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蘇吳縣。又稱北禪院。相傳三國時孫權之母于赤烏年中(238~2 51)舍自宅建立此寺,原名通玄寺。于陳隋盛唐之世,昌大無匹。玄宗開元年間(71 3~741)改稱開元寺。五代吳越于同光三年(925)又改稱報恩寺。宋則易名萬壽報恩光孝寺,明永樂年間(1403~1424),改稱今名,別稱北寺。明清以來,為大禪林,巨匠輩出,領袖東南。此外,梁天監年中,正慧禪師于其中筑佛舍利塔,塔高百尺,可瞰江湖闔巷之狀。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胡騎渡江,以為寺塔不利己,俱焚之。事定重修,止復九成。今雖存,然已非舊日景觀。[蘇州府志卷三十九、大明一統志卷八、大清一統志卷五十五]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