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釋經論及其文句所設之四種釋例。略稱四釋。凡有三家不同之說:(一)天臺四釋,乃天臺大師智顗解釋法華經所用之釋例。又作四大釋例、四種消釋、四種消文。即:(一)因緣釋,以四悉檀為因緣,解釋教法之興起。四悉檀原為龍樹菩薩判釋世尊一代教化之方法,今轉用為釋義之方規。如解釋經首‘如是我聞’之‘如是’兩字。(1)世界悉檀,謂如是為指事之詞,指一經所說之事實。此乃世間通途之釋義,使聞者易解而樂欲。(2)各各為人悉檀,謂如是為信順之辭,乃表白阿難之信仰,而勸眾生信。(3)對治悉檀,為破外道經首冠阿(無義)、漚(有義)所引起之諍論。(4)第一義悉檀,謂‘如’乃真如之義,‘是’即真如離百非;為使入中道實相之釋義。 (二)約教釋,分如來一代教義為藏、通、別、圓四教,就此四教之義,由淺至深,解其經文。如解‘一心’,藏教作意識解,通教作阿賴耶識,別教作如來藏識,圓教作三千諸法。(三)本跡釋,即置跡化(垂跡)之現相而明本門(本地)之本性。如謂舍利弗為比丘聲聞,是就垂跡而釋;謂其原為菩薩,乃就本地釋之。(四)觀心釋,即于如來所說法義,作為觀心之對境,由觀己心之高廣而入實相妙理。蓋若尋跡,跡廣,徒自疲勞;若尋本,本高,不可及,此猶日夜數他寶,自無半分錢,故當寄于我一心,作觀心釋。[法華文句記卷一上、法華經科注卷一、法華文句要義聞書卷七]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