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vabha^va 或 bha^va,巴利語sabha^va 或 bha^va。(一)實體或體性之意。乃法之本質,亦即法存立之根本條件。于古代印度,數論派主張一切法,其體為一;勝論派主張一切法,其體各別;說一切有部以為諸法其體各別,皆為實有;唯識宗則主張一切法有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等三性之別,而以圓成實性為一切法之真實體性。此外,于十八空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乘起信論等諸論書中,則揭出‘真如’為一切現象諸法之實體。[佛性論卷一、卷二、摩訶止觀卷五上、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參閱‘有體無體’2461)
(二)因明用語。于因明論式中,稱宗(命題)之后陳(賓詞)為義,而稱前陳(主詞)為體。如‘聲是無常’之命題中,‘聲’為體,‘無常’為義。蓋前陳與后陳僅能表示位置之不同,未能表示兩宗依(宗體之所依,即前陳與后陳)間之作用與關系,故因明學者另立‘體’與‘義’之名稱,以表示各宗依所特具之作用及其關系。所謂立宗,即是用后陳內所說之義,來論說前陳內所說之體(即用義顯示體之性能、特色,并以別于其他不同之類)。故體是‘所論說者’,義是‘用以論說者’。如‘聲是無常’中,‘聲’是體,‘無常’是義。此命題以無常顯示聲之特色,同時亦令其與他物區別。體與義系相對而非絕對,體與義之互轉,因明學上稱為‘得名不定’。于‘聲是無常’中,‘聲’是體,‘無常’是義。若說‘耳所聞是聲’,則‘聲’為義。故知體與義之得名,取決于論說之關系而非名詞之本身。
體與義雖已表示各宗依之特色與兩宗依間之關系,然仍不夠周詳,故因明學者更進一步,為體與義各立三名,以詳示其作用與兩者間之分別及關系。體之三名為自性、有法、所別,義之三名為差別、法、能別。其中,自性與差別、有法與法、所別與能別各自成對,依次說明如下。
(一)自性與差別:自性與差別之區分標準有三:(1)局通對,以‘局’與‘通’為自性與差別之標準。前陳所說局限于本宗,不貫通宗外,故前陳又稱自性;后陳所說貫通至宗外,不局于本宗,故后陳又稱差別。自性局限于本宗,故范圍狹于差別。如‘聲是無常’之命題,前陳之聲僅指本宗所說及之聲,不能貫通至本宗以外之色、香等,故前陳限于本宗;后陳‘無常’則不限于聲音一種,可適用于本宗以外之其他事物,故后陳貫通于宗外,范圍寬于前陳。準此,自性與差別系用以顯示‘體狹義寬’之關系。(2)先后對,‘體’居于宗體之首,正待后陳為其顯示特色,說明其類別,并非其前別有他名待前陳論說,故前陳稱為自性;‘義’居于宗體之末,其作用在于為前陳示性別類,故稱差別。前陳僅說‘聲’,尚未顯示其所具之特色或所屬之種類,故稱自性,及至說出‘無常’,于聲之特色與類別始明白顯示;后陳‘無常’既將前陳之‘聲’從異類中分別出來,亦將之歸入其應屬之種類,故稱差別。依此,自性與差別乃在顯示體與義間之歸類作用。(3)言許對,‘言’指言陳,即言語所陳(以言語明白陳述)之意;‘許’指意許,即意中所許(未形于言語而為意中所認許者)之意。然從自性與差別相對之觀點而言,言陳系指言語所陳與意中所許兩相一致,意許系指言語所陳與意中所許不完全一致。言陳表里如一,故稱自性;意許表里不同,故稱差別。蓋依‘言許對’所成立之自性與差別,與依‘局通對’及‘先后對’所成立之自性與差別,其名稱雖同,意義不一。‘局通對’與‘先后對’中所說之自性一定為體,其所說之差別一定為義;‘言許對’所說之自性可能是體,亦可能是義,所說之差別可能是義,亦可能是體。體中所說與其意許一致,則體為自性;若不一致,則體為差別;義中所說與其意許不相一致,固是差別,若相一致,則義亦為自性。
(二)有法與法:前陳又稱有法,后陳又稱法。法有二義:(1)能持自體,(2)軌生他解。必須兼具軌、持二義,方得稱為法。如‘聲是無常’一命題中,前陳‘聲’雖能保持自身,但并未界定他事,無從令生新解;后陳‘無常’既能保持其自身為無常,又能界定前陳之‘聲’,令其發生新解(是無常而非常住)。故后陳既具持義,又具軌義,得稱為法;前陳‘聲’雖不是法,然能具有此‘無常’法,故稱有法。準此而言,前陳是能有,后陳是所有。
(三)所別與能別:前陳又稱所別,后陳又稱能別。立宗系用后陳來論說前陳,以闡明其屬于后陳所說之類,并以別于其他之類。如‘聲是無常’一命題中,以‘無常’論說‘聲’,闡明其屬于無常之類而別于常住之類。故‘聲’為所別,‘無常’為能別。此一名稱,系由自性與差別之‘先后對’推衍而得,將差別分為能與所,以稱其義與體。
以上所說關于宗及其成分之各種名稱,列表如下:
[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