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以馬之利鈍有四種不同,比喻眾生根機有四種分別。又作四馬喻。雜阿含經卷三十三列舉四種馬,比喻四種人悟入佛道之層次。(一)第一良馬僅須顧視鞭影即善能觀察御者形勢、遲速左右而隨御者之心;比喻聽聞其他聚落男女之疾病乃至死亡之無常苦,能生恐怖而依正思惟者。(二)第二良馬不能顧鞭影而自覺察,若以鞭杖觸其毛尾則能觀察御者之心;比喻眼見其他聚落男女之老病死苦,能生怖畏而依正思惟者。(三)第三良馬不能顧影及觸皮毛而隨人心,須以鞭杖稍侵皮肉,始能警覺而隨御者之心;比喻眼見聚落中善知識及親近之人受老病死苦,心生厭怖而依正思惟者。(四)第四良馬不能顧視鞭影及觸皮毛、稍侵膚肉,乃以鐵錐刺身傷及膚骨然后方驚,牽車著路始隨御者之心;比喻于自身親受之老病死苦,心生厭怖而依正思惟者。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