九色所造

  法一分亦然  十色可積集

  論曰。觸界通二。謂大種及所造。大種有四。謂堅性等。所造有七。謂滑性等。依大種生故名所造。餘九色界唯是所造。謂五色根色等四境。法界一分無表業色亦唯所造。餘七心界法界一分。除無表色俱非二種。尊者覺天作如是說。十種色處唯大種性。彼說不然。契經唯說堅等四相為大種故。此四大種唯觸攝故。非堅濕等眼等所取。非色聲等身根所覺。是故彼說理定不然。又契經說。苾芻當知。眼謂內處四大種所造凈色。有色無見有對。乃至身處廣說亦爾。苾芻當知。色謂外處四大種所造。有色有見有對。聲謂外處四大種所造。有色無見有對。香味二處廣說亦爾。觸謂外處。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有色無見有對。如是經中唯說觸處攝四大種。分明顯示餘有色處皆非大種。若爾何故。契經中言謂於眼肉團中若內各別堅性堅類。乃至廣說。彼說不離眼根肉團有堅性等。無相違過。入胎經中。唯說六界為士夫者。為顯能成士夫本事。非唯爾所。彼經復說六觸處故。又諸心所應非有故。亦不應執心所即心。以契經言想受等心所法依止心故。又亦說有貪心等故。由此如前所說諸界大種所造差別義成。如是已說大種性等。十八界中。五根五境十有色界。是可積集。極微聚故。義準餘八非可積集。非極微故。如是已說可積集等。十八界中。幾能斫幾所斫。幾能燒幾所燒。幾能稱幾所稱。頌曰。

  謂唯外四界  能斫及所斫

  亦所燒能稱  能燒所稱諍

  論曰。色香味觸成斧薪等。此即名為能斫所斫。何法名斫。薪等色聚相逼續生。斧等分隔令各續起。此法名斫。身等色根不名所斫。非可全斷令成二故。非身根等可成二分。支分離身則無根故。又身根等亦非能斫。以凈妙故如珠寶光。如能斫所斫體唯外四界。所燒能稱其體亦爾。謂唯外四界名所燒能稱。身等色根亦非二事。以凈妙故如珠寶光。聲界總非。不相續故。能燒所稱有異諍論。謂或有說。能燒所稱體亦如前。唯外四界。或復有說。唯有火界可名能燒。所稱唯重。如是已說能所斫等。十八界中幾異熟生。幾所長養。幾等流性。幾有實事。幾一剎那。頌曰。

  內五有熟養  聲無異熟生

  八無礙等流  亦異熟生性

  餘三實唯法  剎那唯後三

  論曰。內五即是眼等五界。有異熟生及所長養無等流者。離異熟生及所長養無別性故。異熟因所生名異熟生。如牛所駕車名曰牛車。略去中言故作是說。或所造業至得果時變而能熟故名異熟。果從彼生名異熟生。彼所得果與因別類。而是所熟故名異熟。或於因土假立果名。如於果上假立因名。如契經說。今六觸處。應知即是昔所造業。飲食資助眠睡等持勝緣所益名所長養。有說。梵行亦能長養。此唯無損非別有益。長養相續常能護持異熟相續。猶如外郭防援內城。聲有等流及所長養無異熟生。所以者何。隨欲轉故。若爾不應施設論說善修遠離粗惡語故。感得大士梵音聲相。有說。聲屬第三傳故。雖由彼生而非異熟。謂從彼業生諸大種。從諸大種緣擊發聲。有說。聲屬第五傳故。雖由彼生而非異熟。謂彼業生異熟大種。從此傳生長養大種。此復傳生等流大種。此乃生聲。若爾身受從業所生大種生故。應非異熟。若受如聲便違正理。八無礙者。七心法界。此有等流異熟生性。同類遍行因所生者是等流性。若異熟因所引生者名異熟生。諸無礙法無積集故非所長養。餘謂餘四色香味觸。皆通三種。有異熟生。有所長養。有等流性。實唯法者。實謂無為。以堅實故。此法界攝故。唯法界獨名有實。意法意識名為後三。於六三中最後說故。唯此三界有一剎那。謂初無漏苦法忍品。非等流故名一剎那。此說究竟非等流者。餘有為法無非等流。苦法忍相應心名意界意識界。餘俱起法名為法界。如是已說異熟生等。今應思擇。若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識耶。若眼識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界耶。如是等問。今應略答。頌曰。

  眼與眼識界  獨俱得非等

  論曰。獨得者。謂或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識。謂生欲界漸得眼根。及無色沒生二三四靜慮地時。或有眼識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界。謂生二三四靜慮地眼識現起。及從彼沒生下地時。俱得者。謂或有二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謂無色沒生於欲界及梵世時。非者俱非。謂除前相。等謂若有成就眼界亦眼識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生二三四靜慮地眼識不起。第二句者。謂生欲界未得眼根及得已失。第三句者。謂生欲界得眼不失。及生梵世若生二三四靜慮地正見色時。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如是眼界與色界眼識與色界得成就等如理應思。為攝如是所未說義。是故頌中總復言等。如是已說得成就等。十八界中幾內幾外。頌曰。

  內十二眼等  色等六為外

  論曰。六根六識十二名內。外謂所餘色等六境。我依名內。外謂此餘。我體既無內外何有。我執依止故。假說心為我。故契經說。

  由善調伏我  智者得生天

  世尊餘處說調伏心。如契經言。

  應善調伏心  心調能引樂

  故但於心假說為我。眼等為此所依親近。故說名內。色等為此所緣疏遠。故說名外。若爾六識應不名內。未至意位非心依故。至意位時不失六識界。未至意位亦非越意相。若異此者。意界唯應在過去世六識唯在現在未來。便違自宗許十八界皆通三世。又若未來現在六識無意界相過去意界亦應不立。相於三世無改易故。已說內外。十八界中幾是同分。幾彼同分。頌曰。

  法同分餘二  作不作自業

  論曰。法同分者。謂一法界唯是同分。若境與識定為所緣。識於其中已生生法。此所緣境說名同分。無一法界不於其中已正當生無邊意識。由諸聖者決定生心。觀一切法皆為無我。彼除自體及俱有法。餘一切法皆為所緣。如是所除亦第二念心所緣境。此二念心緣一切境無不周遍。是故法界恒名同分。餘二者。謂餘十七界皆有同分及彼同分。何名同分彼同分耶。謂作自業不作自業。若作自業名為同分。不作自業名彼同分。此中眼界於有見色已正當見名同分眼。如是廣說。乃至意界各於自境應說自用。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說。彼同分眼但有四種。謂不見色已正當滅及不生法。西方諸師說有五種。謂不生法復開為二。一有識屬。二無識屬。乃至身界應知亦然。意彼同分唯不生法。色界為眼已正當見名同分色。彼同分色亦有四種。謂非眼見已正當滅及不生法。廣說乃至觸界亦爾。各對自根應說自用。應知同分及彼同分。眼若於一是同分。於餘一切亦同分。彼同分亦如是。廣說乃至意界亦爾。色即不然於見者是同分。於不見者是彼同分。所以者何。色有是事。謂一所見亦多所見。如觀月舞相撲等色。眼無是事。謂一眼根二能見色。眼不共故。依一相續建立同分及彼同分。色是共故。依多相續建立同分及彼同分。如說色界聲香味觸應知亦爾。聲可如色。香味觸三至根方取。是不共故。一取非餘。理應如眼等。不應如色說。雖有是理而容有共。所以者何。香等三界於一及餘。皆有可生鼻等識義。眼等不然。故知色說。眼等六識同分彼同分生不生法故。如意界說。雲何同分彼同分義。根境識三更相交涉故名為分。或復分者是己作用。或復分者是所生觸。同有此分故名同分。與此相違名彼同分。由非同分與彼同分種類分同。名彼同分。已說同分及彼同分。十八界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頌曰。

  十五唯修斷  後三界通三

  不染非六生  色定非見斷

  論曰。十五界者。謂十色界及五識界。唯修斷者。此十五界唯修所斷。後三界者。意界法界及意識界。通三者。謂此後三界各通三種。八十八隨眠及彼俱有法並隨行得。皆見所斷。諸餘有漏皆修所斷。一切無漏皆非所斷。豈不更有見所斷法。謂異生性及招惡趣身語業等。此與聖道極相違故。雖爾此法非見所斷。略說彼相。謂不染法。非六生色。定非見斷。其異生性是不染污無記性攝。已離欲者斷善根者猶成就故。此異生性若見所斷。苦法忍位應是異生。六謂意處異此而生名非六生。是從眼等五根生義。即五識等。色謂一切身語業等。前及此色。定非見斷。所以者何。非迷諦理親發起故。如是已說見所斷等。十八界中幾是見幾非見。頌曰。

  眼法界一分  八種說名見

  五識俱生慧  非見不度故

  眼見色同分  非彼能依識

  傳說不能觀  彼障諸色故

  論曰。眼全是見。法界一分八種是見。餘皆非見。何等為八。謂身見等五染污見。世間正見。有學正見。無學正見。於法界中此八是見。所餘非見。身見等五隨眠品中時至當說。世間正見。謂意識相應善有漏慧。有學正見。謂有學身中諸無漏見。無學正見。謂無學身中諸無漏見。譬如夜分晝分有雲無雲睹眾色像明昧有異。如是世間諸見有染無染。學無學見。觀察法相明昧不同。何故世間正見唯意識相應。以五識俱生慧不能決度故。審慮為先決度名見。五識俱慧無如是能。以無分別是故非見。準此所餘染無染慧及諸餘法非見應知。若爾眼根不能決度。雲何名見。以能明利觀照諸色故亦名見。若眼見者餘識行時亦應名見。非一切眼皆能現見。誰能現見。謂同分眼與識合位能見非餘。若爾則應彼能依識見色非眼。不爾眼識定非能見。所以者何。傳說。不能觀障色故。現見壁等所障諸色則不能觀。若識見者識無對故。壁等不礙應見障色。於被障色眼識不生。識既不生如何當見。眼識於彼何故不生。許眼見者眼有對故於彼障色無見功能。識與所依一境轉故。可言於彼眼識不生。許識見者何緣不起。眼豈如身根境合方取而言有對故不見彼耶。又頗胝迦琉璃雲母水等所障雲何得見。是故不由眼有對故於彼障色無見功能。若爾所執眼識雲何。若於是處光明無隔。於彼障色眼識亦生。若於是處光明有隔。於彼障色眼識不生。識既不生故不能見。然經說眼能見色者。是見所依故說能見。如彼經言意能識法。非意能識。以過去故。何者能識。謂是意識。意是識依故說能識。或就所依說能依業。如世間說床座言聲。又如經言眼所識色可愛可樂。然實非此可愛樂色是眼所識。又如經說。梵志當知。以眼為門唯為見色。故知眼識依眼門見。亦不應言門即是見。豈容經說以眼為見唯為見色。若識能見誰復瞭別。見與瞭別二用何異。以即見色名瞭色故。譬如少分慧名能見亦能簡擇。如是少分識名能見亦能瞭別。有餘難言。若眼能見。眼是見者誰是見用。此言非難如共許識是能瞭別。然無瞭者瞭用不同。見亦應爾。有餘復言。眼識能見。是見所依故。眼亦名能見。如鳴所依故亦說鐘能鳴。若爾眼根識所依故應名能識。無如是失。世間同許眼識是見。由彼生時說能見色不言識色。毗婆沙中亦作是說。若眼所得眼識所受說名所見。是故但說眼名能見。不名能識。唯識現前說能識色。譬如說日名能作晝。經部諸師有作是說。如何共聚楂掣虛空眼色等緣生於眼識。此等於見孰為能所。唯法因果實無作用。為順世情假興言說。眼名能見。識名能瞭。智者於中不應封著。如世尊說。方域言詞不應堅執。世俗名想不應固求。然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宗。說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覺意能瞭。於見色時。為一眼見。為二眼見。此無定準。頌曰。

  或二眼俱時  見色分明故

  論曰。阿毗達磨諸大論師咸言。或時二眼俱見。以開二眼見色分明。開一眼時不分明故。又開一眼觸一眼時。便於現前見二月等。閉一觸一此事則無。是故或時二眼俱見。非所依別識成二分。住無方故不同礙色。若此宗說眼見耳聞乃至意瞭。彼所取境根正取時。為至不至。頌曰。

  眼耳意根境  不至三相違

  論曰。眼耳意根取非至境。謂眼能見遠處諸色。眼中藥等則不能觀。耳亦能聞遠處聲響。逼耳根者則不能聞。若眼耳根唯取至境。則修定者應不修生天眼耳根。如鼻根等。若眼能見不至色者。何故不能普見一切遠有障等不至諸色。如何磁石吸不至鐵。非吸一切不至鐵耶。執見至境亦同此難。何故不能普見一切眼藥籌等至眼諸色。又如鼻等能取至境。然不能取一切與根俱有香等。如是眼根雖見不至而非一切。耳根亦爾。意無色故非能有至。有執。耳根通取至境及不至境。自耳中聲亦能聞故。所餘鼻等三有色根。與上相違唯取至境。如何知鼻唯取至香。由斷息時不嗅香故。雲何名至。謂無間生。又諸極微為相觸不。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說不相觸。所以者何。若諸極微遍體相觸。即有實物體相雜過。若觸一分成有分失。然諸極微更無細分。若爾何故相擊發聲。但由極微無間生故。若許相觸擊石拊手體應相糅。不相觸者聚色相擊雲何不散。風界攝持故令不散。或有風界能有壞散。如劫壞時。或有風界能有成攝。如劫成時。雲何三根由無間生名取至境。即由無間名取至境。謂於中間都無片物。又和合色許有分故相觸無失。由許此理。毗婆沙文義善成立。故彼問言。諸是觸物為是觸為因故生。為非觸為因故生。諸非觸物為問亦爾。彼就此理為不定答。有時是觸為因生於非觸。謂和合物正離散時。有時非觸為因生於是觸。謂離散物正和合時。有時是觸為因生於是觸。謂和合物復和合時。有時非觸為因生於非觸。謂向遊塵同類相續。尊者世友說。諸極微相觸即應住至後念。然大德說。一切極微實不相觸。但由無間假立觸名。此大德意應可愛樂。若異此者是諸極微應有間隙。中間既空誰障其行許為有對。又離極微無和合色。和合相觸即觸極微。如可變礙此亦應爾。又許極微若有方分。觸與不觸皆應有分。若無方分設許相觸亦無斯過。又眼等根。為於自境唯取等量速疾轉故如旋火輪見大山等。為於自境通取等量不等量耶。頌曰。

  應知鼻等三  唯取等量境

  論曰。前說至境鼻等三根。應知唯能取等量境。如根微量境微亦然。相稱合生鼻等識故。眼耳不定。謂眼於色有時取小如見毛端。有時取大如暫開目見大山等。有時取等如見蒲桃。如是耳根聽蚊雷等所發種種小大音聲。隨其所應小大等量。意無質礙。不可辯其形量差別。雲何眼等諸根極微安佈差別。眼根極微在眼星上傍佈而住。如香荾花。清澈映覆令無分散。有說。重累如丸而住。體清澈故。如頗胝迦不相障礙。耳根極微居耳穴內旋環而住。如卷樺皮。鼻根極微居鼻頞內背上面下。如雙爪甲。此初三根橫作行度處無高下。如冠花鬘。舌根極微佈在舌上。形如半月。傳說。舌中如毛端量非為舌根極微所遍。身根極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女根極微形如鼓[壴*桑]。男根極微形如指[韋*沓]。眼根極微有時一切皆是同分。有時一切皆彼同分。有時一分是彼同分餘是同分。乃至舌根極微亦爾。身根極微定無一切皆是同分。乃至極熱捺落迦中猛焰纏身。猶有無量身根極微是彼同分。傳說。身根設遍發識身應散壞。以無根境各一極微為所依緣能發身識。五識決定積集多微。方成所依所緣性故。即由此理亦說極微名無見體。不可見故。如前所說。識有六種。謂眼識界乃至意識。為如五識唯緣現在意識通緣三世非世。如是諸識依亦爾耶。不爾雲何。頌曰。

  後依唯過去  五識依或俱

  論曰。意識唯依無間滅意。眼等五識所依或俱。或言表此亦依過去。眼是眼識俱生所依。如是乃至身是身識俱生所依。同現世故。無間滅意是過去依。此五識身所依各二。謂眼等五是別所依。意根為五通所依性。故如是說。若是眼識所依性者。即是眼識等無間緣耶。設是眼識等無間緣者。復是眼識所依性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謂俱生眼根。第二句謂無間滅心所法界。第三句謂過去意根。第四句謂除所說法。乃至身識亦爾。各各應說自根。意識應作順前句答。謂是意識所依性者。定是意識等無間緣。有是意識等無間緣非與意識為所依性。謂無間滅心所法界。何因識起俱托二緣。得所依名在根非境。頌曰。

  隨根變識異  故眼等名依

  論曰。眼等即是眼等六界。由眼等根有轉變故。諸識轉異。隨根增損識明昧故。非色等變令識有異。以識隨根不隨境故。依名唯在眼等非餘。何緣色等正是所識。而名眼識乃至意識不名色識乃至法識。頌曰。

  彼及不共因  故隨根說識

  論曰。彼謂前說眼等名依。根是依故隨根說識。及不共者。謂眼唯自眼識所依。色亦通為他身眼識及通自他意識所取。乃至身觸應知亦爾。由所依勝及不共因故。識得名隨根非境。如名鼓聲及麥牙等。隨身所住眼見色時。身眼色識地為同不。應言此四或異或同。謂生欲界。若以自地眼見自地色。四皆自地。若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身色欲界眼識初定。見初定色。身屬欲界三屬初定。若以二靜慮眼見欲界色。身色欲界眼屬二定識屬初定。見初定色。身屬欲界眼屬二定色識初定。見二定色。身屬欲界眼色二定識屬初定。如是若以三四靜慮地眼。見下地色或自地色。如理應思。生初靜慮。若以自地眼見自地色。四皆同地。見欲界色。三屬初定色屬欲界。若以二靜慮眼見初定色。三屬初定眼屬二定。見欲界色。身識初定色屬欲界眼屬二定。見二定色。身識初定眼色二定。如是若以三四靜慮地眼。見自地色或下上色。如理應思。如是生二三四靜慮。以自他地眼。見自他地色。如理應思。餘界亦應如是分別。今當略辯此決定相。頌曰。

  眼不下於身  色識非上眼

  色於識一切  二於身亦然

  如眼耳亦然  次三皆自地

  身識自下地  意不定應知

  論曰。身眼色三皆通五地。謂在欲界四靜慮中。眼識唯在欲界初定。此中眼根望身生地或等或上終不居下。色識望眼等下非上。下眼不能見上色故。上識不依下地眼故。色望於識通等上下。色識於身如色於識。廣說耳界應知如眼。謂耳不下於身。聲識非上耳。聲於識一切。二於身亦然隨其所應廣如眼釋。鼻舌身三總皆自地。於中別者。謂身與觸其地必同。識望觸身或自或下。自謂若生欲界初定。生上三定謂之為下。應知意界四事不定。謂意有時與身識法四皆同地。有時上下。身唯五地。三通一切。於遊等至及受生時。隨其所應或同或異。如後定品當廣分別。為舍繁文故今未辯。前後再述用少功多。傍論已周。應辯正論。今當思擇。十八界中誰六識內幾識所識。幾常幾無常。幾根幾非根。頌曰。

  五外二所識  常法界無為

  法一分是根  並內界十二

  論曰。十八界中。色等五界如其次第眼等五識各一所識。又總皆是意識所識。如是五界各六識中二識所識。由此準知。餘十三界一切唯是意識所識。非五識身所緣境故。十八界中無有一界全是常者。唯法一分無為是常。義準。無常法餘餘界。又經中說二十二根。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阿毗達磨諸大論師。皆越經中六處次第。於命根後方說意根。有所緣故。如是所說二十二根。十八界中內十二界法一分攝。法一分者。命等十一後三一分。法界攝故。內十二者。眼等五根如自名攝。意根通是七心界攝。後三一分意意識攝。女根男根即是身界一分所攝。如後當辯。義準。所餘色等五界法界一分皆體非根。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根品第二之一

  如是因界已列諸根。即於此中根是何義。最勝自在光顯名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此增上義誰望於誰。頌曰。

  傳說五於四  四根於二種

  五八染凈中  各別為增上

  論曰。眼等五根各於四事能為增上。一莊嚴身。二導養身。三生識等。四不共事。且眼耳根莊嚴身者。謂若盲聾身醜陋故。導養身者。謂因見聞避險難故。生識等者。謂發二識及相應故。不共事者。謂能見色聞聲別故。鼻舌身根莊嚴身者。如眼耳說。導養身者。謂於段食能受用故。生識等者。謂發三識及相應故。不共事者。謂嗅嘗覺香味觸故。女男命意。各於二事能為增上。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異。二分別異。有情異者。由此二根令諸有情女男類別。分別異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別。有說。此於染凈增上故言於二。所以者何。本性損壞扇搋半擇及二形人無不律儀無間斷善諸雜染法。亦無律儀得果離染諸清凈法。命根二者。謂於眾同分能續及能持。意根二者。謂能續後有及自在隨行。能續後有者。如契經言。時健達縛於一心內隨一現前。謂或愛俱。或恚俱等。自在隨行者。如契經言。

  心能導世間  心能遍攝受

  如是心一法  皆自在隨行

  樂等五受。信等八根。於染凈中如次增上。樂等五受染增上者。貪等隨眠所隨增故。信等八根凈增上者。諸清凈法隨生長故。有餘師說。樂等於凈亦為增上。如契經說。樂故心定。苦為信依。亦出離依喜及憂舍。毗婆沙師傳說如此。有餘師說。能導養身非眼等用。是識增上。識瞭方能避於險難。受段食故。見色等用亦非異識。故不共事於眼等根。不可立為別增上用。故非由此眼等成根。若爾雲何。頌曰。

  瞭自境增上  總立於六根

  從身立二根  女男性增上

  於同住雜染  清凈增上故

  應知命五受  信等立為根

  未當知已知  具知根亦爾

  於得後後道  涅槃等增上

  論曰。瞭自境者。謂六識身。眼等五根於能瞭別各別境識有增上用。第六意根於能瞭別一切境識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為根。豈不色等於能瞭識亦有增上應立為根。境於識中無增上用。夫增上用謂勝自在。眼於所發瞭色識中最勝自在故名增上。於瞭眾色為通因故。識隨眼根有明昧故。色則不然。二相違故。乃至意根於法亦爾。從身復立女男根者。女男性中有增上故。女男根體不離身根。身一分中立此名故。如其次第。女男身中。此女男根有增上用。此處少異餘處身根。故從身根別立為二。女身形類音聲作業志樂差別。名為女性。男身形類音聲作業志樂不同。名為男性。二性差別由女男根故說女男根於二性增上。於眾同分住中命根有增上用。於雜染中樂等五受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經說於樂受貪隨增。於苦受嗔隨增。於不苦不樂受無明隨增故。於清凈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勢力伏諸煩惱引聖道故。言應知者。勸許一一各能為根。三無漏根於得後後道涅槃等有增上用。言亦爾者。類顯一一各能為根。謂未知當知根於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已知根於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具知根於得涅槃有增上用。非心未解脫能般涅槃故。等言為顯復有異門。雲何異門。謂見所斷煩惱滅中。未知當知根有增上用。於修所斷煩惱滅中。已知根有增上用。於現法樂住中。具知根有增上用。由此能領受解脫喜樂故。若增上故立為根者。無明等性應立為根。無明等因於行等果。各各別有增上用故。又語具等應立為根。語具手足大小便處。於語執行棄樂事中。如其次第有增上故。如是等事不應立根。由所許根有如是相。頌曰。

  心所依此別  此住此雜染

  此資糧此凈  由此量立根

  論曰。心所依者。眼等六根。此內六處是有情本。此相差別由女男根。復由命根此一期住。此成雜染由五受根。此凈資糧由信等五。此成清凈由後三根。由此立根事皆究竟。是故不應許無明等及語具等亦立為根。彼無此中增上用故。復有餘師別說根相。頌曰。

  或流轉所依  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  還滅後亦然

  論曰。或言顯此是餘師意。約流轉還滅立二十二根。流轉所依謂眼等六。生由女男從彼生故。住由命根仗彼住故。受用由五受因彼領納故。約此建立前十四根。還滅位中即約此四義類別故立後八根。還滅所依謂信等五。於三無漏由初故生。由次故住。由後受用。根量由此無減無增。即由此緣經立次第。不應語具於語為根。待學差別語方成故。手足不應於執行事各立為根。無異性故。謂即手足異處異相差別生時名執行故。又離手足亦有執行。如腹行類。是故手足不可於彼建立為根。出大便處於能棄事不應立根。重物於空遍墮落故。又由風力引令出故。出小便處於生樂事不應立根。即女男根起此樂故。又諸喉齒眼瞼支節應立為根。於能吞嚼開閉屈申有力用故。或一切因於自所作有力用故皆應立根。彼雖有用非增上故不立根者。此語具等亦非增上不應立根。此中眼等乃至男根如前已說。命根體是不相應故。不相應中自當廣辯。信等體是心所法故。心所法中亦當廣辯。樂等五受三無漏根。更無辯處故今應釋。頌曰。

  身不悅名苦  即此悅名樂

  及三定心悅  餘處此名喜

  心不悅名憂  中舍二無別

  見修無學道  依九立三根

  論曰。身謂身受。依身起故。即五識相應受。言不悅是損惱義。於身受內能損惱者名為苦根。所言悅者是攝益義。即身受內能攝益者名為樂根。及第三定心相應受能攝益者亦名樂根。第三定中無有身受。五識無故心悅名樂。即此心悅除第三定。於下三地名為喜根。第三靜慮心悅安靜離喜貪故唯名樂根。下三地中心悅粗動有喜貪故唯名喜根。意識相應能損惱受。是心不悅名曰憂根。中謂非悅非不悅即是不苦不樂受。此處中受名為舍根。如是舍根為是身受為是心受。應言通二。何因此二總立一根。此受在身心同無分別故。在心苦樂多分別生。在身不然。隨境力故。阿羅漢等亦如是生故。此立根身心各別。舍無分別任運而生。是故立根身心合一。又苦樂受在身在心為損為益。其相各異故別立根。舍在身心同無分別。非損非益其相無異。故總立根。意樂喜舍信等五根。如是九根在於三道。如次建立三無漏根。謂在見道依意等九立未知當知根。若在修道即依此九立已知根。在無學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謂在見道有未曾知當知行轉故。說彼名未知當知。若在修道無未曾知。但為斷除餘隨眠故。即於彼境復數瞭知。是故說彼名為已知。在無學道知己已知故名為知。有此知者名為具知。或習此知已成性者名為具知。謂得盡智無生智故如實自知。我遍知苦不復遍知。乃至廣說。彼所有根名為未知當知根等。如是已釋根體不同。當辯諸門義類差別。此二十二根中幾有漏幾無漏。頌曰。

  唯無漏後三  有色命憂苦

  當知唯有漏  通二餘九根

  論曰。次前所說最後三根體唯無漏。是無垢義。垢之與漏名異體同。七有色根及命憂苦一向有漏。七有色者。眼等五根及女男根。色蘊攝故。意樂喜舍信等五根。此九皆通有漏無漏。有餘師說。信等五根亦唯無漏。故世尊說。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此非誠證。依無漏根說此言故。雲何知然。先依無漏信等五根。建立諸聖位差別已說此言故。或諸異生略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謂不斷善根。外謂善根已斷。依外異生作如是說。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又契經說。有諸有情處在世間。或生或長。有上中下諸根差別。是佛猶未轉法輪時。故知信等亦通有漏。又世尊說。我若於此信等五根。未如實知是集沒味過患出離。未能超此天人世間及魔梵等。乃至未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至廣說。非無漏法可作如是品類觀察故。信等五根通有漏無漏。如是已說有漏無漏。二十二根中幾是異熟幾非異熟。頌曰。

  命唯是異熟  憂及後八非

  色意餘四受  一一皆通二

  論曰。唯一命根定是異熟。若如是者。諸阿羅漢留多壽行此即命根。如是命根誰之異熟。如本論說。雲何苾芻留多壽行。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於僧眾若於別人以諸命緣衣缽等物隨分佈施。施已發願。即入第四邊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皆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感富異熟業。則皆轉招壽異熟果。復有欲令引取宿業殘異熟果。彼說前生曾所受業有殘異熟。由今所修邊際定力引取受用。雲何苾芻舍多壽行。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於僧眾等如前佈施。施已發願。即入第四邊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皆轉招富異熟果。時彼能感壽異熟業。則皆轉招富異熟果。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起第四邊際定力引色界大種令身中現前。而彼大種或順壽行或違壽行。由此因緣或留壽行或舍壽行。應如是說。彼阿羅漢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轉去曾得宿業所生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引取未曾定力所起諸根大種住時勢分。故此命根非是異熟。所餘一切皆是異熟。因論生論。彼阿羅漢有何因緣留多壽行。謂為利益安樂他故。或為聖教久住世故。觀知自身壽行將盡。觀他無此二種堪能。復何因緣舍多壽行。彼阿羅漢自觀住世於他利益安樂事少。或為病等苦逼自身。如有頌言。

  梵行妙成立  聖道已善修

  壽盡時歡喜  猶如舍眾病

  此中應知。依何處所誰能如是留舍壽行。謂三洲人女男相續。不時解脫得邊際定諸阿羅漢。由彼身中有自在定無煩惱故。經說。世尊留多命行舍多壽行。命壽何別。有言。無別。如本論言。雲何命根。謂三界壽。有餘師說。先世業果名為壽行。現在業果名為命行。有說。由此眾同分住名為壽行。由此暫住名為命行。多言為顯留舍多念命行壽行非一剎那。命行壽行有留舍故。有說。此言為遮有一命壽實體經多時住。有說。此言為顯無一實命壽體。但於多行假立如是命壽二名。若謂不然。不應言行。世尊何故舍多壽行留多命行。為顯於死得自在故舍多壽行。為顯於活得自在故留多命行。唯留三月不增減者。越此更無所化事故。減此利生不究竟故。又為成立先自稱言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餘。如心所期則便能住。毗婆沙師作如是說。顯今能伏蘊死二魔。世尊先於菩提樹下。已伏天魔煩惱魔故。傍論已竟。正論應辯。憂根及後信等八根皆非異熟。是有記故。餘皆通二。義準已成。謂七色意根除憂餘四受十二一一皆通二類。七有色根若所長養則非異熟。餘皆異熟。意及四受若善染污。若威儀路及工巧處。並能變化。隨其所應亦非異熟。餘皆異熟。若說憂根非異熟者。此經所說當雲何通。如契經言。有三種業。順喜受業。順憂受業。順舍受業。依受相應言順無過。謂業與憂相應故名順憂受業。如觸與樂相應說名順樂受觸。若爾順喜順舍受業亦應如是。一經說故。隨汝所欲於我無違。異熟相應理皆無失。無逃難處。作此通經理實何因。憂非異熟。以憂分別差別所生。止息亦然。異熟不爾。若爾喜根應非異熟。亦由分別生及止息故。若許憂根是異熟者。造無間業已因即生憂。此業爾時應名果已熟。亦應如是征難喜根。若許喜根是異熟者。造勝福業已因即生喜。此業爾時應名果已熟。毗婆沙師咸作是說。已離欲者無憂根故。異熟不然故非異熟。若爾應說離欲有情異熟喜根何相知有。隨彼有相此相亦然。謂善喜根此位容有。無記異熟應類非無。於此位中憂一切種無容有故定非異熟。眼等八根。若在善趣是善異熟。若在惡趣是惡異熟。意根隨在善趣惡趣。是俱異熟。喜樂舍根隨在何趣是善異熟。苦根隨在善趣惡趣是惡異熟。於善趣中有二形者唯根處所。不善業招善趣色根。善業引故。如是已說是異熟等。二十二根中幾有異熟幾無異熟。頌曰。

  憂定有異熟  前八後三無

  意餘受信等  一一皆通二

  論曰。如前所諍憂根。當知定有異熟。依唯越義頌說定聲。謂顯憂根唯有異熟兼具二義故越次說。具二義者。憂非無記。強思起故。亦非無漏。唯散地故。由此越次先說憂根定有異熟。眼等前八及最後三定無異熟。八無記故。三無漏故。餘皆通二。義準已成。謂意根餘四受信等言等取精進等四根。此十一一皆通二類。意樂喜舍若不善善有漏有異熟。若無記無漏無異熟。苦根若善不善有異熟。若無記無異熟。信等五根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如是已說有異熟等。二十二根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唯善後八根  憂通善不善

  意餘受三種  前八唯無記

  論曰。信等八根一向是善。數次雖居後乘前故先說。憂根唯通善不善性。意及餘受一一通三。眼等八根唯無記性。如是已說善不善等。二十二根中。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頌曰。

  欲色無色界  如次除後三

  兼女男憂苦  並除色喜樂

  論曰。欲界除後三無漏根。由彼三根唯不系故。準知欲界系唯有十九根。色界如前。除三無漏兼除男女憂苦四根。準知十五根亦通色界系。除女男者。色界已離淫欲法故。由女男根身醜陋故。若爾何故說彼為男。於何處說。契經中說。如契經言。無處無容女身為梵。有處有容男身為梵。別有男相。謂欲界中男身所有。無苦根者身凈妙故。又彼無有不善法故。無憂根者由奢摩他潤相續故。又彼定無惱害事故。無色如前。除三無漏女男憂苦。並除五色及喜樂根。準知餘八根通無色界系。謂意命舍信等五根。如是已說欲界系等。二十二根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頌曰。

  意三受通三  憂見修所斷

  九唯修所斷  五修非三非

  論曰。意喜樂舍一一通三。皆通見修非所斷故。憂根唯通見修所斷。非無漏故。七色命苦唯修所斷。不染污故。非六生故。皆有漏故。信等五根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非染污故。皆通有漏及無漏故。最後三根唯非所斷。皆無漏故。非無過法是所斷故。已說諸門義類差別。何界初得幾異熟根。頌曰。

  欲胎卵濕生  初得二異熟

  化生六七八  色六上唯命

  論曰。欲胎卵濕生初受生位。唯得身與命二異熟根。由此三生根漸起故。彼何不得意舍二根。此續生時定染污故。化生初位得六七八。謂無形者初得六根。如劫初時。何等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命。若一形者初得七根。如諸天等。若二形者初得八根。豈有二形受化生者。惡趣容有二形化生。說欲界中初得根已。今次當說色無色界。欲界欲勝故但言欲。色界色勝故但言色。契經亦言。寂靜解脫過色無色。色界初得六異熟根。如欲化生無形者說。上唯命者。謂無色界定勝生勝故說上言。無色界中最初所得異熟根者。唯命非餘。說異熟根最初得已。何界死位幾根後滅。頌曰。

  正死滅諸根  無色三色八

  欲頓十九八  漸四善增五

  論曰。在無色界將命終時。命意舍三於最後滅。若在色界將命終時。即前三根及眼等五。如是八種於最後滅。一切化生必具諸根而生死故。若在欲界頓命終時。十九八根於最後滅。謂二形者後滅十根即女男根並前八種。若一形者後滅九根。於女男中隨除一種。若無形者後滅八根。謂無女男唯有前八。如是所說依頓命終。若漸命終後唯舍四。謂在欲界漸命終時。身命意舍於最後滅。此四必無前後滅義。如是所說。應知但依染無記心而命終者。若在三界善心死時。信等五根必皆具有。故於前說一切位中。其數皆應加信等五。謂於無色增至八根。乃至欲界漸終至九。中間多少如理應知。分別根中一切根法皆應思擇。二十二根幾能證得何沙門果。頌曰。

  九得邊二果  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羅漢  依一容有說

  論曰。邊謂預流阿羅漢果。於沙門果居初後故。中謂一來及不還果。此觀初後在中間故。初預流果由九根得。謂意及舍信等五根未知當知已知為九未知根在無間道。已知根在解脫道。此二相資得最初果。如其次第。於離系得能為引因依因性故。阿羅漢果亦九根得。謂意信等五已知具知及喜樂舍中隨一為九。已知根在無間道。具知根在解脫道。此二相資得最後果。如其次第。於離系得能為引因依因性故。中間二果隨其所應各為七八九根所得。所以者何。且一來果次第證者。依世間道由七根得。謂意及舍信等五根。依出世道由八根得。謂即前七根已知根第八。倍離欲貪超越證者。如預流果由九根得。若不還果次第證者。依世間道由七根得。依出世道由八根得。如前次第得一來果。全離欲貪超越證者。由九根得。如前超越得一來果。總說雖然而有差別。謂此依地有差別故。樂喜舍中可隨取一。前果超越唯一舍根。又次第證不還果者。若於第九解脫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間道由八根得。彼無間道舍受相應。解脫道中復有喜受。此二相資得第三果。於離系得二因如前。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已知第九。無間解脫此俱有故。豈不根本阿毗達磨。問由幾根得阿羅漢。答十一根。雲何乃言由九根得。實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論言十一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說。謂容有一補特伽羅從無學位數數退已。由樂喜舍隨一現前。數復證得阿羅漢果。由斯本論說十一根。然無一時三受俱起。是故今說定由九根。於不還果中何不如是說。以無樂根證不還果。而於後時得有退義。亦無退已。由樂復得非先離欲超證第三有還退義。此離欲果二道所得極堅牢故。今應思擇。成就何根。彼諸根中幾定成就。頌曰。

  成就命意舍  各定成就三

  若成就樂身  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  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  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憂  信等各成八

  二無漏十一  初無漏十三

  論曰。命意舍中隨成就一。彼定成就如是三根。非此三中隨有所闕。可有成就所餘根者。除此三根餘皆不定。謂或成就或不成就。此中眼耳鼻舌四根。生無色界定不成就。若生欲界未得已失亦不成就。身根唯有生無色界定不成就。女男二根生上二界定不成就。若生欲界未得已失亦不成就。樂根異生生第四定及無色界定不成就。喜根異生生三四定及無色界定不成就。苦根若生色無色界定不成就。憂根一切離欲貪者定不成就。信等五根善根斷者定不成就。初無漏根一切異生及已住果定不成就。次無漏根一切異生見道無學定不成就。後無漏根一切異生及有學位定不成就。於非遮位應知如前所說諸根皆定成就。若成樂根定成就四。謂命意舍及此樂根。若成身根亦定成四。謂命意舍及此身根。若成眼根定成就五。謂命意舍身根眼根。耳鼻舌根應知亦五。前四如眼。第五自根。若成喜根亦定成五。謂命意舍樂根喜根。第二靜慮地生未得第三靜慮。舍下未得上。此成何樂根。當言成就第三靜慮染污樂根。餘未得故。若成苦根定成就七。謂身命意四受。除憂。若成女根定成就八。七如苦說。第八女根。若成男根亦定成八。七如苦說。第八男根。若成憂根亦定成八。七如苦說。第八憂根。若成信等亦各成八。謂命意舍信等五根。若成具知根定成就十一。謂命與意樂喜舍根信等五根及具知根。若成已知根亦定成十一。十根如上及已知根。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謂身命意苦樂喜舍信等五根及未知根。諸極少者成就幾根。頌曰。

  極少八無善  成受身命意

  愚生無色界  成善命意舍

  論曰。已斷善根名為無善。彼若極少成就八根。謂五受根及身命意。受謂能受。能領納故。或是受性故名為受。如圓滿性立圓滿名。如斷善根極少成八。愚生無色亦成八根。愚謂異生。未見諦故。何等為八。謂信等五命意舍根。信等五根。一向善故總名為善。若爾應攝三無漏根。不爾此中依八根故。又說愚生無色界故。諸極多者成就幾根。頌曰。

  極多成十九  二形除三凈

  聖者未離欲  除二凈一形

  論曰。諸二形者具眼等根。除三無漏成餘十九。無漏名凈。離二縛故。二形必是欲界異生。未離欲貪故有十九。唯此具十九為更有耶。聖者未離欲亦具十九。謂聖有學未離欲貪成就極多亦具十九。除二無漏及除一形。若住見道。除已知根及具知根。若住修道。除未知根及具知根。女男二根隨除一種。以諸聖者無二形故。因分別界根非根差別。乘茲廣辯二十二根竟。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四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根品第二之二

  今應思擇。一切有為如相不同。生亦各異。為有諸法決定俱生。有定俱生。謂一切法略有五品。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應行。五無為。無為無生此中不說。今先辯色決定俱生。頌曰。

  欲微聚無聲  無根有八事

  有身根九事  十事有餘根

  論曰。色聚極細立微聚名。為顯更無細於此者。此在欲界無聲無根。八事俱生隨一不減。雲何八事。謂四大種及四所造色香味觸。無聲有根諸極微聚。此俱生事或九或十。有身根聚九事俱生。八事如前。身為第九。有餘根聚十事俱生。九事如前加眼等一。眼耳鼻舌必不離身。展轉相望處各別故。於前諸聚若有聲生。如次數增九十十一。以有聲處不離根生。謂有執受大種因起。若四大種不相離生。於諸聚中堅濕暖動。雲何隨一可得非餘。於彼聚中勢用增者明瞭可得。餘體非無。如覺針鋒與籌合觸。如嘗鹽味與麨合味。雲何於彼知亦有餘。由有攝熟長持業故。有說。遇緣堅等便有流等相故。如水聚中由極冷故有暖相起。雖不相離而冷用增。如受及聲用有勝劣。有餘師說。於此聚中餘有種子未有體相故。契經說。於木聚中有種種界。界謂種子。如何風中知有顯色。此義可信。不可比知。或所合香現可取故。香與顯色不相離故。前說色界香味並無故。彼無聲有六七八。有聲有七八九俱生。此可準知故不別說。此中言事為依體說。為依處說。若爾何過。二俱有過。若依體說。八九十等便為太少。由諸微聚必有形色有多極微共積集故。重性輕性定隨有一。滑性澀性隨一亦然。或處有冷有饑有渴。是則所言有太少過。若依處說。八九十等便為太多。由四大種觸處攝故。應說四等。是則所言有太多失。二俱無過。應知此中所言事者。一分依體說。謂所依大種。一分依處說。謂能依造色。若爾大種事應成多。造色各別依一四大種故。應知此中依體類說。諸四大種類無別故。何用分別如是語為。語隨欲生。義應思擇。如是已辯色定俱生。餘定俱生今次當辯。頌曰。

  心心所必俱  諸行相或得

  論曰。心與心所必定俱生。隨闕一時餘則不起。諸行即是一切有為。謂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前必俱言流至於此。謂色心等諸行生時。必與有為四相俱起。言或得者。謂諸行內唯有情法與得俱生。餘法不然。是故言或。向言心所。何者是邪。頌曰。

  心所且有五  大地法等異

  論曰。諸心所法且有五品。何等為五。一大地法。二大善地法。三大煩惱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地謂行處。若此是彼所行處。即說此為彼法地。大法地故名為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謂法恒於一切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  遍於一切心

  論曰。傳說。如是所列十法。諸心剎那和合遍有。此中受謂三種領納苦樂俱非有差別故。想謂於境取差別相。思謂能令心有造作。觸謂根境識和合生。能有觸對。欲謂希求所作事業。慧謂於法能有簡擇。念謂於緣明記不忘。作意謂能令心警覺。勝解謂能於境印可。三摩地謂心一境性。諸心心所異相微細。一一相續分別尚難。況一剎那俱時而有。有色諸藥色根所取。其味差別尚難瞭知。況無色法唯覺慧取。如是已說十大地法。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法恒於諸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信及不放逸  輕安舍慚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論曰。如是諸法唯遍善心。此中信者。令心澄凈。有說。於諦實業果中現前忍許故名為信。不放逸者。修諸善法離諸不善法。復何名修。謂此於善專註為性。餘部經中有如是釋。能守護心名不放逸。輕安者。謂心堪任性。豈無經亦說有身輕安耶。雖非無說。此如身受應知亦爾。如何可立此為覺支。應知此中身輕安者身堪任性。復如何說此為覺支。能順覺支故無有失。以身輕安能引覺支心輕安故。於餘亦見有是說耶。有如經說。喜及順喜法名喜覺支。嗔及嗔因緣名嗔恚蓋。正見正思惟正勤名慧蘊。思惟及勤雖非慧性隨順慧故亦得慧名。故身輕安順覺支故得名無失。心平等性無警覺性說名為舍。如何可說於一心中有警覺性無警覺性。作意與舍二相應起。豈不前說諸心心所其相微細難可瞭知。有雖難瞭由審推度而復可知。此最難知。謂相違背而不乖反。此有警覺於餘則無。二既懸殊有何乖反。若爾不應同緣一境。或應一切皆互相應。如是種類所餘諸法此中應求。如彼理趣。今於此中應知亦爾。慚愧二種如後當釋。二根者。謂無貪無嗔無癡善根慧為性故。前已說在大地法中。不重說為大善地法。言不害者。謂無損惱。勤謂令心勇悍為性。如是已說大善地法。大煩惱法地名大煩惱地。此中若法大煩惱地所有名大煩惱地法。謂法恒於染污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癡逸怠不信  惛掉恒唯染

  論曰。此中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無智無顯。逸謂放逸。不修諸善。是修諸善所對治法。怠謂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說勤所對治。不信者謂心不澄凈。是前所說信所對治。惛謂惛沈。對法中說。雲何惛沈。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惛沈性心惛沈性。是名惛沈。此是心所。如何名身。如身受言。故亦無失。掉謂掉舉令心不靜。唯有如是六種。名大煩惱地法。豈不根本阿毗達磨中說有十種大煩惱地法。又於彼論不說惛沈。何者十。謂不信懈怠失念心亂無明不正知非理作意邪勝解掉舉放逸。天愛。汝今但知言至不閑意旨。意旨者何。謂失念心亂不正知非理作意邪勝解。已說彼在大地法中。不應重立為大煩惱地法。如無癡善根慧為體故非大善地法。彼亦應爾。即染污念名為失念。染污等持名為心亂。諸染污慧名不正知。染污作意勝解名為非理作意及邪勝解故說。若是大地法亦大煩惱地法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謂受想思觸欲。第二句謂不信懈怠無明掉舉放逸。第三句謂如前說。念等五法。第四句謂除前相。有執。邪等持非即是心亂。彼作四句。與此不同。又許惛沈通與一切煩惱相應。不說在大煩惱地法。於誰有過。有作是言。應說在此。而不說者順等持故。彼謂諸有惛沈行者速發等持。非掉舉行。誰惛沈行非掉舉行。誰掉舉行非惛沈行。此二未嘗不俱行故。雖爾應知隨增說行。雖知說行隨用偏增。而依有體建立地法。故此地法唯六義成。此唯遍染心俱起非餘故。如是已說大煩惱地法。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謂法恒於不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唯遍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

  論曰。唯二心所但與一切不善心俱。謂無慚愧。故唯二種名此地法。此二法相如後當辯。如是已說大不善地法。小煩惱法地名小煩惱地。此中若法小煩惱地所有名小煩惱地法。謂法少分染污心俱。彼法是何。頌曰。

  忿覆慳嫉惱  害恨諂誑憍

  如是類名為  小煩惱地法

  論曰。如是類法唯修所斷。意識地起。無明相應。各別現行。故名為小煩惱地法。此法如後隨煩惱中當廣分別。如是已說五品心所。復有此餘不定心所。惡作睡眠尋伺等法。此中應說。於何心品有幾心所決定俱生。頌曰。

  欲有尋伺故  於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  有時增惡作

  於不善不共  見俱唯二十

  四煩惱忿等  惡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無覆許十二

  睡眠遍不違  若有皆增一

  論曰。且欲界中心品有五。謂善唯一。不善有二。謂不共無明相應。及餘煩惱等相應。無記有二。謂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然欲界心定有尋伺故。善心品必二十二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不定二。謂尋與伺。非諸善心皆有惡作。有時增數至二十三。惡作者何。惡所作體名為惡作。應知此中緣惡作法說名惡作。謂緣惡作心追悔性。如緣空解脫門說名為空。緣不凈無貪說為不凈。又見世間約所依處說能依事。如言一切村邑國土皆來集會。惡作即是追悔所依。故約所依說為惡作。又於果體假立因名。如說此六觸處應知名宿作業。若緣未作事雲何名惡作。於未作事亦立作名。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何等惡作說名為善。謂於善惡不作作中心追悔性。與此相違名為不善。此二各依二處而起。若於不善不共心品。必有二十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二大不善地法。並二不定謂尋與伺。何等名為不共心品。謂此心品唯有無明。無有所餘貪煩惱等。於不善見相應心品。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即如前不共品說。非見增故有二十一。以即於十大地法中慧用差別說為見故。言不善見相應心者。謂此心中或有邪見。或有見取。或戒禁取。於四不善貪嗔慢疑煩惱心品。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貪等隨一。於前所說忿等相應隨煩惱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忿等隨一。不善惡作相應心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謂即惡作第二十一。略說不善不共及見相應品中唯有二十。餘四煩惱及隨煩惱相應品中有二十一。若於無記有覆心品。唯有十八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並二不定謂尋與伺。欲界無記有覆心者。謂與薩迦耶見及邊執見相應。此中見不增。應知如前釋。於餘無記無覆心品。許唯十二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並不定尋伺。外方諸師欲令惡作亦通無記。此相應品便有十二心所俱起。應知睡眠與前所說一切心品皆不相違。通善不善無記性故。隨何品有即說此增。謂二十二至二十三。若二十三至二十四不善無記如例應知。已說欲界心所俱生諸品定量。當說上界。頌曰。

  初定除不善  及惡作睡眠

  中定又除尋  上兼除伺等

  論曰。初靜慮中於前所說諸心所法。除唯不善惡作睡眠。餘皆具有。唯不善者。謂嗔煩惱除諂誑憍所餘忿等及無慚愧。餘皆有者。如欲界說。中間靜慮除前所除。又更除尋。餘皆具有。第二靜慮以上乃至無色界中除前所除。又除伺等。等者顯除諂誑。餘皆如前具有。經說。諂誑極至梵天。眾相依故。上地無有。以大梵王處自梵眾。忽被馬勝苾芻問言。此四大種當於何位盡滅無餘。梵王不知無餘滅位。便矯亂答。我於此梵眾是大梵自在作者化者生者養者。是一切父。作是語已。引出眾外諂言愧謝。令還問佛。如是已說於諸界地諸心品中心所數量。今次當說於前所辯諸心所中少分差別。無慚無愧愛之與敬差別雲何。頌曰。

  無慚愧不重  於罪不見怖

  愛敬謂信慚  唯於欲色有

  論曰。此中無慚無愧別者於諸功德及有德者。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即是恭敬所敵對法。為諸善士所訶厭法說名為罪。於此罪中不見怖畏說名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不見怖言欲顯何義。為見而不怖名不見怖。為不見彼怖名不見怖。若爾何失。二俱有過。若見而不怖應顯智慧。若不見彼怖應顯無明。此言不顯見與不見。何所顯耶。此顯有法是隨煩惱。為彼二因說名無愧。有餘師說。於所造罪自觀無恥名曰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若爾此二所觀不同。雲何俱起。不說此二一時俱起別觀自他。然有無恥。觀自時勝說名無慚。復有無恥。觀他時增說為無愧。慚愧差別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為慚。於罪見怖說名為愧。翻第二釋於所造罪。自觀有恥說名為慚。觀他有恥說名為愧。已說無慚無愧差別。愛敬別者。愛謂愛樂。體即是信。然愛有二。一有染污。二無染污。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無染謂信如愛師長等。有信非愛謂緣苦集信。有愛非信謂諸染污愛。有通信愛謂緣滅道信。有非信愛謂除前三相。有說。信者忍許有德。由此為先方生愛樂。故愛非信。敬謂敬重。體即是慚。如前解慚謂有敬等。有慚非敬謂緣苦集慚。有通慚敬謂緣滅道慚。有說。敬者有所崇重。由此為先方生慚恥。故敬非慚。望所緣境補特伽羅。愛敬有無應作四句。有愛無敬。謂於妻子共住門人等。有敬無愛。謂於他師有德貴人等。有愛有敬。謂於自師父母伯叔等。無愛無敬。謂除前三相。如是愛敬欲色界有。無色界無。豈不信慚大善地法無色亦有。愛敬有二。謂緣於法補特伽羅。緣法愛敬通三界有。此中意說緣補特伽羅者。故欲色有。無色界無。如是已說愛敬差別。尋伺慢憍差別雲何。頌曰。

  尋伺心粗細  慢對他心舉

  憍由染自法  心高無所顧

  論曰。尋伺別者。謂心粗細。心之粗性名尋。心之細性名伺。雲何此二一心相應。有作是釋。如冷水上浮以熟酥上烈日光之所照觸。酥因水日非釋非凝。如是一心有尋有伺。心由尋伺不遍細粗。故於一心俱有作用。若爾尋伺是粗細因。非粗細體。如水日光是凝釋曰體非凝釋。又粗細性相待而立。界地品別上下相形。乃至有頂應有尋伺。又粗細性無別體類。不可依之以別尋伺。復有釋言。尋伺二法是語言行。故契經言。要有尋伺方有語言。非無尋伺此語言行。粗者名尋。細者名伺。於一心內別法是粗別法是細。於理何違。若有別體類理實無違。然無別體類故成違理。一體類中無容上下俱時起故。若言體類亦有差別。應說體類別相雲何。此二體類別相難說。但由上下顯其別相。非由上下能顯別相。一一類中有上下故。由是應知。尋伺二法定不可執一心相應。若爾雲何契經中說於初靜慮具足五支。具五支言。就一地說非一剎那故無有過。如是已說尋伺差別。慢憍別者。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德類差別。心自舉恃陵蔑於他故名為慢。憍謂染著自法為先令心傲逸無所顧性。有餘師說。如因酒生欣舉差別說名為醉。如是貪生欣舉差別說名為憍。是謂慢憍差別之相。如是已說諸心心所品類不同俱生異相。然心心所於契經中隨義建立種種名想。今當辯此名義差別。頌曰。

  心意識體一  心心所有依

  有緣有行相  相應義有五

  論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瞭別故名識。復有釋言。凈不凈界種種差別故名為心。即此為他作所依止故名為意。作能依止故名為識。故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異而體是一。如心意識三名所詮義異體一諸心心所名有所依所緣行相相應亦爾。名義雖殊而體是一。謂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托所依根故。或名有所緣取所緣境故。或名有行相即於所緣品類差別等起行相故。或名相應等和合故。依何義故名等和合。有五義故。謂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事平等者。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已說心心所廣分別義。心不相應行何者是耶。頌曰。

  心不相應行  得非得同分

  無想二定命  相名身等類

  論曰。如是諸法心不相應非色等性。行蘊所攝。是故名心不相應行。於中且辯得非得相。頌曰。

  得謂獲成就  非得此相違

  得非得唯於  自相續二滅

  論曰。得有二種。一者未得已失今獲。二者得已不失成就。應知非得與此相違。於何法中有得非得。於自相續及二滅中。謂有為法若有墮在自相續中有得非得。非他相續。無有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續。無有成就非情法故。且有為法決定如是。無為法中唯於二滅有得非得。一切有情無不成就非擇滅者。故對法中傳說。如是誰成無漏法。謂一切有情。除初剎那具縛聖者及餘一切具縛異生。諸餘有情皆成擇滅。決定無有成就虛空。故於虛空不言有得。以得無故非得亦無。宗明得非得相翻而立故。諸有得者亦有非得。義準可知。故不別釋。何緣知有別物名得。契經說故。如契經言。聖者於彼十無學法以生以得以成就故。已斷五支。乃至廣說。若爾非情及他相續亦應成就。所以者何。契經說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有轉輪王成就七寶。乃至廣說。此中自在說名成就。謂轉輪王於彼七寶有自在力。隨樂轉故。此既自在說名成就。餘復何因知有別物。許有別物有何非理。如是非理。謂所執得無體可知。如色聲等或貪嗔等。無用可知如眼耳等。故無容有別物名得。執有別物是為非理。若謂此得亦有作用。謂作所得諸法生因。是則無為應無有得。又所得法未得已舍界地轉易及離染故。彼現無得。當雲何生。若俱生得為生因者。生與生生復何所作。又非情法應定不生。又具縛者。下中上品煩惱現起差別應無。得無別故。若由餘因有差別者。即應由彼諸法得生。得復何用。故彼所言得有作用。謂作所得諸法生因理不成立。誰言此得作法生因。若爾此得有何作用。謂於差別為建立因。所以者何。若無有得。異生聖者起世俗心。應無異生及諸聖者建立差別。豈不煩惱已斷未斷有差別故。應有差別。若執無得。如何可說。煩惱已斷及與未斷。許有得者斷未斷成。由煩惱得離未離故。此由所依有差別故。煩惱已斷未斷義成。謂諸聖者見修道力。令所依身轉變異本。於彼二道所斷惑中無復功能令其現起。猶如種子火所焚燒轉變異前無能生用。如是聖者所依身中無生惑能名煩惱斷。或世間道損所依中煩惱種子亦名為斷。與上相違名為未斷。諸未斷者說名成就。諸已斷者名不成就。如是二種但假非實。善法有二。一者不由功力修得。二者要由功力修得。即名生得及加行得。不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種未被損名為成就。若所依中種已被損名不成就。謂斷善者由邪見力損所依中善根種子。應知名斷。非所依中善根種子畢竟被害說名為斷。要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彼法已起生彼功力自在無損說名成就。與此相違名不成就。如是二種亦假非實。故所依中唯有種子未拔未損增長自在。於如是位立成就名。無有別物。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謂名與色於生自果。所有展轉鄰近功能。此由相續轉變差別。何名轉變。謂相續中前後異性。何名相續。謂因果性三世諸行。何名差別。謂有無間生果功能。然有處說。若成就貪便不能修四念住者。彼說。既著貪煩惱者不能厭舍故名成就。由隨耽著貪愛時分。於四念住必不能修。如是成就遍一切種唯假非實。唯遮於此名不成就。亦假非實。毗婆沙師說。此二種皆有別物實而非假。如是二途皆為善說。所以者何。不違理故。我所宗故。已辯自性。差別雲何。且應辯得。頌曰。

  三世法各三  善等唯善等

  有系自界得  無系得通四

  非學無學三  非所斷二種

  論曰。三世法得各有三種。謂過去法有過去得有未來得有現在得。如是未來及現在法各有三得。又善等法得唯善等。謂善不善及無記法。如其次第有善不善無記三得。又有系法得唯自界。謂欲色界無色界法如其次第唯有欲色無色三得。若無系法得通四種。謂無漏法。總而言之得有四種。即三界得及無漏得。別分別者。非擇滅得通三界系。若擇滅得色無色系及與無漏。道諦得唯無漏故。無系法得有四種。又有學法得唯有學。若無學法得唯無學。非學非無學得有差別。謂此法得總說有三。別分別者一切有漏及三無為。皆名非學非無學法。且有漏法唯有非學非無學得。非擇滅得及非聖道所引擇滅得亦如是。若有學道所引擇滅得即有學。若無學道所引擇滅得即無學。又見修所斷法如其次第有見修所斷得。非所斷法得有差別。謂此法得總說有二。別分別者諸無漏法名非所斷。非擇滅得唯修所斷。若非聖道所引擇滅得亦如是。聖道所引擇滅之得及道諦得皆非所斷。前雖總說三世法各三。今應簡別其中差別相。頌曰。

  無記得俱起  除二通變化

  有覆色亦俱  欲色無前起

  論曰。無覆無記得唯俱起。無前後生。勢力劣故。法若過去得亦過去。法若未來得亦未來。法若現在得亦現在。一切無覆無記法得皆如是耶。不爾。雲何除眼耳通及能變化。謂眼耳通慧及能變化心勢力強故。加行差別所成辦故。雖是無覆無記性收。而有前後及俱起得。若工巧處及威儀路極數習者得亦許爾。唯有無覆無記法得但俱起耶。不爾。雲何。有覆無記色得亦爾。謂諸有覆無記表色得亦如前。但有俱起。雖有上品而亦不能發無表故勢力微劣。由此定無法前後得。如無記法得有別異善不善得亦有異耶。亦有。雲何。謂欲界系善不善色得無前起。唯有俱生及後起得。非得如得亦有如上品類別耶。不爾。雲何。頌曰。

  非得凈無記  去來世各三

  三界不系三  許聖道非得

  說名異生性  得法易地舍

  論曰。性差別者。一切非得皆唯無覆無記性攝。世差別者。過去未來各有三種。謂現在法決定無有現在非得。唯有過去未來非得。過去未來一一各有三世非得。界差別者。三界系法及不系法各三非得。謂欲界系法有三界非得。色無色界系及不系亦爾。定無非得是無漏者。所以者何。由許聖道非得說名異生性故。如本論言。雲何異生性。謂不獲聖法。不獲即是非得異名。非說異生性是無漏應理。不獲何聖法名異生性。謂不獲一切。不別說故。此不獲言表離於獲。若異此者。諸佛世尊亦不成就聲聞獨覺種性聖法。應名異生。若爾彼論應說純言。不要須說。此一句中含純義故。如說此類食水食風。有說。不獲苦法智忍及俱生法名異生性。不可難言道類智時舍此法故應成非聖。前已永害彼非得故。若爾此性既通三乘。不獲何等名異生性。此亦應言不獲一切。若爾此應同前有難。此難復應如前通釋。若爾重說唐捐其功。如經部師所說為善。經部所說其義雲何。謂曾未生聖法相續分位差別名異生性。如是非得何時當舍。此法非得得此法時或轉易地舍此非得。如聖道非得說名異生性。得此聖道時或易地便舍。餘法非得。類此應思。若非得得斷。非得非得生。如是名為舍於非得。得與非得。豈復有餘得與非得。應言此二各復有餘得及非得。若爾豈不有無窮過。無無窮過。許得展轉更相成故。以法生時並其自體三法俱起。第一本法。第二法得。第三得得。謂相續中法得起故成就本法及與得得。得得起故。成就法得。是故此中無無窮過。如是若善若染污法。一一自體初生起時並其自體三法俱起。第二剎那六法俱起。謂三法得及三得得。第三剎那十八俱起。謂於第一第二剎那所生諸法有九法得及九得得。如是諸得後後轉增。一切過去未來煩惱及隨煩惱並生得善剎那剎那相應俱有無始無終生死輪轉有無邊得。且一有情生死相續剎那剎那起無邊得。如是一切有情相續一一各別。剎那剎那無量無邊諸得俱起。如是諸得極多集會。無對礙故互相容受。若不爾者。一有情得虛空不容。況第二等。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五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根品第二之三

  如是已辯得非得相。同分者何。頌曰。

  同分有情等

  論曰。有別實物名為同分。謂諸有情展轉類等。本論說此名眾同分。此復二種。一無差別。二有差別。無差別者。謂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有差別者。謂諸有情界地趣生種姓男女近事苾芻學無學等各別同分。一類有情各等有故。復有法同分。謂隨蘊處界。若無實物無差別相名同分者。展轉差別諸有情中。有情有情等無差別。覺及施設不應得有。如是蘊等等無差別覺及施設如理應知。頗有死生不舍不得有情同分。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是處死還生是處。第二句者。謂入正性離生位時。舍異生同分。得聖者同分。第三句者。謂是趣死生餘趣等。第四句者。謂除前相。若別有實物名異生同分。何用別立異生性耶。非異人同分別有人性故。又非世間現見同分。以非色故亦非覺慧所能瞭別無別用故。世雖不瞭有情同分。而於有情謂無差別。故設有體亦何所用。又何因不許有無情同分。諸谷麥豆金鐵庵羅半娜婆等。亦有自類互相似故。又諸同分展轉差別。如何於彼更無同分。而起無別覺施設耶。又應顯成勝論所執。彼宗執有總同句義。於一切法總同言智由此發生。彼復執有同異句義。於異品類同異言智由此發生。毗婆沙師作如是說。彼執與此義類不同。以說一物於多轉故。又縱於彼若顯不顯。然此同分必有實物。契經說故。如世尊言。若還來此得人同分。乃至廣說。雖有是說而不說言別有實物名為同分。若爾所說同分是何。即如是類諸行生時。於中假立人同分等。如諸谷麥豆等同分。此非善說。違我宗故。已辯同分。無想者何。頌曰。

  無想無想中  心心所法滅

  異熟居廣果

  論曰。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是實有物。能遮未來心心所法令暫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異熟果。誰之異熟。謂無想定。無想有情居在何處。居在廣果。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彼為恒無想為亦有想耶。生死位中多時有想。言無想者。由彼有情中間長時想不起故。如契經說。彼諸有情由想起故從彼處沒。然彼有情如久睡覺。還起於想。從彼沒已必生欲界。非餘處所。先修定行勢力盡故。於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盡便墮。若諸有情應生彼處必有欲界順後受業。如應生彼北俱盧洲必定應有生天之業。已辯無想。二定者何。謂無想定及滅盡定。初無想定其相雲何。頌曰。

  如是無想定  後靜慮求脫

  善唯順生受  非聖得一世

  論曰。如前所說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如是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無想者定名無想定。或定無想名無想定。說如是聲。唯顯此定滅心心所與無想同。此在何地。謂後靜慮。即在第四靜慮非餘。修無想定為何所求。謂求解脫。彼執無想是真解脫。為求證彼修無想定。前說無想是異熟故。無記性攝。不說自成。今無想定一向是善。此是善故。能招無想有情天中五蘊異熟。既是善性為順何受。唯順生受。非順現後及不定受。若起此定後雖退失。傳說現身必還能起。當生無想有情天中。故得此定必不能入正性離生。又許此定唯異生得非諸聖者。以諸聖者於無想定如見深坑不樂入故。要執無想為真解脫。起出離想而修此定。一切聖者不執有漏為真解脫及真出離故。於此定必不修行。若諸聖者修得第四靜慮定時。為如靜慮亦得去來無想定不。餘亦不得。所以者何。彼雖曾習以無心故。要大加行方便修得。故初得時唯得一世。謂得現在。如初受得別解脫戒。得此定已。第二念等乃至未舍。亦成過去。以無心故。無未來修。次滅盡定其相雲何。頌曰。

  滅盡定亦然  為靜住有頂

  善二受不定  聖由加行得

  成佛得非前  三十四念故

  論曰。如無想定滅定亦然。此亦然聲為例何義。例無想定心心所滅。如說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如是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定。如是二定差別相者。前無想定為求解脫。以出離想作意為先。此滅盡定為求靜住。以止息想作意為先。前無想定在後靜慮。此滅盡定唯在有頂。即是非想非非想處。此同前定性唯是善非無記染。善等起故。前無想定唯順生受。此滅盡定通順生後及不定受。謂約異熟有順生受。或順後受。或不定受。或全不受。謂若於下得般涅槃。此定所招何地幾蘊。唯招有頂四蘊異熟。前無想定唯異生得。此滅盡定唯聖者得。非異生能起。怖畏斷滅故。唯聖道力所能起故。現法涅槃勝解入故。此亦如前。非離染得。由何而得。由加行得。要由加行方證得故。又初得時唯得現在。不得過去不修未來。要由心力方能修故。第二念等乃至未舍亦成過去。世尊亦以加行得耶。不爾。雲何。成佛時得。謂佛世尊盡智時得。佛無一德由加行得。暫起欲樂現在前時。一切圓德隨樂而起故。佛眾德皆離染得。世尊曾未起滅盡定。得盡智時雲何得成俱分解脫。於起滅定得自在故。如已起者。成俱解脫。西方師說。菩薩學位先起此定後得菩提。雲何此中不許彼說。若許彼說便順尊者鄔波鞠多理目足論。如彼論說。當言如來先起滅定後生盡智。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說。非前起滅定後方生盡智。所以者何。傳說。菩薩三十四念得菩提故。諦現觀中有十六念。離有頂貪有十八念。謂斷有頂九品煩惱起九無間九解脫道。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三十四。一切菩薩決定先於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復須斷下地煩惱。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同類心。故諸菩薩學位不應起滅盡定。外國諸師作如是說。若中間起不同類心。斯有何過。若爾便有越期心過。然諸菩薩不越期心。理實菩薩不越期心。然非不越無漏聖道。若爾期心如何不越。謂我未得諸漏永盡。終不解斯結加趺坐。決定不越如是期心。唯於一坐時諸事究竟故。前說為善我所宗故。雖已說二定有多同異相而於其中復有同異。頌曰。

  二定依欲色  滅定初人中

  論曰。言二定者。謂無想定及滅盡定。此二俱依欲色二界而得現起。若有不許亦依色界起無想定。便違此文。謂本論言。或有是色有此有非五行。謂色纏有情或生有想天住不同類心。若入無想定。若入滅盡定。或生無想天已得入無想。是謂是色有此有非五行。由此證知。如是二定俱依欲色而得現起。是名同相。言異相者。謂無想定欲色二界皆得初起。滅定初起唯在人中。此在人中初修起已由退為先方生色界。依色界身後復修起。此滅盡定亦有退耶應言亦有。若不爾者即便違害鄔陀夷經。經言。具壽有諸苾芻先於此處具凈屍羅具三摩地具般羅若能數入出滅受想定斯有是處。應如實知。彼於現法或臨終位。不能勤修令解滿足。從此身壞超段食天。隨受一處意成天身。於彼生已復數入出滅受想定亦有是處。應如實知。此意成天身。佛說是色界。滅受想定唯在有頂。若得此定必無退者。如何得往色界受生。有餘部執第四靜慮亦有滅定。依彼所執滅定無退。此義亦成。第四靜慮有滅盡定義必不成。所以者何。九次第定契經說故。此若必然如何得有超越定義。此定次第依初學說。得自在時隨樂超入。如是二定有多種異。謂地有異。第四靜慮有頂地故。加行有異。出離止息想作意為先故。相續有異。異生聖者相續起故。異熟有異。無想有頂異熟果故。順受有異。順定不定生二受故。初起有異。二界人中最初起故。二定總以心心所滅為其自性。何緣但說名為無想滅受想耶。二定加行中唯厭逆此故。如亦知受等唯名他心智。今二定中心久時斷。如何於後心復得生。毗婆沙師許過去有前心為後等無間緣。有餘師言。如生無色色久時斷。如何於後色復得生。彼生定應由心非色。如是出定心亦應然。由有根身非由心起。故彼先代諸軌范師咸言。二法互為種子。二法者。謂心有根身。尊者世友問論中說。若執滅定全無有心可有此過。我說滅定猶有細心故無此失。尊者妙音說。此非理。所以者何。若此定中猶有識者三和合故必應有觸。由觸為緣應有受想。如世尊說。意及法為緣生於意識。三和合觸俱起受想思。則此定中受想等法亦應不滅。若謂如經說受緣愛。然阿羅漢雖有諸受而不生愛。觸亦應爾。非一切觸皆受等緣。此例不然。有差別故。經自簡言。若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曾無有處簡觸生受故有差別。由此道理。毗婆沙師說。滅定中諸心皆滅。若都無心如何名定。此令大種平等行故說名為定。或由心力平等至此故名為定。如是二定為是實有。為是假有。應言實有。能遮礙心令不生故。有說。此證理不應然。由前定心能遮礙故。謂前定心與所餘心相違而起。由此起故。唯令餘心暫時不轉。此能引發違心所依令相續故。唯不轉位假立為定。無別實體。此唯不轉分位假定。入前出後兩位皆無。故假說此是有為攝。或即所依由定心引令如是起。假立為定。應知無想亦復如是。謂由前心與所餘心。相違而起。由此起故。唯令餘心暫時不轉。唯不轉位假立無想。餘說如前。此非善說違我宗故。已辯二定。命根者何。頌曰。

  命根體即壽  能持暖及識

  論曰。命體即壽。故對法言。雲何命根。謂三界壽。此復未瞭。何法名壽。謂有別法能持暖識說名為壽。故世尊言。

  壽暖及與識  三法舍身時

  所舍身僵仆  如木無思覺

  故有別法。能持暖識相續住因說名為壽。若爾此壽何法能持。即暖及識還持此壽。若爾三法更互相持。相續轉故。何法先滅。由此滅故餘二隨滅。是則此三應常無謝。既爾此壽應業能持。隨業所引相續轉故。若爾何緣不許唯業。能持暖識而須壽耶。理不應然。勿一切識從始至終恒異熟故。既爾應言業能持暖暖復持識。何須此壽。如是識在無色界中應無能持。彼無暖故。應言彼識業為能持。豈得隨情數為轉計。或說此識唯暖能持。或復說言唯業持識。又前已說。前說者何。謂前說言。勿一切識從始至終皆是異熟。是故定應許有別法。能持暖識說名為壽。今亦不言全無壽體。但說壽體非別實物。若爾何法說名壽體。謂三界業所引同分住時勢分說為壽體。由三界業所引同分住時勢分相續決定隨應住時。爾所時住故。此勢分說為壽體。如谷種等所引乃至熟時勢分。又如放箭所引乃至住時勢分。有謂有行是德差別依箭等生由彼力故。乃至未墮恒行不息。彼體一故。無障礙故。往趣餘方急緩至時分位差別應不得有。又應畢竟無墮落時。若謂由風所障礙故。應初即墮或無墮時。能障礙風無差別故。有別實物能持暖識名為壽體。是說為善。為壽盡故死為更有餘因。施設論說。有壽盡故死非福盡故死廣作四句。第一句者。感壽異熟業力盡故。第二句者。感富樂果業力盡故。第三句者。能感二種業俱盡故。第四句者。不能避脫抂橫緣故。又亦應言舍壽行故。壽盡位中福盡於死無復功能。故俱盡時有死說為俱盡故死。發智論說。此壽當言隨相續轉。為復當言一起便住。欲纏有情不入無想定不入滅盡定。當言此壽隨相續轉。若入無想定若入滅盡定及色無色纏一切有情。當言此壽一起便住。彼言何義。若所依身可損害故壽隨損害。是名第一隨相續轉。若所依身不可損害如起而住。是名第二一起便住。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言。初顯有障。後顯無障。由此決定有非時死。故契經說。有四得自體。謂有得自體唯可自害非可他害。廣作四句。唯可自害非他害者。謂生欲界戲忘念天意憤恚天。彼由發起增上喜怒。是故於彼殞沒非餘。又應說諸佛自般涅槃故。唯可他害非自害者。謂處胎卵諸有情類。俱可害者。謂餘多分欲界有情。俱非害者。謂在中有色無色界一切有情及在欲界一分有情。如那落迦北俱盧洲。正住見道慈定滅定。及無想定王仙佛使。佛所記別達弭羅嗢怛羅。殑耆羅長者子耶舍鳩磨羅時婆。最後身菩薩。及此菩薩母懷菩薩胎時。一切轉輪王。及此輪王母懷輪王胎時。若爾何故契經中言。大德何等有情所得自體非可自害非可他害。舍利子。謂在非想非非想處受生有情。傳說。所餘無色靜慮所得自體。可為自地聖道所害亦上他地近分所害。有頂自上二害俱無。是故說為俱非可害。豈不有頂亦為他地聖道所害應名他害。如是應說舉後顯初。如或有處舉初顯後。或復有處舉後顯初。雲何有處舉初顯後。如契經說。如梵眾天是名第一樂生天。雲何有處舉後顯初。如契經說。如極光凈天是名第二樂生天。彼經如聲顯譬喻義。可作是說。舉一顯餘。喻法舉一顯同類故。此無如聲不可例彼。若顯喻義方得有如聲。是則如聲餘經應不有。如餘經說。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故知非喻亦有如聲。傍論且止。已辯命根。諸相者何。頌曰。

  相謂諸有為  生住異滅性

  論曰。由此四種是有為相法。若有此應是有為。與此相違是無為法。此於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異。能壞名滅。性是體義。豈不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於此經中應說有四。不說者何。所謂住相。然經說住異。是此異別名。如生名起滅名為盡。如是應知。異名住異。若法令行三世遷流。此經說為有為之相。令諸有情生厭畏故。謂彼諸行生力所遷。令從未來流入現在。異及滅相力所遷迫。令從現在流入過去。令其衰異及壞滅故。傳說。如有人處稠林。有三怨敵欲為損害。一從稠林牽之令出。一衰其力。一壞命根。三相於行應知亦爾。住於彼行攝受安立。常樂與彼不相舍離。故不立在有為相中。又無為法有自相住。住相濫彼故經不說。有謂。此經說住與異總合為一名住異相。何用如是總合說為。住是有情所愛著處。為令厭舍與異合說。如示黑耳與吉祥俱。是故定有四有為相。此生等相既是有為。應更別有生等四相。若更有相便致無窮。彼復有餘生等相故。應言更有。然非無窮。所以者何。頌曰。

  此有生生等  於八一有能

  論曰。此謂前說四種本相。生生等者。謂四隨相。生生住住異異滅滅。諸行有為由四本相。本相有為由四隨相。豈不本相如所相法一一應有四種隨相。此復各四展轉無窮。無斯過失。四本四隨於八於一功能別故。何謂功能。謂法作用或謂士用。四種本相一一皆於八法有用。四種隨相一一皆於一法有用。其義雲何。謂法生時並其自體九法俱起。自體為一相隨相八。本相中生除其自性生餘八法。隨相生生於九法內唯生本生。謂如雌雞有生多子有唯生一。生與生生生八生一其力亦爾。本相中住亦除自性住餘八法。隨相住住於九法中唯住本住。異及滅相隨應亦爾。是故生等相復有相。隨相唯四無無窮失。經部師說何緣如是分析虛空。非生等相有實法體如所分別。所以者何。無定量故。謂此諸相非如色等有定現比或至教量證體實有。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有為之起亦可瞭知。盡及住異亦可瞭知。天愛汝等執文迷義。薄伽梵說義是所依。何謂此經所說實義。謂愚夫類無明所盲。於行相續執我我所。長夜於中而生耽著。世尊為斷彼執著故顯行相續體是有為及緣生性。故作是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非顯諸行一剎那中具有三相。由一剎那起等三相不可知故。非不可知應立為相。故彼契經復作是說。有為之起亦可瞭知。盡及住異亦可瞭知。然經重說有為言者。令知此相表是有為。勿謂此相表有為有如居白鷺表水非無。亦勿謂表有為善惡如童女相表善非善。諸行相續初起名生。終盡位中說名為滅。中間相續隨轉名住。此前後別名為住異。世尊依此說難陀言。是善男子善知受生。善知受住及善知受衰異壞滅。故說頌言。

  相續初名生  滅謂終盡位

  中隨轉名住  住異前後別

  復有頌言。

  本無今有生  相續隨轉住

  前後別住異  相續斷名滅

  又有頌言。

  由諸法剎那  無住而有滅

  彼自然滅故  執有住非理

  是故唯於相續說住。由斯對法所說理成。故彼論言。雲何名住。謂一切行已生未滅。非生已不滅名剎那法性。雖發智論作如是說。於一心中誰起謂生。誰盡謂死。誰住異謂老。而彼論文依眾同分相續心說。非一剎那。又一一剎那諸有為法。離執實有物四相亦成。雲何得成。謂一一念本無今有名生。有已還無名滅。後後剎那嗣前前起名為住。即彼前後有差別故名住異。於前後念相似生時。前後相望非無差別。彼差別相雲何應知。謂金剛等有擲未擲。及強力擲與弱力擲速遲墮落時差別故。大種轉變差別義成。諸行相似相續生時。前後相望無多差別。故雖有異而見相似。若爾最後聲光剎那及涅槃時最後六處無後念故應無住異。是則所立相應不遍有為。此不說住為有為相。其義雲何。謂住之異故。若有住亦必有異。由此立相無不遍失。然此經中世尊所說。有為之相略顯示者。謂有為法本無今有。有已還無及相續住。即此前後相望別異。此中何用生等別物。雲何所相法即立為能相。如何大士相非異於大士。角犎[古*頁]蹄尾牛相非異牛。又如堅等地等界相非異地等。遠見上升知是煙相非異煙體。此有為相理亦應然。雖瞭有為色等自性。乃至未瞭先無後無相續差別。仍未知彼體是有為故非彼性即有為相。然非離彼性有生等實物。若離有為色等自性。有生等物復何非理。一法一時應即生住衰異壞滅許俱有故。此難不然。用時別故。謂生作用在於未來。現在已生不更生故。諸法生已正現在時。住等三相作用方起。非生用時有餘三用。故雖俱有而不相違。且應思擇。未來法體為有為無。然後可成生於彼位有用無用。設許未來生有作用。如何成未來。應說未來相。法現在時生用已謝。如何成現在應說現在相。又住等三用俱現在應一法體一剎那中即有安住衰異壞滅。若時住相能住此法。即時異滅能衰壞者。爾時此法為名安住為名衰異為名壞滅。諸說住等用不同時。彼說便違剎那滅義。若言我說一法諸相用皆究竟名一剎那。汝今應說。何緣住相與二俱生而住先能住所住法非異非滅。若住力強能先用者。後何成劣而並本法。俱遭異滅所衰壞耶。若言住相已起作用不應更起猶如生者。生應可然。夫生用者。謂引所生令入現在已入不應復引入故。住不應爾。夫住用者。謂安所住令不衰滅。已住可令永安住故。由斯住相用應常起。不可例生令無再用。又誰障住用令暫有還無。若言異滅能為障者。異滅力應強。何不於先用。又住用息。異滅本法自然不住。異滅二相何處如何而起作用。復有何事須二用耶。由住攝持諸法生已暫時不滅。住用既舍法定不住即自然滅。故異滅用更無所為。又應一法生已未壞名住住已壞時名滅。理且可然。異於一法。進退推征理不應有。所以者何。異謂前後性相轉變非即此法可言異此。故說頌言。

  即前異不成  異前非一法

  是故於一法  立異終不成

  雖餘部說遇滅因緣滅相方能滅所滅法。而彼所說。應如有言服瀉藥時天來令利。即滅因緣應滅所滅。何須別執有滅相為。又心心所許剎那滅。更不須待餘滅因緣。應滅與住用無先後。是則一法於一時中亦住亦滅不應正理。故依相續說有為相。不違正理善順契經。若生在未來生所生法。未來一切法何不俱生。頌曰。

  生能生所生  非離因緣合

  論曰。非離所餘因緣和合唯生相力能生所生故諸未來非皆頓起。若爾我等唯見因緣有生功能。無別生相有因緣合。諸法即生無即不生。何勞生相。故知唯有因緣力起。豈諸有法皆汝所知。法性幽微甚難知故。雖現有體而不可知。生相若無應無生覺。又第六轉言不應成。謂色之生受之生等。如不應說色之色言。如責無生乃至無滅。皆如是責隨其所應。若爾為成空無我覺法外應執空無我性。為成一二大小各別合離彼此有性等覺應如外道法外執有數量各別合離彼此有等別性。又為成立第六轉言。應執別有色之聚性。又如說言色之自性。此第六轉言何得成。是故生等唯假建立無別實物。為瞭諸行本無今有假立為生。如是本無今有生相。依色等法種類眾多。為簡所餘說第六轉言色之生受之生等。為令他知此生唯色非餘受等。餘例亦然。如世間說栴檀之香石子之體。此亦應爾。如是住等隨應當知。若行離生相而得生者。虛空無為等何故不生。諸行名生由本無今有。無為體常有。何得言生。又如法爾不說一切皆有生。如是應許非一切法皆可生。又如有為同有生相而許因緣望有為法。或有功能或無功能。如是應許一切有為及無為法同無生相而諸因緣望彼二法一有生用一無生用。毗婆沙師說。生等相別有實物其理應成。所以者何。豈容多有設難者。故便棄所宗。非恐有鹿而不種麥。懼多蠅附不食美團。故於過難。應勤通釋。於本宗義應順修行。如是已辯諸有為相。名身等類其義雲何。頌曰。

  名身等所謂  想章字總說

  論曰。等者等取句身文身。應知此中。名謂作想。如說色聲香味等想。句者謂章。詮義究竟。如說諸行無常等章。或能辯瞭業用德時相應差別。此章稱句。文者謂字。如說[褒-保+可]阿壹伊等字。豈不此字亦書分名。非為顯書分制造諸字。但為顯諸字制造書分。雲何當令雖不聞說而亦得解。故造書分。是故諸字非書分名。雲何名等身。謂想等總說。言總說者是合集義。於合集義中說嗢遮界故。此中名身者。謂色聲香等。句身者謂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等。文身者。謂迦佉伽等。豈不此三語為性故用聲為體色自性攝。如何乃說為心不相應行。此三非以語為自性。語是音聲。非唯音聲即令瞭義。雲何令瞭。謂語發名。名能顯義。乃能令瞭。非但音聲皆稱為語。要由此故義可瞭知。如是音聲方稱語故。何等音聲令義可瞭。謂能說者。於諸義中已共立為能詮定量。且如古者於九義中共立一瞿聲為能詮定量。故有頌言。

  方獸地光言  金剛眼天水

  於斯九種義  智者立瞿聲

  諸有執名能顯義者。亦定應許如是義名。謂共立為能詮定量。若此句義由名能顯。但由音聲顯用已辦。何須橫計別有實名。又未瞭此名如何由語發。為由語顯。為由語生。若由語生。語聲性故。聲應一切皆能生名。若謂生名聲有差別。此足顯義。何待別名。若由語顯。語聲性故。聲應一切皆能顯名。若謂顯名聲有差別。此足顯義。何待別名。又諸念聲不可聚集。亦無一法分分漸生。如何名生可由語發。雲何待過去諸表剎那。最後表剎那能生無表。若爾最後位聲乃生名。但聞最後聲應能瞭義。若作是執語能生文文復生名名方顯義。此中過難應同前說。以諸念文不可集故。語顯名過。應例如生。又異語文諸明慧者註心思擇莫辯其相。又文由語若顯若生。準語於名皆不應理。又若有執名如生等與義俱生。現在世名目去來義不應得有。又父母等隨意所欲立子等名。雲何可言名如生等與義俱起。又無為法應無有名。無生義故而不應許。然世尊說頌依於名及文生者。此於諸義共立分量。聲即是名。此名安佈差別為頌。由如是義。說頌依名。此頌是名安佈差別。執有實物不應正理。如樹等行及心次第。或唯應執別有文體即總集此為名等身。更執有餘便為無用。毗婆沙師說。有別物為名等身。心不相應行蘊所攝。實而非假。所以者何。非一切法皆是尋思所能瞭故。此名身等何界所系。為是有情數。為非有情數。為是異熟生為是所長養。為是等流性。為善為不善。為無記。此皆應辯。頌曰。

  欲色有情攝  等流無記性

  論曰。此名身等唯是欲色二界所系。有說。亦通無色界系。然不可說。又名身等有情數攝。能說者成非所顯義。又名身等唯是等流。又唯無覆無記性攝。如上所說。餘不相應所未說義今當略辯。頌曰。

  同分亦如是  並無色異熟

  得相通三類  非得定等流

  論曰。亦如是言。為顯同分如名身等通於欲色有情等流無覆無記。並無色言顯非唯欲色。言並異熟顯非唯等流。是界通三。類通二義。得及諸相類並通三。謂有剎那等流異熟非得二定唯是等流。唯言為明非異熟等。已說如是所未說義。無想命根如前已辯。何緣不說得等唯是有情數攝。已說有情所成等故。何緣不說相通有情非有情數。已說一切有為俱故。餘所未說隨應準知。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六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根品第二之四

  如是已說不相應行。前言生相生所生時非離所餘因緣和合。此中何法說為因緣。且因六種。何等為六。頌曰。

  能作及俱有  同類與相應

  遍行並異熟  許因唯六種

  論曰。因有六種。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類因。四相應因。五遍行因。六異熟因。對法諸師許因唯有如是六種。且初能作因相雲何。頌曰。

  除自餘能作

  論曰。一切有為唯除自體以一切法為能作因。由彼生時無障住故。雖餘因性亦能作因。然能作因更無別稱。如色處等總即別名。豈不未知諸漏當起。由已知故諸漏不生。智於漏生能為障礙。日光能障現睹眾星。如何有為唯除自體以一切法為能作因。應知此生時彼皆無障住。故彼於此是能作因。若於此生彼能為障。而不為障可立為因。譬如國人以其國主不為損害。咸作是言。我因國主而得安樂。若於此生彼無障用。設不為障何得為因。且如涅槃及不生法普於一切有為生中。那落迦等有情相續於無色界諸蘊生中。有如非有無能障用。雖無障用而亦為因。如無力國王亦得如前說。此即通說諸能作因。就勝為言非無生力。如眼色等於眼識等生飲食於身種等於牙等。有作是難。若一切法無障住故皆能作因。何緣諸法非皆頓起。一殺生時何緣一切非如殺者皆成殺業。此難不然。但由無障許一切法為能作因。非由於生有親作力。有餘師說。諸能作因皆於果生有能作力。且涅槃等於眼識生雲何名為有能作力。意識緣彼為境而生或善或惡。因此意識後時眼識次第得生。展轉因故。彼涅槃等於眼識生有能作力。如是餘法由此方隅展轉應知有能生力。如是已說能作因相。第二俱有因相雲何。頌曰。

  俱有互為果  如大相所相

  心於心隨轉

  論曰。若法更互為士用果彼法更互為俱有因。其相雲何。如四大種更互相望為俱有因。如是諸相與所相法心與心隨轉亦更互為因。是則俱有因由互為果遍攝有為法如其所應。法與隨相非互為果。然法與隨相為俱有因。非隨相於法。此中應辯。何等名為心隨轉法。頌曰。

  心所二律儀  彼及心諸相

  是心隨轉法

  論曰。一切所有心相應法。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謂心隨轉法。如何此法名心隨轉。頌曰。

  由時果善等

  論曰。略說由時果等善等故說此法名心隨轉。且由時者。謂此與心一生住滅及墮一世。由果等者。謂此與心一果異熟及一等流。應知此中前一後一顯俱顯共其義不同。由善等者。謂此與心同善不善無記性故。由此十因名心隨轉。此中心王極少猶與五十八法為俱有因。謂十大地法。彼四十本相。心八本隨相。名五十八法。五十八中除心四隨相。餘五十四為心俱有因。有說。為心因唯十四法。謂十大地法並心本相。此說非善。所以者何。違品類足論所說故。如彼論言。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非與有身見為因。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非常諸餘染污苦諦。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亦與有身見為因。即所除法。有餘師不誦及彼相應法。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言。彼文必應作如是誦。或應準義知說有餘。諸由俱有因故成因彼必俱有。或有俱有非由俱有因故成因。謂諸隨相各於本法。此諸隨相各互相對。隨心轉法隨相於心。此諸隨相展轉相對。一切俱生有對造色展轉相對。少分俱生無對造色展轉相對。一切俱生造色大種展轉相對。一切俱生得與所得展轉相對。如是等諸法雖名俱有而非由俱有因故成因。非一果異熟及一等流故。得與所得非定俱行。或前或後或俱生故。如是一切理且可然。而諸世間種等芽等極成因果相生事中未見如斯同時因果故。今應說。雲何俱起諸法聚中有因果義。豈不現見。燈焰燈明芽影同時亦為因果。此應詳辯。為即燈焰與明為因。為由前生因緣和合焰明俱起。餘物障光明而有影現。如何說此影用芽為因。理不應然。隨有無故。善因明者。說因果相言若此有無彼隨有無者。此定為因彼定為果。俱有法中一有一切有。一無一切無。理成因果。俱起因果理且可然。如何可言互為因果。即由前說此亦無違。若爾如前所說造色互不相離應互為因。如是造色與諸大種心隨相等與心等法皆不相離應互為因。若謂如三杖互相依住如是俱有法因果義成。此應思惟。如是三杖為由俱起相依力住。為由前生因緣合力令彼三杖俱起住耶。又於彼中亦有別物繩鉤地等連持令住。此亦有餘同類因等。是故俱有因義得成。如是已說俱有因相。第三同類因相雲何。頌曰。

  同類因相似  自部地前生

  道展轉九地  唯等勝為果

  加行生亦然  聞思所成等

  論曰。同類因者。謂相似法與相似法為同類因。謂善五蘊與善五蘊展轉相望為同類因。染污與染污無記與無記五蘊相望應知亦爾。有餘師說。凈無記蘊五是色果。四非色因。有餘師說。五是四果色非四因。有餘師說。色與四蘊相望展轉皆不為因。又一身中羯刺藍位能與十位為同類因。頞部曇等九位一一皆除前位與餘為因。若對餘身同類十位一一皆與十位為因。由此方隅外麥稻等自類自類應廣思擇。若不許色為色同類因彼執便違本論文所說故。本論說。過去大種未來大種因增上等。為諸相似於相似法皆可得說為同類因。不爾。雲何。自部自地唯與自部自地為因。是故說言自部自地。部謂五部即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地謂九地即欲界為一靜慮無色八。此中見苦所斷法還與見苦所斷為同類因非餘。如是乃至修所斷還與修所斷法為同類因非餘。於中一一若欲界地還與欲界為同類因。初靜慮地與初靜應為同類因。乃至有頂與有頂地為同類因。異地相望皆無因義。又此非一切。何者。謂前生唯諸前生與後相似生未生法為同類因。雲何知然。本論說故。如發智論說。雲何同類因。謂前生善根與後生自界善根及彼相應法為同類因。如是過去與餘二世過去現在與未來等皆應廣說。然即彼論作是問言。若法與彼法為因。或時此法與彼非因耶。彼即答言無時非因者。此依俱有相應異熟三因密說故無有過。有謂未來正生位法定能與彼為同類因。是故彼文依最後位密作是答無時非因。彼於所難非為善釋。以未來法正生位前非同類因後方成故。又若爾者。彼復問言。若法與彼法為等無間。或時此法與彼非等無間耶。彼即答言。若時此法未至已生。若如彼釋。應亦答言無時非緣。如何乃答若時此法未至已生。然彼復釋。為現二門。如彼處說此亦應爾。如此處說彼亦應爾。如是作文獲何功德。唯顯論主非善於文。是故應知。前釋為善。若爾何故品類足說。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非與有身見為因。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苦諦諸餘染污苦諦。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亦與有身見為因。即所除法。彼文應說除未來有身見相應苦諦。設有如彼說。由義應知非。復雲何通施設足論。彼說諸法四事決定。所謂因果所依所緣。應知彼文。因者謂能作俱有相應異熟因。果者。謂增上士用異熟果。所依者謂眼等六根。所緣者謂色等六境。若爾同類因應本無而有。許故無過。約位非體。由和合作用位果非體果。若同類因未來世有如異熟因當有何過。未來若有。本論應說。本論唯說能取與果諸同類因故無有失。無如是義。以同類因引等流果此未來有理必不然。無前後故。不應已生法為未生等流。如過去法非現在果。勿有果先因後過失故。未來世無同類因。若爾異熟因應未來非有。不應異熟果因前及俱故。未來世法無前後故。無如是失。不相似故。謂同類因與果相似。若無前後應互為因。既互為因應互為果。互為因果與理相違。非異熟因與果相似。雖離前後而無上過。故同類因就位建立未來非有。若異熟因就相建立未來非無。言同類因唯自地者定依何說。定依有漏。若無漏道展轉相望一一皆與九地為因。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四本靜慮三本無色九地道諦皆互為因。所以者何。此於諸地皆如客住不墮界攝。非諸地愛執為己有。是故九地道雖地不同而展轉為因。由同類故。然唯得與等勝為因。非為劣因。加行生故。且如已生苦法智忍還與未來苦法智忍為同類因是名為等。又即此忍復能與後從苦法智至無生智為同類因。是名為勝。如是廣說。乃至已生諸無生智。唯與等類為同類因。更無勝故。又諸已生見道修道及無學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又於此中諸鈍根道與鈍及利為同類因。若利根道唯利道因。如隨信行及信勝解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六四二為同類因。若隨法行及見至非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諸上地道為下地因雲何名為或等或勝。由因增長及由根故。謂見道等下下品等。後後位中因轉增長。雖一相續中無容可得隨信隨法行二道現起而已生者為未來因。為唯聖道但與等勝為同類因。不爾。雲何。餘世間法加行生者亦與等勝為因非劣。加行生法其體雲何。謂聞所成思所成等。等者等取修所成等。因聞思修所生功德名彼所成。加行生故唯與等勝為因非劣。如欲界系聞所成法能與自界聞思所成為同類因。非修所成因。欲界無故。思所成法與思所成為同類因。非聞所成因。以彼劣故。若色界系聞所成法。能與自界聞修所成為同類因。非思所成因。色界無故。修所成法唯與自界修所成法為同類因。非聞所成因。以彼劣故。無色界系修所成法。唯與自界修所成法為同類因。非聞思所成因。以無故劣故。如是諸法復有九品。若下下品為九品因。下中八因。乃至上上唯上上因。除前劣故。生得善法九品相望展轉為因。染污亦爾。無覆無記總有四種。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化心俱品。隨其次第。能與四三二一為因。又欲界化心有四靜慮果。非上靜慮果下靜慮果因。非加行因得下劣果。如勤功力種稻麥等。勿設劬勞而無所獲。因如是義故。有問言。頗有已生諸無漏法非未生位無漏法因。有。謂已生苦法智品於未生位苦法忍品。又一切勝於一切劣。頗有一身諸無漏法前所定得非後生因。有。謂未來苦法忍品於後已生苦法智品。以果必無在因前故。或同類因未來無故。頗有前生諸無漏法非後已起無漏法因。有。謂前生勝無漏法於後已起劣無漏法。如退上果下果現前。又前已生苦法智得於後已生苦法忍得非同類因。以彼劣故。如是已說同類因相。第四相應因相雲何。頌曰。

  相應因決定  心心所同依

  論曰。唯心心所是相應因。若爾所緣行相別者。亦應更互為相應因。不爾所緣行相同者乃可得說為相應故。若爾異時所緣行相同者應說為相應因。不爾要須所緣行相及時同者乃相應故。若爾異身所緣行相及時同者應說相應。如眾同觀初月等事為以一言總遮如是眾多妨難故說同依。謂要同依心心所法方得更互為相應因。此中同言顯所依一。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為依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為依。乃至意識及相應法同依意根。應知亦爾。相應因體即俱有因。如是二因義何差別。由互為果義立俱有因。如商侶相依共遊險道。由五平等共相應義立相應因。即如商侶同受同作食等事業。其中闕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為因義。如是已說相應因相。第五遍行因相雲何。頌曰。

  遍行謂前遍  為同地染因

  論曰。遍行因者。謂前已生遍行諸法。與後同地染污諸法為遍行因。遍行諸法。隨眠品中遍行義處當廣分別。此與染法為通因故。同類因外更別建立。亦為餘部染法因故。由此勢力餘部煩惱及彼眷屬亦生長故。聖者身中諸染污法豈亦用此為遍行因。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說。一切染污法見所斷為因。故品類足說如是言。雲何見所斷為因法。謂諸染污法及見所斷法所感異熟。雲何無記為因法。謂諸無記有為法及不善法。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非與有身見為因。廣說乃至。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苦諦。若爾雲何通施設足論說。如彼論說。頗有法是不善唯不善為因耶。有。謂聖人離欲退最初已起染污思。依未斷因密作是說。見所斷法雖是此因而由已斷故廢不說。如是已說遍行因相。第六異熟因相雲何。頌曰。

  異熟因不善  及善唯有漏

  論曰。唯諸不善及善有漏是異熟因。異熟法故。何緣無記不招異熟。由力劣故。如朽敗種。何緣無漏不招異熟。無愛潤故。如貞實種無水潤沃。又非系地。如何能招系地異熟。餘法具二。是故能招。如貞實種水所沃潤。異熟因義如何可瞭。為異熟之因名異熟因。為異熟即因名異熟因。義兼兩釋斯有何過。若異熟之因名異熟因。聖教不應言異熟生眼。若異熟即因名異熟因。聖教不應言業之異熟。兩釋俱通。已如前辯。所言異熟其義雲何。毗婆沙師作如是釋。異類而熟。是異熟義。謂異熟因唯異類熟。俱有等因唯同類熟。能作一因兼同異熟故。唯此一名異熟因。熟果不應餘因所得。果具二義方得熟名。一由相續轉變差別其體得生。二由隨因勢力勝劣時有分限。非彼俱有相應二因所生果體要由相續轉變差別方乃得生。由取果時即與果故。又非能作同類遍行三因之果亦由隨因勢力勝劣時有分限。由善惡等窮生死邊果數數生時無限故。由此但應作如是釋。變異而熟。是異熟義。不應但異簡別餘因。於欲界中。有時一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有記得及彼生等。有時二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善不善身業語業及彼生等。有時四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善不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於色界中。有時一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有記得無想等至及彼生等。有時二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初靜慮善有表業及彼生等。有時四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非等引善心心所及彼生等。有時五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是等引心心所法並隨轉色及彼生等。無色界中。有時一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有記得滅盡等至及彼生等。有時四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一切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有業唯感一處異熟。謂感法處即命根等。若感意處定感二處。謂意與法。若感觸處應知亦爾。若感身處定感三處。謂身觸法。感色香味應知亦爾。若感眼處定感四處。謂感眼處及身觸法。感耳鼻舌應知亦爾。有業能感或五或六或七或八或九或十或十一處。業或少果或多果故。如外種果或少或多。種果少者如谷麥等。種果多者如蓮石榴諾瞿陀等。有一世業三世異熟無三世業一世異熟。勿設劬勞果減因故。有一念業多念異熟無多念業一念異熟。此中所以如上應知。然異熟果無與業俱。非造業時即受果故。亦非無間。由次剎那等無間緣力所引故。又異熟因感異類果必待相續方能辦故。如是六因定居何世。因居世定義雖已說而未頌攝。故應重辯。頌曰。

  遍行與同類  二世三世三

  論曰。遍行同類唯居過現未來世無。理如前說。相應俱有異熟三因於三世中皆悉遍有。頌既不說能作因所居。義準應知。通三世非世。已說六因相別世定。何等為果對彼成因。頌曰。

  果有為離系  無為無因果

  論曰。如本論說。果法雲何。謂諸有為及與擇滅。若爾無為許是果故則應有因。要對彼因乃可得說此為果故。又此無為許是因故亦應有果。要對彼果乃可得說此為因故。唯有為法有因有果非諸無為。所以者何。無六因故無五果故。何緣不許諸無間道與離系果為能作因。於生不障立能作因。無為無生道何所作。若爾誰果。果義如何。謂是道果。道力得故。若爾道果應唯是得。道於得有能非於擇滅故。不爾於得於擇滅中道之功能有差別故。雲何於得道有功能。謂能生故。雲何於滅道有功能。謂能證故。由此理故。道雖非滅因而可得說擇滅為道果。既諸無為無增上果。如何可說為能作因。以諸無為於他生位不為障故立能作因。然無果者。由離世法無能取果與果用故。經部師說。無為非因。無經說因是無為故。有經說因唯有為故。何處經說。如有經說。諸因諸緣能生色者皆是無常。無常因緣所生諸色如何是常。廣說乃至識亦如是。若爾無為亦應不與能緣識等作所緣緣。唯說能生故得作所緣緣。謂經唯說諸因諸緣能生識者皆是無常。不說一切為識緣者皆是無常故不成難。豈不亦說唯能生因是無常故不撥。無為唯不障故為能作因。有契經中說無為法為所緣緣。無契經中說無為法為能作因故。不應立為唯不障因性。雖無經說亦無處遮。又無量經今已隱沒。雲何定判無經說耶。若爾何法名為離系。即本論中所說擇滅。豈不先問何謂擇滅。答是離系。今問何法名為離系。答是擇滅。如是二答。更互相依。於此自性竟不能顯故應別門開顯自性。此法自性實有離言。唯諸聖者各別內證。但可方便總相說言。是善是常別有實物名為擇滅亦名離系。經部師說。一切無為皆非實有如色受等別有實物。此所無故。若爾何故名虛空等。唯無所觸說名虛空。謂於暗中無所觸對。便作是說。此是虛空。已起隨眠生種滅位由簡擇力餘不更生說名擇滅。離簡擇力由闕緣故餘不更生名非擇滅。如殘眾同分中夭者餘蘊。餘部師說。由慧功能隨眠不生名為擇滅。隨眠緣闕後苦不生不由慧能名非擇滅。離簡擇力此滅不成故此不生即擇滅攝。有說。諸法生已後無。自然滅故名非擇滅。如是所執非擇滅體應是無常。未滅無故。豈不擇滅擇為先故。先無後有應亦無常。非擇為先方有擇滅。如何擇滅亦是無常。所以者何。非先有擇後未生法方有不生。何者。不生本來自有。若無簡擇諸法應生。簡擇生時法永不起。於此不起擇有功能。謂於先時未有生障。今為生障非造不生。若唯不生是涅槃者。此經文句當雲何通。經言。五根若修若習若多修習。能令過去未來現在眾苦永斷。此永斷體即是涅槃。唯於未來有不生義非於過現。豈不相違。雖有此文而不違義。此經意說。緣過現苦煩惱斷故名眾苦斷。如世尊言。汝等於色應斷貪欲。貪欲斷時便名色斷及色遍智。廣說乃至識亦如是。過現苦斷義亦應然。設有餘經言斷過去未來現在諸煩惱者。準前理釋。義亦無違。或此經中別有意趣。過去煩惱謂過去生所起煩惱。現在煩惱謂現在生所起煩惱。如愛行中十八愛行。過去世起者依過去生說。未來現在應知亦爾。如是二世所起煩惱。為生未來諸煩惱故。於現相續引起種子。此種斷故彼亦名斷。如異熟盡時亦說名業盡。未來眾苦及諸煩惱。由無種故畢竟不生。說名為斷。若異此者。過去現在何緣須斷。非於已滅及正滅時。須設劬勞為令其滅。若無為法其體都無。何故經說所有諸法。若諸有為若諸無為。於中離染最為第一。如何無法可於無中立為第一。我亦不說諸無為法其體都無。但應如我所說而有。如說此聲有先非有。有後非有。不可非有說為有故有義得成。說有無為。應知亦爾。有雖非有而可稱嘆。故諸災橫畢竟非有名為離染。此於一切有非有中最為殊勝。為令所化深生欣樂故應稱嘆此為第一。若無為法唯非有者。無故不應名滅聖諦。且言聖諦其義雲何。豈不此言屬無倒義。聖見有無皆無顛倒。謂聖於苦見唯是苦。於苦非有見唯非有。此於聖諦義有何違。如何非有而可立為第三聖諦。第二無間聖見及說故成第三。若無為法其體唯無。空涅槃識應緣無境。此緣無境亦無有過。辯去來中當應思擇。若許無為別有實體。當有何失。復有何德。許便擁護毗婆沙宗是名為德。若有可護天神定知自當擁護。然許實有明虛妄計是名為失。所以者何。此非有體可得如色受等。亦非有用可得如眼耳等。又若別有。如何可立彼事之滅第六轉聲。由滅與事非互相屬。此彼相望非因果故。唯遮彼事。第六可成。彼事之無名為滅故。滅雖別有而由彼事或得斷時方得此滅可言此滅屬於彼事。何因此滅定屬此得。如契經言。苾芻獲得現法涅槃。如何非有可言獲得。由得對治便獲永違煩惱。後有所依身故名得涅槃。復有聖教能顯涅槃唯以非有為其自性。謂契經言。所有眾苦皆無餘斷。各別舍棄盡離染滅靜息永沒。餘苦不續不取不生。此極寂靜。此極美妙。謂舍諸依及一切愛盡離染滅名為涅槃。雲何不許言不生者依此無生故言不生。我等見此第七轉聲於證滅有都無功力。何意故說依此無生。若依此言屬已有義。應本不生。涅槃常故。若依此言屬已得義。是則應許依道之得。故唯依道或依道得令苦不生。汝應信受。由此善釋經說喻言。如燈焰涅槃心解脫亦爾。此經意說。如燈涅槃唯燈焰謝無別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脫。唯諸蘊滅更無所有。阿毗達磨亦作是言。無事法雲何。謂諸無為法。言無事者。謂無體性毗婆沙師不許此釋。若爾彼釋事義雲何。彼言事者略有五種。一自性事。如有處言。若已得此事彼成就此事。二所緣事。如有處言。一切法智所知隨其事。三系縛事。如有處言。若於此事愛結所系。彼於此事恚結系耶。四所因事。如有處言。有事法雲何。謂諸有為法。五所攝事。如有處言。田事宅事妻子等事。今於此中說因名事。顯無為法都無有因。是故無為雖實有物。常無用故無因無果。總論已竟。於諸果中應說何果何因所得頌曰。

  後因果異熟  前因增上果

  同類遍等流  俱相應士用

  論曰。言後因者。謂異熟因。於六因中最後說故。初異熟果此因所得。言前因者。謂能作因。於六因中最初說故。後增上果此因所得。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唯無障住有何增上。即由無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勝力。如十處界於五識身。諸有情業於器世界。耳等對於眼識生等。亦有展轉增上生力。聞已便生欣見欲故。此等增上如應當思。同類遍行得等流果。此二因果皆似因故。俱有相應得士用果。非越士體有別士用。即此所得名士用果。此士用名為目何法。即目諸法所有作用。如士用故得士用名。如世間說鴉足藥草醉象將軍。為唯此二有士用果為餘亦然。有說。餘因亦有此果。唯除異熟。由士用果與因俱生或無間生。異熟不爾。有餘師說。此異熟因亦有隔越遠士用果。譬如農夫所收果實。異熟等果其相雲何。頌曰。

  異熟無記法  有情有記生

  等流似自因  離系由慧盡

  若因彼力生  是果名士用

  除前有為法  有為增上果

  論曰。唯於無覆無記法中有異熟果。為此亦通非有情數。唯局有情。為通等流及所長養。應知唯是有記所生。一切不善及善有漏能記異熟故名有記。從彼後時異熟方起。非俱無間名有記生。如是名為異熟果相。非有情數亦從業生。何非異熟。以共有故。謂餘亦能如是受用。夫異熟果必無有餘共受用義。非餘造業餘可因斯受異熟果。其增上果亦業所生。何得共受。共業生故。似自因法名等流果。謂似同類遍行二因。若遍行因亦得等流果。何不許此即名同類因。此果但由地等染故與因相似不由種類。若由種類果亦似因。此果所因乃名同類。故作是問。若是同類因亦遍行因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者。非遍行法為同類因。第二句者。他部遍法為遍行因。第三句者。自部遍法為遍行因。第四句者。除前諸相由慧盡法名離系果。滅故名盡。擇故名慧。即說擇滅名離系果。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即說此法名士用果。如因下地加行心力上地有漏無漏定生。及因清凈靜慮心力變化心生。如是等類擇滅應言由道力得。諸有為法。除前已生。是餘有為之增上果。士用增上二果何殊。士用果名唯對作者。增上果稱通對此餘。如匠所成。對能成匠。具得士用增上果名。對餘非匠唯增上果。於上所說六種因中。何位何因取果與果。頌曰。

  五取果唯現  二與果亦然

  過現與二因  一與唯過去

  論曰。五因取果唯於現在。定非過去。彼已取故。亦非未來。彼無用故。亦應如是說。能作因非定有果故此不說。俱有相應與果亦爾。唯於現在。由此二因取果與果必俱時故。同類遍行二因與果通於過現。過去可然。如何現在與等流果。有等流果無間生故。若果已生。因便過去。名已與果。不應更與。善同類因有時取果而非與果。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斷善根時最後所舍得。第二句者。謂續善根時最初所得得。應說爾時續者前得。第三句者。謂不斷善根於所餘諸位。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又於不善同類因中亦有四句。第一句者。謂離欲貪時最後所舍得。第二句者。謂退欲貪時最初所得得。應說爾時退者前得。第三句者。謂未離欲貪於所餘諸位。第四句者。謂除前相。有覆無記同類因中。亦有四句。於阿羅漢得時退時未得及餘。如理應說。無覆無記同類因中有順後句。謂與果時必亦取果。或時取果而非與果。謂阿羅漢最後諸蘊。約有所緣剎那差別。善同類因亦有四句。第一句者。謂善心無間起染無記心。第二句者。謂與上相違。第三句者。謂善心無間還起善心。第四句者。謂除前相。不善心等如其所應。亦有四句。準例應說。取果與果其義雲何。能為彼種故名取果。正與彼力故名與果。異熟與果唯於過去。由異熟果無與因俱及無間故。復有餘師。前五果外別說四果。一安立果。謂如水輪為風輪果。乃至草等為大地果。二加行果。謂如無生智等遠為不凈等果。三和合果。謂如眼識等為眼根等果。四修習果。謂如化心等為諸靜慮果。如是四果皆是士用增上果攝。說因果已。復應思擇。此中何法幾因所生。法略有四。謂染污法。異熟生法。初無漏法。三所餘法。餘法者何。謂除異熟餘無記法。除初無漏諸餘善法。如是四法。頌曰。

  染污異熟生  餘初聖如次

  除異熟遍二  及同類餘生

  此謂心心所  餘及除相應

  論曰。諸染污法除異熟因餘五因生。異熟生法除遍行因餘五因生。三所餘法雙除異熟遍行二因餘四因生。初無漏法。雙除前二及同類因餘三因生。如是四法為說何等。謂心心所不相應行及色四法。復幾因生。如心心所所除因外及除相應。應知餘法從四三二餘因所生。此中染污異熟生法餘四因生。三所餘法餘三因生。初無漏法餘二因生。一因生法決定無有。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七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根品第二之五

  廣說因已。緣復雲何。頌曰。

  說有四種緣  因緣五因性

  等無間非後  心心所已生

  所緣一切法  增上即能作

  論曰。於何處說。謂契經中。如契經中說四緣性。謂因緣性。等無間緣性。所緣緣性。增上緣性。此中性者是緣種類。於六因內除能作因。所餘五因是因緣性。除阿羅漢臨涅槃時最後心心所法諸餘已生心心所法。是等無間緣性。此緣生法等而無間。依是義立等無間名。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無間緣。不等生故。謂欲界色。或無間生欲界色界二無表色。或無間生欲界無漏二無表色。以諸色法雜亂現前等無間緣生無雜亂。故色不立等無間緣。尊者世友作如是言。於一身中一長養色相續不斷。復有第二長養色生不相違害故不可立等無間緣。大德復言。以諸色法無間生起或少或多。謂或有時從多生少。如燒稻稈大聚為灰。或時復有從少生多。如細種生諾瞿陀樹。根莖枝葉漸次增榮。聳幹垂條多所蔭映。豈不心所無間生時亦有少多品類非等。謂善不善無記心中。有尋有伺三摩地等。此於異類實有少多。然自類中無非等義。謂無少受無間生多。或復從多無間生少。想等亦爾。無非等過。豈唯自類前能為後等無間緣。不爾。雲何。前心品法總為後品等無間緣。非唯自類。且於受等自體類中無少生多以說等義。唯執同類相續者。說唯自類有等無間緣。心唯生心受唯生受。乃至廣說若從無染無間染生。此染心中所有煩惱用先滅煩惱為等無間緣。如出滅定心還用先滅正入滅定心為緣故起。彼說非善。初無漏心應闕此緣而得生故。不相應行亦如諸色。雜亂現前故非等無間緣。三界及不系可俱現前故。何緣不許未來世有等無間緣。以未來法雜亂而住無前後故。如何世尊知未來世此法無間此法應生。比過現法而現知故。傳說。世尊見從過去如此類業此類果生。是法無間生如是法。又從現在如此類業此類果生。是法無間生如是法。如是見已。便於未來諸亂住法。能正瞭達此法無間此法應生。雖如是知而非比智。由佛比類過去現在因果次第。便於未來亂住諸法能現瞭達。謂未來世如是有情造如是業招如是果。是願智攝故非比智。若爾世尊未見前際。於後際法應不能知。有餘復言。有情身內有未來世果因先兆。是不相應行蘊差別。佛唯觀此便知未來。非要現遊靜慮通慧。若爾諸佛便於未來占相故知。非為現證。故如經部諸師所言。世尊舉意遍知諸法非比非占。此說為善。如世尊說。諸佛德用諸佛境界不可思議。若於未來無定前後次第安立。何故但言世第一法無間唯生苦法智忍不生餘法。如是廣說。乃至金剛喻定無間。唯生盡智不生餘法。若此法生系屬彼法要彼無間此乃得生。如芽等生要藉種等。然此非有等無間緣。諸阿羅漢最後心心所。何緣故說非等無間緣。無餘心等續此起故。豈不如是無間滅心亦名為意。後心無間識既不生應不名意。意是依所顯非作用所顯。此最後心有所依義。餘緣闕故後識不生。等無間緣作用所顯。若法此緣取為果已。定無諸法及諸有情能為障礙令彼不起。故最後心雖得名意而不可說等無間緣。若法與心為等無間。彼法亦是心無間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無心定出心心所。及第二等二定剎那。第二句者。謂初所起二定剎那。及有心位諸心心所生住異滅。第三句者。謂初所起二定剎那。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第四句者。謂第二等二定剎那。及無心定出心心所生住異滅。若法與心為等無間。與無心定為無間耶。應作四句。謂前第三第四句為今第一第二句。即前第一第二句為今第三第四句。從二定出諸心心所望入定心中間遠隔。如何為彼等無間耶。中間不隔心心所故。如是已釋等無間緣。所緣緣性。即一切法望心心所隨其所應。謂如眼識及相應法以一切色為所緣緣。如是耳識及相應法以一切聲。鼻識相應以一切香。舌識相應以一切味。身識相應以一切觸。意識相應以一切法為所緣緣。若法與彼法為所緣。無時此與彼非所緣。於不緣位亦所緣攝。被緣不緣其相一故。譬如薪等於不燒時亦名所燒。相無異故。心心所法。如於所緣處事剎那三皆決定。於所依亦有如是決定耶。應言亦有如是決定。然於現在親附自所依。過去未來與所依相離。有說。在過去亦親附所依。如是已釋所緣緣性。增上緣性即能作因。以即能作因為增上緣故。此緣體廣名增上緣。一切皆是增上緣故。既一切法亦所緣緣。此增上緣何獨體廣。俱有諸法未嘗為所緣。然為增上故。唯此體廣。或所作廣名增上緣。以一切法各除自性與一切有為為增上緣故。頗有法於法全非四緣不。有謂自性於自性。於他性亦有。謂有為於無為。無為於無為。如是諸緣於何位法而興作用。頌曰。

  二因於正滅  三因於正生

  餘二緣相違  而興於作用

  論曰。前說五因為因緣性。二因作用於正滅時。正滅時言顯法現在滅現前故名正滅時。俱有相應於法滅位方興作用。由此二因令俱生果有作用故。所言三因於正生者。謂未來法於正生位。生現前故名正生時。同類遍行異熟三種。於法生位作用方興。已說因緣二時作用。二緣作用與此相違。等無間緣於法生位而興作用。以彼生時前心心所與其處故。若所緣緣能緣滅位而興作用。以心心所要現在時方取境故。唯增上緣於一切位皆無障住故。彼作用隨無障位一切無遮。已說諸緣及興作用。應言何法由幾緣生。頌曰。

  心心所由四  二定但由三

  餘由二緣生  非天次等故

  論曰。心心所法由四緣生。此中因緣謂五因性。等無間緣謂前無間已生。非後心心所法。所緣緣者謂隨所應或色等五。或一切法。增上緣者謂隨所應各除自性餘一切法。滅盡無想二定由三除所緣緣。非能緣故。由因緣者。謂由二因。一俱有因。謂生等相。二同類因。謂前已生同地善法。等無間緣謂入定心及相應法。增上緣者。謂如前說。如是二定心等引生礙心等起故。與心等但為等無間。非等無間緣。餘不相應及諸色法由因增上二緣所生。一切世間唯從如上所說諸因諸緣所起。非自在天我勝性等一因所起。此有何因。若一切成許由因者。豈不便舍一切世間由自在等一因生論。又諸世間非自在等一因所起。次第等故。謂諸世間若自在等一因生者。則應一切俱時而生非次第起。現見諸法次第而生。故知定非一因所起。若執自在隨欲故然。謂彼欲令此法今起此法今滅此於後時。是則應成非一因起。亦由樂欲差別生故。或差別欲應一時生。所因自在無差別故。若欲差別更待餘因不俱起者。則非一切唯用自在一法為因。或所待因亦應更待餘因差別方次第生。則所待因應無邊際。若更不待餘差別因。此因應無次第生義。則差別欲非次第生。若許諸因展轉差別無有邊際信無始故。徒執自在為諸法因不越釋門因緣正理。若言自在欲雖頓生而諸世間不俱起者。由隨自在欲所生故。理亦不然。彼自在欲前位與後無差別故。又彼自在作大功力。生諸世間得何義利。若為發喜生諸世間。此喜離餘方便不發。是則自在於發喜中既必待餘。應非自在。於喜既爾。餘亦應然。差別因緣不可得故。或若自在生地獄等無量苦具逼害有情。為見如斯發生自喜。咄哉何用此自在為。依彼頌言。誠為善說。

  由險利能燒  可畏恒逼害

  樂食血肉髓  故名魯達羅

  又若信受一切世間唯自在天一因所起。則為誹撥現見世間所餘因緣人功等事。若言自在待餘因緣助發功能方成因者。但是朋敬自在天言。離所餘因緣不見別用故。或彼自在要餘因緣助方能生。應非自在。若執初起自在為因餘後續生待餘因者。則初所起不待餘因。應無始成猶如自在。我勝性等隨其所應如自在天應廣征遣。故無有法唯一因生。奇哉世間不修勝慧。如愚禽獸。良足可悲。彼彼生中別別造業。自受異熟及士用果。而妄計有自在等因。且止破邪應辯正義。前言餘法由二緣生。於中雲何大種所造。自他相望互為因緣。頌曰。

  大為大二因  為所造五種

  造為造三種  為大唯一因

  論曰。初言大為大二因者。是諸大種更互相望。但為俱有同類因義。大於所造能為五因。何等為五。謂生依立持養別故。如是五因。但是能作因之差別。從彼起故說為生因。生已隨逐大種轉故。如依師等說為依因。能任持故。如壁持畫說為立因。不斷因故說為持因。增長因故說為養因。如是則顯大與所造為起變持住長因性。諸所造色自互相望容有三因。所謂俱有同類異熟。其能作因無差別轉故不恒數。俱有因者。謂隨心轉身語二業。非餘造色。同類因者。一切前生於後同類。異熟因者。謂身語業能招異熟眼根等果。所造於大但為一因。謂異熟因。身語二業能招異熟大種果故。前已總說諸心心所前能為後等無間緣。未決定說何心無間有幾心生復從幾心有何心起。今當定說。謂且略說有十二心。雲何十二。頌曰。

  欲界有四心  善惡覆無覆

  色無色除惡  無漏有二心

  論曰。且於欲界有四種心。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無色界各有三心。謂除不善。餘如上說。如是十種說有漏心。若無漏心唯有二種。謂學無學。合成十二。此十二心互相生者。頌曰。

  欲界善生九  此復從八生

  染從十生四  餘從五生七

  色善生十一  此復從九生

  有覆從八生  此復生於六

  無覆從三生  此復能生六

  無色善生九  此復從六生

  有覆生從七  無覆如色辨

  學從四生五  餘從五生四

  論曰。欲界善心無間生九。謂自界四色界二心。於入定時及續生位。如其次第生善染心。無色界一於續生位。欲善無間生彼染心。不生彼善以極遠故。無色於欲四遠故遠。一所依遠。二行相遠。三所緣遠。四對治遠。及學無學。謂入觀時。即此復從八無間起。謂自界四色界二心。於出定時從彼善起。彼染污定所逼惱時。從彼染心生於下善。為依下善防彼退故。及學無學。謂出觀時。染謂不善有覆無記二各從十無間而生。謂十二中除學無學。於續生位。三界諸心皆可無間生欲界染心故。即此無間能生四心。謂自界四。餘無生理。餘謂欲纏無覆無記。此心從五無間而生。謂自界四及色界善。欲界化心從彼生故。即此無間能生七心。謂自界四及色界二善與染污。欲界化心還生彼善。於續生位生彼染心。並無色一於續生位此無覆心能生彼染。色界善心無間生十一。謂除無色無覆無記心。即此復從九無間起。謂除欲界二染污心。及除無色無覆無記。有覆從八無間而生。除欲二染及學無學。即此無間能生六心。謂自界三欲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從三無間而起。謂唯自界。餘無生理。即此無間能生六心。謂自界三欲無色染。無色界善無間生九心。謂除欲善及欲色無覆。即此從六無間而生。謂自界三及色界善並學無學。有覆無間能生七心。謂自界三及色界善欲色界染。即此亦從七無間起。謂除欲色染及學無學心。無覆如色說從三無間生。謂自界三。餘皆非理。即此無間能生六心。謂自界三及欲色染。學心從四無間而生。謂即學心及三界善。即此無間能生五心。謂前四心及無學一。餘謂無學從五無間生。謂三界善及學無學二。即此無間能生四心。謂三界善及無學一。說十二心互相生已。雲何分此為二十心。頌曰。

  十二為二十  謂三界善心

  分加行生得  欲無覆分四

  異熟威儀路  工巧處通果

  色界除工巧  餘數如前說

  論曰。三界善心各分二種。謂加行得生得別故。欲界無覆分為四心。一異熟生。二威儀路。三工巧處。四通果心。色無覆心分為三種。除工巧處。上界都無造作種種工巧事故。如是十二為二十心。謂善分六。無覆分八。無色界無威儀路等餘數如上故成二十。威儀路等三無覆心色香味觸為所緣境。工巧處等亦緣於聲。如是三心唯是意識。威儀路工巧處加行亦通四識五識。有餘師說有威儀路及工巧處所引意識能具足緣十二處境。如是二十互相生者。且說欲界八種心中。加行善心無間生十。謂自界七除通果心。及色界一加行善心並學無學。即此復從八無間起。謂自界四二善二染。及色界二加行善心有覆無記。並學無學。生得善心無間生九。謂自界七除通果心。及色無色有覆無記。即此復從十一心起。謂自界七除通果心。及色界二加行善心有覆無記。並學無學。二染污心無間生七。謂自界七除通果心。即此復從十四心起。謂自界七除通果心。及色界四除加行善與通果心。並無色三。除加行善。異熟威儀無間生八。謂自界六除加行善與通果心。及色無色有覆無記。即此復從七無間起。謂自界七除通果心。工巧處心無間生六。謂自界六除加行善與通果心。即此復從七無間起。謂自界七除通果心。從通果心無間生二。謂自界一即通果心。及色界一即加行善。即此亦從二無間起。謂即前說自色二心。次說色界六種心中。從加行善心無間生十二。謂自界六及欲界三加行生得與通果心。並無色一加行善心學無學心。即此復從十無間起。謂自界四。除威儀路與異熟生。及欲界二加行通果。並無色二加行有覆學無學心。生得善心無間生八。謂自界五除通果心及欲界二不善有覆。並無色一有覆無記。即此復從五無間起。謂自界五除通果心。有覆無記無間生九。謂自界五除通果心。及欲界四二善二染。即此復從十一心起。謂自界五除通果心。及欲界三生得善心威儀異熟。並無色三除加行善。異熟威儀無間生七。謂自界四除加行善與通果心。及欲界二不善有覆。並無色一有覆無記。即此復從五無間起。謂自界五除通果心。從通果心無間生二。謂自界二加行通果。即此亦從二無間起。謂即前說自界二心。次說無色四種心中。加行善心無間生七。謂自界四及色界一加行善心。並學無學。即此復從六無間起。謂自界三唯除異熟。及色界一加行善心。並學無學。生得善心無間生七。謂自界四及色界一有覆無記。並欲界二不善有覆。即此復從四無間起。謂自界四。有覆無記無間生八。謂自界四及色界二加行有覆。並欲界二不善有覆。即此復從十無間起。謂自界四及色界三生得異熟與威儀路。並欲界三名如色說。異熟生心無間生六。謂自界三除加行善。及色界一有覆無記。並欲界二不善有覆。即此復從四無間起。謂自界四。次說無漏二種心中。從有學心無間生六。謂通三界加行善心及欲生得。並學無學。即此復從四無間起。謂三加行及有學心。從無學心無間生五。謂前有學所生六中除有學一。即此復從五無間起。謂三加行及學無學。復有何緣。加行無間能生異熟工巧威儀。非彼無間生加行善。勢力劣故。非作功用所引發故。樂作功用引發工巧威儀轉故。不能順起加行善心。出心不由功用轉故。加行無間可能生彼。若爾染污無間。不應生加行善。不相順故。雖爾厭倦煩惱現行為欲瞭知容起加行。欲界生得以明利故。可有從彼學無學心色界加行無間而起。非作功用所引發故。不能從此引生彼心。又欲生得以明利故。可從色染無間而生。色界生得不明利故。非無色染無間而起。作意有三。一自相作意。謂如觀色變礙為相。乃至觀識瞭別為相。如是等觀相應作意。二共相作意。謂十六行相應作意。三勝解作意。謂不凈觀及四無量有色解脫勝處遍處。如是等觀相應作意。如是三種作意無間聖道現前。聖道無間亦能具起三種作意。若作是說便順此言。不凈觀俱行修念等覺分。有餘師說。唯從共相作意無間聖道現前。聖道無間通起三種。修不凈觀調伏心已。方能引生共相作意。從此無間聖道現前。依此傳傳密意故。說不凈觀俱行修念等覺分。有餘復言。唯從共相作意無間聖道現前。聖道無間亦唯能起共相作意。若爾有依未至定等三地證入正性離生。聖道無間可生欲界共相作意。若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證入正性離生。聖道無間起何作意。非起欲界共相作意。以極遠故。非於彼地已有曾得共相作意。異於曾得順決擇分。非諸聖者順決擇分可復現前。非得果已可重發生加行道故。若謂有別共相作意。順決擇分俱時已修。由系屬彼是彼類故。如觀諸行皆是無常。觀一切法皆是非我涅槃寂靜。聖道無間引彼現前。毗婆沙師不許此義。違正理故。若依未至定得阿羅漢果後出觀心或即彼地或是欲界。依無所有處得阿羅漢果後出觀心或即彼地或是有頂。若依餘地得阿羅漢果後出觀心唯自非餘地。於欲界中有三作意。一聞所成。二思所成。三生所得。色界亦有三種作意。一聞所成。二修所成。三生所得。無思所成。舉心思時即入定故。無色唯有二種作意。一修所成。二生所得。此中五種作意無間聖道現前。除生所得聖道。系屬加行心故。聖道無間亦得發生。欲界生得以明利故。於前所說十二心中何心現前幾心可得。頌曰。

  三界染心中  得六六二種

  色善三學四  餘皆自可得

  論曰。欲界染心正現前位。十二心內容得六心。彼先不成今得成故。由疑續善及界退還。欲界善心爾時名得。由起惑退及界退還得欲二心。不善有覆及得色界一有覆心。由起惑退得無色界一有覆心。及得學心。故名得六。色界染心正現前位。十二心內亦得六心。由界退還得欲界一無覆無記及色界三。色界染心亦由退得。由起惑退得無色界一有覆心。及得學心。故名得六。無色染心正現前位。十二心內唯得二心。由起惑退得彼染心。及得學心。故名得二。色界善心正現前位。十二心內容得三心。謂彼善心及欲色界無覆無記。由升進故。若有學心正現前位。十二心內容得四心。謂有學心及欲色界無覆無記並無色善。由初證入正性離生。及由聖道離欲色染。餘謂前說染等心餘。不說彼心正現前位得心差別。應知彼心正現前位。唯自可得。有餘於此總說。頌曰。

  慧者說染心  現起時得九

  善心中得六  無記唯無記

  於善心中應言得七。謂由正見續善根時。欲界善心起位名得。離欲界染究竟位中。頓得欲色無覆無記。得色無色三摩地時。彼二善心說名為得。初入離生位證阿羅漢時。學無學心說名為得。餘準前釋應知其相。為攝前義。復說頌言。

  由托生入定  及離染退時

  續善位得心  非先所成故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八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世品第三之一

  已依三界分別心等。今次應說。三界是何。各於其中處別有幾。頌曰。

  地獄傍生鬼  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  由地獄洲異

  此上十七處  名色界於中

  三靜慮各三  第四靜慮八

  無色界無處  由生有四種

  依同分及命  令心等相續

  論曰。地獄等四及六欲天並器世間。是名欲界。六欲天者。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睹史多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如是欲界處別有幾。地獄洲異故成二十八大地獄名地獄異。一等活地獄。二黑繩地獄。三眾合地獄。四號叫地獄。五大叫地獄。六炎熱地獄。七大熱地獄。八無間地獄。言洲異者。謂四大洲。一南贍部洲。二東勝身洲。三西牛貨洲。四北俱盧洲。如是十二並六欲天傍生餓鬼處成二十。若有情界從自在天至無間獄。若器世界乃至風輪皆欲界攝。此欲界上處有十七。謂三靜慮處各有三。第四靜慮處獨有八。器及有情總名色界。第一靜慮處有三者。一梵眾天。二梵輔天。三大梵天。第二靜慮處有三者。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極光凈天。第三靜慮處有三者。一少凈天。二無量凈天。三遍凈天。第四靜慮處有八者。一無雲天。二福生天。三廣果天。四無煩天。五無熱天。六善現天。七善見天。八色究竟天。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皆言。色界處但有十六。彼謂。即於梵輔天處有高臺閣。名大梵天。一主所居非有別地。如尊處座四眾圍繞。無色界中都無有處。以無色法無有方所。過去未來無表無色不住方所。理決然故。但異熟生差別有四。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四種名無色界。此四非由處有上下。但由生故勝劣有殊。復如何知彼無方處。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如有色界一切有情要依色身心等相續。於無色界受生有情。以何為依心等相續。對法諸師說。彼心等依眾同分及與命根而得相續。若爾有色有情心等何不但依此二相續。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無色此二因何故強。彼界二從勝定生故。由彼等至能伏色想。若爾於彼心等相續。但依勝定何用別依。又今應說。如有色界受生有情同分命根依色而轉。無色此二以何為依。此二更互相依而轉。有色此二何不相依。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無色此二因何故強。彼界此二種從勝定生故。前說彼定能伏色想。是則還同心相續難。或心心所唯互相依故。經部師說。無色界心等相續無別有依。謂若有因未離色愛引起心等。所引心等與色俱生。依色而轉。若因於色已得離愛。厭背色故。所引心等非色俱生不依色轉。何故名為欲等三界。能持自相故名為界。或種族義如前已釋。欲所屬界說名欲界。色所屬界說名色界。略去中言故作是說。如胡椒飲如金剛環。於彼界中色非有故名為無色。所言色者。是變礙義。或示現義。彼體非色立無色名。非彼但用色無為體。無色所屬界說名無色界。略去中言喻如前說。又欲之界名為欲界。此界力能任持欲故。色無色界應知亦然。此中欲言為說何法略說段食淫所引貪。如經頌言。

  世諸妙境非真欲  真欲謂人分別貪

  妙境如本住世間  智者於中已除欲

  邪命外道便詰尊者舍利子言。

  若世妙境非真欲  說欲是人分別貪

  比丘應名受欲人  起惡分別尋思故

  時舍利子反質彼言。

  若世妙境是真欲  說欲非人分別貪

  汝師應名受欲人  恒觀可意妙色故

  若法於彼三界現行。此法即說三界系不。不爾。雲何於中隨增三界貪者是三界系。此中何法名三界貪。謂三界中各隨增者。今此所言同縛馬答。猶如有問縛馬者誰。答言馬主。即彼復問馬主是誰。答言縛者。如是二答皆不令解。今此所言不同彼答。謂於前說欲界諸處未離貪者貪名欲貪。此所隨增名欲界系。於前所說色無色中隨其所應當知亦爾。或不定地貪名欲貪。此所隨增名欲界系。諸靜慮地貪名色貪。此所隨增名色界系。諸無色地貪名無色貪。此所隨增名為無色界系。於欲化心上如何起欲貪。從他所聞。或自退失生愛味故。或觀化者自在勢力於彼化心生貪愛故。若心能化香味二法。此能化心是欲界系。色界心不能化作香味故。如是三界唯有一耶。三界無邊如虛空量。故雖無有始起有情。無量無邊佛出於世。一一化度無數有情令證無餘般涅槃界而不窮盡猶若虛空。世界當言雲何安住。當言傍住故。契經言。譬如天雨滴如車軸。無間無斷從空下澍。如是東方無間無斷無量世界或壞或成。如於東方。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不說上下。有說亦有上下二方。餘部經中說十方故。色究竟上復有欲界。於欲界下有色究竟。若有離一欲界貪時。諸欲界貪皆得滅離。離色無色應知亦爾。依初靜慮起通慧時。所發神通但能往至自所生界梵世非餘。所餘通慧應知亦爾。已說三界。五趣雲何。頌曰。

  於中地獄等  自名說五趣

  唯無覆無記  有情非中有

  論曰。於三界中說有五趣。即地獄等如自名說。謂前所說地獄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唯於欲界有四趣全。三界各有天趣一分。為有三界非趣所攝。而於界中說有五趣。有謂善染外器中有雖是界性而非趣攝。五趣體唯無覆無記。若異此者趣應相雜。於一趣中具有五趣業煩惱故。五趣唯是有情數攝。體非中有。施設足論作如是說。四生攝五趣非五攝四生。不攝者何。所謂中有。法蘊足論亦作是言。眼界雲何。謂四大種所造凈色是眼。眼根眼處眼界地獄傍生鬼人天趣修成中有。契經亦簡中有異趣。是何契經。謂七有經。彼說七有。謂地獄有傍生有餓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彼經中說五趣及因並趣方便。故趣唯是無覆無記其理極成。簡業有因異諸趣故。迦濕彌羅國誦如是契經。尊者舍利子作是言。具壽。若有地獄諸漏現前故造作增長順地獄受業。彼身語意曲穢濁故於奈落迦中受五蘊異熟。異熟起已名那落迦。除五蘊法彼那落迦都不可得。故趣唯是無覆無記若如是者。品類足論當雲何通。彼說五趣一切隨眠所隨增故。彼說五趣續生心中容有五部一切煩惱趣及入心。總說為趣。無相違失。譬如村落及村落邊總名村落。有說。趣體亦通善染。然七有經簡業有者。非別說故定非彼攝。如五濁中煩惱與見別說為濁。非別說故。彼見定非煩惱所攝。如是業有雖亦是趣。為顯趣因。是故別說。若爾中有亦應是趣。不爾。趣義不相應故。趣謂所往不可說言中有是所往。即死處生故。若爾無色亦應非趣。即於死處而受生故。既爾中有名中有故不應名趣。二趣中故名為中有。此若趣攝非中間故。是則不應說名中有。然彼尊者舍利子言異熟起已名地獄者。說異熟起方名地獄。非說地獄唯是異熟。然復說言除五蘊法彼那落迦不可得者。為遮實有能往諸趣補特伽羅故作是說。非遮餘蘊故作是言。毗婆沙師說。趣唯是無覆無記。有說。一向是異熟生。有餘師言。亦通長養。即於三界及五趣中。如其次第識住有七。其七者何頌曰。

  身異及想異  身異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並無色下三

  故識住有七  餘非有損壞

  論曰。契經中說。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一分天者。謂欲界天及初靜慮除劫初起。言身異者。謂彼色身種種顯形狀貌異故。彼由身異。或有異身故彼有情說名身異。言想異者。謂彼苦樂不苦不樂想差別故。彼由想異。或有異想故彼有情說名想異。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謂劫初起。是第二識住。所以者何。以劫初起。彼諸梵眾起如是想。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大梵爾時亦起此想。是諸梵眾皆我所生。同想一因故名想一。大梵王身其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衣冠等事。一一皆與梵眾不同故名身異。經說。梵眾作是念言。我等曾見如是有情長壽久住。乃至起願。雲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於彼正起此心願時。我等便生彼同分內。梵眾何處曾見梵王。有餘師言。住極光凈。從彼天沒來生此故。雲何今時不得第二靜慮。而能憶念彼地宿住事耶。若彼已得第二靜慮。雲何緣大梵猶起戒禁取。有餘師說。住中有中。彼住中有中無長時住義。以於受生無障礙故。如何梵眾可作念言。我等曾見如是有情長壽久住。是故梵眾即住自天憶念此生前所更事。謂先見彼長壽久住。後重見時起如是念。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凈天。是第三識住。此中舉後兼以攝初。應知具攝第二靜慮。若不爾者。彼少光天無量光天何識住攝。彼天顯形狀貌不異故名身一。樂非苦樂二想交參故名想異。傳說。彼天厭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現前。厭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現前。如富貴人厭欲樂已便受法樂。厭法樂已復受欲樂。豈不遍凈想亦應然。非遍凈天曾有厭樂。以樂寂靜曾無厭時。喜則不然擾動心故。經部師說。有餘契經釋彼天中有想異義。謂極光凈有天新生。未善瞭知世間成壞。彼見下地火焰洞然。見已便生驚怖厭離。勿彼火焰燒盡梵宮令彼皆空上侵我處。彼極光凈有舊生天。已善瞭知世間成壞。便慰喻彼驚怖天言。凈仙凈仙。勿怖勿怖。昔彼火焰燒盡梵宮。令其皆空即於彼滅。彼於火焰有來不來想及怖不怖想故名想異。非由有樂非苦樂想有交參故得想異名。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凈天。是第四識住。唯有樂想故名想一。初靜慮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第二靜慮由二善想故言想異。第三靜慮由異熟想故言想一。下三無色名別。如經即三識住是名為七。此中何法名為識住。謂彼所系五蘊四蘊。如其所應是名識住。所餘何故非識住耶。於餘處皆有損壞識法故。餘處者何。謂諸惡處第四靜慮及與有頂。所以者何。由彼處有損壞識法故非識住。何等名為損壞識法。謂諸惡處有重苦受能損於識。第四靜慮有無想定及無想事。有頂天中有滅盡定能壞於識令相續斷故非識住。復說。若處餘處有情心樂來止。若至於此不更求出。說名識住。於諸惡處二義俱無。第四靜慮心恒求出。謂諸異生求入無想。若諸聖者樂入凈居或無色處。若凈居天樂證寂滅。有頂昧劣故非識住。如是分別七識住已。因茲復說九有情居。其九者何。頌曰。

  應知兼有頂  及無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  餘非不樂住

  論曰。前七識住及第一有無想有情。是名為九。諸有情類唯於此九欣樂住故。立有情居。餘處皆非。不樂住故。言餘處者。謂諸惡處。非有情類自樂居中。惡業羅剎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獄不立有情居。第四靜慮除無想天。餘非有情居。如識住中釋。前所引經說七識住。復有餘經說四識住。其四者何。頌曰。

  四識住當知  四蘊唯自地

  說獨識非住  有漏四句攝

  論曰。如契經言。識隨色住。識隨受住。識隨想住。識隨行住。是名四種。如是四種其體雲何。謂隨次第有漏四蘊。又此唯在自地非餘。識所依著名識住故。非於異地色等蘊中識隨愛力依著於彼。如何不說識為識住。由離能住立所住故。非能住識可名所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或若有法識所乘禦如人船理說名識住。非識即能乘禦自體。是故不說識為識住。毗婆沙師所說如是。若爾何故餘契經言。於識食中有喜有染。有喜染故識住其中識所乘禦。又如何言前七識住五蘊為體。雖有是說。而於生處所攝蘊中不別分析。總生喜染故。識轉時亦名識住。非獨說識。然色等蘊一一能生種種喜染令識依著。獨識不然故言非住。是故於此四識住中識非識住。於餘可說。又佛意說。此四識住猶如良田。總說一切有取諸識猶如種子。不可種子立為良田。仰測世尊教意如是。又法與識可俱時生為識良田。可立識住。識蘊不爾。故非識住。如是所說七種四種識住雖殊而皆有漏。為七攝四四攝七耶。非遍相攝。可為四句。謂審觀察應知二門體互寬狹得成四句。或有七攝非四攝等。第一句者。謂七中識。第二句者。謂諸惡處第四靜慮及有頂中除識餘蘊。第三句者。七中四蘊。第四句者。謂除前相。於前所說諸界趣中。應知其生略有四種。何等為四。何處有何。頌曰。

  於中有四生  有情謂卵等

  人傍生具四  地獄及諸天

  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

  論曰。謂有情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名為四。生謂生類。諸有情中雖餘類雜而生類等。雲何卵生。謂有情類生從卵[穀-禾+卵]是名卵生。如鵝孔雀鸚鵡雁等。雲何胎生。謂有情類生從胎藏是名胎生。如象馬牛豬羊驢等。雲何濕生。謂有情類生從濕氣是名濕生。如蟲飛蛾蚊蚰蜒等。雲何化生。謂有情類生無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無缺支分頓生。無而欻有故名為化。人傍生趣各具四種。人卵生者。謂如世羅鄔波世羅生從鶴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般遮羅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庵羅衛等。人化生者。唯劫初人。傍生三種共所現見。化生如龍揭路荼等。一切地獄諸天中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種。鬼胎生者。如餓鬼女白目連雲。

  我夜生五子  隨生皆自食

  晝生五亦然  雖盡而無飽

  一切生中何生最勝。應言最勝唯是化生。若爾何緣後身菩薩得生自在而受胎生。現受胎生有大利故。謂為引導諸大釋種親屬相因令入正法。又引餘類令知菩薩是輪王種生敬慕心。因得舍邪趣於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義。我曹亦爾。何為不能因發正勤專修正法。又若不爾族姓難知。恐疑幻化為天為鬼。如外道論矯設謗言。過百劫後當有大幻出現於世啖食世間。故受胎生息諸疑謗。有餘師說。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無量人及諸異類一興供養千返生天及證解脫。若受化生無外種故。身才殞逝無復遺形。如滅燈光即無所見。若人信佛有持願通能久留身。此不成釋因論生論。若化生身如滅燈光死無遺者。何故契經說化生揭路荼取化生龍為充所食。以不知故為食取龍。不說充饑。斯有何失。或龍未死暫得充饑。死已還饑。暫食何咎。於四生內何者最多。唯化生。何以故。三趣少分及二趣全一切中有皆化生故。此中何法說名中有。何緣中有非即名生。頌曰。

  死生二有中  五蘊名中有

  未至應至處  故中有非生

  論曰。於死有後在生有前。即彼中間有自體起。為至生處故起此身。二趣中間故名中有。此身已起何不名生。生謂當來所應至處。依所至義建立生名。此中有身其體雖起而未至彼。故不名生。何謂當來所應至處。所引異熟究竟分明。是謂當來所應至處。有餘部說。從死至生處容間絕。故無中有。此不應許。所以者何。依理教故。理教者何。頌曰。

  如谷等相續  處無間續生

  像實有不成  不等故非譬

  一處無二並  非相續二生

  說有健達縛  及五七經故

  論曰。且依正理中有非無。現見世間相續轉法。要處無間剎那續生。且如世間谷等相續。有情相續理亦應然。剎那續生處必無間。豈不現見有法續生而於其中處亦有間。如依鏡等從質像生。如是有情死有生有。處雖有間何妨續生。實有諸像理不成故。又非等故為喻不成。謂別色生說名為像。其體實有理所不成。設成非等。故不成喻。言像不成故非喻者。以一處所無二並故。謂於一處鏡色及像並見現前。二色不應同處並有。依異大故。又狹水上兩岸色形。同處一時俱現二像。居兩岸者互見分明。曾無一處並見二色。不應謂此二色俱生。又影與光未嘗同處。然曾見鏡懸置影中。光像顯然現於鏡面。不應於此謂二並生。或言一處無二並者。鏡面月像謂之為二。近遠別見如觀井水。若有並生如何別見。故知諸像於理實無。然諸因緣和合勢力令如是見。以諸法性功能差別難可思議。已辯不成所以非喻。言非等故亦非喻者。以質與像非相續故。謂質與像非一相續。唯依鏡等有像現故。像與本質俱時有故。如死生有是一相續前後無間餘處續生。質像相望無此相續。以不相似故不成喻。又所現像由二生故。謂二緣故諸像得生。一者本質。二者鏡等。二中勝者像依彼生。生有無容由二緣起。唯有死有無別勝依。故所引喻非等於法。亦不可說以外非情精血等緣為勝依性。由化生者空中欻生。於中計何為勝依性。已依正理對破彼宗從死至生處容間絕。是故中有決定非無。次依聖教證有中有。謂契經言。有有七種。即五趣有業有中有。若此契經彼部不誦。豈亦不誦健達縛經。如契經言。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俱現在前。一者母身是時調適。二者父母交愛和合。三健達縛正現在前。除中有身何健達縛。前蘊已壞何現在前。若此契經彼亦不誦。復雲何釋掌馬族經。如彼經言。汝今知不。此健達縛正現前者。為婆羅門。為剎帝利。為是吠舍。為戍達羅。為東方來。為南西北。前蘊已壞不可言來。此所言來固唯中有。若復不誦如是契經。五不還經當雲何釋。如契經說。有五不還。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無行般。四有行般。五者上流。中有若無何名中般。有餘師執。有天名中。住彼般涅槃。是故名中般。是則應許有生等天。既不許然故執非善。又經說有七善士趣。謂於前五中般分三。由處及時近中遠故。譬如札火小星迸時才起近即滅。初善士亦爾。譬如鐵火小星迸時起至中乃滅。二善士亦爾。譬如鐵火大星迸時遠未墮而滅。三善士亦爾。非彼所執別有中天。有此時處三品差別。故彼所執定非應理。有餘復說。或壽量中間。或近天中間。斷餘煩惱成阿羅漢。是名中般。由至界位或想或尋而般涅槃。故有三品。或取色界眾同分已即般涅槃。是名第一。從是次後受天樂已方般涅槃。是名第二。復從此後入天法會乃般涅槃。是名第三。入法會已復經多時方般涅槃。是名生般。或減多壽方般涅槃。非創生時故名生般。如是所說與火星喻皆不相應。所以者何。以彼處行無差別故。又無色界亦應說有中般涅槃。由彼亦有壽量中間般涅槃故。然不說彼有中般者。如嗢拖南伽他中說。

  總集眾聖賢  四靜慮各十

  三無色各七  唯六謂非想

  故彼所執皆是虛妄。若復不誦如是等經。無上法王久已滅度。諸大法將亦般涅槃。聖教支離已成多部。其於文義異執交馳。取舍任情於今轉盛。哀哉汝等固守愚迷違理拒教。可傷之甚。諸有馮前理教為量。中有於彼實有極成。若爾雲何契經中說造極惡業度使魔羅。現身顛墜無間地獄。此經意說。彼命未舍。地獄猛焰已燒其身。因此命終受彼中有。乘茲仍墮無間地獄。由彼惡業勢力增強。不待命終苦相已至。先受現受後受生受。何故經說。一類有情於五無間業作及增長已。無間必定生那落迦。此經意遮彼往異趣。及顯彼業定順生受。若但執文。應要具五方生地獄。非隨闕一。或餘業因便成大過。又言。無間生那落迦。應作即生不待身壞。或誰不許中有是生。那落迦名亦通中有。死有無間中有起時亦得名生。生方便故。經言無間生那落迦。不言爾時即是生有。若爾。經頌復雲何通。如經頌言。

  再生汝今過盛位  至衰將近琰魔王

  欲往前路無資糧  求住中間無所止

  若有中有。如何世尊言彼中間無有所止。此頌意顯彼於人中速歸磨滅無暫停義。或彼中有為至所生亦無暫停。行無礙故。寧知經意如此非餘。汝復焉知。如餘非此。二責既等。何乃偏征。二釋於經並無違害。如何偏證中有是無。凡引證言理無異趣。此有異趣為證不成。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九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世品第三之二

  當往何趣。所起中有形狀如何。頌曰。

  此一業引故  如當本有形

  本有謂死前  居生剎那後

  論曰。若業能引當所往趣。彼業即招能往中有。故此中有若往彼趣。即如所趣當本有形。若爾於一狗等腹中容有五趣中有頓起。既有地獄中有現前。如何不能焚燒母腹。彼居本有亦不恒燒。如暫遊園。況在中有。設許能燒如不可見亦不可觸。以中有身極微細故。所難非理。諸趣中有雖居一腹非互觸燒。業所遮故。欲中有量雖如小兒年五六歲而根明利。菩薩中有如盛年時形量周圓具諸相好。故住中有將入胎時照百俱胝四大洲等。若爾何故菩薩母夢中見白象子來入己右脅。此吉瑞相非關中有。菩薩久舍傍生趣故。如訖栗枳王夢所見十事。

  謂大象井麨  栴檀妙園林

  小象二獼猴  廣堅衣鬥諍

  如是所夢。但表當來餘事先兆。非如所見。又諸中有從生門入。非破母腹而得入胎。故雙生者前小後大。法善現說復雲何通。

  白象相端嚴  具六牙四足

  正知入母腹  寢如仙隱林

  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諸諷頌言。或過實故。若必須通如菩薩母所見夢相。造頌無失。色界中有量圓滿如本有。與衣俱生。慚愧增故。菩薩中有亦與衣俱。鮮白苾芻尼由本願力故。彼於世世有自然衣。恒不離身隨時改變。乃至最後般涅槃時。即以此衣纏屍焚葬。所餘欲界中有無衣。由皆增長無慚愧故。所似本有其體是何。謂死有前生有後蘊。總說有體是五取蘊。於中位別分析為四。一者中有。義如前說。二者生有。謂於諸趣結生剎那。三者本有。除生剎那死前餘位。四者死有。謂最後念。次中有前。有色有情具足四有。若在無色中闕具三。已說形量。餘義當辯。頌曰。

  同凈天眼見  業通疾具根

  無對不可轉  食香非久住

  倒心趣欲境  濕化染香處

  天首上三橫  地獄頭歸下

  論曰。此中有身同類相見。若有修得極凈天眼。亦能得見。諸生得眼皆不能觀。以極細故。有餘師說。天中有眼具足能見。五趣中有。人鬼傍生地獄中有見四三二一。謂自下除上。一切通中業通最疾。陵虛自在是謂通義。通由業得名為業通。此通勢用速故名疾。中有具得最疾業通。上至世尊無能遮抑。以業勢力最強盛故。一切中有皆具五根。對謂對礙。此金剛等所不能遮故名無對。曾聞析破炎赤鐵團見於其中有蟲生故。應往彼趣中有已生。一切種力皆不能轉。謂不可令人中有沒餘中有起。餘類亦然。為往彼趣中有已起。但應往彼。定不往餘。欲中有身資段食不。雖資段食然細非粗。其細者何。謂唯香氣。由斯故得健達縛名。諸字界中義非一故。而音短者如設建途及羯建途。略故無過。諸少福者唯食惡香。其多福者好香為食。如是中有為住幾時。大德說言。此無定限。生緣未合中有恒存。由彼命根非別業引。與所趣人等眾同分一故。若異此者中有命根最後滅時應立死有。設有肉聚等妙高山。至夏雨時變成蟲聚。應言諸中有漸待此時。為說從何方頓來至此。雖無經論誠文判釋。然依正理應作是言。有雜類生數無邊際貪著香味壽量短促。彼諸有情因嗅此氣貪香味故俱時命終。由愛覺先感蟲身業同時於此受細蟲身。或多有情應俱生此。多緣未合住中有中。今遇多緣方頓生此。應俱生者定不異時。如有能招轉輪王業。要至人壽八萬歲時或過此時方頓與果。非於餘位。此亦應然。故世尊言。諸有情類業果差別不可思議。尊者世友言。此極多七日。若生緣未合。便數死數生。有餘師言。極七七日。毗婆沙說。此住少時。以中有中樂求生有故非久住。速往結生。其有生緣未即和合。若定此處此類應生。業力即令此緣和合。若非定托此和合緣。便即寄生餘處餘類。有說轉受相似類生。且如傢牛及狗熊馬欲增次屬夏秋冬春。野牛野幹羆驢無定。前四中有若不遇時。如次轉生後四同類。豈不中有必無與生眾同分別。一業引故。如何可言轉受相似。

  如是中有為至所生。先起倒心馳趣欲境。彼由業力所起眼根雖住遠方能見生處父母交會而起倒心。若男緣母起於男欲。若女緣父起於女欲。翻此緣二俱起嗔心。故施設論有如是說。時健達縛於二心中隨一現行。謂愛或恚。彼由起此二種倒心。便謂己身與所愛合。所憎不凈泄至胎時。謂是已有便生喜慰。從茲蘊厚中有便沒生有起已名已結生。若男處胎依母右脅向背蹲坐。若女處胎依母左脅向腹而住。若非男女住母胎時。隨所起貪如應而住。必無中有非女非男。以中有身必具根故。由處中有或女或男故入母胎隨應而住。後胎增長或作不男。於此義中復應思擇。為由業力精血大種即成根依。為業別生根依大種依精血住。有言。精血即成根依謂前無根中有俱滅。後有根者無間續生。如種與芽滅生道理。由斯初位名羯剌藍。亦妙順成此經文句。父母不凈生羯剌藍。又告苾芻。汝等長夜執受血滴增羯吒私。有餘師言。別生大種。如依葉糞別有蟲生。不凈聚中生羯剌藍。故說父母不凈生羯剌藍。故與彼經無相違失。如是且說胎卵二生。餘隨所應今次當說。若濕生者染香故生。謂遠嗅知生處香氣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香有凈穢。若化生者染處故生。謂遠觀知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處有凈穢。豈於地獄亦生愛染。由心倒故起染無失。謂彼中有。或見自身冷雨寒風之所逼切。見熱地獄火焰熾然。情欣暖觸投身於彼。或見自身熱風盛火之所逼害。見寒地獄心欲清涼投身於彼。先舊諸師作如是說。由見先造感彼業時己身伴類馳往赴彼。又天中有首正上升如從坐起。人鬼傍生中有行相還如人等。地獄中有頭下足上顛墜其中。故伽他說。

  顛墜於地獄  足上頭歸下

  由毀謗諸仙  樂寂修苦行

  前說倒心入母胎藏。一切中有皆定爾耶。不爾。經言。入胎有四。其四者何。頌曰。

  一於入正知  二三兼住出

  四於一切位  及卵恒無知

  前三種入胎  謂輪王二佛

  業智俱勝故  如次四餘生

  論曰。有諸有情。多集福業勤修念慧。故死生時念力所持正知無亂。於中或有正知入胎。或有正知住胎兼入。或正知出兼知入住。兼言為顯後必帶前。有諸有情福智俱少。入住出位皆不正知。入不正知住出必爾。順結頌法故逆說四。諸卵生者入胎等位皆恒無知。如何卵生從卵而出言入胎藏。以卵生者先必入胎。或據當來名卵生者。如契經說造作有為。世間亦言煮飯磨麨故說卵生入胎無失。雲何三位正不正知。且諸有情若福微薄入母胎位起倒想解。見大風雨毒熱嚴寒或大軍眾聲威亂逼。遂見自入密草稠林葉窟茅廬投樹墻下。住時見已住在此中。出位見身從此處出。若福增多入母胎位起倒想解。自見己身入妙園林升花臺殿居勝床等。住出如前。是謂三時不正知者。若於三位皆能正知。於入等時無倒想解。謂入胎位知自入胎。住出胎時自知住出。又別顯示四入胎者。且前三種謂轉輪王獨覺大覺。如其次第。初入胎者。謂轉輪王。入位正知非住非出。二入胎者。謂獨勝覺。入住正知非於出位。三入胎者。謂無上覺。入住出位皆能正知。此初三人以當名顯。何緣如是三品不同。由業智俱如次勝故。第一業勝。謂轉輪王宿世曾修廣大福故。第二智勝。謂獨勝覺久習多聞。勝思擇故。第三俱勝。謂無上覺。曠劫修行勝福智故。除前三種餘胎卵生福智俱劣合成第四。此中外道執我者言。若許有情轉趣餘世。即我所執有我義成。今為遮彼。頌曰。

  無我唯諸蘊  煩惱業所為

  由中有相續  入胎如燈焰

  如引次第增  相續由惑業

  更趣於餘世  故有輪無初

  論曰。汝等所執我為何相。能舍此蘊能續餘蘊。內用士夫此定非有如色眼等不可得故。世尊亦言。有業有異熟作者不可得。謂能舍此蘊及能續餘蘊。唯除法假。法假謂何。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廣說緣起。若爾何等我非所遮。唯有諸蘊。謂唯於蘊假立我名非所遮遣。若爾應許諸蘊即能從此世間轉至餘世。蘊剎那滅於輪轉無能。數習煩惱業所為故。令中有蘊相續入胎。譬如燈焰雖剎那滅。而能相續轉至餘方。諸蘊亦然。名轉無失。故雖無我而由惑業諸蘊相續入胎義成。如業所引次第轉增諸蘊相續。復由煩惱業力所為轉趣餘世。謂非一切所引諸蘊增長相續修促量齊。引壽業因有差別故。隨能引業勢力增征。齊爾所時次第增長。雲何次第。如聖說言。

  最初羯剌藍  次生頞部曇

  從此生閉屍  閉屍生鍵南

  次缽羅奢佉  後發毛爪等

  及色根形相  漸次而轉增

  謂母腹中分位有五。一羯剌藍位。二頞部曇位。三閉屍位。四鍵南位。五缽羅奢佉位。此胎中箭漸次轉增。乃至色根形相滿位。由業所起異熟風力轉胎中箭令趣產門。如強糞團過量閟澀。從此轉墮劇苦難任。其母或時威儀飲食執作過分。或由其子宿罪業力死於胎內。時有女人或諸醫者。妙通產法善養嬰兒。溫以穌油睒未梨汁用塗其手執小利刀。內如糞坑最極猥賤雜穢充塞。黑闇所居無量千蟲之所依止。常流惡汁恒須對治。精血垢膩潰爛臭滑。不凈流溢鄙穢叵觀。穿漏薄皮以覆其上。宿業所引。身瘡孔中分解肢節牽出於外。然此胎子乘宿所為順後受業所趣難瞭。或復無難安隱得生。體如新瘡細軟難觸。或母愛子或餘女人以如刀灰粗澀兩手執取洗拭而安處之。次含清酥飲以母乳漸令習受細粗飲食。次第轉增至根熟位。復起煩惱積集諸業。由此身壞。復有如前中有相續更趣餘世。如是惑業為因故生。生復為因起於惑業。從此惑業更復有生。故知有輪旋環無始。若執有始始應無因。始既無因餘應自起。現見芽等因種等生。由處及時俱決定故。又由火等熟變等生。由此定無無因起法。說常因論如前已遣。是故生死決定無初。然有後邊由因盡故。生依因故。因滅壞時生果必亡。理定應爾。如種滅壞芽必不生。如是蘊相續說三生為位。頌曰。

  如是諸緣起  十二支三際

  前後際各二  中八據圓滿

  論曰。十二支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處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言三際者。一前際二後際三中際。即是過未及現三生。雲何十二支於三際建立。謂前後際各立二支。中際八支。故成十二。無明行在前際。生老死在後際。所餘八在中際。此中際八一切有情此一生中皆具有不。非皆具有。若爾何故說有八支。據圓滿者。此中意說。補特伽羅歷一切位名圓滿者。非諸中夭及色無色。但據欲界補特伽羅。大緣起經說具有故。彼說。佛告阿難陀言。識若不入胎得增廣大不。不也世尊。乃至廣說。有時但說二分緣起。一前際攝。二後際攝。前七支前際攝。謂無明乃至受。後五支後際攝。謂從愛至老死。前後因果二分攝故。無明等支何法為體。頌曰。

  宿惑位無明  宿諸業名行

  識正結生蘊  六處前名色

  從生眼等根  三和前六處

  於三受因異  未瞭知名觸

  在淫愛前受  貪資具淫愛

  為得諸境界  遍馳求名取

  有謂正能造  牽當有果業

  結當有名生  至當受老死

  論曰。於宿生中諸煩惱位至今果熟總謂無明。彼與無明俱時行故。由無明力彼現行故。如說王行非無導從王俱勝故總謂王行。於宿生中福等業位至今果熟總得行名。初句位言流至老死。於母胎等正結生時一剎那位五蘊名識。結生識後六處生前中間諸位總稱名色。此中應說四處生前而言六者據滿立故。眼等已生至根境識未和合位得六處名。已至三和未瞭三受因差別位總名為觸。已瞭三受因差別相未起淫貪此位名受。貪妙資具淫愛現行未廣追求此位名愛。為得種種上妙境界周遍馳求。此位名取。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此位名有。由是業力從此舍命正結當有此位名生。當有生支即如今識生剎那後漸增乃至當來受位總名老死。如是老死即如今世名色六處觸受四支。辯十二支體別如是。又諸緣起差別說四。一者剎那。二者連縛。三者分位。四者遠續。雲何剎那。謂剎那頃由貪行殺具十二支。癡謂無明。思即是行。於諸境事瞭別名識。識俱三蘊總稱名色。住名色根說為六處。六處對餘和合有觸。領觸名受。貪即是愛。與此相應諸纏名取。所起身語二業名有。如是諸法起即名生。熟變名老滅壞名死。復有說者。剎那連縛如品類足。俱遍有為。十二支位所有五蘊皆分位攝。即此懸遠相續無始說名遠續。世尊於此意說者何。頌曰。

  傳許約位說  從勝立支名

  論曰。傳許。世尊唯約分位說諸緣起有十二支。若支支中皆具五蘊。何緣但立無明等名。以諸位中無明等勝故。就勝立無明等名。謂若位中無明最勝。此位五蘊總名無明。乃至位中老死最勝。此位五蘊總名老死。故體雖總名別無失。何緣經說此十二支與品類足所說有異。如彼論說。雲何為緣起。謂一切有為乃至廣說。素怛纜言因別意趣。阿毗達磨依法相說如是宣說。分位剎那遠續連縛唯有情數。情非情等是謂差別。契經何故唯說有情。頌曰。

  於前後中際  為遣他愚惑

  論曰。為三際中遣他愚惑。三際差別唯在有情。如何有情前際愚惑。謂於前際生如是疑。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非有。何等我曾有。雲何我曾有。如何有情後際愚惑。謂於後際生如是疑。我於未來世為當有非有。何等我當有。雲何我當有。如何有情中際愚惑。謂於中際生如是疑。何等是我。此我雲何。我誰所有。我當有誰。為除如是三際愚惑故。經唯說有情緣起。如其次第說無明行及生老死並識至有。所以者何。以契經說。苾芻諦聽。若有苾芻。於諸緣起緣已生法。能以如實正慧觀見。彼必不於三際愚惑謂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非有等。有餘師說愛取有三亦為除他後際愚惑。此三皆是後際因故。又應知。此說緣起門雖有十二支而三二為性。三謂惑業事。二謂果與因。其義雲何。頌曰。

  三煩惱二業  七事亦名果

  略果及略因  由中可比二

  論曰。無明愛取煩惱為性。行及有支以業為性。餘識等七以事為性。是煩惱業所依事故。如是七事即亦名果。義準餘五即亦名因以煩惱業為自性故。何緣中際廣說果因。開事為五惑為二故。後際略果。事唯二故。前際略因。惑唯一故。由中際廣可以比度前後二際。廣義已成故不別說。說便無用。若緣起支唯十二者。不說老死果。生死應有終。不說無明因。生死應有始。或應更立餘緣起支。餘復有餘成無窮失。不應更立。然無前過。此中世尊由義已顯。雲何已顯。頌曰。

  從惑生惑業  從業生於事

  從事事惑生  有支理唯此

  論曰。從惑生惑謂愛生取。從惑生業謂取生有。無明生行。從業生事謂行生識及有生生。從事生事謂從識支生於名色。乃至從觸生於受支及從生支生於老死。從事生惑謂受生愛。由立有支其理唯此。已顯老死為事惑因。及顯無明為事惑果。無明老死事惑性故。豈假更立餘緣起支。故經言如是純大苦蘊集。若不爾者此言何用。

  有餘釋言。餘契經說。非理作意為無明因。無明復生非理作意。非理作意亦取支攝。故亦說在此契經中。此非理作意如何取支攝。若言由此與彼相應。則愛無明亦應彼攝。設許彼攝。雲何能證非理作意為無明因。若但彼攝即證因果。愛與無明亦彼攝故。應不別立為緣起支。

  餘復釋言。餘契經說。非理作意為無明因。無明復生非理作意。非理作意說在觸時故。餘經說。眼色為緣生癡所生染濁作意。此於受位必引無明故。餘經言。由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是故觸時非理作意與受俱轉無明為緣。由此無明無無因過。亦不須立餘緣起支。又緣起支無無窮失。非理作意從癡生故。如契經說。眼色為緣生癡所生染濁作意。餘經雖有如是誠言。然此經中應更須說。不須更說。如何證知。由理證知。何等為理。非離無明受能為愛緣。以阿羅漢受不生愛故。又非無倒觸能為染受緣。亦非離無明觸可成顛倒。阿羅漢觸非顛倒故。由如是理為證。故知若爾便應有太過失。諸由正理可得證知。一切皆應不須更說。故彼所說不成釋難。然上所言。經不別說老死有果無明有因生死便成有終始者。此難非理。經意別故。亦非所說理不圓滿。所以者何。此經但欲除所化者三際愚故。由所化者唯生是疑。雲何有情三世連續。謂從前世今世得生。今世復能生於後世。如來但為除彼疑情。說十二支如前已辯。謂前後中際為遣他愚惑。如世尊告諸苾芻言。吾當為汝說緣起法緣已生法。此二何異。且本論文此二無別。以俱言攝一切法故。如何未來未已起法可同過現說緣已生。雲何未來未已作法。得同過現說名有為。由能作思力已造故。若爾無漏如何有為。彼亦善思力已造故。若爾就得涅槃應然。理實應言依種類說。如未變壞亦得色名。由種類同所說無失。然今正釋契經意者。頌曰。

  此中意正說  因起果已生

  論曰。諸支因分說名緣起由此為緣能起果故。諸支果分說緣已生。由此皆從緣所生故。如是一切二義俱成。諸支皆有因果性故。若爾安立應不俱成。不爾所觀有差別故。謂若觀此名緣已生。非即觀斯復名緣起。猶如因果父子等名。尊者望滿意謂。諸法有是緣起非緣已生。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未來法。第二句者。謂阿羅漢最後心位過現諸法。第三句者。餘過現法。第四句者。諸無為法。經部諸師作如是白。此中所說為述己情為是經義。若是經義。經義不然。所以者何。且前所說分位緣起十二五蘊為十二支違背契經。經異說故。如契經說。雲何為無明。謂前際無智乃至廣說。此瞭義說不可抑令成不瞭義。故前所說分位緣起。經義相違。非一切經皆瞭義說。亦有隨勝說。如象跡喻經。雲何內地界。謂發毛爪等。雖彼非無餘色等法而就勝說。此亦應爾。所引非證。非彼經中欲以地界辯發毛等成非具說。然彼經中以發毛等分別地界。非有地界越發毛等。故彼契經是具足說。此經所說無明等支。亦應如彼成具足說。除所說外無復有餘。豈不地界越發毛等洟淚等中其體亦有。洟等皆亦說在彼經。如說復有身中餘物。設復同彼有餘無明。今應顯示。若引異類置無明中此有何益。雖於諸位皆有五蘊然隨此有無彼定有無者。可立此法為彼法支。或有五蘊而無有行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乃至愛等。是故經義即如所說。所說四句理亦不然。若未來諸法非緣已生者。便違契經。經說。雲何緣已生法。謂無明行至生老死。或應不許二在未來。是則壞前所立三際。有說。緣起是無為法。以契經言如來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性常住。由如是意理則可然。若由別意理則不然。雲何如是意。雲何為別意而說可然及不可然。謂若意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行等常緣無明等起非緣餘法。或復無緣故言常住。如是意說。理則可然。若謂意說有別法體名為緣起湛然常住。此別意說理則不然。所以者何。生起俱是有為相故。非別常法為無常相可應正理。又起必應依起者立。此常住法彼無明等何相關預而說此法依彼而立為彼緣起。又名緣起而謂目常。如是句義無相應理。此中緣起是何句義。缽刺底是至義。醫底界是行義。由先助力界義轉變。故行由至轉變成緣。參是和合義。嗢是上升義。缽地界是有義。有藉合升轉變成起。由此有法至於緣已和合升起。是緣起義。如是句義理不應然所以者何。依一作者有二作用。於前作用應有已言。如有一人浴已方食。無少行法有在起前。先至於緣後時方起。非無作者可有作用。故說頌曰。

  至緣若起先  非有不應理

  若俱便壞已  彼應先說故

  無如是過。且應反詰聲論諸師。法何時起。為在現在為在未來。設爾何失。起若現在起非已生。如何成現。現是已生復如何起。已生復起便致無窮。起若未來爾時未有何成作者。作者既無何有作用。故於起位即亦至緣。起位者何。謂未來世諸行正起。即於此位亦說至緣。又聲論師妄所安立作者作用理實不成。有是作者起是作用。非於此中見有作者。異起作用真實可得。故此義言於俗無謬。此緣起義即是所說。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故應引彼釋緣起義。故說頌言。

  如非有而起  至緣應亦然

  生已起無窮  或先有非有

  俱亦有言已  闇至已燈滅

  及開口已眠  若後眠應閉

  有執。更以餘義釋難。缽刺底是種種義。醫底界是不住義。不住由種種助故變成緣。參是聚集義。嗢是上升義。缽地界是行義。由嗢為先行變成起。此說種種緣和合已令諸行法聚集升起。是緣起義。

  如是所釋於此可然。眼色各為緣起於眼識等。此中種種聚集豈成。何故世尊說前二句。謂依此有彼有。及此生故彼生。為於緣起知決定故。如餘處說。依無明有諸行得有。非離無明可有諸行。又為顯示諸支傳生。謂依此支有彼支得有。由彼支生故餘支得生。又為顯示三際傳生。謂依前際有中際得有。由中際生故後際得生。又為顯示親傳二緣。謂有無明無間生行。或展轉力諸行方生。有餘師釋。如是二句為破無因常因二論。謂非無因諸行可有。亦非由常自性我等無生因故諸行得生。若爾便成前句無用。但由後句此生故彼生。能具破前無因常因故。然或有執有我為依行等得有。由無明等因分生故行等得生。是故世尊為除彼執決判果有即由生因。若此生故彼生。即依此有彼有。非謂果有別依餘因。謂無明緣行。乃至如是純大苦蘊集軌范諸師釋。此二句為顯因果不斷及生。謂依無明不斷諸行不斷。即由無明生故諸行得生。如是展轉皆應廣說。有釋。為顯因果住生。謂乃至因相續有果相續亦有。及即由因分生故諸果分亦生。此欲辯生。何緣說住。又佛何故破次第說。先說住已而後說生。復有釋言。依此有彼有者。依果有因有滅。此生故彼生者。恐疑果無因生。是故復言由因生故果方得起。非謂無因。經義若然應作是說。依此有彼滅無。又應先言因生故果生。已後乃可說依果有因滅無。如是次第方名善說。若異此者。欲辯緣起。依何次第。先說因滅。故彼所釋非此經義。

  復次雲何無明緣行。廣說乃至生緣老死。我今略顯符順經義。謂諸愚夫於緣生法不知唯行。妄起我見及我慢執。為自受樂非苦樂故。造作身等各三種業。謂為自身受當樂故造諸福業。受當來樂非苦樂故造不動業。受現樂故造非福業。如是名為無明緣行。由引業力識相續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憑附中有馳赴所生結生有身。名行緣識。若作此釋善順契經分別識支通於六識。識為先故。於此趣中有名色生。具足五蘊展轉相續。遍一期生。於大因緣辯緣起等諸經皆有如是說故。如是名色漸成熟時具眼等根說為六處。次與境合便有識生。三和故有順樂等觸。依此便生樂等三受。從此三受引生三愛。謂由苦逼有於樂受發生欲愛。或有於樂非苦樂受發生色愛。或有唯於非苦樂受生無色愛。從欣受愛起欲等取。此中欲者謂五妙欲。見謂六十二見。如梵網經廣說。戒謂遠離惡戒。禁謂狗牛等禁。如諸離系及婆羅門播輸缽多般利伐羅勺迦等異類外道受持種種露形拔發披烏鹿皮持髻塗灰執三杖剪須發等無義苦行。我語謂內身依之說我故。有餘師說。我見我慢名為我語。雲何此二獨名我語。由此二種說有我故。我非有故說名我語。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愚昧無聞諸異生類隨假言說起於我執。於中實無我及我所。於前四種。取謂欲貪。故薄伽梵諸經中釋。雲何為取。所謂欲貪。由取為緣積集種種招後有業說名為有。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招後有業說名為有。有為緣故。識相續流趣未來生。如前道理具足五蘊說名為生。以生為緣便有老死。其相差別廣說如經。如是純言顯唯有行無我我所。大苦蘊言顯苦積集無初無後。集言為顯諸苦蘊生。毗婆沙宗如前已說。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世品第三之三

  無明何義。謂體非明。若爾無明應是眼等。既爾。此義應謂明無。若爾無明體應非有。為顯有體義不濫餘。頌曰。

  明所治無明  如非親實等

  論曰。如諸親友所對怨敵親友相違名非親友。非異親友。非親友無。諦語名實。此所對治虛誑言論名為非實。非異於實。亦非實無。等言為顯非法非義非事等性非異非無。如是無明別有實體。是明所治非異非無。雲何知然。說行緣故。復有誠證。頌曰。

  說為結等故  非惡慧見故

  與見相應故  說能染慧故

  論曰。經說無明以為結縛隨眠及漏軛瀑流等。非餘眼等及體全無可得說為結縛等事。故有別法說名無明。如惡妻子名無妻子。如是惡慧應名無明。彼非無明有是見故。諸染污慧名為惡慧。於中有見故非無明。若爾非見慧應許是無明。不爾。無明見相應故。無明若是慧應見不相應。無二慧體共相應故。又說無明能染慧故。如契經言。貪欲染心令不解脫。無明染慧令不清凈。非慧還能染於慧體。如貪異類能染於心。無明亦應異慧能染。如何不許諸染污慧間雜善慧令不清凈說為能染。如貪染心令不解脫。豈必現起與心相應方說能染。然由貪力損縛於心令不解脫。後轉滅彼貪熏習時心便解脫。如是無明染污於慧令不清凈。非慧相應。但由無明損濁於慧。如是分別何理相違。誰復能遮自所分別。然異慧類別有無明。如貪異心此說為善。有執煩惱皆是無明。此亦應同前理遮遣。若諸煩惱皆是無明。於結等中不應別說。亦不應與見等相應。見等不應自相應故。或亦應說無明染心。若謂此中就差別說。應於染慧不說總名。既許無明別法為體應說此體。其相雲何。謂不瞭知諦實業果。未測何相名不瞭知。為異瞭知。為此非有。二俱有過。如無明說。此謂瞭知所治別法。此復難測。其相是何。此類法爾應如是說。如餘處言。雲何為眼。謂清凈色眼識所依。無明亦然。唯可辯用。大德法救說。此無明是諸有情恃我類性。異於我慢類體是何。經言。我今如是知已如是見已。諸所有愛。諸所有見。諸所有類性。諸我我所執。我慢執。隨眠。斷遍知故無影寂滅。故知類性異於我慢。寧知類性即是無明。不可說為餘煩惱故。豈不可說為餘慢等。若更於此巨細研尋。言論繁雜故應且止。名色何義。色如先辯。今唯辯名。頌曰。

  名無色四蘊

  論曰。無色四蘊何故稱名。隨所立名根境勢力於義轉變故說為名。雲何隨名勢力轉變。謂隨種種世共立名。於彼彼義轉變詮表。即如牛馬色味等名。此復何緣標以名稱。於彼彼境轉變而緣。又類似名。隨名顯故。有餘師說。四無色蘊舍此身已轉趣餘生。轉變如名。故標名稱。觸何為義。頌曰。

  觸六三和生

  論曰。觸有六種。所謂眼觸乃至意觸。此復是何。三和所生。謂根境識三和合故有別觸生。且五觸生可三和合。許根境識俱時起故。意根過去。法或未來。意識現在。如何和合。此即名和合。謂因果義成。或同一果故名和合。謂根境識三同順生觸故。諸師於此覺慧不同。有說。三和即名為觸。彼引經證。如契經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說名為觸。有說。別法與心相應三和所生說名為觸。彼引經證。經言。雲何六。六法門。一六內處。二六外處。三六識身。四六觸身。五六受身。六六愛身。此契經中根境識外別說六觸。故觸別有。說即三和名為觸者。釋後所引六六經言。非由別說便有別體。勿受及愛非法處攝無如是失。離愛受觸別有所餘法處體故。汝宗離觸無別有三。可觸及三差別而說。雖有根境不發於識。而無有識不托根境。故已說三更別說觸便成無用。有餘救言。非諸眼色皆諸眼識因。非諸眼識皆諸眼色果。非因果者別說為三。因果所收總立為觸。說離三和有別觸者。釋前所引如是三法聚集和合名觸。經言我部所誦經文異此。或於因上假說果名。如說諸佛出現樂等。如是展轉更相難釋。言論煩多故應且止。然對法者說有別觸。即前六觸復合為二。頌曰。

  五相應有對  第六俱增語

  論曰。眼等五觸說名有對。以有對根為所依故。第六意觸說名增語。所以然者。增語謂名。名是意觸所緣長境故偏就此名增語觸。如說眼識但能瞭青不瞭是青。意識瞭青亦瞭是青。故名為長。故有對觸名從所依。增語觸名就所緣立。有說。意識語為增上方於境轉。五識不然。是故意識獨名增語。與此相應名增語觸。故有對觸名從所依。增語觸名就相應立。即前六觸隨別相應復成八種。頌曰。

  明無明非二  無漏染污餘

  愛恚二相應  樂等順三受

  論曰。明無明等相應成三。一明觸。二無明觸。三非明非無明觸。此三如次應知。即是無漏染污餘相應觸。餘謂無漏及染污餘。即有漏善無覆無記。無明觸中一分數起。依彼復立愛恚二觸。愛恚隨眠共相應故。總攝一切復成三觸。一順樂受觸。二順苦受觸。三順不苦不樂受觸。此三能引樂等受故。或是樂等受所領故。或能為受行相依故名為順受。如何觸為受所領行相依。行相極似觸。依觸而生故。如是合成十六種觸。受何為義。頌曰。

  從此生六受  五屬身餘心

  論曰。從前六觸生於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至意觸所生受。六中前五說為身受。依色根故。意觸所生說為心受。但依心故。受生與觸為後為俱。毗婆沙師說。俱時起觸受展轉俱有因故。雲何二法俱時而生能生所生義可成立。如何不立。無功能故。於已生法餘法無能。此與立宗義意無別。如言二法俱時而生能生所生義不成立。於已生法餘法無能。義意同前。重說何用。若爾便有互相生失。許故非失。我宗許二為俱有因。亦互為果。仁雖許爾。而契經中不許此二互為因果。契經但說眼觸為緣生眼觸所生受。曾無經說眼受為緣生眼受所生觸。又此義非理。越能生法故。若法極成能生彼法。此法與彼時別極成。如先種後芽先乳後酪先擊後聲先意後識等。先因後果非不極成。亦有極成同時因果。如眼識等眼色等俱。四大種俱有所造色。此中亦許前根境緣能發後識。前大造聚生後造色。何理能遮。如影與身。豈非俱有。有說。觸後方有受生。根境為先次有識起。此三合故即名為觸。第三剎那緣觸生受。若爾應識非皆有受。諸識亦應非皆是觸。無如是失。因前位觸故。後觸位受生故。諸觸時皆悉有受。所有識體無非是觸。此不應理。何理相違。謂或有時二觸境別。因前受位觸生後觸位受。如何異境受從異境觸生。或應許受此心相應非與此心同緣一境。既爾。若許有成觸識是觸無受。於此位前有識有受而體非觸。緣差故然。斯有何過。若爾便壞十大地法。彼定一切心品恒俱。彼定恒俱依何教立。依本論立。我等但以契經為量。本論非量。壞之何咎。故世尊言。當依經量。或大地法義非要遍諸心。若爾何名大地法義。謂有三地。一有尋有伺地。二無尋唯伺地。三無尋無伺地。復有三地。一善地。二不善地。三無記地。復有三地。一學地。二無學地。三非學非無學地。若法於前諸地皆有。名大地法。若法唯於諸善地中有。名大善地法。若法唯於諸染地中有。名大煩惱地法。如是等法各隨所應更代而生。非皆並起。餘說如是大不善地法。因誦引來。是今所增益非本所誦。若於觸後方有受生。經雲何釋。如契經說。眼及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觸俱起受想思。但言俱起不說觸俱。此於我宗何違須釋。又於無間亦有俱聲。如契經說。與慈俱行修念覺支。故彼非證。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是受是想是思是識。如是諸法相雜不離。故無有識離於受等。今應審思。相雜何義。此經復說。諸所受即所思。諸所思即所想。諸所想即所識。未瞭於此為約所緣。為約剎那作如是說。於壽與暖俱時起中。亦有如斯相雜言。故例知。此說定約剎那。又契經言三和合觸。如何有識而非三和。或是三和而不名觸。故應定許一切識俱悉皆有觸諸所有觸無不皆與受等俱生。傍論已終。應辯本義。頌曰。

  此復成十八  由意近行異

  論曰。於前略說一心受中。由意近行異復分成十八。應知此復聲顯乘前起後。此意近行十八雲何。謂喜憂舍各六近行。此復何緣立為十八。若由自性應但有三。喜憂舍三自性異故。若由相應應唯有一。一切皆與意相應故。若由所緣應但有六。色等六境為所緣故。此成十八。具足由三。於中十五色等近行名不雜緣。境各別故。三法近行皆通二種。意近行名為目何義。傳說。喜等意為近緣於諸境中數遊行故。有說。喜等能為近緣令意於境數遊行故。如何身受非意近行。非唯依意故不名近。由無分別故亦非行。第三靜慮意地樂根。意近行中何故不攝。傳說。初界意識相應無樂根故。又無所對苦根所攝意近行故。若唯意地何故經言眼見色已於順喜色起喜近行。廣說如經。依五識身所引意地喜等近行故作是說。如依眼識引不凈觀。此不凈觀唯意地攝。又彼經言眼見色已乃至廣說。故不應難。若雖非見乃至觸已。而起喜憂舍亦是意近行。若異此者。在欲界中應無緣色界色等意近行。又在色界。應無緣欲香味觸境諸意近行。見色等言隨明瞭說見色等已於聲等中起喜憂舍亦意近行。隨無雜亂故作是說。於中建立根境定故。為有色等於喜等三唯能順生一近行不。有就相續非約所緣。諸意近行中。幾欲界系。欲界意近行幾何所緣。色無色界為問亦爾。頌曰。

  欲緣欲十八  色十二上三

  二緣欲十二  八自二無色

  後二緣欲六  四自一上緣

  初無色近分  緣色四自一

  四本及三邊  唯一緣自境

  論曰。欲界所系具有十八。緣欲界境其數亦然。緣色界境唯有十二。除香味六彼無境故。緣無色境唯得有三。彼無色等五所緣故說欲界系已。當說色界系。初二靜慮唯有十二。謂除六憂緣欲界境亦有十二。除香味四餘八自緣。二緣無色。謂法近行。三四靜慮唯六。謂舍緣欲界境亦得有六。除香味二餘四自緣。一緣無色謂法近行。說色界系已。當說無色系。空處近分唯有四種。謂舍但緣色聲觸法。緣第四靜慮亦具有四種。此就許有別緣者說。若執彼地唯總緣下。但有雜緣法意近行。緣無色界唯一。謂法四根本地及上三邊唯一。謂法但緣自境。無色根本不緣下故。彼上三邊不緣色故。不緣下義如後當辯。此意近行通無漏耶。頌曰。

  十八唯有漏

  論曰。無意近行通無漏者。故言十八唯是有漏。誰成就幾意近行耶。謂生欲界。若未獲得色界善心。成欲一切初二定八三四定四無色界一。所成上界皆不下緣。唯染污故。若已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貪。成欲一切初靜慮十。餘說如前。初靜慮中唯成四喜。染不緣下香味境故。舍具成六。未至定中善心得緣香味境故。餘隨此理如應當知。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謂通果心俱。有說。如是諸意近行。毗婆沙師隨義而立。然我所見經義有殊。所以者何。非於此地已得離染。可緣此境起意近行。故非有漏喜憂舍三皆近行攝。唯雜染者與意相牽數行所緣。是意近行。雲何與意相牽數行。或愛或憎或不擇舍。為對治彼說六恒住。謂見色已不喜不憂。心恒住舍具念正智。廣說乃至知法亦爾。非阿羅漢無有世間緣善法喜。但為遮止雜染近行故作是說。又即喜等為三十六師句。謂為耽嗜出離依別。此句差別。大師說故。耽嗜依者。謂諸染受。出離依者。謂諸善受。如是所說受。有支中應知。義門無量差別。何緣不說所餘有支。頌曰。

  餘已說當說

  論曰。所餘有支。或有已說。或有當說。故此不論。此中識支如先已說識謂各瞭別此即名意處等。其六處支如先已說彼識依凈色名眼等五根等。行有二支業品當說。愛取二支隨眠品當說。此諸緣起略立為三。謂煩惱業異熟果事。應寄外喻顯別功能。頌曰。

  此中說煩惱  如種復如龍

  如草根樹莖  及如糠裹米

  業如有糠米  如草藥如花

  諸異熟果事  如成熟飲食

  論曰。如何此三種等相似。如從種子芽葉等生。從煩惱生煩惱業事。如龍鎮池水恒不竭。煩惱鎮業生續無窮。如草根未拔苗剪剪還生。未拔煩惱根趣滅滅還起。如從樹莖頻生枝花果。從諸煩惱數起惑業事如糠裹米能生芽等。非獨能生。或得裹業能感餘生。非獨能感。惑如種等應如是知。如米有糠能生芽等。業有煩惱能招異熟。如諸草藥果熟為後邊。業果熟已更不招異熟。如花於果為生近因。業為近因能生異熟。業如米等。應如是知。如熟飲食但應受用。不可復轉成餘飲食。異熟果事既成熟已。不能更招餘生異熟。若諸異熟復感餘生。餘復感餘應無解脫。事如飲食應如是知。如是緣起煩惱業事。生生相續不過四有。中生本死。如前已釋。染不染義三界有無。今當略辯。頌曰。

  於四種有中  生有唯染污

  由自地煩惱  餘三無色三

  論曰。於四有中生有唯染。由何煩惱自地諸惑。謂此地生此地一切煩惱染污此地生有。故對法者咸作是言。諸煩惱中無一煩惱於結生位無潤功能。然諸結生唯煩惱力。非由自力現起纏垢。雖此位中心身昧劣。而由數起或近現行引發力故。煩惱現起。應知中有初續剎那亦必染污。猶如生有。然餘三有一一通三。謂本死中三。各善染無記。於無色界除中有三。非彼界中有處隔別。為往餘處可立中有。頌中不說欲色二界。故知於中許具四有。有情緣起已廣分別。是諸有情由何而住。頌曰。

  有情由食住  段欲體唯三

  非色不能益  自根解脫故

  觸思識三食  有漏通三界

  意成及求生  食香中有起

  前二益此世  所依及能依

  後二於當有  引及起如次

  論曰。經說。世尊自悟一法正覺正說。謂諸有情一切無非由食而住。何等為食。食有四種。一段二觸三思四識。段有二種。謂細及粗。細謂中有食。香為食故。及天劫初食。無變穢故。如油沃砂。散入支故。或細污蟲嬰兒等食說名為細。翻此為粗。如是段食唯在欲界。離段食貪生上界故。唯欲界系。香味觸三。一切皆為段食自體。可成段別而飲啖。故謂以口鼻分分受之。光影炎涼如何成食。傳說。此語從多為論。又雖非飲啖而能持身。亦細食所攝。如塗洗等。色亦可成段別飲啖。何緣非食。此不能益自所對根解脫者故。夫名食者。必先資益自根大種。後乃及餘。飲啖色時於自根大尚不為益。況能及餘。由彼諸根境各別故。有時見色生喜樂者。緣色觸生。是食非色。又不還者及阿羅漢解脫食貪。雖見種種上妙飲食而無益故。觸謂三和所生諸觸。思謂意業。識謂識蘊。此三唯有漏通三界皆有。如何食體不通無漏。毗婆沙師作如是釋。能資諸有是其食義。無漏修生為滅諸有。又契經說。食有四種。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資益諸求生者。無漏不然。故非食體。言部多者。顯已生義。諸趣生已皆謂已生。復說求生為何所目。此目中有。由佛世尊以五種名說中有故。何等為五。一者意成。從意生故。非精血等所有外緣合所成故。二者求生。常喜尋察當生處故。三者食香。身資香食往生處故。四者中有。二趣中間所有蘊故。五者名起。對向當生暫時起故。如契經說。有壞自體起。有壞世間生。起謂中有。又經說。有補特伽羅。已斷起結未斷生結。於此經中廣說四句。離二界貪諸上流者為第一句。中般涅槃為第二句。諸阿羅漢為第三句。除前諸相為第四句。又部多者。謂阿羅漢。餘有愛者說名求生。幾食能令部多安住。幾食資益求生有情。毗婆沙師說。皆具四。諸有愛者。亦由段食為緣資益令招從有。以世尊說四食皆為病癰箭根老死緣故。亦見思食安住現身。世傳有言。昔有一父。時遭饑饉。欲造他方。自既饑羸。二子嬰稚。意欲攜去力所不任。以囊盛灰掛於壁上。慰喻二子雲是麨囊。二子希望多時延命。後有人至取囊為開。子見是灰望絕便死。又於大海有諸商人。遭難敗船飲食俱失。遙瞻積沫疑為海岸。意望速至命得延時。至觸知非望絕便死。集異門足說。大海中有大眾生。登岸生卵埋於砂內還入海中。母若常思卵便不壞。如其失念卵即敗亡。此不應然。違食義故。豈他思食能持自身。理實應言卵常思母得不爛壞。忘則命終。起念母思在於觸位。諸有漏法皆滋長有。如何世尊說食唯四。雖爾就勝說四無失。謂初二食能益此身所依能依。後之二食能引當有能起當有。言所依者。謂有根身。段食於彼能為資益。言能依者。謂心心所。觸食於彼能為資益。如是二食於已生有資益功能最為殊勝。言當有者。謂未來生。於彼當生思食能引。思食引已。從業所熏識種子力後有得起。如是二食於未生有引起功能最為殊勝。故雖有漏皆滋長有而就勝能唯說四食。前二如養母養已生故。後二如生母生未生故。諸所有段皆是食耶。有段非食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所飲啖為緣損壞諸根大種。第二句者。謂餘三食。第三句者。謂所飲啖為緣資益諸根大種。第四句者。除前諸相。如是觸等隨其所應一一當知。皆有四句。頗有觸等為緣資益諸根大種而非食耶。有謂異地無漏觸等。諸有食已捐食者身亦名為食。初資益故。毗婆沙說。食於二時能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時能除饑渴。二消化已資根及大。何趣何生各具幾食。五趣四生皆具四食。如何地獄有段食耶。鐵丸洋銅豈非段食。若能為害亦是食者。則與前說四句相違。又品類足言。雲何為段食。謂能資益諸根大種。廣說乃至識食亦爾。彼說且依能資益者說名為食故不相違。然地獄中熱鐵丸等雖於食已能為損害。而能暫時解除饑渴。得食相故亦名為食。又孤地獄段食如人。故五趣中皆有四食。世尊所說。有人能施一百外道離欲仙食。若能施一贍部林中異生者食。其果勝彼。何謂贍部林中異生。有作是釋。所有一切住贍部洲諸有腹者。彼釋非理。說一言故。又於此中有施無量異生者食。理勝以食施少外道離欲仙人。何足為奇挍量嘆勝。有言。彼是近佛菩薩。理亦不然。施彼獲福勝施俱胝阿羅漢故。毗婆沙者說。此異生是已獲得順決擇分。此名與義亦不相應。曾無契經或本論說得順決擇分居贍部林中。當知彼唯自所分別。後身菩薩居贍部林名彼異生。此說應理。爾時菩薩同離欲仙故。對彼仙挍量嘆勝。雖施菩薩福勝無邊。乘前挍量且言勝百。理必應爾。由後世尊除彼異生還將外道對預流向挍量勝劣。若不爾者世尊則應將彼異生對預流向。已說有情緣起及住。如先所說壽盡死等。今應正辦。何識現前何受相應有死生等。頌曰。

  斷善根與續  離染退死生

  許唯意識中  死生唯舍受

  非定無心二  二無記涅槃

  漸死足齊心  最後意識滅

  下人天不生  斷末摩水等

  論曰。斷善續善離界地染從離染退命終受生。於此六位法爾唯許意識非餘。所說生言應知。亦攝初結中有。死生唯許舍受相應。舍相應心不明利故。餘受明利不順死生。又此二時唯散非定。要有心位必非無心。非在定心有死生義。界地別故。加行生故。能攝益故。亦非無心有死生義。以無心位命必無損。若所依身將欲變壞。必定還起屬所依心。然後命終。更無餘理。又無心者不能受生。以無因故。離起煩惱無受生故。雖說死有通三性心。然入涅槃唯二無記。若說欲界有舍異熟。彼說欲界入涅槃心亦具威儀異熟無記。若說欲界無舍異熟。彼說欲界入涅槃心但有威儀而無異熟。何故唯無記得入涅槃。無記勢力微順心斷故。於命終位何身分中識最後滅。頓命終者意識身根欻然總滅。若漸死者往下人天。於足齊心如次識滅。謂墮惡趣說名往下。彼識最後於足處滅。若往人趣識滅於臍若往生天識滅心處。諸阿羅漢說名不生。彼最後心亦心處滅。有餘師說。彼滅在頂。正命終時於足等處身根滅故。意識隨滅。臨命終時身根漸滅。至足等處欻然都滅。如以少水置炎石上。漸減漸消一處都盡。又漸命終者。臨命終時多為斷末摩苦受所逼。無有別物名為末摩。然於身中有異支節觸便致死。是謂末摩。若水火風隨一增盛。如利刀刃觸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從斯不久遂致命終。非如斬薪說名為斷。如斷無覺故得斷名。地界何緣無斯斷用。以無第四內災患故。內三災患。謂風熱淡水火風增隨所應起。有說。此似外器三災。此斷末摩天中非有。然諸天子將命終時。先有五種小衰相現。一者衣服嚴具出非愛聲。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於沐浴位水渧著身。四者本性囂馳今滯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數瞬動。此五相現非定當死。復有五種大衰相現。一者衣染埃塵。二者花鬘萎悴。三者兩腋汗出。四者臭氣入身。五者不樂本座。此五相現必定當死。世尊於此有情世間生住沒中建立三聚。何謂三聚。頌曰。

  正邪不定聚  聖造無間餘

  論曰。一正性定聚。二邪性定聚。三不定性聚。何名正性。謂契經言。貪無餘斷。嗔無餘斷。癡無餘斷。一切煩惱皆無餘斷。是名正性。定者謂聖。聖謂已有無漏道生。遠諸惡法故名為聖。獲得畢竟離系得故。定盡煩惱故名正定。諸已獲得順解脫分者。亦定得涅槃。何非正定。彼後或墮邪定聚故。又得涅槃時未定故。非如預流者極七返有等。又彼未能舍邪性故。不名正定。何名邪性。謂諸地獄傍生餓鬼。是名邪性。定謂無間。造無間者必墮地獄故名邪定。正邪定餘名不定性。彼待二緣可成二故。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世品第三之四

  如是已說有情世間。器世間今當說。頌曰。

  安立器世間  風輪最居下

  其量廣無數  厚十六洛叉

  次上水輪深  十一億二萬

  下八洛叉水  餘凝結成金

  此水金輪廣  徑十二洛叉

  三千四百半  周圍此三倍

  論曰。許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謂諸有情業增上力。先於最下依止虛空有風輪生廣無數。厚十六億逾繕那。如是風輪其體堅密。假設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又諸有情業增上力。起大雲雨澍風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成輪。如是水輪於未凝結位深十一億二萬逾繕那。如何水輪不傍流散。有餘師說。一切有情業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飲食未熟變時。終不流移墮於熟藏。有餘部說。由風所持令不流散。如篅持谷。有情業力感別風起。搏擊此水上結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膜。故水輪減唯厚八洛叉。餘轉成金。厚三億二萬。二輪廣量其數是同。謂徑十二億三千四百半。周圍其邊數成三倍。謂周圍量成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逾繕那。頌曰。

  蘇迷盧處中  次逾健達羅

  伊沙馱羅山  朅地洛迦山

  蘇達梨舍那  頞濕縛羯拏

  毗那怛迦山  尼民達羅山

  於大洲等外  有鐵輪圍山

  前七金所成  蘇迷盧四寶

  入水皆八萬  妙高出亦然

  餘八半半下  廣皆等高量

  論曰。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餘八周匝繞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內。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復有鐵輪圍山。周匝如輪圍一世界。持雙等七唯金所成。妙高山王四寶為體。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隨寶威德色顯於空。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如是寶等從何而生。亦諸有情業增上力。復大雲起雨金輪上滴如車軸。積水奔濤。其水即為眾寶種藏。由具種種威德猛風鉆擊變生眾寶類等。如是變水生寶等時。因滅果生。體不俱有。非如數論轉變所成。數論雲何執轉變義。謂執有法自性常存有餘法生有餘法滅。如是轉變何理相違。謂必無容有法常住可執別有法滅法生。誰言法外別有有法。唯即此法於轉變時異相所依名為有法。此亦非理。非理者何。即是此物而不如此。如是言義曾所未聞。如是變生金寶等已。復由業力引起別風。簡別寶等。攝令聚集成山成洲。分水甘醎令別成立內海外海。如是九山住金輪上。入水量皆等八萬逾繕那。蘇迷盧山出水亦爾。餘八出水半半漸卑。謂初持雙出水四萬。乃至最後鐵輪圍山出水三百一十二半。如是九山一一廣量。各各與自出水量同。頌曰。

  山間有八海  前七名為內

  最初廣八萬  四邊各三倍

  餘六半半狹  第八名為外

  三洛叉二萬  二千逾繕那

  論曰。妙高為初輪圍最後。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如是七海初廣八萬。約持雙山內邊周量。於其四面數各三倍。謂各成二億四萬逾繕那。其餘六海量半半狹。謂第二海量廣四萬。乃至第七量廣一千二百五十。此等不說周圍量者。以煩多故。第八名外。醎水盈滿。量廣三億二萬二千。頌曰。

  於中大洲相  南贍部如車

  三邊各二千  南邊有三半

  東毗提訶洲  其相如半月

  三邊如贍部  東邊三百半

  西瞿陀尼洲  其相圓無缺

  徑二千五百  周圍此三倍

  北俱盧畟方  面各二千等

  中洲復有八  四洲邊各二

  論曰。於外海中大洲有四。謂於四面對妙高山。南贍部洲北廣南狹。三邊量等。其相如車。南邊唯廣三逾繕那半。三邊各有二千逾繕那。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以無餘依及餘處所有堅固力能持此故。東勝身洲東狹西廣。三邊量等。形如半月。東三百五十。三邊各二千。西牛貨洲圓如滿月。徑二千五百。周圍七千半。北俱盧洲形如方座。四邊量等。面各二千。等言為明無少增減。隨其洲相人面亦然。復有八中洲。是大洲眷屬。謂四大洲側各有二中洲。贍部洲邊二中洲者。一遮末羅洲。二筏羅遮末羅洲。勝身洲邊二中洲者。一提訶洲。二毗提訶洲。牛貨洲邊二中洲者。一舍搋洲。二嗢怛羅漫怛裡拏洲。俱盧洲邊二中洲者。一矩拉婆洲。二憍拉婆洲。此一切洲皆人所住。有說。唯一邏剎娑居。頌曰。

  此北九黑山  雪香醉山內

  無熱池縱廣  五十逾繕那

  論曰。此贍部洲從中向北。三處各有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在黑山北。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無熱惱。出四大河。一殑伽河。二信度河。三徙多河。四縛芻河。無熱惱池縱廣正等。面各五十逾繕那量。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非得通人無由能至。於此池側有贍部林樹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贍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號。復於何處置奈落迦大奈落迦。何量有幾。頌曰。

  此下過二萬  無間深廣同

  上七奈落迦  八增皆十六

  謂煻煨屍糞  鋒刃烈河增

  各住彼四方  餘八寒地獄

  論曰。此贍部洲下過二萬。有阿鼻旨大奈落迦。深廣同前。謂各二萬故。彼底去此四萬逾繕那。以於其中受苦無間非如餘七大奈落迦受苦非恒故名無間。且如等活奈落迦中。諸有情身雖被種種斫刺磨搗。而彼暫遇涼風所吹還活如本。由斯理故立等活名。阿鼻旨中無如是事。有餘師說。阿鼻旨中無樂間苦。故名無間。餘地獄中有樂間起。雖無異熟而有等流。七奈落迦在無間上重累而住。其七者何。一者極熱。二者炎熱。三者大叫。四者號叫。五者眾合。六者黑繩。七者等活。有說。此七在無間傍。八奈落迦增各十六。故薄伽梵說此頌言。

  此八奈落迦  我說甚難越

  以熱鐵為地  周匝有鐵墻

  四面有四門  關閉以鐵扇

  巧安佈分量  各有十六增

  多百逾繕那  滿中造惡者

  周遍焰交徹  猛火恒洞然

  十六增者。八奈落迦四面門外各有四所。一煻煨增。謂此增內煻煨沒膝。有情遊彼才下足時。皮肉與血俱燋爛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屍糞增。謂此增內屍糞泥滿。於中多有娘矩吒蟲。[此/束]利如針身白頭黑。有情遊彼皆為此蟲鉆皮破骨[口*(一/巾)]食其髓。三鋒刃增。謂此增內復有三種。一刀刃路。謂於此中仰佈刀刃以為大道。有情遊彼才下足時。皮肉與血俱斷碎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劍葉林。謂此林上純以銛利劍刃為葉。有情遊彼風吹葉墜。斬刺肢體骨肉零落。有烏駁狗揸掣食之。三鐵刺林。謂此林上有利鐵刺。長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樹時。其刺銛鋒下上鑱刺。有鐵[此/束]鳥。探啄有情眼睛心肝爭競而食。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鐵杖同故一增攝。四烈河增。謂此增量廣滿中熱醎水。有情入中或浮或沒。或逆或順或橫或轉。被蒸被煮骨肉糜爛。如大鑊中滿盛灰汁置麻米等。猛火下燃。麻等於中上下回轉舉體糜爛。有情亦燃。設欲逃亡。於兩岸上有諸獄卒。手執刀槍禦捍令回。無由得出。此河如塹。前三似園。四面各四增故言皆十六。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說名增。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害故。有說。有情從地獄出更遭此苦。故說為增。今於此中因論生論。諸地獄卒是有情不。有說。非情。如何動作。有情業力。如成劫風。若爾雲何。通彼大德法善現說。如彼頌言。

  心常懷忿毒  好集諸惡業

  見他苦欣悅  死作琰魔卒

  琰魔王使諸邏剎娑。擲諸有情置地獄者名琰魔卒。是實有情。非地獄中害有情者。故地獄卒非實有情。有說有情。若爾此惡業何處受異熟。即地獄中。以地獄中尚容無間所感異熟。此何理遮。若爾何緣火不燒彼。此定由業力所隔礙故。或感異大種故不被燒。熱奈落迦已說有八。復有餘八寒奈落迦。其八者何。一頞部陀。二尼剌部陀。三頞唽吒。四臛臛婆。五虎虎婆。六嗢缽羅。七缽特摩。八摩訶缽特摩。此中有情嚴寒所逼隨身聲變以立其名。此八並居贍部洲下如前所說大地獄傍。此贍部洲其量無幾。下寧容受無間等耶。洲如谷聚。上尖下闊。是故大海漸狹漸深。如上所論十六地獄一切有情增上業感。餘孤地獄各別業招。或多或二或一所止。差別多種。處所不定。或近江河山邊曠野。或在地下空及餘處。諸地獄器安佈如是。本處在下。支泒不定。傍生住處。謂水陸空。本處大海。後流餘處。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部洲下過五百逾繕那有琰魔王國。縱廣量亦爾。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或有端嚴具大威德。受諸富樂自在如天。或有饑羸顏貌醜陋。如是等類廣說如經。日月所居量等義者。頌曰。

  日月迷盧半  五十一五十

  夜半日沒中  日出四洲等

  雨際第二月  後九夜漸增

  寒第四亦然  夜減晝翻此

  晝夜增臘縛  行南北路時

  近日自影覆  故見月輪缺

  論曰。日月眾星依何而住。依風而住。謂諸有情業增上力共引風起。繞妙高山空中旋環。運持日等令不停墜。彼所住去此幾逾繕那。持雙山頂齊妙高山半。日月徑量幾逾繕那。日五十一。月唯五十。星最小者唯一俱盧舍。其最大者十六逾繕那。日輪下面頗胝迦寶火珠所成能熱能照。月輪下面頗胝迦寶水珠所成能冷能照。隨有情業增上所生。能於眼身果花稼穡藥草等物。如其所應為益為損。唯一日月普於四洲作所作事。一日所作事為四洲同時不。不爾。雲何。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時等。餘例應知。日行此洲路有差別故令晝夜有減有增。從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夜漸增。從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夜漸減。晝增減位與此相違。夜漸增時晝便漸減。夜若漸減晝則漸增。晝夜增時一晝夜增幾。增一臘縛。晝夜減亦然。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何故月輪於黑半末白半初位。見有缺耶。世施設中作如是釋。以月宮殿行近日輪。月被日輪光所侵照。餘邊發影自覆月輪。令於爾時見不圓滿。先舊師釋。由日月輪行度不同現有圓缺。日等宮殿何有情居。四大天王所部天眾。是諸天眾唯住此耶。若空居天唯住如是日等宮殿。若地居天住妙高山諸層級等。有幾層級。其量雲何。何等諸天住何層級。頌曰。

  妙高層有四  相去各十千

  傍出十六千  八四二千量

  堅手及持鬘  恒憍大王眾

  如次居四級  亦住餘七山

  論曰。蘇迷盧山有四層級。始從水際盡第一層。相去十千逾繕那量。如是乃至從第三層盡第四層亦十千量。此四層級從妙高山傍出圍繞盡其下半。最初層級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層級。如其次第。八四二千。有藥叉神名為堅手住初層級。有名持鬘住第二級。有名恒憍住第三級。此三皆是四大天王所部天眾。第四層級四大天王及諸眷屬共所居止故。經依此說四大王眾天。如妙高山四外層級四大王眾及眷屬居。如是持雙持軸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天居。是四大王所部封邑。是名依地住四大王眾天。於欲天中此天最廣。三十三天住在何處。頌曰。

  妙高頂八萬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峰  金剛手所住

  中宮名善見  周萬逾繕那

  高一半金城  雜飾地柔軟

  中有殊勝殿  周千逾繕那

  外四苑莊嚴  眾車粗雜喜

  妙池居四方  相去各二十

  東北圓生樹  西南善法堂

  論曰。三十三天住迷盧頂。其頂四面各八十千。與下四邊其量無別。有餘師說。周八十千別說四邊各唯二萬。山頂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廣量各有五百。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於山頂中有宮名善見。面二千半。周萬逾繕那。金城量高一逾繕那半。其地平坦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雜寶嚴飾。地觸柔軟如妒羅綿。於踐躡時隨足高下。是天帝釋所都大城。於其城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餘天宮故名殊勝。面二百五十。周千逾繕那。是謂城中諸可愛事。城外四面四苑莊嚴。是彼諸天共遊戲處。一眾車苑。二粗惡苑。三雜林苑。四喜林苑。此為外飾莊嚴大城。四苑四邊有四妙池。中間各去苑二十逾繕那。是彼諸天勝遊戲處。諸天於彼捔勝歡娛。城外東北有圓生樹。是三十三天受欲樂勝所。盤根深廣五十逾繕那。聳幹上升枝條傍佈。高廣量等百逾繕那。挺葉開花妙香芬馥。順風熏滿百逾繕那。若逆風時猶遍五十。順風可爾。雲何逆熏。有餘師言。香無逆熏義。依不越樹界故說逆熏。理實圓生有如是德。所流香氣能逆風熏。雖天和風力所擁遏。然能相續流趣餘方。漸劣漸微近處便歇。非能遠至如順風熏。如是花香。為依自地隨風相續轉至餘方。為但熏風別生香氣。此義無定。諸軌范師於此二門俱許無失。若爾何故薄伽梵言。

  花香不能逆風熏  根莖等香亦復爾

  善士功德香芬馥  逆風流美遍諸方

  據人間香故作是說。以世共瞭無如是能。化地部經說。此香氣順風熏滿百逾繕那。若無風時唯遍五十。外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於彼詳論如法不如法事。如是已辯三十三天所居外器。餘有色天眾所住器雲何。頌曰。

  此上有色天  住依空宮殿

  論曰。此前所說三十三天上有色諸天。住依空宮殿。雲何名上有色諸天。謂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及前所說梵眾天等有十六處。並前合有二十二天。皆依外器。如是所說諸天眾中。頌曰。

  六受欲交抱  執手笑視淫

  論曰。唯六欲天受妙欲境。於中初二依地居天。形交成淫與人無別。然風氣泄熱惱便除。非如人間有餘不凈。夜摩天眾才抱成淫。睹史多天但由執手。樂變化天唯相向笑。他化自在相視成淫。毗婆沙師作如是釋六天皆以形交成淫。世施設中說相抱等。但為顯彼時量差別。以上諸天欲境轉妙貪心轉捷故使之然。隨彼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欻爾化生。即說為彼天所生男女。初生天眾身量雲何。頌曰。

  初如五至十  色圓滿有衣

  論曰。且六欲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歲人。生已身形速得成滿。色界天眾於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妙衣服。一切天眾皆作聖言。謂彼言詞同中印度。欲樂生別雲何應知。頌曰。

  欲生三人天  樂生三九處

  論曰。欲生三者。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於如是現欲境中自在而轉。謂全人趣及下四天。有諸有情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自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唯第五樂變化天。有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境。彼於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第六他化自在天。依受如生現前欲境故。依受如樂自化欲境故。依受如樂他化欲境故。於欲界中分別欲生差別三種。樂生三者。三靜慮中於九處生受三種樂。謂彼安住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樂故。長時安住。長時離苦。長時受樂。故名樂生。生靜慮中間都無喜樂應思。何故亦號樂生天。所說諸天二十二處上下相去其量雲何。頌曰。

  如彼去下量  去上數亦然

  論曰。一一中間逾繕那量。非易可數。但可總舉彼去下量。去上例然。隨從何天去下海量。彼上所至與去下同。謂妙高山從第四層級。去下大海四萬逾繕那。是四大王本所住處。從彼上去三十三天亦如彼天去下海量。如三十三天去下大海上去夜摩天其量亦爾。如是乃至如善見天去下大海逾繕那量從彼上去色究竟天亦與彼天去下海等。從此向上無復所居。此處最高名色究竟。有餘師說。彼名礙究竟天。彼謂。礙名目積集色。至彼礙盡得究竟名。於下處生升見上不。頌曰。

  離通力依他  下無升見上

  論曰。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從本處升夜摩天。或復依他。謂得通者及上天眾接往夜摩。所餘諸天升上例爾。若來若至下見上天。然下眼不能睹上界上地。非其境界故。如不覺彼觸。是故從上地來下地時非自身來。要作下地化。有餘部說。彼下地天隨樂亦能見上地色。如生此界下見上天。夜摩等天宮依處量有幾。有餘師說。此上四天依處量同妙高山頂。有餘師說。上倍倍增。有餘師言。初靜慮地宮殿依處等一四洲。第二靜慮等小千界。第三靜慮等中千界。第四靜慮等大千界。有餘師言。下三靜慮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靜慮量無邊際。齊何量說小中大千。頌曰。

  四大洲日月  蘇迷盧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說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壞

  論曰。千四大洲乃至梵世。如是總說為一小千。千倍小千名一中千界。千中千界總名一大千。如是大千同成同壞。同成壞相後當廣辯。如外器量別。身量亦別耶。亦別。雲何。頌曰。

  贍部洲人量  三肘半四肘

  東西北洲人  倍倍增如次

  欲天俱盧舍  四分一一增

  色天逾繕那  初四增半半

  此上增倍倍  唯無雲減三

  論曰。贍部洲人身多長三肘半。於中少分有長四肘。東勝身人身長八肘。西牛貨人長十六肘。北俱盧人三十二肘。欲界六天最下身量一俱盧舍四分之一。如是後後一一分增。至第六天身一俱盧舍半。色天身量初梵眾天半逾繕那。梵輔全一。大梵一半。少光二全。此上餘天皆增倍倍。唯無雲減三逾繕那。謂無量光天倍增二至四。乃至色究竟增滿萬六千。身量既殊。壽量別不。亦別。雲何。頌曰。

  北洲定千年  西東半半減

  此洲壽不定  後十初叵量

  人間五十年  下天一晝夜

  乘斯壽五百  上五倍倍增

  色無晝夜殊  劫數等身量

  無色初二萬  後後二二增

  少光上下天  大全半為劫

  論曰。北俱盧人定壽千歲。西牛貨人壽五百歲。東勝身人壽二百五十歲。南贍部人壽無定限。劫減最後極壽十年。於劫初時人壽無量。百千等數不能計量。已說人間壽量長短。要先建立天上晝夜。方可算計天壽短長。天上雲何建立晝夜。人五十歲為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晝一夜。乘斯晝夜三十為月十二月為歲。彼壽五百年。上五欲天漸俱增倍。謂人百歲為第二天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彼壽千歲。夜摩等四隨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歲為一晝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如次彼壽二四八千萬六千歲。持雙以上日月並無。彼天雲何建立晝夜及光明事依何得成。依花開合建立晝夜。如拘物陀缽特摩等。又依諸鳥鳴靜差別。或依天眾寤寐不同。依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已說欲界天壽短長。色界天中無晝夜別。但以劫數知壽短長。彼劫壽短長與身量數等。謂若身量半逾繕那。壽量半劫。若彼身量一逾繕那。壽量一劫。乃至身量長萬六千。壽量亦同萬六千劫。已說色界天壽短長。無色四天從下如次壽量二四六八萬劫。上所說劫其量雲何。為壞為成。為中為大。少光以上大全為劫。自下諸天大半為劫。即由此故說。大梵王過梵輔天壽一劫半。謂以成住壞各二十中劫六十中劫為一劫半。故以大半四十中劫。為下三天所壽劫量。已說善趣壽量短長。惡趣雲何。頌曰。

  等活等上六  如次以欲天

  壽為一晝夜  壽量亦同彼

  極熱半中劫  無間中劫全

  傍生極一中  鬼月日五百

  頞部陀壽量  如一婆訶麻

  百年除一盡  後後倍二十

  論曰。四大王等六欲天壽。如其次第為等活等六奈落迦一晝一夜。壽量如次亦同彼天。謂四大王壽量五百於等活地獄為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以如是年彼壽五百。乃至他化壽萬六千於炎熱地獄為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彼壽如斯萬六千歲。極熱地獄壽半中劫。無間地獄壽一中劫。傍生壽量多無定限。若壽極長亦一中劫。謂難陀等諸大龍王。故世尊言。大龍有八。皆住一劫能持大地。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成月歲壽五百年。寒那落迦雲何壽量。世尊寄喻顯彼壽言。如此人間佉梨二十成摩揭陀國一麻婆訶量。有置巨勝平滿其中。設復有能百年除一。如是巨勝易有盡期。生頞部陀壽量難盡。此二十倍為第二壽。如是後後二十倍增。是謂八寒地獄壽量。此諸壽量有中夭耶。頌曰。

  諸處有中夭  除北俱盧洲

  論曰。諸處壽量皆有中夭。唯北俱盧定壽千歲。此約處說。非別有情。有別有情不中夭故。謂住睹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薩。及最後有佛記佛使隨信法行菩薩輪王母懷彼二胎時。此等如應皆無中夭。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二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世品第三之五

  如是已約逾繕那等。辯器世間身量差別。約年等辯壽量有殊。二量不同未說應說。此二建立無不依名。前二及名未詳極少。今應先辯三極少量。頌曰。

  極微字剎那  色名時極少

  論曰。分析諸色至一極微。故一極微為色極少。如是分析諸名及時至一字剎那。為名時極少。一字名者。如說瞿名。何等名為一剎那量。眾緣和合法得自體頃。或有動法行度一極微。對法諸師說。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如是名為一剎那量。已知三極少。前二量雲何。今且辯前逾繕那等。頌曰。

  極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塵

  蟻虱麥指節  後後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為弓量

  五百俱盧舍  此八逾繕那

  論曰。極微為初。指節為後。應知後後皆七倍增。謂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積七金塵為水塵量。水塵積至七為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為羊毛塵量。積羊毛塵七為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為隙遊塵量。隙塵七為蟣。七蟣為一虱。七虱為穬麥。七麥為指節。三節為一指。世所極成。是故於頌中不別分別。二十四指橫佈為肘。豎積四肘為弓。謂尋。豎積五百弓為一俱盧舍。一俱盧舍許是從村至阿練若中間道量。說八俱盧舍為一逾繕那。如是已說逾繕那等。今當辯後年等量別。頌曰。

  百二十剎那  為怛剎那量

  臘縛此六十  此三十須臾

  此三十晝夜  三十晝夜月

  十二月為年  於中半減夜

  論曰。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三十晝夜為一月。總十二月為一年。於一年中分為三際。謂寒熱雨各有四月。十二月中六月減夜。以一年內夜總減六。雲何如是。故有頌言。

  寒熱雨際中  一月半已度

  於所餘半月  智者知夜減

  如是已辯剎那至年。劫量不同今次當辯。頌曰。

  應知有四劫  謂壞成中大

  壞從獄不生  至外器都盡

  成劫從風起  至地獄初生

  中劫從無量  減至壽唯十

  次增減十八  後增至八萬

  如是成已住  名中二十劫

  成壞壞已空  時皆等住劫

  八十中大劫  大劫三無數

  論曰。言壞劫者。謂從地獄有情不復生至外器都盡。壞有二種。一趣壞。二界壞。復有二種。一有情壞。二外器壞。謂此世間過於二十中劫住已。從此復有等住二十壞劫便至。若時地獄有情命終無復新生。為壞劫始。乃至地獄無一有情。爾時名為地獄已壞。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引置他方獄中。由此準知傍生鬼趣。然各先壞本處住者。人天雜居者與人天同壞。若時人趣此洲一人無師法然得初靜慮。從靜慮起唱如是言。離生喜樂甚樂甚靜。餘人聞已皆入靜慮。命終並得生梵世中。乃至此洲有情都盡。是名已壞贍部洲人。東西二洲例此應說。北洲命盡生欲界天。由彼無能入定離欲。乃至人趣無一有情。爾時名為人趣已壞。若時天趣四大王天隨一法然得初靜慮。乃至並得生梵世中。爾時彼天有情都盡。是名已壞大王眾天。餘五欲天例同此說。乃至欲界無一有情。名欲界中有情已壞。若時梵世隨一有情無師法然得二靜慮。從彼定起唱如是言。定生喜樂甚樂甚靜。餘天聞已皆入彼靜慮。命終並得生極光凈天。乃至梵世中有情都盡。如是名已壞有情世間。唯器世間空曠而住。餘十方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世界業盡。於此漸有七日輪現。諸海幹竭眾山洞然。洲渚三輪並從焚燎。風吹猛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燼。自地火焰燒自地宮。非他地災能壞他地。由相引起故作是言。下火風飄焚燒上地。謂欲界火猛焰上升為緣引生色界火焰。餘災亦爾。如應當知。如是始從地獄漸減乃至器盡總名壞劫。所言成劫。謂從風起乃至地獄始有情生。謂此世間災所壞已。二十中劫唯有虛空。過此長時次應復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一切有情業增上力。空中漸有微細風生。是器世間將成前相。風漸增盛成立如前所說風輪水金輪等。然初成立大梵王宮乃至夜摩宮。後起風輪等。是謂成立外器世間。初一有情極光凈歿生大梵處為大梵王。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俱盧牛貨勝身贍部。後生餓鬼傍生地獄。法爾後壞必最初成。若初一有情生無間獄二十中成劫應知已滿。此後復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次第而起。謂從風起造器世間。乃至後時有情漸住。此洲人壽經無量時至住劫初壽方漸減。從無量減至極十年即名為初一住中劫。此後十八皆有增減。謂從十年增至八萬。復從八萬減至十年。爾乃名為第二中劫次後十七例皆如是。於十八後從十歲增極至八萬歲名第二十劫。一切劫增無過八萬。一切劫減唯極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減時。量方等初減後增故。二十劫時量皆等。此總名為成已住劫。所餘成壞及壞已空並無減增二十差別。然由時量與住劫同。準住各成二十中劫。成中初劫起器世間。後十九中有情漸住。壞中後劫減器世間。前十九中有情漸舍。如是所說成住壞空。各二十中積成八十。總此八十成大劫量。劫性是何。謂唯五蘊。經說三劫阿僧企耶精進修行方得成佛。於前所說四種劫中。積何劫成三劫無數。累前大劫為十百千。乃至積成三劫無數。既稱無數何復言三。非無數言顯不可數。解脫經說六十數中。阿僧企耶是其一數。雲何六十。如彼經言。有一無餘數始為一。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十那庾多為大那庾多。十大那庾多為缽羅庾多。十缽羅庾多為大缽羅庾多。十大缽羅庾多為矜羯羅。十矜羯羅為大矜羯羅。十大矜羯羅為頻跋羅。十頻跋羅為大頻跋羅。十大頻跋羅為阿芻婆。十阿芻婆為大阿芻婆。十大阿芻婆為毗婆訶。十毗婆訶為大毗婆訶。十大毗婆訶為嗢蹭伽。十嗢蹭伽為大嗢蹭伽。十大嗢蹭伽為婆喝那。十婆喝那為大婆喝那。十大婆喝那為地致婆。十地致婆為大地致婆。十大地致婆為醯都。十醯都為大醯都。十大醯都為羯臘婆。十羯臘婆為大羯臘婆。十大羯臘婆為印達羅。十印達羅為大印達羅。十大印達羅為三磨缽耽。十三磨缽耽為大三磨缽耽。十大三磨缽耽為揭底。十揭底為大揭底。十大揭底為拈筏羅阇。十拈筏羅阇為大拈筏羅阇。十大拈筏羅阇為姥達羅。十姥達羅為大姥達羅。十大姥達羅為跋藍。十跋藍為大跋藍。十大跋藍為珊若。十珊若為大珊若。十大珊若為毗步多。十毗步多為大毗步多。十大毗步多為跋邏攙。十跋邏攙為大跋邏攙十大跋邏攙為阿僧企耶。於此數中忘失餘八。若數大劫至此數中阿僧企耶名劫無數。此劫無數復積至三。經中說為三劫無數。非諸算計不能數知。故得說為三劫無數。何緣菩薩發願長時精進修行方期佛果。如何不許願長時修。無上菩提甚難可得。非多願行無容得成。菩薩要經三劫無數。修大福德智慧資糧六波羅蜜多多百千苦行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定應發長時願。若餘方便亦得涅槃。何用為菩提久修多苦行。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故求菩提發長時願。雲何令我具大堪能。於苦瀑流濟諸含識。故舍涅槃道求無上菩提。濟他有情於己何益。菩薩濟物遂己悲心。故以濟他即為己益。誰信菩薩有如是事。有懷潤己無大慈悲。於如是有情此事實難信。無心潤己有大慈悲。於如是有情此事非難信。如有久習無哀愍者。雖無益己而樂損他。世所同悉如是。菩薩久習慈悲。雖無利己而樂他益。如何不信。又如有情由數習力於無我行不瞭有為。執以為我而生愛著。由此為因甘負眾苦。智者同悉如是。菩薩數習力故。舍自我愛增戀他心。由此為因甘負眾苦。如何不信。又由種姓異有此志願起。以他苦為己苦。用他樂為己樂。不以自苦樂為己苦樂事。不見異益他而別有自益。依如是義故。有頌言。

  下士勤方便  恒求自身樂

  中士求滅苦  非樂苦依故

  上士恒勤求  自苦他安樂

  及他苦永滅  以他為己故

  如是已辯劫量差別。諸佛獨覺出現世間。為劫增時為劫減位。頌曰。

  減八萬至百  諸佛現世間

  獨覺增減時  麟角喻百劫

  論曰。從此洲人壽八萬歲。漸減乃至壽極百年。於此中間諸佛出現。何緣增位無佛出耶。有情樂增難教厭故。何緣減百無佛出耶。五濁極增難可化故。言五濁者。一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四見濁。五有情濁。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為濁。由前二濁。如其次第。壽命資具極被衰損。由次二濁。善品衰損。以耽欲樂自苦行故。或損在傢出傢善故。由後一濁衰損自身。謂壞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無病故。獨覺出現通劫增減。然諸獨覺有二種殊。一者部行。二麟角喻。部行獨覺先是聲聞得勝果時轉名獨勝。有餘說。彼先是異生。曾修聲聞順決擇分。今自證道得獨勝名。由本事中說。一山處總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獼猴曾與獨覺相近而住。見彼威儀。展轉遊行至外仙所。現先所見獨覺威儀。諸仙睹之咸生敬慕。須臾皆證獨覺菩提。若先是聖人不應修苦行。麟角喻者。謂必獨居。二獨覺中麟角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資糧。然後方成麟角喻獨覺。言獨覺者。謂現身中離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調不調他故。何緣獨覺言不調他。非彼無能演說正法。以彼亦得無礙解故。又能憶念過去所聞諸佛所宣聖教理故。又不可說彼無慈悲。為攝有情現神通故。又不可說無受法機。爾時有情亦有能起世間離欲對治道故。雖有此理。由彼宿習少欣樂勝解無說希望故。又知有情難受深法。以順流既久難令逆流故。又避攝眾故。不為他宣說正法。怖諠雜故。輪王出世為在何時。幾種幾俱何威何相。頌曰。

  輪王八萬上  金銀銅鐵輪

  一二三四洲  逆次獨如佛

  他迎自往伏  諍陣勝無害

  相不正圓明  故與佛非等

  論曰。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中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別故。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謂鐵輪王王一洲界。銅輪王二。銀輪王三。若金輪王王四洲界。契經就勝但說金輪。故契經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灑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升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凈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轉金輪王。轉餘輪王應知亦爾。輪王如佛無二俱生。故契經言。無處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有處有位唯一如來。如說如來輪王亦爾。應審思擇。此唯一言為據一三千。為約一切界。有說。餘界定無佛生。所以者何。勿薄伽梵功能有礙。唯一世尊普於十方能教化故。若有一處一佛於中無教化能。餘亦應爾。又世尊告舍利子言。設復有人來至汝所。問言頗有梵志沙門。正於今時與喬答摩氏平等平等得無上覺耶。汝得彼問當雲何答。時舍利子白世尊言。我得彼問當如是答。今時無有梵志沙門得無上菩提與我世尊等。所以然者。我從世尊親聞親持。無處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有處有位唯一如來。若爾何緣梵王經說我今於此三千大千諸世界中得自在轉。彼有密意。密意者何。謂若世尊不起加行。唯能觀此三千大千。若時世尊發起加行。無邊世界皆佛眼境。天耳通等例此應知。有餘部師說。餘世界亦別有佛出現世間。所以者何。有多菩薩。現俱修習菩提資糧。一界一時可無多佛。多界多佛何理能遮。故無邊界中有無邊佛現。若唯一佛設住一劫時。尚不遍為一世界佛事。況同人壽能益無邊。然諸有情居無邊界。時處根性差別無邊。佛應遍觀此有情類。如是時處應見世尊。佛便應機現通說法。令其過失未生不生。諸有已生能令斷滅。令其功德未生得生。諸有已生能令圓滿。如何一佛此事頓成。是故同時定有多佛。然彼所引無處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出於世等。應共思擇。此言為說一界多界。若說多界則轉輪王餘世界中亦應非有。以說如佛遮俱生故。若許輪王餘界別有如何不許別界佛耶。佛出世間具吉祥福。多界多佛何過而遮。謂多界中諸佛俱現。便能饒益無量有情令得增上生及決定勝道。若爾何故一世界中無二如來俱時出現。以無用故。謂一界中一佛足能饒益一切。又願力故。謂諸如來為菩薩時先發誓願。願我當在無救無依盲闇界中成等正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為救為依為眼為導。又令敬重故。謂一界中唯有一如來便深敬重。又令速行故。謂令如是知一切智尊甚為難遇。彼所立教應速修行勿般涅槃。或往餘處。便令我等無救無依。故一界中無二佛現。如是所說四種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別。謂金輪者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請。我等國土寬廣豐饒。安隱富樂多諸人眾。唯願天尊親垂教敕。我等皆是天尊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威嚴近至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競德彼方推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克勝便止。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已各安其所居。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經說輪王出現於世便有七寶出現世間。其七者何。一者輪寶。二者象寶。三者馬寶。四者珠寶。五者女寶。六者主藏臣寶。七者主兵臣寶。象等五寶有情數攝。如何他業生他有情。非他有情從他業起。然由先造互相屬業。於中若一稟自業生。餘亦俱時乘自業起。如是所說諸轉輪王。非唯有七寶與餘王別。亦有三十二大士相殊。若爾輪王與佛何異。佛大士相處正明圓。王相不然故有差別。劫初人眾為有王無。頌曰。

  劫初如色天  後漸增貪味

  由墮貯賊起  為防雇守田

  論曰。劫初時人皆如色界。故契經說。劫初時人有色意成。肢體圓滿諸根無缺。形色端嚴身帶光明。騰空自在飲食喜樂長壽久住。有如是類地味漸生。其味甘美其香鬱馥。時有一人稟性耽味。嗅香起愛取嘗便食。餘人隨學競取食之。爾時方名初受段食。資段食故身漸堅重。光明隱沒黑闇便生。日月眾星從茲出現。由漸耽味地味便隱。從斯復有地皮餅生。競耽食之。地餅復隱。爾時復有林藤出現。競耽食故林藤復隱。有非耕種香稻自生。眾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粗故殘穢在身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有男女根生。由二根殊形相亦異。宿習力故便相瞻視。因此遂生非理作意。欲貪鬼魅惑亂身心。失意猖狂行非梵行。人中欲鬼初發此時。爾時諸人隨食早晚隨取香稻無所貯積。後時有人稟性懶惰。長取香稻貯擬後食。餘人隨學漸多停貯。由此於稻生我所心。各縱貪情多收無厭。故隨收處無復再生。遂共分田慮防遠盡。於己田分生吝護心。於他分田有懷侵奪。劫盜過起始於此時。為欲遮防共聚詳議。銓量眾內一有德人。各以所收六分之一。雇令防護封為田主。因斯故立剎帝利名。大眾欽承恩流率土。故復名大三末多王。自後諸王此王為首。時人或有情厭居傢。樂在空閑精修戒行。因斯故得婆羅門名。後時有王貪吝財物。不能均給國土人民。故貧匱人多行賊事。王為禁止行輕重罰。為殺害業始於此時。時有罪人心怖刑罰。覆藏其過異想發言。虛誑語生此時為首。於劫減位有小三災。其相雲何。頌曰。

  業道增壽減  至十三災現

  刀疾饑如次  七日月年止

  論曰。從諸有情起虛誑語。諸惡業道後後轉增。故此洲人壽量漸減。乃至極十小三災現。故諸災患二法為本。一耽美食。二性懶惰。此小三災中劫末起。三災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饑饉。謂中劫末十歲時。人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平等愛映蔽其心。邪法縈纏嗔毒增上。相見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獵師見野禽獸。隨手所執皆成利刀。各逞兇狂互相殘害。又中劫末十歲時人。由具如前諸過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又中劫末十歲時人。亦具如前諸過失故。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是世間久遭饑饉。既無支濟多分命終。是故說言。由饑饉故便有聚集白骨運籌。由二種因名有聚集。一人聚集。謂彼時人由極饑羸聚集而死。二種聚集。謂彼時人為益後人輟其所食置於小篋擬為種子。故饑饉時名有聚集。言有白骨亦由二因。一彼時人身形枯燥命終未久白骨便現。二彼時人饑饉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飲之。有運籌言亦二因故。一由糧少行籌食之。謂一傢中從長至幼隨籌至日得少粗餐。二謂以籌挑故場蘊。得少谷粒多用水煎。分共飲之以濟餘命。然有至教說治彼方。謂若有能一晝一夜持不殺戒。於未來生決定不逢刀兵災起。若能以一訶梨怛雞。起殷凈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起。若有能以一摶之食起殷凈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饑饉災起。此三災起各經幾時。刀兵災起極唯七日。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度此便止。人壽漸增。東西二洲有似災起。謂嗔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饑渴。北洲總無。前說火災焚燒世界。餘災亦爾。如應當知。何者為餘。今當具辯。頌曰。

  三災火水風  上三定為頂

  如次內災等  四無不動故

  然彼器非常  情俱生滅故

  要七火一水  七水火後風

  論曰。此大三災逼有情類。令舍下地集上天中。初火災興由七日現。次水災起由雨霖淫。後風災生由風相擊。此三災力壞器世間。乃至極微亦無餘在。一類外道執極微常。彼謂。爾時餘極微在。何緣彼執猶有餘極微。勿後粗事生無種子故。豈不前說。由諸有情業所生風能為種子。或此即以前災頂風為緣。引生風為種子。又化地部契經中言。風從他方飄種來此。雖爾不許芽等生時是種等因親所引起。若爾芽等從何而生。從自分生。如是自分復從自分。展轉乃至最細有分從極微生。於芽等生中種等有何力。除能引集芽等極微種等更無生芽等力。何緣定作如是執耶。從異類生定不應理。不應何理。應無定故。功能定故無不定失。如聲熟變等從異類定生。德法有殊。實法不爾。現見實法唯從同類生。如藤生枝及縷生衣等。此非應理。非理者何。引不極成為能立故。今此所引何不極成。非許藤枝縷衣別故。即藤縷合安佈不同得枝衣名。如蟻行等。雲何知爾。一縷合中曾不得衣。唯得縷故。有誰為障令不得衣。若一縷中無全衣轉。則應一縷上有衣分無衣。應許全衣唯集諸分。非更別有有分名衣。又如何知衣分異縷。若謂衣要待多所依合。於唯多經合應亦得衣。或應畢竟無得衣理。中及餘邊不對根故。若謂漸次皆可對根。則應眼身唯得諸分。不應說彼得有分衣故。即於諸分漸次瞭別。總起有分覺。如旋火輪。謂若離縷異色類業衣色等三不可得故。若錦衣上色等屬衣。則應許實從異類起。一一縷色等無種種異故。或於一分無異色等邊應不見衣。由彼顯衣故。或即彼分應見異色等。以衣必有異色等相故。彼許有分體唯是一而有種種色類業殊。審有如斯甚為靈異。又於一火光明界中。遠近不同燒照有異。觸色差別應不得成。各別極微雖越根境而共聚集可現根證。如彼所宗合能生果。或如眼等合能發識。又如翳目視散發時。若多相鄰彼則能見。一一遠住便無見能。極微對根理亦應爾。又即於色等立極微名故。色等壞時極微亦壞。極微實攝。色等德收。異體不應定俱時滅。此二體別理必不然。以審觀時非離色等有別地等。故非體別。又彼宗中自許地等眼身所取寧異色觸。又燒毛[疊*毛]紅花等時。彼覺則無故。毛等覺但緣色等差別而起。熟變生時形量等故。猶如行伍記識瓶盆。若不觀形不記識故。誰當采錄愚類狂言。故對彼宗廣諍應止。此三災頂為在何處。第二靜慮為火災頂。此下為火所焚燒故。第三靜慮為水災頂。此下為水所浸爛故。第四靜慮為風災頂。此下為風所飄散故。隨何災上名彼災頂。何緣下三定遭火水風災。初二三定中內災等彼故。謂初靜慮尋伺為內災。能燒惱心等外火災故。第二靜慮喜受為內災。與輕安俱潤身如水故。遍身粗重由此皆除故。經說苦根第二靜慮滅。第三靜慮動息為內災。息亦是風。等外風炎故。若入此靜慮有如是內災。生此靜慮時遭是外災壞。何緣不立地亦為災。以器世間即是地故。但可火等與地相違。不可說言地還違地。第四靜慮何為外災。彼無外災。離內災故。由此佛說彼名不動。內外三災所不及故。有說。彼地有凈居天故。彼不遭諸災所壞。由彼不可生無色天。亦復不應更往餘處。若爾彼地器應是常。不爾。與有情俱生俱滅故。謂彼天處無總地形。但如眾星居處各別。有情於彼生時死時。所住天宮隨起隨滅。是故彼器體亦非常。所說三災雲何次第。要先無間起七火災。其次定應一水災起。此後無間復七火災。度七火災。還有一水。如是乃至滿七水災。復七火災。後風災起。如是總有八七火災一七水災一風災起。何緣如是。由彼有情所修定因於上漸勝故。感身壽其量漸長。由是所居亦漸久住。由此善釋施設足文遍凈天壽六十四劫。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三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一

  如前所說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各多差別。如是差別由誰而生。頌曰。

  世別由業生  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業  所作謂身語

  論曰。非由一主先覺而生。但由有情業差別起。若爾何故。俱從業生鬱金栴檀等甚可愛樂。而內身形等與彼相違。以諸有情業類如是。若造雜業感內身形。於九瘡門常流不凈。為對治彼感外具生色香味觸甚可愛樂。諸天眾等造純凈業故彼所招二事俱妙。此所由業其體是何。謂心所思及思所作。故契經說。有二種業。一者思業。二思已業。思已業者謂思所作。如是二業分別為三。謂即有情身語意業。如何建立此三業耶。為約所依。為據自性。為就等起。縱爾何違。若約所依應唯一業。以一切業並依身故。若據自性應唯語是業。以三種中唯語即業故。若就等起亦應唯一業。以一切業皆意等起故。毗婆沙師說。立三業如其次第由上三因。然心所思即是意業。思所作業分為身語二業。是思所等起故。身語二業自性雲何。頌曰。

  此身語二業  俱表無表性

  論曰。應知如是所說諸業中。身語二業俱表無表性。且身語表其相雲何。頌曰。

  身表許別形  非行動為體

  以諸有為法  有剎那盡故

  應無無因故  生因應能滅

  形亦非實有  應二根取故

  無別極微故  語表許言聲

  論曰。由思力故。別起如是如是身形名身表業。有餘部說。動名身表。以身動時由業動故。為破此故。說非行動。以一切有為皆有剎那故剎那何。謂得體無間滅。有此剎那法名有剎那。如有杖人名為有杖。諸有為法才得自體。從此無間必滅歸無。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故不可言動名身表。若有為法皆有剎那。不至餘方義可成立。諸有為法皆有剎那。其理極成。後必盡故。謂有為法滅不待因。所以者何。待因謂果。滅無非果故不待因滅既不待因。才生已即滅。若初不滅後亦應然。以後與初有性等故。既後有盡知前有滅若後有異方可滅者。不應即此而名有異。即此相異。理必不然。豈不世間現見薪等由與火合故致滅無。定無餘量過現量者。故非法滅皆不待因。如何知薪等由火合故滅。以薪等火合後便不見故。應共審思。如是薪等為由火合滅故不見。為前薪等生已自滅後不更生無故不見。如風手合燈焰鈴聲。故此義成應由比量。何謂比量。謂如前說。滅無非果故不待因。又若待因薪等方滅。應一切滅無不待因。如生待因無無因者。然世現見覺焰音聲。不待餘因剎那自滅。故薪等滅亦不待因。有執覺聲前因後滅。彼亦非理。二不俱故。疑智苦樂及貪嗔等自相相違理無俱義。若復有位明瞭覺聲無間便生不明瞭者。如何同類不明瞭法能滅明瞭同類法耶。最後覺聲復由誰滅。有執。燈焰滅以住無為因。有執。焰滅時由法非法力。彼俱非理。無非因故。非法非法為生滅因。以剎那剎那順違相反故。或於一切有為法中。皆可計度有此因義。既爾本諍便應止息。許不待餘因皆有剎那故。又若薪等滅火合為因。於熟變生中有下中上。應生因體即成滅因。所以者何。謂由火合能令薪等有熟變生。中上熟生下中熟滅。或即或似生上中因即能為因滅下中熟則生因體應即滅因。或滅生因應相無別。不應由即此或似此彼有。彼復由即此或似此非有。設於火焰差別生中容計能生能滅因異。於灰雪酢日水地合。能令薪等熟變生中。如何計度生滅因異。若爾現見煎水減盡。火合於中為何所作。由事火合火界力增。由火界增能令水聚於後後位生漸漸微。乃至最微後便不續。是名火合於中所作。故無有因令諸法滅。法自然滅。是壞性故。自然滅故。才生即滅。由才生即滅。剎那滅義成。有剎那故定無行動。然於無間異方生中如燒草焰行起行增上慢。既由斯理行動定無。身表是形理得成立。然經部說。形非實有。謂顯色聚一面多生。即於其中假立長色。待此長色於餘色聚一面少中假立短色。於四方面並多生中假立方色。於一切處遍滿生中假立圓色。所餘形色隨應當知如見火[火*曹]。於一方面無間速運。便謂為長。見彼周旋謂為圓色。故形無實別類色體。若謂實有別類形色。則應一色二根所取。謂於色聚長等差別。眼見身觸俱能瞭知。由此應成二根取過。理無色處二根所取。然如依觸取長等相。如是依顯能取於形。豈不觸形俱行一聚。故因取觸能憶念形。非於觸中親取形色。如見火色便憶火暖。及嗅花香能念花色。此中二法定不相離故因取一可得念餘。無觸與形定不相離。如何取觸能定憶形。若觸與形非定同聚。然由取觸能憶念形。顯色亦應因觸定憶。或應形色如顯無定。則取觸位。應不瞭形。而實不然。故不應說因取於觸能憶念形。或錦等中見多形故。便應一處有多實形。理不應然。如眾顯色。是故形色非實有體。又諸所有有對實色。必應有實別類極微。然無極微名為長等。故即多物如是安佈差別相中假立長等。若謂即以形色極微如是安佈名為長等。此唯朋黨。非極成故。謂若形色有別極微自相極成。可得聚集如是安佈以為長等。非諸形色有別極微自相極成猶如顯色。雲何得有聚集安佈。豈不現見諸土器等有顯相同而形相異。為不已辯。即於多物安佈差別。假立長等。如眾蟻等有相不殊。然有行輪安佈形別。形依顯等理亦應然。豈不闇中或於遠處觀杌等物瞭形非顯。寧即顯等安佈為形。以闇遠中觀顯不瞭。是故但起長等分別。如於遠闇觀眾樹人。但瞭行軍不知別相。理必應爾。以或有時不瞭顯形唯知總聚。既已遮遣行動及形。汝等經部宗立何為身表。立形為身表。但假而非實。既執但用假為身表。復立何法為身業耶。若業依身立為身業。謂能種種運動身思。依身門行故名身業。語業意業隨其所應立差別名當知亦爾。若爾何故契經中說有二種業。一者思業。二思已業。此二何異。謂前加行起思惟思。我當應為如是如是所應作事名為思業。既思惟已起作事思。隨前所思作所作事。動身發語名思已業。若爾表業則為定無。表業既無。欲無表業亦應非有。便成大過。如是大過有理能遮。謂從如前所說二表殊勝思故。起思差別名為無表。此有何過。此應名為隨心轉業。如定無表心俱轉故。無如是過。審決勝思動發勝思所引生故。設許有表。亦待如前所說思力。以性鈍故。毗婆沙師說。形是實故。身表業形色為體。語表業體謂即言聲。無表業相如前已說。經部亦說。此非實有。由先誓限唯不作故。彼亦依過去大種施設。然過去大種體非有故。又諸無表無色相故。毗婆沙說。此亦實有。雲何知然。頌曰。

  說三無漏色  增非作等故

  論曰。以契經說色有三種。此三為處攝一切色。一者有色有見有對。二者有色無見有對。三者有色無見無對。又契經中說有無漏色。如契經說。無漏法雲何。謂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色不起愛恚。乃至識亦然。是名無漏法除無表色。何法名為無見無對及無漏色。又契經說有福增長。如契經言。諸有凈信。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有依七福業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覺。恒時相續福業漸增福業續起。無依亦爾。除無表業。若起餘心或無心時。依何法說福業增長。又非自作。但遣他為。若無無表業不應成業道。以遣他表非彼業道攝。此業未能正作所作故。使作所作已。此性無異故。又契經說。苾芻當知。法謂外處。是十一處所不攝法無見無對。不言無色。若不觀於法處所攝無表色者。此言闕減便成無用。又若無無表應無八道支。以在定時語等無故。若爾何故契經中言。彼如是知彼如是見。修習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皆至圓滿。正語業命先時已得清凈鮮白。此依先時已得世間離染道說。無相違過。又若撥無無表色者。則亦應無有別解脫律儀。非受戒後有戒相續雖起異緣心而名苾芻等。又契經說。離殺等戒名為堤塘戒。能長時相續堰遏犯戒過故。非無有體可名堤塘。由此等證知實有無表色。經部師說。此證雖多種種希奇。然不應理。所以然者。所引證中且初經言有三色者。瑜伽師說。修靜慮時定力所生定境界色。非眼根境故名無見。不障處所故名無對。若謂既爾如何名色。釋如是難與無表同。又經所言無漏色者。瑜伽師說。即由定力所生色中依無漏定者即說為無漏。有餘師言。無學身色及諸外色皆是無漏。非漏依故得無漏名。何故經言有漏法者諸所有眼乃至廣說。此非漏對治故得有漏名。是則此應言有漏亦無漏。若爾何過。有相雜失。若依此理說為有漏。曾不依此說為無漏。無漏亦然。有何相雜。若色處等一向有漏。此經何緣差別而說。如說有漏有取諸色心栽覆事。聲等亦爾。又經所說福增長言。先軌范師作如是釋。由法爾力福業增長。如如施主所施財物。如是如是受者受用。由諸受者受用施物功德攝益有差別故。於後施主心雖異緣而前緣施思所熏習。微細相續漸漸轉變差別而生。由此當來能感多果。故密意說恒時相續福業漸增福業續起。若謂如何由餘相續德益差別令餘相續心雖異緣而有轉變。釋此疑難與無表同。彼復如何由餘相續德益差別。令餘相續別有真實無表法生。若於無依諸福業事如何相續福業增長。亦由數習緣彼思故。乃至夢中亦恒隨轉。無表論者。於無依福既無表業。寧有無表。有說。有依諸福業事。亦由數習緣彼境思故說恒時相續增長。若爾經說。諸有苾芻具凈屍羅成調善法受他所施諸飲食已。入無量心定身證具足住。由此因緣應知施主無量福善滋潤相續。無量安樂流註其身。施主爾時福恒增長。豈定常有緣彼勝思。是故所言思所熏習微細相續漸漸轉變差別而生。定為應理。又非自作但遣他為業道如何得成滿者。應如是說。由本加行。使者依教所作成時。法爾能令教者微細相續轉變差別而生。由此當來能感多果。諸有自作事究竟時。當知亦由如是道理。應知即此微細相續轉變差別名為業道。此即於果假立因名。是身語業所引果故。如執別有無表。論宗無表亦名身語業道。然大德說。於取蘊中由三時起思為殺罪所觸。謂我當殺正殺殺已。非但由此業道究竟。勿自母等實未被害由謂已害成無間業。然於自造不誤殺事。起如是思殺罪便觸。若依此說非不應理。何於無表偏懷憎嫉定撥為無。而許所熏微細相續轉變差別。然此與彼俱難瞭知。今於此中無所憎嫉。然許業道是心種類。由身加行事究竟時。離於心身於能教者身中別有無表法生。如是所宗不令生喜。若由此引彼加行生事究竟時。即此由彼相續轉變差別而生。如是所宗可令生喜。但由心等相續轉變差別。能生未來果故。又先已說。先說者何。謂表業既無寧有無表等。又說法處不言無色。由有如前所說定境無見無對法處攝色。又言道支應無八者。且彼應說。正在道時如何得有正語業命。為於此位有發正言起正作業求衣等不。不爾。雲何。由彼獲得如是種類無漏無表故。出觀後由前勢力能起三正不起三邪。以於因中立果名故。於無表立語業命名。若爾雲何不受此義。雖無無表而在道時。獲得如斯意樂依止。故出觀後由前勢力。能起三正不起三邪。以於因中立果名故。可具安立八聖道支。有餘師言。唯說不作邪語等事以為道支。謂在定時由聖道力便能獲得決定不作。此定不作依無漏道而得安立故名無漏。非一切處要依真實別有法體方立名數。如八世法。謂得不得及與毀譽稱譏苦樂。非此不得衣食等事別有實體。此亦應然。別解脫律儀亦應準此。謂由思願力先立要期。能定遮防身語惡業。由斯故建立別解脫律儀。若起異緣心應無律儀者。此難非理。由熏習力欲起過時憶便止故。戒為堤塘義亦應準此。謂先立誓限定不作惡。後數憶念慚愧現前。能自制持令不犯戒。故堤塘義由心受持。若由無表能遮犯戒。應無失念而破戒者。且止此等眾多諍論。毗婆沙師說。有實物名無表色。是我所宗。前說無表大種所造性。為表大種造。為有異耶。頌曰。

  此能造大種  異於表所依

  論曰。無表與表異大種生。所以者何。從一和合有細粗果不應理故。如表與大心同時生。無表亦然。為有差別。一切所造色多與大種俱時而生。然現在未來亦有少分依過去者。少分者何。頌曰。

  欲後念無表  依過大種生

  論曰。唯欲界系初剎那後所有無表從過大生。此為所依無表得起。現身大種但能為依。為轉隨轉因。隨其次第如輪行於地手地為依。何地身語業何地大所造。頌曰。

  有漏自地依  無漏隨生處

  論曰。欲界所系身語二業。唯欲界系大種所造。如是乃至第四靜慮身語二業。唯是彼地大種所造。若身語業是無漏者。隨生此地應起現前。即是此地大種所造。以無漏法不墮界故。必無大種是無漏故。由所依力無漏生故。此表無表其類是何。復是何類大種所造。頌曰。

  無表無執受  亦等流情數

  散依等流性  有受異大生

  定生依長養  無受無異大

  表唯等流性  屬身有執受

  論曰。今此頌中先辯無表是無執受。無變礙故。亦等流性。亦言顯此有是剎那。謂初無漏。餘皆等流性。謂同類因生。此唯有情。依內起故。於中欲界所有無表。等流有受別異大生。異大生言。顯身語七一一是別大種所造。定生無表差別有二。謂諸靜慮無漏律儀。此二俱依定所長養無受。無異大種所生。無異大言。顯此無表七支同一具四大種所生。所以者何。所依大種如心唯一無差別故。應知有表唯是等流。此若屬身是有執受。餘義皆與散無表同。表業生時為要破壞本身形量。為不爾耶。若爾何失。若破壞者。異熟色斷應可更續。是則違越毗婆沙宗。若不破壞如何得有一身處所二形量成。有別新生等流大種。造有表業不破本身。若爾隨依何身分處起有表業應大於本。新生大種遍增益故。若不遍增益。如何遍生表。身有孔隙故得相容。已辯業門二三五別。此性界地差別雲何。頌曰。

  無表記餘三  不善唯在欲

  無表遍欲色  表唯有伺二

  欲無有覆表  以無等起故

  論曰。無表唯通善不善性無有無記。所以者何。以無記心勢力微劣。不能引發強業令生。可因滅時果仍續起。所言餘者謂表及思。三謂皆通善惡無記。於中不善在欲非餘。已斷不善根無慚無愧故。善及無記諸地皆有。以於頌中不別遮故。欲色二界皆有無表。以無色中無大種故。隨於何處有身語轉。唯是處有身語律儀。若爾身生欲色二界入無色定應有律儀。如起無漏心有無漏無表。不爾以彼不墮界故。於無色界若有無表。應有無表非大種生。不可說言有漏無表以別界地大種為依。又背諸色入無色定故彼定中不能生色。由彼定有伏色想故。毗婆沙師作如是說。為治惡戒故起屍羅。唯欲界中有諸惡戒。無色於欲具四種遠。一所依遠。二行相遠。三所緣遠。四對治遠。故無色中無無表色。表色唯在二有伺地。謂通欲界初靜慮中。非上地中可言有表。有覆無記表。欲界定無。唯於梵世中可得說有。曾聞大梵有誑諂言。謂自眾中為避馬勝所征問故。矯自嘆等。上地既無言何得有聲處。有外大種為因發聲。有餘師言。上三靜慮亦有無覆無記表業。無善無染。所以者何。非上地生能起下地善及染心發身語表。劣故斷故。前說為善。復以何因二定以上都無表業。於欲界中無有有覆無記表業。以無發業等起心故。有尋伺心能發表業。二定以上都無此心。又發表心唯修所斷。見所斷惑內門轉故。以欲界中決定無有有覆無記修所斷惑。是故表業上三地都無。欲界中無有覆無記表。為但由等起令諸法成善不善性等。不爾。雲何。由四種因成善性等。一由勝義。二由自性。三由相應。四由等起。何法何性由何因成。頌曰。

  勝義善解脫  自性慚愧根

  相應彼相應  等起色業等

  翻此名不善  勝無記二常

  論曰。勝義善者。謂真解脫。以涅槃中最極安隱眾苦永寂猶如無病。自性善者。謂慚愧根。以有為中唯慚與愧及無貪等三種善根。不待相應及餘等起。體性是善猶如良藥。相應善者。謂彼相應。以心心所要與慚愧善根相應方成善性。若不與彼慚等相應。善性不成。如雜藥水。等起善者。謂身語業不相應行。以是自性及相應善所等起故。如良藥汁所引生乳。若異類心所起得等雲何成善。此義應思。如說善性四種差別。不善四種與此相違。雲何相違。勝義不善。謂生死法。由生死中諸法皆以苦為自性極不安隱猶如痼疾。自性不善。謂無慚愧三不善根。由有漏中唯無慚愧及貪嗔等三不善根。不待相應及餘等起。體是不善猶如毒藥。相應不善。謂彼相應。由心心所法要與無慚愧不善根相應。方成不善性。異則不然。如雜毒水。等起不善。謂身語業不相應行。以是自性相應不善所等起故。如毒藥汁所引生乳。若爾便無一有漏法是無記或善。皆生死攝故。若據勝義誠如所言。然於此中約異熟說。諸有漏法若不能記異熟果者立無記名。於中若能記愛異熟說名為善故無有過。勝義無記。謂二無為。以太虛空及非擇滅。唯無記性更無異門。於此應思。若等起力令身語業成善不善。則諸大種例亦應然。以作者心本欲起業。非四大種故不成例。若爾定心隨轉無表。非正在定作意引生。亦非散心加行引發。不同類故。如何成善。或天眼耳應成善性。於如是義應設劬勞。如上所言。見所斷惑內門轉故不能發表。若爾何緣契經中說由邪見故起邪思惟邪語邪業及邪命等。此不相違。何以故。頌曰。

  等起有二種  因及彼剎那

  如次第應知  名轉名隨轉

  見斷識唯轉  唯隨轉五識

  修斷意通二  無漏異熟非

  於轉善等性  隨轉各容三

  牟尼善必同  無記隨惑善

  論曰。表無表業等起有二。謂因等起。剎那等起。在先為因故。彼剎那有故。如次初名轉。第二名隨轉。謂因等起將作業時。能引發故說名為轉。剎那等起正作業時。不相離故名為隨轉。隨轉於業有何功能。雖有先因為能引發。若無隨轉者如死業應無。若爾無心如何發戒。諸有心者業起分明故隨轉心於業有用。見所斷識於發表中唯能為轉。於能起表尋伺生中為資糧故不為隨轉。於外門心正起業時此無有故。又見所斷若發表色此色則應是見所斷。若許見斷斯有何失。是則違越阿毗達磨。又明無明不相違故。有漏業色非見所斷。如是道理應更成立。若爾大種亦應見斷。俱見斷心力所起故。無如是過失如非善不善。或復許爾理亦無違。不應許然。以諸大種定非見斷及非所斷。以一切種不染污法與明無明不相違故。彼經但據前因等起而作是說。故不相違。若五識身唯作隨轉。無分別故。外門起故。修斷意識通為二種。有分別故。外門起故。一切無漏異熟生心非轉隨轉。唯在定故。不由加行任運轉故。如是即成四句差別。有轉非隨轉。謂見所斷心。有隨轉非轉。謂眼等五識。有轉亦隨轉。謂修所斷三性意識。有非轉隨轉。謂諸無漏異熟生心。轉隨轉心定同性不。此不決定。其事雲何。謂前轉心若是善性。後隨轉識通善等三。不善無記隨轉亦爾。唯牟尼尊轉隨轉識多分同性少有不同。謂轉若善心隨轉亦善。轉心若無記隨轉亦然。而或有時善隨無記轉。曾無無記為善隨轉時。以佛世尊於說法等心或增長無萎歇故。有餘部說。諸佛世尊常在定故。心唯是善無無記心。故契經說。

  那伽行在定  那伽住在定

  那伽坐在定  那伽臥在定

  毗婆沙師作如是釋。此顯佛意。若不樂散心則於四威儀能常在定。然於餘位非無威儀及異熟生通果心起。諸有表業成善等性。為如轉心。為如隨轉。設爾何失。若如轉者。則欲界中應有有覆無記表業。身見邊見能為轉故。或應簡別非一切種見所斷心皆能為轉。若如隨轉惡無記心俱得別解脫表應非善性。於此征難應設劬勞。應言如轉心表成善等性。然非如彼見斷轉心。修斷轉心為間隔故。若表不由隨轉心力成善等者。則不應言彼經但據前因等起非據剎那。故欲界中定無有覆無記表業。但應說言。彼經唯據餘心所間因等起說故。見斷心雖能為轉。而於欲界定無有覆無記表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四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二

  傍論已瞭。復應辯前表無表相。頌曰。

  無表三律儀  不律儀非二

  論曰。此中無表略說有三。一者律儀。二不律儀。三者非二謂非律儀非不律儀。能遮能滅惡戒相續故名律儀。如是律儀差別有幾。頌曰。

  律儀別解脫  靜慮及道生

  論曰。律儀差別略有三種。一別解脫律儀。謂欲纏戒。二靜慮生律儀。謂色纏戒。三道生律儀。謂無漏戒。初律儀相差別雲何。頌曰。

  初律儀八種  實體唯有四

  形轉名異故  各別不相違

  論曰。別解脫律儀相差別有八。一苾芻律儀。二苾芻尼律儀。三正學律儀。四勤策律儀。五勤策女律儀。六近事律儀。七近事女律儀。八近住律儀。如是八種律儀相差別。總名第一別解脫律儀。雖有八名實體唯四。一苾芻律儀。二勤策律儀。三近事律儀。四近住律儀。唯此四種別解律儀皆有體實。相各別故。所以者何。離苾芻律儀。無別苾芻尼律儀。離勤策律儀無別正學勤策女律儀。離近事律儀無別近事女律儀。雲何知然。由形改轉。體雖無舍得而名有異故。形謂形相。即男女根。由此二根男女形別。但由形轉令諸律儀名為苾芻苾芻尼等。謂轉根位令本苾芻律儀名苾芻尼律儀。或苾芻尼律儀名苾芻律儀。令本勤策律儀名勤策女律儀。或勤策女律儀及正學律儀名勤策律儀。令本近事律儀名近事女律儀。或近事女律儀名近事律儀。非轉根位有舍先得得先未得律儀因緣。故四律儀非異三體。若從近事律儀受勤策律儀。復從勤策律儀受苾芻律儀。此三律儀為由增足遠離方便立別別名。如隻雙金錢及五十二十。為體各別具足頓生。三種律儀體不相雜。其相各別具足頓生。三律儀中具三離殺。乃至具足三離飲酒。餘數多少隨其所應。既爾相望同類何別。由因緣別相望有異。其事雲何。如如求受多種學處。如是如是。能離多種憍逸處時。即離眾多殺等緣起。以諸遠離依因緣發故。因緣別遠離有異。若無此事舍苾芻律儀。爾時則應三律儀皆舍。前二攝在後一中故。既不許然。故三各別。然此三種互不相違。於一身中俱時而轉。非由受後舍前律儀。勿舍苾芻戒便非近事等。近事近住勤策苾芻四種律儀雲何安立。頌曰。

  受離五八十  一切所應離

  立近事近住  勤策及苾芻

  論曰。應知此中如數次第。依四遠離立四律儀。謂受離五所應遠離。安立第一近事律儀。何等名為五所應離。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若受離八所應遠離。安立第二近住律儀。何等名為八所應離。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非梵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六塗飾香鬘舞歌觀聽。七眠坐高廣嚴麗床座。八食非時食。若受離十所應遠離。安立第三勤策律儀。何等名為十所應離。謂於前八塗飾香鬘舞歌觀聽開為二種。復加受畜金銀等寶以為第十。若受離一切應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芻律儀。別解律儀名差別者。頌曰。

  俱得名屍羅  妙行業律儀

  唯初表無表  名別解業道

  論曰。能平險業故名屍羅。訓釋詞者。謂清涼故。如伽他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屍羅。智者稱揚故名妙行。所作自體故名為業。豈不無表亦名不作。如何今說所作自體。有慚恥者受無表力不造眾惡故名不作。表思所造得所作名。有餘釋言。是作因故。是作果故。名作無失。能防身語故名律儀。如是應知。別解脫戒通初後位無差別名。唯初剎那表及無表得別解脫及業道名。謂受戒時初表無表。別別棄舍種種惡故。依初別舍義立別解脫名。即於爾時所作究竟。依業暢義立業道名。故初剎那名別解脫。亦得名曰別解律儀。亦得名為根本業道。從第二念乃至未舍不名別解脫名別解律儀。不名業道名為後起。誰成就何律儀。頌曰。

  八成別解脫  得靜慮聖者

  成靜慮道生  後二隨心轉

  論曰。八眾皆成就別解脫律儀。謂從苾芻乃至近住。外道無有所受戒耶。雖有不名別解脫戒。由彼所受無有功能永脫諸惡依著有故。靜慮生者。謂此律儀從靜慮生。或依靜慮。若得靜慮者定成此律儀。諸靜慮邊亦名靜慮。如近村邑得村邑名故。有說言於此村邑有稻田等。此亦應然。道生律儀聖者成就。此復有二。謂學無學。於前分別俱有因中說二律儀是隨心轉。於此三內其二者何。謂靜慮生及道生二。非別解脫。所以者何。異心無心亦恒轉故。靜慮無漏二種律儀。亦名斷律儀。依何位建立。頌曰。

  未至九無間  俱生二名斷

  論曰。未至定中九無間道。俱生靜慮無漏律儀。以能永斷欲纏惡戒及能起惑名斷律儀。由此或有靜慮律儀非斷律儀。應作四句。第一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所餘有漏靜慮律儀。第二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第三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第四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所餘一切無漏律儀。如是或有無漏律儀非斷律儀。應作四句。準前四句如應當知。若爾世尊所說略戒。

  身律儀善哉  善哉語律儀

  意律儀善哉  善哉遍律儀

  又契經說。應善守護應善安住眼根律儀。此意根律儀以何為自性。此二自性非無表色。若爾是何。頌曰。

  正知正念合  名意根律儀

  論曰。為顯如是二種律儀俱以正知正念為體故。列名已復說合言。謂意律儀慧念為體。即合二種為根律儀。故離合言顯勿如次。今應思擇。表及無表誰成就何。齊何時分。且辯成無表律儀不律儀。頌曰。

  住別解無表  未舍恒成現

  剎那後成過  不律儀亦然

  得靜慮律儀  恒成就過未

  聖初除過去  住定道成中

  論曰。住別解脫補特伽羅。未舍以來恒成現世。此別解脫律儀無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前未舍言遍流至後。無散無表有成未來。不隨心色勢微劣故。如說安住別解律儀。住不律儀應知亦爾。謂至未舍惡戒以來恒成現世。惡戒無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諸有獲得靜慮律儀。乃至未舍恒成過未。餘生所失過去定律儀。今初剎那必還得彼故。一切聖者無漏律儀。過去未來亦恒成就。有差別者。謂初剎那必成未來非成過去。此類聖道先未起故。若有現住靜慮彼道。如次成現在靜慮道律儀。非出觀時有成現在。已辯安住善惡律儀。住中雲何。頌曰。

  住中有無表  初成中後二

  論曰。言住中者。謂非律儀非不律儀。彼所起業未必一切皆有無表。若有無表即是善戒或是惡戒種類所攝。彼初剎那但成現在。然現在世處過未中。故以成中說成現在。初剎那後未舍以來。恒成過現二世無表。若有安住律不律儀。亦有成惡善無表不。設有成就為經幾時。頌曰。

  住律不律儀  起染凈無表

  初成中後二  至染凈勢終

  論曰。若住律儀由勝煩惱作殺縛等諸不善業。由此便發不善無表。住不律儀。由淳凈信。作禮佛等諸勝善業。由此亦發諸善無表。乃至此二心未斷來。所發無表恒時相續。然其初念唯成現在。自茲以後通成過現。已辯無表。成表雲何。頌曰。

  表正作成中  後成過非未

  有覆及無覆  唯成就現在

  論曰。諸有安住律不律儀及住中者。乃至正作諸表業來恒成現表。初剎那後至未舍來恒成過去。必無成就未來表者。如無表釋。有覆無覆二無記表。定無有能成就過未。法力既劣得力亦微。是故無能逆追成者。此法力劣誰之所為。是心所為。若爾有覆無記心等勿成過未。此責非理。表昧鈍故。依他起故。心等不然。無記表業從劣心起。其力倍劣彼能起心。故表與心成有差別。如前所說住不律儀。此不律儀名差別者。頌曰。

  惡行惡戒業  業道不律儀

  論曰。此惡行等五種異名。是不律儀名之差別。是諸智者所訶厭故。果非愛故立惡行名。障凈屍羅故名惡戒。身語所造故名為業。根本所攝故名業道。不禁身語名不律儀。然業道名唯目初念。通初後位立餘四名。或成表業非無表等。應作四句。其事雲何。頌曰。

  成表非無表  住中劣思作

  舍未生表聖  成無表非表

  論曰。唯成就表非無表者。謂住非律儀非不律儀。以微劣思造善造惡。唯發表業尚無無表。況無記思所發表業。除有依福及成業道。唯成無表非表業者。謂易生聖補特伽羅。表業未生或生已舍。俱成非句如應當知。說住律儀不律儀等成就表業無表業已。此諸律儀由何而得。頌曰。

  定生得定地  彼聖得道生

  別解脫律儀  得由他教等

  論曰。靜慮律儀由得有漏根本近分靜慮地心。爾時便得。與心俱故。無漏律儀由得無漏根本近分靜慮地心。爾時便得。亦心俱故。彼聲為顯前靜慮心。復說聖言簡取無漏。六靜慮地有無漏心。謂未至中間及四根本定。非三近分。如後當辯。別解脫律儀由他教等得。能教他者說名為他。從如是他教力發戒。故說此戒由他教得。此復二種。謂從僧伽補特伽羅有差別故。從僧伽得者。謂苾芻苾芻尼及正學戒。從補特伽羅得者。謂餘五種戒。諸毗柰耶毗婆沙師說。有十種得具戒法。為攝彼故復說等言。何者為十。一由自然。謂佛獨覺。二由得入正性離生。謂五苾芻。三由佛命善來苾芻。謂耶舍等。四由信受佛為大師。謂大迦葉。五由善巧酬答所問。謂蘇陀夷。六由敬受八尊重法。謂大生主。七由遣使。謂法授尼。八由持律為第五人。謂於邊國。九由十眾。謂於中國。十由三說歸佛法僧。謂六十賢部共集受具戒。如是所得別解律儀。非必定依表業而發。又此所說別解律儀。應齊幾時要期而受。頌曰。

  別解脫律儀  盡壽或晝夜

  論曰。七眾所持別解脫戒。唯應盡壽要期而受。近住所持別解脫戒。唯一晝夜要期而受。此時定爾。所以者何。戒時邊際但有二種。一壽命邊際。二晝夜邊際。重說晝夜為半月等。時名是何法。謂諸行增語。於四洲中光位闇位如其次第立晝夜名二邊際中盡壽可爾。於命終後雖有要期而不能生別解脫戒。依身別故。別依身中無加行故無憶念故。一晝夜後或五戒十晝夜等中受近住戒。何法為障令彼眾多近住律儀非亦得起。必應有法能為障礙。以薄伽梵於契經中說近住律儀唯一晝夜故於如是義應共尋思。為佛正觀一晝夜後理無容起近住律儀。故於經中說一晝夜。為觀所化根難調者。旦應授與一晝夜戒。依何理教作如是言。過此戒生不違理故。毗婆沙者作如是言。曾無契經說過晝夜有別受得近住律儀。是故我宗不許斯義。依何邊際得不律儀。頌曰。

  惡戒無晝夜  謂非如善受

  論曰。要期盡壽造諸惡業得不律儀。非一晝夜如近住戒。所以者何。謂此非如善戒受故。謂必無有立限對師受不律儀如近住戒我一晝夜定受不律儀。此是智人所訶厭業故。若爾亦無有立限對師我乃至命終定受惡戒。勿盡形壽得不律儀。雖無對師要期盡壽作諸惡業。由起畢竟壞善意樂得不律儀。非起暫時壞善意樂。無師令彼得不律儀。故不律儀無一晝夜。然近住戒由現對師要期受力。雖無畢竟壞惡意樂。而得律儀。設有對師要期暫受不律儀者。亦必應得。然未曾見故不立有。經部師說如善律儀無別實物名為無表。此不律儀亦應非實。即欲造惡不善意樂相續不舍名不律儀。由此後時善心雖起而名成就不律儀者。以不舍此阿世耶故。說一晝夜近住律儀。欲正受時當如何受。頌曰。

  近住於晨旦  下座從師受

  隨教說具支  離嚴飾晝夜

  論曰。近住律儀於晨旦受。謂受此戒要日出時。此戒要經一晝夜故。諸有先作如是要期。謂我恒於月八日等必當受此近住律儀。若旦有礙緣齋竟亦得受。言下座者。謂在師前居卑劣座。或蹲或跪曲躬合掌。唯除有病。若不恭敬不發律儀。此必從師無容自受。以後若遇諸犯戒緣。由愧戒師能不違犯。受此戒者應隨師教受者後說。勿前勿俱。如是方成從師教受。異此授受二俱不成。具受八支方成近住。隨有所闕近住不成。受此律儀必離嚴飾。憍逸處故。常嚴身具不必須舍。緣彼不能生甚憍逸如新異故。受此律儀必須晝夜。謂至明旦日初出時。若不如斯依法受者。但生妙行不得律儀。又若如斯盡晝夜受。具制屠獵奸盜有情。近住律儀深成有用。言近住者。謂此律儀近阿羅漢住。以隨學彼故。有說。此近盡壽戒住。如是律儀或名長養。長養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漸增多故。如有頌言。

  由此能長養  自他善凈心

  是故薄伽梵  說此名長養

  何緣受此必具八支。頌曰。

  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為防諸性罪  失念及憍逸

  論曰。八中前四是屍羅支。謂離殺生至虛誑語。由此四種離性罪故。次有一種是不放逸支。謂離飲諸酒。生放逸處。雖受屍羅若飲諸酒則心放逸。犯屍羅故。後有三種是禁約支。謂離塗飾香鬘乃至食非時食。以能隨順厭離心故。何緣具受如是三支。若不具支便不能離性罪失念憍逸過失。謂初離殺至虛誑語。能防性罪。離貪嗔癡所起殺等諸惡業故。次離飲酒能防失念。以飲酒時能令忘失應不應作諸事業故。後離三種能防憍逸。以若受用種種香鬘高廣床座習近歌舞心便憍舉。尋即毀戒。由遠彼故心便離憍。若有能持依時食者。以能遮止恒食時故。便憶自受近住律儀。能於世間深生厭離。若非時食二事俱無。數食能令心縱逸故。有餘師說。離非時食名為齋體。餘有八種說名齋支。塗飾香鬘舞歌觀聽分為二故。若作此執便違契經。經中說離非時食已。便作是說。此第八支我今隨聖阿羅漢學。隨行隨作。若爾有何別齋體。而說此八名齋支。總摽齋號別說為支。以別成總得支名故。如車眾分及四支軍五支散等。齋戒八支應知亦爾。毗婆沙師作如是說。離非時食是齋亦齋支。所餘七支是齋支非齋。如正見是道亦道支。餘七支是道支非道。擇法覺是覺亦覺支。餘六支是覺支非覺。三摩地是靜慮亦靜慮支。所餘支是靜慮支非靜慮。如是所說不應正理。不可正見等即正見等支。若謂前生正見等為後生正見等支。則初剎那聖道等應不具有八支等。為唯近事得受近住。為餘亦有受近住耶。頌曰。

  近住餘亦有  不受三歸無

  論曰。諸有未受近事律儀。一晝夜中歸依三寶。說三歸已受近住戒。彼亦受得近住律儀。異此則無。除不知者。如契經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傢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凈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是名曰鄔波索迦。為但受三歸即成近事。外國諸師說。唯此即成。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離近事律儀則非近事。若爾應與此經相違。此不相違。已發戒故。何時發戒。頌曰。

  稱近事發戒  說如苾芻等

  論曰。起殷凈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爾時即發近事律儀。稱近事等言便發律儀故。以經復說我從今時乃至命終舍生言故。此經意說舍殺生等。略去殺等但說舍生。故於前時已得五戒。彼雖已得近事律儀。為令瞭知所應學處故。復為說離殺生等五種戒相令識堅持。如得苾芻具足戒已。說重學處令識堅持。勤策亦然。此亦應爾。是故近事必具律儀。頌曰。

  若皆具律儀  何言一分等

  謂約能持說

  論曰。若諸近事皆具律儀。何緣世尊言有四種。一能學一分。二能學少分。三能學多分。四能學滿分。謂約能持故作是說。能持先所受故說能學言。不爾應言受一分等。理實約受等具律儀。以具律儀故名近事。如是所執違越契經。如何違經。謂無經說自稱我是近事等言便發五戒。此經不說我從今者乃至命終舍生言故。經如何說。如大名經。唯此經中說近事相。餘經不爾故違越經。然餘經說。我從今時乃至命終舍生歸凈。是歸三寶發誠信言。此中顯示以見諦者。由得證凈舉命自要。表於正法深懷愛重乃至為救自生命緣。終不舍於如來正法。非彼為欲說近事相。故說如是舍生等言。設說亦非分明理教。誰能準此不明瞭文。便信前時已發五戒。又約持犯戒說學一分等尚不應問。況應為答。誰有已解近事律儀必具五支。而不能解於所學處持一非餘。乃至具持名一分等。由彼未解近事律儀受量少多故應請問。凡有幾種鄔波索迦能學學處。答言。有四鄔波索迦。謂能學一分等。猶未能瞭。復問何名能學一分。乃至廣說。若闕律儀得名近事。苾芻勤策闕亦應成。彼既不成。此亦應爾。何緣近事乃至苾芻所受律儀支量定爾。由佛教力施設故然。若爾何緣不許由佛教力施設雖闕律儀。而名近事非苾芻等。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不許闕律儀得成近事。此近事等一切律儀。由何得成下中上品。頌曰。

  下中上隨心

  論曰。八眾所受別解脫律儀。皆隨受心有下中上品。由如是理諸阿羅漢或有成就下品律儀。然諸異生或成上品。為有但受近事律儀不受三歸成近事不。不成近事除有不知。諸有歸依佛法僧者。為歸何等。頌曰。

  歸依成佛僧  無學二種法

  及涅槃擇滅  是說具三歸

  論曰。歸依佛者。謂但歸依能成佛無學法。由彼勝故身得佛名。或由得彼法佛能覺一切。何等名為佛無學法。謂盡智等及彼隨行。非色等身。前後等故。為歸一佛。一切佛耶。理實應言歸一切佛。以諸佛道相無異故。歸依僧者。謂通歸依諸能成僧學無學法。由得彼故僧成八種補特伽羅。不可破故。為歸一佛僧。一切佛僧耶。理實通歸一切佛僧。以諸僧道相無異故。然契經說當來有僧汝應歸者。彼經但為顯示當來現見僧寶。歸依法者。謂歸涅槃。此涅槃言唯顯擇滅。自他相續煩惱及苦寂滅一相。故通歸依。若唯無學法即是佛者。如何於佛所惡心出血。但損生身成無間罪。毗婆沙者作是釋言。壞彼所依彼隨壞故。然尋本論不見有言唯無學法即名為佛。但言無學法能成於佛。既不遮佛體亦攝依身。故於此中不容前難。若異此者。應佛與僧住世俗心非僧非佛。又應唯執成苾芻戒即是苾芻。然如有欲供養苾芻者。彼唯供養成苾芻屍羅。如是有欲歸依佛者。亦應但歸成佛無學法。有餘師說。歸依佛者。總歸依如來十八不共法。此能歸依何法為體。語表為體。如是歸依以何為義。救濟為義。由彼為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如世尊言。

  眾人怖所逼  多歸依諸山

  園苑及叢林  孤樹制多等

  此歸依非勝  此歸依非尊

  不因此歸依  能解脫眾苦

  諸有歸依佛  及歸依法僧

  於四聖諦中  恒以慧觀察

  知苦知苦集  知永超眾苦

  知八支聖道  趣安隱涅槃

  此歸依最勝  此歸依最尊

  必因此歸依  能解脫眾苦

  是故歸依普於一切受律儀處為方便門。何緣世尊於餘律儀處立離非梵行為其所學。唯於近事一律儀中但制令其離欲邪行。頌曰。

  邪行最可訶  易離得不作

  論曰。唯欲邪行世極訶責。以能侵毀他妻等故。感惡趣故非非梵行。又欲邪行易遠離故。諸在傢者耽著欲故離非梵行難可受持。觀彼不能長時修學故不制彼離非梵行。又諸聖者於欲邪行一切定得不作律儀。經生聖者亦不行故離非梵行則不如是。故於近事所受律儀但為制立離欲邪行。勿經生聖者犯近事律儀。不作律儀謂定不作。諸有先受近事律儀後娶妻妾。於彼妻妾先受戒時得律儀不。理實應得。勿但於一分得別解律儀。若爾雲何後非犯戒。頌曰。

  得律儀如誓  非總於相續

  論曰。如本受誓而得律儀。本受誓雲何。謂離欲邪行。非於一切有情相續言我皆當離非梵行。由此普於有情相續唯得離欲邪行戒。非離非梵行律儀故後納妻妾非毀犯前戒。何緣但制離虛誑語。非離間語等為近事律儀。亦由前說三種因故。謂虛誑語最可訶故。諸在傢者易遠離故。一切聖者得不作故。復有別因。頌曰。

  以開虛誑語  便越諸學處

  論曰。越諸學處被檢問時。若開虛誑語。便言我不作。因斯於戒多所違越。故佛為欲令彼堅持。於一切律儀制離虛誑語。雲何令彼若犯戒時便自發露能防後犯。復以何緣不於遠離遮罪建立近事律儀。誰言此中不離遮罪。離何遮罪。謂離飲酒。何緣於彼諸遮罪中不制離餘。唯遮飲酒。頌曰。

  遮中唯離酒  為護餘律儀

  論曰。諸飲酒者心多縱逸。不能守護諸餘律儀。故為護餘令離飲酒。寧知飲酒遮罪攝耶。由此中無性罪相故。以諸性罪唯染心行。為療病時雖飲諸酒不為醉亂能無染心。豈不先知酒能醉亂而故欲飲即是染心。此非染心由自知量。為療病故分限而飲不令醉亂故非染心。諸持律者言。飲酒是性罪。如彼尊者鄔波離言。我當如何供給病者。世尊告曰。唯除性罪餘隨所應皆可供給。然有染疾釋種須酒。世尊不開彼飲酒故。又契經說。諸有苾芻稱我為師不應飲酒。乃至極少如一茅端所沾酒量亦不應飲。故知飲酒是性罪攝。又諸聖者雖易多生亦不犯故。如殺生等。又經說是身惡行故。對法諸師言非性罪。然為病者總開遮戒。復於異時遮飲酒者。為防因此犯性罪故。又令醉亂量無定限。故遮乃至飲茅端所沾量。又一切聖皆不飲者。以諸聖者具慚羞故。飲酒能令失正念故。乃至少分亦不飲者。以如毒藥量無定故。又經說是身惡行者。酒是一切放逸處故。由是獨立放逸處名。餘不立此名。皆是性罪故。然說數習墮惡趣者。顯數飲酒能令身中諸不善法相續轉故。又能引發惡趣業故。或能令彼轉增盛故。如契經說。窣羅迷麗耶末陀放逸處。依何義說。醞食成酒名為窣羅。醞餘物所成名迷麗耶酒。即前二酒未熟已壞不能令醉不名末陀。若令醉時名末陀酒。簡無用位重立此名。然以檳榔及稗子等亦能令醉。為簡彼故。須說窣羅迷麗耶酒。雖是遮罪而令放逸廣造眾惡。為令殷重遮斷故說放逸處言。酒是放逸所依處故。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五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三

  此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從彼得一亦餘二不。不爾。雲何。頌曰。

  從一切二現  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恒時  得靜慮無漏

  論曰。欲界律儀。謂別解脫。此從一切根本業道及從加行後起而得。從二得者。謂從二類。即情非情性罪遮罪。從現得者。謂從現世蘊處界得。非從去來。由此律儀有情處轉。去來非是有情處故。若得靜慮無漏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尚不從彼加行後起得此律儀況從遮罪。從恒時者。謂從過去現在未來蘊處界得。由此差別應作四句。有蘊處界從彼唯得別解律儀非餘二等。第一句者。謂從現世加行後起及諸遮罪。第二句者。謂從去來根本業道。第三句者。謂從現世根本業道。第四句者。謂從去來加行後起。非於正得善律儀時可有現世惡業道等。是故應言從現處得。理應但說防護未來。定不應言防護過現。諸有獲得律不律儀。從一切有情支因有異不。此定有異相雲何。頌曰。

  律從諸有情  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  有情支非因

  論曰。律儀定從一切有情得。無少分理。支因說不定。支不定者。有從一切得謂苾芻律儀。有從四支得謂所餘律儀。唯根本業道名律儀支故。因不定者。謂或有義從一切因。或約餘義唯許從一。從一切者。謂從無貪嗔癡。必俱起故。唯從一者。謂從下中上心。不俱起故。此中且就後三因說。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事勤策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及一切因。謂以三心受近事勤策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因非一切支。謂以三心受近事近住勤策戒。無有不遍。於諸有情得律儀者。以於一切諸有情所住善意樂方得律儀。異則不然。以惡意樂不全息故。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得別解律儀。謂有情支處時緣定。有情定者。念我唯於某類有情當離殺等。言支定者。念我唯於某律儀支當持不犯。言處定者。念我唯住某類方域當離殺等。言時定者。念我唯於一月等時能離殺等。言緣定者。念我唯除鬥戰等緣能離殺等。如是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於非所能境如何得律儀。由普於有情發起增上不損命意樂故得律儀。毗婆沙師有作是說。若謂一向於所能境方可受得別解律儀。則此律儀應有增減。以所能境與非所能二類有情有轉易故。如是便有別解律儀離得舍緣有得舍過。彼說不然。如生草等先無後起或起已枯於彼律儀無增無減。能不能境所得律儀。境轉易時例亦應爾。彼言不爾。所以者何。以諸有情前後性等草等前後性不同故。若爾有情般涅槃已。如前性類今時既無。於彼律儀如何無減。故如是釋於理不然。前所說因於理為善。若爾前佛及所度生已涅槃者。後佛於彼既不發得別解律儀。如何屍羅無減前過。以一切佛別解律儀皆從一切有情處得。設彼有情今猶在者。後佛從彼亦得律儀。故後屍羅無減前過。已說從彼得諸律儀。得不律儀定從一切有情業道。無少分境及不具支不律儀者。此定無有由一切因。下品等心無俱起故。若有一類由下品心得不律儀。後於異時由上品心斷眾生命。彼但成就下不律儀。亦成殺生上品表等。中品上品例此應知。此中何名不律儀者。謂諸屠羊屠雞屠豬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龍煮狗及罝弶等。等言類顯王典刑罰及餘聽察斷罪等人。但恒有害心名不律儀者。由彼一類住不律儀。或有不律儀名不律儀者。言屠羊者。謂為活命要期盡壽恒欲害羊。餘隨所應當知亦爾。遍於有情界得諸律儀其理可爾。由普欲利樂勝阿世耶而受得故。非屠羊等不律儀人於己至親有損害意。乃至為救自身命緣亦不欲殺。如何可說普於一切得不律儀。由彼至親若為羊等於彼亦可有損害心。既知至親現非羊等。如何於彼可有害心。又聖必無作羊等理。如何於彼得不律儀。若觀未來羊等自體。於現相續得不律儀。是則羊等於未來世亦有至親及聖自體。於彼決定無損害心。是則應觀未來自體。不於現在得不律儀。於羊等現身既有害意。如何不於彼得不律儀。於母等現身既無害意。如何亦於彼得不律儀。於等事中應求異理。又屠羊等不律儀人。於一生中不與不取。於己妻妾住知足心。啞不能言無語四過。如何彼亦得具支不律儀。彼遍損善阿世耶故。雖啞不言而身表語所欲說義故得具支。若爾彼人或時先受二三學處。後但受殺。於餘不損善阿世耶。如何具發七支惡戒。毗婆沙者作如是言。必無缺支及餘一分可得名住不律儀人。經部諸師作如是說。隨所期限支具不具及全分一分皆得不律儀。律儀亦然。唯除八戒。由隨彼量善惡屍羅性相相違互相遮故。已說從彼得不律儀。得不律儀及餘無表。如何方便未說當說。頌曰。

  諸得不律儀  由作及誓受

  得所餘無表  由田受重行

  論曰。諸不律儀由二因得。一者生在不律儀傢。由初現行殺等加行。二者雖復生在餘傢。由初要期受殺等事。謂我當作如是事業。以求財物養活自身。當於爾時便發惡戒。得餘無表由三種因。一者由田。謂於如是諸福田所施園林等。彼善無表初施便生。如說有依諸福業事。二者由受。謂自誓言。若未禮佛不先食等。或作誓限。於齋日月半月及年常施食施。三由重行。謂起如是殷重作意行善行惡。由此三因起餘無表。如是已說得律儀等。舍律儀等未說當說。具雲何舍別解律儀。頌曰。

  舍別解調伏  由故舍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

  有說由犯重  餘說由法滅

  伽濕彌羅說  犯二如負財

  論曰。言調伏者意顯律儀。由此能令根調伏故。唯除近住所餘七種別解律儀。由四緣舍。一由意樂對有解人發有表業舍學處故。二由棄舍眾同分故。三由二形俱時生故。四由所因善根斷故。舍近住戒由前四緣及由夜盡。是故總說別解律儀由五緣舍。何緣舍戒由此五緣。與受相違表業生故。所依舍故。所依變故。所因斷故。過期限故。有餘部說。於四極重感墮罪中。若隨犯一亦舍勤策苾芻律儀。有餘部言。由正法滅亦能令舍別解律儀。以法滅時一切學處結界羯磨皆止息故。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言。犯根本罪時不舍出傢戒。所以然者。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舍故。非犯餘罪有斷屍羅。然有二名。謂持犯戒。如有財者負他債時名為富人及負債者。若於所犯發露悔除名具屍羅。不名犯戒。如還債已但名富人。若爾何緣薄伽梵說犯四重者不名苾芻。不名沙門非釋迦子。破苾芻體害沙門性。壞滅墮落立他勝名。依勝義苾芻密意作是說。此言兇勃。兇勃者何。謂於世尊瞭義所說以別義釋令成不瞭。與多煩惱者為犯重罪緣。寧知此言是瞭義說。由律自釋有四苾芻。一名想苾芻。二自稱苾芻。三乞丐苾芻。四破惑苾芻。此義中言非苾芻者。謂非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非此苾芻先是勝義。後由犯重成非苾芻。故知此言是瞭義說。然彼所說。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舍者。彼言便是征詰大師。大師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諸苾芻等犯重亦然。大師此中喻顯何義。意顯於戒隨犯一邊根本重罪。令餘所受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謂彼毀犯諸重罪時。違越苾芻根本行故。與極猛利無慚無愧共相應故。行根既斷。理應遍舍一切律儀。又犯重人世尊不許食僧祇食下至一摶。踐毗訶羅一足跟地。擯出一切苾芻事業。大師依彼說如是言。應速拔除稻禾稗莠。應速簡棄腐朽棟梁。應速簸颺種中糠秕。如是應速驅擯眾中實非苾芻稱苾芻者。彼苾芻體其相如何。隨相是何體必應有。以世尊說準他當知有四沙門。更無第五。所言四者。一勝道沙門。二示道沙門。三命道沙門。四污道沙門。雖有此說而彼唯有餘沙門相故名沙門。如被燒材假鸚鵡[此/束]涸池敗種火輪死人。若犯重人非苾芻者。則應無有授學苾芻。不說犯重人皆成他勝罪。但成他勝罪。定說非苾芻。謂或有人相續殊勝。雖犯極重戒而非他勝罪。由彼無有一念覆心。法主世尊制立如是。若犯他勝便非苾芻。何不重令出傢受戒。由彼相續已為極重無慚愧懷。無力能發出傢律儀。如蕉種故。非觀彼有苾芻律儀故。不重令出傢受戒。所以然者。設彼後時謂是苾芻更舍所學亦不許彼重出傢故。於此無義苦救何為。若如是人猶有苾芻性。應自歸禮如是類苾芻。正法滅時雖無一切結界羯磨及毗奈耶。未得律儀無新得理。而先得者無有舍義。靜慮無漏二律儀等。雲何當舍。頌曰。

  舍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舍聖由得果  練根及退失

  論曰。諸靜慮地所系善法由二緣舍。一由易地。謂從下地生上地時。或上地沒來生下地。二由得退。謂從已獲勝定功德還退失時。等言為顯舍眾同分亦舍少分殊勝善根。如色界中所有善法由易地退舍。無色界亦然。唯無律儀與色界異。無漏善法由三緣舍。一由得果謂得果時舍前向道及果道故。二由練根。謂練根位由得利道舍鈍道故。三由退失。謂得退時退失果道勝果道故。如是已說舍諸律儀。不律儀雲何舍。頌曰。

  舍惡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論曰。諸不律儀由三緣舍。一者由死舍所依故。二由得戒。謂若受得別解律儀。或由獲得靜慮律儀惡戒便舍。由因緣力得律儀時。諸不律儀一切皆斷。以善惡戒其性相違。善戒於中勢力強故。三由相續二形俱生。以於爾時所依變故。住惡戒者。雖或有時起不作思舍刀網等。若不受得諸善律儀。諸不律儀無容棄舍。譬如雖避發病因緣。不服良藥病終難愈。不律儀者。受近住戒至夜盡位舍律儀時。為得不律儀。為名處中者。有餘師說。得不律儀。惡阿世耶非永舍故。如停熱鐵赤滅青生。有餘師言。若不更作無緣令彼得不律儀。以不律儀依表得故。處中無表舍復雲何。頌曰。

  舍中由受勢  作事壽根斷

  論曰。處中無表舍由六緣。一由受心斷壞故舍。謂舍所受。作是念言。我從今時棄先所受。二由勢力斷壞故舍。謂由凈信煩惱勢力所引無表。彼二限勢若斷壞時無表便舍。如所放箭及陶傢輪。弦等勢力盡時便止。三由作業斷壞故舍。謂如所受後更不作。四由事物斷壞故舍。事物者何。謂所舍施寺舍敷具制多園林。及所施為罝網等事。五由壽命斷壞故舍。謂所依止有轉易故。六由善根斷壞故舍。謂起加行斷善根時。便舍善根所引無表。欲非色善及餘一切非色染法舍。復雲何。頌曰。

  舍欲非色善  由根斷上生

  由對治道生  舍諸非色染

  論曰。欲界一切非色善法舍由二緣。一斷善根。二生上界。三界一切非色染法舍由一緣。謂彼但由對治道起。若此品類能斷道生。當舍此中所有煩惱及彼助伴。非餘方便。善惡律儀何有情有。頌曰。

  惡戒人除北  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  唯人具三種

  生欲天色界  有靜慮律儀

  無漏並無色  除中定無想

  論曰。唯於人趣有不律儀。然除北洲唯三方有。於三洲內。復除扇搋及半擇迦具二形者。律儀亦爾。謂於人中除前所除。並天亦有。故於二趣容有律儀。復以何緣知扇搋等所有相續非律儀依。由經律中有誠證故。謂契經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傢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凈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是名曰鄔波索迦。毗奈耶中亦作是說。汝應除棄此色類人。故知律儀非彼類有。復由何理彼無律儀。由二所依所起煩惱於一相續俱增上故。於正思擇無堪能故。無有極重慚愧心故。若爾何故無不律儀。彼於惡中心不定故。又若是處有善律儀。則惡律儀於彼亦有。由此二種相翻立故。北俱盧人無受及定。及無造惡勝阿世耶。是故彼無善戒惡戒。猛利慚愧惡趣中無。故律不律儀於彼亦非有。與勝慚愧相應相違。方有律儀不律儀故。又扇搋等如醎鹵田故不能生善戒惡戒。世間現見諸醎鹵田。不能滋生嘉苗穢草。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有卵生龍半月八日。每從宮出來至人間。求受八支近住齋戒。此得妙行。非得律儀。是故律儀唯人天有。然唯人具三種律儀。謂別解脫靜慮無漏。若生欲天及生色界。皆容得有靜慮律儀。生無色界彼必非有。無漏律儀亦在無色。謂若生在欲界天中及生色界中。除中定無想皆容得有無漏律儀。生無色中唯得成就以無色故必不現起。因辯諸業性相不同。當釋經中所摽諸業。且經中說。業有三種。善惡無記。其相雲何。頌曰。

  安不安非業  名善惡無記

  論曰。如是名為善等業相。謂安隱業說名為善。能得可愛異熟涅槃。暫永二時濟眾苦故。不安隱業名為不善。由此能招非愛異熟。與前安隱性相違故。非前二業立無記名。不可記為善不善故。又經中說。業有三種。福非福等。其相雲何。頌曰。

  福非福不動  欲善業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動

  約自地處所  業果無動故

  論曰。欲界善業說名為福。招可愛果益有情故。諸不善業說名非福。招非愛果損有情故。上二界善說名不動。豈不世尊說下三定皆名有動。聖說此中有尋伺等名為動故。由下三定有尋伺等災患未息故立動名。不動經中據能感得不動異熟說名不動。如何有動定招無動異熟。雖此定中有災患動。而業對果非如欲界有動轉故立不動名。謂欲界中餘趣處業。由別緣力異趣處受。以或有業能感外內財位形量色力樂等。於天等中此業應熟。由別緣力所引轉故。於人等中此業便熟。色無色界餘地處業。無容轉令異地處受。業果處定立不動名。又經中說。業有三種。順樂受等。其相雲何。頌曰。

  順樂苦非二  善至三順樂

  諸不善順苦  上善順非二

  餘說下亦有  由中招異熟

  又許此三業  非前後熟故

  順受總有五  謂自性相應

  及所緣異熟  現前差別故

  論曰。諸善業中始從欲界至第三靜慮名順樂受業。以諸樂受唯至此故。諸不善業名順苦受。過三靜慮上地諸善業。說名為順不苦不樂受。此上都無苦樂受故。非此諸業唯感受果。應知亦感彼受資糧。受及資糧此中名受。有餘師說。下諸地中亦有第三順非二業。由中定業招異熟故。若異此者。中間定業應無異熟。或應無業。以無苦樂異熟果故。有餘師說。此業能感根本地中樂根異熟。有說。此業不感受果。二說俱與本論相違。故本論言。頗有業感心受異熟非身耶。曰有。謂善無尋業。又本論說。頗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耶。曰有。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乃至廣說。由此證知下地亦有順非二業。非離欲界有此三業俱時熟故。此業為善為不善耶。是善而劣。若爾便與所說相違。謂善至三名順樂受。得可愛果名為善業。應知彼據多分為言。此業與受體性既殊。如何說為順樂受等。業與樂受體性雖殊。而能為因利益樂受。或復此業是樂所受。彼樂如何能受於業。樂是此業異熟果故。或復彼樂是業所受。由此能受樂異熟故。如順浴散。此亦應然。是故名為順樂受業。順餘二業應知亦爾。總說順受略有五種。一自性順受。謂一切受。如契經說。受樂受時如實瞭知受於樂受。乃至廣說。二相應順受。謂一切觸。如契經說。順樂受觸。乃至廣說。三所緣順受。謂一切境。如契經說。眼見色已。唯受於色不受色貪。乃至廣說。由色等是受所緣故。四異熟順受。謂感異熟業。如契經說。順現受業。乃至廣說。五現前順受。謂正現行受。如契經言。受樂受時二受便滅。乃至廣說。非此樂受現在前時有餘受能受此樂受。但據樂受自體現前即說名為受於樂受。此中但說異熟順受。由業能招受異熟故。雖業與受體性有殊。而得名為順樂受等。如是三業有定不定。其相雲何。頌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順現等

  或說業有五  餘師說四句

  論曰。此上所說順樂受等。應知各有定不定異。非定受故立不定名。定復有三。一順現法受。二順次生受。三順後次受。此三定業並前不定總成四種。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有二種。謂於異熟有定不定。並定業三合成五種順現法受者。謂此生造即此生熟。順次生受者。謂此生造第二生熟。順後次受者。謂此生造從第三生後次第熟。有餘師說。順現法受業。餘生亦得熟。隨初熟位建立業名為順現等。勿強力業異熟果少。毗婆沙師不許此義。以或有業果近非勝。或有相違。譬如外種經三半月葵便結實。要經六月麥方結實。譬喻者說業有四句。一者有業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非定得異熟。二者有業於異熟定時分不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三者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四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彼說諸業總成八種。謂順現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種。於此所說業差別中。頌曰。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諸處造四種  地獄善除現

  堅於離染地  異生不造生

  聖不造生後  並欲有頂退

  論曰。順現法受等三業唯定並不定為四。是說為善。此中唯顯時定不定。釋經所說四業相故。頗有四業俱時作耶。容有。雲何。遣三使已自行邪欲俱時究竟。幾業能引眾同分耶。能引唯三。除順現受。現身同分先業引故。何界何趣能造幾業。諸界諸趣或善或惡。隨其所應皆容造四。總開如是若就別遮。於地獄中善除順現。無愛果故餘皆得造。不退姓名堅。彼於離染地。若異生類除順生受可造餘三。聖者雙除順生順後可造餘二。異生不退無次更生。後還生下。不退聖者必無還生下諸地故。隨所生地容造順現受。造不定業一切處無遮。然諸聖者若於欲界及有頂處已得離染。雖有退墮而亦不造順生後業。從彼退者必退果故。諸退果已必不命終。如後當辯。住中有位亦造業耶。亦造。雲何。頌曰。

  欲中有能造  二十二種業

  皆順現受攝  類同分一故

  論曰。於欲界中住中有位。容有能造二十二業。謂中有位及處胎中。出胎以後各有五位。胎中五者。一羯剌藍。二頞部曇。三閉屍。四鍵南。五缽羅奢佉。胎外五者。一嬰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住中有位能造中有乃至老年定不定業。應知如是中有所造十一種定業。皆順現受攝。由類同分無差別故。謂此中有位與自類十位。一眾同分一業引故。由此不別說順中有受業。即順生等業所引故。諸定受業其相雲何。頌曰。

  由重惑凈心  及是恒所造

  於功德田起  害父母業定

  論曰。若所造業。由重煩惱或淳凈心。或常所作。或於增上功德田起。功德田者。謂佛法僧。或勝補特伽羅。謂得勝果勝定。於此田所雖無重惑及淳凈心亦非常行。若善不善所起諸業。或於父母隨輕重心行損害事。如是一切皆定業攝。餘非定受。現法果業其相雲何。頌曰。

  由田意殊勝  及定招異熟

  得永離地業  定招現法果

  論曰。由田勝者。聞有苾芻於僧眾中作女人語。彼於現世轉作女人。此等傳聞其類非一。由意勝者。聞有黃門救脫諸牛黃門事故。彼於現世轉作丈夫。此等傳聞事亦非一。或生此地永離此地染。於此地中諸善不善業。於異熟定位不定者。此業必能招現法果。若有餘位順定受業。彼必定無永離染義。必於餘位受異熟果。若於異熟亦不定者。永離染故不受異熟。何田起業定即受耶。頌曰。

  於佛上首僧  及滅定無諍

  慈見修道出  損益業即受

  論曰。於如是類功德田中為善惡業定即受果。功德田者。謂佛上首僧。約補特伽羅差別有五。一從滅定出。謂此定中得心寂靜。此定寂靜似涅槃故。若從此定初起心時。如入涅槃還復出者。二從無諍出。謂此定中有緣無量有情為境。增上利益意樂隨逐。出此定時。有為無量最勝功德所熏修身相續而轉。三從慈定出。謂此定中有緣無量有情為境。增上安樂意樂隨逐。出此定時。有為無量最勝功德所熏修身相續而轉。四從見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一切見所斷惑得勝轉依。從此出時凈身續起。五從修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一切修所斷惑得勝轉依。從此出時凈身續起。故說此五名功德田。若有於中為損益業。此業必定能招即果。若從餘定餘果出時。由前所修定非殊勝修所斷惑未畢竟盡故彼相續非勝福田。異熟果中受最為勝。今應思擇。於諸業中頗有唯招心受異熟。或招身受非心受耶。亦有。雲何。頌曰。

  諸善無尋業  許唯感心受

  惡唯感身受  是感受業異

  論曰。善無尋業。謂從中定乃至有頂所有善業。於中能招受異熟者。應知但感心受非身。身受必與尋伺俱故。諸不善業能感受者。應知但感身受非心。以不善因苦受為果心俱苦受。決定名憂憂非異熟。如前已辯。有情心狂何識因處。頌曰。

  心狂唯意識  由業異熟生

  及怖害違憂  除北洲在欲

  論曰。有情心狂唯在意識。若在五識必無心狂。以五識身無分別故。由五因故有情心狂。一由有情業異熟起。謂由彼用藥物咒術令他心狂。或復令他飲非所欲若毒若酒。或現威嚴怖禽獸等。或放猛火焚燒山澤。或作坑阱陷墜眾生。或餘事業令他失念。由此業因於當來世感別異熟能令心狂。二由驚怖。謂非人等現可怖形來相逼迫。有情見已遂致心狂。三由傷害。謂因事業惱非人等由彼嗔故傷其支節遂致心狂。四由乖違。謂由身內風熱痰界互相違反大種乖適故致心狂。五由愁憂。謂因喪失親愛等事。愁毒纏懷心遂發狂。如婆私等。若在意識方有心狂。復許心狂業異熟起。如何心受非異熟耶。不說心狂是業異熟。但言是業異熟所生。謂惡業因感不平等異熟大種。依此大種心便失念。故說為狂。如是心狂對於心亂應作四句。謂有心狂而非心亂。乃至廣說。狂非亂者。謂諸狂者不染污心。亂非狂者。謂不狂者諸染污心。狂亦亂者。謂諸狂者諸染污心。非狂亂者。謂不狂者不染污心。除北俱盧所餘欲界。諸有情類容有心狂。謂欲天心尚有狂者。況人惡趣得離心狂。地獄恒狂。多苦逼故。謂諸地獄恒為種種異類苦具傷害末摩猛利難忍。苦受所逼尚不自識。況瞭是非。故地獄中怨心傷嘆。猖狂馳叫世傳有文。欲界聖中唯除諸佛。大種乖適容有心狂。無異熟生。若有定業必應先受後方得聖。若非定業。由得聖故。能令無果亦無驚怖。超五畏故。亦無傷害以諸聖者無非人等憎嫌事故。亦無愁憂證法性故。又經中說。業有三種。謂曲穢濁。其相雲何。頌曰。

  說曲穢濁業  依諂嗔貪生

  論曰。身語意三各有三種。謂曲穢濁。如其次第應知依諂嗔貪所生。謂依諂生身語意業名為曲業。諂曲類故。若依嗔生身語意業名為穢業。嗔穢類故。若依貪生身語意業名為濁業。貪濁類故。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六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四

  又經中說。業有四種。謂或有業黑黑異熟。或復有業白白異熟。或復有業黑白黑白異熟。或復有業非黑非白無異熟能盡諸業。其相雲何。頌曰。

  依黑黑等殊  所說四種業

  惡色欲界善  能盡彼無漏

  應知如次第  名黑白俱非

  論曰。佛依業果性類不同所治能治殊說黑黑等四。諸不善業一向名黑。染污性故。異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業一向名白。不雜惡故。異熟亦白。是可意故。何故不言無色界善。傳說若處有二異熟謂中生有。具三種業謂身語意。則說非餘。然契經中有處亦說。欲界善業名為黑白。惡所雜故。異熟亦黑白。非愛果雜故。此黑白名依相續立。非據自性。所以者何。以無一業及一異熟是黑亦白。互相違故。豈不惡業果善業果雜故。是則亦應名為白黑。不善業果非必應為善業果雜。欲善業果必定應為惡業果雜。以欲界中惡勝善故。諸無漏業能永斷盡前三業者名為非黑。不染污故。亦名非白。以不能招白異熟故。此非白言是密意說。以佛於彼大空經中告阿難陀。諸無學法純善純白一向無罪。本論亦言。雲何白法。謂諸善法無覆無記。無異熟者不墮界故。與流轉法性相違故。諸無漏業為皆能盡前三業不。不爾。雲何。頌曰。

  四法忍離欲  前八無間俱

  十二無漏思  唯盡純黑業

  離欲四靜慮  第九無間思

  一盡雜純黑  四令純白盡

  論曰。於見道中四法智忍。及於修道離欲染位前八無間聖道俱行有十二思唯盡純黑。離欲界染第九無間聖道俱行一無漏思。雙令黑白及純黑盡。此時總斷欲界善故。亦斷第九不善業故。離四靜慮一一地染。第九無間道俱行無漏思。此四唯令純白業盡。何緣諸地有漏善法。唯最後道能斷非餘。以諸善法非自性斷。已斷有容現在前故。然由緣彼煩惱盡時方說名為斷彼善法。爾時善法得離系故。由此乃至緣彼煩惱餘一品在。斷義不成。善法爾時未離系故。頌曰。

  有說地獄受  餘欲業黑雜

  有說欲見滅  餘欲業黑俱

  論曰。有餘師說。順地獄受及欲界中順餘受業如次名為純黑雜業。謂地獄異熟唯不善業感。故順彼受名純黑業。唯除地獄餘欲界中異熟皆通善惡業感。故順彼受名黑白業。有餘師說。欲見所斷及欲界中所有餘業。如次名為純黑俱業。謂見所斷無善雜故名純黑業。欲修所斷有善不善故名俱業。又經中說有三牟尼。又經中言有三清凈。俱身語意。相各雲何。頌曰。

  無學身語業  即意三牟尼

  三清凈應知  即諸三妙行

  論曰。無學身語業名身語牟尼。意牟尼即無學意。非意業。所以者何。勝義牟尼唯心為體。謂由身語二業比知。又身語業是遠離體。意業不然。無無表故由遠離義建立牟尼。是故即心由身語業能有所離故名牟尼。何故牟尼唯在無學。以阿羅漢是實牟尼諸煩惱言永寂靜故。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凈。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凈。說此二者為息有情計邪牟尼邪清凈故。又經中說有三惡行又經中言有三妙行。俱身語意。相各雲何。頌曰。

  惡身語意業  說名三惡行

  及貪嗔邪見  三妙行翻此

  論曰。一切不善身語意業。如次名身語意惡行。然意惡行復有三種。謂非意業貪嗔邪見。貪等離思別有體故。譬喻者言。貪嗔邪見即是意業。故思經中說此三種為意業故。若爾則應業與煩惱合成一體。許有煩惱即是意業斯有何失。毗婆沙師說。彼非理若許爾者。便與眾多理教相違成大過失。然契經說是意業者。顯思以彼為門轉故。由此能感非愛果故。是聰慧者所訶厭故。此行即惡。故名惡行。三妙行者。翻此應知。謂身語意一切善業。非業無貪無嗔正見。正見邪見。既無故思欲益他損他。如何成善惡。能與損益為根本故。又經中言有十業道。或善或惡。其相雲何。頌曰。

  所說十業道  攝惡妙行中

  粗品為其性  如應成善惡

  論曰。於前所說。惡妙行中若粗顯易知攝為十業道。如應若善攝前妙行。不善業道攝前惡行。不攝何等惡妙行耶。且不善中身惡業道。於身惡行不攝一分。謂加行後起餘不善身業。即飲諸酒執打縛等。以加行等非粗顯故。若身惡行令他有情失命失財失妻妾等說為業道。令遠離故。語惡業道於語惡行不攝加行後起及輕。意惡業道於意惡行不攝惡思及輕貪等。善業道中身善業道於身妙行不攝一分。謂加行後起及餘善身業。即離飲酒施供養等。語善業道於語妙行不攝一分。謂愛語等。意善業道於意妙行不攝一分。謂諸善思。十業道中。前七業道為皆定有表無表耶。不爾。雲何。頌曰。

  惡六定無表  彼自作淫二

  善七受生二  定生唯無表

  論曰。七惡業道中。六定有無表。謂殺生不與取虛誑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如是六種若遣他為。根本成時自表無故。若有自作彼六業道。則六皆有表無表二。謂起表時彼便死等。後方死等與遣使同。根本成時唯無表故。唯欲邪行必具二種。要是自身所究竟故。非遣他作。如自生喜。七善業道若從受生。必皆具二。謂表無表。受生屍羅必依表故。靜慮無漏所攝律儀名為定生。此唯無表。但依心力而得生故。加行後起如根本耶。不爾。雲何。頌曰。

  加行定有表  無表或有無

  後起此相違

  論曰。業道加行必定有表。此位無表或有或無。若猛利纏淳凈心起則有無表。異此則無。後起翻前。定有無表。此位表業或有或無。謂若後時起隨前業。則有表業。異此便無。於此義中如何建立加行根本後起位耶。且不善中最初殺業。如屠羊者將行殺時。先發殺心從床而起。執持價直趣賣羊廛。[捐-口+左]觸羊身酬價捉取。牽還養飯將入屠坊。手執杖刀若打若刺。或一或再至命未終。如是皆名殺生加行。隨此表業彼正命終。此剎那頃表無表業。是謂殺生根本業道。由二緣故。令諸有情根本業道殺罪所觸。一由加行。二由果滿。此剎那後殺無表業隨轉不絕名殺後起。及於後時剝截治洗。若稱若賣或煮或食贊述其美表業剎那。如是亦名殺生後起。餘六業道隨其所應三分不同。準例應說。貪嗔邪見才現在前。即說名為根本業道。故無加行後起差別。此中應說。為所殺生住死有時能殺生者彼剎那頃表無表業即成業道。為死後耶。若爾何失。二俱有過。若所殺生正住死有能殺生者業道即成。即能殺者與所殺生。俱時命終應成業道。然宗不許彼業道成。若所殺生命終以後。能殺生者業道方成。是即不應先作是說。隨此表業彼正命終。此剎那頃表無表業。是謂殺生根本業道。又應違害毗婆沙師釋本論中加行未息。謂本論說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曰有。如已斷生命彼加行未息。毗婆沙者釋此文言。此中於後起以加行聲說。應言於根本說加行聲。許命終後根本未息故。如無有過此中應說。此中說何名為無過。謂於根本說加行聲。若爾於時所有表業如何可成根本業道。何為不成。以無用故。無表於此有何用耶。故業道成非由有用。但由加行果圓滿時。此二俱成根本業道。又諸業道展轉相望容有互為加行後起。今且應說殺生業道以十業道為起加行。謂如有人欲害怨敵。設諸謀計合構殺緣。或殺眾生祈請助力。或盜他物以資殺事。或淫彼婦令殺其夫。或為乖離彼親友故起語四過令生猜阻。設有勢力無救護心。或於彼財心生貪著。或即於彼起嗔恚心。或起邪見長養殺業然後方殺。如是名為以十業道為殺加行。殺怨敵已復於後時誅其所親收其財物淫彼所愛。乃至復起貪嗔邪見。次第現前。此十名為殺生後起。所餘業道如應當知。貪等不應能為加行。非唯心起加行即成。唯起心時未作事故。又經中說。苾芻當知。殺有三種。一從貪生。二從嗔生。三從癡生。乃至邪見有三亦爾。此中應說。何相殺生名從貪生。問餘亦爾。非諸業道一切皆由三根究竟。然其加行不與彼同。雲何不同。頌曰。

  加行三根起  彼無間生故

  貪等三根生

  論曰。不善業道加行生時。一一由三不善根起。依先等起故作是說。殺生加行由貪起者。如有為欲得彼身分或為得財或為戲樂或為拔濟親友自身。從貪引起殺生加行。從嗔起者。如為除怨發憤恚心起殺加行。從癡起者。如有祠中謂是法心起殺加行。又諸王等依世法律。誅戮怨敵除剪兇徒。謂成大福起殺加行。又波剌私作如是說。父母老病若令命終得免困苦便生勝福。又諸外道有作是言。蛇蠍蜂等為人毒害。若能殺者便生勝福。羊鹿水牛及餘禽獸。本擬供食故殺無罪。又因邪見殺害眾生。此等加行皆從癡起。偷盜加行從貪起者。謂隨所須起盜加行。或為別利恭敬名譽。或為救拔自身親友。從貪引起偷盜加行。從嗔起者。謂為除怨發憤恚心起盜加行。從癡起者。謂諸王等依世法律奪惡人財。謂法應爾無偷盜罪。又婆羅門作如是說。世間財物於劫初時。大梵天王施諸梵志。於後梵志勢力微劣。為諸卑族侵奪受用。今諸梵志於世他財若奪若偷。充衣充食或充餘用。或轉施他皆用己財無偷盜罪。然彼取時有他物想。又因邪見盜他財物。皆名從癡起盜加行。邪淫加行從貪起者。謂於他妻等起染著心。或為求他財名位恭敬。或為救拔自身他身。從貪著心起淫加行。從嗔生者。謂為除怨發憤恚心起淫加行。從癡生者。如波剌私贊於母等行非梵行。又諸梵志贊牛祠中有諸女男受持牛禁吸水嚙草或住或行。不簡親疏隨遇隨合。又諸外道作如是言。一切女人如臼花果熟食階隥道路橋船。世間眾人應共受用。此等加行從癡所生。虛誑語等語四業道從貪嗔生。類前應說。然虛誑語所有加行從癡生者。如外論言。

  若人因戲笑  嫁娶對女王

  及救命救財  虛誑語無罪

  又因邪見起虛誑語離間語等所有加行。當知一切從癡所生。又諸吠陀及餘邪論。皆雜穢語攝。加行從癡生。貪嗔等三既無加行。如何可說從貪等生。以從三根無間生故。可說貪等從三根生。謂或有時從貪無間生貪業道。從二亦然。嗔及邪見從三亦爾。已說不善從三根生。善復雲何。頌曰。

  善於三位中  皆三善根起

  論曰。諸善業道所有加行根本後起。皆從無貪無嗔無癡善根所起。以善三位皆是善心所等起故。善心必與三種善根共相應故。此善三位其相雲何。謂遠離前不善三位離惡加行即善加行。離惡根本即善根本。離惡後起即善後起。且如勤策受具戒時。來入戒壇禮苾芻眾。至誠發語請親教師。乃至一白二羯磨等。皆名為善業道加行。第三羯磨竟一剎那中表無表業名根本業道。從此以後至說四依及餘依前相續隨轉表無表業皆名後起。如先所說。非諸業道一切皆由三根究竟。何根究竟何業道耶。頌曰。

第1部分-阿毗達磨俱舍論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藏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