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因明之集大成者陳那以前之因明。因明在印度發源甚早,據傳為六派哲學中尼夜耶學派(梵Nya^ya  )之祖足目(梵Aks!apa^da  )所創,乃研究因(理由)等之正(真確無誤)似(似是而非)之學問,為破斥敵者(問難者),建立自家學說之方法。其興起后,為各派所重視、運用。因明初創時成立五分作法,即:宗(命題)、因、喻(譬喻)、合(相反理由)、結(相反命題),又設立九句因、十四過類等規定,體系繁雜,而內容并不完備,至西元五世紀左右,佛教學者陳那改革當時之因明,確立因三相說,并改五支作法為宗、因、喻三支作法,簡化體系,整備內容,使因明理論嚴謹周全,因明至此成為一完整之理則學。因明學家稱陳那以前之因明為古因明,稱陳那改革以后之因明為新因明。[瑜伽師地論卷十五、顯揚圣教論卷十一、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一、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一](參閱‘因明’2276)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