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熱河承德城北面之獅子山。又稱普陀宗乘廟。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為帝王避暑時誦經之所。為外八廟之一。寺中臺樓建筑不下百余幢,共分七十八區,每區自成一部,在中間高阜上,有一座矗立之紅臺建筑,當地人稱之為‘大紅臺’。大紅臺內有六層回廊,排列佛龕千余座,其中比人高之佛像計有千余尊,其余小佛像則有七十余萬尊,四處皆佛像,宛如置身佛國。本寺系采用西藏達賴喇嘛所住之布達拉宮之式樣,加上中原之工藝技術綜合建筑而成者。全寺環以城墻,占地二十余平方里,萬山環抱,其雄偉壯麗,足堪媲美宮殿建筑。(參閱‘外八廟’1856)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