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佛教

助印经书 尼泊爾,唐時稱為尼波羅(梵Nepa^la )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北界西藏,東鄰西孟加拉、錫金,南接印度。東西長千里,南北寬二百里,呈帶狀,全國可分低地(一千二百公尺以下)、中間地(一千二百至三千公尺)、高山地(三千公尺以上)三區。尼泊爾與佛教之關系,可追溯至釋尊時代,釋尊出生之迦毗羅衛國即今尼泊爾西部之一部分及南方毗鄰印度之邊境一帶。據傳,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巡拜佛跡時,曾于此國小住,并建五座塔(梵caitya ,音譯支提),今為此國所存最古之遺跡。

 依玄奘之大唐西域記所載,此國自七世紀以來,佛教即與印度教并盛,迄今依然。義凈于求法高僧傳卷上曾描述此國之天王寺,并稱文成公主乳母之子出家住于此,且寺中僧侶擅長梵語、梵書,可知梵語教育頗盛行于彼時(七世紀末)之寺院,其時西藏亦有僧侶游學于尼泊爾。

 七世紀至九世紀,此國隸屬西藏,其后獨立。十三世紀初,佛教于印度受到迫害,不少僧侶避難尼泊爾,同時攜入大量經典,造成此地佛教之全盛時期。惜此等經典卻未受珍視,致受蟲蠹,直至十九世紀初葉,方由英國學者荷吉森(B.H. Hodgson)發現梵語佛典,發表后(1826)震驚學界,使保存于尼泊爾之梵語佛典,得以為世人所知。當時共搜集梵語寫本三八一部,因其中有重復者,故分至加爾各答、牛津、倫敦、巴黎等地予以研究。法人布諾夫(E. Burnouf)因而著有印度佛教史序說(Introduction a` l\'histoire du Bouddhismeindien)、法譯妙法蓮華經(Le Lotus de la Bonne Loi; tr. du sanscrit)等二書。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六年間,英國劍橋大學又得三二五部。更有法人萊維(Sylvain Le/vi)歷數次方得珍貴之梵文寫本,日人河口慧海、高楠順次郎、袯亮三郎等亦獲有梵本寫經,分別收藏于東京大學及京都大學。

 尼泊爾佛教自八世紀以來即與印度教、民間信仰混合,成為密教形式之大乘佛教,加以歷代大臣多信奉印度教,致使佛教日衰,部分僧侶墮落,寺院常成為娛樂場所,民間所信仰之佛教,亦徒存形式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推行民主政治,政府支援佛教,佛教始漸復蘇。一九五六年第四屆世佛友誼會即于此召開。現存佛教建筑中,以加德滿都之斯瓦揚普那多寺(梵Svayambhu^ -na^tha )最著名,佛陀那德塔廟(梵Buddha -na^tha )則是尼境藏人最尊崇者,最美觀者則首推建于西元一七○三年之健額那拉央塔(Changu Narayan);諸塔宇雖保有古式風格,然因屢經增修,已不能回溯到十五世紀以前。此外,尼泊爾人盛行紀念佛陀、文殊菩薩之足跡;崇拜具有印度教色彩之金剛杵(梵vajra )、鈴(梵ghanta^ ),金剛杵象征男根(梵lin%ga ),表示佛陀,鈴象征女根(梵yoni ),表示般若(智慧)。二者亦象征密教金剛界、胎藏界曼荼羅,而充分顯現密教之特色。[大唐西域記卷六、卷七、尼泊爾國之佛教(萊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3))、D. Wright: History ofNepal, Cambridge 1877; Encyclopaedia Britanica vol. 16 Nepal;R.N.W. Bishop: Unknown Nepal,London 1952]

尼泊爾佛教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