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S/veta^mbara 。印度耆那教派別之一。以其教徒穿著象征廉潔之白衣,故有此稱。然佛教徒則有稱其為白衣外道者。據傳耆那教第二十四祖為尼乾陀若提子(一說其為開祖)。尼干子逝世后二百余年,教徒間由于可否以白衣纏身之問題,各有所執,而開分裂之端,遂于一世紀時分裂為以圣普德偉迦亞長老(梵Sam!bhutavijaya )為首之白衣派與以巴德拉巴乎長老(梵Bhadraba^hu )為首之天衣派(梵Digambara )。
此派宗旨在于觀人生之苦,修苦行以滅宿作之業因,主張不造作身業、不起諸漏,以求證悟,獲得解脫。白衣派除修苦行之外,并主張男女平等。其宗教儀式限定于耆那教寺廟舉行。允許教徒擁有一件白袍、一缽、一撣與防止小蟲入口之口罩。此派于印度北部邁索爾地方頗有影響力。據大唐西域記卷三僧訶補羅國(位于北印度,白衣派本師始弘布教法之處)條記載,其教徒修苦行,威儀律行頗同僧法,唯留少發,加之露形,或有所服,則以白色示異。此外,大智度論卷六十八以‘求樂’與‘苦行’區別白衣派與天衣派之相異處,謂白衣求樂,故多蓄種種衣。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一之一,以‘有’及‘空’論述二派之異,謂白衣執著「有’。
白衣派于佛教興隆之后,漸形衰微,僅流行于印度西南一帶。至十一、十二世紀,佛教遭受回教徒破壞而衰微之際,始得挽回勢力,進而融合印度教,崇拜濕婆、毗濕笯等。昔時白衣派之支派分歧達八十四部派。崇拜祖師像之派別有塔巴派(梵Tapa )、卡羅塔羅派(梵Kharatara )、安契羅派(梵Ancara )等。十五世紀頃,由白衣派分離出斯特那迦瓦西派(梵 Stha^naka -va^si^ ),該派提倡復古,排斥偶像崇拜。此外,另有穆爾底布札派(梵Mu^rtipu^ja )、特羅般提派(梵Terapanthi^ )等。后其勢力亦因內部分裂而渙散。[雜阿含經卷二十一、中阿含卷四尼干經、卷二十五苦陰經、卷五十二周那經、長阿含卷十二清凈經、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五、瑜伽師地論卷七、顯揚圣教論卷十](參閱‘天衣派’1349、‘耆那教’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