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覺

助印经书 指本有之覺性。為‘始覺’之對稱。經過后天之修習,次第斷破無始以來之迷惑,徐徐覺知、啟發先天之心源,稱為始覺;先天本有而不受煩惱污染等迷相所影響,其心體本性乃本來清凈之覺體,稱為本覺。本始二覺之思想,于顯教之大乘起信論、密教之釋摩訶衍論,及日本天臺宗之教義中,均各有陳義而旨趣不一,茲概述于下:

 (一)大乘起信論之說:主張萬有歸于一心,而于一心立有‘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1)就心真如門言之,心乃超越差別相的清凈而絕對不二之存在,原本并無所謂本覺、始覺之名。(2)若自心生滅門言之,心被無始以來之無明所污染,而產生各種差別相,故于阿梨耶識中有本覺與始覺之別。真如遇無明之緣而生起迷妄現象,于此之際,心完全蒙昧不覺,稱為不覺;然其本性之覺體毫無壞損,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遠離世俗差別心念之清凈體,此即本來之悟覺,故稱本覺。

 已被妄染之心,若依本覺真心之內薰習力(為本覺之內作用,稱為本覺內薰),與外薰習力(即指教法之外緣)來發心修行,即能漸次喚醒覺性,厭離無明,欣求本真,逐漸斷盡不覺之妄染,而與本覺合一,以成‘始本不二’之大覺,此則同于諸佛境界。此種自發心修行之初,以至于大覺之階段所得之智慧,稱為始覺。上記本覺與始覺間之關系與作用,法藏于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三詳加闡論,并歸結之,謂依于本覺而生不覺,依于不覺而起始覺,更依始覺而斷破不覺,如是即歸返本覺之體性。是知始本二覺雖有相對之關系,然始覺之究竟即同于本覺,是故始本不二,絕對平等,而全然超越對立性之范圍。

 若配上大乘菩薩修行之各種階段,可將始覺分為四位次,即:(1)不覺,指十信位(外凡位)之人雖已覺知惡業之因能招感苦果,并已遠離惡業,然尚未生起斷惑之智,故稱不覺。(2)相似覺,指聲聞、緣覺二乘之人,及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等三賢位之菩薩,雖已遠離我執,覺知‘我空’之理,然尚未舍離法執分別之念;對于真如之理,僅得其相似仿佛之法味,故稱相似覺。(3)隨分覺,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之菩薩,已遠離法執,了知一切諸法皆為心識所現之理;對于真如法身之理,能隨修證境地之轉升,而逐地增悟一分真如之理。(4)究竟覺,指第十地之菩薩,完成因行,以相應于一念之慧,覺知心之本初,并遠離微細之念而徹見心性,故稱究竟覺。由是而至佛果,則成就始本不二、絕對平等之大覺。

 以上四位稱為始覺四位,或反流四位。蓋迷界之流轉不外是眾生心的‘生、住、異、滅’之相,依其義,由反流還滅之次第,逆次覺知此四相,故得此四位。即不覺系覺知眾生心之滅相,相似覺系覺知心之異相,隨分覺系覺知心之住相,乃至究竟覺系覺知心之生相。所謂反流,即逆生死之流,而向菩提覺悟之方向還滅。

 又關于本覺之相,可用隨染與性凈二義說明之,自其作用而言,可用隨染本覺來說明;自其體德而言,則以性凈本覺來說明。(1)隨染本覺,乃針對煩惱之污染來闡明本覺之作用者,又分為二:一為智凈相,即依始覺之智慧,斷盡不覺之妄染,而還本來清凈的本覺之相,稱為智凈相;另一為不思議業相,即既已全其始覺,斷盡妄染,而現本覺之性德,乃隨順眾生之根器,與之自然相應,作種種利他之事,而常行不斷絕。(2)性凈本覺,即本覺之體相,其性本來清凈,顯現無限作用。故若以鏡為喻,可概分為四鏡,以彰顯性凈本覺之四種大義。即:1.如實空鏡,謂猶如空凈之鏡面,必不映現任何外物;性凈本覺之心體既已遠離任何心念,自必遠離一切與心相應的境界之相,而畢竟清凈無垢。2.因薰習鏡,謂猶如鏡面不空,如實映照境界之相;其性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心體常住,為一切法之真實性,又自具足無漏之性功德;以之為‘因’而可薰習眾生,故稱因薰習鏡。3.法出離鏡,謂猶如拂拭塵垢,而令鏡面明凈;覺性既從煩惱障、智障之中了脫而出,則遠離染凈和合之相而清淳凈明,故稱法出離鏡。4.緣薰習鏡,謂猶如鏡面已然拂凈,即可映照萬象而為人受用;本覺之智性既已淳凈,即可遍照眾生之心而隨念示現,成為眾生勤修善根、發起始覺之智的外緣薰力,故稱緣薰習鏡。

 上記以鏡比喻性凈本覺之四大義,略稱為四鏡。其中之前二鏡旨在顯示‘在纏’之本覺。纏,煩惱纏縛之意。在纏,謂如來藏自性清凈心隱沒在煩惱纏縛之中;反之,從纏縛之中解脫出來而顯現法身,稱為出纏。蓋本覺雖為煩惱所纏縛,然其自性始終清凈無染。大乘起信論闡釋‘心真如門’時,特別揭出如實空與如實不空之二義,與之同義者,在纏之本覺亦具有空(離相的一面)與不空(具足諸功德的一面)二義。后二鏡旨在顯示‘出纏’之本覺,謂本覺遠離煩惱垢染而清淳明凈,與隨染本覺之智凈相、不思議業相所表示者同義。又分為因薰與緣薰二鏡者,即指還歸本覺智體之內因與外緣;亦即以本覺內在之凈薰為因,遂起始覺(因薰),同時本覺亦成為生起始覺之外緣薰力(緣薰)。[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佛性論卷二‘三因品’、大乘莊嚴經論卷六、解深密經疏卷三、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三]

 (二)釋摩訶衍論卷三之說:‘覺’有本覺、始覺、真如、虛空等四義,稱為四無為,于此四門各分為清凈與染凈二種加以說明。其中之清凈本覺,指本有法身具足無始以來超過恒河沙數之功德,恒常明凈;染凈本覺,指自性清凈心受無明之薰習而流轉于生死之中;清凈始覺,指無漏性智遠離一切無明,而不受其薰習;染凈始覺,指始覺尚未究竟之時仍受無明之薰染。日本真言宗開祖空海極為重視釋摩訶衍論之說,博引于其諸著述之中。由是,日本真言宗乃基于所有之存在本來為佛之立場,立‘本有本覺門’之主張,并以胎藏界為本覺,金剛界為始覺,而主張金剛、胎藏兩部‘二而不二’之說。(參閱‘四無為’1776)

 (三)日本天臺宗以始本二覺與法華經之本跡二門之說結合,稱本門為本覺下轉法門(由果入因),跡門為始覺上轉法門(由因入果)。日本天臺開祖最澄來唐學佛時,從道邃承習本覺法門,系以摩訶止觀為中心,而研學一心三觀、九識修行、從果向因、觀心為本等之教理;又從行滿承習始覺法門,系以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為中心,而研習四教五時、六識修行、從因向果、教相為本等之教理。自中世以降,慧心流乃專門弘傳本覺法門,檀那流則弘傳始覺法門。

本覺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