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學

助印经书 印度稱哲學為‘見解’(梵dars/ana ),其特色是不受自然科學所限,以探究一切萬物普遍之根本真理為主,且具有極濃厚之宗教色彩。于印度哲學史中,也有唯物論者及懷疑論者之產生,雖然如此,然僅限于一個時期,并且不帶有傳統色彩。印度各派哲學,除唯物論以外,其他皆主張從人生之痛苦中脫離出來,而進入一種永遠、普遍之世界,亦即為一種宗教實踐。

 雅利安人于西元前十三世紀前后入侵印度,至西元前一千年成立梨俱吠陀(梵R!g -veda )時代之宗教,于此期間,他們均過著定居之集體生活,信奉自然神、英雄神,及維持社會秩序之律法神。此外,天則(梵r!ta )、禁制(梵vrata )、達磨(梵dharman ,即后來的 dharma)等根本法則亦隨之產生。然在梨俱吠陀時代,無論對于自然、倫理、祭祀等之各種思想、活動,皆尚未歸類劃分,不論神的觀念或哲學之原理,亦皆未趨成熟。

 至西元前一千年左右,雅利安人逐漸向東遷徙,占據耶牟那河(梵Yamuna^ )與恒河間最肥沃之土地。戰爭平息后,其生活與文化急遽向上提升而進入梵書(梵Bra^hman!a )時代。以被征服之民族為奴隸(梵s/u^dra ,首陀羅),自稱為地位最高之‘祭司’,亦即所謂的婆羅門(梵bra^hman!a )。于奠定階級制度之同時,亦進行吠陀圣典之編集,此即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之時代。此一時期,由于古來的多神思想未能滿足當時之需,遂有最高統一神之探究,于是出現最高之創造神‘造物主’(梵Praja^pati ),發展而產生一種梵(梵Brahman )我(梵a^tman ,阿特曼)之根本原理,或以‘無’為一切之始的學說。

 其次為森林書(梵A^ran!yaka )時代、奧義書(梵Upanis!ad )時代。奧義書時代乃為專門探究宇宙之本質‘梵’,與個人之本質‘我’之奧義書哲學之成立期。

 西元前六世紀,為印度文化之轉變期。位居東方邊域之摩揭陀王國等國勃興,文化中心亦隨之東漸,新興都市建立,受自由思想家影響之新思想抬頭。此時期之特色在于對抗梵我的本質主義哲學,而感覺論、唯物論之傾向亦頗強烈,甚至含有懷疑、厭世、虛無之色彩。所謂‘六師外道’即為此一思想之代表:(一)阿耆多,主張有地、水、火、風四元素,認為人皆由此四元素構成,身體破滅時亦隨之消滅。此系感覺之唯物論,為順世派之先驅。(二)散若夷,否定認識之客觀具有絕對準確之性質,而唱不可知論。(三)末伽梨,為邪命外道之代表者,認為生存者之構成要素有靈魂、地、水、火、風、虛空、得、失、苦、樂、生、死等十二種,而視之為實體。主張無因論,否定依業之輪回。(四)婆浮陀,認為有地、水、火、風、苦、樂、命我等七種要素。(五)不蘭迦葉,主張道德之善惡不招生善惡果報,立無道德論。(六)尼乾陀若提子,即耆那教之教祖伐馱摩那(梵Vardhama^na ),別名摩訶毗羅(梵Maha^vira ,意譯大雄),系與佛陀同時代之人,曾將二三百年前左右之波斯(Pasa)教義加以修改,而立不殺生、不妄語、離不與取、不邪淫、無所得等五大誓。其世界觀系依運動之條件(梵dharma )、靜止之條件(梵adharma )、虛空(梵a^ka^s/a )、命我(梵ji^va )、素材(梵pudgala )等五種有聚(梵astika^ya )所作之理論推衍。

 佛教教祖釋迦牟尼亦在此時出現,其特色乃是中止形而上學及本質主義之推論方式,而從現實之中尋求解決之道(梵dharma ,法)。當時之耆那教與佛教逐漸發展成為大宗教,尤以佛教受到阿育王(268 B.C.~232 B.C.頃在位)之歸依與護持,遂得向東方各國急遽擴展。

 孔雀王朝時代(317 B.C.~180B.C.頃),佛教分為保守之上座部及革新之大眾部兩個部派,后來更發展成眾多部派。

 從西元前一世紀至西元后二世紀頃,大乘佛教興起,許多大乘經典亦于此時成立。至此,以前之佛教稱為原始佛教與小乘佛教。所謂大乘佛教興起,乃是由民眾所推展的一種宗教改革運動,強調利他精神及菩薩行之實踐。此期之學派則推中觀派與瑜伽行派(唯識派)兩者勢力較大。中觀派之世界觀系以‘空’思想為基礎,瑜伽行派則立‘實有’之說,其思想主旨系針對現實之一種分析考察。

 七世紀左右以來,佛教中受印度教所影響之密教大為盛行,而呈現一種墮落傾向。十三世紀初期,由于回教徒之征服,佛教遂從印度消失。其他各教,如耆那教則在一世紀時分裂為空衣派、白衣派,其后對印度文化之影響甚多,直至近代已趨衰微。其信徒以商人居多。在正統婆羅門系統中則有六派哲學:(一) 數論學派,開祖為迦毗羅(350 B.C.~250 B.C.頃),樹立純粹精神及根本原質之兩大原理。(二)瑜伽派,其形上學說與數論學派大致相同,唯瑜伽派主張有最高神。在實踐方面,本派強調精神之統一。(三)彌曼差學派,對吠陀圣典所規定的祭祀儀禮之實行及意義,以哲學立場加以研究。此派為耆米尼(200 B.C.~100B.C.頃)所確立。(四)勝論學派,開祖羯那陀(150 B.C.~50 B.C.頃),闡明一切現象,確立實體、性質、運動、普遍、特殊、內屬等六項原理。(五)尼夜耶(正理)學派,開祖喬達摩(50~150 頃),又作足目。對于形上學之說法與勝論學派大致相同,較側重論理學方面之研究。(六)吠檀多學派,開祖為跋多羅衍那(100 B.C.~1 B.C.頃),于吠陀圣典中,特別以奧義書部分為根本,而集梵我哲學之大成。

 婆羅門系思想(婆羅門教)與土著之民間信仰結合而成印度教。主神為毗濕奴及濕婆,以毗濕奴為最高神者稱為毗濕奴派,以濕婆為最高神者即稱濕婆派,此兩派勢力最大。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乃印度教信仰之傳承,自古以來即為一般印度人所喜愛吟誦,其中薄伽梵歌部分,為印度人敬之如圣典。就整個印度文化史而言,從婆羅門教至印度教之一系列思想潮流,乃印度思想史上之正統。

 由于吠檀多哲學之發展,而有商羯羅(梵S/an!kara, 700~750 頃)之不二一元論、羅摩拏遮(梵Ra^ma^nuja, 1016~1091 頃)的制限不二說、寧巴爾迦(西元十四世紀)之不一不異說等思想出現。

 表現近代思想特征之印度近代思想家有:否定種姓制度(caste)之羅摩難陀(Ra^ma^nanda,西元十四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初,為羅摩拏遮派之修行僧)、否認宗教之區別而強調世俗生活意義之喀比爾(Kabi^r, 1440~1518)、確立純粹一元論之婆爾羅巴(Vallabha, 1473?~1531)。其后復有那那克(Na^nak, 1469~1538)逐漸肯定現實而樹立世俗教團,主張僧侶可以結婚,亦可與商業團體連系,使商業上之利益與信仰功德結合。那那克又結合印度教及伊斯蘭教而創立錫克教(Sikhism)。

 受西洋思想之刺激,印度逐漸產生社會改革運動,其顛峰時期有藍姆漢羅伊(Ra^m Mohan Roy, 1772~1833)在西元一八二八年設立梵教會(Bra^hma-Sama^j),主張崇拜唯一的梵,否認種姓階級歧視,認為寡婦可以再婚,鼓動英國總督起而禁止焚死寡婦之習俗。十九世紀之改革運動中,最有魄力的首推在西元一八七五年創立雅利安協會(a^rya-Sama^j)之戴雅南達沙羅斯婆地(Daya^nandaSarasvati^, 1824~1883)。繼之推展印度各宗教成為世界性活動者有:羅摩克利須那傳道會(The Ramakrishna Mission),羅摩克利須那(梵Ra^makr!s!n!a, 1834~1886)富有神秘之靈感,且深受近代理性主義之影響,主張諸宗教一致平等,此一傳道會為維威卡難達(Viveka^nanda, 1863~1902)所創立。其他類似者有印度服務教團、神智教會等。此外,由于佛教復興運動產生而有摩訶菩提會(The Maha^bodhi Society)之創立,并與種姓制度廢止運動相結合。其后,印度獨立之父甘地(Gandhi, 1869~1948)、泰戈爾(Tagore, 1861~1941)、奧若賓都遘須(Aurobindo Ghosh, 1872~1950)、羅達克利須南(Radhakrishnan, 1888~1975)等人之思想,影響后代至鉅。

印度哲學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