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bhadanta,巴利語同。音譯婆壇陀。于印度時,為對佛菩薩或高僧之敬稱。又比丘中之長老,亦稱大德。另于諸部律中,對現前之大眾,凡指比丘眾,稱‘大德僧’,比丘尼眾則稱‘大姊僧’。于我國,不以‘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為對高僧之敬稱。然于隋唐時代,凡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即記載:貞觀十九年(645)六月玄奘于弘福譯經時,另有證義大德十二人、綴文大德九人、字學大德一人、證梵語梵文大德一人等。貞元釋教目錄卷十六亦舉出臨壇大德、百座大德、三學大德、講論大德、義學大德、翻經大德、譯語大德等名稱。 此外,統領僧尼之僧官,亦稱大德。據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載,唐朝武德初年,以僧眾過繁,乃置十大德以綱維法務;大宋僧史略卷下德號條亦列出臨壇大德、引駕大德等名稱。然至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使用,凡對有德有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稱之;或不限于具足德行與否,而成為佛教界一般性之禮稱。[別譯雜阿含經卷一、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九、卷三十八、大智度論卷二、大毗婆沙論卷六、釋氏要覽卷上]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